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意识与纪录片的真实性原则
电视纪录片中编导的意识
电视纪录片中编导的意识作者:朱冶来源:《活力》2013年第02期[关键词]电视纪录片;优秀片的特点;人为因素;优秀手法一、优秀纪录片的特点真实性优秀的纪录片“创作活动”是以对"真实"的追求开始的。
但是所谓"真实"其实是有条件有范围的。
这就是在何种程度上有效的价值观念。
"客观真实"是一个意识形态的神话,而实际上任何一个观察者都必须立足于他所处现实环境,立足于他的文化背景,立足于他的个体经验。
一部好的纪录片不仅应该具备“客观的真实”也必须融入编导的“价值真实”。
从某种角度上说,纪录片的文化意义其实就是它的价值意义。
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价值意义通过编导的选题、前期策划、拍摄和后期综合剪辑来实现。
例如:《迁徙的鸟》虽然是一部记录动物的影片,但其情其景感人至深。
人文性:成功的纪录片的关注的大都是人,是人的本质力量和生存状态、人的生存方式和文化积淀,人的性格和命运,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对生命和世界的思考。
像杨天乙的《老头》;杜海滨的《铁道沿线》;都属于关注特定人群的优秀纪录片。
时间性:要想制作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只有在一定的时间积累中,才能为观众提供一个人类生存的某个阶段的活的历史,才能保留生活自然流程的偶发性和丰富的细节,以及经过交流和反馈之后积累的情绪氛围,展现更为丰富的人文背景。
独特的结构性:纪录片要求自身有独立的严谨的结构和个性化的风格样式,表现人文内容应有一定的结构力。
有起始、发展、高潮。
结果等,创作者还要把握叙事的技巧,注意节奏和韵律,并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叙述方式,形成不同的风格样式。
这些不同纪录片中所共有的优点是促成一部成功作品诞生的重要条件。
那么,作为一名出色的编导,就应该在主观意识上最大程度的发挥出“人为因素”将这些优秀手法运用到作品当中去提升影片的品质。
二、纪录片中的人为因素与优秀手法(一)赋予纪录片内涵与意义事实上,纪录片完全意义上的客观真实是并不存在的。
编导意识在电视纪录片节目编辑中的表达
编导意识在电视纪录片节目编辑中的表达作者:林燕来源:《新媒体研究》2015年第16期摘 ;要 ;电视纪录片记录的是真实画面,编导需要将不同的画面重新组合,将信息传递给观众。
纪录片反映的是客观事实,编导在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中应该重视编导意识,用理想眼光选择记录的镜头,突出纪录片主题。
编导意识的体现是根据自身客观分析来控制和管理纪录片的拍摄和编辑。
关键词 ;电视纪录片;编辑;编导意识中图分类号 ;G2 ; ; ;文献标识码 ;A ; ;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5)16-0070-02编辑环节是纪录片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拍摄了纪录片的真实场景之后,经过后期编辑才能成为一部纪录片。
纪录片是以真实场景为基础,通过编辑的编导意识来构建整体内容,从而保证传递给观众的信息是完整的。
编辑制作剪辑时,应该充分发挥其编导意识,将真实的画面进行完美的整合,只有这样才能抓住观众眼球,使电视纪录片深受人们喜爱。
1 ;编导意识的重要性1.1 ;编导意识体现了编导的素养编导意识是纪录片编导过程中编导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
编导意识应该贯穿在纪录片创作整个过程中。
拍摄之前编导就应对纪录片的题材进行构思,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来规划纪录片题材,对于纪录片的类型、镜头风格和剪辑风格都要做到心里有数。
在拍摄过程中编导同样需用运用各种技巧对每一个段落进行再创作。
在后期的剪辑过程中也要合理选择,所以,编导意识是贯穿在纪录片创作的整个过程中的,很明显的反映出编导的素养,编导将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呈现在纪录片中,这种素养是编导在生活中的积累所得。
可以说,编导对艺术追求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纪录片观看过程中观众产生共鸣的程度。
所以,编导意识体现了编导的素养[1]。
1.2 ;编导意识体现了编导的情感编导意识很大程度上是为纪录片增强故事性和趣味性,这需要编导融入自己的情感。
纪录片虽然是真实场景的呈现,但是同样需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而无论哪种形式的艺术都存在着一定的情感。
编导意识在电视纪录片节目编辑中的表达
编导意识 主要就是在制作纪 录片 的过程 中, 编辑将 自身 的 主观意识融入纪录片 中, 使得纪录片富有一定 的情感色彩 , 从 而 提升纪录片节 目的艺术性。通常情况下 , 纪 录片所体现 的内容 都是真实 的 , 一般不具有感 情色彩 , 而在纪录 片中融入编导意 识会使 其变得更加 有血 有肉。在具体 的编辑制作过程 中, 编辑 需要认真分 析每个真实 的画面和场景 , 从中选择最优 秀的 、 最 有代表性 的 内容进行组 合。同时 , 在重新整合素材 的过程 中, 编 辑 要 适 当 地 融 人 自身 的 思 想 情 感 , 让 纪录 片成为一 个有情 感、 有 思想的艺术作 品 , 而不是一个 简单 的画面记 录和理论说 教节 目。不 同的编辑通过 同一 种真实素材制作 出来 的纪 录片 各不相同 , 其主要原因在于编辑的思想 、 知识背景 、 人生经历 各 不相 同 , 所 以在 素材 的选择上也存 在很大 的差异 , 同时 纪录片 最后 突出的主题也不 同 , 但有一 点需要注意 , 即每一个 编辑 制
王 冠
( 太原广播 电视 台,山西 太原 0 3 0 0 2 4)
摘 要: 纪录片作为电视 节 目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 受到 了广 大受众 的喜 爱, 同时纪 录片节 目编辑 中的编导意识也 越 来越重要 , 并且在 节 目中发挥 着重要 的作 用。电视 纪录片主要是记 录一些真 实的画面 , 编 导要 将 多种类 型的画面进 行 重新组合 , 从而将信 息传递给广 大受众。所 以, 在 纪录 片的编辑过程 中, 编导应该 注重体 现编导意识 , 用独特 的视 角 选择记 录的 画面 , 突出纪录 片节 目的主题 。基 于这样 的认识 , 本文针对编导 意识 在电视纪 录片节 目编辑 中的具体体现 进行 分析探 究 , 并相应地提 出编导意识在 电视纪录片节 目编辑 中的表达原则。 关键词 : 编导意识 ; 电视 纪录片节 目; 编辑表达 ; 分析探 究 中图分 类号 :J 9 5 2 文 献标 志码 :A 文 章编 号 :1 6 7 4 — 8 8 8 3( 2 0 1 6)2 0 — 0 1 5 9 一 O 1
