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新课改教学新理念
2022年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2022年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主要变化(一)凝练了历史课程所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新课标根据历史学科特点,凝练出课程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由这五个方面构成的历史课程核心素养的内涵与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保持一致,同时依据初中学生的特点明确具体要求,使二者形成基础教育阶段历史课程育人价值的连续体,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课程目标,将课程目标与核心素养要求一一对应。
具体如下:唯物史观——要求初步学会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看待历史;时空观念——要求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考察历史;史料实证——要求初步学会依靠可信史料了解和认识历史;历史解释——要求初步学会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家国情怀——要求形成对家乡、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具有国际视野,有理想、有担当。
由此引导学生通过历史课程学习,逐步养成历史核心素养,初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达到义务教育历史课程以史育人、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二)完善了课程内容一是在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中,围绕大概念/大主题,设计、选择基于核心素养的结构化学习内容。
具体为:中国古代史,侧重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中国近代史,侧重于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程;中国现代史,侧重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世界古代史,侧重于区域文明的多元发展;世界近代史,侧重于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世界现代史,侧重于战争与革命、和平与发展。
通过六个板块的学习内容,勾勒人类社会形态不断从低级到高级的演进过程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有助于学生形成大历史观。
二是根据时空顺序,精选基本、重要、典型的史事,注重吸收史学研究包括考古研究的新成果,充分反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优秀文化,同时突出伟大建党精神、改革开放精神、伟大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强化“四史”学习内容。
新理念新教学新课改
新理念新教学新课改新理念、新教学、新课改,是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也在不断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在这个过程中,新理念、新教学、新课改成为推动教育变革的重要力量,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培养更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未来人才。
一、新理念在新时代,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更新。
传统的教育理念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成绩的提高,而新理念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倡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
新理念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跨学科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理念还倡导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具有时代精神和国际视野的未来公民。
新的理念还倡导生态文明理念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珍惜和保护意识,使学生从小学会尊重自然,珍爱生命。
新理念还注重全球化教育,培养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和跨文化意识,使学生具有被全球社会所需求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二、新教学新的教学理念需要与之相匹配的新教学方式。
新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新教学更加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多种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新教学强调社会化教学和情境化教学,积极创建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使学生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学习,促进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
新教学还倡导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帮助学生发挥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教学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倡导跨学科教学,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
还注重信息化教学,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创设多样化的教学场景,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
三、新课改新理念和新教学需要通过新的课程改革来得到实现。
初中人教版新课标历史新教材与旧教材区别及认识
初中人教版新课标历史新教材与旧教材区别及认识对历史材的认识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实验教材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论作为整套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相比较于旧教材,材有以下几个显著的区别。
首先,材的课文设计突出了以学生为主题的教育理念。
每课的体例包括导语、正文、资料、材料阅读、动脑筋、活动与探究、课后自由阅读卡等研究栏目,使教材变成了有利于学生研究的“学本”。
其次,材倡导探究性研究方式。
为了改变学生过于强调接受性研究、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病,课文中特意设置了动脑筋、活动与探究等栏目,同时每个研究单元都设有活动课,将学生活动直接引入教科书体系和课堂研究过程之中。
最后,材注重图表的运用,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这样的设计增加了历史知识表述的生动性和直观性,使学生在研究课文的同时,对遥远的历史有一种切实的感受,真正做到融科学性、思想性和可读性于一体。
初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构建消除了“难、繁、偏、旧”现象,使其适应了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每个单元都有清晰的历史主题和研究内容,例如七年级上册的题目涵盖了几个朝代的特点,而八年级上册的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条理清晰,有利于提高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
新的课程体系为教师留出了充分的驾驭教材的空间和余地,同时也帮助每个学生进行有效的研究,完善人格。
经过一年多的课改实验,教师和学生在新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观念、行为、角色都有所改变。
教师现在感到一种强烈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他们积极开发利用教育资源,尤其是校外教育资源。
