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以来_紧缩城市_相关理论发展综述

合集下载

中国巨型城市区域中的局部收缩

中国巨型城市区域中的局部收缩

中国巨型城市区域中的局部收缩——基于京津冀与长江三角洲的探索研究吴康,龙瀛,杨宇摘要:文章基于2000年和2010年两次人口普查的短表和长表数据,分别从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就业人口等指标构建了测度指数对京津冀和长三角两个巨型城市区域的收缩状况进行了考察,并结合国内外经验和研究区实际,识别分析了影响收缩的五个方面因素。

结果表明:(1)京津冀和长三角分别有1/5和近1/2的市县区呈现局部收缩,且这种收缩还在加剧;(2)京津冀的收缩区集中在承德和张家口并遍布冀中南平原,长三角的收缩区呈现空间集聚和连绵状,集中于苏北、浙西南和除合肥、芜湖以外的安徽大部;(3)收缩类型大致可分为:欠发达外围收缩、特大城市中心城区收缩、工矿业收缩、行政区划调整收缩及县域、乡村、小城镇收缩五类;(4)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差异以及行政等级不同引起的人口流出是导致局部收缩的主要原因,郊区化、去工业化或产业转型、人口结构变化等西方城市常见的收缩表现仅在少数大城市中心城区或部分老工矿城镇有所体现;(5)影响我国城市区域收缩的因素和作用机制非常复杂,且具有突出的区域异质性,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深入仔细研究的命题。

关键词:收缩城市;巨型城市区域;区域差异;京津冀;长三角1.引言城市的发展位序在区域、国家乃至全球城市体系中总是表现为有起有落,这种起伏变化通过人口数量、就业规模、交通网络和企业组织等多方面呈现(Hall and Hay,1980;Cheshire et al.,1986;Liu et al.,2010;王成金等,2014)。

对于个体城市而言,在其漫长的演进过程中要长时间的保持繁荣和经济增长似乎是很难的,在传统城市和区域发展理论中,虽然认可城市(短暂)衰落,但一般将其视为城市生命周期中的一个发展阶段,是为下一个增长期做准备(Leo and Brown,2000;Savitch and Kantor,2003;吴兵和王铮,2003)。

重视新常态下我国城市的紧缩发展研究

重视新常态下我国城市的紧缩发展研究

重视新常态下我国城市的“紧+缩”发展研究[摘 要]当前我国发展已进入新常态,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入紧缩期。

在国际倡导“绿色经济”发展以及国内“区域异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城镇化的“绿色转型”面对经济基础、发展阶段、动力和危机各异的城市个案,转型的动力、思路和举措应当各不相同。

文章借鉴紧凑城市和收缩城市理论中的可持续城市发展模式成果,以沿海城市深圳和东北老工业城市阜新为例,提出在“降增速、去杠杆、调结构、促公平”的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未来“仍然持续增长”和“持续慢增长或收缩”两种类型的城市实现“绿色转型”的新型城镇化路径建议。

[关键词]新常态;可持续发展;紧凑城市;收缩城市;新型城镇化[文章编号]1006-0022(2017)01-0012-06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A[引文格式]周恺,顾朝林,钱芳芳.重视新常态下我国城市的“紧+缩”发展研究[J].规划师,2017(1):12-17.Compact Urban Development In The New Normal/Zhou Kai, Gu Chaolin, Qian Fangfang[Abstract] New normal requires “lower speed, de-leverage, structural adjustment, and promoting equity”. Some regions have come toa shrinking stage in the new normal. Under the initiation of “green economy” and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green transition” has different practices with respect to varying economic foundation, development phase, and driving force. Learning from compact city and shrink city theories, the paper takes Shenzhen and Fuxin as study cases, proposes suggestions for cities of “sustained growth” and cities of “slow growth or shrinkage” in the new normal.[Key words] New norm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mpact city, Shrinking city, New urbanization0引言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即将告别粗放扩张,在绿色节能、低碳环保、公平包容的新型城镇化思维的指导下,也将逐渐进入紧缩期。

我国收缩城市类型及发展路径研究

我国收缩城市类型及发展路径研究

现代经济信息10我国收缩城市类型及发展路径研究赵子薇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摘要:随着中国经济进入发展新常态,人口增速放缓与经济结构调整,我国正面临着“收缩城市”的问题。

本文对城市收缩概念进行界定,并结合我国国情,将收缩城市归类并分析其发展机制,最后针对不同城市收缩类型,提出城市多元化发展,发展价值取向转型与策略调整,构建城市精明收缩机制等不同的发展路径与应对措施。

关键词:收缩城市;发展路径;调整型收缩;衰退型收缩中图分类号:F127;F29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33-0010-01一、引言中国目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呈现出相对缓慢的增长趋势,城镇化进程也在由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变,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人口红利将逐渐消失,中国城市发展的“增长”时代即将终结。

在此背景下,亟待开展针对我国整体城市收缩类型、形成机制及应对措施等问题的研究。

二、城市收缩的界定“收缩城市”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西欧和东德地区,主要有以下两种思考视角:一种是基于人口指标来定义的,是反映城市发展变化的最直接、最有效指标;另一种是利用综合指标体系来界定,除人口减少以外,还涵盖经济衰退,房屋空置率高等多种社会经济现象。

因此,城市收缩定义为一个城市大部分地区长期出现人口下降现象,同时伴随着结构性的经济转型和危机,强调城市体量与规模缩小的过程。

三、我国城市收缩类型与发展机制我国过去对GDP 增速过度追求、城市不断扩张,累积了大量的深层矛盾,部分城市已经出现了整体或局部收缩的现象。

由于中国相较欧美国家,国情更为复杂,政治经济体制较为独特,城市收缩类型也更为复杂多样。

因此,将我国收缩城市具体分为被动衰退型、被动透支型及主动调整型城市收缩,后两种类型更具有中国特色。

1.被动衰退型城市收缩被动衰退型收缩,即“城市衰退”。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进行市场经济转型,单一类型的资源型城市、传统重工业城市、制造业城市均属于要素净流出地区。

中国城市收缩的时空演变及其驱动机理研究

中国城市收缩的时空演变及其驱动机理研究

中国城市收缩的时空演变及其驱动机理研究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城市化规模也相当巨大。

然而,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持续压力下,中国的城市已经开始出现收缩的趋势,这对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发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本文旨在研究中国城市的收缩时空演变及其驱动机理,并提出一些对于城市规划和管理的建议。

一、中国城市收缩的现状和影响中国的城市收缩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减少、城市边界缩小、城市土地利用率下降等。

