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
文化部关于继续做好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
文化部关于继续做好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文化部(已撤销)•【公布日期】1994.02.28•【文号】文艺发[1994]7号•【施行日期】1994.02.2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经济体制改革正文*注:本篇法规已被《文化部关于废止部分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决定》(发布日期:2007年12月29日实施日期:2007年12月29日)废止(原因:适应当时情况的具体规定)文化部关于继续做好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1994年2月28日文艺发[1994]7号)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指导下,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推进艺术表演团体的改革,许多艺术表演团体在改革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文化部于去年九月份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和深化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的通知》(文艺发〔1993〕44号),对全国艺术表演团体的改革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个文件总结了近几年改革的经验,正确分析了我国艺术表演团体改革的现状和困难,明确提出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并就艺术表演团体的总体布局、领导管理体制、人事制度、工资制度、财务管理、演出管理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提出了改革意见。
现就1994年继续贯彻《通知》精神,积极稳妥地推进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以及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提出以下意见:一、国有艺术表演团体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建立充满活力的机制目前,国有艺术表演团体普遍面临的困难是难以在文化市场中发挥主力军和主导作用,因此,文化部在《通知》中明确提出改革的目标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精神文明建设需要,符合艺术自身规律的社会主义文化实体;确立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实行各类院团多轨并存,保护国家重点,放开社会办团,逐步建立艺术人员合理流动的新陈代谢机制。
文化政策法规
讨论:1、如果你是一个出版人或者音乐人,对于盗版你是如何看待的?2、在演出过程中演员假唱,对此你有何评论?3、商场超市播放背景音乐用付费吗?4、你是如何评价韩剧的?5、看过电影《阿凡达》,你对中国的电影有何评价?相关参考书:1、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陈杰、闵锐武编著,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6年。
2、文化产业与政策导论,张玉国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3、国家利益与文化政策,张玉国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
4、文化产业政策汇编增订本,文化部文化产业司编,2005年。
5、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6、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全面发展——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报告,张玉国翻译,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
7、文化政策学,胡惠林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
8、欧盟各国文化产业政策咨询报告,李庆本、吴慧勇著,大象出版社,2008年。
9、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文化产业政策与立法研究,潘嘉玮,人民出版社,2006年。
相关网站:1、中国文化产业网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3、文化政策图书馆绪论一、政策法律(一)政策、法律的含义1、政策是指一定的社会集团为了实现某种利益,达到某种政治、经济或社会目的,根据社会发展情况而制定的政治对策。
具有普遍性、指导性、灵活性等特征。
2、法律:是由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具有普遍效力的行为规范体系。
具有普适性、规范性、稳定性等特征。
法律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情况。
(二)政策和法规的区别1、意志属性不同2、规范形式不同3、实施方式不同4、稳定程度不同(三)政策和法律的联系政策和法规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都是国家进行社会管理的工具,共同调整、控制和规范社会关系二、文化、文化政策、文化产业政策的含义1、文化的含义(1)文化或者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继承下来的其他的素质和习惯。
文化部关于进一步加快和深化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的通知
文化部关于进一步加快和深化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文化部(已撤销)•【公布日期】1993.09.23•【文号】文艺发[1993]44号•【施行日期】1993.09.23•【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经济体制改革正文*注:本篇法规已被《文化部关于废止部分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决定》(发布日期:2007年12月29日实施日期:2007年12月29日)废止(原因:适应当时情况的具体规定)文化部关于进一步加快和深化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的通知(1993年9月23日文艺发[1993]44号)1985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文化部《关于艺术表演团体的改革意见》;1988年9月,国务院转发了文化部《关于加快和深化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的意见》。
在这两个文件精神指导下,经过改革,我国的艺术表演团体逐步打破了旧体制的模式,由计划体制下国家统包统管的形式逐渐向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各种不同的经营管理方式转变;布局不合理和队伍偏大的状况在总体上也有所改变。
