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下《悄然转变的社会生活》word教案1

合集下载

【教案一】第四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教案一】第四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第四课悄然转变的社会生活主备:罗慧君一、课程标准:1.选择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事例,了解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状况及其变化。

2.从娱乐、信仰、礼俗和语言文字等方面,了解民众的精神生活状况及其变化。

3.选择具体事例,展示女性在历史上的贡献,领会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意义。

二、教学要求:1.了解近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精神生活的状况及其变化。

2.了解近代社会妇女地位提高的史实,并领会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意义。

3.分析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了解变化产生的影响。

4.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中国近代同古代或现代社会生活的差异,从而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评价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三、结构分析:近代社会由于受到辛亥革命及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汇的影响,在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乃至社会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本课向我们展示了近代交通和通讯工具、服饰、电影报刊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的变化,剪辫子、放足等社会习俗的变化,科学、民主、自由思想渐入头脑的一系列思想变化。

本课分“生活中的变化”和“头脑中的变化”两个专题阐述了这些变化。

“生活中的变化”──首先以交通通讯工具为例,向我们介绍了西方工业文明的科技成果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以及这些科技发明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的变化;接着介绍了由于受到辛亥革命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社会习俗发生的变化──男子剪掉辫子,妇女缠足者减少。

“头脑中的变化”──主要介绍了科举制度的废除,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

从结构上看,本课按照由生产力到生产关系,由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逐层递进的顺序,展示出一幅丰富的近代社会生活画卷。

四、教学过程:[课时安排]建议教学1课时。

[新课导入]复习导入教师可提出问题:“工业革命时期的科技成果有哪些?其中哪些成果在近代传入中国?”从而引入本课主题。

本课内容讲述社会生活,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衣、食、住、行、文化、教育、习俗、妇女地位等若干小组,让他们在课前收集一些老照片或其他资料。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下《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案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下《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案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下《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案第四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七单元《走向现代世界》的第四课内容,要紧描述的中国近代悄然变化的社会生活。

中国的近代开始于鸦片战争,随着鸦片的输入,西方的工业、科技、文化、生活、制度、思想等也输入中国,中西方文化产生了猛烈的交汇和碰撞,使中国上千年相对稳固的社会生活状况开始解冻,发生悄然转变。

本课从近代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两大方面入手,展现了近代交通和通讯工具等西方工业文明在中国的传播和带给人们生活的阻碍;介绍了受辛亥革命和西方文化阻碍下,人们服饰、娱乐、文化和社会习俗发生的变化;同时通过介绍科举制度的废止,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展现了科学、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和逐步被同意。

课文按照由生产力到生产关系,由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逐层递进的顺序,展现出一幅丰富的近代社会生活画卷。

(附教材结构)一、生活中的变化1、物质生活变化(新式交通工具,通讯工具的显现)2、文化生活变化(看电影、读报纸等新型文化生活显现)3、社会习俗变化(男人留辫、妇女缠足等封建陋俗逐步革除二、头脑中的变化1、科学思想广泛传播(科举制度废止,现代教育制度建立)2、民主观念深入人心(平等称呼、婚姻自由、妇女地位)●教学目标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课程标准5—1选择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事例,了解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及其变化。

5—2从娱乐、信仰、礼俗和语言文字等方面,了解民众的精神生活状况及其变化。

5—3选择具体事例,展现女性在历史上的奉献,领会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到科学技术给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带来的庞大阻碍,培养热爱学习、热爱科学的精神;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评判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学习中领会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意义。

