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志的史相基于魏周赐姓书写的考察

合集下载

王路:《李训墓志》的文笔

王路:《李训墓志》的文笔

王路:《李训墓志》的文笔起先,看到王瑞来先生说,“这方19行、328字的墓志本身,其真实性是不容置疑的”。

后来,又看到辛德勇先生说,“所谓李训墓志当属赝造”。

再后来,看辛先生公号屡次提及,说通过拓片,“对付着算是大致通读了一遍这篇所谓墓志铭的全文,其文辞之陋劣,超乎想象”。

这句话倒引起了我的好奇,遂邮购一本阎焰先生的《日本国朝臣备书单褚思光撰文鸿胪寺丞李训墓志考》,想一睹墓志内容。

翻阅之后,想简单说说感受。

主要是从文笔上说。

1、“天下著姓”《李训墓志》第一句是:“公讳训字恒出自陇西为天下著姓”。

阎焰先生书中(以下简称“阎书”)解释说:“墓主李姓,名训字恒,家出陇西之地,天下著名的姓氏。

”(p12)“著姓”,恐怕更准确的理解是“显赫的家族”。

“著姓”,在唐人墓志中出现得非常多;但“天下著姓”的表述,当时比较少见。

最多的是“代为著姓”“世为著姓”,指家族世世代代都显赫,或者,“著姓”和地域连用,“三辅著姓”“陇西著姓”“山东著姓”“北郡著姓”“汝南著姓”等等,指在当地有名的大家族。

阎书解释“天下著姓”,说:“因李氏有国,唐之李姓为天下首姓”。

(p12)这是把“著姓”的“姓”当“姓氏”理解了。

我们看几个例子:《旧唐书》卷六十二:李大亮,……其先本居陇西狄道,代为著姓。

《旧唐书》卷七十三:李延寿者,本陇西著姓。

《旧唐书》卷八十一:李义琰,……其先自陇西徙山东,世为著姓。

他们也姓李,也是陇西传下来的,怎么不用“天下著姓”呢?再如其他地方姓李的:《旧唐书》卷九十四:李嶠,赵州赞皇人,……代为著姓。

《旧唐书》卷一百七十三:李绅,……本山东著姓。

可见,“著姓”和表示时间的“世”“代”连用,或者和地域连用,是比较常见的。

别的时代,有“天下著姓”的说法,但那个时代这样讲,有点奇怪。

但也需要提及的是,《唐陳瑨及妻范氏墓誌》中说,“陳氏因虞舜之苗裔,代居潁川,冠婚人□,海内著姓”。

“海内”和“天下”意思相近。

不过,“海内”比“天下”地域色彩更明显,像是从“关内著姓”等表述推衍而来。

北周《独孤信墓志》

北周《独孤信墓志》

北周《独孤信墓志》版本二:【铭文】周故柱国大将军雍州刺史河内戾公墓志」曾祖有居斤。

」曾祖母贺兰氏。

」祖初豆伐。

」祖母达奚氏。

」父者,使持节司空公冀州刺史。

」母费连氏,长乐郡君。

」公姓独孤,讳信,字期弥头,河南洛阳人。

以周」之元年岁维星纪三月己酉薨於长安。

时年」五十四。

谥曰戾。

四月壬申葬於石安之北原。

惧陵谷之贸迁,故刊石而志焉。

」妻如罗氏,广阳郡君。

」长息善,字弩引,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河州刺史长城郡开国公。

」第二息藏,字拔臣,武平县开国公。

」第三息震,字毗贺周。

独孤信家族墓志铭:【独孤藏】(独孤信之子)【志盖】大周金州刺史武平公独孤使君之墓志【志文】周大都督武平公金州刺史独孤使君墓志公讳藏,字达磨,朔州人也。

周明皇帝敬后同母弟。

本姓刘,汉景帝之裔,赤眉之乱,流寓陇阴,因改为独孤氏。

祖俟尼伐,魏室名臣,位登三吏,器量详深,识度雄举。

父信,太祖文皇帝造周之始,同心创业,高欢鵄据燕城,孤鸣赵地,权火每逢,干戈日寻,乃张绛宫之术,设黄石之妙。

战剧阪泉,□逾丹浦,克定祸难,策勋第一。

授柱国大将军、大宗伯、大司马、雍州牧、河内郡开国公,食邑八千户。

名播八荒,威震四表,具诸简策,可略而言。

公即河内公之宠子也。

幼而秀异,神情颖脱。

朝阳擢干,即闻威风之声;崐山孕宝,便散长虹之色。

为孝为慈,遵斯二树;乃文乃武,洞此三端。

年八岁,以父功封武平县开国公,食邑一千九百户。

高祖孝武皇帝第七弟齐王,初启盛府,选择名贤,辟为上佐。

公风华独俊,日下无双。

居帝戚之重,卑以自牧;处公子之豪,每存廉让。

寄情文酒,留神风月。

恒以优游自退,不以州郡劳心。

俄授都督,非心所愿。

帝第十弟谯王,作牧庸蜀,崇重英贤,纳诸益友,雅相钦敬。

以公治大都督,出为隆山太守。

山夫狼戾,野民倔强,一人不刑,九里增润。

蒲鞭止讼,麦穗兴哥,威而不猛,柔而且断,清同水镜,俨若神明。

罢郡之日,吏民流涕。

昔在母忧,居丧过礼,遂感旧疾,昊天不吊,歼此良人。

以宣政元年八月四日,薨于长安大司马坊第,春秋卅五。

魏姓的来源研究报告作文

魏姓的来源研究报告作文

魏姓的来源研究报告作文魏姓的来源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姓氏是家族的标志,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姓氏来源的研究越来越感兴趣。

魏姓作为中国常见的姓氏之一,其来源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本文将从历史文献和考古学资料出发,对魏姓的来源进行研究,以期了解这个姓氏的来历和文化背景。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考古学资料分析法。

通过查阅古代历史文献,如《史记》、《资治通鉴》等,探讨魏姓在古代的历史渊源和演变过程。

同时,结合考古学资料,如出土文物和墓葬,对魏姓的起源地和迁徙情况进行考察。

三、研究结果根据研究结果,魏姓起源于中国古代的魏国。

魏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大国家,其国君以魏为姓,后来这个姓氏逐渐传承下来,并扩散到各地。

