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城镇发展模式比较——基于产业园区新城、大学城及政府新城的视角

合集下载

国内外产业新城发展经验及案例

国内外产业新城发展经验及案例

国内外产业新城发展经验及案例二零一一年三月目录一、新城开发背景 (1)二、新城的定义 (3)三、新城的发展阶段 (4)四、新城的分类 (4)五、产业新城典型案例之一:筑波科学城 (6)(一)概况 (6)(二)背景 (6)(三)建设目标 (7)(四)规划 (8)(五)发展阶段及特征 (10)(六)城市发展 (13)(七)筑波科学城成功的要素 (16)(八)筑波科学城存在的问题 (19)六、产业新城案例之二:美国尔湾市 (22)(一)概况 (22)(二)发展背景 (22)(三)城市规划 (23)(四)尔湾吸引了大量的企业和居住人口 (25)(五)有竞争力的工资水平和足够多的就业机会 (32)(六)尔湾成功的要素 (33)(七)筑波和尔湾发展要点对比分析 (37)七、产业新城案例之三:上海浦东新区 (38)(一)发展概况 (38)(二)发展历程 (38)(三)成功经验 (40)八、产业新城案例之四:天津滨海新区 (45)(一)发展概况 (45)(二)成功经验 (46)一、新城开发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发达国家普遍进入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以伦敦、巴黎为代表的大城市经济和人口急剧增长,市区人口和产业的聚集不断加强,导致市区用地不断向四周蔓延,形成了单中心高度聚集的城市形态,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很高。

如20世纪50年代巴黎市区平均人口密度为26000人/平方公里。

单中心高度聚集的城市结构给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效率以及城市管理等方面带来了诸多城市问题。

如城市环境恶化、城市热岛等生态问题凸显;城市住房短缺,房屋价格飞涨,两极分化矛盾日益突出,交通拥挤、出行不便等。

在空间上,人口大量增加造成城市住宅的严重不足,使得许多设施不完善的住宅开始在郊区蔓延。

城市郊区用地急速向城市建设用地转变,无序开发带来了开发效率偏低等一系列的问题。

为了维持城市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社会的稳定性,针对上述问题,各国政府集合大量的专家学者开展了许多研究,并逐步形成了“从城市区域的角度出发,通过开发城市远郊地区的新城分散大城市压力”的城市规划思想。

我国大城市地区新城发展模式及路径研究

我国大城市地区新城发展模式及路径研究

我国大城市地区新城发展模式及路径研究□ 张学勇,李桂文,曾 宇[ 摘 要] 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城镇化内外动力叠加的背景下,我国迎来了新城建设的高速发展时期。

新城在起到缓解城市过度集聚、提升区域竞争力等作用的同时,也无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新城变“空 城”的现象。

我国应在借鉴国外新城建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依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宜的新城发展模 式。

现阶段我国大城市地区的新城建设应以综合型新城模式为主,主要遵循产业( 工作) —居住—商业 及商务功能培育的成长路径,以推动新城的健康发展。

[ 关键词] 新城;发展模式;成长路径[文章编号]1006-0022(2011)05-0093-06 [中图分类号]TU984.17 [文献标识码]BN ew C ity Development Model a nd T rajectory A round Great Cities in C hina/Zhang X ueyong, Li Guiwen, Zeng Y u[Abstract] Globalization and fast urbani z ation has promoted new city development. New cities ease congestion in nearby great cities and improve regional competitive po wer, and nonetheless resulted in some empty new cities phenomenon. New cities around great cities in China should follow industry-residential-commercial devel o pment trajectory, choose suitable comprehensi v e development model. [Key words] New city, Development model, Development trajectory1 引言建设目的的差异将国外新城建设分为 4 个历 史阶段: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早期新城探 索;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风靡世界的新城建 设运动;③20 世纪70 年代~20 世纪80 年代 的新城建设反思;④ 20 世纪 90 年代至今的 新城建设。

