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晚读材料 传统文化

合集下载

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题复习——材料作文:《乡土中国》材料(含解析)

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题复习——材料作文:《乡土中国》材料(含解析)

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题复习——材料作文:《乡土中国》材料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土,地之吐生物者也。

——《说文解字》土里生长的不只是庄稼,还有习俗、文化……——《乡土中国》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费孝通《乡土中国》中有这样一句话:做子女的得在日常接触中去触摸父母的性格,然后去承他们的欢,做到自己的心安。

(2)电影《流浪地球》中,在国际空间站执行任务的刘培强,希望启动亲人通话功能让儿子刘启回到保护人类的地下城。

刘启说:“跟他有什么好说的!”“你有什么资格替我做决定!”(3)在面临选科的时候,一学生与父母之间发生了矛盾冲突。

父母希望他能选择物理,而他坚持选择了历史。

为此父母非常生气,说他不听劝告;该生则委屈地说父母不理解自己。

你如何看待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关系?请根据上面三则材料写一篇文章。

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题目自拟,不得套作,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用“土”来形容不合潮流的事物,但当某些“土”的东西渐渐消失时,人们又帐然若失。

《乡土中国》说,土里生长的不只是庄落,还有习俗、文化……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拟标题:不得抄袭。

4.阅读下列文字,根据材料作文。

费孝通的学术著作《乡土中国》入选2020秋季部编版教材,乡土文化成为高中生的必修课程。

90后女孩李子柒制作的乡土美食、传统工艺视频,引发了网民极大的关注;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乡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令人忧虑,著名作家冯骥才感叹:“我国的很多传统村落,就像一本厚厚的古书,来不及认真翻阅,就已经消亡了。

”阅读上述材料,你对“ 乡土文化”有怎样的思考与体验?请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5.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高中语文必修上第3单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文内容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上第3单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文内容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上第3单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文内容梳理摘要:
1.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
2.老师的讲课方式和风格
3.作者对语文课的喜爱
4.大学选工科后无法再上语文课的遗憾
5.对英语课的痛苦感受
正文:
今天上了这学期的第一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

课程内容丰富,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

老师上课讲的很幽默风趣,说的非常有节奏,不认真听会以为是在说相声呢。

我一直很喜欢上语文课这类的课,但是上了大学后因为选的工科,所以没有了最喜欢的语文课。

感觉生活都缺点意思呢。

当年高考我语文考的还很不错的呢,英语没及格,却还要日日接受它的摧残,想哭TT。

虽然现在的专业并不是自己最喜欢的,但我仍然热爱文学和语言。

在工科的学习之余,我会阅读各种文学作品,偶尔也会写写文章。

高中语文理解性阅读训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理解性阅读训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称谓古往今来,名目各异。

区分壤隔,称谓不同1.名、字古人一般有名有字。

“名”是指个人的符号,带有个人的烙印,一般是在孩子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

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成年,然后有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开始有字。

一般名与字都有意义上的联系,如班固字孟坚,张衡字平子,韩愈字退之,朱熹字元晦。

有的人有几个字,如唐代草书书法家张旭字伯高,一字季明。

名与字的使用有别,名供长辈呼唤,字则供平辈和晚辈称呼。

2.号古人在名和字之外,往往还有“号”,又叫“别号”。

名、字不是自己所取,而别号则多为本人所取,用以表达自己的情趣、寄托。

如欧阳修晚年号“六一居士”。

3.谥号古代王侯、名臣死后,朝廷往往根据他们生前的德行,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这就是谥号。

谥号有三种:一种属褒扬性的,如文、景、惠、昭等,如汉文帝、汉景帝都是褒扬性的谥号;又如韩愈成就卓著,谥文,有韩文公之称。

第二种是批评性的,如厉、炀,称奸臣秦桧为“谬丑”就是一种“恶谥”。

第三种是表同情的,如哀、怀等,如鲁哀公、楚怀王。

4.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

5.称郡望郡望即郡中的显贵家族,如魏晋时清河的张氏、太原的王氏,两晋南朝时琅邪王氏、太原王氏、会稽谢氏、汝南周氏等。

以郡望自称或称人,在古代很常见。

6.称官名以官名相称在古代相当普遍,一般是在所任各官中取其官阶最高的来称,以表示敬重。

如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7.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

如贾谊曾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

名篇精华理解性背诵—口诵心惟,唇齿生香高中1.《诗经·氓》(1)在《氓》中,女子以桑树的凋零比喻夫妻情意的淡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每天都早起晚睡,辛勤劳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9届高三二轮复习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课件(31张)