古代历史文献中也记载了许多著名的魏姓人物,如战国时期的魏武王和魏客等。

此外,考古学资料显示,魏姓在古代也存在着迁徙和定居的情况。

例如,研究发现在河南、陕西和山东等地发现了大量与魏姓相关的墓葬和出土文物,这揭示了魏姓在古代可能存在的迁徙和定居情况。

四、研究意义本研究对于了解魏姓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具有一定的意义。

首先,它有助于人们认识自己的家族历史,并深化对姓氏文化的认识。

其次,通过对魏姓的研究,可以促进中国姓氏学的发展,推动姓氏研究的深入。

最后,研究结果也可以为后续的族谱编修和家族文化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五、结论魏姓的来源研究表明,它起源于中国古代的魏国,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传承下来。

魏姓的研究对于了解中国姓氏文化、家族历史和文化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引起更多人对魏姓来源的关注,促进姓氏文化研究的发展。

韦应物撰并书《宇文弁才墓志》发现记

韦应物撰并书《宇文弁才墓志》发现记

韦应物撰并书《宇文弁才墓志》发现记作者:肖伊绯来源:《文艺生活·上旬刊》2019年第08期韦应物(735-790)是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的诗句,脍炙人口已久。

韦应物以诗名世,其人其诗,业已传颂千年,勿庸多言。

然而,韦应物的书法传世品极罕,少为人知。

随着2007年唐代韦氏家族墓志的出土,韦应物的书法初为世人所知。

这四方墓志分别是韦应物墓志、夫人元苹墓志、子韦庆复墓志及庆复夫人裴棣墓志。

其中韦应物撰并书其妻元苹墓志,不但展现了诗人清秀俊朗的楷书书法,还对研究其家世生平提供了重要史料。

2011年9月,《韦应物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第2版)正式将韦应物撰并书的《故夫人河南元氏墓志铭》纳入此集附录,作为诗人“集外诗文”的一部分予以收录,且还将此墓志拓片影印于铜版纸上,冠于全书卷首,以示郑重。

2007年的这次韦氏家族墓志的批量发现,其考古价值与文化价值自不待言,在此不赘。

殊不知,在此之前两年,2005年秋,韦应物撰并书的《宇文弁才墓志》,已在洛阳市北邙山出土;未知何故,《韦应物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第2版)并未将这篇重要文献纳入,及至2012年7月重印时,仍未纳入,至今未见增辑此篇。

为此,笔者不揣陋简,觉得仍有必要将《宇文弁才墓志》的基本状况及文字内容做简略介绍,以求教于海内外专家学者及读者。

事实上,韦应物撰书《宇文弁才墓志》,即《随故永嘉郡松阳县令宇文府君墓志铭(并序)》,作于永泰元年(765),乃韦应物31岁时所作,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诗人撰书的最早的一通墓志。

与韦应物于大历十一年(776)撰并书的《故夫人河南元氏墓志铭》笔迹对照,完全一致,从书法角度考察,确属韦氏书迹。

此墓志共三十二行,满行三十二字,共计九百六十八字。

按照铭文格式,原文转录如下(因漫漶毁损,无法辨识者以□标示):随故永嘉郡松阳县令宇文府君墓志铭并序君讳弁才字弘道河南洛阳人后周之族孙也建雄图而创业开宝历而疏基光帝籙于九埏继皇徽于万古故能象贤无替华毂与蝉冕相晖家声载融珪符将龟细交暎盖以腾芳简册此可略而言焉祖迁魏平州刺史器宇贞正墉仞崇深为万玉之规模作六条之仪范信不恁于筠马教才止于蒲鞭父承齐许州司马局量详明襟神□雅千里凭其准的百城即其风猷令比秋霜惠逾春露君资灵上智□气中和壁渥水之腾驹如丹穴之翔翮龆年颖晤逈出生知弱岁机神悠然远振量涵溟渤注长澜而靡穷度拟崧华耸高峰而不极孝乎惟孝暗勖情田言则择言冥符性道既而俯迹游艺晦智从师宄百氐之钩深尽三端之锐迹清明内湛爽朗外扬孕水镜于灵台齐是非于虚室九皋鸣鹤逸响自彰十步幽兰传芳遂远河清三载擢授羽林毦鹃腰鞬寄以心膂周旅武帐警卫文棍密勿肜闱勤劳紫闼大象之始妙择宗英特以皇牧授宗侍中士寻以三灵改卜祥起汉东万姓乐推鼎眼火德辟羸族之归汉犹田室之迁奈开皇元年除庐州总管府田曹参军事四年改授蕲州总管府士曹参军励冰霜而勖己握瑜瑾以樆光卓立僚宷之间超出群司之表十□年迁授益州总管府仓曹参军亟拄高才频参下职□车夙贺履九折之危秣马载駈涉双流之险淹留不调骤历暄寒廿年进授泸州江阳县令潘河阳之秀杰□宰一同崔长岑之英俊才居百里望古人而并惊亦何谢于享鲜屈廊庙之宏材可长嗟于绊骥政成俗易大反浇讹化洽风移迁归淳朴岂直驯鸾狎雉校其优劣者哉大业四年改授永嘉郡松阳县令刚柔迭用宽猛并施训□礼义之方汲引忠信之道弦哥表德□颂称仁庶当永享遐龄用尊三寿岂谓奄从朝露长幽九泉以大业十一年八月四日暴终于位春秋七十八夫人李氏柔仪闲秀惠声韶远叶潘杨之素亲追秦晋而为返有辉苹沼载跃江鱼正阊之信不亏断织之慈无爽虽复九仙秘术讵可驻于奔曦万里生香岂能留于阅水以贞观七年四月十六日遘疾终于杨州纯和里第春秋六十三粤以永泰元年岁次乙巳十月丁酉朔十三日已酉迁窆于洛州洛阳县邙山之阳礼也昔以剑龙单逝悲只影之孤鸾令乃箫凤俱飞同比翼之双燕有子君□□酷茹荼痛深风树思屺岵而增感切霜露而崩心将恐海作桑田坟□库敢铨□□庶从于天铭曰皛皛昌源绵绵华绪天洪流润帝图垂矩递袭龙章手萦凫组材称杷梓价重琳琅实生时秀为人之纲心斋出处迹混行藏佐务六条宣风百里性贞松桂誉芬兰芷惠比春光鉴同秋水西成易落东箭难流松深隧古垅暗云愁式镌贞石永播徽猷朝请郎行河南府洛阳县丞韦应物撰并书于永泰元年岁次乙巳十月丁酉朔十三日已酉迁记墓志铭文酌加断句标点,转录如下:随故永嘉郡松阳县令宇文府君墓志铭(并序)君讳弁才,字弘道,河南洛阳人,后周之族孙也。