房地产国内外新城发展模式

房地产国内外新城发展模式

研究展望
新城发展趋势
政策建议
未来研究方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和 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新城发 展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 方向之一。因此,需要进一步 关注和研究新城发展的新趋势 和新技术应用。
针对当前新城发展中所面临的 问题和挑战,提出了相应的政 策建议和发展策略,包括加强 规划引领、完善政策支持、推 进产城融合等。
市场主导型
01
市场化运作
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商业运作和投资回报来推动新城发展。企业作为
开发主体,负责资金筹措和基础设施建设。
02
土地出让与房地产开发商合作
政府通过土地出让方式与房地产开发商合作,共同推动新城建设。房
地产开发商在获得土地使用权后,负责项目的规划、建设和销售。
03
城市综合体与商业地产开发
新城建设对经济增长、社会发 展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内外新城发展模式存 在多种形态,需要深入研究其 发展模式、特点和问题。
研究范围与方法
研究范围
国内外典型新城,包括中国一线城市的新城和国际上著名的新城。
研究方法
文献综述、案例分析、比较分析等。
02
国内新城发展模式
政府主导型
政府直接投资和规划城市Fra bibliotek划浦东新区在城市规划方面注 重功能分区和空间布局,同 时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
国外案例:日本东京的新城建设模式
公共交通导向
东京新城建设以公共交通为导向 ,通过地铁、轻轨等公共交通设 施的建设和优化,提高城市交通 效率和居民生活质量。
政府与市场合作
东京新城建设采用政府与市场合 作的方式,政府提供政策和资金 支持,企业参与建设和运营,实 现资源优化配置。

新城开发模式之辩-横到边与纵到底

新城开发模式之辩-横到边与纵到底

新城开发模式之辩:纵到底与横到边新城开发需要新的开发模式理论来指导,在时间维度,我们建议从传统二阶段(规划设计—城镇建设)开发模式过渡到四阶段(开发策划—规划设计—资金统筹—城镇建设)开发模式,对新城开发进行“全过程”策划管理。

在空间维度,为新城范围内的所有地块或项目给出开发时序安排和融资建议,对新城开发进行“全区域”筹划安排。

在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跳出既有的城市空间去谋求发展,往往比围绕一个单中心、呈环状向外蔓延要有利,在经济、社会、环境方面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十五”以来,新城建设在全国范围内铺开,如北京、上海、天津在建新城分别达到10、7和11个,苏南五市在建新城39个,苏、锡、常、镇、宁分别为10、9、6、6和8个。

新城建设已经逐渐成为推动“城市化”发展和破解大城市“城市病”的重要途径。

在国内城市化进展得如火如荼之时,诸多新城开发的弊端和问题也逐一显现。

新城开发失败大致表现出七大症状:多、空、大、同、乱、缺、残,而超前开发、定位失当、产城失衡、模式错乱、政策预判失准等则是新城开发失败的“五宗罪”。

有学者根据新城形成的核心驱动力和新城城市功能的不同,把新城发展模式分为产业新城、田园新城、副中心新城、TOD新城、行政新城、边缘新城等六类。

也有学者按新城成长动力及实现途径不同将新城分为四种:乡镇整合型、重大项目带动型、新区建设型和开发区转变重构型。

以上的模式概括都只是单维度的总体描述,难以在“全过程”和“全领域”指导新城开发的顺利进行。

新城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至少需要20年及至更长的时间,其过程涉及基础设施、公用配套、产业地产等多个领域。

由此,我们提出从横、纵两个个维度,“横到边”、“纵到底”,对新城开发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科学的策划,给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运作模式,为各级政府推动新城开发提供可行的参考手册。

所谓“纵到底”就是对新城开发的全过程进行把控,分析清楚每一个阶段新城开发涉及的内容。

传统的城市开发分为两个阶段(规划设计—城市建设)。

【前瞻产业研究院】产业新城与特色小镇发展模式对比

【前瞻产业研究院】产业新城与特色小镇发展模式对比

产业新城与特色小镇发展模式比较分析截止到2017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8134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049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58.52%,比上年末提高1.17个百分点。

然而,在中国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与难点,如大城市就业、交通、生活等压力和由此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日趋加剧,旧的城镇化模式开始隐隐显现出弊端。

北上广等大城市纷纷通过发展“新城镇”来扩展原有城市空间,并向外转移人口和产业,因此大城市外围郊区边缘城市逐渐繁荣兴盛。

加上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消费层次不断升级,聚焦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融合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的创新创业发展平台开始成为热点板块。

因此具有以上功能的“产业新城”和“特色小镇”模式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方向。

一、产业新城1、产业新城模式以固安工业园区为例的产业新城模式是以城乡一体、产城融合、生态宜居为一体的新型城镇化模式。

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相结合,通过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带动城市发展,然后城市的发展又促进产业化同时发展。

这种模式主要是先形成以工业发展为主导的如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等特定地域,这些特定区域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转型升级,形成以产业发展为主的集工作、生产、生活、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的新城。

