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例-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范例(土木工程)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文献综述节能建筑的基础理论与设计原理专业土木工程姓名张桐学号 ********* 指导教师二Ο一二年三月十九日一.引言1.“节能建筑”是什么?节能建筑(energy-saving building)的定义为设计和建造采用节能型结构、材料、器具和产品的建筑物;在此类建筑物中部分或全部利用可再生能源。
节能建筑是指遵循气候设计和节能的基本方法,对建筑规划分区、群体和单体、建筑朝向、间距、太阳辐射、风向以及外部空间环境进行研究后,设计出的低能耗建筑,其主要指标有:建筑规划和平面布局要有利于自然通风,绿化率不低于35%;建筑间距应保证每户至少有一个居住空间在大寒日能获得满窗日照2小时等。
节能建筑的有少消耗资源,高性能品质,减少环境污染,长生命用期,多回收利用的五大特征。
2.研究的重要性——21世纪建设科技的主旋律中国的建筑节能,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
改革开放后,建筑业在墙体改革及新型墙体材料方面有了发展。
与此同时,一批高能耗的高档旅馆、公寓和商场出现了。
如何在发展中降低建筑能耗,使之与当时能源供应较紧缺的现状相协调,成为相关部门关注的重点。
为此,建筑节能工作首先从减少采暖能耗开始,1986年建设部颁布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要求新建居住建筑,在1980年当地通用设计能耗水平基础上节能30%%,《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是我国第一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它的颁布,开启了我国建筑节能新阶段。
以它提出的指标为目标,建筑节能的设计、节能技术纷纷发展起来,一系列的标准和法规先后制定。
20世纪90年代,建筑节能的地位进一步提高,节能工作有效开展。
1990年,建设部提出“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的战略目标。
1994年在《中国21世纪议程》中,建筑节能作为项目之一被郑重提出;从1994年起,国家对北方节能建筑实施免征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一批节能小区相继建成。
1995年《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修订并于次年执行,修订后的《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将第二阶段建筑节能指标提高到50%%。
文献综述案例
文献综述举例1:题目: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一、数学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国内外研究现状早在20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就提出了非智力因素的问题,从历史逻辑上看,其实我国古代更早就涉及到这个问题了:孔子的乐学说就涉及了人的兴趣与情感。
到了现代,非智力因素已被许多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并开展了不少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1、深入广泛研究了非智力因素的组成要素数学的个性品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智力品质和非智力品质。
目前对非智力因素的基本成分已经达到了共识。
从广义上来讲,非智力因素是指除了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
从狭义上来讲,则主要是指学习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自信心和学习方法等。
在心理学研究中所涉及的非智力因素是相对于智力因素而言的,故多指狭义的非智力因素。
2、探讨了学习动机的意义、作用及如何激发和培养动机是数学学习的一种内驱力,它对数学学习有如下的功能:第一是激活启发功能;第二是指向和选择功能;第三是维持增加或弱化学习的反馈强化功能。
许多学生也提出了激发培养动机的方法:提高学习的志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反馈等等。
西方心理学家有关动机对学业影响的研究经历了由情绪反应型到动机向价值取向型动机的转变。
50年代后期人们开始注意动机的认知成分。
90年代以来,动机的实证研究逐步加深。
在学生自我效能感和习得无力感方面,在成就需要、失败焦虑、控制和归因倾向的个体差异方面都出现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结论。
而且越来越重视动机与环境间的关系。
3、广泛研究了数学学习兴趣许多学者从研究学生的心理着眼,主张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范先友在《数学学习情感和情感教育初探》一文中认为美育因素在数学教育中十分重要。
数学的简洁美、奇异美、对称美、和谐美、统一美很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4、学习情感和学习意志与成绩的关联西方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对情感与学生的成绩关系研究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
文献综述该怎么写(有范例)
文献综述该怎么写(有范例)文献综述该怎么写(有范例) 何为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在对文献进行阅读、选择、比较、分类、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研究者用自己的语言对某一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综合叙述的情报研究成果。
文献的搜集、整理、分析都为文献综述的撰写奠定了基础。
文献综述怎么写呢?文献综述格式一般包括:①文献综述的引言:包括撰写文献综述的原因、意义、文献的范围、正文的标题及基本内容提要;②文献综述的正文:是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包括某一课题研究的历史(寻求研究问题的发展历程)、现状、基本内容(寻求认识的进步), 研究方法的分析(寻求研究方法的借鉴),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重点、详尽地阐述对当前的影响及发展趋势,这样不但可以使研究者确定研究方向,而且便于他人了解该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切入点,是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③文献综述的结论:文献研究的结论,概括指出自己对该课题的研究意见,存在的不同意见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等;④文献综述的附录:列出参考文献,说明文献综述所依据的资料,增加综述的可信度,便于读者进一步检索。
文献综述不应是对已有文献的重复、罗列和一般性介绍,而应是对以往研究的优点、不足和贡献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
因此,文献综述应包括综合提炼和分析评论双重含义。
文献综述范文1:“问题——探索——交流”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 ...我们在网上浏览了数百种教学模式,下载了二百余篇有关教学模式的文章,研读了五十余篇。
概括起来,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可分三类:(1) 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中心论”。
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根据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我国长期以来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
它的优点是... ...,它的缺陷是... ...(2) 现代教学模式——“学生中心论”。
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均以学生为中心,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
文献综述的格式要求及范例
文献综述的格式要求及范例参考文献最不占论文的主要部分,但作为学生写作论文时的参考,有须要列举让导师知道自己的写作思路和标准,下面是CN人才网为大家整理的文献综述的格式要求及范例,欢迎参考~文献综述的格式要求及范例1. 使用word文档制作2.论文习题目:三号、加粗、居中正文大题目:小四、加粗、顶格3. 作者:XXX五号、居中,专业:XXX4. 摘要、关键词:五号、加粗、顶格5. 正文、参考文献:五号、1.25倍行距6. 页脚:插入页码,居中,奇偶页均同样例:第1 页(共4页),小五号7. 页边距设置:默认上、下:2.54cm;左、右:3.17cm8. 基本格式:(1) 题目的层次一级题目用“一、二、……”来标识,二级题目用“(一)(二)……”来标识,三级题目用“1. 2. …”来标识、四级题目用“(1) (2) …”来标识。
(2) 插图和表格格式l 插图的图续、图习题应放在插图的下方,居中排印。
图用图1***,图2***表示l 表格格式的表头、表习题应放在表格格式的上部,居中排印;表格格式用表1***,表2***表示。
(3) 公式公式应单占一行并居中排印,末了没必要加标点符号;一行如有两个以上式子的,可用标点符号隔开,解释公式中的变量应以“式中:”作为标识,左顶格排印。
其基本格式为:X+Y=C式中:X代表……; Y代表……; C代表……。
(4) 数字文稿中的纯数字,应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5)注释l 明确注释与参考文献的区别,参考文献是作者写作论著时所参考的文献书目,集中排列在文末文献综述的格式要求及格式范例文献综述的格式要求及格式范例。
l 注释是对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排印在该页页脚。
参考文献序号用方括号标注,注释用数字加圆圈右上角标注。
(6)参考文献在文内的标注格式采用顺序编码制时,对引用的文献,按它们在论文中出现的先后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将序号置于方括号内,并视详细情况把序号作为上角标,或者作为语句的组成部分。
(完整word版)文献综述范例模板
(完整word版)文献综述范例模板文献综述学生姓名XXX学号经济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关于中华老字号品牌发展的文献综述专业题目指导教师2017年6月一、前言中华老字号品牌是我国商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但如今由于消费行为、传播环境的碎片化与多元化、民族意识的回归等因素,给老字号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为了改变当今老字号面临的逐渐衰亡的现象,重振老字号品牌。
本文搜集了20篇相关文献并根据各家学者的观点,整理汇总成一篇文献综述。
先是对中华老字号的概念和界定做归纳整理,接着对当今中华老字号发展的现状情况进行了搜集整合,着重分析了当下中华老字号面临的问题,如缺乏创新、品牌传播方式落后、商标保护意识薄弱等问题。
同时根据各位学者针对问题提出的相关建议做了整理,以便为今后对中华老字号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作用。
二、正文(一)、中华老字号的概念和界定老字号是数百年商业和手工业竞争中留下的珍品,都各自经历了艰苦奋斗的发家史而最终统领一行。