2019届高三二轮复习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课件(31张)
答案
二、传统文化经典中思想观点的分析与比较 1.要立足于对材料的整体把握与理解。如果缺少整体的把握和理解, 分析、评价就容易片面,不够全面、准确。如:“简述以上材料内容的 联系,并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把握每一则材 料的内容,还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联。 2.进行合理、到位的分析和评价。评析的结构通常为“是什么—— 为什么——怎么样”。先点明观点,再结合材料阐述理由,最后指出观 点的价值、意义或作用。分析不能脱离材料,要有理有据。有多个理由 的,要分点表述。
答案
回顾反思
1.传统文化经典中最重要的是《论语》,对其中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 自己是否完全理解与把握?
2.答题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分析,应如何展开分析呢?
借题发挥 突破核心
一、传统文化经典中思想观点的理解与概括 1.要了解并储备经典著作的主要思想体系及其内涵。如孔子的“仁 政”“克己复礼”,孟子的“大丈夫人格”,墨子的“非攻兼爱”等, 它们是阅读与答题的根本基础。 2.要读懂材料的文意,主要是抓住与题目有关的关键词句。 3.用好“综合”“抽象”“转化”三种概括方法。 ①综合。把多则材料中分散的词句筛选出来,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归 类分点。
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语段①中,孔子认为应该和_中__行__(_中__道__) 之人交往,至少也该和_狂__狷___ 之人交往。
答案
2.简要分析“礼之用,和为贵”“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 亦不可行也”中体现的儒家思想。 答案 儒家认为礼的运用,最高境界是和谐。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 能为了和谐而放弃原则,一味求和,我们应该把握好做事的尺度,求和 谐而不能无原则地混同。
答案
10.结合材料简析君子“不忧”或“不惧”的内涵,并说说它的现实意义。 答案 (示例一)君子“不忧”指内心没有忧愁。这是仁者爱人、心怀大 志的精神追求,即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现代社会物欲横流、 诱惑众多,我们修炼自己的内心,不去计较个人得失,用一种仁义的 胸怀去抵挡外界带给自己的各种影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示例二)君子“不惧”指内心不害怕。这是勇者处变不惊、舍身取义的 精神情怀,即便处境险恶也绝不贪生怕死。现实中每个人的人生道路 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当各种风险挫折来临,拥有一颗勇敢的心,保持 心灵的镇定,不卑不亢,人生总会充满阳光。

【高中现代文阅读】中国传统文化 阅读答案(安徽高考语文试题)

【高中现代文阅读】中国传统文化 阅读答案(安徽高考语文试题)

【高中现代文阅读】中国传统文化阅读答案(安徽高考语文试题)(安徽)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一是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二是国家一体,即由国及国的宗法社会政治结构。

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体系。

因为家族宗法血缘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人伦关系,这种关系的扩展就形成了社会伦理关系。

家族本位的特点,一方面使得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在家国一体社会政治结构中,整个社会的组织系统是家族—村落—国家,文化精神的生长路向是家族—宗族——民族。

家族的中心地位使得伦理在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生活是严格按照伦理的秩序进行的,服式举止,洒扫应对,人际交往,都限制在“礼”的范围内,否则便是对“伦理”的僭越。

这种伦理秩序的扩充,便上升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基础——家长制。

家长制的实质就是用家族伦理的机制来进行政治统治,是一种伦理政治。

与此相适应,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便处于中心地位。

中国哲学是伦理型的,哲学体系的核心是伦理道德学说,宇宙的本体是伦理道德的形而上的实体,哲学的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

因此人们才说,西方哲学家具有哲人的风度,中国哲学家则具有贤人的风度。

中国的文学艺术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

“文以载道”,美善合一,是中国文化审美性格的特征。

即使在科学技术中,伦理道德也是首要的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科技的价值观是以“正德”即有利于德性的提升为第一目标,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

因此,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特点是强调真、善、美统一,而以善为核心。

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

而人之所以能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有道德,因而中国文化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道”,以及遵循这种“道”而形成的“德”。

老子曾从本体论的高度说明“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的道理。

“尊道贵德”的基本精神,就是强调人兽之分,以德性作为人兽区分的根本,突显人格尊严。

高中语文拓展课——《中国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拓展课——《中国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拓展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方案一、课程依据(一)正视语文的学科特征与教学现状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要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听说读写能力,陶冶学生的品质,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为达到这些目的,老师们可谓八仙过海,各寻其法。

可我们常听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抱怨:最没味的就是语文!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应试教育将语文课束缚于教材课本,学生学习语文学科也只是徜徉于阅读海洋,很难感受到语文学科本身应该具有的趣味性。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文化敏感语文老师要有效地利用拓展课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内外文学作品,也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进而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审美、感悟能力和文化敏感。

