先进陶瓷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瓷器之美陶艺创作的课程设计

瓷器之美陶艺创作的课程设计

瓷器之美陶艺创作的课程设计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瓷器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和追求。

瓷器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厚的底蕴,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工艺。

因此,瓷器创作既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文化传承的使命。

为了培养学生对瓷器之美的认识和创作能力,我们设计了一套瓷器创作的课程,旨在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第一节:瓷器的历史与文化在瓷器创作之前,我们需要让学生了解瓷器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我们可以通过幻灯片展示、讲解和讨论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中国的传统瓷器种类、瓷器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瓷器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内容。

这些知识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瓷器的美和独特之处,并为后续的创作打下基础。

第二节:瓷器的设计原理与技巧在瓷器创作过程中,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将通过讲解瓷器的设计原理和技巧,帮助学生掌握瓷器创作的基本规律。

例如,我们可以讲解瓷器的结构组成、比例关系、造型设计和装饰图案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我们还可以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自尝试设计瓷器,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和完善,以提高他们的设计能力。

第三节:瓷器的装饰技法与工艺瓷器的装饰是其魅力所在,装饰技法和工艺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着瓷器作品的美感和品质。

在这节课中,我们将重点介绍瓷器的装饰技法和工艺。

学生可以学习传统的装饰方法,如彩绘、刻花、刺绣等,同时也可以了解现代的工艺技法,如贴花、水转印和3D打印等。

通过学习和实践,学生将能够掌握不同的装饰技法,并应用于自己的创作中。

第四节:瓷器创作实践与展示在前面的课程中,学生已经了解了瓷器的历史与文化、设计原理与技巧以及装饰技法与工艺。

现在是时候让他们进行瓷器的实际创作了。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在前几节课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自由地创作一个瓷器作品。

在创作过程中,老师将提供必要的指导和辅助,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并完善作品。

最后,学生将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互评和分享,以促进学习和交流。

德化陶瓷课程设计案例

德化陶瓷课程设计案例

德化陶瓷课程设计案例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德化陶瓷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和文化价值;2. 学生能掌握德化陶瓷的基本分类、特点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3. 学生能了解德化陶瓷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德化陶瓷作品进行鉴赏;2.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德化陶瓷的基本制作技巧,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陶瓷作品;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德化陶瓷进行简单的修复和保护。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2. 培养学生对德化陶瓷艺术的兴趣,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学会在创作过程中互相尊重、互相学习;4. 培养学生珍惜和传承传统文化,树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以实践性、文化性、创新性为特点,结合学生年级特点,注重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对德化陶瓷文化的认识和创作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对传统文化有一定了解,但对陶瓷制作工艺和艺术鉴赏方面的知识较为欠缺。

教学要求:课程要求教师以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德化陶瓷的基本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具体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德化陶瓷历史与文化背景:介绍德化陶瓷的发展历程、代表性作品及在我国陶瓷史上的地位。

- 教材章节:第一章《陶瓷概述》第三节《德化陶瓷》- 内容列举:德化陶瓷的起源、唐宋元明清各时期的德化陶瓷特点、德化陶瓷的海外传播等。

2. 德化陶瓷的分类与特点:分析德化陶瓷的各类别及其工艺特点。

- 教材章节:第二章《陶瓷的种类与特点》第四节《德化陶瓷的分类与特点》- 内容列举:白瓷、青瓷、彩瓷、雕刻瓷等分类;德化陶瓷的胎质、釉色、纹饰等特点。

3. 德化陶瓷制作工艺:学习德化陶瓷的基本制作流程和技巧。

大学陶瓷教案设计模板

大学陶瓷教案设计模板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陶瓷的历史、发展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2)掌握陶瓷的基本分类、特点及制作工艺。

(3)学会欣赏和分析陶瓷艺术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4)学会运用陶瓷材料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课堂讲解、图片展示、实物观察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陶瓷艺术。

(2)组织学生参与讨论、互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陶瓷艺术的兴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珍惜资源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1. 陶瓷艺术的基本分类、特点及制作工艺。

2. 陶瓷艺术作品的欣赏与分析。

教学难点:1. 如何运用陶瓷材料进行创作。

2.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陶瓷艺术作品图片、陶瓷实物等。

2. 学生准备:绘画工具、陶瓷材料、创作草图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陶瓷艺术的历史及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2. 展示一些著名的陶瓷艺术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解1. 陶瓷的基本分类:按材质分为陶器、瓷器、石器等;按用途分为日常生活用品、艺术品、宗教用品等。

2. 陶瓷的特点:质地细腻、色泽丰富、造型多样、装饰手法独特。

3. 陶瓷的制作工艺:原料采集、制坯、装饰、烧制等。

三、欣赏与分析1. 展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陶瓷艺术作品,引导学生从造型、色彩、装饰等方面进行欣赏与分析。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四、实践操作1. 学生根据兴趣选择陶瓷创作主题。

2.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创作,包括绘画、制坯、装饰等环节。

五、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陶瓷艺术的特点及欣赏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陶瓷艺术的认识程度。

