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知识复习笔记提纲: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人民版必修3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课程标准]一.《标准》内容(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标准》分析1.鸦片战争后,首先出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X,继而产生了兴办近代企业以与西方抗衡的洋务思想,最终形成了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代表的维新变法思想。
维新变法在晚清历次变革中最具思想价值,是课标要求学习的重点知识,学习的关键是要理解维新变法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启蒙作用。
2.进入民国之后,有识之士在探索国家富强之路的同时,洞悉旧的思想观念仍在阻碍社会前进的步伐,于是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力图使国人思想再度解放。
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提倡某某与科学,主X以新文化代替旧文化,以新文学代替旧文学,以新伦理代替旧伦理,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产生了巨大影响。
3.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乘十月革命的东风,向国内引入了马克思主义并逐渐传播,最终成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指导思想。
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发挥了巨大作用。
他们在中国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并将其应用于实践,最终使得中国走向独立和富强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的历史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4.本专题阐述了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在对专题内容的学习中,应熟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几个阶段以及各阶段间的关系,了解思想解放潮流中的重要事件和关键人物,同时要探讨思想解放潮流这一重大历史现象对中国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所起的影响和作用。
[课前练习]一.开眼看世界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为首的地主阶级主X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抵御外侮,“师夷长技以制夷”。
二、“中体西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洋务派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巩固清朝统治。
高中历史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专题知识整合讲义 人民版必修3-人民版高二必修3历史教案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对应学生用书P037一、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重要阶段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由器物学习到制度学习再到思想文化学习的三个重要阶段,这些阶段性特征的生成,既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整个世界紧密联系成为一个整体过程中西方对中国的冲击与影响的必然结果。
三个阶段之间存在继承和发展的内在联系,贯穿始终的主线是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
阶段时间主要内容代表指导思想特点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时期器物(西方物质文明)林则徐、魏源;洋务派“中体西用”用西方先进的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挽救民族危机;停留在“器物”学习的表层阶段,并未触动封建制度和旧文化的根基第二阶段甲午中日战争到辛亥革命时期政治制度(西方政治文明)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由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发展为三民主义通过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机,已发展到学习西方“制度”的深层阶段,但对封建文化没有进行全面彻底的批判第三阶段新文化运动时期思想文化,既包括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也包括无产阶级思想文化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前期是民主与科学,后期是马克思主义前期彻底否定封建传统,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在向西方学习的道路上已深入到“思想”的核心阶段,但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倾向;前期没有与工农群众运动相结合二、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中各个派别的比较派别背景阶级属性主张结果评价抵抗派鸦片战争失败,先进的中国人被惊醒由在鸦片战争中主张抵抗的官僚组成,属于地主阶级“师夷长技以制夷”林则徐被誉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著《海国图志》,但未实践启迪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洋务派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由一些有实力的中央及地方“中学为体,西学为创办近代工业、海军、新刺激了民族工业的产生,一中国内忧外患官员组成,属于地主阶级用”“师夷长技以自强”式学堂,但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的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瓦解了自然经济维新派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由一些开明绅士和爱国知识分子组成,属于资产阶级变法维新,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改革教育制度1898年掀起维新变法运动,但最终失败维新变法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潮流革命派《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主要由中小资产阶级组成推翻清政府,结束封建帝制,建立共和国,平均地权1911年发动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激进派1915年,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由一些思想激进的知识分子组成,属于资产阶级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愚昧、迷信;提倡新文学、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旧道德民主、科学的观念得到弘扬,后期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但其仍具有局限性非选择题之内容、措施类设问的解题技巧设问类型具体史实型纵向专题型设问呈现考查某一具体历史事物的内容,如某一改革取得了什么成效,某一政策的内容是什么,等等考查某一阶段历史事物的发展变化,或者该阶段具体历史事物的呈现形式答题模板据材料定位该史实发生的背景→据所学知识推断解决问题或矛盾的意图→结合设问限定组织答案据材料定位专题主旨→据所学知识划分阶段→结合设今日因时制宜新道德之标准。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知识详解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专题主干知识:中国近代前期的思想一个主题:挽救民族危机,向西方学习。
两个方向:向西方学习,向俄国学习。
三个阶段:器物技艺(经济)→社会制度(政治)→思想文化(思想)三个层次的依次递进。
特点:逐步深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具体过程:向西方学习地主阶级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器物)地主阶级洋务派:中体西用(器物)农民阶级:《资政新篇》(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君主立宪(制度)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共和(制度)资产阶级激进派:民主科学(思想文化)向俄国学习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传播(思想文化)二、专题知识详解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2.维新派主要代表人物的主张和贡献:P503.新文化运动的兴起P53(1)兴起背景:①北洋军阀为复辟抵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②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③新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盛行,使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队伍壮大。
