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制造业创新战略的思考
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战略的思考
、
我国技术创新活动 中存在的 问题
1企 业 未 成 为 技术 创新 的主 体
就 目前 而 言 ,企 业 还 没 有成 为创 新 的 主 体 。 首先 就 研 发投 入 工艺 和销售领域的实力偏 弱 , 产品研发设计和工艺水平主要来 自
来看 ,我 国企业 的研发投入 占营业额的比重远 远低 于发达 国家。 国外 。我 国 的格 兰 仕 已成 为 世 界最 大 的微 波 炉 生 产 商 然而 其 关
其次 ,我国 目前大多教科研成果仍来 自于科研单位 ,而科研单位 键零 部 件 磁 控 管 至今 仍 然依 赖 进 口。 同样 我 国 正 在 成 为全 球 最
与企 业 之 间存 在 着 脱 节 . 使 得 企 业 不 能成 为创 新 成 果应 用 的主 大 的 空 调 生 产 基 地 , 而 高 性 能柜 机 也 仍 要 采 用 美 国谷 轮 公 司 的 这 然 体 。最 后 大 多数 企 业 内部 创 新氛 围不 够 活 跃 据 有 关 调 查 ,在 涡旋压缩机 ,也没能实现 自主研发。 我 国 2 0 大 型企 业 中 ,7 % 的 企 业 没有 技 术 研 发 机 构 ,5 % 8 0家 5 0 4 政 府 主 导 ”作 用 未 得 到 充分 发 挥
消化 吸 收 、 创 新 ” 为基础 ; 、 坚 二
,
持 产学研合作 的创新体 系; 三、重视虚拟生产战略的运 用; 四、发挥集群创新优 势;五 、寻求 突破性技 术创新之路 。同时,本文指 出
中国制 造 业 需 要 通 过技 术 创新 提 升 在 国 际上 的 竞 争优 势 ,走 有 特 色 的 中 国制 造 业 之路
产 越 经 i 蠢
峨 创战的考 技 新 略 思 术
一霍海 涛
中国制造2025感想
篇一:《中国制造2025心得体会》《中国制造2025》心得体会2015年7月14日,工信部XX博士为我们详细解读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
现就XX博士的解读,谈谈我对《中国制造2025》的理解认识。
一、总体认识近十年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规模大幅提升,已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
如今,全球正掀起新一轮科技革命,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以及新兴市场国家成为承接产业转移新阵地是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双重挑战。
为了加快推进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提质增效,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中国制造2025》重大部署。
实施《中国制造2025》,建设世界制造强国,是我们吸取错失前两次工业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战略选择。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的核心是变革,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迭代更新。
《中国制造2025》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两化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重大技术装备需求为目标的指导思想,正是为了适应新常态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
下面我将从人才建设和质量和品牌建设两个具体方面谈谈我对《中国制造2025》的认识。
二、人才建设在实现制造强国的道路上,人才为本是核心。
XX教授在解读《中国制造2025》时,强调要以人才为本,打造创新型人才、技术技能人才和企业家人才三支人才队伍,这也是我非常认同的。
只有健全完善中国制造从研发、转化、生产到管理的人才培养体系,才能为推动中国制造业从大国向强国转变提供人才保障。
与制造业发展要求相比,我国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制造业人才培养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对制造业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制造业人才总量短缺,结构不合理,领军人才匮乏;二是制造业人才培养投入总体不足,培养培训机构能力建设滞后,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三是对制造业人才的认识仍有偏差,重学历文凭、轻职业技能的观念还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企业职工和青年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不高,制造业人才仍然面临发展渠道窄、待遇偏低等问题,人才成长发展的社会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制造业管理创新之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的思考
制造业管理创新之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的思考如何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一、强化组织创新文化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而组织创新文化是支持创新的重要基础。
因此,企业应该通过引导员工的创新思维和行为,促进创新文化的深入根植。
这包括不断鼓励员工提出新的想法和建议、建立奖励机制、提供培训以及倡导知识共享等等。
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营造出浓厚的创新氛围,吸引更多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加入进来。
二、推行精益制造精益制造是一种通过优化流程、削减浪费和提高效率来提升整体生产效率的方法。
精益制造对于企业来说,不仅能够提高产能和降低成本,还能帮助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加快产品迭代速度。
因此,推行精益制造可以帮助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三、积极开展技术创新随着技术的进步,一些新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比如,智能制造、云计算、物联网等等,这些新兴技术对于制造业的生产管理和产品设计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企业应该积极关注最新的技术动态,探索技术应用的新途径,并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和优化。
四、倡导开放创新开放创新是以紧密合作和共同创造为基础的新型创新方式。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整合外部资源,共同解决创新难题。
因此,企业应该积极开展开放式创新,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寻求共赢的合作模式,不仅可以帮助企业破解难题,还可以拓宽企业的发展空间,提升创新能力。
总之,在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中,需要大力推动创新文化的培育,实施精益制造和技术创新,同时也要运用开放式创新的思维,不断拓展企业的创新空间和增长动力,以适应新时代的生产发展要求。
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申论
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申论-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介绍制造业的重要性和发展现状:制造业作为一个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对于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然而,当前制造业面临着许多挑战,如低附加值、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
因此,推动制造业的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刻不容缓。
