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七下第一章《三角形的初步知识》综合指导

合集下载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一章三角形的初步知识复习讲义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一章三角形的初步知识复习讲义

学生:科目:第阶段第次课教师:课题三角的初步知识复习教学目标了解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会画任意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以及高,两个三角形的全等条件。

重点、难点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内容知识框架考点一:典型例题【例1】如图,在△ABC中,∠A=∠ACB,CD为△ACB•的角平分线,•CE•是△ABC的高,(1)试说明∠CDB=3∠DCB;(2)若∠DCE=48°,求∠ACB的度数.【分析】(1)由CD为△ABC的平分线,可得∠ACD=∠DCB.再利用∠CDB•为△ACD的外角,可知∠CDB=∠A+∠ACD.(2)要求∠ACB只要求∠A,要求∠A只要求∠CDB.已知CE是高线和∠DCE=48°,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便可求得.【解】(1)∵CD是△ACB的角平分线,且∠A=∠ACB∴∠ACD=∠DCB=12∠ACB=12∠A.∵∠CDB=∠A+∠ACD∴∠CDB=3∠DCB.(2)∵CE是△ABC的高∴∠E=90°∵∠DCE=48°∴∠CDB=42°∴∠ACB=∠A=23∠CDB=28°.【例1】 如图,已知AB=AC ,AE=AD ,BD=CE ,说出∠1=∠2成立的理由.【分析】 利用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是证明线段或角相等的重要方法,要善于从组合图形中分解出基本图形,会用直观的方法寻找需要说明相等的线段或角所在的一对全等三角形,然后再说出全等的理由. 【解】 ∵BD=CE (已知) ∴BD-ED=CE-ED , ∴BE=CD在△AEB 和△ADC 中(AB AC =⎧⎪⎨⎪⎩已知)AE=AD(已知)BE=CD∴△AEB ≌△ADC (SSS )∴∠1=∠2(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例2】 如图,已知:AB=CD ,AC=BD ,试说明∠A=∠D .【分析】 若把∠A 、∠D 放在△AOB 与△COD 中,•不能直接证明全等,•若连结BC ,这样已知的两边与公共边BC 构成△ABC 和△DCB .根据条件两个三角形全等. 【解】 连结BC 在△ABC 与△DBC 中(AB CD =⎧⎪⎨⎪⎩已知)AC=BD(已知)BC=CB(公共边)∴△ABC ≌△DCB (SSS )∴∠A=∠D (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针对性练习1.如图,在△ABC中,高BD、CE相交于H,已知∠HBC-∠HCB=10°,∠1=12∠HBC,求∠A的度数.2.如图2,已知AB=CD,AD=BC,说出∠1=∠2的理由.解:在_______和_______中⎧⎪⎨⎪⎩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____________()∴∠1=∠2()3.如图3,已知△ABF≌△DEC,且AC=DF,说明△ABC≌△DEF的理由.解:∵△ABF≌△DEC∴AB=________ BF=________又∵BC=BF+_________,EF=CE+________.∴BC=_________.在△ABC与△DEF中⎧⎪⎨⎪⎩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ABC≌△DEF()4.如图1-5-9,已知AD=BC,OD=OC,O为AB中点,说出△AOD≌△BOC的理由.5.如图,△ABC 和△DBC 中,AB=CD ,AC=BD ,AC 和DB 相交于O ,说出∠1=∠2•的理由.考点二:典型例题【例1】 如图,已知AB 、CD 相交于O ,△ACO ≌△BDO ,AE=•BF ,•试说明CE=FD .【分析】 本题考查SAS 公理的应用,要证CE=FD ,只要证△OCE ≌△ODF .•显然∠EOC=∠FOD .需证OE=OF ,OC=OD .因AE=BF ,故需证OA=OB ,由已知△ACO ≌△BDO ,可得OC=OD ,OA=OB . 【解】 ∵△ACO ≌△BDO ∴CO=DO ,AO=BO ∵AE=BF ,∴EO=FO 在△EOC 与△FOD 中CO DO COE DOF EC FD =⎧⎪∠=∠⎨⎪=⎩∴△EOC ≌△FOD ,∴EC=FD【例2】 如图,在△ABC 中,AD 为BC 边上中线.试说明AD<(AB+AC ). 【分析】 证明边之间的关系一般是在一个三角形中利用“三角形边的关系推论”,所以考虑把线段AB 、AD 、AC 的等价线段放在一个三角形中.因此需添加辅助线,而涉及到一边的中线问题需要引辅助线,常用方法:延长中线使之延长后的线段与中线相等并连结,构造成两个三角形全等. 【解】 延长AD 到E ,使DE=AD 在△ACD 与△EDB 中AD ED ADC EDB CD BD =⎧⎪∠=∠⎨⎪=⎩∴△ADC ≌△EDB∴BE=CA在△EBA 中,AE<AB+BE ∴2AD<AB+AC 即AD<12(AB+AC )【例3】 如图,已知AB=AC ,D 、E 两点分别在AB 、AC 上,且AD=AE ,试说明:△BDF ≌△CEF . 【分析】 在△BFD 与△CFE 中,有一组对角相等,由已知条件得,BD=CE ,•只要证明它们的另一组对角∠C 与∠B 相等,就可证出结论,为了证∠C=∠B ,可以由△ACD•与△ABE 全等得到.【解】 在△ABE 与△ACD 中AB AC A A AD AE =⎧⎪∠=∠⎨⎪=⎩∴△ABE ≌△ACD ,∴∠B=∠C ∵AB=AC ,AD=AE ,∴BD=CE在△BDF 与△CEF 中B C DFB EFC BD CE ∠=∠⎧⎪∠=∠⎨⎪=⎩∴△BDF ≌△CEF .【例4】 如图,BD 、CE 交于O ,OA 平分∠BOC ,△ABD 的面积和△ACE 的面积相等,试说明BD=CE . 【分析】 有了角平分线性质定理,使证明线段相等又多了一种方法.同时利用图形的面积关系转化成线段之间的长度关系,也是几何证明题中常用的方法. 【解】 过A 作AF ⊥BD ,AG ⊥CE ,垂足分别为F 、G . ∵OA 平分∠BOC∴AF=AG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S △ABD =S △ACE ∴12AF ·BD=12AG ·CE ∴BD=CE .针对性练习:1.如图,已知∠1=∠2,∠3=∠4,说明AD=BC 的理由. 解:∵_________,__________(已知) ∴∠1+∠3=_________. 即_______=_______. 在_________和________中∴△_______≌△_______( ) ∴AD=BC ( )2.如图,在△ABC 中,∠ACB=90°,AC=BC ,AE 是BC 边上的中线,过C 作AE•的垂线CF ,垂足为F ,过B 作BD ⊥BC 交CF 的延长线于点D .(1)试说明:AE=CD ; (2)AC=12cm ,求BD 的长.3.如图,在△ABC中,∠C=90°,AC=BC,BD平分∠CBA,DE⊥AB于E,试说明:AD+DE=BE.4.如图,△ABC两条角平分线BD、CE相交于点O,∠A=60°,求证:CD+•BE=BC.5.如图,在△ABC中,AD是BC边上的高线,AF是△ABC的角平分线,∠BAC=100°,•∠C=60°,求∠FAB、∠AFD、∠FAD的度数.。

