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超声指南-中文

合集下载

CTCAE3.0中文版

CTCAE3.0中文版
注释
注释是对不良反应的阐述。
同样考虑
“同样考虑”指若其他不良反应在临床上有 重要性则也应进行分级。
提示
“提示”指在 CTCAE 文件中指出 CTCAE 术语的位置。它按字母表顺序列出迹象/症状,除 非“提示”的表述有异,否则 CTCAE 术语会在同 一类别中出现。
级别
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用级别表示。v3.0 版 CTCAE 根据以下总指导方针,对每种不良反应的 严重程度从 1~5 级进行了特定的临床描述。
1 级 轻度不良反应 2 级 中度不良反应 3 级 重度不良反应 4 级 有生命危险或导致残废的不良反应 5 级 可导致死亡的不良反应
在级别的描述中分号表示“或”。
破折号(—)表示不使用这一级别。 并不是所有的不良反应都会有 5 个级别,因此 有些不良反应的级别选项会少于 5。
5级
有些不良反应不存在 5 级(死亡),所以这些 不良反应没有这一选项。
感染分类——选择 .......................................................................................................................................................................................................................................35 16. 淋巴系统 .......................................................................................................................................................................................................................................................37 17. 代谢、实验室 ...............................................................................................................................................................................................................................................38 18. 肌肉骨骼 .......................................................................................................................................................................................................................................................41 19. 神经系统 .......................................................................................................................................................................................................................................................44 20. 视力、视觉 ...................................................................................................................................................................................................................................................49 21. 疼痛 ...............................................................................................................................................................................................................................................................51

产前超声筛查胎儿神经系统畸形

产前超声筛查胎儿神经系统畸形
露脑畸形胎儿眼眶以上的颅骨缺如,尚有完整脑 组织及表面覆盖的脑膜;
无脑畸形胎儿眼眶以上的颅骨缺如,同时伴两侧 大脑半球及覆盖的皮肤缺如,仅存的少许脑组织 、血管和结缔组织呈一个团状“瘤样”结构;无 脑儿有特征性面容:眼球突出呈“蛙样面容”, 耳位低、小下颌等;
超声图像特征—露脑畸形
颅骨强回声环缺失,脑膜为纤细微弱线样 结构,脑结构比正常胎儿清晰;
主要病变特征
颅骨缺损范围差别很大,小的仅能通过探针,大 者直径可达数厘米;
缺损的75%见于枕后部, 额部、顶部较少,鼻 根部更少见。颅顶部膨出可伴胼胝体缺如、脑穿 通畸形等;额部膨出合并面部异常;鼻根部膨出 致眼眶距增宽,眼眶变小;脑向眼眶后方膨出致 眼球突出。
超声图像特征
基本特征:胎头旁或枕后有囊性或囊实性肿物、 颅骨缺损:
严重者大范围的椎弓未发育,脊椎、脊髓、 皮肤完全裂开,脊髓裸露形成脊髓外翻;
中间程度的脊柱裂最多见,患处常形成皮样 囊袋。
主要病变特征
脊柱裂基本特征:脊柱缺损、表面软组织改 变、头部有间接表现:
隐性脊柱裂:椎弓有一小裂隙,脊髓、脊膜、神经根均 正常,皮肤完整;
脊膜膨出:患处囊内仅含脊膜和脑脊液; 脊髓脊膜膨出:患处囊内含脊膜、脑脊液和脊神经; 脊髓外翻:脊椎、脊髓、皮肤完全分裂,脊髓裸露。
早期大脑半球规则、对称,但内部结构紊 乱、不均匀;
可伴其它畸形;常合并羊水过多。
超声图像特征—无脑畸形
基本特征是:颅骨光环消失、脑组织回声消失、 “蛙样面容”
胎头颅骨光环消失、正常脑组织回声消失,胎头在颈椎 上方呈一“瘤样”中等回声;
双眼向前突出,呈现“蛙眼征”或“蛙样面容”; 羊水过多及羊水“浑浊”; 患儿可合并脊柱短直、脊柱裂、唇腭裂、畸形足等其他

神经指南中国脑血管超声临床应用指南(一)2024

神经指南中国脑血管超声临床应用指南(一)2024

神经指南中国脑血管超声临床应用指南(一)引言概述:脑血管超声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诊断工具,通过声波来对脑血管进行显像和评估,广泛应用于临床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介绍中国脑血管超声临床应用的指南,并按照五个大点进行阐述。

这些指南旨在提供给医生们一个有用的参考和指导,从而提高脑血管超声的应用水平和临床诊断效果。

正文:一、脑血管超声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介绍1. 超声的工作原理和成像机制2. 常用的脑血流动力学参数测量3. 脑血管超声的优势与局限性4. 脑血管超声的常见仪器和探头类型5. 脑血管超声的常用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二、脑血管超声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1. 经颅多普勒在脑血液灌注的评估中的应用2. 软式颈动脉超声在颈动脉病变检测中的应用3. 经筛状窦多普勒在颅内动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4. 经颅颅底超声在脑血管畸形评估中的应用5. 经额颞窗超声在颅内静脉病变的诊断中的应用三、脑血管超声在卒中及卒中前期评估中的应用1. 脑血管超声在卒中类型诊断中的应用2. 脑血管超声在卒中病因诊断中的应用3. 脑血管超声在卒中预后评估中的应用4. 脑血管超声在卒中前期评估中的应用5. 脑血管超声在卒中并发症检测中的应用四、脑血管超声在脑血管手术中的应用1. 脑血管超声在脑血管病变术前评估中的应用2. 脑血管超声在脑血管手术指导中的应用3. 脑血管超声在脑血管手术后评估中的应用4. 脑血管超声在脑血管手术并发症检测中的应用5. 脑血管超声在脑血管手术效果评估中的应用五、脑血管超声在其他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1. 脑血管超声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中的应用2. 脑血管超声在脑血管狭窄评估中的应用3. 脑血管超声在脑血管畸形治疗效果评估中的应用4. 脑血管超声在脑血管炎的诊断和监测中的应用5. 脑血管超声在脑血管血栓溶解治疗中的应用总结:神经指南中国脑血管超声临床应用指南(一)详细介绍了脑血管超声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在脑血管疾病诊断、卒中及卒中前期评估、脑血管手术以及其他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胎儿神经系统畸形超声诊断1

