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5
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4月)月考试题
2019学年下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历史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在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关于中国姓氏起源,唐人柳芳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谥,则文武成宣;氏于事,则巫乙匠陶。
”由此类推,王、侯、公孙等姓氏应源自A.族名B.邑名C.爵号D.官名2.商朝的“外服”大都是迫于武力征服才承认商王的中心地位的,而西周的诸侯是周天子将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形成的。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皇权专制得到加强B.统一国家初露端倪C.血缘政治开始形成D.中央集权体制形成3.在商代早期的甲骨卜辞中,“帝”的卜辞较多,其含义往往指“天神”。
到商朝末期,“宗”类卜辞的增加,“帝”逐渐消失,“帝”成为先王的祭称。
这反映了A.宗教祭祀仪式简化B.宗祛嫡庶关系确立C.人的主体意识增强D.天人合一理论成型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5.分封从本质上来说,仍是社群自治的延续。
同商朝相比,很多西周封国的中下层社会结构并未发生改变,但是出现了上层的并获得天子承认的管理者。
材料主要强调西周的分封制度A.强化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B主要依据血缘来分封诸侯C.实质上仍是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制D.促使中央对地方形成垂直管理6.西周时,周天子作为封国主权持有者以“册封”的形式“委任”诸侯作为地方封国统治的代理人,并非拥有独立主权的诸侯接受周王授权而进行代理统治。
对此解释正确的是A.西周是主权统一的国家B.西周没有出现最高统治权威C.诸侯在封国内独立实行统治D.分封体制以宗法血缘为基础7.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
4学年下学期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右图反映的是公元前8 ~公元前6世纪的雅典贵族政治,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下列关于贵族统治在政治上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占据首席执政官的地位②执政官一直是终身任职③最高权力机关是公民大会,形同虚设④贵族把持了最高决策机关元老院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③④D.①②③2.公元前6世纪雅典的一个年收入150麦斗的平民,它可以( )①参加公民大会②当选“四百人会议”的成员③当选为陪审员④在战争中提供骑兵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3.梭伦改革主要引起下列哪些阶层的不满( )①贵族②工商业奴隶主③下层平民④奴隶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4.下列对梭伦改革历史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B.提高了平民的政治地位C.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利D.使雅典的民主政治最终确立5.据《汉书•食货志》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领国而雄诸侯。”其中所说的“本”是指( )A.农耕经济B.法家思想C.中央集权D轻罪重罚6.下列四位同学关于下图的看法错误的是( )A.中国已经进入“铁器时代”B.扩大了农业垦荒的规模C.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D.直接确立了土地私有制7.商鞅变法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主要表现在( )①统一度量衡②废除“世卿世禄制”③实行二十等爵制④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8.下列关于商鞅变法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以儒家理论为指导思想②宗旨是富国强兵③是一场较为彻底的地主阶级的改革④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习俗等各个领域A.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9.南朝谢灵运曾说:“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倍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汉族对鲜卑族的沉重剥削,导致民族矛盾激化B.鲜卑族对汉族的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C.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D.迫使北魏统治者实行宗主督护制来缓和矛盾10.孝文帝不仅娶汉族士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汉族大地主范阳卢氏家族。这样做的基本出发点在于( )A.缓和民族矛盾B.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C.平息阶级矛盾D.加快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汉化步伐11.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措施有( )①恢复汉族礼仪制度②与汉族通婚③迁都洛阳④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A.①②③④B.①②③C. ②③④D.①③④12.下列有关北魏民族融合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鲜卑劳动者成为中原的农民B.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C.汉族学到了鲜卑族的畜牧生产经验和技能D.鲜卑族原有的文化消失13.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 )A.均输法B.市易法C.方田均税法D.青苗法14.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内容中保甲法作用的评述,正确的是( )A.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增强国防力量B.改变更戍法,提高武将政治地位C.实行兵农合一,保证军粮的供给D.军权更集中,消除割据经济基础15.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相似之处是( )A.以整顿吏治为改革中心B.以增加财政收入为主要目标C.都触犯官僚地主的利益D.改革教育制度,培养变法人才16.通过王安石变法我们可以总结和吸收的一个重要教训是( )A.赏罚必信B.戒急戒躁C.从善如流D.用人得当19.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等人敢于挑战教皇权威,这些活动对欧洲历史发展的突出影响是( )A.