精致的陶瓷综合实践教学设计

精致的陶瓷综合实践教学设计

精致的陶瓷综合实践教学设计
一、课程目标
通过学习和实践,使学生掌握陶瓷制作的基本技能和知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意思维,提高其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课程内容
1. 陶土的基本认识和使用方法;
2. 器物造型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 素描和色彩设计的基本知识;
4. 陶瓷釉料的认识和使用方法;
5. 陶艺装饰的基本技法;
6. 陶瓷烧制的基本流程和注意事项。

三、教学方法
1. 理论授课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动手制作;
2. 带领学生观察、分析和讨论陶艺精品和创意陶瓷;
3. 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和创作;
4. 合理安排课内外时间,鼓励学生参加陶艺协会和有关比赛。

四、教学步骤
1. 陶土与造型:通过理论讲解和示范,让学生学会制作基本造型,如盘、碗、盆等;
2. 素描与色彩设计:通过简单素描练习和色彩搭配练习,让学
生了解装饰与设计的重要性;
3. 釉料与装饰:通过带领学生认识不同釉料的特点和使用方法,让学生学会使用各种装饰手法;
4. 烧制与收尾:带领学生了解烧制的基本流程和注意事项,让学生学会精细加工和收尾技巧;
5. 综合实践:分阶段分组,让学生自主设计和创作不同主题的陶艺作品,并进行展示和评选。

五、教学评估
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发言、作品制作过程和结果等;
2. 期中综合评估:根据学生的理论考试、素描和设计作品评选;
3. 期末作品评估:根据学生自主设计和创作的陶艺作品评选优胜组;
六、教学资源
1. 陶瓷制作工具和设备;
2. 陶艺协会、工作室和陶瓷展览馆;
3. 书籍、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育资源。

《一个精美陶瓷小碗》教学设计

《一个精美陶瓷小碗》教学设计

《一个精美陶瓷小碗》教学设计一个精美陶瓷小碗教学设计介绍这是一份教学设计,旨在教授学生制作一个精美陶瓷小碗。

通过这个项目,学生将学会使用陶瓷工具和技巧,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细致观察力。

这个教学设计适用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可以在工艺课或手工艺课上使用。

教学目标通过这个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1. 获得制作陶瓷小碗的基本知识和技巧;2. 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设计并制作自己的独特陶瓷小碗;3. 研究注意细节和细致观察,提高手工技能;4. 培养耐心和坚持不懈的品质。

教学准备1. 老师准备:- 陶瓷材料包:陶瓷泥、陶瓷刀、陶瓷模具等;- 展示陶瓷小碗的样本。

2. 学生准备:- 学生自带手工具,如刀、刷子等。

教学步骤1. 引入:- 展示不同款式的陶瓷小碗样本,介绍陶瓷的特点和用途;- 与学生讨论他们对陶瓷小碗的印象和喜好。

2. 知识传授:- 讲解陶瓷制作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包括揉捏、造型、上釉等;- 介绍不同的陶瓷工具和材料的用途。

3. 示范演示:- 老师现场制作一个简单的陶瓷小碗,展示制作过程和技巧;- 解释每个步骤的关键点和注意事项。

4. 学生实践:- 学生按照老师的示范和指导,开始制作自己的陶瓷小碗;-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设计独特的图案和造型。

5. 指导与辅助:- 老师巡回指导学生,纠正他们的错误,并提供个别指导和帮助;- 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和分享制作经验。

6. 干燥和上釉:- 学生完成制作后,将陶瓷小碗放置在通风良好的地方进行干燥;- 干燥后,学生可以选择给陶瓷小碗上釉,增加光泽和耐久性。

7. 展示和评价:- 学生完成制作和上釉后,进行展示和评价;- 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彼此的作品,鼓励积极反馈和建设性意见。

结束语通过这个教学设计,学生将在制作精美陶瓷小碗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手工技能和创造力。

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努力将会产生令人满意的成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耐心和坚持不懈的品质。

希望学生在这个项目中能够享受到陶艺创作的乐趣,并获得成就感。

宝坻区陶瓷课程设计

宝坻区陶瓷课程设计

宝坻区陶瓷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宝坻区陶瓷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及其在中华陶瓷文化中的地位;2. 学生能够掌握宝坻区陶瓷的制作工艺、装饰技法和艺术特点;3. 学生能够认识并描述不同类型的宝坻区陶瓷作品。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制作工艺,亲手制作简单的陶瓷作品;2. 学生能够运用陶瓷装饰技法,对陶瓷作品进行创意设计;3.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和评价,提高对陶瓷艺术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 学生通过学习陶瓷艺术,培养审美情趣,提高生活品质;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团结协作、积极探索的精神,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宝坻区陶瓷文化,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审美鉴赏能力。

课程目标的设定既注重知识传授,又关注技能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塑造,使学生能够在课程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宝坻区陶瓷历史与文化背景- 介绍宝坻区的地理环境及陶瓷产业发展历程;- 阐述宝坻区陶瓷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品及其特点。

