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产生、发展与当代改革

合集下载

教育学原理课后习题解答

教育学原理课后习题解答

(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ﻫ一、为什么说教育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1、首先,动物的“教育”是一种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而人类的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2、其次,动物界没有人类这样高级的语言、符号系统,它们的思维不够发达,所有活动只停留在个体层次上。

而人类具有高级语言符号系统,藉此系统,人能将经验类化,使人类具有自觉的类意识,能自觉地维持类的发展,并在资源共享的条件下,使人能为共同的利益做出自己的贡献。

3、再者,动物的“教育”也基本上随着生理的成熟而结束。

动物一旦长成之后,就离开自己独立的生活,它的“教育”历程也告终结,而人的教育则绝不会止于生理的成熟。

二、大教育观的最终形成,是否意味着学校的消亡?ﻫ大教育观就是基于“终身教育”思潮和“教育社会”、“学习化社会”设想之上的一种教育观。

教育不仅在时间上贯穿人生全程,在空间上也往往充注于人生所处各种场所,最终目标是为了维持或改善生存处境,提高生活质量。

这种教育基于提高人的能力学习能力,从而使每一个人都成为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教育者,最终实现人类自身的发展。

(终身教育:时间、空间、方式、性质)ﻫ三、学校是怎样产生的?ﻫ学校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不定期阶段的历史产物,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

1、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

ﻫ2、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ﻫ3、文字的出现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四、你怎样看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ﻫ1、教育终身化 2、教育社会化 3、教育产业化 4、教育民主化 5、教育国际化 6、教育现代化 7、教育国际化(研究的方法、教育形式、教育的文化背景)ﻫ现代教育的特点是:鲜明的生产性、大众化道路、内容科学化、班级授课ﻫ五、你认为教育的基本要素有哪些?ﻫ教育者(凡在教育活动中有意识地影响他人身心发展为目的的人:主导作用)、受教育者(凡在教育活动中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教育中介: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个人行为、言谈举止、处世方式、与学生态度是否公平)之间起桥梁作用的物质(包括器物)和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社会文化、风俗、乡土人情、教育目的、方法、手段)的东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动态联系:ﻫ关系:教的活动中,教育者是主体性、必须在受教育者的“学”中才能成立ﻫ学的活动中,受教育者是主体,必须教育者的“教”与之相对应才能实现教育者与教育中介的关系:教育者是主体,教育中介是客体。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绪论第一节教育学定义: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任务:就是依照教育的逻辑层次,揭示教育的各种规律,并在揭示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与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学发展的四个阶段: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还没有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任务和思想:孔子及其思想总结(《论语》),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合;墨子认为获得知识理解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

(乐正克)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

主要思想: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提出严格的视导和考试制度:“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主张启发式教学“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还提出“不陵节而施”,“长其善而救其失”,“禁于未发”等。

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三步: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柏拉图的代表作(《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二、独立性态阶段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任务和思想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泛智教育;提出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和迅捷性的原则。

他普及“初等教育”;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夸美纽斯被誉为“教育学之父”。

卢梭的《爱弥儿》开创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

德国大哲学家(康德)是第一位在大学里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

洛克的“白板说”及绅士教育赫尔巴特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被誉为科学形态的教育学。

强调教育学的两个基础:哲学的伦理学基础和心理学基础。

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教学四阶段说以及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的特点。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概述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深化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更新人们的教育观念,并为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提供依据,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二、教育学的发展历程(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萌芽阶段的特点萌芽阶段的教育学还没有从哲学、伦理学、政治学中划分出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只表现为零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点其主要特点可以概括如下。

(1 )人们对教育的认知活动主要停留在经验和习俗的水平。

(2)教育学著作多属论文的形式,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3)教育学思维与论述的方式以机械类比、比喻、格言、寓言等为主。

2.中国教育学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1 )儒墨教育思想(2)《学记》《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见下表。

3.外国教育学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1 )古希腊教育思想(2)古罗马教育思想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在这一著作中,昆体良将学习过程概括为“模仿一理论一练习“三阶段。

(二)教育学的创立阶段1.创立阶段的特点(1)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2)概念方面: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概念或概念体系。

(3)方法方面: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4)结果方面:出现了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5 )组织方面: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2.创立阶段的代表人物、著作及其观点(三)教育学的发展阶段1 .现代教育学流派3.当代教育发展。

