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并发症的诊断规范
主要诊断选择原则详细解说
医保结算清单主要诊断选择原则(一)出院诊断包括主要诊断和其他诊断(并发症和合并症),一次住院有且只有一个主要诊断。
(二)主要诊断基本原则(定义):经医疗机构诊治确定的导致患者本次住院就医主要原因的疾病(或健康状况)。
(三)主要诊断一般原则:消耗医疗资源最多、对患者健康危害最大、影响住院时间最长。
(四)应根据“基本原则”选择主要诊断,部分情况可结合“一般原则”确定。
(五)除特殊约定要求外,原则上“入院病情”为“4”的诊断不应作为主要诊断。
01第十八条原则上进行手术治疗患者的主要诊断要与主要手术治疗的疾病相一致。
举例:因“胆囊结石伴胆囊炎”入院,行胆囊切除术。
主要诊断:胆囊结石伴有胆囊炎 K80.1主要手术:胆囊切除术 51.202第十九条急诊手术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应根据一般原则选择主要诊断。
(一)急诊手术的疾病与术后出现的并发症相比,后者更严重。
举例:因下肢挤压伤、股骨颈骨折入院,行股骨颈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发生肺脂肪栓塞,进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
主要诊断:创伤性脂肪栓塞T79.1其他诊断:股骨颈骨折 S72.0(二)急诊手术的疾病与术后出现的并发症相比,前者更严重。
举例:因下肢挤压伤、胫腓骨骨折入院,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切开减张治疗。
主要诊断:股骨颈骨折 S72.0其他诊断:下肢骨筋膜室综合征 T79.6(三)急诊手术的疾病与术后出现的并发症相比,不能确定哪个更严重时,选择与急诊手术相应的疾病作为主要诊断。
03第二十条择期手术出现的并发症,主要诊断选择:(一)择期手术前出现并发症,根据一般原则选择主要诊断。
举例:因陈旧损伤拟行髋关节置换术,术前发现下肢静脉血栓,行下肢静脉滤器置入及髋关节置换术。
主要诊断:创伤后股骨头坏死 M87.2或下肢静脉血栓形成I80.3(二)择期手术后出现的并发症,不允许作为主要诊断填报。
举例:因陈旧损伤行髋关节置换术,术后发生肺脂肪栓塞,进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
医院手术并发症管理制度
医院手术并发症管理制度一、前言手术是医院治疗疾病的重要方式之一,然而手术并发症是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手术并发症指的是手术过程中或术后发生的不良事件,包括感染、出血、器官功能损伤等。
因此,医院需建立完善的手术并发症管理制度,既可以预防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又可以及时处理已发生的手术并发症,保障患者的安全。
二、手术并发症管理制度的重要性1. 保障患者安全。
手术并发症可能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因此建立严格的手术并发症管理制度,有助于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安全。
2. 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
建立完善的手术并发症管理制度,有利于医护人员对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有条不紊地进行,提高了工作效率。
3. 提升医院的服务质量。
医院建立了良好的手术并发症管理制度,能够提升医院的服务质量,增强医院的声誉,吸引更多患者前来就诊。
三、手术并发症管理制度的内容1. 规范手术操作流程。
医院应建立严格的手术操作规范,包括手术前的患者评估、手术操作过程中的无菌操作、手术后的护理和医嘱等。
医护人员应严格按照规范操作,确保手术过程的安全。
2. 建立手术并发症预警机制。
医院应建立手术并发症的预警机制,包括对手术患者进行术前的全面评估,确定手术风险因素,对高风险患者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3. 健全手术并发症处理机制。
一旦手术并发症发生,医院应建立健全的处理机制,包括及时发现并报告手术并发症、迅速采取紧急救治措施、进行病情评估和处理方案制定等。
4. 加强医院内科学习培训。
医院应加强医护人员的内科学习培训,提高他们对手术并发症的认识和处理能力,增强医院的应急处理能力。
5. 建立手术并发症数据统计与分析体系。
医院应建立手术并发症数据统计与分析体系,定期对手术并发症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问题及时改进,提高医院的手术质量。
四、手术并发症管理制度的实施策略1. 强化管理责任。
医院领导要高度重视手术并发症管理工作,明确管理责任,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对关键环节进行监督。
重症医学科临床指南
重症医学科临床指南一、概述重症医学科是医疗机构中专门收治危重患者的科室,其主要任务是诊断、治疗和监护各种严重疾病和急性并发症,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本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护士和其他医疗专业人员在重症患者的诊疗过程中提供科学、实用的参考依据。
二、重症患者的诊断与评估1. 诊断:重症患者的诊断应包括原发病的诊断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对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结合辅助检查结果,作出准确的诊断。
2. 评估:对重症患者进行全面、动态的评估,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器官功能等方面的情况,以便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为治疗提供依据。
三、重症患者的治疗原则1. 维持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确保有效的呼吸和循环功能,必要时进行机械通气、血流动力学监测等。
2. 支持疗法:根据患者的病情,给予适当的营养支持、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维持内环境稳定。
3. 原发病治疗:针对患者的原发病,采用相应的药物治疗,控制病情发展,减轻症状。
4. 并发症防治: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感染、血栓形成、急性肾衰竭等。
5. 康复治疗:在患者病情稳定后,早期进行康复治疗,促进患者功能恢复。
四、重症患者的监护1. 生命体征监测: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2. 器官功能监测:关注患者的肝、肾功能、电解质、酸碱平衡等情况,定期进行相关检查。
3. 意识状态评估:采用意识障碍评分量表(如GCS评分)对患者的意识状态进行评估,及时发现意识变化。
4. 床旁巡查:定时进行床旁巡查,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了解患者的需求。
