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荧光成像

合集下载

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的原理及操作方法

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的原理及操作方法

⼩动物活体成像技术的原理及操作⽅法2、⽣物发光成像活体⽣物荧光成像技术就是指在⼩的哺乳动物体内利⽤报告基因-荧光素酶基因表达所产⽣的荧光素酶蛋⽩与其⼩分⼦底物荧光素在氧、Mg2+离⼦存在的条件下消耗ATP发⽣氧化反应,将部分化学能转变为可见光能释放。

然后在体外利⽤敏感的CCD设备形成图像。

荧光素酶基因可以被插⼊多种基因的启动⼦,成为某种基因的报告基因,通过监测报告基因从⽽实现对⽬标基因的监测。

⽣物荧光实质就是⼀种化学荧光,萤⽕⾍荧光素酶在氧化其特有底物荧光素的过程中可以释放波长⼴泛的可见光光⼦,其平均波长为560 nm(460—630 nm),这其中包括重要的波长超过600 nm的红光成分。

在哺乳动物体内⾎红蛋⽩就是吸收可见光的主要成分,能吸收中蓝绿光波段的⼤部分可见光;⽔与脂质主要吸收红外线,但其均对波长为590—800 nm的红光⾄近红外线吸收能⼒较差,因此波长超过6 00 nm的红光虽然有部分散射消耗但⼤部分可以穿透哺乳动物组织被⾼灵敏的CCD检测到。

⽣物发光成像的优点可以⾮侵⼊性,实时连续动态监测体内的各种⽣物学过程,从⽽可以减少实验动物数量,及降低个体间差异的影响;由于背景噪声低,所以具有较⾼的敏感性;不需要外源性激发光,避免对体内正常细胞造成损伤,有利于长期观察;此外还有⽆放射性等其她优点。

然⽽⽣物发光也有⾃⾝的不⾜之处:例如波长依赖性的组织穿透能⼒,光在哺乳动物组织内传播时会被散射与吸收,光⼦遇到细胞膜与细胞质时会发⽣折射,⽽且不同类型的细胞与组织吸收光⼦的特性也不尽相同,其中⾎红蛋⽩就是吸收光⼦的主要物质;由于就是在体外检测体内发出的信号,因⽽受到体内发光源位置及深度影响;另外还需要外源性提供各种荧光素酶的底物,且底物在体内的分布与药动⼒学也会影响信号的产⽣;由于荧光素酶催化的⽣化反应需要氧⽓、镁离⼦及ATP等物质的参与,受到体内环境状态的影响。

⼆、⼩动物活体成像1、制作动物模型可根据实验需要通过尾静脉注射、⽪下移植、原位移植等⽅法接种已标记的细胞或组织。

小动物活体荧光成像生物发光实验步骤

小动物活体荧光成像生物发光实验步骤

小动物活体荧光成像生物发光实验步骤随着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活体荧光成像技术已经成为了研究生物体内生物学过程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活体荧光成像技术,研究人员可以实时观察到小动物体内的生物发光信号,揭示生物体内的分子过程和疾病发生的机制。

以下是一般小动物活体荧光成像生物发光实验的步骤,供感兴趣的研究人员参考。

实验材料准备1. 小动物:选择适合的实验小动物,例如小鼠或斑马鱼等。

2. 荧光成像仪:选择适合的活体荧光成像仪器,以保证实验成像的清晰度和准确性。

3. 示踪剂: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合适的荧光示踪剂,例如荧光蛋白或荧光染料等。

4. 外源激发源:准备合适的外源激发源,用于激发小动物体内的荧光信号。

实验操作步骤1. 实验前准备:将实验用小动物按照规定的操作流程进行麻醉或固定,以保证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2. 示踪剂注射:根据实验设计,将选定的荧光示踪剂通过适当的途径注入小动物体内,可以是静脉注射、腹腔注射等。

3. 示踪剂激发:在示踪剂注射后,根据实验需要,使用外源激发源对小动物体内的荧光示踪剂进行激发,激发的光源要根据示踪剂的激发波长进行选择。

4. 荧光成像:使用荧光成像仪器对小动物体内的荧光信号进行实时观测和成像,在观测过程中要注意调节成像仪器的参数,以保证成像的清晰度和信号的准确性。

5. 数据分析:实时观测并记录荧光成像的数据,根据实验设计进行数据分析和结果统计,揭示小动物体内的生物发光信号的分布和强度变化。

注意事项1. 实验操作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操作流程进行,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2. 在注射示踪剂和激发荧光信号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对小动物的生理状况和实验操作的影响,以减少对小动物的伤害和干扰。

3. 荧光成像过程中要注意对成像仪器的参数进行调节,以获得清晰准确的荧光信号成像数据。

4. 在数据分析过程中,要根据实验设计进行结果的统计和分析,确保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5. 实验结束后要对小动物进行恢复和护理,确保小动物的健康和安全。

荧光探针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物成像领域中的应用

荧光探针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物成像领域中的应用

荧光探针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物成像领域中的应用随着生物学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对于生物体内各种分子的结构和功能了解越来越深,而荧光探针技术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应运而生的。

荧光探针技术利用特定的化学结构和荧光发射机制来探测和识别生物体内不同分子的存在和行为,成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

本文将简要探讨荧光探针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其在生物成像领域中的应用。

一、荧光探针技术的历史发展荧光探针技术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

当时,科学家们用一种叫做“量子青春石”的荧光物质,发现在激光光源照射下,这种物质会发出强烈的荧光信号,因而最早探索了用光源驱动探测荧光信号的可行性。

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荧光探针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在这段时间里,科学家们发现了很多可作为荧光探针的分子,比如荧光染料、荧光蛋白、量子点和金纳米粒子等。

荧光探针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为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荧光探针技术在生物成像领域中的应用荧光探针技术在生物成像领域中的应用是多方面的,可以用于病原体检测、生物分子成像和细胞活动追踪等。

1. 病原体检测病原体检测是荧光探针技术的一个重要应用方向。

利用荧光探针对病原体进行标记,可以快速、敏感地检测病原体的存在和数量。

例如,科学家们利用绿色荧光蛋白对大肠杆菌进行标记,在实验中成功检测到该菌存在的位置和数量。

2. 生物分子成像生物分子成像是荧光探针技术在生物学中的一个主要应用方向。

荧光探针可以与特定的生物分子结合,形成可以被识别的荧光信号,从而用于实时观察生物分子的空间分布和动态变化。

例如,科学家们利用荧光探针对蛋白质进行标记,成功地观察到了蛋白质在细胞内的分布和运动轨迹。

3. 细胞活动追踪荧光探针还可以用于追踪细胞的活动。

例如,利用荧光探针对细胞进行标记,可以跟踪细胞在组织中的迁移和增殖情况。

此外,荧光探针还可以用于跟踪特定细胞的生物学活动,比如神经元的突触活动或心肌细胞的收缩情况等。

三、结语总的来说,荧光探针技术的发展历程迅速而丰富多彩。

荧光成像基本实验操作步骤

荧光成像基本实验操作步骤

荧光成像基本实验操作步骤仪器的开机及设置1.测定前请先仔细阅读说明书。

2.按照说明书,将所有连线正确连接。

3.在“我的电脑”右键——》“属性”——》“设备管理器”中,点击COM端口,设置USB 延迟时间为8ms,并记下COM端口序号。

4.打开主机和电源开关。

5.电脑上双击运行ImagingWin.exe6.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相应的探头类型及COM端口号。

仪器随后弹出的对话框一律选OK即可。

7.下图中,根据成像探头上的参数值,将Absorptivity 中的red gain、red intensity、NIR intensity分别设定。

8.将被测材料放置好。

9.添加兴趣点(在窗口右侧的AOI区域,先单击Add,然后在叶片相应区域单击选定)可添加多个兴趣点,也可点击Reset全部清空,或Delete删除特定的兴趣点。

选择区域之后,旁边会显示该测量区域的序号及荧光值。

10.选择窗口上部Setting选项卡,进行基本设置。

通常需要设置Meas. Light测量光和Act. Light光化光即可(设置Meas. Light的intense和gain,是AOI区域的荧光值在0.1-0.2之间。

