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阅读理解(附答案)
非物质文化遗产阅读题及答案
非物质文化遗产阅读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9 分)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给“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下的定义是:“指被 各群体、团体、有时被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表式、知识 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它强调两个重要的条件: 一是“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 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 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 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 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二是“在本公约中,只 考虑符合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件, 各群体、 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 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口头传说和表述,表演艺术,社 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
所有这些形式都与孕育它的民族、 地域生长在一起, 构成不可拆解的文化综合体。
以我国的古琴艺术为例。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琴艺术的价值不只在于古 琴这种乐器本身, 也不限于古琴曲目和弹奏技术, 更重要的在于以古琴为聚合点 而构建的传统美学特质及哲学意味, 并且这种美学特质和哲学意味贯穿于中华雅 文化的发展当中。
由于钟子期和俞伯牙高山流水的故事 是以古琴为依托的,所以不仅深邃感人,而且历久弥新。
可以说,知音意识 和获得知音的愉悦成为雅士阶层不可分割的一种人生内容, 于是音乐境界与生命 境界、乐品与诗品文品都互相沟通。
而遵循“大音希声”的哲学原理,古琴艺术 又将儒家的中正平和、道家的清静淡远融汇于乐曲之中。
每一项真正符合标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不可能以一个物质符号 (比如古琴 乐器本身) 独立存在。
相对于物质符号而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那些无形的环境、 抽象的宇宙观、生命观更具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遗产非常重要的资源, 就语言、民间音乐、舞蹈和民族服装来说,它们都能让我们从更深刻的角度了解 其背后的人和这些人的日常生活。
九年级英语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阅读理解20题
九年级英语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阅读理解20题1<背景文章>The Great Wall of China is one of the most remarkable architectural wonders of the world. It stretches for thousands of miles across the northern part of China.The history of the Great Wall dates back to ancient times. It was built to protect the Chinese empire from invasions by nomadic tribes. Construction began as early as the 7th century BC and continued over many dynasties.The architecture of the Great Wall is truly impressive. It is made of bricks, stones, and earth. The wall is wide enough for soldiers to march on and has watchtowers at regular intervals. These watchtowers provided a strategic advantage for the defenders.The Great Wall has great cultural value. It represents the wisdom and perseverance of the Chinese people. It is also a symbol of China's long history and rich culture.In recent years, efforts have been made to protect the Great Wall. Measures include restoration work and increased awareness among the public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preserving this historical treasure.1. The Great Wall was built to _____.A. attract touristsB. show off the power of the empireC. protect the empire from invasionsD. connect different parts of the country答案:C。
《吟诵,惜之念之的文化遗产》阅读答案及解析
吟诵,惜之念之的文化遗产①吟诵是学习中国古典诗歌非常重要的入门途径。
许多学者的经验表明,高声朗读和吟诵是学习诗歌和古文的一种方式;不出声音地读,就不能真正对作品的内容、情意有深入的体会和了解。
②吟诵是一种既遵循语言特点,又根据个人理解,依循作品的平仄音韵,把诗中的喜怒哀乐、感情的起伏变化,通过自己抑扬抗坠的声调表现出来的方式。
它比普通朗诵对作品内涵有更深入的体会。
吟诵之目的不是为了吟给别人听,而是为了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之心灵,藉着吟诵的声音达到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应。
因此,吟诵之前有两点基础必不可省:一是对于作者与诗歌情意的了解;二是读诵的节奏平仄。
没有这两点基础的自由吟是不能通达的。
③全世界只有中国有吟诵,其他国家的文学没有。