五、临床路径与诊疗流程1. 制定临床路径: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合理的临床路径,确保患者接受规范、有序的治疗和护理。
2. 诊疗流程:严格按照诊疗流程进行,确保诊疗措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六、培训与教育1. 加强业务培训:定期组织重症医学相关的业务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处理及预防规范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处理及预防规范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护理技术在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操作技术存在一定的风险,护理操作时常会出现一些并发症。
为了保证患者的安全和提高护理质量,我们需要了解并熟悉这些常见并发症,并做好相应的处理和预防工作。
一、常见并发症:1.感染:手术切口感染、导管相关感染、泌尿道感染、呼吸道感染等。
可表现为红肿、疼痛、发热等症状。
2.出血:在手术操作中,可能会因手术切口出血或血管穿刺操作不当而导致出血。
3.呼吸困难:在插管、拔管、气管切开等操作中,可能会因误吸、气管痉挛或器械阻塞等原因导致患者呼吸困难。
4.疼痛:在手术、穿刺、换药等操作中,可能会因操作不当或术后并发症而导致患者疼痛。
5.误吸:在插管、拔管、气道湿化等操作中,可能会因操作不当或患者状态异常而导致误吸,引起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二、处理及预防规范:1.感染处理及预防规范:-手术切口感染:护士需要注意无菌操作,严格遵守消毒规范,做好手术切口的清洁和护理。
-导管相关感染:护士需要定期更换导管,保持导管通畅,避免导管滑动或移位。
并注意皮肤消毒,使用消毒剂进行消毒。
-泌尿道感染:护士需要定期更换尿管,保持尿袋通畅。
避免尿液反流,保持患者的个人卫生。
-呼吸道感染:护士需要定期进行护理口腔和气道湿化,保持呼吸道通畅。
避免交叉感染,保持良好的手卫生。
2.出血处理及预防规范:-手术切口出血:护士需要严格遵守手术室的操作规范,避免手术切口破裂或出血。
及时发现和处理手术切口出血。
-血管穿刺出血:护士需要选择正确的穿刺点和穿刺器械,掌握正确的穿刺技术。
避免穿刺点出血。
3.呼吸困难处理及预防规范:-插管、拔管操作时,护士需要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保证插管准确,避免误吸。
拔管时需要逐步减压,以保证气道通畅。
-气管切开操作时,护士需要定期对切口进行护理,保持切口通畅。
避免创伤感染和气道阻塞。
4.疼痛处理及预防规范:-对于手术、穿刺等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引起的疼痛,护士需要提前使用麻醉药物,做好疼痛控制。
手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防范和处理规范操作指南
手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防范和处理规范操作指南本操作指南旨在帮助医务人员了解手术后常见并发症,并提供相应的防范和处理方法,以确保患者术后康复和安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手术后并发症及其操作指南:感染- 提前准备好手术室和手术器械,并确保它们的清洁和无菌。
- 手术前适当清洁患者术前手部,预防细菌感染的风险。
- 术后提供合适的伤口护理,包括洁净和更换敷料。
- 定期监测患者体温和白细胞计数,及时发现和处理感染。
出血- 在手术前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和出血风险,采取相应措施预防术后出血。
- 术后提供合适的伤口护理,包括使用压力敷料和冷敷。
- 监测患者的血压和心率,及时发现并处理出血情况。
血栓形成- 术后鼓励患者进行活动,以防止静脉血栓形成。
- 定期评估患者血液凝固功能,并根据需要采取抗凝治疗。
- 教育患者关于血栓形成的风险和预防措施,如戒烟和保持适当的水分摄取。
腔道或器官损伤- 在手术前详细评估和标记手术部位,避免误伤重要脏器或血管。
- 注意手术器械的使用和操作,避免损伤周围结构。
-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疼痛和生命体征,并及时处理任何潜在的器官损伤或出血。
麻醉相关并发症- 术前详细了解患者的麻醉史和药物过敏情况,以避免麻醉相关的并发症。
- 密切监测患者的麻醉深度和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和处理任何麻醉相关问题。
- 建立紧急情况处理措施和团队,在麻醉相关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应对。
以上操作指南仅为参考,具体的防范和处理方法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专业判断而定。
即使遵循操作指南,医务人员也应密切监测患者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康复。
主要诊断选择原则
主要诊断选择原则一、主要诊断概念:经研究肯定的致使患者本次住院就医主要原因的疾病(或健康状况)。
注:患者一次住院只能有一个主要诊断。
二、主要诊断选择的总则:⑴对患者健康危害最大⑵消耗医疗资源最多⑶影响住院时间最长。
3、该诊断可以包括疾病,损伤,中毒,体征,症状,异样发现,或其它影响健康状态的因素。
4、一般情况下,有手术医治的患者的主要诊断要与主要手术医治的疾病相一致。
五、急诊手术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应视具体情况按照原则2(消耗医疗资源最多)正确选择主要诊断。
六、择期手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应作为其它诊断填写,而不该做为主要诊断。
7、按照我国目前国情,择期手术前出现的并发症,应视具体情况按照原则2(消耗医疗资源最多)正确选择主要诊断。
八、由于发生意外情况(非并发症),即便原计划未执行,仍选择造成患者入院的情况仍然做为主要诊断。
九、当症状、体征和不肯定情况有相关的明确诊断时,不能以症状、体征和不确定情况做主要诊断。
若是医治结束时仍未能确诊,那么症状、体征或异样发现可作为主要诊断。
10、对于复杂诊断的主要诊断选择:若是病因诊断能够包括一般的临床表现,则选择病因诊断。
若是出现的临床症状不是病因的常规表现,而是疾病某种严重的后果,是疾病发展的某个阶段,那么要选择这个重要的临床表现为主要诊断,但不选择疾病的终末情况如呼吸循环衰竭,作为主要诊断。
11、少数情况下,通过住院诊断、病情检查、和/或提供的医治,肯定的2个或2个以上诊断一样符合主要诊断标准,其它的编码指南无法提供参考时,(请参照原则2消耗医疗资源最多)任何一个都可能做为主要诊断。
1二、极少情况下,会有2个或2个以上对比的疾病诊断,如:不是…就是…(或类似名称),若是诊断都可能,应按照住院时情况具体分析填写更主要的诊断;若是未进一步查明哪个是更主要的,每一个诊断都可做为主要诊断。
13、当有对比诊断后的临床症状时,优先选择临床症状做主要诊断。
对比的诊断做为其他诊断编码。