Act. Light可根据需要设置光化光的强度,数字对应的光强在AL-List菜单中查看,一般选用植物生长时的光强)最大光量子产量Fv/Fm及实际光量子产量Yield的测量:1.用黑布将待测叶片或枝条蒙上,暗适应处理20分钟以上。

(最好开机之前就进行提前处理完毕)2.点击窗口下面的F0,Fm按钮,一秒钟之后,最大光量子产量Fv/Fm测量完毕。

3.将窗口下面的AL(光化光)前的方框打钩,打开光化光。

4.待荧光值稳定后(大约三到五分钟),点击窗口下面的“SAT-PULSE”,即可测量一组在对应光强下叶片的实际光量子产量Yield及其他所有的荧光参数。

所有操作请尽量用黑布将测量头遮盖,避免外界光对实验的影响。

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的测量:1.选择窗口上部Kinetic选项卡,单击窗口右侧的Start按钮,仪器开始测定荧光诱导曲线(持续约5min)。

荧光光谱成像

荧光光谱成像

荧光光谱成像荧光光谱成像是一种先进的成像技术,主要应用于生物医学和材料科学领域。

该技术利用试样发射的荧光信号的特定光谱来创建图像。

下面简要介绍荧光光谱成像的原理、应用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原理荧光光谱成像的原理基于荧光现象。

当试样受到激发光时,其中的分子会吸收能量并跃迁到激发态。

在退激发过程中,这些分子会发出荧光信号。

不同类型的分子具有不同的发射光谱,这就是荧光光谱成像的基础。

荧光光谱成像从样品的表面开始,“扫描”激发光来激发分子,然后检测分子所发射的荧光。

这个过程可以覆盖一个高达数百平方毫米的区域,并能够生成三维图像。

荧光光谱成像通常还配备有时间分辨仪,能够确定发射光的发射时间。

利用这个效果,科学家可以更容易地分离复杂的混合样品中的分子。

二、应用1. 生命科学荧光光谱成像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可以用于分析各种组织和细胞样品,例如肿瘤组织、神经元以及免疫细胞。

通过深入了解生物分子发射荧光信号的光谱,这项技术可以帮助科学家研究细胞、蛋白质和DNA等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2. 材料科学除了生物医学应用外,荧光光谱成像还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

这项技术可以用于研究荧光标记颗粒、光电材料、纳米材料和光学薄膜。

对于这些试样,荧光光谱成像可以帮助科学家确定它们的分子组成、表面性质和电子能级结构。

三、未来发展趋势荧光光谱成像技术的发展趋势包括以下方面:1. 激光技术的发展将使激发光的能量变得更精细、更可控,从而提高荧光光谱成像的灵敏度和分辨率。

2. 荧光标记技术的进步将使荧光光谱成像在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中的应用更加广泛。

3. 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等技术的应用,将帮助科学家更快地处理和分析荧光光谱成像所产生的大量数据。

随着荧光光谱成像技术不断的进步和应用,我们相信这项技术将在未来对科学研究和应用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

新型光学成像技术——双光子荧光显微镜

新型光学成像技术——双光子荧光显微镜

新型光学成像技术——双光子荧光显微镜光学成像技术一直以来都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传统的荧光显微镜通过荧光标记物的发光来研究生物分子和细胞的功能,但由于深度限制和荧光标记对细胞和生物体的影响,限制了研究深度和准确程度。

然而双光子荧光显微镜的出现改变了这个现状,具备高分辨率、深度成像和非侵入性标记等特点。

一、双光子荧光显微镜的原理双光子荧光显微镜的成像原理是利用非线性荧光效应——双光子激发荧光效应,当两个光子的能量合成能够与荧光分子的跃迁能量匹配时,荧光分子受到激发,发生荧光发射。

与传统的单光子激发荧光不同,双光子激发荧光只在聚焦点产生明显的荧光信号。

这是因为在双光子激发荧光中,荧光产生需要两个光子的同步作用。

这种非线性过程不利于在样品各个层次产生荧光信号。

因此,在使用双光子荧光显微镜进行样品成像时,只在聚焦点周围的小范围内进行信号的检测,从而能够获得更高的分辨率和更深的成像深度。

二、双光子荧光显微镜的特点1. 非侵入性成像传统的荧光显微镜需要生物体或细胞中荧光标记物的标记才能进行成像。

而双光子荧光显微镜不需要使用任何外部标记物,可以直接在生物体中进行成像。

这种非侵入式成像能力使得双光子荧光显微镜在活体成像和组织工程等应用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2. 高分辨率成像由于双光子荧光显微镜的成像原理,只在聚焦点周围的小范围内进行信号的检测,能够获得更高的分辨率。

深度成像时,同样具备更高的分辨率,在成像深度达到300μm时,其分辨率保持在数百奈米量级。

3. 深度成像双光子荧光显微镜能够获得更深的成像深度。

传统的荧光显微镜在成像深度达到几十微米之后,即使在同样的条件下,荧光信号的强度会急剧减弱,因此限制了深度成像的应用范围。

而双光子荧光显微镜能够在成像深度达到1mm时,仍然能够获得较高的荧光信号强度和分辨率。

三、双光子荧光显微镜的应用1. 细胞成像双光子荧光显微镜能够对单个细胞进行成像,展示细胞内分子的构成和运动过程,以及细胞能量代谢和信号传递的机制等。

荧光成像的原理和方法

荧光成像的原理和方法

荧光成像的原理与方法荧光成像在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生物学领域应用中的独特优势:高灱敏度:灱敏度进超比色法,在大部分应用中其灱敏度近乎放射性同素。

多组样品一次成像:将不同样品(如:对照、处理)通过不同发射波长的荧光素标记(如 Cy3或 Cy5等)可以同时检测多样品荧光信号。

稳定性高:较放射性同位素相比,荧光素标记的抗体、杂交探针、PCR引物等的信号稳定性优势明显,可稳定存在数月以上,这使需要大规模标记并多阵列之间的标准化比较成为了可能。

低毒性成本低:多数情况下,荧光标记和检测的全过程试验用手套即可对实验者提供足够的保护。

易于运输和实验后处理,多数情况下实验成本低于放射性同位素。

商业可获得性:许多重要的荧光标记型生物大分子如各种单抗、多抗、CAT等及荧光标记用试剂盒都可以方便获得,同时一些公司提供荧光标记的外包服务。

荧光信号的产生及信号捕获原理:荧光物质被特定外界能量激发(如激光等高能射线),引起其电子轨道向高能轨道跃迁,并最终释放能量回归基态的过程中会产生可被检测的荧光信号。

当然不是所有的物质都能被激发产生荧光,只有当该物质与激发光具有相同的频率并在吸收该能量后具有高的荧光效率而非将能量消耗于分子间碰撞过程中,其荧光信号才可被光学设备所检测(Fig.1)。

Fig.1 ①激发能②无辐射弛豫能③荧光发射能。

三种荧光素(绿色:fluorescein;黄色:DNA-bound TOTO TM;红色:DNA-bound EB)的激发光波长(a)和发射光波长(b)。

荧光成像系统的组件和工作原理:荧光物质被激发后所发射的荧光信号的强度在一定范围内是与荧光素存在的量成线性关系的,这是荧光成像系统应用于生物学研究的理论基础,激光扫描系统的性能指标主要有:系统分辨率、线性范围、均一性、灱敏度。

为了实现荧光信号的激发、捕获和放大的检测过程,按照顺序荧光成像系统主要包括以下组件:激发源(Excitation resource)、激光传输组件(Light delivery optics)、荧光收集组件(Light collection optics)、发射滤镜(Emission filter)和信号检测放大组件(Detection and amplification)(Fig.2)。

荧光成像技术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

荧光成像技术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

荧光成像技术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近年来,生命科学领域发展迅猛,荧光成像技术作为一种强大的工具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荧光成像技术可以通过信号转换使得生物学信息可视化,并为许多生物学过程提供了实时和准确的测量。