一些历史教师为讲好一节课,为把课上得更生动形象,为制作好多媒体课件,不惜代价或自己到市里参加计算机研究、制作多媒体课件。
这些充实了课堂教学内容,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研究兴趣。
现在的历史课导入形式丰富多彩。
除了复旧课式导入、提出问题式导入,很多课都采用了诗词式导入、播放乐曲式导入、图片赏析式导入等。
这些形式导入新课能够很快地带学生走进历史,提高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
新课程新理念新教学
新课程新理念新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界也在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新课程、新理念、新教学也逐渐成为了教育教学的热点话题。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新课程、新理念、新教学在中文教学领域的运用与实践。
新课程新课程是指以素质教育为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潜能、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的课程。
在传统的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是以传授知识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而新课程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学生参与、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新课程中,中文教学也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
首先是强调多元发展。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多元发展,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个性化需求。
在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来设置学习内容和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阅读、写作、口语等方面展开多元化的学习。
其次是注重实践性。
新课程提倡知识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课外阅读、写作实践、语言游戏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灵活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再次是强调跨学科整合。
新课程提倡跨学科整合,促进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在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与历史、地理、艺术等学科的整合,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也能够了解到相关的背景知识,提升对中文学科的综合理解能力。
新理念新理念是指以学生为本,以探究性学习为主导,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在新理念的指导下,中文教学也在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首先是因材施教。
新理念提倡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分层教学、个性化学习等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资源和帮助。
其次是以学生为中心。
新理念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小组合作、项目研究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首先是以问题为导向。
新课程新理念新教学
新课程新理念新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新课程、新理念和新教学成为了教育界的热点话题。
作为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管理者,我们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推陈出新,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学习环境。
本文将从新课程、新理念和新教学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为教育工作者们提供一些启发和思路。
一、新课程新课程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一种颠覆和革新。
传统教育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和死记硬背,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而新课程则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多元评价为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学习途径和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这种课程理念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是教师的角色转变。
传统教师扮演的是知识的传递者和管理者的角色,而新课程需要教师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习资源的组织者。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合作与沟通,从而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
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和学生一起成长。
二、新理念新理念是指教育理念的创新和更新。
新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发展个性和主动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与传统的应试教育不同,新理念提倡个性化教育和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理念突出了教育的人本性,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强调个体的自由和独立。
教育应该是一种愉悦的、自主的、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和潜能。
教育不应该是一种简单的填鸭式教育,而是应该启迪人的智慧,开发人的思维,激发人的潜能。
新理念的实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教育部门要出台相关政策,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新理念提供政策支持。
学校应该积极探索,尝试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活动。
新理念新教学新课改
新理念新教学新课改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教育的理念和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改变和更新。
新的教学理念和课程改革的出现,不仅给学生们带来了更好的学习体验,同时也提升了教学质量和教育教学水平。
本文将就新理念新教学新课改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
一、新理念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则是知识的接受者,这种单向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下学生的需求。
而在新理念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个性化学习。
这种新的教学理念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
新的教学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教学中,老师更多地扮演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通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新教学项目制学习强调问题导向、探究导向和合作导向,通过项目的设计和实施,让学生积极参与、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合作学习强调团队合作和协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和互助学习,促进学生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探究式学习注重学生的发现和探究,通过自主探究和实践操作,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互动式学习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促进知识的交流和共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