(2)兴起过程:①标志:《青年杂志》(后更名为《新青年》的创办);②代表人物及各自独特贡献: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发起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发表《文学革命论》李大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宣传十月革命胡适:提倡新文学尤其白话文,反对旧文学鲁迅:写作白话文小说,批判封建礼教③前期指导思想:民主与科学思想④办学方针:“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⑤运动中心(活动基地):北京大学4.概述(前期)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即四个提倡四个反对P54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即文学革命)。
其中:科学指自然科学和科学精神;民主指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人权思想;旧道德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或儒家传统道德);新道德指以个人主义为核心、自由平等的的资产阶级道德观念;文学革命包括普及白话文,提倡写实文学、通俗文学、大众文学等5.探讨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P55(1)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在民主科学旗帜下对封建专制思想全面进攻,传统的权威被打倒,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必修三第三单元复习提纲__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考点一新思想的萌发维新思想【课程标准】(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高考题例】(2012广东卷39)(27分)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
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
如宋人文集中有“处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
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音译为“格致”。
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
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
”民国初,学界还将science 音译为“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据《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材料二:随着“代议制民主”概念的形成和逐渐流传。
民主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化。
不仅古代“直接民主”是“民主”,而且近代“间接民主”也是“民主”。
随着后一种民主在实践中的不断扩展和完善,它几乎成了人们所知的西方那一个人惟一形态,日常使用的“民主”一词,指的已不是古代直接民主。
——据《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等(1)材料一中的中国古代“科学”一词与何种选官制度相关?程朱理学中“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4分)(2)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12分)(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角度,简要分析“民主”概念变化的原因。
(8分)【知识梳理】一、新思想的萌发:(一)背景(二)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三)影响二、洋务思想:(中体西用思想)1、“中体西用”思想的含义、实质及其实践2、评价“中体西用”思想(见三维设计200页主题一)三、维新思想:(一)背景条件:★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其成因(见三维设计200页主题二)(三)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考点练习】1、秦汉以来儒家思想不断发展。
必修三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知识点详解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1.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萌发的?有哪些代表人物和事件?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有识之士被西方洋枪洋炮从“天朝大国”的迷梦中惊醒,开始睁眼看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人物和事件:林则徐:①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②他将外文资料编译成《各国律例》和《四洲志》③还指导仿制西方战舰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系统介绍西方的历史、地理、科技知识、政治制度。
还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对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2.简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提出的背景、含义,并评价其历史作用。
背景:①西学的传播猛烈冲击着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②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③以曾国藩、李鸿章和张之洞为首的洋务派看到西方船坚炮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含义:“中学为体”是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效仿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历史作用:随着洋务运动的实践,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也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起了促进作用。
3.在中西学体用问题上,洋务派和顽固派有什么不同的思想主张?洋务派:主张在维护原有制度及纲常名教的前提下向西方学习,采用西方的科技,以求“自强”“求富”顽固派:主张原封不动地固守封建伦理纲常名教,反对学习西方技艺。
4.简述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及历史作用。
代表人物:从洋务运动中分离而出,代表人物有冯桂芬、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
思想主张:最初都持“中体西用”的立场,并身体力行;由于中法战争的结局暴露洋务运动的弊端,后来进而提出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要求。
历史作用:①对引导知识分子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了启蒙作用;②没有形成完整理论,未付诸行动。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1.正确看法〝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1)含义:应用本国先进的迷信技术武装自己,以抵御本国的侵略,使国度走上贫弱的路途。
(2)背景:它是在民族危机的严峻情势下提出的。
鸦片战争中,中国接连失利,使一些爱国知识分子醒悟,末尾丢弃旧观念,注目世界,关心时局。
(3)影响:这一主张集中了新思想的精髓,有力地激起了爱国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热潮。
2.对〝中体西用〞的评价〝中体西用〞即以封建正统思想观念作为国度安身立命的基本,把西学的〝用〞嫁接到中学的〝体〞上,严重削弱了与传统观念相抗衡的力气,冲击了保守的传统思想,为西学在中国的传达发明了良好的舆沦环境。
但是〝中体西用〞是用西方先进的科技来维护清王朝腐朽、衰败的旧制度,违犯了〝只要消费关系与消费力开展水平相顺应,才干推进消费力的开展〞这一原理,注定了以此思想为指点的洋务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
3.鸦片战争中的抵抗派与洋务派抵抗派以林那么徐等为代表,洋务派以张之洞、李鸿章、曾国藩等为代表,厕者既有联络又有区别。
(1)相反点:①二者都是从封建统治阶级中分化出来的,都属于地主阶级;②两者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迷信技术和军事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
(2)不同点:两者目的的侧重点不同。
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即抵抗外来侵略;而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即维护清朝统治,首先是对内对立人民的对立妥协,其次也含有抵御外侮的意图。
4.〝中体西用〞与维新变法思想的比拟5.早期维新思想与康梁维新思想6.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达的缘由(1)基本缘由是事先的中国曾经具有了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
