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常识
你一定要做知道的哲学常识常考点
你一定要做知道的哲学常识常考点I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有两方面的内容:L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即意识和物质谁是本原,即何为第一性的问题。
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
2.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思维能否认识以及如何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这可以将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I二、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一)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用某一种或者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源,比如,水是万物的始基;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气者,理之依也;五行学说等。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
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也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的官方哲学。
(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L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我''的感觉、观念、意志、情感等的产物,没有“我就没有世界。
如,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物是观念的集合;人是万物的尺度;万物皆备于我;我思故我在;吾心即宇宙;心外无物等。
3.客观唯心主义精神不是某些个人的主观意识,而是存在于宇宙空间的一种神秘的、客观的精神。
如,盘古开天地;上帝创世纪;理在事先;老子的"道' 绝对观念论等。
(≡)哲学发展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1.辩证法:坚持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2.形而上学:坚持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只有达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才能有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的彻底的辩证法。
I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多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辩证唯物论I 一、物质和意识工.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哲学常识-第一课-第一节
第一节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一、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一)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1.含义:自然界不是神创的,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不依赖人的意识,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2.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1)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①宇宙间天体形成变化是客观的——天体起源②生物的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结果——生物起源③人类的产生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人类起源2)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①人们利用自然物②人们改造自然物(二)自然界客观性原理、方法论1.原理: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在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所以说,所以说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2.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否则就会的带自然的惩罚。
二、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一)社会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含义:社会不是神创的,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二)马克思注意哲学认为社会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1.从产生看,人类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不然结果2.从存在基础看,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以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为基础)人——劳动者(自然界长期进化而来)生产力客观的动物——生产工具或对象1)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客观的客观的影响生产关系的三个因素人的地位关系2)会存在和发展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①它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首要条件②它是形成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③它决定着整个社会的状况和发展变化④物质资料身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从支配社会规律上看,支配社会发展规律是客观的: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三)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原理和方法论:1.原理:社会的产生、社会存在与发展的技术、社会发展的规律都是客观的,所以,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是客观的。
哲学常识要点(全)
哲学常识要点(全)一)1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2 世界观是--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总的观点3 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4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5 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6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如何回答--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的问题7 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是如何回答--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8 存在就是被感知是--主观唯心主义9 理在事先是--客观唯心主义10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1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12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13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14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15 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它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实践性16 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ca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b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c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统一d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辨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17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二)1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 将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原初物质的哲学派别是--朴素唯物主义3 将运动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4 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必然导致--唯心主义5 设想脱离运动的物质必然导致--形而上学唯物主义6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了--运动与静止的统一7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8 时间的无限性是指时间是--无始无终的9 时间的一维性是指--时间的不可逆性10 空间的无限性是指--整个世界在空间上是无限的11 在对空间的认识上,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ba空间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b空间是规律性与能动性的统一c 空间具有三维性d空间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12 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力量是--劳动13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说明意识--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14 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c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b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c意识是特殊的物质d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15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16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必然的联系17 