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活动化教学探索
主体活动化德育课课题述职报告
研究的基本思路
• 我们坚持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以学生 的内在需要为依据,以学生的社会发展为目标来展开教学。 努力实现“让社会走进课堂,让孩子走进社会,让师生获 得资源”。
• 基本思路依据学科的具体实际,找到适当的切入点,教师 充分利用可切入的点,力求为学生提供多种感官参与教学, 让学生动眼、动耳、动脑、动手、动口,并通过调查、访 问、探究、游戏等,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展示多媒体 课件,提出问题,铺设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等。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和学 生自主实践活动两大途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
研究的目的
• 1、创设一种人文、和谐、向上、精彩的品德课堂文化, 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德育活动,培养学生具有良好 的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修养。探索出一种适合品社、品 生课堂的主体活动化教学新模式。 • 2、发挥品德课堂教学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通过 课题的实践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营造全员参与德育的 优良环境。 • 3、建构多元化有效的德育网络,积极开发德育资源,努 力创设学校学校、家庭、社会合作育人的氛围。构、课堂教学实验法 • 我们坚持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以学生 的内在需要为依据,以学生的社会发展为目标来展开教学。 • 2、经验总结法 • (1)派出课堂组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先进理论,然后指导 我们的研究;积极学习网上、书籍上先进的理念来指导我 们的教学。 • (2)积极开展优质实验课竞赛,评选出优质课推广开来。 • (3)为了使课堂研究能够更好更快的发展,我们不定期 的聘请区教研室的老师及区直骨干教师对我们的课题进行 相应指导,从而使我们的研究更上一层楼。 • (4)我们定期对我们的课题研究进行经验总结,从而促 进课题的研究发展。
活动课程 无限精彩——品德课程活动化的探索
直观的印象和更深入的了解 。 如在教学《 父母的 ・
如在教学《 平安 回家》 一课时 , 的最后 , 避免以教室为中心 , 在课 ・ 提倡课堂从教室拓展到家
与、 主动探索、 主动思考 、 主动实践。 小学品德课 : 。学 习《 堂 不说话的朋友》 , 时 把学 生带进 了校 : 形式 , 强调寓教育于生活之 中。 、
一
意大利教 育家 蒙台梭利早在 1 9世纪就提
程 以儿童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丰要教学 : 学 习《 园; 平安 回家》 一课后 , 又把学生带上 了街 : 出了“ 实践是最好 的老师” 的教育思 想。他形象 : , 头 向民警 叔叔学 指挥 , 一走 , 走 看一 看 , 一 : 拍 地解释说 : 一件事 , 我听N T, 随后就忘 了; 看到 ・ , 比在课堂上 的空洞说教有效得多。 拍 这 二、 动在课中 . 体验在 线 : 也就记得了; 了, 做了 , 自然地理解了。 很 对孩子 : 来说 , 听到的容易忘记 , 到的记忆不深 , 看 只有
疼爱》 , 时 让学生在课前采访一下家人 :在妈妈 ’ “ 我对 学生说这儿有棵 “ 安全树”树上结满 了“ : 、 , 果 庭 社会及儿童 的其他生活空 间。 使课堂变为学 肚子里时 , 为了你的营养 、 、 , 平安 健康 妈妈吃东 : , 子”这个“ 子” 果 背面有许多有关交通安全的知 : 生参与的过程 、 学生思考的过程 、 学生完整生命
通过课 堂教学的延伸活动 ,让学生在社会
、
动在课前 , 意在准备
1资料收集, . 丰富感受 小学 品德教材 , 有着大量背景资料 。 这些背 ・
活动化品德教育的教学策略
、
■
身 心地投入 到实践活动的体验 中 , 放松 戒备 的心理 , 无声 中 亲历道 德范畴的整个 过程。等他们认 同道 德情境 中所包 含 的道德 教学 意图 , 并产生某种道 德需求 或道德 冲动 时 , 教 师 再 出示 预设 的道德 目标 , 继 而使整 个 品德教 学 活动 自然 自 如, 道德 目标 的实现事半功倍 。
二、 勾联整合 。 让 学 生 在 活 动 中 感 悟 内化 1 . 再现情境 , 感悟 内化 品德课 教学要 突破课 堂 空间 的局 限 , 将 与 学生 平时 联 系十分 紧密的生活情境 、 生活 场景在课 堂上再 现 出来 , 让 学
生 在与 生 活的 亲密 接触 中, 体验、 感悟, 明确做 人 的 道理 。 在课 堂上再 现生活 的方式 有 多种 , 媒体 呈 现是 一种 有效 的 方式, 还可 以引导 学生 利用 生 活体验 , 通 过游 戏 、 课 本剧 等 形 式再 现生活场景 , 以角色 的投入 来 引导 学生 体悟 生活 道 理, 促进其 品德 的内化 。 2 . 走进 现实 , 感悟 内化 为了让学生更 真切地 感 受生 活 , 可 以组织 学生 现场 参 观, 把现实生活作 为品德教学 的课 堂 , 引导学生 在现实 体悟 中实现道德 内化 。一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 《 我们 的校 园》 一
・思 想政 治 与德 育 ・
2 0 1 3 . 1 0 新诨 瓠 导 警
活动 化 品德 教育 的 教学 策 略
江苏省 南京市南湖三小 学 刘 海莉
伴 随着新课 程改 革的整体推进 , 新 的德育课 程——《 品 德 与生 活》 、 《 品德 与社会 》 ( 简称 品德 ) 承载 着新 理念 步 入 了校 园与课 堂。品德课程作 为培养 小学生 良好 品德 与行 为 习惯 、 促进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 性发展 的综合 课程 , 以其 生 活性 、 综合性 、 活 动性 的基 本特 征为促 进学生 品德 的 内化 打 开 了一个全新 的天地 。由于传 统 的品德教学 过分强 调理性 的说教 、 机械的灌输 、 空洞 的讲 解 , 苦 口婆 心 , 收 效甚微 。因 此, 我们认为 , 小学 品德教 学要 根据小 学生 品德形成 的 内化 规律 , 采取无痕的 教学 策略 , 即以综 合实 践活 动为 路径 , 开 辟 出一条无痕 的德 育之路 , 真正做 到“ 随风潜 入夜 , 润 物 细
品德与社会课教案
品德与社会课教案一、引言在当今社会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社会意识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
品德与社会课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旨在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社会竞争力。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个角度来探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
2.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其成为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人才。
3. 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情感管理能力,使其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
4. 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使其具备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内容涵盖了道德伦理、公民教育、社会实践、情感教育等多个方面。
其中包括以下几个重要主题:1. 道德伦理:探讨道德原则、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2. 公民教育:学习国家法律法规、政府机构和公民权利责任,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