中国的语言跟世界上其他语言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其他国族的语言是拼音语言。
世界的几大古文明都中断过,只有我们中国的古文明几千年来一直延续。
为什么?因为当时代不同、地点不同,语音一改变,拼音文字及其蕴含的东西就容易丢失。
中文不是拼音文字,而是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的每一个形体就是一个音节,单音独体。
单音独体的语言,其节奏基础是两个字一个音节,中国吟诵也是这样。
所以最早的《诗经》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可如果总是两个字两个字的,太单调,所以从两个字一停顿的四言诗发展成为五言诗,之后,又从五言发展出七言诗。
④诗之为用,是要使读诗的人有一种生生不已、富于兴发感动的不死的心灵。
为什么诗歌的吟诵重要?因为诗歌有一种声律,“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它的抑扬起伏有一种节奏,有一种顿挫。
吟诵不但是读诗、欣赏诗、理解诗的重要法门,而且是写诗重要的入门途径。
诗要自己“跑”出来。
诗怎么自己“跑”出来?你要对诗歌中文字的音声、节奏、韵律非常熟悉。
⑤你熟于吟诵,于是你的诗是随着声音跑出来的。
中国的好诗都有一种兴发感动的力量,这种兴发感动的力量从何而来?无论就作者还是读者而言,都是从吟诵得来的。
实用类文本《让文化遗产活起来》阅读练习及答案(洛阳2023届高三摸底考)
洛阳创新发展联盟2023届高三摸底考试(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反排木鼓舞源起的背后有着丰富的社会功能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它的动作语汇、舞蹈节律与象征意义都与当地的生态环境、文化认知和族群历史密不可分。
过去,反排木鼓舞遵从严格的仪式禁忌,只出现在祭祀场合;现在,随着文化生态的改变,反排木鼓舞早已突破了仪式场景对它的限制,更多地承担起今人赋予的“传播文化”“打造地方名片”等功能。
20世纪50年代中期,反排木鼓舞进京表演,之后多年间参与不同地域、范围的调演和展演多次,扩大了它的知名度;1986年,反排木鼓舞在贵阳参加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得赞誉,由此名声大噪,逐渐由乡间活生生的仪式文化场景走向了世界,逐渐成为贵州苗族的文化符号表征。
对于反排木鼓舞的保护,近年来黔东南州和台江县先后出台了保护条例和一系列措施,如:地方政府财政单独划拨保护经费;建立传承人档案,提供生活补贴;传承人办班授课,纳入当地中小学乡土课程;建立数据库,不断充实普查信息;每5年举办一次全县参与的大型比赛活动;等等。
这些措施可有效增强对反排木鼓舞的保护,提高苗族人民对本民族文化遗产的认知度。
近年来,反排村及周边村寨自发形成了多支民间木鼓舞表演队,频频出现于国内的文化旅游表演市场与体育舞蹈竞赛活动。
木鼓舞为传承人带来了民族文化的荣誉感和尊严感,也带来了收入,多种合力客观上促进了反排木鼓舞的传承和延续。
2013年,反排村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该村的苗族芦笙制作技艺与苗族多声部情歌(国家级非遗)也成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名片,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观赏。
(摘编自陈正府、陈海容《反排木鼓舞:文化自信与传承坚守》)材料二:“活起来”告诉我们,仅将文化遗产当作珍稀物品保留下来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发掘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为人类现代生活服务。
文化遗产应在被观赏、被分享中得到保护、诠释和延续。
保护遗产语文阅读理解附答案
保护遗产语文阅读理解附答案保护遗产语文阅读理解附答案保护遗产延续民族文化的基因以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和6月9日“中国文化遗产日”两大文化节日为契机,以“保护文化遗产建设和谐文化”为主题的这次大型媒体行动,是文化部、中宣部宣教局、国家文物局、故宫博物院等十余部门与央视社教中心联合制作的迄今为止关于文化遗产保护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力度最强的一次宣传行动。
节目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对于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很有意义的。
与此同时,刚刚闭幕的“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作为中国也是世界上举办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第一个节日,也产生了很好的国际影响,并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我国政府对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和关切。
我们注意到,在全球化的今天,如何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的个性化,已成为各个国家和各个民族极为重视的问题。
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有了这样的觉悟:越是全球化,越应当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和民族个性,否则就会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迷失了自我。
“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一个民族文化的DNA。
”这是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
DNA是生命个体在生理上区别于其他个体的标志。
而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以物质或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建筑、器具、书画、习俗礼仪、手工技艺、表演艺术等以及与这些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元素,经过时间的“千锤百炼”存留至今,凝结着历史的必然选择,凝聚着人类的集体记忆。
这些记忆犹如人类进化发展的固化的或活态的“基因”,历经沧桑而脉络不断,成为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底蕴,彰显着民族的文化身份和民族性格。
这些年来,由于我国政府以及民间各方面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民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逐步强化,成效逐步提高。