意识能动性实现的根本途径是--付诸实践18 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遵循客观规律19 否认世界统一性的观点属于--二元论20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21 关于世界统一性问题,下列选项正确的是--统一于物质(三)1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范畴是指--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各方面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2 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da联系具有客观性 b联系具有普遍性 c联系具有多样性 d联系具有能动性3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灭亡,新事物产生4 在唯物辩证法中,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5 质是指--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内部固有的规定性6 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da度是质与量的统一b度是质与量的结合c度是事物保持自己的质的数量界限d度即关节点7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量变的是 ca统一 b静止 c飞跃 d平衡8 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aa质变是量变的必要准备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d质变基础上又会开始新的量变9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10 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头”或“欠火候”,既要防左又要反右,其关键在于--把握事物的度11 在生活与工作中,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这符合哲学中--量变与质变辨证关系原理12 揭示事物发展方向和道路的辨证法规律是--否定之否定规律13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蕴涵的哲理是--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14 辨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区别和对立表现在承认--否定中包含着肯定15 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da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b扬弃是肯定与否定的统一c扬弃是辨证否定d扬弃是彻底抛弃16 在唯物辩证法中,扬弃是指--肯定与否定的统一17 下列选项中与否定之否定规律无关的是 ca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b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c十个指头弹钢琴d成绩与问题的统一18 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19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是--符合矛盾规律的正确观点20 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ca内因是变化的内在根据b外因是变化的外部条件c内因通过外因而起作用d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21 在实际工作中要学会十个指头弹钢琴,讲的是要懂得--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22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23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24 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25 不属于因果联系的是 da量变引起质变b风吹草低,水滴石穿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d夜以继日,冬去春来26 关于因果联系的复杂性,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ca同因异果,异因同果b一因多果,多因一果c有果无因,有因无果d多因多果,复合因果27 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起加速或延缓作用28 数学中对概率的研究实际上是--对可能性的定量研究29 制定政策应该--从现实出发30 在内容与形式的辨证关系中--内容活泼易变,形式相对稳定31 关于现象与本质的辨证关系,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da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表面的,本质是共性的,内部的b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c现象是表现于外的,可以为感性认识所把握,本质是隐藏于内的,只能为理性认识所把握d现象是本质的根据,本质是现象的表现 1 实践是人们的--改造和探索世界的物质活动2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实践特点与性质的是 da客观性 b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 d本能性3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认识的“源”与“流”的关系4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之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5 认识的主体是指--从事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人6 认识的客体是指--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做指向的对象7 认识在本质上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8 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9 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具体性10 不属于感性认识的是 d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概念11 理性认识的特点是--间接性、抽象性12 不属于理性认识的是 aa感觉 b概念 c判断 d推理13 理性认识高于感性认识是因为--理性认识可以反映事物的本质,感性认识只反映事物的现象14 一切唯心主义认识论本质上都是--先验论15 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本质上都是--反映论16 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17 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18 真理标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同一,这是--辩证法的观点19 在真理与谬误关系上的正确观点是--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20 真理有相对性说明--真理也是要发展的21 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五)1 在从猿到人的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从事生产劳动2 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是--人类能劳动,动物不能3 生产力范畴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4 不属于生产力中实体性要素的是 aa科学 b劳动者 c劳动对象 d劳动资料5 不属于生产力中“物”的要素的是 aa 劳动者 b生产资料 c劳动对象 d劳动资料6 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7 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8 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da生产方式中包含生产力b生产力中包含生产资料c生产资料中包含劳动资料d劳动资料中包含劳动者9 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ba历史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b历史主体是历史规律的制定者c历史主体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d历史主体是社会的改造者10 历史的客体特指--历史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一切事物11 经济基础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12 阶级产生的基本前提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而出现剩余产品13 划分阶级的标准是--不同阶级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不同14 历史上最早的被剥削阶级是--奴隶阶级15 走向自行消亡的国家是指--无产阶级国家16 国家本质上是--阶级压迫的工具17 国家政权属于--上层建筑18 有些经济不太发达的国家,在社会意识的某些领域却超过了先进国家,这说明--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19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20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意识形态的是 da哲学 b法学 c伦理学 d语言学21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22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文化的社会功能的是 ca信息功能 b教化功能 c强制功能 d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常识知识点梳理
哲学常识知识点梳理一、唯物论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原理内容〗整个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三方面去分析)〖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错误倾向〗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是主观主义2.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原理内容〗唯物论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观察、处理问题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错误倾向〗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
