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会计准则__所得税(二)

合集下载

企业会计准则—所得税

企业会计准则—所得税

企业会计准则—所得税所得税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需要缴纳的一种税金,是国家为了调节收入分配、实现财政收入稳定和社会公平的目的而征收的一种税收。

所得税是企业会计核算中最为重要和复杂的一项内容之一,对于企业的经营结果和财务状况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企业会计准则对于所得税的核算和报告提出了一系列规定。

首先,企业会计准则明确了会计主体应当按照现行税法规定的税率和税法确定的纳税调整应用税费会计的相关规定。

会计主体应当按照税法规定的所得税税率和应当缴纳的纳税调整计算所得税费用,同时还要将一些与所得税有关的纳税调整进行正确处理。

在计算所得税费用时,会计主体要参考税法规定的税率和优惠政策等因素,并及时调整并采纳新的税收政策。

其次,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会计主体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应当将所得税按照现行税法规定的税率和税法确定的纳税调整进行分录核算和披露。

这一规定要求会计主体将所得税费用根据税法确定的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并按照税率进行计提和核算,同时还要按照税法确定的纳税调整进行分录和披露。

这样可以确保所得税费用的准确计算和相关信息的真实披露。

再次,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了会计主体应当按照税法的规定及时计提和支付应缴的所得税。

这一规定是为了确保会计主体按时缴纳所得税,遵守税法的规定。

会计主体应当根据应纳税所得额和税率确定所得税费用,并在财务报表中准确反映出来,以便经税务机关核对和监督。

同时,会计主体还应当按照税法的规定及时缴纳所得税,并在财务报表中披露相关信息。

最后,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会计主体应当根据现行税法规定的期末所得税实际负债金额计提所得税费用。

这一规定是为了确保会计主体在编制财务报表时计提的所得税费用与税务机关核定的实际纳税义务相一致。

会计主体应当根据税法规定的所得税税率和实际负债金额计算所得税费用,并在财务报表中准确反映出来,以便外部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财务状况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综上所述,企业会计准则对于所得税的核算和报告提出了一系列规定。

《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

《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

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企业所得税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列报,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所得税包括企业以应纳税所得额为基础的各种境内和境外税额。

第三条本准则不涉及政府补助的确认和计量,但因政府补助产生暂时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应当按照本准则进行确认和计量。

第二章计税基础第四条企业在取得资产、负债时,应当确定其计税基础。

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存在差异的,应当按照本准则规定确认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

第五条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

第六条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

第三章暂时性差异第七条暂时性差异,是指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未作为资产和负债确认的项目,按照税法规定可以确定其计税基础的,该计税基础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也属于暂时性差异。

按照暂时性差异对未来期间应税金额的影响,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第八条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是指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应税金额的暂时性差异。

第九条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是指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可抵扣金额的暂时性差异。

第四章确认第十条企业应当将当期和以前期间应交未交的所得税确认为负债,将已支付的所得税超过应支付的部分确认为资产。

存在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或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当按照本准则规定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

第十一条除下列交易中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以外,企业应当确认所有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一)商誉的初始确认。

(二)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交易中产生的资产或负债的初始确认:1.该项交易不是企业合并;2.交易发生时既不影响会计利润也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或可抵扣亏损)。

《企业会计准则第18 号——所得税》解释

《企业会计准则第18 号——所得税》解释

《企业会计准则第18 号——所得税》解释颁布时间:2006-7-27发文单位:财政部为了便于本准则的应用和操作,现就以下问题作出解释:(1)所得税会计的基本要求;(2)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3)所得税费用的计算;(4)递延所得税的特殊处理。

一、所得税会计的基本要求(一)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所得税会计是以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及其附注为依据,结合相关账簿资料,分析计算各项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通过比较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确定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或者负债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或者负债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按照税法规定允许抵减以后年度利润的可抵扣亏损,视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按照暂时性差异与适用所得税税率计算的结果,确定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以及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费用。