确立了新教在欧洲的思想统治地位B.促使天主教在欧洲各国的思想控制彻底瓦解C.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兴起和发展D.打破了天主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控制,促进了思想解放20.16世纪,欧洲掀起了反对天主教的宗教改革运动,宗教改革运动的实质是( )A.新教反对天主教的运动B.一场反对天主教的运动C.资产阶级反对天主教会建立本阶级教会的运动D.是一场在宗教改革外衣掩饰下的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政治运动二.材料解析题(共30分)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商鞅很清楚秦国羸弱的根源在哪里,简单地说是三个“低下”,一个“落后”。三个“低下”,一是生产率低下,二是行政效率低下,三是军队战斗力低下。一个“落后”是生产关系落后。要改革的话,肯定要从这四个方面下重手。——摘编自《“商鞅变法”精神实质的再思考》材料二商鞅变法的主要手段就是从三个方面来弱民,通过弱民使国家崛起。这三个方面分别是愚民、辱民和穷民。——摘编自《秦国是怎样崛起的——重读商鞅变法》(1)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商鞅是如何解决“三个‘低下’”“一个‘落后’”的。(7分)(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商鞅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来实现“愚民、辱民和穷民”。(7分)(3)上述材料反映出商鞅变法的基本理念是什么?(2分)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安石……上万言书,以为:“……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宋史》材料二在王安石的心目中,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是以使用价值为目的,而不是以交换价值为目的,这是跟他前辈人以及当时守旧派的观点相同的。商业重在货物流通,是农民和手工业者与别人交换的纽带,这也是跟他前辈人以及当时守旧派的观点相同的。王安石与守旧派不同点又是什么?有如守旧派认为“谷重而农劝”,那是很消极的;王安石则主张兴修水利、改良生产工具和土壤、鼓励农民安业、大力开垦荒地等,官府要积极参与农事、干预农事。又如守旧派对手工业一向忽视,对商贾力求限制其活动范围和方式;王安石则主张调节日用器物的需要,官府直接参与并干预其商业活动,并在一定程度上采取封建国家控制下的自由放任政策,扶助商业的发展。——育龙网《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指出为此采取的三项具体措施,并分析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特点。(10分)(2)从材料二看,王安石变法的突出倾向是什么?据材料一、二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4分)三.简答题(共10分)23.简述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10分)武威第五中学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历史第一次检测卷参考答案三.简答题(共10分)23.(10分)答案:创建新制(2分),均田制(1分)、俸禄制(1分)、租调制(1分)、三长制(1分);迁都洛阳(2分);移风易俗(2分),包括说汉话(1分)、穿汉服(1分)、定汉姓(1分)、与汉人通婚(1分)、定籍贯(1分)。。
【高中教育】最新高二历史下学期第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高中教育】最新高二历史下学期第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3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1。
《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
”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A。
禅让制B。
井田制C。
分封制D。
郡县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可以看出是周武王将黄帝之后进行分封,故本题答案选C项;ABD不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2。
“陛下”本是对他人的尊称。
“陛”是台阶,称人“陛下”表示谦卑,意思是我不敢直接靠近你,只能站在台阶下和你说话。
但秦以后,“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
这体现了皇帝制度的哪一特点A。
皇位世袭B。
皇帝独尊C。
君权神授D。
家天下【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只能站在台阶下和你说话”,表示地位的悬殊;“‘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表明别人不能用,体现唯我独尊、地位特殊。
故答案为B项。
材料未涉及皇位如何传承,排除A项;CD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3。
3。
某学者说:“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
”“中国之政”主要是指A。
分封制B。
宗法制C。
科举制D。
中央集权制【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通过创立皇帝制度、推行郡县制等措施,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D项正确。
分封制在秦朝时被废除,排除A。
宗法制是西周是创立,被后世沿用,与材料不符,排除B。
科举制是隋唐时期推行的选官制度,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4。
4。
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虽无相名,实有相职。
既有相职,却无相权。
既无相权,却有相责”。
他指的制度应该是( ) A。
秦朝的三公九卿制B。
中学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
历史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梭伦说:“我拿着一只大盾,爱惜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的占据优势。
……我制定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
”那个地址的“两边”最准确的表述应为A.山地派与平原派B.贵族和平民C.贵族奴隶主和海岸派D.海岸派和平原派2.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是A.资产阶级民主政治B.奴隶主民主政治C.贵族专制政治D.平民民主政治3.下列改革中,涉及到教育改革的有①梭伦改革②穆罕默德·阿里改革③王安石变法④亚历山大二世改革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4.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的深刻本源是A.法家政治改革主张的阻碍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C.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D.各国君主为巩固统治支持变法5.战国时期的变法与春秋时期的改革相较,要紧的不同点是A.改革涉及土地制度B.改革涉及赋税制度C.改革涉及军事制度D.改革触及上层建筑6.假设你是一个历史学家,想系统研究中国古代的“法治”思想,应着手研究的第一部文献是A.《秦律》B.《汉律》C.《大明律》D.《法经》年延续了2000连年的农业税走到了历史的止境。