当一个人有了较丰富的文化素养后,观察生活、思考问题、语言表达能力都会相应增强,同时,通过文化拓展课对学生进行道德熏陶,能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化的热爱,让学生构筑起健康的民族文化心理,这一点尤其重要。

可见,语文拓展教学中强化文化性、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一箭多雕,作用不小。

(三)汲取并形成学校的文化底蕴与积淀真如中学是一所已经过了一个甲子的高中,有一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

学校目前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要进一步汲取已有的学校文化营养,形成适合时代发展的学校文化,其中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拓展课程是不可缺少的。

传统文化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它本身是历史的创造和传承,至今仍然保留的传统文化可以说是活的社会“化石”,具有的民族性、集体性和社会性特征,这些特征使其成为群体聚合的内在动力和维系的基本力量。

所以透过课本,衍生课外,了解传统民族文化,从而了解中国文化对于高中生而言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二.课程目标这门拓展课名为《中国传统文化》,它的课程目标也是回望中国传统而来的。

我们中国几千年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谋生,是教我们做一个人,而现在我们的教育现状更多的是专门为了升学,为了职业,为了赚钱,基本人格养成教育都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

高二语文上学期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知识点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点

高二语文上学期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知识点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点

高二语文上学期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知识点总结中
国传统文化知识点
中国传统文化是源远流长的,包括了丰富多样的知识点。

以下是高二语文上学期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一些知识点总结:
1. 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四书,《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是五经。

这些书籍记载了古代中国的道德、政治、文化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思想与智慧。

2.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主张以德治国、以教育为主,倡导仁、义、礼、智、信等美德,并强调人际关系,尊重家长、守礼法。

3. 唐诗宋词:唐代的诗歌以杜甫、李白等为代表,宋代的词以李清照等为代表。

这些诗歌和词作品丰富多样,描绘了社会风俗、人情世态等,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4.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中国古代重视礼仪,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仪式的规范。

例如,尊长、扶弱、负责、以高尚的行为示范引导后人。

5.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寄托了人们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6. 中国传统绘画: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绘画家,如墨斋、吴昌硕等,他们的绘画作品精美绝伦,承载了丰富的文化意义。

7. 中国传统音乐:古琴、古筝、笛子等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代表性乐器,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意境的表达和对自然的感悟。

8. 中国传统戏曲:京剧、豫剧、越剧等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这些戏曲形式不仅在
演艺上有独特之处,也传递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以上是高二语文上学期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一些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新教材选修上册 第2单元 传统文化之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高中语文新教材选修上册 第2单元 传统文化之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3)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答案 “譬如”一词表明堆土成山用了比喻,说明功亏一篑的深刻道理, 只出现喻体,未出现本体,给人很多联想。
1.背景展示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末期,原有的政治规则和伦理道德逐渐被颠覆,
礼崩乐坏,诸侯割据,互相征伐,周王室日渐衰微。孔子对社会的动
荡深感忧虑,希望借助周朝原有的礼仪,重新建立井然的统治秩序,
二、文本理解 1.理解“仁”的内涵 (1)什么是“仁”?孔子的解释是“克己复礼为仁”。请解释“克己复礼” 的内涵。
答案 “克己”是克制自己的欲望,自觉地约束自己;“复礼”是要践 行礼仪,一切言行要纳于礼。前者为内,后者为外;前者为知,后者为 行。总之,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
3.理解“好学”的内涵 (1)请结合《〈论语〉十二章》,说说“好学”的标准或条件。
答案 ①坚定学习的志向,切忌分心于物质享受,以免陷于物欲进而降 低了学习的效果。 ②学习(工作)中应是多做少说。 ③遇到机会,时常向道德高的人学习并改进自己的缺点。
(2)孔子认为“好学”之“学”学什么?请结合第十二章谈谈。 答案 孔子认为,“学”主要是学《诗经》经典。不学诗,无以言。学 习《诗经》,可以培养自己的联想与观察能力,可以锻炼自己的合群性, 不仅可以学到自然知识,还可以用在与父母、国君的相处上。总之,要 “学”的内容很广泛。
(2)两篇道家文选:一篇是老子的文选《〈老子〉四章》,一篇是庄子的《五石之瓠》。老庄的文字 中思想和表达往往有突破常规、俗见之处。从表达技巧上来说,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 辨,直接论述道理;庄子则长于借助寓言,增强说理的趣味和效果。
(3)一篇墨家文选:墨子的《兼爱》。墨子主张没有差别等级、厚薄亲疏的爱。墨子的语言浅近易懂, 结构清晰,逻辑严密,独具风格。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解读与利用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解读与利用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解读与利用作者:黎艳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9年第9期黎艳在高中语文统编教材中,对于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规定,传统文化对于学生创新能力、人文素养、交流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针对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内容提出了新要求,在这一背景下,怎样调整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是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一、高中语文统编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的解读中华传统文化精彩纷呈、博大精深,根据统编教材中的内容,传统文化包括如下几个内容:(一)思想文化从汉代开始,我国形成儒家、道家、释家思想三足鼎立的局面,经过五千年的沉淀,我国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包括几个层面,即“和与中”“刚健有为”“天人协调”“崇德利用”。

