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地统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地作用
9..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教学设计】第九课唯物辩证法地实质与核心第一框《矛盾是事物发展地源泉和动力》一、教材分析第一目,矛盾地统一性和斗争性.世界上地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矛盾地定义——矛盾地两个基本属性——矛盾地同一性——矛盾地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地辩证关系.这一目地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世界上地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第二目,矛盾地普遍性和特殊性.这一目逻辑顺序是: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承认矛盾地普遍性是坚持唯物主义地前途——矛盾地特殊性及其三层涵义——矛盾地普遍性和特殊性地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地原理是矛盾问题地精髓.最后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地具体地历史地统一.学习了唯物辩证法地矛盾观,就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进一步运用所学地知识,处理好生活中地实际问题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矛盾地含义(2>矛盾同一性、斗争性地含义(3>矛盾普遍性、特殊性地含义◇理解(1>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地关系(2>矛盾普遍性原理(3>矛盾特殊性是区别不同事物、区分事物发展不同阶段地根据(4>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运用⑴联系实例,分析矛盾含义和矛盾普遍性含义,理解世界是矛盾地世界,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⑵联系生活实例,分析矛盾特殊性含义及方法论意义⑶列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地具体事例,分析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地辩证关系2、能力目标(1>通过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含义地学习,提高比较分析能力(2>学会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问题,以提高辩证分析问题地能力(3>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地能力(4>提高全面地、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地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对立同一地观点看问题.不回避矛盾,敢于直面矛盾地存在,勇于承认和揭露矛盾.(2>坚定“走自己地路,建设有中国特色地社会主义”地信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地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地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地理论依据.三、教学重难点:矛盾地概念、普遍性和特殊性地辩证关系四、学情分析哲学上地矛盾概念高度概括和抽象,对于刚接触这一概念地学生来说,理解有难度,容易将生活中某些矛盾与哲学上地矛盾相混淆,因此,教学中应从具体事例入手,遵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地教学思路.五、教学方法:1、探究性学习法.组织学生课后分小组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探究性学习中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地目地是:让学生作学习地主人,“爱学、乐学”,并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地能力;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地目地是:在小组分工合作中,在生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中,促使学生克服“以自我为中心,合作精神差,实践能力弱“等不足,培养综合素质.2、理论联系实际法.关注生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3、事例探讨式教学方法.师生共同讨论、相互交流,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不自觉到自觉,让学生掌握科学地方法论,并学会运用这一方法去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4、自学引导法.课前布置相关问题,让学生自学.让学生在自学中,对本节课地基本知识点有一个基本地认识,从而引发思考六、课前准备1、矛盾、斗争性与同一性、普遍性与特殊性地相关材料搜集与整理2、导学案地印制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学生地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地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67中间方框中地实例,思考问题:(1>爱因斯坦给光下地定义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2>“自然界喜欢矛盾”,这里所说地“矛盾”是什么意思?导入《矛盾是事物发展地源泉和动力》课题,并出示教学目标<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探究活动一:利用教材P67漫画:“你敢吗?”学生思考并讨论【精讲点拨】矛盾地含义: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地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地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地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地相反相成地两种基本属性.探究活动二:学生阅读教材P67—68老子地一段论述,并讨论:(1>善恶、有无、难易、高下等为什么可以相互依存?(2>治乱、强弱、祸福、荣辱等为什么可以相互转化?【精讲点拨】矛盾同一性地含义: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地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地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地存在以另一方地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探究活动三:学生阅读教材P69相关链接,并讨论思考: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存在怎样地关系?【精讲点拨】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地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地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探究活动四:根据教材P69中间方框中地例子,讨论思考:(1>每一事物中都存在着矛盾,你能举出实例吗?(2>你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过哪些矛盾?【精讲点拨】(1>矛盾普遍性地含义(原理>.①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就是说,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矛盾,不包含矛盾地事物是不存在地.自然界地各种运动形式都包含着矛盾.对机械运动地矛盾“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这个地方又不在这个地方”较难理解.物体在同一瞬间“在这个地方”反映了物体运动中相对静止地一面;“又不在这个地方”则反映了物体地绝对运动地一面.这是物质地相对静止和绝对运动这对普遍地矛盾在机械运动中地特殊表现,体现了物体机械运动地连续性与非连续性地对立统一.社会运动中充满着复杂地矛盾.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速度和效益、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等种种矛盾.人地思维领域充满了矛盾.在音乐、艺术、文学艺术作品中存在着矛盾,如格调高雅与低级庸俗地矛盾.思想健康、格调高雅地艺术,可以振奋人地精神,造就高尚地人格;而那些格调低下地作品,则会使人消极、悲观、颓废甚至堕落.②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地始终(时时有矛盾>.就是说,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时时刻刻都存在着矛盾.具体地说:矛盾贯穿于一事物“发展过程地始终”,在这一过程中只存在矛盾地差别问题,不存在矛盾地有无问题.新旧矛盾之间绝不存在哪怕是一刹那地无矛盾地状态.(2>学习矛盾普遍性原理地方法论意义——正确对待矛盾.①承认矛盾地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地前提②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地方法解决矛盾.探究活动五:根据教材P70中地例子,讨论思考:(1>上述事实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2>“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等,都体现了针对矛盾地特殊性而采取不同地办法,你还知道哪些类似地成语?【精讲点拨】(1>矛盾特殊性地含义:是指矛盾着地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2>矛盾特殊性地具体表现:①不同事物有不同地矛盾,这些不同地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地特殊本质.②同一事物在发展地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地矛盾.③同一事物中地不同矛盾、同一矛盾地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探究活动六:学生阅读教材P71关于莱布尼茨地故事,并思考:从这个故事中,你可以悟出什么道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地关系(1>矛盾地普遍性和特殊性地辩证统一关系.①矛盾地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②矛盾地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场合是可以相互转化地.(2>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地方法论意义.矛盾地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地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地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地重要理论依据.①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革命和建设地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地哲学基础.因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地一般规律,对于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地发展都具有普遍地指导意义,是每个国家都必须遵循地基本原则,这是矛盾地普遍性.但是,不同地国家有不同地国情,这又是矛盾地特殊性.因此,只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国情地革命和建设地正确道路.②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运用矛盾地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地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把马列主义(普遍性>同中国革命地具体实际(特殊性>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当代中国地马克思主义.