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每日一题
《高考真题》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019年高考历史母题题源系列(解析版)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母题来源一】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母题题文】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答案】B【试题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代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11代出现12位王,平均每代有王,从而可以推导出周代的王基本是代际相传,其王位继承方式已经不是兄终弟及,故答案为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夏王朝建立后,“传贤”变为“传子”,禅让制瓦解,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明确证据证明商代诸王和西周诸王的寿命有明显差别,排除C项;西周实行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新课标中的“早期国家的特征”,题型是“反映类”选择题,考查学生提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题干提供了商朝与西周王位继承的代际变化,要求深层次理解早期国家的特征。
考生通过王位代际的变化,找出商周政治制度的演变规律,从而得出历史结论。
【考查素养】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等学科核心素养。
考查了学生对商周时期的史实的掌握,同时考查学生通过史料理解和论证问题的能力。
【得分技巧】解答本题,应对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的区别与联系进行掌握。
(1)王位世袭制是夏朝开创的一种制度,体现了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的特点,存在于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才得以结束。
(2)分封制是周朝将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被封诸侯具有一定的权利, 同时又对周天子负有一定的义务。
被分封的并不都是具有王族血缘的诸侯。
(3)宗法制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权力和地位,以保证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它以血缘关系为维系政治统治的纽带,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4)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基础和核心,最高统治权即王权的确立及传承运作和地方各级统治权的确立及传承运作,均依附于嫡长子继承制。
2021-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业水平过关
2021-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业水平过关一、单项选择题Ⅰ1.山东号称“齐鲁”,这一称谓源自( )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行省制解析:“齐鲁”称谓源自于西周时期周王实行分封制。
答案:B2.(xx·深圳学考模拟)西周初年的封国中,姬姓之国居多。
姬姓贵族受封的主要依据是( )A.军功B.血缘C.品德D.才能解析:姬姓贵族都是王室子弟,故姬姓贵族受封的主要依据是血缘关系。
答案:B3.(xx年6月·广东学考)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 )A.奴隶制B.分封制C.中央集权制D.嫡长子继承制解析:嫡长子继承制是西周宗法制的核心。
答案:D4.(xx·惠州学考模拟)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本质特征是( )A.改国王为皇帝B.建立中央官制C.实行郡县制D.皇权至高无上解析:秦始皇在战国官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故皇权至上是其本质特征。
答案:D5.(xx·揭阳学考模拟)秦朝丞相为“百官之长”,其主要职责是( ) A.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B.决定重大军政事务C.处理朝廷日常军政事务D.代表皇帝监督百官解析:秦朝丞相为百官之长,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故本题选A项。
答案:A6.秦朝郡县长官产生的方式是( )A.世代相袭B.考试选拔C.地方推荐D.皇帝任命解析: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权至上,地方长官由皇帝任命,故选D项。
答案:D7.(xx·韶关学考模拟)秦统一全国后,诏书传到南方的许多地方,当地却没有人认识。
据此,你认为秦始皇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A.统一货币B.焚书坑儒C.统一度量衡D.统一文字解析: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诏书传到南方的许多地方,当地却没有人认识”就能得出D项。
答案:D8.“汉承秦制”,却不断创新。
属于汉朝创新的监察制度是( )A.丞相制度B.察举制度C.刺史制度D.内阁制度解析:汉朝设十三州刺史监察地方,从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选C项。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AB卷(凝练考点+精选试题):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A卷 Word版含解析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历史卷(A )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说:“其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捍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
”对这句话的理解最确切的是 A .分封的诸侯大多为同姓子弟 B .诸侯有为天子镇守疆土义务 C .实行宗法制以维护国家统治 D .通过封侯建国抵御异族侵扰2.下图为西周时期中心区域图。
周初,定都于镐;平息东方叛乱后,又在洛邑营建新邑东都,并迁九鼎于此,是谓“宅兹中国”。
当时,营建东都和迁鼎意在A .开发黄河流域B .宣扬天命转移C .消弭分封弊端D .管辖辽阔疆域3.史学家许倬云认为:“周人必须在各地区与殷人旧族及当地土著建立‘三结合’(周人、殷人、土著三者结合)的政治权力”。
这一做法 A .消除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 B .扩散了先进的政治制度 C .形成了“君权至上”模式 D .打破了社会的血缘政治4.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夫家有谱、国有史,州有志、其义一也”,家谱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