三、新课改新课改是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课程改革中的体现,通过课程改革来落实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在新课改中,不仅需要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更需要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
新的课程改革注重整合、跨学科、开放和灵活。
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促进知识的融合和交叉,提高学科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通过跨学科的探究和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通过开放的教学环境和灵活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有哪些新理念_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新理念
新课程有哪些新理念_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新理念一、新课程改革的教学价值新理念 1.教学的主体价值新理念所谓教学的主体价值新理念,也就是学生的主体价值建构新理念。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主体价值建构,这是新课程教学价值新理念的核心。
新课程要真正摆脱传统教学价值理念的束缚,实现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最根本的就在于要成功地建构学生自身的主体价值,使学生以认知的主体、实践的主体、交往的主体等身份主动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入自主学习状态。
建构学生的主体价值,从内容上来说主要是:要建构学生自觉性的主体价值、选择性的主体价值、发展性的主体价值、创造性的主体价值。
建构学生的主体价值,从要求上来说需要做到的是:要面向学生主体,这是建构学生主体价值的真谛;要尊重学生主体,这是建构学生主体价值的基础;要让出主体权利,这是建构学生主体价值的根本;要转换主体角色,这是建构学生主体价值的保障。
建构学生的主体价值,从意义上来说主要表现在,它既可促进学生的自主思维,又可促进学生的自主活动,更可促进学生的自主教育。
2.教学的生命价值新理念所谓教学的生命价值新理念,也就是注重学生生命意义的教学价值新理念。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生命意义与价值,这是新课程教学价值新理念的根本。
面对传统的教学价值理念,新课程主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充满生命的活力,从而使师生真正实现教学互动的生命价值。
在教学的生命价值新理念下,尊重学生的生命、关怀学生的生命、理解学生的生命、提升学生的生命,已成为新课堂教学的基本使命和终极追求。
尊重学生的生命,主要是尊重学生生命的独特性,并根据这种独特性为其提供和创造成功的机会和条件,使其都能体验到自己生命成长的快乐。
关怀学生的生命,主要是关怀学生生命的整体性,使学生的生命充满丰富的内涵,既具有认知和情感,又具有意志、态度和信念,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丰富与成长。
理解学生的生命,主要是理解学生生命的生成性,使学生的生命在学习中永远具有创造性和超越性,并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
新课程下初中历史教学新理念探析
新课程下初中历史教学新理念探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死记硬背。
但新课程要求历史教学要面向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
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历史学科知识,还要具备创新意识和教学方法的更新。
本文将探索新课程下初中历史教学的新理念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希望能为该领域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历史教学虽然是一门传统学科,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教育的发展,它也需要不断创新和突破,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学生的发展。
2. 正文2.1 新课程下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分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初中历史教学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新课程下初中历史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强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师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去探索历史的本质和价值,激发他们对历史的热爱与探索欲望。
新课程下初中历史教学更加注重跨学科和主题性的整合,打破了传统学科之间的界限,促使学生能够将历史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互融合,形成更为完整的认知体系。
这种教学理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科交叉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新课程下初中历史教学更加注重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倡导因材施教,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资源,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讨论、实践、研究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他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
新课程下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呈现出学生主体性强、学科整合性强、教学方法多元化的特点。
这些新变化为初中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也呼唤教师们不断探索和实践,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2.2 新理念的内涵解析随着新课程的推行,初中历史教学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新理念的内涵解析是探讨新课程下初中历史教学的关键之一。
新理念注重学生主体性,强调历史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新课改、新理念、新视角
新课改、新理念、新视角我国现阶段的新课程改革是一项开创性事业,需要一流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在某种意义上是一场教育思想的革命。
新课程改革理念研究的凸现,既是对新课程改革实践理性的呼唤和回归,又是对新课程改革科学理性的反思、建构与价值整合。
今天就围绕“新课改基本理念”、“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和“如何做到新课改、新理念、新视角”这三方面和各位同仁进行共同学习。
一、新课改基本理念: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要把学生看成有情感、有需要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要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通过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潜质达到教育目标,要善于发展学生的优点并帮助其提高,不要唯成绩论、唯表现论,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3、课程结构:每门课程的内容如何兼顾知识、儿童和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涉及课程标准和教材(尤其是教科书)的编写。
