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和企业养老金会计的发展

合集下载

新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新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新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的颁布和实施1951年2月,政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是新中国最早的一部社会保险法案。

《条例》规定了国有企业每月必须缴纳劳动保险金,并明确规定了享受待遇的条件和比例,保险金由中国总工会指定代收点。

1966年5月—1976年10月,是文化大革命的10年,我国的社会保险事业基本停止。

1978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国发【1978】104号)文件。

104号文件是我国社会保险制度起动和建立的一个里程碑。

它不仅规定了干部、职工正常退休、提前退休、退职的条件,还规定了职工享受社会保险福利的有关政策。

但104号文件规定的职工正常退休、提前退休、退职和职工享受社会福利的政策,审批权限、享受待遇都是在职工原单位执行。

二、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和发展的五个阶段第一阶段。

合同制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

198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颁发改革劳动制度四个规定的通知》(国发【1986】77号)文件,各省(自治区)人民政府认真贯彻文件精神,从1986年10月1日起(有的省份提前或推迟了一个月),凡面向社会招收的工人实行劳动合同制,按本人标准工资的3%缴纳养老保险费。

合同制职工身份的划定,就是从1986年10月1日起开始的,1986年9月30日以前,按国家有关规定招收参加工作的人员,一般都为正式职工。

城镇集体企业按规定招收的人员,劳动合同制实施的时间要晚于国有企业。

如云南省就是从1990年4月7日起,城镇集体企业招收的人员全部实行劳动合同制,文件依据为(云政发【1990】69号)文件。

劳动部劳社厅函【2002】323号规定:按规定招收的临时工,在当地实行养老保险统筹前的临时工可视同缴费年限。

劳动人事部劳人培【1988】1号文件规定:从1988年起,技工学校按照国家劳动计划招收的新生,毕业生当工人实行劳动合同制。

谈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和企业养老金会计的发展

谈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和企业养老金会计的发展

制度改革的重点。 目前基本 养老保险的统筹基金就是受益制下的养 老金 , 个人账户与企业年金均属于缴费制下的养老金。 我国应在养老
保险制度的完善过程 中充分考虑 受益 制下养老金对当前养老金缴费 的影响, 确定合理的缴费 比例和管理模式。 另外,我国现行养老金制度和企业养老保险会计面临 的一个突
常关键 。 但单靠财政 的力量是非常簿源自 的, 么大空账 要在几年内 且这
做 实是不现 实的, 即使 财政 出资补缺 , 不过是 拆东 墙补西 墙 , 也 这不 是几年、 十几年就能解决 的问题 , 更何 况我 国正 处于 高速发展 阶段 ,
各 方面 都 需 要 资金 的投 入 。 因此 笔 者 认 为做 实 个 人 账户 的步 子 要缓 、
中的计算公式确定 。当企业每期 实际提存时 ,其现行义务就得到履
额; 二是成本和 收益不相 配比 , 使得企业各 期 的损益缺 乏可 比性 ,
不利 于 企 业 间 的竞 争 。
行。因而 , 据权责发生制原则 , 根 企业各 期应确认 的养老金费用通常
就 是 当期 应 付 的提 存 金 。
三、 国养 老保险制度和企业养老金会计发展 的探讨 我
对养老金的会计处理, 国内外有两种方法。 f ) 一 规定受益制下的养老金会计处理 在规定受益 制下 ,企业要将未来的给付义务换算成当前 的养老 金费用和负债 , 会计核算工作非常复杂。首先 , 企业将来 的给付义务 包括许 多不确定性因素 ; 其次 , 将来的给付义务换算成现时的养老金
发 展 也 印证 了这 一轨 迹 。
费 用, 还存在诸如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精算 师队伍建设欠缺等制约因
素 。笔者认为, 这个课题不宜交 由企业来承担 , 应交给国家社会保障 系统 的专家们 去考虑。 现在全 国都在推崇专家理财的方式 , 养老金的 计量也应采取此模式 ,由专家来考虑养老金的未来受益水平与当期 缴存数的关系, 进行专业化管理 。 虽然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处于探索阶段 ,但近几年国家在社 会保障方面的投入逐步加大, 相关的制度也逐步走向规范 , 其中社会 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是基础 ,也是我 国养老保险

浅谈中国养老保险制度

浅谈中国养老保险制度

浅谈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摘要:文章简要对比了国际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侧重比较了中美保险制度的差异。

肯定了近年来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所取得的成绩,指出了目前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诸多问题,从全面推进多层次养老制度体系建设、扩大非缴费型和基本养老覆盖范围、重新界定政府在养老保险体制中的职能和建立城乡有别的养老保障模式等方面对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趋势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养老保险中美制度对比制度改革成就现存问题发展趋势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真正发展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经过近30年的发展和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制度设计不断完善,管理服务不断细化,对保障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随着改革深化和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以及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我国养老制度还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和国外各种保险制度比较,更能发现我国保险制度的缺陷,对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提供借鉴。