通过“以产兴城、以城带产”,进而实现“产城共融、城乡统筹、共同发展”。

2、固安工业园区案例分析(1)固安产业新城运作模式2002年,固安县政府通过招投标的方式引入战略合作者——华夏幸福作为PPP模式的社会资本合作方,全权负责开发区内的投资、开发、建设、运营。

合作主要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合作共赢”的市场化运作方式,倾力打造“产业发展鲜明、城市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产业新城。

具体合作方式则是通过政企合作、特许经营等途径,在园区内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这是河北省第一个以“政府引导,企业运作”模式开发建设的工业区。

双方签订了排他性特许经营协议,设立三浦威特园区发展有限公司作为项目公司(SPV)。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构建、测度与比较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构建、测度与比较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构建、测度与比较余江叶林摘要:本文根据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和中国2020年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规划目标,综合专家群决策的网络分析法和基于变异系数的因子贡献法,构建三层次四维度的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2000-2016年中国和各省市的数据进行了时间和空间维度的测度和比较。

结果发现:(1)新世纪以来,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提高较快,但各主要维度发展水平不平衡,人口城镇化速度远高户籍人口城镇化,资源环境水平严重滞后且差距持续扩大;(2)中国各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空间差异明显,呈现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依次递减的特征,并且各地区新型城镇化的优势和短板各不相同;(3)中国各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可以划分为质量同步、质量超前和质量滞后三类7种组合,超过一半的地区存在城镇化质量滞后于城镇化率的情况,质量滞后仍然是现阶段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特征。

关键词:中国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测度;比较作者简介:余江,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经济学博士;湖北武汉430072。

Email:yujiang@。

叶林,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教授,经济学博士。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面上项目(17BJY219)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New-pattern Urbanization in China: Construction, Measure and ComparisonYu Jiang(Associate Professor, Wuhan University)Ye Lin(Associate Professor,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Abstract: Based on the definition and the targets in 2020 of the new-pattern urbanization in China,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containing of three levels and four dimensionsby the combination of GD-ADP and CV methods , and make the evaluation for new-pattern urbanization of 31 provinces (cities) in China during 2000 to2016 .We find that:(1) The level of China's new-urbanization has improved rapidly after 2000 till now but unbalance between the major dimensions; (2)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exists distinct gap among provincial urbanization and the elements of quality of urbanization develop unbalance within provinces.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presents obvious feature of spatial differences and is in descending orderfrom eastern coastal region to central region then to western region; (3) compared to level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rate and quality of new-pattern urbanization,all the provinces (citie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ree classifications and seven distinctive types.More than half of the region's urbanization quality lags behind the rate of urbanization, the quality of lag is still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new-urbanization.Key words: new-pattern urbanization in China;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measure; comparison一、导言城镇化作为工业化的必然伴侣,既是经济发展中的自然过程和客观趋势,同时也是一国发展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标。

六大新城发展模式

六大新城发展模式

模式探索——六大新城发展模式时间:2014-3-28 所谓新城,通常是指那些位于大城市郊区,交通便利、设施齐全、环境优美,能分担大城市的居住、产业、行政等功能,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市社区。

一个成功的新城,能提供满足于社区(community)日常的居住、文化、教育、商业、和公众或私人服务的需求,并尽可能减少与外界交换的行为,不仅提供给人们居住的场所,还应提供就业的机会。

依据新城发展的内在核心驱动因素和城市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6大新城发展模式:1、生态新城生态新城,是以生态公园、景观改造等旅游产业发展,推动生态和环境改善的土地综合开发利用的新城,如唐山南湖新城。

生态新城的开发理念是:以环境治理、景观改造、公园建设等,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带动土地综合开发;开发模式通常是政府引导造势,用相对较少的投入,建公园、绿化、道路等公共服务设施造势,吸引了开发商的资金投入,开发文化、旅游、休闲度假等项目,为更多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供资金,并实现周边土地的全面开发。

2、产业新城产业新城,是以一种或多种产业为驱动力从而带动整个城市发展的新型发展模式,如天津滨海新城。

产业新城的定位和目标: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的总体定位;代表型开发模式:公共交通导向开发、产业导向开发、生态导向开发、区域发展导向开发的4D模式;吸引世界500强企业入驻的招商开发模式。

3、边缘新城边缘新城,是以一种或多种产业为驱动力从而带动整个城市发展的新型发展模式,如北京通州新城,充分利用运河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突出的区位优势,努力建成世界一流水平的现代化国际新城。

引入低碳生态、绿色宜居、自主创新等理念;产业发展的重点是现代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重点打造运河北京文化商务中心区。

