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版历史一轮精品复习学案:12.1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必修二)

合集下载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学案1(人教版必修2)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学案1(人教版必修2)

历史: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重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八大的正确决议;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与教训【难点】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分析和对其教训的总结。

【自主学习】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知识梳理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1)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2)1952年,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2、“一五”计划建设(1953-1957)(1)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2)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3)意义: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3、三大改造(1953-1956)(1)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①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的道路;②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2)意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二、探索和失误1、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1)中共八大(1958年)内容①主要矛盾a、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b、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意义:这次大会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1)八字方针(1960年)①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②意义: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2、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失误(1)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总路线:(1958年)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①“大跃进”A、内容:片面强调经济发展的高速度;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B、影响:造成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②人民公社化运动A、内容:人民公社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B、影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严重损害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③后果: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1. 原因:“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2.调整(1)1971年,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2)1975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合作探究】纵观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我国的经济建设历程,可以从中得出哪些经验和教训?(思路引领:清楚这一时期经济工作失误的具体所在,理解失误的根源所在。

高中历史必修二导学案《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高中历史必修二导学案《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学习目标:内容目标: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知识与能力目标: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活动2、理解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性认识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和出现的失误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够从成功与失败两个方面归纳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情况2、收集反映这一时期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资料,以各种形式进行展示知识结构: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社会主义建设起步的背景——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①1、背景:国民经济⑴原因②③国民经济的恢复 2、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合理调整工商业;加强对农业和工矿企业的管理3、结果:经过年时间,超过历史最高水平4、意义:为创造了必要的条件2、社会主义建设起步的标志——“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1、背景:2、目的:为迅速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3、基本任务:⑴“一五计划”⑵4、成就①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②年,大部分指标超额完成5、意义①标志着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②我国开始改变面貌,为奠定初步基础二、探索与失误1、正确探索——中共八大(1956年)1、背景:1956年基本完成①分析社会主要矛盾:2、内容中共八大②确立党的主要任务:(1956年) 3、意义:2、曲折失误——①、②、③3、国民经济的调整(1)背景:1959——1961年,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根本原因:开始纠正工作中的“”的错误(2)调整:对国民经济——实行“”的方针(3)结果:年,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定领域取得重大成就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原因——国民经济的劫难 1971年着手——年国民经济出现的局面2、调整 1975年提出——国民经济呈现迅速状态合作探究:1、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中有哪些成功与失误/2、通过“文革”中国国民经济的劫难,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基础演练:1、新中国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借鉴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决定:A、优先发展轻工业B、优先发展重工业C、优先发展农业D、优先发展信息产业2、毛泽东在建国初期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案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案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案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过程;2. 了解经济建设发展中的困难和挑战;3. 掌握经济建设发展中的一些典型案例;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掌握经济建设发展中的一些典型案例;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以明星黄渤的事迹为引子,引出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黄渤是一个著名的中国演员,他在电影《疯狂的石头》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拼搏实现了人生的转变。

这个例子可以引出经济建设的发展也是经历了曲折和困难的过程。

2. 讲解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过程(10分钟)通过讲解和讨论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过程。

可以从新中国成立时的一穷二白,到解放思想、实行改革开放,再到现在的快速发展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等方面进行说明。

同时,讲解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些典型案例,如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让学生了解经济建设发展中的挫折和困难。

3.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总结中国经济建设发展中的困难和挑战。

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个具体的问题进行讨论,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社会不公等。

每个小组讨论完后,可以进行小组间的交流和分享。

4. 分析案例(15分钟)让学生阅读一些典型的经济建设发展案例,并分析其中的困难和挑战。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案例,如汶川地震后的灾后重建、西部大开发等,让学生通过分析这些案例了解经济建设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和现实。

5. 总结(5分钟)教师进行阶段性总结,对学生的讨论和分析进行点评,强调经济建设发展是一个曲折的过程,需要解决各种困难和挑战。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经济建设发展中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等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解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在听讲的同时能积极思考和参与讨论。

2. 小组讨论和分析案例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新人教版2012历史一轮必修二全册真题演练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新人教版2012历史一轮必修二全册真题演练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五年高考新课标真题演练1. (2007宁夏文综)从1953年底开始。