教育学复习资料

教育学复习资料

《小学教育学》是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系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性课程。

其目的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并进而揭示教育规律。

该课程对师范教育系学生提高教育理论修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分为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创立、教育学的发展和当代教育学的状况四个阶段。

一、教育学的萌芽(前教育学时期)这一时期所取得的教育认识成果主要有:柏拉图的《理想国》与《美诺篇》、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中国如孔子的《论语》、孟子的《孟子》、、无名氏的《中庸》、朱熹的《四书集注》等等。

出现了一些教育专著、如《学记》、《大学》、韩愈的《师说》等。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明确地提出了“美德是否可教”的这样一个具有永久思想魅力的教育问题,并第一次试图通过理性的思考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教育学的创立教育学创立的标志主要有:第一,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第二,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以及概念与范畴的体系;第三,从方法论方面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第四,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第五,从组织机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简答或多选)(1)著名的英国学者培根为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出现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了实验的归纳法为后来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1632年,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一文的科学分类中,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了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2)在教育学的创立过程中,捷克的宗教改革家夸美纽斯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他在1632年的《大教学论》中,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在教育学史上,一般把夸美纽斯的这本书看成是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但是,由于他的宗教立场和目的,人们又很难把它看成一本真正的科学著作。

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及其变革

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及其变革

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及其变革中国的教育历史可追溯至古代,而近现代的教育发展与变革则更为显著。

从传统文化到现代化的转变,从教育政策到教育体制的改革,中国教育的发展和变革具有多方面的影响和意义。

一、教育传统与现代化转型在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中,儒家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

传统文化重视儒家教育的实践,教育模式以考试、挑选优秀人才为主,这种教育模式也随着西方现代化的进程逐渐彻底地改变了。

1819年,万历四十七年生父母离世,他由姥爷接到另一所家塾中读书,如同他的父母一样把百千卷书都读遍了。

然而,万历最终选择了继续深造西方科学技术,1839年入英国伦敦大学学习。

19世纪中期,中国遭遇了两次鸦片战争,一系列的军事、政治和文化冲击引发了对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重新思考。

同时,北洋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教育现代化政策,构建了一套强制性、普及性、参与性的教育体系,并利用现代化技术建设各种学校和大学。

新式教育模式以技术教育、思想启蒙、自主学习为核心,深受国内外儒家学者的批评。

这标志着中国教育模式逐渐与儒家传统分离,向现代教育体系的发展转变。

二、近现代教育政策的变革从清朝到民国,中国的教育政策经历了多次转变。

清朝封建思想的残余导致教育多由家庭、家塾、私塾和寺院为主,而官方实行了非学制教育、科举制度、官学教育、军校教育等,旨在维护封建统治。

1911年辛亥革命后,民主政治的倡导者推动了教育政策的改善,世界性大变局的冲击使得中国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反对旧制度的斗争,不仅对中华文化及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开始形成了新的民族教育方向。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一大批民族教育机构崛起,为中国教育发展奠定了最基本的文化基础。

1992年以后,教育体制改革迎来了新机遇。

改革以完善并更新“9+3”学制等为主要内容,进一步补充了孩子们的科学基础知识的体验,加大了对创新素养的培养,此后将培养真正有用的人才作为建设国家的首要任务,文化课、特长课、兴趣课的培养协调发展,门类更加丰富多样。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2)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2)

第八讲—第十二讲、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产生(起源)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产生的,而人类有五千年的文明史。