明魏谦吉墓志考释

明魏谦吉墓志考释

明魏谦吉墓志考释作者:张国勇来源:《文物春秋》2015年第04期魏谦吉为明世宗年间北直隶柏乡县(今河北柏乡县)人,为清初名臣魏裔介的叔伯高祖,官至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兵部右侍郎,在嘉靖一朝多有建树。

其墓志于“文革”期间出土于柏乡县城西南路村的魏氏家族墓地[1],现收藏于河北省柏乡县文物保管所。

该墓志为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刊刻,青石质,由志盖和志石两部分组成,平口,呈正方形,边长70厘米。

志盖厚14厘米,底厚24厘米。

志盖篆书5行,行5字,阴刻“明嘉议大夫、兵部右侍郎、赠都察院右都御史槐川魏公墓志铭”25字(图一)。

志文阴刻楷书,竖行,满行48字,共36行,计1291个字,部分文字漫灭,不可辨认,但不影响整体释读(图二)。

关于魏谦吉,《明史》无本传,《明实录》《明史》中有关资料少而支离,难以获得整体性认识。

因此,以墓志为本,参考其他文献资料,考释魏谦吉的生平事迹,得出中肯的评价,是非常必要的。

一、墓志录文明嘉议大夫、兵部右侍郎、赠都察院右都御史槐川魏公墓志铭。

赐进士及第、荣禄大夫、少保兼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知制诰、会典、大典总裁官、慈溪袁炜撰。

赐进士出身、资善大夫、太子少保、户部尚书、清苑高耀书。

赐进士出身、通奉大夫、奉敕总督仓场、督理西苑农事、户部右侍郎、翰林院庶吉士、清丰吕时中篆。

公讳谦吉,字子惠,别号槐川,姓魏氏。

魏出周毕公之裔,仕晋邑于魏,遂因为氏。

至唐,文贞公起钜鹿,相太宗,子孙家焉。

入」国朝,有名寒腊者,公七世祖也。

寒腊生彦通,彦通生和,和生兴,兴生鉴,鉴生寿,为汶上训导,配雷氏,生儒,官岩,号澄斋,」诰赠右佥都御史,配赵氏,赠恭人,生子三,公其仲也。

公早慧,性沉潜,不好弄。

魏氏多文学士,顾皆业《易》《诗》《书》《礼》,未有以《春秋》显」者,乃澄斋公独授公《春秋》。

公治《春秋》,为诸生高等,以贡入太学,联举乡、会试,咸魁选焉。

公第进士,然树奇操,即擢授云」南道监察御史。

新见唐瓜州刺史魏远望墓志考屑

新见唐瓜州刺史魏远望墓志考屑

新见唐瓜州刺史魏远望墓志考屑作者:王庆昱杨富学来源:《敦煌研究》2018年第05期内容摘要:洛阳出土的魏远望墓志,其内容涉及魏氏郡望、唐代边疆问题等诸多史事;结合甘肃合水新出魏哲墓志及传世文献、魏哲神道碑等材料,可以看出钜鹿魏氏在十六国时期迁居宁州,隋唐时期一支又迁回河北。

魏远望历官十八任,将近四十年,曾任檀州、蓟州、沙州、瓜州四州刺史和安西大都护府长史,主要活动于唐代的东北边疆和西北地区,最后以瓜州刺史致仕。

其活动多不见于史书记载,填补了存世文献的某些空白。

借由该墓志等相关资料,可以考见唐代瓜州的政治地位要高于沙州。

关键词:魏远望墓志;东北边疆;沙州刺史;瓜州刺史;吐蕃中图分类号:K877.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8)05-0085-07Abstract:Wei Yuanwang’s newly discovered epitaph found in Luoyang provides important information about historical people and events like the Wei Family and the northeastern frontier problems of the Tang dynasty. By combining this text with the newly discovered epitaph and tombstone of Wei Zhe,Wei Yuanwang’s uncle, in Heshui, Gansu Province,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Wei family moved from Julu钜鹿 in Hebei to Ningzhou宁州 in Gansu during the Former Qin dynasty(351—394 CE). Wei Yuanwang served in an official capacity for eighteen terms, totaling up to nearly forty years. He served as the local governor of Tanzhou檀州, Jizhou蓟州, Shazhou 沙州, Guazhou瓜州, and Anxi, and was mainly active in the northeastern frontier and northeastern regions of the Tang dynasty before retiring as the governor of Guazhou. Despite such long service in a time and area of notable turmoil, however, his activities can rarely be seen in historical records. This epitaph n ot only replenishes the insufficient records of Wei Yuanwang’s activities, but also helps to prove that the political status of Guazhou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Shazhou during the Tang Dynasty.Keywords:Wei Yuanwang’s Epitaph; northeastern frontier; Shazhou governor; Guazhou governor; Tibetan一魏遠望墓志概说与录文《秦晋豫新出墓志蒐佚续编》收录了唐代瓜州刺史魏远望的墓志拓片。

青少年书法杂志北魏《王馥墓志》考议

青少年书法杂志北魏《王馥墓志》考议

青少年书法杂志北魏《王馥墓志》考议《青少年书法》杂志内容精选·碑帖类北魏《王馥墓志》考议文/赵耀辉《王馥墓志》,全称《魏故冠军将军左中郎将王君墓志铭》,兹志收录于赵君平先生所编《邙洛碑志三百种》,志石为私家所藏,志盖未见。

本刊2011年第9期刊发有刘琰《〈王馥墓志〉述评》一文,对兹志之书法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评说,然于志文内容则未及考议。