能力目标以交通工具的变化为例,通过举例说明近代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揭示发生变化的缘故,感受人类历史文明进展的变化趋势;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中国近代同古代或现代社会生活的差异。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课件1(人教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课件1(人教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
A由于当时清政府的专制压制和思想 禁锢阻碍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清政府闭关自守阻断了中外科技文 化交流;
B殖民者的疯狂掠夺,影响了中国的 经济和社会发展。西方的科技领先 于中国了。
5. 当时学生的学习内容同过去和现在各有 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与过去相比,民国时期的课程增加 了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内容
光绪二年(1876)沪淞铁路通车,中国人就 是在这儿,第一次听到了火车的汽笛声。参 加淞沪铁路通车典礼的一位记者在《申报》 上写文章说:“火车为华人素未经见,不知 其危险安妥,而(乘客中)妇女及小孩竟居 其大半”“先闻摇铃之声”“又继以汽笛数 声,而即闻作响声者,车即由渐而快驶矣。 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注目凝 视火车。开”通之前中国人的主要交通工具是什么呢? 材料说明人们对乘坐火车态度怎样?说明什么 思想逐渐进入人们头脑?
词是什么意思:Sandwich
Sofa
三明治
沙发
Vitamin Cartoon
维他命 卡通
Microphone
这些说明什么?
麦克风
[自我测评]
• 读报纸、看电影。
大华电影院
正在演出的艺人 围着西洋镜的儿童
提倡天足
缠足起源之迷
中国古代女子缠足兴 起于北宋,五代以前中国 女子是不缠足的。古语云: “小脚一双,眼泪一缸”, 古代妇女缠足是个异常痛 苦的过程,通常会选在女 孩五六岁时开始缠足,因 为脚骨还未长大、长硬, 较易收效,目标是将小脚 缠成符合“瘦、小、尖、 弯、香、软、正”七个要 诀的小脚。
3. 看材料思考下列现象体现出人们 缺乏科学思想还是民主观念?
《点石斋画报》:“闻报云泰州为扬属
一大邑,早经设立电报局,-----近有匪徒造 谣谓电报局所用电气,系以死者魂炼成, 故专收人家供奉之神主牌。每牌价值洋四 五十元,须在三年以内者方合用,局中买 得此牌后,饬人领至坟所,念咒语即有小 虫出,即系死者之魂,捉入木匣,又挖取 牌上主字,则有鲜血迸出,滴入瓶内持归 合药炼成电气,便可传递消息。”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主要讲述了我国从计划经济时代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发生的巨大变迁。

本课内容涉及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旨在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社会生活的变迁可能缺乏深入的了解。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培养自己的历史责任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掌握不同时期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增强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及其原因;2.难点:不同时期社会生活的特点及其背后的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再现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对比教学法:引导学生对比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分析其差异及原因;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社会生活的变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2.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3.教学PPT;4.课前布置学生预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展示我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引导学生关注课题。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场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对比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分析其差异及原因。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成果,强调我国社会生活变迁的重要性和意义。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我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是什么?未来社会生活会有哪些变化?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课主要内容,强调学生要关注社会生活变化,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

《社会生活的变迁》(历史人教八年级下册)

《社会生活的变迁》(历史人教八年级下册)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本课时编写:蚌埠高新教育集团实验中学刘佳老师教材分析本课是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第19课内容。

社会生活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反映,是社会进步程度的表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社会生活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来看,人民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明显提高,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交通、通信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这些内容和学生的生活体验有直接密切的关系,这是本课内容的独特之处。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人民生活发生根本变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状况;2. 知道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发生的变化,理解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3. 了解我国交通、通信事业的发展状况,分析交通、通信的发展,对我国人民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搜集与人们生活变化有关的材料,进一步掌握搜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2.通过讲述人们衣、食、行、用方面的变化,尤其是我国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加强对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认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了解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热爱中共、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2.理解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教学难点】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课本相应预习内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发学生讨论:你最希望拥有的四件家庭物品是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在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之前,社会上流传着所谓“四大件”的说法,它们是一般家庭中的高级消费品,被看作是当时高生活水平的标志。