③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地理论鲜明地体现了矛盾地普遍性与特殊性地辩证统一.具体地说,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一方面,要坚持社会主义地共同特征和基本原则(普遍性>;另一方面,又要立足于本国地实际,从我国地国情出发,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中国自己地特色(特殊性>.<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本节课地主要内容<参照板书),进行总结.设计意图:对本节课地内容进行小结,学生地概括过程也是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理解程度地过程.再次明确学生是学习地主体,并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1、同学们把相关地题目做一做,以巩固今天所学地“用对立统一地观点看问题”地知识点.2、请同学们根据我们发下去地导学案把下一框《用对立统一地观点看问题》有关知识点预习一下设计意图: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布置下节课地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 九、板书设计矛盾地含义同一性地含义矛盾地两个基本属性 同一性与斗争性地关系 含义 矛盾地普遍性 方法论 含义 矛盾地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地特殊性 表现方法论相互联结矛盾普遍性和 关系特殊性地关系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十、教学反思例子、故事与哲理结合起到了很好地作用,让学生在通俗易懂地故事和例子中体味哲理,并且掌握哲理.总之,教学过程中,只有发挥学生地主体作用才能真正将课堂调动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师生和谐共鸣.【导学案】第九课唯物辩证法地实质与核心第一框《矛盾是事物发展地源泉和动力》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矛盾地含义、矛盾地同一性与斗争性地关系、矛盾地普遍性与特殊性地关系二、预习内容1.矛盾地同一性和斗争性(1)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地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 (2)矛盾地和是矛盾固有地相反相成地两种基本属性.(3)矛盾地同一性,是矛盾双方、地属性和趋势,矛盾地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地属性.(4)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没有,就没有矛盾双方地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之中,并为所制约. 2.矛盾地普遍性和特殊性(1)矛盾地普遍性,即有矛盾,有矛盾,承认矛盾地是坚持唯物辩证法地前提.(2)矛盾地特殊性,是指.(3)矛盾地普遍性和特殊性地关系,也就是矛盾地和、和地关系. (4)矛盾地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地,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地,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地.三、提出疑惑同学们,通过你地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地表格中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矛盾地含义、矛盾地同一性与斗争性地关系、矛盾地普遍性与特殊性地关系二、学习过程探究活动一:利用教材P67漫画:“你敢吗?”学生思考并讨论探究活动二:学生阅读教材P67—68老子地一段论述,并讨论:(1>善恶、有无、难易、高下等为什么可以相互依存?(2>治乱、强弱、祸福、荣辱等为什么可以相互转化?探究活动三:学生阅读教材P69相关链接,并讨论思考: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存在怎样地关系?探究活动四:根据教材P69中间方框中地例子,讨论思考:(1>每一事物中都存在着矛盾,你能举出实例吗?(2>你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过哪些矛盾?探究活动五:根据教材P70中地例子,讨论思考:(1>上述事实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2>“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等,都体现了针对矛盾地特殊性而采取不同地办法,你还知道哪些类似地成语?探究活动六:学生阅读教材P71关于莱布尼茨地故事,并思考:从这个故事中,你可以悟出什么道理?三、当堂检测1.下列说法中,最能体现矛盾同一性地是( >A.量体裁衣 B.因材施教 C.积劳成疾 D.居安思危2.《老子·二章》中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意思是说天下地人都知道美地东西是美地,丑就产生了;天下地人都知道善地东西是善地,恶就产生了.这说明( >A.善和恶不是客观地,是人们头脑里主观自生地东西B.美与丑、善与恶是对立统一地关系C.在美丑、善恶地矛盾中,美与善是矛盾地主要方面D.美与丑、善与恶地矛盾各有其特殊性3. 经济全球化在促进墨西哥经济、文化与各国交流合作地同时,也使得当前甲型H1N1流感病毒成为全球性灾难地风险大大提高.这说明< )A.矛盾不可捉摸,甲型H1N1流感病毒无法控制B.矛盾具有斗争性,防止甲型H1N1流感病毒就要遏制全球化C.矛盾具有普遍性,事物都是一分为二地D.矛盾双方相互转化,要注意分析转化地条件4. 据专家分析,人类基因用于医学之后,病人到医院就诊,同样地病情医生根据各人不同地基因可以采用不同地药物和治疗方法.这是因为( >A.事物矛盾地双方各有不同地特点 B.同一事物在不同地发展阶段各有其特点C.不同事物地矛盾没有共同之处 D.不同事物地矛盾具有不同地特点5. 我们党在长期地革命和建设地实践中,刨造了许多科学地工作方法,如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这些都是对( >原理地具体运用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地辩证关系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地辩证关系 D.矛盾特殊性6、辨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消除一切社会矛盾.课后练习与提高(一>单项选择题1.《人民日报》曾发表题为《得与德》地文章指出:人不能不“得”又不能无“德”,下列理解正确地是( >A. “得”与“德”之间有严格地界限,无法统一B. “得”与“德”是对立统一关系C. “得”与“德”始终是一致地D. 要“得”就不可能要“德”,不要“德”就不会有“得”2. 下列能体现矛盾观点地有( >①金无足赤,人无完人②失败是成功之母③塞翁失马,焉知非福④刻舟求剑⑤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⑥相反相成,相辅相成A.①②③⑥ B.①②④⑥C.②③④⑥ D.③④⑤⑥3.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有这样一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一诗句蕴涵地哲学道理是( >A.任何事物都充满着矛盾B.十全十美地事物是不存在地C.任何事物都有自身地优点与缺点D.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古今不变地4. 对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 + 舞动地北京”,冬奥会设计与景观主任莫舒斯说:“我一直在寻找这样地一个图案,那就是当世界另一端地人第一眼看到它地时候,就会感觉到这就是中国地,能表达出基于悠久历史传统积淀之上地现代感.”之所以“第一眼看到它地时候,就会感觉到这就是中国地”,是因为“中国印 + 舞动地北京”突出了( >A.矛盾地普遍性 B.矛盾地斗争性 C.矛盾地特殊性 D.矛盾地统一性5. “执政有个性,更有共性,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执政,当然要从中国政党地实际出发.但同时也不能不学习和借鉴外国政党执政地经验教训.吸收借鉴其他政党活动共同遵循地规律,也就是政治文明地共同成果.”这段话主要体现地唯物辩证法地观点是( >A.矛盾特殊性与普遍性是相互联系地B.要用全面地观点看问题C.事物是普遍联系地D.一切从实际出发(二>问答题6、黄山风景区在吸引了大量地游客,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在开发地同时,生态环境也遭到一定程度地破坏.黄山风景区采取了对“疲劳”景点“轮休制”等保护措施,景区地森林覆盖率由20世纪70年代地55%提高到2009年地93.4%,植被覆盖率也达到98.6%.试从黄山风景区对“疲劳”景点实行“轮休制”分析保护与开发地辩证关系.7、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地重大历史任务.全国各地都进行了有益地尝试.被誉为“中国冬暖式大棚之父”地山东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带领群众在冬暖式蔬菜大棚实验成功并推广后,他并没有停下探索地脚步,带领村民,发挥民智,大搞科研开发,使三元朱村地生产技术始终保持领先水平.十多年来,他还多次到全国各地传授大棚技术和致富经验,指导蔬菜生产,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贡献.结合上述材料,依据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地辩证关系地原理,对如何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建议.参考答案课后练习与提高申明:所有资料为本人收集整理,仅限个人学习使用,勿做商业用途.。
哲学与人生复习提纲
哲学与人生复习提纲前言1、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
人生观是由世界观决定的。
第一课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1、物质: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对一切可以直接或间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抽象。
2、世界的统一性:世界的统一性就在于物质性。
首先,自然界是物质的。
其次,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第三,人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3、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4、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1)正确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也要从客观实际出发。
(2)人生实际既包括对象的实际,也包括人自身条件的实际。
(3)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实际。
5、可能:可能是指包含在事物中、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6、现实:是指实际存在着的事物。
7、可能与现实的关系:可能与现实具有质的区别。
一方面,可能与现实是对立的;另一方面,可能与现实是统一的。
8、人生发展:人生发展是一个可能与现实相互转化,即在现实中不断产生出可能,可能又不断变为现实的永无止境的过程。
客观实际的多样性为个人的人生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9、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要做到:首先,要学会选择。
其次,要善于选择。
第三,要正确理解和把握不能与不为的关系。
第二课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1、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运动是绝对的。
3、为什么人是物质世界发展的最高产物?首先,人是自然界发展的最高产物。
其次,人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最后,人的意识是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产物。
4、规律的概念: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辩证法三个基本规律
善于把 握重点 和主流
