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辩证逻辑研究

合集下载

科学发展观的辩证法思考

科学发展观的辩证法思考

科学发展观的辩证法思考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开始阶段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概念,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坚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统一,强调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强调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全面协调,强调人民利益至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

那么,科学发展观如何体现了辩证法思维呢?下面就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角度来探讨科学发展观的辩证法思考。

首先,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发展。

辩证法思维强调事物的全面性和多元性,不同的方面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不能片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不能只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了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我们要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推动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的提升,以及提高人民的素质和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其次,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

辩证法思维重视事物之间的关系,强调均衡与协调。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在发展过程中注意不同领域、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的协调和平衡。

比如,在经济发展中,不能只关注发达地区而忽视欠发达地区,不能只重视城市发展而忽视农村发展,不能只顾及少数群体而忽视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

只有实现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全面发展。

最后,科学发展观要求可持续发展。

辩证法思维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过程,并且要持续不断地发展下去。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在发展过程中注重长远规划和资源保护,不能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而损害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不能牺牲未来的发展空间。

只有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实践,体现了党的领导和全国人民智慧的集中体现,也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科学发展观的辩证法思考不仅指导了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也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总之,科学发展观的辩证法思考是一种高度综合和统筹兼顾的思维方式,它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要求我们按照辩证法的原则来统筹推进各个方面的工作,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试论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试论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试论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四句话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的集中概括。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就要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领会和把握。

一、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是我们党执政兴国必须始终牢牢把握的中心问题,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要义。

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必须深刻理解第一要义,始终贯穿第一要义,切实抓好第一要义。

一是要把握发展的中心地位。

十七大报告强调,“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

只有把握发展这个主题,才能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

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发展问题。

早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我们党就把经济建设确定为党执政后的中心任务。

党的八大全面分析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强调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

邓小平同志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

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发展是硬道理,这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战略思想。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展现出蓬勃生机,是与我们党始终扭住发展不放松、始终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义分不开的。

科学发展观继承我们党关于发展问题的一系列重要思想,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深化了对发展这个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根本性问题的认识。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把发展放在中心位置。

二要把握发展首先是发展经济。

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胡锦涛同志强调,“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

论科学发展观的思维方法及其特征

论科学发展观的思维方法及其特征

“科学发展观研究”笔谈*科学发展观博大精深、精髓管用,其中蕴涵全面、深刻而丰富的思维方法论。

在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中,应当“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紧密结合起来”。

[1](pp.105-106)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层面来看,科学发展观在思维方法上体现了理论思维与实践思维相结合、辩证思维与系统思维相结合、求真思维与务实思维相结合的突出特征。

一、科学发展观体现了理论思维与实践思维的结合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具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思维。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即发展是第一要义、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核心是以人为本、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成果由谁来分享、怎样发展、如何评价发展、如何检验发展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纳入自己的问题视阈,指示和启发我们应该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和唯物史观等层面对这些问题寻求思考和解答。

从价值论层面应该思考和解答发展概念的阐释、发展目的的规定、发展主体的定位、发展动力的寻求、发展方式的判断、发展决策的选择、发展思路的评估、发展结果的评判等问题。

从唯物史观层面应该思考和解答如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如何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如何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推进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如何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结合起来,如何把发展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如何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如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等问题。

科学发展观立足中国国情,面向实际、面对实践,具有充满生机活力的实践思维。

何谓实践思维,就是面向实际、面对实践的思维。

其外延可分为三类:一是“实践前的实践思维”,即人们制定蓝图、方案、计划、举措等的思维;二是“实践中的实践思维”,即把实践中的实践对象、实践主体、实践工具、实践方式、实践途径、实践效果等诸种要素匹配起来的思维;三是“实践后的实践思维”,即对实践结果的反馈、评价和检验。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核心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思维方式。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具有内在矛盾的,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科学发展观强调要统筹兼顾、全面发展,既要注重经济建设,又要注重社会进步、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意识形态等方面矛盾运动的结果。

科学发展观强调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科学发展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贯穿了中国发展进程的始终。

