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共45页文档
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第六节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在心理学中,所谓“个性”即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和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结合。
个性是一个复杂的,多侧面的,多层次的动力结构系统。
它主要包括:1、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人生观等。
表明人对周围环境的态度,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成分,影响心理活动进行的方向。
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等。
这些特征最突出地表明人的心理的个别差异。
另外自我意识也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性形成水平的标志,也是推动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只有当以上各成分结合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并具有稳定的,有倾向性和独特的特点,才组成个性。
人不仅具有个性,还具有社会性。
个性的初步形成是从学前期(幼儿期)的开始的,幼儿期是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
儿童的个性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社会化中实现的。
社会化就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他所处的社会的各种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知识技能,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并逐步适应社会的过程。
社会化的过程是使儿童由生物人变为成社会人的过程。
在儿童社会化中,家庭(包括家庭气氛,家庭教育,家庭结构等)及幼儿园(包括同伴,老师等)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幼儿是在家庭与幼儿园里,在与父母及其他成员,小伙伴及老师的相互交往中,形成其个性与社会性的。
一、自我意识的发生和发展在普通心理学中,我们学过意识的概念,意识是人的心理与动物的心理的区别之所在。
人的意识有如下三个特点:第一、人的意识主要表现为用词的形式巩固在头脑中的知识体系。
第二、人的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第三、人的意识能够把“自我”与“非我”,“主体”与“客体”区别开来。
由意识的第三个特点,我们知道意识不仅使人能够认识客观世界,而且还能认识主观世界。
例如:人不仅有喜怒哀乐等情绪,而且知道为什么喜或怒,这就是人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主体对自己的反映过程。
“自我”既是反映者,又是被反映者。
幼儿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26
1961年“观察学习”实验:
27
(3)儿童侵犯行为的发展特点与趋势
发生发展
a 发生: 1岁末
b 发展特点:
a. 量 b. 表现方式的发展变化
身体动作
言语
c. 表现目的的发展变化
工具性
敌意性
28
稳定性
a 学前期—青年早期:相当的稳定性 b 在一定干预条件下可以改变
性别差异
男 >女 生理因素、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
30
3、性别化的发展:
①性别化指理解和接受性别,并产生社会认可的适合 于男性或女性的动机、价值、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的过 程。
分类
意向和结果
亲社会行为(向社会行为)
侵犯行为 (反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的发展: 平衡期和不平衡期交替发展。与人合作、惹人喜欢;顽皮、反 抗、不合作
17
2、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与培养
(1)亲社会行为概述
定义: ~ 是指个体想使他人或群体获益的倾向与行为。
表现:
同情、分享、安慰、谦让、帮助、合作、捐 赠、救援……
19
亲社会行为的年龄差异
• 为他人的利益而牺牲自己利益的行为,在婴幼儿和 学前儿童中并不多见。
• 与人分享、助人行为及其他的亲社会行为在学龄初 期至前青年期之间才会逐渐增加.