特别是在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指引下,许多艺术表演团体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尝试,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从当前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的实际来看,由于各地在经济、文化发展诸方面的差异,各地艺术表演团体改革的进展很不平衡,改革的成果还较为脆弱和单薄,改革的思路和视野还不够开阔,改革的外部环境和社会宏观机制还不配套,文化经济政策还需进一步完善,特别是艺术表演团体内部运营机制上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还未解决,相当一部分艺术表演团体处于不能正常运转的状态。
艺术表演团体在很多方面还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不适应改革开放,不适应人民群众新的要求,在创作上表现为能够深刻反映改革开放和时代精神的力作不多。
因此,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和各级各类艺术表演团体要继续认真贯彻党的十四大文件和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重要谈话精神,继续贯彻1985年和1988年中央、国务院转发的两个文件的基本精神,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抓住时机,大胆探索,以真抓实干的精神,把艺术表演团体的体制改革推上一个新台阶。
戏曲市场发展瓶颈及措施
戏曲市场发展瓶颈及措施一、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剧团体制和运营机制文化体制改革是我国当前文化事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举措。
文化部、于2022年7月联合下发《关于深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在同年9月下发《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将“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列为首要目标,剧团体制改革开始全面实施。
目前剧团的体制改革大体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以集团化的方式整合现有的表演团体,将它们组合成大型的演艺集团;另一种是通过“文企联姻”模式由股份制的民营企业接收;再有就是剧团直接转企改制。
剧团改制重建后直接面向市场,靠市场演出谋求生存发展。
不少剧团改制后纷纷建立了新的艺术产品生产、营销机制,多渠道融资筹资,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当然剧团的体制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对每一个剧团来说是机遇也是考验。
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戏曲与戏曲剧种发展的市场之路终究是一条必由之路。
作为文化产品,戏曲离不开所属时代的经济环境,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剧团只有通过市场化的体制改革,逐步成为有市场竞争能力、能创造效益的市场主体,才有可能重新融入人们的文化生活之中。
“虽然艺术传承的任务很重,但是相当一部分戏曲要想发展就必须走向市场,这既有赖于政府支持,也要发挥戏曲从业者自身的创造力,积极开拓市场空间,发挥戏曲的商品活力。
”[4]一直以来很多剧团总是躲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浅吟低唱,离开大众,离开社会主流生活,决不可能有出路,更不会有活路。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剧团体制和运营机制不仅是为生存、找观众,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是按艺术规律行事。
二、市场导向下戏剧内容的主动变革戏曲作为一门艺术,从其产生和发展来看,从来都是市场化的产物,是一种具有一定商品属性的艺术产品。
艺术的商品属性决定它要生存发展就要遵循市场的经济规律,顺应观众的审美需求。
因此,对戏曲演出来说,在走向市场之后重要的是要有符合当代观众审美观念的艺术内容和表现形式。
浅谈国有文艺院团改制后的人力资源管理
浅谈国有文艺院团改制后的人力资源管理作者:农淑艳来源:《价值工程》2014年第31期摘要:本文试结合我国文艺院团转制的背景和国有文艺院团的现状,以人力资源管理的视野浅谈转企后院团在构架企业管理模式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新方式和新思路。
关键词:国有文艺剧团;改制;人力资源;管理中图分类号:J124;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31-0168-021 我国国有文艺院团转制的背景介绍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今后我国文化发展的方向是朝着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和经营性的文化事业同步发展,自此国有文化事业性单位的改制问题就被提上了日程。
2009年的《关于深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了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具体路线和相关方针政策。
随后,国家文化部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迅速公布了首批必须率先完成体制改革的17个国有文艺演出院团的名单。
在改制转企的过程中,包括北京、上海等直辖市在内的20多个省市迅速响应党的号召和指示,采取果断措施对演艺资源进行整合,组建并成立大型国有演艺集团或演出公司,扩大演艺的规模和演出影响,增强企业在文化演艺市场中的竞争实力。
此后,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面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国有文艺院团需要进行更充分的准备和调整。
2 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的存在问题首先,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需要面临的文化市场的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我国所有的物质文化产品和精神产品以及生产加工这些产品的人员,都无一例外的成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也就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市场经济的约束和制约,包括音乐、戏曲、歌舞剧、话剧、舞台剧、芭蕾舞剧等艺术形式在内的所有文艺作品都要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和冲击。
转企改制后的文艺院团,由于文化体制和经济体制的长期脱节,导致一时不能展开有效的合作经营和区域性资源整合。