3. 社会实践:通过参观社会机构、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了解社会组织和社会问题,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4. 情感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情感管理能力,以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四、教学方法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方法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具体的教学方法包括:1. 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通过问题导入、小组合作等形式主动探究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情境教学:通过真实的情境创设和角色扮演等教学手段,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道德与社会问题,增强学生的情感教育。
3. 项目化学习:通过设计项目任务和展示评价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教学评价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评价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掌握。
教学评价方法包括:1. 知识考核:通过笔试或口试形式,考察学生对于道德伦理、公民教育等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活动化≠“活动”——《品德与生活》活动化教学的误区与对策
多少少 的资料让 学生交流个 够 。岂不知 , 学生费 了多 课 程 的基 础 。 品 德 与 生 活 课 程 遵 循 儿 童 生 活 的逻 辑 , 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 内容 的主要源泉 。 教育家杜威
直 接 的社 会 需 要 和 动 机 ,离 开 了 现 实 存 在 的 社 会 背 景 , 培 养 对 社 会 有 用 和 有 益 的好 习 惯 , 不 折 不 扣 要 是
2看 图说话课 。课改后 的教科书内容丰富 , . 主题插 说 :准备生活 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 生活 . “ 离开 了任 何
结束了。可想而知 . 如此的教学活动 , 岂不辜负了新课程 地 在 岸 上 通 过 动 作 学 游 泳 。 我 们 的新 教 材 是 拐 杖 。 ” 是
范 例 。教 科 书 的 功 能并 不 是 让 学 生 在 头 脑 中复 制 , 它 我 3手 工 制 作 、 . 自由游 戏 课 。 由于 教 学 观 念 的偏 差 , 应 该 是 激 活 学 生 思 想 的 凭 借 。在 教 学 活 动 中 , 们 提 有 人认 为 , 新课 程就 是要求 教师从 讲 变为不 讲 , 甚至 倡 和 鼓 励 儿 童 从 实 际 生 活 中捕 捉有 教 育 意 义 的 内容 。 可 以 不讲 , 要 让 学 生 多 活 动 。 他 们 自己动 手 做 做 , 只 让 让 孩 子 观 察 父 母 一 天 都 在 忙 碌 什 么 , 受 父母 恩 情 : 感 夸 便 是 在 增 强 孩 子 的 动 手 能 力 ; 他 们 自 由活 动 , 是 夸 身 边 的 名 人 , 立 榜 样 的作 用 : 唱 芦 墟 的 山歌 , 让 便 树 唱 了 放 飞 了孩 子 的身 心 … … 殊 不 知 , 是 从 一 个 极 端 又 走 解本 土的文化 。我们 也通过生活 资源 让学生 明理 , 这 从 培 养 学 生 用 数 学 解 决 实 际 问题 的 意识 和 能 力 。 视 数 热 烈 . 的 说 统 计 男 生 和 女 生 人 数 . 的 说 统 计 教 室 重 有 有 学 的应 用 已经 成 为 当前 数 学 教 育 改 革 的基 本 理 念 。 迁 里 的 桌 椅 数 . 的说 统 计 每 周 每 门科 目有 几 节 … … 又 有 移 运 用 是 知识 的应 用 阶 段 .是 检 验 课 堂 教 学 的 手 段 . 如在认 识 了 2 0以内各数 后 ,让学生寻 找 自己身边 哪
《品德与社会》教学与德育渗透的策略
师必须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这些 事例进行描绘 、渲染 ,使其富有情 趣 ,以诱发学生的求 知欲望 ,达到 以情激情 、以情动人 的教 育效果 。 如讲故事 、朗诵诗歌、引用格言警
会 实际 ,努力克服成人化倾 向;三 是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 ,在老师的 引导下 ,通过学生 的参与实践逐 步
对 比, 马上引起了“ 尊重生命 ”关爱 “
、
创 设 新 课 导 入 生 活
用开放的动态式讨论 、小组合作形 式 , 学生 的主体得 到充分发挥 。 使
在解决问题 的过程 中,学生有 了更 为真切的情感体验 ,就可使道德认 识 内化为 自觉行为 ,增强其可持续
发 展 的 能力 。
化 。激发 课 堂德育 兴趣
挖 掘 生活 中 的德 育 素材 。如 《 幸福 生活这样来》 一课 ,我展 示
了上世纪初儿童身穿色泽单一 、造 型简单的衣服 ,与现在学生多姿 多 彩 的服装的两张相片 ,以鲜 明的反 差引起学生内心 的震动 ,引导他们 进行讨论。这对提高课堂教学 的真
真实 、亲切 ,能充分参与、积极表
现 。 它 融入 课 堂 教 学 ,比较 自然 主
动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 的效果。
责 任 编辑 魏 文 琦
觉 。可以把思想 品德课的内容与少
义 ,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同时利
性 。因此 , ’ 依据 《 新课程标 准》 的 目 标要求 , 如何结合教材 ,寻找新 途径 ,在 《 品德与社会 》课 的教学 过程中有效地进行德育渗透 ,是德
育教师的重要课题 。
一
书长安南专程来到波黑首都 萨拉热 窝的一家 医院 , 望成 为 ‘ 看 地球村 ’
实性 , 激发学生对幸福生活的珍 惜 ,
让品德教学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
快乐的 , 这样对以后的教学的大有益处的。 3 . 实践 培养学生 良 好 的道德品质和行为 习惯 , 是品德学科 教学 的 最终 目标 , 学生在课本上学到的道理 , 有待 于落 实到 自身 的行 为中去 , 这 就需要 联系实际 , 导之 以行 。而 ” 生活是教 育 的源 泉” , 思想 品德 教学 1
让 品德 教学从生活 中来 , 回到生 活中去
@ 付兵
作为一名品德教师的我清楚地知道 ” 学生 的品德和社会 性源于他 们 对生活的认识 , 体验和感悟 , 学生 的现实 生活对 其 品德 的形 成 和社会 性 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 。教育 的内容和形 式必须贴 近学生的生 活 , 反映学 生的需要 , 让他们从 自己的世界 出发 , 用 自己的眼 睛观察社会 , 用 自己的 心灵感受社会 , 用 自己 的方 式 研究 社会 。怎样 让品德 教 学找 到 回家 的 路, 真正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性 呢?在一年多 的《 品德与社会 》 教学 中我 进行了认真地实践和探索 。 构建绿色课堂 。 营造活动氛 围 教室作为教学 的主要阵地 , 在教育 中具有无法 替代的作 用。教室 的 环境布置 , 直接影响到教 育的效 果。现在 教室 里 已经不 是素 面朝天 了 , 而是一些名人名言 , 规章制度 成 了主角 , 但 这些 离学 生的 兴趣 中心距 离 太远 , 学生在这样 的环境 中难免产生拘 谨感 , 在活 动中放不 开手脚 , 而 且 会 让学生觉得 自己就是在受 教育 , 容易 隐蔽 自己真实 的情 感 , 做 出一 些 虚假 的附和。因此 , 我们提倡 童趣化 的教 室布 置 , 抓 住小学 生 的年龄 特 点, 在教室里张贴学生感兴趣 的画报 , 并 定时更换 。如德育漫 画 , 图文 并 茂的漫画既给学生 以新鲜感 , 又在 无形之 中促 进学 生 良好 品德 的形 成。 还可以让学 生 自己来 画 图 画 , 设计标语, 布置教室, 这 样 更 能 增 添 亲 近感。 二、 收集生活素材 。 丰富活动资源 学生在平时的学 习生 活 中经 常接触 到 的故 事 , 诗歌 , 谜语, 名人名 言, 案例 , 新闻等 , 我们可 以在课堂 中加 以利 用 。 使学生 倍感亲切 , 还可 以 作为话题 , 开展活动化教 学。如教学 《 农产 品的家 园》 一课 , 我 在课 的导 入部分根据课文 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 了十种农产 品的谜语 : 玉米, 花生, 萝 , 石榴 , 桔子 , 西红柿 , 土豆 , 甘蔗 , 辣椒 , 西瓜 , 让学 生来猜 谜语 , 以此 激发他们的兴趣 , 更好地利用他们 已有的生活 经验来参与新 的学 习。较 好 地隐蔽了教育意图 , 让学生没有感 到你在教育他 , 要他怎 么做 , 而是 他 们 自己在寻求答案 , 在交流应 该怎 么做 , 拉 近 了品德 课堂与 社会 生活 的 距离 , 也丰富了品德学科 的活动化教学 的资源 。 三、 开展多样活动 . 获得情感体验 在以往学生的学习 中我主要应用下列 几种学 习活动 , 即想 象 , 游戏, 实践 , 角色扮演等等方式来辅助教学 。 1 . 想象 一种有趣的活动方式 , 学 生对 此往往乐 此不疲 。其原 因有 很 多其一是这一年龄的学生想象力 丰富 , 他 们往往在 学到某一 知识点 或 是 看到课文中某一段文字或 图片就会展 开联想 , 这种 想象教师利 用不 当 就会 成为学生开小差的原 因了, 若是利 用好 的话就会 对学 习的内容有很 大的积极作用 , 既然如此我在教学 中就尽 量多利用 学生的这一 特点有 的 放 失进行想象这种学习活动 。 2 . 游戏 小学生最喜欢做游戏 了, 在课 堂上多做游戏 对于学 生来说 是 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 啊 !在这 么快乐 的氛 围中学 习学生 掌握 知识 就 不 会变的如往常般枯燥乏 味而是 轻轻松 松愉 快的 接受 了。这种 做游戏 的快乐 对于小学生来说会很快迁移 为学 习《 品德 与社会 》 这一 门课程是