其中,确认由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应当以未来期间很可能取得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该应纳税所得额为未来期间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实现的应纳税所得额,以及因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在未来期间转回相应增加的应税所得,并应提供相关的证据。

(二)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的转回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确认后,相关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或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于以后期间转回的,应当调整原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以及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费用。

(三)所得税费用在利润表中的列示利润表中应当单独列示所得税费用。

所得税费用由两部分内容构成:一是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的当期所得税费用(当期应交所得税),二是按照上述规定计算的递延所得税费用,但不包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项目的交易和事项以及企业合并的所得税影响。

所得税会计的关键在于确定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一经确定,即可计算暂时性差异并在此基础上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以及递延所得税费用。

所得税会计概述(2),资产的计税基础,负债的计税基础

所得税会计概述(2),资产的计税基础,负债的计税基础

第一节计税基础与暂时性差异一、所得税会计概述(二)所得税会计的一般程序所得税核算一般程序如下图所示:二、资产的计税基础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在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的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即某一项资产在未来期间计税时可以税前扣除的金额。

(一)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实际成本-会计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税基础=实际成本-税法累计折旧【教材例15-1】甲公司于2×16年1月1日开始计提折旧的某项固定资产,原价为3 000 000元,使用年限为10年,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预计净残值为0。

税法规定类似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的折旧可予税前扣除,该企业在计税时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预计净残值为0。

2×17年12月31日,企业估计该项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为2 200 000元。

分析:2×17年12月31日,该项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3 000 000-300 000×2-200 000=2 200 000(元)计税基础=3 000 000-3 000 000×20%-2 400 000×20%=1 920 000(元)该项固定资产账面价值2 200 000元与其计税基础1 920 000元之间的280 000元差额,代表着将于未来期间计入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金额,产生未来期间应交所得税的增加,应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负债。

【教材例15-2】甲公司于2×14年12月20日取得某设备,成本为16 000 000元,预计使用10年,预计净残值为0,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

2×17年12月31日,根据该设备生产产品的市场占有情况,甲公司估计其可收回金额为9 200 000元。

假定税法规定的折旧方法、折旧年限与会计准则相同,企业的资产在发生实质性损失时可予税前扣除。

分析:2×17年12月31日,甲公司该设备的账面价值=16 000 000-1 600 000×3=11 200 000(元),可收回金额为9 200 000元,应当计提2 000 000元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该减值准备后,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为9 200 000元。

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

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

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首先,准则第18号明确规定了在计算和报告所得税方面的需遵循的基本原则。

其中包括以下几点:1.企业应根据税法规定计算和报告应交的所得税。

企业在计算所得税时应将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各种税率和税法规定的扣除项目等因素纳入考虑。

2.企业应根据税法规定,将长期待摊费用、抵债准备和其他以税前形式计提的费用等在税前调整过,计算之后的应纳税所得额。

3.企业应遵循时机匹配原则,将与报告期相关的税额计入到该报告期的应交所得税中。

同时应将以报告期为基础计入的收入和支出的税额纳入到同一报告期提供的企业利润表中。

其次,准则第18号还规定了计量和会计处理方面的具体规定。

对于需要确认的所得税负债和所得税资产,企业应按照以下原则处理:1.对于可在将来抵扣应纳所得税的净资产和净负债,应确认相关的所得税资产和所得税负债。

2.对于可抵扣以后期间所得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应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

3.对于以税前形式计提的其他应计所得税负债,应确认相关的所得税负债。

此外,准则第18号还要求企业在财务报表中披露与所得税有关的会计政策和假设。

企业应在财务报表中披露有关所得税负债、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递延税收负债和资产以及计提所得税费用等方面的信息。

