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时代后发展国家追赶先进生产力的经验和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化时代后发展国家追赶先进生产力的经验和启示
作者:李卉
来源:《中国市场》2008年第27期
摘要:全球化对于后发展国家的发展,可以说是挑战与机遇并存。
在全球化进程中能否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关键要看后发展国家如何应对。
在这方面,分析一些国家的成功经验,可以为我们谋求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全球化;发展国家;先进生产力;经验和启示
韩国是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主要代表,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成就令世人瞩目,被称之为“汉江奇迹”。
其经济起飞和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有三个比较突出的特点。
其一,大力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在参与世界经济交往的过程中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
早上世纪60年代,韩国就开始将过去的进口替代发展思路转向出口导向发展思路,提出了“出口第一”和“贸易立国”的主张。
最初,由于工业基础薄弱和自然资源缺乏,韩国只能从国外先进口原材料和半成品,结合自身拥有丰富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发展加工制造业,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进入70年代,韩国抓住世界产业结构升级的机遇,承接从日本等发达国家转移出来的重化工业,实现了产业重心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的过渡。
重化工业的发展使韩国工业出口构成有了质的提高。
1970-1979年,重化工业的产出以年平均21.4%的速度增长,轻工业却只有14.8%。
重化工业占全部制造业增值份额从1970年的41.8%上升至1979年的54.7%,同期占制造业总出口份额从16.5%上升至42.5%。
进入80年代以来,出现了新一轮的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发达国家加速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产业,到1992年,韩国公司已经控制世界记忆芯片市场的12.1%,三星公司成为世界排名第5位的DRAM生产商,在1兆位和4兆位的DRAM生产方面已跃居世界第一。
其它如乐喜金星、现代电子工业公司等韩国企业也在世界DRAM生产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在有些信息技术领域,韩国公司在生产与设计技术甚至领先于许多西方跨国公司。
其二,政府积极、高度干预经济。
韩国是典型的政府主导型经济,与其它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政府对资源配置的影响非常突出。
首先,管理和指导全国经济发展的最高机构韩国经济企划院从20世纪60年代起,一直定期编制长短期经济发展计划和财政预算,为韩国轻工业开发、重化工业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提供指导和政策支持。
其次,政府有选择地扶植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把企业在市场经济中优胜劣汰的过程人为地缩短了。
韩国三星、LG、SK和现代这四大企业集团长期得到政府多方面扶植,银行在贷款上给予许多便利,因此在短时间内迅速壮大,经营范围已涉及制造、化工、流通、金融等领域。
据韩国开发研究院统计,这四大企业
集团已占据韩国70%的市场。
其中,汽车产业占93.1%,电子半导体占89.1%,电脑及配套产品占83.5%,原油及化工占77.7%。
再次,政府在执行经济发展计划时,还运用经济、行政、法律和道义等手段来保证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
其三,积极推进科技和教育发展。
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韩国科技发展逐渐走出了一条以引进技术为主、自有技术为辅、大力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道路。
20世纪70年代起,韩国开始大量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发展改良型技术,重点培养与这些技术相关的人才。
进入80年代,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提出了“科技立国”的口号,日益注重高新技术的研发。
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最主要的途径,也是生产力系统当中的准备性要素。
韩国之所以能够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舍得对教育做大的投入是一个重要原因。
据统计,韩国高中毕业生升入大学的比例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包括私人投入在内韩国对教育的支出多年来一直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10%。
与韩国这样的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印度生产力在整体上仍处于工业化的发展阶段,但软件业发展迅速,使其生产力实现了非均衡的跳跃式发展,成为后发展国家追赶、超越发达国家先进生产力的样板。
印度软件业发达的原因有四点:一是语言优势。
印度历史上长期被英国殖民统治,作为一种“遗产”,英语在印度的普及率很高,客观上为计算机软件的编写及语言交流提供了保障。
二是丰富而低廉的高科技人力资源。
印度的基础教育薄弱,但高等教育在后发展国家中非常突出。
印度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按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模式,陆续在全国创建了6所印度理工学院,为日后发展信息技术产业储备了人才。
但由于经济发展整体水平限制,高等教育过于超前的发展曾经一度使专业人才没有用武之地,是世界范围内信息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给印度执行的高等教育政策以丰厚的回报。