胎儿神经系统畸形超声诊断1

3
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畸形的超声诊断思维分析方法
头颅大小与形态异常:主要包括小头、大头、短 头、长头、三叶草形头颅、草梅形头颅、柠檬头、 脑膨出等
4
正常变异的识别与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脉络丛的变化:
妊娠13周之前,正常状态下脉络丛几乎充满整个侧脑室,超声显示脑内大部分为强回声的脉络丛。 大约13~15周侧脑室前角内开始无脉络丛充填而出现明显无回声,而其内的脉络丛则明显后移。

5
定义:
无脑儿
无脑儿是由于前神经孔闭合失败所致,表现为皮肤、颅骨、颅内组 织缺如,眼球突出,呈“蛙样”面容。
发病率:
无脑畸形是神经管缺陷中最常见的类型,约50%,发病率存在地域 差异,我国北方发病率较南方高,女胎发病率是男胎的3倍甚至更高。
致畸因素:
丙戊酸、叶酸拮抗剂、孕妇糖尿病、体温过高、叶酸缺乏、接受辐 射、孕妇早期感染史等。
扩大、脑室扩大是对称性还是非对称性、脑内结构尤其是脑中线结构是
否正常等, 特别注意后颅窝内的结构的扫查与观察。
3
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畸形的超声诊断思维分析方法
小大脑皮质的异常:主要有无脑畸形、露脑畸形、前 脑无裂畸形、先天性感染、脑内出血、脑穿通畸形、 无脑回畸形、脑裂畸形、脑内肿瘤等。
如果大脑皮质出现异常声像,应判断异常声像是对称性还是非对称性、 局部异常还是全脑异常。
处向后膨出。
闭合性脊柱裂背部皮肤完整,椎管内成分部分或全部经过脊柱缺损 处向后膨出或不膨出,可分为有包块型或无包块型。
8
脊柱裂
超声表现:
开放性脊柱裂: • 正常脊柱椎体和椎弓形成前后两条平行强回声带,脊柱裂时 后方强回声带连续性中断,背部皮肤和软组织缺损;

神经病理性疼痛评估与管理中国指南(2024版)要点

神经病理性疼痛评估与管理中国指南(2024版)要点

神经病理性疼痛评估与管理中国指南(2024版)要点神经病理性疼痛(NP)是损伤或疾病累及躯体感觉系统所导致的疼痛,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NP全程评估与管理在其诊治过程中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对疾病的反复评价和再认识能够有效地帮助医患双方及时了解疾病走势,把握疾病诊治方向,提升治疗效果。

目前各地各级医疗机构NP评估方法不一,富里手段各异,同质化程度较低。

一、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评估(-)量表评估1.DN4、I-DN4 量表专家组推荐意见:采用DN4s I-DN4量表进行NP评估证据级别为高质量,推荐级别为强推荐。

NSS s S-LANSS 量表专家组推荐意见:采用LANSS s S-LANSS量表进行NP评估证据级别为高质量,推荐级别为强推荐。

3.PainDETECT 量表(PD-Q)专家组推荐意见:采用PD-Q量表进行NP评估证据级别为高质量,推荐级别为强推荐。

4.NPQ量表专家组推荐意见:采用NPQ量表进行NP评估证据级别为高质量,推荐级别为强推荐。

5.ID Pain 量表专家组推荐意见:采用ID Pain量表进行NP评估证据级别为中等质量, 推荐级别为强推荐。

6.其他专家组推荐意见:采用VAS、NRS s VRS评分评估NP强度证据级别为高质量,推荐级别为强推荐。

采用BPL MPQ和SF-MPQ量表进行NP 评估证据级别为中等质量,推荐级别为中等推荐。

(二)电生理检查电生理检查对鉴别NP的病因有重要的意义,常用的电生理检查包括神经传导功能、F波和H反射、定量感觉检查、皮肤交感反应等。

(三)影像学检杳影像学检查也是鉴别NP病因的重要方法之一,包括计算机断层扫描(CT) 和磁共振成像(M Rl)等技术。

这些方法能够提供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状态的详细视图。

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是一种先进的成像技术,它可以监测大脑在进行特定任务时的活动。