诊断证明书管理办法
诊断证明书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医疗机构的诊断证明书开具行为,保障患者合法权益,维护医疗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在我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及其执业医师。
第三条诊断证明书是执业医师根据患者病情,结合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对疾病作出的诊断结论的书面证明文件。
第四条诊断证明书的开具应遵循科学、客观、真实、准确的原则,不得夸大、缩小或隐瞒病情。
第二章诊断证明书开具第五条执业医师在开具诊断证明书时,应具备相应的执业资格和诊疗权限。
第六条诊断证明书应包括以下内容:1. 患者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等);2. 就诊时间、就诊科室及医师姓名;3. 病情诊断(包括主要疾病、并发症等);4. 诊疗建议或注意事项;5. 医疗机构名称、诊断证明书编号及开具日期。
第七条诊断证明书应由执业医师亲自书写并签名,同时加盖医疗机构公章。
第八条诊断证明书一式两份,一份交患者保存,一份留医疗机构存档备查。
第三章诊断证明书管理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诊断证明书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职责和流程,确保诊断证明书的规范开具和有效管理。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对执业医师进行诊断证明书开具的培训和考核,提高诊断证明书开具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第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定期对诊断证明书进行质量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
第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建立诊断证明书开具的登记制度,对诊断证明书的开具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为医疗质量管理提供依据。
第四章法律责任第十三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或者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负有责任的执业医师依法给予暂停执业活动或者吊销执业证书的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1. 未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或超出执业范围开具诊断证明书的;2. 伪造、变造、篡改诊断证明书的;3. 违反规定开具虚假诊断证明书的;4. 未按照本办法规定管理诊断证明书的。
病案考核标准
病案评估参考思路一、病案首页1、项目完整2、主要诊断选择正确(本次医疗事件中对患者危害最大、花费医疗精力最多、住院时间最长的疾病)3、诊断名称完整(病因+病理+疾病性质)4、诊断顺序规范(主要诊断、次要诊断、并发症、伴随病)5、手术及操作(1)本次住院期间所实施的手术及操作(2)主要手术:与主要诊断相关、手术风险较大、操作复杂(3)手术名称完整:(范围)部位+术式+入路+疾病二、入院记录1、自然项目完整2、主诉:症状、体征、持续时间、医学术语,能导出第一诊断,一般不多于20字。
3、现病史:(1)发病情况:发病时间、地点、起病缓急、前驱症状、影响因素(2)主要症状描述:部位、程度、演变等。
(3)其他伴随症状:与主要症状关系、演变(4)住院前诊疗过程:首诊时间、医院、具体检查结果、诊断及治疗、疗效(5)一般情况:精神、情绪、生活习惯、食欲、二便及体重等等。
4、既往史、个人史、婚育史、家族史5、体格检查:重点描述专科情况、记录阴性体征6、辅助检查:按类别、时间顺序、医院7、初步诊断三、首次病程记录1、病例特点(1)年龄、性别、职业、本次住院主因(2)简要病史、体格检查及发病特点(3)重要辅助检查2、初步诊断3、诊断依据病史、症状、体征、检查结果4、鉴别诊断围绕第一诊断、鉴别两到三个病5、诊疗计划(1)具体检查项目及依据(2)制定具体治疗方案(3)评估病情四、病程记录1、住院医师查房记录(1)目前症状、体征及变化(2)分析检查结果、会诊意见(3)初步诊疗计划(4)交代病情、术前准备2、上级医师查房记录(1)补充病史、体征(2)提出诊断、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3)评估病情、确定治疗方案及依据(4)提出诊治风险及预防措施五、交接班记录(1)项目完整(2)入院诊疗、目前情况、交班事项(3)接班诊疗计划(4)医师签名六、阶段小结1、住院超过30天应记录阶段小结2、总结入院诊疗经过、目前诊断、目前情况3、写一步诊疗计划七、转科记录1、项目完整2、总结入院诊疗、目前情况、转出目的、注意事项3、转入诊疗计划八、疑难、危重、死亡病例讨论记录1、提出本次讨论问题2、总结、归纳各级医师讨论意见3、结论明确、层次清晰4、死亡病例讨论重点分析死因九、术前小结记录1、简述病史、症状及各种检查重要发现2、术前诊断、手术指征和禁忌症、并发症、术前准备等3、拟实施手术名称、日期及拟实施麻醉方法4、术中意外、注意事项及处理措施5、术者术前查看患者记录6、患者及家属对手术的意见与要求十、术前讨论记录1、一般项目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姓名及职称)及主持人2、各级医师意见(1)术前诊断(2)手术指征(3)术前准备(4)手术和麻醉方案(5)术中意外及防范措施(6)替代方案3、归纳总结讨论意见十一、麻醉访视记录术前访视1、项目齐全、填写规范、准确2、简要病史及麻醉相关检查3、拟行手术方式、拟行麻醉方式、麻醉适应症4、麻醉风险及预防措施好麻醉中需注意事项5、术前麻醉医嘱术后访视1、项目齐全、填写规范、准确2、一般情况、生命体征3、麻醉恢复情况4、术后医嘱、拔管情况5、特殊情况记录十二、麻醉记录1、患者一般情况、术前特殊情况2、麻醉前用药、术前、术中诊断3、麻醉诱导及各项操作开始及结束时间4、麻醉期间用药名称、方式及剂量5、麻醉期间特殊或突发情况及处理6、术中出血量、输血量、输液量十三、手术记录1、项目完整、名称规范2、手术经过(1)体位、消毒方法、铺巾(2)切口或组织分层解剖(3)探查、切除、修补、缝合等操作,特殊补片和移植物种类(4)引流、创口处理、气管切开、体外循环等特殊处理(5)出血、输血、麻醉意外情况(6)术后患者去向3、如改变元手术计划或方案需说明理由4、标本剖面所见并记录是否送病理5、术后签字十四、会诊记录1、简要介绍病情及治疗经过,请求会诊的目的与要求2、针对会诊目的提出会诊建议十五、出院记录1、项目完整、内容齐全2、入院情况3、诊疗经过:记录病情演变、治疗经过及疗效4、出院情况:症状、体征、功能恢复、切口愈合情况及病理结果等5、出院诊断6、出院医嘱:继续治疗方案、复查时间及项目、注意事项十六、病理报告1、一般资料:患者个人相关信息、临床诊断及相关资料描述、医师签名等2、肉眼所见:活检部位、可疑癌肿的形状、大小、边缘3、镜下所见:在分子水平上对活检组织进行比较、分化程度、活检组织的边缘4、诊断(结论、讨论):原发(继发)+良性(恶性)+组织(细胞学)+分化程度5、建议:是否要再做活检或其他特异性检查等十七、影像学报告1、一般资料:患者个人信息、临床诊断及相关资料描述、医师签名等2、检查名称、检查方法和技术3、医学影像学表现(发现)4、医学影像学诊断(结论)或讨论5、建议:是否需要补充检查及其他检查十八、手术操作知情同意书1、自然项目完整、准确2、病情、诊断、手术/操作方案、术中意外、应对措施、替代方案及并发症等3、患者自主选择和决定4、医患双方签名和日期十九、护理书写记录病重病危患者护理记录单(1)一般内容(2)各项治疗护理措施(3)生命体征变化(4)24小时出入量(5)抢救过程。