我国对粮食、食油、棉花等农副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

这一政策的作用是A保障城镇农副产品供应B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质量C进一步缩小城乡差别D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2.(2007广东卷)1961年5、6月间,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工作会议,决定在三年时间内减少2000万城镇人口。

其主要目的是A.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B.加快城市化的进程C.支援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D.缓解国家的经济困难3.(2007山东卷)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在经济和民主政治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喊:“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作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门。

”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义改造B.正确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C.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D.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4.(2008江苏)右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指的是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5. (2008宁夏)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一些错误。

这主要是因为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病充分暴露B.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C.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D.反“右倾”斗争深入开展6.(2008年广东理基)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共中央提出“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即希望以较快的速度、较高的质量、较少的成本来取得较多的成果。

但实际执行中往往只注意了其中的①“多”②“快”③“好”④“省”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7.(2008上海历史,A组)右图是一份地方报刊的号外,它说明当时的社会A.注重科学,实事求是B.忽视工业,片面发展C.思想解放,决策民主D.急于求成,左倾浮夸8.(2008上海历史,B组)新中国建立后人口自然增长率一度居高不下,其原因是A.大跃进推动了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B.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得到广泛认可C.和平与经济发展使生存环境日益改善D.土地改革彻底改变了小农生产方式9.(2008北京文综)《北京晚报》1958年创刊,后来一度停刊,1980年复刊。

一轮复习-必修二-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一轮复习-必修二-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4.1978——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92年十四大召开,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阶段。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53—1956 年) 1.背景: (1)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1952 年我国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 复工作。 (3)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生产
3.三大改造:
(1)内容: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
改造。 (2)结果:到 1956 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社会主义 制度 (3)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计划经济)和__________ 在我国基本建立。
【图说历史】“一五”计划示意图
一、“一五”计划优先在东北地区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1.原因: (1)我国重工业基础特别薄弱。
原因:缺乏经验,不了解国情,急于求成;对经济规律和科学知识 教 认识不足;民主集中制和党的集体领导制度不够健全等 训 教训:一适应:生产关系变革要与生产力相适应。三必须:必须发 扬民主,健全民主政治;必须从国情出发;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例:与下图漫画主题一致的标语是:
A.“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 排斥市场经济 B.“亿万人民亿万兵,万里江山万里营” 强调全民皆兵 C.“主观能动性无限,巧妇能为无米之炊” 过分夸大了主观能动性 D.“时间就是金钱,效益就是生命” 强调时间和效益的重要性
(2)加强国防的需要。
(3)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经验。 2.主要成就集中在东北地区的原因: (1)东北地区工业基础较好。 (2)东北地区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3)便于接受苏联援助。
三大改造前后中国社会结构对比
社会主义改造前 经济成分 阶级状况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存在着经济剥削和剥削 阶级 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 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改造后 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结构 民族资产阶级转化为普通劳 动者,剥削阶级消灭 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生产 力之间的矛盾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二单元第1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必修二)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二单元第1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必修二)

2.从历史上看,已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基础。
3.由于当时这些项目要由苏联援助建设,东北地区离苏联 距离较近,比较方便。
主题 2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材料一
我们有六亿人口,我们党同六亿多人口结成了血肉联
系,依靠这个伟大的力量,凡是人类能够做的事,我们都能够
做,或者很快就能够做,没有什么事我们不能够做到。
第1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考 试 说 明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 “一五”计划、社 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 会主义的三大改造; 建设道路的实践
考查情况
新中国成立初期
中共八大;“大跃进” 的生产合作社
(三年1考)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年)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仅用三年时间就完成了
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2.“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背 景 措 施 结 果 开始改变工业落 后面貌,为_____ 社会 ___________奠定 主义工业化 了初步基础
优先发展_______, 重工业 新中国成立之初, 先后建成鞍钢、长春 “一五” 我国是落后的 计划 一汽、沈阳机床厂等 _______ 企业 农业国
起来。
【互动探究】 材料 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问题一
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看法主要有三种:充分肯定;基 本否定;在基本肯定的基础上对失误进行足够的估计。
探究:你赞同哪一种观点?依据史实说明理由。
提示:(1)充分肯定。理由: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 主义的基本经济、政治制度已经在我国建立起来,中国从新民
又是重要的农产品基地,靠近苏联,易于接受支援,具有独特

