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知识(苏教版)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二次说课稿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二次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内容包括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图形的知识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旨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提高他们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和思考能力,他们可以通过观察和操作来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能够运用这些特征来解决问题。
但同时,学生对于周长和面积的计算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掌握它们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培养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克服困难,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方法解决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培养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操作卡片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如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等。
3.学习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通过实例和操作,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4.巩固练习: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和计算方法的理解。
5.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和计算方法。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全册知识点整理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整理班级姓名学号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1)两位数乘一个不为0的一位数,积可能是两位数,也可能是三位数。
(2)三位数乘一个不为0的一位数,积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四位数。
(3)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
(4)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积不一定有0。
(5)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乘数末尾有几个 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 0,所以积的末尾一定有0。
【至少有这么多个零】(6)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一个数乘以倍数;倍数关系一定要看清后再选择合适的方法。
(7)一个数连续乘两个数,就等于这个数乘后面两个数的乘积。
如:150×3×2=150×6(8)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变大用乘法,变小用除法,求倍数也是用除法”】(9)“一个来回”是走了这段路的两次。
第二单元《千克和克》(1)常用的质量单位是千克和克。
(2)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
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千克又叫作公斤。
(3)称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
克可以用字母“g”表示。
(4)常用的秤有电子秤、盘秤、台秤、体重秤、天平……(4)1千克有多重——5个大苹果大约重1千克;10个橘子大约重1千克;18个鸡蛋大约重1千克;4本数学书大约重1千克。
(5)1克大约有多重——1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5粒黄豆大约重1克;(6)几种常见物品的质量——1个三年级学生的体重大约是30千克;1本数学书大约重250克;1只苹果大约重200克;1只鸡蛋大约重60克;1枚1角硬币大约重3克;1枚1元硬币大约重6克;(7)1千克=1000克。
(8)健康成年人每天盐的摄入量以不超过5克为宜。
(9)水+空杯=总重,总重-水=空杯,总重-空杯=水。
(10)一定要看清单位,是以克为单位还是以千克为单位,单位不一样一定要换算单位。
(完整版)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重难点汇总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目录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1)第二单元:千克和克 (3)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 (6)第四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9)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12)第六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 (13)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 (15)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重难点:1、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用0前面的数去相乘,再看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来计算;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来计算。
3、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去乘两、三位数的每一位,与哪一位相乘积就写在那一位的下面,哪一位乘得的积满了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4、估算:把两、三位数看作整十数或整百数去和一位数相乘,乘得多少就约等于多少。
5、0乘任何数都得0。
5、乘数中间有0,积的中间不一定有0;乘数末尾有几个0,积的末尾不少于几个0。
7、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可能是两位数,也可能是三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积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四位数。
练习题一、填空1、因为3×5=15,所以30×5 得 15 个(),300×5 得15 个()。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2、326×2的积是()百多。
150×8的积的末尾有()个0.3、□02×7的积是四千多,□里最小填(),最大填()二、判断1、3×8的积再加上3,等于3×9的积。
()2、283与9的乘积至少是2700.()3、小红有8支铅笔,小丽有4支铅笔,小红的铅笔是小丽的4倍。
()4、一辆大客车能坐58人,3辆大客车至少能坐180人。
()5、两位数与一位数相乘,结果一定是两位数。
()三、用竖式计算243×2= 3×312= 5×26= 4×150= 198×3= 6×524= 355×8= 7×602=四、解决问题1、2015年有52个星期零1天,2015年有多少天?2、学校有3个书架,每个书架都放了204本书,借出394本,还剩多少本?3、小张加工了 102个零件,小李工作了6小时,每小时加工16个零件。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 周长是多少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第三单元周长是多少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周长的概念。
•掌握计算正方形、长方形周长的方法。
•能运用所学知识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周长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难点:不规则图形周长的计算。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知通过导入一些简单的周长计算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周长的概念,并展示一些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让学生自行测量并计算周长。
2.知识讲解通过讲解正方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了解周长计算公式,引导学生运用公式计算周长。
3.教师示范教师随机选取几个不规则图形,讲解如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周长,并现场演示。
4.小组合作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个不规则图形,自行测量并计算周长,然后把所得到的结果与其他小组进行比较,找出其中一组计算错误的地方并进行讨论。
5.课堂练习教师出示几道周长计算的题目,学生自行解答并相互交流讨论。
6.巩固训练学生自行整理所学知识,并辅以习题训练巩固。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重点突出、难点明确,通过生动的讲解和形象的示范,易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观察能力。
然而,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因时间限制,课堂练习时间过短,没有充分展示出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操作能力等。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更加注重课堂互动和个性化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内容包括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本单元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从实际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图形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和思考能力。