我国古代名医华佗医术高超,对病状相似的 病人,能诊断出病因各异,所以;“治之宜 殊”。病人按药方服药,果然药到病除。这 件事启示我们( )
①只有做到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②只有具体问题具 体分析,才能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③只要抓住事物矛 盾的特殊性,就能解决问题④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才能正确认识事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矛盾特殊性
含义: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及矛盾的每一侧面 各有其特点。
表现:①矛盾性质的特殊性 ②矛盾地位的特殊性 ③解决矛盾形式特殊性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首先,二者相互区别
普遍性即共性, 特殊性即个性。 其次,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1)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2)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3)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
两点论
要 全 面 抓 重 点
两点是有重 点的两点
重点论
复杂事物:把握主要矛盾
统 一
重点是两点 中的重点
每一矛盾:把握主要方面
坚 持 矛 盾 分 析 的 方 法
事物都 是一分 为二的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
对具体 问题具 体分析
具体分析和解决不同的矛盾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 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辩证法三个基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基本规律------揭示了事物发
展的原因,需要人们进行观察和分析
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
处在最外层,人们可以直观地感觉到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
隐藏在内部揭示了矛盾运动的本质 按照康德的划分方法,它们三者依次相当于 感性、知性和理性。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重大意义
★②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统一)性和斗争(对立)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统一)性:矛盾双方相互联接、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关系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彼此差异、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关系和趋势。
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二者相互区别(互有差异、相互排斥);
●另一方面,二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同一性中包含着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④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的重要意义(参见教材P49第1段,有补充)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为在实际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正确认识事物的矛盾关系、正确把握和处理矛盾双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进而建设和谐社会所必须掌握和遵行的一条基本原理。
因为,既然任何事物都是矛盾、都有其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那么,我们在实际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就只有按照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来看到和处理事物,既看到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双方的斗争性、也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性,在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联系中来理解、认识和处理矛盾双方之间的关系,才有可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事物,实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的。
例如,……。
如何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湖北省武汉市第十一中学王忠文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地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地两个方面.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地性质和趋势.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即矛盾双方互为存在地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矛盾双方相互渗透以及相互转化地趋势.这种包含着向自己对立面转化地相互贯通性,最深刻地体现了对立面之间地内在地统一性.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地性质和趋势.矛盾斗争性具有丰富地内容和多样地形式.不同地矛盾具有不同地斗争形式,同一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地斗争形式也不同.不能把斗争性归结为一种形式,也不能把斗争形式地改变误认为斗争地消失.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矛盾地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地.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因为矛盾地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地,是包含差别和对立地同一.同一性要受斗争性地制约,矛盾双方地共存要靠斗争来维持,矛盾双方地转化要靠斗争来实现.另一方面,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性要受同一性地制约,同一性规定和制约着斗争地形式、规模和范围.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地原理,要求人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做到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这是辩证认识地实质所在.形而上学割裂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地关系,“在它看出有差别地地方就看不见统一,在它看见有统一地地方就看不出差别”.这种只见对立、不见同一或者只见同一、不见对立地观点往往造成思想上地绝对化和片面性.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制约地原理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地有力工具,它是党制定战略策略地理论基础,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地重要方法.我们党地历史上关于统一战线中地“又联合又斗争”地策略和现阶段改革开放中“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实现祖国统一地“一国两制”地方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决策,就是成功地运用对立统一学说地范例.善于发现和利用事物矛盾地对立和同一地关系,从同一中发现和利用对立,从对立中发现和利用同一,对于我们做好一切工作,使事物向着有利于我们地方向发展,具有现实地指导意义.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试题分析].下列属于矛盾分析法地叙述有①互联网所带来地好处和坏处各占一定比例②互联网所带来地利、弊是同一事物地两个对立地方面③互联网本来是好东西,只是后来被坏人利用了④互联网同其他事物一样在同一与斗争地关系中发展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①②.②③.①③.②④[解析]答案是.此题为年全国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Ⅰ地第题.好处与坏处属于矛盾地两个方面,本身需要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简单地从比例上来划分,不选①;②是一分为二方法地运用,应选;③不符合事实,也不符合矛盾分析法,不选;④揭示了同一与斗争地关系,符合矛盾分析法,应选.结合上述分析,本题应选.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在平面解析几何中,当动点到一个定点地距离与它到一条定直线(定点不在定直线上)地距离之比是常数时,该动点地轨迹为圆锥曲线.常数地值不同,圆锥曲线地形状就不同,当常数小于时,轨迹是椭圆;当常数等于时,轨迹是抛物线;当常数大于时,轨迹是双曲线.上述结论表明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①共性离于个性之中②矛盾地同一性推动事物地变化③事物地量变引起质变④事物地联系是具体地,多变地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①③.③④.①②④.①③④[解析]答案是.这是年北京市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题地第题.总体来看,该动点地轨迹为圆锥曲线,但常数值不同,曲线形状不同,可见,应选①、④;常数数据地变化,导致曲线形状地变化,可见,应选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单纯有同一性,不能推动事物地变化,不选②.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练一练]年月召开地第二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双方在金融服务、民用航空、能源和环境保护合作等领域,均达成了令人关注地协议.这些协议将对两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上述材料在辩证法上地启示是: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①矛盾地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②矛盾双方相互转化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④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地因素而得到发展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①②③.②③④ .①②④.①③④.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这里所包含地辩证法思想有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①矛盾地同一是包含差别地同一②对立面地统一是事物发展地动力③不包含内部差别地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④只有克服矛盾地斗争性,事物才能向前发展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①②③.②③④ .①②④.①③④参考答案。
马原思考题(附答案完整版)
绪论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2015年修订版p10)①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它的科学性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力求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并透过现象而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自觉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②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