主要体现为没有形成统一开放的演出市场和文艺要素市场,缺乏一条在文艺市场营销、演出观众拓展、文化创意编导、文艺作品开发各方面资源开放的文化产业链。
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关于深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2009年7月27日)
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关于深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2009年7月27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宣传部、文化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宣传部、文化局,各计划单列市党委宣传部、文化局,文化部各司局,各直属单位: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根据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部署和要求,就深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国有文艺演出院团是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中坚力量,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承担着重要使命。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国有文艺演出院团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大力推进艺术创作和生产,推出了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演艺精品,培养了众多德艺双馨的优秀人才,为繁荣发展文化艺术、满足公众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批国有文艺演出院团解放思想、大胆实践,积极探索以新的体制机制破解发展难题,显著增强了自身艺术创造力和市场竞争力,为深化改革积累了新鲜经验。
2.国有文艺演出院团的体制改革虽然取得不少成绩,但与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随着演艺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旧有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
绝大多数国有院团仍保留事业体制,没有形成与市场对接的体制机制,没有成为市场主体,缺乏通过市场竞争做大做强的内在动力;相当多的剧(节)目以参评获奖为主要生产目的,没有进入市场,忽视观众需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都受到制约;现行体制是按照行政区划和级次层层办团,“小而全”、“散而弱”,很难形成有实力的文化品牌,不利于中华文化“走出去”;许多院团包袱沉重,人员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影响了演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生产经营难以为继。
这种状况与日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目标不相适应。
阵痛与重生:国有文艺演出院团改革路径之抉择
国有院 团的演 出场次 、 观众 人数 逐 年攀升 , 18 到 95 年 , 到 了创纪 录 的 7 达 4万场 、. 7 2亿人 次 ;96年 , 18 数字变 成 了 6 3万 场 、 6亿 人 次 , 此 一 路 掉 头 下 从 行, 再也 没有恢 复到历史 高点 。到 19 , 95年 国内市 场 演 出 场 次 和 观 众 人 数 开 始 缓 慢 回升 , 化 部 文 20 的统计 表 明 : 国专 业 艺 术 表演 团体 已经 00年 中 达到 了 362个 , 3 民间职业 剧 团 1 4 9个 , 9 个体演 职
地梳 理 。针对 专业 文 艺 团体 单一 结 构 、 构臃 肿 、 机 重复设 置 、 人财 物浪费 和严重平 均主义 的弊端 。改
些体制改革模式依然没能让剧院焕发生机。以舞
蹈专业 为例 , 般 舞蹈 演员 3 一 5岁后 就 已经不适 宜
演出了, 但体制规定 6 0岁才能退休 , 大量年龄偏大 的舞蹈演员无事可做。这些 同志年轻时为舞蹈事 业出力流汗, 为教育鼓舞人民, 为宣传中国文化奉 献了自己的青春 , 即使不能登 台演出, 都还 占着编 制。另一方面, 因编制所限, 近年来很多剧院每年
法 引进 , 发展 瓶颈制 约剧 团无 法发展 。
( ) 人 才” 六 “ 之痛
演员 6 O人 , 能正常参加演出的女演员不到 2 人 , 0 男 演员不 到 l 0人 。这样 的阵容 根本无 法 承担大 型
浅谈国有文艺院团改制后的人力资源管理
农 淑 艳 NON G S h u — y a n
( 广 西 演 艺集 团有 限责 任 公 司 , 南宁 5 3 0 0 2 1 )
( G u a n g x i A r t P e r f o r m a n c e G r o u p , N a n n i n g 5 3 0 0 2 1 , C h i n a )
党的十六 大明确 提 出今 后我 国文化发展 的 方向是朝 关方针政 策。随后 , 国家文化部文化体制 改革工作领 导小 着公 益性 的文化事业和经 营性 的文化事业 同步 发展 , 自此 组办公 室迅速公布 了首批 必须率 先完成体 制改革 的 l 7个 国有文化事业 性单位 的改制 问题就被 提上 了 日程 。2 0 0 9 国有文 艺演 出院团的名单。在改制转企的过程 中 , 包括 北
・
1 6 8・
价 值 工 程
浅谈 国有文艺 院团改制后 的人力资源管理
Hu ma n Re s o u r c e Ma n a g e me n t o f S t a t e - o wn e d Ar t Tr o u p e s a f t e r Re s t r u c t u r i n g
为 人 力 资 源 管理 。
响, 增 强企业在 文化演 艺市场 中的竞争 实力。 此后 , 文化体
4 . 2企业层 面改变人力资本现状 人 才是 当今社 会企
下: 第一 , 企业 粗放型增 长方式导 致企业忽视 人 力资本投 资。 长期靠高投资 , 高消耗带来 的增长和发展 , 导致对人力 资本 的严重 忽视 。 第二 , 家族式企业 的文化氛围、 工作条件 及生产技术 水平 ,直接影 响企业人 力资本的工 作行为 , 很 大程度 限制了人 力资本才能的发挥 。 3 . 3人 力资本现状 及成 因的个人 因素 个人 素质 能力
《关于深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解读
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进入攻坚期——《关于深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解读2009-07-29 15:34■推动国有院团以多种形式探索转企改制■各省今年将至少完成一家省级院团转制■政府将着力培育综合性演艺集团公司■将为转制院团配备相对固定的演出场所■加快推动“同城合并”和“同城重组”■部分“非遗”剧团将实行“馆团合一”中宣部、文化部日前下发《关于深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更加明确的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