但学生在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时,容易混淆它们的特征,特别是在计算周长和面积时,容易出错。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长方形和正方形,掌握它们的特征,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识别长方形和正方形,掌握它们的特征,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2.教学难点: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理解,以及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教师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3.实践操作法:学生动手操作,实际测量和计算,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多媒体教学设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实物模型、测量工具、练习题。
2.学生准备:笔记本、尺子、圆规、剪刀。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实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特征。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特点,教师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定义。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实物模型,引导学生通过测量工具测量它们的边长。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考点整合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重点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1.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口算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不看乘数末尾的0,借助表内乘法计算2.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先找到两位数、三位数的近似数,再估算。
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也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
用除法解决。
4.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5.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我们可以把两位数分成几十和几,先分别乘以一位数,再把两次乘得的数合起来就是所求的积。
6.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一位):①归纳:用一位数乘被乘数个位上的数,积满几十,就向十位进几;用一位数乘被乘数十位上的数,积满几百,就向百位进几。
②注意:为了防止忘记,进位数可写小一些记在横线上。
7.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①用一位数乘两位数上个位上的数,积满几十向十位进几;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上十位上的数,积满几百向百位进几;③用一位数乘两位数上百位上的数,积满几千向千位进几;④不要漏加进位数字。
8.三位数(中间有0)乘一位数的笔算: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三位数中每一位上的数(包括0),当个位乘的的积向十位进位时,将进上来的数写在十位上,如果个位上没有进位,那么十位上就用0占位。
9. 三位数(末尾有0)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数末尾有0的,一位数要与它的末尾0前面的数对齐,先乘0前面的数,再看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10. 解决问题一个来回是走了这段路的两次。
对折绳子和对折纸:规律:每对折一次平均分的份数是前一次的两倍。
判断:两个数相乘的积一定比这两个数相加的和大(×)第二单元千克和克1.千克和克的认识:①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
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
千克又叫作公斤。
②2包盐重1千克。
4本数学书约重1千克。
书包约重2千克。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三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重点题型+单元测试+答案)
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知识点1: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一.长方形的特征及性质长方形:是一种平面图形,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同时长方形的对角线相等.长方形的性质:1.长方形的4个内角都是直角;2.长方形对边相等;3.长方形既是轴对称图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任何一组对边中点的连线),它至少有两条对称轴.对称中心是对角线的交点.4.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长方形的判定:①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长方形②定理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长方形矩形的面积:S矩形=长×宽=ab.黄金长方形:宽与长的比是(√5-1)/2(约为0.618)的矩形叫做黄金长方形.二:正方形的特征及性质1.概念:有一组邻边相等且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2.性质:(1)边: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四条边都相等;相邻边互相垂直(2)内角:四个角都是90°;(3)对角线:对角线互相垂直;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4)对称性: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有四条对称轴).(5)正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的一切性质.(6)特殊性质:正方形的一条对角线把正方形分成两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对角线与边的夹角是45°;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把正方形分成四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7)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例1(易错题):判断:对边相等的图形是长方形。
()例2(易错题):判断: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
()例3(四上-第三单元-P29拓展):下图一共有()个正方形。
【练习题】1.填空:长方形有()条边,对边();有()个角,且都是()角。
2.填空:正方形有()条边,每条边都();有()个角,且都是()角。
3.填空:在长方形中()的边互相平行,相邻的边互相垂直。
4.填空:长方形的两条对边互相(),相邻的两条边互相()。
5.判断:长方形是特殊的正方形。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集体备课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内容包括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性质、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以及如何计算它们的周长和面积。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可以通过观察和操作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但是,学生对于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可能还比较模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操作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长方形和正方形,理解它们的特点,能够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的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识别长方形和正方形,理解它们的特点,能够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2.难点:学生对于周长和面积的概念的理解,以及如何运用公式计算周长和面积。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操作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操作过程中,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小组合作中,学生能够交流和分享,提高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课件、教具(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模型)、计时器等。
2.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文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教室的黑板、桌椅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发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兴趣。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长方形和正方形吗?”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或板书,呈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定义和性质。
苏教版丨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要点知识+精选练习
(1)
(2)
√
×
3. 你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周长是16厘米的两个不同 的 长方形吗?(每个小方格的边长表示1厘米) 。
4. 下面图形的周长大约是多少厘米?先估一估, 再 量一量。
估计 6 厘米
实际 6.28 厘米
易错辨析
5. 判断。
用6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的图形周长都相等
。
(× )
辨析:误认为两个或多个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等于所有正 方 形周长的和,如下图所示,两个正方形拼在一起,周长 会变 短。
, 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夯实基础(教材P43练习六)
2.你能说出下面各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吗?(每个小方 格 的边长表示1厘米)
16厘米
20厘米
22厘米
6.先计算下图中长方形的周长,再画一个和它周长相等 的 正方形。(每个小方格的边长表示1厘米)
10+6=16(厘米) 16×2=32(厘米 ) 所画正方形的边长为8厘米。
方形或长方形,拼成的正方形、长方形的 (2)正方形:
周长各是多少厘米
4×4=16(厘米) 长
?
