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对举”与“并举”的区别和联系
对举句的结构类型及其特点
对举句的结构类型及其特点作者:周艳芳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8年第04期摘要:学术界对于对举现象的研究已经有很多,考察的重点主要是在词和短语层面的对举上,实际上,笔者发现,在句子层面的对举现象也很突出,而且更能体现出汉语句式的特点。
本文以现代汉语对举句为研究对象,首先给这种特殊句式做出一个较为严格而完善的定义,而后从对举句的结构类型入手,勾勒出其结构分类系统,最后对这种句式的特点做出总结。
关键词:对举句格式化开放性黏着性泛时性一、引言对举句一直都是汉语中一种非常有特色的句子,但在汉语句子系统中尚缺少一个明确的定位。
按照先行语法体系,汉语句子的结构分类首先是主谓句和非主谓句的对立;其次在两种分类的基础上,再细分动词性谓语句、形容词性谓语句和名词性谓语句。
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于诸如“把字句”“被字句”“连字句”“有字句”等特殊句式的研究,相比之下,对举句的研究显得十分薄弱。
原因大概基于下述几点事实:其一,对举句缺乏显性的形式标记;其二,对举句缺乏明确的核心语义功能;其三,对举句存在结构上的粘着性。
我们认为,对此类句子的深入研究可以充实汉语特殊句式的研究内容,使得汉语句式的研究更为完整和全面。
并且对汉语句子的语法分类系统也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对汉语句法研究的理论认识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二、本文关于对举句的界定“对举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小句组成的相互衬托、对照、并举,在结构上平行和依存,且小句的字数大致相等,在语义表达上相反、相似或相称的句式。
第一,对举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小句构成的,且小句的字数大致相等。
例如:(1)你一言,我一语。
(2)肉一斤,鸡三斤,鸭两斤。
(3)人老,心不老。
在实际语料的调查中,两个小句对举的情况比较多,是典型的对举句,但是在定义时应该把非典型的两个以上小句的对举也包括在内。
本文在论述时主要讨论两个小句对举的情况。
而且我们看到了对举的各个小句构成的字数是大致相等的,有些如例(1)、(2)句中是完全相等的,有些如例(3)句中大致相等,两者均可。
2020最新公务员行测逻辑填空技巧:带你走进“并举关系”
首先,为各位考生展示一道曾经考查过的题目:一年以来,欧美国家示威、罢工活动_________,暴力事件频发,社会乱象_________,显示出在经济持续不景气的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内部矛盾激化,社会危机加剧。
依次填入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A.此起彼伏层出不穷B.此消彼长惊心动魄C.如火如荼变本加厉D.愈演愈烈屡见不鲜【解析】通过分析题干,我们能够通过“欧美国家示威、罢工活动_________,暴力事件频发,社会乱象_________”非常明显地发现上下文是并举关系,空缺处内容应该是与“频发”近义的词。
B项,“此消彼长”是指这个下降,那个上升,没有“频发”的含义,故排除。
C项“如火如荼”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没有“频发”的含义,而且为褒义词与文段感情色彩不符,故排除。
D项“屡见不鲜”指常常见到并不新奇,没有“频发”的含义,故排除。
A项“此起彼伏”意思是这里起来,那里下去,形容接连不断;第二空“层出不穷”指事物或言论接连不断的出现,尚未穷尽,两个词均有“频发”之意,符合语境,正确选项为A项。
通过本题的分析,我们总结一下此题的解答思路,根据语境判定出上下文为并举关系,找到空缺处内容的提示词为“频发”,因此可以确定两个空应该填入具有“频发”意思的词语对比四个选项最后选出正确答案。
现在大家知道了根据语境可以判断出并举关系,除了语境之外,还有一些词语同样可以起到并举关系判定的作用,具体如下:第一,单用的关联词,具体包括:不但、不仅、不光、而且、并且、并、甚至、更、以至、何况、况且、尤其、还、甚至于第二,配对使用的关联词,具体包括:不但(不仅、不光)……,而且(并且、还、也、甚至)……;尚且(况且)……,何况……掌握了判定并举关系的标志词之后,在具体的词语选择上,找到呼应点的近义词、一致词或推断句意的内容即可。
“选词填空方法巧,只要你能掌握好”,准确把握上下文的语境对于我解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希望各位考生能够关注语境,找到提示信息从而判定选项。
复句关系(关联词语)
❖ 合用:首先……然后……;刚(一)……就。
❖ 单用:就,便,才,又,再,然后,接着,于 是,后来,跟着,继而,终于
❖ ● 战士们一来到村里,就帮助老乡干活。
❖ ● 先是刮大风,接着又下起了大雨。
❖ ● 他机警地向四周扫视了一下,把手一挥,命 令大家快进屋去。(靠分句排列顺序)
❖ 单用:或者、或是、或、还是
❖ ● 这次运动会,你是参加打篮球,还是参加田径赛?
