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的的双重性对教育法的影响
教育学11章教育法规知识回答
第十一章教育法规知识回答考察简答单选多选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国家全面调整各类教育关系、规范我国教育工作行为的基本法律。
该法于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1995年9月1日施行。
2、《教育法》的立法宗旨是发展教育事业;《教育法》的立法依据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制定《教育法》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3、《教育法》的适用范围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全国范围内的各级各类教育。
4、《教育法》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答:《教育法》的基本内容十分广泛,主要包括教育的性质、方针、基本原则,教育制度、教师与学生、教育投入、法律责任及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等内容。
5、《教育法》规定,表明了我国教育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
6、我国教育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简答)答:在遵循我国宪法原则的基础上,我国《教育法》规定了教育活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这些原则从不同方面体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本质特征。
(1)国家对受教育者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以及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2)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
(3)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4)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格、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5)国际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
国家扶持边远贫困地区发展教育事业。
国家扶持和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
7、国家实行的基本教育制度包括哪些?(简答)答:国家实行的基本教育制度有:学校教育制度;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国家教育考试制度;学业证书制度;学位制度;扫除文盲教育制度;教育督导和教育评估制度。
考研教育学大题资料整理
教育学绪论1、阐述教育学和普通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以培养人的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活动,揭示教育本质、教育规律,研讨教育价值、教育艺术的学科。
普通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的一般原理和中小学教育的学科2、为什么说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教育经验汇编有所不同。
1、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本质、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
2、与教育方针相比:由于教育方针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它体现国家意志,具有法律上的效力,是必须遵照执行的。
而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重在理论的研究和探讨,存在讨论空间,可以作为制定方针政策的依据,但不具有法律效力。
且方针政策也不是教育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和最终依据。
3、与教育经验汇编相比:教育经验汇编是生搬硬套教育经验的操作程序,仅仅满足教育经验的介绍。
而教育学虽然不能离开教育的实际经验,十分重视经验的收集。
但教育学并非教育经验的堆积,必须将教育经验提升到理论高度,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自身。
因此,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教育经验汇编有所不同。
3、阐述学习教育学的意义1、学习教育学是提高自我的职业认识,树立科学教育观的需要。
2、学习教育学是帮助我们掌握教育规律、方法和技术及其运用原则的需要。
3、学习教育学是正确制订教育方针的需要。
4、学习教育学是深化教育改革、探索教育未来发展的需要。
5、学习教育学是进行教育学科建设的需要。
1、什么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把握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有何意义?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1)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2)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其他动物界没有。
(3)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有目的的。
(4)教育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1)把握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有助于人们透过教育现象,更加深刻、科学地理解和发展教育。
(2)把握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有利于更好地发掘人的潜力,培养更多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概论——教育目的复习试题及其参考答案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概论——教育目的复习试题及其参考答案一、基本练习题(一)填空题1.教育目的是________,它是全部教育过程所要达到的________,是全部教育过程的________。
2.教育目的的意义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教育目的之所以具有双重性,是因为教育产生于________与________的共同需要。
4.在教育史上,围绕着教育目的的确定,曾经出现过________和________的争论。
5.制定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________。
6.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人的唯一途径和方法是________。
7.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点是________、________。
8.我国普通中学的任务是________,________。
9.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实质在于________由冲突走向整合,并最终形成一种稳定的________。
10实施素质教育不仅是________,也是________,因而,它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走势。
(二)选择题1.从逻辑关系上看,教育目的应是教育目标的________。
A.下位概念B.上位概念C.同义词D.交*概念2.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集中体现在________。
