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三专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实录苏教版必修2(新)

合集下载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方案及课堂实录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方案及课堂实录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方案及课堂实录缘“典”明情,以词化人——部级精品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品鉴执教:聂云观察:王惠丽(郑州市第十九高级中学)聂云(郑州市第十九高级中学)【教学设想】用整本书阅读纠正埋头题海而不读书的偏差,用任务群来整合教学资源,以大单元整体教学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无疑是教学改革的重大成果。

但是,教学不能形式化、浅表化地追风,而应把握改革的真义,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以语文的方式提升素养,达成育人目标。

大单元教学不仅要有单元整体架构,而且也少不了对单篇经典作品的深入研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生命的诗意”中的一篇自读课文。

辛弃疾的报国热情和不幸遭遇,使他的词不像是用墨写的,而是蘸着血和泪写成的。

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在指导学生学习本词的过程中注重从三个层面进行引领。

第一个层面是“感知内容”。

找出词中共有几个典故,能用简洁的短语进行概括。

第二个层面是“领悟方法”。

把握关键词语及对典故人物称呼的变化,体会作者的观点态度;通过典故间的对比分析,把握作品主旨。

第三个层面是“探究价值”。

从美学、伦理学、社会学的意义上来探究今天我们学习辛弃疾的词的意义;更要贯通历史,在朝代衰败之际,在民族危亡时刻,无数的仁人志士始终坚守爱国心、报国志,那么,在和平年代的今天,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要勇担责任使命,追求自我的人生价值。

【课堂实录】一、导入师:同学们好!“文韬武略长剑傲立天地,栏杆拍遍英雄百炼成钢。

”今天我们要走近的这位词人,从小祖父就希望他身体康健,又希望他能像汉将霍去病那样征讨异族,成为民族的脊梁,故给他取名弃疾,字幼安。

他果然少年横槊气凭陵,被人视作“虎兕”;二十三岁便以五十骑兵入数万人之金营,生擒叛贼,惊人之举,载入史册。

本是山东大汉,意欲金戈铁马,恢复河山,却成江南游子,在蛙声稻香里,举杯独酌,“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只能用那如椽巨笔,书写文韬武略。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教学实录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对辛弃疾了解多少? 生 1:他是南宋爱国词人。 生 2:他是历城人,也就是山东济南人。 生 3: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他的词大多收在《稼轩长短句》里。 生 4:辛弃疾生活的南宋时代,金军南下,山河飘零,朝廷苟安。 生 5:辛弃疾一生都主张恢复中原,但却壮志难酬。 师:为什么会这样? 生 6:大概是朝廷里投降派太多了。 师:还有一个因素,辛弃疾率一万余抗金起义军南归,作为抗金起义的将领,朝廷对他 肯定有所提防吧。
﹙学生点头﹚
师:辛弃疾一生主张收复中原,却壮志难酬,于是就把一腔忠烈之气化为慷慨激昂的 词。你们学过他这样的词吗?能背一下吗? 生 1:学过他的《破阵子》。
﹙学生背诵,却不熟﹚
生 2:“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 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 师:好,背得很熟,豪放之气表达得也很到位!这首词梦里写到的战斗生活非常激烈豪 迈,然而现实是怎样的? 生:可怜白发生! 师:梦境与现实的落差越大,越能表现人物感情。 师:同学们了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吗? 生:这首词写于南宋高宗开禧元年,当时辛弃疾任镇江知府。 师:对,当时韩侂胄当权。他想对金用兵来提高自己的威望,并不是像辛弃疾一样致 力于收复,所以并不积极备战,辛弃疾认为伐金一定要充分准备,不能草率从事,否则 会重蹈覆辙,使北伐陷于失败。在这种情况下,辛弃疾登临北固亭,览景抒怀,写成了 这首千古名篇。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下这首词,感受一下作2:应该读得慷慨激昂一些,因为这是一首豪放词。
﹙该生朗读全词,读得慷慨激昂,赢得一片掌声﹚
师:这位同学读出了这篇作品的风格。请同学们齐声朗读全词。
﹙学生齐声朗读全词﹚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第三专题2.2【教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第三专题2.2【教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是高中必修二第三专题第四篇课文。

这个单元以“历史的回声”为内容编写课文。

它的着眼点在于学习前人解读历史的思维方式,看看他们如何借鉴历史,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在于学习如何把握历史瞬间,进行忠实记录。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是作者登临京口北固亭所作。

面对历史陈迹,遥望江面上的点点帆影,不禁抚今思昔,心潮激荡,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爱国词作。

抒发自己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通过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诵读为主,在声色动人的朗诵中,引导学生走近词作者、走进词境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1.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2.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3.流利地背诵本词。

【教学难点】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1.多媒体课件;2.学生课前预习,熟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对照书下注释翻译课文;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以及文章的背景。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面我们来齐背一遍。