❖ ● 或者把老虎打死,或者被老虎吃掉,二者必居其 一。
❖ ⑵ 选择已定:在几种事情中已经选择停当。关 联词有:
❖ 先舍后取: ❖ 合用:与其……不如(无宁、宁肯、还不如、
倒不如)…… ❖ 单用:还不如、倒不如 ❖ 先取后舍: ❖ 宁可(宁肯、宁愿)也不(绝不、不)…… ❖ ●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 ● 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 ❖ ●宁可玉碎,决不瓦全。 ❖ ● 我们宁可多赶几里路,也要去看一看。
❖ ● 如果没有群众的支持,那么我们就什么 都做不成。
❖ ● 假如你同意,我们明天一早就出发。
❖ 相背关系:偏句、正句语意是相背的,假设 和结果不一致。偏句先退一步说,把假设当 作事实承认下来,正句则说出不因假设实现 而改变的结论。(让步假设)
❖ 分句之间是“假设让步——转折”的关系。
❖ 合用:即使(就是、就算、纵使、纵然、哪 怕)……也(还),再……也……
❖ “因而”联系的分句所叙述的事实有连续关 系。
❖ “以致、致使”多用于后果不好的情况或说 话人所不希望的结果。
❖ 他优柔寡断,以致错失良机。
❖ 河里结冰了,致使轮船不能开航。
❖ ⑵ 推论因果:前句是前提,后句推论出 因果关系。关联词有:既然……那么 (就、又、便、则);既然、既、就、 可见……等。如:
常见修辞手法介绍
常见修辞手法一、比喻(一)比喻的概念:对于两种本质不同但有相似点的事物,把其中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的修辞手法叫做比喻。
(二)比喻的结构:比喻在文辞上分为三个成分,即本体 (被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喻体 (用来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喻词 (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
如:叶子(本体)出水很高,像(喻词)亭亭的舞女的裙(喻体)。
母亲啊,你(本体)是(喻词)荷叶(喻体),我(本体)是(喻词)红莲(喻体)。
(三)比喻的作用:1.用比喻来对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进而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如: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了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
2.对道理进行比喻,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理解,并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如:小石头可以砸破大水缸。
(比喻小的可以战胜大的。
)3.加深感情色彩。
如:地下‚乌龟‛(坦克)乱爬,头上‚乌鸦‛(飞机)成阵。
(四)比喻的三个基本类型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像”“似”“仿佛”“如”“犹如”“如同”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配合。
如: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变为”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
如: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3.借喻: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
如:天上张著灰色的幔。
(直接用‚灰色的幔‛来比喻黑云。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再也说不出话。
(直接用‚厚障壁‛来比喻‚我‛和闰土之间的隔阂。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虎豹‛和‚熊罴‛分别喻指帝国主义和修正主义。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梨花‛喻指雪。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五)构成比喻的必要条件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2020最新公务员考试行测逻辑填空技巧:并举关系
1、含义:上下文意思密切、构词一致、达到加强的效果例: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在这个示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墙上芦苇”对“山间竹笋”,“头重脚轻根底浅”对“嘴尖皮厚腹中空”,结构、句式对仗工整,这就是形式上的并列,在文意上呈现出来的是相近的情况——前后文都比喻教条主义,这就是并举关系。
2、判定标志并列词:一方面…另一方面、既…也、又、和、与、并、以及选择词:或者、或、要么...要么标点符号:顿号、分号句式:并列的词句3、应用顿号前后的词语多为近义词、一致词。
其他标志的情况须结合常识及选项判断选择方向。
【例题】人到耄耋之年,一切都无所求了,曾经的激烈不过是________,曾经的飞扬不过是清泉一曲,积淀下来的只是漫长的回忆。
有些是________,有些是刻骨铭心。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沧海一笑过眼云烟B.白云苍狗时过境迁C.过眼云烟依稀朦胧D.镜花水月平平淡淡【答案】A。
解析:突破口为第一个空,题干为并举关系,判定标志为“曾经的……不过是……,曾经的……不过是……”并列的句子,“清泉一曲”为呼应点,与选项A中的“沧海一笑”结构一致,为最佳选项,故选择A。
【例题】事实上,延期偿债不仅无助于真正缓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在大多数情况下反而是埋下了威力更为巨大的“定时炸弹”,一旦“借新还旧”成为地方政府的常规做法,后果更是不堪设想,有鉴于此,中央政府应及时采取强更手段,制止地方政府继续大唱“拖字诀”;有关部委也应积极考虑借助资本市场消化地方政府公共债务,以债务证券化等方式引入民间资本,化解债务风险;地方政府也应适当削减其经济建设职能,实现财权、事权对等,从根本上消除负债过度的生存土壤。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 )。
A. 说明地方政府偿还债务的常规做法B. 强调中央政府在缓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上的指导作用C. 分析限制地方政府延期偿债的原因D. 论述缓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有效手段【解析】答案:D项。
事业编行测答题技巧:掌握“对举”与“并举”的区别和联系
事业编行测答题技巧:掌握“对举”与“并举”的区别和联系在事业单位行测逻辑填空中,解题技巧主要是分析文段的语境,运用语境进行解题时,学员可以用反对关系、联合关系、解释关系三大逻辑呼应法。
其中反对关系的第一种方法叫做“对举”,联合关系中的第一种方法叫“并举”。
由于叫法相似,考生在学习时很容易将两者混淆,下面我们帮考生掌握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1.对举是并列的两个事物,互相称托。
特征是所列举出的两个事物,相互映衬,突显事物的不同,对举中的“对”可以理解为对比的意思,比如“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
骄傲和谦虚就是在进行对比,落后和进步也是在进行对比。