这说明编修家谱的主要目的是 A .传承家族文化 B .不忘血脉孝道 C .促进家国认同 D .补充史料不足5.《公羊传》中对“莒人灭鄫”的解释是:春秋时,鄫国国君立其外孙为继承人,其外孙是莒国国君之子,《春秋》遂书“莒人灭鄫”。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训练卷: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21衡水名师原创历史专题卷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0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考点02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考点03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考点04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一、单选题1. 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
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君主专制被颠覆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2.下列关于明朝“内阁”的表述,正确的是( )A.是明太祖为制约相权而设立B.通过票拟权制约皇帝决策C.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D.法定的中央一级机构3.例6 [★]江苏扬州高一期末)魏晋时期,弘农杨氏四世三公,汝南袁氏四世五公。
杨氏、袁氏世代占据高官主要靠的是( )A.战事立功B.门第出身C.才学品德D.皇亲国戚4.在《殷周制度论》中王国维指出:“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
”其中“天定”的是( )A.殷周成败B.嫡庶亲疏C.分封远近D.爵位高低5. 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政治秩序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从隋朝开国的581年到12世纪的宋朝晚期,中国最普遍的政治发展之一是家族政府的逆转,中央集权得以复原到西汉的古典官僚制。
”造成当时“家族政府的逆转”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政治统一的实现B.三省六部制的实施C.科举制的完善与发展D.豪门望族势力壮大6.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学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新的历史条件”主要是指( )A.爆发了"七国之乱",社会动荡,"仁政"受到欢迎B.专制主义体制刚刚建立,文化成为政治的附庸C.政治上的"大一统"需要有文化上的"大一统"作为根基D.道教兴起,佛教传入,儒家学说受到挑战7. 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真题检测——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真题检测——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1.(2023·全国甲卷)在中国古代,自然环境、社会生产状况、国家政策、灾害以及战乱,都会对人口的区域布局产生影响。
下图显示了两汉间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人口增长的巨大差异,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土地兼并程度B.经济发展水平C.人口自然增长D.移民流入数量【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末期至东汉中期(中国)。
据本题图3材料信息可知,东汉中期与西汉末年相比,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的户数和口数均出现增长,但湘江流域人口数增加幅度更大,这正好印证了中国古代第一次人口南迁——汉代北方人口顺长江而下南迁的情况,先迁入长江中游,再迁入长江下游,也就是迁入湘江流域并在此定居的人口比江浙地区更多,D项正确;土地兼并在中国封建社会各朝代、各个地区都存在,只不过是兼并程度有差异,甚至经济开发较早的江浙地区(联系春秋五霸相关知识)还有可能比湘江流域更突出,排除A项,同理排除C项;尽管南北朝时期的江南经济开发,奠定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基础,但三吴地区(江浙地区)在此时期经济发展最快,这就说明西汉末年以来,湘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定就比江浙地区高,排除B项。
故选D项。
2.(2023·新课标卷(五省)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
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
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答案】B【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汉武帝时期至东汉后期(中国)。
据本题材料“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三节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考纲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考情分析】视角分析考查角度(1)三省六部制:考查隋唐中枢机构的运作机制及其作用(2)选官制度:重点考查科举制的发展及作用、影响等(3)两对矛盾的斗争:即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专题将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与美国的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联系起来,比较其异同现实以官员问责这一热点为切入点,考查古代的监察制度与谏议制度考向预测(1)三省六部制的职责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2)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也是考查的重点(3)在当今公务员考试热的形势下,对选官制度的发展尤其是科举制的考查仍然是高考的重点【知识梳理】一、西汉初期的郡国并行制:(人教版)A.原因:西汉初年,X邦错误吸收秦朝灭亡教训,分封子弟建立诸侯国,同并存。
背景知识:汉初仿秦实行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
后来,诸侯王势力逐渐强大,对朝廷构成威胁。
汉景帝采纳谋臣晁错的建议,削减诸侯国势力。
公元前154年,吴王X濞联络六个诸侯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起兵叛乱。
“七国之乱”震惊朝廷。
景帝杀掉晁错,X濞仍不退兵,扬言“我已为东帝”,景帝只好派兵出征,平定叛乱。
事后,汉朝不断削弱诸侯王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B.目的:分封诸侯拱卫中央,维护西汉王朝某某久安。
C.结果:诸侯强大,威胁中央,形成了西汉初年的王国问题。