今笔者试从文献学角度对《王馥墓志》进行简单的考证,以期加深读者对兹志的认识。

《王馥墓志》,入窆于北魏建义元年(528)七月二十九日,志高46厘米,宽46厘米,志面具界格,凡22行,满行22字,通篇共444字,句读如次(残损之字,能根据文意及残损笔画释出者,写于“□”内;别字者,在别字之后“()”中写出原字。

另,为保持原志行文,在释文中以“/”标出):魏故冠军将军、左中郎将王君墓志铭君讳馥,字香炉,太原晋阳人也。

祖贤,本郡太守。

父奖,州别/驾。

本枝叠映,奕世连辉。

君以太和中除内阍,寻转中谒者/,领寺人,除小黄门,贞敏发自天然,恭亮备于闱壸,虽郑蔡/之清约柔慎,伦腾之冲惠谦肃,方之为如也。

又领园池令/,加厉武将军。

永平中,遭忧去职,毁几灭性。

寻起以本任迁/中黄门、中谒者,除骑都尉、宁远将军,领句(钩)楯(盾)令,出为新兴/太守,拥符莅官,褰帏从治,钅向(馈)钜勿用,而夷晋无隐其情;参/伍莫拖(施),而狱讼自归其理。

故能欢兼竹马之英,爱同叩车/之俊。

孝昌中还朝,除左中郎将,加冠军将军,方享五福以/永年,登列棘以隆道。

而与善之祥未膺,云亡之哀已及,春/秋六十有五,以建义元年岁在戊申六月丁亥朔廿五日/辛亥卒于洛阳之第,粤以七月丙辰朔廿九日甲申窆于/芒(邙)山之茔,乃作铭曰/:灵仪握写,星景垂文。

萌基储后,克构层云。

祥期协祉,世载/英芬。

猗猗显祖,穆穆我君。

龆年禅美,冠岁扬辉。

贞涤独秀/,逸羽孤飞。

去来兰室,出入椒闱。

贻芳地宝,握赏天机。

折符/出国,褰缣入境。

克强克慎,无宽无猛。

从墓志所见姓氏籍贯葬地看北魏孝文帝改革成效

从墓志所见姓氏籍贯葬地看北魏孝文帝改革成效

研究意义
01
深入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效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上 的民族融合过程和政治、经济、文化变迁。
02
本研究可以为当前民族团结和社会发展提供借鉴,促进各民族
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研究,可以为我们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03
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
02
北魏孝文帝改革概述
改革背景
01
在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墓志上记载的葬地也发生了变化,反映了改革对社会观念的影响。
详细描述
在改革前,鲜卑族人死后多葬于本族墓地或部落领地内。改革后,随着汉化政策的推行和社会观念的变化,越来 越多的鲜卑族人选择葬于城市附近或与汉族人相同的墓地。这一变化表明了社会观念的转变和民族融合的推进。
04
从墓志所见改革成效的原因分 析
改革涉及了多个方面,包括迁都洛阳 、推行汉化政策、制定均田制等,旨 在推动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加强中 央集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墓志资料,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姓氏、籍贯和葬地方面的 成效,进一步理解改革的深度和广度。
通过对比改革前后的变化,揭示改革对当时社会结构、人口流动和文化认同的影 响。
民族融合
迁都洛阳和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鲜 卑族和其他民族的交流和融合,推动 了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经济发展
改革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商业活动的繁 荣,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文化交流
改革促进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 合,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03
从墓志看北魏孝文帝改革成效
改革前后墓志记载的姓氏变化
跨学科研究
引入历史学、民族学、地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更全面、更 深入地研究孝文帝改革的成效和影响。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封魔奴墓志》(北魏刻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封魔奴墓志》(北魏刻石)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法帖书系专栏《封魔奴墓志》全称《魏故使持节平东将军冀州刺史渤海定公封使君墓志序》。

楷书,有素面覆斗形志盖。

志石长59厘米,宽59厘米,厚8厘米;志盖长58.5厘米,宽59厘米,厚8厘米。

志文共26行,满行26字,全文共计 629字。

一、《封魔奴墓志》基本情况及文献中的相关记载墓志是生者为了悼念逝去的宗族成员,将死者的姓氏、籍贯、生平事迹、卒安美版《中华宝典—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法帖书系(第五辑)·封魔奴墓志(北魏刻石)》封面《封魔奴墓志》制于北魏正光二年(521),从书法史上字体的演进来看,这一时期墓志中的字体已经是北魏洛阳时期的正体楷书。

这可视为北魏文化汉化的一个成果,也是南朝文化北渡的体现。

与北魏洛阳时期并行的南方政权交替,宋、齐、梁三朝更迭,内府对于名家名迹的收藏整理已有一定成果,形式各样的君臣论书,是先唐书法理论的重要文献。

书法文化的兴盛程度不同,会出现这种文化自领先地区开始的扩“冠”字(图2);其二,多用圆笔,隶书笔意几乎不见,点画排布匀整,同时有折笔、顿笔等成熟楷书的用笔方式,如第九行“夙”(图3)、第二十四行“先”(图4)、第二十五行“永”字(图5)等。

《封魔奴墓志》的书法风格,与正光元年(520)《李璧墓志》有一定相似之处,但后者更为夸张,兼备峭劲与纵逸,令其风格独树一帜。

梁启超饮冰室藏有一本初拓《李璧墓志》,梁氏自题:“……今谛审迁,终天长隔。

斯乃存亡之所永痛,昭晦之所难忍。

是以直书遗迹,不复立铭云。

”志题与志序相互呼应,这在北朝同类墓志中并不多见,一般并不交代不写铭文的原因。

封魔奴虽幼遭家难,而受宫刑,但后来仕宦显要,按照当时的惯例完全可以在墓志中以铭颂德。

但由于封魔奴在家族遭难时尚在幼年,对于封氏先人坟茔的位置没有记忆,所以在他死后迁葬回乡时便无法葬入祖坟,使其与祖先“终天长隔”。

这在当图1图2图3图4图5扫码阅读栏目更多内容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封魔奴墓志》刻石(原石)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封魔奴墓志》拓片。