A.教育目的的双重性上B.个人本位论C.社会本位论D.B和C3.在关于教育、个体、社会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上,真正达到历史、辩证、唯物高度的是________。
A.个人本位论B.社会本位论C.马克思主义D.实证主义4.制定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________。
A.个人本位论B.社会本位论C.人的异化理论D.人的全面发展学说5.建国以来,我国不同历史阶段的教育目的________。
A.表述不同但精神实质是一样的B.表述不同,精神实质也不同C.前后没有必然联系D.有联系也有区别6.素质教育的实质是________。
A.一种教育思潮B.一种教育模式C.一种教育政策D.一种教育价值观念(三)判断题1.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所以教育目的要完全依据人的发展需要来确定。
教育学试题
教育学题目1.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学科是 D 的出版。
A.培根的《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C.洛克的《教育漫话》 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2.“人类教育心理学化”,这一观点是 A 首先提出的。
A.裴斯泰洛齐 B.卢梭 C.杜威 D.赫尔巴特3.提出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的是 CA.培根 B.格斯纳 C.洛克 D.克伯屈4.“把一些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指的是 BA.卢梭的《爱弥儿》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C.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D.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1.《论语》是孔子所写的有关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的著作。
(×)2.赫尔巴特在论述教育的途径、方法和手段时是以心理学作为其理论基础的。
(√)3.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和拉伊主张教育研究要“科学化”(√)1.西方近代关于教育起源问题的第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 A 。
A.教育的生物起源论 B.教育的心理起源论C.教育的劳动起源论 D.教育的生活起源论2.“君子忧道不忧贫”,故孔子把请学稼、学圃的樊迟视为“小人”。
这反映了 C 。
A.古代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B.古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C.古代教育脱离生产劳动 D.古代教育形式简单3.教育本质的“双重属性说”认为,教育本来具有 A 双重性质。
A.上层建筑和生产力 B.上层建筑和为阶级斗争服务C.为阶级斗争服务和为发展经济服务 D.为发展经济服务和为传递文化和促进人的发展服务4.教育起源于 A 。
A.人类早期的心理摹仿; B.人类的生产劳动;C.生物界老动物对幼小动物的照料 D.本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5.在 A 教育阶段,教育与生产劳动是完全分离的。
A.古代 B.近代 C.现代 D.当代6.在有史以来的教育中,除 D 以外,都具有阶级性的特征。
A.三代教育 B.近代教育 C.现代教育 D.原始教育7.对于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国外比较典型的三分法是把它分为B 三个阶段。
第三章 教育目的
1982 年,指出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是:“国 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 方面全面发展。”(宪法) 1985年,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 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所 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 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 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 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 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四有、两精神 (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 发展的含义
指人在体力、智力等尽可能多方面 充分地自由地统一地发展。 现在是指人的各方面素质的和谐发 展。
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的本质和核心
(1) 全面发展的人的量的方面规定性 ——智力和体力的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 “尽可能”是指在考虑社会条件和个人自 身发展的差异和可能性的基础上,发挥个人的 主观努力,尽其可能的多方面的去发展。“多 方面”是指发展的广泛性和全面性。这六个字 充分表明了个人的智力和体力发展的广度。
层 级
一 级
(教育目的)
陈述名称 教育方针或 培养目标
九年义务教 育的课程目 标
制定者
特
点
举
例
政府 国家 学科 专家
抽象;笼统; 比较关注“应 然”状态
在德育、智育、体育几 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 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 法 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 重情感体验,激发想像 力和创造潜能。学会运 用多种阅读方法
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的本质和核心
(2)全面发展的人的质的方面规定性 ——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 “充分”是指个人的智力和体力两方面得 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是对发展的深度和程度的 要求和规定。“自由”首先是指个人的发展能 为个人所驾驭,其次是指个人的发展有不屈从 于外界的客观条件。
教育学教育法简答题
48中小学生学习的常规指导包括哪些方面
1)制定学习计划2)做好课前预习3)提高上课效率4)记好课堂笔记5)回答老师提问6)重视课后复习7)完成课外作业8)科学安排时间
49指导学生提高上课效率包括哪些方面
课前准备 专心听 仔细看
善于想 敢于问 勤于解 重点记
8加涅把学习按照从不知到知的的过程分成那几个阶段
学习的过程包括“三种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新知识的获得过程、知识的转换过程、对知识的评价过程
9.布鲁纳结构课程和发展教学理论的基本主张
认为学生的认知经历着动作表征、映像表征、符号表达三个发展阶段
让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
教学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44运用讨论学习法应注意哪些问题。
1)做好谈论的准备工作2)正确选定讨论的主题3)积极参与讨论过程4)做好讨论的小结
45调研学习法的种类
参观调查法、访问调查法、查阅文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
46实际学习法有哪些方式
实习作业活动;课外与校外活动;社会服务活动;生产劳动活动;科学实验活动
47简述学习方法指导的过程
14简述合作教育学的学生观。
