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教参竹影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下册《竹影》教案范文

七年级下册《竹影》教案范文

七年级下册《竹影》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竹影》。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竹影”、“清影”、“摇曳”等。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竹影》。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的理解和描绘。

(2)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解释。

三、教学准备1. 教材:《竹影》文本。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白板、教学卡片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简要介绍作者郑燮及其创作背景。

2. 朗读与背诵:(1)引导学生朗读《竹影》,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2)分小组进行背诵练习,加强记忆。

3. 生词与短语学习:(1)解释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竹影”、“清影”、“摇曳”等。

(2)学生通过组词、造句等方式巩固学习。

4. 意象与修辞分析:(1)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竹影摇曳”、“清影如水”等,描绘出诗中的画面。

(2)解释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让学生举例说明。

5. 讨论与分享:(1)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邀请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

五、作业布置1. 抄写《竹影》并背诵。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段关于自然景物的描绘,尝试运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

六、教学过程(续)6. 文学鉴赏与创作:(1)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邀请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自然景物为主题的短诗,鼓励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竹影》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竹影》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竹影》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学生能够准确理解《竹影》这篇文章的主旨和重要词汇,包括一些生词和短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的方法,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形式,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学习《竹影》,领略传统中国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文章中的一些生词和短语的意思,并且掌握文章的主旨。

2.教学难点: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理解文章的深层内涵和文化背景。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竹子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竹影》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点讲解:针对文章中的生词和短语进行深入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语言基础。

3.案例分析:选取文章中的一些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形式。

4.课堂练习与作业: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的方式,完成一些有关《竹影》的练习题,进一步巩固学习的知识和技能。

5.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等辅助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竹影》这篇文章。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授课方式:本次教学将以启发式、互动式和情境式教学为主,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小组合作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2.教学方法: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包括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练习等,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教学辅助手段:我们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多种辅助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

五、结论通过本教案的设计和实施,我们旨在让学生能够准确理解《竹影》这篇文章的主旨和重要词汇,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同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教学目标和重点的明确性:教案中明确规定了教学目标和重点,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紧紧围绕这些目标和重点展开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竹影》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竹影》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竹影》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竹影》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竹影》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作为一本现代文学作品,草长的小说《竹影》不仅展现了现代都市生活的风貌,更透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难以抉择的处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使用讲授、翻译、阅读、解读和讨论等多种方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及拓展他们的视野。

一、课前准备1. 搜集与《竹影》相关的人物、事件,准备PPT演示。

2. 引导学生认识小说的背景、作者以及小说主要人物。

3.组织学生了解小说的鲜明特点,如小说背景、情节、主题,以及作者刻画人物的方式。

二、课堂导学1. 初步了解小说主要内容,包括人物的关系以及故事的发展轨迹2. 解读文章中出现的生词、短语和句子,并通过语境和结构分析, 来推断其含义。

3. 提出阅读中遇到的问题, 并帮助学生整理思路和提出解决方案。

4. 组织学生进行文本分析、注释和细节理解,并帮助学生解决自己的疑惑。

5. 引导学生自顶向下,由局部向整体推导文章结构,并建立起自己的阅读思维模式。

三、课堂探究1. 了解小说的作者及其写作风格、文学成就,并与其他作家进行比较,找出小说的优点和问题。

2. 控制学生的理解广度和深度,帮助学生学会通过阅读小说来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效果。

3.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文本分析、理解和解释中,发挥创意和想象力,对自己的理解进行一定深度拓展。

4. 认真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 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5.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应根据不同的学生个体差异,掌握学生的心理,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四、教学实践1. 通过PPT演示生动形象地介绍小说的主要情节,增加学生对小说的兴趣和接受性。

2. 采用故事串讲、小组讨论、个人解读等多种方式,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和人文内涵。

3. 认真讲解地震前的小城铁路修建、青年人聚集和消费的生活场景和文化背景, 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小说的现代意义和文化价值。