中华老字号的定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有不同的解释,以下有几种不同的,具有代表性的概念和界定:XXX(2011)在《中医药老字号的现代化之路》中指出:2006年商务部官方认定的中华老字号定义是指历史悠久,拥有世代传承的产品、技艺或服务,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取得社会广泛认同,形成良好信誉的品牌。
除此之外,品牌的创建时长不得低于50年。
[1] XXX(2011)在《中华老字号杏花村“XXX”品牌创新策略研究》里将中华老字号的界定整理出来,具体为:品牌创立于1956年(含)以前,传承独特的产品、技艺或服务,有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企业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内地资本和港澳台地区资本相对控股,经营状况良好,且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XXX(2014)在《中华老字号企业网络营销研究》中认为中华老字号是指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沿袭和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和独特的工艺,历史悠久,取得了社会广泛认同,赢得了良好信誉的产品品牌。
文献综述范例
文献综述范例文献综述,是指就某一时间内,作者针对某一专题,对大量原始研究论文中的数据、资料和主要观点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提炼而写成的论文。
综述属三次文献,专题性强,涉及范围较小,具有一定的深度和时间性,能反映出这一专题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较高的情报学价值。
文献综述是在确定了选题后,在对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主要学术观点、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争论焦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等)、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文献综述[1]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而写成的一种不同于毕业论文的文体。
它要求作者既要对所查阅资料的主要观点进行综合整理、陈述,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和相应的评价,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
检索和阅读文献是撰写综述的重要前提工作。
一篇综述的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对本题相关的最新文献的掌握程度。
如果没有做好文献检索和阅读工作,就去撰写综述,是决不会写出高水平的综述的。
好的文献综述,不但可以为下一步的学位论文写作奠定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提供某种延伸的契机,而且能表明写作者对既有研究文献的归纳分析和梳理整合的综合能力,从而有助于提高对学位论文水平的总体评价。
编辑本段相关格式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
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文献综述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
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
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言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
带有文献综述的论文范文(通用4篇)
本科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本科毕业论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如何撰写本科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呢?一起来看看吧。
如何撰写本科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一、文献综述的含义文献综述是文献综合评述的简称,是指在全面搜集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对一定时期内某个学科或专题的研究成果和进展情况进行系统”全面的叙述和评论。
#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全面的“系统的论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就是针对自己论文选题,全面搜集与所选题目相关的文献资料,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对一定时期内与该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和进展情况进行系统“全面的叙述和评论以及对本人研究课题的启发。
简而言之,就是自己选择的课题原来有哪些人做过哪些研究,研究的进展程度及结果如何等。
二、写作文献综述的意义写作文献综述,至少具有以下方面的意义:1.通过搜集文献资料的过程,可进一步掌握专业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还可以弥补以前所学知识的不足。
2.查找文献资料”写好文献综述是撰写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前提,也是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打基础的过程。
特别是对于管理类学科的学生,其毕业论文一般均为综述性的形式。
3.通过文献综述的写作,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写作水平。
三、写作文献综述的步骤写作文献综述一般经过以下几个步骤:搜集阅读文献资料“拟定提纲(包括归纳”整理“分析)和最后成文。
1.收集和阅读资料。
论文题目确定后,就要围绕题目搜集有关的文献资料。
一、文献综述的作用与目的文献综述要针对某个研究主题,就目前学术界的成果加以探究。
文献综述旨在整合此研究主题的特定领域中已经被思考过与研究过的信息,并将此议题上的权威学者所作的努力进行系统地展现、归纳和评述。
在决定论文研究题目之前,通常必须关注的.几个问题是:研究所属的领域或者其他领域,对这个间题已经知道多少;已完成的研究有哪些;以往的建议与对策是否成功;有没有建议新的研究方向和议题。
学术综述范文示例【精选】
学术综述范文示例【精选】
在学术研究中,文献综述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方法,尤其是在研究的早期阶段。
本文将通过介绍几个范例的方式来展示如何撰写一个优质的学术综述。
范例1:对于某一领域的专业文献的系统评估
本文的综述围绕着某一领域的专业文献进行了系统的评估。
文献的筛选是按照在某一时间范围内的最新性进行的。
同时,通过对文献的内容进行概括和分类,得出了该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趋势。
范例2:对于某一主题的相关研究文献的分析
本文的综述旨在分析某一主题的相关研究文献。
通过对所选文献的阅读,深入了解研究的背景、研究方法和实验结果,并提出了对该领域未来研究方向的建议。
范例3:对于某一研究方法的文献回顾
本文的综述对某一研究方法的文献进行了回顾。
通过对所选文献的分析,总结该研究方法的适用性和不足,探讨了如何改进和发展该研究方法。
通过上述三个范例,我们可以看出,一篇优质的学术综述需要明确综述的目的和范围,筛选相关文献,对文献进行概括和分类,得出结论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等等。
当然,在写作过程中也需要遵循学术的规范和标准,对文献的引用和注释要做到科学合理。
经过对这些范例的学习和借鉴,相信我们在撰写学术综述时能够更加游刃有余,写出更加优秀的综述文章。
文献综述规范及范文
文献综述规范及范文文献综述是一篇学术论文中的重要部分,它对先前研究和现有知识进行了综合和批评,以支持和解释研究问题。
下面是文献综述的一般规范和一个范例:文献综述规范:1. 选择合适的文献:选择与研究问题相关的文献,包括先前的研究、实证研究、理论文章和评论等。
2. 组织结构:按照逻辑顺序将文献分组,并形成一个连贯的结构。
可以按照主题、理论、方法等进行组织。
3. 批判性分析:对文献进行批判性分析,包括评估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适用性,评价研究论点的重要性和贡献等。
4. 阐述本研究的位置:在综述中,说明本研究在相关领域中的位置,阐述与其他研究的联系和区别。
5. 引用文献:确保在综述中正确引用所使用的所有文献,使用适当的引用格式(如APA、MLA等)。
文献综述范例:题目:塑料污染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引言:介绍塑料污染问题和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的重要性。
综述主题1:塑料垃圾的分布和来源介绍塑料垃圾在海洋中的分布模式,以及塑料污染的主要来源,包括陆地污染、船舶垃圾和塑料废料处理。
综述主题2:海洋生物对塑料的响应探讨不同海洋生物如鱼类、海鸟和海洋哺乳动物对塑料垃圾的响应和影响,包括误食、缠绕和化学污染等。
综述主题3:塑料污染的生态影响讨论塑料污染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潜在生态影响,包括生物多样性的损失、食物链的中毒效应和生态系统功能的破坏等。
综述主题4:减轻塑料污染的方法介绍当前减轻塑料污染的方法和措施,包括回收和再利用塑料、减少塑料使用和加强塑料垃圾管理。
结论:总结塑料污染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并呼吁更广泛的行动来减轻该问题。
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
参考文献:列出所使用的所有参考文献,并按照引用格式进行格式化。
以上为一篇文献综述的规范和范例,具体的综述内容和组织方式可能因研究领域和论文要求而有所不同。
在撰写文献综述时,需要对所选择的文献进行深入的阅读和理解,并注重批判性思维和评估。
同时,确保引用和引用格式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也是非常重要的。
文献综述范例
