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杜甫《登岳阳楼》
唐诗赏析-杜甫《登岳阳楼》原文及赏析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及赏析'《登岳阳楼》主要是塑造了诗人自我形象,集中表现了诗人优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而且由于这种感情与个人遭遇的悲惨、个人抱负的不能施展,紧紧联系在一起。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杜甫《登岳阳楼》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唐代: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以前的日子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如愿终于登上岳阳楼。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着栏杆远望泪流满面。
洞庭水:即洞庭湖。
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吴国和楚国)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
下瞰洞庭,碧湖万顷,遥望君山,气象万千,唐张说建,宋滕子京修。
以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阳楼记》驰名。
坼(chè):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
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乾坤(qián kūn)日夜(一作“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
”乾坤:天地,此指日月。
无一字:杳无音讯。
字:这里指书信。
老病:年老多病。
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诗人生平的最后三年里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
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戎(róng)马关山北:北方边关战事又起。
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īn)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
戎马:军马借指军事、战争,战乱。
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凭轩:倚着楼窗。
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指,即眼泪。
此诗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
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在诗中互为表里。
登岳阳楼 杜甫 原文翻译
登岳阳楼杜甫原文翻译登岳阳楼杜甫〔唐代〕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文及注释译文以前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终于如愿登上岳阳楼。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分隔开来,整个天地仿似在湖中日夜浮动。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年老多病只有一只船孤零零的陪伴自己。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
注释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中国第二淡水湖。
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在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吴楚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
坼(chè):分裂。
乾坤:指天、地。
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无一字:音讯全无。
字:这里指书信。
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戎马:指战争。
关山北:北方边境。
凭轩:靠着窗户。
涕泗(sì)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鉴赏此诗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
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在诗中互为表里。
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
反映了其关心民生疾苦的风格。
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底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
洞庭湖坼吴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
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初中古诗《登岳阳楼》
初中古诗《登岳阳楼》《登岳阳楼》作者: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注释:①洞庭水:即洞庭湖。
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②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③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吴国和楚国)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
下瞰洞庭,碧湖万顷,遥望君山,气象万千,唐张说建,宋滕子京修。
以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阳楼记》驰名。
坼(chè):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
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④乾坤(qián kūn)日夜(一作“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
”乾坤:天地,此指日月。
⑤无一字:杳无音讯。
字:这里指书信。
⑥老病:年老多病。
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诗人生平的最后三年里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