201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12单元 第1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201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12单元 第1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知 识 研 读
考点整合
【解析】题目考查“一五”计划期间的史实, 解题应注意其时间范围。C项在“一五”计 划之前已经完成。A、B、D三项都是“一五” 期间发生的重要史实。 【答案】C
知 识 研 读
考点整合
考点二 1956~1976年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失误及其经验 与教训 1.失误 事件 特征 影响 社会主义建设 总路线 多快好省 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知 识 研 读
考点整合
【即时巩固二】(2007· 山东文综)1964年,周恩 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过去15年中有些 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 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 它们。”针对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 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 )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正确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C.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D.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知 识 研 读
考点整合
【解析】以“一大二公”为主要特点的“人 民公社化”运动,忽视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 水平,造成了生产关系的超前发展,是当时 党和政府在经济建设方面急于求成的表现。 【答案】C
THANKS!
知 识 研 读
考点整合
【案例一】(2010· 海南)与1952年相比,1957 年我国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210%,消费资料的生 产增长83%,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 由35.5%提高到45%。这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 间( ) A.工业结构得到了改善 B.国家基本实现工业化 C.工农业生产比例协调 D.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
“大跃进”
大炼钢铁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 境遭到严重破坏
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 挫伤 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高中历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二第11 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学设计】【课前准备】发放导学案,划分学习小组,板书,调试音响和教鞭。

【导入新课】师:苏格拉底说过: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梦想而奋斗。

青年人都应该有梦想,来说说你们的梦想吧?生答。

(大家说的真好,老师祝愿同学们早日梦想成真!)那你们想不想知道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人,他们的梦想是什么?师:1949 年新中国成立了,在开国大典上,我们看到了表情凝重的毛主席。

他是这样说的,中国解放我是很高兴的,但中国的问题远没有解决,新中国太穷了!如何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尽快把生产力搞上去,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便是共产党人最大的梦想。

本单元我们就来探讨自建国-70 年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概况,同学们来总结两个特点?生:曲折、发展师:在曲折中发展正是本课的主题。

我们分上中下三个篇章进行学习。

明确课程标准,要求能概述这一时期的建设实践,并总结经验教训。

【讲授新课】上篇征途从头迈——话起步1、国民经济的恢复经过多年战乱,国民经济已陷入全面崩溃,社会主义建设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起步的。

为了迅速恢复经济,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仅用三年时间,就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师:1953 年,国家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阅读教材第4 段,回答相关问题。

(师评)来,谁最勇敢?大声读出你的答案!生:答。

师:那国家为什么优先发展重工业呢?1 分钟时间,结合材料思考这个问题。

好,谁来试一下,错了没有关系,关键是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生:——借鉴苏联经验师:这一时期,我们和苏联的关系是怎样?生:友好、盟友师:苏联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国家,给予了我们很多支持援助。

所以三个原因你找对几个,举手示意一下。

师:一五计划的成就,从地区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生:东北地区。

师:为什么呢?这题相对容易,开动脑筋想一想吧!(师点)你起来给咱总结一下吧!生:资源、交通、苏联(师评)你总结的很到位,为你点个赞!所以大家找对几个,举手示意老师。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优质学案: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优质学案: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2012~2016年课标全国卷命题思路与考情分析考纲要求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课标提示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活动,总结其经验教训。

考点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考点二探索与失误[自主学习『答案』]考点一①1952②1953~1957③重工业④社会主义工业化⑤资本主义工商业⑥公私合营⑦1956考点二①主要矛盾②工业国③成功探索④八大二次会议⑤经济落后⑥公社⑦经济困难⑧“调整、巩固、充实、提高”⑨1962年⑩经济领域⑪1973⑫全面整顿[巧学妙用]构图解史——过渡时期数据证史——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一五”计划时期各部门的投资比例图体现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策,奠定了国家工业化基础,农、轻、重投资比例失调。

图解历史——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概念辨析——“大跃进”和人民公社(1)“大跃进”属于生产力范畴,根源在于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根源在于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2)“大跃进”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忽视了中国经济落后的国情;人民公社化运动在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构图解史——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考法1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考题1】(2016·河南洛阳三模)1953年至1954年间,天津工业企业共抽调两万多人支援国家重点建设单位和一些地区重点建设单位。