农业税最先始于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8.商鞅变法内容中,直接冲击奴隶主贵族势力的是A.重农抑商B.奖励军功C.成立周密的户籍制度D.制定连坐法9.北魏前期,吏治腐败,民怨沸腾。
为了杜绝贪赃枉法,北魏孝文帝决定( )A.以官吏的政绩决定官吏任期的依据B.对枉法的官吏一概处死C.给百官发放俸禄,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D.对贪赃的官吏重办不贷10.王安石变法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值得品评的话题。
请看下面这两幅漫画,从中你能得出的信息是( )①变法受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②有些反对变法的人混入变法队伍,显现了用人不妥的问题③新法的某些方法如保甲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④变法违抗了历史进展的规律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1.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移风易俗的要紧方法有①易服装②讲汉话③改汉姓④通婚姻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2.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出西阳门外四里,御道南有洛阳大市,周回八里”,这一地域“多诸工商货殖之民。
高中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1.?元史?记载:“至元十三年,初置江淮行省,治扬州。
二十一年,以地理民事非便,迁于杭州。
二十二年,割江北诸郡隶河南,改曰江浙行省,统有三十路、一府。
〞从材料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有①元朝行省的管理区域时有变动②路和府是元朝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③元朝在全国共分设了十个行省,江浙行省是其中之一④元朝的行省设置和调整由中央政府决定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C解析考点:行省制度。
此题用排除法来解,从材料无法得出元朝在全国共分设了多少个行省,材料无法反响出这一信息,排除③,应选C2.清末御史张瑞荫的一份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
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假设内阁,那么权属于臣。
〞这说明军机处①防止了大臣专权②强化了君主专制③取代了内阁权利④扩大了统治根底A.①②B.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答案】A解析考点:军机处。
参军机处导致“有庸臣〞“不至有权臣〞来看,①②是符合题意的。
削弱内阁权利和扩大统治根底,不仅史料未提及,而且不符合史实,排除含③④的选项,答案为A项。
“此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地挑选社会上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
以下文献史料与“此制〞直接相关的是A.三代用人,世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B.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C.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答案】D解析考点:科举制度。
此题主要考察学生解读题干,获取有效信息,比拟、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才能。
根据题干关键信息“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等,此题实际上考察中国古代三大选官制度相关内容——科举制度。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是世官制,B项是察举制,C项是九品中正制〔附属于察举制大类〕,可知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D项是科举制,符合题意。
2021-2022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
秘密★启用前2021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历史试题共6页。
满分100分。
时间10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中英天津条约》规定英国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往,但一直到60年代外国轮船才得以进入长江航线。
外国轮船未能按时进入主要是由于A.太平天国战事的影响 B.上海轮船招商局的创办C.地方官员的极力阻挠 D.清政府固守闭关锁国政策2.严复在评价近代一场战争时说:“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剪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都动摇,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威海之海军大替矣。
”该战之后A.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 B.中国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C.帝国主义加深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程度 D.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3. 武昌起义后,各省代表通过了《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明确实行总统制;1912年2月14 日,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之职,3月8日,参议院表决通过《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内阁制。
联系其目的思考,这一改变的缺陷是A.仿效法国,不符合中国的国情B.时间仓促,缺乏舆论上的准备C.脱离群众,无法获得广泛支持D.因人设法,损害了宪法的权威4. 右图是一份信函,对此信函解读不正确的是A.此信函写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B.“紧急会议”指的是“八七会议”C.“暴动计划”基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D.“贺、叶军队”是指南昌起义部队5. 民国12年,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大会,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保持政治、思想、组织上的独立性;同时希望中国国民党断然抛弃依赖及专力军事两个旧观念。