最后,准则第18号还涉及到一些特殊情况的处理。

例如,企业合并、收购和分拆等交易要求进行额外的所得税资产和负债的确认和计量。

准则第18号还对并无实际交易所得但依法应纳税的情况进行了具体要求。

总之,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为企业在计算和报告所得税方面提供了详细的规定和指导。

企业应根据该准则的要求,正确计量和报告所得税负债和所得税资产,同时进行相关的会计处理和披露。

通过遵循该准则,企业能够更加准确地了解和掌握自身的所得税情况,为经营和决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企业所得税法与所得税会计准则差异分析

企业所得税法与所得税会计准则差异分析

企业所得税法与所得税会计准则差异分析一、基本差异(一)目的差异《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是为了规范企业所得税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列报。

从会计的角度来看,所得税是一种费用,在计算企业净利润时,要扣除所得税费用.《企业所得税法》是为了课税,根据纳税人的实际纳税能力,确定一定时期内纳税人的应纳税所得额和应纳税额。

从税法的角度来看,所得税是一种义务,不是一种费用,《企业所得税法》第十条第(二)项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企业所得税税款不得扣除。

(二)所得税定义差异会计准则所称所得税包括企业以应纳税所得额为基础的各种境内和境外税额。

也就是说,全部境内、境外所得税都要确认为所得税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企业所得税法》所称应纳税额不同于会计所称所得税,第二十二条规定,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乘以适用税率,减去应减免的税额和允许抵免的税额后的余额,为企业所得税的应纳税额;第二十三条规定,企业取得的下列所得已在境外缴纳的所得税税额,可以从其当期应纳税额中抵免,抵免限额为该项所得依照本法规定计算的应纳税额;超过抵免限额的部分,可以在以后5个年度内,用每年度抵免限额抵免当年应抵税额后的余额进行抵补。

也就是说,境外税额允许抵免,但因受抵免限额的限制,不一定能够全部境外税额都得到抵免。

(三)范围差异所得税会计准则不涉及政府补助的确认和计量,但因政府补助产生暂时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应当按照准则进行确认和计量。

《企业所得税法》涉及政府补助的收入的征税、不征税与扣除,全部政府补助都应计入收入总额,除第七条第(一)项规定的财政拨款收入为不征税收入和其他另有规定的以外,财政补贴收入等政府补助也属于应税收入。

二、应纳税额与所得税费用的差异实例如果企业将当年的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全部作为所得税费用,计入当期损益,此时,应纳税额等于所得税费用,这比较简单,易于理解和应用。

这种方法在会计处理上被称为“应付税款法”.但是,这样处理,不符合会计处理的权责发生制原则。

企业会计准则18号所得税准则

企业会计准则18号所得税准则

企业会计准则18号所得税准则
《企业会计准则18号所得税准则》是财政部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它是为了规
范企业在纳税过程中的财务核算和报表编制而制定的。

该准则是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将企业所得税核算和会计处理的规
范化程度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该准则对企业所得税的核算和会计处理作了具体的规定。

其中,对于企业所得税的计算和确认,该准则提出了明确的方法和步骤。

在计算企业所得税的过程中,该准则规定了各种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方法和具体细节,如应纳税所得额的减免、抵扣、结转等问题。

此外,该准则还规定了企业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式,如在财务报表中所披露的企业所得税应当分别列示为“应交税费”、“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等
账户,并规定了相关的会计处理方法。

总之,《企业会计准则18号所得税准则》的颁布对于规范企业所得税的核算
和会计处理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更好地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如何计算所得税费用、应交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资产

如何计算所得税费用、应交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资产

如何计算所得税费用、应交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解释指出,所得税费用由两部分内容构成:一是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的当期所得税费用(当期应交所得税),二是暂时性差异按照会计准则计算的递延所得税费用。

《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应用指南规定,企业在计算确定当期所得税(即当期应交所得税)以及递延所得税费用(或收益)的基础上,应将两者之和确认为利润表的所得税费用(或收益),但不包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或事项的所得税影响。