国际养老保险制度的比较由于世界各国政治制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等,历史传统各异,不同国家养老保险制度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尽管世界各国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五花八门,但几乎都是由一些基本要素所构成,对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具有成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作一比较,对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改革会提供一些借鉴。

从制度特点来看,国外建立起来的养老保险模式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投保资助型、福利国家型、国家保险型和储蓄积累型等。

目前,德国等欧洲大陆国家、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属于投保资助型,英国、瑞典等北欧国家是福利国家,前苏联、东欧诸国以及澳大利亚等国实行国家保险模式,智利和新加坡等国则实施储蓄积累模式。

这些模式在具体设计上各有特点,以下对它们进行简要的比较。

(一)资金来源基金的负担方这一问题来说,一般以雇主、雇员及政府三方出资为主或至少是其中两方出资。

就各国实际而言,投保资助型国家主要以三方负担为主,政府的责任主要是间接的;而储蓄型模式中,政府基本不承担责任。

有关完善我国养老金会计的探讨

有关完善我国养老金会计的探讨

( 二) 养 老金会计 相关规定 1 . 《 企业会计准则第9 号—— 职工薪 酬》 以企业 为主体的养老金会计反 映在《 企业会计 准则 第9 号——职工 薪酬》 上, 规定企业应 当为职工缴 纳养老 保险费 ( 基本养 老保 险和企业 年金 ) , 应按照职工 为其提 供服务 的会计期 间和受益对象 , 计入 相关资产 的成本 或
93
( 二) 对设 定计 与国际趋同的需要 , 又 为基 本养老保 险制度的 改革提供有益参 考。 ( 三) 规范设 定受益计划的会计处理 设定 受益 计划 的实施 前提是 对退休 后员 工 的预期
尽管我 国基本 养老 保险 和补充养 老保 险基 本都 是 设 定提存制的模式 , 会计处理 相对简单 , 在《 企业会计 准 则第9 号—— 职工薪酬》 已经 做了相应的规定 。 但 国际上 还有一 种常用 的养 老保 险模式——设 定受 益养 老金 计
信息披露做 了简单要求 。 我 国的养老金 制度及 其相关会计规定

月末发工资 时 , 将企业代 扣的部分从个人工 资中扣 除, 借: 应 付职工薪 酬 ; 贷: 其他应付款一 养老保险( 个 人承担的部分 ) 。

( 一) 养老金制度
我 国养老保 险制度 主要 包括三个层 次 : 第一层是社

构 的缴存金额 是确定 的 , 而职工未来 收到的养老金金 额
是不确定 的。 在这种模 式下 , 未来 的通货膨胀 、 生活费用 的上升等风 险一律 由职工来 承担 。 这种养老金计划对 企

这不 仅降低 了会计 信息 的可 比性 , 而且也 不利于 我
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完整 的会计准则体系 的建设 。
有关 完善我 国养

对我国养老金会计核算及会计处理的思考

对我国养老金会计核算及会计处理的思考
面简 化 ( 程序 化 / 标准 化/ 公式 化 ) 社会 统筹基 金 的会 计 核算 ,
当前 , 国际上根据养老金给付方式 的不 同, 将养 老金计 划分为规定供款计划和规定退休金计划两种 。这两种计划 下养老金费用及养老金资产与负债的确认是不同的, 养老金
会 计处 理也 有所差 别 。哪 种 会计 处 理 方 法 更 适合 中 国 的实 际情况 ?这取 决 于正确 的会计 核算 模式 的选 择 。 l规 定供 款计 划下 的会计 核算 。 _ 即企 业根 据各 期提 存 的金 额 及 基 金 的 投 资 收益 来 确 定
当前 , 国 的基 本养 老保 险制度 采用 的是社 会 统筹 基本 我
各 国一直在不断努力寻求解决 的途径 , 至今 已形成了各具特 色的养老保险制度。在会计核算及会计处理方面 , 部分西方 国家已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体系 , 我国在这方面也正在积极 探索, 并先后发布了《 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 、社会保险基
养老金支付额的养老金计划 。由于养老基金投资 的盈利情 况是不确定的, 因此规定供款计划下职工退休的养老金数额
另一方面规范化个人账户基金的会计核算 , 使二者和谐 的兼 容到同一个核算体系 中去 。当然 , 这并非一个简单并且一蹴
而就 的过 程 , 要高 度 依赖 会 计 人 员划下 , 退休职工的养老金 的实际收益水 平是事先确定的, 其中所有可能的风险将全部由企业承担。
经济理论研 究1 1 0
会计与审计
确保 了按时足额 发放 , 到 了应支 尽 支 , 在养 老 基金 的收 做 而 缴上 , 由于单位经济效益、 单位法人的社会保障意识等原因, 不 同程度地存在 着应 缴未 缴 现象 。而根 据 收付 实 现 制 的会 计核算 办法 , 在养老基 金 的收 缴上 , 社保 机 构在 实 际 收到 单 位 的养老保 险费时才做基 金收入 账 , 应收未 收形成 的欠 缴 但