LANGUAGE AND GENDER: A brief Literature Review(研究背景/Research Background) With the general growth of feminist work in many academic fields, it is hardly surprising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gender has attracted considerable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In an attempt to go beyond "folk linguistic" assumptions about how men and women use language (the assumption that women are "talkative", for example),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anything from different syntactical, phonological or lexical uses of language to aspects of conversation analysis, such as topic nomination and control, interruptions and other interactional features. (主题句/ Topic sentence/Argument /Focus)While some research has focused only on the description of differences, other work has sought to show how linguistic differences both reflect and reproduce social difference.Accordingly, Coates (1988) suggests that research on language and gender can be divided into studies that focus on dominance and those that focus on difference.(主要支撑信息1/Supporting Evidence 1/Main Point 1) Much of the earlier work emphasized dominance. (例证/Examples )Lakoff's (1975) pioneering work suggested that women's speech typically displayed a range of features, such as tag questions, which marked it as inferior and weak. Thus, she argued that the type of subordinate speech learned by a young girl "will later be an excuse others use to keep her in a demeaning position, to refuse to treat her seriously as a human being" (1975, p.5). (评述/Comment or review) While there are clearly some problems with Lakoff's work - her analysis was not based on empirical research, for example, and the automatic equation of subordinate with `weak' is problematic - the emphasis on dominance has understandably remained at the Centre of much of this work. Research has shown how men nominated topics more, interrupted more often, held the floor for longer, and so on (see, for example, Zimmerman and West, 1975). The chief focus of this approach, then, has been to show how pattern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men and women reflect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men in society.(主要支撑信息2/Supporting Evidence 2/Main Point 2) Some studies, however, have taken a different approach by looking not so much at power in mixed-sex interactions as at how same-sex groups produce certain types of interaction. (例证/Examples ) In a typical study of this type, Maltz and Borker (1982) developed lists of what they described as men's and women's features of language. They argued that these norms of interaction were acquired in same-sex groups rather than mixed-sex groups and that the issue is therefore one of (sub-)cultural miscommunication rather than social inequality. Much of this research has focused on comparisons between, for example, the competitive conversational style of men and the cooperative conversational style of women.While some of the more popular work of this type, such as Tannen (1987), lacks a critical dimension, (评述/Comment or review) the emphasis on difference has nevertheless been valuable in fostering research into gender subgroup interactions and in emphasizing the need to see women's language use not only as ‘subordinate’ but also as a significant subcultural domain.(总述/General comment/conclusion) Although Coates' (1988) distinction is clearly a useful one, it also seems that these two approaches are by no means mutually exclusive. While it is important on the one hand, therefore, not to operate with a simplistic version of power and to consider language and gender only in mixed-group dynamics, it is also important not to treat women's linguistic behaviour as if it existed outside social relations of power. As Cameron, McAlinden and O'Leary (1988) ask, "Can it be coincidence that men are aggressive and hierarchically-organized conversationalists, whereas women are expected to provide conversational support?" (p.80).(对未来研究的展望/Future research)Clearly, there is scope here for a great deal more research that ∙is based on empirical data of men's and women's speech;∙operates with a complex understanding of power and gender relationships (so that women's silence, for example, can be seen both as a site of oppression and as a site of possible resistance);∙looks specifically at the contexts of language use, rather than assuming broad gendered differences;∙involves more work by men on language and gender, since attempts to understand male uses of language in terms of difference have been few (thus running the danger of constructing men's speech as the ‘norm’ and women's speech as ‘different’);∙aims not only to describe and explain but also to change language and social relationships.。
文献综述(范例二)
文献综述近年来,随着公路建设事业的迅猛发展,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已经成为建设程序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公路建设项目前期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在投资决策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交通部《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明确指出:可行性研究是基本建设前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项目立项、决策的主要依据。
因此做好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是项目成败的先决条件。
项目可行性研究是项目立项阶段最重要的核心文件,具有相当大的信息量和工作量,是项目决策的主要依据。
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是公路建设工程决策分析过程中的重要步骤,它是公路建设项目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
在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及路网状况进行充分调查研究、评价预测和必要的勘察工作的基础上,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经济合理性、技术可行性、实施可能性、环境可容性等多方面提出综合性的研究论证报告,以确定项目是否需要建设、是否可能建设和是否值得建设。
在公路建设过程中加强可行性研究,可以避免和减少建设项目决策的失误,加强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提高投资的综合效益。
圣岚路位于岚山区城区南部外围,沟通城市各个分区,联结城市放射线道路,是岚山区城区交通的保护壳,并且是岚山港的重要疏港道路。
本工程建设将极大地配合岚山传统老城的开发建设,并成为岚山区南部的一条重要的东西向主要十道。
工程建成后,将为城区国民经济产业的发展,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岚山区的外延拓展提供有力的基础条件,对于改善区域投资环境,发展区域社会经济均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可行性研究阶段在公路建设项目前期工作中处于中心地位,该阶段将论证建设项目在技术及经济上是否可行、建设是否必要和可能,并对建设规模、标准及重大技术方案进行多方案比较、推荐最佳方案,估算所需投资,进行经济评价,拟定建设工期等,因此也是一个工作量较大的实质性工作阶段。
作为项目投资决策的依据,可行性研究的成果将直接影响到各级主管部门对项目决策的正确性,甚至影响到国家、地方经济的格局,可以说,公路建设项目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可行性研究的成功与否。
论文范例-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绪论对于教育经济学方面国内外有很多专家做过研究,研究成果非常多丰富。
在国外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西奥多.舒尔茨提出了“教育全部要素成本”的概念;纽约州立大学总校前校长、世界著名的比较高等教育财政专家布鲁斯.约翰斯通继1986年提出著名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