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⑦戎(róng)马关山北:北方边关战事又起。
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īn)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
戎马:军马借指军事、战争,战乱。
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⑧凭轩:倚着楼窗。
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指,即眼泪。
《登岳阳楼》意思:以前的日子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如愿终于登上岳阳楼。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着栏杆远望泪流满面。
《登岳阳楼》写作背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杜甫57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大历三年(768年),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
杜甫登岳阳楼全文翻译及赏析
杜甫登岳阳楼全文翻译及赏析
杜甫登岳阳楼
岳阳楼高七十二,直下万里江山如画。
三楚襟江月,巨炉燎原日。
素娥眉梢瘦,谯笏翘如发。
十旬休假日,空对故园泪。
【翻译】
岳阳楼高达七十二层,俯瞰着万里江山美景,如同一幅画一般。
玉霄、巫峡、西陵三个楚地的地界在江边交汇,月色轻轻染上江水。
巨大的炉火在日间烧起,辐射着炎炎热气,仿佛将整个大地都燃烧起来。
如今素娥眉梢难寻,谯笏非发而翘,但记忆中的景象犹在,十天的假期都空落一地,只能独自对着家园黯然泪下。
【赏析】
《杜甫登岳阳楼》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一首描写岳阳楼的山水田园景色的七绝诗。
这首诗笔调质朴,行文流畅,通过对岳阳楼的描绘,以及对三楚江山的渲染,表达了作者作为游子思念故园的感情。
全诗共六句,前两句直接点题,既表现了岳阳楼的高大壮观,又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第三句用上“三楚”、“江月”等词,描述
出了夜色中江水的美丽。
第四句用上“巨炉”、“燎原”等词,来形容夏日的炽热与辐射。
第五句通过描写素娥的形象来表现岁月的流逝,而“谯笏翘如发”则是描述一种持久的风采。
最后一句重点写出作者思乡之情,通过“空对故园泪”来表达心中难以言说的感慨和感情。
整首诗以极其自然的视角来描绘自然风景,并添上作者作为游子的感慨,既凸显了岳阳楼的壮丽,又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是古诗中的佳作。
杜甫《登岳阳楼》古诗鉴赏详细答案
杜甫《登岳阳楼》古诗鉴赏详细答案《登岳阳楼》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公元768年(唐代宗大历三年),杜甫由夔州出三峡,暮冬腊月,泊舟岳阳城下,登楼远眺,触景生情,写下这首感怀之作。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首古诗吧。
《登岳阳楼》作者: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注解】洞庭水:即洞庭湖。
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淡水湖。
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临洞庭湖。
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
坼(chè):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
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乾坤(qián kūn)日月(一作“夜”)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
”乾坤:原指天地。
此指日月。
乾坤日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漂浮在洞庭湖上。
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
”无一字:音讯全无。
字:这里指书信。
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诗人晚年是在小船上度过的。
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戎(róng)马关山北:北方边关战事又起。
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īn)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
戎马:军马借指军事、战争,战乱。
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凭轩:倚着楼窗。
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指,即眼泪。
《登岳阳楼》【韵译】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登岳阳楼》【翻译】很早以前就听说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杜甫的诗-《登岳阳楼》赏析
杜甫的诗:《登岳阳楼》赏析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词句注释⑴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中国第二淡水湖。
⑵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在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⑶吴楚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
坼(chè):分裂。
⑷乾坤:指日、月。
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⑸无一字:音讯全无。
字:这里指书信。
⑹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⑺戎马:指战争。
关山北:北方边境。
⑻凭轩:靠着窗户。
涕泗(sì)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白话译文很早听过闻名遐迩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登岳阳楼》赏析:《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三年(768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篇表现了杜甫得偿多年夙愿,即登楼赏美景,同时仍牵挂着国家的百感交集之情,表达了报国无门的哀伤。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杜甫57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大历三年(768年),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