在高中语文统编教材中,有大量关于儒家思想、佛道文化、仁礼美德、爱国精神等方面的传统文化。

(二)文学曲艺传统文化有多元化的表现形式,文学便是其中的主要载体,出现在高中语文统编版教材中的文学作品都是精挑细选的,非常具有代表性,如《诗经》、《孟子》、《论语》中的选篇能够让学生对为人处世的道理、人生哲理有新认识,四大名著选篇反映出了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军事、外交问题。

在古代文学中,戏曲也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种类型,我国的传统戏曲涵盖礼仪、舞蹈、军事、服饰、杂技等方面的内容,有宫廷曲调、村坊小曲、传奇故事等,虽然戏曲源自于民间,却也为文学大家的写作提供了大量素材。

如《长亭送别》、《窦娥冤》等,都是曲艺与传统文化的精髓。

(三)地域文化在地域文化内容上,主要为名胜古迹、古代建筑等方面的内容。

名胜古迹一直以来都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我国历史悠久、疆土辽阔,有大量名胜古迹,杭州西湖、桂林山水等著名景观,在我国的历史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吸引大量文人骚客,留下了很多经典名篇巨著。

而不同历史时期,我国的建筑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如夏朝的夯土建筑、魏晋南北朝的佛教建筑等,在不同地区、民族中,建筑也具有显著差异。

高三语文作文强化阅读材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

高三语文作文强化阅读材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

高三语文作文强化阅读材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主题一:优秀的道德品质角度1.仁爱善良(1)仁者无敌。

——《孟子·梁惠王上篇》运用角度:①仁政爱民者,天下无敌。

②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③慈悲心会降伏一切恩怨。

(2)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公孙丑》运用角度:①仁爱善良,要有仁慈、和善之心(侧隐之心——仁)。

②知耻守正,要知道羞耻,恪守正义(羞恶之心——义)。

③谦恭有礼,要谦虚、恭敬,以礼待人(辞让之心——礼)。

④明辨是非,要能辨是非,明善恶(是非之心——智)(3)乾坤由我在,安用他求为?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王阳明(天地万物与我同在,何必向身外寻求?圣贤不过眼前掠过的身影,良知才是我内心的导师。

)运用角度:①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仁爱、良知;②生命需要用自己的良知,拒斥恶念,保持向善的追求。

(4)为浊富不若为清贫,以忧生不若以忧死。

——张潮《幽梦影》(与其为富不仁,不如清淡贫穷。

与其终日忧愁,不如安乐而死。

)运用角度:①富贵当与仁爱善良相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②生,意味着一种责任和担当,“以忧死”是一种逃避。

③财富绝不是唯一的幸福源泉。

【人物事例】(1)杜甫:身处苦境,心忧天下的诗圣杜甫经过艰苦的辗转流离到了成都。

由朋友们帮助,他在成都西郊浣花溪旁修了几座草屋,那里风景很美,但诗人已经很穷了。

然而身在这种穷困无助、焦虑不眠的苦境中,诗人却没有只想到自己,而是由己及人,想到了千千万万和自己一样的“天下寒士”。

他希望自己能为他们找到千万间广厦,使他们能免于遭受自己目前这样的苦况,乃至于自己一个人冻死也在所不惜。

简析:诗人博大的仁爱胸怀和高尚人格,使得他对自己苦境的描写具有了更为深厚宽广的内涵。

这种优国忧民、为他人着想的崇高品质,使得诗人的许多诗篇得以千古流传。

高中语文知识清单十二 精读传统文化故事,提升阅读写作素养

高中语文知识清单十二 精读传统文化故事,提升阅读写作素养

知识清单十二精读传统文化故事,提升阅读写作素养主题一孝悌仁爱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任务。

(一)子贡辞金鲁国之.法赎人臣妾于......诸侯者皆取金于.府子贡赎之辞.而不取金。

孔子闻之曰:“赐失.之矣。

夫圣人之举事.......俗。

而教导可以施之于百姓,非独适....也,可以移风易身之行也。

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赎人受金则.为不廉,则何以相....赎乎?自今以后,鲁人不复赎人于诸侯。