试论真实性原则在纪录片创作中的体现
20107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试论真实性原则在纪录片创作中的体现张勇纪录片英语为documenl,这个词的意思是文献、公文、证书、证件、凭证等,都有不可伪造的意思。
纪录片的真实性,首先表现在它的非虚构性,纪录片所拍摄的必须是真人真事,其次,纪录片创作的基本手法是纪录,而不是扮演。
一、敢于深入现场,是纪录片创作的真实基础。
生活的现场就是纪录片的现场。
拍摄纪录片不可能像报告文学那样,可以根据当事人的叙述在文字上还原现场情景,而纪录片的现场有时候是很危险的现场,需要编导和摄影师的勇敢精神才能拍摄到生动的真实场景。
笔者在近年里曾先后参与编导了荣获“重庆纪录片学术奖”优秀纪录片奖的《精神病院的女护士》和获得第十二届重庆新闻奖三等奖的《滕彩喜同他的藏獒们》等纪录片,在拍摄《精神病院的女护士》的过程中,笔者与摄制组在两年的时间里,曾先后四次进入精神病院进行现场拍摄。
每次走进精神病院的住院区,当厚厚的大门在身后重重关上的时候,我们面对一个个神态各异的精神病患者,就要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发生的危险。
有时患者要来抢拍摄机,说要请你给他拍照片,有时又要做出各种怪模样来与你攀谈。
尽管有医生护士的保护,但每一次拍摄都是一次考验。
拍摄纪录片《滕彩喜同他的藏獒们》更是令人心惊胆战。
滕彩喜的藏獒养殖场,高墙铁栏,防护十分严密。
因为藏獒一旦奔出,将对人的生命造成严重伤害。
二、善于抢抓镜头,是纪录片创作的真实环节。
纪录片的场景需要镜头表现,而纪录片要纪录的生活事件往往需要纪录者耐心的等待和辛勤的工作。
因为纪录片制作人是生活境况的守望者。
在获奖纪录片《龙脊》中,考试的那一段长镜头,老爷爷从门外走进考场看外孙考试,然后在考场转悠,结果被监考老师劝出,这段长达3分多钟的镜头有力地表现了画面主体复杂的心理变化,起到了较好的表现作用。
当然,这个极其自然、本色的镜头的获得并不是一下就可以得到的,陈晓卿为了摄录到真实自然的镜头,他首先在小寨村扛着摄像机拍了一个多星期,见什么拍什么,小寨村的村民慢慢地习惯了,面对镜头不再紧张、手足无措,因而才让他抓拍到了原汁原味的生活真实画面。
浅谈纪录片的编导意识
摘 要: 纪录片的核心是真 实, 在真 实的基础 上 , 通过 编导意识对故事进行编排创 作 , 突出故 事的核 心价值 让 观 众 领会 纪录片的 内涵和 意义。编导意i e , 4  ̄r L在 纪录片的各个方 面, 贯 穿危 作的全过程 , 使 纪录 片既真 实又富有 艺术感 既 能纵观全局 , 又能将每 个细节拿 捏好 , 从 而进一 步体现 纪录片的价值 。 关键词 : 纪录 片; 编导意识 中 图分类 号 :J 9 5 2 文献 标志 码 :A 文章 编 号 :1 6 7 4 — 8 8 8 3( 2 0 1 7)1 0 — 0 1 3 5 — 0 2
成分 , 被摄者 会表现 出 自己认 为最佳 的状态 , 并且按 照社会统 的道德 规范 出现 在镜头前 , 隐瞒 自已真实的状态 。所 以, 真 实 的纪 录片就是要 过 滤掉那些 装饰性 的镜 头 , 尽 可能将 最原 始、 最真实 的状 态展现在观众 面前。运用合理 的拍 摄角度 , 如 长镜 头会 给人 现场 真实感 , 特 写镜头 能合理 地展现 人物 的面 部表情和 细微 情绪 , 运动 的镜头 能展现 出紧 张的氛围 , 旋转 的 镜 头可 以体 现人物 的内心情境。不 同的角度 能体现 出不 同的 情感表 达 , 所展现 出的人物价值也不 同。在摄影师镜头 的捕捉 下, 被摄 者的价值得 到了充分挖掘 , 尽可能多地 发现更多的细 节, 有利于为后期创作积累素材 。 ( 三 )编导意识决定的剪辑风格和体现 出的价值 通 过前期 的选题 和素 材的拍摄 , 纪录 片创 作 的最后也 是 最重要 的一个环节 , 就是纪录片的剪辑 。通过对大量记录的画 面进行 剪辑 , 融人 编导意识对 素材进行再创作 , 将真 实的故事 以更加完 整 、 富有 艺术性 的形式 展现出来 , 给观众带来视 觉冲 击 。在剪辑 纪录片的过程 中 , 声音的加入也是介入编导意识的 体现 , 通 过后期对 画面添加 的音效 和背景音乐 , 从听觉 的角度 突出纪录片的真实感 , 提高艺术性和观赏价值。声音 和视带 给观众 的感受是 一致 的, 通过两者 的结合 , 进一 步提升 了纪 录 片的 内涵意 义。比如 , 一个 人在安静 的走 廊行走 的画面 , 如果 没 有脚 步声 , 就不 能体 现他沉重 的心 情。同时 , 剪辑 风格决定 了纪录片的基调 , 通过剪辑 对前期拍摄进行 重组创作 , 升华 了 纪 录片 的价值 , 令其达到了更高的艺术境界 。前期选题所要达 到 的预期效果 , 通过后期 的剪辑进行完善 , 纪录片所要 表达的 情感价值和思想 内涵都得到 了充分 的体现。 三、 纪录片中编导意识应 用的原则 ( 一 )纪录片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原则 纪录片就是 记录真实 的故事 , 通 过拍摄真实 的生活画面 , 表达创 作动 机和创 作思想 。纪 录片 以真 实为原则 , 但 是为 了 让观众能更 好地理解纪 录片的主题思想 , 体现其艺术 价值 , 在 拍 摄过程 中需要加入编导 意识进行合理 的编排和剪辑 。编辑 将 这些 真实场 景进行 艺术加 工 , 让 它们 变得 富有 情节性 和故 事性, 更加 引人人 胜 , 通 过 吸引更 多的观众 观看 , 达到传 播纪 录片思想和价值 观的 目的。不 经过加工的 画面难 以引起观众 的观看 兴趣 , 但是如果加工 过度 , 就 会违背纪录片 的真实性原 则 。主题 的选取 要遵循 可靠性 原则 , 选择 在社会 中广泛存 在 的, 值得研究的问题 。另外 , 在拍摄和剪辑过程中 , 要遵循真实 性原 则 , 不 能过多地进行创 作加工 , 让纪录片失去 真实性 。如 果缺乏真实性 , 纪 录片就变成 电影 或者伪纪 录片 了。编辑不能 为 了博取 眼球便 加入虚 构 的情 节 , 要 严格遵 守可靠 真实 的原 则, 把 握每一处 细节 , 力求真实 。
论广播电视纪录片创作的虚与实
论广播电视纪录片创作的虚与实作者:李超来源:《商情》2014年第45期【摘要】广播电视纪录片是一种影片的创作形式。
纪录片是广播电视创作手段的一种,而在纪录片的创作中真实性是是整个纪录片创作的重要原则。
有人说纪录片的存在就是为了记录客观发生的事实,然而伴随着人类历史不断前进,社会的不断进步,绝对的真实是不存在的。
每部影片的创作除了客观的事实,也都包含着编导者的主观情感,而这些情感或许体现在镜头的运用,或许体现在剪辑手法上,这些潜意识的虚是存在却不易被察觉的。