它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科学指导。

科学发展观强调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注重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相互促进。

它提出了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展全民福利事业,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关注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

它强调要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强社会治理能力建设。

科学发展观还提出要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

它强调保护生态环境,优化资源利用,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推进党建设,坚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党的建设与事业发展同步,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民主化水平和法治化水平,建设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科学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科学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科学内涵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充分认识其历史地位,准确把握其科学内含,是深入贯彻落实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的认识前提。

一、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对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历史地位,应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进程中全面把握。

(一)科学发展观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二)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看,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第一,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大大增强,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条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我国现代化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003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116694亿元,人均GDP超过了1000美元;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1万亿元,位居世界第四位,人均GDP超过了2000美元。

在这个新起点,人民群众产生了新期待,建设和改革提出了新要求。

没有这些成就,这里所说的新起点、新期待、新要求就无从谈起,就不可能提出科学发展观。

第二,走科学发展之路,是应对和解决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必然要求。

根据其他国家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在人均GDP处于1000美元~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意味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关键阶段,也往往对应着社会矛盾最为严重的时期。

这个时期,是一个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会伦理需要调整重建的关键时期。

要应对和解决好这些新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与时俱进,提升和更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以新的发展观指导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含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1.唯物辩证法与科学发展观(1)唯物辩证法的含义及内容①辩证法是指用联系、运动、发展、矛盾的观点来观察世界及其运动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作为唯一科学的发展观,就其本质特征而言,它是革命的和批判的。

②它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两大总特征、三大基本规律和辩证法的范畴等内容。

(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①唯物辩证法的两大总特征包括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②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确立系统性、整体性、开放性的理念,充分考虑到事物之间联系的特点,从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矛盾或关系。

(3)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与科学发展观①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必然会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就是发展。

发展是指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发展是一种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战胜旧事物。

②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过程是指事物都要经历一个发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无数有限的具体过程构成无限的、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

③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任何现象都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向前发展的。

坚持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就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的存在都要看成变化、发展的过程。

2.对立统一规律(1)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及特点①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

②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

③矛盾的斗争性的存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矛盾的同一性的存在则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④矛盾的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矛盾斗争性的存在都以统一体的存在为前提,不存在脱离同一性的斗争性。

⑤矛盾的同一性也离不开斗争性,同一性不是完全相等,脱离了斗争性的同一性也是不存在的。

毛概论科学发展观

毛概论科学发展观

毛概论科学发展观一、引言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

它是在分析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旨在推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科学决策、民主参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的原则。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来探讨毛泽东对科学发展观的贡献。

二、理论基础毛泽东对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毛泽东的思想体系中,他提出了“实事求是”的重要指导原则,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在毛泽东看来,只有从实际出发,站在人民的角度,才能得出科学的判断和结论。

这种实事求是的思想对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毛泽东还重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他强调理论要联系实际,也正是基于他对社会实践的深刻理解。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发展和完善我们的理论。

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科学发展观不断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

三、实践探索毛泽东的科学发展观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他还通过实践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深入探索。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面临着许多发展困难和问题。

为了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毛泽东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重要发展思路,并以此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基本途径。

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中国大力推进农业和工业的协调发展。

通过发展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保障人民的温饱问题,为工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农产品市场和劳动力资源。

与此同时,中国也加快了工业化进程,加强了工业技术的研发和创新。

毛泽东的这一实践探索,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科学发展观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四、科学决策的重要性科学发展观倡导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科学决策。

毛泽东深知科学决策对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性,他在实践中反复强调和实践这一原则。

他认为只有科学决策,才能确保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最大化,避免盲目行动和决策错误。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始终强调领导层的科学决策。

列宁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列宁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列宁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及其当代意义一百多年前,列宁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上做出了许多极其精辟的论断,这些论断思想深刻,富于创造性,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贡献卓越,已成为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中的瑰宝,非常值得我们深入学习与探讨。

一百年多年后,尽管我们面对的社会历史现实与列宁当年所面对的境况大相径庭,但是,列宁的哲学思想对于我们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对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却依然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和价值启示。