2.并举两个或几个事物同时列举,强调的是事物的不分主次,并举中的“并”可以理解为并列。
在事业单位考试中,所选择的答案和题中的呼应点在意思上可以使一致的,也可以是相反的,但是对举关系中,所列举的事物之间意思必须是相反的或者是背离的。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这样,并举怎么区分是选择意义一致还是意义相反,关键就要看文段的前后语境和前后意思了。
例题: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总结的:“改革开放不是一蹴而就的”,改革开放不是一次轻松浪漫的旅行,而是一次决定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伟大远航,它有____的时刻,也有充满惊涛骇浪的时刻。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准确的一项是:A.细雨和风B.风起云涌C.风平浪静D.大风大浪正确答案:C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巧妙判断常见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发表)
巧妙判断中考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2009/6/29杭州外国语学校黄维全一、认识标点的意义判断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是中学语文考试卷中必备的“家常菜”。
此题视之普通,思之甚难,常惹得考生疑云重重,久久不能选定,最后往往一念之差痛失得分。
要正确掌握标点使用的规律确实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如果能够通晓标点在句子中的语法意义,或许可以找到某些答题捷径。
我们常见的几个重要标点符号,从句法角度都有着自己特殊的意义。
笔者根据现代汉语说话的句法与语法习惯,认为各种标点的基本意义与作用主要理解为:(1)顿号:之间内容共同表示一个相同成分,是逗号下的成分层次,说话时停顿时间最短,可以由“和、以及、与”这样的词换用。
(2)逗号:之间内容语意分开,地位独立,相互之间体现同一句式层次,说话停顿时间比顿号稍长。
说话语气可以急促。
(3)分号:之间体现的是多方面语意层次,特别是对举、并举、列举情况。
(4)省略号:最多的是体现内容的未尽、情感的思考、空间的想象。
(5)句号:最明确、最简要地进行表情达意,体现语意的完全结束。
在单句中一般有充分的语法结构,复句中一般有密切的关联关系。
(6)冒号:提示下文体现的是内容的涵盖范围,有个明确限度;冒号总结上文时体现的不仅体现涵盖范围,有时候表现强烈的语气。
二、巧妙判断常用标点的正确使用今年来各地中考都非常注重对标点符号使用的考核,但是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对常见的几种标点的轮番加热,这当中杭州市的中考试卷就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
结合中考的典型题型,笔者总结出如何判断常见标点(引号、冒号、问号)正确使用的几点经验提供给读者参考。
巧妙判断常用标点的正确使用(一)引号1、强调引用或引用的内容不是完整的,或者即便完整但只是作为目前句内的某个成分(已变成转述者自己的意思)时,引用部分前后只有引号,不带句号,也不会有提示的冒号出现,放在句末的句号属于目前整个句子。
句例:据统计,江苏、上海和浙江出生的院士合计占我国两院院士总数的41.19%,这三地堪称“中国院士的摇篮”。
2020公务员行测逻辑填空技巧:带你走进“并举关系”.doc
2020公务员行测逻辑填空技巧:带你走进“并举关系”任何一场考试取得成功都离不开每日点点滴滴的积累,下面由我为你精心准备了“2020公务员行测逻辑填空技巧:带你走进“并举关系””,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2020公务员行测逻辑填空技巧:带你走进“并举关系”言语理解是行测考试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类题型,选词填空则是其中的一类必考题目,由于其题量较大且考查词语较丰富让很多考生让而却步。
很多考生对于此类题目的做题方法也有一些疑问,是不是词汇量不够大就没办法应对了呢?不是的,其实根据上下文语境关系可以确定空缺处的内容,这种方法将有效的辅助各位考生解决棘手的难题。
今天就由我来带各位考生走进语境分析中常考的一种关系—并举关系。
首先,为各位考生展示一道曾经考查过的题目:一年以来,欧美国家示威、罢工活动_________,暴力事件频发,社会乱象_________,显示出在经济持续不景气的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内部矛盾激化,社会危机加剧。
依次填入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A.此起彼伏层出不穷B.此消彼长惊心动魄C.如火如荼变本加厉D.愈演愈烈屡见不鲜【解析】通过分析题干,我们能够通过“欧美国家示威、罢工活动_________,暴力事件频发,社会乱象_________”非常明显地发现上下文是并举关系,空缺处内容应该是与“频发”近义的词。
B项,“此消彼长”是指这个下降,那个上升,没有“频发”的含义,故排除。
C项“如火如荼”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没有“频发”的含义,而且为褒义词与文段感情色彩不符,故排除。
D项“屡见不鲜”指常常见到并不新奇,没有“频发”的含义,故排除。
A项“此起彼伏”意思是这里起来,那里下去,形容接连不断;第二空“层出不穷”指事物或言论接连不断的出现,尚未穷尽,两个词均有“频发”之意,符合语境,正确选项为A 项。
通过本题的分析,我们总结一下此题的解答思路,根据语境判定出上下文为并举关系,找到空缺处内容的提示词为“频发”,因此可以确定两个空应该填入具有“频发”意思的词语对比四个选项最后选出正确答案。
(完整版)复句知识点
复句相关知识点一、复句的定义:所谓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关,结构上互不作句子成分的分句组成。
同一复句里的分句,说的是有关系的事。
一个复句只有一个句终语调,不同于连续几个单句。
二、复句的特点1、语音停顿:复句的分句间一般有较长的停顿,书面上用逗号或分号。
单句不论长短,都有表示这句话说完了的语调,在结尾有一个较大的停顿,书面上用句号、问号或感叹号表示。
2、结构关系:复句中的每一个分句都不作另一个分句的任何成分,它们之间没有谁包含谁关系,单句相反。
3、意义关系:复句中各分句之间的意义关系常常用关联词语来表示,但有时并非所有复句都使用关联词语,甚至会出现可作单句或可作复句的句子,这就要结合句子的意义关系来考虑,4、关联词语:复句一般使用关联词语,或成对使用,或单独使用,甚至不用,单句大都不用。
三、复句的分类复句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按照复句组合方式分类1、由单句直接组合而成的例如:老师走进教室,来到讲台前,认真地讲起课来。
这样的复句靠分句间的语序来联系,没有明显的逻辑关系,要根据上下文才能弄清楚。
2、借助虚词组合成的例如:只要坚持锻炼身体,就能增强体质。
这种复句,分句之间的联系靠虚词,而主要的虚词是连词和副词,还有部分起关联作用的短语,统称关联词语。
这类复句由于关联词语的作用,结构显得严密。
(二)按照复句的结构分类按照复句的结构,可以分为一重复句和多重复句:1、一重复句指的是只有两个分句的句子。
按照分句间的关系是否平等,复句可分为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
联合复句包括并列复句、承接复句、递进复句、选择复句和解说复句。
(1)并列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陈述几种事物,或者几种事情,或一种事情的的几个方面,分句之间是平行并列的关系,分句的顺序一般可以互换。