• 年长的儿童除了具有确认别人有需要同情及协助行 为的需求外,他们也可能更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协助 他人,也更有能力协助他人。
高水平的合作游戏 说话过多
不敢自我表现
愿意分享
幼儿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pptx
一个重大转折点,意识到自己的内心活动
自我意识的形成
• 自我意识形成的典型表现: ➢他们经常提到可观察到的特点,如他们的 名字,外表、财物和每天的行为。 ➢通常到3岁半时,儿童也会用表达典型的情 感和态度的词语来描述自己, ➢他们坚持自己对物品的占有权。
个性的形成有赖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而自我意识的发 生发展是个性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础知识
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自我关于自己及自己与他 人关系的认识。它包括三种形式,自我评价、自我 体验和自我控制。
“第一反抗期”
婴幼儿自我意识发展阶段:
• 第一年:没有自我意识(点红实验) • 第一年末:自我意识萌芽,认识了自己与客体的关系 • 第二年:开始认识自己的身体,能对着镜子观看自己的身体器官
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 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 人际关系。(与父母、教师不同)
(1)儿童同伴交往的发展
婴儿期(1-3岁)
• 6个月以前:交往并不具有真正的社会性质 • 6-12个月(同伴交往的第一阶段)
以客体为中心:交往集中于玩具和物品 受情境(玩具/母亲)影响;作用频率低,常得不到反应 • 1-1.5岁(同伴交往的第二阶段) 简单交往:交往具有了应答的性质 • 1.5-2.5岁(同伴交往的第三阶段) 互补性交往:更复杂、模仿、互补和互惠游戏
3-4岁幼儿个性发展的特点:
1、强烈的好奇心(兴趣广泛但没有中心,直接兴趣较多) 2、模仿性突出 3、自我意识形成,出现自我评价(依赖性与情绪性) 4、出现独立性愿望
4-5岁幼儿个性的发展
• 操作能力变强
浅谈幼儿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们的内向和外向特点。
促进个性发展
尊重混合型幼儿的个性差异,鼓 励他们自由探索和发展兴趣,培
养他们的创造力和独特性。
引导平衡发展
通过组织多样化的活动和课程, 引导混合型幼儿在社交、认知、
情感等方面实现平衡发展。
06
家长和教师在幼儿个性与 社会性发展中的角色定位
社会性重要性
社会性发展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幼儿未来 的学习、生活和职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良好的社会性发 展有助于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培 养积极的社会情感,形成健全的人格。
家庭环境对幼儿社会性影响
01
家庭氛围
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幼儿形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积极的社会情感,提高社会交往
幼儿园课程设置
幼儿园应设置丰富多彩的课程和活动,为幼儿提供多样化的社交场景和机会。通过角色扮 演、游戏等形式,激发幼儿的社会认知能力和创造力,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04
个性与社会性关系探讨
相互影响关系分析
03
个性对社会性的影响
社会性对个性的塑造
个性与社会性的互动关系
幼儿个性特点会影响其社交行为,如开朗 、外向的幼儿更容易与人建立联系,而内 向、害羞的幼儿则可能更难融入集体。
深入探究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因素
除了个性特征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可能影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如家庭教养方式、同伴关系等。未来研究可以进一 步深入探究这些因素的作用机制。
开发有效的干预措施
基于对幼儿个性与社会性发展关系的深入理解,未来研究可以致力于开发有效的干预措施,以帮助幼儿 更好地适应社会并实现全面发展。
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一、学龄初期幼儿的主动感对内疚感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要经历八个阶段的心理社会演变,而这些阶段包括四个童年阶段、一个青春期阶段和三个成年阶段。
我们主要分析交流的是童年阶段中的学龄初期阶段(3~6岁)孩子他们这个阶段中的心里特点——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埃里克森给出的理论指出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
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当儿童的主动感超过内疚感时,他们就有了"目的"的品质。
埃里克森把目的定义为:"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为幼儿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限制"。