《意见》共分6个部分,20条,系统阐述了国有院团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明确提出了国有院团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和主要内容,指明了国有院团体制改革在宏观环境建设、政策支持、组织保障等方面的要求。
《意见》提出,除新疆、西藏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各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2009年底前都要至少完成一家院团整体转制。
2010年后,将国有院团转制工作向面上推开。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于2010年前选择一至两个试点县,推动县级院团转企改制,探索政府采购公益性演出服务的方式,积极开发农村演艺市场。
亮点一:重点培育新型市场主体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以来,国有院团转制试点工作取得了宝贵经验,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一批国有院团转制前后演出场次、演出收入增长明显,充分彰显了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所带来的勃勃生机:江苏演艺集团公司年演出场次从2003年的1736场增至2008年的5119场;北京儿童艺术剧院股份有限公司从2003年的100场和77万元的演出收入,增至2008年的666场和7560万元;安徽芜湖艺术剧院有限公司2006年的演出总场次只有30余场,在2008年达到186场,实际完成总收入200余万元。
宁波市歌舞团有限责任公司的演出场次从2003年的年均70场增至2008年的年均120余场,演出收入从改革前的年均100余万元增至2008年的1506万元,公司可支配的纯收入超过600万元,固定资产增加800余万元。
戏曲剧团回归市场的思考
大量失传 、 发展空间越来越窄已是不争的事实 。个 中缘 由
大环境是主 要因素 , 既有体制机 制的乏力 。 也有 戏曲 团体 主客观的懒惰 松懈。 据统计 , 根据 2 0 0 5年中国艺术研 究院
章, 笔者提出以下思考。
1 . 树立回归市场的意识 戏 曲产品和服务 既具有意识形态属性 . 又具有商品属 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 市场越来越成为人们进
的艺术魅力 。在坚持苏州 昆曲原真性保护传承 的原则下 ,
苏州在剧 目的制作 、 演出和 市场 运作上也采取了开放的态
畴内的正 宗昆曲 , 而是一种新兴的文艺样 式。 当前 , 对于 昆曲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有着十分优越 的环
境 和 条 件 。 中央 领 导 专 门就 昆 曲保 护 问题 作 出 批 示 。 国务
生存 空间 , 这是值得探索和实践 的课题。 在这方面 , 苏州迈
出了值得赞许 的步子 。例如 , 苏州将 昆曲向钟爱传统文化 的人群和高等 院校 师生推广 , 把 昆曲讲座 、 昆曲演 出引入
全 国各地 的著名高校 , 甚至走入 多个国家和地 区的著名高
校和 当地的知名剧院 , 使国际友人感受到了东方文明古 国
和扶持工程实施 方案》 。昆曲等中国传统戏曲的生存与保
的制作 、 演出 , 以市场规则运作 昆曲。 青春版 《 牡丹亭》 和经 典版《 长生殿 》 等剧 目的成功 , 皆是两岸三地联袂合作的硕 果。 这表明 , 昆曲与精英文化的结合 , 也 可以为 昆曲的未来
的状况 , 但如何培养 固定的观众群 , 尽 可能地拓 宽 自身 的
会、 演 唱会 . 各种戏歌颇为流行 。对 于“ 昆歌 ” 、 “ 昆舞 ” 和中
西乐器合奏的 昆曲 , 大可不必横加指责 。艺术表演形 式的
决策参考信息
【领导讲话】胡锦涛:顺应时代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章来源:新华网2010-07-30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3日上午就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研究问题进行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我们一定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胡锦涛指出,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党中央作出的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决策。
综合观察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我国文化建设既面临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
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已成为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胡锦涛强调,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发展为主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胡锦涛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要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快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
二是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加快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为繁荣演艺产业奠定体制基础
现有基 础差 。一 方 面 ,国有 文艺 院 团功 能定 路 。特别 是 《 于深化 国有文 艺演 出院 团体 关
二 、国有 文艺 院团体 制改革是 分类推 进
足文 化需求 、体现人 文关怀 ,越来越 成为 提 事 业单位 改革的先行探索 在 旧体制下 ,大部 分 国有 文艺 院 团都 是 求 。 国有文 艺院 团作 为演艺业 繁荣 发展 的主 文 化事业单位 ,国有 文艺 院团 的体 制改革 既
力军 ,在 总体 文化建设 中地 位重要 、作用 重 是 文化体制 改革 的重 点 ,也 是分类 推进事业
挥 市 场在 资源配 置方 面 的基 础性作 用 ,通过 导 意见 》要求 的 ,做 到 了先行 一步 、早改早
重 塑 国有 文 化 市 场 主 体 ,不 断 壮 大 文 化 产 受益 。
业 ,满 足人 民群众 多样 化 、多层次 的精 神文
化 需 求 。 文化 事 业 文 。 国有 文艺 院 团体 制改革 是整 段 ,一批 国有 文 艺 院 团 面 向市 场 ,大胆 实
个 文化 体制 改革 的难 点 ,原 因在 于 国有 文艺 践 ,不 断创新体 制机制 ,逐 步探索 出一条市
院 团的情况 复杂 、职 能复 杂 ,历史 包袱 重 、 场 经 济条 件 下 国有 文 艺 院 团改 革 发 展 的新
探索 ,推动 国有 文艺 院 团体制 改革取 得重大 革创新 ,彻底解 放 和发 展艺术 生产力 ,提升 进展 ,在事业单 位分类 改革 中发挥 了先行先 演艺业 的竞争 力和影 响力 ,就 难 以实 现我 国
试 的作用 。
演艺 业又好 又快发展 ,难 以发 挥文化 引领 时 代进 步 、推动 经济发展 、促进 社会 和谐 的重
关于当前我国国有歌剧院团改革的若干问题
关 于 当前 我 国 国 有 歌 剧 院 团 改 革 的 若 干 问题
王 宣
( 中央 戏 曲学 院 , 北京 1 0 0 0 0 0 )