4、高铁新城高铁新城,是以邻近高铁的交通区位优势,以发展物流交通、科技研发、商贸会展、旅游休闲等为主体产业的新城发展模式,如长沙武广高铁新城,主要是进行商业地产、住宅、旅游及娱乐休闲设施的开发建设,发展现代商贸、金融、酒店、商务办公、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着力打造“辐射长株潭、引领中西部”的商业和商务中心。

我国大城市地区新城发展模式及路径研究

我国大城市地区新城发展模式及路径研究

我国大城市地区新城发展模式及路径研究
张学勇;李桂文;曾宇
【期刊名称】《规划师》
【年(卷),期】2011(027)005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城镇化内外动力叠加的背景下,我国迎来了新城建设的高速发展时期.新城在起到缓解城市过度集聚、提升区域竞争力等作用的同时,也无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新城变"空城"的现象.我国应在借鉴国外新城建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依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宜的新城发展模式.现阶段我国大城市地区的新城建设应以综合型新城模式为主,主要遵循产业(工作)-居住-商业及商务功能培育的成长路径,以推动新城的健康发展.
【总页数】6页(P93-98)
【作者】张学勇;李桂文;曾宇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7
【相关文献】
1.大城市“灯下黑地区”发展模式与规划应对 [J], 朱宽樊;杨永春;沈鑫;陈春宇
2.东京六本木新城对我国大城市中央商务区建设的启示 [J], 崔琳;黄建云
3.非大城市周边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以黄山市为例 [J], 李东和;汪燕;王
云飞
4.现代化经济体系视野下的大城市新城区发展路径研究
——基于南京市江宁区的调研分析 [J], 黄体允;孙国峰
5.现阶段我国人口产业结构的发展模式及其选择——兼论特大城市地区人口产业结构问题 [J], 李新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比较优势视角下中国城镇化发展之路

比较优势视角下中国城镇化发展之路

比较优势视角下中国城镇化发展之路作者:孙哲峰周茂清来源:《中国市场》2014年第11期摘要:基于比较优势理论,运用H-O原理(要素禀赋)和产业集群耦合方法,分析了河北省保定市白沟借助县域特色小微企业簇群及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升级和转换过程,成功实现城镇化发展的案例。

提出了在“甄别”和“因势利导”地方特色禀赋经济要素——劳动力、资本、技术、自然资源和基础设施的基础上,遵循6个步骤,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城乡一体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指导,“以业聚城,以商旺城,以农养城”的城镇化建设新模式。

关键字:比较优势;城镇化;县域经济;小微企业簇群中图分类号:F299.2一、城镇化概念与核心通过人类历史上城市产生、形成、发展的研究,认为城市的核心是“市”而不是“城”,“市”是与交换、贸易相关的经济活动的概念。

“城”是为“市”而建立起来的配套服务设施。

“镇”实质上是“城市”的雏形或“微型城市”。

传统意义的城镇化,是指以生产交换产品和服务、改善自身生活环境为主要目的,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聚集的过程,其本质特征是农村人口的空间转换、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

本文的城镇化是以农民的发展为核心,通过产业升级增加就业,提升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实现城乡服务一体化,引导农民在本地就近参与工业化生产,获得土地资本和劳动力资本的共同收入,逐步缩小乡村和城市的差距,达到全社会共同富裕的过程。

二、中国城镇化的背景与目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革命以前,经济增长只有0.05%/年,需要1400年才能达到今天的水平(Maddison)。

而在工业革命以后,经济增长迅速。

因此,经济学普遍认为,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来自于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与技术的不断创新。

伴随经济增长的城镇化进程,最初是以英国为代表的以工业化取代农业化推动城镇化,第二阶段是美国和北美为代表的工业高速发展推动大城市圈-小城镇,第三阶段是二战以后拉美国家依靠劳动力优势和资源优势支撑工业发展,进而推进城镇化的进程。

中国城市经济增长模式的比较分析

中国城市经济增长模式的比较分析

中国城市经济增长模式的比较分析近年来,中国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然而,不同城市之间的经济增长模式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分析中国主要城市的经济增长模式,探讨其优缺点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集聚型城市经济增长模式集聚型城市经济增长模式是指一些大都市区不断吸引周边地区的资源和人口来到城市内部,形成规模效应和区位优势,从而实现经济高速增长。

比如,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就采用了这种模式。

优点:集聚型城市能够集中优势资源,形成人才、产业、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口流入,从而实现经济规模的扩大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此外,集聚型城市也有助于推动城市间资源的流动和优化配置,形成区域协同发展。