它的革命性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毫不隐讳自己的阶级本质,公开申明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服务的,坚持了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有机统一。
③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
这种统一不是抽象的、先验的,而是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并在这种实践中实现的。
这种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的关键,就在于无产阶级的先进性。
正因为无产阶级的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革命的彻底性,它对于科学特别是科学的革命理论有着强烈的渴望。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如何理解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2015年修订版p13)①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其中彻底的科学性尤为重要。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历久不衰,永葆青春活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它具有彻底的革命性。
政治复习:马哲理论框架及重点原理
从学科体系看,《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几乎涵盖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在内地全部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章节体系安排看,由绪论和正文组成.其中,绪论包含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等三个层面地问题.正文由七章组成,前三章集中讲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地世界观和方法论,包括世界地物质统一性原理、唯物辩证法原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地历史地统一地原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地原理、社会基本矛盾地原理、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和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地原理等七大理论.就其中每一部分重点原理总结如下:一、第一讲绪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地世界观和方法论)本讲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地性质及其基本特征,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总括性地说明.它分为三部分:首先阐明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并以哲学基本问题为依据,概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地对立.其次着重讲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地基本特征,尤其强调实践地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地基本观点,具体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地哲学,是无产阶级认识和改造世界地锐利武器.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二、第二讲辩证唯物论(世界地物质性和人地实践活动)本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地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它以物质和意识或思维和存在地关系为主线,系统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地物质观、实践观和意识观.相应有四个原理:()物质存在形式原理(运动是物质地存在方式,时空是运动着地物质地存在方式;()实践本质原理(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主体能动性等特点);()意识地本质和能动性原理;()世界地物质统一性原理,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世界本质地原理,是唯物论,是党地思想路线地哲学基础.最后本讲阐述了关于正确认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地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从历届真题看,命题呈现出以下趋势:第一,在物质观上,主要考查对物质和运动地关系及对运动所持地相对主义观点认识,均为选择题.第二,在实践观上,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实践地主客体地关系特别是对主体地能动性地正确认识;二是正确处理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地关系,即如何认识人类改造世界,减少生态环境破坏,达到人和自然地和谐问题.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第三,意识观是本学科地命题重点之一.其侧重考查意识地本质、能动作用及旧哲学对此所持地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反地观点.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第四,物质和意识地辩证关系原理,分别考查物质和意识地区别和联系.第五,世界地物质统一性原理.三、第三讲唯物辩证法(世界地联系、发展及其规律)本讲回答了“世界怎么样”地问题.它通过阐述唯物辩证法地联系和发展地两个观点,进而讲解唯物辩证法地基本规律和范畴,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地对立.其内容可概括为“两个观点、三大规律、四对范畴”.本讲是命制主观题地关键章节,并呈现出重要原理重复命题地趋势.其重要原理有: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普遍联系地观点中关于系统及其整体性、整体与部分关系地理解和应用能力;普遍联系地观点及其方法论意义.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度地含义及其认识意义..质量互变规律地内涵及其方法论意义..辩证地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矛盾地同一性和斗争性地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矛盾地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地作用原理,即事物发展地源泉和动力原理.它内含以下内容:()运用矛盾地同一性原理分析社会生活中地实际问题;()矛盾地转化原理以及二者之间地综合.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矛盾地普遍性和特殊性地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矛盾发展地不平衡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以上第、、、原理地综合..中国传统哲学中地矛盾观及其现代意义.四、第四讲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识地本质和过程)本讲围绕着实践、认识、真理三个核心及认识发展过程中实践与认识地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等三大规律,强调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地能动反映,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理论,实现了在实践基础上唯物论和辩证法地高度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历史唯物论地有机结合,正确回答了“怎样认识世界”地问题.本讲是命制主观题地关键章节,并呈现出重要原理反复命题地趋势.其重要原理有: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地区别.认识地主体及其形成和发展.实践和认识地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辩证过程地原理.认识运动地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地原理.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地作用原理.真理地具体性原理.真理和谬误地辩证关系原理.检验真理标准地唯物论和辩证法原理.真理和价值地辩证关系原理五、第五讲历史唯物论本讲围绕着社会和人两个主题,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论地主要内容.首先,总括性地说明人类社会地产生、本质和社会规律地特点以及社会有机体及其结构,这是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诸原理地前提.它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人类社会地物质基础和本质;第二,人类社会地经济、政治、观念结构.纵观历年真题,本节是唯物史观部分命制主观题地关键章节之一,并呈现出重要原理重复命题地趋势.其重要原理有: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地和谐发展原理.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地决定力量原理.社会地实践本质原理.社会是不断自我更新地有机体原理.社会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原理其次,着重讲述社会发展地基本规律和动力以及社会历史地主体,并从两方面加以具体阐述:第一,社会地发展规律和动力;第二,历史地创造者.纵观历年真题,本节是唯物史观部分命制主观题地主要章节之一,并呈现出重要原理重复命题地趋势.其重要原理有: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社会基本矛盾地运动规律.“生产力标准”地依据及意义.社会发展规律和人地自觉活动辩证关系原理.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地动力原理.交往理论.科学技术地两重效应.历史观和党地群众观地统一。
知识文献大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_重点
知识⽂献⼤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_重点天才是百分之九⼗九的勤奋加百分之⼀的灵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产阶级和⼈类解放的科学⼀、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内涵马克思主义是现代⽆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可以从不同的⾓度理解,总体有⼴义与侠义之分:从狭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对它的运⽤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产⽣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诞⽣在欧洲,产⽣于19世纪40年代,以《共产党宣⾔》的发表为标志。
马克思主义的产⽣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争⽇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要。
3、马克思恩格斯的⾰命实践和对⼈类⽂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产⽣的理论前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的⽣命⼒,就在于它是时代精神的反映。
所谓时代精神也就是对⼀定时代的本质、主题和基本特征等⽅⾯的概括。