仅天津汽车制配厂输送到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干部和工人已相当于解放初期该厂职工总数的三分之一。

这反映了当时()A.天津经济建设地位的突出B.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的需要C.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D.计划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答案』 C『方法突破』“获取材料有效信息”是解答历史试题的关键。

由题干材料“抽调两万多人”“汽车制配厂”可知,国家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故C项正确。

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于三大改造后,D项时间不符。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教学案 第9课时 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教学案  第9课时  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教学案第9课时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代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探索”这一知识点,命题者常利用漫画或者结合图表、文字材创料设新情境,以题目中给的文献或图表等资料为载体设计题目,意在考查考生提取有效信息并根据所学知识对有效信息进行分析利用的能力。

如第2019至2019年的全国Ⅰ卷、Ⅱ卷的第31题、41等,通过投资方向、图表数据、粮食政策考查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经济特点、“二五”计划经济建设中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的表现及结果,引导学生从中反思并吸取其经验教训。

【命题趋势预测】五年计划是中国持续推进现代化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是推动中国发展不断上台阶的重要途径。

“一五”计划是计划经济时期最成功的,它顺利发动工业化并推进了社会主义改造;“二五”计划是个失败的五年计划,“大跃进”后出现“大跃退”。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回顾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一五计划编制和执行过程中留下的智慧和经验,具有深刻教益。

今后中国工业化的历史走向应与整个中国社会生活的市场化、民主化、法制化协调一致。

因此,暗含时下热点考查我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仍将是高考命题的重点。

【牢记主干知识】考点1 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过渡时期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领导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没收官僚资本;接受帝国主义在华的企业,建立起国营经济;合理调整工商业;开展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粮食、食油、棉花实行统购统销,目的是保障城镇农副食产品供应。

3.成果: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4.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953~1956年)1.过渡时期总路线【概念解释】过渡时期过渡时期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1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人教必修2)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1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人教必修2)

第21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考 纲]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课 标]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一五”计划的实行(1)背景⎩⎪⎪⎨⎪⎪⎧①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经济全面崩溃,通货膨胀极其严重,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领导人民完成 了 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③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在 国内既不能制造汽车、飞机,也没有冶金设备、 矿山设备和大型发电设备等制造业。

(2)内容⎩⎪⎨⎪⎧①优先发展 。

②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4)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__________奠定了初步基础。

易混易错 “一五”计划时期的工业化建设,只是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并没有实现工业化。

2.三大改造(1)时间:1953年到1956年。

(2)内容:农民、手工业者参加____________,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3)意义:到________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关键点拨 农业合作社是新中国对个体小农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形式。

其好处在于适应了当时农村生产力落后状况,并充分照顾了农民的困难和要求。

国家顺利解决了农村土地所有制问题。

二、探索与失误1.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成功探索——中共八大(1)主要内容⎩⎪⎪⎨⎪⎪⎧①政治前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

②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 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③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 农业国变为先进的 。

2012高中历史 4.1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8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2012高中历史 4.1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8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考点】“一五”计划、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考点解读】一、“一五”计划——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起步1.条件:1949—1952三年时间里,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2.“一五”计划(1953—1957年)概况:基本内容:集中主要力量;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对行社会主义改造。

意义: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改造,由此开始起步。

3.“一五”计划取得的成就:(1)生产力方面:成就:(1)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大幅度超额完成。

一些中国过去没有的重要工业部门,如飞机制造、汽车制造、重型机器制造等,在这期间建立起来。

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意义:中国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的基础。

(2)生产关系方面:内容: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农业、对手工业(方式:建立)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方式:实行)。

成就:到1956年底,中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生产资料,从而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

社会主义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失误: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1956年)的决策(1)内容: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

这是此次大会的最大的贡献。

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八大意义:对当时中国和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的探索。

2.失误探索:——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产生的原因: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急于求成;(2)主要内容:“大跃进”追求经济建设不切实际的高速度和不断大幅度提高生产计划的指标;人民公社化运动则追求公有制的程度高规模大等。

2012高中历史 4.1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2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2012高中历史 4.1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2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4.1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案2 〔人教版必修2〕●从容说课本课教材分三个历史时期向学生介绍了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一目: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教材阐释了1949~1956年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党在经济建设领域的探索,包括国民经济的恢复、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改造等三方面的内容。