2. 引出文章的主题: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推动制造业的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以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创新能力、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 概括本文结构: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进行论述。
正文部分将分别探讨高端化发展、智能化发展和绿色化发展在制造业中的定义、现状、挑战与机遇,以及推动发展的关键因素、应用和措施。
最后,结论部分将总结主要观点,提出对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的建议,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4. 强调本文的目的和意义:本文旨在引起人们对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的重视,并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建议,为推动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通过本文的撰写,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支持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助力。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整体布局和组织方式,包括各个章节的标题、顺序和内容安排。
本文的结构如下:1. 引言1.1 概述:对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重要性进行简要介绍。
1.2 文章结构:对本文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包括各个章节的标题和内容安排。
1.3 目的:明确本文的撰写目的和意义。
1.4 总结:总结引言部分的主要观点。
2. 正文2.1 高端化发展2.1.1 定义和意义:解释高端化发展的概念和重要性。
2.1.2 高端制造业的现状:分析当前高端制造业的发展状况。
2.1.3 推动高端制造业发展的必要性:探讨推动高端制造业发展的必要性及其影响。
2.1.4 高端制造业发展的挑战与机遇:分析高端制造业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2023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及创新战略
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及创新战略A现状:进入历史上最好的进展时期中国装备制造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奋斗,尤其是最近二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使中国成为世界瞩目的制造大国。
步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进入历史上最好的进展时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初见成效,呈现出持续、快速、全面增长的势头。
首先,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占主体地位的格局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目前,在我国装备制造业中,国有、民营、三资企业三足鼎立的局面已经形成。
其中,民营和三资企业在行业中的经营比重不断加大,给装备工业的进展带来了更大的活力。
其次,产业战略布局有很大改善。
经过“十五”的努力,装备制造业中重大技术装备的生产布局得到改善:三大动力、一重、二重、上重、保变、西变、特变电工等企业,为适应当今世界水平的超大超重型装备加工、总装和试验、发运的要求,已经或正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建成新基地。
他们初步形成了既能适应国内重点工程运输要求,又便于“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北、中、南相对均衡的战略布局。
第三,产业集聚力量快速提高。
在各级政府的有形之手和市场这只无形之手的推动下,以高度专业化分工和规模化生产为特点的产业集聚正在快速进展,已经形成明显的竞争优势。
第四,行业管理与服务体系初步形成,行业科技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十五”是装备制造业夯实基础、上台阶的进展阶段,主要表现在:行业基础性工作得到加强;技术进步成果丰硕;把握了一批重大技术装备的关键制造技术。
“十五”期间,在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西电东送、西气东输、青藏铁路等重大工程项目和电动汽车等专项攻关中取得重要创新成果。
第五,加大了“走出去”的步伐。
加入WTO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在“引进来”的同时,开头探究国际化进展的新路,探究解决企业技术来源、国际市场资源整合等战略性问题,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机床和汽车两大行业。
值得留意的一个动向是,有条件、有实力的企业开头把研发中心设在海外,借助国际资源,加快提高自主创新的力量。
对当前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思考
对当前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思考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使中国成为世界生产主要基地和第二大经济体,但也存在着制造业人均增加值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竞争优势和管理水平层次低下、市场结构过于分散等问题。
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策略应是继续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推进传统非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发展和升级,加强技术革新,把发展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兴制造业作为主导产业。
标签: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策略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和经济转型的基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制造业是我国城镇就业的主要渠道和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当前中国制造业发展迅速,极大地带动了中国的经济,中国经济总量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然而,制约中国制造的因素依然存在,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制造业目前的发展现状,研究中国制造业发展落后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制造业今后发展的策略和方向。
一、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1、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地位不断上升2001-2010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速度为10.5%,由2000年的99214.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03260.0亿元,第一产业增长4.2%,第二产业为11.5%,第三产业为11.2%。
2010年工业总产值为698591亿元。
1990-2003年我国制造业出口年均增长达17.5%,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2、工业制成品在出口商品总额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中国正逐步成为世界生产基地由1980年为49.7%,1990年为74.4%,1999年为89.8%,2000年以后接近90%,2003年已上升到92.1%。