恩格斯:人类出现于200万年以前,也就意味着教育有200万年历史。

对于教育的产生,学术界有四种观点:A、生物起源论(利托尔诺【法】):教育起源于动物界植物界普遍存在的本能活动、遗传特性。

观点:教育是某种现象的复制(遗传)。

例子:小鸭子从会凫水。

缺点:否认教育的社会性。

B、心理起源论(孟禄【美】):生物界不存在教育,但存在于动物界。

观点:动物有心理模仿功能。

例子:大猩猩经过练习后会做算术题。

缺点:不承认教育的社会性,否认教育的目的性。

C、劳动起源论(米定斯基【苏】):恩格斯:劳动创造人本身。

当人把石头做成第一把刀子。

观点:劳动当中,人积累起经验并传播推广。

例子:人类学会使用工具,知识并加以传播。

缺点:中国学术界认同这种看法。

D、交往起源论(叶澜【中】):人类的教育现象并不直接产生于劳动当中,而产生于在劳动当中人们以语言为媒介,交往活动当中产生。

观点:教育产生于交往当中。

例子:人们在劳动过程中交往。

缺点:很多人赞同,但是劳动起源论被承认的范围更广。

二、教育的发展三大发展阶段:A、原始教育形态:1、原始社会中的教育,都属于原始教育形态。

2、在原始社会学校出现以前的教育(教育泛华、没有专门化。

)特点:1、人们受教育的权利是平等的。

(原始公平)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教育内容方法极为简单粗糙原始。

(口耳相传)B、古代学校教育形态:(1、中国古代学校教育+2、西方古代学校教育)恩格斯:文明的出现就是古代的开端。

(文字出现公元前3-4000年)出现专门的学校(教育专门化)。

产生于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和埃及。

中国:孟子:学校,夏曰庠,商曰序,周曰校。

学三代共有之。

埃及:宫廷学校:为贵族子女培养建立(培养统治阶层)、寺庙学校:为宗教培养接班人1、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从古代一直到二十世纪初)①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

我国教育的历史演变

我国教育的历史演变

我国教育的历史演变
我国教育的历史演变可以追溯到古代,以下是一些主要时期和重要转折点:
1. 古代教育(大约公元前16世纪 - 公元619年):古代教育主要以家庭教育和私塾为主,父母或家庭长辈负责传授知识和价值观。

在这个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主导,儒家学校逐渐形成。

2. 科举制度(公元605年 - 1905年):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这种制度强调儒家经典的学习和应试能力,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并持续了一千多年。

3. 近代教育改革(19世纪末 - 20世纪初):在近代,西方教育思想和体系开始传入中国,启蒙运动和维新运动对中国教育产生了重大冲击。

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早期现代学校和大学,如京师大学堂等。

4. 民国时期(1912年 - 1949年):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了民主共和国。

在这一时期,教育改革成为重要议程之一,促进了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大学和教育家。

5. 新中国成立以后(1949年至今):新中国成立后,教育被视为国家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中国实行了普及义务教育的政策,大力推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

教育体制进行了多次改革,包括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中断和恢复。

6. 当代教育改革(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教育在当代继续进行改革和发展。

重点放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公平与均衡发展、培养创新人才等方面。

同时,教育技术的应用也得到了重视,数字化教育、在线学习等新兴教育模式逐渐兴起。

这些时期和转折点共同构成了中国教育历史的演变过程。

每个时期都对教育体制、教育思想和教育目标产生了重要影响,塑造了现代中国的教育体系。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概述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概述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概述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以来至今。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不断改革和完善教育体系,以适
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和人民的教育需求。

以下是对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的
概述:
第一阶段:基础教育的普及(1949年-1978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开始了对基础教育的普及和大
规模发展的努力。

在这个阶段,政府着力解决教育资源不平衡的问题,特别是在农村地区。

他们增加了教育投资,建设了更多的学校,并且
制定了教育政策,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基本教育。

第二阶段:高等教育的发展(1978年-1999年)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中国的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因此对高等教育
的需求也迅速增加。

在这个阶段,中国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体系,提高
大学的数量和质量。

政府投资增加,大学扩招,学科设置不断丰富,
国外高校合作交流也逐渐增加。

第三阶段:提高教育质量和创新(2000年至今)
进入21世纪后,中国教育进一步加强了对教育质量和创新能力的
关注。

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励学校开展科研和创新活动,并加强对教师培养和发展的支持。

此外,中国还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在
教育中的应用,并通过推动在线教育和远程教育,提供更多灵活的学
习方式。

上述对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的概述显示了中国教育在不断改革和发展中,逐步提高了教育普及率、教育质量和创新能力。

尽管在教育资源
均衡、教育改革深化和教育质量提高等方面仍然面临挑战,但中国政
府一直致力于不断改进教育体制,以确保每个人都能享有优质的教育。

教育学概论

教育学概论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论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含义广义:狭义:二、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社会属性:三、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教育影响):四、教育的基本功能促进个体社会化:促进个体个性化:五、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生物起源:心理起源:劳动起源:六、教育的历史发展(一)原始社会的教育原始性随意性非独立性(二)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封建社会)1、奴隶社会(学校的出现)①国外:斯巴达的教育特别重视军事教育雅典的教育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也比较灵活。