大家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无论是“静态”的物质文化遗产,还是“动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不能与时代、与生活、与群众建立联系,那么其价值就不能得到体现,其保护和传承就无从谈起。
正因如此,保护文化遗产应该有活态思维、平民视角、发展眼光:活态思维,就是使文化遗产在历史与现实的沟通中鲜活起来,在本土与国际的对话中凸显出来;平民视角,就是要探索一条使文化遗产贴近大众的模式,使其在最朴素的“文化回家”当中彰显人文精神和实用价值,充实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方式;发展眼光,就是把文化遗产放在动态发展的过程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锤炼提纯,使之适合我们的时代,而不是固守陈规、一成不变。
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阅读练习及答案
现代文阅读㈢(1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0题。
材料一: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世界记忆工程”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推动了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进程。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副司长刘洋说:“中国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进程几乎与国际同步,20世纪80年代末,敦煌研究院率先在国内提出了建设数字敦煌的构想。
”近年来,中国相继出台《“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和《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 年)的意见》等文件,重视文物保护的同时,也对文物的数字化保护提出了明确要求。
从技术层面来说,通过大数据及相关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可以实现对文物完整的数字化存档并永久保存,这已成为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方面。
(综合选自“中国社会科学网”“人民网”《中国文化报》等)材料二:敦煌研究院敦煌学信息中心副主任夏生平表示,多年前,有着1600多年历史的敦煌莫高窟面临着即将消亡的危险,采用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各种保护方式,都无法阻止莫高窟的衰落,而数字技术的运用,为莫高窟的保存和资源共享提供了非常大的空间。
如今去敦煌莫高窟的游客,只要愿意,可以不再像以前那样排长队挤着进那一个个的小洞窟,就着微弱的光线看着那一幅幅可能有残缺的壁画,而是可以在3D虚拟环境中欣赏敦煌壁画和彩塑,感受到洞窟中无法观看的细节,想看多细就看多细。
早在2015年,广东省文化厅就在国内首次开发了“广东省物质文化遗产电子地图”手机APP应用软件,该软件录入了广东省级以上非遗的地理位置、传承人等信息,为用户了解与保护广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便利。
以河南省某高校为例,目前校藏古籍文献 2000多册,但受到自然条件、保存条件和书藉的物理特性的影响,大量古籍文献受损严重,所以,古籍数字化的工作迫在眉睫。
古籍数字化成本非常高,如一册300页古籍数字化成本要60万到90万,所以学校每年都要投入几百万到几千万的资金用于古籍数字化工作。
2024年浙江省杭州市高中生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卷(五)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4年浙江省杭州市高中生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卷(五)语文试题(答案在最后)命题:周永刚审题:归煜颖一、阅读与鉴赏(共4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遗产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
一个对历史文化具有深刻认识和深厚情感的民族,一定会以尊崇、敬畏的态度,充满热情地保护文化遗产。
树立保护好文化遗产也是政绩的理念,是由保护文化遗产的紧迫性所决定的。
当前,新型城镇化不断发展,老城在改造中焕然一新,但伴随着这个过程,一些文化遗产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消失了,一些历史文化街区在“拆真建假、拆旧建新”中变味儿了,一些非遗技艺在缺少传承人的寂寞中几近失传,一些级别不高的不可移动文物因缺乏维护面临湮灭。
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一旦失去就再也追寻不回来。
我国是举世公认的文化遗产大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家底”相当深厚,但从某种意义上看,现存的文化遗产是社会发展大潮的“幸运儿”,如果不加强保护,仍有继续损毁失去的可能。
树立保护好文化遗产也是政绩的理念,需要摒弃把保护文化遗产和发展经济对立起来的错误观念。
事实证明,保护文化遗产可以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设想一下,如果当年没有从炸山开矿中挽救良渚遗址,能有若干年后良渚申遗成功吗?如果没有当年对鼓浪屿历史建筑的精心保护,能有今天游客如织的旅游胜地吗?深沉的文化情怀和长远的历史眼光,让如今的良渚和鼓浪屿,不但成为享誉中外的文化名片,更带来切切实实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所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此之谓也。
与新上各种项目相比,保护文化遗产似乎平平淡淡,在修旧如旧原则下,文化遗产难有焕然一新的视觉冲击力。
但是,政绩有潜有显,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的政绩固然重要,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的政绩同样重要。
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文脉、涵养民族精神,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价值理念、道德规范、艺术传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