每个时代都有⾃⼰发展趋向⽅⾯的主题、任务及其精神需求,它渗透在这个时代的经济、政治、⽂化、科学等各个⽅⾯。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指引着⽆产阶级时代前进,推动⽂明进步,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觉地植根于社会实践的丰厚⼟壤,不断地从现实⽣活中吮吸⾃⼰的⽣命之泉,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检验、丰富和发展⾃⼰,科学地回答了时代在不同阶段提出的根本性的重⼤问题。
2、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先,马克思主义是随着实践发展⽽发展的科学。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
对立统一规律是什么
对立统一规律是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亦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或矛盾规律。
它揭示出,社会和思想领域中的任何事物以及事物之间都包含着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对立统一规律的内涵体现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以及矛盾双方发展的不平衡性。
辩证法是解决一切矛盾的方法论。
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具体表现在:①它揭示了事物“自己运动” 的泉源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这就从根本上摒弃了那种求诸于神秘的“第一次推动” 去说明运动发展的唯心主义观点,把辩证法的发展学说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为科学地说明事物发展的道路、方向、形式等等特征,全面地揭示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提供了可能。
②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而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根本内容。
在事物的普遍联系中最突出的是系统联系,而所谓系统是由多方面的对立统一构成的矛盾体系。
事物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它体现着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即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之间的历史联系。
离开对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对立统一运动的考察,便无从把握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实质。
③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理解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及范畴的钥匙。
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全部规律和范畴的实质。
质量互变规律所揭示的量和质、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实质上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量变和质变这两种状态的运动及其相互交替都是由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运动引起的。
否定之否定规律所揭示的肯定和否定、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实质上也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否定之否定不过是事物由其内在矛盾所规定的“自己运动”的必然形式。
唯物辩证法的所有范畴都体现着对立统一的关系。
④唯物辩证法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这一科学方法论的最根本方法,即矛盾分析法。
毛泽东说:“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304页)。
(完整word版)辨析题
辨析题: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吗?(需对你的立场进行展开说明)这句话是正确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基本命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人类认识史上真正科学地解决了真理标准问题。
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来说,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就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人的认识没有超出主观思想范围,所以无法检验自身。
客观事物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其本身无所谓正确和错误的问题,所以也不具备把人的认识同客观实在加以对照的能力。
所以,它也不能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因此,只有实践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成为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标准。
人们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才能把主观认识同客观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并加以对照。
人们把从实践中得来的认识加以整理后再返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如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认识变为现实,就证明这种认识是真理,否则就不是真理。
因此,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对于我们自己也是一样,对于一件事情的好坏,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的标准,只有亲身去践行我们才知道这件事是不是利于我们。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和普遍性的特点。
[1]其中实践的直接现实性是它能够成为检验认识真理性标准的主要根据。
正是实践这一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使人们的主观观念可以在现实中得到印证,是否符合客观实在,是否取得预想的向良性方向发展的结果,使它成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依据。
当然,对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这一命题也要用辩证的观点来分析。
列宁曾说过:“在这里不要忘记,实践标准实际上绝不能完全的证明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
马克思问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给出不同的回答:从创造者讲,它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而由其继承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学说。
从阶级属性讲,它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答:马克思主义诞生在欧洲,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
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社会背景和阶级基础。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欧洲的一些主要国家已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开始激化,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1825年,英国发生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的经济危机。
从此以后,这种危机便周期性地爆发。
这一事实不仅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而且进一步表明,私有制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到了极端。
这样蒙在社会关系上的面纱已被揭去,经济关系决定一切社会关系的事实也暴露在人们面前,社会发展的唯物辩证性质就比以前更加明显地揭示出来了。
这就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已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1831-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的武装起义,1836年英国的宪章运动,1844年的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但都失败了。
无产阶级迫切需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马克思主义因此应运而生。
3、马克思主义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答: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150 多年来,马克思主义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世的时候就从来没有停止对自己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他们的后继者把马克思主义提升到了新的水平。
列宁通过对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和俄国社会矛盾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论”,领导了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变成了现实,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列宁主义阶段。
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
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2)它包括两方面内容: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谁决定谁的问题;思维与存在有无统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
其中,第一方面更为根本。
(3)由对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将哲学划分为唯物论与唯心论,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唯心主义相反;由对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将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知论,可知论认为人能认识世界,不可知论认为人不能或不能完全正确地认识世界。
什么是哲学?它与世界观的关系怎样?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是人们整个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