摘 要: 从' 3前我 国国有歌剧 院团改革的实践 中发现 , - 国有 歌剧 院团在 转企 改制的改革风 暴 中面I 临市场化风 险, 对 中国歌 剧 艺术提 出了巨大挑战。歌剧理论工作者要勇于担 负时代使命 和 历 史责 任 , 站 在 培植 多元 多样 文 化 生 态和 提 升 国 家文 化 软 实 力的角度分析国有歌剧 院团转企改制对歌剧 艺术带来的影响。 因此 , 研 究者要认 真对待这场体制 改革带来的影响 , 分析其 中存 在 的 问题 , 为我 国国有 歌 剧 院 团改革 提 出的担忧。在 国有歌剧 院团改革之后将无法获得财政 支 持, 使其独立市场主体的合法利益面临稀释 、 侵害和吞 噬的尴尬 局面 , 是 否会 出现 见 利 忘义 和 “ 既 要 马 儿 跑 又不 让 马 儿 吃 草 ” 的 不 利 局 面 。第 三 , 对 艺 术 风 格 样 式 和 格 调 的 担 忧 。严 肃 歌 剧 和 探索性歌剧等精英艺术 的凋零 , 大量流行艺术 的繁荣虽然 是时 代发展的必然 , 但是这会导致 中国文艺舞 台上只存在 以利益 为 主的商品艺术 , 流行歌舞和通俗艺术 , 而高雅艺术和精英艺术将 会逐渐退出文艺舞台。但是 当一个民族或 国家依靠 商 品艺术 、 流行歌舞和通俗艺术来 支撑文化脊梁时 , 是 否能实现 国家 软实 力 的 提 升值 得 怀 疑 。
关键 词 : 当前 我 国 : 国有 歌剧 院 团 ; 改革 ; 问题
国有 歌 剧 院 团是 目前 转 企 改 制 的 主 要 对 象 , 是 歌 剧 音 乐 艺 术 主体和创演 主体。虽 然 国有 歌剧院 团同样承 担创作 歌舞节 目、 舞剧和交响乐 的重担 , 但是这些都不是笔者在此将研究 的重 心, 也不会被作为衡 量此 次国有歌剧 院团改革成败 的标 准。笔 者认为评价当前我 国国有歌剧 院团改革成败 的唯一立足点是歌 剧音乐剧艺术 , 为此 可以确立以下几条评价 当前 我国国有歌剧 院团改革成败的标准 : 第一 , 是否平衡发展 “ 两个效益” 。第二 , 是否真正切实提高创演作 品的质量和数量 。第三 , 是否真正涌 现大量才华横溢 的音乐 家。第 四, 是否真正实现 文艺演 出市场 的健康活跃发展 。第五 , 是否逐渐形成健康的文艺 生态 。第六 , 是 否让广大艺术家真正体会 到国有歌剧 院团改革带来 的实惠 。 依 照上 述 标 准评 价 当前 我 国 国 有 歌 剧 院 团改 革 , 及 时 发 现 转 制 改革 中存 在 的问题 提 出切 实 可 行 的 改 革 意 见 , 是研究者亟待解 决 的研 究 课 题 。 1 体 制 改革 与 机 制 改革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 展, 过去我 国国有 歌剧 院团采取 国家 大 包 大揽 的管 理模 式 的 弊 端 渐 渐 凸 显 出来 , 对 国 有 歌 剧 院 团 进 行改革 已经势 在必行 。改革 主要分 为体制改 革和机 制改革 两 种, 其中体制改革主要是根本改变单位性质 , 将国有 制事业单位 和全民制事业单位转 变为所有制或 国有制形式 的企业 单位 , 将 原有事业单位法人变更为企业法人 , 从 而使 文化市场 的独立 主 体 由文化事业的有限主体 承担 , 而机制 改革 主要是改革 国有 歌 剧院团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虽然从 1 9 8 0年开始 , 我国大部 分国有歌剧 院团开始 尝试 对 自身的运行机制 提出改革措施 , 如 建立演出补贴机制 、 差额拨款机制和创演剧 目专项拨款 机制 , 引 进 末位 淘汰 制 、 竞 争 上 岗 制和 低 职 高薪 制 的 竞 争机 制 , 但 是 并 未 彻 底 改 变 国有 歌 剧 院 团 的 基 本 性 质 。 因此 , 在对 国 有 歌 剧 院 团 进 行 改革 时 , 要 从 根 本 上 改变 现 存 机制 的不 足 。 2 现 行 的体 制分 析 当前我国已经承认文艺既有意识形态属性 , 又有商品属 性。 因此 , 国有文艺 院团在进行转企改革之后 , 逐渐演变为文化市场 的独立主体 , 对 文艺 的商 品属性重视度不断提高 。俗话说 : “ 商 人无利不起早” , 国有歌剧院团的法人在转企改制后已经转变为 文化商人 , 将 获取 利 润 作 为 自己职 责 , 并 且 院 团独 立 法 人 在 国家 法律允许范围内可以做 出独立决定 , 决定怎没写 、 写什么和演什 么 的问 题 。 同时 , 政 府 为 了达 到 自身 意 识 形 态 目标 和 引 导 文 化 市场走向时 , 可以根据 自身需求运用 文化采购 向国有歌剧 院团 下 订 单 的形 式 。
文化体制改革
上海文化体制改革
3.文广系统整合改革 2000年,上海市推出了文广合并的重大改革,将原来文化局、广播电影电 视局合并,组建了文化与广播电影电视局。 2001年上海文广系统有两个制度创新的举措:一是将部分文艺院团委托文 广集团下属的一些实体管理;二是将新闻传媒实体从文广局剥离,组建文广集 团。 2001年3月,文艺院团托管,实行的是分类管理。第一类是国家重点保护剧 种,直接由上海文广集团管理;第二类是芭蕾舞、歌剧院等剧种,交给有实力 的媒体或其他社会单位管理;第三类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剧种,如滑稽剧、杂 技等,则直接面向市场。 2001年4月,成立文广集团。新成立的文广集团将上海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 的政府部门部分职能剥离出来,行使“办文化”的职能,而作为政府主管部门的 上海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则由“办文化”转到“管文化”。 4.形成大文化管理格局 成立了上海市政府文化办公室,在转变职能的基础上,对全市宣传文化事 业实行全方位的管理
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层内涵
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 建党90年 文化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文化建设现实的状况
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
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 的决定》指出,提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
必须加快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 播体系。这是党中央根据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对宣 传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
四是合作合资经营,如上海嘉华影院。
五是市区联动,如上海举办八运会新建和改建38个体育场馆,需要资金60亿 元,通过市区联动这个办法解决了资金问题。
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推进,文化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我们坚持推进文化体 制改革,创新文化发展理念,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 荣、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大幅度提高了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水平,大幅度 提高了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云梦剧团体制改革方案11.17(1)