《周易》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阅读(2020四川德阳中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阅读(2020四川德阳)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材料一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指各种以非物质状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现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等,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共分为10个大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或群体的文化及其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凝聚着一个民族深层次的文化基因,是人类生命的记忆,是人类创造力的精神源泉,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
对于人类社会或群体以至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认同,民族精神的承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延续更多的是依靠个人的力量,这与其存在特点有很大关系,因此也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链容易出现中断。
某些领域或项目往往因传承人的死亡而走向衰落,不经意就会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之中。
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归根结底要落实到每一个群体、每一个传承人。
随着社会的变迁发展,人们也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2006年起,国务院把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文化遗产日”。
(据互联网,有删改) 材料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类占比(据国务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材料三6月13日,“非遗传承健康生活”—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四川非遗宣传展示系列活动启动。
全省各地将围绕传统医药、传统体育和餐饮类技艺等非遗项目,以70%在互联网平台上展播,同时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240余场各具特色、内容丰富的非遗活动。
作为本次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云游·四川非遗”影像展当天上线。
主办方从19个市(州)、3个省直部门、1位个人推荐的137部非遗影像作品中精选出35部,将通过电视段和网络平台进行为期一周的展播,同时还将联合海外文化中心用多种语言在全球各大平台同步进行线上展播。
非连续性文本《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阅读练习及答案(浙江S9联盟2023学年高一上期中考)
2022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S9联盟期中联考(一)(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重在融入现代生活、展现当代价值,涵养文明乡风、凝聚民族精神。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促进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为了让非遗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山东将推出一批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培育一批非遗旅游体验基地,打造一批非遗研学旅游产品和演艺作品。
建设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景区,用时代精神激发传统非遗新活力。
促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发挥独特作用。
在山东,有的地方探索“非遗+扶贫车间”模式,依托市场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非遗项目,让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不少地方建设传统工艺工作站,开设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组织展示展销,鼓励电商平台推介工坊产品。
一位树皮画非遗传承人感慨:“从带动几个人到带动几百人,从过去几百元到现在几千元的收入,非遗保护传承给大家带来了看得见的实惠。
”着眼未来,既加强系统性保护,也推进创新性发展,就能让非遗焕发出强大生命力,为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撑。
摘编自《人民日报》的《让非遗绽放更迷人光彩》材料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11年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已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取得突出成绩。
同时,我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也存在一些矛盾和困难,突出表现为部分非遗项目、门类推广不力后继乏人,有的甚至濒临失传、灭绝的危险。
我国非遗保护传承实践表明,一些非遗项目、门类受内容特点或表现形式的限制,在技艺传授、生产制作、宣传展示、市场推广等方面存在“先天性”不足,需要持续得到政府和有关各方的支持保障。
相当一部分非遗项目、门类面临生存和发展困境,大都属于这种情况。
非遗保护传承需要“两条腿走路”,除有效发挥政府支持保障作用,还应当充分发挥社会参与和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各题。
资料一:在文化遗产中 , 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起人们关注略晚于物质文化遗产。
