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产业发展规划(最终稿)
推动转型发展 促进产业升级 海门深入实施人才强市和创新驱动战略
二是加快创新 创业载体建 设。突出 “ 筑巢 引凤 ”的
人 才 引 育 思 路 ,依 托 四大 园 区和 海 门镇 等产 业 集 聚 区 的 建设 ,大力 推进 特 色 产业 园 、 留学 生 创 业 园 、科 技 创 业 园 、企 业研 发 机 构 、公 共 服务 平 台等 各 类 人 才创 新 创 业 载 体 建设 。 全 年新 增 海 门 科 技创 业 园 、神 舟 科 技 创 业 园 和 中 南 科 技 创 业 园 3家科 技 孵 化 器 ,新 增 孵 化 面 积 7 8 .
各 部 门参 与 、镇 村 企 联 动 、全 社 会 齐 抓 共 管 ” 的 人 才 工 万 平 方 米 。海 门科 技创 业 园一 期 工 程 、 临江 生 物 医药 科 作新格局 。 创 园 、开 发 区复 旦 复 华 科 创 园 、滨 海 新 区汇 龙 森 科 技 创 业 园 等 已开 工建 设 ; 中 ,海 门科 技 创 业 园获 批 省 级 科 其
r 产学研合作 I l ot U C l ri I R o b a n a o
开 全 市 人 才创 新 发 展 大 会 , 入 推 进 科 技创 新 先 进 乡镇 、 深
பைடு நூலகம்
高 新 技 术 企 业 5家 , 省 民营 科 技 企 业 6 家 。提 升 企 业 4 创 新 能 力 。实 施 知 识 产权 战 略推 进 行 动 ,引导 企 业 持 续 加 大 创 新 投 入 ,参 与 标 准 制 修 订 ,开 发 自主 知 识 产权 高 端 产 品 ,取 得 原 创 的 技 术 成 果 和 知 识产 权 。全 年新 增 省 高 新 技 术 产 品 6 个 , 专 利 申请 、发 明 专 利 申 请 及 授 权 1
海门西站规划
海门西站规划通沪铁路等级为国铁I级,正线为双线,近期开工建设。
规划于三和镇区西侧设客货两用中间站1座:海门西站。
规划利用叠港公路、南环路西延段作为车站的主要疏解道路。
宁启铁路等级为国铁I级,正线为单线,远期开工建设。
规划于市域内设置客货两用中间站1座:海门站。
规划利用站前路(336省道)、长江路作为车站的主要疏解道路。
考虑到长江港口岸线的利用,以及南通港的联动开发,建议必要时建设由通沪铁路引向通海港区的铁路专用线,实现港口货物运输的水铁联运。
航道与港口规划1、内河航道与港口主城区的内河航道海门河、青龙河规划维持七级航道,逐步取消圩角河城区段(海门河以南段)的通航功能,提升浒通河为七级航道,加强长江航道及沿线港口与通吕运河(三级航道)主干航道的沟通与联系。
规划于海门河北岸、海兴路与圩角河之间,建设现代化内河港区1处,占地约3.5公顷。
2、沿江港口海门市沿江港口岸线的开发利用应与南通港口开发相结合,实施岸线的联动开发和港口设施的区域共享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公交发展目标:公交车万人拥有量达到13标台。
公交出行比例达到15%以上。
居民单程公交最大出行时耗不超过30分钟。
公交线网平均密度达到3公里/平方公里以上。
公交出行换乘系数不大于1.3。
公交线路的非直线系数不大于1.4。
中心区公交站点间距为300-500米,外围区公交站点间距为500-800米。
公交站点覆盖率以500米为半径计算占城市用地的比例不小于90%,以300米为半径计算占城市用地的比例不小于50%。
公交需求总量:远期预测公交出行总量为19.35万人次/日,高峰小时公交出行量为2.9万人次。
公交枢纽站规划:规划公交枢纽站7处,其中6处位于主城区。
公交首末站规划:规划公交首末站9处,其中5处位于主城区内,主要分布在外围区域。
公交停车保养场规划:规划的停车保养场兼具停车和保养功能,共规划3个停保场,其中2个位于主城区外围。
公交线网规划:远期规划由“三横、三纵、两对角线和两条新区连接线”共10条线路组成的公交干线网,干线网密度达到2km/km2。
海门市王浩镇五千亩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规划
海门市王浩镇五千亩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规划(2010—2012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2010年1号文件及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根据江苏省农委高标准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的意见及中共海门市委、海门市人民政府的要求,为进一步加快农业结构的优化,增加农民收入,决定在王浩镇古坝、五总、桥闸、三合等村建设占地5000亩的现代农业园区。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用现代设施装备农业,现代科技提升农业,现代经营方式变革农业,加快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快速转变,实现王浩当地农村经济的整体提升和农民收入加快增加,通过5000亩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把王浩地区建成环境优美,设施一流,经济繁荣,农民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园区现状分析1、地理区域海门市王浩镇现代农业园区位于王浩镇中北片,兴隆路西侧,在地理位置上属于海门市通东沿海生态农业区,涉及五总、古坝、桥闸、昌盛、三合五个村的152个村民组,农村人口15997人,农村劳力7966人,总区域面积19484亩,总耕地17120亩,成片林地3562亩,园区内水域面积3722亩。