有理论的支撑,我们对于孩子该年龄阶段所心里的发展情况更为了解,对于我们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大有裨益。
下面我们将从素质教育观、学前幼儿认知理论、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等几方面展开论述学前教育阶段培养幼儿“主动”的必要性。
二、“主动”符合素质教育观幼儿的学习地位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以人为的性格为基础,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要达到让人正确面临和处理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目的。
素质教育观要求我们要培养发展幼儿要通过实现全面发展教育,促进孩子个体的最优发展。
那么,教师主导、幼儿为主体。
所谓主体,哲学上是指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而我们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无疑是指要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个性的学生。
就幼儿的主体性而言,主要体现在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贯穿于集中面授、个体学习、小组学习和完成作业等学习的各个环节上。
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考点一 幼儿个性的发展
• ( 三) 独特性 • 个性的独特性反映了一个人在人格方面与众不同的特性。 一个人的
个性是在遗传、 环境、 教育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 不同的遗传、 环境和教育形成了各自的心理特点。 • ( 四) 自然性和社会性统一 • 个性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 因而, 一个人的个性必然反 映出他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文化的特点和他受到的教育的影响, 这就 是个性的社会性制约。 但是, 人的心理, 包括他的个性, 又是大脑 的机能, 个性形成必然要以神经系统的成熟为基础。 所以, 个性是 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 多血质: 活泼好动, 反应迅速, 敏感, 情绪发生快而多变, 注意 和兴趣容易转移, 思维敏捷, 善交际, 亲切, 有生气, 但往往轻 率, 具有外倾性。
• 胆汁质: 坦白, 直率, 精力旺盛, 反应迅速, 情绪发生快而强, 易怒和暴躁, 具有外倾性。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考点一 幼儿个性的发展
体验、 自我监控。 自我意识系统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前提。 • ( 二) 个性倾向性系统 • 指决定一个人的态度、 行为和积极性的选择性的动力系统, 是个性
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 是人活动的内在动力, 包括需要、 动机、 兴 趣、 理想、 信念、 世界观等。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考点一 幼儿个性的发展
• ( 三) 个性心理特征系统 • 指个人稳定的心理特点, 包括气质、 性格、 能力。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考点一 幼儿个性的发展
• ( 二) 幼儿兴趣的发展 • 兴趣是指人经常趋向于某种事物, 力求认识和参与某种事物, 并
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 人的兴趣有很多种, 如按兴趣内容 划分, 可分为物质的兴趣和精神兴趣; 按兴趣的倾向性划分, 可分 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 幼儿兴趣的发展特点如下: • ①幼儿兴趣比较广泛。 • ②幼儿的兴趣比较肤浅, 多为直接兴趣, 容易变化。 • ③幼儿兴趣表现出个别差异和年龄差异。
第四章 幼儿的个性、社会性发展
2013年2月22日4时10分
6
临淄区教育中心崔一环制作
第一节 幼儿的个性发展
一、个性概述
(三)个性的基本特征
1.独特性:个性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和行 为是各不相同的。 2.稳定性: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 心理特征的总和。 3.整体性:个性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统一整体,具有 内在一致性。 4.功能性:个性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及身心状态, 甚至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是人生成败的根源。
第一节 幼儿的个性发展
二、幼儿的气质 (一)气质概述 2.气质的类型
(1)古老的气质类型学说 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提出了“体液说”,罗马医生盖伦 根据体液说提出了人的四种气质类型,即多血质、粘液质、 胆汁质、抑郁质。