2. 宝坻区陶瓷制作工艺- 分析陶瓷原料的选择与加工;- 讲解成型、干燥、烧制等基本工艺流程;- 介绍宝坻区陶瓷独特的装饰技法。

3. 宝坻区陶瓷艺术特点与鉴赏- 解析宝坻区陶瓷的器型、釉色、纹饰等艺术特点;- 对比其他地区的陶瓷艺术,突出宝坻区陶瓷的特色;- 培养学生陶瓷艺术鉴赏能力。

4. 陶瓷制作实践- 安排学生进行简单陶瓷作品的制作,如陶碗、陶盘等;-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装饰技法,进行创意设计;- 指导学生进行作品烧制,总结制作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5. 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进度- 第1-2课时:宝坻区陶瓷历史与文化背景;- 第3-4课时:宝坻区陶瓷制作工艺;- 第5-6课时:宝坻区陶瓷艺术特点与鉴赏;- 第7-8课时:陶瓷制作实践。

陶瓷课教案模板范文

陶瓷课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陶瓷的基本知识,掌握陶瓷制作的基本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陶瓷艺术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陶瓷制作的基本技巧,如揉泥、拉坯、修坯、上釉等。

2. 教学难点:陶瓷作品的造型设计、装饰手法以及釉色的选择。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陶瓷艺术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2. 展示一些优秀的陶瓷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陶瓷制作基本知识1. 介绍陶瓷的原料、工艺流程、分类等基本知识。

2. 讲解陶瓷制作的基本步骤,如揉泥、拉坯、修坯、上釉等。

(三)实践操作1. 学生分组,每组选用一种陶瓷制作方法进行实践。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造型设计1. 引导学生思考陶瓷作品的造型设计,如形状、大小、比例等。

2. 学生发挥创意,设计独特的陶瓷作品。

(五)装饰手法1. 介绍陶瓷作品的装饰手法,如刻画、绘制、贴花等。

2. 学生根据设计,运用装饰手法对陶瓷作品进行美化。

(六)上釉1. 讲解上釉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 学生按照要求对陶瓷作品进行上釉。

(七)作品展示与评价1. 学生展示自己的陶瓷作品,互相欣赏和评价。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总结本次课程。

四、教学反思1. 分析学生在陶瓷制作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2. 总结本次课程的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继续完成自己的陶瓷作品,并进行美化。

2. 撰写一篇关于陶瓷制作的心得体会,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资源1. 陶瓷作品图片、视频等资料。

2. 陶瓷原料、工具等教学设备。

3. 教学课件、教案等教学材料。

宝坻区陶瓷课程设计

宝坻区陶瓷课程设计

宝坻区陶瓷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陶瓷的基本概念,包括陶瓷的定义、分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能了解宝坻区陶瓷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及其特色。

3. 学生能掌握陶瓷制作的基本工艺流程,包括陶土选择、成型、烧制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的陶瓷知识,分析并评价不同类型的陶瓷作品。

2. 学生能在指导下完成简单的陶瓷制作,如制作陶碗、陶瓶等,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3. 学生能通过观察、实践和交流,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陶瓷艺术产生兴趣,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 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学生通过学习陶瓷制作,体会工匠精神,培养耐心、细心和毅力。

4. 学生能认识到陶瓷文化在传承与发展中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自豪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宝坻区特色课程,结合当地陶瓷文化,注重实践性与趣味性。

学生特点:五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传统文化有一定了解。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通过讲解、演示、实践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陶瓷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陶瓷文化概述- 陶瓷的定义与分类- 宝坻区陶瓷历史与特色- 陶瓷在生活中的应用2. 陶瓷制作工艺- 陶土的选择与处理- 陶瓷成型方法(如手工成型、拉坯等)- 陶瓷装饰技法(如刻、划、印、画等)- 陶瓷烧制工艺及窑炉类型3. 实践操作- 制作简单的陶瓷作品(如陶碗、陶瓶等)- 陶瓷作品的上釉与烧制- 陶瓷作品评价与展示4. 陶瓷文化探讨- 陶瓷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宝坻区陶瓷在现代生活中的地位- 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陶瓷文化概述、陶土选择与处理第二课时:陶瓷成型方法、装饰技法第三课时:陶瓷烧制工艺、实践操作(制作陶碗)第四课时:实践操作(制作陶瓶)、陶瓷作品评价与展示第五课时:陶瓷文化探讨、总结与反思教学内容关联课本章节:《美术》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民间工艺”中的第5课“陶瓷艺术”。

春季陶艺课程设计方案模板

春季陶艺课程设计方案模板

春季陶艺创作体验课程二、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陶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对陶艺的兴趣和爱好。

2. 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 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课程内容1. 陶艺基础知识讲解- 陶艺的历史与发展- 陶土的种类与特性- 陶艺工具与材料介绍2. 陶艺基本技法教学- 拉坯技术- 塑形技术- 烧制技术3. 陶艺创作实践- 设计创意作品- 制作过程指导- 作品装饰与上色4. 陶艺文化拓展- 参观陶艺博物馆或工作室- 学习陶艺大师作品欣赏- 陶艺与生活美学的关系1. 课程时长:共8周,每周2课时,共计16课时。