2、耕地状况该园区地势较平坦,土地质地以沙夹黄为主。
由于地处通东盐碱地,历史上土地含盐量相对较高。
土地理化性状较差。
后随历次耕作制度的改革,随着地膜覆盖等适新栽培技术的推广,农作物秸杆还田数量的增加和农田沟河水系的配套建设,现已达到“退盐”状况。
经近年多点采样分析,园区土壤含盐量在0.1%以下,基本正常。
土壤PH值平均8.0%,变幅7.6—8.2%;土壤有机质1.20%,变幅1.51—1.11%;速效磷(mg/kg)平均为8.4,偏低于全市平均水平;速效钾(mg/kg)平均为86.0,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根据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要求的评价,园区所在地达到了一级灌溉地(清洁)的标准。
土壤中含汞、砷、铅、锍、铬等重金属及六六六、DDT综合主要参数均未超标,总体达清洁水平,适宜多种作(动)物生长。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海洋产业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海洋产业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3.08.17•【字号】苏政发〔2023〕70号•【施行日期】2023.08.1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海洋产业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苏政发〔2023〕70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经省委同意,现将《江苏省海洋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江苏省人民政府2023年8月17日江苏省海洋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海洋经济推进建设海洋强国的决策部署和国务院批复的《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以及《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建设海洋强省的实施意见》(苏发〔2021〕30号),全力推动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海洋强省建设,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江苏独特的通江达海优势,优江拓海、奋楫江海、向海图强,全力构建江海联动、陆海统筹的海洋经济发展新格局。
坚持系统思维和产业链思维,扬优势补短板,重点推进五大行动,实施一批牵引性强的重大工程,建设一批带动性强的海洋产业项目和科技创新平台,着力推动海洋产业向新兴领域延伸和价值链高端攀升,提升我省海洋经济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力。
二、主要目标到2025年,初步培育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十大海洋产业、10家海洋产业特色园区、20家涉海创新平台、30家海洋产业重点企业,海洋产业增加值突破4200亿元。
到2030年,海洋产业增加值突破6800亿元,在2022年基础上翻一番,海洋经济总量规模实现争先进位,初步建成全国重要的海洋产业创新高地,海洋经济成为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
海门临江新区(临江新城)战略发展规划(终期汇报)
造势:打造个性城市
·无中生有手法,挖掘和运用文化影响力 ·先进规划理念,确立和提升城市竞争力
要素发现 ·区位、地形、滩涂、水网、植物、农业、长江、岸线…… ·人文、人本、创新、生态、和谐、产业、民俗、物产……
造势:整合区域资源
·弥补启东和海门辐射薄弱地带,带动区域发展 ·着眼启东西部和海门东部的农业资源和农村区域整合 ·为滨海新区的开发提供部分支撑 ·为灵甸工业集中区提供城市化支撑
——四维生态的城市发展模式
HOW? “资源集约、环境友好、经济繁荣、社会和谐”
WHY?