这种趋势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1.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随着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趋势加剧,城市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

许多城市的劳动力资源已开始减少,人口迁移和投资减少是导致城市收缩的重要原因。

2.经济结构调整中国的经济正在从传统的制造业向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方向转型,这种转型的影响也会体现在城市的收缩上。

许多工业城市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人口迁移和就业机会流失的情况,导致城市收缩现象的发生。

3.城市化进程趋缓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已经逐渐趋缓,城市化率的增长速度也减缓。

这标志着中国城市化进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城市收缩和城市再生成为当前城市化发展的双重挑战。

城市收缩对于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发展带来了许多问题和挑战。

首先,城市收缩会导致城市财政收入减少、城市社会服务水平下降等问题,这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其次,城市收缩还会导致城市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这也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方向指明了方向。

二、中国城市收缩的时空演变中国城市收缩需要借助严谨的时空分析方法才能更好地描述。

本文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来分析中国城市的收缩时空演变。

1.时间维度中国的城市收缩从1990年代开始到21世纪初,主要表现为城市发展速度逐渐减缓。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和金融危机的影响,城市收缩现象加剧,城市人口逐渐减少,城市边界逐渐缩小,城市土地利用率逐渐降低。

2.空间维度中国的城市收缩空间演变主要表现为城市发展地区和城市边界的变化,以及城市土地利用率的变化。

紧缩城市理念的发展及对中国城市的借鉴

紧缩城市理念的发展及对中国城市的借鉴

派别 年代
1800
1850
1900 分 散
1934 派
1935
1955
1992
1922
1955 集
1960 中 派 1971
1973 1993 1994 折中 1994 派 1995
表 1 不同规划时期的代表
人物
代表作
理论
《新社会观或论 把新拉纳克厂办成巨大的试验场提出 罗伯特·欧文
人类性格的形成》 “新协和村”(New Harmony)方案
泰特斯·萨勒特
萨尔泰
《明日的田园城 田园城市运动;莱奇沃斯;支持城市
埃本尼泽·霍华德
市》
更新与城市遏制,城市与农村的结合
《城市,它的生 伊利尔·沙里宁
长、衰退和将来》
“有机疏散”理论
赖特
《建筑实录》
“广亩”城市
奥斯本、芒福德
倾向于更小的住宅密度,新建小城镇 《城市发展史》
并改造城市
德扬·苏吉奇
《百里城》
针对上述问题,许多国家都试图利用规划系统来达成遏制城市蔓延的目标,于是城市规 划专家和学者纷纷提出不同的城市发展规划方案。在耕地资源不断损失的今天,这方面的规 划方案大多是以追求更大程度的城市紧缩为目标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欧洲规划界所主张的 紧缩城市(Compact City)发展理念[2]。
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与此同时,一系列中国式危机[3]应运而生, 因此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发展经验和教训、研究紧缩性城市理念的发展对中国城市的空 间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然,由于分散论和集中论都有各自不可避免的缺点,有人便提出了采取折中的立场。 折中论将集中论和分散论这两种对立的观点结合起来,他们支持城市更新,也赞成保护农村

2000年以来“紧缩城市”相关理论发展综述

2000年以来“紧缩城市”相关理论发展综述

2000年以来“紧缩城市”相关理论发展综述叶锺楠(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200092)【摘要】通过对2000年以来与“紧缩城市”思想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的梳理,总结了进入21世纪后“紧缩城市”思想相关理论发展从定性走向定量,从理论走向实践,从立论走向反思的几大发展趋势,并展望了相关理论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紧缩城市;定性到定量;理论到实践;质疑与反思 从整个城市发展理论的历史来看,“紧缩城市”(C omp act City)可以说还是一个新生的概念。

1990年欧洲社区委员会(CEC)于布鲁塞尔发布绿皮书,首次公开提出回归“紧缩城市”形态1。

1996年,英国学者迈克詹克斯等人编著的《紧缩城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一书将“紧缩城市”这一概念推向了全世界。

此后,关于“紧缩城市”的研究蓬勃发展,俨然成为关于城市密度和形态领域的主流思想。

本文主要通过对2000年以来刊登于几种国际核心杂志上与“紧缩城市”理论相关的学术论文的检索和阅读来考察这一理论的最新动态2。

通过与2000年之前相关理论的研究情况进行比较可以发现,2000年至今虽然只有短短的七年时间,但关于“紧缩城市”的研究却经历了比较显著的发展,并呈现出两方面的发展趋势:一是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二是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此外,从各个学科的角度对“紧缩城市”这一概念进行的反思乃至质疑也大量涌现,补充和完善着“紧缩城市”的理论,推动着该理论迅速发展。

1 “紧缩城市”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目前为止,“紧缩城市”作为一个概念尚没有非常明确的定义,在阅读相关文献时可以发现,不同的学者探讨的“紧缩城市”可能有明显的差别。

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城市的紧缩程度没有统一的衡量指标,因此什么是“紧缩城市”很难界定。

2000年以来,关于城市的紧缩程度如何衡量的研究开始渐渐出现,这些定量的研究大大增加了界定紧缩城市和衡量城市紧缩程度的可能性,也促进了全球关于“紧缩城市”的研究语境的统一。

“收缩城市”,城镇化的另一面

“收缩城市”,城镇化的另一面

关注部分城市人口流失与空间扩张并存表现为资源型城市在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局部收缩、传统工业城市工业衰落导致的局部收缩、欠发达地区人口迁移引发的局部收缩以及行政区划调整导致的局部收缩这4种类型。

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地级和县级城市的人口增长出现停滞状态,未来也极有可能陷入收缩困境。

关于“收缩城市”,龙瀛有他独到的见解。

这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师这些年走过不少城市:齐齐哈尔、伊春、石嘴山、鄂尔多斯……“每到一处,我们所做的研究并没有着眼于当地的繁荣昌盛,反而是这些城市的‘空心化’问《中国科学发展报告2010》提出,题,更让我们担忧。

”10年之内中国城市将陆续面临人口近年来,在我国城镇化进程跨2013年起,龙瀛及其合作零增长的局面。

实际上,中国的一越城镇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历史者——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吴些资源型城市早已呈现衰退态势。

性拐点,由初期加速推进转入稳步康以及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2008年起,国务院分批公布了69个发展阶段之后,尽管城市增长依然所研究员王江浩的一项研究成果,资源枯竭型城市,这些城市中的大是主流,但是有相当数量的城市开验证了我国“收缩城市”的存在。

