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居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居寺
一简介
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大石窝镇的白带山下,距北京市区约70公里。
云居寺始建于隋末唐初,初名“智泉寺”,在《帝京景物略》中记载:“寺在云表,仅通鸟道……,山腰常有白云萦绕……”后改称“云居寺”,寺院占地面积0.07平方公里,经过历代修葺,形成五大院落六进殿宇,形制宏伟。
20世纪40年代毁于日军炮火中。
解放后,经过两次大规模修复重现昔日庄严。
云居寺历史悠久,保留着数量众多的唐辽时期的石、砖塔和距云居寺1公里石经山雷音洞中出土的佛祖肉身舍利,景区内除了八进主殿外还开设了“三经展陈”、文物收藏、佛教文化等十二大专题展览。
其中,尤以1122部、3572卷、14278
块石刻佛教大藏经著称于世,其历史之久,工程之大,刊刻之宏伟,被誉为“佛教圣地,石经长城”。
房山石经是由一代高僧静琬大师开创,他鉴于历史上的灭佛运动,又受北齐摩崖刻经影响,开创了碑版刻经事业,历时6个朝代,绵延1039年,十几代弟子师徒接踵、代代相传,完成了继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之
后的又一项伟大而瑰丽的工程。
其重要价值对研究佛教、金石书法、政治历史、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各方面都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历史资料,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寺院三面环山、一水分流,坐西向东,沿袭了晋朝崇奉太阳的习俗。
主要游览项目有石经地宫、舌血真经馆、龙藏木经馆、铝经馆、佛舍利馆、唐辽古塔群。
四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诞辰,每年云居寺都会举行盛大的“浴佛节”庙会,吸引大量游客和信众来此朝拜,这样的庙会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二历史沿革
云居寺始建于隋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至辽圣宗时期(公元983—1011年) 形成五大院落、六进殿宇,金、元、明、清各代都有修葺。
1942年遭到侵略军轰炸毁环。
寺的南北有两座辽塔对峙,南塔又称藏经塔,地下有藏经穴,塔已无存。
北塔原名舍利塔,又叫罗汉塔,高三十米。
下部为楼阁式,中间空,有磴道可登;上部是覆钵形,有相轮、宝顶。
这种建筑形式在中国现存古塔中极具特色。
塔的四面各建有一座三米多高的小唐塔,为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至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间所建。
五塔形成一个整体,为中国金刚宝座塔(五塔)的早期实例。
寺内
北京云居寺藏经洞
及周围山上还有唐、辽、明各代建造的砖、石塔十余座,其中以石刻大藏经创始人静琬的墓塔——琬公塔和为纪念唐代金仙公主捐助刻经事业而建的金仙公主塔最为著名。
云居寺虽然被炮火所毁,但闻名于世的石刻大藏经埋藏地下,保存完好。
云居寺石经始刻于隋大业年间。
当时高僧静琬继承其师北齐南岳慧思遗愿,在石经山刻石造经。
唐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静琬逝后其弟子玄导、仪么、慧暹、玄法又相继主持刻经事业,历经隋、唐、辽、金、元、明诸朝,延续千载,至明末。
经版藏于石经山九个山洞中,
北京云居寺罗汉塔
其中藏经最早也最重要的是第五洞穴,称雷音洞。
静琬最初所刻的一百四十六块石经镶嵌于洞内四壁之上。
洞中央有四根八角形石柱,每根柱上均有浮雕佛像,共一千多尊,称千佛柱。
由于山洞藏经贮满,辽金时代续刻的经版就没再运上山,而藏于云居寺南塔下地穴中。
云居寺始建于隋末唐初,经过历代修葺,形成五大院落六进殿宇。
两侧有配殿与帝王行宫、僧房,并且有南北两塔对峙;寺院方位坐西朝东,环山面水,形制宏伟,享有北方巨刹的盛誉。
1942年云居寺被日军炮火夷为废墟。
于1985年成立云居寺修复绿化委员会,进行了一期修复工程及周边绿化。
1998年后,进行了石经回藏及2期修复工程。
云居寺已恢复了昔日庄严。
云居寺是佛教经籍荟萃之
地,寺内珍藏着石经及纸经、木版经号称三绝。
石刻佛教大藏经始刻于隋大业年间( 605年 ),僧人静琬等为维护正法刻经于石。
刻经事业历经隋及唐、辽、金、元、明、六个朝代,绵延 1039 年,镌刻佛经1122部与3572卷、14278块。
象这样大规模刊刻、历史这样长久、确是为世界文化史上罕见的壮举,堪与文明寰宇的万里长城及京杭大运河相媲美,是世上稀有而又珍贵的文化遗产。
被誉为“北京的敦煌”与“世界之最”。
“房山石经”是一部自隋唐以来绵延千年佛教经典,不仅在佛教研究与政治历史、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各方面蕴藏着极为丰富历史资料。
而且在书法艺术上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及艺术价值。
北塔是辽代砖砌舍利塔,又称“罗汉塔”,始建于辽代天庆年间(1111~1120年),高30多米,塔身集楼阁式与覆钵式和金刚宝座三种形式为一体,造型极为特殊。
塔的下部是八角形须弥座,上面建楼阁式砖塔2层,再上置覆钵与“十三天”塔刹。
这种造型的辽塔,十分少见。
四座唐塔都有明确纪年,塔平面呈正方形,七层,分单檐和密檐式2种,而造型大致相同。
塔身中雕刻着各种佛像,其中唐开元15年(727年)所建的石塔,内
壁雕刻有1个供养人,此人深目高鼻,推断应是外国人形象,这和当时唐代与中西亚交流广泛、大量任用外族为官有着直接关系。
雕刻服饰十分华丽,线条细腻又流畅,反映盛唐中外文化交流的繁盛景象。
纸经现藏22000多卷,为明代刻印本及手抄本,包括明南藏及明北藏和单刻佛经等。
而其中《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妙莲寺比丘祖慧刺破舌尖血写成,被誉为舌血真经,尤为珍贵。
《龙藏》木经始刻于清朝雍正11年(1733年)至乾隆3年(1738年),存77000 多块,内容极为丰富,是集佛教传入中国 2000 年来译著之大成。
堪称中国木板经书之最。
世界上存2部汉文大藏经,1部为云居寺现存的《龙藏》,另1部是韩国海印寺的《高丽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