首先,列宁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对于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或者说教科书体系,主要继承的是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模式”哲学教科书体系,它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分割为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与历史观等四个部分,这种做法虽然使学科体系在安排上清晰明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掌握,但是有失科学,也不符合经典文本的逻辑,尤其是存在割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弊端。

在这种模式中,往往是先入为主地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进行剪裁和割舍,强制性地磨平文本之间的棱角与张力,将文本人为地处理或肢解成一以贯之的同质性存在。

在“打磨”之后的这种模式体系中,一切问题似乎都获得了“圆满”的解决,剩下的只是对已有的“定论”进行修补或做些细枝末节之类的考证而已。

因此,重新阅读列宁的文本,重构列宁探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审视列宁文本中对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之关系的论述,对于我们突破传统模式的“圆满”假象,揭示被“完整体系”掩盖起来的裂痕,无疑是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的。

可以说,通过精细地阅读列宁的文本,跟随列宁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过程,可以激活我们审视“正统模式”的批判性思维与摆脱旧有模式的理论勇气。

例如,在传统的教科书体系中,物质观与实践观是分离开来的,物质观属于自然观,而实践观属于认识论;而在列宁的哲学思想中,在其《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这一著作中,物质观与实践观是切实紧密相连的,其物质观是实践的物质观,因此列宁才会有“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的哲学论断。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科学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科学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科学内涵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充分认识其历史地位,准确把握其科学内含,是深入贯彻落实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的认识前提。

一、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对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历史地位,应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进程中全面把握。

(一)科学发展观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二)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看,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第一,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大大增强,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条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我国现代化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003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亿元,人均GDP超过了1000美元;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1万亿元,位居世界第四位,人均GDP超过了2000美元。

在这个新起点,人民群众产生了新期待,建设和改革提出了新要求。

没有这些成就,这里所说的新起点、新期待、新要求就无从谈起,就不可能提出科学发展观。

第二,走科学发展之路,是应对和解决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必然要求。

根据其他国家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在人均GDP处于1000美元~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意味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关键阶段,也往往对应着社会矛盾最为严重的时期。

这个时期,是一个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会伦理需要调整重建的关键时期。

要应对和解决好这些新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与时俱进,提升和更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以新的发展观指导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含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发展·发展观·发展理论——论证科学发展观的三个关键概念

发展·发展观·发展理论——论证科学发展观的三个关键概念

广 义上 的发展 囊括 自然界 的演 化 和人类 社会 的进 步 , 是指 事 物 自身 的矛 盾 运动 及 彼 此在
空间上的相互作用和时序上的相互联系的一种永恒的历史运动过程。本文所研究的发展主要 是指人类社会的发展。发展是整个人类社会 的永恒主题 , 无论是社会主义 国家还是资本主义
基金项 目 : 国家社会科 学基金重 大项 目“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政 治发 展道 路的理论 阐释 与实践路径研 究” ( 项目 编号 : 2 0 1 2 & Z O5 D 8 ) ; 山东大学 自主创新基金项 目( 项 目编号 : 2 0 1 1 G N 0 2 2 ) ; 山东省博 士后创新项 目
专项资金资助 ( 项 目编 号: 2 0 1 2 0 2 0 2 5 ) 。
作者 简介 : 王瑜 , 法学博士 , 马克 思主义理论博 士后 ,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
赵 海月,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 博 士生导师。
《 东南学术) 2 0 1 3年第 1期 国家 , 无论是发展 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 , 都共 同面临着发展 的课题 。丹尼斯 ・ 古莱特在《 痛苦 的抉择》 中写到 : 如果我们还未掌握发展的内在涵义 , 那么我们 占有发展方面的多少信息就无 关 紧要 了 。那 么 , 究竟 什 么是发 展 呢?学 者从 不 同的视 角来 考量 发展 就会 得 出迥 异 的结 论 。
此外还有美国学者托宾诺德豪斯1972年提出的净经济福利指标日本政府1973年提出的净国民福利指标美国学者卢佩托等1989年提出的净国内生产总值指标联合国社会发展研究所1970年设计的综合指标世界银行1978年设计的世界发展指标体系海外发展理事会odc1979年提出物质生活质量指数pqli美国宾州大学副教授埃思蒂斯1984年提出的社会进步指数isp美国学者戴利和科布1989年提出的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标美国社会卫生组织提出的以该组织命名的asha指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0年提出的人类发展指数hdi联合国环境署1995年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美国学者英格尔斯提出的现代化指标体系等