2. 教学方式: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分组教学,注重学生个体差异。

五、教学步骤1. 第1-2周:陶艺基础知识讲解,引导学生了解陶艺的基本概念和材料。

2. 第3-4周:陶艺基本技法教学,让学生掌握拉坯、塑形等基本技能。

3. 第5-6周:陶艺创作实践,引导学生设计并制作个人陶艺作品。

4. 第7周:陶艺文化拓展,组织学生参观陶艺博物馆或工作室,学习陶艺大师作品。

5. 第8周:课程总结与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学习心得。

六、课程评价1. 学生作品评价:根据作品的设计创意、制作工艺和完成度进行评价。

2. 学生课堂表现评价:根据学生的出勤、课堂互动、实践操作等表现进行评价。

3. 学生自评与互评:鼓励学生进行自评与互评,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和沟通能力。

七、课程资源1. 陶艺教材与参考资料2. 陶艺工具与材料3. 陶艺博物馆或工作室参观门票4. 陶艺大师作品图片及视频资料八、课程特色1. 结合春季特点,让学生在亲近大自然的环境中感受陶艺的魅力。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对陶艺的兴趣。

3. 融合陶艺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九、课程总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陶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通过陶艺创作,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陶瓷课程实施方案模板范文

陶瓷课程实施方案模板范文

陶瓷课程实施方案模板范文一、课程背景分析。

陶瓷是一门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艺术,其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动手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陶瓷艺术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因此有必要在学校开设陶瓷课程,以满足学生对艺术的需求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课程目标。

1.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使其能够欣赏和理解陶瓷艺术的美感;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让他们能够亲自动手制作陶瓷作品;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通过合作制作陶瓷作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4. 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意识,让他们了解陶瓷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三、课程内容。

1. 陶瓷艺术概论,介绍陶瓷的历史渊源、发展演变和文化内涵,让学生对陶瓷有一个整体的认识;2. 陶瓷制作技艺,教授陶瓷的基本制作工艺和技术,包括制作原料的选择、成型、装饰、烧制等环节;3. 陶瓷艺术欣赏,通过观赏各个历史时期的陶瓷作品,让学生感受不同风格和文化背景下的陶瓷艺术之美;4. 陶瓷作品创作,组织学生动手制作陶瓷作品,让他们亲身体验陶瓷制作的乐趣,并培养其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方法。

1. 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展示陶瓷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实践教学,注重实践教学,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陶瓷作品,通过实践提高其动手能力和创造力;3. 互动教学,注重师生互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意见,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4. 小组合作教学,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制作陶瓷作品,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五、课程评价。

1. 学生作品展示,组织学生的陶瓷作品展示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并接受师生和家长的评价和鼓励;2. 学生表现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作品的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指导和纠正;3. 学生自评互评,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让他们自我认识和提高。

六、课程实施保障。

陶艺学堂课程设计方案模板

陶艺学堂课程设计方案模板

陶艺学堂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陶艺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2. 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会基本的陶艺制作技巧。

3. 传承和发扬我国陶瓷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课程内容1. 陶艺基础知识- 陶瓷的起源与发展- 陶艺的种类与特点- 陶艺制作的基本工具和材料2. 陶艺制作技能- 陶艺的基本手法:拉坯、捏塑、雕刻等- 陶艺装饰技巧:釉料、彩绘、刻花等- 陶艺成型技巧:泥条盘筑、泥板成型等3. 陶艺文化体验- 陶艺大师作品赏析- 陶艺历史故事讲解- 陶艺技艺传承与发展4. 陶艺实践操作- 学生分组进行陶艺制作,完成作品- 作品展示与评价1. 课时:共10课时,每周1课时,连续10周。

2. 教学方式:- 讲授法:教师讲解陶艺基础知识、制作技巧等。

- 演示法:教师现场演示陶艺制作过程。

- 实践法:学生分组进行陶艺制作,教师指导。

3. 课堂活动:- 陶艺知识问答- 陶艺制作比赛- 陶艺作品展示会五、课程评价1. 学生作品评价:根据学生作品的质量、创新性、完成度等方面进行评价。

2. 学生表现评价: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动手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进行评价。

3. 教师评价:根据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学方法的运用、课堂氛围的营造等方面进行评价。

六、课程资源1. 陶艺教材:包括陶艺基础知识、制作技巧、文化故事等。

2. 陶艺工具:拉坯机、捏塑工具、雕刻工具、釉料、彩绘颜料等。

3. 陶艺作品展示区:用于展示学生作品和陶艺大师作品。

4. 陶艺实践活动场地:提供学生进行陶艺制作的空间。

七、课程特色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内容既包含陶艺理论知识,又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陶艺技能。

2. 传承与创新并重:课程在传承我国陶瓷文化的同时,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意识,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陶艺作品。

3. 团队合作与个人发展: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同时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陶艺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陶瓷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陶瓷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陶瓷教学设计引言陶瓷是一种古老而受欢迎的艺术形式,它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陶瓷制作不仅具有美观的外观,而且还可以成为创造力和艺术表达的重要媒介。