”(《孔子家语·致思第八》)【文化常识勤积累】①臣妾:古时对奴隶的称谓。

男曰臣,女曰妾。

②府:国库。

【文言断句培语感】1.断句。

鲁国之法赎人臣妾于诸侯者皆取金于府子贡赎之辞而不取金【练牢基础重素养】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辞.而不取金________(2)赐失.之矣________(3)夫圣人之举事..也________(4)可以移风易.俗________(5)非独适.身之行也________(6)则何以..相赎乎________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鲁国之.法/夫圣人之.举事也B.赎人臣妾于.诸侯者/皆取金于.府C.则何以相.赎乎/枝枝相.覆盖D.赎人受金则.为不廉/则.何以相赎乎4.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则何以相赎乎?B.孰与君少长?C.彼且奚适也?D.微斯人,吾谁与归?5.下列句子中与“赎人受金则为不廉”中的“为”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为.天下笑B.不足为.外人道也C.为.民请命D.十两为.一斤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夫圣人之举事也,可以移风易俗。

译文:【自主核对】1.鲁国之法,赎人臣妾于诸侯者,皆取金于府。

子贡赎之,辞而不取金。

2.(1)推辞(2)犯错(3)做事(4)改变(5)适合(6)用什么3.B[A项,结构助词“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项,都是介词,从,向。

C项,副词,偏指,代奴隶;副词,互相。

D项,连词,就;连词,那么。

高中语文必修上第3单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文内容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上第3单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文内容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上第3单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文内容梳理
摘要:
1.介绍高中语文必修上第3 单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文内容
2.阐述课文的重要性和价值
3.提出如何学习和理解这些课文的方法和建议
正文:
高中语文必修上第3 单元的主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这一单元的课文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了古代诗词、散文、名著摘要等多种形式,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些课文的重要性和价值不言而喻。

首先,它们是我国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和理解这些课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其次,这些课文都是古代文人墨客的智慧结晶,它们的语言优美,思想深邃,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那么,如何学习和理解这些课文呢?我认为,首先,学生需要认真阅读课文,理解其内容和意义。

其次,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课文的背景和作者,更好地理解课文。

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背诵和默写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总的来说,高中语文必修上第3 单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文内容丰富,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高中语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的呈现

高中语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的呈现

高中语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的呈现讲“传统文化”绕不过一个前提问题:究竟什么是“文化”?古今中外的学者们做出了各种各样的界定和解释,然而罕有世界公认度较高的准定义。

仅举两例参考,十七世纪德国法学家普芬多夫提出:“文化是社会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事物以及有赖于人和社会生活而存在的事物的总和。

”十九世纪英国文化学家泰勒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生活里所得到的一切能力与习惯。

”笔者尝试给出一个简单直白的理解:与纯粹的“自然”概念相对,凡是注入了人类社会活动要素的事物都属于文化范畴。

社会活动包括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文化中也难免会有本来是“自然”性质客观存在的载体。

传统文化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自身也是在随着人类社会历史前行的车轮不断地发展变化,有丢弃也有创新,必然地打上了各个时代的深深烙印,因而就难免消极要素甚至糟粕。

传统文化史料极其丰富、精深,今天学校对未成年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必须要弘扬那些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部分,这对教育工作者的辨识取舍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可否认,现在中小学校进行的一些所谓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中,还难免夹杂着一些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信息和材料,是我们应当保持警醒的。

目前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使用的教学材料,多有启蒙教育的“三百千千”、《弟子规》、《笠翁对韵》、古诗词文汇编、“四书五经”摘句甚至《二十四孝》等。

部分学校开发了冠以传统文化类名目的校本课程及教材,部分社会机构编写了针对中小学生的所谓传统文化系列读本,内容上不外乎这些东西的拼凑和选编,质量参差不一,错讹之处多有;而且仅仅依靠这些内容传承传统文化肯定是远远不够的,传统文化也绝不是仅仅从“四书五经”中摘录出的几则章节片断。

一、高中生是否需要文化专题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多余,其实非常有代表性。

增设传统文化课程客观上给高中学生增加了课业量,不是减负而是增负。

这对于部分片面地紧盯子女考试分数、目标完全惟一直指高考的家长而言,恐怕不是一个利好消息。

高一语文《论语》12章与《传统文化》背诵内容

高一语文《论语》12章与《传统文化》背诵内容

高一语文《论语》 12 章与《传统文化》背诵内容(因为本学期时间很紧,有课标规定《论语》12 章背诵内容,还有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背诵任务。

为了使大家明确背诵内容,特别是《传统文化》教材内容较多,庞杂。

为了简约内容,特规定重要背诵内容,如果高一测试,背诵内容以此为依据。

其他内容学生自由阅读就可以。

教师对教材也可灵活处理。

如果有些学校没有安排传统文化课时,课时较紧,那么传统文化背诵可以放入早读,传统文化课不占正常课时。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之《论语》十二章1.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点评】仁,是一个人的内在追求;礼乐,是一个人的外在表现。