缺点:集聚型城市可能会带来地区发展不均衡、土地和环境资源过度消耗等问题。

同时,集聚型城市内部竞争激烈,发展压力大。

若经济增长主要依靠高污染、高消耗的传统产业,则会对环境和生态造成严重影响。

二、创新型城市经济增长模式创新型城市经济增长模式是指一些城市通过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扩大创新产业规模,以此带动整个城市经济的发展。

比如,深圳、杭州、武汉等城市就采用了这种模式。

优点:创新型城市的经济增长更为可持续,既有助于提升城市的国际竞争力,也有利于推动整个国家的产业转型和升级。

创新型城市通过技术创新,能够提高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推动城市产业向高端、高质转型。

缺点:创新型城市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储备,需要长期的投入和耐心的积累。

创新型产业的成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等多方合力打造。

此外,创新型城市需要遵循科技与经济的合理结合,不能单纯追求技术革新而忽视市场和人才的需求。

三、中小城市经济增长模式中小城市经济增长模式是指一些规模不大但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城市,它们在发展过程中更注重以制造业为主导,通过产业集群和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来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比如,苏州、无锡、南通等城市就采用了这种模式。

从产业园区到产业新城的思考

从产业园区到产业新城的思考

从产业园区到产业新城的思考摘要:传统的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呈现出越来越多的问题,而具备城市功能的产业新城发展模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些弊病,成为了越来越多的产业园区开发与新城建设的一种有效途径。

本文以清远市华侨产业园为例,从规划思路上探寻产业园区向产业新城转变的道路和方法。

关键字:产业园区、产业新城、产城融合、功能复合产业园区是指由政府或企业为实现产业发展目标而创立的特殊区位环境。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认为,产业园区是在一大片的土地上聚集若干个企业的区域。

11.我国产业园区发展概况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各类产业园区发展迅速,作为城市各类产业的集中地和发展引擎,对城市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逐渐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技术示范区等类型的产业园区。

目前,我国产业园的发展呈现以下几大趋势。

一是各地产业园的发展速度加快,产业园的数量不断增加;二是产业链的完善程度和集约程度不断加强;三是产业园的外向型经济逐渐走向主导地位;四是产业园区的城市功能多样化现象开始出现,为产业新城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而“产业新城”,是指“以一种或多种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园或产业园”为依托,建立起来的相对独立的新城镇或新区2。

2.我国产业园区主要存在问题(1)过分重视产业发展,忽略城市服务功能。

大量的产业人口进驻,生产配套和生活配套不足,导致产业新城发展仅仅得到量的增长,却无法实现质的提升。

(2)同质化现象严重,资源消耗大,产出率低。

邻近的城市之间或城市内各产业园之间定位近似,相同产业选择和重复建设的情况成为常态,无法实现集约发展,土地产能不高。

(3)生态保护与产业新城发展协调困难。

由于忽视环境保护,城市生态破坏加剧,治理成本居高不下,也对某些高端产业的进驻以及产业体系的升级产生了一定阻碍。

3.产业园区向产业新城的转变策略研究3.1产城融合,定位清晰产城融合是一种针对现有产业园区发展问题弊病提出的一种发展理念。

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的研究与比较

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的研究与比较

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的研究与比较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城镇化率的提高,城市发展已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议题。

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的研究和比较,就成为破解城市问题的关键之一。

本文将从城镇化的定义、发展历程,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的探索和比较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城镇化的定义及其发展历程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也是指城市化进程。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城市的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

城镇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是城市和乡村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中国城镇化的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大规模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城镇化进程开始。

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城市化速度加快,新城规划和城市扩张成为重要议题。

第三阶段是当前,城镇化规模和速度进一步加快,城市化和乡村现代化相互促进,城乡一体化成为重要议题。

二、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的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的探索,主要是为了解决我国城市化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需要有新的理念、新的模式和新的机制。

其中,新城镇化模式是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种形式。

新城镇化模式主要是指在城市化进程中,提高城乡融合度,加强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联系,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具有较大规模、较高品质、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群。

新城镇化模式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依托城市群发展。

通过实现城镇的合并与兼并,促进城市群共同发展。

城市群定义了一种城市和城市之间的联系和依赖关系,是城市形态的进一步升级。

城市群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和功能性,有利于提高城市化质量和水平。

二是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由于城市发展对周边的影响,使城市周边地区的发展也得到了提升。

此外,城市往往承载了区域内的产业和创新资源,引领经济发展。

因此,城市的发展往往能对周边地区产生重要的带动作用。

三是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市。

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应该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特点,不断提升城市的综合素质。