美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现代教育凭证思想的先驱弥尔顿•弗里德曼在1955年发表的《府在教育中作用》一文中最早提出了教育市场化的观点;著名经济学家哈耶克认为,市场是教育活动的基础和依据,不必通过教育手段对学生进行选拔。
对学生进行选择的唯一途径是竞争和市场过程。
国内的许多专家学者也针对我国近年来教育市场上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许多解决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成本学费市场价格西方有些高等学校从七十年代开始己经推行成本核算,因此他们有许多的成果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在教育成本方面,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西奥多.舒尔茨对教育的成本、收益、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教育系统内部的最优资源配置和效率、教师的工资及其决定因素、教育财政以及教育计划等作了深入研究。
他提出了“教育全部要素成本”的概念。
认为,教育的全部要素成本可分为两部分,一是提供教育服务的成本,二是学生上学时间的机会成本。
第一部分成本包括教师、图书馆工作人员、学校管理人员的服务成本,维持学校运行耗费的要素成本,以及房屋、土地等的折旧及利息成本。
但不能包括与教育服务无关的附属活动的成本,如学生食堂、住宿、运动队活动等项成本,也不能包括向学生提供的奖学金、补助等“转移支付”性质的支出。
第二部分成本可用学生因上学而放弃的收入来衡量。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总校前校长、世界著名的比较高等教育财政专家布鲁斯.约翰斯通继1986年提出著名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之后,主持了多项由世界银行和美国福特基金会等机构资助的高等教育财政国际比较方面的大型研究项目,不断完善和发展了“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
目前,该理论被大多数国家所采纳和借鉴。
论文的文献综述怎么写【5篇】
论文的文献综述怎么写【5篇】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
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以下内容是小编为您带来的5篇《论文的文献综述怎么写》,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将不胜荣幸。
参考文献类型少篇一文献资料是多类型的,包括是学术著作、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研究报告、研讨会论文、政府部门的资料与数据汇编、国家政策文件等。
当前,很多毕业生写论文参考的文献主要集中在期刊论文、学术著作和学位论文,对国家政策文件、研究报告、研究会论文等关注不够,因此参考的文献类型较少,出现比较片面、或研究不典型的情况。
从学术研究上来说,这两者是同等重要的,但是对于一些特殊专题来说,研究后者可能更有价值。
比如国家政策不仅包含过去的研究成果,也包含目前研究的热点、前沿问题,是研究中不可忽视的文献。
所以,文献综述要尽可能参考不同类型的文献资料,做到全面有力。
毕业论文的文献综述篇二I 什么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简单地说就是在参考一系列的参考文献后,对文献进行相关的整理融合,加入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融会贯通,进而分析评价,形成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与一般性的研究论文存在明显的差别。
II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的写作要求1、文献综述的格式文献综述,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文体,与一般性的研究性论文不同,格式也存在很大的差异,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的是研究的方法和研究的结果,文献综述与研究性论文相比,更多地介绍地是与论文主题相关的资料、进展、展望及评价。
文献综述的写作格式与研究性的论文相比,更为多样化,通常包括以下四个部分: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
在写文献综述的时候,可以结合这四个部分的要求和规则拟定一个简单的提纲,进而根据提纲进行相关的写作任务。
前言,前言就是要用相关的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写作目的和写作的必要性进行叙述,并概括相关的概念性内容,提及研究的范围和领域,阐述问题研究的现状和研究动态,对于目前大家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和讨论也要进行概括。
文献综述页范例[1]
唐山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姓 名 论文题目 指导教师 刘博仓教授 李薇 系 别 中文系 专 业 汉语言文 学专接本 年 级 2013 级
论关汉卿的爱情观 完成时间 2015 年 月 日
〔1〕关四平《关汉卿杂剧的婚恋理想新论》 ,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2007 年 10 月第 查 阅 的 主 要 文 献 10 期 。 〔2〕杨秋红《世俗的魅惑与儒生的妄想—— 关汉卿爱情剧中的俗文化特质探析》 ,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 25 卷 第 1 期 〔3〕孟芳《关汉卿笔下女性爱情书写》 , 《当代艺术观察》 ,2013 年第 4 期。 〔4〕贾喜鹏文学》 , 2011 年第 11 期。 〔5〕关汉卿《救风尘》 ,山西古籍出版社,1998 年版。 〔6〕魏荣华《元曲四大家杂剧的思想内容及文学史地位》 ,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 ),2000 年 12 月第 4 期。 〔7〕丁华民,孟玉婷《文豪书系第二十卷——关汉卿》 ,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年 版。 〔8〕 施邵文、 沈树华 《国学大讲堂: 关汉卿戏曲集导读》 ,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10 年版。 〔9〕关汉卿《关汉卿作品集》 ,巴蜀书社,1990 年版。 〔10〕黄克: 《关汉卿戏剧人无论》 ,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年版。
备
注
的思想性。如关四平《论关汉卿杂剧的婚恋理想新论》 ,杨秋红《世俗的魅惑与儒生的妄 想—— 关汉卿爱情剧中的俗文化特质探析》都体现了关剧中新的婚恋理念,作品中的的 先进思想。 艺术风格与审美特征研究也是关汉卿戏剧研究的重点, 研究者从戏剧文体元杂剧就 是反映当时时代的一个特征,元杂剧本身就是当时的诗歌等雅文化与歌舞、说唱等俗文化 的结合、叙事方式、语言艺术以及审美风格等角度,对其作品进行了深入研究。这方面有 代表性的研究是陈霓的《关汉卿爱情风月剧的形态建构》 ,陈霓认为戏曲是大众化的艺术, 是运动的直观的艺术, 其审美价值的实现与广大观众的心理反应相对应。 艺术作品只有 在欣赏中才能成为现实的艺术品, 才能实现其美学价值。关汉卿的爱情风月剧具有强烈 的搬演性, 与其始终以观众审美为中心、 注重演出效果是分不开的。董连祥《关汉卿杂 剧的创作倾向和特点》 将关剧的创作大体分为描写风月情或以之为线索、 宣扬义气、 忠勇、 节操、功名等传统道德观念以及裁判公案三种,与后世相比元人的剧作最符合演出的要求 “它们叙述深人浅出词曲皆有天趣,一片好音语言风格浅近自然。 ” 三、 关汉卿创作的文化研究 从文化角度研究关汉卿,关剧当中有很多时代的文化特征,比如《拜月亭》当中王瑞 兰父亲的重武轻文的思想,以及当时很显著的社会特征:蒙古族入主中原初期,分为四等 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在政治和文化上都严格限制汉人和南人。在语言方面 也有鲜明的时代文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强烈的动作性(外在、内在) 、明显的性格化和通 俗化(不避俗典、深入浅出)以及以感情充沛、形象鲜明、语言精炼为特征的诗化,由此 决定关氏语言风格舞台性和诗歌化的本质。前者促成关作在舞台上的巨大成功,后者则是 关作至今魅力犹存的关键。
文献综述范例(语言)2011.10
The Literature Review ofA Brief Analysis of Chinese Disaster Reporting in New York Tim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atic-Functional GrammarThe 21st century has witnessed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mass media, from the prevailing newspaper to the booming Internet. Alo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network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mass media is playing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people’s lives in modern society. As an important means of communication and a particular type of media discourse, news report serves as the source of information, entertainment and enrichment of the cultural lives of people, and subtly influences and changes people’s cognition, behavior and values. Almost everyday, more or less, people are exposed to news media, influenced by news media, even rely on news media. As van Dijk points out that media discourse is the main source of people’s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ideologies, both of elites as well as of ordinary citizens (V an Dijk, 1998a, p. 51).What the author wants to uncover in this thesis is the underlying ideology hidden in disaster news discourse through a case study of disaster news reports from NYT with Halliday’s Systematic-Functional Grammar as its framework.There are four main reasons for being interested in studying media discourse: Firstly, media is a rich source of readily accessible data for research and teaching. Secondly, media usage influences and represents people’s use of and attitudes towards language in a speech community.Thirdly (and related), media use can tell us a great deal about social meanings and stereotypes projected through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Fourthly (and again related), media reflects and influences the formation and expression of culture, politics and social life (Bell & Garrett, 1998, p.3-18, 24). What all these shows that media functions not only as providers of information, but also a shaper of perception.1. Overview of News Discourse Study AbroadThe early studies of news, just as V an Dijk mentioned, are charac terized by anecdote (V an Dijk, 1988, p.5). Among those studies; journalists often narrate their own experience to provide news media with well-intentioned advice and sharp criticism. The typical approach they adopted is case study.