主要诊断选择原则
主要诊断选择原则1、主要诊断定义:经研究确定的导致患者本次住院就医主要原因的疾病(或健康状况)。
注:患者一次住院只能有一个主要诊断。
2、主要诊断选择的总则:⑴对患者健康危害最大⑵消耗医疗资源最多⑶影响住院时间最长。
3、该诊断可以包括疾病,损伤,中毒,体征,症状,异常发现,或者其它影响健康状态的因素。
4、一般情况下,有手术治疗的患者的主要诊断要与主要手术治疗的疾病相一致。
5、急诊手术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应视具体情况根据原则2(消耗医疗资源最多)正确选择主要诊断。
6、择期手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应作为其它诊断填写,而不应做为主要诊断。
7、根据我国目前国情,择期手术前出现的并发症,应视具体情况根据原则2(消耗医疗资源最多)正确选择主要诊断。
8、由于发生意外情况(非并发症),即使原计划未执行,仍选择造成患者入院的情况仍然做为主要诊断。
9、当症状、体征和不确定情况有相关的明确诊断时,不能以症状、体征和不确定情况做主要诊断。
如果治疗结束时仍未能确诊,那么症状、体征或异常发现可作为主要诊断。
10、对于复杂诊断的主要诊断选择:如果病因诊断能够包括一般的临床表现,则选择病因诊断。
如果出现的临床症状不是病因的常规表现,而是疾病某种严重的后果,是疾病发展的某个阶段,那么要选择这个重要的临床表现为主要诊断,但不选择疾病的终末情况如呼吸循环衰竭,作为主要诊断。
11、少数情况下,通过住院诊断、病情检查、和/或提供的治疗,确定的2个或2个以上诊断同样符合主要诊断标准,其它的编码指南无法提供参考时,(请参照原则2消耗医疗资源最多)任何一个均可能做为主要诊断。
12、极少情况下,会有2个或2个以上对比的疾病诊断,如:不是…就是…(或类似名称),如果诊断都可能,应根据住院时情况具体分析填写更主要的诊断;如果未进一步查明哪个是更主要的,每一个诊断均可做为主要诊断。
13、当有对比诊断后的临床症状时,优先选择临床症状做主要诊断。
对比的诊断做为其他诊断编码。
重症肺炎的诊断规范标准及治疗
重症肺炎的诊断规范标准及治疗重症肺炎是一种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严重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为了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重症肺炎,医疗机构和专业组织制定了一系列的诊断规范标准。
本文将介绍重症肺炎的诊断规范标准以及治疗方法。
一、诊断规范标准1. 临床表现重症肺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发热、咳嗽、胸闷、咳痰等症状。
病情发展至重症阶段,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下降、心率增快等症状。
此外,一些患者还可能伴随有全身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等。
2. 影像学检查重症肺炎的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胸部CT和X线检查。
胸部CT可以清晰显示肺部病变的范围和程度,对于确定病变的类型和位置非常有帮助。
而X线检查则可以提供快速的肺部病变筛查,特别是在一些基层医疗机构可能无法进行CT检查的情况下。
3.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是诊断重症肺炎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检查项目包括血常规、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血沉)、呼吸道病原微生物检测等。
这些检查可以提供重症肺炎的炎症程度、感染菌株以及患者免疫状况的信息。
4. 诊断标准根据不同的病因和临床表现,目前国际上常用的重症肺炎诊断标准有两种:CAP(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标准和HAP(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标准。
前者适用于社区患者,后者适用于住院患者。
CAP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要点:急性发热,伴有咳嗽、胸痛等,结合抗生素治疗前48小时内住院,以及胸部X线或CT显示有间质性或浸润性改变。
HAP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要点:纳入HAP诊断的住院患者,至少有下列一项:①呼吸道分泌物的细菌学证据;②维持呼吸机治疗的长期住院患者;③胸部影像学证据;④临床新症状或体征,如发热、咳嗽、胸痛等。
二、治疗方法1. 抗生素治疗重症肺炎的治疗首先需要抗生素的及时应用。
抗生素的选择应根据病原学和药敏试验结果进行,不同菌株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有所差异。
一般而言,对革兰阴性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等非典型病原菌,广谱抗生素如呼吸喹诺酮类药物是首选。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医院感染诊断标准1、引言1.1 目的本文档旨在明确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帮助医务人员准确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感染,并采取适当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1.2 背景医院感染是指在接受医疗护理的过程中,患者出现的新发感染。
作为医疗机构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医院感染给患者带来了不必要的健康风险和额外的治疗负担。
因此,准确诊断医院感染对于提高患者安全和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2、医院感染的定义医院感染按照感染部位和病原体分为不同类型,包括但不限于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血源性感染等。
具体定义如下:2.1 呼吸道感染呼吸道感染是指患者在接受医疗护理期间,出现呼吸道症状并伴有相应的呼吸道感染指标阳性。
2.2 尿路感染尿路感染是指患者在接受医疗护理期间,出现尿路感染相关症状并伴有相应尿液检查指标阳性。
2.3 血源性感染血源性感染是指患者在接受医疗护理期间,出现血液感染相关症状并伴有血液感染指标阳性。