即有:所得税费用=当期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收益)
1、当期应交所得税
当期应交所得税是指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的当期应缴纳的所得税金额。

存在税会差异的,应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考虑永久性差异和暂时性按照税法的规定要求进行调整,计算出当期应纳税所得额,然后按照适用税率计算确定当期应交所得税。

2、递延所得税
递延所得税资产,核算企业在未来期间可以递减的所得税,属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由资产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和负债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产生。

递延所得税负债,核算企业在未来期间应缴纳的所得税,属于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由资产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和负债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产生。

递延所得税=(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
不构成利润表的所得税费用的两种情况:①直接计入当期所有者权益引起的递延所得税;②企业合并引起的递延所得税,影响合并中产生的商誉或是计入当期损益的金额,不影响所得税费用。

3、利润表的所得税费用
利润表的所得税费用=当期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

企业会计准则递延所得税

企业会计准则递延所得税

企业会计准则递延所得税摘要:一、递延所得税的概述1.递延所得税的定义2.递延所得税的产生原因二、递延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1.递延所得税的会计科目2.递延所得税的会计分录三、递延所得税对财务报表的影响1.递延所得税对利润的影响2.递延所得税对所得税费用的影响四、递延所得税的税务处理1.递延所得税在税务上的相关规定2.递延所得税在税务上的处理方法正文:企业会计准则中的递延所得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涉及到企业所得税的会计处理和税务处理。

本文将详细介绍递延所得税的概述、会计处理方法、对财务报表的影响以及税务处理。

一、递延所得税的概述递延所得税,是指在企业会计处理过程中,由于会计利润与所得税法规定的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而产生的暂时性所得税负债或资产。

简单来说,递延所得税就是企业在会计期间所确认的税前利润与税法规定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额所导致的所得税负债或资产。

二、递延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1.递延所得税的会计科目在企业会计中,递延所得税的会计科目通常是“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

这两个科目分别用于核算企业因税法与会计准则差异而产生的暂时性所得税负债和资产。

2.递延所得税的会计分录当企业因税法与会计准则的差异而产生递延所得税时,需要进行以下会计分录:借:所得税费用(或相反科目)贷:递延所得税资产(或相反科目)或借:递延所得税负债(或相反科目)贷:所得税费用(或相反科目)三、递延所得税对财务报表的影响1.递延所得税对利润的影响递延所得税的产生会影响企业的净利润。

当企业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时,会计利润会增加,从而增加企业的净利润;相反,当企业产生递延所得税负债时,会计利润会减少,从而减少企业的净利润。

2.递延所得税对所得税费用的影响递延所得税的产生还会影响企业的所得税费用。

当企业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时,所得税费用会减少;相反,当企业产生递延所得税负债时,所得税费用会增加。

四、递延所得税的税务处理1.递延所得税在税务上的相关规定根据我国税收法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在税务上是可以抵扣的。

《企业会计准则(16)——所得税》

《企业会计准则(16)——所得税》
2013年8月27日 30
4、其他负债
其他负债如应交纳的罚款和滞纳金等,一 般情况下,计税基础=账面价值。
2013年8月27日
31
(三)特殊交易中产生资产、负债计税基础的确定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购买方对于合并中 取得的被购买方各项可辨认资产和负债按公允价值 计量。 以货币性资产作为合并对价 按照税法规定,如企业合并为应税改组——不会 产生差异。 全部以发行的权益性证券作为合并对价 按照税法规定,如企业合并为免税改组——会产 生差异。 (税收上维持有关资产、负债的原账面价值,会
2013年8月27日 19
(2)计提减值准备产生的差异
会计准则——可以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计提 后无形资产账面价值下降。 税法——计提的减值准备不能税前扣除,计税基 础不会随减值准备的计提发生变化。 例:某项无形资产取得成本为160万元,因其使 用寿命无法合理估计,会计上视为使用寿命不确定 的无形资产,不予摊销,但税法规定按不短于10年 的期限摊销。取得该项无形资产1年后。 账面价值=160万元 计税基础=160-16=144万元
2013年8月27日 14
(2)折旧年限产生的差异
会计准则——由企业按照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 况合理确定。
税 法——规定每一类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 (3)计提减值准备产生的差异 会计准则——可以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后 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下降。 税 法——计提的减值准备不能税前扣除,计税基 础不会随减值准备的计提发生变化。
值。
某些情况下,负债的确认(如自费用中提取的负 债)可能会涉及损益,进而影响不同期间应纳税所 得额,使得其计税基础与账面价值之间产生差额。
2013年8月27日 26
1、预计负债
(1)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售后服务等确认的预计负债