浅论我国企业养老金会计处理的改进

浅论我国企业养老金会计处理的改进
表主表中列报 , 养老金成本应在利润表达式正表 中列报。 为了更 详细地了解企业养 老金 的情 况 ,企业应在会计 报告 附注 中附加
1 国企业基本养老金计划实行确定福利制 。 . 我 以真正发挥养
老金计划 的社会保障功能。 在确定福利制下 , 企业不仅仅只是 按
期提拨资金 , 还应确保员工在退休时能收取确定 的养老金福利 。 由于这部分资金所组成的基金由企业 负责 ,即基金 资产 的收益 由企业收取 , 失由企业承担 。 损 因此 , 确定福利 制的会计处理 比
维普资讯
E O O I R CIE 经济工作 ■●■—■ C N M CP A TC ・
残论我国企业养老全会计处理的改过
文 / 林 良 叶


我国企 业养老金会计处理的现状
( ) 1 计提 养老金费用 : 借: 生产成本—— 养老金费用
在现行养老金制度 下 ,我国 目前的企业养老金会计 处理大
企业净成本时 ,特定年度累计养老金基金资产获得的收益是相
关 因素 。 因此 , 每年 的养老金费用应当随着累计到基金的利息和 分红 以及基金资产市场价值 的增减而得到调整 。 4)前期 服务 ( 成本 (c 的摊销数 。 R) 养老金计划的修订( 开始实施) 常包 括 包括 经
贷: 应付福利费— —应付基本养老金
2向社会保险机缴纳养老金时 , . 应作分 录:
借: 应付福利费——应付基本养老金
贷: 银行存款
3 . 代扣职工个人基本养老金 时, 为保证企业职工个人基本养
老保 险金 的及 时足额收缴 ,该部分养 老金 一般 由企业在发放 工
目前我 国企业 补充 养老保 险实行 的基本上 都是确 定缴 费 制, 补充养 老金在 “ 管理费用 ” 等科 目中核算 。 在新 的经济环境

浅谈我国养老保险制度

浅谈我国养老保险制度

浅谈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作者:况秀来源:《经营管理者·下旬刊》2017年第04期摘要:当今社会人口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给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带来严峻挑战。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虽然获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不少问题,给国家财力和社会发展带来诸多隐患,养老保险制度的变革迫在眉睫。

首先讲述了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几个发展阶段,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在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前提下提出相关对策,旨在不断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

关键词:养老保险制度问题对策一、我国养老金制度的发展过程我国城市和农村企业养老保险制度从开始推行至到今天,整体上可分为三个过程:第一个阶段是文革以前养老金体制的建成以及文华大革命以后的积极恢复过程,第二个阶段是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转向社会发展的阶段,第三个过程是1996年以后的由政府的统筹和个人缴纳资金相结合阶段。

二、我国养老金制度的特点大部分的养老保险费由自己工作的单位和自己出资共同缴纳。

单位的员工以自己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缴纳养老金,这个工资总额是指自己的税前收入。

员工是按自己去年的年度月平均工资为这个缴纳的基数,按国家法律规定的比例缴纳养老金,自己所缴纳的养老金的资金是不计征个人所得税。

员工自己缴纳养老金的比例开始时为3%,最后要达到8%,在这个过程中每两年提高1%。

三、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时面对的问题与原因1.我国养老金制度覆盖面较小。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不广,大多数是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一些城市集体企业的员工,对于那些改革开放以后才有的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和其他非公有制单位的覆盖面很少。

1989一2002年,我国的国有企业的工作人员大概减少了3460万人,大概还有6876 万人;然而城市和农村的个体私营企业的工作人员增加了3596万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比以前多了46.5%。

我国现在已经有了多种经济形式所有制企业。

虽然我们的非公有制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工作的员工参加保险的比例却很底,远远低于公有制企业的员工的比例。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与现状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与现状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与现状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与现状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由来已久,早在汉代就建立了名为“致仕”的官吏养老制度,并在唐宋时代得到了完善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立后,借鉴前苏联的模式,我国政府建立了社会主义特色的养老保险制度。

本文将以改革开放为分水岭,分别阐述我国现代的养老制度的实际情况。

1、改革开放前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带有浓重的计划经济色彩。

其中,新中国成立以后到60年代中期,实行的是以企业劳动保险为表现形式的城镇养老保险制度,而文革期间则蜕化为企业保险形式。

1951年2月,国家政务院颁布了全国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草案)》(简称《劳动保险条例》),其中第三章第十五条和第四章第十九条对于老年养老保险作了明确的规定,实施范围是100人以上的国营工业企业,明确了劳动者在年老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时,退出生产岗位,退休或退职养老的条件、待遇以及基金管理等方面的具体事项。

从而确立了新中国第一个正式的养老保险制度。

在资金筹集上,1953—1965年期间,建立了企业雇主按本企业工资总额的3%缴纳的劳动保险基金。

其中,70%留在企业,用于企业直接支付养老金,30%转到全国总基金,用于全国范围内跨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调剂使用。

退休人员养老金由所在企业负责发放,养老金水平根据本企业工龄和本人标准工资确定,约占职工工资的50%一70%。

另外,1955年国家出台实施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规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职处理暂行规定》,对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建立了相应的养老保险制度。