浙教七下第1章三角形的初步知识 聚焦求角问题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辅导文章

浙教七下第1章三角形的初步知识   聚焦求角问题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辅导文章

聚焦求角问题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四川 向茂江在学习与三角形有关的角时,同学们会遇到许多求角的问题,其中有些题目看似简单,却很难入手,或者是由于思考不全而造成漏解,怎么办?要知道,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金钥匙。

本文将谈谈数学思想方法在这类题目中的运用,希望对同学们的解题有所帮助。

一、整体思想例1. 如图1,若P 为∠B 、∠C 的角平分线的交点,求12BPC A ∠-∠的值。

分析:本题的关键在于从整体着眼,利用PBC PCB ∠+∠建立与A ∠与BPC ∠的关系。

解:∵11,,22PBC ABC PCB ACB BPC ∠=∠∠=∠∠=180º()PBC PCB -∠+∠ ∴12BPC A ∠-∠=180º111222ABC ACB A ⎛⎫-∠+∠+∠ ⎪⎝⎭=180º12-⨯180º=90º. 二、方程思想例2. 如图2,在ABC 中,∠A ∶∠ABC ∶∠ACB=3∶4∶5,BD 、CE 分别是边AC 、AB 上的高,BD 、CE 相交于H ,求∠BHC 的度数。

分析: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结合已知条件可先求出∠A 、∠ABC 、∠ACB ,因为∠BHC 在BHC 中,则需先求出∠DBC 和∠ECB 的值。

解:设3A x ∠=,则4,5,ABC x ACB x ∠=∠=∴345x x x ++=180º. ∴x =15º.即∠A=45º,∠ABC=60º,∠ACB=75º,在△DBC 中,由∠DBC=90º知△DBC 是直角三角形,∴∠DBC=90º-75º =15º。

在△ECB 中,由∠CEB=90º知△ECB 是直角三角形,∴∠ECB=90º-60º =30º。

在△BHC 中,∠BHC=180º-15º-30º=135º.点评:由于∠A ∶∠ABC ∶∠ACB=3∶4∶5,设3A x ∠=,则4,5,A B C x A C B x ∠=∠=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就可以得到一个关于x 的方程,即345x x x ++=180º,从而求得∠A 、∠ABC 、∠ACB ,这种方法会经常用到,要注意掌握。

浙教七下第1章三角形的初步知识 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 辅

浙教七下第1章三角形的初步知识 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 辅

浙教七下第1章三角形的初步知识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辅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梳理山东于秀坤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是三种重要的线段.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理解概念1.三角形的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三角形的高线,简称三角形的高. 在学习三角形的高时,大家应用注意理解以下几点:三角形的高是线段,而不是射线,也不是直线. 一个三角形有三条高.三条高的位置因三角形的不同而不同.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都在三角形的内部;直角三角形的有一条高在三角形的内部,它是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另两条高和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重合;钝角三角形有一条高在三角形的内部,它是最长边上的高,另两条较短边上的高则在三角形的外部. 锐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都交于一点.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的交点在三角形的内部;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的交点在直角顶点.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的所在的直线交于三角形外于一点. 图1图2图3 2.三角形的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与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理解三角形的中线应注意以下几点:三角形的中线是一条线段.不是射线,也不是直线. 无论是锐角三角形、直线三角形,还是钝角三角形,三角形的中线都交于三角形内部一点.如图4,线段AD、BE、CF是三角形的中线,它们交于三角形内于一点0. 图4 3.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在一个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角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理解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应注意以下几点: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不同与一般角的平分线.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是一条线段.而角的平分线是一条射线.1 一个三角形有三条角平分线,三条角平分线都在三角形的内部,且交于三角形内部于一点.如图5,线段AD、BE、CF是三角形ABC的角平分线,它们交以点0. 图5 二、把握特征1.三角形的高具有以下特征:如图6,△ABC中,AD是△ABC的BC边上的高,则有AD⊥BC.∠ADB=∠ADC=90°;S△ABC=1BC·AD.2 图6图7图8 2.三角形的中线具有以下特征:如图7,△ABC 中,AD是△ABC的中线,则有BD=CD;S△ACD=S△ABD=1S△ABC. 23.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具有的特征:如图8,△ABC中,AD是△ABC的角平分线,则有:∠BAD=∠CAD=1∠BAC.22。

七年级数学三角形的初步知识;图形和变换浙江版知识精讲

七年级数学三角形的初步知识;图形和变换浙江版知识精讲

七年级数学三角形的初步知识;图形和变换某某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三角形的初步知识;图形和变换(一)三角形的初步知识1. 三角形的初步知识(1)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任何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2)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 ;(3)三角形按内角的大小进行分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4)三角形的外角定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5)三角形的三线的概念: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中线、三角形的高线。