一战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开展,中国工人阶级的生长壮大和工人运动的深化开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达提供了经济条件和阶级基础。
(2)从客观上说,中国是事先世界上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最尖利的国度之一,中国的民主革命需求马克思主义这样一种先进的思想来指点。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
高考历史备考笔记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考纲要求】1、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2、新文化运动;3、孙中山的三民主义;4、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
5、科学发展观。
◇【课程标准】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探讨其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影响;3、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所起的作用;4、概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的基本内容,在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指导了中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建了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以邓小平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人民从此富起来了!在世纪之交国际国内形势出现许多新变化、新问题的关键时期,以江泽民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知识整合】一、“顺乎世界之潮流”1、“睁眼看世界” (地主阶级抵抗派)A、背景:(1)鸦片战争前,清朝长期实行闭关政策,并且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对世界大势一无所知;(2)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日益加剧;(3)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扩大,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逐渐传入中国;(“西学东渐”);(4)为了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
B、代表人物及主张2、维新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1)、早期维新派背景: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2)、维新思潮A、背景:a、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随之壮大b、甲午战败,一方面民族危机加深,另一方面证明“中体西用”洋务运动的失败c、西学的不断传播。
B、维新派主要代表人物(见上图表)。
☆康有为为什么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康有为主观上想减小维新变法的阻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导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始终弱小;●与康有为的个人经历、学问素养也有一定的关系。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复习要点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复习要点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复习要点(第一课)西学东渐与维新变法思想●了解魏源、林则徐、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1、地主阶级抵抗派代表: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2、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君主立宪,三世说)、梁启超(变法图存)、严复(用民权否定君权)。
主张: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其中康有为把社会划分为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个发展阶段;梁启超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严复批判君权论,阐明民主君仆、主权在民的道理。
●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1).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2).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抨击封建思想文化促进人民的觉醒(3)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第二课)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标志:1915年《青年杂志》(《新青年》)创刊2、主要内容: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味、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新发展:十月革命后宣传马克思主义3、认识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作用: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的旧文化的斗争。
动摇封建思想统治地位,起到思想解放作用,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
为马克思主义传播、自然科学发展奠定基础(第三课)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开始传入、广泛传播到成为主流思潮这一过程中的主要史实。
1、传入: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
2、传播:(1)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出版《马克思研究专号》,并刊登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全面介绍马克思主义。
(2)广东杨匏安也发表文章《马克思主义——一称科学社会主义》(姊妹篇)(3)各地出现了一些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
近代中国历史上三次思想解放潮流知识梳理
近代中国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1.基本线索:学习西方物质文明──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学习西方民主精神和科学态度──接受马克思主义──“走自己的路”──文革结束后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演变历程:(一)19世纪40~60年代:主要学习西方物质文明。
(1)内容:①魏源、林则徐主张“向西方学习”;②洪秀全、洪仁玕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③洋务派与顽固派论战。
(2)特点:①先进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农民革命领袖探索救国道路;②向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③显示出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起步;④“师夷长技”、深受工业革命的影响;⑤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新阶段。
(1)内容:①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顽固派进行论战,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使一些知识分子摆脱封建思想束缚,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②1905-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立宪保皇派之间展开论战,争论的核心问题是要不要以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
结果,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高潮的到来。
(2)特点:①中国先进分子在认识西方问题上进入到了一个更深的层次;②由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④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学习西方的经济、政治制度已从书本和口头上变为了资产阶级的实际行动,相继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④从学习日本走改良道路转变为学习欧美走革命道路。
(三)新文化运动前期:发展到学习西方民主精神与科学思想。
(1)内容:1915年开始的民主科学与尊孔复古的论战,陈独秀等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以西方民权、平等和进化论思想为指导,大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精神和科学态度,极大地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形成中国近代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为中国革命新时期的到来准备了条件。