作为教育者,我们有责任提供给学生们接触和学习陶瓷制作的机会。

本文将介绍一种针对中学生的陶瓷教学设计,帮助他们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和艺术技能。

教学目标1.了解陶瓷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培养学生对陶瓷艺术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了解陶瓷制作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培养学生的手工制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鼓励他们创作自己独特的陶瓷作品。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通过集体创作项目加强合作意识。

教学内容1.陶瓷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介绍陶瓷的起源和演变过程,包括不同时期和地区的陶瓷艺术特点。

- 展示一些经典的陶瓷作品,让学生从中欣赏和学习。

2.陶瓷制作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介绍陶瓷的材料和工具,以及它们的用途和特点。

- 教授学生基本的陶瓷制作技术,例如手捏、轮盘造型、捏塑等。

- 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让他们亲手制作陶瓷作品。

3.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培养- 鼓励学生融合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创作个性化的陶瓷作品。

- 提供多种创作题材和主题,如动物、植物、抽象等,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 指导学生使用不同的技巧和工艺,创造出独特的陶瓷作品。

4.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的培养- 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创作项目,鼓励他们在团队中合作和交流。

- 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 老师可以扮演指导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沟通。

评估方法1.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陶瓷作品的创意和艺术性。

3.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的展示。

4.完成作品的质量和技术水平。

结论通过设计这样一个陶瓷教学计划,中学生们将有机会了解陶瓷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并学习陶瓷制作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这不仅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创造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陶瓷教学设计可以成为一个有趣和富有挑战的学习项目,为学生们提供了展示个人才华和创造力的机会。

陶瓷课程实施方案设计模板

陶瓷课程实施方案设计模板

一、课程名称陶瓷艺术设计与制作二、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陶瓷的历史、发展、分类及其在文化中的地位。

- 掌握陶瓷的基本工艺流程和制作方法。

- 熟悉陶瓷的装饰技法、釉料运用及烧制工艺。

2. 技能目标:- 学会使用陶瓷工具和设备。

- 能够独立完成陶瓷作品的制作。

- 提升审美能力,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3.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三、课程内容1. 陶瓷概述- 陶瓷的历史与演变- 陶瓷的分类与特点- 陶瓷在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2. 陶瓷工艺流程- 选料与制备- 拉坯成型- 装饰技法- 釉料制作与施釉- 烧制工艺3. 陶瓷装饰- 青花瓷装饰- 五彩瓷装饰- 高温颜色釉装饰- 创意装饰4. 陶瓷创作实践- 设计构思与草图绘制- 原型制作与修改- 成品制作与烧制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陶瓷的基本知识与工艺流程。

2. 演示法:教师现场演示陶瓷制作过程,让学生直观了解。

3. 实践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陶瓷制作实践。

4. 案例分析法:分析优秀陶瓷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5.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陶瓷设计理念,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30%):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实践成绩(40%):包括陶瓷制作实践成果、作品质量等。

3. 期末考核(30%):包括理论知识测试、作品展示等。

六、课程实施计划1. 第一阶段(1-2周):陶瓷概述、陶瓷工艺流程讲解。

2. 第二阶段(3-4周):陶瓷装饰技法讲解与实践。

3. 第三阶段(5-6周):陶瓷创作实践,学生分组完成作品。

4. 第四阶段(7-8周):作品展示与评价,总结课程内容。

七、课程资源1. 教材与参考书籍:《陶瓷艺术》、《陶瓷工艺学》等。

2. 网络资源:陶瓷博物馆网站、陶瓷设计网站等。

3. 实践基地:陶瓷工作室、陶瓷博物馆等。

八、课程特色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陶瓷课程设计包课程记录

陶瓷课程设计包课程记录

陶瓷课程设计包课程记录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陶瓷的基本知识,包括陶瓷的历史、种类、制作工艺等,培养学生对陶瓷文化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同时,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制作陶瓷作品中体验到成就感。

此外,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陶瓷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种类及制作工艺。

具体内容包括:陶瓷的定义与特点、中国古代陶瓷发展概况、陶瓷的分类及特点、陶瓷的制作流程及工艺等。

在教学过程中,将结合教材内容,穿插相关的案例分析、图片展示和实物鉴赏,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理解。

三、教学方法针对本课程的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主要包括: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实验法等。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通过实地操作和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保证本课程的顺利进行,将准备丰富的教学资源。

主要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实验设备等。

教材方面,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参考书方面,挑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书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材料;多媒体资料方面,收集与陶瓷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以直观展示陶瓷的魅力;实验设备方面,准备陶瓷制作所需的工具和材料,确保学生能够顺利进行实践操作。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

平时表现主要评估学生的出勤、课堂参与度、提问回答等情况,占总分的30%;作业主要评估学生的练习完成情况,包括陶瓷作品的制作,占总分的30%;考试主要评估学生对陶瓷基本知识的掌握,占总分的40%。

评估方式客观、公正,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安排本课程的教学进度共安排16周,每周1次课,每次课2小时。