第一,最明显的一点是突出了对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发展。第二,还强调保护学生的独特性。第三,还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责任心,这是培养民主个性的基础。
15简述巴班斯基的教学原则。
1)教学的目的性原则2)教学的科学性与生活、实践性相联系原则3)教学的系统性、连贯性原则4)可接受性原则5)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知识需求的原则6)积极性、自觉性、独立性原则7)各种教学方法最优结合原则8)各种教学方式最优结合原则
52.钻研课程标准包括哪些步骤?
教育基础知识错题集
第一节试题单选题:14.生物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 )。
A.动物的本B.动物的活动C.动物的在本D.动物的学习活动20.关于教育根深蒂固的误识是( )。
A.教育就是学校教育B.教育就是他人教育C.教育就是家庭教育D.教育就是自我教育1.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重视教师职业道德,他认为教师应当具有的道德不包括()A.谦虚正直B.爱国爱校C.爱国爱生D.知识渊博2.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A心理活动B认识活动C实践活动D社会活动3.教育具有人口功能、文化功能、经济功能、这些是教育的()A社会遗传功能B人的培养功能C本体功能D派生功能4.教育本质的“双重属性说”认为,教育本来具有()双重性质。
A上层建筑和生产力B上层建筑和阶级斗争服务C为政治服务和为发展经济服务D为发展经济服务和为传递文化服务5.把教育纳入国家活动中,用立法的手段保障国家对教育的影响和控制,用行政的手段发展公立学校体制,确认义务性质的国民教育体制,这就是近代史上的教育()。
A现代化趁势B社会化趁势C国家化趁势D法制化趁势6.教育产生的根本原因是()A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B国家政权稳定的需要C人类文化传承的需要D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7.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是()A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B人的发展需要C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D文字的产生和应用8.博比特在《怎样编制课程》一书中这样写道:教育的基本责任十为准备50年的成人生活,而不是为了20年的童年生活及青年生活。
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A学校教育是个人价值取向的,十为了个性发展而设计的B教育是使学生为成人生活做好准备C学校教育终究是社会去向的,学校乃社会的代理机构D学校教育是连接童年生活和成人生活的桥梁9.1927年国民政府根据蔡元培等人的建议,仿照法国教育行政制度,在中央设中华民国大学院,地方试行大学区,其目的是为了实现教育行政机构的()A科学化B集权化C法制化D学术化10.教育本来应该是促进民主、平等的重要途径,但实际上教育复制了原有的社会关系,再现了社会的不平等。
外国学前教育史简答题部分
外国学前教育史简答题部分:1.原始社会的幼儿教育具有哪些特点?1)对儿童实行公有公育,教育无阶级性,人人享有平等的教育权。
2)为社会关系的需要和生产劳动的需要而培养儿童,始终保持学用结合。
3)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在一般社会实践中附带进行教育,教育的内容在简陋、粗率的形式中具有多方面性。
2.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世界幼儿教育发生了哪些变化?1)教育具有了阶级性、等级性。
2)儿童公有公育转变为以家庭教育为主。
3)特权阶层子弟的教育开始和劳动、社会生活脱节以及流行父权制等。
3.简述柏拉图的学前教育思想?(1)柏拉图是西方学前教育思想的奠基人。
他重视优生优育。
(2)重视早期教育。
(3)主张和谐发展的教育。
(4)指出了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意义,指出了慎选故事教材的问题,这是教育性教学思想的萌芽。
(5)他还重视幼儿道德习惯的培养。
(6)提倡学前公共教育。
4、亚里士多德的学前教育思想与柏拉图不同的是:①重视非理性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②在婴幼儿保育方面也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③更强调通过练习形成道德习惯④教育要遵循儿童发展的自然进程的主张。
5.简述昆体良重视家庭环境对学前儿童的影响的教育思想?(#)(1)昆体良重视家庭环境对学前儿童的影响,对保姆、父母和教仆都提出严格的要求。
(2)儿童的学习应早点开始。
(3)告诫人们注意防止另一个极端的倾向,即对幼儿逼得太紧。
(4)试图改进当时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6、昆体良关于教育与天性的关系的思想及其意义:①人的禀复大致相同,因而都具有通过教育成为人的可能性,从而不仅充分肯定了教育的作用,也反映出朴素的平等思想②昆体良一方面肯定了认得字人性在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另一方面又指出了天性的不完善性和可塑性,进一步肯定了教育的建树作用③昆体良强调个体在自然特性上的个体差别,重视研究个体的独特性,为他的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和方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7.简述夸美纽斯涉及幼儿游戏理论?(1)游戏是符合儿童天性的能量的散发;(2)游戏是组织愉快的幸福童年的手段,是儿童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伴侣。
简述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
简述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Johann Fried rich Herbart,1776-1841)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
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他被人们誉为“教育科学之父”。
他的教育目的论对传统教育派产生过重要影响。
正因如此,有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家把他的教育目的论与传统教育派的教育目的论等同起来。
这种误解迄今仍然存在。
在教育改革风起云涌的今天,人们不免对教育目的进行反思。
在教育目的论上,我国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颇深。
因此,进一步研究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论教育的三重目的赫尔巴特在担任家庭教师期间就意识到明确的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成功的重要性。
他说:“以我之见,教育的目的是使孩子摆脱偶然的游戏,若出现为人所不容的无把握性,那么就根本不要去想对年轻人进行有意的教育;因为,偶然的事情比起父母和教师的极其细心的工作来所起的教育作用要强得多。
教育因其教育计划的可靠性才具有自身的价值;教育总是在无把握的时候就用高概率来预测自己的成功与否;在非常情况下,教育的成功与否若纯是些可能性而已,就会终止教育。
”为此,他对教育目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在赫尔巴特看来,人的追求是多方面的,相应地,统一的教育目的是不可能产生的。
因此,教育目的是多方面的。
但是,教育目的的这种多方面性并不意味着人们不能归结出一个或几个主要的教育目的。
那么,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是什么?对此,史学界的观点并不一致。
有的人认为,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旨在维护容克封建贵族的统治秩序,培养封建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才。