它目睹真切历史 , 承载民族文化 , 其重要作用不行忽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样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民众生活亲密有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 包含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风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有关的文化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 它重申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技艺、经验、精神 , 其特色是活态流变 ,不离开民族特别的生活生产方式, 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展现。
它依靠于人自己而存在, 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 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连续, 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柔弱的部分。
与物质文化遗产的“固态”特色比较起来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的明显特色是“活态”。
所以,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它已经存在的状态, 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实质上就是保护那些使之存活的人。
(摘编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资料二:2001 年, 中国向结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项目 ,2004 年,加入世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条约》, 2006 年, 国务院同意并宣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518 项。
2008 年, 国务院又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510 项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共147 项。
2011 年, 国务院同意文化部确立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191 项, 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164 项, 第一、第二、第三批共收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1530 项。
非遗标准的认定是由父子、或师徒、或学堂等形式传承三代以上 , 传承时间超出 100 年, 且要求谱系清楚、明确。
我国有一批非遗传承人年纪已高,后继乏人 , 亟待抓紧培育青年传承人 , 以防止人亡技失。
《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遗产》阅读答案及解析
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遗产史金波①中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很多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有大量的文物古迹,有卷铁浩繁的古代文献典籍,还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负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明,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传承意义。
②中国自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即《世界遗产公约》),规定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文化遗产日”,至2018年7月,共有53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6处,世界自然遗产13处,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4处。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世界遗产类别最齐全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
③中国的《世界遗产名录》中有反映中华民族多民族文的遗产。
如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之一,建于两千多年前,后联成万里长城。
甘肃敦煌莫高,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
A④有的反映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如西藏的布达拉宫,始建于7世纪,是藏王松赞干布为远嫁西藏的唐朝文成公主而建。
B。
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总面积约100万亩,是哈尼族人民一千三百多年来生生不息“雕刻”出的山水田园风光画,表现出哈尼族地区农田种植和管理的特点。
⑤中国非常重视文物古籍文献的整理和保护工作。
其中一项重要举措是评选和建立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截至2016年,已在全国范围内评选了5批珍贵古籍其中既有大量汉文典籍,也有多种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全部共评审出国家珍贵古箱12274种,先后由国务院公布,并以图录的形式分5次出版“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
⑥中国也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传承。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⑦自2005年开始,中国已建立起县级、市级、省级国家级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审批通过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达到1372项。
中华文化的瑰宝——太极拳_阅读附答案(2020哈尔滨中考试题)