教学地点选在教室和陶瓷实验室,以便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瓷器之美课程设计

瓷器之美课程设计

瓷器之美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瓷器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2. 学生能够掌握瓷器的基本制作工艺、分类和鉴赏方法;3. 学生能够了解不同时期瓷器的外形、装饰特点及其所反映的历史背景。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瓷器样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2.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瓷器绘制等基本制作过程,提高动手能力;3. 学生能够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评价瓷器的艺术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 学生能够关注瓷器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树立环保意识;3.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瓷器之美,培养审美情趣,提高生活品质。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旨在让学生在了解瓷器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瓷器之美。

二、教学内容1. 瓷器概述- 瓷器的起源与发展- 瓷器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2. 瓷器的制作工艺- 瓷土的选择与加工- 釉料配制与上釉- 窑炉结构与烧制过程3. 瓷器的分类与鉴赏- 瓷器的分类及特点- 瓷器鉴赏的基本方法- 各时期瓷器的外形、装饰特点4. 瓷器艺术与文化- 瓷器艺术与历史背景的关系- 瓷器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性作品- 瓷器艺术在现代社会的影响5. 瓷器制作体验- 瓷器绘制实践- 瓷器制作过程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制作成果展示与评价本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章节,保证科学性和系统性。

教学大纲明确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掌握瓷器知识的同时,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涵盖瓷器历史、制作工艺、分类鉴赏、艺术文化等方面,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瓷器之美。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 对于瓷器的起源、发展历程、制作工艺等理论知识,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信息,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德化陶瓷课程设计方案模板

德化陶瓷课程设计方案模板

一、课程名称德化陶瓷制作技艺课程二、课程背景德化陶瓷是中国传统工艺品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本课程旨在传承和弘扬德化陶瓷文化,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

三、课程目标1. 了解德化陶瓷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

2. 掌握德化陶瓷的基本制作工艺流程。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

4.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

四、课程内容1. 德化陶瓷概述- 德化陶瓷的历史渊源- 德化陶瓷的艺术特点- 德化陶瓷的种类与用途2. 德化陶瓷制作工艺- 选料与加工- 拉坯成形- 刮削修整- 上釉与烧制- 装饰与打磨3. 德化陶瓷创作实践- 创作灵感与构思- 原型制作与修改- 色彩搭配与装饰- 完成作品与评价4. 德化陶瓷文化研究- 德化陶瓷与社会生活- 德化陶瓷与民间信仰- 德化陶瓷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交流与影响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德化陶瓷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制作工艺。

2.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德化陶瓷的制作实践。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展示优秀作品,分析其艺术特点与创作过程。

4. 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就德化陶瓷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分配:总课时为40课时,其中理论讲解10课时,实践操作30课时。

2. 教学进度:- 第一周:德化陶瓷概述- 第二周:德化陶瓷制作工艺- 第三周:德化陶瓷创作实践(第一阶段)- 第四周:德化陶瓷创作实践(第二阶段)- 第五周:德化陶瓷文化研究- 第六周:课程总结与作品展示七、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包括课堂表现、实践操作等。

2. 作品评价:占课程总成绩的40%,根据作品的艺术性、工艺水平等方面进行评价。

3. 期末考试:占课程总成绩的30%,包括德化陶瓷文化知识、制作工艺等方面的笔试。

八、课程资源1. 德化陶瓷相关书籍、图片、视频等资料。

2. 德化陶瓷制作工具与材料。

3. 网络资源:德化陶瓷制作技艺的在线教程、论坛等。

瓷器课程设计

瓷器课程设计

瓷器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瓷器的基本知识,包括瓷器的起源、发展、分类、制作工艺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知识目标:了解瓷器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掌握瓷器的分类及特点,了解瓷器制作的基本工艺。

2.技能目标:学会欣赏瓷器的美,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评价不同类型的瓷器,提高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瓷器的起源和发展:介绍瓷器的历史背景,阐述瓷器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2.瓷器的分类和特点:介绍瓷器的种类,如青瓷、白瓷、彩瓷等,以及各种瓷器的特点。

3.瓷器制作工艺:讲解瓷器制作的基本流程,包括制胎、釉、烧制等环节。

4.瓷器鉴赏:教授如何欣赏和评价瓷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1.讲授法:讲解瓷器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掌握瓷器的历史、分类和制作工艺。

2.讨论法:学生讨论瓷器的特点和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瓷器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瓷器的制作过程和艺术价值。

4.实验法:安排学生进行瓷器制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瓷器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

2.参考书:提供相关瓷器知识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料。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准备瓷器制作所需的设备、材料,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表现:考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占总评的30%。

2.作业:布置相关瓷器知识的作业,如研究报告、心得体会等,占总评的30%。

3.考试:进行瓷器知识考试,测试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占总评的40%。

关于陶瓷的研学课程设计

关于陶瓷的研学课程设计

关于陶瓷的研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掌握陶瓷的基本概念,了解其制作工艺和历史发展。

2. 学生能识别不同类型的陶瓷,并了解其特点和应用领域。

3. 学生能理解陶瓷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观察、比较和分类的方法,对陶瓷样品进行分析和鉴别。