1958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草案)》,,规定将企业和机关事业两个相对独立的养老保险办法进行了统一;放宽了退休的工龄条件,一般工龄由原来男需满25年、女需满20年分别放宽到20年、15年;扩大了实施范围,将百人以下实施劳保集体合同的企业和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正式纳入范围;此外还增加了一些特殊待遇的内容,相对提高了待遇。

浅谈我国养老金及企业养老金的会计处理

浅谈我国养老金及企业养老金的会计处理

机。另外 , 职业退休金和个人养老储蓄缺乏立法保障, 无 法规范操作。 3 在中国, . 社会保障改革仍然只在政府一家有积极 性, 企业和个人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引导 , 都还没有找到 自己的位置 ,社会团体更是要耐心等待政府的号令。但 是, 如果没有全社会的积极参与, 保障的社会化就不可能 形成, 所谓社会保障最终也只能是政府保障。 4 . 我国目 前养老金缺 口巨大, 并仍在逐步发展。部分
和筹 集、 养老金的会计处理 以及 立法体 系建设等方面加 以改进。 【 词】 养老金 ; 老金计 划 ; 关键 养 会计处理
【 中图分类号】 F3 20
【 文献标识码】 B
3 . 积累了资金。养老金的缴纳能汇集一笔巨大的“ 资 人 口老龄化, 在西方称之为“ 银发浪潮”它是总人 口 , 年龄结构的老化,即老龄人 口在总人 口中所 占比重呈不 产”也有利于金融和资本市场的扩展。 ,
3 . 个人储 蓄性 养老金 。是一 种 由职 工 自 愿参 加 、 自愿 选择经办机构的一种补充保险形式。
2 . 表面看来, 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在向“ 三良柱” 的 方向努力。 其实不然。 一是我国政府承诺的基本养老金目 标过高、 包揽过多、 责任过大 , 甚至引发了兑现承诺的危
浅 谈我 国养老 金 及企业 养老金的会计处理
王 曙
( 大连 础明集 团有 限公 司 , 辽宁 【 摘 大连 163 ) 109
要】 养老金制度 已成 为世界 多数 国家保障公 民老年生 活的重要 公共政 策选择 。 目 。 国养 老金 制度还有缺 前 我
陷, 养老金会计体 系还不完善 。 国应借鉴 西方国家成功 经验 , 我 根据具体 国情 , 养老金 计划类型 的选择 、 从 养老基金的运用

养老保险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养老保险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养老保险的发展历程和现状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养老保险成为了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养老保险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养老保险的发展历程1. 早期的养老保障在中国古代,养老问题主要由家庭和社区承担。

家庭中的子女负责赡养年迈的父母,社区则通过互助组织来提供一定的帮助。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养老模式逐渐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2. 养老保险的起步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其中包括了养老保险。

最早的养老保险是由国家企事业单位自行建立的企业年金制度,参保人员为企业员工。

然而,由于参保范围有限,覆盖面较窄,这种制度并不能满足全民养老保障的需求。

3. 养老保险的全面推广为了解决养老保障的普遍性问题,中国于1997年开始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该制度由国家统一规划和管理,参保人员包括城镇企事业单位职工、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

此后,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逐步扩大,包括了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城市居民养老保险等。

4. 养老保险的改革与完善随着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一些问题也逐渐浮现。

例如,养老金水平不高、养老金调整不及时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提高养老金水平、延迟退休年龄、建立个人账户等。

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为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养老保险的现状1. 养老保险的覆盖面逐步扩大目前,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

根据统计数据,截至2020年底,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已经超过9亿人。

养老保险的覆盖面逐步扩大,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基本的养老保障。

2. 养老金水平逐年提高为了提高养老金水平,中国政府多次进行了调整。

根据规定,养老金的调整应当与物价上涨和经济发展相适应。

近年来,养老金的调整力度逐渐增大,使得养老金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3. 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仍在进行中尽管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篇一: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历程第二章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历程我们分别介绍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体制改革初期以及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情况。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养老保险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借鉴前苏联的经济运行模式,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与之相配套,我国也在城镇地区的企业、机关事业单位中建立了养老保险制度。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前身是国家劳动保险。

建国伊始,政务院就于1951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

1953年1月,政务院对该条例进行了修改。

该条例对劳动保险的实施范围、基金的征集与保管、待遇水平都作了详细规定。

比如:职工人数在100人以上的国营、公私合营、私营和合作经营的工厂、矿场及其附属单位以及铁路、航运、邮电三个产业的企业单位和附属单位必须参加劳动保险;劳动保险计划的项目包括养老、医疗、生育、病假、工伤等;男职工年满60岁,工龄满25年,女职工年满50岁,工龄满20年,可以退职养老。

退职后,按其工龄的长短,按月付给退职养老补助费,其数额为本人工资的50%一70%,付至死亡时止。

1953年,政务院又通过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若干修改意见的决定》。

该决定统一了劳动保险待遇的开支渠道,规定企业要按工资总额的3%提留劳动保险基金,劳动保险基金由企业的工会管理,其中70%留给基层工会用于支付各种劳动保险待遇,30%上缴全国总工会,由总工会在全国范围内调剂使用。