墓志个案研究报告

墓志个案研究报告

墓志个案研究报告墓志个案研究报告一、研究目的和意义墓志作为一种重要的史料,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通过研究墓志可以了解古代人物的生平事迹、家世背景、文化水平以及社会风俗等,对于研究古代社会、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某具体墓志的研究,探讨墓志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以期对古代社会和历史文化有所了解。

二、研究方法和过程1. 文献搜集: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史书和研究报告,了解相关研究成果和观点,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2. 墓志调查:选取某具体墓志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其保存情况、墓志题材和内容,进一步挖掘其中的历史文化信息。

3. 文本分析:对墓志的文本进行逐字逐句的解读和分析,把握其表达方式、语言风格以及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4. 史料比对:结合其他相关史料,比较墓志中的人物和事件,查证其真实性和准确性,避免片面解读的产生。

三、研究结果和讨论经过上述研究方法的运用,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墓志题材丰富,内容深入:该具体墓志记录了一个士人的生平事迹、学术成就以及家族状况,内容详实,涉及多方面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2. 墓志文学价值突出:墓志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文雅的语言风格,形式上属于古代文学作品的一种。

其中的诗文和文字表达都相当精湛,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3. 墓志的历史价值:通过对墓志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该士人的个人经历和生平成就,还可以窥探到当时社会的风貌、文化水平以及士人的地位和身份等重要信息,对于研究古代社会和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研究结论通过对某具体墓志的研究,我们不仅仅了解到了墓志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还深入探讨了古代社会的文化与历史背景。

墓志在古代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既是人们对亲人缅怀的方式,也是一种凝聚社会共识的符号。

通过研究墓志,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人们的生活和思想,丰富我们对历史的认识。

然而,墓志的研究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墓志的保存情况不一,有的可能已经残缺不全,影响了我们对其内容和表达的理解。

《新中国出土墓志·陕西卷》(肆)释文校勘举隅

《新中国出土墓志·陕西卷》(肆)释文校勘举隅

《新中国出土墓志·陕西卷》(肆)是《新中国出土墓志》第二期工程的重大成果之一,由国家文物局、故宫博物院统一领导,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具体编订,文物出版社于2021年出版,共公布北魏至清末墓志330通。

[1]该书分图版和释文上下两册,所收拓片图版相当清晰,体例较为严整,释文水平较高,附有简介与注解,介绍每一通墓志的时间、出处、保存地点及原拓尺寸、形制、书体、行数与字数等详细情况,“目录”与“人名索引”及其“检字表”更为研究者提供了极大便利。

但因石刻漫漶泐损,文字模糊不清,碑刻异体字较多,又多用典故,给释读造成了极大困难,碑刻释文出现文字误释问题,影响了材料的科学利用,有必要投入精力校正释文。

本文从中抽出数条材料,纠正其错误并指明原因,为墓志的科学利用提供资料支持。

未尽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原释文为通行繁体,本文除非必要,一律改为简体,特此说明。

[2]1.“自非识谐幽亮,行无丝滞,孰能历任无·僭,骤登荣爵。

”(卷肆下3页北周《纥豆陵曦墓志》)按:“僭”为“愆”形近之误。

原拓字形作,为“愆”字异体。

在魏晋南北朝碑刻中,构件“亻”“彳”常混用。

考察“”(愆)的形体演变过程,主要发生在构件“氵”的变化上。

第一,构件“氵”简省末笔提画作。

第二,构件“,如北魏正光五年(524)《刘根四十一人等造像记》。

第三,构件“,如北魏景明三年(502)《穆亮墓志》。

第四,构件“释胜天王般若经·第一卷》“愆”条均引作“过也,失也”。

“无愆”意为没有过失。

碑刻文献习见。

北魏神龟三年(520)《辛祥墓志》:“率言无范,蹈礼无愆。

”北周闵帝元年(557)《叱罗招男墓志》:“妇道无愆,母仪有则。

”北齐天统元年(565)《张海翼墓志》:“华实无愆,进退有度。

”传世文献亦见用例。

《晋书·庾纯传》:“孝子不匮,典礼无愆。

”《旧唐书·礼仪志二》:“璇玑之度无愆,玉历之期永契。

”2.“先远将至,兆策无违;嵒喦丹,赫赫朱旗。

出土墓志所见中古谱牒探迹

出土墓志所见中古谱牒探迹

作者: 陈爽[1]
作者机构: [1]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中国史研究
页码: 69-100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4期
主题词: 中古;魏晋南北朝;墓志;谱牒
摘要:尚门第、重姻娅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曾经是中国历史上谱牒的极盛时代。

唐代以后,六朝古谱亡佚殆尽,学界对于中古谱牒的认识只能停留在一般性史实描述,无法进入实证性研究层面。

本文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墓志中记载家族世系的多方特殊“志例”入手,通过文本辨析和图版对照,判定这一时期出土墓志中一些位于首尾、志阴等特殊位置并以特殊行款书写的家族谱系记载,乃是墓主的家族谱牒的抄录或节录;而引谱入志,以谱牒与志文互为补充,是中古时期墓志撰写的一种特定的体例格式。

从史料学意义上讲,传统认识中早已失传的中古谱牒,特别是以一家一姓为单位的家族谱牒并未完全亡佚,而是以特殊的形式大量保存于中古墓志之中,并在相当程度上保存了中古谱牒的原始风貌。

墓志的起源与墓志文体的成立

墓志的起源与墓志文体的成立

墓志的起源与墓志文体的成立2014年04月02日10:41 来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5期作者:孟国栋字号【内容提要】中国古代墓志的起源和文体的成立一直是学界关注较多的问题,但迄今为止仍然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

要考察墓志的起源,不仅要确定“墓志”一词最早的用例,还要考察墓志的基本功用。

循此观点可以确定作为实物的墓志起源于东汉中后期,刻于元嘉元年(151)的《缪宇墓志》可以看作墓志起源的标志。

由唐人的记载和缪袭、傅玄等人的创作情况可以看出,符合文体意义上的墓志文在魏晋之际已然出现。

南北朝时期,墓志文体得到了较快发展,从内容到形式都出现了许多新变化,行文方式和文体形式渐臻完善并为后世作者所接受与模仿。

后世墓志铭创作中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具体内容的增删,体式方面则难以越出南北朝时期业已固化的墓志文体的范式。