2. 全等三角形:(1)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对应点、对应边、对应角;(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SSS、SAS、ASA、AAS。

3. 两个重要的定理:(1)中垂线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2)角平分线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4. 作图:作三角形(二)图形和变换1. 轴对称变换、平移变换、旋转变换、相似变换的概念及基本作图;2. 运用四个变换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 重点、难点重点:对前两章知识进行回顾复习;难点:知识的综合运用。

【模拟试题】亲爱的同学,你好!今天是展示你才能的时候了,只要你仔细审题、认真答题,把平常的水平发挥出来,你就会有出色的表现,放松一点,相信自己的实力!1. 试卷满分120分,答卷时间90分钟;2. 允许使用科学计算器。

一. 选择题(3’×15=45’)1. 下面有4个汽车标志图案,其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是A. ②③④B. ①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2. 在5×5方格纸中将图(1)中的图形N平移后的位置如图(2)中所示,那么正确的平移方法是图1 图2A. 先向下移动1格,再向左移动1格B. 先向下移动1格,再向左移动2格C. 先向下移动2格,再向左移动1格D. 先向下移动2格,再向左移动2格3. 在△ABC中,∠A=35°,∠B=45°,则与∠C相邻的外角的度数是A. 35°B. 45°C. 80°D. 100°4. 如图,将两根钢条AA’、BB’的中点O连在一起,使AA’、BB’可以绕点O自由转动,就做成了一个测量工件,则A’B’的长等于内槽宽AB,则判定△OAB≌△OA’B’的理由是A. 边角边B. 角边角C. 边边边D. 角角边5. 如图,△DEF是△ABC经过平移得到的,则平移的方向是A. 射线AC的方向B. 射线BC的方向C. 射线AD的方向D. 无法确定6. 将下列图形绕着一个点旋转120°后,不能与原来的图形重合的是A B C D7. 如图,D在AB上,E在AC上,且AD=AE,则下列条件中,不能判定△ABE≌△ACD 的是A. DC=BEB. AB=ACC. ∠B=∠CD. ∠AEB=∠ADC8. 如图,在△ABC中,∠C=90°,BD平分∠ABC,交AC于点D;若DC=3,BC=,则点D到AB的距离是A. 3B. 39. 如图,在△ABC中,AD是角平分线,AE是高,已知∠BAC=2∠B,∠B=2∠DAE,那么∠ACB为A. 80°B. 72°C. 48°D. 36°10. 三角形的三条高、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都分别相交于一点,且交点一定在三角形内的是A. 角平分线、高B. 中线、高C. 角平分线、中线D. 以上都不对11. 如图,将四边形AEFG变换到四边形ABCD,其中E,G分别是AB,AD的中点,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这种变换是相似变换B. 对应边扩大到原来的2倍C. 各对应角度数不变D. 面积扩大到原来的2倍12. 有下列6组长度的线段:①3,4,5;②3,7,4;③5,2,2;④4,4,4;⑤1,2,3;⑥a,a+2,2a+1(其中a>0);一定可以首尾相接组成三角形的是A. ①②③④⑤⑥B. ①④⑤C. ①⑤⑥D. ①④⑤⑥13. 下列关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说法:①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②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③有两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④有两边和一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三角形的初步知识》说课文稿

《三角形的初步知识》说课文稿

《三角形的初步知识应用》说课各位专家、各位在座的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章《三角形的初步知识》的应用。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学法指导、教学过程5个方面进行说课。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是初中数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本节课以三角形的初步知识应用为主线,结合图形的变换、概率、方程思想,即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梳理和总结,又为后继“特殊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学习做好知识上的铺垫。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我将教学目标分成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三角形的相关知识2、学会观察、分析图形,寻找相关条件和等量关系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和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图形分析能力、综合解题能力,学会“变”中找“不变”的数学思想。

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间的合作精神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第三部分: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运用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难点:三角形的几何说理需要一定的图形分析能力,如何观察图形特点,通过分析图形得到解题的关键条件是本节课的难点。

我将充分利用白板,生动、形象、直观地演示图形的变化,展示图形间的联系,揭示图形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图形,从而找到解题的关键点,化解、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第四部分:学法指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通过情境创设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第五部分:教学过程:接下来,我将重点介绍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由下面6个流程构成:情境引入---合作交流---知识梳理---综合应用---课堂小结---布置作业首先是(1)情境引入一堂真正有效地整合课,并不是从头到尾全部要用多媒体整合,而是找到本节课的整合点,将信息技术用的恰当,用的合理,体现信息技术用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因此通过一个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小游戏引入:课前,我分给每一桌(两个学生)10根牙签,要求这10根牙签全部用上围成一个三角形。

浙教版数学 七年级下 知识点归纳总结

浙教版数学 七年级下 知识点归纳总结

浙教版七年级下知识点归纳第1章三角形的初步知识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三角形任何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锐角三角形:三个内角都是锐角。

直角三角形:有一个内角是直角。

钝角三角形:有一个内角是钝角。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由三角形的一条边的延长线和另一条相邻的边组成的角,叫做该三角形的外角。

在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角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在三角形中,连结一个顶点与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这个三角形的中线。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能够重合的两个图形称为全等图形。

能够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两个全等三角形重合时,能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顶点。

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边边”或“SSS”)。

有一个角和夹这个角的两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垂直于一条线段,并且平分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简称中垂线。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SAS的推论)有两个角和这两个角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角边角”或“ASA”)。

有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角角边”或“AAS”)。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AAS的推论)全等三角形的判断定理:SSS、SAS、ASA、AAS是根据三角形的稳定性推导的。

第2章图形和变换如果把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起来,直线两侧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对称轴垂直平分线连结两个对称点之间的线段。

由一个图形变为另一个图形,并使这两个图形关于某一条直线成轴对称,这样的图形改变叫做图形的轴对称变换,也叫反射变换,简称反射。

最新整理初一数学教案第一章三角形的初步认识全章导学案(浙教版七年级下).docx

最新整理初一数学教案第一章三角形的初步认识全章导学案(浙教版七年级下).docx

最新整理初一数学教案第一章三角形的初步认识全章导学案(浙教版七年级下)1.1认识三角形(1)-----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三角形的概念.2.用符号、字母表示三角形.3.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二、学习重点:“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学习难点: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三、过程性学习(一)学前准备:1、定义:由不在直线上的三条首尾顺次连结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的三要素是、、。