解析科学发展观中的三个辩证关系

解析科学发展观中的三个辩证关系

解析科学发展观中的三个辩证关系我国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就,今天,我们一起来解析科学发展观中的三个辩证关系。

第一个辩证关系是联系和发展的关系。

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发展是永恒的、必然的。

发展是永无止境的,它既是联系的环节,又是连接其他环节的枢纽。

这种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种发展是有规律的,它是人们对事物规律性认识的结果。

离开了联系,发展就失去了基础,变成盲目的东西;离开了发展,联系也就变成了一句空话。

发展和联系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并且二者之间具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如果不顾及事物内部结构的变化和发展,只是机械地看问题、办事情,那么事物就会僵死和停滞不前,就不可能从本质上和整体上去把握事物。

”(《反对本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这一论断,充分揭示了发展与联系的辩证关系。

要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就应该准确把握其内在的辩证关系。

如果一个人仅仅以自己个人的利益为出发点去看待问题,往往容易走极端,陷入主观主义的泥潭。

这样做的后果,是违背客观规律,阻碍事物发展。

比如,有些领导干部,由于受旧观念、旧体制的影响,总以为没有权,职务越高,危害性越大,权力越大,错误就越严重。

实际上,职务高低、权力大小都不是危害性大小的决定因素。

客观地讲,地位越高,管理范围越大,工作责任越重,给党和人民带来的风险和压力也就越大。

职务越高,享受的利益和获得的好处也就越多。

因此,不能简单地用高官厚禄多寡来判断危害性大小,而应从客观事物的本身特点出发,实事求是地考察其危害程度。

客观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也存在着由不完善向完善的转化过程,这种发展过程在根本上取决于外因,即取决于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性质,取决于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水平。

领导干部在具体工作中要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这一客观规律,把领导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而不是用来谋取个人或少数人私利。

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廉洁奉公,永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解析科学发展观中的三个辩证关系

解析科学发展观中的三个辩证关系

解析科学发展观中的三个辩证关系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对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其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经济社会领域中诸多问题进行分析后得出的重要结论。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在新世纪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巩固和发展已经初步达到的小康水平,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建国一百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为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体现在党的建设各方面,转化为全党同志的自觉行动。

为此,必须全面、准确地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深刻内涵,必须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入手,找准当前制约科学发展的关键因素,研究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主要问题。

要通过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我国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这三者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是硬道理,离开经济建设去讲其他的都没有意义;人口资源环境是制约科学发展的主要因素,发展经济必然要破坏资源和环境,而保护好人口资源环境又是发展经济的基础;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建设又是密切联系的,只顾发展经济,不注意人口资源环境就很难发展经济,但是人口资源环境过于恶化也会影响经济发展。

一、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把人口资源环境这个本来就紧张的矛盾更紧张。

实践证明,只要经济建设上去了,人口资源环境这个紧张的矛盾自然就得到缓解或者得到解决了,反之,如果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的位置放错了,把人口资源环境这个矛盾忽视了,那么,再怎样强调经济建设也无济于事。

因此,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经济建设始终是我们国家各项工作的中心,我们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要在经济建设上不断取得新成就。

但是,经济建设又必须立足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使经济建设的发展既不能超越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也不能不顾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而盲目发展。