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many analysts started to show great interests in newsdiscourse and made initial explorations into news from the stylistic perspective. Crystal and Davy (1969, p.51) describe journalistic discourse from the linguistic perspective and summarize stylistic features of news discourse. However, they do not attempt to characterize the functionality of news discourse or to discover any deeper socio-semiotic principles that these features might serve. Brook (1979) also attach attention to the news report and contribute to the stylistic study of news.V an Dijk (1985a) explores the structures and linguistic features of news in a more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way. He divides the news discourse into two parts, the summary (the headline and the lead) and the news discourse (episodes and comments). He also points out that the news is conducted in 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which consists of two orientations (macrosociological and micro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V an Dijk advances the development of critical news analysis by his comprehensive studies and published works. Since the late 1980s, he orients his attention to the study of media discourse, offering his own reflection on mass media communication (V an Dijk, 1986, p.30). Recently, he focuses on exploring the relations between power, language and ideology in news discourse and the study of racism in discourse (V an Dijk, 1998a). In his works of news discourse, he attempts to explicate that news reports themselves as well as the readers’ understanding of the new s reports need to be investigated as dynamic processes instead of taking news discourse as the end product.Fairclough (1995) constructs a social theory of discourse and provides a methodological blueprint for critical discourse study in practice. Fairc lough divides discourse into three dimensions: texts, interactions and contexts. As for news discourse, texts refer to the news reports we read in newspapers. Interactions involve th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of news reports and contexts refer to the background of the events reported, the situational and social reality. Corresponding to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discourse, Fairclough proposes a stepwise procedure in conducting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Description is the stage which is concerned with formal properties of the text linguistic features of vocabulary, grammar, textual structures, are analyzed by means of functional grammar such as transitivity, modality, themes, etc.Interpretation is concerned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xt and interaction--with seeing the text as the product of a process of production, and as a resource in the process of interpretation. In news discourse, the interpretation stage will deal with the intertextual phenomena of news prod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s sources, speech reporting, etc. Explanation is concerned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action and the social context-with the focus on social determination of the processes of production and interpretation, and their social effects. The analysis at this stage turns to the broader socio-political and historical contexts. As for news discourse, the hidden ideology as well as its relationship with language use is unmasked at this stage.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determinants, news values and the subject position of the news readers will be discussed. This three-step procedure is widely adopted as the framework of critical news discourse analysis. His study intends to increase newsreaders’ critical awareness to struggle for social emancipation.2. Overview of News Discourse Study HomeIn comparison with the above-mentioned fruitful achievements abroad, the news discourse study from applied linguistic perspective in China, however, is relatively limited.The initial studies on news discourse in China are mainly restricted to the stylistic features of news based on traditional rhetoric and literary stylistics. The news stylistic studies in the late 1980s mainly concern the language features of the surface structure such as at phonetic, lexical and syntactical levels. These analyses pay little attention to the socio-cultural elements in the news reports. For instance, Chen Huaijie (1981) summaries the styl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American Special English news report such as directness, conciseness and fluency, etc. Wang Zuoliang and Ding Wangdao (1987), in their monograph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Stylistics introduce the stylistic features of news repor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vocabulary, sentence and discourse structures. Huang Weihe (1994) analyzes the headline, the lead and the body of the news report to summarize the stylistic features of the language. His