七年级下册语文《竹影》教案【五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竹影》教案【五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竹影》教案【五篇】导读:本文七年级下册语文《竹影》教案【五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教学目标】 1.识记字词,了解画家、散文家丰子恺。

官庄中学门晓艳2012-4-15 2.品读生动形象的语言,感受天真烂漫的童趣。

3.感受生活之美,热爱生活。

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欣赏丰子恺的四幅漫画,从这几幅漫画中你能看出它们都表现了一个怎样的主题?(几幅漫画都用简洁的线条、生活化的题材展现出儿童行为中蕴含的童真、童趣)这不仅是丰子恺漫画的一大特色,他的散文也是如此。

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丰子恺的一篇散文《竹影》,一起走进那个清幽恬静的夜晚,来感受他那颗天真、质朴的心灵。

(板书:竹影丰子恺) 二、、考察学生对丰子恺的了解。

的漫画风格独特,富有创意,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他的散文在文学影响也很大,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

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甘美的回忆》《率真集》等。

三.出示目标。

四.预习汇报: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闷( )热弥( )漫qiâ( )意水门汀( ) ... 徘徊( ) 口头chán( ) 芥( )子园画谱 ... 乱撇( ) zhàn( )朱砂参差( )不齐倘( ) .... 五.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填写下面的表格,并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概括(提示:可以用“什么人干什么事,结果怎样”的形式来归纳) 文章描写了作者幼年时与小伙伴们在月下画竹影的有趣游戏,在父亲的引导下对中国画有了一定的认识,充满了童真童趣。

[设计意图] 让学生积累基础,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了解大意,为进一步精读探究打好基础。

五.这个晚上的风是轻柔的,云是飘逸的,人是活泼可爱的,事是充满童真童趣的,月色如银,竹影斑驳,这些都可以从作者简约而又充满生趣的语言中体会出来。

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勾画文中你喜欢的语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童真童趣。

七年级下册语文《竹影》教案6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竹影》教案6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竹影》教案6篇七年级下册语文《竹影》教案1教学目标: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2、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学习重点: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幸福的回忆,有美好的向往,当然也会有小小的烦恼。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著名的画家丰子恺的童年,一起来了解他的童年生活。

二、介绍作家。

三、整体感知: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1、你认为哪些字容易读错?给大家提示一下。

2、用简洁的一句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3、课文题为竹影,它是写景-------竹之影呢?还是主要写人物活动?4、本文除写人物活动外,作者在体文中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中心?(过渡语)童心童趣是天真烂漫的,月光下的竹影牵动了天真无邪的心,孩子们在婆娑的竹影中,感受到美,于是,他们开始本能的画画,这一切,被一位具有深厚艺术功底的基本特征。

让我们也来领略一下这种寓教于乐的匠心美。

四、你品味到美了吗?再次浏览课文,勾画文中你认为最美的语句,并试着说明理由。

(分组合作,每组选代表发言)(总结)通过大家的细细品味,我们可以发现本文的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同时借助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把我们带入了孩子们的童稚活动中,也让我们进入了美的世界……五、比较鉴赏(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点)。

同学们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六、欣赏延伸:(1)名人与竹:搜集有关画竹的名家或关于竹的成语,名句。

成语:胸有成竹,青梅竹马,势如破竹诗句: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

/当涂慈老山,竹堪为箫管。

(慈老竹唐·李白)/《山居秋暝》诗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宋·苏轼: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2)竹之悟:有人说,竹---每前进一步都要做一个小结;也有人说,竹----外强内干。

初一语文《竹影》教案

初一语文《竹影》教案

初一语文《竹影》教案
教案之一:初步理解《竹影》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1. 理解《竹影》故事的大致情节。

2. 掌握关键词汇的意思和用法。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步骤:
1. 导入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了解学生对竹子的了解程度。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竹子,了解竹子的特点和用途,以激发学生对《竹影》的兴趣。

2. 大致阅读
教师向学生介绍《竹影》的故事背景,并进行大致阅读或听读。

同时,教师与学生一同观察插图,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3. 理解故事细节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重读故事并回答以下问题:
a. 故事中主人公是谁?他有什么特点?
b. 故事中发生了什么事情?主人公的命运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c. 故事的结尾如何?主人公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4. 探究关键词汇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并运用关键词汇,例如:刀锋、气势、寂静等。