【关键词】墓志起源/文体成立/早期演进/行文方式【作者简介】孟国栋,男,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助理研究员,文学博士,主要从事唐宋文学研究。

墓志是中国古代文献中数量庞大的一个类别,不仅其本身是传记文学的大宗,而且可以为多种门类的学术研究提供材料。

就传世文献而言,墓志往往是古人文集中收录最多的一体;就出土文献而言,墓志更是考古发现中数量最大的文献种类。

也因为如此,古代的墓志尤其是新出土的墓志历来受到学者们的重视。

但迄今为止,学界对于墓志的起源和墓志文体的成立,仍然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

关于墓志的起源,中国学者如赵超、熊基权、程章灿、朱智武、黄金明,日本学者日比野丈夫、水野清一等已多有论述。

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墓志实物和拓片相继出土和公布,加以文体研究的日益兴盛,已有的结论不断受到来自出土文献和文体演变研究新成果两方面的挑战。

关于墓志文文体的研究,目前学界存在的不足主要在于对墓志的实物形态和文字形态缺乏全面综合的考察,故而将实物的墓志碑石与相关的文字载体结合起来研究就是非常重要的途径。

基于此,有关墓志的起源和墓志文体的成立问题,就有必要进行重新探讨。

《沧州出土墓志》南北朝至隋唐部分录文校正

《沧州出土墓志》南北朝至隋唐部分录文校正

《沧州出土墓志》南北朝至隋唐部分录文校正李哲【摘要】《沧州出土墓志》对沧州境内出土的墓志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收集和整理,是反映沧州历史文化以及进行俗字研究的重要资料,但该书在录文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对《沧州出土墓志》中所收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墓志录文试作校正,可增强其准确性,提高其参考价值.【期刊名称】《保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0)002【总页数】4页(P90-93)【关键词】《沧州出土墓志》;南北朝;隋唐;拓本【作者】李哲【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文学院,河北保定071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21《沧州出土墓志》由沧州市文物局编写,汇集了沧州境内出土的墓志108方,这些志石时代上起北魏,下讫民国,不仅是反映沧州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也是石刻文献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语言文字学价值。

该书收录原石拓片的同时,对志文做了迻录、断句和简注的工作,为读者阅读提供了方便。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该书录文方面存在一些失误,需要加以校正。

《沧州出土墓志》共收南北朝至唐代的墓志28方,虽然在数量上只占一小部分,其份量却不容忽视。

本文试对该时段墓志进行校正。

1.北魏封龙墓志:“祖进德,循业不殒其旧;父富仁,宠义寔为家宝。

”[1]10按:“循”拓本作“”,应为“脩”字,二字俗书字形相近而常常致误。

原书标点如此,亦误。

“进德脩业”出自《易·乾》:“君子进德脩业。

”“富仁宠义”出自晋左思《魏都赋》:“闲居隘巷,室迩心遐,富仁宠义,职竞弗罗。

”墓志中也有用例。

如东魏邢晏墓志:“祖怀文抱质,名标隽民;父进德修业,誉冠多士。

”[1]14隋竺让妻段氏墓志:“或富仁宠义,偃息于西河;或乘危殉节,亡身于北地。

”[2]134均可比勘。

因此,“”是“脩”字俗写,句子也当点作:“祖进德脩业,不殒其旧;父富仁宠义,寔为家宝。

”2.北魏封龙墓志:“属太和理运,品物唯新,州举秀才,并策高第。

”[1]10按:“并策”不成词,“并”字拓本作“”,据字形和文意,当是“射”字。

五代墓志汇纂与研究的新成果_五代墓志汇考_学术价值评介

五代墓志汇纂与研究的新成果_五代墓志汇考_学术价值评介

出土墓志是史学、文献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自宋代以来,喜欢摩拓、收集金石拓片者代有其人,直到近代,不断有收录墓志拓片和录文的著作问世[1](P1)。

如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王壮弘、马成名《六朝墓志检要》(修订本),王其祎《隋代墓志铭汇考》、韩理洲《全隋文补遗》,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及《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台湾毛汉光《唐代墓志铭汇编附考》等,但五代墓志集录至今阙如。

有鉴于此,周阿根教授为学界推出了他多年研究的结晶———《五代墓志汇考》(以下简称《汇考》),填补了这一空白。

《汇考》2012年4月由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黄山书社出版,收录五代墓志242方,全书凡50余万字。

该书是作者主持的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重点资助项目的最终研究成果。

五代史研究长期被置于唐史的附庸地位,史料欠缺,研究基础比较薄弱。

五代十国短短数十年,是中国历史上最乱的时期。

蔡东藩在《五代史演义》自序中慨叹:“甚矣哉中国之乱,未有踰于五季者也。

”[2](P1)同时五代又是唐宋变革的关键转折期,其兴衰之理发人深省,值得我们花大力气去做深入研究。

周阿根教授这一著作的问世,可以起到补史、正史的极大作用。

墓志的整理研究,一直以来在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考证做得比较出色,成就很高,而在语言文字方面的成果却相对较少[1](P3)。

《汇考》的出版为学界提供了五代墓志的丰富文献材料,这些材料除了在史学、文献学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外,同时也为汉语史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地下之新材料”,因而在语言文字研究方面也将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以下我们从文献学、辞书学、文字学、词汇学四个方面对《汇考》的文献与语料价值略作评价。