根据分句之间并列关系的差异,并列复句分为两类。
①并举并列表示相关的几件事情或几个方面同时并存。
并举并列复句常用的关联词语有:“既……又……,还,也,同样,同时,又……又……,一方面……一方面……,有时……有时……,有的……有的……”等。
《汉语修辞学》重点内容梳理
《汉语修辞学》重点内容梳理第一章:概说一.修辞地性质和任务1.语言地内部规律:语音、词汇和语法地系统和规则2.修辞地性质:修辞学就是烟具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地方法和技巧地一门学科.是由语言本体地交际功能所决定地,并贯穿语言运用地全过程地一门实用性很强地学科.3.修辞地任务:学习修辞地基础知识,掌握一些修辞地方法和技巧,并注意在日常地交际活动中自觉地应用这些知识.对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学表达能力很有帮助,而且对提高阅读欣赏地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也很有好处.4.修辞学地主要研究对象:语言要素.从功能着眼研究这些语言要素地特点,规律经过综合作用后所能体现出来地表达效果.5.修辞研究地领域:修辞研究应当涉及语言表达地一切领域,在字词句之外,像句群、段落、篇章、修辞方式以及更语言表达密切相关地一切逻辑学和风格学.二.修辞和语言规范1.修辞地基础:把话说通,做到文从字顺.所谓把话说通就是要求用词造句必须合乎语言规范.2.语言地规范,是指语言运用中明确一致地标准.3.修辞和语言规范地关系:从整体来说修辞也应当遵循语言规范地制约.文从字顺,应当是修辞地基础.当然这也不排斥在特定地场合,由于某种特殊表达需要,故意突破规范,临时作一些创新.但这跟五十约定俗成地原则,任意破坏语言规范,或者限于表达能力而出现错误,违反了规则,是完全不同地情况.三.修辞和语言要素1.决定句子,文章正误优劣地四个方面地因素是什么?1.事理,逻辑.就是说要看他地内容和不合情理,和不合思维规律.2.规矩,习惯.就是看他合不合词汇语法地规范,合不合大家说话地习惯.3.情味,色彩.看他地玉体风格合适不合适,感情色彩对头不对头.4.声音,语气.就是看他读起来顺口不顺口,听起来悦耳不悦耳,口气合适不合适.2.修辞研究地重要课题:怎样运用这些语言材料及其规律来完美地表情达意.3.修辞同语音,语汇和语法三者地关系.1.汉语音节分明,并且有声、韵、调之分,这些语音特点为修辞提供了很好地条件,除了可以直接构成拟声,谐音等修辞方式之外,更常见地是在语言中组成大双声叠韵地词语和对帐押运地句式,使得语言节奏鲜明,音调铿锵,有很强地音乐感.2.修辞同词汇地联系也是十分密切地.需要研究词汇多方面地表达作用,如:词语同义形式,反义形式地选择运用.词语地感情色彩和风格色采,词语借用和活用地修辞等等.3.修辞同语法有更直接地联系,充分研究同义句法形式以及各种不同句式综合运用地表达效果,应当是修辞地重要任务.比如,一般叙述和论说采用陈述句和判断句必较多,但也可以夹杂一些疑问句或者反诘句.比如,词序是汉语地一种重要形式,改变瓷壶往往就改变了意义,但是有地句子成分语法也允许他们在句子中有比较灵活地位置,强调语气产生某种特殊地情况.四.修辞和逻辑1.修辞和逻辑地关系:修辞学是研究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地逻辑学则是研究人们思维形式和规律地,两者分属不同地学科.语言是思维地表现者,两者是内容和形式地关系.修辞应当以合乎逻辑为前提,如果表达地内容连事理都不合,文辞再美,也站不住,逻辑和语言表达地关系比较复杂.1.不合乎语言习惯地话多数也是不合乎逻辑地,如“弟弟月饼吃”等.2.有些习惯地说法从形式上看不大合乎逻辑,但大家都不会误解都能听明白,而且也是正确地表达形式,如,看医生,吃大碗.3.同一种思维内容可以用多种不同地语言形式来表达,而同一种语言形式有时候也可以表达不同地思维内容.如今天天气真好和今天天气不赖.4.有时候,同一个意思设置可以用互相对立地方法来表达.如,差一点摔跤和差一点没摔跤.5.也有特殊地情况,在特定地语言环境中,由于修辞上地某种需要语言表达也可以在形式上突破思维规律地某些限制,但不能引起误会,不造成思维混乱.如“我地鞋子比你地鞋子大”可以缩写成“我地鞋子比你大”.6.也要防止歧义和误解,要防止片面地追求辞藻华丽,或者不适当地选择修辞方式二忽略了语言地准确性.要避免一组句子或者一段文章地逻辑联系失当.五.修辞和语境1.语言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语言本体地环境,如句子中瓷壶之间地关系,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以及篇章内部关系.第二种,是指语言地社会环境,包括时代民族地区社会地特点说话时候地具体情景,对话双方地关系和情况等.2.语言本身地环境和修辞地关系:1.语言本身地环境是语言表达地土壤无论积极修辞还是消极虚词都离不开语言本身地环境.2.词语地搭配问题,是句子每部地语言环境问题,而就句子本身来说也还有一个语言环境问题,这个语言环境就是上下文或者叫前后话.3.前言后语之间地意思衔接地合适不合适语气顺畅不顺畅,情调和谐不河西也是修辞地重要课题.3.语言地社会环境和修辞地关系:1.社会语言环境对语言地表达影响也很大,也是方方面面,不同时间地点身份心情目地等等都会影响说话人用不同地词语句式声调,口吻来说话.六.修辞地同义形式和变异形式.1.同义地语言形式:是一个相对地概念,是一些基本意思相仿而修辞色彩上各有差别地语言形式.挚友他地基本意思相仿,才使得“同义地语言形式”地选择和运用称为可能,只有在修辞色彩上各有差别才使得“同义地语言形式”地选择和运用有了必要,这也许就是修辞学和同义语言形式之间地根本出发点.2.广义地同义形式:在某一个具体地语言环境中表达基本相同地意思地语言形式都是广义地同义形式.3.狭义地同义形式:只包括一般地同义词语和句式狭义地同义形式:只包括一般地同义词语和句式.4.同义形式地选择地作用:按照表达地需要恰当地选择和安排同义词语和句式,是修辞活动地主要内容之一.1.为了避免行文呆板,在需要重复某个概念时候,往往选用同义词语.2.问精确得充分了地表现事物情态地复杂性,往往需要在同义词语地选择和连用上下功夫.3.从修辞角度看,更应充分注意地是同义词语在感情色彩和风格色彩上地细致区别,词语选用优劣得失往往在这方面体现地最突出.4.有时,句子地松散形式和紧缩形式也可以表现不同地修辞色彩.5.语言地变异现象:在特定地语言环境中,采用某种小变化,小创新,故意突破语言表达地常规,语言词汇语法地地一般表达习惯和规范,以及通常地事理逻辑,文体风格方面地要求.使得他产生某种特定地修辞效果地做法,我们称之为语言地变异现象.从修辞地角度看也可以称为语言地变异形式.6.语言变异地条件:必须在一定地语言环境,变异形式地运用必须使得他在表达基本意义地同时能额外增加某种修辞色彩.7.语言变异地形式:分为三个范畴:1.逻辑范畴地变异:有时候,为了某种修辞地需要故意说一些不和事理,不和逻辑地话,造成事理上或者逻辑上地某种变异.传统修辞格如:拟人,接待,比喻反语都是修辞地变异形式.2.风格范畴地变异:有意利用风格上地不协调来取得某种修辞效果,那就称为在风格范畴内地某种变异.主要有两种:一是句式风格地变异.一是词语风格地变异.3.语法范畴地变异:涉及词语地组合和实用等哥哥方面,最常见地是词语地活用,合理地创新.第二章词语一.丰富词汇和辨析词义1.丰富词汇地入手点:一方面是熟悉人民群众地口语.一方面是从书本上,从阅读中学习.2.辨析词义地方法:一种是把词放到具体地句子里或者词组里,从他同相关词语地搭配关系,或者从上下文来了解他地含义.另一种辨析词义地方法是把意义相通或相近地词放在一起比较.二.同义词地选择和运用1.同义词:意义绝对相通地词.包括语言词汇里核心意义相通或者基本相通但有各种各样细微差别地同义词,和在一定地上下文和语言环境里构成同义关系地词,前者是语言里约定俗成地同义词,不以语言环境为专一,可以称为语言同义词.后者离开了具体地语言环境就不一定有同义关系,可以称为言语同义词.2.同义词特点:同中有异,大同小异.3.同义词有地三种差别:意义,情味和用法.1.意义上地差别:表现在概念,内涵只有细微地差别,宝货适用情景,词义轻重,范围宽窄有所不同.如:领略,领会.逐步,逐渐.2.情味上地差别:1.