时期才通过“推恩令”“附益之法”才最终解决。
“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课程标准】: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学习要求】:1.列举汉代中央“中朝”的形成、唐朝三省六部制、元代中书省制设置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二、唐朝的三省六部制1、三省的名称、职责、运作顺序中书省(负责草拟文件)——(负责审批文件)——(负责执行)。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在门下省设,供三省宰相合议军国大事;2、六部的名称与职责:六部隶属。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监察制度的发展演变
• 1、秦朝:中央----御史大夫 地方----监御史
• 2、西汉:中央----御史大夫 地方----刺史
• 3、4、宋代:中央----御史台三院 地方----提点刑狱史 通
•
判
• 5、元代:中央----御史台 地方----(设22道)肃政廉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监察制 度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监察制 度
能力提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1: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兼有治官、监督、 制衡、检察、弹劾、惩戒和教育之效能,充分 体现了监督之意。( 右图 ) 材料2:“中书朕左手、枢密朕右手、御史台是 朕医两手的,此其重台之旨。”
中央
地方
监御史
郡、县
御史府:御史大夫
汉武帝
丞相司直+给事中
西汉末年
御史台:御史中丞
汉武帝
丞相史 州部刺史
州、县、郡 13个监察区(州部)
县乡:督邮
• 特点:体制紊乱、组织尚未完全独立、监察和行政不分。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监察制 度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监察制 度
二. 形成于--秦汉 ( 基础掌握 )
④相对而言体制较为紊乱、组织尚未完全独立
• 以小御大;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监察制 度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监察制 度
三. 发展于--魏晋 ( 一般了解 )
提示:高考出题较少,考频不高;但作为过渡知识,应有所了解
魏晋时期监察制度呈现怎样的新特点? ①御史台逐步从行政机关脱离,成为独立的监察机关; ②形成了中央监察机构的初步统一; ③御史“闻风奏事”的制度形成; ④谏官系统开始系统、规范化。;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模块 政治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2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
考点2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编者选题表考点题号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2、3、4、5、6、7、8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9、10、11、12综合13、14一、选择题1.赵翼《廿二史札记》载:“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
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变局,至是始定。
”材料反映了( )A.分封制度开始瓦解B.中央集权制度建立C.贵族政治遭到破坏D.察举制度逐渐形成解析:C 由材料可以看出汉朝的统治者出身平民阶层,改变了过去宗法分封体系下的“世卿世禄”制,这反映了贵族政治遭到破坏,故C项正确。
分封制度在春秋时期开始走向瓦解,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是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察举制度的含义是官吏察访人才向中央推荐,由中央任用的选官制度,材料都没有体现,故B、D两项错误。
2.(2015某某一模)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梁孝王X武薨,景帝“立梁孝王子明为济川王,子彭离为济东王,子定为山阳王,子不识为济阴王”。
梁国由此一分为五,封四侯。
汉景帝的做法( )A.扩大了地方王国势力B.废黜了梁国的王国地位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结束了郡、国并存局面解析:C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梁孝王去世后,本应由嫡长子继承王位,但景帝却在此基础上将其余四庶子也分别封为王,将梁国一分为五。
这一举措实际上分化、削弱了地方王国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A项错误,C项正确。
王国依然存在,B、D两项错误。
3.“掌侍奉进奏,参议表章。
凡诏旨敕制,及玺书册命,皆按典故起草进画。
既下,则署而行之。
”材料叙述的是唐代哪一机构职官的职责( )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枢密院解析:A 由“凡诏旨敕制,及玺书册命,皆按典故起草进画”可知该机构负责起草诏令,属于唐代三省中中书省的职能,A项正确;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枢密院负责军事,B、C、D三项错误。
4.(2016某某调研)“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2019届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单元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讲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带有浓厚的宗族色 决了王国问题,
彩
巩固了中央集权
古代政治制度形成 君主专制空前 了成熟的体系,包 强化,明代废 括以三省六部制为 除了丞相制度, 核心的中枢权力机 设立内阁;清 构、以科举制为主 朝设军机处, 的选官制度和较为 专制皇权发展 完备的监察制度 到顶峰
主 旨
(1)分封制和宗法制,构成了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基本特点是以 血缘为基础,家国一体;(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 政治制度,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A.血缘关系主导社会生活 B.阶级矛盾导致社会危机 C.宗法关系掩盖贫富悬殊 D.经济发展维系礼乐体制
K12课件
36
解析:从材料所述现象可知,弓鱼国宗族墓地的墓葬规模呈现等级制,联系 西周的宗法分封制度分析,这是血缘关系主导社会生活的体现,故 A 项符合题意; 材料所述的等级并不是阶级等级,故可排除 B 项;墓葬规模的大小反映的是等级 而不是贫富,故排除 C 项;材料也没有涉及经济发展,故排除 D 项。
国家元首委派诸侯去各地建立地方政府,推行天下一统的政治制度。”这说明分
封制( )