荧光成像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细胞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和生物医学领域,为科学家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式。

1. 细胞生物学领域荧光成像技术在细胞生物学领域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科学家研究细胞内分子的互作以及对细胞的影响。

目前,许多蛋白质标记技术已经发展出来,并且广泛应用于荧光成像技术中。

在细胞内部,许多荧光蛋白被用作标记,如GFP和DsRed,可以方便地研究细胞内部的分子过程。

例如,通过标记细胞骨架中的微管或细胞质中的蛋白质,科学家们可以准确测量细胞分裂的过程。

另外,在过去,科学家们只能研究单个的细胞。

但是,现在添加可以标记多个分子的荧光蛋白后,研究混合细胞培养物或多胚胎成为了可能。

因此,荧光成像技术成为单细胞研究的重要手段。

2. 神经生物学领域神经系统是人体复杂的生命系统。

荧光成像技术有助于研究神经元的活动及其与神经网络的联系。

例如,大脑中的神经元可以由荧光成像技术实现实时成像,以研究神经元间的联系及其在学习和记忆中的作用。

利用荧光成像技术还可以研究蛋白质在神经元内的分布和含量,以了解神经元的活动如何受影响。

例如,神经元钙成像技术可以显示钙离子在神经元内跨膜运动的过程,跟踪并可视化神经元的活动,可为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3. 生物医学领域荧光成像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旨在显示和控制细胞、组织及器官的功能。

目前,荧光探针技术和分子探针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了荧光成像在生物医学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一项新的临床前研究表明,荧光蛋白利用生物反应器生长的心肌细胞,在临床上可用于人体肝脏心血管手术的实时成像,可降低手术的风险并改善治疗效果。

此外,荧光成像还可以用于早期肿瘤诊断、药物治疗、器官功能评估等现代医学技术中。

活体成像荧光发光标记方式降低背景的方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活体成像荧光发光标记方式降低背景的方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活体成像荧光发光标记方式降低背景的方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活体成像是一种用于观察和研究生物体内部功能和结构的重要方法。

然而,由于组织和细胞的自然荧光以及背景噪声的存在,如何准确地检测和定量分析目标信号成为了活体成像研究中的一个关键挑战。

为了克服背景干扰带来的困扰,研究人员们提出了许多降低背景的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抑制背景荧光和噪声,提高目标信号的检测和定量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活体成像荧光发光标记方式以及降低背景的方法。

首先,我们将回顾活体成像的背景知识,包括细胞和组织的自然荧光特性以及背景噪声的来源和影响因素。

其次,我们将介绍各种常用的活体成像荧光发光标记方式,包括化学染料、荧光蛋白和量子点等,以及它们的原理和应用。

最后,我们将重点讨论降低背景的方法,包括背景剔除、光学滤波、信号放大和成像算法等。

我们将详细介绍每种方法的原理和优缺点,并提供实验验证和案例研究。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深入了解活体成像荧光发光标记方式降低背景的方法。

这些方法的应用将为活体成像研究提供更准确和可靠的数据,推动该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同时,本文也将分析研究意义,并展望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启示。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引言、正文和结论。

以下是各个部分的概要:引言部分将首先对活体成像荧光发光标记方式降低背景的问题进行概述,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了解该主题的基础。

随后,介绍本篇文章的结构安排,指导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最后,明确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为后续内容打下基础。

正文部分将分为背景介绍、活体成像荧光发光标记方式和降低背景的方法三个小节。

首先,背景介绍将深入探讨活体成像荧光发光标记方式的研究背景和相关领域的现状,为读者提供对该主题的背景了解。

接着,活体成像荧光发光标记方式部分将介绍不同的标记方式以及它们在活体成像中的应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概述。

单分子荧光成像技术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

单分子荧光成像技术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

单分子荧光成像技术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生命科学是一个极为广阔的领域,研究对象涉及到各种生命体,包括人类、动物、植物等等。

而单分子荧光成像技术是一种在生命科学中应用广泛的技术,它能够将生物分子的运动、相互作用等复杂过程以高分辨率、高效率地呈现出来,从而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

一、单分子荧光成像技术的原理1.1 荧光成像的基本原理荧光成像是利用物质在受到激发后发出荧光的特性,将其成像的技术。

常用的激发源有紫外线、激光等。

物质吸收光子后,会跃迁到激发态,再发出特定波长的荧光。

在荧光成像过程中,需要利用荧光滤镜将荧光信号从背景光等杂波中分离出来,进而形成图像。

1.2 单分子荧光成像技术的原理单分子荧光成像技术是一种在荧光成像基础上的新型技术,它的原理是对单个荧光染料分子的荧光进行检测和分析。

通过对样品中大量的单分子荧光的连续不断的获取和分析,可以获得极高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

其基本原理包括:单分子荧光发光机制、荧光探头与样品的相互作用、单分子荧光探测方法等。

二、单分子荧光成像技术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2.1 生物分子的空间分布与形态研究利用单分子荧光成像技术,可以在生物分子的自然环境中直接观测到单个分子的空间位置、运动规律、组装方式等生物学信息,对生物学中的许多问题,如蛋白质复合物的组装、生物膜的动态过程、细胞器的运动等进行深入研究。

2.2 DNA和RNA的动态调控研究基因转录和基因表达调控的关键是DNA和RNA的动态调控。

利用单分子荧光成像技术可以实现单个DNA和RNA的直接观测,多个DNA和RNA分子之间的交互作用、结构变化、转录调控过程中的状态变化、靶基因的调控机制等问题也可以得到深入的探究。

2.3 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单分子荧光成像技术可以探究蛋白质结构和功能中的许多问题。

如蛋白质的构象变化、蛋白质复合物的稳定性、蛋白质与染料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等都可以通过单分子荧光成像技术进行研究。

荧光显微镜成像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荧光显微镜成像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荧光显微镜成像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荧光显微镜是一种重要的显微镜工具,它可以对活体细胞进行三维成像和追踪。

近几十年来,荧光显微镜成像技术在生物医学、医学诊断和药物研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着重介绍荧光显微镜成像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应用。

一、荧光显微镜成像技术的起源及发展荧光是强烈的荧光染料在受紫外线或其他激发源作用下所发出的光。

20世纪初,荧光染料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学领域。

1938年,G. Palade等人发现电镜下的胰岛细胞有个叫做“小颗粒”的结构。

1952年,Codon和夏斯曼成功地在已知DNA的组织中,用荧光化合物探针—烟酸腺嘌呤二核苷酸(NAD)标记了DNA。

1952年,Singer等人第一次使用荧光标记技术探究细胞膜的结构。

1953年,Zinsser等人使用荧光比色法检测结核杆菌。

这些荧光化合物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奠定了荧光成像技术的基础。

荧光显微镜的发明也是荧光成像技术发展的关键。

1949年,Zernike发明了相差显微术(DIC),极大地提高了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

然而,由于生物组织自身存在一定的吸收和散射,平面成像存在局限性。

因此,人们开始开发三维成像技术。

1951年,Osterberg发明了普通荧光显微镜。

1970年,Davidovits发明了荧光光谱成像显微镜(FSIM),它可以对样品进行多种激发波长的荧光光谱成像。

1983年,Webb发明了双光子激发荧光显微镜(TPF),并获得了Nobel奖。

目前,由于光学与计算机领域的不断发展,荧光显微镜成像技术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

二、荧光显微镜成像技术的应用领域荧光显微镜成像技术可以对生物样品进行多种成像方式,例如二维、三维、时间序列等多种成像。

它可以实时地观测活体细胞、动物和细菌等微观生物系统的特定结构和生理功能。

因此,荧光成像技术在生物医学、医学诊断和药物研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生物医学中的应用荧光显微镜成像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主要包括:1.生物大分子的研究:荧光标记可以对分子发生的变化进行实时追踪和记录,因此荧光显微镜成像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蛋白质、细胞膜、DNA和RNA结构的研究。