“四大件”指的是当时国家有能力出产,而为各个家庭所希望拥有的四件家庭物品——手表、缝纫机、自行车、收音机。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作者:蒋丽来源:《青年与社会》2020年第37期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通信方面发生的变化,知道改革开放后我国交通和通信事业取得的成就,分析交通和通信事业的发展对我国人民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展示改革开放前后人们服饰、饮食、住房的对比图,让学生分析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培养学生读图说史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技巧;让学生思考交通和通信事业的发展改变了我们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教会学生用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看待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人民生活的变化,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珍惜党和国家坚定不移进行改革开放的成果,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面对交通和通信发展带来的诸多问题,让学生明白作为青少年应该怎么做,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社会生活的变化(衣、食、住、行、通信)2. 难点: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教学方法1. 教法:讲述法、讨论法、展示法、练习法2. 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材料分析、问题探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 猜字谜:“女孩子家”和“壮士换女装”学生积极参与并回答:是“嫁妆”两个字。

2. 提示:男女双方结婚,女方会以“四大件”作为嫁妆,展示改革开放前“旧四大件”和改革开放后“新四大件”以及“新新四大件”图片。

教师设问:“四大件”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不断发生变化。

教师过渡:除了四大件的变化以外,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还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让我们从《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课中寻找答案吧!【设计意图】1. 通过“嫁妆”两个字谜引入“四大件”。

2. 通过直观的图片展示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顺利导入今天的新课。

二、新课讲授教师:既然今天的课题叫做“社会生活的变迁”,那同学们思考一下,什么是“生活”?学生思考并回答:“生活”由衣、食、住、行、通信等构成。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上第一单元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上第一单元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学设计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社交生活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2)实验:让学生动手制作近代的衣物、食品等,体验近代人们的生活,从而更好地理解社会生活的变化。
(3)游戏:设计关于近代社会生活知识的问答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3.确定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1)PPT:教师制作包含图片、文字、图表等多媒体元素的PPT,直观展示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书设计
1.标题:我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
2.子标题一:衣食住行的变化
-服饰:由传统的长袍马褂变为中山装、旗袍等
-饮食:由传统的主食和副食变为多样化的菜肴和快餐
-居住:由传统的四合院、草房变为洋房、公寓等
-出行:由传统的马车、轿子变为汽车、火车、飞机等
3.子标题二:婚姻习俗的演变
-婚姻自主观念的传入:废除包办婚姻,追求婚姻自由
(3)社会风貌的转变: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近代社会风貌的转变,如废科举、兴学堂、崇尚科学等,培养他们的历史解释能力。
2.教学难点
(1)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分析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如科技发展、思想解放、社会变革等,引导学生运用史料进行论证。
(2)社会生活变化的影响:让学生评价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进步等。
2.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通过角色扮演、模拟体验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近代社会生活,增强历史学习的真实感和参与感。

7.4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教案1(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

7.4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教案1(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近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精神生活的状况,妇女地位提高的史实。

理解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

过程与方法:以交通工具的变化为例,通过学生举例说明近代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揭示发生变化的原因,感受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变化趋势;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中国近代同古代或现代社会生活的差异。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给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科学的精神。

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评价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在学习中领会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意义。

[新课导入]八年级学生对《骆驼祥子》的课文有所了解。

可以用电影《骆驼祥子》中车夫“老马”饿昏的片断,然后提问学生:“是谁抢了人力车夫的生意?”从而引入主题。

[头脑中的变化]1.科学思想渐入人心(1)联系中国近代哪些重大事件,提问:近代哪些重大事件促进了科学思想的传入?在历史发展的脉络中让学生体验科学思想的传入历程。

2.民主观念的影响(1)学生两个人一组通过对话来体验清朝时期称“老爷”、“大人”和民国时期称“先生”、“女士”的不同情感态度,同时让学生思考造成称呼差异的原因。

前者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反映。

后者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

(2)婚姻变化,主题是体现婚姻的自由、平等。

让学生看阅读卡,了解西方新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同时点明,婚姻的变化也反映了社会的物质、精神和习俗的变化。

3.妇女地位提高(1)妇女地位提高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让学生看图7-51,问学生从这则报道中获得哪些信息?从而引导学生从事件背后分析社会文明进步的原因。