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人教版高二全册历史试题
某某省临朐县实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4月份月考试题历史说明: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请把第Ⅰ卷选择题部分的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考试结束后,只交第Ⅱ卷和答题卡。
考试时间为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右图是为纪念在塞浦路斯举行的国际会议而发行的梭伦纪念邮票,上面印有梭伦的名言“避免极端”(Noth-inginexcess)。
梭伦改革的措施最能体现他这一主X的是A.确立财产等级制度B.恢复公民大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C.建立公民陪审法庭D.禁止粮食出口并坚决抑制粮食涨价2.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同声赞誉梭伦是“优良的改革家”,是因为梭伦A.推翻王权,以贵族制取而代之B.确立了集体领导的任期制和选举制C.实行改革,将国家引上某某的轨道D.确立“陶片放逐法”,最终确立某某制3.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
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A.重农抑商B.统一度量衡C.迁都某某D.按军功授爵4.商鞅变法规定:私自移动田界,将被处以“赎耐”之刑(强制剔去须鬓,以羞辱之)。
此规定的目的是A.奖励耕织B.重农抑商C.维护井田制D.保护私有财产5.“(商鞅)其法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以为奴婢)贫怠以绝消耗。
”的这一评价强调商鞅变法A.维护了秦国人民的根本利益B.阻碍了秦国商业的繁荣发展C.促进了秦国综合国力的增强D.使秦国走上了穷兵黩武道路6.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哪些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①整顿吏治②颁布均田令③迁都某某④行汉制A.①②③④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④7. 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某项法令,认为它“将笼诸路杂货,买贱卖贵,渔夺商人毫末之利”,该法令是A.青苗法B.均输法C.免役法D.市易法8.下列关于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措施相同点的表述,不恰当的是A.都注重破格使用人才B.都重视农业生产C.均加强对人民的控制D.都改变了旧的土地制度9.王安石变法同孝文帝改革影响的相似点有①都促进了经济发展②都有利于民族融合③都加速了封建化进程④都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④D.③④10.右图是某某改革时期的一幅画,中间是天平,天平的右端向下倾斜,里面装着《圣经》,旁边站着教士,而天平的左端站着的是教皇、红衣主教等,他们被翘起。
重庆市新高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卷(含部分解析)
高二历史试题(分数:100分,时间:75分钟)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45分)1.明清时期,中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城市,这反映了这一时期()A.经济重心南移B.民族交往频繁C.商品经济活跃D.皇权高度集中2.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是中华文明的物质象征。
下列关于它们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新石器时代,中国已经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B.汉代华美轻柔的丝织品为中国赢得“丝国”美誉C.唐代大邑白瓷、邢窑青瓷等釉色光亮,各具风格D.唐宋以来,中国海上对外贸易之路被称为“瓷路”3.安徽省有一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称为“科学与诗意最完美结合”的古村落,是A.绩溪B.宏村C.西递D.北村4.有学者认为,先秦时期,我国存在三大核心文化圈:齐鲁文化圈,主张通过礼义教化实现治理;三晋文化圈,主张通过政刑法制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至于荆楚文化圈,既不主张礼义教化,又不主张政刑法制,而是采取一种相对消极的“与民自化”的措施,实现社会的自然进化。
这反映出()A.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强B.农耕文化相比游牧文化具有优势C.中华文化的多元色彩D.自然地理环境决定文化发展方向5.建安文学的特点不包括A.内容充实,关注现实B.苍凉悲壮,富于进取精神C.慷慨激昂,富有生气D.深入浅出,通俗生动6.有人说,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标志着人类角色的转变,人类从A.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B.食物的生产者转变为食物的采集者C.工具的使用者转变为工具的生产者D.工具的生产者转变为工具的使用者7.17世纪中期以后,中国的茶叶和其他地区的咖啡、巧克力、糖等物品,取代了长久以来由香料扮演的经济和文化的角色,成为远洋贸易的主要对象,并开始成为欧洲饮食生活中的新宠。
这说明A.中国商品主导了欧洲的经济贸易B.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初现C.殖民扩张推动了商业革命的发展D.西欧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变化8.“19世纪下半叶,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
河北省唐县第一中学2024_2025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
河北省唐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殷商时期,巫风充满,祭祀鬼神的现象相当普遍;西周时期,当政者认为,执政必需注意重民众需求即使上帝百神和先公先王也曾是考虑民众愿望的“至上神”。
这一变更说明西周时期( )A.祭祀对象发生变更B.民本思想渐渐显现C.平民地位有所提升D.族权色调日渐深厚2、有学者认为,周代宗法制的逻辑,不是以血缘亲疏定君臣关系之远近,而是以君臣关系抹平血缘之亲疏。
在公共事务中,君不是某个人的兄弟或者叔侄,君只存在于公共性君臣关系中,从而确立了其同等地面对全部人的普遍的公共性。
材料说明周代宗法制()A.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B.具有“公天下”的某些特征C.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D.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统治秩序3. 周代遇重大事情需解决时会实行国人(指城邑及其四郊的居民)会议,甚至某些时候可定夺国君的废立,如《左传·僖公十八年》中记载狄人伐卫,卫侯以国让父兄子弟,众不行。
这反映国人会议()A. 确保了民众参政的权利B. 破坏了正常的分封体制C. 制约了周代贵族的权力D. 巩固了周代的封建统治4、春秋时期,很多在斗争中逃离家园的流亡者和冒险者把中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传播到邻近地区。