4、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5、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6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它包括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也包括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如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
新课程下初中历史教学新理念探析
新课程下初中历史教学新理念探析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初中历史教学也迎来了新的挑战。
新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需求,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促进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合作性和探究性。
而在这一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需要借鉴新理念,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一、历史教学需要强调多元文化的价值历史学科在新课程中被重新定位为中学的必修学科之一,这表明历史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越来越重视。
历史学科在培养学生对于不同文化的理解与尊重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初中历史教学应该更多地强调多元文化的价值,通过课堂教学来带领学生去了解、尊重、接纳不同的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与思想品质。
二、历史教学需要注重学生的成长与全面发展新课程倡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历史教学在这一点上也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主体,融入育人理念,注重学生的全面成长与发展。
教学中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判断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与探究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历史教学需要注重跨学科性的整合新课程强调跨学科性的整合,历史学科也需要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与资源来实现知识的有机融合。
例如,可以以语文、地理等学科的内容为载体,来加强历史知识的学习。
同时,历史教学可以通过注重时代背景与社会背景的介绍、突出人物形象的刻画等方法来提高历史学科的生活性与实用性,增强学生的跨学科应用能力。
四、历史教学需要强调教学过程的互动性新课程要求教育质量的提高,必须从教学方法入手,提高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充分发挥师生互动的重要作用。
历史学科的培养目标决定了教学方法需要设计出来充分发挥师生互动性的原则性。
通过课堂互动,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所学知识,促进师生间的互动,在学生阅读材料和探究历史的时候发掘出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多地进行师生对话,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智慧应对。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 走进高中新课改:历史教师必读 朱汉国序素材
序新旧世纪之交,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相继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及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吹响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号角。
时下,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教育部的部署下,正在全国井然有序地推进。
为了满足广大一线历史教师渴望尽快了解历史新课改的要求,扬州大学的朱煜老师及时推出了新著《走进高中新课改—-历史教师必读》.承蒙他抬爱,得以在出版前率先阅读其大作.拜读全书,我认为这是一部颇具新意的培训教材。
其“新”,主要体现在:一、能紧扣“历史课标”进行解读.教育部2003年公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新一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目标、内容与具体实施建议。
“历史课标”指出,新一轮课程改革要力图在以下几方面有所突破:一是在课程目标上,要努力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二是在课程结构上,要努力改变过于强调历史学科本位的现状,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的课程结构,以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三是在课程内容上,要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学术发展和学生经验的联系。
四是在课程实施上,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
朱煜主编的《走进高中新课改-—历史教师必读》,全书八讲,基本是按照“历史课标”所提出的课程改革思路和目标所展开的,较全面地反映了新一轮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理念和内容.二、能围绕一线教师所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论述.新一轮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课程目标,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精选了新的课程内容,对历史教学及其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
面对高中历史课程的新变化,该书能围绕一线历史教师所关注的问题,如,如何进行专题式历史教学,如何开设历史选修课,如何进行历史课程的过程性评价,如何改进高中历史学习方式,历史教师如何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以应对新课程的挑战等,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论述,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三、能理论联系实践。
新理念新教学新课改
新理念新教学新课改新理念、新教学、新课改是当前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新理念,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理念;新教学,是指以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需求为中心,促进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全面发展;新课改,是指针对传统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进行全面改革,推动课程设计和实施的全面创新。
新理念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要求教师抛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思维,将学生置于教育教学的核心地位。
新理念主张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学习需求出发,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这需要教师具备与学生进行互动、引导和关爱的能力,注重学生的情感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批判思维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教育。