(2)探讨妇女缠足问题。

让学生对周围最年长的妇女和自己的母亲分别进行一个调查采访,了解妇女缠足的过程,从而体会放足对中国妇女地位提高及生活改变的意义。

并写一篇调查报告作为这个问题的课后延伸。

附件1:律师事务所反盗版维权声明附件2:独家资源交换签约学校名录(放大查看)学校名录参见:/wxt/list.aspx?ClassID=3060。

第四课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学案

第四课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学案

八下历史与社会第七单元走向现代世界第四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学案【学习目标】了解民国时期人们在生活、思想观点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自主学习】阅读P109-112,完成下列各题:1、生活中的变化:(1)新型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的出现:19世纪70年代,、等新的交通工具传入中国。

20世纪初,中国的已经形成了从沿海、内河到远洋的完整体系。

人们开始用、等新型通信工具来传递信息。

(2)精神生活的变化:鸦片战争后,现代意义的传入中国。

此外,、等新的生活方式也在近代传入中国。

2、头脑中的变化:(1)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后,思想逐渐进入了人们的头脑。

(2)自由、平等的观点也逐渐为人们接受。

人们对地位高的人不在称“”、“”,而是改用“”、“”等平等的称呼。

一些勇敢的青年开始冲破家庭的阻挠,争取自由。

(3)受民主观点的影响,的地位也逐渐提升。

(4)社会风俗方面的变化:民国以后,男子剪掉了,妇女的也越来越少。

【当堂反馈】1、1882年,开办了中国第一家电话局的地方是()A、上海B、北京C、广州D、南京2、下列中国近代哪些重大事件促使了科学思想的传入?()①洋务运动②辛亥革命③五四运动④新文化运动⑤九一八事变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C、①②③⑤D、②③④⑤3、《玩偶之家》剧作者是()A、田汉B、聂耳C、鲁迅D、易卜生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2年中国的初中课程表:材料二:1902年在《大公报》上刊登了一则征婚广告,其条件是:“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是娉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

”材料三:清朝官场中的“老爷”“大人”的称呼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反应,孙中山废除这些有着封建等级色彩的旧称呼,体现了人们追求平等的愿望。

问题一:材料一中,民国的课程设置增加了哪些内容?这说明了什么?问题二:材料二中的这则征婚启事,表明了当时人们有哪些思想观点?问题三:材料三中,从称呼的改变,体现了人们的什么愿望?问题四:你认为中国近代哪些重大事件促动了科学思想的传入?。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9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生活发生的一系列变化。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文字,展示了人民群众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内容涵盖了土地改革、三大改造、改革开放等历史事件,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社会发展的历程,认识社会变迁的原因和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分析历史事件和社会变迁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历史,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同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应注重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生活的变迁,掌握土地改革、三大改造、改革开放等重要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分析社会变迁的原因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通过努力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生活的变迁,土地改革、三大改造、改革开放等重要历史事件。

2.教学难点:分析社会变迁的原因和意义,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历史。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等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变迁。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课上主动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社会变迁的原因和意义,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历史事件,让学生分析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案

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案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近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精神生活的状况,以及妇女地位提高的史实;尝试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

2.以交通工具的变化为例,通过举例说明近代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揭示发生变化的原因,感受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变化趋势;运用比较的方法,了解近代社会人们生活的状况。

3.认识到科学技术给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感受科学的重要性;尝试运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评价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学习中领悟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近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精神生活的状况,妇女地位提高的史实及产生的深远影响。

2.教学难点: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

三、教学策略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阅读、讨论和分析,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

2.采用史料教学法。

以史料为依据,通过精心设问带领学生回顾历史,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历史认识。

四、教学过程五、板书设计六、教学反思1.成功之处(1)确定到位的教学目标本堂课注重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相互渗透,既有知识的传承、能力的提升,又有情感的培养与熏陶。