《品德与社会》教学应走向活动化、生活化
利用生 活经验 , 还要联系幼儿的生活经验 , 们去 让他
经历 , 或者亲历。 但是并不是说联系经验 、 联系生活 , 回到生活 的原点就完 了, 还要再 寻求新 的起点 , 让儿
童们有 更多新经验 的体验 , 通过经验 的分析 、 断 、 判 讨论研究 , 再生成新的问题 。 这也是学会建构他 的价 值观的过程。联 系生活 的经验 , 不只是把生活事件 、 把经验作 为证据 , 为事例来教学 , 挖掘生 活经 作 而要 验 、 活事件 中所隐含的生活价值和品德价值 , 生 要有
选择 喜欢 的绘 画 内容 、 料 、 材 工具 , 出 自己满 意 的作 则是 充满 了变 异和 主 观化 的天 地 ,它把 人 的需要 、 画 兴 品 , 后将 自己的作 品 通过 “ 然 口语 故 事 ” 绍 给 老 师 、 趣 、 介 动机 、 能力 、 性格 、 境等 等 心理成 分 , 心 汇人 一种 创 同伴 等身 边 的人 , 把它 记 录下来 。 并 造 的境 界 。 而幼 儿 意 愿 画是 他们 日常 生 活 经验 的重 是 是 幼 儿绘 画活 动是 通 过 手 的描 绘 展 现 心 的世 界 的 现 ; 孩子 想 象 力 的结 晶 ; 孩 子 内心 的真 实情 感 的
而 的个 性化 发展 的特 点 。我 同开辟 的 “ 口语 故事 式 绘 画 对 象 ; 心理场 则 是指 人 的心 目中的事 物状态 。如果 物 客观 的世 界 , 么 , 那 心理 场 评 价 ”其 目的就 是让 幼 儿 在 自己喜 欢 的时 间 、 间 , 说 , 理镜 是 一 种 既定 的 、 , 空
浅谈《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策略
浅谈《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策略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为此,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就要求我们教师应当促进学生去进行有意义的构建,促进学生学习过程中问题的生成,促进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使课堂变为学生参与的过程,以及学生思考的过程、学生完整生命的投入过程,以及完整心理结构参与的过程,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生机与活力。
要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教师就应当采取以下一些教学策略:一、开放式的教学策略开放式教学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师要将课程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体系进行创造性的教学。
开放式教学将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和需求作为调整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要求教师不是教教材和完成教案,而是用教材教和创造性教学,教学的全过程是动态发展的,是适时变化的;二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时空的开放。
过去我们将教学局限于教室,使教学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
而“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场所不应当只局限于教室,应当让学生走出教室,把学习场所从教室扩展到学生的一切生活领域,从教室扩展到学校、家庭、社区、田间、工厂及其学生的其它生活空间。
让学生更多地去接触社会和了解社会,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去进行探索和研究,并让学生把在社会生活中看到的、感受到的东西带进课堂进行讨论;三是教学内容和结果上的开放,即教学内容应当是丰富多样的,能满足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并给学生提供一定的选择。
在学习结果上,既可得出统一认识,也可保留多种意见。
小学思品活动化教学实践论文
小学思品活动化教学探索与实践新课标指出:《品德与社会》应以育人为本,注重培养儿童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和社会实际,组织、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进行教学。
“活动化教学”是建立在学生自主的基础上,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索、主动操作、自主活动为特点,以教师精心设计的具有教育性、探索性、创造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个性等全面和谐发展为目的一种新型教学理念。
“活动+讨论感悟+实践”的教学方法就是在这种教学理念下展开的。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实验者、探索者,他有优点要展示,有想法要表述,有问题要暴露,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认识自己,修正自己,发展自己。
我通过围绕学生展开活动,现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活动教学”的探讨。
(一)精心准备,提高小组学习效果“小组学习”是我们常用的活动形式,通过这种形式,学生们学会了合作探讨,培养了一种集体精神。
课前教师要从活动方法、活动过程的组织等方面进行指导,使学生先学会活动,再从活动的过程中学习知识,逐步形成能力。
教者活动前要明确要求,活动中要善于发现问题,有选择地加入到小组学习中,收集学生活动的情况。
对于不会活动的学习小组,教者要及时换个角色参加到活动中去启发引导,让小组学习活动顺利进行,提高活动效果。
(二)创设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他们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兴趣偏好等等,在教学中,我创设活动时,是从这几方面着手进行的:1、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活动形式不同的教学内容决定不同的教学形式。
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学生有切身体会的内容,适宜表演活动。
一些社会事例,则更多的侧重于搜集采访和交流活动,我采取了“采访搜集+交流”的活动形式。
大大的开阔了的学生的视野。
2、根据知识形成阶段设计活动学生的品德形成是螺旋上升的,学生的知识形成有其阶段性的不同。
应根据学生知识形成阶段设计活动。
例如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下册中都有对家庭生活关注的内容,上册的要求是体会父母工作的艰辛和不易,下册则侧重于学生对家庭生活的参与和对父母家人爱的表达。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设计范文
这次教学设计的主题是《品德与社会》,本教学设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品德教育,提高学生的品德素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一、教学目标分析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什么是品德,品德与社会的关系,品德素质的重要性及其在人生中的作用。
同时,学生也将掌握一些重要的品德素质,如诚实、宽容、勇敢、尊重等。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1.教学内容本课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品德的含义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
(2)品德素质的构成。
(3)诚实、宽容、勇敢、谦虚、尊重等品德素质的培养方法。