中国产业新城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中国产业新城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中国产业新城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一、产业新城基本概述产业新城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以人为核心、以产业发展为基石、以“产城融合”为标志的城市发展创新模式和人本的城市开发哲学,为中国的新型城镇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样本。

(1)产业新城与开发区概念辨析开发区是指由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在城市规划区内设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旅游度假区等实行国家特定优惠政策的各类开发区。

同时,开发区特指的是未被开发的地方,是具有经济或人文环境潜力的地方,所以称之为开发区。

产业新城应该是开发区基础上的升级版,在未来发展理念,以及三个要素标准方面有更高的要求。

(2)产业新城与产业园概念辨析产业园区,由政府集中统一规划指定区域,区域内专门设置某类特定行业、形态的企业、公司等,并进行统一管理。

为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提供载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

目前产业园区向产业新城转型升级成为一种趋势。

(3)产业新城消费功能分析产业新城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主导产业特色不够鲜明,凝聚力不够,招商引资不得力,教育、医疗等各种配套不完善。

因此,要想办法突出产业特色,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引入相应的龙头企业入驻,并为入园企业提供全产业链的服务,完善各种生活配套设施,实现由单一的生产功能向生产、房屋、消费功能的转换。

特色小镇建设目前主要是采取PPP模式。

二、中国产业新城建设环境(1)全国土地利用总体状况2018年,土地市场供求两旺,全年土地成交价款规模再创新高,预计财政口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将达到6.4万亿左右。

从年内各月走势来看,土地成交增速前高后低,下半年回落趋势较为明显。

据财政部的财政收支数据,2018年1-11月,全国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53362亿元,同比增长28.9%。

【前瞻产业研究院】产业新城开发之政府主导模式分析

【前瞻产业研究院】产业新城开发之政府主导模式分析

产业新城开发之政府主导模式分析产业新城的参与者众多,其中最核心的驱动力来自于政府支持和市场机制,两者共同推动产业新城的产生和发展。

按照这两种力量参与程度的不同,结合产业新城开发运营主体性质的差异,我国产业新城可分为政府主导模式、市场主导模式和政府-市场协作模式(简称为政企协作模式)。

在不同模式下,各参与主体扮演的角色会有所差别,这种差异贯穿于产业新城的开发、运营和管理等整个过程。

在中国产业新城演进过程中,产业园区是部分产业新城发展的初级阶段,是我国产业新城发展模式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也将纳入我们的研究范围之内。

政府主导模式政府主导模式是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进行,政府创造相关产业支持政策、税收优惠等条件营造园区与其他工业地产项目所具备的独特优势,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将土地出让给企业自主开发建设,按区域规划发展集群产业。

以北京中关村、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加坡裕廊工业园为代表的产业新城(园区)开发运营模式均属于政府主导模式。

政府主导模式概况政府主导型开发是指在产业新城开发过程中以政府为主导,由政府牵头组织不同部门负责新城的开发、建设、招商、运营和管理等工作。

政府通过提供产业支持政策、税收优惠等条件,为新城营造其他产业地产项目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同时按照区域规划以招商引资的方式将土地出让给相关企业进行自主开发建设。

政府对新城开发建设实施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具体体现为政府负责制定新城建设的总体战略部署,协调开发建设过程中的重大决策和问题,组织征地拆迁、规划设计、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建设等。

目前国内大部分的经济开发区、高新区等产业聚集区都以政府主导模式为主,其行政主体通常是管委会,主要承担经济和社会双重功能,包括产业招商和社会事业等;开发主体通常是下设的投资开发公司,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