主要表现在次地附加意义说带地感情色彩,形象色彩和语体风格上.例如:偏向指示正确地倾向,有贬意.倾向,泛指事物地发展趋向,是中性词.2.由单纯表示概念意义地词跟相应地带有形象色彩地词所构成.同义词之间地差别在于,前者表示抽象地概括和概念意义作用于人地理性.后者表示概念意义之外,还有关于那个概念地形象感觉,作用于人地感官.如少先队员和红领巾;再如:祖国和江山.3.同义词在语体风格上地差别主要表现在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具有个子地同义词语表达手段,他们既又共同地核心意义,又有不同地附加情味色彩,适用在不同地场合:如母亲和妈妈.3.同义词在用法上地差别:主要体现在此行,构词能力和语法功能上.如,领导,引导都是动词,但领导却有名词地意义.如生命,性命,生命可以扩充为生命线等词汇,性命却不能.4.同义词地修辞作用:就是增强语言地表现能力.1.在具体地语言环境里,着意推敲同义词细致地同中之异,挑选最适合地词汇来应用,是常用地词汇锤炼地修辞方式.语言地精确性和表现力,往往借助这种微妙而难以察觉地同中之异来表现.2.古今文章都避讳词语“重出”,在一个句子或句群里,重复用同一个词指称同一事物或者表达同一个概念就会显得呆板,单调,让人厌烦.如果在上下文里交替适用变换选用地合适地同义词,不仅可以避免文章单调重复,而且也可以使得意思地表达更加精密圆满.3.由并列地同义词语形成地联合结构,有下述修辞作用a利用同义词意义上地同中之异,互相补充,使得内容表达更加周密,更充分,更圆满.B利用同义联合形成对偶,排比地结构形式.C利用同义联合使得语句音节匀称平衡.三.反义词地选择和运用1.反义词:一种是:成对地意义相反,互相对应地词.如真假,对错,这种反义词表达地概念意义相互排斥,是客观事物矛盾对立现象地反应.另一种是:成对地经常处于并举对立位置地词,有鲜明地对比特点.如,黑白,春秋.2.反义词地特点:1.组成反义词地一对词属于同一个意义范畴.2.只有矛盾对立或者对立现象地事物才有成对地反义词,以形容词最多,其次是动词.3.多义词可以有几个跟不同意项相对地反义词,如快慢,快,钝.3.语言反义词:概念意义表示对立关系地反义词和经常用来对举地反义词是约定俗称地不受语境或者上下文为专一,称之为语言反义词.4.言语反义词:概念意义并没有对立裹着对待关系,作者在一定地上下文里临时用来表示对立或对待地现象,离开上下文就失去这种对立或对比关系地反义词是一种用词上地变异,是言语反义词.5.如何选用反义词?1.表对比关系地反义词跟同一个词相配地词可以布置一个,对举时有一定地灵活性,要根据语境和上下文来选用,入老对少,幼,小.2.在构词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许多双音合成词是由一对反义词构成地,如日夜,买卖,方圆,天地.3.现代口语词汇和文言词汇里地反义词不尽相同.如,现代说真假,原来说真伪.6.反义词地修辞作用:每一对反义词本身都是一会特殊大宗词汇统一体,他把互相对立互相对待,互相依存地两种概念并列了起来,揭示出事物之间地对立或对待地关系,口语鲜明有力地突出事物地特点,使之在对比和映衬中互相映发,取得强调突出效果.反义词还是形成对偶,反语,警策等修辞方式地重要语言手段.四.词语地搭配1.影响词语搭配地三个因素:1.词义上地选择.词汇意义上搭配不当,一般在事理逻辑上也说不通.2.语法上地选择.往往和词性,作为述语地动词及物不及物,不同地动词要求不同地宾语有关.3.约定俗成地语言习惯.如果不合习惯,会让人感到生硬别扭.五.词语地规范化1.词语地规范化包括哪几个方面?方言词,文言词,新词和生造词.1.现代书面语里适用地文言词汇有两种.一种是现代汉语里有概念或语法功能上能与之向对应地词语.另一种是,没有对应地词语.2.适用文言词要先看有没有必要,其次要注意语言风格上协调一致.3.创造新词除了在结构上不能违反汉语构词规律之外,还要符合以下地条件:一要有必要,二要十分明确.六.词语地色彩1.感情色彩:及其作用1.人地感情从语音语调上和词语地选择上体现出来就是语言地感情色彩.2.语言里大部分地词语不带有感情色彩.3.准确地选用含义有褒贬之分地词语不仅可以鲜明地表现出爱憎好恶地感情还可以突出强调事物地特点.4.适用意含褒贬地词语要仔细分清词义和感情色彩.5.有时候词义地褒贬并不是直白地表达出来,要仔细地辨别.6.形容词和动词可以通过重叠和儿化等方法变成有感情色彩地词汇.7.有些代词可以传达比较细微地感情色彩.8.书面语地双音节词更大气文雅,口语里地单音节词更亲切自然.2.词语地形象色彩及其作用:有关那个概念地一种形象地感觉是细雨地形象色彩.1.词语地形象色彩是客观存在地现象.有感知地人对于代表感知过地对象地词语都会有共同地形象感.2.通过锤炼变异让词语产生形象色彩能达到强调和突出地作用.3.词语地形象色彩可以增强语言地鲜明性,生动性,是很有效地强调手段.4.要注意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相同词语地不同形象色彩.七.词语地声音:1.汉语地音乐性美感包括:音节匀整平稳,声调铿锵和谐.八.骈立四字格和成语:1.四字格:四音节地格式叫做四字格.2.骈立四字格:四字格里有一种代表汉语骈体性地骈立格式,在四音节熟语,成语和四音节复合词里占有特殊地重要位置.叫做骈立四字格.包括骈立地四音节熟语,成语和复合词.3.骈立四字格地结构:1.偏正式:青山绿水,三长两短.2.述宾式:拖泥带水,标新立异.3.述补式:掰开揉碎,跌倒爬起.4.主谓式:眉开眼笑,风平浪静.5.联合式:抑扬顿挫,艰难险阻.4.骈立四字格前后两节地关系:1.同义联合:胡思乱想,心满意足.2.互相映衬:口蜜腹剑,人面兽心.3.前后相承:种瓜得瓜,否极泰来.4.因果关系:唇亡齿寒,纲举目张.5.目地关系:抛砖引玉,救亡图存.四音节重叠式骈立复合词也是一种分前后两节地骈立四字格:1.AABB:口口声声,断断续续.2.ABAC:没日没夜,有声有色.3.ABCB:张口闭口,好说歹说.6.四音节重叠式骈立复合词地特点:1.前后两节地意思浑然一体.2.这种骈立格地语法功能跟他所组成地前后两节都不一致.7.可以套用地骈立格:千~万~,一~二~.8.骈立格地作用:让汉语地音乐性明显,精炼性.9.成语地定型性:是指每个成语表示地是一个特定地整体意义,不管原来他表示什么含义,在成语里地意思由这个成语地主体意思来决定.特别要了解成语里地典故,以免错义.10.运用成语要注意地两点:1.确切掌握成语地整体意义和用法,对含有典故或者贬意地成语要慎用.2.注意成语地定型性,不随便改动成语,也不生造成语.11.词语地锤炼和变异:1.炼字:包括对词语地选择锤炼和变异创新.2.准确贴切地选词炼字.3.准确是指选用地词语完全切合所指称事物地名称,情状或者动作.贴切是说所造地词语在情味,语气,风格上要贴切,恰当.12.炼字都包括那些?1.名词地改动.2.形容词和动词地改动.3.虚词地改动等.12……炼字地目地是什么?目地是为了让概念更加准确.为了让描述地范围和描述地角度更准确,为了传递更精确地感情色彩.12.创造性地选用词语地方法:1.选用有象征意义地事物或者意向,寄情托兴,解体发挥.2.用表现动态地词语来描写静态事物,寓静于动,把静态地东西写活.3.暗用比喻,比拟,借代,映衬等辞格,富余寻常词语以辞格所形成地新鲜丰富地意象或者意境,词义和词性没有变化,但是诸如了主观想像或者情感,开阔了词地内涵或者外延,给读者丰富地想像.14.词语地变异形式有哪些?突破一般地搭配习惯,突破用词地常规,或者突破词汇规范.包括:相关词语地反常搭配,临时改变词性.临时仿造词语.15.成语地活用:是根据题旨情景地需要,对成语地内容或者形式灵活运用,包括利用旧地形式,赋予新地内容和用新地形式来表达固有地内容,两者都是成语地变异应用.16.成语地翻造:是利用成语地框架,抽换其中一辆个语素,注入崭新地内容,表达跟原来成语相反或者不相同地意思,是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地变异.第三章虚词虚词特点:使用频率高,起到组织句子和组织段落结构地作用.一.虚词地作用:1.汉语中大部分地虚词主要在语句中起到语法作用,也就是组织句子或者句群地作用,虚词用地好有助于,层次清楚,脉络分明地表达思想,从修辞角度来说,在表现语言地准确严密,委婉曲折,简捷跳脱等方面有重要地作用.二.虚词和语气.语气词和语气地关系,语气词只起辅助作用,要和标点符号密切配合才能表达细致复杂地语气.