这种技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疼痛对大脑功能的影响,常用于对NP 机制的研究。

人卫版第九版诊断学体格检查第九章神经系统检查《精品》课件

人卫版第九版诊断学体格检查第九章神经系统检查《精品》课件
第十五页,共四十二页。
● 诊断学(第9版)
(四)不自主运动
1.震颤 类型有:①静止性震颤;②意向性震颤。 2.舞蹈样运动 多见于儿童期脑风湿性病变。 3.手足徐动 见于( jiànyú)脑性瘫痪、肝豆状核变性和脑基底节变性。
第十六页,共四十二页。
● 诊断学(第9版)
(五)共济(ɡònɡ jì)运动
➢ 4级能作抗阻力动作,但不完全 ➢ 5级正常肌力 瘫痪可分为:①单瘫(dāntān):单一肢体瘫痪;②偏瘫:为一侧肢体(上、下肢)瘫痪;③交叉性偏瘫:
为一侧肢体瘫痪及对侧颅神经损害;④截瘫:为双侧下肢瘫痪。
第十四页,共四十二页。
● 诊断学(第9版) (三)肌张力(zhānglì)
1.肌张力增高 可表现(biǎoxiàn)为:①痉挛状态;②铅管样强直。 2.肌张力降低 见于下运动神经元病变(如周围神经炎、脊髓前角灰质炎等)、小脑病变和肌源性病变等。
1.指鼻试验 小脑半球病变时同侧指鼻不准(bù zhǔn);如睁眼时指鼻准确,闭眼时出现障碍则为感觉性 共济失调。 2.跟-膝-胫试验 小脑损害时,动作不稳;感觉性共济失调者则闭眼时足跟难以寻到膝盖。 3.其他 ①快速轮替动作:共济失调者动作缓慢、不协调;②闭目难立征:若出现身体摇晃或倾斜则为阳性, 提示小脑病变。如睁眼时能站稳而闭眼时站立不稳,则为感觉性共济失调。
第二十三页,共四十二页。
● 诊断学(第9版)
(二)深反射(fǎnshè)
反射强度通常分为以下几级:
➢ 0:反射消失 ➢ +:肌肉收缩存在(cúnzài),但无相应关节活动,为反射减弱
➢ ++:肌肉收缩并导致关节活动,为正常反射
➢ +++:反射增强,可为正常或病理状况 ➢ ++++:反射亢进并伴有阵挛,为病理状况

超声诊断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前景

超声诊断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前景

超声诊断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前景超声诊断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前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诊断作为一种无创、无辐射的检查手段,越来越受到医生和患者的青睐。

在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中,超声技术也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首先,超声诊断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

通过超声技术,医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脑部、脊髓以及周围神经的解剖结构,对疾病的定位和评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比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例如CT或MRI,超声具有成本低、便携性好等优势,特别适合于急诊和低资源地区的使用。

其次,超声诊断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可以及早发现病变。

通过超声检查,医生可以观察到血流情况、血流速度以及管道的病变,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特别是对于脑卒中等急性神经系统疾病,超声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判断病变的范围和程度,有助于制定及时的治疗方案。

此外,超声诊断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可以用于引导治疗。

通过超声技术,医生可以在实时观察下进行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尤其是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可以提高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此外,超声技术还可以用于神经干细胞移植等治疗方法的引导,帮助医生选择最佳的移植位置和监测移植效果。

然而,超声诊断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技术的局限性,目前超声技术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表浅部位,对于深部结构的观察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其次是操作的依赖性,超声技术需要专业的医生进行操作和解读,对医生的技术要求较高。

综上所述,超声诊断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不断拓展,超声技术将为神经系统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和监测提供更加可靠和有效的手段。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超声诊断将成为神经科医生的重要工具之一,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完整word版)神经系统查体图文详解

(完整word版)神经系统查体图文详解

神经系统查体详解神经系统检查(一)一般检查一般检查主要是检查病人的意识状态。

通过与病人交谈并检查病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而进行评价。

意识状态可分为以下几类:1.清醒状态(clear-headed state) 被检查者对自身及周围环境的认识能力良好,应包括正确的时间定向、地点定向和人物定向。

当问诊者问及姓名、年龄、地点、时刻等问题时,被检查者能做出正确回答。

2.嗜睡状态(somnolence state) 意识清晰度降低为主的意识障碍的一种形式。

指病人意识清醒程度降低较轻微,呼叫或推动病人肢体,病人可立即清醒,并能进行一些简短而正确的交谈或做一些简单的动作,但刺激一消失又入睡。

此时,病人吞咽、瞳孔、角膜等反射均存在。

3.意识模糊(confusion) 指病人意识障碍的程度较嗜睡深,对外界刺激不能清晰地认识;空间和时间定向力障碍;理解力、判断力迟钝,或发生错误;记忆模糊、近记忆力更差;对现实环境的印象模糊不清、常有思维不连贯,思维活动迟钝等。

一般来说,病人有时间和地点定向障碍时,即称为意识模糊。

4.昏睡状态(stupor state) 意识清晰度降低较意识模糊状态为深。

呼喊或推动肢体不能引起反应。

用手指压迫病人眶上缘内侧时,病人面部肌肉(或针刺病人手足)可引起防御反射。

此时,深反射亢进、震颤及不自主运动,角膜、睫毛等反射减弱,但对光反射仍存在。

5.浅昏迷(superficial coma) 指病人随意运动丧失,呼之不应,对一般刺激全无反应,对强疼痛刺激如压眶、压甲根等有反应,浅反射消失,腱反射、舌咽反射、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存在,呼吸、脉搏无明显变化。

见于重症脑血管病、脑炎、脑脓肿、脑肿瘤、中毒、休克早期、肝性脑病等。

6.深昏迷(deep coma) 指病人对各种刺激均无反应,完全处于不动的姿势,角膜反射和瞳孔对光反射均消失,大小便失禁,呼吸不规则,血压下降,此时可有去大脑强直现象。

后期病人肌肉松弛,眼球固定,瞳孔散大,濒临死亡。

胎儿神经系统超声

胎儿神经系统超声
目的
通过胎儿神经系统超声检查,可以评 估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情况,诊 断是否存在先天性异常、畸形等问题 ,为孕妇和胎儿的健康提供保障。
胎儿神经系统发育过程
01
02
03
第1个月
神经管形成,脑、脊髓等 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初具雏 形。
第2个月
大脑开始出现沟回,脑细 胞快速分裂增殖。
第3个月
神经元髓鞘化过程开始, 脊髓和脑干逐渐成熟。
04
胎儿神经系统超声的临床意