多数面临着痛苦的衰退和转型。

始出现收缩态势。

在研究了全国第五、第六次人北京城市实验室研究数据表早在8年前,中国科学院发布口普查中乡镇和街道办事处的人口明,目前,我国“收缩城市”主要“收缩城市”,城镇化的另一面我国东北,衰落与振兴同时上演。

摄影师陈荣辉在好奇心和探索欲的驱使下,想去看看那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当他到达黑龙江伊春时,却发现原本繁华的城市发展并不那么顺利。

走还是留,是这个城市对话的核心。

而在距离伊春2000多公里外的陕西西安,仅仅一天的时间就有8000人迈过了户籍门槛。

大中城市对于人才的贪婪与渴望与日俱增,让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脚步不断加码,而令新定居者们兴奋的则更多是户口、奖金以及住房。

收缩与扩张,这本是一对悖论。

但如果城市人口不增反降,而规划和建设用地却不断扩张,结果又会怎样?人口流失的“收缩城市”与其空间扩张的悖论,由此诞生。

紧缩城市理念的发展及对中国城市的借鉴

紧缩城市理念的发展及对中国城市的借鉴

紧缩城市理念的发展及对我国城市的借鉴1. 紧缩城市理念的起源紧缩城市理念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欧洲,其核心理念是通过优化城市规划和建设,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浪费,创造更加可持续和宜居的城市环境。

紧缩城市强调城市更新与发展的节约、绿色和社会包容原则,同时追求城市发展的经济效益、社会公平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紧缩城市理念也逐渐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和推广。

2. 紧缩城市理念的核心特征紧缩城市理念的核心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增加城市内部的空间利用效率。

通过提高土地利用率、优化建筑结构和布局,减少碎片化用地和资源的浪费,实现城市空间的紧凑和高效利用。

- 促进城市内部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发展公共交通、鼓励徒步和骑行,减少私人车辆使用和交通拥堵,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和居住舒适度。

- 建设生态友好的城市环境。

注重城市绿地和生态空间的保护和建设,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3. 我国城市面临的挑战与机遇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城市人口的涌入和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导致了城市规划与建设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城市扩张导致的土地浪费、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

我国城市也面临着资源紧张、环境压力和社会不公等问题。

引入紧缩城市理念对于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4. 紧缩城市理念对我国城市的借鉴意义紧缩城市理念对我国城市的借鉴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优化城市规划和空间布局。

借鉴紧缩城市的理念,通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城市扩张对土地资源的浪费,增强城市空间的紧凑性和可持续性。

- 发展公共交通和非机动出行。

引进紧缩城市理念,建设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鼓励人们使用公共交通、徒步和骑行,减少私人车辆使用和交通拥堵,改善城市交通环境。

- 建设生态友好的城市环境。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注重保护和利用绿地和生态空间,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打造宜居的生态城市。

5. 我国紧缩城市理念的实践案例在我国,一些城市已经开始尝试引入紧缩城市理念,探索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

浅析收缩型城市的现况与治理

浅析收缩型城市的现况与治理

浅析收缩型城市的现况与治理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伴随经济建设的突飞猛进,我国经历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化进程。

城镇人口由1978年的1.72亿增加到2019年的8.48亿,城镇化水平相应由17.9%增加到60.6%,建制城市数量由1981年的226个增加到2018年的679个,同期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由6720平方公里增加到58456平方公里。

到2020年,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维持在超过60%的水平。

但城市化大力推进的同时,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也逐步呈现。

学者们一般认为,我国的城镇化和城市发展战略是建立在“增长模式”下的顶层设计。

这种模式注重经济指标的快速增加,以工业化迅速推进为引擎,以出口导向为主要方式,以城市土地快速扩张为空间支撑,城市发展与规划政策关注点主要在经济增长与空间扩张方面。

由此导致城镇化速度虚高,土地城镇化远快于人口城镇化,个别城市甚至出现“空城”、“鬼城”,一些农村地区愈发“空心化”。

这被视为“泛收缩现象”,显然与城市繁荣增长或城乡一体化理念相违背。

一、什么是收缩型城市二战后,欧洲部分地区或城市出现人口增长停滞甚至人口减少的现象,这在当时并没有得到重视。

六七十年代,随着德国人口由东德向西德的迁移导致东德衰败,德国后工业化转型引起的城市核心区收缩和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引起学者们的重视。

八十年代,收缩型城市(shrinking cities)这一概念由德国学者首先提出,用城市人口规模减少作为核心衡量指标。

起初,这一概念主要用来隐喻那些因去工业化或社会转型引起的人口减少并面临结构性危机的城市。

伴随着本世纪初美欧房屋止赎危机和债务危机的发酵,收缩型城市的使用语境逐步扩展到全球化下日趋分化的城市区域间以及城市内的增长分异,也指那些长期难以逆转低迷发展势头、人口不断流失的“输家城市”。

新世纪以来,欧洲人口规模10万人以上的城市中有四分之一为收缩型城市;美国由于郊区化、去工业化、人口迁移以及受2008 年金融危机影响,也出现大量收缩型城市,尤其以美国东北部“铁锈地带”为甚。

紧凑城市理论研究综述

紧凑城市理论研究综述

质量高了不少,但 它 们 好 像 在 某 种 抽 象 的 原 理 、气质上和传统有 参考文献:
关 联 ,如果换成了混凝土墙兴许会丢失这份韵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1 ] 李 东 ,黄 居 正 ,王 澍 ,等 反 学 院 ”的建筑师一 他的自
对砖瓦旧材充分表达并不意味着排斥新的技术手段,他的做
称 、他称和对话[J ]•建 筑 师 ,2006(4) :26-36.
第42卷 第 15期 20 16 年5 月
山 西建筑 SHANXI ARCHITECTURE
Vol.42No.15 May. 2016
文章编号:1009-6825 (2016)15-0008-03
紧凑城市理论研究综述
袁扬黄秋亚
( 浙江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浙 江 金 华 321004)
摘 要 :介绍了紧凑城市理论的产生背景,从城市适度紧凑、分散化集中、用地功能混合、优先发展公交等方面,阐述了紧凑城市理
论 的 主 要 观 点 ,并 列 举 了 该 理 论 在 国 内 外 的 应 用 实 例 ,指 出 该 理 论 与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存 在 一 定 的 差 异 性 。
关键词 :紧凑城市,可持续发展,公 共交通,空间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紧凑城市( Compact City)是 一 种 针 对 城 市 过 度 的 、无序的蔓 pact City)理 念 。同 年 George B.Dantzig在其演说词中阐述了采用
法 反 而 是 新 工 具 与 旧 技 艺 之 间 进 行 积 极 平 等 地 配 合 。混 凝 土 与 瓦 爿 墙,不 同 的 材 料 语 言 如 何 才 能 超 越 彼 此 冲 突 并 使 之 共 生 共 存 ,传统文化如何得到尊重,都 是 王 澍 一 直 在 思 考 的 问 题 。技术 上 的 障 碍 对 王 澍 而 言 也 并 非 阻 力 ,他 通 过 材 料 语 言 而 构 筑 的 空 间