学生可以通
过课堂讨论、个人或小组活动等方式,深入探究这些词汇的意思和用法。

5. 思考问题
通过提出思考问题,促进学生对故事的深入思考。

例如:为什么主人公选择了竹子作
为刀的材料?你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主人公的话,你会做出什么样的决策?
6. 拓展阅读与创作
学生可以根据《竹影》的故事背景,进行自由写作,编写《竹影》的续篇或改编故事。

7. 总结与讨论
教师与学生一同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同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了解他们对《竹影》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资源:
1. 《竹影》故事本
2. 教学课件或黑板/白板
3. 相关图片或实物。

《竹影》教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讲解

《竹影》教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讲解

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认真理解《竹影》教案,能够熟练地讲解和指导学生阅读理解。

本文将全面深入地剖析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中《竹影》的指导教案,帮助同仁更好地掌握该篇作品及其教学理念。

一、教材分析(一)阅读材料简介《竹影》是中国著名作家老舍于1931年创作的一篇小说,被收录于《三四册》中。

作品采用了插叙的方式,通过讲述陶思彤童年时与村里的竹子相处的情景,表达了对竹子的喜爱之情,以及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之情。

通过对这些情感的描绘,使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体会到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纽带,以及自然与人的协调共生。

(二)适用对象和阅读难度《竹影》一篇小说适用于初中一年级左右的学生,考虑到其描写的主要是童年时的情感经历,因此学生对人性情感等方面的了解可能还比较浅薄。

同时,此文篇幅简短,适合于课上分析阅读和阅读讲解类的教学。

难度上,可能需要对一些古代汉语表达和寓意的解读过程进行深入探讨。

二、教学方法(一)学生阅读教师通过学生熟悉阅读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竹子的生长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等。

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发现作品的美感,从而增强对于自然美的产生,增加对于自然美的认识,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爱护自然的情感。

(二)逐句分析法对于一些生僻字、古汉语、寓意深刻的成语,可以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讲解。

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作品的情节,并且能够对一些存在语义误解的句子进行深入的讲解。

(三)情感分析法《竹影》的主题是关于人性情感的体现,因此教师需要在讲解的过程中通过情感分析法,使学生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到作者对于竹子的喜爱之情,以及通过竹子来体现的对自然的尊重与感激之情。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1、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主题。

2、对一些生僻字、古汉语、寓意深刻的成语进行逐句分析。

3、通过情感分析法来揭示作者对于自然的态度和情感。

(二)难点1、理解古代汉语的表达方式。

2、理解作者的主题和思想。

3、从作品的情节中感受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初一语文《竹影》教案及反思

初一语文《竹影》教案及反思

初一语文《竹影》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熟悉课文《竹影》的内容,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节。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课文主题和情节,并进行深入分析。

•学习运用合适的语言表达情感和审美。

难点:•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意义和内涵。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性的阅读和思考。

三、教学准备•课文《竹影》的复印件•讲台、黑板、粉笔•PPT演示稿1. 导入(5分钟)教师可通过展示一些竹子的图片,引起学生对竹子的好奇和兴趣,然后引出本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2. 导读(10分钟)通过呈现课文的标题和开头几句话,引导学生猜测文章的大致内容,并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感受。

3. 阅读理解(20分钟)在课本上进行课文的阅读,并让学生回答一些基础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 分析讨论(2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从情节、人物、语言等方面分析文章,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5. 延伸拓展(15分钟)通过播放相关的音频或视频资源,以及展示相关图片,扩展学生的阅读广度和深度,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6. 总结反思(10分钟)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对自己的收获进行反思,鼓励学生展示个人的见解和感受。

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竹影》,深入理解了文章的主题和情节。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增强了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然而,课堂上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

首先,课堂时间安排还可以更加合理,目前在阅读理解过程中花费的时间较长,导致后面的分析讨论和延伸拓展时间不足。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好地控制时间,保证每个环节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