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泊岳阳城下》和《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有一点是很清楚的,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已久,这是在叙事写景的行文中,自然地流露出来的感情。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翻译及鉴赏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翻译及鉴赏【原文】《登岳阳楼》作者: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作品简介】《登岳阳楼》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公元768年(唐代宗大历三年),杜甫由夔州出三峡,暮冬腊月,泊舟岳阳城下,登楼远眺,触景生情,写下这首感怀之作。
此诗开头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二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
三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末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写景虽只二句,却显技巧精湛,抒情虽暗淡落寞,却吞吐自然,毫不费力。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这首五言律诗写于诗人逝世前一年,即唐代宗大历三年(768)。
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
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这首含蕴着浩然胸怀和博大痛苦的名篇。
岳阳楼,即湖南岳阳城西门楼,是我国三大名楼之一(其余两个是武汉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下瞰洞庭,视野广阔。
唐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任职此州,常与才士登楼赋诗,遂使之声名骤增,成为天下文化名楼。
【注解】洞庭水:即洞庭湖。
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淡水湖。
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临洞庭湖。
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
坼(chè):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
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乾坤(qián kūn)日月(一作“夜”)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
《登岳阳楼》原文、翻译及赏析
《登岳阳楼》原文、翻译及赏析《登岳阳楼》此诗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
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在诗中互为表里。
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
反映了其关心民生疾苦的风格。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登岳阳楼》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登岳阳楼唐代: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文以前的日子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如愿终于登上岳阳楼。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着栏杆远望泪流满面。
注释洞庭水:即洞庭湖。
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吴国和楚国)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
下瞰洞庭,碧湖万顷,遥望君山,气象万千,唐张说建,宋滕子京修。
以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阳楼记》驰名。
坼(chè):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
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乾坤(qián kūn)日夜(一作“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
”乾坤:天地,此指日月。
无一字:杳无音讯。
字:这里指书信。
老病:年老多病。
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诗人生平的最后三年里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
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戎(róng)马关山北:北方边关战事又起。
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īn)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
戎马:军马借指军事、战争,战乱。
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凭轩:倚着楼窗。
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指,即眼泪。
鉴赏此诗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翻译诗词赏析识点整理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翻译诗词赏析识点整理登岳阳楼【唐】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字词注释: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①洞庭水:即洞庭湖。
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②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③无一字:杳无音讯。
字:这里指书信。
④老病:年老多病。
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诗人生平的最后三年里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
