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4《河中石兽》同步练习1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河中石兽同步练沧州南有一座寺庙,紧邻着河岸,山门已经被河水冲垮了,两只石兽也沉入了河中。
有一天,寺庙的僧人募集了资金进行重修,想要从河中找回石兽,但是却找不到。
他们试着沿着河流寻找,划着小船,用铁钯拖着,但是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发现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设帐的寺庙中听到这个故事后嘲笑道:“你们这些人不懂物理,不知道石头和沙子的性质,怎么能在暴涨的河水中找到它们?石头很重,沙子则轻飘,被沙子覆盖后逐渐下沉。
你们在河边寻找,不是很愚蠢吗?”众人都认为他说得有道理。
但是一位老河兵听到这个故事后,也嘲笑道:“寻找河中的石头,应该往上游去找。
因为石头很重,沙子则轻飘,水流无法冲刷石头,反而会在石头下面形成坎穴。
这个坎穴会不断加深,直到石头的一半,石头就会被坎穴掀翻。
然后再加深坎穴,石头就会被反弹回来,甚至会逆流而上。
所以,在下游寻找肯定是错误的,不是吗?”果然,石兽最终在数里外被找到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只知道事情的一面,不知道它的另一面,这样就会导致错误的结论。
我们要根据事实来判断,而不是凭空臆断。
1.山门圮于河(pǐ)棹数小舟(zhòu)曳铁钯(bǎ)为暴涨携之去(xī)湮于沙上(yān)啮沙为坎穴(kǎn xuè)石必倒掷坎穴中(zhé)溯流逆上(nì)据理臆断(yì)2.⑴一寺临河干(gàn)(qián)⑵僧募金重修(mù)⑶阅十余岁(yuè)⑷但知其一(yī)5)如是再啮(niè)6)尔辈不能究物理(lì)7)一讲学家设帐寺中(zhǎng)8)二石兽并沉焉(yān)3.C.一老河兵闻之4.⑴你们不懂物理,不知道石头和沙子的性质,怎么能在暴涨的河水中找到它们?翻译:You don't understand physics。
you don't know the properties of stones and sand。
最新部编七年级下语文河中石兽同步检测试卷含答案
七年级下语文《河中石兽》同步检测试卷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山门圮.于河 ( )曳.铁钯 () 是非木杮.(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2) 山门圮.于河(3) 阅.十余岁(4) 但.知其一(5) 不亦颠.乎(6) 转转不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 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2) 但.知其一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4.用“ / ”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停顿。
( 划一处 )(1) 岂 能 为 暴 涨 携 之 去 (2) 然 则 天 下之 事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3) 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4)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6.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闻之.笑曰B .当求之.于上流C .一老河兵闻之D .其反激之 力课内精读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7.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各自的理由是什么?棹.数小舟 () 为暴涨.携之去 ( ) 可据理臆断欤.( )8. 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 ,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9.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空桑生李南顿①张助于田中种禾,见李核,意欲持归,顾见空桑②中有土,因殖种,以余浆③溉灌。
后有人见桑中忽生李,以为神,转相告语。
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④令我目愈,谢以一豚⑤。
”目痛小疾,亦行自愈⑥。
众犬吠声⑦,因盲者得视,远近翕赫⑧,其下车马常数千百,酒肉滂沱⑨。
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因就斫⑩之。
24.《河中石兽》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
24.《河中石兽》同步练习班级姓名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纪昀.() 铁钯.() 臆.断() 啮.沙() 曳.() 木柿.() 圮.于河() 溯.流逆上() 棹.数小舟() 湮.于沙上()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 一寺临.河干()(2) 山门圮.于河()(3) 二石兽并.沉焉()(4) 求.二石兽于水中()(5) 竟.不可得()(6) 以为..顺流下矣()(7) 曳.铁钯()(8) 尔辈不能究.物理()(9) 众服为确论..()(10) 然则..天下之事()3. 下面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 闻之.笑曰B. 当求之.于上流C. 一老河兵闻之.D. 其反激之.力4, 下列各项划分停顿节奏错误的一项是()A, 樟/数小舟,电/铁钯,寻/十余里/无迹B. 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C.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D.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5. 翻译下面句子。
(1)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2)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酒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3)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拓展阅读【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慕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研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日,“尔辈不能究物。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丰,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逐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呼?”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昀《河中石兽》【乙]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最新《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一、双基测评1. 给下面加线的字注音。