2013年2月22日4时10分
12
临淄区教育中心崔一环制作
第一节 幼儿的个性发展
2013年2月22日4时10分
22
临淄区教育中心崔一环制作
第一节 幼儿的个性发展
四、幼儿的能力
(二)幼儿智力的发展
幼儿期是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在儿童智力发展的 过程中,儿童的智力最初已经是复合的,其发展趋势 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种智力因素的比重和地位不断变 化。 幼儿期应该特别重视儿童观察力、注意力及创造力 的培养。
2013年2月22日4时10分
30
临淄区教育中心崔一环制作
第二节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二、幼儿人际关系的发展
社会性的核心内容是人际关系。 幼儿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两方面: (一)幼儿亲子关系 (二)幼儿同伴关系
2013年2月22日4时10分
31
临淄区教育中心崔一环制作
第二节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二、幼儿人际关系的发展
第四单元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第四单元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一、个性的初步形成(一)显示出较明显的气质特点气质是与生俱来的,但具有一定的可变性和可塑性,幼儿期是可塑性比较强的时期。
成人可以有针对性地创造条件,采取适宜的教育措施,帮助儿童发发扬气质的积极方面,改造气质的消极方面。
(二)表现出一定的兴趣爱好差异幼儿倾向于以主观态度决定事物的价值。
(三)表现出一定的能力差异明显地表现在言语、计算和艺术等特殊才能方面(四)最初的性格特点的表现初步形成对人、已、事物的一些比较稳定的态度。
二、自我情绪体验的发展幼儿的自我情绪体验由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绪体验(愉快、愤怒)向社会性情感体验(自尊、羞愧)发展。
自尊是最值得重视的幼儿情绪体验。
自尊是自我对个人价值的评价和体验。
自尊需要得到满足,便会使儿童感到自信,体验到自我价值,从而产生积极的自我肯定。
(一)幼儿的自尊感随年龄的增长而迅速发展;3岁组有10%,4岁岁组有60%,5岁岁组有80%,6岁岁组有90%多的儿童体验到自尊。
到童年期,儿童的自尊具有稳定性。
(二)幼儿期自尊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以后的情绪发展和适应性自尊体验可以区分为高自尊、中等自尊和低自尊三个等级。
高自尊与以后对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相关,而低自尊则与以后的不良(如压抑、焦虑),与对学校生活不适应以及缺乏人际交往能力等社会关系的不适应有联系。
(三)影响自尊的因素1、父母的教养方式(温暖关爱、严格要求要求明确、民主、以身作则);高自尊儿童父母教养的特点有四个:一是温暖、关爱,积极接纳孩子的特点和需求,热心参与孩子的游戏等活动;二是严格要求,要求明确,但不采取强制性管束;三是民主,对有关孩子事情的决策,给孩子表达观点的自由,耐心听取他的意见;四是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典型。
2、同伴关系因素。
建立同伴友谊关系和被集体采纳是自尊体验的两个重要因素。
朋友的亲密程度高和被集体接纳的程度高是自尊的重要需求,亲密感有利于建立依恋与社会支持,有助于缓解压力和消极情绪的影响。
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社区组织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如志愿者服务、环保行动等 ,让幼儿在参与中培养了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网络安全教育
针对当前网络环境的复杂性,社区加强了对幼儿的网络安 全教育,提高了幼儿的网络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THANKS
感谢观看
分析影响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因 素,提出相应的促进策略。
幼儿社会性发展
包括亲子关系、同伴关系、社会适应 、道德发展等方面的发展。
02
幼儿个性发展
个性定义及特点
个性定义
个性是指一个人在其行为、情感 、思维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独特 性和稳定性,是个体心理特征的 总和。
个性特点
独特性、稳定性、整体性、社会 性。
幼儿期(1-3岁)
此阶段幼儿开始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和自我意识 ,如坚持自己的主张、模仿他人行为等。
3
学龄前期(3-6岁)
此阶段幼儿个性特征更加明显和稳定,如合群性 、攻击性、自信心等。同时,也是培养幼儿良好 个性的关键时期。
03
幼儿社会性发展
社会性定义及重要性
社会性定义
社会性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包括对他人的认 知、情感、态度和行为等方面。
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 展
汇报人:XXX 2024-01-22
目 录