2020年高中历史专题3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专题整合拓展课件人民版必修3
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建立君主立 宪制,发动了戊戌变法;革命派 主张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建 立民主政治,发动了辛亥革命; 激进派提倡民主与科学,掀起新 文化运动
时期
特征
表现
无产阶级向俄国学习,以马
经历了学俄国“走十
从五四运
克思主义为指导,掀起了新
月革命道路”到“走
动至新中民主义”,以暴力革命推翻君 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他们建立了资产阶级 政党,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和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 了中华民国。
然而,上述三派的主张和实践都无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的性质,也不能使人们摆脱受剥削受压迫的境况。
二、列表比较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中的各个派别
派别 背景 阶级属性 主张 结果
评价
变法维
甲午战争
1898年掀
由一些开 新,兴
后,帝国主
起戊戌变
明绅士和 民权,
义掀起瓜分
法运动,
维新
爱国知识 实行君
中国的狂
但慈禧太
派
分子组 主立
潮,中国民
后发动戊
成,属于 宪,改
族危机空前
戌政变,
资产阶级 革教育
严重
最终失败
制度
是一次救亡 图存的爱国 运动,是近 代中国一次 思想解放潮 流
思想基础,
后期宣传马 始宣传马
逆流 级
但存在片面
克思主义 克思主义
性
三、列表比较中国学习西方的阶段特征
时期
特征
表现
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
学习西方仅停
鸦片战争至
以制夷”;洋务派坚持“中学为
留在“器物”
甲午战争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专题学习总结人民版必修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专题学习总结人民版必修1.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阶级派别及其主张和实践结果2.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一个主题、三大特征、四个阶段及各阶段特点(1)一个主题: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其实也就是要解决“中国向何处去”这一历史课题。
(2)三大特征①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②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
③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例如新思想的萌发、洋务运动)到主动接受(例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3)四个阶段及特点①第一阶段: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
特点: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挽救民族危机,停留在“器物”的表层阶段,对封建旧文化的根基并未有任何触动。
②第二阶段: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
特点:不仅要学习西方技术,还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通过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机,已发展到学习西方的“制度”的深层阶段,但对封建文化没有进行全面彻底地批判。
③第三阶段:从1915年至1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
特点:彻底否定封建传统,清算封建制度的根源,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在向西方学习的道路上已深入到“思想”的核心结构,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达到了高潮。
存在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偏向,前期也没有与工农群众运动相结合。
3.维新变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对待孔子和儒家思想的态度的不同及评价(1)维新变法运动①态度: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运动创造历史根据。
②评价:康有为把孔子当作中国改革的先师,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这是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根源。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复习提纲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复习【课程标准】(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课标解读】1.近代思想最大的特点是西方资产阶级观念和思想传人,冲击着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向西方学习是近代前期进步思想的主流。
2.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新文化运动-学习马克思主义,从器物、制度层次深入到思想文化不断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填空题】第1课西学东渐与维新变法思想1、,中国的有识之士被西方洋枪洋炮惊醒,开始睁眼看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2、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将外文资料,编译成《》和《》。
3、魏源编成《》,系统介绍西方史地和科学技术知识以及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提出“”的思想,对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4、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清政府内部以、和张之洞为首的洋务派,主张“”、“”。
5、,洋务运动兴起。
的失败,使洋务派“自强”的迷梦彻底破灭。
6、,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在知识分子中逐渐产生了早期,代表人物有、和郑观应等。
他们政治上主张,设立。
经济上主张,与外国人商战。
7、,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
主要代表人物有、、等。
其中把儒家今文经学中的“三世说”和结合起来,这一思想被称为是“思想界之大飓风”。
8、维新思想的宣传,遭到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引发了一场激烈的论战。
双方论战焦点是要不要,要不要、实行,要不要、改革。
其实质是一次同的正面交锋论战,是中国近代历史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9、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实行变法,这就是。
因慈禧太后代表顽固派发动“戊戌政变”而变法失败。
2020届高考历史艺考生复习知识总结和典例训练:第34课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第 34 课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一)地主阶级抵抗派(19世纪40、50年代)——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1、背景:(1)天朝上国在鸦片战争中惨败(2)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加剧(3)中国跟世界联系加大(4)先进中国人积极寻找抵御外来侵略和强国富兵之路2、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3、核心内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寻求强国之路4、目的:重新认识世界,寻求强国的道路5、代表人物: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6、评价:(1)积极:开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第一步,使开眼看世界思想成为社会潮流(2)消极:仅仅局限在个人行为的学习,带有政治指向性和实践性的活动不多。
(二)地主阶级洋务派(19世纪60—90年代)——中体西用思想1、背景:(1)第二次鸦片站周,面对内忧外患(2)清政府内部洋务派主张改变现状2、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3、结果:洋务派胜利,19世纪60年代——90年代兴起一场“师夷长技一自强”的洋务运动4、评价:资*源%库(1)积极:冲击了传统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2)消极:仅仅局限于学习西方的物质文化层面(三)资产阶级维新派(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发对帝国主义,发展资本主义,改良清政府,实行君主立宪制)1、早期维新派(1)产生:19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洋务运动发展和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从洋务派中分离出早期新派。