单位2006 2007 2008 2009 2010工业制成品15203.5 18691.3 21229.1 18546 24584.6进出口总额17604.4 21765.7 25632.6 22075.4 29740.0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3、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断上升(1)2003年机电产品进、出口规模均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分别达到2249.9亿美元、2274.6亿美元,占总进口和总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54.5%和51.9%,其中出口比重较上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
中国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思考
中国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思考摘要: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世界各国间的贸易往来更加密不可分,从小宗产品甚至大中型生产制造,“MADEINCHINA”在全球的行业中出现更为频繁,为全球孰知。
中国现阶段可谓是制造大国,并没做到制造强国。
制造大国,“大”则是核心价值;制造强国“强”则是核心价值,二者二字区别,结论各有不同。
“制造大国”注重生产主力,产品品种,产品数量。
“制造强国”则注重科技进步,新式发展趋势。
制造强国不仅仅是对我国加工制造业实力的认可,更是对国际地位的肯定,对国际竞争力的认可。
针对中国,作为劳动密集型公司占绝大部分的一个国家,在成为制造强国的过程当中,亟需解决问题也更多。
对中国由制造大国转为制造强国流程的科学研究,在困难中吸收知识,学习和成长,努力实现制造强国目标。
关键词:制造大国、制造强国、制造业一、绪论1、选题背景现如今中国当今世界是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为了满足世界各国各式各样要求,中国的加工制造业还在迅猛发展。
尽管中国的制造业在迅猛发展,但他的实力却落后了美国、日本,排序世界第三。
据比较,美国的制造业排名世界第一,但是其加工制造业在其国内所占比例并不是第一,在美国服务业占比80%。
制造业的发展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实力高低,制造业是一个时代的发展根基,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国家实力表现,不管发展中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加工制造业都是不可缺少的。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在制造业行动指南,坚持不懈走中国特点创新驱动发展路面,坚持创新发展,人工智能化,培育人才,提升加工制造业综合性水准,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发展。
根据“三步走”完成制造强国目标。
第一步,到2025年进到制造强国之中;第二步,2035年做到全球制造强国中等水平;第三步,新中国创立一百年进到世界制造强国之中。
2、研究意义制造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根基,经济发展基础,对祖国可持续发展,加速经济社会发展极其重要,是我国提高整体实力,提高社会经济实力的重要环节。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思考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思考——再谈教育创新与人才培养问题技术创富是主流欧美人似乎比非洲人更早熟悉“中国制造”,服装鞋帽、旅游纪念品、电子产品等不一而足。
如果细细观察,从这些琳琅满目的中国货中,会发现一个很重要的特点:近年来,“中国制造”在美国开始向高端发展,衣服、鞋帽的比重有所下降,电子和家电产品逐渐打入美国市场,海尔、华为等中国自主品牌出现在美国大型连锁店里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了。
这充分说明中国品牌在逐步走向海外市场,并受到世界的关注。
更重要的是,中国品牌和中国服务业不断在国际舞台树立起“中国智造”的形象。
一个国家能否在国际竞争中长久地保持优势,取决于其科技进步的速度和自主创新能力。
在国外,这早已成为潮流。
微软、谷歌、雅虎、Facebook……美国当之无愧是最具有创新精神的硅谷。
对于中国而言,技术创新比地产创新或金融创新更加具有实际意义。
华为,在研发策略上一直采取跟随策略,在行业的技术领先的情况下,投入大量资源进行产品级的开发。
每年华为都会花费10%的营业收入在研发上。
华为的定义是“以客户需求驱动研发流程。
围绕提升客户价值进行技术、产品、解决方案及业务管理的持续创新。
商业模式是趋势”制造业转型的关键是要扩大行业的盈利点。
就具体某家制造业企业而言,则是在整个行业的盈利点中找准自己的盈利点,这一切正是商业模式所解决的问题。
(这个好深奥啊……)正如马云所说,在新的属于互联网的时代的商业文明中,大规模标准化的制造遭到摒弃,制造者将以消费者的意志为标准进行定制还的生产。
而阿里巴巴就是不断创新的模式,最终打造这样一个以消费者为开端和核心,由消费者、渠道商。
制造商、电子商务提供商的生态系统。
文化创新是标尺在全球化的时代,一个民族的文化复兴,必然要求走出创新之路,创新之路也就是从“文化制造”到“文化智造”的必由之路。
时下文化创意产业的崛起正是“中国智造”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文化创新设计是每个服装品牌的灵魂所在,波司登就是以流行趋势为设计亮点。
制造业管理创新之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的思考
制造业管理创新之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的思考随着全球制造业高速发展,优秀制造企业的不断崛起,制造业管理创新已成为制造业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
然而,制造业管理创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制造业企业全方位、深入地探索创新路径,构建创新生态系统。
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的本质是为制造业企业提供开放、创新的平台,使得创新成为制造业企业内部自我驱动、外部共建共享的活力源泉。
下面从五个方面作出具体思考:一、构建创新文化构建创新文化是制造业企业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的基础。
创新是一种渴望、一种精神,只有形成共识才能保障整个组织对创新的支持、执行和推动。
因此,制造业企业需要塑造开放、创新、进取的企业文化,倡导勇于探索、敢于尝试、勇于创新的企业价值观。
二、构建人才培养体系人才是企业创新的源动力,只有人才培养与人才激励相结合,才能形成强大的创新能力。
制造业企业需要重视人才培养,通过设置科技创新专项经费、招募高水平人才、重视员工创新思维培养等方式,引导创新人才的成长与共同进步。
三、构建创新合作网络构建创新合作网络,可以实现合资源、合作力、合为一体的提升。
制造业企业需要倡导合作共赢的思想,在自身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与其他制造业企业、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等多方合作,推动创新合作的共进与共融,搭建多元领域的开放式合作平台。
四、引入创新管理模式创新的路径不同于传统的管理模式。
一些先进的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推进企业的创新工作,如扁平化组织架构、快速决策模式、高效协作模式等等。
制造业企业需要借鉴这些经验,适应自身情况,尝试创新管理模式,从而有效推进创新资源的管理和使用。
五、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创新需要有产权保障。
制造业企业需要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合理利用自身的产权资源,创新和推广自己的知识产权,达到保护企业创新成果、提升企业技术和品牌价值的目的。
综上,制造业企业需要构建开放、创新的生态系统,进一步激发内部创新活力,引入外部创新资源,通过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和灵活的管理模式,实现资源共享,展现共同进步,以推动中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机械工程导论论文---中国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思考
中国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思考前言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是一个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主导力量,为国家安全和人民幸福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更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历史证明,每一次制造技术与装备的重大突破,都深刻影响了世界强国的竞争格局,制造业的兴衰印证世界强国的兴衰。