中华文化的瑰宝——太极拳阅读附答案(2020哈尔滨中考试题)中华文化的瑰宝太极拳①中原大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享誉中外的中华太极拳相传发祥于太行山下、黄河腹地的河南省温县陈家沟。
600多年前,陈王廷在秉承家传长拳的基础上,参考明朝军事家戚继光的《拳经》、道家的《黄庭经》、中医的《经络学》,创编了太极拳。
其拳法以刚柔相济、内外相合、快慢相兼的特点著称。
②此后的300多年中,太极拳在陈氏传人的不断改进下,日益完美。
陈王廷后代陈长兴将太极拳创造性地发展成为现在的陈氏太极拳。
陈长兴还打破了太极拳不传异姓的家规,教出了第一个异姓徒弟河北杨露禅。
以后杨露禅开创了河北杨式太极拳,从此太极拳开始走向全国,并逐步演化成中华武术第一大门派。
1978年,邓小平题词太极拳好,极大地推进了太极拳在世界各地开枝散叶。
目前,太极拳已传播到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③不同于少林拳的内静外猛,太极拳一招一式外柔内刚。
其招式丰厚,名称也极具特点,往往以身旁的动物、事物命名,例如金鸡独立、野马分鬃、双峰贯耳等,形意结合,生动形象。
④太极拳不但是一种武功,更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
太极文化是中国古代最具特点和代表性的哲学思想之一,深受道家、儒家等传统思想的影响。
以太极命名的太极拳,是太极文化的首要载体。
太极拳道法自然,人们习练时不但可以强体健身,治疗疾病,还可以通过生命与大自然静持交换,在喧嚣的世界里,体会一份独特的恬淡与宁静。
⑤几百年来,极具丰厚文化底蘊的太极拳,已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如今,太极拳也正用它那特有的艺术性的语言,把咱们的糊口演绎得更精彩、更富有诗意。
(选文有改动)1.(3分)从第①段看,太极拳拳法的特点是什么?2.(2分)写出第②段中加点词语开枝散叶在文中的含义。
3.(3分)分别指出下面三句话所使用的说明法子。
(一个括号里只能填写一种说明法子)(1)目前,太极拳已传播到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2)不同于少林拳的内静外猛,太极拳一招一式外柔内刚。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非连续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本报北京2月14日电(记者李韵))日前,文化部在其官网首页发布《各地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情况评估报告》。
报告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颁布五年来,各地落实情况喜忧参半。
2011年6月1日,《非遗法》正式实施。
为掌握法律实施五年来的落实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文化部于2016年组织开展了《非遗法》贯彻落实情况检查,并委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评估。
评估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8月31日,全国有24个省(区、市)颁布了非遗的地方性法规共72部。
其中,17个省(区、市)的省级法规是在《非遗法》实施后制定的。
但是,从全国范围看,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北京市、天津市、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海南省、四川省、青海省7省(区、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性法规尚未出台,立法工作亟待推进。
评估报告显示,2011年至2015年底,全国各省级财政累计投入163731万元,有10省(市)累计投入5000万元以上。
尽管五年来,各省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但是依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各省普遍存在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
截至2016年,文化部命名了四批共1986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各省(区、市)批准公布了14928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评估报告显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在世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超过70周岁的已达50%以上,开展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迫在眉睫。
有些传承人在抢救性记录过程中,就已经离开人世;一些传承人年事已高,无法完全展现技艺。
部分艺术院团改制后,面临着经营压力,有的传承人待遇因此受到影响,出现了无人肯学、后继乏人的状况。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7年2月15日第9版)材料二:“我们就是要把非遗文化传承作为工作、作为职业,通过现代工作室的打造和经营,希望能够找到一条非遗文化传承的职业化道路,避免因为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而面临失传的窘境。
2023年《非物质文化遗产》阅读答案
2023年《非物质文化遗产》阅读答案2023年《非物质文化遗产》阅读答案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人类口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申报规定中指出:列入《名录》作品必须是代表性的传统杰出工艺,有代表性的非文字形式的艺术、文学,突出代表民族文化认同,又因种种原因濒于失传或正在失传的文化表现形式。
这些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各类戏曲和相关的面具、服装制作工艺;舞蹈,如民族民间节日舞蹈、祭祀舞蹈、礼仪;音乐,如各类民族民间音乐以及乐器制作工艺;口传文学,如神话、传说、史诗、游戏和故事;各种精湛杰出的工艺、手工艺:比如针织、织染、刺绣、雕刻、竹藤编织、面人制作、玩具制作和剪纸等。
回顾历程,可以看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人类熟悉而又陌生的民间现实的认识过程,同样经历了时间的代价。
三十年前,形成了最早的世界遗产公约(1972),当时主要是历史遗产和自然遗产两项,主要指有固定空间形式的文化遗产,简称物质遗产或有形遗产。
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逐渐形成强势文化对弱势边缘文化的侵蚀,当经济迅猛发展到每个地域后,相应而来的是物质消费方式和生存观念的急剧改变,导致许多民族的无形文化发生急剧消亡和流变。