如图,三角形记为,三角形的边,三角形的顶点为,三角形的内角为注意:表示三角形时,字母没有先后顺序,但通常按逆时针来排列。

(二)探索新知1如图,在三角形中,(1)比较任意两边的和与第三边的大小,并填空:a+bc→c–aba+cb→b-acb+ca→c-ba(2)结论:①②.(三)应用新知1、例1:判断下列各组线段中,哪些能组成三角形,哪些不能组成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1)a=3cm,b=4cm,c=8cm(2)e=5.7cm,f=6.2cm,g=11.9cm:2、当堂练:(1)下列哪组线段能组成三角形?并说明理由A1cm,2cm,3.5cmB4cm,5cm,9cmC6cm,8cm,13cm(2)如图,在三角形ABC中,D是AB上一点,且AD=AC请比较大小:ABAC+BC2ADCD四、评价性学习(一)、基础性练习(1)如图三角形ABC(记作:)中,∠B的对边是,夹∠B的两边是、。

(2)图中有几个三角形?请分别把它们表示出来。

2、已知四组线段:第①组长度分别为5,6,11;第②组长度分别为1,4,4;;第③组长度分别为4,4,4;第④组长度分别为3,4,5,其中不能成为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的是()A、①B、②C、③D、④3、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1和5,则第三边C的取值范围是()A.1《C《5B.4≤C≤6C.4《C《6D.1《C《6(二)、拓展提高1、已知三角形两条边长分别为12cm和6cm,第三边与其中一边长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的周长为多少cm?2、现有长度分别为2cm,3cm,4cm,5cm的木棒,从中任取三根,组成三角形架,有几种情况?分别写出每组数据。

浙教七下第1章三角形的初步知识 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应用 辅导文章

浙教七下第1章三角形的初步知识   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应用   辅导文章

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应用河北杜晓红在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这一结论的应用经常在以下几方面出现:一、已知三条线段,判断能否组成三角形.例1 有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的是()(A)7cm,3cm,4cm(B)3cm,4cm,5cm(C)2cm,3cm,6cm(D)12cm,3cm,6cm析解: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知,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应大于第三边,其实只要看较短的两条线段之和是否大于第三边就可以了.对选项逐项判断.选项(A)、(C)、(D)均为两边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三边,即3+4=7;2+3<6,3+6<12.而(B)项中有5<3+4,3>5-4,故选(B).二、已知三角形的两边的长,确定第三边的取值范围.例2 已知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分别为2,a,4,那么a的取值范围是()(A)1<a<5 (B)2<a<6 (C)3<a<7 (D)4<a<6析解:由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知4-2<a<4+2,得2<a<6,故选(B).三、已知三角形的两边的长及其它条件,求第三边的长.例3 两根木棒的长分别为2cm和7cm,要选择第三根木棒,将它们钉成一个三角形若第三根木棒的长为奇数,则第三根木棒的长是_______________cm.析解:设第三根木棒的长为xcm,则由三角形三边关系可知7-2<x<7+2,即5<x<9,根据题意,x为奇数,故x=7,即第三根木棒的长为7cm.四、已知若干条线段,求组成三角形的个数.例4 以长为12cm、10cm、8cm、4cm的四根木条中选三根组成三角形,可以构成三角形的个数是()(A)1个(B)2个(C)3个(D)4个析解:四根木条选三根有四种情况:12cm、10cm、8cm;12cm、10cm、4cm;12cm、8cm、4cm;10cm、8cm、4cm..由三角形三边关系知以12cm、8cm、4cm不能构成三角形,其它三种情况均符合题意,因此能构成三个三角形,故选(C).五、已知三角形内任意一点或几点,说明线段的不等关系.例5已知,如图,D、E为△ABC内两点,试说明:AB+AC>BD+DE+EC.析解:延长BD交AC于F,延长DE交AC于G.在△DFG中,DF+FG>DE+EG, ②在△EGC中,EG+GC>EC, ③所以①+②+③,得AB+AF+DF+FG+EG+GC>BD+DF+DE+EG+EC.即AB+AC>BD+DE+EC.1。

第1章三角形的初步认识复习教案(浙教版七下)

第1章三角形的初步认识复习教案(浙教版七下)

第一章三角形的初步知识【教学目标】⑴认识三角形、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和中线、三角形的高。

⑵全等三角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作三角形 【教学分析】教学重点:熟练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外角的性质和三边关系及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教学难点:利用三角形全等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一)梳理知识,形成网络1.三角形的概念和三角形中的主要线段:三角形的中线、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和三角形的高。

2.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和三角关系以及三角形外角和内角的关系。

3.三角形按角可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4.全等图形及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5.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条件。

①SSS , ②SAS ,③ASA , ④AAS6.线段中垂线和角平分线的性质,基本尺规作图:作角的平分线,线段的中垂线,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按给定条件作三角形。

(二) 基础知识练习(由学生独立完成)1.下面各组长度的线段能首尾相接组成一个三角形的是:( ) (A)43,1,41 (B)18,12,5 (C)5,3,2 (D)2,1,32 2.已知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为9,,3x ,化简:321433-+-x x = . 3. △ABC 中,∠A ∶∠B ∶∠C=1∶2∶3,则∠A= ,∠B= ,∠C= ,这个三角形按角分类时,属于 三角形.4.把一副常用的三角板如图所示拼在一起,那么图中∠ADE= 度.5.如图在△ABC 中,AB=AC=10,AB 的垂直平分线交AC 于G ,BC=7,则△GBC 的周长 是_________.第5题A BCDE第4题ABCDFE6.如图,AD 、BE 、CF 是△ABC 的三条中线,相交于点O ,S △BDO 面积=1,则S △ABC =( ) A.1 B.3 C.6 D. 无法计算7.如图,在ΔABC 中, ∠C=90O,BD 平分∠ABC,交AC 于D, 若AB=5,CD=2,则ΔABD 的面积是 .8.如图,AC 与BD 相交于点O,已知AB=CD,AD=BC,则图中全等三角形的对数有( ) (A)1 (B)2 (C)3 (D)4(三)综合探究,发展能力【例1】如图,已知△ABC 中,BE 和CD 分别为∠ABC 和 ∠ACB 的平分线,且BD=CE ,∠1=∠2。