实践也证明,制造业是创新的主战场,是保持国家竞争实力和创新活力的重要源泉。
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需要大力发展制造业,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通过制造业创新升级铸就更加坚实的强国之基。
本论关于中国制造目前的情况,有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值得我们关注,就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当中,2010 年我国再次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
历史上中国曾经是制造业的第一大国,但是大约在1850年前后,中国丢掉了这个位置。
经历了160年,我们又重回制造业第一大国这个位置,这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情。
我们可以通过最新统计数据来更清晰地认识我国是制造大国这一事实:2014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已达22.7多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5. 85%;我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比重超过20%,连续5年保持制造业世界第一大国地位。
在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我国共有100家企业入选“财富世界500强”,比2008年增加65家,其中制造业企业56家(不含港澳台),数量仅次于美国(130多家)。
可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制造业的不断追赶,尤其是近十年来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直接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增强了我国在全球化格局中的国际分工地位。
从统计数据来看,我国制造大国的地位坚实而牢固,但我们距离强国还有- -定差距。
目前,国内外对于“制造强国”的概念和内涵没有统--的描述。
通过对些有代表性的工业发达国家进行梳理和研究,大致上可以将“制造强国”的内涵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是规模和效益并举。
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战略思考
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战略思考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战略思考1. 引言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大国之一,已经在全球制造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然而,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和国内外竞争的加剧,中国必须转变思维和策略,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中国制造强国的战略思考进行深入剖析,并提供个人观点和理解。
2. 中国制造大国的背景和现状中国制造业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低成本劳动力和规模经济的优势使中国成为了全球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然而,这种发展模式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
国内市场的发展不平衡和外部市场的竞争加剧也对中国制造大国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3. 制造强国的定义和特征制造强国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概念,更是一个综合实力的体现。
制造强国应具备技术创新能力、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能力、国际市场竞争力等特征。
为了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中国需要转变发展模式,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升级,注重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的提升,并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核心竞争力的企业。
4. 战略思考之一: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中国制造强国的关键。
中国应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并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创新。
加强国际合作和引进先进技术也是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只有通过技术创新,中国才能在全球制造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生产出更高附加值和更具竞争力的产品。
5. 战略思考之二:质量和品牌建设在过去,中国制造的产品往往以低价和大量出口为主导,缺乏创新和品牌意识。
然而,为了打造制造强国,中国必须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知名度。
这需要企业加大质量控制和管理的投入,建设诚信可靠的品牌形象,并注重产品的研发和设计能力。
6. 战略思考之三:人力资源和技能培养制造强国需要有高素质的人才支持。
中国应该加大对人力资源和技能培养的投入,改善教育体系和职业培训制度。
培养一批技术熟练、创新能力强的专业人才,提升整个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
国家制造强国战略的实践与思考
国家制造强国战略的实践与思考引言:国家制造强国战略是中国当前经济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
其核心是加快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提高整个制造业的竞争力。
本文将从实践和思考两个方面探讨国家制造强国战略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实践篇:当前,国家制造强国战略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从发展效果来看,近年来中国制造业总体实现快速增长,世界制造大国地位不断稳固。
从投入产出情况来看,政府不断加大对制造业的投资,优化制造业环境,创新政策和创新监管方式。
2015年中国政府出台了制造业2025计划,明确制定了并推动了一系列全方位的制造业振兴计划,建立了智能制造等研究院,加强了制造业标准化和认证工作,加强了对中小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力度。
从创新方面来看,当前,中国的制造业正处于提速向纵科技向深层次的方向发展,不断加大研发力度,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新兴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智能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比如,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核心技术还存在较大差距,高端装备中的关键零部件和核心部件依赖于进口,中小企业发展依然不稳定等。
因此,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制造业的整体领导、加强政策制定、深化制造业创新、加强版权保护等方面的工作,进一步完善制造业标准和监管机制,提高技术创造和创意的含量,进一步加强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
思考篇:制造业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力量。
对于中国来说,制造业不仅是经济支柱,也是国际竞争的制高点之一。