赤壁的惊涛骇浪引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他怀念古人,但是与雄姿英发、年轻有为的周瑜相比,华发早生、壮志难酬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

同是豪放派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不被统治者重用的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又会借古人抒发何种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赏析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资料链接(一)识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山东历城人。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3专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质课教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3专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质课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鉴赏咏史抒怀类诗歌的能力。

2.掌握辛弃疾词用典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理解典故运用的作用及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2.比较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异同。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当卑劣的达赖大肆鼓吹“藏独”妄图分裂祖国时,当阴险的西方国家不顾廉耻,公然支持“藏独”时,我们热血沸腾,无比愤怒!因为,任何时候,一个国家领土与主权的完整不容许受到侵犯然而,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个孱弱的王朝,领土任由外族割裂,主权任由外族践踏,而一批忠勇之士徒有热血,空握吴钩,请缨无路,壮志难酬,一声声叹息绵延千古,令无数后人扼腕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南宋著名抗金将领兼词人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走近这位悲剧英雄,去体会他内心的愁苦与愤懑。

二、文题解读1.哪位同学根据诗词常识,来解释一下这个题目?明确:“永遇乐”是词牌名,“京口北固亭怀古”是标题其中,标题点明了词的主要内容,即作者登上北固亭,追念古人,抒发感慨。

2.我们还学过类似的题目么?明确:念奴娇·赤壁怀古;沁园春·雪,等等3.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简要概括全词的内容。

明确:作者登上北固亭,面对眼前的大好河山,追念曾经在此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孙权和刘裕,歌颂和追慕他们的英雄业绩,抒发了“时无英雄”的感慨下阙借刘义隆仓促北伐,招致惨败的故事,借廉颇不被重用的故事,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愤懑。

三、典故解读辛弃疾词好用典故,那么这首词一共运用了几个典故?请各用6个字概括出来参考:①孙权坐断江南;②寄奴成功北伐;③元嘉仓皇北顾;④佛狸神鸦社鼓;⑤廉颇忠勇遭弃全词共有5个典故,只有“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没有用典,因此,理解典故的作用,是鉴赏这首词的关键之所在。

典故一:孙权坐断江南1.辛弃疾对孙权可谓“情有独钟”,在作品中喜欢提及他,哪位同学能再举几例么?明确:①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②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满江红》)2.三国时期英雄辈出,作者为什么如此推崇孙权?明确:①京口是孙权开创基业的地盘;②孙权的东吴与当时的南宋王朝有着惊人的相似,同样位于东南一隅,同样面对强大的北方入侵之敌,同样有长江天堑但是,孙权打败了曹操,并且开疆拓土,最终促成三足鼎立的历史局面但南宋王朝却不思进取,偏安苟且,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啊!于是坐在才会发出“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这样的感慨,表达了对孙权的赞叹和对统治者的谴责。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教材定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九课的第二篇课文,这一课选了三首宋词,在品读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感受其不同的风格特点,体会这些词作是如何表现词人不同的思想感情的。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词人登高凭眺、怀古伤今之作,豪迈悲壮。

整首词,辛弃疾选用了大量的典故,用含蓄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

学习这首词的时候,要注意理解典故的内涵,找到并把握整首词的主旨句。

还可以,联系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通过对比理解词人的不同情感。

【素养目标】1.了解辛弃疾生平及其词的思想内容,把握文章中的典故,积累文化常识。

2.把握怀古诗用典的手法,以及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3.感受辛弃疾深沉的爱国之情,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感受用典、对比、借古讽今等手法的作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忧愤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朗诵法、赏析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登临古迹,回顾历史。

历史的一幕幕仿佛影片一样出现了脑海,浮现在了眼前。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去感受辛弃疾面对往昔巨变时的情感。

二、知人论世1.了解诗人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绍兴三十一年(1161)曾随耿京在山东起兵抗金,后在南宋先后任建康通判,江南、湖南、湖北安抚使等职,有政声。

因与当权者不合而屡遭贬抑,一生郁郁不得志,最终忧愤而死。

辛弃疾有将相之才而不能施展,只能将一腔忠愤寄于词间。

著有《稼轩长短句》,奏疏《美芹十论》《九议》等。

2.人物轶事哭祭朱熹朱熹病逝时,他的学说已被宣布为“伪学”。

在当权者韩侂胄一派的压力下,许多朱熹的门人弟子不敢前往吊唁,而被朱熹“断过财路”的辛弃疾,却不畏禁令,前往哭祭,并留下了一句留传千古的悼词:“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3.了解创作背景本词作于南宋开禧元年(1205)。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永遇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苏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永遇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苏教版必修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目标:1、文本研习,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2、诵读体味,明了作者借古事抒发政治苦闷失意等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探讨用典于辛词的意义,探究其词风形成;2、诵读中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其豪放词风。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对联导入,激发兴趣1、解题:永遇乐:词牌;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怀古:词的内容。