浙教版七学年数学下册教案第一章三角形的初步认识

浙教版七学年数学下册教案第一章三角形的初步认识

1.1认识三角形<第1课时)<教参)1.1认识三角形<第2课时)1.2三角形地角平分线和中线1.3三角形地高1.4全等三角形1.5三角形全等地条件<第1课时)1.5三角形全等地条件<第2课时)1.5三角形全等地条件<第3课时)1.6作三角形1.1认识三角形<第1课时)<教参)【教案目标】1.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地概念.2.会用符号、字母表示三角形.3.理解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地性质.【教案重点、难点】1.本节教案地重点是三角形任何两边地和大于第三边地性质.2.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过程较复杂,是本节教案地难点.【教案过程】一、三角形地概念及表示1.生活图片引入,抽象出三角形,概括“三角形”地概念(可由学生完成,教师加以完善>由不在同一直线上地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地图形叫做三角形.2.三角形地表示.(1>如右图,图中有几个三角形?——可引导学生作有条理地分类;(2>怎么表示?——学生会想到顶点处标上大写字母,引出三角形地符号表示,可与“∠”地用法对比;(3>你能写出每个三角形地三条边和三个内角吗?(4>三角形三边地其他表示:如右图.3.做课本课内练习第1题加以巩固.二、探索三角形地三边关系小组合作:取三个图钉,固定在——硬纸板地三点(记为A,B,C>上,用一根细绳绕A、B,C一周,组成△ABC,如图.b5E2RGbCAP1.目测哪一条边最长?2.比较最长地一条边与另两条边地长度之和,哪一个更长?3.改变图钉A地位置(仍组成△ABC>,结论有没有改变?由此你发现了什么?结论:—个三角形较短地两边之和大于最长地一边;三角形任何两边地和大于第二边上述结论比较直观,教师可让学生用学过地知识解释——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那么三角形任何两边地差与第三边有什么关系?让学生通过上述实验得到:p1EanqFDPw三角形任何两边地差小于第三边.三、三角形三边关系地应用1.例1 判断下列各组线段中,哪些能组成三角形,哪些不能组成三角形,并说明理由.(1>a=2.5cm,b=3cm,c=5cm;(2>e=6.3cm, f=6.3cm,g=12.6cm;(3>m=4cm,n=6cm,p=lcm.教师可让学生自己选择方法(以上三个结论均可用>,从中挑选较为简洁地方法:要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只要把最长地一条线段与另外两条线段地和作比较.如果最长地一条线段小于另外两条线段地和,那么这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如果最长地一条线段大于或等于另外两条线段地和,那么就不能组成三角形.DXDiTa9E3d 引申:你想找一根多长地小棒与长为4cm,6cm两根小棒首尾相接组成三角形?分析:学生根据已掌握地知识可找出小棒地长为3cm,4cm,7em等等,引导学生概括:两边之差<第三边<两边之和.2.例2 小明说:“我地步子(两脚着地时两脚地间距>大,一步有3M多”.你认为小明地话可信吗?分析:此题是对三角形三边关系地简单应用,可让学生自己画简图解决.3.做课本课内练习第2,3加以巩固.四、小游戏两位同学分别站在A,B两地,请第三位同学站到他们两人地距离和最小地地方,你认为站在哪里合适?分析:此游戏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运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与“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地性质.五、课外探究若三角形地周长为17,且三边长都是正整数,那么满足条件地三角形有多少个?你可以先固定一边地长,用列表法探求.六、布置作业1.课本作业题.2.用三角形设计一幅美丽地图案.1.1 认识三角形(第2课时>【教案目标】1、通过实践活动,理解三角形三个内角地和等于180o2、理解三角形地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地两个内角地和3、合适用三角形地内角和外角地性质简单地几何问题4、了解三角形地分类【教案重点、难点】1.本节教案地重点是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o地性质是本节重点.2.例3是立体图形,涉及地角之间地关系不易辨认,是本节难点.【教案过程】1、合作学习:①请每个学生利用手中地三角形<已备),把三角形地三个角撕<或剪)下来,然后把这三个角拼起来,然后观察这三个角拼成了一个什么角?RTCrpUDGiT②请学生归纳这一结论,教师板书:三角形地三个内角地和等于180O2、三角形内角和性质地应用①口答:△ABC中,∠A=45O,∠B=60O,求∠C②△ABC中,∠A=57O18,,∠B=46O49,.求∠C③△ABC中,∠A=∠B,∠C=110O,求∠A,∠B④△ABC中,∠A:∠B:∠C=1:2:3,求这个三角形地三个内角.3、由上题得出图中三角形地形状①②得出地三角形地三个角都是锐角,这样地三角形称之为锐角三角形③得出地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这样地三角形称之为钝角三角形④得出地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这样地三角形称之为直角地三角形若一个三角形为Rt△,那么它地其余两个锐角互余.4、三角形地外角:①定义:三角形地一边和另一边相邻边组成地角,叫做三角形地外角.由图得:∠BCE+∠ACB=180O 而∠A+∠B+∠ACB=180O∴∠BCE=∠A+∠B 5PCzVD7HxA从而得到定理:三角形地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地两个内角地和②外角也并不一定绝对,要会看一个角之是内角还是外角.5、练习:1)△ABC中,∠ACD=120O∠A=50O ,求∠B、∠ACD2)如书本例题3),已知,在△ABC中,∠C=Rt∠,D是BC上一点,已知∠1=∠2,∠B=25O,求∠BAD数.6:小结:①三角形地内角和性质②认识三角形地外角地概念,并能准确寻找外角和内角③三角形地外角地性质1.2 三角形地角平分线和中线【教案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知道三角形地角平分线和中线地定义,并能熟练地画出这两种线段2、能应用三角形地角平分线和中线地性质解决简单地数学问题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形成观察辨别、全面分析、归纳概括等数学方法,培养学生地思维方法和良好地思维品质.情感目标:通过提问、讨论等多种教案活动,树立自信、自强、自主感,激发学习数学地兴趣,增强学好数学地信心.jLBHrnAILg【教案重点、难点】教案重点、难点:三角形地角平分线、中线地定义及画图是本节课地重点,利用三角形地角平分线和中线地性质解决有关地计算问题是本节难点.xHAQX74J0X【教案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让每个学生拿一张三角形纸片,把其中一个内角对折一次,使角地两边重合,得到一条折痕.<问学生折痕是什么形状?)LDAYtRyKfE ↑、请每位学生用量角器量一量被折痕分割地二个角地大小,得到什么结论?<得到折痕平分这个内角)引出概念:在三角形中,一个内角地平分线与它地对边相交,这个角地顶点与交点之间地线段叫做三角形地角平分线.<让学生理解三角形地角平分线地形状是线段)Zzz6ZB2Ltk 一、 合作交流,探讨结论 请同学回答下面地问题在一个三角形中有几条角平分线?请每位同学在不同类型地三角形中画一画,与同伴交流你发现了什么?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几何画板制作地动画演示,在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中三条角平分线地特点.<三条线都在三角形地内部,三条线相交于一点)dvzfvkwMI1任意画一个∆ABC,用刻度尺画BC 地中点D,连结A D 引出概念:在三角形中,连结一个顶点与它对边中点地线段,叫做这个三角形地中线.<让学地中线地形状也是线段生理解三角形)rqyn14ZNXI 请同学回答问题:在一个三角形中有几条中线?请每位同学在不同类型地三角形中画一画,与同伴交流你发现了什么?EmxvxOtOco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几何画板制作地动画演示,在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中三条中线地特点.<三条线都在三角形地内部,三条线相交于一点)SixE2yXPq5pw A C D E FG H I J KL M PR S m t C D F I J三角形地角平分线、中线用几何语言表达方式:如图在∆ABC中,∠BAD=∠CAD,AD是∆ABC地角平分线;在∆ABC中,D是BC地中点<或B D= DC),AD是∆ABC中BC边上地中线.6ewMyirQFL三、应用概念,解决问题范例1 如图AE是∆ABC地角平分线,已知∠B=450∠C=600求下列角地大小∠BAE 。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实验中学七年级数学下册 1.1认识三角形(1)教案【精品教案】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实验中学七年级数学下册 1.1认识三角形(1)教案【精品教案】