浅谈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及其对中国城市的启示

浅谈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及其对中国城市的启示

浅谈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及其对中国城市的启示硕-城规10 闫晨 3106495摘要:本文从西方广亩城市和紧缩城市的城市规划理论出发,以一名城市规划研究生的角度浅谈了作者对于这两个经典理论自己的认识,阐述了现代城市关于集中和分散的看法,并且从这两个经典理论的角度收集了中国城市规划中分析解决问题的一些相关的研究。

通过分析这些研究,反映了中国城市规划理论研究方面的一些问题以及城市建设中的一些矛盾。

关键词:广亩城市、紧缩城市、分散论、集中论、可持续发展ABSTRACT/By referring broadacre city and compact city, the urban planning theory, explain the modern city on the views of centralized and decentralized, as a graduate students. And have some collections of urban planning in China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some related research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oth the classical theory. Reflecting some problems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in China and the contradictions in urban development in china.KEY WORDS/Broadacre city ,Compact city ,Centralized ,Decentralize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于春秋战国之际,《周礼•考工记》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

收缩型城市:概念、认知与治理

收缩型城市:概念、认知与治理

2023年第6期总第214期治理研究GovernanceStudiesNo.6,2023GeneralNo.214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殞殞殞殞 主持人语:人口历来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根本前提。

国家建立以人口为条件,经济发展以人口为源泉,制度运行以人口为对象,文化传承以人口为载体。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禀赋构成中国基本国情,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了动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了基石,不仅是我国治理模式转型的历史起点,更是治理现代化和本土化进程中的给定条件之一。

党的二十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最高层级的国家意志和发展定位,凸显出人口治理的划时代意义。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在迄今为止的人类社会中尚无先例,它是中国人的重大治理实践,亟需理论探索和研究积淀。

这使人口治理议题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要件,更把人口高质量发展摆到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蓝图的基础地位。

在此背景下,全面强化人口治理研究已经迫在眉睫,需要不同学科和领域的学者相互激荡,形成具有长期生命力的宏大学术命题。

本期推出三篇作品,涉及人口空间和城市发展、人口规模和市场能力、人口负增长与发展战略等主题,以飨读者。

学术主持人:胡湛(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复旦大学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收缩型城市:概念、认知与治理收稿日期:2023-08-09作者简介:陈友华,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钒,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实现积极老龄化的公共政策及其机制研究”(编号:17ZDA120)。

紧缩城市与混合发展规划方案探讨

紧缩城市与混合发展规划方案探讨

紧缩城市与混合发展规划方案探讨—以伦敦巴金-达克南区概念性规划为例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于伦敦巴金-达克南区概念性规划的研读,探讨作为可持续性城市规划解决方案之一的“紧缩城市”与“混合发展”理论在典型西方城市规划中的运用,如何针对特定问题来提供解题思路,并为中国的决策者与规划设计工作者提供可借鉴的案例。

关键词:紧缩城市,混合发展,城市密度,城市容量,城市功能引言:在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1992年由联合国150多个成员国签署的《里约热内卢宣言》发布之后,各国政府对于可持续发展均表达了热切的关注,由此也引发了持续至今的全球范围内的大讨论。

而如何借助“绿色规划”实现可持续性的城市化,也是讨论的重点之一。

虽然由于存在国情差异、法律法规等多种问题,如何去解释真正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城市”依然是困扰各国学术界的难题,但已有相当一部分的欧盟学者较为一致地认为,与20世纪西方世界广泛出现的分散型城市相比,“紧缩型城市”应该是一种环境上更具有可持续性的形式[1]。

紧缩型城市不仅仅意味着通过对城市空间尺度的压缩,来节约土地的,从而协调人类空间与自然空间的合理构成关系;同时更重要地,要求对于城市功能布局进行调整与梳理,以“混合式”发展代替传统的“单一式”的地块开发,在合适的尺度上协调多种相互依存的城市功能,以达到减少对交通与能源输送的需求,并使各类建筑物得到24小时地全天候使用,减少建筑的空置率,从而在整体上实现对土地与能源的高效利用。

以下通过对伦敦巴金-达克南区(the London Bourough of Barking and Dagenham)概念性规划方案的介绍与研读,从如何压缩城市规模及策划合理的城市功能两方面来了解西方学者对于实现理想的“紧缩型城市”的探索。

该方案由剑桥大学建筑系研究生班第一工作室(DipArch Studio 1)的七名学生于2001-2002年间完成,并于2002年获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总统奖中的研究生班学生推荐奖(Part2 Student’s Commendation, President’s Medal, RIBA, 2002)。

在可持续发展的紧缩城市中对建筑密度的追寻

在可持续发展的紧缩城市中对建筑密度的追寻
,
,

,


·

·
·
·
,
,
,
,




,
,
,
,

,

,
,
,

过分 追求建 筑 密度 最大化 出现的 问题
认 为 在 当 今 的 城市 中 由 于过 分追 求 建 筑 密度 最 大 化 同 时 没有 处 理好 这 其 中 隐 藏 的 各 种 矛盾 而 给 城 市 的 可 持 续 发 展 带来很 多 问 题 ①在 社会 密 度 日 益 增 加 的 条 件 下 为 口 获 得 更 高 的 容 积 率 大 量建 筑 女 储 水库 电 厂 停 车 场 储藏 室 档 案 室 休 闲 场 所 工 厂 办公 室 甚 至 住 宅 将 一 部 分 空 间 甚 至 绝 大 部分 空 间 转 移 到 地 下 以 缓 解 密 度 的 压 力 在 这 些地 下 空 间 中 主 要 靠 人 工 照 明 它 与 自然 采光 相 比 没有 日 升 日 落 所 带 来 的 光线 变 化 在这 个 自我独 立 的 地 下 空 间 中 一天 的 时 间 可 以 是 三 十 个 小 时 完 全割 断 了 人体生 物钟 与 时 间 的 关 联 在 这 个 没 有 窗 没 有 窗 外 熙熙 攘攘 的 人 流 和 车 流 没有 窗 外 吹来 的 阵 阵 清 风 和 细 雨 的 地 下 空 间 中 人 与 自然 界 完 全 失 去 了 联 系 在这 样 的 没 有背景 没 有参 照 的 失 落 环境 中 像 地 下 的 蚂 蚁 一样生 活 人 们 无 法 与 环 境取 得 认 同 和 自我 定 位 容 易 患 上 幽 闭 恐 饰症 ② 建 筑 见 缝插 针 不 要 广 场 这 种 情 况 在 香港 和 纽 约 最 为 严 重 体 量 在 香 港 九 龙 城 中 表 现 出 流 体 的 秩序 充 满 了 建筑 中 的 狭 缝 当 新 的 建 筑构 建起 来 密 度 增 加