study covers lexical grammatical and rhetorical levels and the analyses of textual structures are also concerned. It explicates the stylistic features of news report comprehensively and makes a great progress on analysis of sentence pattern and text structure of the whole news body.Their study is limited to the analysis of formalism without concerning the functional elements hidden behind the features. It neglects the important fact that both our percep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communicational events are heavily influenced by situational, experiential, emotional and social factor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Halliday’s systematic functional grammar, news stylist ic study orients from the analysis of stylistic features to multidimensional study such as linguistic genre analysis and register analysis. Many researchers applied systematic functional grammar to analyze the specific news discourse as a genre. They all do stylistic research on news reporting and explore the specific features of the style of news.Zhang Delu employs Halliday’s functional grammar theory to analyze situational elements in news report and semantic structure, discourse structure, lexical and phonetic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syntactic features at sentential level. His study explores stylistic features of news report by means of functional stylistics more systematically and comprehensively. Guo Hong (1998) adopts the theory of register in SFG to analyze the stylistic features at phonetic, lexical, syntactical and discourse levels. Chen Zhongzhu (1995) is one of the early scholars who introduce Critical Linguistics into China. He introduces the philosophical and linguistic background of Critical Linguistics, its development, its opinions on language, discourse, context and ideology as well as its linguistic analytical tools. He makes a commentary o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nd employs Halliday’s three metafunctions theory to critically analyze news discourses from newspapers of different political standings.Xin Bin is a prominent scholar i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t home. His papers cover not only the theoretical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critical linguistics but also the applications to the authentic discourse cases to show how language, power andideology perform and relate in different discoursesDeng and Zhao (2009) probes into the actualit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news about disasters from perceive, reporting, writing and, so on. She also scans and thinks about the value of the news about disaster, the quality of the reporters, the importance of the interviewing condition and the style of the writing. At the same time, it specially talks about and emphasize the view that pay attention to the mental of the victims and the system of the preparation reporting disasters as well as the regularity, rules and method of the news of disaster so as to persist in the ideal of news and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the disasters themselves.Zhang, Zhang and Li (2011) focus on how linguistic structures in disaster news lead achieve news value and how news value is reflected through the linguistic structures. All the samples in this thesis are taken from the NYT front-page news and the subject is restricted in the field of disaster news reports. The author collected all the news leads about Hurricane Katrina and South Asia earthquake from NYT’ front with a span of fifteen days after the breakout of the very disaster.Meanwhile, reporting disaster news properly and cautiously is another principle. For the news media, it should observe macro situation, pay attention to spreading environment to strive for the best social effect. Besides, it should also avoid carrying the content that sti mulates readers’ sensory organ to pursue stirring effect. References参考文献不应少于10条,参考文献应按英文26个字母的顺序排列,先列外文文献后列中文文献,中文用宋体小四,外文用Times New Roman小四。
文献综述-范例
文献综述引言:工艺设计是连接产品设计和产品制造的重要纽带, 没有合理的工艺设计, 就不能经济而有效地将设计蓝图变成合格产品, 因此, 工艺设计已越来越受到企业领导及技术人员的重视。
工艺信息是制造业最重要、最基本的技术资料。
无论是多品种小批量、还是大批量的生产厂家,经过长期的发展之后,必然积累了大量的、丰富的工艺信息等技术资料。
这些资料的管理和维护占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人们希望借助计算机信息技术将它们有效地管理起来,在节省存储空间和人力资源的同时,能够在用户需要时方便、快捷地查询与获取所需工艺图文技术资料。
传统的工艺信息及各类技术资料的管理方式已很难适应现代化生产的要求,而一些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管理系统软件往往与CAD,CAM生产管理缺乏有效的数据共享,大型的PDM系统由于系统过于庞大、系统成本高,使用和维护的成本很高,不适合中小型企业的应用需求。
因而开发一种面向中小企业有效的工艺信息辅助管理系统已势在必行。
综观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现代管理信息系统已日益以网络为核心,C/S模式是当今一种较为流行的分布式处理网格模式,已成为管理信系统的一种重要体系结构形式。
本文所介绍的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管理系统,,使工艺设计和管理有机地成为一个整体,工艺图文技术资料的方便录入,快速、准确的查询和修改,并具有丰富的报表输出等功能。
背景: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管理系统的开发和研制是从上世纪60 年代末开始的,在制造自动化领域, 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管理系统的发展是最迟的部分。
世界上最早研究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管理系统的国家是挪威,始于1969年,并于1969 年正式推出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管理系统AUTOPROS; 1973年正式推出商品化的AUTOPROS系统。
在CAPP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CAM -Ⅰ于1976年推出的CAM - I′SAutomated Process Plan2ning系统。
文献综述引用格式范例
文献综述引用格式范例
文献综述的引用格式范例如下:
1. 书籍:
[序号] 作者. 书名[M]. 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页码。
举例:
[1] 张三,李四. 财务管理研究[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15-20.
2. 期刊文章:
[序号] 作者. 文章题目[J]. 期刊名称,年,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举例:
[2] 王五,赵六. 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研究[J]. 管理科学,2015,28(2):35-40.
3. 论文集:
[序号] 作者. 论文题目[C]. 主编. 书名[M]. 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页码。
举例:
[3] 甲,乙. 财务风险管理研究[C]. 张三,李四. 现代财务管理研究[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100-110.