同学们,如果我们有机会到济南大明湖,别忘了参观那里的辛弃疾纪念祠;到江西上饶,也记得到阳原山麓,拜谒一下那里的辛弃疾墓。

不论是在纪念祠,还是在墓前,人们都会看到一副有名的对联,它是郭沫若题写的。

齐读一下: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有没有同学能够说出这副对联的大概意思?明确:上联说辛弃疾词风豪放。

“铁板铜琶”,本是前人评价东坡的话,说辛弃疾继承苏轼豪放词风,并发扬光大,使之蔚然成为一大宗派。

下联主要是说辛的黍离之悲。

他献过《美芹十论》,纵论强国富民措施;他有着黍离之悲,担心南宋不思收复。

这儿“黍离”二字,运用了《诗经》的典故,集中反映了他的爱国情怀。

板书:豪放爱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辛弃疾的代表作。

二、整体感知,把握特征请大家齐读课文并思考一个问题:这首词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教师正音、正句,注意“佛bì狸祠”以及“封狼居胥”的句读。

生说特点:用典。

大家感悟力很强,辛弃疾词风豪放在这首词里的主要表现就是用典。

大家数一数,一共用了几个典故?请各用6字短语加以概括。

参考:①孙权坐断东南;②寄奴成功北伐;③元嘉仓皇北顾;④佛狸神鸦社鼓;⑤廉颇忠勇遭弃。

全词共5个典故,只有“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没有用典。

因此,理解典故的作用,是鉴赏这首词的关键所在。

三、文本研习,品味典故(一)研习上阕1、提生读上阕。

思考问题:诗人登亭远眺,看到了什么景、想到了什么人?景:千古江山、舞榭歌台(虚写);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孙权、刘裕。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二)共3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二)共3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二)共3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二)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二)语言是人类思维的表达方式之一,文学作品是人们思想和情感的载体。

作为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重点,文学作品教学是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和人文素养的培养的关键。

本文以苏教版高一必修二中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通过教学设计的方式探讨文学作品教学的关键。

1. 文本分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唐代文学家辛弃疾的一首七绝,以辛弃疾在江南旅游时的实地感受和怀旧之情为主旨,既描绘了北固亭美景的壮丽与肃穆,又借着对昔日豪杰英气和流年逝水的回顾,抒发了作者的离愁别绪和乡思之情。

整首诗分上下两部分。

上部分总括表达了作者怀旧之情,借北固亭特别是泺水画卷之景来联想唐太宗时期同样的城阙楼阁,英豪无限的盛世,温情脉脉的家族,虽然此时已经逝去,但是那回忆仍然给了作者无限的力量。

下部分重点描写了作者在北固亭湖泊之畔,沉醉于山水画卷,怀念过往的豪迈和家族的温情。

2. 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能够理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阅读文本字面含义和诗人背景,并领会文本的核心意义。

2.2 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阅读策略理解该文本,提取文本中的信息。

2)能够描述或写出文本核心意义,并进行个人阐释。

3)能够根据文本素材作文,发表个人感受或展开相应议论。

2.3 情感目标能够理解辛弃疾的生活背景和历史背景,感受到作者怀旧之情和乡思之情。

3. 教学过程3.1 梳理生活背景和历史背景1)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文学成就,梳理其文学特色和时代背景并通过课堂讲解让学生熟悉诗人是如何利用诗歌表达情感和意境。

2)介绍文本背景,着重说明哪些地方是喻意,哪些是描绘。

3)介绍北固亭的历史与风景,以增强学生对相关背景的掌握,有利于理解文本。

3.2 阅读与理解文本1)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快速浏览文本,注重感知整个文本的基本情况,包括诗歌类型、作者的文化背景、作品主题等均要经过引导互动,让学生全面掌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苏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案例)共3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苏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案例)共3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苏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案例)共3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苏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案例)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苏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案例)苏轼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一篇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所写的一篇怀古诗。

这首诗以作者到达京口北固亭的感受和对前朝南唐的华丽和辉煌的回忆为主题,载歌载舞地歌颂了南唐文化的辉煌。

一.作者背景介绍苏轼为北宋(1037年--1101年)文学家,书法家,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耳濡目染文学,勤学苦练书法,为后人留下了无数个佳话。