2. 学生能在小组合作中有效沟通,共同完成陶瓷作品的制作和展示。

3.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并制作简单的陶瓷工艺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陶瓷艺术的欣赏和热爱,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2. 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培养耐心、细致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学生认识到陶瓷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提高环保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研学课程,结合实践与理论,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善于观察和表达。

教学要求: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二、教学内容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陶瓷样品,引发学生对陶瓷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材章节:《陶瓷文化与艺术》第一章2. 理论知识:a. 陶瓷的定义、制作工艺和历史发展。

b. 陶瓷的分类、特点和应用领域。

c. 陶瓷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教材章节:《陶瓷文化与艺术》第二章、第三章3. 实践操作:a. 观察和分析陶瓷样品,学会鉴别不同类型的陶瓷。

b. 小组合作,体验陶瓷制作过程,如捏塑、上釉、烧制等。

c. 设计并制作简单的陶瓷工艺品。

教材章节:《陶瓷文化与艺术》第四章、第五章4.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a. 欣赏陶瓷艺术,了解传统文化。

b. 讨论陶瓷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

c.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环保意识。

教材章节:《陶瓷文化与艺术》第六章5. 课堂小结与拓展:a.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陶瓷教学设计方案

陶瓷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陶瓷的历史、分类、制作工艺等基本知识;(2)掌握陶瓷的基本制作方法,包括泥料准备、成型、装饰、烧制等环节。

2. 技能目标:(1)学会运用不同的陶瓷制作工具,如泥条盘筑、捏塑、拉坯等;(2)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对陶瓷艺术的兴趣。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对艺术创作的热情;(2)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教学对象本课程面向初中、高中及成人教育学员,要求学员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

三、教学时间共10课时,每周1课时。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课时)(1)教师简要介绍陶瓷的历史、分类、制作工艺等基本知识;(2)展示陶瓷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泥料准备(2课时)(1)讲解泥料的选择、配比、调泥方法等;(2)示范泥料准备过程,学生跟随操作。

3. 成型(3课时)(1)讲解泥条盘筑、捏塑、拉坯等成型方法;(2)示范成型过程,学生跟随操作;(3)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4. 装饰(2课时)(1)讲解陶瓷装饰的基本方法,如刻划、印纹、彩绘等;(2)示范装饰过程,学生跟随操作;(3)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5. 烧制(1课时)(1)讲解陶瓷烧制的原理、设备、注意事项等;(2)示范烧制过程,学生跟随操作。

6. 作品展示与评价(1课时)(1)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互相欣赏;(2)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五、教学评价1. 学生作品质量:观察学生作品完成度、创意程度、制作工艺等方面;2.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互动性;3. 学生学习成果:根据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陶瓷制作技艺》;2. 教具:陶瓷泥料、工具、模具、釉料等;3. 网络资源:陶瓷制作教程、作品展示等。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阳化工大学
先进陶瓷课程设计
题目:流延法制备氮化铝陶瓷基片
院系:材料科学与工程
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班级:无非1003 学生姓名:张梦
指导教师:曹大力
1 引言
陶瓷基板是指铜箔在高温下直接键合到氧化铝(Al2O3)或氮化铝(AlN)陶瓷基片表面( 单面或双面)上的特殊工艺板。

所制成的超薄复合基板具有优良电绝缘性能,高导热特性,优异的软钎焊性和高的附着强度,并可像PCB板一样能刻蚀出各种图形,具有很大的载流能力。

因此,陶瓷基板已成为大功率电力电子电路结构技术和互连技术的基础材料。

氮化铝陶瓷无毒性,具有高的热导率、高的绝缘性和良好的微波毫米波特性,是高功率、高密度和高速电路所用的高性能封装材料。

目前氮化铝陶瓷封装已经用于各种器件和集成组件中,如微波大功率器件、高温高功率电子器件、高性能T/R模块等。

近年来随着氮化铝陶瓷制备技术的不断成熟,具有导热率在140~230W/m.k的氮化铝已显示取代氧化铝(氧化铝导热率约为19W/m.k)陶瓷的强劲趋势。

氮化铝还有一个优势在于起热膨胀系数与砷化镓匹配,能更好的与半导体材料附着。

氮化铝的热性能受气孔率和杂质的影响严重,一般高导热率的致密氮化铝陶瓷仅能通过热压烧结或添加氧化钙和氧化钇的无压烧结工艺获取。

添加剂在烧结时是以形成液相促进致密化,钙铝石或钇铝石能够吸收氧杂质。

目前国内外大多数氮化铝陶瓷基板是采用干压成型获得微结构完全致密和高的热导率,而流延成型是大规模制备基板材料的重要工艺方法,但目前氮化铝流延法成型工艺研究和产业化仍然较少。

随着流延法的批量生产陶瓷基板技术的成熟,流延法生产氮化铝陶瓷基板一定会成为一种崭新的,大规模化生产方式。

本文对流延法制备氮化铝陶瓷基板进行研究,探讨粉体特性、流延参数对陶瓷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制备的氮化铝陶瓷基板导热率定位为达到250W/m.k(最新资料显示氮化铝陶瓷基板的导热率已可达到319 W/m.k)。