A.加强了皇权专制统治
B.开创了地方分权体制
C.有利于边疆地区开发
D.强化了国家整体观念
K12课件
22
解析:夏商周三代时期,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而皇权专 制始于秦始皇时,故 A 项错误;地方分权体制不是周朝开创的,周朝借鉴和发展 了前代体制,故 B 项错误;据材料“周代分封制的实质则是……天下一统的政治 制度”可知,分封制是周王朝为加强对地方控制服务,与边疆地区开发无关,故 C 项错误;材料“天下一统的政治制度”说明分封制强化了国家整体观念,故 D 项正确。
高考历史考前必备选贤任能——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主题5选贤任能——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1.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确立于汉武帝时期。
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2.征辟制:汉代征召名望显赫的人士出来做官的一种制度,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
3.九品中正制:魏晋时期中央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
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
4.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持续了1 300多年。
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
5.八股取士:明清时期选拔官吏沿用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统治者用“八股取士”来禁锢知识分子思想。
6.南北分卷:1427年,明朝实行按地域调配进士名额的制度,规定“南六十,北四十”。
这一制度后来被清朝继承沿用。
7.台谏合一:宋以前各朝台(御史)、谏(谏官)职责分明,宋朝开台谏合一之端。
谏官并不单任谏职,也常纠举弹劾大臣;御史台御史除主监察外,也有进言规谏之责。
二者虽各有侧重,但事权常常相混,故并称台谏。
8.“考满”:主要是考察任期已满的官员,通过考察结果来决定他们的去留。
9.“考察”:不定期进行,主要就是纠察贪墨败度的官员,及时查处。
1.西周以血统为基础实行世卿世禄制;汉代按才能和德行实行察举制;唐朝按考试成绩实行科举制。
逐渐打破血缘关系的束缚,按才能德行和考试成绩任用官员,体现了公平和社会进步。
2.九品中正制并非一无是处,相对于察举制来说是巨大的进步,因为它把选官用人的权力收归中央,只是在后来实施的过程中弊端越来越大。
3.唐代科举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考生还要向礼部或达官贵人“投卷”,由其推荐后才能划定名次,认定是否考中,所以说唐代科举制还受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选官制度的影响。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体系
三、中国古代的基层社会治理1.社会教化与治国理念凸显国家意志:(1)利用宗法观念构筑“家国一体”的爱国意识。
(2)封建统治老利用儒家思想维护专制统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
历代封建统治者基本采取重儒、尊儒措施,儒学中的忠君爱国、维护统一等思想深入人心。
(3)社会教化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儒家伦理是社会教化的主要内容。
2.户籍制度:战国公元前375年,秦孝公实行“为户籍相伍”,标志着国家大规模制定户籍的开始3.古代的基层组织与基层社会治理:(1)古代的基层组织。
①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
②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实行乡里制度。
③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
④明朝:实行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长、里长。
(2)中国古代的基层监督机制。
①秦汉时期: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
②唐朝:实行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
③北宋:实施保甲制。
④明朝:推行十家牌法,十家总编为一牌,由十家轮流收掌,每日沿门按牌察看动静,发现有面生可疑之人,就向官府举报。
⑤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改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
四、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1.中国古代的民族交融现象:(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进入阶级社会后民族交融的初步发展时期,诸侯国间频繁的兼并战争,大大加强了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联系,这些民族产生了民族认同观念。
(2)秦汉时期:我国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初步形成。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民族大交融的高潮时期。
(4)隋唐时期:隋唐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大大加快,民族交融得到新的发展。
(5)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第二个民族大交融的高峰时期,其中元朝更为突出。
元朝的统一使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并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精练(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如图中描述了秦汉时期贵族化趋向的演变。
对此演变的正确理解应是( )2、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3、下表是汉高祖刘邦时期的诸侯王变化表它反映了汉高祖晚期( )楚工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赵乇张耳、燕王臧荼、长沙西汉初年王吴芮齐王刘肥、淮南工刘长、燕王刘建、赵王刘如意、梁王刘恢、代王刘饵、刘邦晚年淮阳王刘友、楚王刘交、吴王刘濞、长沙王吴芮4、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讨论汉唐宰相制度的差异时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需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决议,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
”这则材料说明( )5、唐玄宗时规定“京官不曾任州县官者不得拟为台省(中央)官.”宋代有一条规定:“举非州县之职,则毋以台谏选焉。
”由此可知,当时的高级官员选拔( )6、贞观年间,唐太宗曾签署一份向未满十八岁强壮男子征兵的敕书,但门下省给事中魏征不肯签署,导致该救书最后作废。