用心 爱心 专心1第一章 三角形的初步知识1.1 认识三角形【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 结合具体实例,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基本要素.2. 理解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性质,并会初步应用它们来解决问题.3. 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在与其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合理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二、过程与方法1. 采用“情境—问题—探究—反思—提高”,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树立三角形的知识源于客观实际,用于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在与他人的合作过程中,增强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精神.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和丰富的实例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及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性质. 【教学难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性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展示一组图形,如:铁塔、桥梁、房顶三角架等.问:从图中你能找出比较熟悉的几何图形吗?(学生可能会回答:线、角、三角形、四边形等,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继续提出问题.) 二、学习概念,探求规律1、讲一讲:根据学生自己所画的三角形,让他们先讲一讲什么叫三角形,然后教师予以规范,板书概念: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强调“不在同一条直线上”“首尾顺次相接”的重要性.相关概念:三角形的边:组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 三角形的内角:每两条边所组成的角(简称三角形的角).记法:三角形的符号为“△”.如图,三角形ABC 记作△ABC.边:AB 、AC 、BC.角:∠A 、∠B 、∠C. 2、练一练: (1)、请你找出图中有多少个三角形?D CBA C BA相关以往知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内容和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个性化教学思路及改进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 爱心 专心 2b并指出每个三角形的边与内角. (2)、练习:教科书第3页第1题.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进行思考和讨论,并与同伴交流各自找出的三角形.三、动手实践,合作探究.利用课本第2页合作学习内容分小组讨论.在学生的讨论,教师的点拨之下,完善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得出结论:三角形任何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几何语言:把△ABC 的三个顶点A 、B 、C 的对边BC 、AC 、AB 分别记为a.b.c ,就有a+b>c,a+c >b, b+c>a.问题:其实三角形的这个关系,我们可以用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解释.(教师进行不断的点拨,让学生顿悟出,可以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来解释)四、理清思路,体验转化.1、问题:长度为6cm , 4cm, 3cm 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因为6+4>3 ,4+3>6 ,6+3>4所以可以组成三角形. 但是每次这样判断,需要三次,显然比较麻烦,有没有这样的一个办法,只需要一次判断?先让学生回答讨论,结合教师的适当点拨,总结出最好的办法:只要让最长的边跟另两条边比较,如果最长的边小于两边之和,就可以组成三角形.因为这样意味着三角形的任意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边.2、例1 判断下列各组线段中,哪些能组成三角形,哪些不能组成三角形,并说明理由.(1)a=2.5cm, b=3cm, c=5cm.(2)e=6.3cm, f=6.3cm, g=12.6cm.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解题过程(注意学生书写的严密性、规范性.)问题:将任何两线段的和改为两线段的差,又将出现怎样的结论?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还有以下结论:三角形任何两边的差都小于第三边.解后反思: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一个三角形的简便方法是: ①用较小两边的和与最大边的大小比较.②也可用最大边与最小边的差与第三边的大小比较. 3、练习:教科书第3页2、3题. 五、合作探究,延伸提高. 1、两根小木棍分别长3cm 和5cm,现取第 3根,要求长度为偶数,三根木棍作边长制成三角形,这样可制成不同的三角形有几个?2、教科书第4页探究活动题.已知:三角形周长为17,边长都为整数.那么满足条件的三角形有几个?你可以先固定一边的长,用列表法探求.3、(教材第5页)要做一个三角形的铁架子,已有两根长分别为1m 和1.5m 的铁条,需要再找一根铁条,把它们首尾相接焊在一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红拿来的铁条长2.2m, 小明拿来的铁条长0.4m, 这两根铁条合适吗?长度为多少的铁条才合适?(第二个问题为补充问题,让学生归纳得出“若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a、b,则第三边c的取值范围是|a-b|<c<a+b.”)六、归纳小结,充实结构.1、这节课你了解了什么知识?2、你掌握了哪些方法用来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一个三角形?七、布置作业.1、教科书第4-5页作业题.2、作业本(1)1.1节.板书设计用心爱心专心 3。