1955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建立了针对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养老保险制度。

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不同的是,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退休金由国家财政负担,并由人事部门进行管理。

1958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统一了企业职工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退休制度。

该规定放宽了退休条件,男性和女性退休养老的工龄要求分别从25年和20年降低为20年和15年,同时将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纳入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范围。

谈我国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和深化构想

谈我国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和深化构想

谈我国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和深化构想摘要:在我国经济尚未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的时候, 人口老龄化程度却接近了发达国家的比例。

人口结构的变化给社会保障事业带来许多新的难题, 也会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

因此, 根据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尽快地寻求切实可行的对策, 对于推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的发展, 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养老保险现状基金规范改革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真正发展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经过近30年的发展和完善,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取得了成绩。

一、发展养老保险的意义养老保险是生产社会化的产物, 其目的是为了保障劳动者在年老退休后有可靠的经济来源, 以维持其基本生活。

由于养老保险制度关系到每一个劳动者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因此该制度运作的好坏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养老保险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有利于保证劳动力的再生产通过建立养老保险的制度, 有利于劳动力群体的正常代际更替, 老年人年老退休, 新成长的劳动力顺利就业, 保证就业结构的合理化。

劳动者在企业辛勤工作一辈子, 为国家和社会创造了财富, 当他们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离开工作岗位后,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养老金, 这是宪法赋予的基本权利, 受到法律的保护。

但是, 享受权利应先尽义务, 权利与义务是相一致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这显得更为重要。

因此, 劳动者要想老有所养, 其前提条件是履行养老保险缴费义务, 享受养老金待遇权利与其缴费义务相等同。

通过养老保险制度的帮助, 就可以保证劳动者代代相扶、互利互惠。

2.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养老保险为老年人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 使老年人老有所养。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 老年人口的比例越来越大,人数也越来越多, 养老保险保障了老年劳动者的基本生活,等于保障了社会相当部分人口的基本生活。

对于在职劳动者而言, 参加养老保险, 意味着对将来年老后的生活有了预期, 免除了后顾之忧。

中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中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中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一、现状分析一是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包括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部分城镇、集体企业或职工中的固定工,小集体企业、私营、三资企业职工及个体户业主都没有纳入保障范围。

二是养老基金来源渠道分两个部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基金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企业职工的养老费用来源于企业生产性收益,并在企业营业外列支。

其实质都是来自国家预算。

三是现收现付的筹资模式。

实行代际之间的收入再分配政策,工作的人供养已退休人员。

基金的筹资保持收支平衡的原则,不留积累,易于管理。

四是以单位为“单位”封闭运行。

每个单位只对本单位的退休者负责,表现出显著的单位化特征。

五是管理制度分立的非统一的制度安排。

国家机关与企业职工两个系统并行,分割管理、分割实施,离休、退休制度并行。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1.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层次缺失,社会保险关系难以转移接续,阻碍劳动力自由流动我国养老金制度模式从1993年提出实施多层次养老保险模式。

但作为养老保险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年金养老制度推进缓慢,覆盖率小,大部分城镇职工依然仅有基本养老保险。

而且,我国政策规定,企业只有加入了基本养老保障之后,才允许按政策规定设立企业年金。

所以,只有少部分经济效益较好的能源、金融和通讯的企业设立企业年金,而经济效益差的企业一般只有基本养老金保障,形成企业年金缺位。

在目前较低统筹层次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下,劳动者跨统筹地区就业一般只能转移个人账户积累资金,社会统筹部分则被留在转出地。

这不仅对异地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待遇不公平,还造成经济发达地区的外来务工人员不愿参保和集中退保现象。

另外,也存在着转移手续环节多、个案办理费用高的问题。

总的来看,目前政策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跨统筹地区的社保关系转移接续。

只有实现社会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

2.养老保险覆盖面小,养老保险基金“所有者缺位”与养老保险在大多数国家的发展历程相类似,中国的养老保险也呈现先城镇后农村、先城镇正式单位职工(职业人群)后各类灵活就业人员的推进趋势。

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几点思考

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几点思考

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几点思考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的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也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养老保险的产生与发展,是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我国养老保险已基本由城市覆盖到了乡村。

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同时也存在诸多现实问题,剖析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变化,结合发展规律分析推广、普及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养老保险制度,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的目标的重要课题。

以下对我国养老制度的发展,及完善做简要论述。

一、我国养老制度的产生,发展过程我国建国时就在宪法中明确规定: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体弱、疾病等原因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能够依法从政府和社会得到一定的经济补偿物质帮助和服务。

这是养老保险制度的宪法规定,是社会保险制度的核心部分。

建国初期,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障职工退休后的生活。

1951年2月,国家政务院颁布了全国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草案)》,1953年通过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若干修改意见的决定》,1955年国家出台实施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规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职处理暂行规定》,,1958年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草案)》。

规定将企业和机关事业两个相对独立的养老保险办法进行了统一,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了。