• 引言 • 幼儿个性发展 • 幼儿社会性发展 • 影响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因素 • 促进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策略 • 实践案例分析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探讨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
01
幼儿期是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幼儿未来的成长和
05
促进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策略
家庭教育策略
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幼儿在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方面经历了重要阶段和变化。
幼儿个性的发展主要涵盖了自我意识、情绪表达、积极性和坚韧性等方面;而社会性的发展则包括了幼儿在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环境中的社交能力、合作行为和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下面将从这两个方面详细阐述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过程。
首先,幼儿个性的发展在0-3岁这个阶段主要集中在自我意识的建立和发展上。
这一阶段的幼儿开始认识自我,逐渐明白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且具备了自己的感受和意愿。
他们明确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绪,并学会使用语言和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受。
同时,幼儿还逐渐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尤其是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能够保持坚韧和积极的态度。
其次,幼儿在3-6岁这个阶段进入了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
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中,幼儿开始与他人进行交往,并学会与他人合作和分享。
他们学会了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并且表现出尊重他人、倾听和理解他人的能力。
此外,幼儿还开始逐渐认识到自己所属的群体和社会角色,并学会在这些角色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和责任。
他们懂得在群体中互助合作,并学会分享和关心他人的情感和需要。
另外,在幼儿个性发展的同时,他们的社会性也在得到提升。
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互相促进,相互作用。
幼儿个性特点会影响到他们的社会交往方式和行为,而社会环境的影响也会对幼儿个性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促进幼儿个性的良性发展,使他们变得自信、积极和乐观;而不良的社会环境则可能对幼儿个性产生负面影响,导致他们变得消极、内向和敏感。
为了促进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到的社会环境,父母应该给予他们爱和关心,为他们创造一个安全和稳定的成长环境,以便幼儿能够建立起良好的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感。
学校则提供了一个多元化的社交环境,幼儿可以与同龄朋友进行交往和互动,学会分享、合作和协调。
社会则为幼儿提供了更广阔的社交平台,他们可以在不同的社交场合中结交更多的朋友,增加他们的社交技能和适应能力。
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力。相反,冷漠、紧张的家庭氛围可能导致幼儿性格内向、孤僻。
02 03
家庭教育方式
民主、平等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幼儿独立、自信的品质,形成积 极的社交态度。而过度保护、溺爱的教育方式可能导致幼儿依赖性强, 社交技能差。
家庭结构
完整的家庭结构有利于幼儿获得充分的关爱和安全感,促进个性和社会 性的良好发展。而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等复杂家庭结构可能对幼儿的个 性和社会性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学校环境对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影响
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幼儿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社交技 能,提高自信心。若师生关系紧张,可能导致幼儿对学校 产生恐惧和排斥心理。
同伴关系
与同伴的友好相处有助于幼儿学习社交规则,提高团队协 作能力。同伴间的冲突和排斥则可能对幼儿的自尊心和社 交技能造成负面影响。
XXX
PART 06
总结与展望
REPORTING
研究成果总结
幼儿个性发展