3、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3.1 临床表现医务人员应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结合临床经验,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可能的医院感染。
3.2 实验室检查医务人员可以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一些常规实验室检查,包括但不限于血常规、尿常规、呼吸道标本培养等,以辅助判断是否存在医院感染。
3.3 影像学检查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医务人员可以酌情进行影像学检查,如X 线、CT等,以进一步明确是否存在医院感染。
4、预防和治疗措施4.1 预防措施医务人员在医疗护理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感染控制措施,包括但不限于手卫生、消毒准备和食品安全等,以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4.2 治疗措施针对不同类型的医院感染,医务人员应根据临床诊断和实验室检查结果,选择适当的抗感染治疗方案,并密切监测疗效,调整治疗方案。
5、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相关的感染控制措施图表、实验室检查指标参考表等,以供医务人员参考使用。
6、法律名词及注释6.1 医院感染指患者在接受医疗护理过程中,由于医疗机构内部感染控制不当或其他原因,出现的新发感染。
肺部并发症评估标准
肺部并发症评估标准
1. 症状评估,包括呼吸困难、咳嗽、咳痰、胸痛等症状的出现及程度。
这些症状的评估有助于医生初步判断可能存在的肺部并发症。
2. 体征评估,包括体温、呼吸频率、心率、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的检测。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生理状态,对肺部并发症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3. 影像学评估,通过X射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观察肺部结构和病变情况,以确定是否存在肺部并发症,以及并发症的类型和程度。
4.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痰液、呼吸道分泌物等的检测,以确定病原体感染、炎症反应等情况,对肺部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5. 肺功能评估,通过肺功能检测,评估患者的肺功能状态,包括通气功能、弹性复张能力等指标,对肺部并发症的评估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总的来说,肺部并发症评估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评估体系,需
要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和肺功能检测等
多方面的信息,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以指导肺部并发症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工作。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分析上述各方面的信息,制定个性化的评估方案,以提高肺部
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两次受伤部位的医疗鉴定标准
两次受伤部位的医疗鉴定标准
医疗事故鉴定标准主要基于患者的伤害程度和需要的功能恢复程度,而非基于受伤部位。
医疗事故的鉴定主要依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根据对患者人身造成的损害程度,医疗事故分为四级。
具体如下:
一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死亡或重度残疾的;
二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三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四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的。
此外,也有一种常见的二级丙等医疗事故的鉴定标准,即存在器官缺失、严重缺损、明显畸形情形之一,有严重功能障碍,可能存在特殊医疗依赖,或生活部分不能自理。
在具体实践中,医疗事故的鉴定通常由专门的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进行,他们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伤害程度,以及医疗机构在诊疗过程中的行为和过失,来确定是否构成医疗事故以及事故的等级。
如需了解两次受伤部位的医疗鉴定标准,建议咨询专业律师获取帮助。
并发症及应急预案
并发症及应急预案标题:并发症及应急预案引言概述:并发症是指在某种疾病或疾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其他病症或并发疾病。
在医学领域,处理并发症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及时有效的应急预案来应对。
本文将介绍并发症的常见类型以及相应的应急预案。
一、感染性并发症1.1 发热发热是感染性并发症中常见的症状,可能是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的。
发热时应立即测量体温并观察患者的其他症状。
1.2 抗生素治疗对于感染性并发症,抗生素是常见的治疗方法。
根据病原体的种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1.3 密切观察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二、出血性并发症2.1 出血出血是出血性并发症的主要症状,可能是由于血小板减少或凝血功能异常引起的。
应及时检查患者的血常规和凝血功能。
2.2 补充凝血因子在出血性并发症中,补充凝血因子是必要的治疗手段,可以帮助止血。
2.3 输血治疗如果患者失血过多,需及时输血以维持患者的血容量和循环稳定。
三、代谢性并发症3.1 酸中毒代谢性并发症中,酸中毒是常见的症状,可能是由于代谢紊乱引起的。
应及时调整患者的酸碱平衡。
3.2 补充碱剂对于酸中毒患者,可以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碱剂来调整酸碱平衡。
3.3 控制基础疾病代谢性并发症的治疗还需要控制患者的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或肾功能不全。
四、神经系统并发症4.1 意识障碍神经系统并发症中,意识障碍是常见的症状,可能是由于脑血管意外或脑缺氧引起的。
应及时评估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