在这一过程中,山东半岛及其东北部的沿海平原地区被纳入中原文明的范围,北部和西部边疆也有类似的扩展。
这一过程表明A.百家争鸣初见端倪B.中原文化中心转移C.分封宗法走向瓦解D.华夏文明渐渐扩展5、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相识到人才的重要性。
如齐国规定:“德义未明于朝者,则不行加于尊位;功力未见于国者,则不行授以重禄;临事不信于民者,则不行使任大官。
”材料说明当时A.世卿世禄制被废除B.用人制度适应了现实须要C.奴隶制度被废除D.权力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更6、战国时,封君在其封邑之内有征收租税的特权,但必需接受国君的吩咐。
赵、秦等国封君的“相”往往由国君派遣,主管治理和驾驭兵权。
第三中学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doc
(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1.公元前8世纪以后,雅典贵族专权的威胁主要来自于①平民②奴隶③工商业奴隶主④外部城邦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2.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雅典的首席执行官,他上台后推行的第一项重大改革是A.颁布“解负令”B.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B.. 设立陪审法庭 D.设立“四百人会议”3.梭伦改革规定,废除所有债务,禁止借贷以人身作抵押,这主要是为了A.满足工商业奴隶主的要求B. 实现雅典社会的稳定C.彻底解决平民面临的问题D. 为民主政治奠定基础4. 梭伦注重在制度上和社会风气上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主要表现在()①改革币值与度量衡制②确立私有制,承认财产继承自由的原则③倡导节俭,抑制奢侈浪费④惩罚游手好闲之徒A. ①②③④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5.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实质都是要()A.建立地主阶级专政B. 发展封建经济C.逐步承认土地私有D.消灭奴隶制残余6.商鞅变法最根本的前提条件是()A.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B.新兴地主阶级已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C.秦孝公审时度势取变法强国之路D.争霸战争的形势迫使秦国改革内政7.商鞅推行县治和秦始皇实行郡县制都具有()A.经济制度改革的性质B. 管制改革的性质C.检查制度的性质D.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改革的性质8.商鞅变法哪些内容直接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①. 奖励军工②重农抑商③为田开阡陌封疆④废分封行县制⑤实行连坐法A.①③④B.①②⑤C.②③⑤D.②③④⑤9,.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是()A.北方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B.黄河流域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B.接受了汉族的先进文化 D.巩固了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10.北魏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A.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B.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C.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D.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11.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的是()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③增强国家军事力量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12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者田连阡陌,为国家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表明北宋政府()A.采取抑制土地兼并、重农抑商的政策B.减轻农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D.力图搜刮百姓充实国库13.王安石变法所触及的主要矛盾是()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B.封建国家和大地主阶级的矛盾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D.官僚地主和中小地主的矛盾14.北宋中期兴起变法运动的主要原因是()①北宋统治黑暗腐朽②财政危机的困扰③地方割据势力的威胁④阶级矛盾的突出A.①②③④B. ①②C. ③④D.②④15.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将兵法④市易法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 ①②④16.天主教会规定统一的《圣经》版本的目的是()A.进一步钳制人们的思想B.为了思想解放B.为了繁荣各种文化 D.为了传播各种先进文化17.16世纪,西欧大陆宗教改革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A.文艺复兴使人文主义深入人心B.罗马教廷与西欧各国王权的矛盾激化C.世俗封建主要剥夺天主教的经济特权D.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束缚18.中世纪欧洲的基本政治状况是()①封建割据严重②封建王权衰弱③天主教会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④世俗王权与教会神权处于绝对对立状态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19. 下列对马丁·路德的新教说法,不正确的是()A.新教不再以《圣经》为权威B.新教脱离了教皇的管辖C.新教简化了宗教仪式D.新教允许神职人员结婚20.穆罕默德·阿里大力发展军事方面的措施有()①创办军事工业②实行征兵制③建立海军舰队④派遣留学生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③④21.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英国入侵埃及不同于法国入侵埃及的特点是()A.侵占埃及,建立殖民统治B.联合奥斯曼帝国和扶植马木鲁克势力侵略C.进行科学文化侵略D.镇压人们起义22.下列不属于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土地制度的措施是()A.取消纳税人的免税地B.没收违规宗教地产C.兴修水利,扩大耕地面积D.确立土地私有制制度23.