大量研究证实,幼儿期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包括自我意识、情绪调控、动机和兴趣等方面的发展。通过教育和干 预,可以有效促进幼儿积极个性的形成。
幼儿社会性发展
研究表明,幼儿期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涉及亲子关系、同伴关系、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等方面。良 好的社会性发展有助于幼儿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适应社会生活。
幼儿开始了解并遵守社会规范,能够 判断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 规范,并表现出一定的道德意识。
他人认知阶段
幼儿开始关注他人,能够理解他人的 情感和需求,并表现出一定的同情心 和助人行为。
社会性发展评估方法
观察法
通过对幼儿在社会生活中的自然 表现进行观察,记录幼儿的社会 性行为,并对行为进行分析和评
幼儿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学校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也影响幼儿个性的形成。注重个性发展和多元智能培养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有助于 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同伴关系因素
同伴接纳与友谊
01
被同伴接纳并建立友谊关系的幼儿更容易形成积极、健康的个
性,而遭受同伴排斥的幼儿则可能产生孤独感和自卑感。
同伴榜样作用
02
汇报范围
01
幼儿个性发展的特 点与表现
02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 内涵与意义
03
家庭、学校和社会 对幼儿个性与社会 性发展的影响
04
促进幼儿个性与社 会性发展的教育方 法和实践经验
02
幼儿个性发展
Chapter
个性定义及特点
个性定义
个性是指一个人在其行为、情感、思维等方面所表 现出来的独特性和稳定性,它反映了个体之间的差 异和独特性。
03
婴儿期
此阶段主要表现为气质类 型的差异,如易养型、难 养型和中间型等。
幼儿期
幼儿期是个性初步形成的 时期,孩子开始表现出一 定的兴趣、爱好、脾气等 个性特征。
学龄前期
学龄前期儿童的自我意识 逐渐发展,自我评价能力 逐渐形成,个性特征更加 明显和稳定。
个性发展评估
使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工具,对 幼儿进行个性特征的测量和评估 。
环境因素
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因素对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 要影响。例如,家庭氛围、父母教养方式、学校教育理念 等都会对幼儿个性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
教育因素
教育是影响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教育,幼儿可 以学习社会规范、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从而形成符合社 会要求的个性特征。
个性发展阶段
01
02
小学儿童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实用教案
第三十五页,共61页。
(二)性格 (xìnggé)结构
1. 性格的态度特征 2. 性格的意志(yìzhì)特
征 3. 性格的情绪特征 4. 性格的理智特征
第35页/共61页
第三十六页,共61页。
(三)性格 (xìnggé)类型
1.理智型、情绪(qíng xù)型和 意志型
2.内倾型和外倾型
性器官的刺激获得满足。产生恋父或恋母情结。这 种冲突引发的焦虑会导致儿童内化同性父母的道德 标准 性器期的创伤引起性冲突压抑,性冲动转移到学习 和充满活力的游戏活动中。随着儿童在学校获得更 多问题解决能力和对社会价值内化,自我和超我继 续发展 青春期唤醒性冲动,青少年必须学会以社会认可方 式表达冲动。个体此时尽量摆脱父母,幻想独立, 从一个自私、追求快乐的孩子转变为寻找同龄伙伴 ,考虑选择配偶,成为具有现实和社会化的成人。
1. 依据学生不同(bù tónɡ)气质类型特 征采取不同(bù tónɡ)的教育策略
2.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气质差异
第32页/共61页
第三十三页,共61页。
三、小学儿童性格
`二
(xìnggé)的发展
第33页/共61页
第三十四页,共61页。
(一)性格 (xìnggé)概念
性格是指一个人在个体生活过程中 所形成的,对现实(xiànshí)稳固的 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 方式。
第18页/共61页
第十九页,共61页。
年龄 0-1 1-3
心理社会危 机
信任对不 信任
自主-羞 怯、疑虑
艾里克森的观点:有意义的事 件和社会影响
发展任务是培养儿童信任感, 克服不信任感。婴儿出生后的 基本需要获得满足,形成对成 人的信任感。否则会对人和世 界产生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 这种信任和不信任感会延续到 以后阶段。