新教学是新理念的具体实施过程,它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新教学通过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新教学强调学生的体验和互动,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际问题解决、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新理念、新教学、新课改理念的提出对中国教育改革带来了新的思路和动力。
在新的理念指导下,中国教育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且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求知欲。
通过新的教学方式,教师将更加注重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在新课程改革下,教育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和创新精神,推动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要实现新理念、新教学、新课改的目标,仍然面临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首先是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问题,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的教育条件差距较大,需要加强资源配置和投入。
改变传统教师教学方式需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技能,这需要制定相应的培训和评价机制,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新理念、新教学、新课改的推行需要改变不同部门和层级的管理方式,需要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新课改倡导的三大基本理念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
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
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
在进行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
2.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
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论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提倡“以学论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①.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增强。
②.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
③.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
④.交往状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
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高中教育新课改历史教学新理念
自2 0 0 8 年秋季 起 , 我 省高 中教学全 面推 行了新课程改 革 。 五年多来 , 作 为实
践在新课 程改革第 一线的我们 ,亲身体会到 了高中历史实施新课程改革有利 于
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 ,有利于培养学生 自主构建知识结构 网络 和提高 自我教 育
世 昌以身殉国 、谭 嗣同甘愿 为变法流血 的为国家和 民族英勇献身的崇 高情怀生
动、 形象 、 直观地展示在学生 面前 , 使学生受 到潜移 默化 的影 响 , 从而形成坚强的 意志 、 养成高贵 的品质 , 树立以民族 、 国家的繁荣富强为 己任 的远大理想。
五、 重 视 评 价 提 质 量
命事迹 , 体会现在幸福生活 的来之 不易 , 从而提高学生 学习历史课的兴趣 , 培养
他们的乐观主义精神和爱国情感 。 四、 提高素养展内涵
《 普通高 中历史课程标 准》 明确指 出: “ 通过历史必修课……培养健康 的情感
和高 尚的情操 。 弘扬 民族精神 , 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 , 形成正确 的世界观 、 人生观 和价值 观。 ” 历史文化 璀璨 夺 目、 人文特点突出 , 因此教 师要 充分挖掘教材 资源 , 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熏陶下 ,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 人生观和价值观 , 提 高其 人文素养 。 譬如, 可 以结合教材 中的相关内容 , 把 司马迁忍辱负重完成史 学 巨著《 史记》 , 林则徐 “ 海纳百川有容乃 大 , 壁立千仞无 欲则 刚” 的人格魅 力 , 邓
二、 灵 活 处理 提 效 率
高 中历史新课程教材 以专题 的形式 ,从认识 历史问题的角度重新 整合 了历 史 中最具代表性 的问题 ,拓展 了历史 的深 度和广度。因此教师要 灵活地使用教 材 ,对教材内容进行适 当的取舍调整 和补充 。如我们在讲授人教版必修 1 第5 课 《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这一课时 , 可以把人教版必修3 第5 课《 西方人 文主义思 想的 起源 》 这一课 的智者学派 、 苏格拉底 、 柏拉 图、 亚里士多德等 知识 点适 当引入 , 使 学生对古 希腊 的政治 、 经济 、 思想 文化 等有一个 比较全 面的理解 , 形 成~个完整 的知识网络。 另外在具体教学活 动中 , 教师还可 以灵活调整 、 挖掘教学 内容 , 使核 心 内容更清晰明了 。 总之 , 教学活动 中, 教师灵活运用课程资源 , 能较好地实现课
初中历史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
初中历史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燕坊中学余连金2012年暑假,局教研室组织教师参加学习历史《新课标》和《新课标解读》,通过学习让我受益非浅。
下面就谈谈我对初中历史新课标的心得体会:一、对历史新教材的认识原来的材料把知识目标放在教学的首位,“以知识传承为主”,内容多、程度深、观念陈旧等问题突出。
而在新理念指导下的新教材,围绕三个维度尤其把情感目标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即“以学生发展为主”。
我们从教材的使用情况认识到,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实验教材确实是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论作为整套新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经过比较,我认为,新教材与旧教材有以下几个显著的区别。
1.课文设计独具匠心,突出了以学生为主题的教育理念。
这套教材在课文设计和编写体例上独具匠心,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纠正了教材只是教师“教本”的片面做法,而把教材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学本”。
教材每课的体例大体包括:导语(传说、故事,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正文、资料(增强历史真实感,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材料阅读”(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供学生自行阅读)、动脑筋(生动有趣的问题,使学生的思想机器开动起来)、活动与探究、课后自由阅读卡(把课堂教学与课后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与技能,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几个学习栏目。
这样的课文设计和编排,使新的历史教科书真正变成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学本。
2.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
这套教材切实贯彻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注意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凋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
为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课文中特意设置了动脑筋、活动与探究等栏目;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每一个学习单元都设有活动课,将学生活动直接引入教科书体系和课堂学习过程之中,这是对传统教科书的重大改革。