二. 诗歌分析这首诗一开始就化身为诗人苏轼转世,沉浸在那段美好难忘的南唐时期的历史之中。

他首先描述了当时的经济富盛情形,文化繁荣景象,甚至引用了医学知识。

这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位“南唐”的文化辉煌。

接下来,苏轼描述了他到达京口时,那种喜悦和感伤交织的心情。

可以从中感觉到作者对当年南唐的情感压抑不住,对南唐一些文化珍品的失落和怀念。

最后,苏轼在描述过去的同时,也提出了给当时北宋的文化人士的建议和教诲,“莫道无民歌,且尽东南箫鼓”。

这是作者对当时北宋自以为的弘扬文化自豪感不满,并希望他们能更好地了解并吸收南唐文化的精华。

三. 文化背景分析南唐文化是中国五代十国时期(907年-979年)的一股主流文化,是中国文学史上辉煌而独特的时期。

它在文学、音乐、绘画等方面都有着极高的成就,被誉为“迥异于五代的独特文化”。

南唐一直坚持着文治,从而在文化方面大有建树,特别是在艺术创作方面,其成就仍被人们推崇至今。

南唐在文化艺术上的繁荣,为后人留下了无数的文化和艺术珍品和历史故事。

四. 教学意义这首诗的词句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文学和语言艺术价值。

它对文化的思考和对历史的回忆使这首诗有着良好的教学意义。

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了解南唐文化的特点、成就以及创作背景。

也可以去了解诗歌里出现的一些医学知识和地理文化,增长我们的知识。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新设计】在执教本课时,重点突破用典抒情的写法,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揣摩词语,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

同时把本词与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进行比较阅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通过让学生以写对联或小诗的形式评价辛弃疾和他的词,在深入理解辛弃疾感情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现读与写能力的和谐发展。

【教学目标】1.理解这首词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

2.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忧虑国事,壮志难酬的爱国情怀。

【学情分析】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辛弃疾所处的时代了解不是太多,对词中的典故含义的理解有一定难度。

作者为了押韵在词中改变句式,学生对此了解不足,造成对词的内容理解不到位。

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当时的背景和辛弃疾的经历,为学生理解词的内容打下基础。

通过对句式的研究和词语的揣摩,让学生读懂词,走进文本,体会作者的感情。

【重点难点】理解作品用典的含义,领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讲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导入新课800年前,一个失意的武将,一个落魄的官员,一个爱国的词人,登上北固亭,举目远望,老泪纵横,把满腔的悲愤谱成一曲生命的绝唱——《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他就是“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文武双全的“词坛飞将军”辛弃疾。

二、进入新课(一)了解作者1. 对于辛弃疾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他的词。

请一位学生简单的介绍,教师补充。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居士。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一生积极抗金,希望恢复中原。

其词现存620余首,写抗金爱国之情,抒壮志难酬之志。

与苏轼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词集《稼轩长短句》。

2.臧克家对辛弃疾的评价:力挽山河,浩气贯日月,空余英雄心一颗名垂宇宙,文光射牛斗,剩有悲壮词千篇3.学生齐读初中学过的辛弃疾的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初步了解辛词内容与风格。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堂实录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堂实录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堂实录一、教学目标:感受词人爱国主义情怀,体味辛弃疾豪放派的词风。

二、重点难点分析:这首词虽为自读课,但词中用典较多,指导诵读几分析课文时,要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为理解全词扫清障碍。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学生齐读《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导语赤壁的惊涛骇浪引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他怀念古人,但是与雄姿英发、年轻有为的周瑜相比,华发早生、壮志难酬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

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借古人抒发何种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背景及作者介绍(知人论世法)人:辛弃疾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不被统治者重用;写此词时,66岁在京口任知府。

世:统治阶级偏安江南,统治集团内部分为主战主和两派;宰相韩托胄为巩固自己的个人地位急于北伐。

(三)范读正音;学生自读三遍(第1、2遍出声朗读,第3遍结合注释默读并考虑本词最突出的写作特色是什么;学生齐读。

(四)在清楚本词最突出的特色是“用典”的前提下,让学生找出用典之处,每个典故涉及到的人物是谁。

明确:(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2)寄奴曾住(刘裕)(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刘义隆)(4)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拓拔焘)(5)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五)分析典故作用,得出作者的观点立场及文章主旨。

明确:(1)抗金收复失地,恢复中原。

(赞叹惋惜)(2)主张北伐抗金。

(赞叹惋惜)(3)批草率出兵。

(批评,借古讽今)(4)今昔对照,不堪回首(担忧)(5)不忘为国效力(悲壮)立场观点:抗金北伐,收复中原,不忘为国效力,反对草率出兵。

主旨:抒发抗敌救国的雄图大志,反对草率出兵和为国效力的忠心。

辛词风格:苍凉中见悲壮,豪放。

五、作业:比较本词与《扬州慢》的不同。

教学实录:学生:齐诵《念奴娇·赤壁怀古》师:赤壁的惊涛骇浪引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他怀念古人,但是与雄姿英发、年轻有为的周瑜相比,华发早生、壮志难酬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高中语文教学实录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高中语文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在我国这一诗的国度里,宋词是继唐诗之后又一块璀璨夺目、竞放异彩的瑰宝。

同学们知道宋词有豪放和婉约两派,豪放派的开创者为北宋的苏轼,那么到了南宋是谁再举豪放之旗呢?对,是辛弃疾。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辛弃疾豪放词风的代表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投影课题及辛弃疾速写画)。