因此就算是以真实性为标榜的记录片在创作的过程中也有相对的虚实结合。
【关键词】记录片纪实性主观情感纪录片最早是由英国人提出的,他并没有给记录片提出明确的概念,也无法界定什么是纪录片。
著名学者欧阳宏尘在《纪录片概念》中提到一个相对完善的理念,即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
纪录片的原则就是真实性,而这种真实性也是相对真实的。
记录片除了真实发生的事实之外,还搀入了编导者自己的思想情感,顺着这种思想主线进行整体的创作。
那么是不是说,可以顺着这条线去凭空捏造,天马行空的去创作?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因为记录片的“虚”是为了去真实的再现事实而进行的适当的加工,是为了展现主题,讲述故事进行的以事实为基础的表现方式。
“虚”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场景及被摄人物表现的虚与实纪录片虽然是真实性为原则进行拍摄创作的,但是当被摄者面对一部摄像机去进行自己日常的生活的时候还是会出现很多紧张的情绪,会把一些平时不注意的细节进行放大,这种紧张的情绪也会导致拍摄的不顺利。
由于制作成本,拍摄条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此时编导者有选择的进行一些必要的安排,以达到节省成本,节约时间的目的,也以便更好把握整部影片的创作。
1923年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纳努克》的公映,标志着纪录电影在艺术创作上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电视纪录片编导意识及叙事手法模式论文(共3篇)
电视纪录片编导意识及叙事手法模式论文(共3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浅谈电视纪录片编辑的编导意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逐渐跟上世界的脚步,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令人叹为观止,笔记本、智能手机等智能终端的普及也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电视纪录片的魅力,电视纪录片也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并在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中展现出巨大的作用,而电视纪录片的公正性与权威性也显得尤为重要,所以电视纪录片的编辑一定要在工作过程中看重自身的编导意识,从始至终保持理性的头脑选择需要展现的题材,时刻牢记纪录片的主题,从而向大众展现纪录片的社会责任。
一、电视纪录片的实质电视纪录片的本质是利用真实有效的画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场景进行记录,通过纪录片工作人员的编辑工作再对这些还原的画面进行不同层次的组合与修改,最终完成一部电视纪录片后向观众播放,传递真实有效的信息。
所以电视纪录片实际是能够反射出客观真实环境的材料。
电视纪录片的编辑过程必须充盈着理性的味道,否则最终的效果会一塌糊涂。
二、电视纪录片的编辑工作中编导意识的重要性编辑环节可以说是纪录片生成的最重要的环节,一部优秀的纪录片除了取景拍摄环节之外,必须要依靠编辑工作才能够形成最终的完善的作品,这种编辑工作与电影的编辑工作有着显著的差异,电影看重的是导演的主管拍摄,但是电视纪录片必须依赖客观科学的拍摄画面,最后将这些零碎的画面依靠理性的编导意识进行组合,形成完整的纪录片过程。
编导意识是指电视纪录片工作者在进行编辑时要紧抓纪录片的实质主题,联系实际情况,采用一定的手段,可以合理有效地控制纪录片,这种意识主要展现的是编辑本体。
所以在电视纪录片的生成过程中,十分看重编辑的编导意识。
三、编导意识要重视电视纪录片中画面的真实性与故事的紧凑性相融合电视纪录片的故事性可以说是在原有真实拍摄画面的基础上考虑纪录片的完整性与连贯性,利用理性的思维将这些客观画面进行编辑,最终组装成具有一定叙述特征的纪录片。
纪录片中的真实性
纪录片中的真实性内容摘要:全文以纪录片中的本性——真实性为线索,探讨在纪录片中存在真实性的价值所在,以及在纪录片中失实的纪实存在的弊端,谈论真实性在纪录片中的重要性,对于电视纪录片来说,它固然是以真的人和事为基础,但也必须含有真的理和情,只有这样,电视纪录片才能说是参与了对文艺美的创造。
关键词:纪录片真实性价值纪录片中的真实性纪录片在我的印象里给予我最多感触就是它非常得真实,拍摄者并不是演员,并不需要台词。
纪录片只是在记录生活中的点滴,人的真实反应,事物的真实形态。
纪录片就是以真实为核心来进行创造的。
纪录片有很多的题材,也有很多的阐述的故事。
纪录片呈现的真实性则是纪录片的价值所在。
如果一部纪录片不够真实,还会有人去看吗?那么它的价值又在哪里?可以毫不避讳的说真实是纪录片的艺术生命。
某些生活原貌与真实性不能画等号。
由此可知,真人真事,是基础,但远不是真实性。
纪录片首先必须受新闻学和历史学真实性原则制约——内容的真实无误,这是底线,否则便无纪实可言。
①纪录片和故事片的差别在于故事片不具有真实性,众所皆知,真实性是纪录片创作的原则。
纪录片也称为非虚构影片,与故事片相比,它最大的魅力就在于真实。
纪录片是一个最基本的电影形态,就像绘画和素描的关系。
实际上素描解决什么问题呢?一个是材料,一个是作者的本体,还有一个是客观世界。
他怎么通过一个有限的材料手段,把他作为一个主体对客观外部世界的惊艳表达出来。
那么素描是一个开始,一个起点。
我觉得纪录片在电影文化中解决的就是这么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它是一个基本的电影形式,就是你怎么样通过很有限的电影手段,把对外部世界的直接经验,通过电影的方式纪录下来或者表现出来,传递出来,传递给观众,纪录片从文化角度来说就是完成这样一种功能。
纪录片存在真实性是十分重要的,真实性往往就是衡量一部纪录片价值的所在。
真实是纪录片艺术的各种功能、价值赖以存在最重要的基石。
失实的纪实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完整版)浅谈纪录片的真实性及纪实手法
对于纪录片的概括我更喜欢肖平在他的书中所说的,"纪录片是既是一种世相,又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境界和品格"。
我们用镜头去面对生活,提炼生活,真实的反映生活,而这种真实性本身就是一种境界和品格,我觉得纪录片区别于其它类型片的最大魅力就在于以生命去试问自然、真理和人类的禁区与盲点,选择纪录片本身就意味着选择一种对生活的忠诚。
这也是我们热爱纪录片的原因。