《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应用指南

《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应用指南

《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应用指南一、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或者负债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的,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或者负债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的,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一)资产的计税基础本准则第五条规定,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

通常情况下,资产在取得时其入账价值与计税基础是相同的,后续计量过程中因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与税法规定不同,可能产生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的差异。

比如,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应以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如果按照税法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在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动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即其计税基础保持不变,则产生了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

假定某企业持有一项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为1000万元,期末公允价值为1500万元,如计税基础仍维持1000 万元不变,该计税基础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500万元即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二)负债的计税基础本准则第六条规定,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

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等负债的确认和偿还,通常不会对当期损益和应纳税所得额产生影响,其计税基础即为账面价值。

但在某些情况下,负债的确认可能会影响损益,并影响不同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使其计税基础与账面价值之间产生差额。

比如,上述企业因某事项在当期确认了100万元负债,计入当期损益。

假定按照税法规定,与确认该负债相关的费用,在实际发生时准予税前扣除,该负债的计税基础为零,其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企业应于资产负债表日,分析比较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两者之间存在差异的,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及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费用(或收益)。

《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重要条款解读

《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重要条款解读

的所得税。 (4)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一般是相同的。因为利润表债务法在实务中采用与 处理时间性差异一样的方法处理暂时性差异,这就决定两种方法的会计处理结果 一般都是相同的。 3.利润表债务法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不同点 (1)对差异的掌握不同 利润表债务法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作为债务法下的两种不同分析方法,最主要 的区别在于进行所得税会计核算时,利润表债务法注重时间性差异,资产负债表 债务法则注重暂时性差异。 时间性差异强调差异的形成以及差异的转回,是应税利润与会计利润间的差 额,它在一个期间内形成,可在随后一个或几个期间内转回。暂时性差异是指一 项资产或负债的税基和在其资产负债表中的账面金额之间的差额,它更强调差异 的内容;而一项资产或负债的税基则是指在计税时,应归属该项资产或负债的金 额。因而从暂时性差异的内涵来看,它比时间性差异的范围更为广泛。它不仅包 括所有的时间性差异,还包括不是时间性差异的暂时性差异。比如,子公司、联 营企业或合营企业尚未将其全部利润分配给母公司或投资者;资产被重估,但在 计税时不作对称调整;企业并购的成本按投入的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予以分 摊,但在计税时不予调整。
(2)对收益的理解不同 利润表债务法侧重利润表,认为利润表是受托责任报表,因此,用“收入/费 用”观定义收益,强调收益是收入与费用的配比,从而注重的是收入与费用在会 计与税法中确认的差异;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依据“资产/负债”观定义收益, 从而提供了“全面收益”的概念,强调资产负债表是最可能提供决策相关的会计 报表。与其对比,利润表债务法确认和计量所得税资产和负债的标准则不易把 握。而且,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还可以提高企业在财务会计报表中对财务状况 和未来现金流量做出恰当地评价和预测。 (3)对所得税费用的计算程序不同 利润表债务法以利润表中的收入和费用为着眼点,逐一确认收入和费用项目在 会计和税法上的时间性差异,并将这种时间性差异对未来所得税的影响看作是对 本期所得税费用的调整;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则以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和负债项 目为着眼点,逐一确认资产和负债项目的账面金额及其税基之间的暂时性差异。 与利润表债务法不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的暂时性差异所反映的是累计的差 额,而非当期的差额。因此,只能将期末暂时性差异与期初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 影响额视为对本期所得税费用的调整。 (4)对“递延税款”概念的理解不同 据美国 109号会计公告,除少数特例外,企业采用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应对全