云梦县楚剧团改革方案为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宣部、文化部《关于加快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通知》(文政法发[2011]22号),《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关于加快全省和号)和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鄂文化文[2011]170号)孝感市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局《关于全省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的有关精神和贯彻落实意见》及中央、省、市文化体制改革的一系列会议精神,按照“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巩固提高、重点突破、全面推进”总体要求,全面推进我县文化事业的繁荣,紧紧把握改革机遇,充分认识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改革的紧迫感、责任感和自觉性,科学谋划,务实创新,圆满完成改革工作。
现就云梦县楚剧团的基本情况、改革方式及所面临的问题汇报如下:一、楚剧团基本情况①楚剧团现状云梦县楚剧团成立1952年,是我县唯一的专业文艺团体,剧团现有演职人员共103人(正式工98人,临时工5人)。
其中:在职65人(在岗51人含临时工,停薪留职5人,内退9人),退休人员38人(含离休人员1人) ;具有中级职称46人,初级职称1人;党员身份23人;一位团长,七位副团长。
②楚剧团人员结构在岗人员的组成结构。
演出队34人(在职正式职工28人、反聘退休老艺人4人、2名临时工),剧场8人(6名在正式职工、2名临时工),团部办公室5人。
在职人员的文化结构。
在职65人中,具有大专文化程度的3人,中专文化程度的22人,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40人。
在职人员年龄结构。
31至40岁的21人,40岁至50岁的34人,50岁以上的10人。
演出队的行业结构。
演出队34人中,演员23人,乐队8人,舞台技术3人。
演员的年龄结构:演员23人中,男演员13人,女演员10人;30岁以下的10人,31至40岁的8人,40岁至50岁的2人,50岁以上的2人二、目前存在的问题1、虽然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文件,但具体的实施办法没有出台,周边市县也没有对改革赋予行动,如果楚剧团改企将面临双向选择,必将使楚剧团面临破产或解散。
转企改制文化院团实行绩效管理的思考
1 . 管 理 团队 素 质和 技 能欠 缺 。 与
在体制变革新时期 ,国有文艺 院
团的绩效 考核 改革 的导 向 :以人 为 本 ,以市场为导 向,实现院团社会效 益和经济效益。首先是以人为本。国 有文艺院团绩效改革的 目的是激发演 职人 员 的工作 积极 性 ,提高 演艺水 平 ,创新优秀作 品,培养后继人才 , 繁荣文化演艺事业 ,传承非物质文化 和薪酬为引导手段 ,建立艺术和市场
底摆脱 了经济风险和失业 的可能性 , 人员还要 多的情况 ,但是 由于内退政 设立行政部 、人力资源部 、财务部 、
缺乏员工淘汰机制 ,员工 的风险意识 策 ,导致公 司缺 乏编 剧 、作 曲、指 艺术管理部 和市场部五个部门 ,明确 不强 ,没 有压力 自然 而然就 没有 动 挥 、导演这类专业技术人才 ,严重阻 划分部门职责 ,基本满足公司经营发 力 ,个人技艺水平的提高全凭 自身 的 碍公 司艺术创作和生产 。
4 . 绩效管理体 系不健全 。绩效管 的连接 ,围绕 市场 需求 进行作 品 创
对现代管理的战略意义和基本内容不 理 引 入 到 国有 文 艺演 出团体 的时 间 较 造 ,面 向市 场 、面 向群 众 ,激 活 员 工 够重视 ,无论在对内的财务管理和人 短 ,鉴于院团自身的管理能力 ,一般 内部管理机制 ,确保艺术生产与群众 力资源管理方面 ,还是对外的市场开 绩效管理体 系不健全 ,缺乏绩效管理 需求和市场需求相适应 。再其次还要 拓 、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改制
重要 组 成 部 分之 一 。 二 、 转 企 改 制 院 团 实 施 绩 效 管
理 的 基本 思 路
管理 的 背 景 2 0 0 9 年7 月3 0 日 国 务 院 出 台 的
剧团体制改革的背景、目标与路径
剧团体制改革的背景、目标与路径作者:傅谨来源:《文化纵横》 2009年第6期傅谨编者按:文化体制改革是当前文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命题。
在文化体制改革的整体框架中,剧团体制改革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文化部、中宣部于2009年7月联合下发了《关于深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在2009年9月下发《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将“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列为首要目标,“转企改制”成为这一轮剧团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并在各地快速推进──据估计,今年年内完成转企改制工作,国有文艺演出院团将可能超过70家。
在新一轮的文化体制改革潮流中,在各地轰轰烈烈的剧团整合、“做大做强”的潮流中,“转企改制”似乎成了改革的终极目标,而忽略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最终指向,是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
在文化部关于“深化体制改革,推进创作繁荣”的专家座谈会上,傅谨先生详细分析了现有院团体制的由来,详细分析了现有的体制造成的困境——当他以翔实的数据指出政府每年向院团支付50亿的资金,平均下来只为每人提供了1/3场演出的时候,我们应该能清楚地看到,在当前文艺演出市场热闹的背后,实质是多么萧条!傅谨先生说,我们应该抱着对文化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以尽可能降低社会成本的方式,推进剧团体制改革。
因此,他认为与“转企改制”同样重要的是演出市场的培育;重要的是如何通过充分竞争的演出市场,激活院团这一宝贵的文化资源,使之有可能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本文根据傅谨先生的发言录音整理,经作者审阅。
现行剧团体制的来源与流变中国现行的文艺表演院团体制,其缘起至少可以追述到1947年前后——随着国共战事推进,政权易帜的同时,“戏改”也随之展开。
1951年开始在全国实行的“剧团登记制度”是“戏改”最重要的环节,它决定了以后几十年院团的基本体制和演艺事业发展的走向。
按照这个制度,经过登记的剧团可接受政府资助,从此形成了“民办公助”的剧团新模式。