没有仁德,外在形式就失去意义。

2.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译文】早上明白了仁义之道,晚上为它去死也可以。

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5.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然后【译文】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恰到好处,才可以成为君子。

6.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译文】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不志向远大且意志坚毅,因为他任务艰巨而路途遥远。

以实行仁德为己任,不是很艰巨吗?直到死才停止追求,不是很遥远吗?”7.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译文】(做事)好比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堆成了,如果停下来,那是我半途而废停下的;(做事)好比用土平地,即使才倒下一筐,如果能继续做下去,那是我坚持不懈做成的。

【点评】进退成败都在自己,不要把进退成败的原因归于外因,而要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8.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中国的传统文化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中国的传统文化

2021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中国的传统文化2021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中国的传统文化?文化是庞大的集合体,可以有不同的划分标准。

按社区分,中国传统文化分乡镇文化、山林文化、江湖文化和都市文化。

乡镇文化指从农村生活方式中生长出来的文化形态,数千年来注重礼教伦常就是乡镇文化的结晶,从中别离出来的是山林文化。

山林是隐士栖身所在。

逍遥自在、复归自然,是他们的中心口号,佛老思想为这种人类态度提供了思辩外壳,不过,人总要生存,衣食住行须来自一定的消费方式。

因此,隐士仍要卷入现实社会关系之中,这常给隐士心态造成二重性。

江湖文化大体由乡镇文化的下层脱胎而出,指浮浪人特别是游侠的活动。

侠没有固定职业,受雇于人,用暴力替雇主完成使命,战国时代常成为贵族政争的工具,构成与国家政权对峙的社会权力。

汉曾大力摧抑。

唐宋以后,侠逐渐分化,一批人以城市为根底,结成帮会,鱼肉平民;另一批人那么占据草泽,打家劫舍。

因其与封建政教法令相抗,有时成为民众对抗压迫的表现形式;而盲目效忠恩主,讲求江湖义气的思想也易为统治权力所利用。

“言必信,行必果〞,“重然诺,轻生死〞,仗义疏财,扶危济困,已升华为社会道德,与士大夫文人宣泄抑郁不平之气的愿望结合起来。

汉魏盛唐诗歌有关游侠的题咏,是这种士人心态幻化的结晶。

宋明理学兴起,任侠带异端嫌疑,侠义传统却在传奇小说、宋之话本、明清演义中获得开展,说明游侠风气向市民心曲过渡,跟鬼神、清官故事一样,是市民阶级软弱的正义感的显影。

都市文化是异质环境里生成的文化形态。

中国古代都市常是封建政府所在地,市民阶级非常软弱。

追逐财利,物质欲望是都市文化的出发点。

利欲观念又会不断演进,财利可进步政治权利,物欲可扩展到性欲、情欲。

中国城市文化在后一方面表现得比拟充分,前一方面不很明显。

市民色彩最浓的话本、戏曲,鼓吹发财致富,称扬自由情爱以致露骨的性描写,高中语文,比比皆是,而民权那么付阙如,要有也仅限于对损害人身、财产、婚姻等现象的揭露,未提到法权原那么上来,更谈不上争取参政权、执政权了。

【高三精品】2019届高三晚读材料(二)

【高三精品】2019届高三晚读材料(二)

2019届高三语文精品晚读材料(二)积累篇【日积月累】读一读,积累下列成语动辄得咎【释义】动不动就受到指摘或责难。

【例句】对大胆试、大胆闯、大胆改的干部,只要忠诚、干净、担当,即便出点纰漏,也不要对他们动辄得咎、全盘否定。

斗方名士【释义】指冒充风雅的人。

【例句】200多年前,在旧式贵族面前,欧洲那些从事工厂生产的企业主们还只是冒充风雅的斗方名士。

200多年后,世界多数国家——从美国到毛里塔尼亚——都拥挤在他们当年开辟的工业中。

豆蔻年华【释义】指女子十三四岁时。

【例句】当时正在苏联学习的烈士遗孤、周恩来的义女孙维世正是豆蔻年华,她和其他留学生一样对大名鼎鼎的英雄林彪十分崇拜。

独具匠心【释义】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的创造性。

【例句】东方园林在城市生态治理上可谓独具匠心,提出“三位一体”生态综合治理方案,即集水资源管理、水域污染治理和水域生态修复、城市景观建设于一体。

独辟蹊径【释义】比喻独创一种风格或新的方法。

【例句】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这位罗马珠宝商独辟蹊径,开始了一场偏离以钻石为基础的传统巴黎珠宝学派的色彩革命。