山门圮于河( ) 棹数小舟( )曳铁钯( ) 为暴涨携之去( )湮于沙上( ) 啮沙为坎穴( )石必倒掷坎穴中( ) 溯流逆上( )据理臆断( )2. 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1)一寺临河干临:___________ 干:___________(2)山门圮于河圮:___________(3)阅十余岁阅:___________ 岁:___________(4)尔辈不能究物理究:___________3. 指出下面加线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如是再啮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但知其一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4. 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闻之笑曰B. 当求之于上流C. 一老河兵闻之D. 其反激之力5. 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6. 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7.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二、能力迁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8—12题。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河中石兽》同步巩固练习试题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河中石兽》同步巩固练习试题巩固练习基础知识识记1.给下列词语中的标红字注音。
棹数小舟()曳铁钯()是非木杮()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山门圮于河()2.解释下列句子中标红的字词。
(1)二石兽并沉焉并:(2)棹数小舟棹:(3)尔辈不能究物理尔辈:物理:(4)是非木杮是:(5)可据理臆断欤欤:(6)但知其一但:(7)求石兽于水中求:(8)啮沙为坎穴啮:(9)当求之于上流当:(10)固颠固:3.翻译下列句子。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4.阅读《河中石兽》全文,填空。
(1)本文选自,作者是。
(2)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依据是;讲学家判断其,理由是;老水兵则判断其在,是因为。
(3)本文通过议论,点明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能力提升5.下面语句中的“之”字,与“当求之于上流”中“之”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先天下之忧而忧B.叱奴下车,因格杀之C.西蜀之去南海D.怅恨久之6.下列各组句子中标红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以为顺流下矣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B.竟不可得果得于数里外C.如是再啮是非木杮D.尔辈不能究物理可据理臆断欤7.下面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沿河求之,不亦颠乎B.尔辈不能究物理C.僧募金重修D.岂能为暴涨携之去8.下列句中标红词的古义和今义相同的一项是()A.但知其一B.是非木杮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河中石兽》同步巩固练习试题课内同步阅读河中石兽纪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初中语文七下《河中石兽 》同步练习
河中石兽素养提升本文的写作特点是:(1)语言平易,风格简淡。
例如第1段写打捞石兽,连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事情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简洁之至,又很生动。
(2)善于在叙述中制造节奏波澜,平而不板。
作者先写打捞石兽无果,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服为确论”,又引出了老河兵的“又笑曰”,谜底这才揭晓。
(3)寓意于事,立意高远。
作者借寻找石兽的神奇过程,引出了最后的深层思考。
故事复述沧州寺庙门前的石兽沉入河中,十多年后,寺僧顺流而下寻找未果,听讲学家的建议寻找亦未果,终听老河兵的话在上游找到了石兽。
知识梳理一、重点字词1. 古今异义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物理学2. 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①以为顺流下.矣原意为:位置在低处,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②棹.数小舟原意为:船桨,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2)动词作名词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原意为:(水位)急剧上升,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3. 重点实词(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河干:___________(2)山门圮.于河圮:_____________(3)阅.十余岁阅:_____________(4)求.二石兽于水中求:_____________(5)竟.不可得竟:_____________(6)曳.铁钯曳:_____________(7)一讲学家设帐..寺中设帐:___________(8)尔辈..不能究.物理尔辈:___________究:_____________(9)是.非木杮是:_____________(10)湮.于沙上湮:_____________(11)不亦颠.乎颠:_____________(12)众服.为确论服:_____________(13)凡河中失石..失石:___________(14)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_____________(15)石必倒掷坎穴..中坎穴:___________(16)转转不已..不已:___________已:____________(17)遂反溯流..逆上矣溯流:___________(18)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如:____________(19)可据理臆断....欤据:_____________理:_____________臆断:___________4. 文言虚词(1)二石兽并沉焉._____________(2)以.为顺流下矣 _____________①沿河求之. _____________(3)之②其反激之.力 _____________①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_____________(4)为②众服为.确论 _____________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_____________(5)乃.石性坚重 _____________(6)渐沉渐深耳. _____________(7)不亦颠乎. _____________(8)盖.石性坚重 _____________(9)遂.反溯流逆上矣 _____________①如其.言 _____________(10)其②但知其.一 _____________(11)果得于.数里外 _____________(12)不知其二者.多矣 _____________二、重点句子翻译1. 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
河中石兽同步练习之马矢奏春创作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成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克不及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跌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克不及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 给下面加线的字注音。