真实就是纪录片的生命,是其最根本的美学特征。
一、纪录片的真实理念1. 从客观真实角度看,纪录片的文本内容永远无法接近客观生活本身,与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也不尽一致、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即想像与虚构的成分。
因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一经过摘取,就未免带上主观性。
而在大千世界中我们只对一人、物、事感兴趣而成为叙述主体要表现的对象,这似乎也有一种神秘力量在起作用。
而叙述主题与对象的共鸣程度、采访拍摄过程的策划、镜头的参与到编辑阶段都不可避免地使纪录片的文本内容与客观存在物存在着不一致。
2. 纪录片文本内容具有主观性与虚构性的一面,也就是说纪录片叙述具有修辞性,但从另一方面,纪录片的文本内容也存在着客观性和真实性。
纪录片是真实事件的见证者,纪录片的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用纯粹的文字方式对真实事件进行描述的"追忆性"行为这确保了纪录片文本内容反映客观真实的可靠性。
3. 纪录片文本内容的真实,是文体技巧与观众接受心理共谋的结果。
有人说纪录片的"现实主义效果"是由观众对片中内容的认同和接受程度决定的。
在这个意义上看,纪录片文本与客观存在物之间是否符合就在于观众的"真实判定"。
其实观众在判定纪录片文本是否逼真反映生活的依据,一方面来自观众习惯了的或理解力之内的意义模型。
另一方面来自节目类型、文体观念与技巧对观众的暗示。
二、纪录片是注重过程的纪录,纪录片的魅力也在于过程纪录中,较之"解说加画面",我们应尽量用纪实手法来表现过程纪录的真实。
电视纪录片摄像师应该具备编导意识
电视纪录片摄像师应该具备编导意识作者:梁俊杰来源:《艺术科技》2013年第06期摘要:电视纪录片不同于其他类型的电视作品,不仅需要将所拍摄的题材客观、真实地反映出来,又要掌握一定的技巧,使拍摄出来的作品能够吸引观众,领会出作品的深刻内涵和情感。
因此,纪录片的拍摄对于摄像师有较高的要求,需要其具备编导意识,即在拍摄的过程中能够做到统观全局,同时还要把握好每一处细节,使作品呈现出全局性、创新性以及协调性。
本文主要讨论了电视纪录片摄像师应具备的编导意识所包涵的基本素养,以期许摄像师能拍出更好的作品。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摄像师;编导意识如今,电视纪录片由于其真实性而受到众多老百姓的追捧,例如之前波澜壮阔的《话说长江》,宛如一幅幅画卷,向我们展示了长江的雄伟壮美、长江沿岸城市的迅速崛起以及生活在长江附近人们充满生机的生活场景;再如宏伟壮丽的《大国崛起》,用镜头以及生动的文字向我们介绍了几个国家悠久的发展历程、现今时代的昌盛以及国民生活的和谐画面;还有让人垂涎三尺的《舌尖上的中国》,唯美的画面和生活化的叙事,灵动多变的近距变焦以及浅景深拍摄用高清的镜头表现,将一道道美食淋漓尽致地呈现在我们眼前……电视纪录片是一种相对比较特殊的电视艺术形式,这对摄像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客观、真实性是其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素养[1]。
除此之外,还应该具有编导意识,详细来说,就是要具备:(1)良好的沟通能力,以便与被访者能够很好地交流;(2)要有质疑的精神,善于质疑每一个故事的表象,并且探寻事件的真相;(3)要有细节意识,能够捕捉到每一个小细节;(4)要有后期编辑意识,使得所拍摄出来的作品经过编辑更加顺畅、完整;(5)还需要有良好的审美能力,善于发现不易察觉到的美,将其捕捉到镜头中来。
下面,将对电视纪录片的摄像师应该具备的这些素养进行详细的论述。
1 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摄像师不仅要与编导以及其他机组工作人员进行良好的交流、协调好分工,更重要的还应该与被访者进行良好的沟通。
浅谈电视纪录片编辑的编导意识
2019.07一、编导意识在电视纪录片中的重要性编辑是制作纪录片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工作,要知道,纪录片要想被大众所接受与喜欢,不仅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拍摄场景,还要依靠编辑工作,最终才可以形成一个优秀的作品。
电影和纪录片编辑工作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前者主要是导演负责拍摄,后者要依靠一些真实、客观的拍摄画面,然后将这些零散的画面进行组合。
而编导意识则是工作者在编辑过程中,应该深刻地理解到纪录片中的核心,然后结合实际情况,去选择自己想要体现的题材,真正地向大众阐述清楚纪录片中的思想内涵和情感价值。
二、编导意识的构成原则1.真实性。
纪录片所讲述的一般都是非常真实的故事,去拍摄生活中一些真实存在的事情,有效地表达自己的创作动机。
为了充分体现出纪录片的真实性,就需要将编导意识引入其中,然后对这些真实的场景进行相应的加工处理,确保整个故事情节的饱满性,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
同时,在选择主题的时候,也应该秉承着可靠性的基本原则,针对一些具备社会性质的话题,而且在制作的时候,不能为了博取眼球就添加一些虚构浅谈电视纪录片编辑的编导意识□陈志颖【摘要】本文简要阐述了编导意识在电视纪录片中的重要性,分析了编导意识的构成原则,重点提出一些培养措施,以期为电视纪录片的从业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编导意识编辑表达位,拒绝低俗低级趣味的素材,这关系到社会的正确价值观和审美导向。
三、城市形象宣传片的审美追求城市形象宣传片帮助一些原本籍籍无名的城市扩大了知名度,得到了更多资金的投入,但是随着国家飞速的发展,很多宣传片的创意还停留在比较老土和陈旧的观念上,完全不符合新时代的审美观,城市宣传片的审美追求必须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1.动静相间,节奏韵律。
城市形象宣传片要从多个感官刺激观众,在短时间内能让观者对这个城市产生好感,这就是评价一部宣传片的最高标准。
不仅要有美丽的画面,好听的音乐,动人的文字,还必须要投入感情。
创作者只有在作品里面融入了美好的感情,才能让观者产生共鸣,一下子就陷入你所创造的情境中来,被城市所迷倒。
守正创新,润物无声——谈电视纪录片编辑编导意识的运用
新闻采编第 4 卷 总第 096期 85随着近些年来纪录片的大火,人们对纪录片的关注度也逐渐提升,纪录片开始进入公众视野。
《舌尖上的中国》《王朝》《大国重器》《国家地理》等,这些成功的纪录片无不具备浓郁的人文气息和深度的思想,使观众产生共鸣。