【古韵寻音】竹石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译文】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还会依然坚韧挺拔。

【赏析】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

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

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和它顽强的生命力;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才长就了一身英俊挺拔的身姿,而且从来不畏惧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的击打。

郑燮不但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在他笔下的竹子竹竿很细,竹叶着色不多,却青翠欲滴,兵权用水墨,更显得高标挺立,特立独行。

所以这首诗表面上是写竹,实际上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风傲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文选粹】
在触摸传统中延续文脉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高涨。

故宫在春节期间推出了“紫禁城里过大年”特展,参观文物展览、逛逛老字号,观看复原的天灯、万寿灯和“紫禁城上元之夜”文化活动引发国人关注,好评如潮。

此举表明博物馆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已经日渐走出“冷宫”,“飞入寻常百姓家”。

故宫也因其独特的创新理念“圈粉”无数。

我们希望文化传播少一点“神秘主义”,多注入创新活水,让传统文化以另一种方式浸润人心。

在触摸传统中延续文脉
(标题即观点,充满温情。

)
①日前,“紫禁城上元之夜”文化活动引发关注,这是故宫首次接受公众预约的夜间开放活动。

活动不仅向人们展示传统习俗的韵味,还邀请劳动模范、北京榜样、快递小哥、环卫工人、解放军和武警官兵、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公安干警等各界代表共同参与,营造出共庆佳节的浓厚氛围。

(开篇点明“紫禁城上元之夜”文化活动引发关注。


②由正月十五的灯会向前回溯,逛博物馆、体验传统文化,日益成为人们的新年俗。

刚刚过去的春节,人们在故宫参观“紫禁城里过大年”文物展览,感受古代皇家过年的气氛;逛逛老字号,在吃喝玩乐中辞旧迎新;观看复原的天灯、万寿灯,想象康乾盛世的景况。

春节7天长假,故宫博物院每天的8万张门票一抢而空,国家博物馆初二到初五连续4天现场观众突破6.5万人次,陕西省300多家文化馆、博物馆新推出79个丰富多彩的主题展览,共有1196万人次参观,游客量同比增长11%……人来人往的博物馆,成为春节前后的另一道风景。

(现实性分析。

以翔实的数据论述春节期间逛博物馆、文化馆,体验传统文化日益成为人们的新年俗。

)③有人说,“博物馆的价值不在于拥有什么,而在于做了什么”。

今年,故宫博物院首次举办“中华老字号故宫过大年”,来自山东、北京、江苏、安徽等10个省市150家老字号企业参展,人们品尝别具风味的传统小吃和特色美食,观赏地方特色的匠心产品和独特技艺,了解底蕴深厚的老字号文化。

正月十五月圆之夜,故宫博物院发出传统文化的邀约,人们可以登城墙、看灯会。

事实证明,中国的博物馆正在与时俱进中加强创新、走近公众,可以办成国际一流水平,成为国家文化的金色名片。

(重要性分析。

故宫博物院在春节和元宵节推出的一系列文化活动深受人们喜爱。


④衡量博物馆的标准,_____ 博物馆融合有形的文化遗产和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传统文化浸润当代生活,也成为趋势。

历史文物并不只是历史的沉淀、岁月的陈酿,不是一个静止的存在,而是寄托着文化血脉的传承,与人们的生活和我们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

博物馆善用优质文化资源,以丰富的活动接续传统,就是要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人们触摸中华文化脉络、感受中华文化魅力、汲取中华文化精髓。

(紧迫性分析。

论述博物馆应具有的功用。


⑤博物馆热的背后,更是传统文化从社会到个体层面的回归,反映人们返本开新的文化心理。

“喜看三春花千树,笑饮丰年酒一杯”“万家灯火同秋月,大地光明不夜天”,春节、元宵节这样的中国传统节日,凝聚了我们祖先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蕴藏着中国人看待世界的智慧。

通过逛博物馆,人们纪念传统节日、触碰传统文化、感受流淌的文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在汲古纳今中有了更多文化自信。

(由现象到本质,论述博物馆热的背后所折射出的社会现实。


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

”在博物馆,人们感受传统脉搏,看到未来的方向。

可喜的是,未来更多的公共文化服务将活化传统,让传统文化照进更多人的内心。

(照应题目,展望未来。


来源:2019年02月20日《人民日报》作者:王珏【时代警语】
博物馆善用优质文化资源,以丰富的活动接续传统,就是要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人们触摸中华文化脉络、感受中华文化魅力、汲取中华文化精髓。

【思维串联】
【考点精练】
1.下列在文中横线处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衡量博物馆的标准,________博物馆融合有形的文化遗产和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传统文化浸润当代生活,也成为趋势。