现代城市收缩问题与解决对策-城市社会学论文-社会学论文

现代城市收缩问题与解决对策-城市社会学论文-社会学论文

现代城市收缩问题与解决对策-城市社会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进入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城镇化的快速前进使我们更多地关注到人口的增长和城镇的扩张。

但是随着我国人口高峰期的临近,特别是经济发展整体步入较平稳的调整过程,人口和经济活动的空间集疏过程表现的越来越强烈。

可以预计某些城市将面临人口减少,城市收缩将成为未来的一个重要问题。

纵观历史长河,城市历史并不完全由城市增长所主宰。

随着时间的流逝,城市经历了繁荣和衰退的循环;而在某些地区,衰落和人口萎缩造成了城市结构的永久性变化。

正如美国城市地理学家描述那样,城市也会经历生与死的发展历程[1]. 二战后,全球和我国的城镇化建设都经历了一个高峰期,使人们往往忽视了城市人口的减少等问题。

事实上,大量证据表明,世界上很多地区,即使在发达地区中,很多城市正在经历收缩。

从英国、比利时、芬兰到意大利,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到中国,城市收缩现象已无处不在,收缩地带正在全球蔓延[2].近年来西方城市研究者、地方政府和规划机构针对这些收缩城市所引发的问题和挑战,逐步开始了相应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活动。

如2012年,德意志联邦文化基金会牵头启动了收缩的城市研究计划。

相比之下,我国学界针对城市收缩现象的认识还十分浅显。

现有研究成果多局限于资源型城市或老工业城市的振兴等较为零散的经验案例分析[3,4].近年来,国外一些城市收缩的案例开始引起关注[5,6],然而对于中国收缩城市的理论研究,中西方的收缩城市比较,收缩城市未来的发展出路等这些问题还缺乏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

随着我国人口和经济增长整体趋缓,收缩将成为相对于世界城市和城市增长外的一个重要议题,将有利于全方位思考城市发展问题。

本文通过对西方关于收缩城市这一议题的文献资料和案例的总结和分析,提出城市收缩必然会成为今后中国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希望在这一新的研究议题中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主动紧缩——城市蔓延与收缩的理性主义应对

主动紧缩——城市蔓延与收缩的理性主义应对

主动紧缩——城市蔓延与收缩的理性主义应对摘要:在我国经济发展转型期的当前,城市的发展也到了转型的关键时刻。

文章通过对我国城市扩张与收缩特点的理性分析,提出在我国经济增长的背景下,城市应该主动紧缩,为提质而规划,并对主动紧缩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和方法进行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城市蔓延;城市收缩;主动紧缩;理性主义Abstract:InthetransitionperiodofChina'seconomicdevelopment,thecity'sdevelopmenthasalsoreachedacriticaljuncture.ThroughtherationalanalysisofChi na'surbansprawlandurbancompact,UrbanplanningshouldmakethecitycompactproactivelyunderthebackgroundofChina'sec onomicgrowth,planningtoimprovequality,andmakessomeresearchon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pathandmethodofcompactcity. Keywords:Urbansprawl;Urbancontraction;Compactproactively;Rationalism 引言自英国工业革命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城市以来,城市在人类文明中所占的比重和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其兴起、发展、繁荣、衰退或再度繁荣也越来越典型。

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造成城市集中区环境的恶化,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国家兴起了“城市郊区化”运动。

而此时诞生的现代城市规划学也认为集聚的大都市是城市问题出现的关键,倡导小型化的花园城市(艾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Howard)或大城市的有机疏散(E.沙里宁)。

新常态背景下的紧缩城市研究

新常态背景下的紧缩城市研究

• 由技术进步和市场化改革形成的“新常态”,政府无法大包大揽,企 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大,市场的风险和机遇同在,也许真的进入“冒 险家”成就事业的大时代。 • 作为具备“公共政策”特质的城市规划,如何适应绿色发展的新趋势 和“新常态”,应用市场“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和空间发展调控 的“看得见的手”,成为规划师和规划决策者需要思考的新课题。
•——江苏:加快各类企业“走出去”带动对外贸易增长
•2014年外贸出口下降,其中占全省出口三分之一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电子制造业产品1-5月出口下降11.4%,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下降2.5%,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 损面扩大,经济运下行压力较大。在此背景下,江苏加速发展服务贸易业,利用229个“省级重点培育的国际知名品牌”,加快各类企业“走出去”,在东南亚、欧美等地区布 局,带动对外贸易增长。
2016/6/3
驱动制造业变革的动力和要素
• 技术要素:技术的发展与“互联网+”:信息、数据、智能传感、机器人、智能 装备等。 • 市场颠覆:近几年开始出现结构性的全球产能过剩。人类社会从开始到现在, 一直在为产能不足、财富创造奋斗不息,包括战争,目的就在于获取资源。现 在因为技术的进步,使我们的劳动生产效率大幅提高,造成我们现在的产能过 剩。恰恰因为这一进步,让传统生产方式被颠覆。过去是卖方市场,现在绝对 是买方市场。现在,买方市场又出现了定制化、个性化这么一种需求。 • 产品生命周期急剧缩短:现在消费类电子产品的生命周期仅为3-6个月。这一 切变化,传统的生产制造模式根本满足不了。过去一条刚性线或大型生产线的 调整周期可能都需要半年到一年,一个项目投三年可能才能达产。现在的设备 可能还没等调试,产品已经被淘汰。更关键的是,定制化如何满足?这要求现 在必须倒逼我们的制造模式向智能化及柔性化的方向发展。

收缩城市

收缩城市

材料一早在20世纪6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的部分老工业城市中就已经开始出现城市收缩现象。

研究表明,1960-2003年间,50%以上的欧洲大中城市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人口流失;1960-2010年间,美国五大湖地区的底特律、匹兹堡、圣路易斯、布法罗等城市的人口收缩率甚至超过了50%。