3.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意识能正确反映物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亦然。
〖方法论〗要求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前提下,充分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自觉树立正确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错误倾向〗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观点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意识能正确反映物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处理好主客观关系,既要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又要重视正确意识的反作用。
〖错误倾向〗反对机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观点。
5.规律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规律是物质运动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违抗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也就是要实事求是。
〖错误倾向〗反对否认规律客观性的唯心主义、反对冒险蛮干的错误做法6.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关系〖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认识和利用规律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尊重规律为前提和基础。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还必须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方法论〗要求我们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哲学理论常识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2、哲学基本问题又称哲学的根本问题、哲学的最高问题,是指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包括2方面: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即世界本原的问题;另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3、唯物主义:将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物质由原材料产生,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为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具体又分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
4、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他是错误的5、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
6、不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不能或不能彻底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
7、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他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哲学与具体科学研究的对象不同、揭示的规律不同。
哲学是以整个世界作为研究对象,具体科学是以某一领域、某一局部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哲学研究并揭示的是整个世界存在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具体科学研究揭示的是某一领域、某一局部存在的特殊规律。
联系: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是对各门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并随着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哲学对各具体科学的研究有指导作用。
8、形而上学与辩证法对立的世界观或方法论。
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予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形而上学:它用孤立、静止、片面观点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增减或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于事物外部。
哲学常识知识大全
前言人类两项基本活动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辩证唯物论利用自然物与改造自然物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意识宗教的本质物质(根本属性、存在方式和唯一特性)主观与客观能动作用与反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哲学基本问题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1: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自然界客观性原理)人类产生前利用自然物(根本前提:自然物的存在、规律和客观属性)人类产生后改造自然物(只改变具体形态,规律和属性并不消失)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尊重顺应保护和谐相处2: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人类社会客观性原理)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存在和发展基础以及发展规律都是客观的3:意识能够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原理不仅能反映外部现象,更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的事物”。
(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方法论:应当在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的基础上,着重从主观方面努力,尽力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
4: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原理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的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阻碍事物发展。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5:物质意识辨证关系原理P28决定反映能动正确反映反作用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客观实际为根本出发点主观符合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从当时当地的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
)6: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①规律具有客观性,其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不能创造、消灭和改变规律,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②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也可以改变和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作用的范围,减少灾害、变害为利。
③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又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
高中政治复习资料《哲学常识》
高中政治复习资料《哲学常识》一、唯物论(辩证唯物论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原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2.物质决定意识【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从主观出发。
3.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
意识不仅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且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正确处理主客观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5.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辩证法(唯物辩证法1.事物是普遍联系【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内部诸要素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叫做联系。
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世界上根本没有不依赖于周围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
【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
公考考试哲学常识
1、天地和气,万物自生宇宙之间的万物自然生存,不以人的意志所主宰。
这说明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2、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说明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神话故事、宗教传闻、科学幻想,也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明了物质在先、意识在后,没有物质就不会产生反映物质的意识。
充分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4、掩耳盗铃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试图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