当前,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到来,未来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首先,需要加快推进智能化转型,使制造业更加智能化、综合化和高效化。
要深入推进工业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促进制造业与互联网信息融合,形成以智能制造、智能装备等为代表的新动能,并深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努力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先进制造业。
中国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思考[终稿]
中国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思考摘要:改革开放至今, 我国广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实行合资、战略联盟等措施,使制造规模逐渐扩大,能力迅速增强,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依然十分薄弱,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增长与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本文通过对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其从制造大国转变到制造强国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制造业;现状;存在的问题;对策引言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01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19.8%,超过了美国而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其中,装备制造业产值已率先于2008年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
并且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01202.0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
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改革开放的发展,使中国经济规模和综合实力大幅增长,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大幅提升。
1 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近些年,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使大批制造企业日益壮大,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竞争力与日俱增。
但是,中国制造业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许多领域仍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价值链低端,自主核心知识产权少,创新能力低。
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制造业主要依靠数量和价格优势,附加值低,并且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的问题突出。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中非常重要的国家之一,也可以说是世界制造业大国之一。
我国财政收入中的一半都来自制造业,制造业吸收了一半的城市就业人口、一半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制造业在整个中国经济的增长中,尤其是解决就业、创造外汇收入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制造业是中国的比较优势所在,全球制造中心也正在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制造大国。
2 中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首先,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核心技术。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 但产业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薄弱。
在代表制造业技术水平的重大装备制造业中,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缺乏设计和制造成套设备的能力。
我国制造业加工制造能力在国际经济分工中一直处于低位,只能进行转包生产和来料加工,制造的是低附加值及高资源投入和高能耗的产品,高附加值的产品和部件都依靠进口。
我国实施创新战略取得的成果
我国实施创新战略取得的成果
我国实施创新战略取得了许多成果,从多个角度来看,可以总结如下:
1. 科技创新成果,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例如,我国在高铁技术、5G通信、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和创新。
这些成果不仅提升了我国的科技实力,也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 产业升级,创新战略的实施促进了产业升级和转型。
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我国的制造业逐渐向高端制造业转型,提高了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同时,新兴产业如互联网、电子商务、新能源等也得到了迅猛发展,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
3. 创新人才培养,为了支撑创新战略的实施,我国加大了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
建立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和创新平台,吸引了大量的科学家和创新人才回国发展。
这些人才的加入和培养为我国的创新能力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4. 创新政策和体制改革,我国实施了一系列的创新政策和体制
改革,为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例如,设立了一批科技创新基金,加大了对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了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转移体系的建设,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5. 国际科技合作,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科技交流与合作。
通过与国际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我国能够更好地获取国际前沿科技信息,吸收先进技术,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我国实施创新战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仅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也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了新的动力。
创新战略的实施不仅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制造业创新的原则与实践
制造业创新的原则与实践制造业是指将原材料转化为成品的过程,涵盖了从设计、制造到交付的整个过程。
随着科技、经济和市场的发展,制造业越来越需要不断创新来保持竞争力。
本文将分析制造业创新的原则和实践,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市场竞争。
一、创新原则1. 着眼于设计所有的制造过程都始于设计。
从产品外观设计到工程机械的构造设计,设计阶段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最终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因此,企业在制定创新策略时,应重视设计方面的创新。