(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3)思想主张:设议会、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工商业(4)影响:①为以后的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对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了启蒙作用;②但没有形成系统理论,更没有未付诸实践2、康梁维新派(1)背景:①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加重;②19世纪末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本阶级力量壮大;③先进人士进一步觉醒(2)代表人物及主张①康有为:A.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B.主张:借用孔子权威来传播西学,宣传变法的必要性C.特点:把西方的政治学说懒惰儒家思想相结合,为维新变法提供理论依据(康有为为什么要借助儒家外衣?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减轻变法的阻力)②梁启超:积极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1.正确认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1)含义:利用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自己,以抵御外国的侵略,使国家走上富强的道路。
(2)背景:它是在民族危机的严峻形势下提出的。
鸦片战争中,中国接连失利,使一些爱国知识分子觉醒,开始抛弃旧观念,注目世界,关心时局。
(3)影响:这一主张集中了新思想的精髓,有力地激发了爱国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热潮。
2.对“中体西用”的评价“中体西用”即以封建正统思想观念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把西学的“用”嫁接到中学的“体”上,严重削弱了与传统观念相抗衡的力量,冲击了保守的传统思想,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沦环境。
但是“中体西用”是用西方先进的科技来维护清王朝腐朽、没落的旧制度,违背了“只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才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这一原理,注定了以此思想为指导的洋务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
3.鸦片战争中的抵抗派与洋务派经济创办近代机器工业(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发展农业、工业、商业,改革财政文化开办新式学堂,派幼童出国留学设新式学堂,派留学生;废八股军事创办军事工业,筹建近代海军征兵、练军实质(1)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端;(2)地主阶级自救运动(1)中国近代化深入制度层面的首次尝试;(2)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结果及评价(1)“中体西用”和洋务运动最终都失败了;(2)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1)民族资产阶级软弱,仅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遭到封建顽固势力的反扑而失败;(2)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传播5.早期维新思想与康梁维新思想类别早期维新思想康梁维新思想区别只是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一些改革主张,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没有付诸实践不仅提出了改革的具体方案,还为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历史依据,使变法思想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三单元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及理论成果和科教文化第1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形成体系把握要点有关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4个关键点(1)两个基本原因:列强侵略、民族危机。
(2)一个主题:学习西方、抵御外侮,谋求民族独立、富强。
(3)三个层次: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三个层次。
(4)两种态度: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维新派与激进派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课题(一) “中体西用”和维新思想[回扣教材知识]一、新思想的萌发(地主阶级抵抗派)二、中体西用(地主阶级洋务派)以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为代表三、维新变法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派)1.早期维新思想2.康梁维新思想(1)背景:政治上,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经济上,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思想上,早期维新思想,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2)代表(3)实践:戊戌变法。
3.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做出的贡献[进补课程知识]一、“师夷长技以制夷”与“师夷长技以自强”1.相同:都代表地主阶级利益;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都主张学习西方科技。
2.不同(1)具体目的不完全相同:前者突出抵抗侵略,后者首先是为了镇压人民革命。
(2)主张的实践程度不同:前者几乎没有具体实践,后者则进行了长达三十多年的实践活动。
二、康梁维新思想与早期维新思想的关系1.联系:康梁维新思想是对早期维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都是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都是爱国和进步的。
2.区别:早期维新思想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和付诸行动,而康梁维新思想不仅提供了具体的改革方案,使变法思想形成较完整的理论,且与挽救民族危亡结合,发展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
三、从鸦片战争至19世纪末向西方学习的特点[探究重难知识][材料] 老是天下第一,天下就是中国,中国就是天下,那时候中国没有世界的概念,中国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大,认为自己是一个中心,周边都是自己的属国。
但是魏源能够看出中国已经不行了,要“师夷”,这个口号的提出就代表着一种叛逆性。
——《复兴之路》[问题]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界出现变化的原因,并论证“要‘师夷’,这个口号的提出就代表着一种叛逆性”这一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考纲要求】1、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2、新文化运动;
3、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4、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
5、科学发展观。
◇【课程标准】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
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
展中所起的作用;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探讨其对中国近代思想
解放的影响;
3、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所起的作用;
4、概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的
基本内容,在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核心的中
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指导了中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建了
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在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时期,以邓小平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第
二代领导集体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领导改革开放
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人民从此富起来了!