又如,“画饼充饥”、“望梅止渴”、“郑人买履”、“削足适履”等。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了意识正确与否,与一个人看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
又如,“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明同一事物,由于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看法也就不同。
7、有志者,事竟成。
说明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会推动事物的发展进程;反之,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又如,“满招损,谦受益”、“人定胜天”、“事在人为”、“心灵手巧”等。
8、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说明人的肉体与精神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
形存神存,形谢神灭,这是唯物主义观点。
又如,“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是说宇宙间万物不是神造的,而是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亦属唯物论。
9、心外无物是说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意识之外无物。
这与“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等,同属唯心主义。
10、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要坚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
11、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说明物质和运动是密不可分。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也离不开物质。
12、刻舟求剑是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违背了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观点。
又如,“守株待兔”等。
13、人两次不能踏入同一条河说明客观事物是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着。
与此相反,有人提出“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走向了极端,否定了相对静止,是一种不可知论。
14、天行有常,不为饶存,不为桀亡。
意指自然界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它不因为饶是圣王而存在,也不因为桀是暴君而消亡。
哲学常识知识汇总
哲学常识知识汇总前言1、人类从事的两项基本活动及要处理的基本关系?①两项基本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②要处理的基本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自己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③人们在从事活动和处理各种关系中形成了两大类具体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
对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形成哲学知识。
2、对世界观的理解?①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②整个世界包括客观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又包括主观世界(人的意识或思维)。
③世界观人人都有。
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世界观,不同阶级的人有不同的世界观,就是同一时代同一阶级的人,世界观也存在差别。
④一般人的世界观是朴素的、自发的、零碎的,把人们的世界观进行加工整理,使之形成理论体系,就成为哲学。
3、对方法论的理解?①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②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世界观的应用就是方法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方法论也影响世界观。
4、对哲学的理解?①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②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及其变化发展规律。
③哲学不是科学,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科学。
5、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伟大的认识工具;②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重要、最显著的特点。
③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组成。
马克思主义哲学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部分组成。
辩证唯物主义由辩证唯物论(第一课)、唯物辩证法(第二、三、四课)、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五课和第八课第一节)三部分组成。
历史唯物主义包括第六、七课和第八课第二节。
④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6、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①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特定领域为研究对象,揭示该领域中事物的特殊性质和规律。
哲学基本常识
学习哲学的基本常识1、哲学的产生: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②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哲学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3、哲学的本义:哲学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什么是世界观?什么是哲学?二者的关系?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关系: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等于哲学。
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5、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联系:①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不可分割,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②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6、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联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③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7、哲学的含义:(1)从本义上看,哲学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2)从与世界观的关系来看,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3)从与方法论的关系来看,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从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来看,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8、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学常识
25.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
26.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
这三项内容构成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27.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社会基本矛盾。
49. 党指挥枪的原则是人民军队建设的最根本的原则。
50. 战略防御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51. 正确认识与处理党内矛盾是达到党的团结统一,提高党的战斗力的重要保证。
52. 着重于从思想上建设党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个创造性的发展,是毛泽东思想
关于党的建设的一条重要指导原则,是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的最主要的内容,着重于从思
31.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在内的劳动群众是人民群
众的主体。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
32. 人的价值包括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种。
69.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
展生产力。
70.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基础上,
第 4 页 共 6 页
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中国人自己的教育品牌
7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
行和监督体系,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
哲学常识基础知识应知应会
哲学常识基础知识应知应会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
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
4.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宇宙是多样而又统一的,它的统一性就在于其物质性。
整个世界是一个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又是可以认识的。
5.意识的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6.意识能动作用:意识具有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不同的意识对事物发展所起作用是不同的,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和社会进步起推进作用。
7.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意识具有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方法论),要树立正确的意识。