教师以史料为依据,通过精心设问带领学生重回历史现场,直观了解近代社会的生活实况,知识目标很好地达成。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补充引导,提高学生在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影响、探究原因的能力。

整节课始终贯穿着情感的熏陶,指引学生热爱科学、辩证看待问题,使本课的情感得以升华。

(2)精选有效的教学内容本课内容繁多,包含了生活中的变化和头脑中的变化两个板块的历史知识,如面面俱到,势必造成教学时间紧张,降低学习效率。

因此,将重点以交通工具为例介绍了西方工业文明的科技成果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以及这些科技发明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的变化;头脑中的变化主要通过了解近代在社会妇女地位提高的史实,领会社会妇女地位提高的意义。

其他内容由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和图片展示完成学习,较好地解决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的矛盾。

悄然转变的社会生活教案

悄然转变的社会生活教案

悄然转变的社会生活教案
第四课悄然转变的社会生活
 第一课时
 课程目标
 5-1选择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事例,了解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状况及其变化。

 5-2从娱乐、信仰、礼俗和语言文字等方面,了解民众的精神生活状况及其变化。

 教学目标
 了解近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精神生活的状况,通过学生举例说明近代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感受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变化趋势;找出中国近代同古代或现代社会生活的差异。

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评价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学重点:从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感受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感受科学技术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

 教学难点:对中国近代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的认识
 教学过程:
 导入:你知道我们的日常用品中带有外来音的有哪些?(三明治、白兰地、维他命、沙发、麦克风、霓虹灯、卡通片等
 还有许多工业革命的产物传入中国,悄然改变着古老中国的社会生活。

那幺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活动一:寻找历史、感受变化(从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感受人类文明。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说课讲稿.doc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说课讲稿.doc

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节课是2018年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共分为两大部分,口常生活的变化和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利用改革开放前与改革开放后大量图片的对比,让学生了解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前所未有的变化和改革开放的成果。

二、说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变化以及中国在交通、通讯方面的进步。

培养学生用视频、图片等资料分析对比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安排学生采访或社会调查,收集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方面的变化为第一手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制度,数据。

用数字有力说服,实施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前所未有的变化,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的胜利,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对中国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三、说重难点教学重点: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交通、通信的进步对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

四、学情分析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八年级学生无论在学习方法还是知识的积累上,都有了初步的基础,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意识。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抽象思维开始发展,但仍然相对较弱,仍以形象思维为主,虽然参与意识很强,但却缺乏理性的思考和分析。

针对这一特征,结合本课内容,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观察照片、服装展示、欣赏图片、等方式,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历史氛围,丰富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发挥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激活学生的想像力,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上应以鼓励学生多讲多问、教师适当点拨为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收集并摘取有效历史资料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五、说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温故知新:1.作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会议是()时间()。

2.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o教师:我国在改革开放后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那么这种变化的具体表现有哪些?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通过本课的学习,相信你会找到答案。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网络教学设计)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网络教学设计)

网络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设计——《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一、学习目标: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尝试进行探究性学习,深切了解和感受近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精神生活的状况及其变化;以及了解近代社会妇女地位提高的史实,体会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意义,分析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了解变化产生的影响;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到中国近代同古代或现代社会生活的差异,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评价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2、借助网络,创设自主学习、交流、合作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

二、教学对象分析及方法:本课教学对象为有较熟练电脑网络操作能力的初二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就是使用网络进行自主探究,包括在网上阅读有关文字、图片资料,观看视频资料,并自学教材中的内容,有目的地搜集并灵活运用自己所搜集的资料,通过在专题学习网站上完成相关的思考题以及在“交流平台”上交流讨论,学会处理信息资料和提高分析归纳的能力,并通过“边学边练”的方式进行学习反馈,使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网络教学环境设计:本课学习环境为校园网、区域网和Internet交替。