生态城主导未来城市化模式
——当今时代 , “ 生态城 ” 不仅是可持续 发 展 的必须,而且是新城开发可借势的重要资源;
——临江新城的情况,处崇明之北,原生态, 农业区,城镇区薄弱,无论从与崇明呼应,还 是获得多方面支持和市场可行性,都应该牢牢 坚持生态城主题,建设一种生态型城镇。
➢ 临江新区的现实情况
“两园一镇”空间格局:不能放弃园区建设 距离城区:主体区距海门主城20公里,不在海门经济辐射范围10公里内…… 景区资源:滨江资源但无特色景观资源…… 无强烈增长极:无机场、无大学
如何选择?
HOW?“城区”和“园区”双轮驱动
WHY?
城区、园区双轮驱动
——新区园区优化的需要 ——海门城市化发展的需要 ——海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要
3.临江新区的发展基础和发展条件
•大区位优势正在强化,小区位优势正在显现 •立足资源和产业基础,产业发展空间已拓宽 •缺乏明显增长极和辐射源带动区域发展 •社会经济基础弱、制约因素不少
➢ 区域空间布局亟待优化
• 西园:青龙化工园区发展较为成熟但内部企业层次不齐 • 东区:灵甸工业集中区正处发展初期 • 北镇:北部临江镇人口外流、人才稀缺、产业基础薄弱 • 南荒:南部为未开发的淤涨型江岸地区、生态环境优越
海门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城市发展形势:在新的发展形式和条件下,海门市将面临着城市规模由小城市向中等城市的转变、城市布局将由单中心向多组团的转变、城市功能将重新分布和形成、城市新区的快速发展的城市发展形势。
城市交通形势:城市交通面临着对外交通方式由单一型向复合型的转变、对外交通由出入境交通为主向以过境交通为主的转变、城市内部交通出行由体力型向非体力型的转变等重大变化。
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通过对海门市未来发展面临的战略势态、发展条件、发展动力的研究分析,确定海门市近期应采取通海一体化发展战略,积累自身经济实力;远期待崇海通道建成,再实施崇海通道开发战略,以实现城市的内生型发展。
具体对策为:对策一:构建和完善区域综合交通系统。
对策二:强化内外交通之间的转换与衔接。
对策三:加强城市内部组团交通联系。
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模式,交通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公共交通是提高交通资源利用效率,缓解交通拥堵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是海门市交通发展的必然选择。
对策四:面向公交的交通基础设施适度超前发展。
对策五:以公共交通引导土地利用。
对策六:公共交通优先发展。
全面交通管理战略:全面交通管理就是将交通需求管理与交通系统管理的不同技术和手段相结合,充分利用两者在交通管理中优势和特点,实现对交通系统的高效管理。
对策七:交通需求管理。
对策八:交通系统管理。
城市交通发展政策:鼓励步行出行,正确引导自行车交通,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合理发展小汽车交通,严格控制摩托车发展。
机动车辆发展规模:采用回归方法、增长率法等综合推算,预计到2010年海门市机动车千人拥有量达到55~65辆,2020年机动车千人拥有量达到90~100辆。
城市对外交通深化规划:对外公路规划1、高速公路规划高速公路有2条,分别为宁启高速公路(S103)、崇海通道及连接线(下简称崇海高速),在城区形成高速公路的T型穿越布局。
宁启高速公路规划近期于叠港公路交叉口处,新建叠石桥服务互通。
江苏省沿海开发总体规划全文
江苏省沿海开发总体规划全文江苏省沿海开发总体规划全文序 言 江苏沿海地区是全省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江苏沿海地区是全省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是江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是江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省委、省政府作出沿海开发的战略决策,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全省生产力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两个率先”目标意义重大。
实现“两个率先”目标意义重大。
江苏沿海开发区域包括连云港、盐城和南通三市市区以及赣榆、东海、灌云、灌南、响水、滨海、射阳、大丰、东台、海安、如东、通州、海门、启东等14个县(市)。
沿海开发影响范围包括连云港、盐城和南通三市的全部区域。
2005年,本区人口1712.74万,面积2.84万平方公里,地区生产总值2596.82亿元,分别占全省的22.9%、27.7%和14.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5167元,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61.8%;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15.9∶50.7∶33.4。
加快沿海开发将使本区与沿沪宁线、沿江、沿东陇海线共同构建全省生产力布局的主体框架,形成区域联动发展态势,形成区域联动发展态势,促进苏中、促进苏中、苏北快速发展。
编制沿海开发总体规划,主要是阐明政苏北快速发展。
编制沿海开发总体规划,主要是阐明政府战略意图,明确开发目标、任务、重点和措施,规范开发秩序,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凝聚力量,形成共识,促进发展。
力量,形成共识,促进发展。
江苏沿海开发总体规划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及《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为编制依据,为编制依据,充分吸收了《江苏省沿海地区地质环境评价报告》、《江苏省海洋功能区划(2006-2010)》的相关成果,并与《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江苏省沿江开发总体规划》、《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等进行衔接。
本规划以2005年为基期,2015年为规划目标期,重点明确“十一五”期间的开发任务,是沿海开发的指导性文件,其空间布局要求具有约束性。
海门市汇智园规划设计