8.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9.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割裂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把相对意义的静止绝对化,这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如果否认相对静止,片面夸大事物运动的绝对性,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10.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一般来说,本质是深藏在事物内部的,现象是事物外在的表现,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
本质和现象又是紧密联系的,任何本质都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任何现象也都是本质在某一方面的表现。
11.一般来说,同一个本质是由多种现象从不同侧面来表现它。
现象是变动的,本质是相对稳定。
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
无论真相、假象都表现本质。
认识客观事物必须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把握规律。
认识论部分:12.发挥意识能动作用,使意识转化为物质,需要实践这座桥梁。
哲学常识
哲学常识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但有世界观并不意味就掌握了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认为哲学就是具体科学相加,是错误的。
3、哲学都是对自己时代政治经济的反映,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ps:哲学有正误之分)4、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5、物质具有可知性,即可以被人们所认识。
世界上只有已被认识的事物和有待于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事物。
6、意识是人脑(不是大脑、电脑)的机能和属性。
有人脑不等于有意识,认为人脑是产生意识的源泉是错误的。
7、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鬼神等也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是一种歪曲虚幻的反映)8、规律最重要的特点――客观性。
即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不能被改变、创造、发明、消灭等,但可以认识和利用。
规律发生作用的具体形式可以改变。
9、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联系,而非现象的联系。
“四季更替、水往低处流、种瓜得瓜”等都不是规律,知识规律的表现形式。
10、任何现象都是对本质的反映,现象分为真象与假象。
假象也是对本质的一种反映(错误歪曲的反映)11、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实践人们获取认识的途径有两个―――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12、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高级阶段)。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有正误之分,认为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的观点是错误的。
13、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观点。
14、事物直接爱你的联系都是有条件的,都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15、有量变不一定就能质变,必须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质变。
事物的发展最终要通过质变来实现,但质变也有好坏之分,只有好的质变才能实现事物的发展飞跃。
16、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第二位的原因)。
哲学常识科普知识大全
哲学常识科普知识大全包括以下内容:1.哲学是什么?哲学是对基本和普遍之问题进行研究的学科,一般具有严密逻辑系统的宇宙观,研究宇宙的性质、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
2.哲学家思考什么问题?哲学家主要在思考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例如:宇宙的本质是什么?人类存在的意义是什么?知识是如何产生的?道德是如何定义的?等等。
这些问题通常被称为“大问题”。
3.哲学的分类哲学主要分为形而上学、知识论、伦理学、逻辑学等几个主要分支。
形而上学探讨宇宙的本质和存在,知识论研究知识的起源和可靠性,伦理学研究道德价值和人类行为的规范,逻辑学则研究推理和论证的规则和有效性。
4.哲学家们如何看待哲学?不同的哲学家对哲学的看法可能不同,但一般来说,他们都认为哲学是一种探索人类存在和现实的基本问题的学科,是一种超越日常经验的深刻思考。
5.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哲学和科学都是对知识和现实的基本问题进行研究的学科,但科学更注重实证研究和实验验证,而哲学则更注重逻辑推理和思辨。
同时,科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也常常成为哲学讨论的题目。
6.哲学的意义哲学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更深入地理解现实和人类存在的本质,提供一种思考人生和世界的新视角和方法,促进人类智慧的发展和进步。
7.哲学的价值哲学的价值在于其能够引导人们思考一些基本的、根本性的问题,激发人们的智慧和思考能力,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提高人们的思维水平和综合素质。
同时,哲学也具有文化传承和文明建设的价值。
8.哲学的局限性哲学的局限性在于其常常需要面对一些无法得到确切答案的问题,而且其结论往往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假设和推理之上,因此也常常会受到质疑和挑战。
此外,哲学的实用性也不如科学那样直接和明显。
9.哲学的分支学科哲学的分支学科包括形而上学、知识论、伦理学、政治哲学、逻辑学等。
其中形而上学探讨宇宙的本质和存在,知识论研究知识的起源和可靠性,伦理学研究道德价值和人类行为的规范,政治哲学研究政治社会的本质和价值,逻辑学则研究推理和论证的规则和有效性。
哲学常识基本理论整理(完整版)
哲学常识基本理论整理㈠唯物论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与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具有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有求实的精神,无论想问题、办事情、做工作,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实际。
(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则方法论为:充分肯定意识的能动作用,用正确的意识指导实践,从而能动的改造世界)2、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具有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正确的认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是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而要把意识的能动作用变成现实,还必须通过人的时间活动。
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用正确的意识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3、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离的。
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承担者。
宇宙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宇宙中也没有离开物质的“纯粹”运动,万事万物都是处在这样或那样的运动之中。
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静止的观点;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
4、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绝对的动包含着暂时的、相对的静,相对的静又包含着永恒的、绝对的动。
5、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是辩证统一的。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又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注:分析材料时,通常要用规律的客观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知识点进行分析)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坚持实事求是。
6、规律具有客观性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哲学常识知识结构
高三哲学常识知识结构图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
2.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3.意识的本质和作用
4.正确认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5.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6.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7.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8.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9.
认识的任务是揭示事物运动的规律 10.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 11.寻求真知有一个过程 1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14.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4.量变、质变及其关系 5.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6.用发展的观点观察问题 7.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8.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9.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其关系 10.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11
.用矛盾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 12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 13
.把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14