2.教学方法(1)情境启发法通过情境、故事、图片等启发学生思考品德问题,激发学生对品德的认识和理解。
(2)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判断能力,从中挖掘出品德素质的要素,激发学生对品德素质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改进意识。
(3)活动法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如游戏、角色扮演等,让学生体验品德素质的重要性和意义,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品德素质的培养。
三、教学流程设计1.导入通过谈论、提问、故事等方式,启发学生对品德问题的认识和理解,2. 基础知识教学对品德的概念、构成、作用等基本知识进行讲解和说明。
3. 互动式教学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如讨论、小组合作等各种互动教学方式,让学生深入思考品德与社会的关系,品德素质的重要性及其在人生中的作用。
4.策略指导教学针对品德素质的培养在不同方面所采用的不同策略进行指导和分析,如情绪管理、自我克服、专注力培养等。
5. 策略实践教学通过小组活动、角色扮演等实践活动进行策略实化,并引导学生根据实践情况进行反思和调整。
六、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主要是通过学生的作业、课堂讨论、小组活动等方式进行,评估学生对品德概念、品德素质的理解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能力。
同时,根据学生的评价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内容。
通过评价的结果,进一步分析学生的优势和不足,并为下一步课程的教学设计提供参考。
德育教育社会化的必要性及实施途径的探索
德育教育社会化的必要性及实施途径的探索作者:陈姗来源:《教育艺术》2013年第08期教育与社会生活联系,既是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
更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近年来,我校注重德育工作的社会化研究,从德育的校外阵地建设和德育课程的实施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
一、德育教育社会化的必要性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其主要精神是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接,要求教育活动既关心儿童未来的生活,也关心儿童的现实生活。
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之梦》一书中提出:“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性,讓学生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
”专家的这些论述都在说明,品德教育如果离开了学生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将会变得苍白无力,就如同在岸上教人如何游泳一样毫无意义。
因此,品德教育只有积极创设情境、创造条件,讓学生亲历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形成体验与感悟,才能唤起学生生命的全部热情,使学生身心得到最大程度的敞开,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
如此一来,德育的实效性自然而然就会提高了,学生在此过程中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境界。
二、德育教育社会化的实施途径我们北京五一小学周边有很多可利用和开发的德育资源。
学校充分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加强教育基地建设,积极拓宽育人途径。
(一)建立实践基地是德育教育社会化的坚实基础1、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建立“三军仪仗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实践中,我们将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队的光荣历史、中华文明礼仪故事编辑成册,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
并组织学生走进仪仗队,进行参观、访谈。
开展争做“小小仪仗兵”的活动,练就过硬本领。
2、科学创新教育基地建设:建立“航空航天部二院科学创新教育基地”。
我们通过邀请研究院的科学家为学生讲解科学知识、带领全体学生参观、进行航天模型制作等活动,有效地培养和提升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建议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建议首先,建议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
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责任感,让学生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
其次,尝试让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
通过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到为他人着想、乐于助人的价值,同时也可以加深他们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
可以安排一些社区清洁、义务劳动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贡献社会的快乐和成就感。
另外,利用校外实践活动开展品德教育。
组织学生参观一些社会机构和企业,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一些慈善机构、环保组织等,让学生了解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让学生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真实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意识和相关技能。
可以选取一些道德难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辩论,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并学会用正确的方式解决道德问题。
此外,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与品德教育。
品德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上,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教育。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一些感人的故事,引导学生对他人的理解、同情和关爱,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
最后,提倡与家庭和社会的互动。
学校可以与家长和社会组织共同举办一些品德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家庭和社会环境中得到更多的品德教育。
可以组织家长和学生参与家庭义务劳动、社区活动等,通过亲身参与让学生深入体验品德教育的力量。
综上所述,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应当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小组讨论、参与社区服务活动、校外实践、培养道德判断能力、情感与品德教育以及与家庭社会的互动等多方面的措施,使品德教育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得以有效地实施,让学生在培养道德、价值观方面获得更全面的教育。
品德教育的实施需要教师、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各方紧密合作,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和全面成长。
《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活动式在高效课堂中如何体现