其次,需要更多地帮助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本节课中,教师主要以引导和讲解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的参与程度较高,但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还可以更具体一些,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和思考课文。

七年级语文《竹影》教案设计【优秀3篇】

七年级语文《竹影》教案设计【优秀3篇】

七年级语文《竹影》教案设计【优秀3篇】教学目标篇一一、知识与能力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2、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七年级下册语文《竹影》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体会艺术和美就蕴含在孩子童稚的活动中。

2、理解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艺术。

教学时数:一课时课前准备:1、同学们提前要预习课文2、准备相关的课件:丰子凯图片与简介;几幅名家的竹画;几幅中国画和几幅外国画;有关竹的诗句……导入新课:师:伟大的雕塑家罗丹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呢?我们不妨用我们这一单元所学的两篇文章来检验一下:请同学们用:“我发现了……的美,因为他(她、它)美在……”说话。

同学A:我发现了平桥村很美,因为它美在有优美的自然风光,美在热情淳朴的民风民情,美在友好好客的村民和小伙伴……同学B:我发现了黄土高原上演的腰鼓很美,因为它美在场面的壮阔与豪迈,美在后生们的活跃与强盛,美在舞姿火烈与迅疾,美在声音的沉重与磁撞……师:几丛青竹,在皎洁的月光下,投下斑驳的影子,它美不美呢?这节课我们将从《竹影》中找到答案。

合作达标:一、自由朗读,整体感知师:速读课文,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师指导:写了哪几个人物,他们各做了什么事?生答:叙述几个少年描竹影的充满童真、童趣的游戏,爸爸给我艺术的启蒙。

从中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从中获得了艺术美的发现。

二、品味朗读:体验美,发现美师:再读课文用“我发现了……美,因为他(她、它)美在……”说出你的发现。

师提示:人物(爸爸、小伙伴);事件:小伙伴们画竹、爸爸评画;事物:小伙伴们画的竹、名人画的竹;中国画、外国画;描写等师举例:我发现了小伙伴们画的竹很美,因为它美在自然,美在随意,美在小伙伴们的童真童趣。

七年级下册《竹影》教案范文

七年级下册《竹影》教案范文

七年级下册《竹影》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增强语感。

(3)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竹子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懂得诚实守信、坚定信念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 分析课文的写作手法和结构。

3. 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

2. 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作品背景。

(2)板书课题《竹影》,引导学生齐读课题。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词。

(2)教师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讲解重点字词。

3. 课堂讲解(1)教师分析课文结构,讲解写作手法。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课文主题。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所学生字词造句。

(2)教师选取优秀句子进行展示和表扬。

6. 拓展延伸(1)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

(2)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7.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8.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写一篇以“竹子”为主题的短文。

9.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10.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8课《竹影》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8课《竹影》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竹影》【教育方针】常识与才能:1.领会本文所体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领会蕴含在幼稚的活动中的艺术和美。

2.开始了解我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色。

领会本文生动形象的描绘。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景象的改变并捉住特色描绘的办法。

进程与办法:材料法了解作者、著作;了解文章内容,把握字词,品尝文章言语;自主、协作、探求,进行考虑,建立“日子中处处有美,但要咱们用心去发现。

”的观念。

情爱情绪价值观:了解一些我国画的常识,领会国画的内在美,增强民族自豪感;领会国画的内在美,进步艺术修养,开始构成审美观、价值观。

【教育要点】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绘,领会文章体现的童真、童趣。

领会我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艺术特色。

【课时组织】一课时。

【教育进程】一、导语规划同学们喜欢猜谜吗?咱们来猜个谜语: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头,灯前月下跟你走,便是从来不开口。

请同学们再来听首儿歌:影子在前,影子再后,影子是个小黑狗,常常跟着我,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个好朋友,常常陪着我;我现在也教女儿唱这样的儿歌,每逢这时,我就想起自己的幼年,想起和儿时的同伴玩踩影子等各种风趣的游戏,从中获得了丰厚的情感体会。