4.2 神经保护对于神经系统并发症,需要采取措施保护患者的神经系统,如给予脑保护药物或进行神经康复训练。
4.3 康复护理神经系统并发症患者在治疗结束后,需要进行康复护理,帮助患者恢复神经功能。
五、心血管并发症5.1 心律失常心血管并发症中,心律失常是常见的症状,可能是由于心肌缺血或心脏病变引起的。
应及时监测患者的心电图。
5.2 心脏支持对于心血管并发症,需要给予患者心脏支持治疗,如使用心脏起搏器或心脏按摩。
ICD-10主要诊断的选择
.颅内出血伴随有头部其他损伤,以颅内出血为主要编码。 例如:创伤性硬脑膜下出血伴有头部挤压伤 选择:创伤性硬脑膜下出血 S06.4
主要疾病诊断的选择
十四、骨折损伤细目编码规则 骨折伴随有同一部位的开放性伤口,以骨 折为主要编码。 例如:尺骨干骨折伴有开放性损伤 选择:尺骨干开放性骨折 S52.21 ICD-10中指出,对于损伤编码,如果不想用 多编码去标明开放性伤口时,可用细目.0 闭合 性、.1开放性标明。细目编码虽然是选择性使 用,但对于损伤中毒这一章,我国要求使用。
主要疾病诊断的选择
• 2、尊重医师对主要疾病诊断与主要手术操作 的指定
• 对病例主要诊断的指定,应由医治病人的临床 医师负责填写于病案首页主要诊断栏内(列为 第一条),由于医师直接负责疾病的诊治,所 以一般情况下要尊重医师对主要诊断的指定。 若发现医师指定不当,只要有可能应退还负责 医师改正;如果不能,编码统计人员应根据主 要诊断选择原则予以修正。
主要疾病诊断的选择
• 例1:主要诊断:紧张性或急性鼻窦炎引起的头 痛 • 其他诊断:—— • 选择: 头痛 • 例2:主要诊断:腹痛 • 肠梗阻待除外 • 其他诊断: —— • 选择: 腹痛 • 例3: 主要诊断:急性胆囊炎和急性胰腺炎 • 其他诊断:—— • 选择: 急性胆囊炎
主要手术的选择
十八、主要手术操作选择总则 • 手术操作分类与疾病分类一样,同样有主 要操作与次要操作之分,即也有主要编码 与次要编码。医师应对患者所施的所有手 术操作都有详细记录,编码人员对主要情 况的选择,要根据医师对主要操作的记录 及病案中的手术记录,确定手术操作分类 的主要编码与次要编码。参考以下规则进 行:
主要疾病诊断的选择
手术并发症管理制度
手术并发症管理制度一、引言手术是医疗领域中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然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并发症。
为了确保手术过程中的安全性,以及合理有效地管理并发症,建立并健全手术并发症管理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手术并发症管理制度的要点和具体措施。
二、制度要点1. 目标和原则手术并发症管理制度的目标是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降低患者手术风险和发生并发症的概率。
制度应该以科学性、全面性、及时性和可操作性为原则,确保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和高效性。
2. 职责和权限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和权限是制度的基础。
手术医生负责手术的全过程管理,包括术前评估、手术操作和术后的护理。
护士负责手术室的日常工作和患者术后的护理,行政管理人员则负责制定管理制度和监督落实情况。
3. 风险评估和预防在手术前进行全面、系统的风险评估是预防并发症的重要步骤。
通过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相关检查结果,评估手术的风险程度,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补充术前用药、准备必要的器械和设备等。
4. 术中监测和干预术中的监测和干预是防止手术并发症发生和及时处理的重要环节。
监测包括生命体征监测、手术操作技术监测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干预包括及时处理出血、避免感染、避免术中意外等。
5. 术后管理和评估手术后的管理工作同样重要。
患者需在监护室接受密切观察,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定期进行术后复查和评估,及时了解手术效果和患者的康复情况。
三、具体措施1. 建立手术并发症管理数据库建立手术并发症管理数据库是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记录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处理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和改进工作。
2. 规范手术流程和操作技术制定详细的手术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确保手术操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手术人员需通过系统培训和考核,提高操作技术水平,减少手术操作中的风险和错误。
3. 提供持续教育和培训定期组织手术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其掌握最新的手术管理理念和技术。
通过医疗案例的讨论和经验交流,提高手术人员的应变能力和处理并发症的能力。
护理诊断潜在并发症
护理诊断潜在并发症患者在接受医疗护理过程中,可能会面临潜在的并发症风险。
这些并发症可能是由于疾病本身、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患者个体差异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应当密切关注并发症的发生,并采取相应措施以避免其发生或减轻其影响。
护士在进行护理诊断时应考虑潜在并发症的风险。
根据患者的病史、身体状况、治疗方案等信息,护士可以初步判断出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类型。
例如,对于一位行动不便的患者,可能存在压疮的风险;对于一位接受化疗的患者,可能存在感染的风险。
护士可以根据这些风险进行护理诊断的制定,以便在护理过程中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以及与之相关的体征和症状。
通过及时观察和记录,护士可以发现潜在并发症的早期征兆,从而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例如,对于一位接受手术的患者,护士可以观察伤口的愈合情况、体温的变化等,以判断是否存在感染的风险,并及时通知医生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护士还应教育患者及其家属关于潜在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患者和家属在了解潜在并发症的风险和预防措施后,可以更好地配合护理工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例如,对于一位糖尿病患者,护士可以向其家属详细介绍低血糖的症状和处理方法,以便在发生低血糖时能够及时采取措施避免严重后果。
护理诊断潜在并发症的过程中,护士还应与多学科的医疗团队进行合作。