电视纪录片都是以真实的素材作为依据,强调将客观事物进行真实的展现[1],编导的责任就是通过自我的介入,将这些真实的故事巧妙地融合,深化内涵并提高其艺术性,一部纪录片拥有大量的素材,但纪录片不可能只是将这些素材不做任何修饰地展现,这样就会降低它本身的价值,但怎样将这些素材整合,形成具有深度的纪录片,这就需要考量编辑的编导意识,纪录片最终展现出的效果与编辑的编导意识休戚相关[2],所以编导意识是整部纪录片的关键所在。
一、电视纪录片中编导意识的重要性(一)编导意识体现了编导的素养编导意识是电视纪录片编辑的基本素养,一部好的纪录片能反映出编辑的编导意识,而要想与观众产生共鸣,得到观众认同,需要编辑形成自己的创作节奏,把握纪录片的走向与自我的介入角度,有效传达出纪录片中所蕴涵的思想。
摄影师在拍摄中不会按照编辑的想法进行,因此编辑要灵活运用各种拍摄画面,结合一定的技巧对画面进行设计,分析镜头并进行捕捉[3],在拍摄过程中,被拍摄的人物会本能地有所掩饰,不完全展现真实的自我,所以编辑在进行镜头选取时,要去除那些装饰性的镜头,将真实的故事和情节还原给观众,同时在拍摄时要注意抓取人物最为细节的面部表情,体现出人物的内心活动。
编导意识体现出编辑的自主能动性,可以说,编辑编导意识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电视纪录片的质量。
(二)编导意识体现了编辑的审美纪录片记录的都是真实的故事,纪录片在呈现这些故事时,需要编辑对其进行提炼和升华,这就需要编辑个人的审美能力。
编辑要结合记录的图像与纪录片的题材和类型,评定纪录片的制作方式、受众定位、艺术品味等,编辑的审美是通过电视纪录片间接反映给观众的,而观众在收看该纪录片时,会发现编辑的特色以及不足之处[4],从而促进编辑编导意识的提高。
电视纪录片节目中编导意识的表达
视听论苑电视纪录片1目中编导意识的表达□修姝慧【摘要】近年来获得广泛赞誉的《舌尖上的中国》在第三季开播前期,就在网络上迎来了网友广泛的 热议。
如此影响力的背后,则是由于纪录片从选题、拍摄、编排等方面都具备着极高的素质从而换来的。
这 必须要求纪录片的编导具备极高的编导意识,并在纪录片中将编导意识有着出色的表达。
因此,如何能够 让电视纪录片充分表达出编导意识,是创作优秀纪录片素材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编导编导意识表达制作纪录片从选题到制作成型,是一个较为复杂的 工作,每一项工作都需要编导对其进行严格的把控。
而若 想制作出一档出色的电视纪录片,编导除了需要具备出 色的专业知识外,还需具备较高的编导意识。
只有在纪录 片的创作过程中,充分体现出编导意识,才能保证纪录片 的画面和主题能够有更好的衔接,进而展现给观众。
一、编导意识在电视纪录片中的作用1.编导意识是编导素质的表现。
编导意识是编导在 电视纪录片制作过程中,必须具备的职业 编导是否具备优秀的编导意识,是电视纪录片制作成功的关键 一。
纪录片 的选题,需要编导利用 的编导意识对其进行合理的构思。
而对于纪录片的 型、画面的格纪录片 的 ,都需要编导在纪录片制作的过程中,保 的知。
,一档电视纪录片的个制作过程,都有编导意识的 ,编导意识是 纪录片体的一 ,也具有展现编导职业 的作用。
2.编导意识是编导情感的表现。
一档电视纪录片的 制作风格,是需要编导 对于纪录 的个人理忽略了新闻媒体的道德底线。
在面对一些较为复杂的民 题 ,过 的 题,其 在观众的视中的,能够给 够的,是一观众的 的 ,严 的生活,更是一分为观的观众对 节目产生公信力的疑,进而失去对节目的信任。
三、正确对待民生新闻娱乐化的方式1.坚守品位内涵,提升节目质量。
民生新闻之所以会 获得广泛的关注,并不是为其娱乐化才引起的,而是 其贴近、为百姓真实 服务的品位内涵。
很 多 为了获得众对其,错误 娱乐化定义为未来的发展路,盲 走向了娱乐化的端,不但会严 未来正确的发展,更是为过 娱乐化造成适得其反的结局。
纪录片再现的特征与运用原则
纪录片再现的特征与运用原则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
纪录片再现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真实性:纪录片最基本的特征就是真实性,它要求纪录片的内容必须是真实发生的,不能进行虚构或编撰。
2. 客观性:纪录片要客观地记录现实,不能加入导演或制作者的主观意见和情感。
3. 艺术性:纪录片虽然以真实为基础,但也需要一定的艺术性,通过摄影、剪辑、音乐等手段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4. 思想性:纪录片不仅仅是记录现实,还应该具有一定的思想性,能够引发观众的思考和反思。
在运用纪录片再现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 尊重事实:纪录片的内容必须是真实的,不能进行虚构或编撰,要尊重事实,客观地记录现实。
2. 保护隐私:在记录现实时,要尊重被拍摄者的隐私权,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3. 注重人文关怀:纪录片应该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情感世界,具有一定的人文关怀。
4. 强调思想性:纪录片不仅仅是记录现实,还应该具有一定的思想性,能够引发观众的思考和反思。
5. 提高艺术水准:纪录片需要通过摄影、剪辑、音乐等手段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因此需要不断提高艺术水准。
总之,纪录片再现是一种重要的纪录片表现手法,它能够让观众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和现实,引发观众的思考和反思。
在运用纪录片再现时,需要遵循尊重事实、保护隐私、注重人文关怀、强调思想性和提高艺术水准等原则。
编导的基本原则与创作风格
编导的基本原则与创作风格编导是指导演和编剧的合称,是舞台剧、电影、电视剧等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至关重要的角色。
编导既要负责剧本的创作,又要指导演员的表演,同时还要负责舞台布景、服装设计等方面的工作。
编导的基本原则和创作风格对于作品的质量和观众的接受程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编导的基本原则和创作风格。
一、编导的基本原则1. 故事性原则:编导在创作过程中要注重故事的连贯性和吸引力。
一个好的故事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让他们产生共鸣。
编导需要通过剧本的构建和演员的表演来展现故事的魅力。
2. 视觉性原则:编导需要注重作品的视觉效果。
通过舞台布景、服装设计、灯光效果等手段,营造出逼真的场景和氛围,增强观众的观赏体验。