活动课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课程内容的生动性、启发性和开放性,突出了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课程新理念新教学
新课程新理念新教学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地改革与创新。
新课程、新理念、新教学正在逐渐成为教育改革的关键词。
今天,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关于新课程、新理念、新教学的话题。
新课程,是指根据现代教育理念和社会需求,构建和实施的具有时代特色、符合教育规律的课程体系。
新课程不是简单的课程调整和修订,而是对传统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彻底变革和创新。
新课程倡导全面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和学生参与,体现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为主题,以实践为重点,以创新为动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
新理念,是指在新课程框架下,教育理念的更新和发展。
新理念的提出,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冲破和超越,是对教育价值观的重新审视和思考。
新理念强调育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倡导全面发展和多元智能,提倡个性化和差异化教育。
新理念追求教育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提升,倡导教育的整体发展和多元化发展。
新课程、新理念、新教学的提出和实践,对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新课程、新理念、新教学提倡“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新理念、新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提升。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新课程、新理念、新教学倡导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提升,强调教师的教学创新和教学质量。
这有利于促进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推动教育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新课程、新理念、新教学强调教育教学的整体性和多元化发展,倡导教育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
这有利于促进教育的综合发展,关注教育的公平和效益,推动教育的均衡和可持续发展。
初中历史新课改教案
初中历史新课改教案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课改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掌握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学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新课改的认同感,增强历史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新课改的基本内容和特点(1)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2)新课改的教学目标: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
(3)新课改的教学方法:倡导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情境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4)新课改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建立学生、教师、课堂三位一体的评价机制。
2. 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学方法和技巧(1)情境创设:通过图片、视频、音乐等多种手段,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史料教学:运用史料,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提高历史素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新课改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环节:(1)讲解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和教学目标。
(2)分析新课改的教学方法和技巧,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进行阐述。
(3)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学实践。
(4)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新课改的认识和体会。
3. 总结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新课改的理念和方法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 教师评价:注重教师对课堂节奏的把握、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效果的反思。
3. 课堂评价:关注课堂氛围、学生满意度等方面,以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新课程标准教材《历史》。
历史新课标学习心得心得体会
历史新课标学习心得心得体会历史新课标学习心得一.教育理念的不同。
1.精英教育发展成为全人发展的大众化教育。
在课程标准中,明确讲到其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要求”。
反映到教材的编写上,则抛弃了过去的“难、繁、偏、旧”的内容和专业化、成人化的内容,真正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2.从注重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的科学主义倾向转为更加注重人文主义,人文精神,注重科学和人文的整和。
在新的课标的课程目标设置上,更加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要求“培养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等等。
要求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理解、宽容和尊重”、“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
3.从重视传授知识为主到重视培养创新人才,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过去那种重知识轻能力的做法带来的弊端越来越为人门所认识到,在新的课改中就强调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勇于反思并作出独立、独特的判断。
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
4.从让学生掌握知识到留住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我们是系统的学系统的忘”。
学完就忘,这是不止一人告诉我的尴尬事。
可喜的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特别关注这个问题,要求课程的内容、教材的选择、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的评价等都要有利于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的培养,有利于他们的终身学习。
5.让历史更贴近生活,让历史更贴近自我,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把握时代的脉搏”是这次历史课改的一大特色。
改革要求将知识的构建和学生的个体世界紧密相连,将历史知识和社会实际相连,提倡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二.教学方法和观念的改变 1.有“传授型”向“导向型”的转换以前课堂上的情况是:45分钟老师一个人讲完,滔滔不绝、一气呵成,还生怕学生没听够,生怕知识点没讲透,生怕考点没讲到。
历史课程新理念