活体动物体内生物发光和荧光成像技术

活体动物体内生物发光和荧光成像技术

活体动物体内生物发光和荧光成像技术基础原理与应用简介文章来自中国生物器材网文章目录:一、活体生物发光成像技术二、活体动物荧光成像技术三、生物发光成像与荧光成像的比较四、活体动物可见光成像仪器原理与操作流程活体动物体内成像技术是指应用影像学方法,对活体状态下的生物过程进行组织、细胞和分子水平的定性和定量研究的技术。

活体动物体内成像技术主要分为可见光成像(optical imaging)、核素成像(radio-nuclear imaging)、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成像和超声(ultrasound)成像、计算机断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 ,CT)成像五大类,其中可见光成像和核素成像特别适合研究分子、代谢和生理学事件,通常称为功能成像;超声成像和CT则适合于解剖学成像,通常称为结构成像。

功能成像与结构成像比较,前者更能够反映细胞或基因表达的空间和时间分布,从而了解活体动物体内的相关生物学过程、特异性基因功能和相互作用。

所以,活体动物体内功能成像技术可用于观察和追踪靶细胞、基因的表达,同时检测多种分子事件,优化药物和基因治疗方案,从分子和细胞水平对药物疗效进行观察,从整体动物水平上评估疾病发展过程,对同一个动物进行时间、环境、发展和治疗影响跟踪。

由于功能成像的诸多优势,这项技术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医学研究及药物开发等方面,本文重点介绍活体动物可见光成像技术。

体内可见光成像(optical in vivo imaging)技术主要包括生物发光(bioluminescence)与荧光(fluorescence)成像两种技术。

生物发光成像是用荧光素酶(luciferase)基因标记细胞或DNA,利用其产生的蛋白酶与相应底物发生生化反应产生生物体内的探针光信号;而荧光成像则是采用荧光报告基因(如GFP、RFP)或Cyt及dyes等荧光染料进行标记,利用荧光蛋白或染料产生的荧光就可以形成体内的荧光光源。

生物发光与生物荧光成像技术

生物发光与生物荧光成像技术

生物发光与生物荧光成像技术生物发光和生物荧光作为生物学研究领域中的两个重要现象,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

通过光学显微镜等设备,科学家们可以利用这两种现象来研究细胞和生物分子的运动、变化和互动情况。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生物发光和生物荧光的基本概念、机制和应用,以及一些现代生物荧光成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生物发光和生物荧光的基本概念生物发光是指一些微生物或动物体内酶促反应产生的发光现象。

比如,萤火虫体内酶促反应将氧气和荧光素转化成氧化荧光素时,会产生强烈的发光。

而生物荧光则是指一些细胞或生物分子在受到特定波长的光激发后,会放出一种较弱但持久的发光。

比如,绿色荧光蛋白(GFP)是一种存在于水母等生物中的蛋白质,它在受到紫外线激发后会放出绿色荧光。

这两种现象都源于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但机制有些不同。

生物发光主要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的,而生物荧光则是通过一系列的电子跃迁来实现的。

不同的生物体和物种会产生不同种类的发光和荧光现象,其中一些种类已经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生物发光和生物荧光的应用在生命科学领域中,生物发光和荧光被广泛应用于生物成像、生命活动监测、基因表达分析等方面。

比如,在药物研发中,科学家可以利用荧光蛋白标记药物或生物分子,以跟踪其运动、变化和互动情况,从而了解它们的作用机理和效果。

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医生可以利用生物荧光成像技术来观察患者内部器官或组织的情况,实现无损检测。

生物荧光成像技术的发展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推进,生物荧光成像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其中一个重要的进展是发展了基于转录调控的荧光标记体系,被称为“基因表达报告体系”。

这种体系通过将荧光蛋白的表达和特定基因的转录调控相结合,可以实现高效的荧光标记,并可以跟踪和研究不同基因在细胞和组织中的表达和调控。

同时,随着成像技术和成像设备的不断改进,比如:双光子激发荧光显微镜、荧光内窥镜等,生物荧光成像技术也变得更加精细和准确。

总结生物发光和生物荧光是生物学研究中的两个重要现象。

荧光显影成像技术

荧光显影成像技术

荧光显影成像技术荧光显影成像技术是一种利用特定荧光探针标记靶标分子,并利用荧光显影技术对荧光信号进行探测、记录和分析的生物分子检测方法。

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蛋白质化学和医学诊断等领域,成为生命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本文将全面介绍荧光显影成像技术的原理、应用、优缺点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以及该技术的最新进展。

一、荧光显影成像技术的原理荧光显影成像技术利用荧光分子在激发光作用下发射荧光信号的特性,通过特定试剂对荧光标记的生物分子进行专一性的探测。

该技术包括荧光标记、荧光显影和荧光成像三个步骤,具体原理如下:1.荧光标记荧光标记是对目标生物分子的化学修饰,包括直接化学修饰和间接荧光蛋白标记。

直接化学修饰包括荧光染料、荧光标记化合物和反应性荧光标记分子等,其中最常见的是荧光染料。

间接荧光蛋白标记则是通过重组蛋白技术将荧光蛋白序列与目标蛋白序列融合,形成融合蛋白。

2.荧光显影荧光显影是指在荧光标记的生物分子与荧光染料或荧光蛋白配体相结合后,通过特定的化学反应使其发生荧光信号的释放和增强。

荧光标记的生物分子与荧光染料或荧光蛋白形成复合物后,通过荧光显影剂引起荧光染料或荧光蛋白的荧光增强,使荧光信号更明显。

荧光显影剂包括荧光基团酯、异硫氰酸酯和进一步响应型荧光分子等。

3.荧光成像荧光成像是指通过荧光显微镜或成像仪等设备对荧光显影后的荧光标记进行成像和记录。

荧光成像设备包括荧光显微镜、融合蛋白成像、荧光光学成像和多光子荧光显微镜等。

通过荧光成像技术可以实现对荧光标记的靶标分子的实时监测、定位和定量分析。

二、荧光显影成像技术的应用荧光显影成像技术具有诸多应用,可用于检测细胞、分子和组织等样品,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等优点。

1.分子生物学中的应用在分子生物学中,荧光显影技术可以用于DNA和RNA分子的检测、定量和定位研究。

荧光末端标记技术可以用于同源重组、合成混合DNA和荧光原位杂交等技术。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技术可以用于研究DNA/RNA复合物的组装和氨基酸残基的相互作用等。

人体内部荧光成像的研究与应用

人体内部荧光成像的研究与应用

人体内部荧光成像的研究与应用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的发展已经带来了一种新的医学成像技术,即人体内部荧光成像。

这种技术能够让我们在不开刀的情况下,直接观察到人体内部的情况。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会探讨这种新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

一、研究现状近年来,人体内部荧光成像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这也使得相关领域的技术不断提高。

目前,荧光成像技术有两种主要形式:单分子荧光成像和全局荧光成像。

单分子荧光成像是利用高灵敏的成像技术,能够对极小的分子进行检测,有助于了解它们在细胞中的分布和运动。

它不仅仅可以应用于基础研究方面,还可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

举个例子,单分子荧光成像技术可用于监测蛋白质交互情况、代谢动力学研究以及癌症诊断等领域。

全局荧光成像则是一种立体重建方法,该方法利用了吸收和荧光信号的多重散射噪声来实现成像。

因为它能够检测多个发光点,对于三维结构的分析非常有用。

全局荧光成像技术不仅可以用于监测肿瘤分布情况、癌细胞研究,同时还可以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分子的定位和属性研究中。

二、应用前景人体内部荧光成像技术在未来的应用前景非常广泛。

它可以被应用于临床医学方面,例如在外科手术中,通过在患者体内注入荧光染料,医生可以直接观察并精确定位肿瘤或其他问题部位,可以提高手术效率和精度,同时也减少风险。

此外,它还可以被用于筛选药物,优化药物和基因递送方法,研究人体器官的功能和细胞行为。

在科学研究领域,人体内部荧光成像技术同样非常有用。

例如,可以利用单分子荧光成像来研究蛋白质的交互动态和分布情况。

这种技术也可以用于研究代谢动力学和膜结构。

另外,全局荧光成像可以用于研究固体或液体静态或动态过程的三维结构。

总的来说,人体内部荧光成像技术已经成为医学和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未来,它还有很多的发展和应用空间,我们可以借助这种技术来更好的了解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