3. 真实性原则:编导在创作过程中要追求真实性。
无论是舞台剧还是电影电视剧,观众都希望看到真实的人物和情节。
编导需要通过细腻的表演和真实的情感来打动观众。
4. 创新性原则:编导需要在创作中注重创新。
观众对于新鲜的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和兴趣,编导需要通过独特的创意和新颖的表现形式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5. 统一性原则:编导需要在创作过程中保持作品的统一性。
无论是剧本、演员的表演还是舞台布景,都需要与整个作品的风格和主题相一致,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品。
二、编导的创作风格1. 现实主义风格:现实主义是编导常用的创作风格之一。
通过真实的情节和细腻的表演,展现出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让观众产生共鸣。
2. 浪漫主义风格:浪漫主义是编导常用的创作风格之一。
通过浪漫的情节和唯美的画面,营造出梦幻般的氛围,让观众陶醉其中。
3. 幽默喜剧风格:幽默喜剧是编导常用的创作风格之一。
通过搞笑的情节和滑稽的表演,引发观众的笑声,让观众感到轻松和愉快。
4. 惊悚悬疑风格:惊悚悬疑是编导常用的创作风格之一。
通过紧张的情节和扣人心弦的表演,制造出紧张和悬疑的氛围,让观众充满期待和惊喜。
5. 史诗大片风格:史诗大片是编导常用的创作风格之一。
纪录片编导的技巧与挑战
纪录片编导的技巧与挑战纪录片是一种以真实事件为基础,通过记录和展示来呈现事实的影像作品。
作为纪录片的编导,需要具备一定的技巧和面对各种挑战。
本文将探讨纪录片编导的技巧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
一、纪录片编导的技巧1. 主题选择:纪录片的主题选择至关重要。
编导需要选择一个有足够吸引力和独特性的主题,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同时,主题应该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价值,能够引发观众的思考和共鸣。
2. 剧本构思:纪录片虽然以真实事件为基础,但编导仍然需要进行剧本构思。
剧本应该有一个清晰的结构,包括引入、发展和高潮等部分。
编导需要通过剧本来组织素材,使得纪录片具有一定的叙事性和戏剧性。
3. 素材收集:纪录片的素材收集是编导的重要任务之一。
编导需要通过采访、调查和观察等方式收集到丰富的素材。
同时,编导还需要对素材进行筛选和整理,以确保最终呈现给观众的素材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4. 拍摄技巧:纪录片的拍摄技巧对于最终的呈现效果至关重要。
编导需要选择合适的拍摄角度、镜头运动和光线等因素,以营造出适合主题的氛围和情感。
同时,编导还需要善于运用各种拍摄手法,如跟拍、定格和倒影等,以增加影片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5. 后期制作:纪录片的后期制作是编导的最后一道工序。
编导需要通过剪辑、配乐和声音设计等手段,对素材进行加工和处理,以达到最佳的呈现效果。
同时,编导还需要注意节奏和节奏的掌控,以保持观众的兴趣和注意力。
二、纪录片编导的挑战1. 真实性与艺术性的平衡:纪录片作为一种真实记录的形式,需要保持一定的真实性。
然而,编导在追求艺术性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保持真实性的挑战。
编导需要在真实性和艺术性之间找到平衡点,以确保作品既具有观赏性,又能够真实地反映事实。
2. 主题的选择和深度挖掘:纪录片的主题选择和深度挖掘是编导面临的另一个挑战。
编导需要选择一个有足够深度和广度的主题,并通过深入调查和研究,挖掘出主题的内涵和价值。
这需要编导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
浅析电视纪录片摄像师的编导意识
随着人们越发在意电视纪录片所带来的视听感受,电视台对于纪录片摄像师的要求也与日俱增。
为了能够利用镜头将最真实的场景展现给观众,摄像师的编导意识就显得格外重要。
摄像师在具备娴熟的拍摄技巧以外,还需要凭借自身优秀的编导意识,结合现实情况来调整拍摄方式,让拍摄出来的作品更具有特色,吸引观众。
一、对摄像师“编导意识”需求的定义1.影像叙事是摄像具备“编导意识”参与创作的前提。
影像叙事是摄像工作的核心内容,其代表着利用镜头语言将事件的发生及发展的全过程进行完整的呈现,完全依靠镜头的表现力,没有解说词或是字幕的加持。
影像叙事的目的便是让观众在没有外力的帮助下,单单凭借镜头的呈现便能够了解清楚事件的全貌。
在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摄像师经常要用到影像叙事的手法将内容更具吸引力地表现出,但是由于没有解说和字幕的加持,观众很难通过画面来了解到事件的发展全过程。
摄像师只有完全理解编导的思想,将纪录片内容的核心与镜头语言相结合,才能通过影像叙事将纪录片更好地拍摄。
这就需要摄像师具备足够的编导意识,使其与摄像工作完美地结合,才能真正将摄像工作融入到纪录片的整体创作中。
2.细节意识是摄像具备“编导意识”的直接体现。
纪录片摄像师具有较高的编导意识,能够让拍摄出的画面更加地贴近纪录片的中心构架,从而实现编导与摄像二者的巧妙融合。
体现出摄像师的编导意识,便需要摄像师更加地注重细节。
在纪录片中,任何一个细节都有可能最大程度地再现出被拍摄对象的生活原本面貌,细节越丰富,其瞬间带给观众的感受就越发传神,从而令纪录片的真实度越高,也更加地满足观众的观看需求。
很多优秀的纪录片之所以能够被广为称道,很大程度上便是摄像师对纪录内容的细节进行了详尽的刻画,如对其中人物的描写尤其需要通过对细节的传递来增加纪录片的代入感。
比方说当被拍摄对象的表情变得焦虑不安,便能够瞬间激起观众内心对接下来发生的事产生浓厚的兴趣。
摄像师时刻把握细节的表现力,必须要求摄像师拥有较高的编导意识,在前期对纪录片内容能有整体的把握,并能够通过脑海中对故事的预演从而抓取到细节进行刻画。
电视纪录片节目中编导意识的表达分析
电视纪录片节目中编导意识的表达分析罗刚陕西青年职业学院摘要:在电视节目中,纪录片属于纪实类节目,其主要的特别便是情节和画面的真实感,因此获得许多人的喜爱。
电视纪录片的高水准离不开编导意识,不管是选题、拍摄、剪辑还是编排等,都需要编导具备极高的素质和出色的编导意识。
本文就电视纪录片节目中编导意识的表达进行了探讨,期望能够给相关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编导意识;表达分析一档完整的电视纪录片背后,往往代表着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选题、选材、选景等方面都需要仔细的挑选,认真的研究,然而不管是拍摄过程中,还是后期剪辑衔接里,都离不开编导的专业知识和编导意识,而编导意识又是最为重要的,它能够让观众在观看电视纪录片时清晰明了的感受其主体。