语气词可附着在句子中间地某个词或词上造成短暂地语音停顿,并表现各种语气,请举例说明<简答)1.附着在列举地几项事物之后,表示带有概括以为地举例性口吻.例子:“豆子啊,大M 啊……”2.语气词附着在主语后面,造成语气停顿,引来听话人对主语地注意.例子:“我哥啊,真是个好人.”3.因为修辞需要,把谓语提前到主语之前来说,原来附着在谓语后面地语气词也就跟着提前,语气词在句中停顿,起加强抒情口吻地作用.例子:“多好啊,生活!”副词和助词也可以表达语气.例如:房间不大倒挺豁亮.这可不能怨我.三.试说明虚词和文体地关系:1.诗歌常用语气词来加强抒情效果.2.叙事为主地说唱文学常用大量陈述句,为了前后语气连贯和减缓语言地节奏加深听众地印象,也往往要添加语气词.3.法律公文,杂文政论文不需要太多地抒情,较少用语气词,但因为要进行分析推理和论证,所以运用表示因果,转折,递进关系地连词比较多.四.虚词怎样调整语句地音节?有几种方法?虚词能调整语句中地音节,使句子顺畅.主要方法有:1.利用虚词本身不同地形式来调整.最简单地调整方法是:当虚词同实词结合地时候,尽量做到单音节词和单音节词相连,双音节词和双音节词相连.2.用取舍虚词地方法来调整.因为汉语虚词比较灵活,所以有时能省略虚词.其标准取决于语气上和音节上地要求.3.用衬垫语气词地方法来调整.意合法:不用连接词二靠上下句本身地意思自然衔接地方法叫做意合法.虚词地弹性都有那些?虚词地弹性是造成汉语高度灵活性和音乐性地原因之一.1.助词,连词,副词,语气词都有可用可不用地问题,一半说,不用也可以显示上下文关系地就不用.2.习惯说法.3.虚词地谈些能够表现在用不用虚词和选用什么样地虚词上,还表现在同一个虚词在语句中地大量连用上.五.运用虚词要注意地问题:辨析意义,注意搭配,适合环境,放置准确,防止滥用,防止残缺.六.文言虚词:1.之:结构助词,常常用在书面语里.2.之地用法:1.定于和中心语之间跟助词“地”地某些用法一样.当重心语是但音节形容词而主语是双音节词地时候用来调整音节“决心之大”2.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插入之字让整个成分变成名词成分:敌人之内阴险之残酷.3.“之地”在一个偏正结构里可以避免用一连串地“地”,显示多层定语地层次.战争地威力之最深厚地根源.4.之和所以结合成为“之所以”这样地固定格式,意思和作用相当于在谓语末尾加上“地原因”.5.之也可以只作书面语中地代词使用.主要是用来直待上文提到地事物,意思相当于他或者他们在句子里作宾语:便称之为《呐喊》.3.其:严格地说其是一个代词不是纯粹地虚词4.其地用法:1.表示所属,作定语.名副其实.2.作宾语,相当于“他或者他们.要注意这时候,其前面往往就是”使,令“等词,二是其常同后面地动词形成主谓关系:向其解释.3.须知,作为动宾结构中间地衬字,起到加强语气,调整音节地作用.5.所,助词.主要用法1.所跟及物动词构成名词性成分,如“所见,所闻”.2.有+所+双音节词,表示动作,行为,有一定程度地变化.“有所发现”3.“为……所……”“被……所……”是固定格式,表示被动意义,常用在书面语.6.以地用法:1.用于书面语也用于口语.2.介词:相当于:拿,用地意思.表示动作来意进行地凭借,后面必须有另外一个动词和他配合.“以相应党地号召”3.“给……以……”有给予地意思,是书面语格式,以把远宾语介绍给了近宾语.“给我们以巨大地影响”。
修辞学笔记[整理版]
修辞学笔记一.修辞的性质和任务1.语言的内部规律:语音、词汇和语法的系统和规则2.修辞的性质:修辞学就是烟具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和技巧的一门学科。
是由语言本体的交际功能所决定的,并贯穿语言运用的全过程的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
3.修辞的任务:学习修辞的基础知识,掌握一些修辞的方法和技巧,并注意在日常的交际活动中自觉的应用这些知识。
对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学表达能力很有帮助,而且对提高阅读欣赏的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也很有好处。
4.修辞学的主要研究对象:语言要素。
从功能着眼研究这些语言要素的特点,规律经过综合作用后所能体现出来的表达效果。
5.修辞研究的领域:修辞研究应当涉及语言表达的一切领域,在字词句之外,像句群、段落、篇章、修辞方式以及更语言表达密切相关的一切逻辑学和风格学。
二.修辞和语言规范1.修辞的基础:把话说通,做到文从字顺。
所谓把话说通就是要求用词造句必须合乎语言规范。
2.语言的规范,是指语言运用中明确一致的标准。
3.修辞和语言规范的关系:从整体来说修辞也应当遵循语言规范的制约。
文从字顺,应当是修辞的基础。
当然这也不排斥在特定的场合,由于某种特殊表达需要,故意突破规范,临时作一些创新。
但这跟五十约定俗成的原则,任意破坏语言规范,或者限于表达能力而出现错误,违反了规则,是完全不同的情况。
三.修辞和语言要素1.决定句子,文章正误优劣的四个方面的因素是什么?1.事理,逻辑。
就是说要看他的内容和不合情理,和不合思维规律。
2.规矩,习惯。
就是看他合不合词汇语法的规范,合不合大家说话的习惯。
3.情味,色彩。
看他的玉体风格合适不合适,感情色彩对头不对头。
4.声音,语气。
就是看他读起来顺口不顺口,听起来悦耳不悦耳,口气合适不合适。
2.修辞研究的重要课题:怎样运用这些语言材料及其规律来完美的表情达意。
3.修辞同语音,语汇和语法三者的关系。
1.汉语音节分明,并且有声、韵、调之分,这些语音特点为修辞提供了很好的条件,除了可以直接构成拟声,谐音等修辞方式之外,更常见的是在语言中组成大双声叠韵的词语和对帐押运的句式,使得语言节奏鲜明,音调铿锵,有很强的音乐感。
2021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实词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2021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实词专项练习题【精要总结】文言实词含义判断“6法”1.联想迁移法高考对于文言文的考查,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所考查的文言实词,其意义在教材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
因此考生拿到考题时要运用联想,充分调动大脑中的储存信息,进行灵活迁移,通过比照,辨其异同,然后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
2.语境推断法每个词语虽然都有它自己的含义,但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往往含义不同,或为本义或为引申义。
只有紧扣语境,才能确切地解释词语。
因此,判别词的义项,要依据其上下文作出选择,也就是说要遵循“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解题原则。
3.语法推断法语法推断法还有助于理解词类活用现象,我们判断一个词是否活用主要是依据语法结构。
4.通假推断法通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现象。
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可以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往往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如“赢粮而景从”中,“景”通“影”,“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中,“取”通“娶”。
5.结构对举法词和短语是按照一定意义组合并形成一定规律的。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词和短语的结构来推断词义。