方形: 4+4+2=
10(厘米)
10×2=20(厘米)
略。
易错辨析
3. 判断。
一个长方形水池长是5米,宽是2米,求这个水池的
周
长是多少米。列式为5+2×2=9(米)
(× )
。
辨析:计算长方形周长时漏乘2,导致结果错误,长方形不仅有 两 个宽,还有两个长,所以正确算式应该是(5+2)×2 。
; 正方形的基本特征:正方形的四个边都相等,四
个 角都是直角。 2.长方形和正方形各部分的名称: 通常把长边叫作 长,短边叫作宽;正方形每条边的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4课时 周长是多少 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4课时周长是多少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理解周长的概念,能够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
2.掌握计算周长的方法,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周长的概念。
2.掌握计算周长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教师可利用举例的方式,简单介绍周长的概念。
例如:将一张纸折成一个正方形,再将边缘的纸条剪下来,将纸条展开,然后问学生:如果现在要把这个纸条再缠绕回去,需要多少长的纸条?引导学生思考,并说出自己的答案。
2. 讲解周长的概念介绍周长的定义:周长是封闭图形中所有边的长度之和。
学生可以在纸上画出简单的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等),并计算它们的周长。
这个过程可以通过教师演示或学生自己完成。
3. 周长的计算方法老师可以通过多个例子帮助学生掌握计算周长的方法,并指出计算周长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例如: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时,需要将长和宽都算一遍,并将最终的答案乘以2。
当学生已熟练掌握了这些计算技巧后,可以让他们尝试计算一些更难的图形的周长。
4. 解决实际问题在课程的后半部分,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涉及周长计算的实际问题,以练习学生的应用能力。
例如:一个园内的操场长24米,宽15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这样的问题通常需要学生先通过公式计算出操场的周长,然后再得出答案。
5. 总结与归纳在学习的最后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回顾整节课的内容,并对他们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
核对一遍计算的结果,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概念和技能。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中,老师需要注重计算技巧的讲解和实际问题的应用,同时还需要适时地提出一些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能够更有效地掌握周长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同时需要注意时间管理,合理把握每一个环节的时间,让学生在整堂课中都能够集中精力,并顺利掌握所学知识。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4课时 周长是多少 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4课时周长是多少苏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并能够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周长的理解。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周长的概念2. 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3. 实际应用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 提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3.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周长是指图形边缘的长度总和。
二、探究(15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长方形的纸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计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2. 学生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分享计算方法。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计算长方形周长的公式:周长 = (长宽)×2。
4. 同理,引导学生探究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总结公式:周长 = 边长×4。
5. 学生练习:计算课本上例题的周长。
三、巩固(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简单图形,如三角形、圆形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计算周长。
2. 学生独立计算,并分享计算过程和结果。
3. 教师点评并总结计算方法。
四、拓展(5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如计算桌子、黑板的周长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分享解决方案。
3. 教师点评并总结解决方案。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3. 教师布置作业:课本练习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讨论,使学生掌握了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教学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表达和交流机会。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周长的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探索更加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以上的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是“探究”环节。
这个环节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周长概念与计算方法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环节。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学期全册知识点整理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整理班级姓名学号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1)两位数乘一个不为0的一位数,积可能是两位数,也可能是三位数。
(2)三位数乘一个不为0的一位数,积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四位数。
(3)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
(4)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积不一定有0。
(5)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乘数末尾有几个 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 0,所以积的末尾一定有0。
【至少有这么多个零】(6)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一个数乘以倍数;倍数关系一定要看清后再选择合适的方法。
(7)一个数连续乘两个数,就等于这个数乘后面两个数的乘积。
如:150×3×2=150×6(8)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变大用乘法,变小用除法,求倍数也是用除法”】(9)“一个来回”是走了这段路的两次。
第二单元《千克和克》(1)常用的质量单位是千克和克。
(2)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
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千克又叫作公斤。
(3)称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
克可以用字母“g”表示。
(4)常用的秤有电子秤、盘秤、台秤、体重秤、天平……(4)1千克有多重——5个大苹果大约重1千克;10个橘子大约重1千克;18个鸡蛋大约重1千克;4本数学书大约重1千克。
(5)1克大约有多重——1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5粒黄豆大约重1克;(6)几种常见物品的质量——1个三年级学生的体重大约是30千克;1本数学书大约重250克;1只苹果大约重200克;1只鸡蛋大约重60克;1枚1角硬币大约重3克;1枚1元硬币大约重6克;(7)1千克=1000克。