企业会计准则—所得税

企业会计准则—所得税

企业会计准则—所得税一、引言企业会计准则中的所得税是指企业在其财务报表中确认和计提的与所得税有关的项的会计处理。

所得税是企业在其经济活动中产生的所得应缴纳的税费,根据国家相关税法和政策的规定,企业需要按照一定的税率计算并上缴所得税。

二、所得税的计算方法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了计算所得税的方法,主要包括两种:暂时性差异法和正常差异法。

1. 暂时性差异法暂时性差异法是根据企业财务报表和税务报表之间的差异来计算所得税。

这些差异可能是由于企业在利润确认、成本确认或资产负债表上的不同做法所引起的。

根据这种方法,企业需确保在报表中揭示差异,并相应地计提所得税负债或债权。

2. 正常差异法正常差异法是根据企业财务报表和税务报表之间的正常差异来计算所得税。

这些差异与企业所得税的计算方法以及相关税务法规有关。

根据正常差异法,企业需要按照税法规定的税率计算所得税,并在财务报表中的所得税费用中进行准确的披露。

三、所得税负债和所得税资产的确认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企业根据其财务报表中的相应暂时性差异和正常差异确认所得税负债或所得税资产。

所得税负债是指企业暂时性差异形成的应纳税所得额超过实际纳税额的金额,而所得税资产是指企业暂时性差异形成的应纳税所得额低于实际纳税额的金额。

四、所得税利润及应计所得税所得税利润是指企业在会计期间内可纳入税务盈余的部分,根据所得税法规定以及相关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需要计算并提供所得税利润的信息。

应计所得税是指企业在会计期间内应计提的所得税费用,企业应该根据其预计的纳税义务计提相应的应计所得税。

五、所得税的披露要求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在其财务报表中进行充分的所得税披露。

这包括但不限于所得税的计提依据、税率变化的影响、暂时性差异和正常差异的变化以及重大不确定性的披露等。

六、企业所得税的影响因素企业的所得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税法变化和税率调整当国家的税法发生变化或税率进行调整时,企业的所得税计算和财务报表披露都会受到影响。

企业会计准则递延所得税

企业会计准则递延所得税

企业会计准则递延所得税(原创实用版)目录1.递延所得税的定义与作用2.企业会计准则对递延所得税的处理方法3.小企业会计准则对递延所得税的处理方法4.递延所得税在企业会计准则与小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差异5.如何在实际操作中处理递延所得税正文一、递延所得税的定义与作用递延所得税是指企业在计算所得税时,由于税法和会计准则的差异,导致暂时性差异,从而产生的未交或未退的税款。

递延所得税的作用主要是在企业会计期间逐步调整税款,使之与实际应交税款相匹配。

二、企业会计准则对递延所得税的处理方法根据企业会计准则,递延所得税分为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

递延所得税资产是指企业未来可抵扣的税款,递延所得税负债是指企业未来需要缴纳的税款。

企业在计算递延所得税时,需要比较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以确定暂时性差异,进而计算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

三、小企业会计准则对递延所得税的处理方法小企业会计准则对递延所得税的处理与企业会计准则有所不同。

小企业会计准则采用历史成本法,不存在递延所得税负债或资产。

在计算税款时,小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法规定基本一致,所涵盖的经济业务较少,会计科目较少,报表比较简单。

四、递延所得税在企业会计准则与小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差异递延所得税在企业会计准则与小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计算方法不同。