这表明当时( )7、宋太宗选拔将领,重视其是否“循谨”,即能很好管束下属,武勇则次之。
宋真宗御制武臣“敕七条”规定,将领的关键在于修身、守职及威严三项,无一条涉及果敢用兵等要求。
由此可见宋朝初年( )8、元朝建立后,元世祖命百官“议立三省、定内外官”,后决定实行一省制,废除了唐宋以来的三省并立制,只设中书省,使之成为“外取信于行省,内责成于六部”的中枢机构。
与唐宋相比,元代中书省的设立( )9、封驳就是封还君主失宜的诏令而不下行,驳正臣下有误的奏章而不呈递。
北宋前期,机密公文、皇帝的诏命、宰相和枢密的公文都要经过银台封驳司的审查,才能发放有关部门执行。
古代封驳制度( )10、赵翼《咳馀丛考》载:“至元设行中书省于各路,遂又移为方州之名,日各直省也。
然行省之称,亦不自元始。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练习卷 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秦朝《置吏律》中规定:官府的主管官员,由此官府调往彼官府,只许其只身前往,不准把原任官府的官吏任用为新任官府的官吏。
此规定是为()A.规X官府人员任用程序B.减少政府官员的数量C.强化君主对官员的控制D.防X官员的职务犯罪2.据汉简记载,按照规定,某某郡沙头县县长出行,随从需自备食物,县长夫人的饭钱则要自理。
这体现了()A.封国制度的实施B.行政管理的细密C.察举制度的完善D.刺史制度的建立3.西汉宣帝时曾颁布诏令:“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
……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
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
”这表明汉代法律()A.人情大于法制B.以礼入法伦理关怀C.凸显皇权专制D.深受豪强地主影响4.西汉初,皇后名义上可以参与国家事务,并在宫中设立专门机构,有一系列官吏。
到了东汉,这些机构和官吏多被裁撤,剩余官员也改由宦官担任。
这种变化说明汉朝() A.道德因素影响了权力分配B.君主权力逐渐转移至外朝C.避免了外戚干政的可能性D.统治者更加重视行政效率5.西周的继承制度有排他性和严格的等级性,继承了祭祀权就获得了相应的政治身份和财产。
到了战国秦汉时期,政治渐渐摆脱血缘关系的羁绊,继承制度的排他性和等级性受到削弱,获得祭祀权并不能理所当然地获得相应的政治地位。
这表明()A.宗法制、分封制逐渐瓦解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强化C.封建小农经济的逐渐确立D.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渐确立6.会盟是春秋时期的一个重要现象,齐桓公曾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周襄王派代表参加,会盟以周天子名义颁布盟约:不准堵塞水道;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不准更换太子;不准以妾代妻;不准让妇女参与国家大事。
会盟后,“诸侯称顺焉”。
据此可知会盟()A.加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B.扭转了春秋礼崩乐坏的趋势C.体现了诸侯国经济安全的需求D.避免了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7.在春秋经传中,秦国九世以上世袭贵族世家不过两家,五代以及三至四代世袭贵族居然为零,远逊于周室,以及齐、楚、晋等东方诸侯国。
中国古代官员的监督制度
中国古代官员监督制度在各个朝代有不同的表现和特点。
以下是一些主要朝代的相关制度:
1. 春秋战国时期:职掌文献史籍的御史官已有明显的监察职能。
2. 秦朝:中央设立御史大夫,御史府为其官署;皇帝派御史常驻郡县,称“监御史”。
3. 汉朝:设御史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专门的监察机构。
汉武帝时期将天下分为十三部监察区,由刺史代表皇帝对地方实行监察。
4. 魏晋南北朝时期:御史台成为由皇帝领导的独立的监察机构,言谏监督得到发展。
5. 隋朝:中央的监察机构仍为御史台,监察御史专执掌外出巡察。
6. 唐朝:将御史台分为三院,即台院、殿院、察院。
形成了监察机构和谏议组织两个系统。
7. 宋朝:把监察官和言谏官合二为一,广泛推行弹劾制度,允许台谏官“风闻奏事”。
8. 元朝:全国分为22道监察区,各设肃政廉访使常驻地方,监察各道所属地方官吏。
9. 明朝: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
设六科给事中,对六部官员督察,向皇帝进行规谏。
10. 清朝:沿袭明代,仍设督察院,以都御史为主事官。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官员监督制度在各个朝代都有所不同,但都以监察官或御史作为监督机构和官员,对行政、司法等部门进行监督
和弹劾。
不同朝代的监督制度在机构设置、权力范围、监察方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监察精神。
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古代监察机构
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古代监察机构古代监察机构体制是什么?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起源甚早,中国古代的封建国家为监督政府官员,为国家利益和皇帝利益而服务,维护既有的统治秩序,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而设立的一项专门的“准司法”性质的国家监督制度。
监督法律、法令的实施,维护国家法律、法令和法制的统一,参与并监督中央和地方司法机关对重大案件的审理活动,是中国古代监察机构及监察官员的主要职责。
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将会有六个阶段:阶段:先秦时期的萌芽阶段在夏商周三代的国家事务中已有监察的因素或监察的活动。
春秋战国时的御史已兼有监察的使命。
但这个时期尚未产生专职的监察机构,作为一种严格意义上的监察制度还没有建立。
第二阶段:秦汉时期的形成阶段秦创建御史大夫府为中央监察机构,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
汉承秦制,在中央设御史府的同时,增设丞相司直和司隶校尉为中央监察官,在地方设立十三部剌史,监察地方二千石长吏,并制定了个专门性的地方监察法规,给事中与谏议大夫等言官也已问世。
第三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阶段中央御史台脱离少府,直接受命于皇帝,废司隶校尉,监察机构初步统一,监察权扩大,自王太子以下无所不纠。
谏官系统开始规范化、系统化,南朝建立了专门负责规谏的集---书省。
第四阶段:隋唐时期的成熟阶段隋设御史台、司隶台、竭者台,分别负责内外监察。
唐在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地方则分十道监察区,形成比较严密的监察网。
谏官组织分隶中书、门下两省,形成台谏并立局面。
第五阶段:宋元时期的强化阶段宋设立谏院,台谏职权开始混杂,趋向合一,地方监察设监司和通判,直隶皇帝。
至元朝,取消谏院,台谏合一。
地方设行御史台,统辖二十二道监察区,每道设肃政廉访使,从而使中央与地方在监察机构上浑然一体。
元朝还制定了一整套的监察法规。
第六阶段:明清时期的严密阶段明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又罢谏院,设六科给事中,成为六部的独立监察机构,科道并立。