质。 课 堂活动式教 学模 式更好的体 现出教 学 生 , 老 师作 为引导者 。 参与 者要 时刻注
都要 表 明自己的设计意 图 。 安排合理 充足 钻 研教 材 。 选择 灵活 多样 、 切 合 实际 的方
的活动时 间。
法, 高效 利用课 堂 的每一分 钟 , 激发学 生 学习兴趣 , 让学生 的思路随教 师的设计 意
如何真正做到 。 惜 时增效 。 轻 负高效 ” 的< 品德 与社会> 学科 的高效课 堂呢? 1 、 教 师要扎实备课 。 无论 是专职或兼 职 教 师都 要进一步 学习课 程标准 。 深入研
学 生生 活和社 会 生活 实际 之 中,在教 师
学 习祖 国 国土 、 文化 、 民族和 历史 的过 程 你 的活动 内容 , 课程 的重点掌握清 晰主次 中。 激 发 学 生爱 父母 、 爱 学校 、 爱 老 师 同 分 明 。 设计 一个 到两个具有代表 性的教学 学、 爱家 乡、 爱祖 国 、 爱党 、 爱社 会 主义 的 活动 , 课 堂上能 解决的问题绝对不 能 留到 的准备 。 情感; 逐 步形成 道德 规范 意识 , 认识 人 际 课 后 。 故此教 师每备 一节课 都要做好充足
素 质养成相 关的各种知识和技能 。 一切 为 的相 关知识 。 以便更好 的宇课 堂上灵活应
容不强 求采 用这一形式 ; 要在 新一轮课程 改革 理念 指导 下 。 构 建和 形成 小学 生< 品 德与社会= 》 课程 生活化 的 目标、 内容 、 途径
让品德课“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让品德课“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摘要】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必须设计学生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感悟、发展道德能力,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品德课“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关键词】丰富多彩活动体验感悟活起来动起来学生品德的形成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不断积累起新的品质的过程。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当前小学品德教育的内容及方法仍存在说教化、简单化、灌输化和成人化的倾向,依然存在脱离学生实际、脱离社会实际的现象。
在教学中学生缺乏主动精神,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因而制约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增强品德教育的实效,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地发展?关键在于:让品德课“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1.开展活动化教学是人本教育的需要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感悟、发展道德能力,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因此,我们认为:1.1小学德育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如:小学低年级《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因此,在教学中用活动把课程与儿童的生活世界相联系,从活动中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
1.2小学德育课程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儿童形成基本的做人处事的理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
通过活动化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积极观念,真正体现德育课程新型的教育目的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换位、学会对话、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学会选择,关注生态平衡,使教材真正成为能够与儿童进行对话,鼓励儿童进行创造的文本及学生探究知识,明辨是非善恶所凭借的话题和范例,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探究中思考。
1.3同时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之我见
更为 丰富。儿童 良好行为 习惯的养成及 良好品格 的形成 。 必 童
这 样的要求 , 目标 明确 , 针对性强 , 学 生也容 易接 受 , 就能 收 到较好 的效果
由于学 生年龄小 . 平 时活动范围基本局 限在学校与 家庭 这二个范围内 , 因而他们 的社会活动能力不 强 。让他们 走出 校 门, 向社会收集相关 的学习材料 , 是有一定难度 的。 作 为培 养 学生能力 的一 种方法 . 也 为教学提 供有效 的素 材 , 教师 让 学生课前 去准备相关 的学习材料 . 是应该 向学生指 明获 取材 料 的路径 , 尽量 让学生少遇挫 折 . 顺 利地 获取有用 的材料 . 产 生成 功的喜悦 。因此 , 教 师对学生获取有效 材料 的路径 自己 要 心中有数 。 甚至要先 作尝试 和必要 的铺垫 工作 , 以确保 学
2 . 指 明路 径 , 让 学 生 能 顺 利 地 去 获取 相 关材 料 。
途径是让学生在实 际中做 , “ 行吾所知 ” ,知行结合 ,反复练 习, 最后把道德 规范视为 自身 的一 种 自觉的义务 。我 国著名 教育学家陶行知强 调“ 做、 学、 教合一” 。他 说: “ 先生拿做来教 乃是真教 ; 学生拿做来学 , 方是实学” 。教师将富有情趣 、 广受 欢迎 的手 段 、 方式等 迁移到思 想 品德课 教学 中 . 让课 堂活起 来, 让学生 动起来 , 能激 发学生 的学 习动机 . 唤起求知欲望 和
经验交流
《 觋代教离科学 ・ 小学教师>
2 0 1 3军第 2 期
小学《 品德与社会》 教学之我见
浅谈《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要三化
教学研究在加强教学的时效性的过程中。
评价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了。
品德与社会新课标提倡评价的作用,而且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实践能力和学习方法的综合评价。
但在探索评价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在课堂中有些评价过程在整节课上仿佛是多余的,不利于增强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为了增强教学的时效性,我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经过不断实践,做了如何让评价更有价值的探索。
1课堂教学内容要生活化教学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品德教育的归宿。
小学生的品德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教师必须珍视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对儿童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价值。
因此,品德与生活课教学要做的“生活化”。
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再从课堂走进生活,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让美好的道德情操指导学生的生活,让美好的道德情感滋润学生的生活。
教材从单元主题到活动主题以及每一个话题,都是儿童真实生活的再现和提升,非常有利于教学。
教材这一特点给教师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当地、本校的教学资源来丰富课堂教学。
因此在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处理、使用教材,用活教材。
一是将教材中的原有材料与儿童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材料相结合,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二是联系当地实际情况和儿童生活实际。
补充本乡本土的活材料,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2课堂教学形式要活动化活动是儿童认识的源泉,是儿童发展的基础,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儿童天性爱玩,生性好动,喜欢活动是儿童的天性。