产前筛查与诊断
产前筛查
通过胎儿神经系统超声检查,可以筛查出胎儿是否存在神经管缺陷、脑积水等异常情况,提高出生缺 陷的早期发现率。
诊断辅助
对于已经出现神经系统异常症状的胎儿,如脑室扩大、脑结构异常等,胎儿神经系统超声可以提供更 准确的诊断信息,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指导临床治疗与干预
胎儿神经系统超声的应用范围
评估胎儿中枢神经系统发 育情况,诊断是否存在先 天性异常、畸形等问题。
监测胎儿脑室、脑池等结 构的大小和形态,判断是 否存在脑积水、脑发育不 全等异常情况。
评估胎儿脑血流情况,监 测是否存在宫内缺氧、贫 血等问题。
协助产前诊断染色体异常、 遗传性疾病等潜在风险。
诊断脊柱裂、无脑儿等严 重神经系统畸形。
受母体因素影响
母体的肥胖、肠道气体等可能对超声波产生干扰, 影响图像质量。
操作者依赖性
胎儿神经系统超声的结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操作 者的技能和经验。
未来发展方向与技术革新
高频超声技术
通过研发更高频率的探头,提高图像的分辨率。
3D和4D超声技术
利用三维和四维超声技术获取更立体的胎儿神经系统图像。
自动化和智能化诊断

neurscan中文版说明书

neurscan中文版说明书

neurscan中文版说明书NeuroScan是一种脑电图(EEG)和相关神经科学研究的软件和硬件系统。

它提供了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用于记录、分析和解释EEG数据,以帮助研究人员深入了解人类大脑的功能和认知过程。

以下是NeuroScan中文版说明书的详细介绍。

第一部分:简介NeuroScan是由斯科特公司开发的一种功能强大的脑电图研究工具,主要用于EEG信号的记录和分析。

它具有易于使用的界面和许多高级功能,使研究人员能够从复杂的EEG数据中获得有关大脑状态和认知处理的重要信息。

第二部分:软件功能1. 数据记录:NeuroScan能够从多个EEG通道同时记录数据,支持高达256个通道。

它具有高精度的采样率和解析度,可以记录细微的脑电活动。

2. 数据预处理:NeuroScan提供了广泛的数据预处理工具,用于滤波、伪迹去除和去噪。

研究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不同的数据处理方法,以获得干净、准确的EEG信号。

3. 数据分析:NeuroScan具有丰富的数据分析功能,包括频谱分析、时频分析、事件相关电位(ERP)分析等。

这些分析可以帮助研究人员识别和比较不同的脑电活动模式,并研究它们与特定的认知任务之间的关系。

4. 事件标记:NeuroScan可以自动识别和标记与特定事件相关的EEG 活动。

研究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定义不同类型的事件,并根据这些事件进行数据分析和比较。

5. 数据可视化:NeuroScan提供了多种数据可视化工具,包括EEG 波形图、频谱图、复杂图和二维/三维地形图。

这些工具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容易地理解和解释EEG数据。

第三部分:硬件组件1. 入门设备:NeuroScan提供了易于使用的入门设备,包括脑电图放大器、电极帽和电极导线。

这些设备可以帮助研究人员轻松地准备和安装EEG实验。

2. 高级设备:NeuroScan还提供了一些高级的硬件设备,如高通量放大器、无线传输系统和多通道同时记录设备。

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的超声检查操作指南

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的超声检查操作指南

《中国产前诊断杂志(电子版)》 2011年第3卷第1期·临床指南· 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的超声检查操作指南ISUOG(国际妇产超声协会)这份操作指南是在ISUOG教育委员会的指导下展开的。

ISUOG教育委员会主席为:DarioPaladini教授(意大利)本指南的中文摘译获得ISUOG认可,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1 简介中枢神经系统(CNS)畸形是最常见的先天性畸形之一。

神经管缺陷在CNS畸形中最为常见,其发生率为1/1000~2/1000。

有些胎儿颅内CNS畸形但神经管完整,只有在出生后才逐渐显现出来,因此其发生率并不确定。

不过长期随访研究显示其发病率高达1/100[1]。

超声检查作为诊断胎儿CNS畸形的主要方法已近30年。

本指南通过总结超声技术的最佳方式来评估胎儿大脑结构,即本文所指的基本检查。

详细的胎儿CNS检查需要具备专业的技能和优良的超声仪器。

而以上针对CNS高风险的超声检查有时也需要借助三维成像来进一步明确诊断。

近些年,胎儿MRI的出现为孕20~22周后选择进行胎儿神经系统超声检查的病例提供了一种有前途的方法[2,3],尽管与超声相比,其优势仍有争议[4,5]。

2 一般指征2.1 孕龄 在整个孕期,大脑和脊髓的形态不断变化。

为了避免误诊,熟悉不同孕期大脑和脊髓的形态是非常重要的。

诊断神经系统畸形主要在中孕期。

基本检查通常在孕20周左右。

某些畸形可在孕早期和早中孕期发现[6 11]。

尽管仅占先天性畸形的一小部分,但其往往较为严重,因此值得特别注意。

虽然早孕期超声检查胎儿头部及大脑结构对专业技术要求较高,但却非常值得。

在孕14~16周即进行早期胎儿神经系统检查的优势是此时颅骨较薄,可从任意角度观察大脑。

通常,在孕中和晚期才能对胎儿CNS进行满意的检查。

但在孕晚期,颅骨骨化会妨碍观察颅内结构。

2.2 技术因素2.2.1 超声探头 高频超声探头可提高空间分辨力但降低声束的穿透能力。

神经指南中国脑血管超声临床应用指南(二)2024

神经指南中国脑血管超声临床应用指南(二)2024

神经指南中国脑血管超声临床应用指南(二)引言概述:本文是神经指南中国脑血管超声临床应用指南(二)的文档,以提供对脑血管超声临床应用的全面指导。

本指南旨在促进脑血管超声的合理应用,提升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为临床医师提供权威的参考。