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临察网络。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必修部分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训练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练
考点训练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题组一基础小题]1.(2020·某某某某一中开学考)康熙皇帝曾发出感慨:“臣下可仕则仕,可止则止,年老致仕而归,抱子弄孙,犹得优游自适;为君者勤劬一生,了无休息。
”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A.皇权集中B.皇位世袭C.皇帝独尊D.皇帝勤政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为君者勤劬一生,了无休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古代中国权力高度集中,皇帝在国家权力结构中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故A项正确。
2.(2019·某某某某高二期末)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
’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或言鹿,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
后群臣皆畏高。
”该典故反映了( )A.群臣立场坚定B.秦二世的软弱无能C.丞相位高权重D.丞相制度不合时宜答案 C解析根据材料“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后群臣皆畏高”可知,丞相赵高位高权重,已经对皇权构成了威胁,故选C项。
A项与材料“或言马以阿顺赵高”的描述不符,排除;材料的主旨在于强调群臣对赵高的忌惮,而不在于皇帝的反应,且单从材料中皇帝的反应也无法得出其软弱无能的结论,排除B项;丞相作为一种制约皇权的重要因素,其有设立的必要,排除D项。
3.(2019·某某某某外国语学校高二期末)“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
中央的丞相与地方的郡守掌民事,中央的太尉与地方的郡尉掌军事,中央的御史大夫与地方的郡监则掌纠察。
材料反映了( )A.秦朝开创了中央集权的体制B.官僚政治完全取代贵族政治C.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D.官僚机构出现重叠臃肿现象答案 C解析材料中说明的是秦朝中央的相关职能部门,在地方都有对应的机构,职责分配比较合理,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故C项正确。
A、B、D三项材料无法体现,均排除。
4.(2020·海淀区期中)秦律强调“法治”,规定“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每个人都被置于法律的约束之下,同时又规定“同罪不同罚”,同样的犯罪因社会地位不同而处罚有别。
2019年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练习
第3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选择题1.(2017·淄博三模)汉代的监察机关人员少而且官阶低,御史台的主管御史中丞官阶尚不及九卿,实行“位卑权重”的原则。
这种做法( )A.有利于皇帝对官员的控制B.阻碍了监察职能的发挥C.有效杜绝官僚机构的腐败D.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膨胀答案 A解析据材料汉代的监察机关人员“位卑权重”的原则,这样做有利于皇帝对官员的控制,故A项正确;材料只是说监察官员地位低但权力很大,并不妨碍他们行使监察职能,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汉代的监察制度的效果,故C项错误;材料说的是汉代的监察制度,监察制度并不能起到防止地方割据势力膨胀的作用,故D项错误。
2.(2017·昆明一中第八次高考适应性训练,25)“位卑权重、位高权轻”是中国古代设置官吏的重要原则,对品级较低者委以重任便于控制。
以下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A.秦始皇时期的“三公”B.汉武帝时期的“中朝”C.唐太宗时期的“三省”D.宋太祖时期的“二府”答案 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秦朝的“三公”位高权重,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西汉时期的“中朝”指汉武帝任用自己身边的侍从担任中朝决策机构,体现了“位卑权重”,三公九卿转变成了“外朝”执行机构,属于“位高权轻”,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唐朝的三省长官都是宰相,拥有实权,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宋朝的“二府”属于“位高权重”,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3.(2017·内江五模,25)《汉书·武帝纪》载:“元封五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
”《汉仪》载:“常以秋分行部,到所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上,奉诏六条察州。
”材料表明( )A.汉朝的封国制与周朝分封制相比较有一定变化B.刺史行使在地方的察举权C.刺史出现对丞相权力有一定的牵制作用D.造成刺史滥用职权干预地方的现象产生答案 A解析题干中“常以秋分行部,到所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上,奉诏六条察州”说明汉代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这与周朝的分封制有所不同,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刺史在地方行使的是监察权,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刺史负责监察地方因而对相权没有牵制作用,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刺史滥用职权的现象,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热点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归纳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战国时期起源(1)战国时期,思想家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国家大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里。
(2)商鞅变法时,秦国采取废分封、行县制、统一度量衡等措施,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2.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措施:①政治方面: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
②经济方面: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驰道。