(三艺:哲学文法修辞)②中国:中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2、封建社会①在欧洲封建社会里,形成了僧侣封建主和世俗封建主(贵族)两个阶层,因而出现了两种类型的教育:教会学校和骑士教育。

教会学校教育的内容是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柏拉图),合称“七艺”。

骑士教育的内容为“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

②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学校大体分为官学和私学两种。

唐朝的官学中由中央直接设立的学校有“六学二馆”。

在地方设立的学校有:州学、府学、县学.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五经”和“四书”。

(三)现代教育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1、教育终身化2、教育民主化3、教育个性化4、教育信息化5、教育国际化第二节教育学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发展概况(一)萌芽阶段中国:《论语》《学记》西方:苏格拉底“产婆术”《雄辩术原理》(二)独立形态阶段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卢梭《爱弥儿》洛克《教育漫画》裴斯泰洛齐自然的法则全面的、和谐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三)20世纪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凯洛夫《教育学》杨贤江《新教育大纲》(四)当代教育学理论新发展1、布鲁纳美国教育家结构教学论发现学习2、赞科夫苏联教育家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3、瓦根舍因范例教学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一、教育与人的关系1、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论2、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3、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差异性二、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促进与制约)教育与政治文化教育与生产力教育与文化第三章教育的目的与制度一、教育目的的概念:1、教育的目的广义:狭义:2、教育的目的与教育的方针: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1、教育目的制定依据社会个人制定者2、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教育无目的论四、教育制度教育制度的含义五、教育制度的发展史六、现代教育制度单轨双轨分支第四章教师与学生一、教师专业化二、教师职业的特点三、教师的职业素质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五、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六、现代学生观七、现代师生关系第五章课程一、课程的含义广义:狭义:二、课程的结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三、课程的设计1、课程的目标设计制定依据:社会知识个人层次结构:三维目标2、课程的内容设计含义:根据课程目标逻辑编排组织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3、课程的内容组织直线式与螺旋式横向组织与纵向组织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六章教学一、教学的定义二、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性质(二)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三)教学过程中处理的几种关系三、教学规律四、教学原则五、教学方法六、教学组织方式七、教学评价分类原则和方法第七章德育一、德育的含义二、社会道德与个人品德三、德育过程与规律四、德育原则五、德育的途径与方法第八章班主任一、班级与班级管理的概念二、班级管理的内容与模式三、班集体的概念、特征四、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五、班主任工作的任务六、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第九章教育研究一、教育研究的方法(一)、教育观察法自然状态下有目的观察(二)、教育调查法问卷调查(三)、教育实验法人为干预(四)、行动研究法(教师与专家组成团队,整个研究都在教育行动中进行)(五)、教育叙事研究法(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开展)描述: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发掘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六)、个案研究法(某一个个体或群体)(七)、教育随笔。

教育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非正式教育是指在正规教育体系之外,通过非传统的学习方式获得知识
和技能的过程,如自我学习、网络学习、社交学习等。
02
非正式教育的重要性
非正式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
促进知识更新和推动社会进步。
03
非正式教育的挑战与前景
非正式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质量保障、学习效果
创新教育方法的效果与影响
这些创新教育方法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对传统教育 方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教育技术的发展
教育技术的历史演变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教育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从传统的黑板、粉笔到现在的多媒体、网 络等,教育技术不断更新换代。
教育技术在现代教育的应用
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01
职业教育起源于手工业行会的学徒制,逐渐发展成为现代职业
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02
职业教育对于培养技能型人才、促进就业和推动经济发展具有
重要意义。
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0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也在不断改革和创新,以适应
市场需求和提高教育质量。
非正式教育的发展
01
非正式教育的定义与形式
经济发展。
提高国民素质
教育是培养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 途径,通过教育可以提升国民的 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
促进社会公平
通过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教育 有助于缩小社会贫富差距,促进
社会公平和稳Βιβλιοθήκη 。教育面临的挑战教育资源不均衡
不同地区、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分配存在差异,导致教育质量参 差不齐。
教育过度功利化
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在线教育、移动学习等领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 加便捷、高效的方式。