学习资源类型:专题学习网站和Internet。

教学所用媒体主要为我校本学科组所建的教学网站,在网站内容的设计上,作了以下几方面的思考和努力:1、大容量的信息:为了有助于丰富学习的感性认识,在教学网站中,输入了大量经过教师筛选、加工、整理的资料和相关网址,补充较多的相关知识,加大课堂的信息量,使学生通过对同一主题领域的素材宽泛的阅读,针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类整理、抽提内核,以达到学习目标,同时制作有关学习内容的Powerpoint 课件更好地指导学生理出学习思路,帮助他们掌握本课知识体系;通过在教学网站上加入相应的讨论区和习题区,对需要落实的知识点进行巩固。

2、图文并茂的网页:为了使学生对课文主题《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形成较全面的认识,在网站建设中,将生动的图片、录像资料和详实的文字资料有机结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庞大使用的信息资源库,同时将网页设计得富有美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主要内容是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生活变迁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我国社会发展的历程,认识社会变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本课教材包括四个部分:导语、正文、图片资料和课后小结。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社会生活变迁的认识可能比较片面,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更全面地认识社会变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一些具体的社会变迁现象感兴趣,但对其背后的原因和意义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认识社会变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资料和课后小结,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教学难点:社会变迁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图片展示法:通过展示相关历史时期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社会变迁。

2.讲述法:教师以生动的语言,描述和解释社会变迁的现象和原因。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 social changes 的看法和感受。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社会变迁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社会变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收集相关图片资料和案例。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代表性图片,如《解放日报》的创刊号、第一辆国产汽车、第一座自主研发的核电站等,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变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七单元走向现代世界第四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名师教案1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七单元走向现代世界第四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名师教案1人教版

第四课悄然转变的社会生活课程标准1、选择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事例,了解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状况及其变化。

2、从娱乐、信仰、礼俗和语言文字等方面,了解民众的精神生活状况及其变化。

3、选择具体事例,展示女性在历史上的贡献,领会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意义。

教学要求1. 了解近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精神生活的状况及其变化。

2. 了解近代社会妇女地位提高的史实,并领会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意义。

3. 分析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了解变化产生的影响。

4. 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中国近代同古代或现代社会生活的差异,从而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评价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结构分析近代社会由于受到辛亥革命及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汇的影响,在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乃至社会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本课向我们展示了近代交通和通讯工具、服饰、电影报刊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的变化,剪辫子、放足等社会习俗的变化,科学、民主、自由思想渐入头脑的一系列思想变化。

本课分“生活中的变化”和“头脑中的变化”两个专题阐述了这些变化。

“生活中的变化”──首先以交通通讯工具为例,向我们介绍了西方工业文明的科技成果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以及这些科技发明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的变化;接着介绍了由于受到辛亥革命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社会习俗发生的变化──男子剪掉辫子,妇女缠足者减少。

“头脑中的变化”──主要介绍了科举制度的废除,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

从结构上看,本课按照由生产力到生产关系,由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逐层递进的顺序,展示出一幅丰富的近代社会生活画卷。

教学评价建议本课应侧重于评价学生能否举例说明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能否从社会生活的变化中感受到人类历史文明发展变化的趋势;能否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些变化;能否理解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意义。

教学建议[课时安排]建议教学2课时。

[新课导入]建议一:图片导入教师可向学生展示从古代到现代具有典型意义的交通工具的图片。

人教部编版2020年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人教部编版2020年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人民生活发生根本变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状况。

2.知道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发生的变化,理解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3.了解我国交通、通信事业的发展状况,分析交通、通信的发展,对我国人民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讲述人们衣、食、行、用方面的变化,尤其是我国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加强对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认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5.了解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热爱中共、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6.理解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

教学重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那么变化的具体表现有哪些?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通过本课的学习,相信你会找到答案。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板书课题)二、自主学习(一)日常生活的变化1.衣的变化:改革开放前凭布票供应,色彩和样式单调,千篇一律的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

改革开放后衣着日益丰富多彩,服饰成为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2.食的变化:改革开放前凭粮票供应,食物匮乏、单调,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