有人认为,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培养适应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需要的人;也有人认为,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是双重的,即兴趣和道德。
笔者认为,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似乎可以分为三重:教育的起点——个性;直接的目的——兴趣;间接的目的——品性。
1.教育的三重目的在赫尔巴特看来,教育者在制定教育目的时要着眼于儿童的未来。
大连 教师资格证 教育学简答、论述
教育学简答题一、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2.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的永恒性(2)教育的历史性(3)教育的阶级性(4)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二、学校教育的产生需要具备以下同个条件1.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3.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传递成为可能.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写吏和知识分子.三、资本主义教育特点1.教育目的的双重性2.在教学内容上增加自然科学的科目3.现代化教学手段.4.学校教育日益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四、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1.学制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制约2.学制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制约3.学制受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所制约五、199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国家衽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2.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3.国家实行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4.国家这行国家教育考试制度5.国家衽学业证书制度6.国家实行学位制度.六、当代学制发展的一般趋势1.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2.重视早期智力开发和学前教育3.初等教育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处长4.寻求普通教育、中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最佳结合5.等教育出现多级层次,学校类型多样化6.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实现教育制度一体化,发展继续教育一、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1.教育能够保存和传递文化2.教育能够选择文化3.教育能够整理文化4.教育能够活化文化5.教育能够促进各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吸收和融洽6.教育能够创造和更新文化一、关于人的发展的动力观1.内发论2.外铄论3.在个体活动中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二、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环境对人的发展起巨大作用,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个体主观能动性对人的发展起动力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及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巨大作用3.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起动力作用5.在遗传环境教育问题上不同观点.二、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1.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起物质前提作用(1)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 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及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3)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的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巨大作用.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各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2)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①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③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④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2)学校教育为什么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①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由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发展实施影响和指导的活动②学校教育是通过教师培养学生的活动③学校可以把遗传素质提供的发展可能性、自发的环境影响及个人的主观努力纳入教育轨道,以促进青少年儿童的发展④现代学校教育有了更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科学技术作为依托,能为人的发展提供更便利的条件、更先进的技术手段。
(0453)《中外学前教育比较研究》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0453]《中外学前教育比较研究》第一次作业[论述题]1、试述学前教育比较研究的方法论要求及其主要方法。
2、学前比较教育的学科基本特征。
参考答案:1.系统整体观、发展观、实践观等方法论为基础采用调查法、文献法、比较法、分析法、统计法、移植法等主要研究方法2.可比性、环球性、跨时间性、跨学科性第二次作业[论述题]1.学前比较教育研究的意义。
2.试述当代世界范围内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总体发展特点。
参考答案:1.(1)加深对世界各国学前教育的认识;(2)作为我国学前教育改革的借鉴;(3)促进学前教育的国际化;(4)加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当前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把培养师资的工作列为学前教育事业中的基本建设,非常重视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工作。
其主要发展特点表现为:(1)不断提高学前教育师资的质量:包括提高学历水平、专业类型划分、高等院校为培养主体等。
(2)重视学前教育师资的职后培训。
第三次作业[判断题]中国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是1904年清政府颁发的《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参考答案:正确[判断题]学前比较教育研究中最具理性色彩的研究方法是比较法。