现代教育的发展历程

现代教育的发展历程

现代教育的发展历程第一阶段:普及义务教育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各国开始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实施了普及义务教育的政策。

这一政策的目标是确保所有儿童都能接受基本的教育。

在这一阶段,学校普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强调记忆和重复,而且重视课本知识的传授。

第二阶段:进步教育运动20世纪初到中期,启蒙和进步教育思想开始影响教育实践。

这一时期,教育家们开始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和全面教育。

他们提倡发展学生的潜能和创造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一些新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如弗罗贝尔和蒙台梭利,对教育的方法和目标进行了重要的创新。

第三阶段:社会变革引领的教育20世纪60年代至今,教育开始与社会变革相互影响,并呼应着社会的需求。

这一阶段,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发生了显著变化,传统的学科知识已经不再能够满足当代社会对学生的要求。

因此,教育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包括批判思维、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等。

此外,信息技术和全球化的到来也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得教育可以更加个性化和灵活,学生可以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和虚拟教室获取知识。

全球化的到来也促使教育走向国际化,学生学习多元文化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变得尤为重要。

此外,近年来,现代教育还面临一些新挑战,如教育不平等问题、评估体系的、教师培训和职业发展等。

因此,现代教育需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变化,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学生。

总之,现代教育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普及义务教育到进步教育运动,再到社会变革引领的教育的不同阶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教育也不断发展和创新,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和全面素养的培养。

此外,信息技术和全球化也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现代教育还面临一些挑战,需要教育家和政策制定者共同努力以推动教育的进步和发展。

现代教育学基础-当代教育变革的动向与趋势

现代教育学基础-当代教育变革的动向与趋势

现代教育学基础- 当代教育变革的动向与趋势【本章课程与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研究中外教育发展变迁得出的基本结论2. 使学生掌握现代教育发展变革的基本动向。

一、中外教育发展变迁的基本规律世界各国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下迅猛发展,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变革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并将继续影响人类社会的今天与明天。

透视人类社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程,可以得出几点简要的结论:(一)教育是促进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变革之本透析人类社会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教育在传播人类文明,培育人才过程中的巨大作用。

从原始社会的氏族国家开始,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统治者为了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高度重视本国人才的培养和国民的教育,并把她作为国家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毫无例外。

这从古希腊的斯巴达和雅典、19 世纪的德国、日本和沙皇俄国、美国的复兴得到充分的诠释。

进入20 世纪后,许多国家的领导人更加重视教育在教化民众,培育人才,促进国家的改革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不仅仅是民主国家的领导人罗斯福、丘吉尔、戴高乐、斯大林等对本国教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就连法西斯国家的统治者如希特勒、裕仁天皇、墨索里尼等万恶不赦的人对本国的教育也特别重视,并把它们看作是维护和强化统治阶级统治,实现扩张主义和霸权主义的重要手段。

二战后,世界各国在民主化、多元化思想的指导下,经济建设和社会变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各国领导人对教育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从民族的振兴、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思考教育的问题,并把教育当作科教兴国的战略措施来抓,采取切实有力措施来推进本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全力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变革提供人才支持。

(二)教育理论能够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导航一部世界教育发展变迁史,就是地球上各个国家关心教育事业的人们探索创造教育奇迹的历史。

在漫长的教育发展进程中,关心教育事业的人们系统总结自身教育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形成了自身的教育理论或教育学说,这些教育理论尽管说存在着不少的弊端,但对当时的和后来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变革和影响

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变革和影响

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变革和影响近代以来,中国的教育制度经历了多次的变革。

在这一进程中,中国的教育制度逐渐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教育制度变革的历史背景、近代教育制度改革、新中国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制度变革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等方面探讨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变革和影响。

一、教育制度变革的历史背景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变革,始于19世纪的鸦片战争。

在战争中,中国遭受到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欺凌,经济文化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在此背景下,中国开始意识到自身的落后和弱点,迫切需要改革现有的教育制度,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国家发展需要。

二、近代教育制度改革近代教育制度的改革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洋务运动和新文化运动。

1、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始于1861年,是清朝末期在西方文化影响下兴起的一次大规模的现代化改革运动。

该运动首先在教育领域进行改革,引进了西方教育体系,并成立了许多学校,如北洋小学堂、长沙机器铭等。

同时,洋务运动还注重实验研究和技术创新,通过对各种新式科技和工业技术的介绍与学习,推动了中国工业技术的发展和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洋务运动的教育改革为中国教育制度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2、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始于1915年,是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一次重大革命。