护士可以与医生、药师、营养师等专业人员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方案,以便更好地制定护理计划和预防并发症的措施。
例如,在药物治疗过程中,护士可以与药师共同评估药物的副作用和相互作用,以减少潜在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护理诊断潜在并发症是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必须重视的一项工作。
通过合理的护理诊断、密切观察和记录、患者教育以及与医疗团队的合作,护士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处理潜在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和安全性。
护士在工作中应时刻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并发症,为患者的康复和健康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护理。
最新版vte管理制度
最新版vte管理制度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预防血栓栓塞现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预防血栓性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事件的发生,制定一套高效、规范的VTE管理制度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阐述最新版VTE管理制度的要点和倡导的实施措施,旨在提高医疗机构对VTE预防和治疗的规范化水平。
一、管理制度的背景和意义VTE是一种常见的医疗并发症,包括深静脉血栓、肺部血栓栓塞等。
若不及时预防和治疗,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为了减少VTE事件的发生,提高预防和治疗效果,制定一套全面、科学的管理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二、VTE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1. 患者评估与风险分层:通过对患者进行系统评估,确定其VTE的患病风险,分层制定相应的预防和干预策略。
评估包括一般风险因素和特殊风险因素,如手术风险、肿瘤患者、妊娠期等,并采用评估工具进行定量评估。
2. 预防措施的规范实施:依据患者分层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VTE预防方案,包括药物预防、机械预防、行为改变等,并严格按照制度要求进行实施。
同时,加强对患者和家属的健康教育,提高他们对VTE预防的重视和主动性。
3. 诊断与治疗的规范要求:针对VTE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明确医疗机构内的流程和要求。
包括临床症状和体征的评价、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方面的规范,以及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的决策和操作规范。
4. 追踪与后续管理:建立完善的VTE事件追踪和后续管理制度,及时评估和处理发生的VTE事件,总结经验教训,并对病例进行动态管理和随访,以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三、VTE管理制度的实施策略1. 加强领导与管理支持:医疗机构领导要高度重视VTE管理制度的实施,确保制度能够得到有效贯彻和执行。
同时,成立专门的VTE管理小组,负责制定、推动和监督制度的实施。
2. 完善培训与教育体系:组织医务人员进行VTE管理相关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他们对VTE的认识和管理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疗并发症的诊断规范1、非特有的医疗并发症(通常为迟发性)的诊断选择明确的临床表现(如手术后食管炎K20),为了表示与医疗操作相关,可以在损伤、中毒的外部因素中填写Y83-Y84作为外因备注。
2、次优先选择以下诊断作为医疗并发症:E89 操作后内分泌和代谢紊乱G97 操作后神经系统疾患H59 操作后眼和附器疾患H95 操作后耳和乳突疾患I97 操作后循环系统疾患J95 操作后呼吸系统疾患K91 操作后消化系统疾患M96 操作后肌肉骨骼疾患N99 操作后泌尿生殖系统疾患3、最优先选择T80-T88类目下的诊断作为早期的医疗并发症(多属于医疗事故须重视)。
医疗并发症的诊断规范从给定编码里查找相应诊断名称1、非特有的医疗并发症(通常为迟发性)的诊断选择明确的临床表现(如手术后食管炎K20),为了表示与医疗操作相关,可以在损伤、中毒的外部因素中填写Y83-Y84作为外因备注。
2、次优先选择以下诊断作为医疗并发症:E89 操作后内分泌和代谢紊乱G97 操作后神经系统疾患H59 操作后眼和附器疾患H95 操作后耳和乳突疾患I97 操作后循环系统疾患J95 操作后呼吸系统疾患K91 操作后消化系统疾患M96 操作后肌肉骨骼疾患N99 操作后泌尿生殖系统疾患3、最优先选择T80-T88类目下的诊断作为早期的医疗并发症(多属于医疗事故须重视)。
T80.002 输注后空气栓塞T80.101 注射后血栓性静脉炎T80.102 注射后静脉炎T80.201 腹膜透析腹膜炎T80.203 输注后感染T80.206 输注后败血症T80.209 治疗性注射后败血症性休克T80.302 血型不配合性输血T80.401 输注或输血时Rh因子引起的反应T80.501 血清性过敏反应T80.502 血清引起的过敏性休克T80.601 血清病T80.602 血清性荨麻疹T80.603 血清病样反应T80.604 血清性皮疹T80.605 血清中毒T80.606 蛋白质过敏病T80.901 输血反应T81.001 手术后出血T81.002 手术后颅内血肿T81.004 手术后胸腔出血T81.005 手术后扁桃体出血T81.009 手术后切口血肿T81.010 手术后阴道残端出血T81.011 手术后膀胱出血T81.012 手术后肠出血T81.013 手术后腹腔出血T81.014 手术后前列腺出血T81.015 拔牙后出血T81.018 手术后腹壁血管破裂出血T81.019 手术后腹腔内血肿T81.020 手术后肛门出血T81.021 手术后宫颈出血T81.022 手术后尿道出血T81.023 手术后切口出血T81.024 手术后眼底出血T81.025 子宫切除术后出血T81.026 动静脉瘘破裂出血T81.101 手术后休克T81.201 操作时意外穿透或撕裂T81.202 操作中膀胱损伤T81.203 肠穿孔由于内窥镜操作T81.204 操作中输尿管损伤T81.205 操作中肠损伤T81.206 操作中腹壁血管破裂T81.207 操作中胆管损伤T81.208 操作中膀胱撕裂T81.209 操作中肌腱断裂T81.210 操作中血管损伤T81.211 操作中神经损伤T81.212 操作中器官损伤T81.301 手术后伤口裂开T81.4110 操作后伤口感染T81.4118 手术后伤口积液T81.4120 手术切口感染T81.4132 切口脂肪液化T81.423 操作后感染性发热T81.424 操作后败血症T81.501 手术后子宫内异物T81.502 手术后伤口异物T81.506 