山门圮于河()棹数小舟()曳铁钯()为暴跌携之去()湮于沙上()啮沙为坎穴()石必倒掷坎穴中()溯流逆上()据理臆断()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一寺临河干()()⑵僧募金重修()⑶阅十余岁()⑷但知其一()(5)如是再啮()(6)尔辈不克不及究物理()()(7)一讲学家设帐寺中()(8)二石兽并沉焉()3.下面句中的“之”用法分歧的一项是()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⑴尔辈不克不及究物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跌携之去?翻译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3)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翻译(4)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翻译(5)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翻译5. 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河中石兽》同步练习及答案
《河中石兽》同步练习及答案《河中石兽》同步练习及答案引导语:《河中石兽》是清代诗人纪昀的一首诗,下面是关于《河中石兽》的相关习题集答案,希望可以帮助大家学好这首诗。
《河中石兽》同步练习及答案《河中石兽》[测评·反思·交流]一、双基测评1. 给下面加线的字注音。
山门圮于河( ) 棹数小舟( )曳铁钯( ) 为暴涨携之去( )湮于沙上( ) 啮沙为坎穴( )石必倒掷坎穴中( ) 溯流逆上( )据理臆断( )2. 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1)一寺临河干临:___________ 干:___________(2)山门圮于河圮:___________(3)阅十余岁阅:___________ 岁:___________(4)尔辈不能究物理究:___________3. 指出下面加线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如是再啮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但知其一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4. 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闻之笑曰B. 当求之于上流C. 一老河兵闻之D. 其反激之力5. 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能力迁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8—12题。
七年级语文《河中石兽》习题及答案
河中石兽清·纪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就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就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给括号前的字注音:河干( ) 圮( )于河棹( )数小舟曳( )铁钯( )木杮( ) 湮( )于沙上啮( )沙为坎穴臆( )断欤( )2、在文中给加点与划线的字词作注释。
3、古今异义古义文中的例句今义干耳物理并阅就是盖但求已4、一词多义:之1)闻之笑曰2)沿河求之3)一老河兵闻之4)当求之于上流5)其反激之力6)至石之半7)求之下流8)求之地中9)然则天下之事5、用现代文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尔辈不能究物理,就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6、总结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寻找经过人物寻找地点结果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第四种7、总结一下以上四种方法成败的原因。
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第四种:8、这篇文章说明了什么道理:9、这篇文章还给我们什么启示?答案:1、略3、古今异义古义文中的例句今义干岸边一寺临河干干燥,不潮湿耳罢了渐沉渐深耳五官之一物理事物的道理尔辈不能究物理一门学科并一起二石兽并沉焉并列阅经历阅十余岁阅读就是代词,此,这就是非木柿判断词盖发语词,因为,原来就是盖石性坚重遮蔽或器物的盖子但只但知其一表转折但就是,却求寻找求石兽于水中请求、要求、追求已停止转转不已已经4、一词多义:之1)闻之笑曰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2)沿河求之代词,代石兽3)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的话4)当求之于上流代词,代石头5)其反激之力结构助词,的6)至石之半结构助词,的7)求之下流代词,代石兽8)求之地中代词,代石兽9)然则天下之事结构助词,的5、用现代文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尔辈不能究物理,就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您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
部编最新版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同步练习
部编最新版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尔辈不能究.物理究:研究、探求B.山门圮.于河圮:倒塌C.阅.十余岁阅:经过,经历D.湮.于沙上湮:消失2.下面句子没有使用通假字的一项是()A.不亦颠乎B.曳铁钯C.尔辈不能究物理D.卿今当涂掌事。
3.下面句子中的“之”字与例句中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闻之笑曰A.一老河兵闻之.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其反激之.力D.无丝竹之.乱耳。
4.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D.果/得于/数里外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经调查,“8·12”天津港爆炸事故原因是瑞海公司违规经营、违规储存危险货物以及安全管理极其混乱造成的。
B.面对叙利亚小难民艾兰伏尸海滩的照片,使欧洲一些国家终于松口,允许更多难民入境。
C.磁州瓷器工艺精湛,具有高雅、时尚、个性的艺术享受,是一种观赏价值极高的艺术品。
D.屠呦呦用青蒿素治疗疟疾的研究,有效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为医学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6.下列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鸡年春节已经过去,你还记得家家户户贴春联的情景吗?春联是对联的一种。
对联不仅是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而且是世界文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
让我们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这朵奇葩奉献给世界,使其在世界文学宝库中熠熠生辉!①随着世界文化的融合和许多汉字学家的涌现,外国人也逐渐学会了用汉字来写对联②小小的对联融合了大文化③据历史记载,英国女王送了光绪皇帝一座自鸣钟,上面就刻有一副对联:“日月同明,报十二吉祥如意;天地合德,庆亿万富贵康宁”④它展现出汉民族语言得天独厚的优势A.①③④②B.①③②④C.①②③④D.②①③④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强项令河中石兽练习题 (1)