穆罕默德·阿里政治改革的影响有()①结束了分裂割据②加强了中央集权③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④推动了民主制的发展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24.下列有关19世纪中叶俄国农奴制的表述,正确的是()A.农奴制正式确立B.彼得一世允许私营企业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C.农奴开始成为地主的私有财产 D.农奴制危机加剧,农奴反抗斗争激增25.1861年改革推动了俄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 B.导致了农民两极分化严重C.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D.政府采取了措施鼓励农民进行农业投资26.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促进了俄国经济近代化的进程其表现有()①资本主义农业逐渐成为俄国农业的主要成分②国内销售市场不断扩大③逐渐完成了从手工工场向机器工厂的过渡④外国资本逐渐被挤出俄国市场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27.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国内背景是()A.国内局势动荡不安B.新思潮涌动C.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缓慢D.国际地位下降28.之所以称俄国“二一九法令”为解放法令,主要是因为他宣布()A.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得买卖或干涉其生活B.农奴可得到一块份地,但其大小、肥瘠由地主决定C.被解放的农奴均隶属地方政府委派的调停吏管理D.国家直接控制的农奴也得到解放29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最主要成果是()A.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B.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了道路C.维护了国家的统一D.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30.日本幕府统治集团的统治基础是()A.天皇B.将军C. 大名D. 武士31.日本明治维新取得巨大成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主导因素是()A.天皇权力至高无上,支持革新派进行改革B.废藩置县,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近代同一国家C.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推行“文明开化政策”D.倒幕派掌握政权,进行了顺应时代潮流改革32.日本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最突出的是()A.掌握政权的人是原属统治阶级的武士B.不少垄断资本家由旧式特权商人脱胎而来C.垄断集团与军阀集团相勾结,推行军国主义政策D.天皇是国家元首兼国家最高统帅,拥有专制权利33.日本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中,对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最有利的是()A.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B.废除土地买卖禁令C.实行文明开化,发展近代教育D.实行征兵制34.明治维新措施中,最能体现新兴地主阶级要求的是()A.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权B.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C.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D.推行“文明开化”政策35.中国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是()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国民革命运动D.辛亥革命36.戊戌政变发生后,百日维新的措施中仅保留了()A.编练新军B.京师大学堂C.农工商总局D.官民上书37.戊戌变法的实质性意义是()A.挽救民族危亡B.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C.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D.推动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兴起38.戊戌变法具有强烈的爱国性,主要表现在它()A.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B.试图建立君主立宪制C.主张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D.促进了人们的觉醒39.揭示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A.创办强学会B.创办《实务报》C.维新思潮兴起D.公车上书40.维新运动在19世纪末兴起的主要原因是()A.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B.甲午战败的震撼C.帝国主义支持光绪帝变法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二.非选择题(共1小题,20分)41.材料材料一:具呈举人康祖诏等,为要危大计,乞下明诏,行大赏罚,迁都练兵,受通新法,以塞和款而据外夷,保疆上而延国命,呈请代奏事。
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
【2019最新】精选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
满分100 分,考试时间 10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注意事项: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科目涂写在答题卷上。
2.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并填涂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
一、选择题(共48分,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电视剧《红楼梦》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
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人的……”这反映出贾母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B.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C.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D.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2.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
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3.贞观初年,太宗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