正文内容:1. 功能性脑血流超声测量- 颅内动脉血流速度测量- 脑微循环监测- 脉冲波多普勒超声测定颈动脉狭窄程度- 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测定- 咬气试验在脑血流测量中的应用1.1 颅内动脉血流速度测量1.2 脑微循环监测1.3 脉冲波多普勒超声测定颈动脉狭窄程度1.4 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测定1.5 咬气试验在脑血流测量中的应用2. 颅内动脉和颈动脉超声检查- 脑供血动脉的超声图像解剖学- 颅内动脉和颈动脉超声检查的检查方法- 脑血管超声的误诊和漏诊分析- 颅内动脉和颈动脉超声检查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颅内动脉和颈动脉超声与其他影像学技术的结合应用2.1 脑供血动脉的超声图像解剖学2.2 颅内动脉和颈动脉超声检查的检查方法2.3 脑血管超声的误诊和漏诊分析2.4 颅内动脉和颈动脉超声检查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2.5 颅内动脉和颈动脉超声与其他影像学技术的结合应用3. 颅内外血流指标及其临床应用- 血流速度、血流量和阻力指标的定义和计算- 颅内外血流指标的临床应用- 颅内外血流指标在卒中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颅内外血流变化的监测与预测- 颅内外血流指标在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的临床应用3.1 血流速度、血流量和阻力指标的定义和计算3.2 颅内外血流指标的临床应用3.3 颅内外血流指标在卒中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3.4 颅内外血流变化的监测与预测3.5 颅内外血流指标在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的临床应用4. 脑血栓栓塞的超声检查- 脑血栓栓塞的病理生理特点- 脑血栓栓塞的超声检查方法- 脑血栓栓塞的超声图像表现- 脑血栓栓塞超声检查的临床应用- 脑血栓栓塞超声检查中的技术要点4.1 脑血栓栓塞的病理生理特点4.2 脑血栓栓塞的超声检查方法4.3 脑血栓栓塞的超声图像表现4.4 脑血栓栓塞超声检查的临床应用4.5 脑血栓栓塞超声检查中的技术要点5. 颅内动脉狭窄和颅内动脉瘤的超声检查- 颅内动脉狭窄的超声检查方法- 颅内动脉狭窄的超声图像表现和诊断标准- 颅内动脉瘤的超声检查方法- 颅内动脉瘤的超声图像表现和诊断标准- 颅内动脉狭窄和颅内动脉瘤超声检查的临床应用 5.1 颅内动脉狭窄的超声检查方法5.2 颅内动脉狭窄的超声图像表现和诊断标准 5.3 颅内动脉瘤的超声检查方法5.4 颅内动脉瘤的超声图像表现和诊断标准5.5 颅内动脉狭窄和颅内动脉瘤超声检查的临床应用总结:本文详细介绍了神经指南中国脑血管超声临床应用指南(二)的内容,包括功能性脑血流超声测量、颅内动脉和颈动脉超声检查、颅内外血流指标及其临床应用、脑血栓栓塞的超声检查以及颅内动脉狭窄和颅内动脉瘤的超声检查。

超声波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超声波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超声波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神经系统疾病是一类危害极大的疾病,包括脑卒中、帕金森病、阿尔兹海默病等,在全球范围内都有着极高的发病率和致残率。

目前,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药物、放射治疗等,但这些方法都存在一定的风险,例如手术后可能导致瘫痪、药物会带来一系列不良反应等。

因此,人们一直在寻求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超声波有望成为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一种新的手段。

超声波(ultrasound)是一种高频振动波,具有声学、热学等生物物理效应,在医学领域应用十分广泛。

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超声波主要被应用于两类技术:超声导向的神经调节和超声热刺激。

超声导向的神经调节技术是指利用超声波来精确定位和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

这种技术已经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帕金森病的治疗中。

在此种技术中,通过对大脑的特定区域进行超声刺激,能够达到长期减轻帕金森病患者的症状的效果。

这种技术的优点在于不需要手术切除脑组织,减少了患者手术后并发症及康复时间,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治疗的成本。

另一种超声技术是利用超声波的热效应来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该技术被称为“超声刀”,其原理是通过局部加热来杀死或者破坏神经系统中的有害细胞或区域。

这种技术可以用于治疗脑肿瘤、神经内科疾病以及罕见的疾病如三叉神经痛等。

通过利用高强度的超声波,其能够精确地切割病变组织,并能够在切割过程中对周围组织造成极少的损伤和并发症。

除了上述两类技术外,超声波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还有其他的应用。

例如,研究表明超声波可以提高血-脑屏障穿透性,使药物更好地渗透进入受体细胞。

此外,在超声波治疗期间,患者通常可以感受到痉挛和抽搐等症状的减轻,这是因为超声波可以刺激神经元的反应性。

当然,尽管超声波有很多的应用前景,但该技术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仍存在许多挑战。