三、放朗读音乐下面让我们伴随着悲壮激昂的琵琶音乐(选用古曲《十面埋伏》)走进这首词中,请同学们注意字音和音节停顿。

四、梳通文意1.结合注释一边读一边翻译。

2.出示检测题。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千古江山(久远的年代)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英雄业绩)③金戈铁马(精锐部队)④元嘉草草(草率)⑤赢得仓皇北顾(落得)⑥可堪回首(不堪、哪堪)(2)把下边句子中颠倒的次序倒过来。

①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无觅英雄孙仲谋处)②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犹记四十三年,望中扬州路烽火)五、揣摩语言,品味欣赏意境和风格首先一起朗读上阕。

(师生同读)(千古江山,舞榭歌台,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孙权、刘裕。

)问3:“觅”字换成“见”字好不好?为什么?(英雄、风流。

)的确,辛弃疾对孙权十分崇拜,情有独钟。

他在京口北固亭上的另一首怀古之作《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就集中体现了这一点。

出示《南乡子》词,师生共同吟读一遍。

问5:这一阕下面的两句话是写刘裕的,你认为哪句话最能表达辛弃疾的感情?(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这句中的'哪些词用得最传神?为什么?(金、铁、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刘裕当年率军北伐的雄姿:横戈跃马,驰骋沙场,如虎如貔,何其壮哉!)(因为现实中没有这样建功立业、抗金杀敌的明主,这里怀古就暗示了南宋朝廷的昏庸无能,苟且偷安;同时也蕴涵了诗人对北伐抗金统一祖国大业的向往。

)来,让我们怀着历史兴亡之感再次朗读这一阕。

问7:“元嘉草草……北顾”一句中出现了两个贬义词,“草草”、“仓皇”,这里为何辛弃疾要列举南朝宋文帝刘义隆仓促北伐,一败涂地的史实?(当时独揽军政大权的外戚韩胄欲借金国势渐衰之机兴师北伐,建“盖世之功”,巩固个人地位,便起用了闲居多年,已66岁的辛弃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师教学实录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师教学实录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师教学实录《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师教学实录教学实录是指围绕本课课堂教学实际展开的主要场景记录。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师教学实录,希望大家喜欢。

师:那天上《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让研究辛弃疾词与其他人的词比最大特点是什么,为什么有这个特点。

不料半路斜伸一个意外的见解,像斜逸枝头一朵未开的花。

生:特点是历史人物多,历史典故多。

师:各个典故用意是什么?生:上片。

孙权当年建京口,并一度定都于此。

南朝宋武帝刘裕则生在镇江。

孙权能称雄一方,刘裕则曾经北伐收复洛阳、长安。

这些都更激励辛弃疾的北伐大志。

生:下片。

1、宋文帝元嘉年间“草草”出兵北伐,遭到惨败。

承上片北伐雄图,委婉劝阻当时执政的韩侂胄急于事功,主张立即出兵。

2、沦陷区的人民安于异族统治,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长江边的瓜步山上建的行宫祭祀。

3、用廉颇思赵一事表达了作者的忠心但忧虑被小人排挤。

师:典故多这一特点有没有影响词的质量?能说点理由吗?生:有,费了我二十分钟时间才看懂——费时间。

生:没有,我从中长了好几个常识。

文章要有内容,它有;要有距离感、吸引力,它也有;而且,觉得很恰当,很顺。

师:好,果然有见地。

送一句前人评点给你:“稼轩驱使《庄》《骚》、经、史,无一点斧凿痕,笔力甚峭。

”(《四库全书提要·稼轩词提要》)师:从这个用典的特点看,有人说辛弃疾喜欢“掉书袋”,你怎么看?生:很有学问——用的很恰当,比如“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的老、忠、被人排挤,与辛弃疾多符合?生:有才能——从典故中借鉴经验,得出正确意见,比如“元嘉草草”。

生:是个苦闷的人。

——我查过一个资料,从《宋史·辛弃疾传》辛弃疾南来以后,任职的空间变化即可以看到他的命运:江陵、江西、湖南,奏请创建军队,“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则再调江西,又调福建,“又欲造万铠,招强壮,补军额,严训练。

高中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2 苏教版必修2 教案

高中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2 苏教版必修2 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要点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教学内容一、课前导入1、继承苏武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

辛弃疾的词," 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2 .指导预习,初读课文,疏通文字。

3 .补充注音:谢? 4 .补充注释: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5 .思考问题:( 1 )找出韵脚,并在朗读中体会。

左、住、虎、顾、路、鼓、否。

厌声韵。

( 2 )这首词用了哪些典故,有什么含义? 6 .作者与写作背景: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1161 年,金国大举南犯,21 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 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 掌书记" 职务。

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

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50 骑兵,直闭驻有 5 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好X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某某)。

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某某。

从此以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X。

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

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

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来才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