后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情况的变化,1978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规定》和《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对职工的退休、退职条件,待遇标准等有了明确的规定。

传统养老保险制度在当时保证了社会的安定,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生活,但其特点也使其在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时面临巨大挑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社会和经济上发生了巨变,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发展,隐含的企业间负担的不均衡以及退休人员保障与所在企业经营风险相关的弊端逐步显现出来,原有的养老保险制度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简述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进程

简述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进程

二 、著名 的国发[ 1 9 7 8 1 1 0 4 号文件
之所 以说 著 名 , 是 由于 国发[ 1 9 7 8 1 1 0 4 号 文件 是一 部 重要 历 史 文 件, 是我 国正式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离退休和退职制度的重要标 志, 其 贯彻 实 施长 达三 十年 之久 。 1 9 7 6 年1 0 月, 长达1 0 年的文革结束。我国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 期, 1 9 7 8 年, 国务院以国发[ 1 9 7 8 ] 1 0 4 号文件发布实施 《 国务 院关于 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 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 的暂行办法》, 对国有企业职工 、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条 件 、待遇水平作了统一规定。主要内容包括 : 一是法定退休年龄为 男6 0 N岁, 女干 部5 5 周岁 , 女工 人5 0 周岁 ; 特殊 工种 可提 前 5 年退 休 。 二是连续工龄满l O g S  ̄ p 可享受退休待遇。三是抗 日战争时期参加革 命工作的, 按 本 人标 准 工资 的9 0 %发给 退 休费 ; 解 放 战争 时期参 加 革 命工作的, 按本人标准工资的8 0 %发给退休费 ; 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 后参加革命工作, 连续工龄满2 0 年的, 按本人标准工资的7 5 %发给退
革 和 逐 步 完 善 的 发 展 的进 程 。 关键词 : 养老 保 险 制度 ; 创立 ; 改革 ; 完 善 一养老保险 制度的创立
我国的养老保险事业 , 从1 9 5 1 年政务院颁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 劳动保险条例 开始 , 便和新 中国相伴相随 。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 动保 险条例 , 是我国第一部劳动保险条例 。这个条例受到当时经 济条件限制 , 适用范围比较小。1 9 5 3 年, 国家开始进入有计划的经济 建设时期。政务院对1 9 5 1 年发布的 《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 险条 例 进行了修改 , 修定后的 《 保险条例》扩大了实施范围, 降低了退 休条件 , 提高 了退休待遇 , 增设了战斗英雄和劳动模范的退休待遇。 两次 立法 , 基本 上 形成 了我 国企 业职 工 退休 制度 。 1 9 5 8 年2 月6 日, 全 国 人大 常 委 会 议通 过 并 颁布 了 国务 院 关于 工 人 、职 员退 休 处 理 的暂行规定》。这个规定主要体现了: 一是放宽 了对那些身体衰弱 者的限制 , 他们只要达到一定的工龄就可以提前退休。同时那些身 体衰弱的职业革命者 , 国家允许他们在达到一定工龄时自愿退休 , 不 受年龄限制, 照顾了那些身体衰弱的职业革命者 ; 二是退休费做了适 当调整 , 使之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三是照顾了参加革命工作 较早的老 同志; 四是对有特殊贡献的退休金发放进行 了明确 。这个 规定比以往实行的退休制度更加全面 , 也比较符合当时的国情 。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养老保险科今年7月1日起将执行《社会保险法》,在这里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养老保险制度是由1951年颁布的《劳动保险条例》建立起来的,当时的适用范围仅限于国有企业和部分集体企业。

20世纪80年代,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国家相应对原来的国家(企业)包办的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改革,并逐步扩大保障范围、提高待遇标准。

近年又在农村开展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目标是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养老保险制度。

一、经济体制改革以前养老保险制度的概况经济体制改革以前的养老保险制度是一种企业职工不缴纳养老保险费就能够获得养老保险待遇的国家型养老保险制度。

1.建立和发展时期(1951-1996年)政务院于1951年2月26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是新中国第一个社会保险法,它标志着我国养老保险等其他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

条例适用于当时部分企业和职工(例如,100人以上的国营企业、公私合营企业以及铁路、航运、邮电等企业)。

之后,条例的适用范围因情势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1958年2月9日和1958年3月7日,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草案)》和《关于工人、职员退职处理的暂行规定(草案)》两个法规以后,城镇职工的退休制度就从劳动保险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职工退休养老制度安排。

随着对私有制经济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单一的全民所有制逐步一统天下,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覆盖的只是国有企业的职工。

1955年12月29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职处理暂行办法》、《关于处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职、退休时计算工作年限的暂行规定》等一系列法规,由此确立了我国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退休制度。

1958年6月4日《中共中央关于安排一部分老干部担任各种荣誉职务的通知》第一次提出了老干部的概念,并建立了达到一定年龄或者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干部才能够享受的工资照发、长期供养的离休制度。

关于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会计问题研讨

关于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会计问题研讨

关于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会计问题研讨摘要:近年来,人口老龄化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受到了社会的高度关注。