经济的迅猛发展并没有解决人类和谐生存的精神问题,幸福的概念被物化。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人们开始关注本土化的问题,关注人类自己生存的根系,关注不同族群的历史生命记忆和独特的生存象征,开始关注人类文化不同的精神存在,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传统存在与可持续发展。
于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了《人类口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公布了世界1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亚洲四项,中国的昆曲入选。
围绕着口头文化传承下来的习俗生活,我们能列举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像陕北春节习俗中的民间艺术:古老的社火、民间剪纸、民间秧歌、转九曲、燎火塔、皮影戏、面花等,还有南方的难戏,少数民族地区的苗族刺绣一部穿在身上的神话史书,藏族的口传史诗《格萨尔》,纳西族的《东巴红》,彝族的民间漆器,土家族的西兰卡普,蒙古族的史诗《江格尔》,蒙古长调,都蕴含着古老深厚的文化底蕴,充满了鲜活野性的生命风采。
实用类文本《非物质文化遗产重阳节的孝文化内涵当代传承》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2023学年河南南阳
南阳市六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第二次联考(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虽然自魏晋南北朝发展与定型以来,重阳节在传统社会中一直以辟邪消灾为基调,养老孝老的文化内涵并不突出,但追溯重阳节至先秦农时周期上的源头可知,养老孝老比辟邪消灾有着更悠久的渊源,重阳节从根源上来自秋季的养老节与秋尝之祭。
故新时期将重阳节重新命名定义为老年节,实际上将早已被遗忘的“养老祈寿”之观念习俗重新拉回当代人们的视线之中,使其更接近节日在农耕文明之中的本质。
并且,目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并呈现出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增速快、高龄化,“空巢”老人迅速增加,农村养老问题严重等突出特点。
再加上未富先老的国情和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养老问题异常严峻,它事关个人、家庭,也关系国计民生。
对于重阳节孝老文化内涵的重新呼吁与深入挖掘,在保护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节日的同时,积极探讨重阳节对构建和谐老龄社会的积极意义,是对时代号召的积极回应,为有效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发展提供个案研究。
然而,现今重阳节的孝文化内涵的当代传承仍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相较于登高辟邪的文化内涵,重阳节孝老敬老的文化内涵尚未被广大民众充分理解。
重阳节的节日庆祝活动仍以踏青远足、登高望远为主。
真正宣扬重阳节孝老文化内涵的活动形式仍较为单一,内容尚不充实。
其次,人们在推崇重阳节敬老孝亲主题的同时,存在一些肤浅的表面行为,使得孝老爱老成为炫孝秀孝,违背了重阳节真正的孝文化内涵,助长了社会的不正风气。
(摘编自高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阳节的孝文化内涵当代传承》)材料二图表1你对重阳节的印象是?(来源:《中国青年报》)指标人群没时间照顾经济压力大缺乏专业护理知识有代沟,难沟通子女辈人群66 50 54 29父母辈人群70 46 33 17图表2不同人群认为子女照顾老年父母存在困难的比例(可多选)(来源:《广州日报》)材料三最美重阳节,因为一个吉祥的数字。
福建土楼的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福建土楼的阅读理解题及答案福建土楼是世界文化遗产。
福建土楼建筑风格古朴粗犷,形式优美奇特。
下面由店铺为你带来关于福建土楼的阅读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福建土楼的阅读材料①北京时间2008年7月7日晚,世界遗产委员会投票通过了一批世界文化遗产,独具特色的大型民居建筑——中国“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此次成功入选世界遗产的“福建土楼”,由永定、南靖、华安的“六群四楼”共46座土楼组成。
②“福建土楼”造型独特,规模宏大,结构奇巧。
而且,土楼的数量也相当可观。
永定、南靖是土楼最集中的两个区域,永定现存土楼超过20000座,南靖也有15000多座。
土楼的样式,有人们熟知的圆形的(见圆形图),也有方形的(见方形图)、八角形的、吊楼式的……总共有30多种,令人叹为观止。
看过福建土楼,会让人产生“土楼归来不看屋”的感叹。
客家土楼和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栏杆式、云南的一颗印一起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的五大民居建筑。
③福建土楼体现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生土夯筑的建筑艺术成就(见土楼剖面图)。
土楼的建筑材料是黏土、杉木、石头和竹片。
一来闽西一带生土黏性很强,作为建材干后很牢固;二来古代客家人在墙体中加入竹片和杉木,起到拉伸的作用;加上墙体非常厚,普遍达到一米左右,而且,下面厚,向上慢慢减薄,从而墙体重心下移,非常稳固;此外,房屋主体是土木建筑,采用穿斗的方法,更加稳固。
一些有钱的人家,在墙体中还混合糖、蛋清、糯米等黏性物质,和黏土搅拌在一起做墙体,使整个墙体非常坚固。
整个建筑又多采取圆形,有助于增强建筑的牢固性。
④福建土楼就地取材,用最平常的土料筑成高大的楼堡,化平凡为神奇,体现了客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过程中匠心独运的建筑智慧和人居理念。
土楼的选址或依山就势,或沿循溪流(见左图)。
建筑风格古朴粗犷,形式优美奇特,与青山、绿水、田园风光相得益彰,互相可持续依存,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景观。
⑤土楼兼有防盗、防震、防兽、防火、防潮、冬暖夏凉等优异性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年黑龙江大庆中考语文试卷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非连续性文本,完成16-18题。