剧团登记制度对剧团的表演艺术水平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往往是三五个甚至更多民营剧团才可能合并成一个能满足登记要求的剧团,这导致剧团数量急剧减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深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国文明网 2009-07-30 来源: 文化部网站【字号大中小】【打印】【关闭】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宣传部、文化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宣传部、文化局,各计划单列市党委宣传部、文化局,文化部各司局,各直属单位: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根据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部署和要求,就深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国有文艺演出院团是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中坚力量,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承担着重要使命。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国有文艺演出院团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大力推进艺术创作和生产,推出了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演艺精品,培养了众多德艺双馨的优秀人才,为繁荣发展文化艺术、满足公众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批国有文艺演出院团解放思想、大胆实践,积极探索以新的体制机制破解发展难题,显著增强了自身艺术创造力和市场竞争力,为深化改革积累了新鲜经验。
2.国有文艺演出院团的体制改革虽然取得不少成绩,但与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随着演艺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旧有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
绝大多数国有院团仍保留事业体制,没有形成与市场对接的体制机制,没有成为市场主体,缺乏通过市场竞争做大做强的内在动力;相当多的剧(节)目以参评获奖为主要生产目的,没有进入市场,忽视观众需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都受到制约;现行体制是按照行政区划和级次层层办团,“小而全”、“散而弱”,很难形成有实力的文化品牌,不利于中华文化“走出去”;许多院团包袱沉重,人员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影响了演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生产经营难以为继。
这种状况与日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目标不相适应。
切实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开创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工作的新局面,已成为当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课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突出任务。
3.当前,推进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面临极好机遇。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艺工作,为改革提供了坚强的领导保证;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为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文艺繁荣提出新的要求,为改革提供了强劲动力;文化体制改革配套政策不断完善,为改革提供了有力保障;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为改革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我们必须从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高度,充分认识深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抓住机遇,奋力进取,加快形成有利于演艺业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体制条件。
二、深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4.深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面向群众、面向市场,以转企改制为中心环节,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5.深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是:加快转企改制工作步伐,积极培育新型市场主体。
对市场发育相对成熟的歌舞、杂技、曲艺、话剧、地方戏曲等方面的国有院团,要确定转企改制工作进度,加大改革力度。
除新疆、西藏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2009年底前都要至少完成一家直属院团整体转企改制;试点工作基础较好的地区,现阶段要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展开;2010年后,将国有院团转企改制工作向面上推开。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于2010年前选择一至两个试点县,推动县级院团转企改制,探索政府采购公益性演艺服务的方式,开发农村演艺市场。
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演艺市场体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演艺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积极建设电子票务、剧场院线等现代演艺营销体系。
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和改进演艺领域宏观管理,推动建设一批新型行业组织和市场中介机构。
打造一批外向型演艺企业,大力推动演艺产品和服务“走出去”。
6.实现上述目标任务,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把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作为深化改革的重要前提,牢固树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的文化发展理念;把繁荣发展艺术生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深化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把面向群众、面向市场作为深化改革的基本要求,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把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作为深化改革的基本方法,进一步明确各类国有文艺演出院团的职能、任务和改革途径;把广大演职员工作为深化改革的主体力量,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完善和落实政策作为深化改革的有力保障,务求实现“早改早受益、早改早发展”。
三、深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基本内容7.坚持把转企改制作为深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基本要求,着力扶持转企改制院团做大做强,显著增强国有资本在演艺领域的主导作用。