为了能够给更多老年人提供生活基础保障,国家不断地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额度,拓宽养老人群的范围,将养老问题作为当前最为重要的调控内容之一。

在此背景之下,为了保证养老保险基金的合理性,需要重视相关会计工作。

鉴于此,本文围绕着养老保险基金会计工作目标,对当前养老金会计问题以及相应的处理对策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以期参考。

关键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会计问题;对策;引言国内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相关工作自身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关系着众多人的利益。

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处理中,会计作为关键组成内容,对养老金最终的使用情况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

因此,围绕养老保险基金会计管理展开更深层次的探究与剖析,可以有效地提高养老保险基金会计工作水平,保障民众合法权益。

1 养老保险基金会计工作相关概述1.1 养老保险基金内涵基本养老金即退休金,是一种最主要的养老保险待遇。

劳动者年老或丧失劳动力后,根据他们对社会的贡献和所具备的享受养老保险资格或退休条件,按月以货币形式支付的保险待遇,主要用于保障职工退休后的基本生活需要。

养老保险基金缴纳的形式是多样化的,民众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更适于自己的方式,通常情况下,养老保险基金的缴纳会通过企业、个人或基金管理机构进行缴纳,以储蓄型养老基金为主,实现个人养老金的保值增值。

养老保险基金会计工作综合性较强,涵盖了养老保险基金的统筹、整合、分配、管控等多个方面,需要重点加强后续的养老金的流转过程,并进行全面监管。

利用养老保险基金管控体系的搭建,保障广大退休人员的晚年基本生活。

1.2 养老保险基金会计工作要点首先要确定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养老金自身,是一个基础概念,是对会计对象以及报表内容的明确与规定,隶属于政府下的信托基金。

养老保险基金管理需要落实好统筹、运营与下放等工作。

其次是确定会计目标。

为了推动养老保险基金会计工作的高效开展,要从会计目标出发,让会计目标作为参考指标与理论基础,由于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政策,会计目标就会有所差异,需要根据不同区域、政策进行灵活调整,提升会计信息质量、明确会计核算要素,为了保证社保基金处于一个良好的运营状态与增值能力,应重视社保基金会计目标的建立,调整会计核算基础,进行针对性的核算管理,以收付实现制为基准,以权责发生制为核心,完成基金保值增值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和企业养老金会计的发展
作者:尹一青
来源:《会计之友》2008年第05期
[摘要]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套完善的养老保险体系。

企业养老金会计也由最初的“社会福利观”转变为“劳动报酬观”。

本文主要分析养老保险制度和企业养老金会计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社会福利观;劳动报酬观;规定受益制;规定缴费制
养老金的会计核算与一个国家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两者的共同目标是准确合理的确认养老金的成本,保障职工退出劳动舞台后的生活来源,共同推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我国养老保险进入了改革、发展阶段。

全国各地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对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改革探索,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转变。

一是由企业保险转变为社会保险,二是由企业一方负担转变为国家、企业、职工共同负担,三是由现收现付向部分积累的筹资模式转变。

四是由单一层次养老保险向多层次转变。

经过20多年的不断努力,已建立起了一套基本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保险模式。

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基本框架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基本养老保险,第二层次是企业年金,第三层次是个人储蓄养老保险。

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第一层次基本养老保险,它是由国家立法强制实行的政府行为,全体劳动者必须参加,保证职工退休后的基本生活需要。

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金统筹模式。

给付方式是规定受益制与规定缴费制相结合,属于混合性的保险。

其中社会统筹部分属于规定受益制,而个人账户部分属于规定缴费制。

第二层次是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依据国家政策和本企业经济状况建立的、旨在提高职工退休后生活水平、对国家基本养老保险进行重要补充的一种养老保险形式。

给付方式是规定缴费制。

第三层次完全是一种个人行为,职工个人按自己的意愿决定是否投
保、投保的水平和选择经办机构,为自己的退休生活而作的一种预防性储蓄安排,给付方式也是规定缴费制计划,该计划是一种个人行为,并不是社会意义上的养老金。

二、企业养老金会计处理的发展
企业对养老金的会计处理也相应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主要是在“社会福利观”或“劳动报酬观”的理念影响下进行的,是由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的转换。

社会福利观认为:职工在职时领取工资,是按劳分配,退休后不再从事岗位性的劳动,但却领取养老金,这是对剩余价值的再分配,实质上隶属于社会福利的范畴。

与此相应的养老金成本的会计核算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

我国传统体制下的养老金支付即是该观点的体现,养老金支付往往由国家和企业包揽。

企业职工在职期间并不确认养老金成本,只是在实际支付养老金时列为“营业外支出”或“管理费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一观点的弊端日渐暴露,一是养老金费用没有预提,企业无法估计未来应付养老金数额:二是成本和收益不相配比,使得企业各期的损益缺乏可比性。

不利于企业间的竞争。

劳动报酬观认为:职工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是职工劳动力价值的组成部分,与职工在职时领取的工资一样属于劳动力再生产费用的一部分。