论述:试论马克思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它来自实践,为无产阶级斗争的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使自身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它哲学的显著标志。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是指:(1)它是完备和彻底唯物主义,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统一;(2)它不仅以现代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为基础,随着的的科学的进步而发展,而且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正确地揭示自然、、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指:(1)它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2)它以无产阶级为自己的阶级基础,而无产阶级是变革旧世界的革命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中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前提,革命性是科学性的目的,二者统一变革旧世界的实践。
2.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
答:(1)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性。
因为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所谓能动的反作用,是指意识对人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观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唯物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包括一个系列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这是因为:(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实在内容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它是联系和发展的实质;(2)它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各个规律和各对范畴的中心线索,是各个规律和各对范畴的实质;(3)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把握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认识的实质;(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
2.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
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
简言之,矛盾即对立统一。
要区分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
逻辑矛盾是指人们思维过程中由于违反形式逻辑规则所造成的自相矛盾;辩证矛盾则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对立统一关系。
列宁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
”任何科学的认识,一方面要排除逻辑矛盾,另一方面要研究事物自身所固有的矛盾。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
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即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矛盾双方相互渗透以及相互转化的趋势。
这种包含着向自己对立面转化的相互贯通性,最深刻地体现了对立面之间的内在的统一性。
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斗争性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
不同的矛盾具有不同的斗争形式,同一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斗争形式也不同。
不能把斗争性归结为一种形式,也不能把斗争形式的改变误认为斗争的消失。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因为矛盾的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
同一性要受斗争性的制约,矛盾双方的共存要靠斗争来维持,矛盾双方的转化要靠斗争来实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矛盾的各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论文
矛盾的各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所阐释的矛盾问题,我们首先了解了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随后我们应当着重考虑到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问题,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存在决定了当今社会中对立统一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从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分析中,我们能够了解社会实践中有条件的、可变动的、互相转化的东西,有利于我们深刻的理解社会现象和其发展趋势,用辩证的眼光审时度势,培养我们的思维方式,锻炼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对矛盾的处理能力,对我们大有裨益。
关键字:矛盾同一性斗争性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并且,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这就是所谓同一性。
列宁说:“辩证法是这样一种学说:它研究对立怎样能够是统一的,又怎样成为同一的,在怎样的条件之下它们互相转化,成为同一的,为什么人的头脑不应当把这些对立看作死的,凝固的东西,而应当看作生动的,有条件的,可变动的,互相转化的东西。
”列宁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一切过程的矛盾着的各方面,本来是互相排斥,互相斗争,互相对立的。
世界上一切事物的过程里和人们的思想里,都包含着这样带矛盾性的方面,无一例外。
单纯的过程只有一对矛盾,复杂的过程则有一对以上的矛盾。
各种矛盾之间,又互相成为矛盾。
这样地组成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和人们的思想,并推使它们发生运动。
也就是总体上的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
有此我们可以推知,原来矛盾着的各方面,不能孤立地存在。
假如没有和它作对的矛盾的一方,它这一方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
试想一切矛盾着的事物或人们心目中矛盾着的概念,任何一方面能够独立地存在吗?比如我们知道,没有生,死就不见;没有死,生也不见。
没有上,无所谓下;没有下,也无所谓上。
没有祸,无所谓福;没有福,也无所谓祸。
没有顺利,无所谓困难;没有困难,无所谓顺利。
没有地主,就没有佃农;没有佃农,也没有地主。
矛盾论基本观点
矛盾论基本观点矛盾论是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辩证法的主要贡献。
文章从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结论等几方面进行了论述。
其主要内容如下:1、两种宇宙观:为了确立正确的方法论,首先必须搞清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和方法论,与此相对立的,是辩证的宇宙观和方法论。
所谓形而上学,就是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而辩证法则是全面地、联系地、发展地看待事物的一种基本观点和根本方法。
这是两种基本的宇宙观和方法论。
2、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这就是说,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部分裂和新旧因素更替的结果,都有矛盾着的两个方面。
所以,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3、矛盾的特殊性:矛盾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还有它的特殊性。
具体到实际工作中来,就是要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的特点去寻找解决矛盾的具体方法。
4、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在复杂的事物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这种矛盾就是主要矛盾。
由于主要矛盾“管”着其他矛盾,因而研究任何一种矛盾都必须把注意力放在主要矛盾上。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因为一方面,在一定条件下,每一个矛盾的主次地位都可以相互转化;另一方面,如果主次颠倒,“抓了芝麻丢了西瓜”,也就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5、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同一性中存在着斗争性,在特殊性中存在着普遍性。
换句话说,事物的性质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
只有善于分析矛盾,找出其中的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因此,我们必须学会科学地分析具体情况,抓住问题的实质,找准突破口。
6、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对抗作为斗争的一种形式,它在一定的条件下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对抗并不是事物发展的唯一条件,还有其他的斗争形式如非对抗性的斗争等也可以推动事物的发展。
矛盾论的金句摘抄
矛盾论的金句摘抄一、引言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
本文通过对矛盾论的金句摘抄,旨在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一理论,并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其指导作用。
二、矛盾论的基本原理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中。
无论何处,我们都能够发现矛盾的存在。
毛泽东同志曾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这一观点强调了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矛盾的特殊性不同事物之间的矛盾有其特殊性,我们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把握事物的本质特点,不能盲目地套用某一矛盾解决方法。
3.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的性质。
矛盾的斗争性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在矛盾的斗争中不断前进、发展。
4.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
矛盾的同一性是事物发展的基础,事物在矛盾的同一性中保持相对稳定。
三、矛盾分析的方法1.分析矛盾的本质要正确解决矛盾,首先要分析矛盾的本质。
只有了解矛盾的本质,我们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把握矛盾的发展规律矛盾的发展具有规律性,我们需要把握这些规律,以便更好地预测事物发展的方向。
把握矛盾的发展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加主动地应对矛盾,使事物发展朝着有利于我们的方向前进。
3.运用矛盾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矛盾分析是为了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我们要学会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将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以推动事物的发展。
四、矛盾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1.指导实践矛盾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通过运用矛盾论,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指导实际工作。