辛弃疾被迫退隐某某某某,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

高中必修《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实录

高中必修《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实录

高中必修《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实录师:现在是中午大家困不困?生:不困。

师:哦不困,好,我很感动。

这样先展示我们的气势好不好?生:好师:那我们把课文读一遍。

生:朗读课文师:第一位同学点评一下刚才的朗读。

生:我觉得读得声音有点小,感情不是十分的饱满,可能是大家中午有点困。

师:你刚才讲到感情,那你读下来你觉得感情基调是什么?生:应该是作者有一种非常高昂的感情以及怀才不遇的悲愤。

师:如果用一个字概括这种情感的话,你觉得是哪个字?生:……师:大家思考一下,如果用一个字概括本文的感情基调的话,是哪个字?生:……师:没读出来是吗?刚才你讲到怀才不遇,怀才不遇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基调?生:属于那种比较的郁闷。

师:比较郁闷,“郁闷”是两个字,刚才同学讲到的“怀才不遇”大家同意不同意?生齐答:同意。

师:有没有其他的词?就怀才不遇吗?生:壮志未酬。

师:你怎么知道是壮志未酬的?生:因为辛弃疾当时写这首词的时候还在和敌人交战,他想建立像词中所写的典故中的人物一样建立丰功伟绩,但还没有实现。

师:你在哪儿看到他在交战呢?生:写作背景。

师:写作背景,那你介绍一下写作背景。

生:没带过来。

师:写作背景我们要了解他,那本文的写作背景是什么?有没有同学要讲?不知道写作背景不要紧,不影响读这首词,但我们已经知道了这首词大家已经看出来了是壮志未酬、怀才不遇,你知道我怀疑大家从哪儿看到的?我怀疑大家是看课下注解看到的。

生:我觉得这首词的背景也可以从最后一句看出来。

师:词的最后一句看出来?生:“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就是说廉颇将军已经老了,辛弃疾正好写这首词的时候应该是66岁,年龄应该也是属于比较老的,他一直是主张收复中原,而当时朝廷里边有一部分人和他的主张是相反的,所以他就会有一种壮志未酬的感觉。

师:好,这首词的第一个点我们基本上可以肯定了,他要抒发的情感是壮志未酬、怀才不遇,主题知道了,你是不是觉得这首词太简单了?你觉得这首词还有要学习的地方吗?什么地方感觉有困难?生:典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堂实录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堂实录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堂实录生:赢得仓皇北顾。

师:作者本主张北伐,在这里又反对,为什么?生:他反对草率北伐。

师:好,作者主张打有准备的仗,反对草率北伐。

他借古讽今,其实在劝说宰相不要草率出兵。

(板书:批草率出兵批评)。

下六句“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实际描写了两种场面,想一想这两种场面一样吗?生:不一样。

师:各自有什么特点?生:“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写四十三年前,扬州一带被金兵劫掠,战火纷飞,肯定是惨不忍睹的。

师:好的。

下一个场景是写过去还是写现在?生:现在。

师:什么特点?生:人多,人们在祭祀,庆祝很乱。

师:人多必然乱吗?想一想你去赶庙会,你去逛街,有什么感觉?感觉街上是什么特点?生:红火热闹。

师:对了,那么,当时佛狸祠在谁的统治之下?生:金的统治。

师:人们这样生活,这“人”指金人还是汉人?生:(七嘴八舌)金人汉人。

师:在金的统治下,如果金人过这种安定的生活,在词中有什么意义?如果是汉人呢?生:是汉人。

师:怎么判断的?生:汉人安于现状,人们忘了国耻,忘了收复中原。

师:非常好。

作者用今昔对照,表达了什么感情?生:气愤。

师:作者对老百姓“气愤”?生:应该是忧虑。

师:(板书:今昔对照,不堪回首担忧)是的体现了他对国运的担忧之情。

这样作者的忠义之心,跃然纸上。

最后一个典故“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你怎样看待这句话?生:能看出作者想像廉颇一样,重新受到朝廷的起用,为国效力。

师:对。

但是廉颇的结局如何?生:没被起用。

师:作者呢?生:也没被起用。

师:是的满怀爱国热情的辛弃疾一心为国效力,可他忠不为用,报国无门。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个正常的人,他自然会生发什么感情?生:悲愤。

师:是的,辛弃疾是一个爱憎分明的词人。

可是,他的“愤”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的?与鲁迅的“悲愤”是否相同?他像鲁迅一样恨当权者吗?生:他不恨,他爱国。

师:所以说,词人的愤是建立在爱国的基础上的,这就决定了这个“愤”中含有“悲壮”的成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过程: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今天上课我就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大家,谁能给我解释一下什么是“典故”?生:就是经典故事吧!师:有道理!生:典故就是作者用一段故事、寓言、成语等等,来表达一种思想,就像寓言故事差不多,告诉大家一些人生道理和做人方式等。