改革开放后不但能“吃饱”,还要讲“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

3.住的变化:改革开放前人们住房比较拥挤,室内设施也很简单。

改革开放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改善。

4.生活方式的变化:改革开放前人们生活方式单调,改革开放后,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开始注重和享受文化、旅游、健身等多种休闲方式,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二)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1.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交通条件很落后,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投入巨额资金改善交通条件,并取得巨大成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走向现代世界
第四课悄然转变的社会生活第一课时
●课程目标
5-1 选择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事例,了解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状况及其变化。

5-2 从娱乐、信仰、礼俗和语言文字等方面,了解民众的精神生活状况及其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近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精神生活的状况,妇女地位提高的史实。

理解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
过程与方法:以交通工具的变化为例,通过学生举例说明近代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揭示发生变化的原因,感受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变化趋势;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中国近代同古代或现代社会生活的差异。

初步学会搜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给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科学的精神。

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评价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在学习中领会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意义。

教学重点:从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感受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感受科学技术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并能以历史的辨证的眼光来看待这些变化。

教学难点:对中国近代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的认识
●教学方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教学过程:
导入:《奇妙的活动照相》片断
在近代除了照相、拍电影之外,还有许多工业革命的产物传入中国,悄然改变着古老中国的社会生活。

那么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活动一:寻找历史、感受变化
分组活动(比一比、赛一赛)
你知道我们的日常用品中带有外来音的还有哪些?(三明治、白兰地、维他命、沙发、麦克风、霓虹灯、卡通片等。


近代中国城市都有哪些交通工具?古人都有什么交通工具?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办报的国家之一,为什么课文把读报当成新的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这些刊物在宣传新思想、探索新问题、介绍新知识上发挥了重大作用。

)
连一连当时人们为什么害怕拍照片?现代人呢
为什么要剪辫子?(既有向西方社会风俗靠拢的含义,也有表示与清政府决裂的意义,并成为近代习俗改革中最具革命性的行动。

)
什么是天足运动?
活动二:探究历史、发现变化(探究火车在中国的发展史------接受、改造、创新)
1.火车的“老家”在哪里?它们在中国的出现说明了什么问题?(一方面便利了交通运输,促进了人口的流动、信息的交流,并进一步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它更便利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进一步掠夺。

但从根本上说,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
2.最先向中国人介绍蒸汽机车的是谁?我国最早的铁路是在什么时候建的什么铁路?中国人第一次听到火车的汽笛时有什么感受?
3.中国自己制造的第一辆机车叫什么?中国人自己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是什么铁路?4.火车有什么优点?想像一下,火车的出现,会导致人们的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
知识链接
你还知道哪些事物的发展史,比如衣食住行方面。

材料附
活动三:思考历史、感悟变化
想一想,我国古代那么多世界领先的发明,为什么近代的许多发明都是从西方传进来的?列举古代中国都有哪些领先于世界的发明、技术。

(1、中国科技自身发展的局限性,如偏重于实用技术,基础理论研究滞后。

2、中国历代统治者实行抑商重农的政策。

3、国家政策的负面影响日益严重,比如愚民政策与奴化教育。

4、自满保守和闭关自守政策。

等等)
活动四:以史为鉴、审视变化
一位初三学生:“我们小时侯看的米老鼠、汤姆猫,至今还活跃在电视、舞台上,有的卡通明星如史努比、吉蒂猫,我们甚至没看过动画片就从文具、玩具上认识了它们;可孙悟空、哪吒现在都到哪里去了?”嘟啦A梦、樱桃小丸子、灌篮高手等外国的动漫越来越多,充斥着少儿文化生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少年。

你是如何看待外国的动漫在中国的发展?
小结
今天我们主要从物质生活、文化生活、社会习俗三方面了解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这些生活变迁不仅是中国社会时代发展的缩影,也是中国走向世界,与世界交往交流日益加深的结果。

因此,不管昨天、今天还是明天,文明的发展需要交流,人类的进步需要交往,世界历史的发展就是人类交往发展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