第二目:探索与失误。

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1956年,我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此后的十年,党在经济建设领域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也出现过严重的失误。

第三目:国民经济的劫难。

本目的教学内容不宜过多展开。

“文革〞时期的国民经济总的情况是遭受了严重的破坏,损失有5000亿元之巨,但也有好转和回升,经济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此外,教材还通过“学思之窗〞“历史纵横〞等栏目,对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提供了一些详细史料。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料和图片,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过程及重大的历史意义。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把握建国后我国经济建设的特点,即社会主义建设既有巨大成就,又有严重失误,而总的趋势是前进的。

2.正确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创设新情境与谈话分析法,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2.通过资料搜集、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判断或评价经济建设探索中的是与非,提高学生的解析、论证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有能力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

●教学重点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人教版必修2)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人教版必修2)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三年恢复时期(1949——1952年)(1)困境:除东三省,全国交通堵塞;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十分困苦;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困境出现的原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多年战争破坏。

(3)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创造条件。

2、一五计划(1953—1957)[任务:优先发展重工业;有步骤的进行三大改造](1)优先发展重工业A.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中国重工业的基础薄弱(历史因素);巩固国防的需要(现实因素);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外部因素)B.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因此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的原因——东北资源丰富、交通便利、靠近苏联便于吸收苏联的经验、东北工业基础比较好。

)C.影响: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2)三大改造(1953—1956)A.内容(对象):农业、手工业-----建立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由个体转为集体经济);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所有制——由私有制转为公有制、经济体制——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的经济体制、分配制度——平均主义]B.实质: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C.影响: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探索与失误1、中共八大(1956)(1)内容主要矛盾:其实质: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工作任务:发展生产力,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意义:成功的探索(但是八大的路线未能坚持)2、八大二次会议确定了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反映了人民加速经济发展的愿望,具有“左”倾冒进思想倾向)(1)大跃进运动:A.内容:工业——以钢为纲,大炼钢铁;农业——以粮为纲,大放卫星B.特点:高速度(超英赶美)、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C.过失:忽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造成国民经济严重的比例失调,忽视了社会客观的生产力水平、中国的基本国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讲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高考目标定位】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考点搜索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①一五计划②三大改造③中共八大④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⑤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⑥“文革”期间国民经济的劫难【基础知识梳理】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要求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过程中,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21世纪教育网(2)“一五计划”①条件:人民政权得到巩固;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1954年《宪法》颁布②基本任务: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③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和社会主义改造(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④意义:开始改变落后的工业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3)三大改造①性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

②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的赎买政策③意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探索与失误(1)成功的探索①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初步奠定工业化基础。

②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确定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

③1960年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国民经济转入调整轨道(2)探索失误①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②“文革”动乱使国民经济遭到劫难,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3.经验和教训[来源:21世纪教育网](1)立足国情,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不能照搬别国的经验(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而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

(3)遵循客观经济规律,而不能急于求成。

(4)生产关系调整必须与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而不能超越历史发展阶段(5)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原因:“文革”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

2、表现: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两年里损失的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一千亿元。

3、调整与整顿:(1)1971年,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2)1975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

全面整顿,对于全面动乱之后的国民经济恢复和党与国家正常工作秩序的恢复,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也极大地增强了邓小平在全党和全国人民心中的威望,成为后来改革开放的先声。

【要点名师精解】一、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和突出特点1.主要任务:一五计划主要提出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是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建设,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打下基础。

二是继续发展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建立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继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把其分别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

2.突出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其原因如下(1)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2)从现实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3)从苏联影响看,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4)从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三大改造的实质三大改造是一场生产关系的变革,是将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从而使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促使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训练】(2011·枣庄模拟)使用下列两幅反映同一时期社会生活的图片开展研究性学习,应拟定的研究主题是( )A.联产承包激发生产积极性B.三大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C.群众庆祝企业股份制改造成功D.城乡掀起“大跃进”运动【解析】选B。

互助组是中国劳动农民在个体经济基础上组成的带有社会主义因素的集体劳动组织,土改以后得到广泛发展;在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中,发展成为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6年初,全国范围内出现社会主义改造高潮,资本主义工商业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