例如,需要对病人进行精准的定位,同时要避免对其他非靶组织的损伤。

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开发更加安全、精准的超声波设备。

正中神超声诊断标准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正中神超声诊断标准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正中神超声诊断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正中神超声诊断标准是一项用于对正中神超声图像进行分析和诊断的标准化方法。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超声成像在临床诊断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而正中神超声诊断是一种非侵入性、无辐射、易操作且具有较低成本的检查手段,可用于评估正中神区域各项指标,并帮助医生提前发现各种异常情况。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正中神超声诊断标准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介绍该标准的背景,包括目前相关研究的现状以及应用范围。

其次,我们将解析制定正中神超声诊断标准的过程,并深入探讨该标准的主要内容和适用范围。

然后,我们将着重介绍理论基础与方法部分,包括超声随机信号分析原理、正常正中神超声图像特征分析方法以及异常情况下图像特征分析方法。

接下来,我们将展示正中神超声诊断标准的开发与应用实例,并介绍数据收集与处理方法、标准开发过程和流程,同时详细分析具体的应用实例和结果。

最后,我们将对整个研究进行总结,并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介绍正中神超声诊断标准,包括其背景、制定过程、主要内容以及应用范围。

通过对理论基础和方法的分析探讨以及实际应用实例的介绍,希望能够加深人们对该诊断标准的理解,并为医生提供一个更规范和科学的超声诊断手段。

同时,文章还旨在为相关领域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这一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2. 正文:2.1 正中神超声诊断标准的背景正中神超声诊断标准是一种用于评估和诊断正中神超声图像结果的指导性文件,它起到统一诊断标准、提高诊断准确性的作用。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正中神超声成为了检测和评估颅内异常情况的重要工具。

然而,在不同医疗机构和不同医生之间,对于正中神超声图像结果的判读存在着差异性,这给临床诊断带来了挑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制定正中神超声诊断标准就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建立统一的评价指标和判读标准,可以提高不同医生之间对于正常和异常正中神超声图像结果的一致性。

神经系统检查(中英对照)

神经系统检查(中英对照)

神经系统检查Todd A. Zelczak, ., 简介在现代影像技术如计算机x线体层摄影术和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应用很普遍的今天,作为一个诊断工具,神经系统检查对于诊断颅内损害仍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神经系统检查可帮忙临床医生精准地将疾病在神经系统定位,而这往往具有难以置信的准确性。

由于视路较长,自视网膜延伸至枕叶,因此一些颅内病变往往可以表现为视功能异样(Figure1)。

视路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视路FIGURE 1. The Visual Pathway了解神经系统检查的大体概念,有助于眼科从业者辨别神经系统的异样及其与视觉系统的关系。

这些关系,连同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临床体征,对于诊断的定位和颅内病变的定性,起着关键的作用。

这些可从影像学检查CT和MRI取得证明。

如下课程呈现给一个可由眼科专业者实施的大体的神经病学评估方式。

虽然存在个体不同,不同的检查重点和顺序,多数临床医师更关注神经系统检查中某些重点的步骤。

下面是一个普遍被接受的神经科检查的格式,包括六个方面:1.精神状态2.颅神经3.运动检查4.反射5.协调与步态6.感觉检查基于临床情况的复杂,某些检查可以综合,可以改变检查的顺序,或更为详细或删减。

在临床上要将这些检查用的驾轻就熟,需要丰硕的临床经验和实践。

FIGURE 2. Equipment needed for the neurologic examination.患者体征与症状的评估患者可以无任何症状,或因眼部或神经系统症状而求助于验光师。

若是患者依照验光师或专科医师进行常规的检查,眼部症状的存在或缺乏或神经系统症状的不足将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若是没有发现眼部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这些患者会依照常规处置。

神经系统症状(Table 1)可为咱们提供线索,帮忙证明病变的存在,也可跟精神障碍或诈病辨别。

验光师遇见最多的神经系统症状即是头痛。

常见的神经科问题头痛言语障碍意识不清震颤不稳定,摇摆麻木视觉症状乏力Table 1. Neurologic Symptoms验光师必需肯定每一个症状的原因,进而排除疾病的存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胎儿中枢神经系统超声检查:“初级筛查”和“胎儿神经超声学”指南郑菊 译 谢红宁 审校1.简介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畸形是最常见的先天畸形之一,神经管缺陷是其中最常见的类型,每1000例出生病例中约1-2例。

神经管完整的颅内病变的发生率难以得知,其原因是在大多数病例中,病变在出生以后的生长过程中才逐渐表现出来。

长期追踪随访研究显示,中枢神经系统异常的发生率高达1%。

超声检查作为诊断先天性中枢神经系统畸形的主要手段有近30年历史。

本指南归纳总结评价胎儿神经系统发育的最适宜方法,即本文中所指的“初级筛查”。

进一步则可以进行详细的胎儿中枢神经系统检查,即“胎儿神经超声学”,但需要有经验的专家和精细的超声仪器,有时还需三维超声的辅助,中枢神经系统异常高风险病例是选择此项检查的适应证。