一、电视纪录片节目中编导意识的表达作用(一)编导意识表现——编导素质在电视纪录片的制作过程中,编导必须要具备编导意识,这是最基本的职业素质,同时,电视纪录片的制作是否成功,其关键所在,便是编导是否拥有优秀的编导意识。
在纪录片初期,编导在选题开始,就需要通过编导意识来对整个纪录片进行科学、合理的构思,并且,不管是纪录片的类型、镜头、风格、剪辑等,都需要编导在制作纪录片的过程中,保持从头至尾的清晰认知。
从中可以看出,编导意识是穿插在整个电视纪录片的整个制作过程中的,其优秀的编导意识能够提升整个纪录片的水准,同时也能够体现出编导的职业素质[1]。
(二)编导意识表现——编导审美在电视纪录片中,其主要的叙述方法必须要通过真实的镜头来呈现,在场景叙事中,具有美感的镜头是其不可缺少的条件,所以,编导意识还能够表现出编导的审美能力。
如果编导拥有极高的审美能力,那么面对繁多复杂的镜头画面时,便能够将最适合当下情境的画面挑选出来,进而使得记录事件能够以最佳的方式呈现给观众。
从中可以得知,编导意识和编导的审美能力有着直接联系,前者能够更好的体现后者,而后者有能够直接影响纪录片的真实感受[2]。
编导意识与纪录片的真实性原则——纪录片《草台帮的头家》创作谈
编导意识与纪录片的真实性原则——纪录片《草台帮的头家》
创作谈
陈家平
【期刊名称】《东南传播》
【年(卷),期】2005(000)008
【摘要】一《草台帮的头家》是泉州电视台新近创作的一部反映闽南拍胸舞等民
间古老传统文化面临生存危机的纪录片,该片获得2004年福建省广播电视社教节
目评比一等奖、中国广播电视协会2004年第四届”中华荟萃”节目评比一等奖。
纪录片《草台帮的头家》拍摄之前,编导关注了许多年,虽然开机拍摄只用了4个多月,剪成了这个不到30分钟的片子。
实际上,就纪录片前期拍摄而言,当我们扛起摄
像机开始纪录的那一刻,就有了编导的主观意图。
纪录片题材的选择也许就是编导
的喜好,题材的选择便是编导主体意识的最初体现。
泉州古城是台湾海峡西岸经济
发达地区,也是历史文化
【总页数】2页(P75-76)
【作者】陈家平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电视台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52
【相关文献】
1.立足乡土讲好百姓故事--从《滨城记录》谈地方台纪录片创作 [J], 田爱民
2.试论真实性原则在纪录片创作中的体现 [J], 张勇
3.试谈纪录片创作过程中的编导意识 [J], 高锋
4.无知者无畏——纪录片《草台帮的头家》编导手记 [J], 林同顺
5.守望“纪录”——也谈地方台纪录片创作 [J], 钟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电视纪录片中编导意识探析
电视纪录片中编导意识探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精神和知识层面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而纪录片作为记录事实和传播知识的工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编导意识对于纪录片的展现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探析和提升电视纪录片中的编导意识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分析了编导意识在电视纪录片的重要性以及构成原则,给出了提升纪录片编导意识的具体途径。
旨在为电视纪录片编导从业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标签:电视纪录片;编导意识;构成原则电视纪录片记录的和传播的都是发生在人们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的画面或历史真相。
纪录片的受众主要是高收入、高知识群体,其对于纪录片的品质有着更高的要求。
在纪录片制作过程中,编导的个人意识往往贯穿于整个制作过程,对纪录片的制作效果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纪录片的编导在制作纪录片时,必须运用合理的手段和方法,将不同的画面重新的组合在一起,并将最真实的信息传递给广大的观众。
一、编导意识在电视纪录片的重要性电视纪录片编导意识的高低会对纪录片的成功与否产生直接影响。
纪录片开拍前,编导需要了解其所要拍摄的纪录片的类型以及内容,做好前期准备;在选择拍摄素材时,前一段素材拍摄完成后,及时的就其中内容的二次创作;当纪录片拍摄完成进入后期制作过程时,编导还需要对剪辑风格和模式进行掌控。
因此,纪录片的创作内容与质量与编导人员自身的编导意识之间密不可分。
电视纪录片往往以现实或历史事件为基础展开创作,而孤立的事件往往枯燥而缺乏美感,这就需要编导通过编导意识将自己的审美以及情感融入到纪录片中,从而赋予纪录片事件以美感和情感,从而激发观众共鸣。
由此可见,编导人员自身编导意识的高低,决定了编导人员个人专业素质的高低,是影响纪录片创作质量的关键。
二、编导意识的构成原则1、真实性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第一大主要特征。
编导在整个节目中应遵循这一原则,始终将记录真人、真事,且保持相关素材在时空及细节方面的真实性作为第一要务。
一个优秀的紀录片,必然客观再现生活中本来面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导意识与纪录片的真实性原则
----纪录片《草台帮的头家》创作谈
发布时间:2005年11月23日
陈家平
《草台帮的头家》是泉州电视台新近创作的一部反映闽南拍胸舞等民间古老传统文化面临生存危机的纪录片,该片获得2004年福建省广播电视社教节目评比一等奖、中国广播电视协会2004年第四届《中华荟萃》节目评比一等奖、2005…云南红杯‟中国十大纪录片“提名奖”。
众所皆知,真实性是纪录片创作的原则。
其实,纯客观、绝对真实的记录是不存在的。
纪录片所反映的真实只是创作主体对事物的认识和看法;纪录片记录的东西永远只是影像的真实,不是生活本身的真实;纪录片的拍摄只是主体赋予客体的一种认识,并不仅仅是客体本身的一种存在状态。
要说我们拍摄的纪录片《草台帮的头家》这个题材,我们是关注了许多年,虽然开机拍摄只用了4个多月,剪成了这个不到30分钟的片子。
实际上,就纪录片前期拍摄而言,当我们扛起摄像机开始纪录的哪一刻,就有了编导的主观意图,我们注意了拍摄对象,关心了他们的存在。
纪录片的题材的选择也许就是创作主体(即编导)的喜好,题材的选择便是编导主体意识的最初体现。