首先,企业应提高设计能力和水平,注重用户体验和市场需求,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期望。
其次,鼓励设计团队进行创意性的思考,并与研发人员密切合作,以确保产品的高质量和经济性。
最后,引入新技术和新材料,以实现更高效、更环保、更可持续的制造过程。
2. 突破创新瓶颈随着制造业的逐步发展,很多企业在创新方面遇到了瓶颈。
为了突破这种瓶颈,企业应采用多种创新形式,例如技术创新、流程创新、管理创新等。
技术创新是制造业最主要的创新形式,其可以通过引入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和改进现有产品等方式来实现。
而流程创新和管理创新则可以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效率和生产力,包括加强对各个环节的管理,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和加强内部和外部的合作。
3. 关注社会需求面对日益剧烈的市场竞争和消费者需求,制造业企业应不断调整自己的定位和策略,关注社会需求,并根据需求进行产品设计和生产。
例如,随着环保意识的加强,很多企业开始注重制造过程中的资源节约和环保。
通过不断关注社会需求,企业可以提高产品的销售量和市场占有率,从而更好地应对市场竞争。
二、创新实践1. 引入IoT技术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IoT技术应用于制造流程中,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例如,某家制造业企业将其生产过程转向了物联网技术,以提高生产效率并优化生产过程。
通过与物联网技术的结合,企业实现了实时监测和管理生产线,从而减少了生产线停机时间和提高了生产效率。
2. 实施创新管理实现创新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方式,需要企业领导层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支持和配合。
关于我国智能制造业发展的一些分析和思考
关于我国智能制造业发展的一些分析和思考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先进制造技术正在向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智能制造日益成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核心内容。
发展智能制造业是实现制造业升级的内在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中低端环节,产业附加值低。
发展智能制造业已经成为实现我国制造业从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转变的重要途径。
同时,将智能制造这一新兴技术快速应用并推广,通过规模化生产,尽快收回技术研究开发投入,从而持续推进新一轮的技术创新,推动智能制造技术的进步,实现制造业升级。
发展智能制造业是重塑制造业新优势的现实需要。
当前,我国制造业面临来自发达国家加速重振制造业与发展中国家以更低生产成本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双向挤压”。
我国必须加快推进智能制造技术研发,提高其产业化水平,以应对传统低成本优势削弱所面临的挑战。
虽然我国智能制造技术已经取得长足进步,但其产业化水平依然较低,高端智能制造装备及核心零部件仍然严重依赖进口,发展智能制造业也是加快我国智能制造技术产业化的客观需要。
此外,发展智能制造业可以应用更节能环保的先进装备和智能优化技术,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生产制造过程的节能减排问题。
发展智能制造业是拓宽产业施政空间的重要抓手。
我国已编制完成《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并于2011年设立“智能制造装备创新发展专项”,今年3月,我国又出台了《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
分析我国已出台的促进智能制造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可以发现,目前还主要将重点放在智能制造技术及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方面,而智能制造业是将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贯穿于产品的设计、生产、管理和服务的制造活动全过程,不仅包括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还包括智能制造服务业。
因此,要促进智能制造业的发展,应从智能制造技术、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智能制造服务业等诸多领域加以规划和政策扶持。
全球智能制造呈现新趋势智能制造技术的产业化及广泛应用正催生智能制造业。
我国制造业数字化战略思考
在全球 金融危机 的冲击下 ,世界经 济格局和 产业发展 环境 正在 改 变 。随着 先 进制 造技 术 与信 息科 学 、材 料科 学 、管理科 学等学科不 断交叉融 合 ,制造业数 字化趋势 日 渐显现 , 新 一代信息技 术 、高端装 备制造 、 新 能源 、新材 料等领域 的融合发展 面临技术突破 ,新工业 革命正在孕育
字 量取代模拟 量 、用数 字技 术取代传统 技术 ,并 以数字量
作 为设计 、制造和管理的唯一依据 。 制造业数字化 是制造业信息化发 展的新阶段数 字化生
产方式 是先进制造 业的重要发 展方 向。制 造业数字化 是制
造 技术 、计算 机技 术 、网络技 术 与管 理科 学 的交 叉 、融
2 0 1 3 年1 0 月
征 。二 是MRP / E R P 的推 广应 用 :越 来越 多的企 业开 始重
程 ,培育和发展新优势,在新一轮国际产业竞争中赢取主动,
成为促进 中国工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抉择 。
我国制造业数字化的现状与趋势
改革开放3 0 多年来 ,中国制造 业生产总值已发展成为世界 第一 ,未来数十年我 国将实现从工业大 国向工业 强国的转变 , 提 高技术 创新能力和产 品质 量水平成为我国制造业发展 的迫切 需要 。加快制造业数字化 的变革 ,推动从 “ 中国制造 ”到 “ 中 国智造 ”的转 型升级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将发生根本性变化 。 数 字化 制 造技术 在 我 国 已经 取得 大 量应 用数 字化 制造 技 术 实现 从产 品的 设计 、工艺 编排 、产 品制造 、 检 测 、装 配等 整 个过 程的 数字 化 ,缩短产 品开 发周 期 、提高产 品质 量 、增 强企业 竞争 力 。专业就 是实 力 ,精准 就是 品牌 ,我 国政府 组 织 实施 了制造 业信 息化 工程 专项 ,推 动设 计数 字化 、制造 装 备数 字化 、生产过 程数 字化 、管 理数 字化和 企业 数字 化等 方 面 的发展 ,数字化 制造 技术 在我 国 已经取得 大 量应用 :一是 c A D , c A P P / c A E , c A M的 推 广 应 用 ,改 变 了传 统 的 设 计 生 产 、制作 模式 ,已经 成为我 国现 代制造 业发 展的 重要 技术特
制造业管理创新之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的思考
制造业管理创新之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的思考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迅速变化,制造业管理创新成为了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成为了一种新型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就制造业管理创新之构建创新生态系统进行探讨和思考。
一、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的必要性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
目前,制造业各个领域都在实现由“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变,而这一转变需要制造企业具备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传统模式下,创新往往只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局部创新,而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则是一种全局性的、复杂系统的创新,其目的是将创新贯穿于企业的整个价值链中。