浙教七下第1章三角形的初步知识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常见题型 辅导文章

浙教七下第1章三角形的初步知识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常见题型   辅导文章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常见题型从近几年中考试题看,对本节的考查主要以填空题、选择题为主,有以下几种常见的题型:一、已知三条线段长,以这三条线段为边能否构成三角形析解:这类题目通常是只求两个较短边的和,与最长边去比较,若大于最长边,则能构成三角形,若小于或等于最长边,则不能构成三角形。

例1,以下列各组线段为边,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A、 2cm 3cm 5cmB、 5cm 6cm 10cmC、 1cm 1cm 3cmD、 3cm 4cm 9cm解:∵2+3=5 1+1<3 3+4<9∴A、C、D均不能组成三角形。

∵5+6>10∴选B。

例2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为a、a-1、a+1,求a的取值范围。

解:∵a+a-1>a+1∴a>2二、已知三角形两边长,求第三边的取值范围。

析解这类题目就是求两边之和,两边之差(长边减去短边),则第三边大于两边之差小于两边之和。

例1已知三角形两边长分别为2cm和9cm,第三边长是一个奇数求第三边长。

解:设第三边长为x cm,则9-2<x<9+2即7<x<11的奇数为9。

例2 有两根长度分别为5cm和8cm的木棒,现在再取一根木棒与它们摆成一个三角形,你说第三根要多长呢?用长度为3cm的木棒行吗?为什么?长度为14cm的木棒呢?解:取长度3cm的木棒时,由于3+5=8,与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相矛盾,所以不能摆成三角形;取长度为14cm的木棒时,由于5+8<14,同样与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相矛盾,所以也不能摆成三角形。

从上可知第三木棒的长度应该是大于3cm且小于13cm.三、了解三角形稳定性的特点,并能寻找到生活中的运用。

三角形的三边固定,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完全确定。

这就是三角形的稳定性。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人”字屋架,桥梁拉杆,电视塔底座,自行车的车架等都是三角形稳定性的实际应用。

1。

第一章三角形的初步知识教材分析选编

第一章三角形的初步知识教材分析选编
浙教版数学第七册(下册) 第1章《三角形的初步知识》
教材分析
宜山一中 郑光林
主要内容:
1.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边、角的 基本性质
2.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判定方法 3.基本尺规作图
地位和意图
1. 是几何入门阶段必需的“两基” 2. 是研究其它几何图形的重要依据 3. 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培养 4. 注重通过具体操作,培养学生的积极
的培养,在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方 面不能过急 4. 重视“尺规作图”技能的培养
学什么
现实 世界 中物 体及 其运 动、 变化
形状、大 小都不变, 位置改变
图 形 变 换 形状不
变、大 小、位 置都可 以改变
பைடு நூலகம்
改变 方向
不改 变方 向
相似 变换
轴对称变换 旋转变换
平移变换
图形变 换的简 单应用
为什么学
三、怎样学
本章教学流程
丰富的现实情境(现实内容数学化)
动手操作和直观感知 找出规律(数学内容规律化)
反馈于生活实际(数学内容现实化)。
设计意图
强调内容的现实背景,联系学生生活 经验和活动经验
强调学生的参与与自主探索 加强了几何建模以及探究过程,强调
几何直觉,培养空间观念 突出“空间与图形”的文化价值
教学建议
做好与第二学段的衔接工作,继 续用好方格纸。
注意选取学生身边的、熟悉的材 料。
设计好探究的过程。 把握好教学的要求。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1.6作三角形 初一数学第一章三角形的初步知识全章练习及教案 浙教版

1.6作三角形 初一数学第一章三角形的初步知识全章练习及教案 浙教版

作三角形一、背景介绍及教学资料本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基础上,安排了尺规作图,这样安排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利用尺规作出三角形后,让学生进行交流、比较。

利用重合的方式观察所作的三角形是否全等。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来说明大家所作的三角形是否全等,进一步说明该作法的合理性。

本节充分运用了直观操作与推理相结合的方法,教师要有较好的把握能力。

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有三个作图题。

第一个作图题是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是基本的作图题,第二个作图题给出条件作三角形,并利用三角形全等条件进行说明作法的合理性。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作第三个图——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教学目标]1.会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会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根据已知条件,能用尺规作出符合条件的三角形。

3.通过与同伴交流作图过程和结果的合理性,体会对问题的说理要有理有据。

4.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会根据已知条件作图。

难点:用规X的尺规作图语言来描述作法,并能依据要求作出相应的图形。

[教学准备]每个学生准备直尺和圆规。

[教学过程][设计思想]本节课以讲故事方式引入尺规作图,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本节内容产生亲切感。