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诗词释义如下:以前的日子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如愿终于登上岳阳楼。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着栏杆远望泪流满面。
诗词赏析:此诗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
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在诗中互为表里。
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
反映了其关心民生疾苦的风格。
登岳阳楼杜甫原文及翻译
《登岳阳楼》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昊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翻译:很早听过闻名遐迩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昊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l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注释:洞庭水:即洞庭湖。
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中国第二淡水湖。
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临洞庭湖。
在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吴楚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坼:分裂。
乾坤:指日、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无一字:音讯全无。
字:这里指书信。
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戎马:指战争;关山北:北方边境。
凭轩:靠着窗户;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作者介绍:杜甫(杜少陵,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后人称他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
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
杜甫诗词《登岳阳楼》的诗意赏析
杜甫诗词《登岳阳楼》的诗意赏析杜甫诗词《登岳阳楼》的诗意赏析《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三年(768年)创作的一首五律。
这首诗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诗人在作品中描绘了岳阳楼的壮观景象,反映了诗人晚年生活的不幸,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全诗表现了杜甫得偿多年夙愿,即登楼赏美景,同时仍牵挂着国家的百感交集之情。
《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词句注释:⑴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中国第二淡水湖。
⑵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在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⑶吴楚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
坼(chè):分裂。
⑷乾坤:指日、月。
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⑸无一字:音讯全无。
字:这里指书信。
⑹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⑺戎马:指战争。
关山北:北方边境。
⑻凭轩:靠着窗户。
涕泗(sì)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2]白话译文:很早听过闻名遐迩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创作背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杜甫57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大历三年(768年),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
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泊岳阳城下》和《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作品鉴赏: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有一点是很清楚的,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已久,这是在叙事写景的行文中,自然地流露出来的感情。
杜甫《登岳阳楼》全诗赏析及诗意翻译
杜甫《登岳阳楼》全诗赏析及诗意翻译《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三年(768年)创作的一首五律。
这首诗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诗人在作品中描绘了岳阳楼的壮观景象,反映了诗人晚年生活的不幸,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诗文解释:早就听说洞庭湖的水势浩大,今天终于登上了这座闻名遐迩的岳阳城楼。
洞庭湖如此广阔,东南面的吴地和楚地,似乎被割成两国。
洞庭湖的水势浩瀚,整个天与地就如日日夜夜在波涛上漂浮。
望着这浩瀚的景象,想到我的亲友连一点消息也没有,而今年迈多病,栖息在这只孤零零的小舟上。
在关山以北依然战火不断,凭轩远眺,默思着国难家愁,我终于涕泪交流。
译文2: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词语解释:岳阳楼:在今湖南岳阳境内洞庭湖岸。
吴楚:吴地和楚地。
乾坤:天地。
字:指书信。
戎马:军事。
凭:倚。
轩:楼窗。
涕泪:眼泪。
诗文简析:大历三年(公元七六八年)杜甫携眷夔州出峡,漂泊在江湘一带。
暮冬流寓岳州,登临岳阳楼而有此作。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实为千古名句。
前人称此二句「尤为雄伟,虽不到洞庭者读之,可使胸以豁达。
」(宋人黄鹤《少陵年谱》)。
全诗将眼前雄伟壮阔的景色与诗人个人的身世悲凉之感及对国事边事的忧心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具有极为深广的内涵。
表现上擒纵自如,卷舒随意,折转巧妙,充分表现了沉郁顿挫的杜诗本色。