第八章儿童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第⼋章⼉童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第⼋章⼉童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教学⽬的要求:掌握个性的含义、⾃我意识与社会化等概念;知晓⼉童个性发展的相关理论;认识和理解⼉童社会化的主要内容与影响因素;懂得如何促进⼉童个性的发展与社会化的进程。
教学时数:6——8课时教学内容:⼀、⼉童个性与社会性发展概述(个性与社会性的概念、内容与影响因素)⼆、个性发展理论(弗罗依德⼼理性欲理论、埃⾥克森⼼理社会发展阶段论)三、⼉童⾃我意识的发展四、⼉童交往的发展(亲⼦关系、同伴关系、⼉童的游戏)五、⼉童的性别⾓⾊的社会化第七章⼉童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第⼀节⼉童个性的发展⼀、个性的含义——个性指⼀个⼈整个的精神⾯貌,使⼈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理特点和⼼理倾向性的整合。
个性结构:⽓质、性格、能⼒;个性倾向性、⾃我意识⼆、个性形成的影响因素●⽣物学因素——遗传、先天素质、和⽓质、体貌特征和成熟率;●社会化因素——家庭、学校、同伴、社会团体、报刊、影视等;●个体的⾃我意识.(⼈对⾃⼰的状况和活动的意识请同学们分组阅读,概括中⼼内容三、⼉童⾃我意识的发展(⼀)⾃我意识概述1.⾃我意识的结构⾃我意识的结构是从⾃我意识的第三层次,即从知、情、意三⽅⾯分析的。
包括⾃我认识、⾃我体验和⾃我调节。
①⾃我认识是⾃我意识的认知成分。
它是⾃我意识的⾸要成分,也是⾃我调节控制的⼼理基础,它⼜包括⾃我感觉、⾃我概念、⾃我观察、⾃我分析和⾃我评价。
⾃我分析是在⾃我观察的基础上对⾃⾝状况的反思。
⾃我评价是对⾃⼰能⼒、品德、⾏为等⽅⾯社会价值的评估,它最能代表⼀个⼈⾃我认识的⽔平。
②⾃我体验是⾃我意识在情感⽅⾯的表现。
⾃尊⼼、⾃信⼼是⾃我体验的具体内容。
⾃尊⼼是指个体在社会⽐较过程中所获得的有关⾃我价值的积极的评价与体验。
⾃信⼼是对⾃⼰的能⼒是否适合所承担的任务⽽产⽣的⾃我体验。
⾃信⼼与⾃尊⼼都是和⾃我评价紧密联系在⼀起的。
③⾃我调节是⾃我意识的意志成分。
⾃我调节主要表现个⼈对⾃⼰的⾏为、活动和态度的调控。
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考点一 幼儿个性的发展
• ②行为缓慢型。 这类儿童占 15% , 他们平时不够活泼, 有时大 惊小怪, 表现为安静和退缩, 对新环境和新事物适应缓慢, 但是, 通过抚爱和教育可以逐渐培养起对新事物的兴趣, 反应渐渐积极起 来。
• ③困难型。 这类儿童占 10% , 他们经常大惊小怪, 生理活动没 有规律, 害怕生人, 对新的环境表现出强烈的退缩和激动, 反应 迟缓。 他们心境不愉快, 与成人关系不密切, 并且缺乏教育。 这类儿童具有发生心理问题的危险性。 一项研究表明, 这类儿童到 7 岁时, 有情绪问题的人数比其他两种类型要多。 三、 幼儿个性倾向性的发展
• ( 一) 幼儿需要的发展 •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 从需要起源的角度可
以把需要分为生物性需要 ( 对饮食、 睡眠、 排泄等的需要) 和社会 性需要 ( 对劳动、 交往、 求知等的需要) ; 按需要指向对象的不同, 可以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 ( 与衣、 食、 住、 行有关的物品需要) 和 精神需要 ( 交往、 认知、 审美、 创造等的需要) 。 • 幼儿期, 比较突出的需要有: 生理需要、 活动需要、 交往需要、 受人尊敬的需要、 认知的需要、 审美的需要。 其中生理需要是最突 出的需要。
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美国两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托马斯和切斯通过长达10年的追踪研究通过活动水平的规律性生理机能的规律性对刺激反应的敏感性对日常变化的适应性反应的强度反应的阈限心境的质量分心的情况注意的坚持性这9个维度把幼儿的气质划分为3种类平易型
第七章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 考点与解析 • 考点一幼儿个性的发展 • 考点二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考点与解析
• 考点一 幼儿个性的发展
• 1 个性的定义 • 2 个性的特征 • 3 幼儿个性倾向性的发展 • 4 幼儿个性心理特征的发展
幼儿个性的初步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
第五节 幼儿个性的初步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 儿童的个性形成和社会性发展都是在 社会化中实现的。 社会化的过程就是儿童个性形成和社 会性发展的过程。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认识的发展 (二)自我评价的发展 幼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上。 1、自我评价约从2—3岁开始出现
镜头二:某商店的玩具橱前,有一位小女孩想要一把枪因母亲不同意而哭闹不 止。其实大部分家长在给幼儿买衣服、玩具时,一般总认为应该做到男女有 别,以便使男孩儿更男性化,女孩儿更女性化,在帮幼儿选择玩具时,男孩 的玩具总少不了汽车、坦克、大炮、冲锋枪„„女孩儿的玩具总是洋娃娃、 小碗、小勺、小篮子„„ 镜头三:幼儿园兴趣班参加武术、小制作的大部分是男孩,而服装表演、刺绣 往往是女孩所乐意参加的。据了解去少年宫报名参加各项专业培训时也大多 是父母的意愿。 由此可见,我们的家长时时刻刻都在将自己对性别模式的刻板理解传递 给下一代、传递给社会,即男性刚、女性柔,独立果断是男子特征,依赖顺 从是女子的特征。
2、发展趋势