企业会计准则需要比较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而小企业会计准则则不存在递延所得税负债或资产。

2.递延所得税的披露方式不同。

企业会计准则需要披露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详细信息,而小企业会计准则则不需要披露这些信息。

3.递延所得税的处理方式不同。

企业会计准则需要根据暂时性差异计算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而小企业会计准则则直接采用应付税款法,没有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

五、如何在实际操作中处理递延所得税在实际操作中,企业需要根据企业会计准则或小企业会计准则,分别处理递延所得税。

企业会计准则—所得税

企业会计准则—所得税

企业会计准则—所得税
1、所得税的定义
所得税是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对企业和其他纳税主体(如个人)按照所得税法对其获得的各种税收所应缴纳的税款。

2、所得税的计算
(1)所得数计算
所得税的纳税依据是企业或其他纳税主体所取得的各项所得。

在进行所得税的计算时,应先确定各项所得,并结合相关规定,综合经济事实,确定当年应税所得额。

(2)所得税额计算
根据所得税法的规定,所得税的应纳税额应按照每月的累进税率和速算扣除数计算,即按照当月的当地适用的税率,结合速算扣除数,从每月的应纳税所得额中按照该税率和速算扣除数所确定的税率或税额扣除所得税。

三、企业会计准则,所得税的时间
1、所得税的申报时间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企业需要按时根据上年度实际发生的应税所得情况,每年4月30日之前向税务机关报送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并附上本年度所得税累计应纳税额明细表。

2、所得税的缴纳时间
企业在会计期间内取得的所得税应在会计期末结账日之前或会计期末结账日同日前缴纳。

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

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

第一讲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一)《新企业会计准则》1加38个准则体系,要求全国的财会人员在很短的时间内领会掌握并且熟练运用,这对于财务人员来说,是个难度不小的挑战。

所得税准则制定的背景及意义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正式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

《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从此开始拥有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此体系与国际会计准则体系趋同。

《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从2007年开始在上市公司首先执行,到2009年要求全国各大中型企业全部执行准则,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企业除外,但要基于新准则执行。

(一)国际方面在所得税会计准则方面,美国是被公认为完善程度最高的国家,代表了当今会计规范方面的发展方向。

从1962年到现在,已有十几个与所得税相关的会计准则出台。

在1986年,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所得税会计征求意见稿》,几经修改,最终于1992年10月完成了109号公告,成为应用最广、影响最大的所得税会计准则。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于1989年发布了《所得税会计征求意见稿》(E33),建议采用损益表债务法。

1994年10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再次颁布了《所得税会计征求意见稿》(E49),禁止采用递延法,要求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理由是:按照债务法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更符合资产与负债的定义。

(二)我国的情况1994年提出《所得税会计处理暂行办法》。

1996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正式发布修订后的所得税准则。

新准则的推出对于规范所得税会计处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得税会计(一)概述所得税会计是从资产负债表出发,通过比较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资产和负债,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确定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税法规定确定的计税基础,对于两者之间的差额分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与递延所得税资产,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一期间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1.企业会计核算与税收处理的区别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税收处理分别遵循不同的原则,服务于不同的目的:会计在我国,会计的确认、计量、报告应当遵从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目的在于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为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信息。

企业会计准则所得税

企业会计准则所得税

企业会计准则所得税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所得税的处理规定了详细的核算、计提和报告要求,以确保企业在财务报表中准确地反映所得税的影响。

本文将对企业会计准则所得税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所得税的定义和目的所得税是指按照一定的税率和征收方式,对企业所得进行征收的税种。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国家财政收入的需要,同时也是一种宏观调控和收入再分配的手段。

二、企业会计准则所得税的核算办法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确立了企业所得税的核算办法,主要包括确定应纳税所得额、计算所得税负债、确认所得税资产、计算未确认的税务亏损和前期减免税额、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等。