我们生活的泉州古城是台湾海峡西岸经济发达地区,也是历史文化非常浓厚的土地,这里有高甲戏、梨园戏、泉州南音、木偶戏、打城戏等非常活跃的戏曲剧团和演出活动,被许多人称为“戏窝子”,我们觉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世界多元文化中心定在泉州,和这里的文化遗存是有密切关系的,我们熟悉这里的拍胸舞等民间文化团体,他们不是靠政府给钱生存,而是靠自己走江湖,草根那样寻找生存的空间,他们原来就是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昨天还在田地里干活,今天就出现在普通人家的婚丧喜庆场合,通过演出拍胸舞、火鼎公婆等的收入,养家糊口,他们的一身表演艺术是口传身受的,一代代传下来,虽然“土”了点,但是,却给今日的现代文明带来了另类的色彩,他们经常在泉州的各种重要的经济文化活动中表演,把中外游客逗乐,甚至到北京、沈阳、澳门等地方演出,我们的摄像机很自然地拍摄到这样一群以演出拍胸舞等民间文化为内容的农民弟兄,在跟拍他们的时候,我们也不知道是被闽南特有的古老文化所感染,还是被草台帮的农民弟兄们所打动,从文化上看,他们是少数的、可以被忽略的;从历史上看,正在消失的。
但他们确实是像农民种地那样在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
我觉得真实记录他们是我们电视人的责任,不管这个片子本身有没有其历史的、文化的、人类学意义上的价值。
作为一个纪录片的编导,一方面要遵守纪录片的“非虚构”真实性原则,让镜头真实地记录现实生活。
另一方面要碰到这样一个问题,即如何记录,如何还原现实生活中真实的生命影像。
这里的让镜头如何记录、选择、传达就牵涉到编导意识。
纪录片的本质是记录非虚构的现实世界,以还原现实生活中真实的生命影像为己任,真实性乃是纪录片的生命和底线。
但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纪录片是人拍摄和编辑出来的,所以并不是纯粹客观的,编导总是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向受众传达自己的倾向,这种倾向性,就是纪录片的编导意识。
要较好地解决纪录片真实性原则与编导意识的矛盾与困惑,我觉得就要在拍什么和怎么拍这两个环节中去掌握。
纪录片要真实地反映社会反映人生,关注现实,坚持非虚构的美学原则真。
在怎么拍这一环节中,编导尤其要注重以旁观者的态度“客观真实”纪录,这时的编导,对被摄者尽可能不“做戏”,掌握好编导的分寸,尽可能原生态记录。
说真的,在做纪录片方面我们还是新手,也许我们并不怎么样的“编导”经验,留下了前期的原生态的记录。
拍摄《草台帮的头家》我们坚持场景的真实,语言的真实,特别是感情的真实,不导戏、不掺假、不做作,宁可一而再、再而三地苦苦等待抓拍的机会。
《草台帮的头家》不是对传统文化危机进行故事图解,该片也许还缺乏矛盾冲突,没有太多的观赏价值,但是却有了真实性的效果,正如俗话所说:平平淡淡才是真。
刚刚开始的几次拍摄,我们甚至发现镜头里的草台帮农民弟兄不是很自然,我们采访问题,他们甚至对镜头说话,还抢话筒,以后和他们熟悉了,面对镜头的拍摄他们才慢慢习惯,并渐渐忘了我们的摄像机的存在,这也许就是人们经常说的摄像镜头介入下的真实性,所以我们平时就把摄像机放在他们中间,让他们熟悉、适应,然后使他们在生活中忘掉了我们在拍摄。
我们经常会碰上这样的情况,在摄像机前,人(拍摄对象)的表演成分常常会显露出来,不自觉地作深沉状,有一种表现欲望,尤其在摄像机前面,大都会以社会规范所需的面目出现。
摄像介入者的出现,本身就会引导事件和人物,譬如在摄像机前,人们通常不会随地吐痰,而会不自觉地看镜头。
所以,让拍摄对象慢慢习惯,并忘了摄像机的存在是很重要的环节。
虽然我们不能决定拍摄对象发生什么,但是我们可以选择什么是我们的拍摄目标。
纪录片强调真实记录,强调"原生态"再现,并不意味着编导者的不介入,因为纪录片所记录的真实已不是生活本身的真实,而是化成影像、化成屏幕形象的真实了,如果为追求"原生态"再现而排斥编导者对生活的选择和提炼,观众看到的纪录片就无异于自娱自乐的家庭录像了。
《草台帮的头家》几次拍摄以后,我们在镜头中发现这支以演出拍胸舞为主的农民弟兄,演出的活越来越少了,他们不得不依靠给有钱人办殇事的演出赚钱,我们跟踪他们到乡下替人们办殇事的演出情况,记录了他们与西洋乐队以及劲歌热舞同台演出竞技,我们知道草台帮已经存在生存危机。
其实,真实记录不光是一个"原生态"还原的过程,还应该是一个理性思考的过程,一个题材思想价值提升的过程,主题和作品核心的“发现之旅”。
我们正是在记录
过程中发现到草台帮存在的生存危机和人物的矛盾冲突(父亲和儿子的矛盾冲突)等。
纪录片既是原汤原汁,又不是原汤原汁。
一部纪录片的每一个镜头可能都是在真实时空发生的真实情景,所以这些不能不说是原汤原汁。
但是一部完整的纪录片又决不是纯粹的原汤原汁,因为从摄像机一打开,作者就在选择生活。
特别是进入后期,作者又在远不是生活全部的大量素材中,精选其中一小部分经过组合,营造新的“时空”,这就是编导意识作用的结果。
纪录片是在在现实中挖掘素材,并从熟悉素材的过程中自然形成故事,通过生活细节的并列,创造出对生活的阐释和创造意图。
我们之所以把题目叫做《草台帮的头家》,是因为在后期剪接的时候我们觉得故事性还不够强,所以把杨清端这个头(闽南话叫“头家”)作为一条主线。
实际上杨清端不是地道的演出经纪人,他也是拍胸舞草台帮的农民弟兄们中的一个,他的主要经济收入不是靠拍胸舞演出,而是靠出租音响设备,可是他坚持组织拍胸舞草台帮的农民弟兄们演出,他也许不明白自己在保存古老活文化做出了努力,但是他行动又实在实在地为古老活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我们的编导意图,即为什么做这个节目,只是试图为人们了解闽南地区民间传统文化生态提供了一个近距离、细节化的观察对象,对于有文化差异的人们相互的了解和沟通架起了一座桥梁。
在拍摄过程中我们发现殡葬改革对草台帮的农民弟兄们有很大的影响,平时他们就是靠给有钱人办殇事的演出赚点钱的,殡葬改革使他们演出的次数大减,收入成为问题,也就有了一个潜在的矛盾冲突(生存危机)。
另外一个矛盾冲突是杨清端的儿子中学毕业以后要不要子承父业,也就是草台帮和有千年历史的拍胸舞的传承问题。
这些矛盾冲突不是单靠解说和同期声完成的,而是靠“镜头语言”,靠一种平视真实的责任纪录画面。
剪辑是纪录片创作的最后一步,在大量的生活素材面前,不能仅仅忠实的反映事实,更重要的是从事实中升华出更真、更善、更美的东西,多视角、多侧面、多层次地反映那些不容易被人觉察的生活美,这里编导的主体意识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后期的剪接把这两条矛盾冲突通过画面语言有意识地剪出来,一部纪录片总是包含了制作人的世界观,反映了制作人的价值观念、文化品位、审美趣味和意识形态上的一些事。
我不知道这些镜头通过艺术剪辑是不是完全反映了我们的主观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