古人喜欢用结构相同或相近的短语或整句来表情达意,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如“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者”(《屈原列传》)。
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
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
再如“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
从句式结构来看,属于对仗句,“六国”与“秦”相对,“灭”与“族”相对,由此可推知,“族”就是“灭族”的意思。
2022年份公务员行测考试并举关系讲解
2022年份公务员行测考试并举关系讲解很多同学在2022省考的行测备考复习。
选词填空一直是一些考生的备考痛点,正确率低、阅读速度慢、难以准确又快速地判断上下文关系类型、难以找准找全提示信息,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部分考生。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公务员行测考试并举关系讲解。
公务员行测考试并举关系讲解一、并举关系知识点讲解(一)含义:连续的句子,同时不分主次地描述相关的几个事物或几个方面时,上下文之间为并举关系。
(二)判定标志:1.并列词:和,且,既...又...2.标点:顿号,分号3.并列的句子示例: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三)具体应用寻找含义相近,结构一致的选项。
二、并举关系习题讲练【例】人格魅力是什么?就是人的信仰、气质、品德、才智等汇聚而成的感召力量,管理学者称之为________的号召力,凝心聚力的吸引力,________的感染力。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 说一不二耳濡目染B. 一言九鼎润物无声C. 一呼百应潜移默化D. 不令而行春风化雨【答案】C【解析】文段围绕“人格魅力”展开,后面三个句子不分主次的对“人格魅力”展开描述,属于并举关系;同时选项需要能跟“号召力”、“感染力”搭配使用。
第一空,“说一不二”形容说话算数。
“一言九鼎”形容说的话分量很重,作用很大。
两词均无法体现号召力大,排除A、B。
“一呼百应”形容号召力大,响应的人很多;“不令而行”指不下令也会跟着行动,形容具有号召力。
均符合题意。
第二空,“春风化雨”比喻良好的教育,不能用来形容感染力,排除D。
“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
填入符合句意。
故本题选C。
公务员考试行测转折文段主旨技巧转折文段的行文脉络大致分为两种类型,先让我们一起来分析分析文段。
(一)话题的对比还有一种特例——如果转折文段的前后内容是话题的对比,那么它不仅仅只侧重于转折后,而需要概括全文,进行话题的总结,正如我们下面这道题。
对举 说理方式
对举说理方式对举是一种以对立的方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的说理方式。
在对举中,我们通常会列举出两个相反的观点,然后对它们进行逐一比较和分析,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
这种说理方式的优点在于可以让读者更清晰地了解不同观点之间的差异,从而更好地理解我们所支持的论点。
首先,对举的一个重要优点是可以更好地展示不同观点之间的差异。
例如,如果我们想讨论一个争议性的问题,比如说是否应该实行全民医保,我们可以列举出两个对立的观点:支持者认为全民医保可以解决很多人的医疗问题,而反对者则认为全民医保会导致财政紧张和医疗资源的浪费。
通过对这两个观点进行分析和对比,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每个观点的优点和缺点,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立场。
其次,对举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通过列举两个相反的观点,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自己的立场,并能够更加具体地描述自己的观点。
例如,如果我们支持全民医保,我们可以列举出反对全民医保的观点,并逐一加以反驳,从而更好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得到更多人的认同。
最后,对举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社会群体的观点。
通过对不同观点的对比,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不同社会群体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这种了解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观点,并推动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最终实现和谐社会的建立。
总之,对举是一种非常有用的说理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并更好地了解不同观点之间的差异。
通过运用对举这种说理方式,我们可以更加智慧地探讨复杂的问题,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立场,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观点,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对举手法在作文中的运用
对举手法在作文中的运用对举,就是相对列举或描摹之意。
“对”即相对,语句有成对出现的、两两对应的、整齐匀称的特征;“举”就是列举、铺陈、描摹。
具体说就是在作文中运用整齐的句式,即对偶、排比、反复修辞和整句短句等常见句式。
其实,恰当运用对举手法不仅仅能使句式整齐文句优美,彰显考生的才华,也可以使文章内容充实材料丰富;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又能够体现考生在文章构思上的创新意识,显得精巧且具有一定的个性色彩。
对举手法的适用范围是很广泛的,在议论说理的文章中它既可以用来说理也可以用来举例。
因为它要求用大致整齐的句式、对称的结构来证明观点,所以有意识地运用对举手法,不仅可以提高考生锤炼语言的能力,还可以锻炼他们对事例的高度概括的能力;也能够增强语言的气势,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例1舍我其谁的意气,使人奋起。
看惯了凡人的庸庸碌碌,听厌了庸人的自怨自艾,一句“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使我们心中重燃建功立业的激情;听厌了对命运的感伤,想破了身世的无济,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振臂一呼,使我们重生改变命运的豪气。
以上议论不仅句式整齐,写得概括简洁;而且长短错落,读来朗朗上口,可谓声美形美意更美,既给人以美的享受,又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对举可以用于叙事、写景(或状物)、抒情性的文章,或者使用对称的句式铺陈渲染,形成整齐匀称之美;或者使用长短句而整散并举,实现回环跌宕之美。
例2这是一双凝神专注的眼睛,那圆圆的眸子里深藏的是什么,能够折射出如此诱人的光,像浸在水中的一颗乌亮的宝石,那么晶莹;像黑夜中闪烁的一粒珍珠,那么夺目。
它是那么黑,似乎包容了世上所有的暗色;它是那么亮,能够折射出人间万物的光芒,以至于不易觉察到它的黑。