1. 确定应纳税所得额:根据国家税法和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确定应纳税所得额是计算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的基础。

2. 计算所得税负债:根据应纳税所得额和适用的税率,计算企业所得税负债。

同时,还需要对企业可能享受的减免税和优惠政策进行评估,并相应调整计提的所得税负债。

3. 确认所得税资产:当企业出现税务亏损、前期可抵扣税额、税前减免额等情况时,可以确认所得税资产,用于抵减未来可抵扣的税额。

4. 计算未确认的税务亏损和前期减免税额:企业需要评估是否存在未确认的税务亏损和前期减免税额,以及其是否可以预计或计量。

5. 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企业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用于反映企业在未来纳税期间内可能产生的税收后果。

三、企业会计准则所得税报告的要求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需要编制并披露所得税的详细情况,主要包括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未确认的税务亏损和前期减免税额、所得税费用和所得税收入的详细计算方法等。

1. 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的披露:企业需要在财务报表中详细列示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的金额,并说明其计算方法和假设。

2. 未确认的税务亏损和前期减免税额的披露:企业需要披露未确认的税务亏损和前期减免税额的金额,并说明其计算方法和假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会计准则――所得税(二)
计税基础和暂时性差异
新所得税准则中最大的要点就是企业每一期都要计算按照税法规定应该缴纳多少税款,如果现时会对将来有影响就需要进行确认,并进行相关的会计处理。

(一)计税基础
图1-1中说明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在账面价值不等于计税基础时就需要根据不等的差额,对未来的纳税影响在资产负债表中进行确认:
由于将来多纳税的可能,会导致利益多流出,这就是递延所得税负债;
由于将来少纳税的可能,那么少纳税的部分就相当于利益少流出,利益少流出就作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基点,就是站在现在资产负债表日的角度看看企业现状的资产和负债账面价值是否与税法认定相符。

【案例】
存货账户
存货期末余额100万,也就是存货的账面余额是100万元,由于各种原因,存货将产生跌价,此时需要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比如计提30%,计提30万,那么在资产负债表中存货这一项所列示的数据应该是70万元,计提的跌价准备30万元不是在会计处理中计入管理费用项,在新的准则下跌价准备叫做资产减值损失,针对于所有关于减值,需要计入损益的项目设置了资产减值损失的损益类科目。

但是会计计算的损益在税法的原则下是不承认的,税法按照实际发生原则认为成本就是100万,问题由此产生,公司在12月31日时的账面价值是70万,而在1月1日时将原价100万的存货出售,在会计处理时计入损益的成本就会比账面成本要低,而税法则认为成本始终是100万,因此在存货销售后计税时应该按100万来计算应缴税额,这就意味着会计利润将大于税法计算的利润,税法比企业计算的成本多了30万元,由此发现,存货计提跌价准备后,30万的跌价准备对未来的纳税产生了影响。

如果不提跌价准备则账面准备就等于计税基础,在这个例子中,存货的计税基础是100万,而账面价值是70万,这种差异会导致未来多纳税。

因为预见到了差异对纳税金额的影响,就要在报表中反映出来,这就是资产负债表所表现的内容。

(二)暂时性差异
暂时性差异就是指资产或者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的差异。

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其计税基础的差额即为暂时性差异。

1. 新旧准则中对差异的不同认定
认定标准
旧的所得税会计处理中将差异称为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

新的所得税准则规定统称为暂时性差异。

每期的资产负债表日都要做图式工作,由于一些交易事项的不确定性包括是否发生的不确定性以及何时发生的不确定性存在,所以统一称为暂时性差异,对于资产负债表日来说差异是暂时性的。

区别
旧所得税准则中的永久性差异,也就是说现在不允许抵扣,将来也不会允许抵扣的这种差异,被认为是对未来没有影响的。

在新所得税准则中则强调计税基础和账面价值只要不同,就要把其影响确定下来立即处理。

2.暂时性差异定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