③文化方面;书同文;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2)作用: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巩固发展国家的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但是,秦朝的地主阶级凭借皇帝的专制权威,大大加强了统治力量,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
3.隋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完善(1)中央机构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三省的长官大都品级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
(2)创立科举制度: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4.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1)措施:①集中军权:解除禁军将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削减地方节度使的实权,将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枢密院有调兵权而不直接统领军队,统领军队的将帅无调兵权;实行更戍法;各地军队的精壮之士都选人禁军。
②集中行政权: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派遣文官担任知州,又在各州设通判,两者互相牵制。
这样就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③集中财权和司法权:规定地方税收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开支,其余由转运使全部运送中央,这就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规定司法人员改由中央派文官担任,死刑须报中央复审核准,这就把地方的司法权收归中央。
高考历史 试卷讲义 板块1 综合提升(一) 中国古代史
综合提升(一)中国古代史纵横关联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演化历程朝代主要内容特点影响建立秦朝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乡里;严刑峻法皇权至上;官员任命开始形成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发展两汉设“中朝”;各州设置刺史;颁布“推恩令”削弱相权;削弱封国巩固和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导致东汉时期宦官外戚专权隋唐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削弱了相权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利于加强皇权进一步发展宋元宋:收精兵(兵):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制钱谷(钱):设转运使,设三司;削实权(权):设通判、文臣出任知州。
元: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削弱宰相和地方的权力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造成了三冗、两积顶峰明清明:废丞相,权分六部、设殿阁大学士;设内阁。
清:内阁与议政王大臣会议并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封建制度日趋腐朽;阻碍社会进步针对训练1.(2022·江西重点中学盟校高三联考)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改列侯拜相制为士人拜相制,任命“曲学阿世”的公孙弘为丞相,然后封侯,“其后以为政事”。
这一变化表明()A.儒家的正统地位正式确立B.推恩令后列侯的势力衰微C.汉朝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D.汉武帝逐步加强君主权力2.唐玄宗时,设置了很多差遣使职。
例如,差遣心腹任“翰林待诏”,负责禁中密命的起草,以分担中书省的制诏任务;差遣他官担任度支使、户部使、盐铁使等负责财政诸务,户部则逐渐处于闲散地位。
这一设置说明了()A.中枢决策发生转移B.皇权突破制度架构C.三省体制已然解体D.行政效率逐渐降低纵横关联二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演变时期发展历程春秋战国时期创立与发展孔子提出“仁”和“礼”的学说;孟子将孔子的政治主张发展为“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论”;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儒学的体系更加完整西汉时期完善与独尊董仲舒建立新儒学体系,汉武帝独尊儒术,兴办太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魏晋至隋唐时期吸收与改造儒、佛、道纷争与交融,儒家思想体现出极大的包容性,出现三教合一、三教并行局面宋明时期转型与成熟程朱理学兴起,宇宙观:世界万物的本原是“理”;人生观:“存天理,灭人欲”遵守伦理道德规范;方法论:格物致知,探究万物。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阶段特征1.先秦时期的萌芽阶段。
夏商周三代已有监察的因素和活动,但严格意义上的监察制度未确立。
2.秦汉时期的形成阶段。
秦朝的御史大夫,汉代的刺史,表明从中央到地方出现完整的监察制度。
3.隋唐时期的成熟阶段。
隋唐时期,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出现谏议制度,形成较严密的监察网。
4.宋元时期的强化阶段。
宋设立独立机构——谏院,元代制定一整套监察法规。
5.明清时期的顶峰阶段。
中央设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地方设按察使司。
至此,我国古代监察制度达到高度统一和严密。
例二:关于古代的监察、谏议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①监察制度主要是为了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高效②明清时期随着皇权的高度加强,监察制度达到顶峰③谏议制度是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的制度④明清时期的谏议机构比较完善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④【解析】明清时期随着皇权的不断强化,专门的谏议机构已不存在,机构较为完善的是监察制度。
【答案】 A图文探究(改编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221年时秦王成为全中国的主人,他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
……他废除了所有的分封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郡县,每一郡县都配备了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材料二(1)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创立的具体制度,说明其历史进步性。