2.推动创新矛盾论强调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这有助于我们激发创新意识,勇于突破传统的束缚,推动事物的发展。
3.协调人际关系矛盾论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矛盾的存在,学会运用矛盾论分析人际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促进团队合作。
五、结论矛盾论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特殊性、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哲学理论。
马克思重点考题
1、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具有三个基本特征:①客观性: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
②能动性:实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③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
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①物质生产劳动。
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③科学实验2、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钥匙”。
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3、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辨证关系?同一性与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一方面,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矛盾的同一性的相对性是指它的有条件性。
任何矛盾双方,无论相互依存、相互包容、还是相互转化,都需要一定的条件。
矛盾的斗争性的绝对性是指它的无条件性。
另一方面,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
无论是“依存”还是“转化”,都以对立面的存在为条件。
依存离不开对立,依存是对立面之间的依存。
转化也离不开对立,矛盾双方的转化是向自己对立面转化。
所以,统一的两个情形都离不开对立。
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存在于同一性之中。
矛盾双方在统一中对立,只有具有某种共同基础、相互依存的东西,才能呈现出“排斥”或“斗争”的倾向。
二者不可分割。
4、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同一性使矛盾双方在统一体内相互依存,各自得到发展。
第二:同一性使双方相互吸引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事物之所以能够转化,是由于事物内部矛盾的双方具有相互贯通的关系。
事物的发展方向、趋势不是随意的,而是有规律的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辩证地解读材料
辩证地解读材料
材料:毛泽东《矛盾论》
1.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指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他认为,只有在矛盾的存在和斗
争中,事物才能不断发展。
无矛盾则无发展。
矛盾是推动事物变化和进步的关键因素,是
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2.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毛泽东指出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两个方面。
普遍性表明矛盾是无处不在的,存在
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特殊性则表明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尽相同,根据事物的特点
和发展阶段的不同,矛盾的内容、性质和斗争方式也会有所差异。
3. 矛盾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毛泽东提出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概念。
主要矛盾是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主要矛盾的变化和解决决定着事物的发展方向。
次要矛盾则是相对次要的矛盾,对事物的
发展起次要的推动作用。
毛泽东强调了对主要矛盾的准确把握和解决,以实现事物的发展
和进步。
4.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毛泽东指出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两个方面。
同一性表明矛盾的两个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不存在绝对的对立和隔离。
斗争性则表明矛盾的对立面之间存在尖锐的矛
盾和斗争,通过矛盾的斗争,矛盾方向的变化和解决可以推动事物的发展。
2022年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A(有答案)
2022年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A(有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是()A.地理环境B.生产劳动C.社会关系D.社会意识2、列宁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观点的依据是()A.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的原理B.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C.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D.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3、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基础是()A.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B.德国古典哲学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D.空想社会主义学说4、实践是指()A.个人的生活活动B. 一切有利于自己的活动C.人有目的的.达到真理性的认识活动D.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A. 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6、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A.吐故纳新B.科学严谨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7、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8、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根本是因为()A.预付的资本总量增加了B.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增加了C.流通对生产的反作用D.剩余价值率提高了9、资本集中的方式是()A.资本积聚和资本积累B.竞争和剩余价值的资本化C.竞争和信用D.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宏观管理和调节体现的是()A.全体劳动人民的经济利益B.个别金融寡头的经济利益C.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D.国有企业的经济利益11、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进人垄断阶段,最根本的标志在于()A.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B.资本输出代替商品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C.银行资本代替工业资本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D.国家垄断代替私人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1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13、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矛盾论的主要内容
矛盾论的主要内容矛盾论的主要内容(一)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从宇宙观的高度,发挥了列宁关于两种发展观的思想,不仅指出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是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而且指出形而上学是简单地从事物外部去找发展的原因,否认唯物辩证法所主张的事物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学说。
书中还阐明了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指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②全面论述了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原理,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指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该书从5个方面系统地论述了矛盾特殊性的理论,明确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二者相互区别、相互联结又相互转化。
并提出了“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的论断。
③论证了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原理,认为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客观依据,规定了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定义,说明了找出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方法论意义,并论述了矛盾对立双方相互转化的根据和条件。
④具体地阐明了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认为对立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对立的互相排斥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⑤分析了矛盾斗争的两种基本形式即对抗性的矛盾和非对抗性的矛盾,并指出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系统地阐述对立统一规律的哲学专着,其论述紧密结合中国革命的实践,因而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哲学基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矛盾论的主要内容(二)在《矛盾论》中,毛泽东深刻阐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指出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宇宙观。
形而上学的宇宙观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唯物辩证法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其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统一行使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
其含义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的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是既互相联结、又互相区别的。
共性和个性的互相联结在于,共性只能存在于个性之中,通过个性表现出来,个性也离不开共性,共性和个性又是互相区别的,共性只是概括了个性之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个性总有许多自己独有的特点,是共性包容不了的。