德国的一个研究项目也发现,在人口超过100万的全球450个城市区域内,总人口减少了10%左右。

城市收缩逐渐发展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新现象。

在联合国人居署发布的世界城市报告中,发现中国也有大约50个城市正在收缩。

龙瀛等人的研究也发现,在中国的654个县级及以上城市中,有180个城市的人口规模/密度出现了下降。

扩张和增长已不再是城市唯一的标准演替路径,城市收缩正作为一种“新常态”席卷全球。

在未来,中国的城市也必然会像欧美发达国家一样,进入大范围收缩的阶段。

发改委《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中,首次公开提及“收缩型城市”。

目前,这方面并无官方数据。

根据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特别研究员龙瀛的研究,在2000年到2010年间,中国有180个城市的人口在流失,三分之一的国土人口密度在下降。

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吴康副教授也曾发布研究成果称,2007~2016年间,中国有84座城市出现了“收缩”。

这些城市都经历了连续3年或者3年以上的常住人口减少。

一般而言,常住人口连续3年以上持续流失且缺乏回流的城市,均可被视为收缩型城市。

收缩型城市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资源枯竭性城市。

因资源而生,同样因资源枯竭而衰退。

第二类是产业变迁导致的收缩,一些重工业城市,无法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不得不面临产业衰退和人口外流的双重危机。

第三类是偏远城市的收缩。

这些城市,既不靠近港口,又不靠近中心城市和大城市群,本身又缺乏资源支撑,在城镇化的时代的浪潮中,人口最容易流出。

第四类是大城市周边的收缩。

由于大城市虹吸效应的存在,周边城市人口不断向核心城市涌入。

重磅!官方首提“收缩型城市”,三四线城市小心了网易新闻鹤岗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也是收缩型城市的典型代表。

紧缩城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书评

紧缩城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书评

紧缩城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书评本书将紧缩‎城市与可持‎续发展混为‎一体,作为同一个‎命题进行了‎分析,本书将发达‎国家城市所‎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以紧缩城‎市为主要线‎索进行了探‎讨,这是本书的‎主题。

不能说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打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毫无意义,但是对于一‎个城市发展‎比较快的中‎国来说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与警示‎。

我国对于城‎市规划建设‎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才‎刚刚起步,所以我们必‎须虚心接受‎别人的教诲‎以及对于他‎们所犯的错‎误加以分析‎才能更好的‎少走弯路,实现更加快‎速的发展。

本书对于紧‎缩城市以及‎可持续发展‎放在了一起‎,相对于对城‎市规划提出‎了更加严格‎的创造条件‎,现阶段对于‎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紧缩‎城市还是一‎种理论构想‎阶段。

有一点是非‎常好的,作者在写之‎前说明了紧‎缩城市是一‎调未知的路‎,并不知道能‎否对于人类‎产生预期的‎效果,所以本书在‎这一不确定‎性上做出了‎说明:“紧缩城市的‎概念是复杂‎的,因此有关这‎一命题的争‎论还远没得‎到解决。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为‎下一步的研‎究指出了一‎些值得探索‎的道路,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为‎实现可持续‎性的城市未‎来做出积极‎的贡献。

”本书共有五‎个研究课题‎:紧缩城市理‎论、社会及经济‎问题、环境与资源‎、评价与检测‎、实施。

每一个课题‎就相当于一‎个平台,在每一个平‎台上都有许‎多专家学者‎,甚至他们不‎属于同一地‎域,但他们都将‎自己的观点‎和理论阐述‎出来为读者‎提供更多的‎途径以及更‎加广阔的思‎维。

也就像我们‎平时上课讨‎论问题一样‎,在这里没有‎什么不平等‎,每一个人都‎是老师,每一个人也‎都是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统一得出‎更好的理论‎成果。

读完本书之‎后可以看出‎紧缩城市的‎概念是复杂‎的,包含了很多‎层次的东西‎,而我们作为‎一名读者就‎是希望能够‎从中得到启‎迪,也许会形成‎某种一致性‎的观点并勾‎勒出未来的‎发展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0年以来“紧缩城市”相关理论发展综述叶锺楠(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200092)【摘要】通过对2000年以来与“紧缩城市”思想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的梳理,总结了进入21世纪后“紧缩城市”思想相关理论发展从定性走向定量,从理论走向实践,从立论走向反思的几大发展趋势,并展望了相关理论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紧缩城市;定性到定量;理论到实践;质疑与反思 从整个城市发展理论的历史来看,“紧缩城市”(Compact City)可以说还是一个新生的概念。

1990年欧洲社区委员会(CEC)于布鲁塞尔发布绿皮书,首次公开提出回归“紧缩城市”形态1。

1996年,英国学者迈克・詹克斯等人编著的《紧缩城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一书将“紧缩城市”这一概念推向了全世界。

此后,关于“紧缩城市”的研究蓬勃发展,俨然成为关于城市密度和形态领域的主流思想。

本文主要通过对2000年以来刊登于几种国际核心杂志上与“紧缩城市”理论相关的学术论文的检索和阅读来考察这一理论的最新动态2。

通过与2000年之前相关理论的研究情况进行比较可以发现,2000年至今虽然只有短短的七年时间,但关于“紧缩城市”的研究却经历了比较显著的发展,并呈现出两方面的发展趋势:一是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二是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此外,从各个学科的角度对“紧缩城市”这一概念进行的反思乃至质疑也大量涌现,补充和完善着“紧缩城市”的理论,推动着该理论迅速发展。

1 “紧缩城市”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目前为止,“紧缩城市”作为一个概念尚没有非常明确的定义,在阅读相关文献时可以发现,不同的学者探讨的“紧缩城市”可能有明显的差别。

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城市的紧缩程度没有统一的衡量指标,因此什么是“紧缩城市”很难界定。

2000年以来,关于城市的紧缩程度如何衡量的研究开始渐渐出现,这些定量的研究大大增加了界定紧缩城市和衡量城市紧缩程度的可能性,也促进了全球关于“紧缩城市”的研究语境的统一。

波士顿大学的学者Russ Lopez和H.Patricia Hynes 在追踪研究1990年代十年间的城市蔓延现象时运用一套特别的方法,借助人口普查数据来衡量城市蔓延的程度,并以此来考察一些城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3。

这套方法是用来衡量城市的蔓延程度的,但由于蔓延和紧缩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对的概念,因此这套方法无疑也为衡量城市的紧缩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同样将城市的紧缩和蔓延程度一起比较研究的还有台湾逢甲大学教授Yu2H sin Tsai,他提出运用一系列定量参数来描述大都市的城市形态,并特别区分了紧凑和蔓延两种形式。