(2)材料二中,从图l到图2反映了中央官制的设置有何重大变化?这一变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材料二体现的两种政治制度中都具有监察职能的是哪种官职或机构?【探究思路】本题考查秦汉到隋唐时期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状况。
第(1)问,直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组织答案;第(2)问,主要回答三省六部制的影响。
第(3)问需要熟练掌握不同官职的职能。
【答案】(1)制度:皇帝制、郡县制。
进步性:废除了分封制,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答出其中两项即可)(2)变化:由秦朝三公九卿制演变为隋唐三省六部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2018年河南洛阳高三检测)权力监督与制约是政治领域的重要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从西周就开始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
秦汉时期已有大量相关法规,如关于官吏任用与铨选的《置吏律》、关于官吏调任与监察的《效律》和考核官吏为政情况的《上计律》等。
唐朝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行政法典——《唐六典》,首次以法典的形式为行政监督提供了完备的法律根据。
在此基础上,宋朝不仅大量充实各项监察法规,诸多行政制度也体现了权力监督理念,如在人事任用上通过了“避亲法”、“避嫌法”等回避制度约束官员权力。
明清两朝也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对监察考课机关的职掌权限、官员的条件及责任义务等做出详细的规定。
——据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宋英宗欲擢王畴为枢密副使,封驳官钱公辅认为王畴“素望浅”,不宜擢升。
英宗不仅不采纳其意见,反而贬钱公辅为滁州团练使。
——据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材料三在汉代,御史大夫专门行使监督权,其下属御史中丞常驻内宫,专门负责监督王室和宫廷也可以说是监察皇帝的;另一下属御史丞则负责监督政府,不论中央、地方都在内。
值得注意的是,御史大夫是宰相的副手,因此,监察权是相权的一部分……唐代单独设立御史台,其职权限于监察政府,没有监察皇帝和宫廷的权力。
但在政府中,仍存在专责监督皇帝的,那就是谏官,谏官由宰相任命。
宋朝谏官改由皇帝任命,他们就不再监督皇帝,反过来监督宰相。
明代将御史台改为纠(都)察院,专门监察政府。
——摘编自管华《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宪法学透视》(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突出特点。
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作用与局限。
(2)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趋势,其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参考答案】(1)特点:权力监督制度建立时间早;制定了相关的监察法律法规;相关法规不断发展完善;在其他行政制度上也有相应举措。
作用: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腐败。
局限:在皇权专制制度下,监察制度服务并受制于皇权,实际效能有限。
(2)变化趋势:由监察政府、皇帝到只监察政府(宰相);监察权独立行使。
本质问题: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解题必备】监察制度
(1)概况
①中国从西周就开始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
秦朝时设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记事,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
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丞,掌管图书秘籍,同时监察文武官吏;侍御史,掌管文书;监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负责监督郡守的御史。
②汉武帝时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设十三刺史,刺史官级低于郡守,但其代表中央。
巡行郡国,监察地方的诸侯王和郡守县令,以后成为定制,形成一套监察制度。
东汉时,刺史成为常驻官员,后又掌军政大权,刺史成为州的最高长官(监察官员演变为行政官员,监察区变为地方行政区),监察制度是必要的,但刺史逐渐演变为地方长官,
失去监察官的作用。
③唐代单独设立御史台,其职权限于监察政府,没有监察皇帝和宫廷的权力。
但
在政府中,仍存在专责监督皇帝的,那就是谏官,谏官由宰相任命。
④宋朝谏官改由皇帝任命,他们就不再监督皇帝,反过来监督宰相。
通判既是州郡官
的副职,而又起了汉代的监御史(监郡)和督邮(监县)的双重监察作用,可以说是
兼行政与监察于一身的中央官吏。
北宋初设立。
⑤明代将御史台改为纠(都)察院,专门监察政府。
(2)评价
①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成为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
②基于专制制度的制约,其作用也是非常有限的。
《汉书•百官公卿表》云:“御史大夫,秦官,银印青绶,掌副丞相……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
”下列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A.秦设置御史大夫,协助丞相处理朝政
B.御史大夫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
C.御史大夫管百官奏章,掌图籍秘书等
D.御史大夫是监察机构的最高长官
据记载,宋代御史之责是“纠察官邪,肃正纲纪,大事则廷辨,小事则奏弹”,从宰相到一般小吏,都在御史监察弹劾之列。
在地方上,设通判负责对地方官的监察。
同时,皇帝还常派遣路一级的官员到各地监察,这就是外任御史。
对以上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御史的权力和地位超过了宰相
B.重视地方监察,加强中央集权
C.重视制度建设,形成监察体系
D.御史有权廷辩,有效制约君权
《元史·张雄飞传》记载,元世祖忽必烈问政于汉臣张雄飞,张雄飞答道:“古有御史台,为天子耳目,凡政事得
失,民间疾苦,皆得言;百官奸邪,贪秽不职者,即纠劾之。
为此,则纪纲举,天
下治矣。
”元世祖遂设立御史台。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御史台的主要职能是
A.监察官吏
B.征收赋税
C.行政管理
D.笔录政事
1.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可知,御史大夫设立于秦朝,协助丞相处理朝政,掌管百官奏章,是监察机构的最高长官,但是材料并没有涉及军事事务,而秦朝设置太尉来管理全国军事事务,故答案选B。
3.A【解析】从材料可知,御史台是“天子耳目”,主要负责“政事得失,民间疾苦”以及弹劾“百官奸邪,贪秽不职者”,因此御史台主要职责是监察官吏,故选A;征收赋税、行政管理由丞相及其下属完成,笔录政事由史官完成,故排除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