近年来,胎儿MRI检查被作为一种新的产前检查方法,尽管其是否优于超声检查还有待进一步讨论,但其在20-22周应用于一些选择性病例可以增加部分重要诊断信息。

2.总论2.1 检查孕周在整个孕期,胎儿大脑和脊柱的形态都会发生生理性改变。

为了避免诊断错误,熟悉妊娠不同阶段正常中枢神经系统结构特征是非常重要的。

诊断神经系统异常主要集中在中孕阶段。

初级筛查在妊娠20周左右进行。

有些畸形可以在早孕期及中孕早期检测出来,虽然这些畸形只占很少一部分,但通常都非常严重,需要特别注意。

显然早期检查需要特殊技巧,然而重视早期胎儿头颅和大脑的检查具有很大的临床意义。

在妊娠14-16周进行胎儿神经系统检查的优势是此时胎头颅骨薄,可以从各个角度全面观察颅内结构。

通常在中孕及晚孕期进行胎儿中枢神经系统检查可获得较满意的效果,而妊娠末期胎儿颅骨的钙化常常影响图像质量。

2.2 技术因素2.2.1 超声探头高频超声探头可增加空间分辨力,但同时也降低了超声束的穿透力。

需要根据胎位、孕妇体型及检查目地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探头和工作频率。

多数情况下选用频率为3-5MHz经腹探头可以达到初级筛查的要求。

胎儿神经超声学检查通常需要经阴道检查,常选用的探头频率范围为5-10MHz。

三维超声对胎儿大脑和脊柱检查也有很大帮助。

2.2.2 图象参数大多数检查采用灰阶二维超声,谐波成像可以提高细微解剖结构的分辨力,特别适用于一些常规扫查图像不满意的病例。

在神经超声学检查中,彩色和频谱多普勒超声大多用于分辩颅内血管。

颅内动脉血流速度一般在20-40cm/s,适时调整脉冲重复频率和余辉(signal persistence)有助于提高微小血管的显示率。

3.初步筛查(Basic Examination)3.1 定性检查对于低危人群孕妇,早孕后期和中晚孕期初级筛查均可选用经腹超声检查。

检查内容应包括头颅和脊柱。

检查平面为经侧脑室和经小脑的两个头部横切面,能够观察到颅内完整的结构。

经丘脑平面主要是用于测量(见图1)。

在常规检查中应观察的颅内结构包括双侧侧脑室、小脑和后颅窝池、透明隔腔。

在这些平面还应观察头颅形状及脑实质结构。

表1 胎儿中枢神经系统初级筛查需观察的结构头颅形状双侧侧脑室透明隔腔丘脑小脑后颅窝池脊柱图1 胎头横切面:(a)侧脑室横切面;(b)丘脑横切面;(c)小脑平面。

3.1.1 侧脑室平面显示侧脑室前、后角,侧脑室前部分(前角和枕角)呈逗号状的液性暗区,边界清晰,中间有透明隔腔(CSP)相隔。

透明隔腔是在两层细薄膜间充满液体的腔隙,在妊娠末期及新生儿期,两层薄膜融合形成透明隔。

透明隔腔在16周左右出现,近足月时消失。

在18-37周(BPD为44-88mm)经腹超声检查均可显示。

在16周之前及37周后未能显示透明隔腔属于正常表现。

透明隔腔对于诊断脑部畸形的价值仍有争议。

但它很容易识别,而且在许多颅内病变如全前脑、胼胝体发育不良、严重脑积水及眼相关畸形等时,透明隔腔均会发生明显改变。

从16周起,侧脑室形成后角与体部,向下形成枕角。

侧脑室体部有高回声脉络膜丛,枕角为液性无回声。

在中孕期,侧脑室的内外侧壁均与脑中线平行,表现为高回声线。

正常情况下,脉络膜丛充满整个侧脑室体部,与内外壁相接,脉络膜与内侧壁间有时出现一些液体属于正常表现。

在标准的侧脑室平面,远离探头的一侧颅内结构可以清楚显示,而靠近探头的一侧则因为超声伪像常常显示不清。

然而,大多数严重的脑部病变均为双侧性,或者出现明显的脑中线结构偏离或扭曲,因此建议在初级筛查中还应判断大脑的对称性。

3.1.2 小脑平面在侧脑室平面稍向下移动探头,同时稍向后倾斜则可获得小脑切面。

在小脑切面可以看见侧脑室前角、透明隔腔、丘脑、小脑及后颅窝池。

小脑成蝴蝶形,由两个圆形的小脑半球通过中间稍高回声的小脑蚓部相连。

后颅窝池,或称小脑延髓池位于小脑后方,充满液体,内有一些细薄隔膜,注意不要误认为血管或囊性病变。

在孕中期以后,后颅窝池的宽度较恒定,约2-10mm。

在孕早期,小脑蚓部没有完全占据第四脑室,会出现小脑蚓部缺失的假象,在20周以前通常是正常的表现,此后出现则应注意排除有无小脑发育异常。

3.1.3 丘脑切面头颅横切面的第三个切面是丘脑切面,即双顶径测量切面,也常用于观察颅内结构。

解剖学标志从前向后包括侧脑室前角、透明隔腔、丘脑和海马回。

尽管此切面并不比上述两个切面提供更多的解剖结构信息,但它是胎头生物学测量切面。

通常认为,与侧脑室平面相比,丘脑切面更容易扫查到,尤其在妊娠晚期,在此切面上的测量值可重复性也更高。

3.1.4 脊柱胎儿脊柱的详尽检查需要专业人员仔细检查,检查结果依赖于胎儿体位。

因此对脊柱的每一椎体进行全面检查不是胎儿神经系统初级筛查的内容。

最常见的脊柱异常是开放性脊柱裂,通常合并有颅内结构异常。

然而通过容易获取的脊柱长轴切面扫查,至少在一些病例中还可以发现其他脊柱异常,如锥体发育异常或骶骨发育不良。

正常情况下,从14周起,脊柱的长轴切面可以显示椎骨的三个骨化中心(一个位于椎体,两个分别位于椎体两侧椎弓)围绕中部的神经管,依扫查方向不同表现为两条或三条平行线。