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
这说明唐初A.通过制度形式约束皇权B.宰相与谏官可相互监督C.谏官有权评议国家政事D.谏官负责监察朝廷百官4.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论述古代某一制度时说“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有关这一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这一制度是指九品中正制B.该制度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该制度下选官重视品行D.该制度促进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的转变5.学者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写道:“本世纪(十四)末年,朱元璋平均每日要亲自批阅一百五十件奏章,裁决四百件案件。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A.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B.朱元璋勤于政务C.封建社会走向没落D.丞相怠政无能6.梭伦改革前雅典实行贵族寡头政治,平民不仅无权议政,而且往往因多种原因处于债务奴役的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1.梭伦改革的第一项措施就是颁布“解负令”,有关这一措施说法正确的是A.它解除了平民沦为债务奴隶的危险B.遗嘱法是解负令的重要内容C.债务奴隶制废除后,奴隶制在雅典废除D.为了有效实行“解负令”,梭伦对贵族丝毫不让2.梭伦在当选执政官前,曾经赋诗说“……有的无辜被售,也有的是因故出卖,有的为了可怕的贫穷所迫,逃亡异地,不复说他们自己的阿提卡言语,远方漂荡……”“我注目凝视,悲哀充溢着我的心,这爱奥尼亚最古老的地方(雅典),竟至陷入绝境”。
透过材料我们可以看到:①梭伦忧国忧民的思想②雅典的阶级矛盾相当尖锐③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绝望④雅典的社会危机相当严重A. ①②③④B. ①③④C. ①②③D. ①②④3.下图是被称为“千古第一后”“文明皇后”的冯太后,有关对她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听政20年间,主持了前期改革,为孝文帝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础②培养孝文帝,使他具有深厚的汉文化底蕴,为他推行全面彻底汉化奠定了基础③临朝听政,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④484年,下诏实行俸禄制,同时制定了惩治贪污的办法,使吏治有所好转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4.“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
”这是对哪次改革的描述( )A.大化改新B.商鞅变法C.忽必烈改革D.孝文帝改革5.北魏太武帝在一次攻城时曾给守城主将写信说:“我今天所遣将士,尽非鲜卑人。
你杀了他们等于替我清除内部隐患,对我们有利无害。
”以上言论本质上反映了( )A.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B.太武帝在战斗中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C.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平等团结的政策D.太武帝在战斗中采取了迷惑敌人的手段6.战国时,荀子游访秦国后,在《强国篇》中谈到:秦民风淳朴,官吏忠于职守,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故四世(自秦孝公起的四位国君)有胜,非幸也,数也”。
荀子的观点可以说明( ) A.秦国的四位国君很有作为,秦的强盛是必然的B.秦国军事上的胜利是偶然因素所致C.由于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D.封建经济发展是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7.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建二十等爵制( )①有军功的农民可以得到官爵成为中小地主②军功定尊卑,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③中央集权建立起来④贵族失去了通过军功加官晋爵的机会A.①②B.③④C.③D.④8.商鞅变法法令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9.公元前343年,周天子派人送礼给秦孝公,各诸侯国也派人称贺。
秦国得到这种礼遇,最有可能是因为( )A.周天子与秦国关系密切B.各诸侯国希望与秦国结亲C.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富兵强D.周天子及各国有求于秦孝公10.下列表述最能揭示“废井田,开阡陌”本质的是( )A.铁器的使用,使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增强B.随着社会人口的增加,人们迫切需要扩大耕地面积C.秦国以大规模的集体耕作取代以往的个体劳动D.反映了秦国奴隶制经济的崩溃11.“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
”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A.生产力的发展 B.争霸战争频繁C.思想文化繁荣 D.社会动荡变革1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化出现新气象,其中在经济方面的表现有( )①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②出现了邯郸、临淄等较为繁华的商业中心③封建土地日益私有化④人身依附关系日趋强化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13.春秋时期的下列现象不能反映社会转型的是( )A.“礼乐征伐自诸侯出”B.“相地而衰征”C.生产力的提高D.井田制瓦解14.春秋前期齐国的管仲改革产生的社会效果不包括( )A.经济实力增强B.军事力量加强C.社会性质变化D.实现称霸目标15.商鞅热衷于法家学说,有强烈的从政愿望,他建功立业的首先目标是战国初年最先崛起的( ) A.齐国 B.魏国 C.秦国 D.赵国16.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完成长征。
吴起镇的得名与古代著名的改革家吴起相关,在吴起镇至今还有吴起的雕像(如图)。
吴起改革的措施不可能包括( )A.强化“世卿世禄制”B.限制贵族的权力C.奖励军功D.严禁私门请托17.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到相当大的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A.封建制度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B.各诸侯国为争霸注重生产C.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减轻18.《诗经》中描写秦国,“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反映出当时的秦国( )A.政治清明B.经济发达C.民风强悍D.矛盾重重19.公元前343年,秦国商人吕相从赵国经商回到家乡,他没有把带回的钱财用于经商,反而购买了大量土地经营农业。