今日,咱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影子的文章—竹影,期望今日的学习对同学们有所启示。

《竹影》是一篇美丽的散文。

第四单元——美文:《社戏》体现了情面美、人道美,《安塞腰鼓》流露出力气美,《竹影》营建了意境美,《观舞记》带出了艺术美,《口技》体现了技艺美。

二、材料助读1.作者介绍丰子恺kǎi(1898-1975),原名丰盈,自名丰仁,号子凯,后改名子恺。

汉族,浙江崇德(今桐乡)人。

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

丰子恺风格共同的漫画著作影响很大,深受人们的喜欢。

丰子恺的散文,首要著作有《缘缘堂漫笔》《缘缘堂再笔》《漫笔二十篇》《甘美的回想》《艺术兴趣》《坦率集》等。

这些著作除一部分艺术谈论以外,大都是叙说他自己亲身经历的日子和日常触摸的人事,体现稠密的日子情味。

七年级语文《竹影》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竹影》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竹影》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竹影》这篇课文,使学生了解竹子的生长、繁殖和利用情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批判思维。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3. 提高学生对自然界和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准备:1. 课文《竹影》的教材及课外资料。

2. 竹子的图片、竹笋和竹叶等实物。

3. 录音机和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先给学生展示几张竹子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思考,并提出相关问题。

2.教师向学生提问:当你看到竹子时,你会想到什么?竹子有哪些特点?通过这些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对竹子的印象和了解。

3.教师简要介绍本课的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

二、阅读学习(15分钟)1.教师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竹影》,并逐段向学生解释生字和词语。

2.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并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竹子的理解和感受。

三、问题导入(10分钟)1.教师向学生提问:在课文中,竹子是如何生长的?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问题,并与其他同学共同探讨。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总结竹子生长的特点和环境要求。

四、学习辨析(15分钟)1.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阅读课文中关于竹子的描述,找出对竹子的正面描述和负面描述。

2.每个小组从展示一幅图片,让小组成员根据所读到的信息来描述这幅图片。

3.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向其他小组展示并讨论评价对方的描述。

五、情感教育(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竹子对人类有什么作用?2.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和感受回答问题,并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竹子?六、拓展延伸(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竹子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2.学生列举竹子的用途,并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3.教师给学生举例,让学生思考如何合理利用竹子,提高竹子的价值。

七年级语文下册《竹影》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竹影》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竹影》教案《竹影》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个单元选的是文化艺术方面的文章,通过阅读可以从中看到作家对艺术的体验和感悟,及由此生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

《竹影》的作者是艺术大师丰子恺先生。

文章描写了作者幼年时与小伙伴们在月下看天看月看竹影的游戏及作者对中国画的认识,充满了童真、童趣。

孩子们的游戏在成年人的眼里也许不屑一顾,但在丰子恺的眼里就有了非比寻常的意义。

也许艺术和美就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吧。

《竹影》为我们指出了只要留心自己的生活,即使看似天真的游戏,也会让我们获得人生的真谛。

学习目标:本文涉及到一些美术方面的知识,但文章的主旨并不局限于美术,而是富有童趣,并由竹影引发到其他如对孩子的引导、教育等。

因此,学习时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领会作者对绘画和生活有着怎样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过程:一、导入:竹是中国人最喜爱的植物之一,“梅、兰、竹、菊”古称“四君子”,在诗歌、文章、图画中到处可见它的身影。

那么,在几个小伙伴的眼里,竹影又有些什么样的特殊趣味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丰子恺先生的文章,感受竹影的趣味吧。

二、作者简介:丰子恺(1898——1975),浙江人,我国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在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

特别是他的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内涵深刻,耐人寻味,深受人们的喜爱。

他的散文除评论外,大多叙述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文字朴实无华,有浓厚的生活情趣。

三、整体感知:下面我们就来阅读这篇文章,读的时候注意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意,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本文主要叙述了我和小伙伴夏夜乘凉时看竹影,描画竹影以及与爸爸谈论竹影的事情。