诗的前半赞叹洞庭湖的宏伟壮阔,是古往今来写洞庭湖的名句,与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名句同为人们传诵。
后半抒情。
全诗意境浑厚,气势磅礴,虽悲伤却无颓废之感。
《唐子西文录》:"过岳阳楼,观杜子美诗,不过四十字尔,气象宏放,涵蓄深远,殆与洞庭湖争雄,所谓富哉言乎者。
杜甫《登岳阳楼》译文及注释
杜甫《登岳阳楼》译文及注释《登岳阳楼》朝代:唐代作者:杜甫原文: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文以前的日子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如愿终于登上岳阳楼。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着栏杆远望泪流满面。
注释①洞庭水:即洞庭湖。
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②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③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吴国和楚国)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
下瞰洞庭,碧湖万顷,遥望君山,气象万千,唐张说建,宋滕子京修。
以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阳楼记》驰名。
坼(chè):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
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④乾坤(qián kūn)日夜(一作“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
”乾坤:天地,此指日月。
⑤无一字:杳无音讯。
字:这里指书信。
⑥老病:年老多病。
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诗人生平的最后三年里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
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⑦戎(róng)马关山北:北方边关战事又起。
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īn)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
戎马:军马借指军事、战争,战乱。
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⑧凭轩:倚着楼窗。
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指,即眼泪。
杜甫诗词《登岳阳楼》的诗意赏析
杜甫诗词《登岳阳楼》的诗意赏析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三年(768年)创作的一首五律。
这首诗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诗人在作品中描绘了岳阳楼的壮观景象,反映了诗人晚年生活的不幸,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全诗表现了杜甫得偿多年夙愿,即登楼赏美景,同时仍牵挂着国家的百感交集之情。
《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词句注释:⑴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中国第二淡水湖。
⑵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在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⑶吴楚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
坼(chè):分裂。
⑷乾坤:指日、月。
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⑸无一字:音讯全无。
字:这里指书信。
⑹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⑺戎马:指战争。
关山北:北方边境。
⑻凭轩:靠着窗户。
涕泗(sì)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2]白话译文:很早听过闻名遐迩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创作背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杜甫57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大历三年(768年),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
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泊岳阳城下》和《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作品鉴赏: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杜甫《登岳阳楼》全诗赏析及诗意翻译
杜甫《登岳阳楼》全诗赏析及诗意翻译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三年(768年)创作的一首五律。
这首诗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诗人在作品中描绘了岳阳楼的壮观景象,反映了诗人晚年生活的不幸,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诗文解释:早就听说洞庭湖的水势浩大,今天终于登上了这座闻名遐迩的岳阳城楼。
洞庭湖如此广阔,东南面的吴地和楚地,似乎被割成两国。
洞庭湖的水势浩瀚,整个天与地就如日日夜夜在波涛上漂浮。
望着这浩瀚的景象,想到我的亲友连一点消息也没有,而今年迈多病,栖息在这只孤零零的小舟上。
在关山以北依然战火不断,凭轩远眺,默思着国难家愁,我终于涕泪交流。
译文2: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词语解释:岳阳楼:在今湖南岳阳境内洞庭湖岸。
吴楚:吴地和楚地。
乾坤:天地。
字:指书信。
戎马:军事。
凭:倚。
轩:楼窗。
涕泪:眼泪。
诗文简析:大历三年(公元七六八年)杜甫携眷夔州出峡,漂泊在江湘一带。
暮冬流寓岳州,登临岳阳楼而有此作。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实为千古名句。
前人称此二句「尤为雄伟,虽不到洞庭者读之,可使胸以豁达。
」(宋人黄鹤《少陵年谱》)。
全诗将眼前雄伟壮阔的景色与诗人个人的身世悲凉之感及对国事边事的忧心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具有极为深广的内涵。
表现上擒纵自如,卷舒随意,折转巧妙,充分表现了沉郁顿挫的杜诗本色。
诗的前半赞叹洞庭湖的宏伟壮阔,是古往今来写洞庭湖的名句,与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名句同为人们传诵。