活体成像技术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

活体成像技术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

活体成像技术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生命科学的发展,活体成像技术逐渐成为了研究生物学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它不仅可以使我们更加直观地观察生物体内部的结构和功能,还可以提供更加准确的数据和信息。

本文将从生命科学的角度出发,探究活体成像技术在该领域中的应用和发展。

一、生命科学中的活体成像技术活体成像技术可以分为体内和体外两类。

体内活体成像技术主要是通过让物体进入生物体内,再对其进行成像;体外活体成像技术则是将测量仪器直接放置在生物体外,对其进行成像。

两者各有优缺点,但都能够为生命科学的研究提供宝贵的信息。

体内活体成像技术主要包括荧光成像技术、红外成像技术、同位素标记技术等。

其中,最为常见的是荧光成像技术。

该技术用荧光标记的分子对细胞或组织进行成像,可以快速、直观地观察细胞、组织和器官的活动情况。

例如,生长轮和瑜伽垫之类的特殊形式的成像技术常用于神经元成像,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认识神经元网络的组织和活动规律。

体外活体成像技术包括光学、磁共振成像、超声成像等。

其中,最为常见的是MRI(磁共振成像)技术。

该技术通过磁场和无线电波来获取人体内部组织或器官的影像,可以提供很多关于人体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方面的宝贵信息。

除此之外,超声成像是一种简单、快捷、安全、无创的成像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的研究和临床医学中。

二、活体成像技术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1.细胞研究 - 荧光活体成像技术荧光成像常用于心脏研究、脑科学以及单细胞成像上。

利用光谱和激光扫描技术,荧光标记的细胞发出荧光,通过成像技术可以观察细胞的活动状态。

例如,显微组织切片成像方法被用于探究乳腺癌发生的原因,发现了导致乳腺癌的基因突变,有助于早期防治乳腺癌。

2.神经元网络研究 - 荧光成像技术神经元网络研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问题。

荧光成像技术不仅可以观察神经元网络的活动规律,还可以通过对荧光成像数据进行模拟来推测神经元网络的功能机制。

荧光标记的纳米颗粒进入小鼠体内的活体成像实验

荧光标记的纳米颗粒进入小鼠体内的活体成像实验

荧光标记的纳米颗粒进入小鼠体内的活体成像实验引言:近年来,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医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荧光标记的纳米颗粒作为一种新型的成像剂,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中。

本文旨在介绍荧光标记的纳米颗粒进入小鼠体内的活体成像实验,探讨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

正文:1. 研究背景纳米技术的兴起带动了医学领域的革新,使得诊断和治疗更加精准和有效。

荧光标记的纳米颗粒作为一种新型的成像剂,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荧光性能,因此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荧光标记的纳米颗粒,在活体动物中进行非侵入性的实时成像,可以实时观察和监测生物过程,为疾病的治疗和监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2. 实验设计本实验选择小鼠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标记的纳米颗粒作为成像剂,利用活体成像技术观察纳米颗粒在小鼠体内的分布和行为。

实验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合成荧光标记的纳米颗粒:通过化学方法合成纳米颗粒,并利用合适的荧光染料对其进行标记,使其具有较强的荧光信号。

(2)小鼠模型建立:选择合适的小鼠品系,并进行相应的实验前处理,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和准确性。

(3)纳米颗粒注射:将荧光标记的纳米颗粒注入小鼠体内,通过尾静脉注射或腹腔注射等方式,确保纳米颗粒能够在血液循环中均匀分布。

(4)活体成像:利用活体成像仪器对小鼠进行实时观察,记录纳米颗粒在小鼠体内的分布和行为。

同时,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成像时间点,观察纳米颗粒在不同器官和组织中的富集情况。

(5)数据分析:对成像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绘制相关的图表和曲线,评估纳米颗粒在小鼠体内的荧光信号和分布情况。

3.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我们可以获得纳米颗粒在小鼠体内的分布和行为信息。

例如,可以观察纳米颗粒在血液循环中的分布情况,以及其在不同器官和组织中的富集程度。

同时,还可以观察纳米颗粒的代谢和排泄过程,以评估其对机体的可能影响。

4. 应用前景荧光标记的纳米颗粒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化学发光荧光成像系统用途

化学发光荧光成像系统用途

化学发光荧光成像系统用途化学发光荧光成像系统是一种基于化学发光和荧光原理的先进成像技术,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药物开发、环境监测等领域。

它能够提供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率的成像能力,使研究人员能够观察和分析生物体内的细胞、组织和分子水平的变化和交互作用。

化学发光荧光成像系统在生命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

通过标记特定的分子或细胞结构,研究人员可以使用化学发光荧光成像系统观察和研究细胞的生物过程,如细胞分裂、细胞凋亡和细胞信号转导等。

同时,该系统还可以用于研究生物分子的表达和定位,如蛋白质、核酸和糖类等。

通过观察这些分子在细胞内的分布和活动,可以深入了解生物体内的分子机制和生物过程。

化学发光荧光成像系统在药物开发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药物研发过程中,研究人员需要评估药物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性。

化学发光荧光成像系统可以用于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代谢动力学的研究,为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提供可靠的数据。

此外,该系统还可以用于药物靶点的筛选和评价,通过观察药物与靶点的结合情况,评估药物的活性和选择性。

化学发光荧光成像系统在环境监测中也具有广泛的应用。

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及时、准确地监测和评估环境污染物的分布和浓度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化学发光荧光成像系统可以用于监测环境中的各种污染物,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和细菌等。