(5分)【材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接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
昆曲、珠耳、剪纸、端午节、古琴等都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特色鲜明,开放包容的完整系统。
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提高系统性保护认知,构建系统性保护格局,提升系统性保护效益,有利于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定将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坚实底气和强大动力。
(摘编自(让非遗在系统性保护中绽放光彩》)【材料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外部为圆形,内部为方形,图形中心造型为鱼纹;鱼纹外是一双抽象的手,上下围合。
图片外部的圆形象征着循环往复;内部的方形与外部圆形对应,象征天圆地方,表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空间的广阔性;图形中心造型的鱼纹,“纹”通“文”。
“文”隐喻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鱼生于水,寓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鱼纹外的手上下围合,寓意着同心协力,共同继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中国的精神家园。
(摘编自《关于印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管理办法的通知》)【材料三】大庆市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的有传统音乐“杨小班鼓吹乐棚”、传统音乐“蒙古族四胡音乐”等3项,入选省级非遗名录的有民俗“蒙古族那达慕大会”、传统舞蹈“东北传统大秧歌”等37项,入选市级非遗名录的有传统技艺“东北传统粘豆包制作技艺”、民间文学“松嫩平原之龙凤湿地的传说”等57项。
大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王氏剪纸”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王卉坚持公益20年,通过公益讲堂的形式,为市民免费传授剪纸技艺。
王卉说:“我将继续创作更多的剪纸作品,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我将不遗余力地投身剪纸文化事业,把剪纸艺术发扬光大。
”——(摘编自《大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传承人一剪芳华迎旅发》)【材料四】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通过还原绝技、创新秀演等方式,展示了非遗发展的新格局、新气象,成为以非遗话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创新实践典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遗产阅读理解(附答案)文化遗产阅读理解(附答案)
在北京西南钟灵毓秀的青山之中,坐落着一处千年古刹云居寺,这里收藏着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刻佛教大藏经,被誉为“北京的敦煌”。
这批石经共有经版14278块,含1122部,3572卷,总字数3500万左右。
浩瀚的石刻佛经是北京文化史上的奇观,也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石刻佛经事业的发展进程,体现了对文化遗产的毁灭与保护之争。
隋大业(605—618)年间,智泉寺(云居寺前身)僧静琬继承其师——南岳天台宗高僧慧思大师——的遗愿,开创了云居寺石经刊刻事业。
此后千余年间,云居寺几经劫难,但佛经续刻不辍。
1949年以后,中国佛教协会等部门对云居寺采取了保护措施。
自1956年始,对云居寺石经进行了全面的发掘整理。
近年由于大气污染等原因,出土的石经严重风化,经有关部门和专家研究决定,又将出土石经中的《契丹大藏经》于1999年9月9日,放归地下珍藏。
石经的回藏,把前人留下的这笔不可再生的特殊资源留给了子孙后代。
云居寺从建寺刻碑、历代续刻,到后来发掘、整理直至部分回藏,是历代有识之士共同完成的一项有利于佛教文化传承的工程,在石经刻写、收藏的
同时,书写了北京、乃至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对云居寺碑刻进行了系统研究,重点整理和研究石经的字形。
云居寺石经所保留的佛教经本的准确性为其他经书所不可比拟,其中唐刻部分保留了《钦定开元大藏经》这部唐代宫廷大藏经的原貌。
另由山西应县木塔中发现的《契丹藏》证实,石经中的辽代刻经是《契丹藏》的复刻本石经中还保存了60余种各种大藏经没有收入的经典,石经的经文后约6000则施刻人题记,间接地反映出自隋至明千余年的社会生活,包括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经济组织、职官名称等资料,可以验证、补充史书的记载。
云居寺石经的刻写综贯千余年,许多写经高手为之书丹。
石经字迹大部分方正圆腴,写刻双绝。
其中蕴含的历代书法影响也正是汉字字体研究的对象
文化遗产是人类共享的无价的精神财富,拯救、保护文化遗产需要高瞻远瞩的目光和甘于寂寞的献身精神。
当年佛教僧徒在云居寺刻经的劳动,是寂寞而廉价的,没有任何经济回报,但他们却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完成了存亡续绝的事业。
今天,我们更应以超越前人的文化忧患意识与自觉的使命感,通过艰苦的实际工作,保护人类绵延不尽的.精神财富(《文史知识》)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云居寺石经的刻写、发掘、整理和回藏是佛教文化传承中的一项大工程。
B.云居寺石经含佛经1122部,3572卷,是我国规模最大的
石刻佛教大藏经。
C.回藏严重风化的《契丹大藏经》的原因是保护这笔不可再生的特殊资源。
D.云居寺石经的刻写、发掘、整理和部分回藏的历程就是保护文化遗产的一部历史
2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刻经期间云居寺几经劫难,可知云居寺石经曾多次遭毁,多次重刻。
B.石经保留的佛教经本的准确性极高,可以纠正传世手写经书的讹误。
C.从蕴含历代书法影响的石经中,可以看出千余年间书法变迁的历史。
D.蕴藏在石经中的锲而不舍、默默奉献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考答案::
一、1.D(A应是“部分回藏”,B应是“现存的”,C误把“目的”当“原因”。
)
2.A(“云居寺几经劫难”不等于石经也如此,“重刻”文中说是“续刻”。
)
【文化遗产阅读理解(附答案)】相关文章:
1.
2.
3.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