参考答案:错误[判断题]美国著名比较教育家康德尔被誉为"比较教育之父”参考答案:错误[判断题]标志着日本幼儿教育进入稳定发展时期的重要文献是《幼儿园教育大纲》和《幼儿园设置标准》的颁行。
参考答案:正确[判断题]韩国的幼儿教师被视为"国民的典范”,享有崇高的地位。
参考答案:正确[判断题]刻布兹幼儿教育中心是澳大利亚的重要学前教育机构形式。
参考答案:错误[判断题]开端计划是英国政府旨在帮助贫穷幼儿、以实现教育机会均等的重要措施。
参考答案:错误[判断题]瑞吉欧教师的培训往往是在职培训。
参考答案:正确[判断题]近代幼儿教育设施历史的开端以俄国奥贝兰编织学校的出现为标志。
参考答案:错误[判断题]森林幼儿园是德国2000年开始出现的一种新型幼教形式。
(14)--《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课程期终考试二(答案题解)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课程期末考试二(答案题解)1、简答1、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哪些特点?合目的性。
目的是指行为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借助意识,观念的中介作用预先设想的行为目标和结果。
合规律性。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取得成功的前提是方法符合教育对象思想道德认识形成、发展、转化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任何学科都是建立在对规律的把握基础之上,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
工具性。
方法是工具,方法是手段,方法是过河的船和桥。
任何方法都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为达到预期目的所采取的手段和方式,是实现主客体之间双向交流和沟通的渠道,所以方法具有工具性。
客观性。
客观性是相对于主观性而言的,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客观性是指教育对象的特点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生、设计和应用。
多样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使社会成员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因应不同的人(教育对象)采取多样的方法。
2、简述当代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有哪些特点?宗教方法的传承性,学科方法的多样性,教育方式的渗透性、实用性、隐蔽性,道德相对主义在理论上被普遍接受,选择方法的自由性,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性,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重性。
3、简述思想信息分析的一般程序及要求一般程序:审核思想信息并整理归类;明确思想信息分析的重点;挑选有用的思想信息资料;确定有针对性的分析方法;展开思想信息的科学分析;形成思想信息的分析成果。
要求:主观条件,即教育者的知识结构、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所持态度立场等;客观条件,即是指教育者已经掌握或需要掌握的教育对象的思想动态和思想活动的信息。
4、简述疏导教育的具体方式(1)分导:就是分而导之。
类型包括: 分散而导、分步而导、分头而导(2)利导:就是因势利导。
要求:一要顺势而动,根据思想发展规律进行引导二要顺时而动,抓住有利时机进行引导;三要趋利避害,利用积极因素、克服不利因素。
外国教育史(笔记)
基础夸美纽斯:一、教育目的:双重性,即信仰的目的与世俗的目的相统一。
(一)这两个目的的关系:1)在夸美纽斯看来,信仰的目的是最终的目的,也就是教育 的最终目标是超越于现实的人生,皈依于上帝,步入天堂, 与上帝共享永恒的幸福和来世的永生。
2)世俗的目的有三个方面:世俗的目的有三个方面:包括学问的目的,包括学问的目的,包括学问的目的,道德的目的和道德的目的和 虔信的目的。
通过教育,使人认识和研究世界上的一切事 物,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各种能力、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各种能力、德行和信仰,德行和信仰,德行和信仰,以便学生以便学生 能够享受现实的幸福,也为永生做准备。
(二)夸美纽斯充分肯定了教育的作用,他对教育的作用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他对教育的作用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首先,他认为教育对国家和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
他认为教育对国家和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
他认为通过教育,他认为通过教育,他认为通过教育,能使国家独立、能使国家独立、和谐,能够使社会繁荣发展,能够使人类得救。
其次,他从教育对于享受宗教生活的作用。
通过教育,能够培养学问、道德和虔信的种子,从而使人能够步入天堂。
这反映了夸美纽斯肯定了人的价值、地位和能力的思想,以及教育思想上所具有的宗教色彩。
最后,教育对人间生活的作用。
通过泛智的教育,人学习对现实生活有益的、各种各样的、包罗万象的科学知识,包罗万象的科学知识,那么就可以发展其无限的智慧,那么就可以发展其无限的智慧,那么就可以发展其无限的智慧,从而成为德智体、从而成为德智体、信仰等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
二、教育适应自然原则:夸美纽斯所说的“自然”包括两个层面:其一是指自然界和普 遍法则。
教育应该以自然界及其普遍法则为根据,从自然中找到 教育的普遍规律。
教育的秩序应该以自然为界限。
教育要模仿自 然。
这样,教育的进行就同自然一样容易自然;教育的进行就同自然一样容易自然;其二是指人的与其二是指人的与 生俱来的天性。
2022年7月30日山东省德州乐陵教师招聘考试题《教育基础知识》
2022年7月30日山东省德州乐陵教师招聘考试题《教育基础知识》一、单项选择题。
本题共44小题,每小题1分,共44分。
1、教学的组织形式是围绕一定的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设计的。
下列对教学组织形式说法恰当的是()。
A、他不受教育理念的控制B、他决定了教育目的与教育手段C、他反映了学习者身心发展的要求D、他控制着受教育者的整个过程2、张阿姨到王阿姨家里做客,王阿姨看到张阿姨的女儿热情打招呼倒茶,说“你的孩子真懂事,你是怎么教育的”这种教育是指()。
A、制度化教育B、非制度化教育C、社会教育D、学校教育3、两岁的彤彤看到爸爸在厨房炒菜的动作,觉得十分有趣,便拿起自己的玩具铲子甩开胳膊开始模仿爸爸“炒菜”,这印证了()的教育起源理论。
A、卢梭B、孟禄C、利托尔诺D、雅斯贝斯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直接实现的,必须变“教的目的”为“学的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句话强调()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A、教育的不确定性B、科学性C、学生主体性D、教材的结构性5、关于古代教育正确的是()。
A、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研究文字艺术的专门学校B、隋朝科举制度正式确立,设立了崇文馆和弘文馆C、唐朝设置了国子监、四门学、礼学、算学、书学这六学D、明朝的中央教育机构是国子监,实行的积分法始于宋朝的太学6、20世纪以后,现代欧美教育思潮影响深远,下列教育观点属于要素主义教育的是()。
A、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具有核心地位B、教育的性质永恒不变,人的本质和人性永恒不变C、教育目的在于培养人类天性中共同要素D、一个人的能力由到遗传得来7、以下著作中,体现教育与政治的重要关系的是()。
A、《天工开物》B、《理想国》C、《春秋》D、《爱弥儿》8、下列中国近代教育家主张重视乡村教育,主张乡村教育者要“农民化”的是()。
A、黄炎培B、叶圣陶C、晏阳初D、陈鹤琴9、该老师在日记中这样提到乡村学生与城里学生相比更加腼腆,思维不活跃,不广阔,这体现了孩子们发展的()。
教育学教学大纲
>
教学目的