通过标记特定的分子探针,可以对污染物进行定量分析和定位,为环境污染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总结起来,化学发光荧光成像系统在生命科学研究、药物开发和环境监测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它通过利用化学发光和荧光原理,提供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率的成像能力,使研究人员能够观察和分析生物体内的细胞、组织和分子水平的变化和交互作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化学发光荧光成像系统在更多领域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慧1,2戴汝为2摘要在体生物发光成像和在体荧光成像是近年来新兴的在体生物光学成像技术,能够无损实时动态监测被标记细胞在活体小动物体内的活动及反应,在肿瘤检测、基因表达、蛋白质分子检测、药物受体定位、药物筛选和药物疗效评价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本文详细介绍了在体生物发光成像和在体荧光成像的特点、系统及应用,比较了它们的异同,综述了在体生物光学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领域,讨论了将其应用于临床的进一步发展方向.关键词在体生物光学成像,生物发光成像,荧光成像中图分类号R319Development of In Vivo Optical ImagingLI Hui1,2DAI Ru-Wei2Abstract With the emergence of in vivo optical imaging,bioluminescence imaging andfluorescence imaging can be used to non-invasively monitor the activities and responses of cells marked with optical signals in real time,which are considered to be promising tools for tumor detection,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protein molecular detection,drug receptor localization,drug screening,and therapeutic evaluation.In this paper,the features,imaging systems,and applications of in vivo bioluminescence imaging and in vivofluorescence imaging have been introduced and compared in detail.The basic theories,applicationfields,and development of in vivo optical imaging in future are reviewed.Key words In vivo optical imaging,bioluminescence imaging(BLI),fluorescence imaging(FI)随着荧光标记技术和光学成像技术的发展,在体生物光学成像(In vivo optical imaging)已经发展为一项崭新的分子、基因表达的分析检测技术,在生命科学、医学研究及药物研发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主要分为在体生物发光成像(Biolumi-nescence imaging,BLI)和在体荧光成像(Fluores-cence imaging)两种成像方式[1−2].在体生物发光成像采用荧光素酶(Luciferase)基因标记细胞或DNA,在体荧光成像则采用荧光报告基团,如绿色荧光蛋白(Greenfluorescent protein,GFP)、红色荧光蛋白(Redfluorescent protein,RFP)等进行标记[3].利用灵敏的光学检测仪器,如电荷耦合摄像机(Charge coupled device camera,CCD camera),观测活体动物体内疾病的发生发展、肿瘤的生长及收稿日期2007-08-08收修改稿日期2007-11-19Received August8,2007;in revised form November19,200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500131),北京市优秀人才资助项目(20061D0501600216),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070410146)和中国科学院王宽诚博士后工作奖励基金资助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30500131),Research Fund for Beijing Distinguished Specialists (20061D0501600216),Chinese Postdoctoral Science Foundation (20070410146),and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K.C.Wong Postdoctoral Fellowships1.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北京1000482.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系统与智能科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01.Department of Education Technology,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1000482.Key Laboratory of Complex Sys-tems and Intelligence Science,Institute of Automation,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100190DOI:10.3724/SP.J.1004.2008.01449转移、基因的表达及反应等生物学过程,从而监测活体生物体内的细胞活动和基因行为[4−8].相对于其他成像技术,如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计算机层析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超声成像(Ultra-sonic imaging)、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单光子发射断层成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SPECT)等,在体生物光学成像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堪称是分子基因检测领域的革命性技术.它具有如下优点:较高的时间/空间分辨率;在肿瘤和良性/正常疾患之间有高的软组织对比度;成像对比度直接与生物分子相关,适于重要疾病的基因表达、生理过程的在体成像;获得信息丰富、适于多参数复合测量;价格适中等.尽管其测量范围与测量深度有限,但适用于小动物的整体在体成像和在体基因表达成像.表1和表2(见下页)分别给出了几种主要成像技术的应用场合及参数比较[5,9],可以看出,基于分子光学标记的在体生物光学成像技术已经在活体动物体内基因表达规律方面展示了较大优势.近年来,随着生物光学成像设备的研制以及转基因动物的研究,国外发达国家已经将在体生物光学成像技术广泛应用于肿瘤免疫及治疗、基因治疗、药物研发等领域并取得了许多成果[4−8].本文分别介绍了在体生物发光成像和在体荧光成像的特点、系统及主要应用,比较二者在分子探1450自动化学报34卷表1成像技术的主要应用Table1Primary uses of different imaging techniques成像方法主要应用核磁共振成像(MRI)表型、生理成像和细胞跟踪的最好的全方位成像系统等计算机层析成像(CT)肺、骨癌成像等超声成像血管和介入成像等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分子代谢,如葡萄糖、胸腺嘧啶核苷等的成像等单光子发射断层成像(SPECT)探针,如抗体、肽等的成像等荧光反射成像(FRI)表面肿瘤分子事件的快速成像等荧光介导分子层析成像(FMT)对深部肿瘤靶向标记或荧光染料标记进行定量成像等生物发光成像(BLI)基因表达、细胞追踪成像生物发光断层成像(BLT)细胞、分子、基因水平的表达成像表2常用成像技术的参数比较Table2Parameters of imaging techniques成像方法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测量深度造影剂价格核磁共振成像(MRI)10∼100m min/h无限制钆,镝和氧化铁离子$$$计算机层析成像(CT)50m min无限制碘$$超声成像50m min mm微型气泡$$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1∼2mm min无限制18F,11C,15O$$$单光子发射断层成像(SPECT)1∼2mm min无限制99mTc,111In(铟)$$荧光反射成像(FRI)1∼2mm s/min<1cm荧光蛋白,近红外荧光染料$荧光介导分子层析成像(FMT)1∼2mm s/min<10cm近红外荧光染料$$生物发光成像(BLI)mm min cm荧光素$$生物发光断层成像(BLT)mm min cm荧光素$$表中:$表示价格<10万美元;$$表示价格在10∼30万美元之间;$$$表示价格>30万美元针、成像原理、光在生物组织中的传输模型和重建算法等方面的异同,综述了在体生物光学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领域,讨论了将在体生物光学成像应用于临床的进一步发展方向.1在体生物发光成像1995年,Contag[3]首次在活体哺乳动物体内检测到含Lux操纵子(由荧光素酶基因和其底物合成酶基因组成)的病原菌,在不需要外源性底物的情况下,发出持续的可见光.1997年,他又观察到表达Fluc基因的转基因小鼠,注入底物荧光素(Luciferin)后,荧光素酶蛋白与荧光素在氧、Mg2+离子存在的条件下消耗ATP发生氧化反应,将部分化学能转变为可见光能释放.