操作后血管内异物残留T81.701 操作后空气栓塞T81.803 操作后窦道T81.805 操作后皮下气肿T81.807 手术伤口肉芽肿T81.832 操作后瘘T82.001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瓣膜故障T82.101 心脏电子装置的机械性并发症T82.301 主动脉移植物引起的机械性并发症T82.302 动脉移植物引起的机械性并发症T82.401 透析导管的机械性并发症T82.601 心脏瓣膜假体引起的感染T82.702 起搏器周围组织感染T82.703 导管相关性感染T82.801 心脏起搏器失灵T82.802 人工血管血栓形成T82.804 心脏和血管假体装置植入物和移植物引起的栓塞T82.805 心脏和血管假体装置植入物和移植物引起的纤维性变性T82.806 心脏和血管假体装置植入物和移植物引起的出血T82.807 心脏和血管假体装置植入物和移植物引起的疼痛T82.808 心脏和血管假体装置植入物和移植物引起的血管狭窄T82.809 心脏和血管假体装置植入物和移植物引起的血栓形成T82.810 前臂动静脉瘘栓塞T82.901 心脏和血管假体装置植入物和移植物的并发症T83.001 泌尿系导管引起的机械性并发症T83.101 泌尿系的支架引起的机械性并发症T83.102 泌尿系的电子刺激装置引起的机械性并发症T83.103 泌尿系的括约肌植入物引起的机械性并发症T83.104 尿道悬吊术后机械并发症T83.201 泌尿器官移植物的机械性并发症T83.303 避孕环残留T83.304 避孕环嵌顿T83.305 避孕环移位T83.501 泌尿系统中的假体装置植入物和移植物引起的感染和炎症T83.502 输尿管支架感染T83.601 阴茎假体植入感染T84.001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功能障碍T84.005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松动T84.006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关节松动T84.007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T84.008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松动T84.009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功能障碍T84.010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断裂T84.011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髋臼磨损T84.012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假体松动T84.101 肢骨内部固定装置的机械性并发症T84.201 脊柱内固定装置障碍T84.202 骨折内固定装置障碍T84.301 骨移植物引起的机械性并发症T84.302 骨刺激器引起的机械性并发症T84.502 关节假体引起的感染T84.602 骨折内固定物植入感染T84.603 内固定装置引起的感染T84.701 颅骨人工骨板植入感染T84.801 脊柱内固定术后疼痛T84.802 骨折内固定术后疼痛T84.803 膝关节内固定术后疼痛T84.804 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T85.001 脑室颅内分流的机械性并发症T85.101 脑电子神经刺激器引起的机械性并发症T85.102 周围神经电子神经刺激器引起的机械性并发症T85.103 神经系统植入的电子刺激器的机械性并发症T85.104 脊髓电子神经刺激器引起的机械性并发症T85.201 人工晶体脱位T85.202 人工晶体的机械性并发症T85.301 眼前房引流管脱出T85.303 眼的假体眶引起的机械性并发症T85.304 角膜移植物引起的机械性并发症T85.305 眼硅油乳化T85.306 人工泪管移位T85.307 人工泪管阻塞T85.308 巩膜环扎带暴露T85.401 乳房假体和植入物的机械性并发症T85.501 胆管假体引起的机械性并发症T85.502 食管抗反流装置引起的机械性并发症T85.503 胃肠道植入物机械性并发症T85.601 硬膜外和硬膜下输注导管引起的机械性并发症T85.602 腹膜内透析导管引起的机械性并发症T85.603 不可吸收性手术材料引起的机械性并发症T85.604 永久性缝线引起的机械性并发症T85.605 胸骨的金属丝引起的机械性并发症T85.606 MEDPOR假体外露T85.607 扩张器外露T85.608 扩张器渗液T85.609 扩张器破裂T85.610 腹腔化疗泵外露T85.711 腹腔插管感染T85.781 人工耳蜗植入感染T85.782 巩膜硅胶带环扎植入感染T85.783 扩张器感染T85.784 胸部硅胶板植入感染T85.8801 扩张器植入术后皮瓣破裂T86.001 骨髓移植排斥T86.002 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病T86.003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病T86.004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病T86.101 肾移植失败T86.102 肾移植后排异反应T86.201 心脏移植失败T86.202 心脏移植排斥T86.301 心肺移植失败T86.302 心肺移植排斥T86.401 肝脏移植失败T86.403 肝脏移植排斥T86.811 肺移植失败T86.812 肺移植排斥T86.821 胰移植失败T86.822 胰移植排斥T86.8801 眼硅胶排异反应T86.8802 移植角膜排斥T86.8803 骨移植失败T86.8804 肠移植失败T86.8805 异体植皮失败T86.8806 自体植皮失败T86.8807 骨移植排斥T86.8808 肠移植排斥T86.8809 皮肤移植失败T86.8810 皮肤移植排斥T87.001 再附着的上肢并发症T87.101 再附着的下肢并发症T87.301 创伤性神经瘤T87.302 指创伤性神经瘤T87.303 截断术残端神经瘤T87.401 截断术残端感染T87.501 截断术残端坏死T87.601 残端综合征T87.602 截断术残端挛缩T87.603 截断术残端血肿T87.604 截断术残端水肿T88.001 免疫接种后感染T88.002 免疫接种后脓毒病T88.003 免疫接种后败血病T88.101 白喉疫苗接种反应T88.102 免疫接种后皮疹T88.201 麻醉引起的休克T88.301 麻醉引起的恶性高热T88.401 插管失败T88.402 插管困难T88.501 麻醉后低体温T88.601 正确使用药物或药剂引起的过敏性休克T88.701 药物过敏反应T88.703 避孕药药物反应T88.705 安乃近药物反应T88.706 安痛定药物反应T88.707 氨茶碱药物反应T88.708 氨基吡林药物反应T88.709 氨基卞青霉素过敏反应T88.710 氨基甙类抗菌素药物反应T88.711 巴比妥类药物反应T88.712 苯妥英纳药物反应T88.713 布洛芬药物反应T88.714 药物有害效应T88.715 药物变态反应T88.716 药物特异反应T88.717 草酸爱司西酞普兰药物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