在世纪之交国际国内形势出现许多新变化、新问
题的关键时期,以江泽民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第
三代领导集体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知识整合】
一、“顺乎世界之潮流”
1、“睁眼看世界” (地主阶级抵抗派)
A、背景:(1)鸦片战争前,清朝长期实行闭关政策,并且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对世界大势一无所知;(2)鸦片战
争前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日益加剧;
(3)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扩大,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逐渐传入中国;(“西学东渐”);(4)为了了解西
方,抵御外来侵略。
B、代表人物及主张
2、维新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
(1)、早期维新派背景: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2)、维新思潮
A、背景:a、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
力量随之壮大
b、甲午战败,一方面民族危机加深,另一方面证明“中
体西用”洋务运动的失败
c、西学的不断传播。
B、维新派主要代表人物(见上图表)。
☆康有为为什么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
●康有为主观上想减小维新变法的阻力;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导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始
终弱小;
●与康有为的个人经历、学问素养也有一定的关系。
★、有哪些核心因素推动了维新运动的深入发展?
1、社会因素:甲午战争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破产;《马关条约》的签订加剧了民族危机。
2、经济政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使19世纪末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
C、维新变法思想对近代社会的作用:
a、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
b、反对封建专制,抨击封建文化;主张兴民权倡西学,促
进人民觉醒,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3、民主共和(资产阶级革命派)
A、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方案的实现:
(1)、民主共和国方案的提出:1894年兴中会”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2)、确立:1905年同盟会“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3)、初步实现: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的成
立;
B、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
★、时间:1905—1907年阵地:《新民丛报》(维新派)——《民报》(革命派)
★、内容:a、要不要推翻清政府 b、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 c、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性质:资产阶级不同派别就中国实行何种政体的论战
★、影响:大大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逐渐深入人心,为民主革命的爆发做好了准备,壮大了革命的阵
营,形成中国近代又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C、比较维新派与革命派救国方案的异同
★、同:(目的)①、向西方学习,使中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②、主张改变封建专制制度③、挽救民族危机
★、异:(方式、政体)维新派主张实行维护清王朝统治前提下进行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
★、革命派主张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二、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政治方面: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
★、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根本) ★、思想方面: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而袁世凯则掀起尊孔复古的逆
流。
(直接原因)
2、兴起与概况:
★、兴起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其阶级属性是什么?(前期是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后期的李大
钊等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
)
★、运动中心:北京大学——原因:蔡元培的学术方针,新文化运动的干将汇集北大
蔡元培的学术方针:“兼容并包、百家争鸣”其实质是让新文化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
★、前期指导思想:民主和科学
3、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
B、旧道德主要是指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其核心内容是三纲五常
新道德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
C、1917年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并
提出“须言之有物”等文学改良八项主张;鲁迅出色的把反
封建旧礼教的革命内容与白话文的形式结合起来树立了新文
学的典范,成为文化革命的主将。
D、新文化运动后期竭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是因为辛亥革命及其
之后反对北洋军阀的失败,使人们渐渐认识到单纯意义上的
资产阶级革命已难以完成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俄国
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是中国一些先进的知识
分子开始接受并宣传马克思主义
4、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①、新文化运动前期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旧文化的斗争。
(性质)
②、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前期最大的功绩)使人们的思想获得空前的解放。
③、弘扬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④、形成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⑤、同时,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在批判封建正统思想的过程中,对东
西方文化某些提法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的肯定的片面性。
(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