强项令(范晔)1、解释加点字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①大言数.主之失()②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③宣悉.以班诸吏()④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
()⑤将何以.理天下乎()⑥后特征..为洛阳令( )⑦宣悉以班.诸吏( ) ⑧莫不震栗..( )2、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①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
②天子不与白衣同。
③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3、文中划线句:京师号之“卧虎”,枹鼓不鸣董少平,运用了什么描写?反映了董宣什么样的精神?(2分)4、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董宣不畏权贵,宁死不从?(用文中原话回答)(2分)5、“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
’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
”这些言行表明光武帝刘秀是个怎样的君王?(2分)6、董宣未经审判,“格杀”湖阳公主家奴,你对此有什么看法?(2分)1.解释下列各组中加黑的词语:①将何以理天下②即以头击楹③宣悉以班诸吏④以宣尝为两千石2.下面“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帝大怒,召宣。
欲箠杀之 B。
因格杀之 C.大言数主之失 D。
帝令小黄门持之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古今义有何不同。
①使宣叩头谢主古义:今义:②后特征为洛阳令古义:今义:③妻子对泣古义:今义:4.翻译下列句子。
①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人。
将何以理天下乎?②枹鼓不鸣董少平。
③宣悉以班诸吏。
5.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董宣不畏权贵,宁死不从?(用文中原话回答)6.文中光武帝是一个怎样的君主?7.在中国古代,“威武不能屈”的英雄有许多。
请举出两个历史人物,并简要写出其事迹。
8.本文的作者_______,是南朝宋____家,字蔚宗。
著有《》,与《》、《》、《》合称“四史”。
3、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义特征古:今:妻子古:今:谢古:今:被古:今:搏击古:今:4.划分节奏:(1)后特征为洛阳令(2)愿乞一言而死(3)以宣尝为二千石5、“之”意思相同的两项()A宣于夏门亭候之B欲箠杀之C小黄门持之D强使顿之6、译句:(1)驻车叩马(2)大言数主之失(3)臧亡匿死(4)威不能行一令乎(5)枹鼓不鸣7、指出下列各句描写人物的方法:(1)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同步练习
优质资料---欢迎下载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4.《河中石兽》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1. 下列画线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陶后鲜有闻(xiǎn)惟吾德馨(xīn)溯流逆上矣(sù)B.愿为市鞍马(wèi)赏赐百千强(qiáng)可爱者甚蕃(fān)C.可汗大点兵(hán)啮沙为坎穴(niè)僧募金重修(mù)D.湮于沙上(yān)康肃忿然曰(fèn)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xiè)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咆啸娴熟惨绝人寰俯仰生资B.斟酌崎岖重峦叠嶂触目伤怀C.喧嚣噪热和颜悦色油光可见D.频临彰显震聋发聩旁逸斜出3.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部文学名著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其中不少形象个性鲜明,血肉丰满,呼之欲出,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由于环境受到严重污染,这个曾经风光秀丽、游人如织的著名风景区,近年来,已经无人问津了。
C.阳平镇有一处大型的露天蔬菜批发市场。
这里每天门庭若市,来来往往的人们忙着购买各种新鲜蔬菜。
D.经北京市公安部门的全力侦破,轰动一时的故宫文物失窃案终于水落石出,出人意料的是偷窃文物的竟然是一个普通游客。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这次学校组织开展的孔庙祈福活动,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B.经过几代航天人的艰苦奋斗,中国的航天事业开创了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等辉煌成就。
C.他很喜欢鲁迅的小说,曾拿着《呐喊》反复阅读,后来被翻得破烂不堪,只好重新装订。
D.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创新的潜能,要激发这种潜能,就要看能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5.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河中石兽》意思的一项是(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做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七年级语文下册24河中石兽练习版1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 ,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老河兵“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的论断是综合分析了水、石、沙这些因素得出的。他能作出正确推断的根本原因是他根据实际经验,全面综合考虑石性、沙性、水流运动等因素,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12.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15字以内)
示例:应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言之成理即可)
(2)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译文:像老河兵所说的那样,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处找到了石兽。
10.用文中的话说说老河兵是怎样具体分析“石必倒掷坎穴中”的。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11.老河兵“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的论断是综合分析了哪些因素得出的?从其“老河兵”的身份看,他能作出正确推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3.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 一处)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
14.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执竿入城(握,持)
(2)不可入(进入)
(3)但见事多矣(只,只是)
(4)遂依而截之(于是,就)
1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竖执之。
译文:开始是竖着拿长竿。
(2)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译文: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间截 断后进入城门呢?