1.掌握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其中包括基本概念,主要原理和规律;
2.理解和掌握教学工作,德育工作以及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方法和技能;
3.形成运用教育理论分析和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点
导论
本章教学目的
一、制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
(二)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
1.人的发展同社会生活条件相联系
2.人的片面发展是由旧的社会分工所造成的
3.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必然要求
4.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
5.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三、我国普通中学的任务和培养目标
(一)普通中学的任务
(二)普通中学的培养目标
第三节素质教育——现代教育的必然走向
一、素质教育的含义
(一)什么是素质教育
(二)素质教育提出的历史背景
1.素质教育是改革“应试教育“的必然出路
2.素质教育的提出顺应了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
(三)教育活动个性化
(四)教育手段现代化
第二节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一、学习教育学,对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习教育学,对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三、学习教育学,对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变化的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育对文化的能动作用
(一)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二)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
(三)净化提升的功能
(四)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深圳大学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教育慕课答案
深圳大学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教育慕课答案1.为了确保学术和科研(),多大学制定了荣誉法则。
[单选题] *A. 效率B. 质量C. 风格D. 诚信(正确答案)2.科学研究与学术工作与人类其他活动一样,均建立在诚信之上()。
[单选题] *A. 正确(正确答案)B. 错误3.依据《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下列关于成果署名的观点错误的是()。
[单选题] *A. 没有参与论著写作的人,不应署名B. 为了发表论文可随意拉名人署名(正确答案)C. 合作论著应联合署名,署名次序应按对论著的贡献排列D. 成果经政府部门、学校、企业或私人资助完成,公开发表时应在相关部分加以说明4.在人类受试中,()是一个基本的原则。
[单选题] *A. 尊重决定B. 尊重人权C. 尊重生命D. 尊重人的自主性(正确答案)5.研究生学术活动目的的“双重性”决定了研究生不同于正式的科研人员。
该说法是否正确。
() [单选题] *A. 正确(正确答案)B. 错误6.对论文的写作提出过修改意见的人具有署名资格,可以做为第二作者。
() [单选题] *A. 正确B. 错误(正确答案)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抄袭的是()。
[单选题] *A. 作品类似但系作者独立创作(正确答案)B. 部分袭用自己已发表文章中的表述,而未列入参考文献C. 窃取他人研究成果中的调研、实验数据、图表,照搬或略加改动就用于自己的论文D. 窃取他人受著作权保护的作品中的独创概念、定义、方法、原理、公式等据为己有8. “所谓具有创新性的选题,指的是那些尚未解决或未完全解决的、预期经过研究可获得一定价值的课题”。
该说法是否正确()。
[单选题] *A. 正确(正确答案)B. 错误9.在保守国家秘密和保护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应做到()。
[单选题] *A. 公开科研过程相关信息,但科研结果务必保密B. 公开科研过程和结果相关信息,追求科研活动社会效益最大化(正确答案)C. 公开科研的简化了的结果相关信息,但科研过程务必保密D. 公开科研的一切信息,追求科研活动社会效益最大化10.在科研活动过程中,不属于违背科学道德的行为是()。
教育学中的教育法规解读与适用
教育学中的教育法规解读与适用在教育学领域,教育法规是对教育活动进行规范和指导的重要依据。
教育法规的理解和适用对于教育实践的顺利进行以及教育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教育学中的教育法规进行解读与适用的相关内容进行探讨。
一、教育法规的概念及分类教育法规是指国家、地方和教育主管部门制定并实施的、用来规范教育活动的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和政策文件。
教育法规可以分为法律法规、行政法规和政策文件三个层次。
法律法规是指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教育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行政法规是指由国家或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用来具体规范教育管理工作的规章,如《学生管理规定》、《教师职务聘任办法》等;政策文件是指教育主管部门为解决具体问题或推动教育改革发展而制定的指导性文件,如《关于推进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等。
二、教育法规的解读教育法规的解读是指对教育法规内容的理解和阐释。
教育法规通常是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呈现,其中包含了教育活动的基本原则、规范要求等内容。
解读教育法规的过程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进行:1. 分析法规背景:了解教育法规的制定目的、背景和所涉及的问题,以便对其内容进行正确的理解。
2. 解读法规条文:逐条解读法规的具体条文,理解其表述的含义和要求。
这需要对相关法律术语和概念进行细致的研究和分析。
3. 推导法规原意:根据法规的背景和条文的解读,推导出法规的原意和目的,明确法规的主旨和重点。
4. 分析法规影响:分析教育法规对教育实践和教育管理的影响,找出法规存在的问题和可以优化的方面。
三、教育法规的适用教育法规的适用是指教育法规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教育法规的适用本质上是教育活动与法规进行对接的过程,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立法和执行对接:教育法规在实践中必须与教育活动的实际需求相符合,不仅在原则上有要求,还要在实施层面有明确的操作规范。
2. 教育目标对接:教育法规的适用必须符合教育目标的要求,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又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
2022-2023年高校教师资格证《高校教师职业道德》预测试题10(答案解析)
2022-2023年高校教师资格证《高校教师职业道德》预测试题(答案解析)全文为Word可编辑,若为PDF皆为盗版,请谨慎购买!第壹卷一.综合考点题库(共50题)1.高校教师要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
“立德”就是立社会主义之德,就是把()融入高校的教育教学中。
A.世界观教育B.人生观教育C.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D.共产主义教育正确答案:C本题解析:高校教师要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