并通过学生解决问题,掌握知识,训练和提高了学生的尺规作图的技能,并且在实践操作过程中,逐步规X作图语言,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教学后记]本节课由于学生初次接触用尺规作图,所以在画图时对所求做的图形分析时比较困难,用规X的尺规作图语言来描述作法,并能依据要求作出相应的图形,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予以重视,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锻炼动手能力,进一步体会尺规作图方法的合理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三角形的初步知识》综合指导
一、复习目标
1.掌握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会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判断所给的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确定与边有关的字母的取值范围.
2.掌握三角形内角与外角的关系,能根据三角形内角与外角的关系进行有关角的计算,能根据角度将三角形分类.
3.了解三角形的角平分线、高、中线的概念及特征,能在具体的三角形中作出它们.4.理解全等图形的概念和性质,并能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有关的计算问题.5.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能根据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进行简单的推理.
6.能利用尺规根据所给的条件作三角形.
7.能利用三角形全等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基础知识回顾
1.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2.三角形的内角与外角的关系
(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3.三角形的分类
(1)按边分类:①不等边三角形;②等腰三角形(包括等边三角形).
(2)按角分类:①锐角三角形;②直角三角形;③钝角三角形.
4.三角形的“三线”
(1)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是线段,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三角形内一点.
(2)三角形的中线:三角形的中线是线段,三条中线交于三角形内一点.
(3)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高是线段,钝角三角形有两条高在三角形外部,直角三角形有两条高是两条直角边,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的直线交于一点.
5.全等图形
(1)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图形.
(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6.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1)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①SSS:三条边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②S A S: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③A S A: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④AA S: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①利用SSS或SAS或ASA或AAS;
②HL: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7.尺规作图
(1)已知三边作三角形;
(2)已知两边和这两边的夹角作三角形;
(3)作直角三角形等.
三、注意点及思想方法
1.注意点
(1)书写全等三角形时一般把对应顶点的字母放在对应的位置.
(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中不存在“ASS”、“AAA”的形式,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中至少应有一条边.
(3)寻找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时,要结合图形,挖掘图中的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中点、角平分线、高线等所得到的相等关系.
(4)求作三角形时应注意分析条件特征,对于稍复杂些的求作三角形问题可先画草图.(5)运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时,应注意分析已知条件,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理清要测定的距离,画出符合的图形,根据三角形全等说明测量理由.
(6)注意只有说明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时,才能使用“HL”,说明一般的三角形全等不能使用“HL”.
2.思想方法
(1)转化思想:如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来解决等.
(2)方程思想:如通过设未知数,根据三角形内角和之间的关系构造方程解决角度问题.
(3)分类讨论思想:如求解等腰三角形的有关问题时,往往用到分类讨论思想.四、典型例题分析
1.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例1 下列每组数分别表示三根小木棒的长度(单位:cm),将它们首尾相接后能摆成三角形的是().
(A)1,2,3 (B)5,7,12 (C)6,6,13 (D)6,8,10
析解:要判断所给的哪三根小木棒可首尾相接后摆成三角形,则需要看较短的两根木棒的长度的和是否大于第三根木棒的长,如果大于,则可以构成三角形,否则,不能构成三角形.
观察选项(A)、(B)、(C)中木棒的长度,它们都不满足两较短木棒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根木棒的长度,而(D)中的木棒长度满足:6+8>10,故选(D).
【评注】和三角形三边关系有关的题目,主要涉及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确定所给的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解决问题时应注意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灵活运用.
2.三角形的内角与外角
例2 如图1,将一副三角板按图示的方法叠在一起,则图中∠α等于_____.
分析:因为∠A=30°,∠DFE=45°,所以要求∠α的度数,可以利用三角形的一个外
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来求解.
解:因为∠A=30°,∠DFE=45°,
所以∠α=∠DFE-∠A=45°-30°=15°.
所以填15°.
【评注】本题主要利用同学们比较熟悉的三角板构成图形,并利用三角形的内角与外角的关系进行角度的计算.
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例3 如图2,A、D、F、B在同一直线上,AD=BF,AE=BC,且AE∥BC.
请说明EF∥CD的理由.
分析:要说明EF//CD,观察图形可知,只要说明∠EF A=∠CDB即可,说明∠EF A=∠CDB的关键是说明△AEF≌△BCD,根据已知条件AD=BF,可以得到AF=BD,根据AE//BC 可得∠A=∠B,再由已知条件AE=BC,可根据“S A S”说明两个三角形全等.解:因为AE∥BC,所以∠A=∠B.
又因为AD=BF,所以AD+DF=BF+FD,即AF=BD,
在△AEF和△BCD中,
因为AF=BD,∠A=∠B,AE=BC,
所以△AEF≌△BCD(SAS).
所以∠EF A=∠CDB,所以EF∥CD.
【评注】当已知条件不能直接说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首先要根据已知条件寻找三角形全等所具备的条件,然后再列出条件说明三角形全等.
4.三角形全等的实际应用
例4 如图3,有一池塘,要测量A、B两端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A和B的点C,连结AC并延长到D,使CD=CA.连结BC,并延长到E,使CE=CB.连结DE,那么量出DE的长,就是A、B两点间的距离.请说明理由.
分析:根据测量方法可知△ACB和△DCE满足AC=DC,BC=EC,根据图形中的隐含条件∠ACB和∠DCE是对顶角,可知∠ACB=∠DCE.此时可根据“SAS“说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解:在△ACB和△DCE中,
因为AC=DC,∠ACB=∠DCE,BC=EC,
所以△ACB≌△DCE,
所以DE=AB,
因此测量DE的长就是点A、B间的距离.
【评注】根据三角形全等测量距离,方法比较多,说理时,要根据测量方法所涉及到的相等条件,结合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进行说明.
5.综合应用
例5 如图4,在△ABD和△ACE中,有下列四个等式:
①AB=AC;②AD=AE;③∠1=∠2;④BD=CE.
请你以其中三个等式作为条件,余下的作为结论,
编一道数学问题,并写出解答过程.
分析:从四个论断中选择三个作为条件,另一个作为结论,写出一个正确的题目,其关键是根据图形,利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进行条件选择.从四个论断选择其中的三个,其方法有:①②③;①②④;①③④;②③④四种,其中可以得到三角形全等的有:①②③;
①②④.从中选择一种说明理由即可.
解:已知:在△ABD和△ACE中,AB=AC,AD=AE,BD=CE.说明∠1=∠2的理由.理由:在△ABD和△ACE中,因为AB=AC,AD=AE,BD=CE,
所以△ABD≌△ACE(SSS),所以∠BAD=∠CAE,
所以∠BAD-∠CAD=∠CAE-∠CAD,
所以∠1=∠2.
【评注】编题型问题也是中考中的一个热点,在解决问题时,还应注意隐含条件的利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