他在研究中进一步提出了大都市规模、活跃强度、活跃度的均质性以及郊区高密度区的聚集度四种定量参数用以衡量大都市层面下的四种城市形式的尺度。

经过一系列的仿真实验分析,最后得出了全球Moran系数,这一系数反映了上述四个参数的状况,可以用来区分城市是紧缩的还是蔓延的。

这一系数达到高值则代表城市呈现单中心趋势,中值代表城市趋于多中心发展,而越接近零则越表示城市处于分散蔓延状态。

此外,城市的地方性蔓延越严重,这一参数值就越低。

4此外,还有学者从衡量合理建筑高度的方法出发,为城市在三维上的紧缩程度提供衡量方式。

香港大学的K wong2W ing Chau等学者提出了一种通过非正规的经济分析来确定建筑的适宜高度的模式,并且用香港的经验数据对这一模式进行了检验5。

该方法为城市究竟在什么条件下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紧缩程度提供了定量的参考。

2 “紧缩城市”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尽管“紧缩城市”这一概念的提出是以许多欧551洲城镇的紧凑和高密度形态为事实依据的,但是这些欧洲城镇本身是历史形成的,和这一理论并没有关系。

在2000年以前,由于“紧缩城市”的概念刚刚提出,因而相关的研究和探索大多还停留在纯理论阶段,究竟在“紧缩城市”理念指导下的城市会呈现什么样的发展?通过什么手段来实现城市的紧缩?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又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答都没有现实的案例依据,一些“紧缩城市”的积极倡导者(如当时的欧共体)制定的许多政策仅仅停留在理论构想阶段6,而即使是能够实施的案例也由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需要一定的周期而并没有能立刻为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依据或参考。

进入2000年以后,伴随着理论本身的发展,早期进行的实践活动开始初见效果,实践过程中的种种不足也渐渐显露,而对这些实践的初步总结开始大量涌现,为理论本身的发展提供了反馈。

美国爱荷华大学的学者Jerry Anthony针对美国13个州实行了增长控制法律而其它州没有实行的情况,考察了美国49个州的城市密度在15年内的变化,以此来研究增长控制法律在控制城市蔓延,促进城市紧缩方面的功效。

该项研究发现有增长控制法的州普遍比没有相关法律的州城市密度下降程度小7。

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法律在促进“紧缩城市”实现上的作用。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Pierre Fili on和Kathleen McSpurren通过研究高密度居住区和高品质公共交通在规划和建设时遇到的来自各种利益集团的阻扰,揭示了一些高密度政策在实施中的困难,并进一步提出依靠与精明增长原则相一致的手段来加强改变城市社会力量和城市结构的可能性8。

韩国学者Myung2J in Jun就1990年代以来美国波特兰市的城市增长边界(UG B)对于控制城市蔓延,促进内城发展以及减少私人汽车使用的效果进行了研究和评价。

Myung2J in Jun采用了都市内部比较,增长控制界限内外比较和统计学回归分析三种方法来分析和评价波特兰市的城市增长界限,三种模型的分析均显示增长控制边界并没有能够有效促进紧缩,减缓郊区化9。

3 对“紧缩城市”的反思和质疑正如一切理论都会遭受质疑一样,“紧缩城市”的概念从提出之日起就理所当然地受到争议,就连迈克・詹姆斯的《紧缩城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也在书名的最后打了一个问号,以示一种不确定性。

进入2000年以后,对于“紧缩城市”的反思和质疑扩展到更多的领域,并正如上文所提到的,有了一定的实践基础,因而显得更加多元化,也更加具有说服力。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针对“紧缩城市”的反思、质疑甚至批评并没有影响“紧缩城市”在城市形态和城市密度方面的主流思想地位。

事实上这些来自多方面的反思和质疑大部分并没有反对“紧缩城市”这一理念本身,更没有提出新的城市发展形态,它们只是通过考察“紧缩城市”理论中尚不完善的部分以及针对某一具体实践时所不能普适的部分来尝试对该理论进行补充,修正以及具体化。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都市设计中心Anne Forsyth等人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居住环境密度、步行氛围和整体的自然活跃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经验主义的研究。

通过对715位美国人的调查,并运用先进的技术对结果加以分析,最终得出的结论为:密度与步行的意向有一定的关系,但并不于全部的步行环境或者社会活动有关,单纯的城市紧缩绝不会是增加社会活跃度的万能钥匙10。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学者Ruth Fincher从土地经济学和地产开发的角度揭示了高密度住宅的大量开发过程中开发商的矛盾:一方面他们宣传紧缩型的住宅发展是一项革新,另一方面,他们却不希望低收入的家庭成为高密度住宅的主体住户11。

这种经济上的矛盾实际上成为紧缩城市的实现过程中的一道不易克服的阻碍。

丹麦景观学学者Stephan Pauleit和Yvonne Golding 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通过对英国城市紧缩政策效应下住区环境变化的实证研究,揭示了城市紧缩政策带来的大量住区绿地、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的减少。

Stephan Pauleit和Yvonne Golding在英国的Merseyside 郡选取了11个样本,通过用GI S手段分析不同年份的精确航拍图来评价土地使用和土地覆盖,在所有被调查的11个区域中,建筑和硬地在调查期内大量地覆盖了土地,而绿化空间则慢慢消失。

研究中采用多项指标来衡量这种绿化的缺失,并严肃地指出紧缩城市带来的土地密集使用和覆盖使每个地区的生态均受到了负面影响12。

此外,还有研究者从“紧缩城市”对每个家庭能耗的影响以及对家庭交通方式的影响等微观角度来质疑“紧缩城市”的生态性。

西挪威研究所(W estern Nor way Institute)的Erling Holden和I ngrid T.Norland在奥斯陆地区的8个居住地区开展的研究显示,分散结构反而有助于家庭能耗的降低:尽管交651通的距离在高密度区域被缩短了,但是住在城市中心区意味着在空闲时间使用飞机来旅行的频率非常之高,拥有私家花园能够降低人们对于旅游度假的需求。

此外,单家庭住房和多家庭住房之间的能耗差异已经在1980年后的住宅建设中变得越来越不明显,这意味着现有的紧凑住宅建设的理论依据需要质疑13。

4 小结“紧缩城市”之所以能在短短的十数年间成为城市发展的一个热门概念,同时也吸引了大批学者探索和研究,一方面是因为其理论渊源———提倡高密度的城市其实一直都贯穿着城市规划理论的整个发展过程。

另一方面,“紧缩城市”虽然至今并没有非常明确的定义或者统一的衡量标准,但是这一概念所代表的通过增加城市的密度,集聚度和效率来减少城市蔓延,城市能耗,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顺应了当前城市过度发展和蔓延,全球能源紧张,气候变暖,环境恶化的时代背景,是为全世界所普遍接受的。