1.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创新是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的重要因素,而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可以加强企业各个方面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促进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有机结合。
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可以将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相互融合,进而创造出更多的商业价值。
3.提高企业的创新效率。
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可以促进企业内外部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机结合,并进一步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从而提高创新效率。
4.带动行业的发展。
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可以将企业的创新成果更好的应用于整个行业,并对整个行业产生推动与促进作用。
构建创新生态系统需要考虑到多个方面的因素,其中以下几个方面是非常重要的:1.创新文化建设。
创新文化是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的核心,必须营造出一个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的文化氛围。
企业需要打造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团队,让每个员工都融入到创新的氛围中来,建立广泛的创新共识。
2.创新人才引进。
一个好的创新生态系统离不开人才,企业需要从多个渠道引进高素质的人才,包括引进本领域专家、培养创新型人才、与高校合作等多种方式。
3.创新资源整合。
企业需要将各类创新资源,包括技术、人力、资金、信息等进行整合和优化配置,实现全链路、全方位的创新活动。
4.创新管理机制。
创新过程需要有相关的管理机制进行监控和辅助,企业需要建立创新管理机制,进行创新流程管理、创新成果评价等工作。
你的成就大国工程背后是中国制造观后感
作为你的文章写手,我将根据你指定的主题,撰写一篇有深度、广度和价值的关于“你的成就大国工程背后是我国制造观后感”的文章。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以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的方式来探讨“你的成就大国工程背后是我国制造观后感”,以便你能更深入地理解这一主题。
我会首先介绍“你的成就大国工程”的背景和意义,接着分析我国制造观的影响和作用,然后结合个人观点和理解进行全面总结和回顾。
“你的成就大国工程”是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的一项旨在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举措。
该工程涵盖了各个领域,包括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国际合作等,旨在推动我国向世界科技强国迈进。
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制造观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国制造观强调的是质量、效率和创新,通过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实现我国制造业的升级和转型。
从我国制造观的角度看,“你的成就大国工程”不仅仅是一个国家战略,更是我国制造业的重大机遇和挑战。
我国制造业在不断面临着国际市场的竞争和国内市场的需求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你的成就大国工程”给予了我国制造业更多的创新机遇和发展空间。
我国制造观也对“你的成就大国工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国制造业不仅要求量大好,而且要求质优精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和智能化发展。
从个人观点来看,“你的成就大国工程背后是我国制造观后感”这一主题,我认为我国的成就大国工程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战略,而我国制造观的深入实施更是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对于国家整体发展和国际地位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制造业在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需要不断加强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和开拓国际市场,才能在全球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结回顾,“你的成就大国工程背后是我国制造观后感”这一主题,不仅仅是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更是我国国家整体发展的重要战略。
通过我国制造观的眼光,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你的成就大国工程”在我国制造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据库】人大全文2003年经济类专题【文献号】2839【摘要】日本的生命线,没有制造业就没有信息产业和软件产品。
日本经济【原文出处】中国软科学【原刊地名】京【原刊期号】200301【原刊页号】23~26【分类号】F3【分类名】工业经济【复印期号】200304【标题】关于我国制造业创新战略的思考【英文标题】Some Ideas on the Innovation Strategy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ie sLI Jing-wen, HUANG Lu-cheng(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Beiji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Be ijing 100022, China)【文章日期】2002-10-21【作者】李京文/黄鲁成【作者简介】李京文,黄鲁成,北京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22 李京文(1933-),男,广西陆川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内容提要】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的大背景下,本文分析了我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和压力,提出了迎接这一挑战的发展战略——即制造业创新战略。
这一战略主要包括我国制造业创新的战略目标、获得先进制造技术的战略措施以及如何建立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
【摘要题】部门经济【英文摘要】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China's entry into WTO this paper makes an an alysis on the competition thatChina has from the developed country in manu facturing industries and figures out an innovation strategy for China'sman ufacturing industries to take. The content of the innovation strategy incl udes: the strategic target, key domain ofinnovation, how to update and get advanced technology, and how to establish a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fo r developing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关键词】制造业/发展/创新/战略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development/innovation/strategy 【正文】中图分类号:F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753(2003)01-0023-04一、引言我国已经加入WTO,把一个什么样的制造业带入21世纪、以及怎样实现我国制造业的大发展正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现在有两种观点值得商榷:一种观点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没有必要建立自己的装备制造业,所需要的装备可以从国外进口;另一种观战认为,加入WTO后,我们是经济全球化的参与者,由于我国比较优势(巨大的市场、廉价的劳动力等)以及可能出现的国际惯例大幅度引进,我国会成为全球制造中心。