“立德”就是立社会主义之德,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的教育教学中。
2.师德修养的核心问题是()A.提高师德认识B.陶冶师德情感C.磨炼师德意志D.坚定师德信念正确答案:D本题解析:暂无解析3.道德是人们从()上掌握现实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
A.“善”的规则B.“善”和“恶”的标准C.思想精神D.实践一精神正确答案:D本题解析:道德是人们从“实践一精神”上掌握现实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其目的是按照“善”的规律去创造性地完善社会和人自身的存在。
4.教师服务社会本质上是一种()。
A.教学的延伸B.乐于助人C.专业服务D.社会服务正确答案:C本题解析:高校教师通过服务社会,了解社会的需求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了解社会发展的方向;通过社会服务,对实际问题进行研究解决,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问题解决能力;通过社会服务,发现自身的知识缺陷和能力发展方向,不断自觉扩展专业知识,发展专业能力;通过社会服务,提高问题解决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因此,教师服务社会本质上是一种专业服务。
5.确立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内化性原则的依据是道德的()A.层次性B.自律性C.他律性D.实践性正确答案:B本题解析:暂无解析6.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真实的集体”理论的是()。
A.康德B.黑格尔C.马克思D.恩格斯正确答案:C本题解析:“真实的集体”这一概念是马克思提出的。
在真实的集体里,个人与集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在价值本质、价值地位、价值意义上是统一的,不存在内在的分裂和价值序列上的优劣之分。
教育目的的双重性对教育法的影响
教育目的的双重性对教育法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下简称《教育法》) 第5条、《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以下简称《高等教育法》) 第4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下简称《义务教育法》) 第3条所提出的教育目的是双重的:从个人的角度而言, 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人;从国家的角度而言, 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个教育目标的双重性源自我们的文化:既不把教育看成是纯粹个体的事业, 也不全然是国家义务, 而是认为个体有责任完善自身, 但是, 完善自身的目的不是追求个人的享乐, 而是投身于家国天下。
例如, 儒家讲“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最后是要落到“安百姓”;佛教的教育是自度、度他, 前者以个人出离生死为目的, 后者以济世救众生为目的;道家也不仅仅是个人成仙, 也有修齐治平的理想。
不仅仅是中国文明, 西方的文明体下的教育目标同样具有这种双重性。
古希腊的教育是先通过德性教育培养完美的公民, 而培养完美公民的目的是让他担起管理城邦的公共职能。
在基督教里有两种关系非常重要:个人与上帝的关系, 个人与邻人的关系。
在人与上帝的关系中, 个人会先要求自己成为一个善人, 需要通过帮助邻人来达到“善”, 自我教化和帮助他人实现统一。
即, 你通过帮助邻人来荣耀上帝, 在帮助邻人的过程中你积累了善、完善了自己、荣耀了上帝。
教育目标的个体性和公共性首先造成学校法律身份的尴尬。
这个尴尬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公法人”概念的混合性, 自2 0世纪8 0年代以来的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是提升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性, 这个改革方向借助法人制度得以完成, 但是直至现在, 人们发现高等学校并不能完全成为民法上的法人, 它还应当保留一些公权力, 这是教育目标的公共性所决定的, 所以, 现在学界普遍认为学校是公法人, 至少公办高等学校是公法人。
但是, “公法人”既是一个公法上的概念, 也是一个民法上的概念, 概念的双重性源自教育目的的双重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目的的双重性对教育法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下简称《教育法》) 第5条、《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以下简称《高等教育法》) 第4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下简称《义务教育法》) 第3条所提出的教育目的是双重的:从个人的角度而言, 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人;从国家的角度而言, 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个教育目标的双重性源自我们的文化:既不把教育看成是纯粹个体的事业,也不全然是国家义务, 而是认为个体有责任完善自身, 但是, 完善自身的目的不是追求个人的享乐, 而是投身于家国天下。
例如, 儒家讲“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最后是要落到“安百姓”;佛教的教育是自度、度他, 前者以个人出离生死为目的, 后者以济世救众生为目的;道家也不仅仅是个人成仙,也有修齐治平的理想。
不仅仅是中国文明, 西方的文明体下的教育目标同样具有这种双重性。
古希腊的教育是先通过德性教育培养完美的公民, 而培养完美公民的目的是让他担起管理城邦的公共职能。
在基督教里有两种关系非常重要:个人与上帝的关系, 个人与邻人的关系。
在人与上帝的关系中, 个人会先要求自己成为一个善人, 需要通过帮助邻人来达到“善”, 自我教化和帮助他人实现统一。
即, 你通过帮助邻人来荣耀上帝, 在帮助邻人的过程中你积累了善、完善了自己、荣耀了上帝。
教育目标的个体性和公共性首先造成学校法律身份的尴尬。
这个尴尬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公法人”概念的混合性, 自2 0世纪8 0年代以来的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是提升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性, 这个改革方向借助法人制度得以完成, 但是直至现在, 人们发现高等学校并不能完全成为民法上的法人,它还应当保留一些公权力, 这是教育目标的公共性所决定的, 所以, 现在学界普遍认为学校是公法人, 至少公办高等学校是公法人。
但是, “公法人”既是一个公法上的概念, 也是一个民法上的概念, 概念的双重性源自教育目的的双重性。
另一方面是学校身份的混乱性, 我们接受公办高等学校是公法人, 但是我们很难接受民办学校是公法人, 我们接受公办初等教育学校、中等教育学校的公共性,但是我们不承认它们的法人身份, 身份的混合性和混乱性都是教育目标的双重性导致的。
1其次, 如果学校的法律身份既不是完全的私法主体也不是完全的公法主体,这也导致了教师和学校之间既不是公法上的关系, 也不是私法上的关系, 教师既非公务员也非劳动者。
未来教师法律身份的改革如果完全采取市场经济的思路则违背了教育的公共性原则。
最后, 教育法中的一个核心难题是:受教育是权利还是义务?如果公民把接受教育看成是个人的私事, 那么必然会坚持受教育的权利属性, 认为受教育者有选择、放弃等权利;但是如果把接受教育看成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事业, 那么,受教育就是公民对国家、对社会的义务。
受教育是权利还是义务取决于教育目的。
所以, 本文先简析教育法背后的教育文化对教育目标的定位, 然后考察教育法所规定的双重教育目标, 最后依次指出这种双重性导致学校、教师的法律身份和受教育权等难题。
对于这些难题的解决, 只有在承认教育目的的双重性基础上,分析具体情况, 才能提出恰当方案。