.增强创新意识
1.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 2.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3.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4.真理是客观的,又是发展的 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6.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7.科学精神与追求真理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人生价值的内涵 3.创造有价值人生的根本途径
4.做一个有理想的人 5.正确选择人生道路 6.当代青年的时代使命 (一)
前言与唯物论 (二) 辩证法
哲 学
(三) 认识论 (四) 人生价值观
2。
古代哲学常识汇总
古代哲学常识汇总
古代哲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对人类文明进程影响深远。
以下是
古代哲学常识的汇总。
1. 儒家思想
- 儒家强调礼仪和道德准则,认为人们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追求道德完美。
- 儒家提倡“仁爱”,认为“仁者爱人”,人应该关心他人,并对
社会负责。
- 儒家强调学问和教育,认为只有通过学问和教育才能完善自
己并维护社会稳定。
2. 道家思想
- 道家认为,宇宙万物都有其自然规律,人类应该尊重自然。
- 道家提倡“无为而治”,认为过度干预会破坏自然平衡。
- 道家强调内心的平静和冥想,认为通过反思可以完善自己。
3. 墨家思想
- 墨家提倡“兼爱”,认为所有人都应该平等对待,并追求共同
利益。
- 墨家反对战争和暴力,提倡和平相处。
- 墨家通过提出各种实用技术来促进社会进步和福利。
4. 法家思想
- 法家强调法律和秩序,认为只有通过法律和严惩才能维护社
会稳定。
- 法家提倡实用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应该追求实际效果。
- 法家强调管理和管制,认为只有对人民行为进行控制,才能
维持社会秩序。
5. 兵家思想
- 兵家思想强调军事战争的策略和技巧,认为除了军队和战争,没有什么是不可解决的问题。
- 兵家思想强调“以和为贵”,认为战争只有在不得已而为之时才是必须的。
- 兵家思想注重情报收集和分析,认为了解敌人的情况是取得胜利的关键。
以上是古代哲学常识的汇总,这些思想为人类文明进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哲学常识原理总结(全部)大纲版
哲学常识原理总结(仅供参考)一、辩证唯物论1、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原理内容: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人类社会产生以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要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应自然、适应自然,才能更好地改造自然,造福人类。
运用:人如何才能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
2、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原理内容: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方法论:承认社会的客观性是人类变革社会的前提。
3、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原理内容: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也是客观的,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承认自然界与社会的客观性。
4、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方法论: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反对:反对从主观出发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运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从国情出发的依据。
5、意识的能动性原理原理内容:意识不仅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而且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精神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反对:反对夸大或否认意识的作用。
运用: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唯物论依据。
6、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是第一位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是第二位的,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方法论: 正确处理主客观关系,达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同时重视精神的作用。
哲学常识主要原理总结
5.理解发展的过程
“第一次飞跃”: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理解上升到理性理解;
实现条件:(1)占有十分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2)使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实行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第二次飞跃”:理性理解回到实践中,指导实践。
(注意:联系的观点包括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因果联系、整体和部分联系)
(二)发展的观点
4.运动与物质的关系P62
5.运动与静止的关系P63
6.事物运动发展观点
【原理内容】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把事物看成变化发展的过程,明确事物所处的阶段和地位,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动新事物的成长。
【方法论】要坚持适度原则,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要重视量的积累;学会“优化结构”
(注意:要产生新事物时就“要不失时机,促成飞跃”;要想保持事物原有性质不变时就要“坚持适度的原则”)
9.事物发展的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发展总的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道路又是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
2.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的存有与发展是客观的。
【方法论】: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②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①意识能够准确反映客观事物 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准确的意识促动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防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在一定条 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抽象的) 矛盾的普遍性(抽象的)寓于矛盾的特殊性 具体的)之中, (具体的)之中,矛盾的特殊性也离不开矛 盾的普遍性(共同的本质和规律)。 盾的普遍性(共同的本质和规律)。 要求我们将“一般号召” 个别指导” 要求我们将“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 结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的群众路 结合,坚持“ 善于“解剖麻雀”“抓典型” ”“抓典型 线”、善于“解剖麻雀”“抓典型”。
联系客观性原理
事物间的联系是客观的, 事物间的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的,人们可以按照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建 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整体与部分的辨证关系
强调整体:整体与部分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部分 强调整体:整体与部分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部分 离不开整体,部分离开整体会失去部分原有的功能。 离不开整体,部分离开整体会失去部分原有的功能。整体的 性能状态影响部分的性能、状态。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 性能状态影响部分的性能、状态。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 办事情从大局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办事情从大局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强调部分:整体与部分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整体 强调部分:整体与部分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整体 离不开部分,整体的功能离不开部分原有的功能。 离不开部分,整体的功能离不开部分原有的功能。部分的性 能状态制约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变化,甚至在一定条件下, 能状态制约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变化,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 键的部分对整体的性能、状态具有决定作用。 键的部分对整体的性能、状态具有决定作用。要求我们搞好 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强调结构:当部分以合理有序的结构构成整体时, 强调结构:当部分以合理有序的结构构成整体时,整体功能 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反之有损整体功能的发挥。 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反之有损整体功能的发挥。要求我们善 优化结构” 于“优化结构”。