政府主导模式下,行政化管理主要采用政府管委会管理体制,新城管委会作为一级管理政府,具有政府管理职能和相关的经济管理权限,管委会为企业入驻、发展提供相关服务,如为企业提供企业设厂、工厂建设、员工招聘到企业运行等各个环节的行政管理和服务,承担一级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
市场经济体系建设的基础上, 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职能涉
及的内容面宽、 量大, 就科技创新的环境而言, 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 验。 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职能, 也是政府存在的价值所在。 政府在科
技创新 中的职能定位 , 是 由现有经 济的转型特点和科技创 新的本质要 求所 决定的 。科技创新就 是科技 市场 价值的实现过程 , 这 就要 求政府
2 0 0 6 年, 宁越敏对我国沿海地区的城镇化进行研究, 得出沿海一些发
当前 , 我 国经济 发展本质是执行新组合 , 即科 学发现 、 技术发 明和
与产 出的 比率 , 推动资源配置的优化 。
市场价值实现的组合。 一句话就是, 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本质规定。 科技 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就是从传统的生产要素驱动
进农业转移人 口市民化 , 为此要尽量降低农民工城镇化门槛和积极推 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切实保障进城农民的利益和权力。
关键词 : 人 的城镇化; 人本; 市民化 中图分类号 : F 2 9 2 文献标识码 : A
原标题;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核心为“ 人的城镇化” 收录 日 期: 2 0 1 5 年 7月1 3日
见, 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必要性、 可行性及重要性。1 9 7 8 年, 我国的城镇 化率只有 1 7 . 9 % 而已, 随着城镇化的高速发展, 截至 2 0 1 4 年, 我国的城
镇化率 已经达到了 5 4 . 7 7 %。 城镇化的高速发展是我国政府和人 民齐心
城镇. r u e s 终极目标。新型城镇化之“ 新” 在于强调人本、 公正与和谐, 并
( 二) 用好市场机制这一科技创新的杠杆。市场经济就是资源配置 市场化的经济。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 资源有效配置关键是市场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0区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尤其体现在进入21世纪后我国新城镇发展的突飞猛进。

归结起来,我国新城镇的发展主要有两个路径:一是产业园区新城,一是大学城。

产业园区新城主要是以产业园区为主体构建的新城镇。

产业园区主要包括工业园、高新科技产业园等诸多模式。

改革开放的30多年来,我国产业园区从无到有,发展迅猛。

截至2007年底,全国规划建设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就已经达到了54个,园区营业总收入达到54925.2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10715.4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44376.9亿元,实现净利润3159.3亿元,上缴税额2614.1亿元,进出口总额达到2495.2亿美元。

这些产业园区的发展成为我国新城发展的一个重要主体。

与此同时,大学城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新城镇的发展。

1999年10月,由北京外企集团投资建设的廊坊东方大学城正式奠基,从而拉开了中国兴建“大学城”的序幕。

其后上海松江、北京昌平、重庆虎溪等大学城相继拔地而起,各地大学城建设风起云涌。

截至2008年底,全国已建和在建的大学城个数近60个。

然而,时至今日,不管是产业新城模式,还是大学城发展模式,均遭遇到了发展中的瓶颈。

包括作为区域增长极新城镇尚未形成、区域扩散和回流效应尚不明显等诸多问题。

由此引发了政府和学界对相关问题的思索,在各种新城市发展的模式中,哪一种更好呢?有没有可能找到另外一种更好的发展模式呢?按照卡尔·门格尔的观点,价值是人们对经济
财货与人们维持其生命和福利的关系间的评价,这种评价来源于人们的主观意识,与客观财货无直接关系。

价值概念根源于财货的经济性质,从而只是对经济财货的意识评价。

从价值出发可以得到诸多概念:使用价值是人们对某经济财货在满足人们的特定欲望方面的性质的评价,交换价值是人们在交换过程中对不同经济财货在满足人们的欲望方面的性质的评价,而价值尺度则是人们在评价经济财货满足人们的欲望的程度时所采取的评价标准。

财货价值量是人们对财货价值认识的转移,财货价值量将取决于对人类欲望满足程
度的掌握和财货序列与欲望序列之间关系的把握。

新城镇发展中的建设模式评价实际上就是对
大学城和产业新城两种经济财货的价值评价。


学城和产业新城由于其数量有限以及人们对新生
城市的较大需求之间的缺口构成了大学城和产业
新城的经济性质。

其价值评价主要取决于其在满
足人们的相关具体欲望,并以此维持人们的生存
和福利过程中的相关意义。

由此,新城镇建设和
发展中的模式评价和选择将直接取决于各种模式
中人们的福利是否得以提升。

一般地说,福利经济
学要求一项新政策的实施必须在至少不损害任何
一方福利的基础上,使得其他主体的福利有所提升,
由此构成福利的“帕累托改进”。

基于此,大学城
模式和产业新城模式的价值评价中最重要的就是
各种模式下福利主体的福利变化情况。

在大学城模式中,福利主体主要包括政府部
门、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四方。

对于政府而言,其
福利变化可能将是不确定的。

在将主城区的大学
迁移至新城过程中,政府需要提供相应的配套经摘要:我国经济发展历来是一种政治经济发展模式。

由此,新城模式将可以采取一种“政府新城”的建设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产业较为发达区域的政府机构可以集中迁移到邻近的欠发达区域,以此促进该欠发达区域的城市发展。