后半抒情。
全诗意境浑厚,气势磅礴,虽悲伤却无颓废之感。
登岳阳楼 杜甫翻译
登岳阳楼杜甫翻译导语:杜甫57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
(更多内容请关注应届毕业生网)【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文一】以前的日子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如愿终于登上岳阳楼。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着栏杆远望泪流满面。
【译文二】很早听过闻名遐迩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注释一】①洞庭水:即洞庭湖。
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②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③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吴国和楚国)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
下瞰洞庭,碧湖万顷,遥望君山,气象万千,唐张说建,宋滕子京修。
以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阳楼记》驰名。
坼(chè):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
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④乾坤(qián kūn)日夜(一作“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
”乾坤:天地,此指日月。
⑤无一字:杳无音讯。
字:这里指书信。
⑥老病:年老多病。
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诗人生平的最后三年里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
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⑦戎(róng)马关山北:北方边关战事又起。
杜甫《登岳阳楼》赏析4篇
杜甫《登岳阳楼》赏析杜甫《登岳阳楼》赏析1《登岳阳楼》作者: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解】:1、吴楚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坼:分裂。
2、乾坤:指日、月。
3、戎马:指战争。
4、关山北:北方边境。
5、凭轩:靠着窗户。
【韵译】: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评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
开头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二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
三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末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写景虽只二句,却显技巧精湛,抒情虽暗淡落寞,却吞吐自然,毫不费力。
杜甫《登岳阳楼》赏析2这首诗的意境是十分宽阔宏伟的。
诗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
只用了十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特别逼真地描画出来了。
杜甫到了晚年,已经是“漂泊西南天地间”,没有一个定居之所,只好“以舟为家”了。
所以下边接着写:“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亲戚朋友们这时连音信都没有了,只有年老多病的诗人泛着一叶扁舟到处漂泊!从这里就可以领会到开头的两句“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本来含有一个什么样的意境了。
这两句诗,从表面上看来,意境像是很简单:诗人说他在若干年前就听得人家说洞庭湖的名胜,今天居然能够登上岳阳楼,亲眼看到这一片山色湖光的美景。
因此清人仇兆鳌就认为:“‘昔闻’‘今上’,喜初登也。
”(《杜诗详注》)但仅这样理解,就把杜诗原来的意境领会得太浅了。
【登岳阳楼杜甫翻译】登岳阳楼原文及翻译注释
【登岳阳楼杜甫翻译】登岳阳楼原文及翻译注释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杜甫:登岳阳楼。
注释:1、吴楚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坼:分裂。
2、乾坤:指日、月。
3、戎马:指战争。
4、关山北:北方边境。
5、凭轩:靠着窗户。
译文: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杜甫:登岳阳楼。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赏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
开头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二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
三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末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写景虽只二句,却显技巧精湛,抒情虽暗淡落寞,却吞吐自然,毫不费力。
杜甫登岳阳楼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吴楚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坼:分裂。
2、乾坤:指日、月。
3、戎马:指战争。
4、关山北:北方边境。
5、凭轩:靠着窗户。
题解这首五言律诗写于诗人逝世前一年,即唐代宗大历三年(768)。
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
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这首含蕴着浩然胸怀和博大痛苦的名篇。
岳阳楼,即湖南岳阳城西门楼,是我国三大名楼之一(其余两个是黄鹤楼、鹳鹊楼),下瞰洞庭,视野广阔。
唐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任职此州,常与才士登楼赋诗,遂使之声名骤增,成为天下文化名楼。
登岳阳楼资料
高二语文 《登岳阳楼》资料链接 编制:二组 审核:班国艳1【原文】 《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解】洞庭水:即洞庭湖。
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淡水湖。
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临洞庭湖。