在教育领域,新文化运动提出了以新教育为核心的改革思想,强调“民主、科学、实用、人本”的教育理念,主张把普及教育作为国家基础教育的任务。

同时,新文化运动还提出了取消科举、实行普及和对外开放的思想,促成了中国教育制度的彻底改革。

三、新中国教育制度的建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教育制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新中国教育制度建立的主要内容为:废除了原有的私塾、资本家、宗教、民间教育等传统教育,实行了国家统一管理的公办教育;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实现了初中教育普及,发展了高中、大学、研究生教育;建立了现代化的教育管理体制,提高了教师的待遇,加强了教育科研等。

我国历史上几次大的教育改革

我国历史上几次大的教育改革

我国历史上几次大的教育改革我国历史上经历了多次重大的教育改革,这些改革对于我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回顾我国历史上几次大的教育改革,并探讨其背后的动因、目标以及取得的成果。

一、近代教育改革近代以来,我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旨在摒弃旧有封建教育体制,推进现代教育的兴起。

19世纪末,我国迎来了全面的新文化运动,这也促使了教育体制的变革。

清朝末年,康有为、梁启超等提出了教育改革的观念,主张借鉴西方教育经验,开展新式教育。

这一观念在中国孕育了新教育运动,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积极倡导科学、民主、实用的教育理念。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全面启动了以新文化教育为主导的大规模教育改革。

改革的重点在于普及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

同时,也尝试了取消科举制度,统一中小学教育课程等一系列措施。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改革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针对旧中国教育中存在的普及率低、教育资源不均等问题,新中国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政策,推动了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

1950年代至1970年代,我国进行了一次受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影响的教育改革。

毛泽东提出了“教育要面向劳动、面向农村、面向工厂”的口号,鼓励实施农村教育、职工教育和青年教育。

这一时期,我国实行了义务教育制度,推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大提高了教育的普及率。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了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到本世纪末全面实现基本教育现代化,到2020年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

在此背景下,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包括高考制度的改革、高等教育的扩招等,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当代教育改革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我国教育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在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性。

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教育改革与发展

教育改革与发展

教育改革与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育改革与发展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重要议题。

教育被认为是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基石,因此,通过改革和发展教育体系,可以提高人民的素质和能力,促进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要满足当代社会的需求,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当前社会的快速变化和不断涌现的新兴行业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育改革应该关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等。

此外,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为了实现教育改革的目标,我们需要调整和创新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

如何教授知识和技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因此,我们需要创新教育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这方面,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可以提供更加灵活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此外,教育改革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和价值观。

当前社会存在着一些不良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教育应该起到引导和教育的作用。

道德教育应该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教育机构应该注重学生的品德培养,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

只有培养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才,才能够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除了教育改革,教育发展也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教育发展是指建设和完善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资源的分配和利用效率。

在这方面,需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面,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保障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此外,教育发展还需要加强对教育教学的监督和评估,确保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教育改革和发展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学校、教师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支持力度,提供必要的政策和经济支持,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定义(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2)广义: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3)狭义:指学校教育。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活动。

学校教育的直接目标是促进人的发展。

2.教育属性(1)本质属性: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教育质的规定性。

(2)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3.教育形态:学校、家庭和社会4.教育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活动方式)。

教育者起主导作用5.教育功能(1)按作用的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派生功能)(2)按作用的方向分为正向与负向功能(3)作用呈现形式分为显性与隐性功能。

显性是与教育目的相吻合的功能,隐性是伴随显性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性的功能。

6.教育起源(1)神话起源:所有的宗教(2)生物起源:教育是一种本能,是一种生物现象。

代表有英国沛西能,法国利托尔诺。

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教育起源,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3)心理起源: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代表有孟禄。

否认了社会性(4)劳动起源:教育起源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

代表有苏联学者7.教育产生的根本原因: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8.教育的发展(1)原始社会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和无阶级性;内容简单,方法单一,具有原始性(2)古代社会的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

奴隶社会出现了学校;具有阶级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教育与生产劳动脱离。

古中国:夏代出现学校,学习内容有四书,五经,六艺。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六艺“礼乐射御书数”②古印度:婆罗门教有和佛教教育;③古埃及: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④古希腊:雅典和斯巴达教育。