师:说得很好,很具体!生:典故就是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事物。

《现代汉语词典》第280页!(生笑)师:很好,能及时查阅词典,是很好的学习方法!刚才这位同学说到典故就是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和事物,这个定义告诉我们那些关于典故的信息呢?生:典故经常运用在诗文中!师:很好,再加上刚才同学的意见,我们就能明确典故在诗文中会启迪大家一些人生道理和做人方式!典故总是蕴涵着很深沉的文化内容,它的背后,常常牵涉着一股深沉的底蕴——深情的,或者哀惋的,或者壮烈的,或者凄惨的故事。

使用典故必然地将唤起读词人与典故蕴涵相应的感情的共鸣,从而更能增加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感人效果。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这首词中就用了很多典故,大家在学习的时候就要想一想,作者运用这些典故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情感!(板书题目、作者)师:首先我们一起来齐读这首词!(领起)生:(齐读)师:在刚才同学们的阅读过程中,我听到有一个字是两个读音,就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是bì(毕音)还是fú,到底读那个音,同意bì的同学请举手!那个同学能说说为什么读bì的音,你从哪里得到的依据?生:昨天预习的时候,网上看到的,但也有说是读fú音的,现在我不能确定读什么。

师:好,请坐!能知道积极利用网络帮助自己学习这很好!还有没有其他的同学说,我从另外的途径知道的,确定一点的答案?生:在《宋词鉴赏辞典》上看到的,上面说应该读bì音。

师:好,请坐!我们学习就应该有这样的钻研精神!这个字在古籍作品中的注音是bì,这首词中也应该读“(bì)佛狸祠下”。

可见大家的预习是非常认真的!还有一个地方,大家在读的时候也是有一点问题的,就是在读“元嘉草草,封狼居胥”的时候,有些同学的停顿是“封狼\居胥”,大家想想,这里应该怎样停顿呢?生:这句话应该读“封\狼居胥”。

因为“狼居胥”是个地名,“封”是动词。

汉大将霍去病,打败匈奴后,登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这件事。

师:很好,他注意到了文章下面的注释内容。

能在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上断句,这很好!所以大家在今后的预习中应该多注意作品的内容。

提到了内容,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朗读的时候,也许大家已经注意到了词中用了很多典故。

现在,请大家再一次阅读这首词,看一看,这首词中用了几个典故?生:(默读,思考)师:谁先来回答?生:孙权;寄奴,刘裕的小名;廉颇师:好,他的思路很敏捷!他说了三个典故。

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生:我认为有四个,还有一个就是刘裕的儿子刘义隆的失败,就是词中的“元嘉草草”。

师:很好,请坐。

还有没有不同的意见?生:我觉得有七个典故!分别是:孙仲谋处、寄奴、想当年\金戈铁马、封狼居胥、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廉颇。

师:他说有七个。

我想问一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是对谁的描述?生:刘裕!应该是六个典故!师:他及时修改了自己的答案,敢于自我否定,这是需要勇气的!大家想,他刚才的回答还有没有破绽?他说是六个典故,还有说三个、四个的,你同意吗?同学们应该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要敢于尝试,尝试其实就是一种挑战,是对自我的一种肯定,是自信的表现!生:“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没有用典故。

师:为什么?生:这句写的是作者自己的经历。

师:这位女同学语言十分坚定,她很自信!大家同意她的意见吗?她说是五个典故。

生:(一部分肯定,一部分沉默)师:那让我们从前到后数一下吧,他们是: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指的是拓跋焘、还有廉颇,看来真的是五个典故。

刚才,同学们的回答告诉我们,在预习课文的时候,一定要认真、细心!好,接下来,我想请同学们自己用简洁、完整的一句话概括一下词中每个典故的内容!生:第一个是:孙权带兵打败曹操的军队;第二个是:刘裕为恢复中原,大举北伐;第三个是:元嘉年,刘义隆没有准备好就草率出兵,结果“赢得仓皇北顾”;第四个是:拓跋焘击败宋文帝,在瓜步山建立行宫;第五个是:说廉颇年纪大了,不能打仗了。

师:好,他回答得条理很清晰,语言很流畅!可是,我刚才有一个要求,那就是:(生接)生:用一句简洁、完整的话来概括!师:那看来刚才这位同学说的不够简洁、不够概括!谁能再来说说!生:第一个是:无觅英雄孙仲谋;第二个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第三个是:元嘉草草,封狼居胥;第四个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第五个是: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师:这个同学是用原文中的句子进行的概括,可是我刚才是说让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哪位同学还能来尝试一下!看来用词精炼准确也实在是件不容易的事,我有点理解古人为什么会“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了!生:第一个是:孙权败曹军;第二个是:刘裕建政权;第三个是:刘义隆望敌而逃;第四个是:佛狸击败宋文帝;第五个是:没有概括出来。

师:第五个典故是没有概括出来!(生笑)不过这个同学概括得已经很好了,她的用词多么简练啊,而且还非常准确!谁能把第五个典故概括出来!真理的形成正是像同学们这样的探讨中得来的!生:年老廉颇不得重用。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回答,我们比较好的掌握了这首词的五个典故。