由于这种生物发光现象只有在活细胞内才会发生,而且发光强度与标记细胞的数目成正比,因此已被广泛应用于在体生物光学成像的研究中荧光素酶的每个催化反应只产生一个光子,通常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而且光子在强散射性的生物组织中传输时,将会发生吸收、散射、反射、透射等大量光学行为[10−11].因此,必须采用高灵敏度的光学检测仪器(如CCD camera)采集并定量检测生物体内所发射的光子数量,然后将其转换成图像.见光到近红外光波段,哺乳动物体内血红蛋白主要吸收可见光,水和脂质主要吸收红外线,但对波长为590∼1500nm的红光至近红外线吸收能力则较差.因此,大部分波长超过600nm的红光,经过散射、吸收后能够穿透哺乳动物组织,被生物体外的高灵敏光学检测仪器探测到,这是在体生物发光成像的理论基础.根据成像方式的不同,在体生物发光成像主(Bioluminescent imaging,BLI)(Bioluminescent tomography, BLT)两种.其中,BLI的输出是二维图像,即生物体外探测器上采集的光学信号.其原理简单、使用方便快捷,适用于定性分析及简单的定量计算,但无法获得生物体内发光光源的深度信息,难以实现光源的准确定位[11−12].目前,已有相应的产品问世,如精诺真(Xenogen)公司的IVIS成像系统等.而BLT,根据断层成像的原理,−15](如12期李慧等:在体生物光学成像技术的研究进展1451基于多层自适应有限元方法的BLT重建算法等),得到活体小动物体内发光光源的精确位置信息.目前,BLT点和难点之一,但还仅限于实验室研究阶段,没有达到临床实验的阶段,所以尚未有成熟的成像系统.典型的BLT原型系统是由美国University of Iowa 的Bioluminescence Tomography Laboratory开发的[16−18].2在体荧光成像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一些研究者尝试,通过非侵入性或内窥的光学测量手段,在肿瘤检测中区分病态和正常组织.1994年,Chalfie等[19]首次报道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成功表达此后,绿色荧光蛋白被迅速应用于各种生物学研究,特别是肿瘤学的研究[20].在体荧光成像主要以荧光报告基团(如绿色荧光蛋白、红色荧光蛋白等)作为标记物或对比剂,用特定波长的激发光激发荧光染料,使其吸收入射光产生能级跃迁到达高能量状态,然后经过特定的时间衰减回基态,并发出波长长于入射光的发射光.与在体生物发光成像相似,红光在哺乳动物体内的穿透性比蓝绿光要强得多,因此在体荧光成像中通常选择红光为激发光,得到近红外波段的发射光由于荧光蛋白本身对细胞无毒性,无种属、组织和位置特异性,不需要任何反应底物及其他辅助因子,且检测简单,因此在体荧光成像已广泛应用于肿瘤检测和脑功能成像的研究中.根据成像方式的不同,在体荧光成像主要有荧光成像(Fluorescence imaging,FI)子层析成像(Fluorescence molecular tomography, FMT)两种.其中FI通常为平面或反射成像,生物体外探测器上采集的二维图像是从活体动物体表射出的荧光信号的总和,它可以快速、便捷、远距离、无损伤地获得小动物的整体在体成像.代表性产品为Xenogen的IVIS成像系统,可检测波长400∼950nm的荧光.但成像深度往往受限(<5mm),量的信号.随着对光和生物组织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20世纪90学特性参数(如吸收系数、散射系数等)进行成像的近红外光学散射断层成像技术也称为荧光介导分子层析成像(FMT).它能够对组织内的荧光报告基,采用高灵敏度然后,根据光子在强散射性生物组织中的迁移规律和光传播的数学模型,采用特定的反演算法,重建出生物组织内部的荧光光学特性(组织的光学特性参数、荧光寿命、聚集度、量子产额等)的分布图像.FMT 已在小动物模型上得到了有效验证[21−22],2002年Ntziachristos等[23]用FMT开展了小鼠体内组织蛋白酶B活性的影像研究.随着生物学的发展,在基因表达图谱、受体定位、蛋白质功能研究、细胞通路的解释和小分子蛋白之间相互作用的检测等生物技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除此之外,与其他成像方式相比,近红外荧光成像还具有以下优点:探测系统简单,成本较低;无电离辐射,染料稳定,适合长期或频率高的监测;成像结果具有一定的定量性.在体荧光成像中,当荧光进入生物组织时,一部分被皮肤表面和生物体内各器官表面反射,另一部分则被生物组织吸收和散射.因此,荧光报告基团越深,到达荧光报告基团的激发光信号越少,产生的发射光也就越少.目前,克服组织内的吸收和散射是荧光报告基因的研究者所面临的最大挑战3在体生物发光成像与在体荧光成像的比较3.1分子探针在体生物发光成像和在体荧光成像的分子探针均为报告基因(Reporter在体生物发光成像的分子探针主要为荧光素酶,分为两类:一类为Firefly luciferase,底物为Luciferin,形成的产物为绿色;另一类为Renilla luciferase,底物为Coelen-terazine,形成的产物为蓝色.子探针主要为荧光蛋白,最常用的有绿色荧光蛋白和红色荧光蛋白.其中,绿色荧光蛋白是一类存在于水母、水螅和珊瑚等腔肠动物体内的生物发光蛋白,当受到紫外或蓝光激发时可自发地发射绿色荧光.因此,适合作为报告基因来研究基因表达、基因调控、细胞分化及蛋白质在生物体内的定位和转运等.在体生物发光成像中,采用荧光素酶光学信号标记细胞,其显著特点为:1)体内检测的高灵敏度;2)极低的背景噪声,极高的信噪比3)由于荧光素酶和底物的特异作用而发光,特异性极强;4)单位细胞的发光数量很稳定,分子标记物随目标细胞的繁衍而增多,因此外部信号与动物体内的目标细胞数成正比不会随细胞群体数目的增多而降低信号,可用于精确定量因此,在体生物发光成像已经成为研究活体动物体内成像的最为有效的工具[6,24−28].荧光素酶和绿色荧光蛋白的在体光学成像[29](见下页表3)表明:荧光素酶比绿色荧光蛋白更灵敏,但由于在体生物发光成像(BLI和BLT)前,需对小动1452自动化学报34卷表3荧光素酶和绿色荧光蛋白的在体光学成像比较Table3Comparison of in vivo optical imaging based on luciferase and GFP报告基因信噪比底物成像时间灵敏度特异性其他GFP低无Milliseconds(200∼300ms)低低无Luciferase高Luciferin Minute(10min)高高需要与氧进行氧化反应产生光能物注射荧光素酶底物,导致很难反复长时间成像,而且成像时间长,因此在不追求高灵敏度的情况下,可以选用在体荧光成像(FI和FMT).与荧光素酶等报告基因相比,绿色荧光蛋白作为活体组织中的报道基因具有明显优势:1)细胞内不需要加入底物进行酶–底物反应;2)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与种属无关,无论细胞的种类和位置如何,都能在细胞内自主表达,无需其他外源的辅助因子;3)绿不会扰乱细胞的正常生长和功能;4)绿色荧光蛋白能够克服穿透、毒素、光漂白等不利因素.因此,它是在活体细胞中基因表达、蛋白质定位和发育生物学研究的极其有用的工具但当受到激发光激发时,生物体的皮肤、毛发和各种组织等会产生非特异性荧光,因此在体荧光成像具有较强的背景噪声其信噪比远远低于生物发光而且,激发光需要穿过生物组织到达靶点,发射光再经过吸收、散射等大量光学行为从生物体内透射出来,被体外探测器接收路径较长,因此CCD发光生物组织的光学特性参数(散射系数等多方面因素,使得荧光强度很难精确定量.3.2成像原理及成像系统在体生物发光成像(BLI和BLT)不需要外部光源激发,自发荧光少;而在体荧光成像(FI和FMT)需要特定波长的外部激发光源激发,自发荧光较多,故前者比后者灵敏度更高,两者的成像原理图如图1所示.University of Iowa的Bioluminescence To-mography Laboratory成像原型系统主要由CCD相机、固定小动物的支架、控制装置(使支架水平运动、垂直运动或旋转)、完全密闭的不透光的成像暗箱等组成.将小动物麻,并置于成像暗箱中,由控制装置带动支架沿水平方向运动、垂直方向运动或旋转,利用CCD相机从多个不同角度和位置对活体小动物的生物发光现象进行投影成像然后将采集到的数据信息传输到计算机中,法定位小动物体内的发光光源得到活体动物体内发光光源的精确位置信息.(a)在体荧光成像(b)在体生物光学成像(a)In vivofluorescence(b)In vivo bioluminescenceimaging imaging图1在体生物光学成像的原理图Fig.1Schematics of in vivo optical imagingXenogen公司生产的IVIS成像系统是典型的在体荧光成像系统,主要由CCD相机、成像暗箱、恒温台、气体麻醉系统、数据采集的计算机、数据处理软件(Living imaging)等组成.将小动物放置到成像暗箱中,利用高性能的制冷CCD对活体小动物某个特定位置的发光进行投影成像,探测从小动物体内器官发射出的低水平荧光信号然后将得到的投影图像与小动物的普通图像进行叠加,从而实现对小动物某个特定位置的生物荧光进行量化,并且可以重复进行.由于在体荧光成像具有较强的背景噪声,因此如何采用不同的技术来尽量降低背景信号、获取准确的荧光信息、提高信噪比,就成为提高成像质量的关键.目前,(Multi-spectral imaging)(Time domain optical imaging,TDOI)技术多谱段成像技术通常用于信号出现叠加时分离微弱的靶信号,也用于多探针荧光标记;时域光学分子成像技术主要利用生物组织的强散射、低吸收特性,通过观测发射光子从生物组织中通过的时间,将靶点信号与背景信号区分开,一般只用于动物的局部成像.3.3近红外荧光在强散射性生物组织中的传播模型实验证明大部分生物组织(如皮肤、脑组织等)12期李慧等:在体生物光学成像技术的研究进展1453相对于近红外荧光是高散射、低吸收的介质,生物组织对光子的作用包括散射、吸收等,光子在生物组织内主要是前向传播.因此,也称扩散方程)作为描述光子在强散射性生物组织中传输的数学模型,其时域的表达形式如下[30−31]:∇·[D(r)Φ(r,t)]−µa(r r,t)1 c Φ(r,t∂t−S(r,t)(1)其中,Φ(r,t)是在点r处时刻t的平均漫射强度;µa(r)是介质的吸收系数;c是光子在介质中的传输速度;S(r,t)是光源函数;D(r)是与位置相关的光子扩散系数:D(r)=13[µa(r)+µs(r)](2)µs(r)=(1−g)µs(r),g是散射角余弦的平均值,µa(r)..