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教学活动来实现。
所以,品德与生活课教学要“生活化”。
《品德与生活》教材的活动性特点很突出,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材呈现形式,都非常强调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注重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获得体验,提高道德自觉性。
教材这一特点,也给教师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
我们必须改变过去说教式、启发式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直接参与的感受体验活动、娱乐有限活动、模拟操作活动、动手制作活动、表演欣赏活动、交流活动、作品展示活动等多种活动形式,让学生“玩中学、玩中做、玩中想”,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创造智慧的火花,在活动中创出新的情感。
实施活动化教学
品德课堂中的很多知识不应 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 而 是需要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 , 通过图书 、 、 、 报纸 电视 网络
等途径去搜集而得。 搜集资料是儿童自 主学习的主要方式 之一 , 但要想让这种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作用, 还得将收集 到的资料按要求加以分类整理 , 才能供课上利用 、 交流。 如
标 的活动型课程 。儿童在 自己的生活中认识 自然、 了解社会 , 把握 自我 , 并在其 与生活、 社会 的互动 中发展 自己,
建构 自己与 外部世界的关 系。从“ 儿童与生活” 手 , 入 实施 活动化教 学 , 能有效提高品德课 程的教 学功效 。 关键词 : 品德 与生活; 品德 与社会 ; 儿童与生活; 活动化教 学 中图分类号 : 2 .5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0 9 0 0 2 1 0 — 0 4 0 G6 31 A 1 0 — 1 X(0 2)5 0 4 — 2
实践活动有利于发展儿童的探索情趣, 有利于培养合 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能引发儿童学习的需要, 有利于 儿童对他们所接触到的生活内容、 周围的环境、 眼中的世 界, 去认真观察 、 、 发现 探究感悟 , 自己的情感态度和 形成
L 嘉 c eh 照 剑 iI aR a④ o t ne r n rc dsc aae Pi
二、 巧用活动形式
活动主题确定后 , 就要根据品德课பைடு நூலகம்生活性、 活动性 、 儿童主体性、 开放性的特点 , 指导、 帮助学生实施活动内容 我们常用的活动化教学形式主要有四种。
( 搜集资料 一)
在上《 我们的家乡》 这课时, 就可以 让学生利用多种办法收 集我省名胜古迹资料, 并进行简单的整理, 从而了解河北 省的一些名胜古迹, 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秀美 。课下让学 生通过不同的途径对我省的名胜古迹资料进行收集 , 并进 行简单的整理后制成形式各样的小报 。在这个过程中, 孩 子们对 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内容有 了一些初步的了解 , 如他 收集到的是哪里的名胜古迹, 有什么特色, 以什么出名等 。 课堂上, 引导学生通过参观已做好的资料小报的展示与交 流, 分享感受 , 获得对家乡的 自 豪感和美好体验。 (- 小组交流 -) 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在现在的品德课堂上 已 经很常见了, 小组活动的主要 目 的是: 学会分工、 合作, 共 同承担责任, 、 分享 倾听。 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合作意 识、 团队精神 , 少些排他性竞争。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 首先, 教师要明确什么样的问题适合这种教学方式, 一般来说应 该是教学中的难点问题 , 或者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需要形成 相对全面的结论 。 , 其次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指导学生学会 合作, 让学生在合作中有分工, 交流和讨论, 会倾听, 使合 作学习成为小组全体成员智慧的结晶,不是交换苹果 , 而 是交流思想。 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完成 自己不能完成的工 作, 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应是小组成员集体智慧的结晶, 它要高于合作学习之前每个个人的独自 成果, 也就是在原 来每个人的基础上有提升。 具体形式有讨论资料、 制定方 案等, 能让每一个儿童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感受, 自 发表 己的想法, 展示自己的成果, 分享交流各自 的经验和愿望, 锻炼表达能力。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分析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分析一、教材特点《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材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互相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教材采用单元编排,主题统整的方式来构建教材体系。
五下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本册教育内容由四个单元构成。
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本册教材主要呈现以下特点:1、教育性:品德与社会课担负着道德人格培养的任务.在本册教材中,主要进行以下方面内容的教育:以多种形式促进这两个我的对话,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向儿童呈现他们生活中的各种关系,让他们从这种关系中去理解和体验,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引发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等等。
2、综合性:本册教材几乎涵盖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
所有这些内容都是通过“个人——人与人——人与社会”这条主线来串联的,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线索。
3、参与性:为了使学生能真正体味到教材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就需要为学生提供自己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
本册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案例,让学生参与,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社会场景中,通过学生与家庭,学生与学校,学生与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以及对这些事例的认识与实践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4、直观性:本册教材呈现的是一页页文字与画面有机融合的版面,力图通过各种精选的图画、照片、示意图、地图和表格等来最大程度地阐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图。
例如每个单元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文字的基础上,安排了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已不再仅仅是一些图画,还有示意图和大量的照片。
教学活动化、活动生活化
教学活动化、活动生活化----运用品德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鸭子口刘坪小学赵元艺开发学生的情感和动机,是推动学生个性发展的动力。