以前很多评论家在品评辛弃疾的作品的时候说,辛词用了太多的典故,影响了人们的理解。

看来辛词中的典故却没有难倒我们的同学,看来大家是很善于思考的!同学们既能从宏观上把握这首词,又能用最简洁的话概括,这很了不起!下面,我们再把目光聚焦到这首词的题目上。

我们知道“永遇乐”这是词的词牌(生答),“京口北固亭怀古”才是这首词的题目(生答)。

以往的学习告诉我们,词和《诗经》一样,在题目的选择上往往就是它的第一句话,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可是,这首词却有一个十分明确的题目,再想一下,《卜算子咏梅》。

在词里面,单独命题的时候不多,而只要单独命题了,它的主旨一般就比较明确了!这首词的题目“京口北固亭怀古”就告诉我们是诗人在什么地方(京口),做什么(怀古)!那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大家刚才概括的典故,有几个典故是在京口发生的?生:我觉得应该是两个,一个是孙仲谋,他在京口建立了吴郡,曾打败来自北方的曹操的军队;一个是寄奴,就是刘裕,他的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他在这里起事,最后建立了政权。

师:他说是两个,如果只有孙仲谋和刘裕,那么其他的几个典故中的人是不是作者天马行空胡思乱想呢?生:(摇头)师:很多同学都摇头,说不是。

那么作者是怎么把这几个典故和京口联系到一起的呢?生:孙仲谋和寄奴他们两个具有英雄气概,这时候作者就想到了自己的祖国,当年出兵失败了,然后又想到了自己怀才不遇,得不到重用。

于是后面三个典故都联系起来了。

师:我明白这个同学的意思了。

他是说作者是用自己的身世把这些典故联系起来的。

谁能给同学们介绍一下作者写这首词时的身世经历?生: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

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

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降,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50骑兵,直闯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准水,到达建康(南京)。

渡江之后,他被南宋统治集团排斥,空有一腔报国热情,却无处施展。

后来,宰相韩侂胄用事,重新起用辛弃疾。

但这位裙带宰相是有目的的,就是急于北伐,起用主战派,以期通过打败金兵而捞取政治资本,巩固在朝势力。

精通兵法的辛弃疾深知战争决非儿戏,一定要做到知己知彼,他派人去北方侦察后,认为战机未成熟,主张暂时不要草率行事。

哪知,韩侂胄却猜疑他,贬他为镇江知府。

北固亭是京口(镇江)名楼,登楼可望已属金国的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

可以想像,辛弃疾在京口期间,肯定不止一次登楼,登楼之时,定有几多感慨存于心中,蓄积起来,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吐之为这首词。

师:今天我们又一次见识了杨金霖同学广博的文学史学知识!生:(掌声)师:这样看来词人并非是天马行空胡思乱想。

诗歌具有想象和联想的特点,但必须要注意联想和想象的辐射点,这些典故的辐射点就是京口这个地点。

如果脱离了想象的辐射点,那就叫胡思乱想了。

诗歌的想象力很不好培养,也正是刚才那位同学的那句话告诉了我们辛弃疾运用典故的功力是极强的。

还要注意一句话“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其中的“扬州路”是扬州的道路吗?生:路是当时行政区域的划分概念,“扬州路”就是扬州行省。

师:她告诉我们“扬州路”是个行省。

扬州和京口是一个地点吗?生:不是。

师:那这两个地点又是如何联系起来的呢?生:大概是京口就在扬州这个行省内。

这是还不成熟的观点!(生笑)师:你很大胆,有质疑精神!好,请坐。

还有其它的意见吗?生:在京口这个地方望见了扬州,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联想。

师:这位同学在这里提到了一个“望”字,词中也有“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一个“望”字就使作品的意境阔大起来!作者没有局限于这个小小的亭子之上,而是联想到很多的内容;一个“望”字,使作品有了远与近的意境,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面!好,刚才我们一起把作品的典故串了一下,把作品中的地点也串联了一下。

哪位同学能大胆的用你的语言把这首词的内容陈述一下!(提示:通过你的联想和想象把作品的内容陈述一下)(激发:现在需要同学们大胆的表达你对作品的理解了)生:[很有感情的陈述了内容](上片)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却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

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

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寄奴曾住过的地方。

回想当时啊,刘裕率兵北伐,武器竖利,配备精良,气势好像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下片)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

四十三年过去了,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遍地烽火。

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敌占区里后魏皇帝佛狸的庙前,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的社日的鼓声!谁还来问:谦颇老了,饭量还好吗?师:刚才这位同学给我们作了精彩的表达,感情很充沛!我们注意到在这个同学陈述的时候,有很多词之外的内容。

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诗歌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跳跃性!句与句之间不是很严密的联系在一起的,只有附加一些成分,才能把诗歌的意境呈现在我们面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