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达到具体的历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史的统一。 史的统一。 2.需要从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 .需要从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 3.需要全面的、辩证的把握本地的实际。 .需要全面的、辩证的把握本地的实际。 4.需要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善于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 .需要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善于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 5.需要反对主观主义(经验主义 教条主义、本本主义) 教条主义、 .需要反对主观主义(经验主义/教条主义 本本主义) 6.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需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需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7.一切从实际出发,需要以矛盾的普遍性为指导,结合本 .一切从实际出发,需要以矛盾的普遍性为指导, 地具体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 地具体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
联系观点
联系是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 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联系具有普遍性,要 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联系具有普遍性 要 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的联系之中, (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的联系之中,不过并 非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非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的矛盾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其特点;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其特点;矛盾着的双 方各有其特点(如矛盾的主次方面) 方各有其特点(如矛盾的主次方面)要求我 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一刀切”“ ”“一 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一刀切”“一 风吹”。(“对症下药” 风吹”。(“对症下药”、“因地因时制 ”“同病异治 同病异治” 宜”“同病异治”)
主次矛盾辨证关系原理
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进程。要求我们看问题、 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进程。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善 于抓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于抓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牵牛要牵牛鼻子” 好钢要用到刀刃上” (“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要用到刀刃上”、“工作要 做到点子上”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 做到点子上”、“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以经济建 设为中心、解决民生问题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等) 设为中心、解决民生问题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等) 由于主次要矛盾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由于主次要矛盾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 互转化。要求我们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互转化。要求我们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学会“弹钢琴” 防止“单打一” 防止“ (学会“弹钢琴”、防止“单打一”,防止“胡子眉毛一把 红花好看也要绿叶扶” 一个好汉三个帮” 抓”、“红花好看也要绿叶扶”、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 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因是事 物发展的根据(源泉、根本动力、 物发展的根据(源泉、根本动力、第一位原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 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起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作用。要求我们坚持内外因结合的方法。 作用。要求我们坚持内外因结合的方法。 注意:绝对不允许说“内因决定外因” 注意:绝对不允许说“内因决定外因”
事物发展的状态
强调量变:事物发展的状态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强调量变:事物发展的状态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 必要准备,要求我们重视量的积累 要求我们重视量的积累。 必要准备 要求我们重视量的积累。 强调质变:事物发展的状态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强调质变:事物发展的状态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 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求新事物时) 。(要求新事物时 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求新事物时)“要不失时 促成飞跃” 机,促成飞跃”;(要想保持事物性质不变时)“坚持适度的原则”) 促成飞跃 (要想保持事物性质不变时) 坚持适度的原则” 构成事物的要素在整体上数量不变,只是在结构或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 只是在结构或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 构成事物的要素在整体上数量不变 只是在结构或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 可能引起事物质的变化。要求我们学会“优化结构” 可能引起事物质的变化。要求我们学会“优化结构”。 量变—质变 新的量变---新的质变 的过程。 质变---新的量变 新的质变” 一切事物发展都经历 “量变 质变 新的量变 新的质变”的过程。 注意:量变有两种形态: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增减 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增减;构成事物的要素 (注意:量变有两种形态 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增减 构成事物的要素 在整体上数量不变,只是在结构或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量变与质变的区 在整体上数量不变 只是在结构或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 只是在结构或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 别主要在于根本性质是否发生变化) 别主要在于根本性质是否发生变化)
矛盾即对立又统一,具有普遍性、客观性。 矛盾即对立又统一,具有普遍性、客观性。要求我们一分 为二的看问题,坚持“两分法” 反对片面性。 为二的看问题,坚持“两分法”,反对片面性。 注意1:矛盾的统一性表现: 矛盾的统一性表现: (1)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如 (2)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如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3)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注2:承认矛盾普遍性和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 承认矛盾普遍性和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因果联系原理
原因与结果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原因与结果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任何事物都 处于普遍的因果联系之中。 处于普遍的因果联系之中。要求我们正确把 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实践的自觉性和预 见性。 见性。
事物发展观点
一切事物都是变化、运动和发展的 发展的实质 一切事物都是变化、运动和发展的,发展的实质 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 点看问题,要把事物看成变化发展的过程 要把事物看成变化发展的过程,明确 点看问题 要把事物看成变化发展的过程 明确 事物所处的阶段和地位,坚持与时俱进 事物所处的阶段和地位 坚持与时俱进 培养创 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新精神 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2】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辨 】 证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 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是正确发挥主观 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 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利用规律的必要 条件。 条件。 总之, 总之,要在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基础 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矛盾分析法
一分为二的看问题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坚持 两点论” 重点论” “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注意:( :(1)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 注意:( )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 (2)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实践的基本特征
客观物质性(从实践的主体、 客观物质性(从实践的主体、客体和工具角 度看) 度看) 意识目的能动性( 意识目的能动性(实践活动具有计划性和目 的性,意识能动性是实践的本质特征) 的性,意识能动性是实践的本质特征) 社会、历史性( 社会、历史性(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全国各族人民 共同进行,这是前无古人,后无来着的历史 共同进行,这是前无古人, 任务) 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