一、教育的目标与教育法的目标(一) 教育的目标教育是一项文化事业, 一国的文化直接决定了其教育的目标, 对教育目标的考察必须深入到其背后的文化之中。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比较重视教育的国度, 教育是立国的根本, “建国君民, 教学为先”[1]。
教育的目的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国家, 这一点历代帝王看得很清楚, 隋炀帝说“建国君民:, 教学为先, 移风易俗, 必自兹始。
”[2]唐玄宗诏“先王务本:, 君子知教, 化人成俗, 理国齐家, 必由学矣。
”[3]明太祖说:“育人才, 正风俗, 莫先于学校。
”[4]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人才, 你不仅属于你自己, 而且属于这个国家。
这是教育的义务性和强制性的根源。
儒家的教育理想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是手段, “安百姓”是目的。
如果修己仅仅是为了自己升官发财, 那就是孔子所批评的“小人儒”, 孔子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君子儒”, 但什么是君子?有两个层面的理解:一是个体的层面, 个体的层面就是“修己”。
如何修己呢?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
教育法所说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就是在这个层面而言的。
修己完成之后, 就上升到第二个层面, 即国家的层面, 即治国平天下, 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是为了治国平天下。
教育法所说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第二个层面的意思。
从国家的层面而言, 一个人有义务学习, 有义务成为好人。
中国有一句俗2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天地生养你, 你如果不好好修养你自己, 以使自己成为一个对天地有用的人, 那么天就要诛你, 地就要灭你。
在这个意义上, 你是有义务学习的, 但是你学习的目的不能仅仅停留在修己, 你的目的是安百姓。
佛教的教育观其实也是双重的:既为自己, 也为他人。
为他人反而是成就自己。
佛说我们在六道轮回中, 这一世很难得地由阿修罗道进入人道, 但是, 无论是阿修罗道还是人道, 都是在欲界, 一刹那间我们就有八万四千个念头, 绵延不绝,苦不堪言, 这就是佛教所说的苦海, 要脱离苦海, 摆脱欲界, 只有通过自我的修行和自我的教育, 成为觉悟者, 摆脱生死, 进入到色界。
这个自我教育的阶梯就是:自度, 度他。
其实, 自度与度他也是统一的, 自度成为菩萨的目的是为了普度众生。
“菩萨取于净国, 皆为饶益诸众生故。
”[5]一切众生, 是菩萨成就净土的根基, 佛教教育的宗旨, 是“成就众生, 净佛国土”。
道家不仅仅是个人修道成仙, 而且也有家国情怀。
道家经典老子的《道德经》, 不仅是一部个人修身的书, 更是一部治国之书, 这点在第四十九章体现得最为明显, “圣人无常心, 以百姓心为心”。
真正修道的人是心怀百姓的。
《老子》第五十四章:“修之于身, 其德乃真;修之于家, 其德乃余;修之于乡, 其行乃长;修之于邦, 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 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 以家观家, 以乡观乡, 以邦观邦, 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可见, 胸怀越大, 德越丰, 个人修道德与胸怀天下是不可分离的。
所以, 明盛衰之道, 通成败之数, 知治乱之势, 入众妙之门, 晓大化之运度。
因此, 丘处机才北上大元, 劝止杀。
同样, 西方文化之下的教育目标也是双重的。
古希腊最有代表性的思想家是柏拉图, 他在《理想国》和《法律篇》这两部关于国家立法的着作中都讨论过教育。
在《法律篇》第一卷中, 雅典异方人认为城邦的领导者必须在年轻的时候就接受教育才能实施正确的领导。
教育的核心:“教育乃是正确的教养, 尽可能把孩子的灵魂从玩游戏的爱欲引领到他必须做的事情上。
以使他在职业德性上成为完美之人。
”[6]教导买卖等, 不是教育, 职业教育不是教育。
教育是指“童年时起就受到的德性教育, 这种教育让人渴望并热爱成为一名完美的公民, 懂得如何依正义行统治和被统治”[7]。
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 关于教育的内容, 柏拉图并不认为职业教育是教育, 教育的内容是德性教育;第二, 教育的目标也是双重的, 先3通过德性教育培养一名完美的公民, 而培养完美公民的目的是让他担起管理城邦的公共职能。
所以, 在《法律篇》第七卷中, 柏拉图明确说“‘每个人'必须强迫接受教育, 因为他们首先属于国家, 其次才属于他们的父母”[8]。
教育首先是为了国家, 其次是为了他自己。
在基督教中, 因为人是上帝创造的, 是上帝的复制品, 上帝是全知全能全善的, 所以, 人也应该向全知全能全善的方向努力, 哪怕人穷其一生都无法达到全知全能全善的境界, 但也要用一生的时间来向此靠近。
所以, 全知全能全善先是对己的要求, 在“善”的层面, 你需要帮助他人来达到, 这样, 你的自我教化和对他人的贡献才统一起来。
所以, 基督教里有两种关系非常重要:你与上帝的关系,你与邻居的关系。
你通过帮助邻居来荣耀上帝, 在帮助邻居的过程中你积累了善、完成了自我教化、荣耀了上帝。
总之, 中西文明不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单一性地为自己, 或者单一性地为国家,教育的目标是双重的, 是个体性与公共性的统一。
(二) 教育法的目标1. 中国教育法的目标现行的几部教育法都明确了教育目标。
例如《教育法》第5条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等教育法》第4条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义务教育法》第3条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教育质量, 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这三部有代表性的教育法都明确了教育首先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个人;其次, 这个“人”绝对不是仅仅谋求个人幸福的人, 而是一个有家国担当、能建设社会主义的人。
教育目标的双重性被这几部法律所确认。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提法并不是自古就有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党的领导人首次就教育的目标发表看法是在1 9 5 7年, 毛泽东在最高国务4会议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 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9]当时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劳动者”。
“文革”结束之后的八十年代, 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人才”, 劳动降为了德智体美劳中的一个要素。
1 9 8 5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 要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行各业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
1 9 8 6年的《义务教育法》又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这两个文件调整了教育的目的, 用“人才”取代了“劳动者”。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 官方又对教育目标进行了调整, 调整为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
1 9 9 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对教育目标的规定是:“必须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两年之后的《教育法》更加明确了这个“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