由于因此只有当生物组织模型和光源模型比较简单时,才能获得漫射方程的解析解.例如,当组织模型为均匀分布的无限大媒介、光源模型为规则的几何形状(如球形面光源、球形体光源)时,Cong等[32]获得了漫射方程的解析解.但在一般情况下,尤其当介质形状不规则时,漫射方程的解析解通常很难获得因此一般采用数值解法或随机统计解法求解漫射方程.漫射方程的数值解法主要有:;随机统计解法主要有:Monte Carlo方法、随机走动法等.这几种方法各有优缺点[33],其中,有限差分法是较早应用的方法,具有算法简单、易于实现等优点,但在处理不规则几何形状及各向异性媒介时比较困难.有限元方法可以有效处理复杂几何形状及各向异性分布的媒介,而且计算速度快,因此广泛应用于光学成像的前向问题[34−37]和逆向问题[38−41]的求解中但是它最大的缺点是只能得到平均漫射强度(方程的解),无法得到其他中间物理量信息(如生物组织吸收光能量的分布图等).Monte Carlo一种基于“随机数”的计算机随机模拟方法通过对大量光子包进行统计计算,得到求解区域内任意位置处有意义的物理量信息−12],其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够处理复杂几何形状和非均匀分布的介质,其最大的缺点是计算量大,运行所需时间较长.根据重建目标的不同,在体生物光学成像的逆:1)生物组织光学特性参数的重建,即已知光源参数、生物组织的几何参数和探测器上得到的投影数据,求解生物组织内部的光学特性参数(如吸收系数、散射系数等);生物体内荧光光源位置的反演;即已知生物组织的几何参数、光学特性参数和探测器上得到的投影数据,利用一定的先验知识,定位小动物体内荧光光源的精确位置.由于生物组织边界处或CCD探测器上测量到的荧光散射光强是各边界点的离散数值,数量有限,而待求解区域内部的点往往数量巨大,所以这两类逆问题均为非适定性问题,系统方程组是病态的,其解不唯一,对测量误差及噪声非常敏感.算法(Perturbation-based method)[42−46]度的算法(Gradient-based method)[41,47−48]和有[13−15].其中,扰动法主要包括Born近似法、Rytov近似法和Newton法,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组织光学特性参数的重建[42−45]和生物体内荧光光源的定位.例如:Cong等[46]根据BLT原型系统的CCD探测器测量得到的荧光信号,采用Born近似法,重建出小鼠体内生物发光光源的位置信息.梯度法则将求解的逆问题转变为非线性优化问题,通过构造一个目标函数并使其最小化来获取最优解.Arridge等[41]利用时域信号的拉普拉斯变换数据和共轭梯度法对圆形区域内的吸收系数和散射系数进行重构,(Method of conjugate gradients,CGD)、最速下降法(Method of steepest descent,SD)和代数重构法(Algebraic reconstruction technique,ART)的重构效果,指出CGD法的效果最好.在此基础上UCL的BORG (Biomedical Optical Research Group)小组开发了时域光学重构软件TOAST(Time-resolved optical absorption and scattering tomography),对吸收系数和散射系数的空间分布进行重构.Hielscher等详细比较了扰动法和梯度法的不同,采用时域数据和梯度法,获得了散射系数和吸收系数的重建结果.在University of Iowa的Bioluminescent Tomogra-phy Laboratory设计开发的BLT原型系统的基础上,Cong等[15]不仅采用有限元方法获得了漫射方程的数值解,而且采用有限元法实现了荧光光源的反演,取得了比较好的重建结果.Lv等[13]利用仿体实验数据和仿真数据,实现了基于多层自适应有限元方法的荧光光源位置的重建,实验证明了此重建算法具有良好的鲁棒性和较高的效率.虽然针对在体生物光学成像的两类逆问题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重建算法仍存在一定局限性1)基于扰动的算法不仅对初始值的依赖性很大,而且需要不断对系统的雅可比矩阵求逆,但雅可比矩阵一般是病态的,因此很难得到理想结果;2)在实际仿真过程中,基于梯度的优化算法往往在最初几步下降速度较快,随后收敛速度变慢,而且对距离边界较近的位置变化敏感,因此对生物组织光学特性参数的重建精度不理想.如何减小初始值对重建结1454自动化学报34卷果的影响、提高算法的收敛速度和重建精度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3)基于有限元方法的重建算法,所采用的生物组织和荧光光源还仅限于由规则几何体组成的模型,应用于真实小动物体内生物发光的重建还未见报道,而且网格剖分的好坏直接影响反演结果的精度,导致生物体内荧光光源的定位误差较大,因此有待于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4在体生物光学成像的应用基因表达的分析检测技术,生物医学、分子生物学和药物研发等领域,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在体监测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基因治疗中的基因表达、机体的生理病理改变过程以及进行药物的筛选和评价等.4.1在体监测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利用在体生物光学成像技术,通过荧光素酶或绿色荧光蛋白标记肿瘤细胞可以实时监测被标记肿瘤细胞在生物体内生长、转移、对药物的反应等生理和病理活动,揭示肿瘤发生发展的细胞和分子机制.Contag等[20]将荧光素酶和绿色荧光蛋白作,对肿瘤细胞进行活体成像,探讨了使用报告基因在细胞分子水平研究肿瘤的前景,并指出在体生物光学成像技术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尤其在监测肿瘤细胞的生长方面具有较大优势.Yang 等[49−50]首先利用光学成像系统对表达绿色荧光蛋,记录了肿瘤的转移过程,开辟了在整体水平上无创、在体、实时跟踪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等生物学行为的崭新领域. Jenkins等[51]将标记了荧光素酶基因的人类前列腺癌细胞注射到小鼠体内,利用在体生物光学成像系统,实时、在体监测了前列腺癌细胞化疗后的复发和转移情况.基于绿色荧光蛋白的在体生物光学成像也在肺癌、大肠癌、前列腺癌、黑色素瘤、脑胶质瘤和乳腺癌等多种肿瘤的生长转移等研究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49−50,52−53].4.2在体监测基因治疗中的基因表达随着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和人们对疾病发生发展机制的深入了解,在基因水平上治疗肿瘤、心血管疾病、AIDS和分子遗传病等恶性疾病已经得到国内外研究人员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如何客观地检测基因治疗的临床疗效判断终点有效监测转基因在生物体内的传送,并定量检测基因治疗的转基因表达,已经成为基因治疗应用的关键所在.通过荧光素酶或绿色荧光蛋白等报告基因,在体生物光学成像技术能够进行基因表达的准确定位和定量分析,在整体水平上无创、实时、定量地检测转基因的时空表达[54].McCaffrey等[55]将荧光素酶标记在靶基因上,应用siRNA及shRNA减弱了小鼠转染的荧光素酶的表达,在活体动物体内首次实时观察到siRNA对特异靶基因表达的阻断作用.以病毒[56−57](如腺病毒及腺相关病毒等)作载体,将荧光素酶基因或绿色荧光蛋白等作为报告基因加入载体,采用在体生物光学成像,能够实时观察病毒在动物体内的侵染活动,获取病毒侵染部位等相关信息.4.3揭示机体的生理病理改变过程目前,在体生物光学成像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干细胞移植、肿瘤免疫、毒血症、风湿性关节炎、皮炎等发病机制的研究中,可以实时监测生物机体的生理病理改变过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应用转基因鼠,Wang等[58]将荧光素酶基因转导于人类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HSC)中,并将其植入脾及骨髓,利用在体生物光学成像技术,揭示了HSC在小鼠骨髓腔中植活、增殖等动态信息,实时监测HSC的后代在小鼠体内的生长等.Kim 等[59]将荧光素酶基因转染于神经前体细胞progenitor cell,NPC),并注射入小鼠脑梗模型中,在体生物光学成像系统显示神经前体细胞迅速游走聚集至梗塞病灶处.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动物模型研究表明荧光报告基因在患关节炎的关节局部产生荧光信号,在健康组织周围未见荧光信号,能够动态观测关节炎的发生和发展,对关节炎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在体生物光学成像技术在生物大分子间相互作用及细胞凋亡的研究中也取得了一定进展.Paulmurugan等[60]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分别用绿色荧光蛋白及Renilla荧光素酶基因融合,研究它们之间在活体小动物体内的相互作用.4.4药物的筛选和评价目前,药物研发、药物筛选和药物评价等领域.通过体外基因转染或直接注射等手段,将荧光素酶或绿色荧光蛋白等报告基因标记在生物体内的任何细胞(如肿瘤细胞、造血细胞等)上,采用在体生物光学成像技术对其示踪了解细胞在生物体内的转移规律不仅能够检测转基因动物体内的基因表达或内源性基因的活性和功能,而且能够对药物筛选及疗效进行评价.Zhang等[61]利用转基因鼠,研究可诱导的NO合成酶在急慢性免疫反应中的作用,并以此对多种化合物进行抗免疫反应的测试和筛选.肺癌、前列腺癌、黑色素瘤、结肠癌、胰腺癌、乳腺癌、卵巢癌和脑癌的原位GFP肿瘤的整体荧光成像模型已经建立[7],利用转移鼠和血管鼠实现了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