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关于紧缩城市的理论必定将发展得更为成熟,同时也必将指导更多的城市建设,产生更多的实践成果。

对于中国的城市而言,其密度与西方大部分城市有着显著的区别,中国一般城市的密度往往远高于西方的城市,甚至超过一些关于紧缩城市的理论所提倡的密度。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中国的城市不自觉地进入“紧缩城市”的时代比西方要早得多,中国的城市在如此的高密度模式中是如何运作的?这样的密度又带来哪些需要克服的问题?这些经验和教训能为“紧缩城市”的理论发展带来怎样的实践意义?同时,西方“紧缩城市”理论的发展又能为中国现在已然高密度的城市的发展带来怎样的指导意义?笔者相信,这些都是中国的学者需要深入研究,并且一定大有可为的领域。

参考文献[1] 韩笋生,秦波.借鉴“紧凑城市”理念,实现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国外城市规划.2004(6).[2] 马弈鸣.紧凑城市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现代城市研究.2007(4).[3] Russ Lopez,H.Patricia Hynes.Sp ra wl in the1990sM easure ment,D istributi on and Trends.U rban AffairsRevie w,2003(1).[4] Yu2H sin Tsai.Quantifying U rban For m:Compactnessversus‘Sp ra wlπ.U rban Studies,2005(1).[5] K wong2W ing Chau,S.K.Wong,Y.Yau and A.K.CYeung.Deter m ing Op ti m al Building Height.U rbanStudies,2007(3).[6] 迈克・詹姆斯等.紧缩城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7] Jerry Anthony.Do State Gr owth Manage ment Regulati onsReduce Sp ra wl?.U rban Affairs Revie w,2004(1). [8] Pierre Fili on,Kathleen McSpurren.S mart Gr owth andDevel opment Reality:The D ifficult Co2ordinati on of LandU se and Trans port Objectives.U rban Studies,2007(3).[9] Myung2J in Jun.The Effects of Portlandπs U rban Gr owthBoundary on Devel opment Patterns and Commuting.U rban Studies,2004(6).[10]Ann Forsyth,J.M ichael Oakes,Kathryn H.Sch m itz andMary Hearst.Does Residential Density I ncrease W alkingand O ther Physical Activity?.U rban Studies,2007(4).[11]Ruth Fincher.Is H igh2rise Housing I nnovative?Devel opersπContradict ory Narratives of H igh2rise Housingin Melbourne.U rban Studies,2007(3).[12]Stephan Pauleit,Yvonne Golding.The Spatial I m pact ofU rban Compacti on.TPR,2005(2)[13]Erling Holden,I ngrid T.Norland.Three Challenges f orthe Compact City as a Sustainable U rban For m:Household Consu mp ti on of Energy and Trans port in EightResidential A reas in the Greater O ls o Regi on.U rbanStudies,2005(11).[14]Jane M.Jacobs,Stephen Cairns and I gnaz Sterbel.‘ATall St ory…but,a Fact Just the Sa meπ:The Red RoadH igh2rise as a B lack Box.U rban Studies,2007(3).注释1.韩笋生,秦波.借鉴“紧凑城市”理念,实现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国外城市规划,2004(6).2.检索的国外杂志有:U rban Studies,TPR,U rban Affairs Revie w,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 ss ociati on等3.Russ Lopez,H.Patricia Hynes.Sp ra wl in the1990s M easure ment,D istributi on and Trends.U rban Affairs Revie w, 2003(1).4.Yu2H sin Tsai.Quantifying U rban For m:Compactness versus‘Sp ra wlπ.U rban Studies,2005(1).5.K wong2W ing Chau,S.K.Wong,Y.Yau and A.K. CYeung.Deter m ing Op ti m al Building Height.U rban Studies, 2007(3).6.迈克・詹姆斯等.紧缩城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7.Jerry Anthony.Do State Gr owth Manage ment Regulati ons Reduce S p ra wl?.U rban Affairs Revie w,2004(1).8.Pierre Fili on,Kathleen M cSpurren.S mart Gr owth and751Devel opment Reality:The D ifficult Co2ordinati on of Land U se and Trans port Objectives.U rban Studies,2007(3)9.Myung2J in Jun.The Effects of Portlandπs U rban Gr owth Boundary on Devel opment Patterns and Commuting.U rban Studies,2004(6).10.Ann Forsyth,J.M ichael Oakes,Kathryn H.Sch m itz and Mary Hearst.Does Residential Density I ncrease W alking and O ther Physical Activity?.U rban Studies,2007(4).11.Ruth Fincher.Is H igh2rise Housing I nnovative?Devel opersπContradict ory Narratives of H igh2rise Housing in M elbourne.U rban Studies,2007(3).12.Stephan Pauleit,Yvonne Golding.The Spatial I m pact of U rban Compacti on.TPR,2005(2).13.Erling Holden,I ngrid T.Norland.Three Challenges f or the Compact City as a Sustainable U rban For m:Household Consu mp ti on of Energy and Trans port in Eight Residential A reas in the Greater O ls o Regi on.U rban Studies,2005(11).Rev i ew On the D evelop m en t of“Com pact C ity”Rel a tedTheor i es S i n ce Y ear of2000YE Zhongnan(Depart ment of U rban Planning and A rchitecture,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200092)【Abstract】Through a systematical review of the devel opment of researches on“Co mpact City”since year2000,this paper finds these researches tends to develop fr om qualitative to quantitative,fr om pure theories to p ractices and from point2making to self2exam inati on.This paper als o looks for ward t o the future of the devel opment of“Compact City”in China.【Keywords】compact city;from qualitative t o quantitative;fr om pure theories to p ractices;questi on and self2 exam inati on.(上接第160页)Cultura l,c i v i c culture and urban subject culture d iscr i m i n a ti onG UO J ia(China I nternational U rban Theme Culture Design I nstitute,Beijing100078)【Abstract】The current civic culture constructi onπs biggest erroneous zone,is the urban leaders t o cultural,the civic culture,the urban subject culture three concep ts has not made clear,wr ong“narr ow sense”the cultural concep t has regarded the civic culture,this will create in new r ound cultural t o the city the developmental destructi on and the destructive devel opment,therefore in the new r ound civic culture constructi on,we must be clear about cultural,the civic culture,the urban subject culture basic concep t,thus in thorough settlement civic culture constructi on blind spot and err oneous zone question.【Keywords】culture;civic culture;urban subject culture8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