以多种形式探索转企改制。
推动歌舞、杂技、曲艺、话剧、地方戏曲等方面的国有院团率先进行整体转企改制。
其他院团可以通过组建项目公司等方式,推行市场化运作机制,为转企改制积累经验、创造条件。
推动兴办文化产业投资公司,支持院团转企改制。
鼓励引进战略投资者,支持其以控股、参股等形式参与院团股份制改造。
完善转企改制院团的企业运行机制。
改变院团在传统事业体制下的机构设置,加快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加强成本核算,改进经营方式,建立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艺术生产机制。
运用市场手段和资本力量,进行演艺产品及衍生品的创意、生产和营销。
大力开发原创性演艺产品,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
着力培育骨干演艺企业。
鼓励转企改制院团整合优质资源,与演出中介机构、演出场所等组建综合性演艺集团公司,延伸和完善产业链。
选择部分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大型国有或国有控股演艺企业,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其以资本为纽带,开展跨地区兼并、重组,成为善于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积极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演艺业主导力量。
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有文艺演出院团转企改制和股份制改造,打造跨所有制、跨业态的大型演艺企业。
8.把结构调整作为深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按照整合资源、调整布局、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要求,大力推进演艺资源重组,提高演艺业整体发展质量和水平。
加快整合同一城市中不同层级重复设置的国有院团,暂时不具备整体合并条件的,可以剥离经营性资产共同组建演艺企业。
对无演出能力、长期完全依赖财政补贴生存的国有院团,核销其单位建制,符合条件的人员可按相关规定充实到文化馆、群艺馆等公益性文化单位。
对演出剧(曲)种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且目前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地方重点国有院团,可以与相关的公益性文化单位合并,原有财政资金用于扶持剧(曲)种传承和公益性展演活动。
9.积极推进县级院团体制改革。
借鉴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有关做法,采取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服务、基层群众受惠的方式,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方针,推进县级院团转企改制,加强政府扶持,培育市场主体,探索农村演艺服务供给的新模式。
10.深化保留事业体制院团的内部机制和管理制度改革。
按照面向市场、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要求,着力提高事业院团市场适应能力和发展活力。
深化人事、社会保障和内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
改进财政投入方式,建立健全绩效考评体系,增强群众评价在考评中的作用,建立考评信息公开发布制度,强化评估结果与单位财政拨款、干部任用的联系。
保留事业体制院团,须报经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四、深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宏观环境建设11.加快推进宏观管理体制改革。
推动文化行政管理部门逐步实现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由主要面向直属单位转为面向全社会,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积极推动演艺领域国有文化资产监管体制改革,切实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
支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与国有院团平等竞争、共同发展。
12.建立文艺演出院团和演艺产品的新型评价体系。
打破事业、企业界限,消除国有、民营差别,不论行政级次,以艺术生产水平、群众欢迎程度和市场表现作为评价标准,确定重点院团,由国家予以扶持。
改进现行评奖机制,扩大群众对文艺评奖的参与面,合理增加经济效益在评选指标中的比重。
规范并适当压缩演艺评奖活动,完善其审批、登记、备案等制度。
13.完善演艺市场流通体系。
建设资源共享的演出院线体系和互联互通的演出票务系统,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实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
加强行业组织建设,发挥其在行业自律、资格认定、经营指导、权益保障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发展和完善经纪、代理、评估、推介、咨询等中介机构,推行面向演艺领域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维护演艺市场秩序。
五、深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政策支持14.加大对转企改制院团的扶持力度。
充分考虑国有文艺演出院团大多底子薄、包袱重、体量小的现状,对率先转企改制的院团给予倾斜,帮助其优先获得发展资源,尽快做大做强。
大力改善转企改制院团生产经营基本条件,以新建、改造、委托经营、租赁等多种形式,为转企改制院团配备相对固定的演出场所。
支持转企改制院团与新闻媒体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拓展发展空间。
通过政府采购、场次补贴等方式,吸引转企改制院团提供公益性演艺服务。
在同等条件下,政府有关文化活动采购项目可优先吸纳转企改制院团参加竞标。
15.拓宽转企改制院团资金筹集渠道。
用足用好支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关经济政策,推动各项政策性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确保院团转企改制后原有正常事业费继续拨付,并通过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等予以支持。
推进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文化艺术发展基金,采取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和以奖代补等办法,加大对转企改制院团的资金支持力度,重点扶持精品创作生产和人才培养。
鼓励各地采取多种方式为转企改制院团搭建投融资平台,完善演艺产业投融资体系。
完善鼓励企业、个人捐赠文艺演出院团的税收减免政策,有效调动社会力量资助文艺演出院团的积极性。
16.切实保障广大演职员工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