从而实现流延法制备氮化铝陶瓷基板的规模化,完全取代传统的氧化铝陶瓷基板。

下图为干压法制备的一些基板样品图片及电镜图。

下面是实验方案。

2 实验原理及准备
实验将采用商用高纯度超细的氮化铝粉料为原料,烧结助剂选用氧化钇(作为稳定剂),经过球磨混料,并添加PVB粘接剂和合适的溶剂形成粘度适宜的流延浆料,然后再将该浆料搅拌抽气30min。

通过刮刀流延法形成厚度均匀的流延带,流延厚度在0.2~0.4mm之间,流延带再经冲切、层压、排胶和烧结等工艺加工形成致密的氮化铝陶瓷片。

最后对成品进行样品表征,得出相应的陶瓷结构和性能参数。

用激光粒度仪测试粉体的粒度分布筛选合适粒径的粉料,用扫描电镜观察样品形貌;差热扫描量热仪,热重分析仪做分析得出最佳排胶温度,用排水法测定材料的密度,节电性能和介质损耗采用精密LCR表测定,热导率用激光导热系数测量仪测定。

实验器材还包括流延机、球磨机和烧结炉。

药品:高纯度超细的氮化铝粉料、氧化钇稳定剂、聚乙醇缩丁醛粘接剂、聚乙二醇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增塑剂。

3 实验方案设计
3.1粉料的选用
氮化铝粉料的性能是流延法成型的关键,氮化铝粉料太细,则容易引起流延带开裂,氮化铝粉料太粗,则形成的流延带表面粗糙度较大,且基片强度过低,不宜制备光滑的氮化铝陶瓷基片。

本研究中借鉴了天津大学刘志平教授的实验数据,以下为刘得出的4种商用氮化铝粉料研究对比,粉体粒度分布和形貌特点如
图1和图2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它们的粒度分布和颗粒形貌完全不同,粉料A分布窄,较粗,粉料B和C分布宽,粉料D分布窄,较细。

表2是各种粉料的流延结果,表中结果可表明,氮化铝粉料越细,粒度分布越窄,流延控制越困难,流延时流延带开裂的几率越大。

通过对刘教授得出的数据分析,实验拟选用的粉料粒度控制在1.5nm到2.5nm,这个粒径得出的样品性能较好,但对流延工艺,排胶工艺与烧结工艺的控制难度较高。

3.2流延法参数的控制
氮化铝陶瓷粉料在水中极不稳定,容易水解产生氨气和拜耳石(AlOOH),从而使氮化铝粉料的性质大大改变,严重影响陶瓷的烧结性能。

因此氮化铝不适用水做溶剂,本实验选用非水基的无水乙醇/丁酮为溶剂的流延成型体系,聚乙醇缩丁醛粘接剂,聚乙二醇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增塑剂。

3.3 排胶工艺
氮化铝的排胶可在空气炉或气氛保护下进行。

对于氮化铝流延片,由于有
机添加剂较多,查阅资料:
聚乙醇缩丁醛沸点 250℃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沸点 188℃
聚乙二醇沸点 >250℃
丁酮沸点 79.6℃
资料显示这些有机物必须在300℃以上才能排除,而且排胶时若温度选取过高或升温速率太快易导致开裂变形。

另外由于流延片比干压片厚度薄,生坯强度低,所以排胶温度需要更低。

为此将对流延片进行差热和热失重分析。

初步拟采用200~500℃直接慢速升温和500℃保温的排胶方案(具体温度值有待对流延片生坯做差热分析和热重分析),获得较好的氮化铝排胶片。

3.4 烧结工艺
由于氮化铝的易氧化性,其烧结应在高温气氛保护下进行。

鉴于氮化铝中含氮成分;氮化铝的沸点可达2200℃,烧结温度应控制在1700度以上,考虑到添加剂可降低烧结温度,拟选用的方案是将氮化铝陶瓷片经过1600度(具体更为的优化温度选取待实践论证)保温4h的氮气中烧成。

图6为刘志平教授实验中不同粒径粉料制成的流延带烧成后的微观形貌。

从图6中可以看出,粉料D烧成的基板结构均匀,晶粒粒度一致性好,第二相也较少。

3 总结
流延法制备氮化铝陶瓷基板的性质与氮化铝粉料的质量,流延参数,排胶制度和烧结等工艺关系密切。

粉料太粗,易于成型,但基片质量不高。

选用细粉料必须严格控制流延参数才能成型质量较好,排胶温度和速度也需要严格控制,温度高和速度快引起流延带严重开裂,烧结过程也至关重要,它将决定基片的最终性能。

通过选择合适的原来和优化工艺参数,用非水基流延工艺制备出的氮化铝基片导热率将高达250W/m.k。

实验需要攻克的难题:原料的配比及混料工序。

最佳排胶温度与升温速率的确定。

最佳烧结温度与升温速率的确定。

参考文献《流延法制备氮化铝陶瓷基板》,作者刘志平,张金利,蕲正国期刊《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8年1月第37卷,增刊1.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