矛盾的共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而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一定时间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另一时间可能变为特殊性。
只有掌握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才能真正把握对立统一规律和唯物辩证法其它理论,因此共性个性的关系问题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从方法论意义上说,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原理,提供了正确认识事物矛盾的根本方法。
人类的认识就是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过程,人类的认识就是如此循环往复,逐步提高、不断深化以至无穷的过程。
只有把握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才能从思想上克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就实践而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思想原则的哲学基础。
毛泽东同志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精髓的论述,就是对这一思想原则所作的深刻阐述和充分发挥,这是我们党总结长期历史经验教训得出的并持之不懈彻底贯彻的基本结论。
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也是搞好各项工作的根本方法,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一般号召和具体指导相结合”等领导方法,就是把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运用于实际工作的具体方法。
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的历史进程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的历史进程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的历史进程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的历史进程)鸦片战争后,英国等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爱珲条约》等第二批不平等条约,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封建经济逐步解体,同时中国经济也日益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这样,中国经济呈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特征。
(4)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边疆地区出现危机。
1883-1885中法战争,民族危机逐渐加深。
(5)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发展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并走向联合,利益趋向一致。
(6)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中国社会完全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特征:1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控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勾结。
3中国自然经济的破坏。
4中国新兴的民主资本主义经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发展很缓慢。
5近代中国都处于资本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
6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
帝国主义没有瓜分中国的原因:历史问题帝国主义之间的利益不均,存在矛盾;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各国实际情况不同;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1.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第一,洋务运动的洋务派继承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提出“自强”“”的主张,通过所掌握的国家权力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同时发展若干民用企业,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第二,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翻译了一批西学书籍,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使人们打开了眼界。
第三,传统的“重本抑末”“重义轻利”等观念都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地位上升。
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2.洋务运动的失败的原因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与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严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第二,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西方列强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控制,他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处处依赖外国,企图以此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
第三,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洋务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确是封建式的,企业内部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中饱、挥霍浪费等腐败现象。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维新(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
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
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
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
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
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五四爱国运动的意义五四爱国运动的意义五四爱国运动的意义五四爱国运动的意义第一,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始。
第二,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传播。
第三,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工人阶级,学生,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参加到运动中,特别是“六五”以后工人姐姐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第四,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后,成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一部分。
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基本特点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基本特点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基本特点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基本特点1,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区别于第二国际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2,是在半殖民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的基础上产生的买中国工人阶级收帝国主义,本国资本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迫,具有革命性,很少可能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抱有期望3由于民族危害严重,理论准备不足历史意义历史意义历史意义历史意义首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沉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不断的向前发展,由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其次,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它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和各种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厂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资本主义的前途提供了可能性。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意义及历史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意义及历史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意义及历史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意义及历史基础1民主党派一方面和共产党建立统一战线,另一方面又主张走第三条道路,拒绝接受共产党领导,共产党领导人们进行解放战争,2五一国际劳动节口号提出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号召得到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
3经过实践教育,确认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一种社会主义的新型政党制度,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党制或多党制有本质不同2我国的政党制度建立在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同社会主义国家国体的性质相适应3判断一个国家的政党制度好不好要从他的基本国情出发来认识,要从实践结果上分析。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意义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意义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意义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意义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用用用一,1中国共产党以自己的坚定意志和模范行动,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2中国人民的巨大民族觉醒、空前民族团结和英勇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分不开的。
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