这种观点主张,养老金是递延的劳动报酬,属于“递延工资”的范畴。

因此,在会计核算中,按照权责发生制来确认养老金成本,不论其是否实际支付,与当期收入相关的费用都应在当期确认。

这样,一方面企业确认和计量在职职工的养老金费用,计入当期成本;另一方面也就负有为职工提存养老金的义务。

这一观点已被世界各国会计界普遍接受。

在实践中,绝大多数国家的会计理念都在由“社会福利观”向“劳动报酬观”进行过渡。

与此相应,养老金成本的会计核算原则也由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转变,我国养老金会计的发展也印证了这一轨迹。

三、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和企业养老金会计发展的探讨
对养老金的会计处理,国内外有两种方法。

(一)规定受益制下的养老金会计处理
在规定受益制下,企业要将未来的给付义务换算成当前的养老金费用和负债,会计核算工作非常复杂。

首先,企业将来的给付义务包括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其次。

将来的给付义务换算成现时的养老金费用和负债,要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从而涉及贴现率的选择,而贴现率的计算必须将上述不确定因素考虑进去。

还由于这部分资金所组成的基金由企业负责,即基金资产的收益由企业收取,损失由企业承担。

这项工作会计人员很难胜任。

一般要由精算师完成,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把养老金费用的确认与养老金基金的筹集分开。

—般来说,养老金费用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一是当期服务成本。

指由于员工在当期提供服务,公司应向员工支付的养老金福利(预付福利负债)的增加而引起的费用。

精算师把服务成本计算为当年员工赚取的新福利的现值。

二是负债利息。

养老金是一项递延报酬安排,它具有货币的时间价值,事实上,养老金记录的是折现值,预计福利负债与任何折现负债一样,每年都发生利息费用。

三是计划资产的实际收益。

在计算发起员工养老金计划的企业净成本时,特定年度累计养老金基金资产获得的收益是相关因素。

因此,每年的养老金费用应当随着累计到基金的利息和分红以及基金资产市场价值的增减而得到调整。

四是前期服务成本的摊销数。

养老金计划的修订(包括开始实施)经常包括提高(很少情况是减少)员工以前年度提供服务的养老金福利的条款。

因为计划是在企业预计未来期间将实现经济利益的情况下修订的,提供这些追溯过去而又涉及未来利益的前期服务成本应在未来养老金费用中分配,特别是在有关员工剩余服务年限中分配。

五是精算利得和损失。

六是当缩减或结算一项计划时,确定因此导致的利得或损失。

以上费用的确认必须依靠精算师的帮助。

精算师预测员工的死亡率、离职率、利息率、投资收益率、提前退休率、未来的薪金水平及养老金计划运作中的其他因素,通过计算各种影响财务报表的养老金项目来提供帮助,这些项目包括养老金负债、年服务成本和计划修订的成本。

总之,规定受益养老金会计高度依赖精算师提供的信息和计量。

(二)规定缴费制下的养老金会计处理
在规定缴费制下,企业根据各期提存的金额和基金的投资收益来确定养老金的支付额,其会计处理较为简单。

企业在各期所负担的养老金义务一般就是该期应提存的金额,而企业提存的金额由计划中的计算公式确定。

当企业每期实际提存时,其现行义务就得到履行。

因而,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企业各期应确认的养老金费用通常就是当期应付的提存金。

如果企业各期应提存的数额与实际提存额不一致,则构成一项负债(应计费用)或是一项资产(预付费用)。

从我国现实的情况看,由于目前企业和职工对养老保险的意识还不高,认识还不足,如果让企业直接按照规定受益制来确认养老金费用,还存在诸如会计人员素质不高、精算师队伍建设欠缺等制约因素。

笔者认为,这个课题不宜交由企业来承担,应交给国家社会保障系统的专家们去考虑。

现在全国都在推崇专家理财的方式,养老金的计量也应采取此模式,由专家来考虑养老金的未来受益水平与当期缴存数的关系,进行专业化管理。

虽然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处于探索阶段,但近几年国家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逐步加大,相关的制度也逐步走向规范,其中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是基础,也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重点。

目前基本养老保险的统筹基金就是受益制下的养老金,个人账户与企业年金均属于缴费制下的养老金。

我国应在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过程中充分考虑受益制下养老金对当前养老金缴费的影响,确定合理的缴费比例和管理模式。

另外,我国现行养老金制度和企业养老保险会计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个人账户空账,即企业养老金对过去养老金欠账的问题。

近几年国家在一些地区试点做实个人账户,财政在这方面的投入非常关键。

但单靠财政的力量是非常簿弱的,且这么大空账要在几年内做实是不现实的,即使财政出资补缺,也不过是拆东墙补西墙。

这不是几年、十几年就能解决的问题,更何况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各方面都需要资金的投入。

因此笔者认为做实个人账户的步子要缓、要稳。

通过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从养老保险的缴费与待遇中逐步进行弥补。

这要求社会保障的专家们在制定政策时,考虑当前参保人员享受的待遇和以前年度的欠账。

在一个合理的期限内进行分摊。

依靠企业、依靠个人、依靠社会来共同弥补这个空洞,保证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机构有足够的资金运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