四、再读课文,交流感受: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一篇古文《童趣》,描写了小孩子眼中的奇特的世界。

本文也是写孩子眼中的世界。

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速度可以稍快些,看看文中的小伙伴在夏夜乘凉时都看了些什么?做了哪些富有童趣的事情?——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

七年级下册《竹影》教案范文

七年级下册《竹影》教案范文

七年级下册《竹影》教案范文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竹影》的基本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引导学生通过作品了解传统文化,增强文化意识。

1.2 教学内容课文《竹影》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色。

课文所展现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课文《竹影》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色。

课文所传达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2.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色。

深入解读课文所展现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使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实例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色。

运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提供相关阅读材料,丰富学生的背景知识。

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课文所涉及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信息。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活动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竹子画,引发学生对竹子的联想和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竹子在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4.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竹影》,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感悟。

4.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色,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通过具体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修辞手法的运用。

4.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所传达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第五章:作业与评价5.1 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关于《竹影》的读后感,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学生可以选择一种修辞手法,结合课文中的实例进行分析和运用。

5.2 评价通过学生的读后感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程度。

结合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七年级语文教案《竹影》七下20_0538文档

七年级语文教案《竹影》七下20_0538文档

2020七年级语文教案《竹影》七下_0538文档EDUCATION WORD七年级语文教案《竹影》七下_0538文档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

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研读课文的前半部分,体会文中充满童趣的生动描写,摹仿课文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2、通过讨论课文有关内容,观看多媒体演示了解中国画相对于西洋画的技法特点,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调动学生以往的生活经验,体会文章充满童趣的描写。

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中国画的技法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件教学内容、过程:1、导入:在去年6月6日举行的一次拍卖会上,著名国画大师潘天寿的《松鹰图》以880万元的高价成交,中国画为什么有这么高的魅力驱使人们花这么多的钱去买一幅画呢?带着这个问题,今天我们去看一下中国的另一位著名画家丰子恺小时候是怎样学画画的,也去领略一下我们中国画的神奇魅力。

2、整体感知:朗读整篇课文,试着用简洁的话说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事情。

(不作具体要求,能大致讲出课文内容即可)3、自主探究:体会课文充满童趣的生动描写。

a、作者花了很多笔墨,写了小时候描竹影、学画画的事。

课文中的这些描写生动、活泼,富有童趣,让我不禁想起自己的童年生活,现在请大家结合自己的童年生活经历,他细研读课文,勾画出你自己喜爱的句子,然后在课堂上跟大家交流一上,并说说自己喜欢这些句子的理由。

比如:语言好在哪里,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作用是什么等。

(答案不强求一致,理之有理即可)4、拓展延伸:摹仿课文大家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让大家共同分享。

(准备3分钟左右,然后举手发言,)5、过渡转入:中国画的技法特点看来,许多同学都有自己的童年趣事,而丰子恺的童年乐趣之一就是画画,那么接下来丰子恺的一幅中国画并比较一下中国画相对于西洋画有什么特点:(多媒体大屏幕展示丰子恺的一幅竹画和一幅油画)6、联系课文有关内容结合多媒体演示,大家讨论一下中国画相对于西洋画有什么特点,然后,叫几个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问题较难,教师视需要进行适当提示、点拔)。

[名师教案七年级下册]竹影(共5篇)[修改版]

[名师教案七年级下册]竹影(共5篇)[修改版]

第一篇:[名师教案七年级下册] 竹影18竹影实用教案【创意说明】全篇围绕一个“竹”字,着力描摹竹影之神韵、抒写画竹之趣,运用对比、描写、对话、动作等多种技法,生动描写出“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时的童真童趣。

本课设计意在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拓展艺术视野,了解作者丰子恺卓越的音乐、美术才能的背景下,运用艺术家的眼光来观察、体验生活之美的生活态度,学习作者重点围绕竹影之趣、描摹竹影之法,全文一气贯通而又生动活泼的写作风格。