另外,通过纵切或横切面还应扫查皮肤的完整性。

3.2 定量评估在胎儿头部超声检查中,超声测量也是其中很重要的部分,包括孕中晚期标准的检查常常要求测量双顶径(BPD)、头围(HC)、脑室内径,甚至小脑和后颅窝池宽度。

BPD和HC通常用来估计孕周、胎儿生长发育,对于判断脑部异常也有一定作用。

通常在侧脑室平面或丘脑平面测量,可有不同的测量方法。

通常测量颅骨外侧缘间距(外-外测量),但是一些正常参数来自颅骨内缘到外缘(内-外测量)的测量方法,可以消除颅骨远场产生的伪像,避免误差。

两种测量方法结果可能相差几毫米,对早期妊娠其影响较大。

因此在应用参考标准值时了解其测量方法十分重要。

可以使用椭圆形测量工具直接测量头围,也可以通过双顶径(BPD)和枕额径(OFD)测量计算头围(HC):HC=1.62×(BPD+OFD)。

BPD与OFD 比值为75-85%。

然而胎头变形在早期很常见,大多数臀位胎儿呈长头形。

建议对侧脑室宽度进行测量,因为这是评价整个脑室系统最有效的方法。

测量时在侧脑室体部显示脉络膜丛水平,垂直侧脑室腔水平,游标置于侧脑室壁内侧测量,见图2。

正常情况下此测量值在中孕和晚孕早期较恒定,平均6-8mm,小于10mm都视为正常。

测量值多数用毫米为单位,测量精确度在小数点后1位数,宽径达到或超过10.0mm就应该引起注意。

在14-21周,小脑横径每周增加1mm,和BPD、HC一样可以有效地判断胎儿生长发育。

在小脑蚓部与枕骨内缘间测量后颅窝池宽度,正常为2-10mm,长头形时可能会稍超过10mm。

图2 侧脑室测量示意图:(a)在脉络膜丛水平,测量游标置于侧脑室内侧缘;(b)正确的测量位置为垂直侧脑室最大宽度(YES),no1、no2、no3均不正确。

4. 胎儿神经超声学检查(Fetal Neurosonogram)普遍认为胎儿神经系统专项检查(神经超声学检查)比常规的经腹检查(初级筛查)具有更大的诊断价值,特别有助于诊断复杂畸形。

但此项检查需要专门的技术,检查方法难以普及。

神经系统专项检查在高危人群和初级筛查发现可疑异常病例中应用将有很大的帮助。

胎儿神经超声学检查的基础是使用多平面检查方法,通过探头声束穿过颅缝或囟门而获得。

当胎儿为头位时,可使用经腹或经阴道检查方法,当胎儿为臀位时,可采用经宫底扫查方法,使探头声束方向与腹壁平行,而非垂直。

经阴道扫查探头较腹部探头频率高,分辨力强,能够更清晰地显示颅内结构,因此部分臀位胎儿可考虑行外倒转术后再行经阴道超声检查。

脊柱的检查也是神经超声学检查的一部分,应采用横切面、冠状面和矢状面观察。

神经超声学检查的测量要求包括初级筛查的内容:BPD、HC和侧脑室宽径。

而一些特殊的测量则根据孕周及临床需要而有所不同。

4.1 胎儿颅内结构无论经腹还是经阴道扫查,通常需要轻推胎儿以获取满意的切面。

检查时根据胎儿体位调整探头扫查平面。

胎儿头颅的系统检查通常应包括4个冠状切面和3个矢状切面,应在报告中描述中晚孕期可观察到的各结构。

除了解剖结构外,神经超声学检查还应评价脑回随孕周变化的特征。

4.1.1 冠状切面(图3)(1)经前囟切面(第二前囟切面):通过前囟的冠状切面,显示两侧大脑半球中央线及中央连接处、双侧侧脑室前角。

此平面显示的胼胝体的嘴部和膝部,使两侧大脑半球呈中部相连接的声像。

此平面还可观察到蝶骨和眼眶。

(2)经尾状核切面(第一冠状切面):经尾状核水平扫查,此平面显示胼胝体膝部和体部将两侧大脑半球分开,胼胝体膝部比体部回声高。

透明隔腔为胼胝体下方一无回声的三角形结构。

在两侧可显示双侧侧脑室被大脑实质围绕声像。

(3)经丘脑切面(第二冠状切面):可见两侧靠近的丘脑,有时可见第三脑室及侧脑室中央孔,稍斜扫可显示第三冠状切面,显示双侧侧脑室体部及其内的脉络膜丛。

在颅底的中线部位可见Willis环的血管及视交叉。

(4)经小脑切面(第一、第二枕部切面):此切面通过后囟,可见侧脑室后角和双侧大脑连接,以及两侧小脑半球、小脑蚓部。

图3 胎儿头颅冠状切面:(a)经前囟切面;(b)经尾状核切面;(c) 经丘脑切面;(d) 经小脑切面。

CSP:透明隔腔;IHF:大脑半球间连接处。

4.1.2 矢状切面(图4)包括3个矢状切面:正中矢状切面和旁正中矢状切面。

(1)正中矢状切面:可以显示胼胝体及其各部分结构、透明隔腔、脑干、脑桥、小脑蚓和后颅窝池,有时可见第六脑室和前髓帆间隙。

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以显示大脑前动脉、胼周动脉及其分支,以及盖伦静脉(Vein of Galen)。

(2)旁正中矢状切面(第一斜矢状切面):显示整个侧脑室、脉络膜丛及侧脑室周围的脑实质。

图4 胎儿头颅矢状切面:(a)正中矢状切面;(b) 旁正中矢状切面。

3v:第三脑室;4v:第四脑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