科学发展观蕴含的辩证思维方法

科学发展观蕴含的辩证思维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以较快速度持续发展,但也 存在着片面追求产值,忽视效益,盲目上新项目,重复建 设,一味扩大基建规模等偏向,造成许多企业的产品质量 差,资源低效利用,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不但低于发达国 家,也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有些指标甚至低于我国历史 上曾经达到过的水平。这种状况不改变,我国经济不可能 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当前,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
当前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 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那种认为强调全面发展就 不需要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看法是不正确的。当 然,我们必须纠正只抓经济建设,忽视政治建设、文化建 设、社会建设的偏向,正确处理重点和全面的辩证关系。 根据形势的发展要求,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 必须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 经济建设中,我们又把坚持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 工作的重中之重。党中央提出:“要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 会的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 放活的方针。”悼。党中央关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把“三 农”作为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决策,为我们树立了运用马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辩证思维方法;社会发展
[中图分类号]I?,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87(2007)05—0025—04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 论的集中体现。它的理论基础是历史唯物论,它的思想方 法是唯物辩证法。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运用历史唯物论 和唯物辩证法,科学地回答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 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成为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指导思 想。科学发展观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方法,我们只有深 刻认识和善于运用这些方法,才能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 我们必须按照辩证法的要求,运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 观点分析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要着力处理好以 下几个辩证关系:

科学发展观的思维特征及辩证逻辑形式解析

科学发展观的思维特征及辩证逻辑形式解析

科学发展观的思维特征及辩证逻辑形式解析
刘双胤;刘思含
【期刊名称】《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00)003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概念是一个富有辩证逻辑思维特色的命题形式,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从辩证逻辑思维的角度精辟地分析了中国国情,从而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求真,务实"的辩证逻辑的联言命题形式.科学发展观坚持了辩证性与排他性的观点,同时更具有鲜明性与深刻性.科学发展观是落实"以人为本"的无可替代的精神资源,其整体思维、战略思维和人本思维,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和阶段.
【总页数】7页(P103-109)
【作者】刘双胤;刘思含
【作者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150080;哈尔滨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15008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11
【相关文献】
1.千年逻辑之争终成合和之解——对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之关系的解析 [J], 罗翊重
2.正者与反者和存在或非在——对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之根解析 [J], 罗翊重
3.关于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的关系——读《辩证逻辑基本特征浅议》 [J], 张盛彬
4.更好地比较辩证逻辑与形式逻辑——读《辩证逻辑与形式逻辑比较研究》的思考[J], 诸葛殷同
5.辩证逻辑是关于思维矛盾运动的逻辑——兼论“辩证逻辑形式化” [J], 蒋以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科学发展观辩证

科学发展观辩证

科学发展观中的关键——科学张泱泱理学院摘要:众所周知,科学发展观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

那么究竟是科学重要还是发展重要呢?我的答案是科学。

本文我将从以下几点来进行分析求证:环境资源方面;民生问题方面;教育体系方面。

希望通过我的论证能够支撑我的观点——科学发展观中科学更加重要!关键词:科学;环境资源;民生;教育1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在开展我的三方面分析之前我想先讨论一下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这并不是无用之功。

讨论这个可以使我们更明确:我们需要科学发展观给我们带来什么?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通过讨论从而更加清晰的使我们明白科学重于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分析当今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的基础上提出的。

当前,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国际环境中不稳定因素、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国发展的外部条件复杂多变。

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维护世界和平稳定,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坚持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科学发展观正是在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和世界发展趋势、借鉴世界各国发展经验、汲取国外发展理论有益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

2 环境资源分析每年中国都会出现一些大灾大难。

这些灾难看上去是天灾,人无法避免。

抗灾救灾的同时,核心凝聚力也得到了空前提升。

总的来说,中国民众对“自然灾难”有了与生俱来的免疫力,对灾难的态度也毫不抗拒。

简析科学发展观的逻辑结构

简析科学发展观的逻辑结构

作者: 高文武[1];关胜侠[2]
作者机构: [1]海军工程大学,湖北 武汉430033;[2]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湖北武汉
430079
出版物刊名: 理论月刊
页码: 25-27页
主题词: 科学发展观;逻辑结构;硬核;保护带;检验尺度
摘要:科学发展观具有完整的逻辑结构。