历史文物并不只是历史的沉淀、岁月的陈酿,不是一个静止的存在,而是寄托着文化血脉的传承,与人们的生活和我们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

A.不是在于其馆藏的丰富,而是在于其多大程度融入人们的生活。

B.不是在于其多大程度融入人们的生活,而是在于其馆藏的丰富。

C.不仅在于其多大程度融入人们的生活,还在于其馆藏的丰富。

D.不仅在于其馆藏的丰富,还在于其多大程度融入人们的生活。

2.读写一体化训练(开放性试题)
传承传统文化,创新是其源头活水。

请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体验,谈谈你对“博物馆的价值不在于拥有什么,而在于做了什么”的认识。

300字即可。

【相关链接】
故宫里闹元宵,让传统文化回归生活
春节前后,故宫频繁成为媒体聚焦的主角。

先是“紫禁城里过大年”展览,让游客体验了一把清朝宫廷年俗的庄重与热闹。

接着一场瑞雪,又使人们津津乐道于唯美的故宫雪景。

元宵节前夕,故宫首次举办的“紫禁城上元之夜”文化活动大受欢迎,热情的游客不但“秒光”全部预约门票,还把故宫门票预售系统都挤“瘫痪”了。

年俗是传统节庆民俗文化的集大成者,在人们纷纷感慨年味越来越淡的当下,皇家里的年俗自然让人充满好奇。

同样,元宵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佳节良时。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辛弃疾一首《青玉案·元夕》,道尽了民间闹元宵的绚丽与浪漫。

那么,在重重宫墙背后的深宫里,元宵夜又是何种景象呢?故宫首次接受公众预约的夜间开放活动选在元宵佳节,游客“紫禁城里看花灯”的热情被引爆,应该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近几年来,故宫锐意创新,力求让文物、文化在民众的生活中发挥最大效益。

一方面是让文物“动起来”,唤醒那些沉睡于深宫、缄默于库房的珍贵文物,让它们尽可能多地展览展示,在与市民游客的对视交流中重焕生机。

另一方面让文化“活起来”,通过文创商品、网络推介,古老故宫已经成为当下炙手可热的“文化网红”,广泛深入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流行文化大潮里一股清丽典雅的源头活水。

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它回到民众之中。

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节庆民俗文化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很容易回归到人们的当下生活,成为日常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近些年来,随着传统节日放假制
度的逐步完善,以及针对传统民俗的挖掘、整理、教育和推广力度不断加大,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重视,与现代节假日、西方“洋节”逐渐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共同构成当下社会生活中的节庆假日体系。

然而,传统节日在过,但距离传统文化回到当下生活,成为日常生活的有机部分还相当遥远。

有人调侃,过传统节日最大的内容就是“吃”——元宵吃汤圆,清明吃青团,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除夕吃饺子。

对不少人来说,除了吃之外,其他的节庆民俗就所知无几,也体验不深了。

事实上,传统节庆不仅仅意味着吃喝,而且是一个文化系统。

比如在除夕,围绕包饺子,就要求一家人分工合作,以饺子为纽带,在协作之中进行情感交流,体验天伦之乐。

在吃喝之外,还有着层次丰富的其他礼仪和文化内涵。

此次故宫的“紫禁城里过大年”展览活动,就以“祈福迎祥、祭祖行孝、敦亲睦族、勤政亲贤、游艺行乐、欢天喜地”六大主题,来全面展现清代宫廷的过年习俗。

其中“吃喝”所占的比重并不大。

如果在当下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过年也能包含更多的节庆活动,蕴含更多节庆文化内容,年节的魅力指数、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无疑都会大大提高。

传统文化回归当下生活,还面临着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生活方式,以及现代人的思想观念互相调适、互相融合的问题。

传统文化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传统社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互相调适的结果。

当社会已经步入现代,传统文化就面临着扬弃和重新阐释的任务。

从东亚一些发达国家,比如日本、韩国的历史经验来看,传统儒家文化能够找到与现代文明的融合之道。

在经济、科技和社会形态都高度现代化的东京,在社区组织、公共生活、邻里互动、节庆民俗等方面,都保留着浓重的传统色彩。

传统与现代互相辉映、相得益彰。

探索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之道,这一任务也摆在文化机构、文化学者的面前。

故宫不但保存着丰富的、以文物为形态的固化文化,其对节庆民俗这种活化形态的传统文化也具有很强的研究和阐释能力。

当故宫把目光投向过年、元宵等传统民俗,它其实还可以更进一步,那就是对这些传统民俗、传统文化进行符合现代文明的扬弃和阐发,使传统文化得以与当下生活互相调适、水乳交融,既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也为当下的现代文明建设增加来自历史的独特贡献。

来源:2019年02月20日《光明日报》封寿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