(1)从依从成人的评价→开始有独立的评价 (2)从对外部行为表现的评价→内在品质评价 (3)从简单、笼统的评价→具体的评价 (4)从主观情绪性评价→初步客观性评价
(三)自我情绪体验的发展
1、幼儿自我体验发展水平不断深化:
3岁儿童的自我情绪体验不明显 4岁是关键期 5—6岁已经出现明显的自我情绪体验
(3)5岁以后开始下降
3、侵犯行为的性别差异
研究表明:(Maccoby&Jacklin,1974,1980Tieger,1980) 男孩不仅比女孩有更多的身体侵犯,还有更多的言语侵犯。 生物学观点认为,至少有4种原因可以解释生物因素在侵犯 行为的两性差异上的作用:
幼儿社会性个性发展
影响自尊的因素 • 父母教养方式 • 同伴的影响(社会比较) •文化、种族 P429
6
(四)自我控制体验
1、自我控制能力出现的年龄在4~5岁 核心是坚持性与自制性
2、幼儿自控能力的发展与其品质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3、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是逐渐产生和发展的
7
自我控制的类型
• 运动抑制 • 情绪抑制 • 认知活动抑制 • 延迟满足
(3)性别角色偏爱: 性别角色偏爱是指对与某一性别角色相 联系的活动和态度的个人偏爱。
(4)性别行为的发展:幼儿性别行为的发展要基于幼儿性别 认同的发展和幼儿性别角色标准的获得这两方面。
12
3、性别角色发展理论
(1)社会生物学理论:在两性的发育中荷尔蒙的差异在儿童性别化中
起决定性的作用。儿童的很多性别行为是天生的,儿童天生的性别差 异决定了父母及其他社会成员对他们的教养方式和态度。
17
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三水平论” (1)研究特色:
A、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法”P519 B、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大量的追踪研究和跨文化研究 C、认为儿童道德判断是按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又再分两个阶 段,所以共六个阶段。
(2)道德发展阶段论的具体内容: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2)精神分析理论:儿童是通过以同性别家长的自居过程而学会性别
概念的。在这一过程中,儿童逐渐内化了父母的男性化或女性化的行 为,并接受了父母关于性别的许多价值观念上的认识。
(3)社会学习理论: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是通过观察学习和工具性条 件反射的形成而获得的。儿童在早期的某些行为中,可能共有男性和
女性的特点,但只有那些符合儿童自身性别的行为会不断地受到正强 化。
第四章儿童个性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1、自我意识发展
新生儿并没有自我意识。 12个月还不认识自己,15个月已认识自己,18-25个月就
是儿童自我认识快速发展时期。(镜子实验) 儿童自我意识发展体现自我描述上。学前主要就是那
些可见得特征(外表、拥有物及日常行为),但不能区分 实际与自己希望得差异。 学龄,随认知能力与交往得深化,儿童开始认识自己得稳 定特征。8岁能认识自己稳定特征,11岁能认识自己得性 格特征。并区分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 青春期:随抽象能力发展儿童对自己得描述更加概括。
气质并不一成不变。儿童不同阶段得气质相关 不高;内外向只有极端儿童中表现稳定。气质本 身及某些气质特点会随年龄变化。
活动性归稳定,情绪性、反应性、社会抑制与专 注随年龄面变化。
气质还表现出恒定得文化与性别差异(男活动女 专注儿童对自我各个方面得意识,(涉及生理、 心理、社会关系得意识等内容),体现在自 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方面。
新生儿有三种基本情绪:爱、怒、怕(华生) 新生儿得情绪只就是一种弥散性兴奋与
冲动。各种情绪就是分化出来得。 新生儿情绪发生时间、诱因与表现见139
页。
(二)新生儿情绪得发展
1、微笑
自发微笑(0-5周)
2、哭泣:原因:锇、冷、痛
模式:基本得、愤怒得与痛苦得。
3、害怕:影响因素父母就是否在场,环境熟悉否、
减少得倾向。 注意广度与持久性——导向行为或兴趣得持续
时间。 害怕性——对强烈刺激与新刺激反应得谨慎与
压力,包括适应新情景所需时间。 易怒性——欲望满足受挫时表现出来得大惊小
怪,苦恼与烦恼情绪。 积极情绪——愉快表现得频率。
2、气质稳定性
儿童气质具有很高得稳定性。(注意周期长短、 敏感性、社交能力、害羞等在几周与几年内保 持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幼儿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51、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52、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53、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54、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5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 池桑竹 之属, 阡陌交 通,鸡 犬相闻 。
谢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