4. 学位论文:
[序号] 作者. 论文题目[D]. 授予单位所在地:授予单位,授予年份。
举例:
[4] 李五. 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策略研究[D]. 北京:清华大学,2015。
5. 报告:
[序号] 作者. 报告题目[R]. 单位名称,报告年份。
举例:
[5] 丙,丁. 财务管理前沿问题研究[R]. 中国财务学会年会,2013。
在文献综述中,引用的文献应按照上述格式标注,同时注意保持引用文献的序号与文献综述中的顺序一致。
此外,在撰写文献综述时,还需注意引用权威、相关性强的文献,以提高文献综述的质量和可信度。
文献综述范例1【范本模板】
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院系: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年级专业:姓名:学号:题目名称:指导老师评语: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清单计价模式下的招投标【内容摘要】: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可以增强《招投标法》的可操作性,引导施工企业开展公平合理的价格竞争,促进工程建设招投标健康、有序、协调发展。
文章从传统的定额计价模式存在的弊端入手,分析了工程量清单的优势,以及实施的主要程序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何加强管理,使项目成本得到更好的控制。
Abstract:Quantity pricing implemented model can enhance the<The Bidding Law >operability,and guide enterprises to develop a fair and reasonable construction of the price competition, and promote the health of construction bidding,orderly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he article counts the price pattern existence from the traditional fixed quantity malpractice obtaining, has analyzed the resilience detailed list superiority, as well as how does the implementation main program and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in the actual operation process, enable the item cost to be under a better control。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题目:大豆高产株型生理研究进展沈阳农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文献综述大豆高产株型生理研究进展摘要:大豆是重要的粮食作物。
高产一直是大豆育种和栽培的主要目标之一。
而理想株型是发挥大豆高产潜力的重要基础。
大豆的株型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其中广义株型既包括形态性状,也包括生理性状,即理想株型。
大豆的长花序、短果枝、异形叶、曲茎短节等株型性状可以保证植株高效的受光态势。
影响大豆产量的因素既包括个体因素、群体因素,也包括环境因素。
从光合物质生产角度来看,只有品种本身具有高光效性能,才能实现超高产目标。
本文阐述了大豆株高、分枝数、主茎节数、节间长度、叶形、叶片光合能力、比叶重、叶柄长度、结荚习性和生育期等株型性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以及氮代谢及大豆营养器官的氮含量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比较了大豆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氮素含量的差异。
关键词:大豆;株型;生理;高产大豆是营养丰富的粮食作物和油料作物,发展大豆生产对改善我国人民的食物结构,满足对植物蛋白、油脂的要求,发展畜牧业、食品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几十年来,我国大豆生产有了很大发展。
据常汝镇(2000)报到,单产从1949年的616.9Kg/hm2提高到1999年的1790Kg/hm2,总播种面积也有所增加。
但与此同时,美国、巴西、阿根廷、印度等国的大豆生产发展更为迅猛,中国大豆单位面积产量(1790Kg/hm2)已低于世界平均单产水平(2141 Kg/hm2 ),与美国(2452Kg/hm2)、巴西(2481 Kg/hm2)的单产水平相比,存在更大差距[1]。
1999年美国大豆播种面积占世界大豆总播种面积的40.8%、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6.6%,是世界上大豆的第一大生产国,而且还创下了许多高产记录。
Cooper为探求大豆的最高产量,采取排除限制产量因子的办法开展试验,创造了8004Kg/hm2和8604Kg/hm2的高额产量(刘忠堂2000)。
这些都说明美国大豆品种的生产潜力很高,美国的大豆育种水平居世界一流[2]。
我国大豆生产发展缓慢,相对滞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原因是现有国内大豆品种的生产潜力较低,适应性较差,相应的配套栽培技术措施不够完善或得不到充分落实。
大豆品种的生产潜力是由多方面决定的,其中理想的株型结构起着重要作用。
1.“理想株型”概念的提出早在6世纪30年代,我国北魏时期的贾思勰就在《齐民要术》一书中提出“早熟者苗短而多收,晚熟者苗长而收少”,形象地说明了作物的早晚、高矮与产量的关系。
到了近代,西方学者也开始注意到作物形态与作物生产的关系,并提出叶片的生长是干物质生产差异的重要决定因素,提高作物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增加叶面积。
那么何为理想株型?过去认为株型是指与作物品种产量能力有关的一组形态特征或植物体在空间的排列方式。
角田重三郎(1959)对大豆、水稻、甘薯的实验结果的分析提出了耐肥性与株型的关系,首先辨证的阐明了茎叶性状在光能利用上的重要性[3];1968年,Donald提出理想株型(ideotype)这一术语,并将其解释为“一种生物模型,可期望它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表现出预定的方式”[28]。
现今理想株型的涵义更加广泛,不仅注意大豆高产株型生理研究进展形态,而且注重生理功能和抗性功能,还要求转化能力的提高,从而达到超高产的目的。
盖均镒(1990)指出,理想株型主要指植株高效受光态势的茎、叶构成,还包括内在光合特性、物质积累与分配等源、库、流的相应生理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概念[4]。
总而言之:理想株型的概念理应为植株形态好,功能强,产量高的。