我们认为,我们既不能放弃制造业,也不能满足于“制造中心”。
确立我国制造业的战略选择,应从我国和全球制造业的现状出发,从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国家经济安全出发,从最终提高我国综合实力出发,我国制造业的战略选择应当是实施制造业的全面创新。
二、创新是制造业面临巨大挑战和压力的现实选择(一)我国制造业面临着巨大挑战1.我国制造业本身和国内条件面临的挑战一是制造业技术及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具有较大差距:在设计方面,CAD 在发达国家已经覆盖了制造业的60%,而我国CAD的覆盖率仅为5%。
在自动化技术方面,发达国家普遍采用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实现了柔性自动化,并向智能化、集成化发展;而我国处于单机自动化、刚性自动化阶段,柔性制造单元和系统仅在个别企业采用。
在管理技术方面,发达国家相继开发并应用了JIT、LP、AM、CE等新的制造模式及MRP、MRPII 等管理技术,而我国制造企业大多未建立现代科学管理体系,绝大部分企业主要强调生产过程稳定、均衡的大批量生产,忽视了生产过程的变化性,面对多变的市场需求,企业无所适从;重视硬件设施建设,忽视企业组织系统的改善和人员素质的提高;重生产技术,轻管理技术;重视信息化,忽视集成化管理,特别是技术、人与组织之间的综合集成(Metasynthesis)[1-2]。
二是产品结构档次低,技术结构落后。
相当一部分市场急需的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如精密仪器、仪表,高档微电子芯片,高档纺织品等)或是空白,全靠引进,或者是开发能力很弱;技术结构落后,一些关键技术和重大技术装备,国内尚不能生产,不得不通过进口来解决,如:为造船业配套的装船设备自给率只有40%;农产品的后加工设备主要靠引进;工业先进国家机床产量数控率已达50%以上,而我国不足5%。
三是市场快速反应能力差。
产品生命周期长,其主导产品平均周期为10年,而美国相当一部分企业实现了“三个三”,即产品设计为三星期,产品试制为三个月,产品生命周期为三年。
四是制造业不能满足国内需求的情况比较严重,机械装备制造业的设备利用率也很低,大约一半的生产能力闲置。
五是主导产品的技术来源大多依赖外国,一半以上的大型企业还没有自己的技术开发中心;我国制造装备绝大部分依赖进口,石油化工装备的80%,轿车工业装备、纺织机械、胶印设备、数控机床的70%,光纤制造设备的100%,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的85%都依赖进口。
从我国制造业的国内环境来看,也存在诸多差距:一是在全球经济向服务业转型的过程中,技术标准竞争和交叉授权的知识产权授权体系日益重要,而我国目前的情况还很难适应这一需要。
二是原来以市场换技术、以市场换资本的做法会因贸易替代投资方式的出现而失效,而装备制造业恰是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行业,因而很难在短期内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中心。
三是随着信息交流技术的成熟,使得市场日益全球化,而电子商务手段的运用,则使得全球供应链管理、采购网络以及物流体系发生了全面重组,而我们在全球物流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很难适应现代制造业对采购网络、物流体系的要求。
四是我们的税收体制主要是生产型的,而不是消费型的,这也很难适应现代制造业的需要。
五是我们的人力资源也不适应现代制造业的需要,主要表现在:掌握先进设计、制造技术的人才供应不足,流失严重;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结构不够合理,多面手、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强的技工严重不足。
2.我国制造业面临着国际制造业大环境的挑战一是面临绿色挑战。
绿色制造是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制造模式,这一模式要求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影响最小,资源使用效率最高。
绿色制造将成为21世纪制造业的重要特征,我国制造业如果不能实施绿色制造,我国的制造业产品将很难适应国际环保管理标准,很难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二是面临WTO的挑战。
从长期看,加入WTO有利于技术、管理和资金的引进,有利于我国产品的出口,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
但WTO协议的本质是降低关税、开放市场。
其直接含义是:政府可以用来保护、扶持国内制造业的手段几乎不存在。
另一方面,在制造业具有竞争优势的发达国家制造业产品,将随着关税的迅速降低,而大举进入我国,这将使国内制造业举步为艰。
三是面临未来制造业模式的挑战。
未来制造业模式的特点是:以技术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多层管理向扁平网络转变;固定制造组织形式向动态组织形式转变;质量符合观向全面满意观转变;集中制造向分散网络化制造转变。
而我国的制造业大多处于转变的前一阶段,极少企业完成了转变的后一阶段。
(二)我国制造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压力还来自于制造业先进国家对本国制造业的大力支持。
由于工业化国家70%左右的财富来自制造业,因此世界工业发达国家都把制定制造业发展战略作为重中之重,对企业管理体制、经营策略、技术手段等诸多方面的新思路、新概念、新技术的研究给予政策和大量资金的投入。
英国政府大力支持工程和技术规划及制造系统工程的研究,英、德、丹麦和葡萄牙共同研究并行工程实施方法。
日本3年前起草了《振兴制造业基础技术基本法》,认为未来的制造业依然是基础产业,必须继续加强。
日本首相的咨询机构“制造技术恳谈会”曾向政府提交报告,强调制造业是日本的生命线,没有制造业就没有信息产业和软件产品。
日本经济产业省还设立了“尖端制造技术研究中心”,专门负责把模具制作等各种优良而熟练的制造技术和技巧存储在数据库里,制作成专家系统软件,以保留传统技术。
新加坡政府在21世纪的发展规划中,继续强调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把制造业和服务业视为拉动经济发展的双“引擎”,并要保持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25%的比重,大力发展电子、化工生命科学等重点制造行业。
美国国防部、能源部、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所以及国家科学基金会共同资助了麻省理工学院“下一代制造”(next generationmanufacturing, NGM)项目。
研究开发了一个力求被广泛接受的制造企业模型,提出了使美国制造业在新的竞争环境中保持领先地位的对策。
面对上述压力,我国制造业必须做出相应对策,要迎头赶上制造业处于领先的国家。
(三)制造业创新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根本选择创新既是制造业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不断提高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根本选择,这一点已被国际理论界和世界主要国家的实践所证实。
玛林赛可·D于2000 年在《国际工业工程》上撰文指出:“在全球经济的巨大变革中,制造业生产能力的重要性对于制造业来说已是第二位的,而具有对迅速变化的环境(新的机会和约束条件)能做出综合反应(管理、产品开发与加工过程)的能力将是十分重要的。
在这种条件下,创新已成为新产品、新技术、全球化的发动机。
如何协调创新和全球化的关系,将是现代制造业必须考虑的一个战略问题[3]”。
美国密执根大学约翰·埃缔E.教授于1998年调查了20个国家的600 家耐用消费品制造商后,从R&D与全球制造业行为的关系上,阐述了R&D(技术创新的前导工作)与全球制造业的关系,发现市场份额的增长与制造业的敏捷程度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而敏捷程度又与R&D 强度具有明显的相关性[4]。
意大利学者于1997 年分析了意大利第二次全国技术创新调查中22,000家制造企业的数据,大部分重要的技术创新支出用于新的机械设备和R&D方面[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