其一,具有珍贵的文献学价值。

《汇考》的文献学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辑佚墓志录文和文本校勘。

徐时仪教授在《汇考》序中说:“墓志是放在墓里刻有逝者生平事迹的石刻文字……墓志作为地下出土新材料,为我们了解相关历史时期的方方面面提供了许多重要的细节,展现了真实历史多元和立体的一面,尤其是墓志均为当时经手书后刻成,一经刻成,埋于地下,难以改动,其中大量的日常生活用语保存了其时语言文字使用的原貌,而传世的纸质文献几乎多为后时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王连龙:《新见北朝墓志集释》,第191页。尉迟元伟,不见于史书及赵芬 碑。 ②本文所谓“生产”指刻碑封土后墓志之形成,是墓志制作的产物。墓志制 作的时间,一般见于尾记。 ③对于该墓志所间接反映的赐姓信息,王连龙进行了考证,推断赐姓者为其子 兴庆,见于《周书》的王庆。参见王连龙:《新见北朝墓志集释》,第NO—M页。 ④所不同者,亦是本文探讨的问题所在,然非一言半语所能呈现,故在序言中 不便明确指出。 ⑤参见陈侃理整理:《中古碑志研究的新视野》,《唐研究》第17卷,第3页。 ⑥林静薇对朱希祖、姚薇元、内田吟风、滨口重国、朴汉济、杨翠微、李文 才、李燕捷相关论著进行了述评,涉及宇文泰胡姓赐予的旨趣、府兵制问题、胡族体 制问题、胡化汉化等领域。参见《西魏北周姓氏政策与杨坚代周建隋之关系》,《中 正历史学刊》2007年第9期,第162—169页。
墓志的史相:基于魏周赐姓书写的考察• 157(一)“赐姓”现象的文本书写 考诸《金石录》《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等石刻资料时’笔者所 见记载赐姓的墓志①皆生成于北周、隋时期。墓志所反映的信息体 现在志盖、首题与志文中,而且呈现的书写形态、内容亦有差异。 目前所见较早记载赐姓的墓志,是武成元年(559)十月 《北周乌丸光夫人叱罗氏墓志》,此“乌丸光”即《王光墓志铭》 (武成二年月)的志主王光©。王光墓志虽未提赐姓一事,但在 保定四年(564)生产的赐姓墓志,却髙调地记录了胡姓赐予的信 息。据《周故开府仪同贺屯公之墓志》(保定四年四月)载: 公讳植,字永显,建昌郡人也。其先侯姓,汉司徒霸之 后……稍迁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大都督、义州 诸军事、义州刺史、司仓大夫、肥城县开国公、食邑一千七百 户……魏前二年十二月中,太祖文皇帝以公忠效累彰,宜加旌 异,爰命史官,赐姓贺屯氏。时推姓首,定主宗祀。穆穆之训, 流美闺门;惟馨之德,时臻敬福。春秋五十八,以保定三年,岁 次癸未正月廿三日寝疾,甍于坊……谥曰斌公,礼也。® 贺屯植墓志采用了骈文、散文结合的文体形式。志文反映了
①对于柳处父子赐姓宇文一事,正史失载,王连龙据墓志认为是宇文逢恩被赐 姓,且提出“英年早卒”“宦绩不显”与“赐姓宇文氏”之说,有自相矛盾之嫌。 参见王连龙:《新见北朝墓志集释》,第180页。 ②墓志的形制,在北朝时期基本成型。墓志的书写与生产,一般由丧家、志文 者、书家、工匠共同合作完成,具有一定规制。在墓志及志文的制作过程中,丧家、 志文者与书家的协作参与,使得墓志本身具有了文化甚或政治意涵。林登顺在研究北 朝墓志的形构中,把墓志的创作者分为官方和私人两个方面,墓志的创作大部分属于 私人的范畴。就墓志书写的构成而言,可分为志序和铭辞,而志序通常由墓主一方撰 写。本文所探究的墓志书写,即是涵括志序和首题的书写问题。对于北朝墓志形制的 研究,参见林登顺:《北朝墓志文研究》,台北: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9 年,第48—60页。徐冲亦涉及了北朝的墓志生产问题,指出北魏后期丧家仍是墓志 生产的主体,而志文之撰写依赖于丧家提供的墓主“行状”,参见徐冲:《从“异刻” 现象看北魏后期墓志的“生产过程”》,《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第111页。
①[美]Albert E.Dien, “The Bestowal of Surnames under the Western Wei -
Nort h e r n G h o u � A C a s e o f C o u n t e r - A c c u l t u r a t i o n " , T o u n g P a o , V o l . L X I H , 2 - 3 (1977),pp.137-177. ②[日]山下将司:《西魏•恭帝元年「賜姓」政策乃再検討》,《早稲田大学 大学院文学研究科紀要》,第4分册(第45辑),1999年,第99一111页。 ③[日]佐川英治:《孝武西遷T国姓賜与——六世紀華北乃民族T政治_》, 《岡山大学文学部紀要》第38号,2002年,第13—26页。 ④[日]小林安斗:《北朝末宇文氏政権T賜姓乃関係》,《千葉大学社会文化 科学研究》第6号,2002年,第166—174页。 ⑤小林氏对今后研究课题的想法,包括胡族化的检讨、胡化与汉化错位的反 思。参见小林安斗:《胡漢問題覚書一「賜姓」旮灼々冬研究史奁中心 口一》,收人《中華世界T流動卞石「民族」東了夕了社会変動^関卞厶研究: 1998—2002年度》,《千葉大学社会文化科学研究科研究7° 口夕工夕H報告書》第35 集,2003年,第3—10页。
• 156 •民族史研究.第十二辑
居于“证史”之位,其作为文本的资料性及史学价值,似有待 发掘的空间。就文本生成的时间而言,正史对“赐姓”现象的 不在场书写,难以呈现当时历史情境中的赐姓情况,墓志则不 然,其在载录志主行状的同时,亦融入了对赐姓政策的态度与认 识。而本文的研究旨趣,即在探究墓志对“赐姓”现象的书写 中’还原该现象的历史图像、二辑