03拓展阅读
执竿入城
鲁①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②无所出。俄③有老父④至曰:“吾非圣人⑤,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⑥而入”?遂依而截之。
河中石兽练习题(七年级下册语文版)
河中石兽练习题(七年级下册语文版)河中石兽练习题(七年级下册语文版)河中石兽练习题(七年级下册语文版)——由查字典语文课后练习频道小编为您搜集整理,希望可以为您提供参考帮助!一、基础知识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山门圮于河( ) 棹数小舟( )曳铁钯( ) 为暴涨携之去( )湮于沙上( ) 啮沙为坎穴( )石必倒掷坎穴中( ) 溯流逆上( )据理臆断( ) 不亦傎乎2.解释加点字词在句中的意思。
⑴一寺临河干⑵阅十余岁⑶众服为确论。
⑷盖石性坚重⑸如是再啮⑹然则天下之事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古今义。
⑴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⑵如是再啮⑶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山门圮于河( ) 棹数小舟( )曳铁钯( ) 为暴涨携之去( )湮于沙上( ) 啮沙为坎穴( )石必倒掷坎穴中( ) 溯流逆上( )据理臆断( ) 不更颠乎2.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一寺临河干临:___________ 干:___________(2)山门圮于河圮:___________(3)阅十余岁阅:___________ 岁:___________(4)尔辈不能究物理究:___________3. 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如是再啮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但知其一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4. 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闻之笑曰B. 沿河求之C. 求之地中D. 至石之半5. 翻译下面的句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中石兽》同步练习
基础知识达标
自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河干( ) 木杮( ) 臆断( ) 山门圮于河( )
棹数小舟( ) 湮于沙下( ) 啮沙为坎穴( )
2.请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河干:__________________。
(2)设帐:__________________。
(3)尔辈:__________________。
(4)木杮:__________________。
(5)河兵: _________________。
(6)河兵: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面句子。
(1)求二石兽于水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尔辈不能究物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填空。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作者是朝人。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探究
重点难点探究
(一)典型例题
探究点一:感悟理解句子
例题1:怎样理解“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点睛句的理解。
文章的中心作者一般通过议论的句子指出。
本文就是通过结尾的议论句揭示中心的。
答案:这句画龙点睛的议论句表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它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点拨:从议论句的作用上来回答。
探究点二: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例题2:试分析比较文中三人各自的性格特征。
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性格特征的概括。
结合人物的言行,如“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讲学家闻之笑曰”、“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等分析三人不同的性格特征。
答案:寺僧:“阅十余岁”,“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说明寺僧毅力坚定而经验不足。
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
老河兵: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既稳重又自信。
点拨:结合文中句子来分析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
(二)探究问题
问题一: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积累词语:
(1)山门圮于河 (圮:_______ ) (2)二石兽并沉焉(并:_______)
(3)阅十余岁(阅:_________) (4)棹数小舟 (棹:_________)
(5)尔辈不能究物理(物理:_________) (6)湮于沙下(湮:_________)
(7)不亦颠乎(颠:_________) (8)啮沙为坎穴。
(啮:_________)
(9)遂反溯流逆上矣(溯流:_________) (10)可据理臆断欤。
(臆断:__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
(1)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3)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4)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5)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6)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问题二:再读课文,研讨问题。
3.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4.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5.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办法?
6.这个故事说有了一个什么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