情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原动力。
情感和智力是构成人类心理能力的两项重要指标,情感和智力一样是衡量培养人才的重要心理指标。
动机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动力。
所谓动机是指直接推动人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品德课对启动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有很大作用。
品德课教学活动化、活动生活化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情感和动机,从而更有效推动学生个性的发展。
一、教学活动化。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教育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
”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有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作为德育课,应当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意识教育,应当组织学生通过参与相关活动,自己去感受、体验,把真正体验知识和生活的权利还给学生,使感情意识成为健康个性发展的动力,在情感体验中形成独立的个性,变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的传教,为学生自觉去体验的过程。
在新的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教材内容具有开放性,如在“秋天的季节”、“我爱我的家乡山和水”、“美好家园”、“我生活的社区”、“我的乡里乡亲”等课程内容中,使儿童能在学习时接触认识家庭、社区、学校、自然和社会生活,使他们热爱家乡,乐观向上,对社会有责任感,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对社会和人的关爱,这些都给学生形成独立的个性和个性动机打下了感情基础。
在小学生观察、接触、体验这些事物时,就会形成自己的情感、见解并不断完善个人的观点,形成个人独立的看法和个性。
二、活动生活化。
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和交往活动,亲身感受身边的现实生活,从中认识问题、明白事理、受到教育。
从生活中来,又回归到生活中去,让学生感受到品德的真实性,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学生个性发展是通过认识他人,接触社会来认识并完善自我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德与社会》活动化教学探索泸州市龙马潭区教研室教师进修校贺正媛活动化教学是《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的主要载体,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形式,能极大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产生真实的感受和体验,积累经验和智慧,获得对自我、对世界、对生命、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发展各种能力,促进道德的生成和发展。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
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最有效的途径当然是让学生步入社会生活,在亲身实践与体验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但是从现有的条件来看,我们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组织大量的社会实践和体验活动,而且有些生活场景也不是人人都能亲身经历的。
怎样真正提高《品德与社会》活动化教学的实效性呢?我区教师在教学中进行了认真地实践和探索,主要总结出了以下行之有效的策略:一、广泛收集生活素材,丰富活动化教学资源。
“道德是生活中的道德,道德离不开生活。
”我们现在强调生活和儿童是我们的教学资源,提出新的教材观,视教材为一种范例,就要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让儿童的现实生活为思品课堂提供生动多彩的材料,并成为课堂活动的主题,以此来优化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素材,建立教材、活动与儿童生活之间的联系。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故事、诗歌、谜语、名人名言、案例、新闻等,我们可以在课堂中加以利用,使学生倍感亲切,还可以作为话题,开展活动化教学。
如我区教师在教学《伸出爱的手走进残疾人》一课的导入时,首先请孩子们闭上眼睛,从座位上站起来,试着转两三圈,坐下后,请大家继续闭着眼睛拿起笔,用左手在本子上写下“走进残疾人”五个字,睁开眼睛,看看自己写得怎么样?接着,让学生说出刚才自己最深的体会,从而体验盲人、肢残朋友的感受,以至更深的理解残疾人生活的不易和他们奋发图强,努力拼搏,身残志坚的可贵品质,激发他们的爱心。
由于老师较好地隐蔽了教育意图,学生没有感到你是在教育他,要他怎么做,而是他们自己在寻求答案,在交流应该怎么做,拉近了品德课堂与社会生活的距离,也丰富了品德学科的活动化教学的资源。
另外,在课堂中引入了一些数字材料,可以增强观点的说服力,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精心构建绿色课堂,营造活动化教学氛围。
“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是品德课开展活动化教学的重要空间,它的选择布置、人气氛围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产生自主的学习需要,激发参与到活动中来,进行情感体验的欲望,进而影响到教育活动的实际效果。
教室的环境布置,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效果。
现在教室里已经不是素面朝天了,而是一些名人名言、规章制度成了主角,但这些离学生的兴趣中心距离太远,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难免产生拘谨感,在活动中放不开手脚,而且会让学生觉得自己就是在受教育,容易隐蔽自己真实的情感,做出一些虚假的附和。
因此,我们提倡童趣化的教室布置,抓住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室里张贴学生感兴趣的画报,并定时更换。
如德育漫画,图文并茂的漫画既给学生以新鲜感,又在无形之中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来画图画,设计标语,布置教室,这样更能增添亲近感。
另外,可以把课堂搬到绿草如茵的草地上,可以到书香飘逸的图书馆,可以到看得见蓝天、白云、阳光的操场,可以到热闹非凡的市场……只要是适合开展活动,有助于放松心情,激发道德情感体验兴趣的场所,我们都应该考虑,在安全的前提下为学生打造一个充满童趣的天地,为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空间保障。
三、认真钻研教材,设计活动化的教学模式。
思想品德教育既是一种公民基本行为规范的教育,也是一种长久的个性品质培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给孩子一个全新的教育,一个高质量的教育?怎样改革以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灌输和传授为特征的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把学生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既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又是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启迪者,而不是说教者,更不是道德权威。