(8)健康成年人每天盐的摄入量以不超过5克为宜。
(9)水+空杯=总重,总重-水=空杯,总重-空杯=水。
(10)一定要看清单位,是以克为单位还是以千克为单位,单位不一样一定要换算单位。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1课《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1课《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1课《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内容主要包括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性质以及它们的名称。
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概念,掌握它们的特征,并能正确识别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的认识,对一些基本图形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可能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把握不够准确,尤其是对边长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方式,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识别长方形和正方形,理解它们的特征,并能正确命名。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名称。
2.教学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征,以及如何正确识别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实践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增强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图片、实物模型、教学课件等。
2.学具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张白纸、一支笔,以便进行实践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二年级学过的平面图形,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总结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用事先准备好的白纸和笔,尝试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并互相检查,纠正错误。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2020年最新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1、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
2、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3、通常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作长,短边的长叫作宽;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叫作边长。
4、正方形是邻边相等的长方形;正方形是一种特殊的长方形。
5、剪(折)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原来长方形的宽。
【典型题,可以剪纸给学生看】6、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长+宽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只要是求长方形的周长,一定要找它的长和宽,然后用公式去算。
【要为了长远考虑,强化学生用第一种计算方法。
】8、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篱笆最长=长×2+宽篱笆最短=宽×2+长【靠墙围菜地】9、画图题:画一个周长是多少的长方形,先让周长÷2,得到长加宽的和,然后再将和分成,确定长和宽。
【图形可以画很多种,但是长加宽可以自己分配,但是和一定要是周长的一半。
不要画正方形】10、两个长方形的周长相等,说明它们长与宽的和相等,但长和宽不一定分别相等。
11、正方形的边长扩大几倍,周长也扩大几倍。
【联想到五年级的边长扩大基本面积扩大平方倍】12、把一个图形剪成两个图形之后,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之和肯定大于原来图形的周长。
【一个正方形剪成两个长方形,周长增加了8厘米,求原来正方形周长。
注意点在剪之后多了两条边】10、把两个相同的长方形拼成一个大的图形,这个图形的周长小于原来两个长方形周长的和。
【同12题,少了两条边】11、一根铁丝围城一个长是6宽是2的长方形,现在将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求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典型题:周长不变是突破点】12、用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12个。
拼成大的长方形有几种拼法。
【画图解释,拼一行、两行、三行....来解释】13、给图计算周长题。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整理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整理班级姓名学号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1)两位数乘一个不为0的一位数,积可能是两位数,也可能是三位数。
(2)三位数乘一个不为0的一位数,积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四位数。
(3)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
(4)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积不一定有0。
(5)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乘数末尾有几个 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 0,所以积的末尾一定有0。
【至少有这么多个零】(6)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一个数乘以倍数;倍数关系一定要看清后再选择合适的方法。
(7)一个数连续乘两个数,就等于这个数乘后面两个数的乘积。
如:150×3×2=150×6(8)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变大用乘法,变小用除法,求倍数也是用除法”】(9)“一个来回”是走了这段路的两次。
第二单元《千克和克》(1)常用的质量单位是千克和克。
(2)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
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千克又叫作公斤。
(3)称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
克可以用字母“g”表示。
(4)常用的秤有电子秤、盘秤、台秤、体重秤、天平……(4)1千克有多重——5个大苹果大约重1千克;10个橘子大约重1千克;18个鸡蛋大约重1千克;4本数学书大约重1千克。
(5)1克大约有多重——1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5粒黄豆大约重1克;(6)几种常见物品的质量——1个三年级学生的体重大约是30千克;1本数学书大约重250克;1只苹果大约重200克;1只鸡蛋大约重60克;1枚1角硬币大约重3克;1枚1元硬币大约重6克;(7)1千克=1000克。
(8)健康成年人每天盐的摄入量以不超过5克为宜。
(9)水+空杯=总重,总重-水=空杯,总重-空杯=水。
(10)一定要看清单位,是以克为单位还是以千克为单位,单位不一样一定要换算单位。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单元分析与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单元分析与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内容包括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本单元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推理能力,进一步理解平面图形的性质。