二、1957~1976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来源:21世纪教育网][来源: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1.主要失误2.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十年“文革”的比较3.经验教训(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和教训:①要充分认识国情;②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③要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的关系;④国民经济发展要有计划、按比例进行,不要急于求成。

(2)“文化大革命”的经验和教训:①要正确确定国内社会的主要矛盾;②要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

【训练】(2011·淮北模拟)1960年底,毛泽东针对造成当时经济困难的原因明确提到了“人祸”的问题,并且明确指出:“这人祸不是敌人造成的,而是我们自己造成的。

”“人祸”指的是( )A.长期战争的破坏B.混进党内的阶级敌人的破坏C.经济建设上的“左”倾错误D.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封锁、禁运【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

从1958年开始,我党错误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经济建设上犯了“左”倾错误,使得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严重失调,是导致三年经济困难的根本原因。

【感悟高考真题】1、(2011·福建文综·T19)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分”。

这些就构成了()A.旧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B.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C.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 D.半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21世纪教育网【思路点拨】本题以过渡时期的经济形态为命题的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精讲精析】选B。

从材料时间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可以判断出这时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基本胜利,革命胜利后到1956年属于过渡时,这一时期社会形态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理当属于新民主主义,也可以从题干中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反映出来。

A项旧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成是1840年----1919年,与题目的时间不吻合。

C项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应当是在三大改造完成后;D项半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只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

2、(2011·海南单科·T23)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上海、天津等工业先进地区人均工业产值的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工业发展速度放缓 B.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C.工业布局发生变化 D.工商业改造已经完成【思路点拨】解答本题应结合一五计划的成果图分析备选项。

【精讲精析】选C。

选C。

上海、天津等地原来是工业比较先进的地区,但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布局在东北和西部为主,全国这些地区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作为原来工业的较发达的上海、天津逐渐在全国的工业比重中下降。

所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故选C。

A项明显错误,B项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与上海、天津增长率低不能形成必然的因果关系。

D项与题意无关。

故选C。

3、(2011·北京文综·T19)下表是中国某一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年代全民集体公私合营私营个体手工业开始年41.5 3.2 4 30.7 20.6结束年54.5 17.1 27.2 0.04 1.2该表中的开始年和结束年是指()A.1946 1949B.1952 1956C.1966 1976D.1978 1982【思路点拨】解答本题时应注意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

【精讲精析】选B。

从表格中材料可以得出:全民、集体所有制和公私合营所有制企业总产值上升,而私营和个体手工业的产值急剧下降,这正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间应是过渡时期,故选B。

A中1946年与全民所有制占到41.5%,1949年占54.5%相矛盾;故排除。

C项文革中不存在公私合营私营等经济。

D项改革开放时期公私合营、私营、个体手工业等经济所占比重应该较大。

4.(2010·山东高考)下列曲线图反映了我国1953~1958、1959~1964、1970~1975、1979~1984年四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

其中与1959~1964年相对应的是 C.【解析】:1953—1958年是我国一五计划实行时期,此时我国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1958年我国实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我国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出现三年严重自然灾害,1960年我国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国民经济有所恢复,故C项符合题意,1970—1975年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国民经济受打击,75年以后邓小平主持工作后才有所恢复,1979—1984年处于改革开放时期,国民经济发展迅速。

答案:C5.(2010·安徽高考)邓小平曾将一张飞乐音响公司股票作为礼物赠送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范尔霖。

依据图5中的信息判断,当时的中国①已经出现了股份制企业②开始建立股票交易市场③初步形成市场经济体制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解析】:本题考察学生结合教材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建立股票交易市场是在90年代初,排除②,初步形成市场经济体制是在十四大之后,排除③。

答案:B6.(2010·江苏高考)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

下列对右图信息理解正确的是A.工业大跃进时期以股息发放工资B.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采取公私合营政策C.人民公社社员按期领取生产货款D.手工业者以入股形式参加生产合作社【解析】:“上海市装订生产合作社”说明是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也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故正确答案为D。

答案:D7.(2010·天津高考)以下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GDP能耗”年度变化示意图。

单位:吨标准煤/万元图中“单位GDP能耗”出现最高峰值的直接原因是()A.实行“二五”计划B.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21世纪教育网C.建立人民公社D.开展大跃进运动【解析】: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所以导致这一时期”单位GDP能耗”出现最高峰故选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