赐姓的诸多信息,其对赐姓之举的重视以及对赐姓之举的定性, 可从“穆穆之训,流美闺门;惟馨之德,时臻嘏福”的评辞中 洞悉。除了评辞,志文对“赐姓”的营造——“忠效累彰”“宜 加旌异”“爰命史官”“姓首”和“主宗祀”,已然勾勒出与赐 姓相关的内容与因素除贺屯植志文呈现的内容外。诸多墓志 亦在志文中涉及赐姓问题。 据《宇文猛墓志》(保定五年十月)载: 公讳猛,字虎仁,平高人……(大统)十五,授使持节、 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寻加骠骑大将军、开府。乃属宝历归 周,以公先朝勋旧,赐姓宇文氏。改封盘头郡开国公,增邑一千 户……谥曰襄,礼也。② 耿志强、陈晓桦在考释中,把“赐姓宇文氏”与其功勋、 官爵视为一体的地位象征,而赐姓则是最高赏赐该志文直接 反映了志主因“先朝勋旧”而被赐姓。 据《大周使持节少傅大将军大都督恒夏灵银长五州诸军事恒 州刺史普安壮公墓志铭》(建德元年十一月,韩欢)载: 公讳欢,字屯欢,云州盛乐人也 大统三年中,征沙苑有
墓志的史相:基于魏周赐姓书写的考察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王兴振
在北朝末期记载赐姓信息的墓志中,存在诸多近似 甚至相同的“赐姓”书写现象。在墓志的志盖、首题、志传等 不同位置,皆有赐姓书写的痕迹。志传部分,“赐姓”并非孤立
摘要:
的文字,与之相关的一些历史信息也被载入了志传中,最为重要 的是,诸多墓志在赐姓的书写上呈现相通的指向——赐姓政策。 而志盖和首题则承载了赐姓的演变信息,特别是“赐姓”信息 从二者之中淡去,昭示着赐姓书写情境已然发生转变。墓志作为 一种不同于正史的文本,其记载的内容往往具有现场因素,尤其 是墓志作者对赐姓的评价,较能反映当时社会对赐姓的态度,而 这即是刻写在墓志中的历史图景之一端。
①王连龙:《新见北朝墓志集释》,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年。 ②学界对尉迟元伟墓志的考释,参见樊波:《隋赵芬家族世系及相关问题考 补》,《文博》2012年第2期,第44~46页。基于对墓志文本研究的需要,本文拟以 墓志首题或者志盖作为墓志的题名,以便呈现墓志记载的赐姓信息,抑或赐姓的 “被抹除”现象,否则,不拘于此。 ③回叔卒于北魏节闵帝普泰元年,按时间来说并不在西魏北周赐姓时期之内, 王连龙认为赐姓者为其子庆;此外,墓志生产于武成二年,当是以王庆的赐姓追加给 其父,参见《新见北朝墓志集释》,第H0—口1页。 ④该墓志有志盖、志石拓片,志盖题“大周少司调宇文逢铭”,见王连龙: 《新见北朝墓志集释》,第179—180页。宇文逢恩卒于小司调任上,官宦不显,且没 有爵位,且附葬于其父美阳公墓次,或可推断赐姓者为柳虬。
三司、秦州刺史……年十八,以建德六年正月十九日终于 浙州。① 三方墓志生产(^)于宇文周时期,且首题皆刻写了所赐之姓, 此其同。王回叔墓志在志文中未载录赐姓信息®,宇文逢恩与尉 迟元伟的志文皆将赐姓一事置于志序中,然对赐姓的表达仍有不 同®,此三者之异。作为生产于宇文周时期的赐姓墓志,三者的 同与异,并非孤立存在的墓志书写现象,笔者在搜集此类墓志碑 文时,发现其中赫然存在赐姓的形貌。李鸿宾认为,墓志作为资 料而言,是非官方、细碎或片段的记载,却能反映出撰者和墓志 家族成员的某种心态,具有“通性之真实”©。而当一些墓志涵 盖了某一时期的历史现象时,那么墓志的“通性之真实”以及 所承载的历史之相,便由之呈现。此即本文主题的缘起。 西魏北周胡姓赐予乃北朝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向来不乏前贤 时彦的垂注,研究成果堪称宏富。林静薇在对西魏北周姓氏政策 的研究中已经多有梳理©,本文本无须赘述,然林氏的梳理确有
①笔者按:本文将记载西魏北周赐姓现象的墓志暂且称为“赐姓墓志”,以便于 集中探究其墓志所呈现的“赐姓”书写现象。 ②二方墓志2000年出土于陕西省华阴县,收人赵君平、赵文成编:《秦晋豫新 出墓志鬼佚》,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年,第59—62页拓片。叱罗氏乃王 光之妻,对于叱罗氏墓志所反映的“乌丸光夫人”,王光墓志则不载,而其子王轨本 传则载“累叶仕魏,赐姓乌丸氏”。 ③毛远明校注:《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第十册,北京:线装书局,2008年,第 176页,拓片第175页。侯植本传载其在大统元年曾赐姓侯伏侯氏,墓志则未载录。 北周时把魏废帝某年称为“前魏某年”或“魏前某年”,将魏恭帝某年称为“后魏某 年”或“魏后某年”。参见毛远明校注,第290页。
关键词:
北朝;墓志;胡姓;赐姓政策;官族
《周书》与《北史》在列传单元记录了传主被赐予胡姓的现 象,然二书成立时,传主巳不以所赐胡姓行于世,且传记所载赐 姓信息,亦沦为“灰色记忆”,难以其中体会北朝“胡化”现象 中的历史温度。近几十年来,不断涌现的新出土墓志,渐渐为史
墓志的史相:基于魏周赐姓书写的考察• 153学探索洞开了更多的可能和空间,其中不乏记载北朝赐姓现象的 墓志。2013年《新见北朝墓志集释》®收录了《魏伏波将军给 事中拓王回叔墓志》(周武成二年正月,559)、《大周少司调故 宇文逢恩墓志铭》(建德元年十月,572)和《大周淮安国世子 尉迟君墓志》(大象元年十月十六日,579)三方墓志拓片及录 文②,志主皆不见史载。三方墓志对赐姓的记载或表达存在较大 差异,现择录如下,以发其微妙。 据三方墓志记载: 魏晋太元年(531)四月十四日遘疾,卒于秦州里所,遗庆 下钟……以周武成二年正月廿一迁葬于山北县御宿北原所,陵谷 不常,爰立斯志。③ 公讳逢恩,字庆期,本姓柳,河东解人。魏颍川郡守僧习之 孙,仪同三司、秘书监、美阳孝公之子。大周驭寓,赐姓宇文氏 焉……以建德元年四月十六日遘疾,卒于长安第,春秋卅七。④ 开府仪同大将军、熊浙二州刺史、少宗伯、淮安侯植世子 也。本姓赵氏,汉幽州刺史融之后,周初赐姓尉迟。祖演,仪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