雅典最早形成和谐发展的教育,斯巴达培养军人武士。

⑤中世纪西欧: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中国的教育发展历程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中国的教育发展历程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中国的教育发展历程对当代中国的影响中国的教育发展历程对当代中国的影响一、引言中国的教育发展历程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它对当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全面评估和回顾,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教育对中国社会的塑造作用。

本文将以简单的方式从浅入深地探讨中国教育发展对当代中国的影响,并分享个人对这一主题的观点和理解。

二、中国教育发展历程概述中国教育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教育一直被认为是国家发展的基石。

在这个漫长的历程中,教育经历了许多重要的阶段和改革,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 古代教育的传统价值古代中国的教育注重培养人们的德行和修养,强调塑造优秀的人格。

儒家思想影响深远,孔子的教育思想成为了传统教育的核心。

他强调人的修养和对礼仪的尊重,这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 现代教育的兴起与改革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国的教育也面临了新的挑战和改革。

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运动,包括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等。

这些运动为教育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推动了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大众教育的普及。

三、中国教育发展对当代中国的影响中国教育发展对当代中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在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社会影响中国的教育发展为社会各个阶层提供了平等的教育机会,使更多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并为社会流动提供了可能。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获取知识和技能,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生活质量。

教育的普及也有助于减少社会不平等现象,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展。

2. 经济影响中国的教育发展为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通过培养人力资源和创新能力,教育为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教育培养了大量高素质人才,满足了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教育的发展还促进了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3. 文化影响中国的教育发展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产生了影响。

[教育学]01教育学基础目录

[教育学]01教育学基础目录

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语义与层次二、教育的起源与发展三、教育的功能与效益四、教育的本质与争论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西方教育学的发展二、中国教育学的发展三、教育学的理论流派第2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一节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若干理论一、教育万能论二、教育独立论三、人力资本论四、筛选假设理论五、劳动力市场划分论第二节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具体分析一、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二、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第三节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现代命题一、全球化与教育二、知识经济与教育三、信息社会与教育四、多元文化与教育第3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一节人的发展概述一、人的发展的基本涵义二、人的发展的主要理论三、人的发展的一般规律第二节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一、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二、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三、个体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第三节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一、学校教育的内涵二、学校教育与个体个性化三、学校教育与个体社会化第4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及其结构和意义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三、教育目的的制定第二节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一、个人本位目的观和社会本位目的观二、人文主义目的观与科学主义目的观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一、我国的教育目的二、全面发展教育与素质教育三、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第5章学校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学校的产生一、学校的概念二、学校产生的条件三、学校的出现第二节学校的发展一、中西方学校的发展二、学制第三节学校的变革一、学校阶段的变革二、学校类型的变革第8章课程与课程改革第一节课程概论一、课程概念的多维理解二、课程理论的类型第二节课程设计的模式一、目标模式二、过程模式三、情境模式第三节国内外的课程改革一、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二、国外的课程改革第9章教学理论与模式第一节教学的基本概念一、教学的词源涵义二、教学涵义的当代发展第二节教学理论的流派一、行为主义教学理论二、认知主义取向的教学理论三、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第三节教学模式一、行为系统型教学模式二、信息加工型教学模式三、社会型教学模式四、个人型教学模式第10章德育理论与实践第一节德育概述一、德育概念二、德育的意义三、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第二节德育的过程与原则一、德育过程的结构二、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二、德育原则第三节德育途径与方法一、德育途径二、德育的方法第四节当代德育模式一、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二、体谅模式三、价值澄清模式四、社会学习模式五、集体教育模式。

学前教育的发展从传统到现代

学前教育的发展从传统到现代

学前教育的发展从传统到现代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教育的不断重视,学前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不断发展演变。

从传统的学前教育到现代的学前教育,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模式和特征。

本文将从传统学前教育和现代学前教育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以进一步了解学前教育的发展轨迹及其对儿童健康成长的影响。

1. 传统学前教育的特点传统学前教育主要依赖于家庭和社区,家长和长辈承担起教育儿童的责任。

在这种环境下,学前教育的主要形式是通过家庭教育和游戏来培养儿童的基本能力和道德品质。

家庭中的长辈通过亲身示范和言传身教的方式,教育孩子探索和尝试,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社区传统学前教育以幼儿园和托儿所为代表,提供一定的托管服务,帮助父母解决照看孩子的难题。