关键词:新城镇发展模式 产业园区新城 大学城 政府新城
中图分类号:F292
中国新城镇发展模式比较
—— 基于产业园区新城、大学城及政府新城的视角
文/范巧
作者简介:
范巧,重庆科技学院教
师,经济学硕士。

曾在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南方经济》、《管理科
学与统计决策》等期刊
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参
与国家及省部级课题近
十项;担任《南方经济》
等多家杂志匿名审稿人;
担任“融资网”、“价值中
国网”
等网站专栏作家。

71
区域发展费。

然而,这一配套经费可能得到来自于置换土
地经费的相关补偿,大学新城的地价毕竟不如主
城地价;同时,这一土地置换的行为也将间接带
来一定的税收收入,因为不管是置换后入驻的是
商用房地产或者住宅用房地产,房地产商将交纳一部分税费,而地产商用后也将给政府提供持续的税收收入。

对于学校而言,福利变化将是有利的。

首先,学校的搬迁将得到政府的相关配套经费,尽管可能这部分配套经费是短暂的;同时,学校的搬迁将意味着学校的相关硬件设施的改进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当然,作为学校代表的学校高层也将因此获得政绩和升迁的资本。

对于教师而言,大学城新城建设模式将意味着工作日内部分时间浪费于交通车上,这部分时间可能对教师的休闲或者工作是一种挤占,是一种福利损失;当然,这种损失可能得到相关补偿,比如大学城住宅补偿或者大学城津贴补偿等。

由此,教师的福利也将是不确定的。

然而,遗憾的是,大学城模式下学生的福利基本是损失的。

首先,学生将损失一部分金钱,这种收入可能来自于主城区的兼职收入以及来自于大学城和主城区之间的通勤费用;同时,学生将因其与社会隔绝,而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熏陶,以致培养的毕业生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再者,学生还将因其与教师间沟通变少,而缺乏必要的素质熏陶。

当然,这并不否定大学城模式下学生可能能够用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

然而,一个刻苦的学生不论在什么条件下他都是能够合理安排时间进行学习的。

由此,大学城新城模式对学生而言是一种福利损失,对教师和政府而言福利变化情况待定,对大学本身和大学高层而言可能是一种福利的增进。

在产业新城模式下,福利主体将包括政府、企业和企业职工三个方面,如果把产业园区管委会作为政府主体的一部分的话。

作为政府,一方面,将提供相关的土地和公共基础设施以供园区开发利用,同时,必须提供相关的配套经费以及优惠的政策措施以及补贴等以促进相关企业入驻园区,这是一种福利的损失;另一方面,政府也将从园区入驻企业中获得好处,即从园区入驻企业的长期发展中获得持续的税收收入;当然,产业新城的规模及其发展程度本身也是政府福利提升的标志。

作为企业而言,企业入驻园区将获得资金、土地租金以及其他方面的政策优惠,当然,这也包括来自于主城和园区不同位置的租金有所不同的差额收入;同时,园区企业也将因为行业经验、行业集聚以及物流便利等外部规模经济的获得而提高福利。

由此,企业的福利将基本上是增加的。

至于企业内职工,企业可以凭借其所获得的福利增加部分补偿职工的相关损失。

综上所述,相比较而言,产业园区模式优于大学城新城建设模式。

然而,即便是产业园区新城模式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这尤其体现在由政府的官本位造成的一系列问题上,包括行政审批手续繁多以及园区规划过于僵硬,园区对周边经济拉动效应不明显等问题。

有没有一种更好的新城建设模式呢?
中国经济发展历来是一种政治经济发展模式。

由此,新城模式将可以采取一种“政府新城”的建设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产业较为发达区域的政府机构可以集中迁移到邻近的欠发达区域,以此促进该欠发达区域的城市发展。

在政府新政建设模式下,基本上只存在两个福利主体:政府和政府职员。

按照政府的相关职责,城市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将是政府的基本目标之一。

由此,尽管在政府新城建设中可能耗费一定的成本,但这并不影响政府机构福利的获得和增进。

而对于政府职员而言,作为执政机构的代言人和公共权力的掌握者,尽管他们可能会受到一些显性的福利损失,但这
并不影响他们通过显性和隐性的途径获得福利补偿,从而政府职员的福利是可以保持不变的。

因此,政府新城建设模式将是一种“帕累托改进”的新城建设模式。

而就新城镇发展的速度和水平而言,
毫无疑问,政府新城模式必将快于产业园区新城模式和大学城新城模式。

(编辑:王露)
中国经济发展历来是一种政治经济发展模式。

由此,新城模式将可以采取一种“政府新城”的建设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