其中,坚持发展这一主题,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它不可改变的“硬核”,不然它就背离了自己的理论基础,失去了社会主义性质;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和“五个统筹’’等战略措施,则是其“保护带”,是最能体现创新的部分。

社会是否和谐则是衡量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情况的尺度。

对辩证法三大规律的理解

对辩证法三大规律的理解

对辩证法三大规律的理解对辩证法三大规律的理解辩证法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这三个辩证法规律在哲学上普遍性达到极限程度。

这是黑格尔在《逻辑学》中首先阐述出来的,恩格斯则将它从《逻辑学》中总结和提炼出来,从而使辩证法的规律变得更加清晰了。

辩证法规律揭示的全是极限本质之间的联系,是抽象程度最高的产物。

世间万物是存在普遍的联系的,现在的世界,是万物通过各种相互作用交织在一起的。

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而事物的发展就会有一些规律来制约发展的结果。

这些规律,可总结为三条最基本的规律,就是辩证法的三条规律。

辩证法三大规律的第一条规律就是对立统一规律,这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内涵,可概括为:矛盾的统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矛盾的不平衡性,即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对立统一规律在现实中有许多体现和应用。

比如以人为中心的的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刻地体现了发展的本质内涵。

再比如科学发展观,协调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第二条规律就是量变质变规律。

它揭示了事物因矛盾引起的发展过程和状态、发展变化形式上具有的特点,从量变开始,质变是量变的终结。

如果某一事物的数量达到某一阙值,那它可能会发生质的改变,而决定事物是否会因量变而发生质变的,是它内部的主要矛盾运动形式是否会改变。

比如水的沸腾,水并不是一升温就开始沸腾,而是需要达到沸点。

当水达到沸点时,水内部的水分子的运动形式发生了改变,这是由于升温造成的,所以它才会沸腾。

当水的沸点没有达到时,它内部由升温积聚的矛盾还没有引起水分子运动形式的改变,所以水不会沸腾,即质变还不会产生。

所以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科学发展的辩证研究

科学发展的辩证研究

科学发展的辩证研究科学发展的辩证研究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科技成为了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为世界的进步带来了巨大的贡献。

虽然科技为人类的幸福提供了空前无限的能力和广阔美好的我前景,但是高速发展的社会,人们破坏了自己的生存基础,造成自我的毁灭,给人类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

也就是说,科学技术既有利也有弊,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统一体。

科学与技术可以分开了论述,各有其内涵,但是又彼此联合,有着深刻的差别和本质性的联系。

科学一方面反映了科学的作用不仅有精神文明的方面,也有着物质文明的方面,特别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们参加和发展科学的自觉性。

科学的双刃剑功能,尤其是科学的副作用则是后天的,是科学从自发阶段到自觉阶段的产物。

技术,通常是被认为为达到某种目的从而采取的手段和方法。

技术的双刃剑功能是先天的。

科学技术的结合是一个历史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说是技术的幸运,因为科学的使用功能是通过技术来实现的,科学技术对社会发生作用是通过其成果显示出来的。

科学以揭示客观规律为目的,其成果多为客观观念形态,技术以改变客体的形态为目的,其成果多为实物形态。

因此,相对与科学成果,技术成果对社会的作用要直接的多。

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21世纪是科学技术全面发展和科学理性充分发展的世纪,世界科技革命开始向更高的阶段迈进,新的科技浪潮正迎着新世纪的曙光蓄势待发。

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特别是高技术的不断创新及其产业化,将对全球化的竞争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对世界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更加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社会产业结构、生产工具、劳动者素质等生产力要素和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都将发生新的革命性变化,未来科技将向一下几方面发展。

①信息技术成为率先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各领域的先导技术,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时代②基因技术、蛋白质工程、空间利用、海洋开发以及新材料、新能源的发展将产生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③科学技术一体化以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日益交融成为科技发展主流④科学技术活动日趋社会化、规模化和全球⑤科技经济一体化成为技术进步和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趋势⑥科技发展将带动相当部分国家和地区或先或后地进入知识社会知识经济是知识社会的核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发展观的辩证逻辑研究
作者:许玮珩
来源:《商情》2009年第28期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一个更高层次的新型综合发展观,它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更深刻的认识。