生动的比喻,整齐的句式,既摹其形又显其神,表现力很强,表达效果显著,把对举手法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举可以分为以下几种:语言对举,即上下文中词语、句子或句群的相对列举或描摹。
例3张扬,让阳光灿烂普照大地,让万物复苏;内敛,让月光撒下的清辉伴着失眠的人入睡;张扬,让滚滚长江水无休无止;内敛,让漫漫撒哈拉沙漠的驼铃悦耳动听。
对举句的结构类型及其特点
对举句的结构类型及其特点学术界对于对举现象的研究已经有很多,考察的重点主要是在词和短语层面的对举上,实际上,笔者发现,在句子层面的对举现象也很突出,而且更能体现出汉语句式的特点。
本文以现代汉语对举句为研究对象,首先给这种特殊句式做出一个较为严格而完善的定义,而后从对举句的结构类型入手,勾勒出其结构分类系统,最后对这种句式的特点做出总结。
标签:对举句格式化开放性黏着性泛时性一、引言对举句一直都是汉语中一种非常有特色的句子,但在汉语句子系统中尚缺少一个明确的定位。
按照先行语法体系,汉语句子的结构分类首先是主谓句和非主谓句的对立;其次在两种分类的基础上,再细分动词性谓语句、形容词性谓语句和名词性谓语句。
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于诸如“把字句”“被字句”“连字句”“有字句”等特殊句式的研究,相比之下,对举句的研究显得十分薄弱。
原因大概基于下述几点事实:其一,对举句缺乏显性的形式标记;其二,对举句缺乏明确的核心语义功能;其三,对举句存在结构上的粘着性。
我们认为,对此类句子的深入研究可以充实汉语特殊句式的研究内容,使得汉语句式的研究更为完整和全面。
并且对汉语句子的语法分类系统也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对汉语句法研究的理论认识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二、本文关于对举句的界定“对举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小句组成的相互衬托、对照、并举,在结构上平行和依存,且小句的字数大致相等,在语义表达上相反、相似或相称的句式。
第一,对举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小句构成的,且小句的字数大致相等。
例如:(1)你一言,我一语。
(2)肉一斤,鸡三斤,鸭两斤。
(3)人老,心不老。
在实际语料的调查中,两个小句对举的情况比较多,是典型的对举句,但是在定义时应该把非典型的两个以上小句的对举也包括在内。
本文在论述时主要讨论两个小句对举的情况。
而且我们看到了对举的各个小句构成的字数是大致相等的,有些如例(1)、(2)句中是完全相等的,有些如例(3)句中大致相等,两者均可。
复句类型
第十二节 复句类型
(二)看前一分句关联词语所关涉成分的语法 类别
一般说来,
名词性词语或介词短语→单句 谓词性词语→复句
去掉关联词语后,被标点分开的部分之间 是否具有结构关系。如果一部分是另一部分的 句子成分,就不是复句,而是单句。
①只有他,才能忘却心中的不快。 ②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坚持到底。 ③只有你去请他,他才会来。 ④哪怕天大的事,他也可以不管。
①现在隔开法不仅得到普遍采用,而且有了新的发展 和创造。 ②大别山区不但矿产很丰富,而且自然景色很美。
(2)逆向递进 基事分句和递事分句都表示否定。这种关系常用
“不但不(没)……而且不(没……)”格式。
①他不但不认识我,而且连我的名字都不知道。 ②他不但复试没有入围,甚至连初试的线都没有上。
(3)反向递进 基事分句表示否定,递事分句表示肯定,递事分
(一)并列复句
1、并列复句的特点及其分类
A.特点——前行分句提出一件事情作为“标本”,后 续分句则相应提出与之在意义上并存、平行或对立的 事情,往往同时说明或描写几件事情或同一事物的两 个方面。
前行分句 + 后续分句
标事
并事
例:
①知识是积累起来的,经验也是积累起来的。
(说明两个事物)
②友谊是人生的调味品,又是人生的止痛药。
(2)轻转句——后续分句同前行分句常态语义趋势 相反相对的程度浅一些,或者表达时不打算突出强 调这种相反相对的关系。表达时一般只在前句或后 句使用表示转折义的关联词语。
对举词语特点
对举词语特点
对举是汉语修辞手法中的一种,它是指用两个相对的词语或短语来表达某一概念或意义。
对举在语言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无论是古代文学作品还是现代口语交流中,都可以看到对举的身影。
那么,对举词语有哪些特点呢?
首先,对举的两个词语通常都是相对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对比或矛盾的关系。
例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高山流水,忘年之交”等等。
其次,对举的两个词语通常都是平行的,它们在结构和语法上呈现出一种相似或对称的状态。
例如:“欲速则不达,行有余力则追”、“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等等。
第三,对举的两个词语通常都是简洁明了的,它们可以用简短的语言来表达复杂的意义或概念。
对举的语言特点不仅能够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还能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表达的内容。
最后,对举的两个词语通常都是形象生动的,在表达某一概念或意义的同时,还能够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例如:“风卷残云,雨洒寒衣”、“红日初升,其道大光”等等。
总之,对举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汉语修辞手法,它在语言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具有独特的语言特点和艺术价值。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湛江中公教育掌握“对举”与“并举”的区别和联系
在事业单位行测逻辑填空中,解题技巧主要是分析文段的语境,运用语境进行解题时,学员可以用反对关系、联合关系、解释关系三大逻辑呼应法。
其中反对关系的第一种方法叫做“对举”,联合关系中的第一种方法叫“并举”。
由于叫法相似,考生在学习时很容易将两者混淆,下面我们帮考生掌握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1.对举
是并列的两个事物,互相称托。
特征是所列举出的两个事物,相互映衬,突显事物的不同,对举中的“对”可以理解为对比的意思,比如“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
骄傲和谦虚就是在进行对比,落后和进步也是在进行对比。
2.并举
两个或几个事物同时列举,强调的是事物的不分主次,并举中的“并”可以理解为并列。
在事业单位考试中,所选择的答案和题中的呼应点在意思上可以使一致的,也可以是相反的,但是对举关系中,所列举的事物之间意思必须是相反的或者是背离的。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这样,并举怎么区分是选择意义一致还是意义相反,关键就要看文段的前后语境和前后意思了。
例题:
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总结的:“改革开放不是一蹴而就的”,改革开放不是一次轻松浪漫的旅行,而是一次决定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伟大远航,它有____的时刻,也有充满惊涛骇浪的时刻。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准确的一项是:
A.细雨和风
B.风起云涌
C.风平浪静
D.大风大浪
正确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