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
坼(chè):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
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乾坤(qián kūn )日月(一作“夜”)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
”乾坤:原指天地。
此指日月。
乾坤日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漂浮在洞庭湖上。
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
”无一字:音讯全无。
字:这里指书信。
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诗人晚年是在小船上度过的。
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戎(róng )马关山北:北方边关战事又起。
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īn )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
戎马:军马借指军事、战争,战乱。
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凭轩:倚着楼窗。
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指,即眼泪。
【评析】杜甫(712-770),字子美,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现巩义市)。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
这首诗写于唐代宗大力三年(公元768年)。
是年正月,诗人携妻子从夔州出峡,漂泊荆湘,岁暮流寓于岳阳县的岳阳楼。
诗人登上岳阳楼,望着汪洋浩瀚的洞庭湖,触景伤情,遂作此诗。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杜甫《登岳阳楼》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登岳阳楼唐代/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释】①洞庭水:即洞庭湖。
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②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③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吴国和楚国)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
下瞰洞庭,碧湖万顷,遥望君山,气象万千,唐张说建,宋滕子京修。
以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阳楼记》驰名。
坼(chè):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
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④乾坤(qián kūn)日夜(一作“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
”乾坤:天地,此指日月。
⑤无一字:杳无音讯。
字:这里指书信。
⑥老病:年老多病。
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诗人生平的最后三年里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
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⑦戎(róng)马关山北:北方边关战事又起。
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īn)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
戎马:军马借指军事、战争,战乱。
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⑧凭轩:倚着楼窗。
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指,即眼泪。
【译文】以前的日子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如愿终于登上岳阳楼。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着栏杆远望泪流满面。
【赏析】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有一点是很清楚的,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已久,这是在叙事写景的行文中,自然地流露出来的感情。
但这毕竟是过去的向往,登上了岳阳楼,其感情似乎应当是高兴。
因为多年的向往实现了,一定高兴。
但仔细品味,句中又见不到高兴的字眼,抽不出如愿以偿的情思。
联系下文更是如此。
实际上在这两句中“昔”与“今”之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作者把这段距离拉开,没有用简单的“喜”“悲”之词来填充它,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回味。
古人说“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这里就是无字处。
“昔”与“今”之间,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
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人民的深重灾难,杜甫个人的悲惨遭遇,这一切都凝聚在一起,凝聚在杜甫的心头,并随着诗人—起登上了岳阳楼。
他高兴不起来。
应当说“今上岳阳楼”是向往了多年不得登,如今才算是登上来了,这是一声长叹,长叹的内里是一团忧国忧民、伤时伤世的感慨。
这一声长叹,就像那咏叹调的引子,开启了下面一个个乐章。
这里还要注意到一个“水”字,题目是“登岳阳楼”,头一句却先写洞庭湖,第二句才写岳阳楼,而且是“洞庭水”不是洞庭湖。
这个“水”字显然是要突出的,这是抓住了洞庭风光的主要特点,说明了下文主要是在“水”上做文章。
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这两句紧扣上联的“水”字,虽没出现水字,却是专门写洞庭水。
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向东南方向极目眺望,只见洞庭湖水茫茫一片,一眼望不到头,而吴地则被挤向了远远的东边,楚地则被远远地挤向了西边、南边。
这景象,就好像洞庭湖水向东南伸展,把本来连在一起的吴地和楚地,一下子分裂成为两块。
“坼”字用的很好,有动态感。
仿佛湖水在延伸,大地被切割开。
后一句“乾坤”就是天地,包括天地万物。
“乾坤日夜浮”是说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四面眺望,到处都是无边无际的洞庭水,仿佛整个天地万物都被湖水漂浮起来,仿佛天地万物都日日夜夜地在洞庭湖水上浮动漂游。