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研究对象,是希望从具体概念这一角度,能对科学发展观这一跨时代的发展理论有更深刻更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关键词]辩证逻辑具体概念科学发展观
一、从具体概念的思维全面性看科学发展观的全面性
具体概念要求把握具体真理,而具体真理是较全面、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多方面联系的认识成果。

科学发展观涉及了经济层面、政治层面、文化层面、社会层面、教育层面、技术层面、法制层面、自然资源层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层面、国防层面等,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又是重大实践问题。

科学发展观内容层面的全面性,体现了具体概念的思维全面性。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坚持全面可持续发展。

“全面”是指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协调”是指坚持“五个统筹”,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协调。

“可持续”是指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科学发展观从过去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到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在发展观上的重大进步。

全面发展观坚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仅要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而且要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而且要关注社会发展指标、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不同方面、层级和过程上都应当有所进步和发展,忽视任一方面、层次和过程的发展都不符合全面性的要求。

二、从具体概念的思维体系性看科学发展观理论的体系性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也是关于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形成过程,它本身也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在讲到理性思维的辩证运动时说:“正如从简单范畴的辩证运动中产生群一样,从群
的辩证运动中产生系列,从系列的辩证运动中又产生整个体系。

”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内部逻辑结构,是由发展和人两个基本概念作为最初的起始概念,再形成“科学发展”和“以人为本”作为起始概念,并由它们再发展成为两大相应的概念群、概念系列,最后由这两大基本概念系列再汇进另外两个概念系列,即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概念系列,一起完成“多种规定的综合”、“多样性的统一”这样的理论体系。

三、从具体概念的相对性看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发展
进入21世纪,我们党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针对我国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和国际环境的深刻变化,从新的历史高度和更加广阔的视野,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破解了21世纪中国模式难题,它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实现经济有快有好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的精神实质。

科学发展观凸显21世纪中国发展模式的优越性。

四、从形成具体概念的条件看形成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意义
一个概念的形成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历史时期下形成,需要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

客观对象是通过其自身固有的内在矛盾而变化发展的,对象在其历史发展中不断产生出新的特性、关系和方面,逐渐显露出更深刻、更多方面的本质。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是我们党和人民在和平和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的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以往历史经验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体思维的产物。

科学发展观是对以往发展理念和实践的借鉴。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基于对当今世界形势的科学分析和我国发展大势的敏锐把握,在切实解决现实问题、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进程中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实践的必然产物科学发展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根据实践要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

五、科学发展观理论创新的立足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概念作为客观现实的反映,作为标志认识发展的一个阶段和环节,其形成和发展都是离不开人的认识过程的,而人的一切认识活动的基础都在于变革现实的实践,因此,实践必然是概念形成和创新的基础。

任何对象只有当它成为人们的实践对象的时候才能成为人们认识的对象,人们才能在实践中把所要认识的外部世界的某一个对象同另一些对象区别开来。

人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形成和对象之间的确定关系和联系,才能把握对象众多的属性,才能最终
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

人的理性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也是社会实践的需要。

由此可见, 实践不仅是认识的基础,并且是概念形成和创新基础。

科学发展观既要求我们面向现实,深入实际,切实解决问题,又要求我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去观察现实和解决现实问题。

这就需要全面地理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就在于它为错综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作出顺序性的选择和制度性的安排,同时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理论的原创性水平,以便为这种选择和安排提供赢得人民支持的理论支撑。

科学发展观形成具有一个完整的发展逻辑规律,作为崭新的科学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具有高度的统领性、科学的系统性、以及逻辑思维的全面性,是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而产生的新的逻辑结构的思维意识形态。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理论,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

因此,要运用,而且要会用、善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

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一靠学习,二靠实践。

当前,学习首先要学科学发展观,实践首先是要参加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

只要我们毫不松懈地坚持努力学习和刻苦实践,并能成为一种自觉和习惯,我国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就会有根本保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