历史课程新理念●新中国成立后,八次课程改革中最回归历史教学规律的一次●真正融入世界发展潮流后,国际视野下的一次课程改革●中外比较研究,现状调查与反思,充分的酝酿的基础上●集中全国知名高等学府的优秀学科专家全身心投入●循序渐进,是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的基础上开始实施的一、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指导思想●“三个面向”与“三个代表”●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
二、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的任务和目标●《课程标准》规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基本任务是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履行其育人的职能(对人、对社会有关怀,有贡献,有责任感)。
●通过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实现下列目标:(1)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2)学会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3)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与全人类的历史命运;(4)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明确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新课改教学新理念
作者:马丽娜
来源:《神州·下旬刊》2013年第04期
摘要:历史课程和教学改革中的教育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观念。
在大力宣传和极力实施课程改革的今天,在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当今时代,课程改革为中国教育的发展树立新的里程碑。
历史课改已走上了历史教育教学新的议事日程。
实施历史课改迫在眉睫。
掌握历史知识和灵活应用历史知识最关键。
关键词: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理念脱改思想教育
现在的历史教师在课改上不仅要实施素质教育,还应着力研究和创新历史教学的素质教育,不能沉湎于传统的应试模式,不能怨天忧人历史是永远的副科。
长期的历史教育教学,是乎成了一个固定模式,说教与填充,满堂灌与填鸭式,教师既主导,又主体,学生袖手旁观,无滋无味。
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要找出适合自己的新路来,另辟奚径,找方法,找兴趣。
教师兴趣去教,教得轻松,教授自然。
学生开心学,学得愉快,乐意接收,老师分秒必争,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
学生在课内时间接受知识,消化知识,增长学问,发展素质。
教师讲究教学艺术,不断变化教育模式,优化、创改课堂教学环节,变应试教育为素质要求,深刻研究教师的教学方式、技巧和学生的学习方法,能力培养,切实做到“减负”不减“质”,增质不超量,变教学一般化为教学的艺术特长,变传统型的说教式应试教育为应用型的科学素质教育。
抓好教历史与学历史上的主体与主导,主观与客观,主动与被动,厌倦怠学与积极求知等的协调及合作关系。
兴趣教学,学而不迷,素质教育,育而不乱。
从会学知识中去学会知识。
变沉甸甸的历史书本里的浩瀚知识为学生所有,为学生所用。
1、历史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实施课程和教学改革也要因地制宜,依“材”而论
讲究教法授其兴趣,从兴趣中去探索,去求知。
让学生愿学、爱学、好学,勤学苦练,百学不厌,从会学中去学会历史。
常言所谓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即是在课程改革的今天,特别要考虑教会学生观察思考历史问题并提出观点的方法,学懂历史,首先要学会研究历史,学会深刻去理解历史。
要掌握基础知识,理解基本概念,理清历史发展的脉络,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深入浅出。
对于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要开始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去思考。
2、历史学科的课改,辅助的教学手段很重要
运用历史教学挂图、幻灯、录象、录音、电影片段、历史图片、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方式教学直观性强,深刻记忆。
结合学校条件的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在无条件中创设条件,就其效果相对明显。
直观教学,一目了然,实用性大,操作简易,学生容易接受,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印象十分深远。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思考,要有所发挥,创造性去学习历史,教师创造性去教授历史。
要在教学中去创新,在创新中去教学。
引导学生,互动学习,创设条件,还给学生多一点“动”的锻炼机会。
讲坛不是大教师专利,要发挥小老师的作用。
激发学生问的兴趣。
多质疑勤问难。
由单边教学地位转换成双边教学平台。
由灌输式教学模式向诱导型教学模式转变。
故此,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手段,学习兴趣,课堂艺术,创设环境是学好历史的重中之重。
3、历史学科的知识点多,知识面广,综合性强,时间跨度大
在教学中不能以点带面,断章取义。
而应以历史发展线索的重点知识为脉络,使之紧密结合。
把相关的、有联系的前后知识一线贯通。
俗话说:“学史使人明智,言德让人正心。
”所谓“历史就是过去,历史纯属古董。
”是无知的断言。
殊不知广泛的史学领域,历史就是实实在在的记录,历史就是真真实实的记载。
今天的历史课改是创新后的教育科学,今天的历史课改是教学方法的再创造。
对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兴趣和情感。
少不了风趣和幽默,历史知识好象枯燥无味,而教学艺术应使学生有滋有味,津津乐道去把握历史,学会知识。
4、学生走出课堂,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开展多种形式的历史学科课外活动,对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扩大书本知识领域,丰富和补充课本历史知识作用极大。
学生学习历史兴趣会更浓。
可适时适地开展课外阅读历史文献传记活动,观看历史资料影片,学习历史乡土教材,听历史专题报告会等活动,来领略历史知识的博大精深,浩如烟海,举办“史学园地”,浏览历史长河,进行历史知识竞赛,历史知识演讲会,猜历史谜语,编制历史年代知识表卡,漫谈历史故事会等活动,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
5、历史课堂是思想教育的主阵地
通过形式多样的历史活动,促使学生接受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教育和放眼世界的思想教育,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教育。
学习世界史,“师夷”长技,为我中华。
学习中国史,鉴以明得失,开创未来。
在教育教学中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只要有利于学生学好历史,增长知识,发展智能,受到教育的,均可讲,都可授。
特别是长期以来,历史属于“冷淡边缘的学科” 。
不中考,不升学,家长渺视,学校忽视,学生轻视,教师从而放任视之。
如今的课程改革扭转了这一弊端,使历史教学迈入了发展素质的新阶段。
新形势、新教育。
课程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课程改革是时代进步的呼唤。
所以历史学科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也得与时俱进,必须研究教法,创新教法,授新学法。
6、教学方法,教学技巧,教学手段并非一层不变,理念脱改在于实践的创新
历史教学需要一个长期不断的革新过程,不是短期效应,不可急功近利,应试邀功,但求创新奉献精神。
教育是百年大计,教师唯其根本,为师素质更为重要。
现在的教师不能仅用固有书本上的东西来教育今天的众生,更不能用今天之说去说教于明天教育的展望。
而今的教育书刊,可谓百花齐放的版本,有百家争鸣的特点,教学中树立多版观念和拿来主义。
搏采众长,为我所用。
致关重要。
合力互动,深挖教材,画龙点睛,加强预习,注重自学,激发兴趣,创造学习,培养素质。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主动学习,开放教学是课程改革对教育的新思路。
史学知识浩瀚而似乎泛味,内容丰富好象也显得久远而陌生,但课本里的历史故事,典故,名言警句,材料活动等,却有很大的吸引。
因此,实施历史新课标,理念脱改是前提,兴趣和方法是成功的捷径。
作者简介:马丽娜,女,河北保定人,1977年9月26日出生,大学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现任教于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第二中学,曾多次获得省、市、县级奖励。
研究方向:中学历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