2. 现代学前教育的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现代学前教育呈现出与传统学前教育截然不同的特点。

现代学前教育注重科学研究和专业化教学,通过专业的教育机构和专业的教育工作者为幼儿提供全面的教育服务。

现代学前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倡导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力、社交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现代学前教育还强调家校合作,家长与教师共同关注儿童的发展,共同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3. 传统与现代学前教育的比较传统和现代学前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模式,它们各有优点和不足之处。

传统学前教育注重家庭和社区环境的教育,培养孩子的家国情怀和传统文化意识。

然而,由于传统学前教育往往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容易造成教育质量不均衡的问题。

现代学前教育强调专业性和科学性,注重教育方法的科学性和个性化,能够更好地满足儿童的成长需求。

但是,现代学前教育也面临着过度竞争和过早教育的问题,容易给孩子带来过大的学习压力。

4. 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在未来,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现代学前教育将继续朝着更加科学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首先,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政策支持和规范管理,着力解决学前教育资源不足和教师队伍不专业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迁徙与不迁徙的海鸥 • 经典条件反射 • 操作性(工具性)条件反射

教育的产生
(二)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具有以下特 点
• 获得性 • 目的性 • 社会性

教育的产生
(三)教育起源于社会生产活动
社会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的经验传递 劳动过程中的口耳相传和简单模仿是最基本和最原始 的教育形式 生产劳动变革是推动人类教育变革最深厚的动力。
二 教育发展的历史(活动与制度)

信息社会
Longlife
依学习时间定任 When 务.doc
What 雄辩(稼) 人文知识、圣贤语录
学龄 职业准备
Class ;school
education
why how
君子 “教”
超越与创造 开放性
二 教育的发展历史(观念脉络)
• 1、不断走向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特色教育体 系正逐渐形成

3、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
工业社会以来“技统论”、“人力资本理论”等 思潮引起了教育过度倾向于科学主义
从“学会生存”(1972年)到“学会关心” (1989年),教育重新把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和 精神生产纳入教育目标。
• •
“反思启蒙,批判现代” 世界各国教育的融合
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等, 提出生活教育理论。 实际生活是我们的指南针。 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不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 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倘使我们认定社会就是 一个伟大无比的学校,就会自然而然地去运用社会 的力量,以应济社会的需求。 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主张“教育救国”
建立在启蒙精神之上的,以主体性、理性、自 由观念等为核心的历史变迁进程, “使人们摆脱恐惧,树立自主”。 “ 现代教育的核心就是主体性教育理论,就是 把受教育者看成主宰自己的人,即把他们培养成相 信自己、拥有自己的权利并能尽自己社会义务的主 人。”(张世英)

• •


2、国际化与民族化
经济和文化因素影响下,教育的国际流动从援助 走向竞争,1994年缔结的服务贸易总协定把教育 服务纳入其中,教育服务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第三章 教育的产生、发展与当代改革 • 学习目标
1、形成“历史”地看待教育现状和问题的意识 2、对我国的教育传统有所了解
3、把握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些趋势
• 主要内容
1、教育的产生 2、教育发展的历史与脉络 3、中国教育转型的特点和历程 4、对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认识

教育的产生
• (一)人类教育活动是动物教育的继承和发展 吗?
“真正的教育,必须使学者和人民万物亲近”。 学校是为社会设立的。学校没有改造社会的力量, 简直可以关门。

• •
• • •
中国教育转型
模式:冲击-应对-赶超 路径:“传统-现代” 与“反思-重构”共时态
催生个人主体性,避免“单子式主体性”,发展 “类主体性” 特点:(中西之争)移植模式,“拿来主义” 对策:避免人云亦云或闭目塞听
美国教育对知识学习的重视,对考试的重视

中国教育转型
• 我国的传统教育特点
• • • • 注重伦理与秩序 “养士教育” 个别施教,不分年龄 匿名文字考试

中国教育转型
清末明初的探索与成果
1922年的壬戌学制 陶行知等的乡村教育运动
中国自己的现代教育家 陶行知(1891-1946),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
1、考试制度改革
2、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3、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 李弘祺.中国传统教育的特色与反省[J].北 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2):120-13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