他这样做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秦国( )A.度量衡不统一,市场经营混乱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C.禁止从事商业,商人阶层消失D.社会动荡,无法经商20.商鞅变法推行“军功爵制”所产生的影响有( )①使统治集团内部构成发生重大变化②削弱了宗室贵族的势力③形成了新的经济基础④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1.《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族多怨望。
”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A.允许工商业者入仕为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22.“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民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材料提供的关于商鞅变法的信息有()①除旧布新②关注民生③国富兵强④最为彻底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23.梭伦在担任执政官期间,曾立法“规定一个人如果在国内出现党派分裂时不参加任何一方,就要被剥夺选举权”。
这一规定旨在用法律来()A.赋予公民的国家主人地位 B.培养公民见义勇为的品质C.引导公民切实地关心国事 D.冲破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24.《解负令》的颁布反映了当时雅典城邦()A.奴隶对人身自由和权利要求的反映B.工商业奴隶主与贵族矛盾尖锐C.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D.工商业奴隶主对奴隶的需求25.梭伦在诗中解释了他的目标。
他谈到“euno-min”或者说“好的政府”,把这解释为平衡公民互相冲突的利益。
后来的哲学家叔本华把它归纳为简单形式的道德规则:Neminemlaede imoomnes quantum potes,iuua!即:不要伤害任何人,但要尽力帮助所有人!在梭伦改革中充分体现这一点的是()A.帮助工商业奴隶主获得更多的权利B.帮助平民避免沦为奴隶的可能C.尽力维护各个阶层的利益,避免冲突D.为所有的雅典居民谋福利26、春秋时期我国奴隶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A、生产力的发展B、周王室的衰落C、诸侯争霸D、周朝统治腐朽27、《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
”这主要是因为商鞅A、允许工商业者入仕为官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D、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28、“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
行之二岁,秦旧俗败。
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
”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A、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以调动劳动积极性B、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C、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人D、有利于刺激兵士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29、商鞅的一生与秦国关系密切相连,其中与他的一生关系教大的秦国的两个统治者是A、秦穆公和秦始皇B、秦献公和秦始皇C、秦穆公和秦惠文王D、秦孝公和秦惠文王30、商鞅变法中为加强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统治而设立的制度是A、为田开阡陌封疆B、世卿世禄制C、行县制D、连坐法二、非选择题(40分)31、简述雅典工商业奴隶主在早期雅典社会中的作用。
(8分)32.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8分)高祖曰:“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行礼乎?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各宜深戒。
如此渐习,风化可新。
若仍旧俗,恐数世之后,伊洛之下复成被发之人。
王公卿士,咸以然不?”禧对曰:“实如圣旨,宜应改易。
”……又引见王公卿士,责留京之官曰:“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
我徂东山,虽不三年,既离寒暑,卿等何为而违前诏?”禧对曰:“陛下圣过尧舜,光化中原,臣虽仰禀明规,每事乖互,将何以宣布皇经,敷赞帝则。
舛违之罪,实合刑宪。
”高祖曰:“若朕言非,卿等当须庭论,如何入则顺旨,退有不从。
昔舜语禹:汝无面从,退有后言。
其卿等之谓乎?”——《魏书·咸阳王禧传》(1)文中“高祖”指谁?(2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高祖在位期间有何重大举措?有何影响?(6分)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8分)材料一(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
”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材料二(485年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屋舍),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衅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
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地方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
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正光(520年)以前,时惟全盛,户口之数,比夫晋(西晋)之太康,倍而已矣。
(正光以后)四方多事,加以水旱,国用不足,预折(预先折算)天下六年租调而征之,百姓怨苦,民不堪命。
(注:北魏分裂于534年。
)——《魏书》(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4分)(2)请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实施均田制的原因、结果。
(4分)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8分)材料一在梭伦所进行的革命中,应当是损害债权人的财产以保护债务人的财产。
债务简单地被宣布无效了。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规定全体雅典自由民,不问他们属于贵族还是平民,一律按财产多寡分为四个等级。
凡土地所得年收入达500麦斗者为第一等级,称为“五百麦斗级”,可担任高级官职……——摘自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材料二“我所给予人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加多;即使是那些有势有财之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