同时,通过计算周长和面积,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平面图形知识,对图形的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计算周长和面积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识别长方形和正方形,掌握它们的特征,能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方法,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面积的计算原理,能灵活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教学法:学生进行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自主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3.实例讲解法:通过具体案例,讲解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模型、卡片、课件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直尺、圆规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如教室、书本、桌面等,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图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如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等。
让学生观察、操作,自主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用卡纸制作长方形和正方形,并测量它们的边长、周长和面积。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要点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要点
1.长方形的特征
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2.正方形的特征
正方形有四条边,且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3.长方形和正方形比较
长方形的对边相等,长边的长叫做长,短边的长叫做宽;正方形的每条边相等,每条边的长叫作边长。
4.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5.周长的含义
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度之和,叫作这个平面图形的周长。
6.周长的测量方法
方法一:绕绳法。
用绳子绕图形一周,在测量绳子的长度。
方法二:用直尺测量。
先用支持测量图形每条边的长度,再把每条边长度相加。
7.长方形周长计算
长方形周长=(长+宽)×2 或长方形周长=长×2+宽×2 8.正方形周长计算
正方形周长=边长×4。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主要包括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性质、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本单元通过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为后续几何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但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和性质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对于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还需在本单元进行系统学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2.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面积公式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激发学习兴趣。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提高动手能力。
3.合作学习法:小组讨论,共同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性质,培养合作意识。
4.讲解法:教师讲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性质、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模型、卡片、课件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剪刀、胶水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如课本、文具盒、教室的黑板等,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2. 呈现(10分钟)呈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特征。
如:长方形有4个角,对边平行且相等;正方形有4个角,四条边相等。
3. 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是什么?请用语言描述出来。
然后请各组代表进行汇报。
4. 巩固(10分钟)发放卡片,让学生分组进行辨别长方形和正方形游戏。
2024年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数学教案
2024年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本单元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初步的应用能力,包括加减乘除的基本运算、单位换算、认识图形等。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学习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性,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数学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基本法则和应用。
长度单位换算的基本方法。
平面图形的基本认识。
难点:解决实际问题中数学模型的建立。
图形空间观念的建立与图形的组合。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如:通过日常生活实例引出长度单位的换算。
复习前置知识,为新知识学习做好铺垫。
如:回顾二年级学习的基本运算知识。
知识讲解与探究清晰讲解基本概念,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理解。
如:讲解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进行归纳总结。
如:通过多个例题让学生自主发现四则运算的规律。
设计探究活动,鼓励学生主动探索。
如:让学生动手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进行单位换算。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活动。
如:小组合作完成图形拼接游戏,认识不同图形。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如: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
注重操作过程中的指导与反馈,及时纠正错误。
巩固练习设计多层次的练习题,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如:基础题、提高题、拓展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及时反馈练习结果,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补充。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和学习成果。
强调重点和难点,加深学生印象。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教学、启发式教学、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计算器等多种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课堂练习:每节课后安排适量练习题,及时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知识(苏教版)
1.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①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
②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③通常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作长,短边的长叫作宽;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叫作边长。
④正方形是长宽相等的长方形;正方形是一种特殊的长方形。
2.认识周长:
围成图形的每条边的总长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长+宽=(长+宽)×2 =长×2+宽×2
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篱笆最长=长×2+宽;篱笆最短=宽×2+长
4.解决问题
①剪(折)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原来长方形的宽。
②画图题:画一个周长是多少的长方形,先让周长÷2,得到长加宽的和,然后再将和分成,确定长和宽。
③两个长方形的周长相等,说明它们长与宽的和相等,但长和宽不一定分别相等。
④正方形的边长扩大几倍,周长也扩大几倍。
⑤把一个图形剪成两个图形之后,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之和肯定大于原来图形的周长。
⑥把两个相同的长方形拼成一个大的图形,这个图形的周长小于原来两个长方形周长的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