一种封闭条件下的“失误”,在开放条件下变成了优势。
印度编程人员的低工资对于许多发达国家的软件设计等工程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成为印度软件业在世界信息化进程中的竞争优势。
三是政府支持。
在后发展国家中,印度信息技术产业起步很早,1985年,印度政府就提出了“要用电子革命把印度带入21世纪”的主张,并把软件业确定为优先发展的产业部门。
1991年对软件业实施零税赋,优先给发展软件业相关的企业提供银行贷款。
为了获得发展软件业所需要的资金和技术,率先在软件业的投资领域向国际资本开放,软件业企业在技术设备进口方面也享受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
对软件业的支持,还突出体现在印度政府对以国家级软件技术园为主的各级软件技术园的建设上。
根据印度政府设立软件技术园的目标有:为软件和服务出口商建立必要的基础设施;帮助其获得批准手续和相关证书;为软件开发机构提供市场分析、技术评估及销售方面的配套服务;培训软件专业人员。
政府对软件园的建设取得显著效益,在1996年,各级软件技术园的软件出口额已达到2亿美元,。
四是与国际市场联系紧密。
印度软件业在20世纪90年代的多数年份里,都以年55%的高速度增长,这种增长势头主要是靠出口拉动的。
在90年代初期,跨国公司在印度承担的项目占印度软件出口额还不到10%,但新近的统计表明,这一部分现在已经接近印度软件出口总额的60%。
韩国、印度所实现的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对于在全球化背景下其它后发展国家谋求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最重要的启示是,如何利用内部条件与外部条件的相互作用发挥和培育自己的比较优势,在参与世界交往的过程中争取实现自主的发展。
这里有几点是值得高度关注的。
首先,必须恰当地认识自己的优势与劣势。
仅从一个国家的生产力系统看,因受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限制,有些生产力要素会出现闲置状况,并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如果不局限于个别生产力系统,而从多个生产力系统相互作用,乃至多个国家整体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中看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生产力要素,其生产力发展的前提条件的劣势与优势可能会发生认识上的转化。
重新认识自己生产力状况,能够为后发展国家正确选择适合国情的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类型提供客观基础。
同时,从交往的角度认识本国生产力状况,通过与各个国家生产力发展道路和成就的比较,有助于认识开放型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为抵御其负面影响提供借鉴。
其次,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与指导。
后发展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社会发展导因上存在着根本的不同,前者社会发展的因素是从社会内部逐渐发育成长起来的,类似一个“自然”过程;后者是与其它国家,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相互作用中提出自己社会发展任务的,有着更多的“人为”色彩。
所以,后发展国家的社会发展不能缺少政府的自觉的有意识的推动,追赶发达国家先进生产力、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也是如此。
再次,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要重点突出、量力而行。
由于后发展国家的国情有别,应对全球化谋求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对策也自然会有所不同。
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到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选择,都应当立足国情,结合自身优势突出重点,万不可盲目求高、求全。
当然,在世界经济交往中各个国家生产力的比较优势还始终存在动态性的一面,抓住时机实现产业升级与稳健发展并不矛盾。
在一定意义上,参与全球化其实是一个与其它国家相互作用的过程,这决定了后发展国家追赶发达国家先进生产力只能是在不断调整中实现的。
最后,追赶先进生产力必须有相应的社会条件支持。
经济交往与政治交往和文化交往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后发展国家需要在世界交往中创造有利于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政治、文化条件。
在发达国家政治民主化的示范效应影响下,后发展国家人民的政治意识和参与意识提高很快,这种趋向往往给致力于发动与推进生产力发展的政府带来巨大的政治压力。
后发展国家既要顺应政治民主化的潮流,又要为发展生产力提供稳定的政治秩序,所以,应当在顾及经济社会总体协调发展的前提下有秩序地发展政治民主。
在文化全球化存在不平等交往的前提下,需努力为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营造有利的文化环境。
亚洲价值观对于韩国经济起飞和生产力跨越式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
如今韩国把儒家的权威主义运用到经济活动当中,成为“政府主导型经济”的价值观基础。
在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下,政府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取得了广泛的民众认同,使之能够动员和组织民众同心协力地追赶发达国家的先进生产力,在经济发展受挫时亚洲价值观的积极作用表现得更明显、直接。
作者单位:吉林医药学院
参考文献:
[1]金明善,车维汉.赶超经济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81.
[2]任晓.韩国经济发展的政治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92.
[3]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01)—中国技术跨越战略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