大豆株型概念有两种。
一种是狭义的株型概念,仅指植株高效受光态势的茎、叶构成。
实际工作中许多研究者常将大豆植株的高矮、分枝数的多少、分枝的长度及张开角度、叶片的形状及大小等形态性状作为株型划分的依据。
另一种是广义的株型概念,几乎包括全部植株形态性状和与光合效率密切相关的生理性状,又称为理想株型[5]。
无论外部形态性状或是内在生理性状,大豆的理想株型应是动态的概念,而并非仅固定在某一时点上的静态状况。
自60年代以来,美国便致力于高产理想株型的探索,但只局限在结荚习性、植株高度等少数性状的选择方面,成效不大。
王金陵(1982)把大豆顶花序划分为长轴型、中长轴型和短轴型3种类型,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大豆的长花序、短果枝、异形叶、曲茎短节等株型性状可以保证植株的高效受光态势。
王金陵在论述大豆株型的演变过程时明确指出:结荚习性是沿着无限性→亚有限性→有限性的顺序演变的,结英习性是研究特异高产株型的重要性状之二[6.7]。
张恒善等综合历年来丰产大豆资料分析结果认为,大豆高产栽培各器官干物质分配的总趋势是:全株干重在生育进程中积累速率快而稳健,开花以后茎叶干重缓慢上升,结英或鼓粒初期缓慢下降而结实器官花英干重则迅速增加,是丰产大豆各器官动态平衡的特点[6]。
2.大豆株型的研究2.1影响大豆产量的因素大豆的高产理论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探讨:大豆的产量=品种+环境=个体+群体+环境。
从公式可以看出大豆产量受三个因素的影响:一是个体,个体表现为物种自身的产量遗传潜力,不同品种(系)的产量潜力不同,多个个体组成为群体,不同的生态类型个体与其特定的群体类型相适应。
二是群体,关于超高产大豆株型,不但要注重个体株型,更应注重群体条件下的个体株型。
从光能的截获、吸收、传递、转化和光合产物分配考虑,高水平下的源-流-库协调发展,才能实现超高产。
好的群体体现在最大限度地截获光能,使个体的产量潜力充分表达。
简单地说,群体适当地照顾个体,有的材料适合稀植,有的适合密植。
三是环境,环境在作物产量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
它是个体产量遗传潜力表达的限制因素。
一个优良的高产品种除了具备自身个体单株的增产潜力之外,同时,由其构成的一定群体和环境有着良好的协调能力即适应性和稳产能力。
从另一个角度即生理学角度(光合作用的物质生产)来看:经济产量=(光合速率×光合面积×光合时间·呼吸消耗)×经济系数(注:此表达式仅表示存在一种关系)沈阳农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文献综述从这一公式可以看出:当光合速率、光合时间和呼吸消耗变化不大时,光合面积和经济系数决定大豆的产量(满为群等,2001)[8]。
植物干重的90%以上是通过叶片的光合作用形成的。
因此,叶面积指数成为光能截获的重要的性状指标之一。
所以我们必须选择品种本身具有高光效性能的材料,才能实现超高产的产量指标。
2.2大豆各株型性状与产量的关系禾谷类作物的结实器官生长在顶端,是有限生长类型,而大豆结实器官从下到上先后生成,生殖生长与营养生长有较长的重叠期,且存在严重的花荚脱落现象,所以大豆的理想株型与禾谷类的不同。
以往的研究是从高产品种的株型描述总结出高产大豆的一般特点(苗以农,1997:刘元之等,1998)[9.10],这些特点均围绕着以下几个性状展开的:株高、分枝数、主茎节数、节间长度、叶形、叶片光合能力、比叶重、叶柄长度、结荚习性和生育期等。
株高:杨青春等(1998)指出在密植条件下,植株过高,下面荫蔽严重,通风透光性差,导致下部结荚少,头重脚轻,中、后期易发生严重倒伏。
当然不同密度对株高有不同的要求,若密度小,植株可高大、粗壮、分枝多些;若密度大,植株则应相对矮些,且为主茎性,但不要太矮,因为植株过矮,其植株的主茎节数受到限制,单株结荚数难以提高。
株高与结荚习性和生育期关系较密切,因此也受到地域的影响。
株高与产量的关系不同地区其研究的结果不尽相同。
如梁江等(2000)在广西进行试验结果是:株高与单株产量没有显著相关关系,通径分析进一步表明株高对单株产量有负效应[11];田保明(1989)在河南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进行的试验则认为,株高对单株产量有正效应[12]。
李莹(1984)的研究指出,株高在90cm以下时,株高与产量呈正相关[13];株高在100cm 以下时,与产量的相关性不显著:株高在150-180cm之间时,呈显著负相关。
由此认为,株高与产量相关是有一定范围的。
分枝数:分枝数的多少、分枝的长度及张开角度对株型的影响很大。
根据分枝产量和主茎产量占整个单株产量的比率,把大豆品种分为主茎型、分枝型和均匀型。
主茎节数、节间长度:大豆为节上结实,所以提高主茎节数对于提高单株结荚数是至关重要的,梁红(2000)指出主茎节数与单主株产量密切相关[14]。
郝欣先等(2000)通过育种实践和研究,明确认为创造每节结荚多、株结荚密为突破点,结合改造形态形状,提高转化系数等是提高大豆品种产量的主要途径和措施[15]。
一般来说,增加节数,分枝数和花序数就会相应增加,从而使单株荚数增加,导致产量提高。
但也不能过分增加节数,节数的增加必然导致株高的增加,株高过高会降低大豆植株的抗倒伏能力,降低大豆产量和稳产性。
大豆节间长度与植株的抗倒伏能力密切相关。
杨庆凯(1986)认为,倒伏不是由于节数增加,而是由于株高增加,节间长度增加的结果[16]。
叶片是大豆最重要的营养器官,大豆产量主要来源于叶片光合作用所积累的有机物。
关于叶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叶片的形状、大小和叶片的光合能力两方面。
叶形:在密植条件下,相对于圆叶来说,窄叶光能截获量要多一些(Hick,1969)大豆高产株型生理研究进展[29],有利于群体的光能利用率,并且窄叶与较多每荚粒数这一性状相关程度大(陈怡,1998)。
宋力平等(1994)认为大豆叶片以尖叶为主,力求线形,叶片小[17];董钻、张仁双(1993)通过实践总结认为,辽宁省大豆高产特异株型的叶片应是:叶片上小、下大,植株塔形[18];王金陵(1996)提出,在肥水条件优良、地力好、种植密度适宜的条件下,应育成主茎发达、秆强不倒、中小长形叶[19]。
由此可见,对于大豆叶片形状及大小,学者们有较一致的看法:即较密植条件下,叶片呈长形、叶小有利于植株下部通风透光,是理想的大豆叶形。
叶片的光合能力:主要由叶片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大小及维持时间三方面体现。
叶片光合速率直接影响光合产物的积累,但是光合速率与产量之间不一定呈正相关。
近年来,许多作物生理学者研究发现,作物的光合速率与产量之间没有稳定地和恒定地相关性。
董钻等(1979)通过对8个大豆品种的测定指出,大豆全生育期平均净光合速率与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但后来一些研究者发现,在大豆生育后期(结荚鼓粒期)光合速率与产量呈正相关。
杜维广等(1982)指出光合速率与产量的相关关系还受生育期的影响,生育期相近的大豆品种(系)结英鼓粒期的光合速率与产量呈正相关[20]。
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与光合速率关系密切,很多研究都表明叶绿素含量与光合速率呈显著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