【教学步骤】一、分组研究:课前围绕以下课题以组为单位上网查找资料,并作简单研究。

1、丰子恺的生平资料、绘画资料、文学资料,重点要结合课文谈谈“我眼中的丰子恺”。

比如我眼中的丰子恺是个有着细微观察力的人,从他在文中第二段的描写可以看出:“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我把眼睛守定西天看了一会儿,看见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非常微细,但又非常迅速而不可挽救。

”从上句中还可见他有不凡的语言表现力;再比如,我眼中的丰子恺是个有着丰厚艺术修养的人——在描写竹影时,他用到了很多美术和音乐的术语“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

”另外,还可以看出丰子恺是个有童趣的人……等等。

2、收集查找郑板桥、吴昌硕的竹画以及西方油画各一幅,结合课文对中国画和西洋画进行比较。

二、课文研读:(一)添置背景:本文是一个兼具音乐、美术、文学才能于一身的艺术大师的一篇生活随笔。

作为艺术大师,在他的眼里,竹影是怎样的,美在何处,作者是怎样描摹的。

请为“竹影”添置一个油画般的背景,摘录文中对竹影描写的语言,整体理解感受竹影的神韵之美。

学生结合课文语言描述背景:太阳虽已落山,天还没有黑。

一种幽暗的光弥漫在窗际,……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我把眼睛守定西天看了一会儿,看见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非常微细,但又非常迅速而不可挽救……(二)精研细读1、寻趣说趣—体验童趣和童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教参:竹影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这篇文章以几个少年描描画画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

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

“我”和弟弟以及小伙伴华明在月夜里相聚,“今晚干些什么呢?”孩子们的兴趣是成年人意料不到的。

弟弟发现了一个只有孩子才能注意的问题:“细看月亮光底下的人影,头上出烟气。

这是什么道理?”成年人也许不会注意这样的事情,谁又有这样的细心这样的时间去注意月光下的人影头上出烟气?这样的问题大概成年人听了,也许不以为然地一笑了之,而孩子们却会追根究底的。

“大家蹲在地上争论了一会儿,没有解决。

”如果成年人争论一个问题,一定会水落石出的,“华明的注意力却转向了别处”,“在水门汀上热心地描写自己的影”。

如果是成年人一定挨批评,做事三分钟热情。

但是孩子的天性并非如此,他们对世界如此好奇,不可能要求他们像成年人那样专注某件事。

搞不明白不一定非弄明白,吸引他们的事多着呢。

作者把孩子的心理和性格写得真实恰当。

──但是作者并没有一味地写孩子好玩好动的本性,接着就引入了正题:水门汀上的竹影,好像中国画一样潇洒斑驳,引发了孩子们新一轮的热情。

他们用木炭描这些天然的国画,并联想到平时见过的画图。

孩子由童心童趣,不由得走到艺术的殿堂门口。

于是领路人──“爸爸”出现了。

他给孩子们讲了一番中国画的艺术特征,因
势利导地给孩子们上了一堂艺术入门课。

二、问题研究
1.课文中说:“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怎样理解这两句话?
所谓“符号”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是内容(所指),二是形式(能指),关键是内容,而不在于形式。

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两种审美体系两种绘画形式的不同。

每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文化,影响到本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

艺术是文化的鲜明的载体。

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希腊—罗马一脉相承的西方文化有相当大的差异,表现在哲学、宗教、艺术、科学等多个领域。

中国画重写意,与我们民族传统的审美观有很大的关系,重神似而不重形似;而西洋画重写实,也和西方文化重实验相关。

2.爸爸从孩子的游戏引入艺术的教育,游戏和艺术有什么关系?
关于艺术的起源,有一种学说认为艺术产生于游戏之中,当然这种“游戏”指的是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自由的精神游戏”。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游戏可以说和这种精神的游戏很相似。

了解人类艺术的发生,对我们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儿童的艺术活动具有借鉴作用。

孩子们的游戏之中蕴藏着他们独特的“艺术”创造。

练习说明
一、通读全文,概括课文内容。

此题意在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练习概括能力。

二、课文写“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充满童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