“浮”字也有动态感。
使人想到整个苍穹都被湖水托住的—个半球,而万物的运动,都是湖水荡动的结果。
这两句都是写洞庭水,境界宏阔。
一是极写水面的宽阔,二是极写水的力量。
能够割裂大地,能够浮动乾坤,这是极写它的力量。
而被割裂、被浮动东西之庞大,则显示出湖水的宽阔。
这不是简单的夸张手法,这里有个视觉、感觉和想象的问题。
由于地球是圆的,人的视觉是有限的,面对茫茫的湖水可能看不到岸边,即使看到了,远远望去也只是一条线,这就造成了湖水无限大,而远地十分狭小的感觉。
诗人准确、真实地抓住了这视觉和感觉上的错觉,就把湖水描写成了四际无垠,仿佛大地四处都是水乡泽国,这是视觉感觉的真实。
但诗人又借助想象,把本来看不到的吴楚大地和整个乾坤四际,也融进了这个视觉和感觉的画面。
从而构成了一个想象的吴地楚地被裂开,整个乾坤被浮动的广阔无垠的画面。
这就是借助想象而形成的意象。
这是将想象中的更广阔的景象纳进了视觉画面的结果。
这是说“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视觉错觉加上想象的产物,这是一个很成功的宏观意象。
它的主要特点是境界广阔、气魄宏大。
像这样大的宏观意象、气魄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很少见的。
如孟浩然也有咏叹洞庭湖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但没有杜诗境界更为高远。
这两句是写景,但不能看成是纯写景,写景中渗透着诗人的胸怀。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透露唐王朝的分裂衰败和国势的不安定。
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两句是写诗人自己的处境。
“无一字”指的是没有一点消息,一点音信。
“亲朋无一字”写出了诗人的孤苦,但主要是音信断绝,自己不了解朝里和地方上的情况,即整个国家的情况。
这对一个念念不忘君王,不忘国家,不忘人民的诗人来说,是一种被社会忘记的孤独感,他在精神上无疑是很痛苦的。
“孤舟”是指诗人全家挤在一条小船上飘泊度日,消息断绝,年老多病,孤舟漂泊,其精神上、生活上的惨苦可以想见。
理解这两句应与前两句联系起来看,前两句是远望,随着湖水向四际望去,水天相接,联想到吴楚,联想到整个乾坤。
这两句近看,看到了孤舟,孤舟是近景中映入眼帘最能触动他的东西。
于是使他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和处境。
可以说这两联都是由观景引出,只不过前两句以写观景所见为主,后两句以写观望所见而引起的联想为主。
这两联在内涵上也是一脉相通的。
表面看起来毫无联系,实际上是一脉相通的。
既然这后两句是写他的孤苦悲惨处境,由此应推想到前两句也绝非是单单写景,实际上前两句是借写远景象征性地、比拟性地暗示国势的动荡不安。
这里包含着安史之乱的后遗症:唐王朝的衰败,人民的痛苦,外族的侵扰,国家的四分五裂和社会的不安定,栋梁之臣的缺乏等等,这一切都是杜甫飘泊中念念不忘的大事。
正是由于诗人心中牵挂着国事民事,才牵肠挂肚。
所以当他看到广阔无垠洞庭湖水时,也会想到仿佛大地裂开了,乾坤在日夜不停地浮动。
从杜甫一贯的优国忧民的思想境界来看,他登上岳阳楼极目远眺,也必定会想到这些。
可以说没想到这些就不是杜甫。
也正是由于诗人胸中翻腾着叫人牵肠挂肚的国事民事,所以就很自然地勾起了自己不能再施展抱负的痛心。
于是这孤舟飘泊,老弱多病,消息也听不到的可悲处境,也就顺理成章地涌上心头。
这两联中,上联境界极大,下联境界却很小,大小相映成趣,其间也包孕着诗人的无限感慨。
就景象来说,上联展现的是浩瀚的洞庭湖水,下联则画出了水面上的一点孤舟。
湖水动荡,孤舟飘浮,虽然大小悬殊,却统一在一幅画中。
如果将洞庭湖水比作整个国家,那么那一点孤舟就是诗人杜甫自己。
这里是象征,这鲜明对照的谐调之中,既包含着诗人对自己终身遭遇的痛心和不平,也体现了诗人将自己的命运、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诗人站在岳阳楼上,望望湖水,看看孤舟,想到国家,想到自己,万种感慨,萦绕心头。
“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乾坤”与“孤舟”对比,阔大者更为浩渺,狭小者更显落寞。
尾联“戎马关山北。
”“戎马”,就是战马、兵马,指战争。
“关山”,泛指,并非专指那道关,那座山。
“关山北”,指打仗的地方。
从诗人来说,从洞庭湖向长安望去,隔着一道道关,一座座山,而战火就在北面燃烧。
“戎马关山北”,具体指的是当时吐蕃入侵,威胁长安,战争不息,国家不得安宁。
“凭轩涕泗流”是说杜甫倚靠岳阳楼的窗户,向北眺望,虽然隔着道道关山,他看不到长安,也看不到战火,但在他心中却呈现出吐蕃入侵,长安危急,人民遭难的情景,于是他就禁不住伤心的老泪纵横了。
这两句是两个景象:一个是西北长安附近的战火,一个是岳阳楼上倚窗眺望的老诗人。
两者构成了一幅画,前者是诗人心中想到的,后者是诗人自身实景。
长安与岳阳楼相距千里,但在诗人心中却没有这个距离。
这真是身在洞庭,心在长安。
孤舟虽小却装着整个天下。
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颗忧国忧民的志诚之心。
同时“戎马关山北”一句,明确写出了诗人在登岳阳楼时心中想的是国家的不安宁。
这就更可以说明了第二联绝非仅仅是写景。
第三联也决不只是写自己的孤苦无依。
“凭轩涕泗流” 一句中,则凝聚着诗人对国家时局、自己孤苦处境比照后,感到无可奈何,感到万分压抑的感情,非常形象而深刻地显示出杜甫晚年时的精神痛苦。
精神痛苦主要是无可奈何。
这首诗的主要艺术成就表现为以下两点。
第一,作品运用了变化多样的表现手法。
作品虽然只有八句话,但是却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
开篇两句运用的是叙述的手法,交代的是登临岳阳楼的缘由。
三四两句运用的是描绘的手法,绘制了岳阳楼的宏阔壮观图景,并且在描绘中,又运用了形象的比喻,增强了作品的生动性。
作品最后两句又运用了抒情的写法,揭示出诗人的内心世界,开拓了作品的意境。
第二,作品内容和感情两方面大跨度的跳跃。
从内容方面说,开篇一联写的是诗人登楼的过程,其中蕴含了“昔”与“今”的时间跳跃过程。
颔联中,诗人由上联的写自己推进到写洞庭湖,这里有一个从小到大的跨度。
在写景中,又由吴、楚之地面到日、月之天空的空间跳跃。
到了颈联,诗人又转回自身的描写,前后联之间有一个从大到小的跨越。
到了尾联,诗人又从个人身世遭际的描写扩展到国事的描写,上下联又是一个从小到大的跨越。
在写国事时,又有一个从国难的跳跃到诗人感情抒发的过程。
这就构成了纵横开阔,跳跃性强的特点。
从诗人的感情发展脉络上说,首联蕴含喜悦,颔联带有雄壮,颈联转为凄苦,尾联变为悲伤。
诗人的感情随着诗篇的进展,显示出不断变化,跳跃性强的艺术特点。
【鉴赏】此诗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
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在诗中互为表里。
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
反映了其关心民生疾苦的风格。
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底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
洞庭湖坼吴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
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