因此,思品教学模式的生活化就是要提倡开放式教学,提倡体验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师生互动,全员参与,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幻灯、录像、电教媒体等多种手段,让学生直接感知教材,理解教材,还要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精心设计教学活动,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富于启发性的,具有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氛围,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重视生活体验教学,让学生走出课堂,进行现场实践,拓展学生的活动空间,引导他们对周围的人和事进行观察、访问,通过“做中学”“做中悟”的亲身参与、感受和体味,掌握生活的真谛,从而促进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的转化,树立正确的行为信心。
如在教学《你棒我也棒》一课时,老师课前准备了录象,将同学们日常活动的闪光点录了下来,并配上了解说,制成了课件,在课堂上展现。
由于录象中人是身边的人,事是熟悉的事,学生兴趣格外浓,纷纷要求发言,整堂课学生始终充满了极高的表现热情,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会更加注重自己的日常行为,加速了学生将道德认识内化为道德行为的进程。
另外,模拟旅游、模拟超市、模拟辩论……都可在思品课上大胆使用,使学生尽可能地缩短与社会生活的距离,以培养效益观念,树立竞争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等。
这样,通过构建生活问题思品化,思品教学生活化的新思品教学模式,以促进学生道德自觉行为的形成,从而提高思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四、开展丰富多彩活动,获得情感体验。
《品德与社会》内容标准的特点之一就是倡导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
因为“儿童的认识全来源于活动。
”活动是学生学习的初始。
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活动,重视经验与体验的获得,在活动中生成,在活动中导悟,也是对新课程教学的一种极好的补充。
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活动因素,化教材内容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动”起来,多进行活动并且每一次活动都紧紧围绕课堂学习的主题,作好充分的准备。
在本课程的教学中,老师们主要应用下列几种学习活动,即游戏、故事、角色扮演、社会调查、引导讨论、情境创设等等方式来辅助教学。
(一)游戏。
小学生最喜欢做游戏了,在课堂上多做游戏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啊!在这么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学生掌握知识就不会变的如往常般枯燥乏味而是轻轻松松愉快的接受了。
这种做游戏的快乐对于小学生来说会很快迁移为学习《品德与社会》这一门课程是快乐的,这样对以后的教学是大有益处的。
(二)角色扮演。
品德课中的明理可通过小品表演或现场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有助于提高儿童理解他人的思想、情感、观点的能力。
众多的心理学家认为:在实际的教育情况里,角色扮演常常能产生神奇的力量。
因此,在品德课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基础,以孩子爱模仿别人的特点为突破口、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实践,发展良好的个性,促进健康的人格。
(三)故事喻理。
爱听生动有趣的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寓抽象的道德观念和深刻的哲理于具体形象的故事之中,使学生明理悟道受到启发教育,这就是“故事喻理法”。
运用故事喻理法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结合不同年龄段小学生的特点和认识水平,揭示故事所展示的思想道德观念。
使用“故事喻理法”时要注意切忌单纯追求故事性、趣味性,而忽视了“喻理”性,舍本而求末。
除了使用教材里讲述的故事外,师生可以讲述发生在身边的故事,使教学更贴近生活和贴近实际,从而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可信度,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也可以举一些反例,正反对照。
(四)引导讨论法。
这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围绕本课的主题进行讨论,从而完成激情——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
在设计、引导讨论时,要掌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层次性原则;要注意引导学生辨是非、明事理,是非不辨则事理不明;要注重贯穿激情——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坚持知行合一观;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让学生各抒己见,哪怕是很幼稚甚至错误的意见也要让他们讲,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民主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五)社会调查法。
可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去实地调查,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这有助于由感性向理性的飞跃。
如对学生进行“注意交通安全”教育,可以组织学生到交警中队去进行调查,通过大量的例子使学生懂得遵守交通安全的重要性、违反交通规则的危害性,以及必要的交通安全常识,从而大大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在进行社会调查时,教师要事先作好准备,拟定调查的目的、内容、步骤,才能保证社会调查的成功,避免负面影响。
社会是复杂的,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往往在主流的下面存在着某些负面影响,在社会调查中要注意避免负面影响,并使学生在辨别是非中获得某种免疫力。
(六)创设情境法。
对于小学生来说,情感的情境性、感染性更为明显,运用情景感染法效果更为显著。
因此在小学品德课中越来越多地采用这种方法。
运用这一方法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师生的特点选择情景类型,如画面再现、音乐喧染、实物演示、生活显示、语言描述等等不同的类型的情景。
设计要新颖,使学生喜闻乐见或引发激情,才能收到情理交融之效。
我区老师在教学《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华人》一课时,采用张明敏演唱的“我的中国心”导入,随着优美深情的乐曲,学生低声吟唱,营造了浓浓的爱国氛围,进而为理解生活在异国他乡的华人的中国情结作了较好的铺垫。
随后,小导游带领大家“参观”了世界各国的华人街以及他们以不同的方式纪念传统节日表达思乡情的一幅幅感人画面,又聆听了久居国外的华人声情并茂的讲述,一下子拉近了世界的距离,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五、倡导多元评价,持续发展动力。
我们在活动化教学中要“建立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体现现代评价的价值取向,评价要重视过程,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加强自评和互评,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其他教育参与者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
多元化的评价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道德情感,看到自己在进步,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果,而不是一次评价、一人评价定优劣,让学生更多地去注意活动过程,而不是紧盯一个结果,有利于活动化教学的延伸和系列化。
从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改变学生说一套做一套的两面道德,而且把评价的权利从学校老师扩大到社会家庭,也能让某些遗忘了道德准则的成年人在担任评价者的同时再一次受到道德教育或提醒,从而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把不良现象减少到最低程度,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道德养成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