浅谈海门市汇智园规划设计摘要:城市规划设计是一门正逐步完善和发展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在实践中安排城市发展规划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相对关联的实用性学科,它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它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面和线问题。
本文作者以海门市汇智园规划设计方案为例,介绍了整个规划设计的流程。
可供同行参考!关键词:城市规划;规划设计1 项目概况本次规划的汇智园项目位于海门市城市新区,总用地面积65365.8平方米。
地块四周道路道路环通、交通便利,毗邻新的海门市政府,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规划针对目前新区农村居民动迁安置转型升级要求、进一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这一大背景,打造一个设施配建齐全、环境优美、高雅简洁的动迁安置小区。
本项目住宅设计使用年限50年,二类建筑,二级防火等级,各建筑按二级防水设计,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
2 设计依据由业主方提供本地块电子地形图和相关设计条件书;地块规划定点图;规划设计方案任务书;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1年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b 50180-93(2002年版);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gb 50352-2005;住宅建筑规范gb 50386-2005;住宅设计规范 gb 50096-1999(2003年版);江苏省民用建筑热环境与节能设计标准 db 32/478-2001;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50189-200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45-95 (2005年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16-2006 ;城市道路与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 jgj 50-2001;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 jgj100-98;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67-97;国家、省、部及地方相关法令、法规。
3 规划指导思想3.1 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思想经济的可持续性体现在项目开发的经济性、土地利用的经济性和土地开发的持续性。
社会的可持续性体现在社区的社会性,即社区在满足社会需求、解决社会问题、增加社会多样性及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公正等方面的作用。
海门产业发展规划(最终稿)
省海门滨海新区(东灶港)产业发展规划研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2010年12月项目组成员项目组负责人:臧跃茹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项目组主要成员:泉红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室主任,副研究员曾智泽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研究所副室主任,副研究员王培良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运输研究所副室主任,副研究员相伟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规划室副研究员高虎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副室主任,副研究员若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投资系博士目录一、发展现状与条件 (1)(一)发展现状 (1)(二)发展优势 (2)(三)问题和不足 (6)二、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7)(一)发展机遇 (7)(二)面临挑战 (11)三、总体思路 (14)(一)指导思想 (14)(二)基本原则 (14)(三)产业定位 (17)(四)重点产业选择 (18)(五)发展目标 (24)四、重点产业发展 (26)(一)拓展以生态旅游业为核心的新兴服务业 (26)(二)大力发展现代高端加工制造业 (32)(三)积极培育前瞻性重点产业 (47)五、产业空间布局 (50)(一)影响滨海新区产业布局的重大关系 (50)(二)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 (54)(三)产业布局思路 (57)(四)产业布局引导 (59)六、加速推进港口建设 (63)(一)发展前景分析 (63)(二)总体思路 (68)(三)港口定位、发展目标、发展重点 (71)七、保障措施 (73)(一)加快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新区发展条件 (73)(二)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树立新区良好形象 (74)(三)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为跨跃式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76)(四)节约资源,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发展循环经济 (77)(五)加强人才的激励与开发,为新区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78(六)开展沿海开发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80)未来5-10年,是海门滨海新区加快建设步伐,实现高起点建设、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
海门滨海工业区概念规划
案例研究
商
办居
娱乐 大
业
公住
休闲 学
高科 技产 业
总结 每个的成功的综合性用地开发项目都需要结
合实际情况,分析并设置出该区域的功能,并因 地制宜地地为这个区域构建一个合理的功能配比。
日本东京临海副都心
案例研究
公共空间的整合
为优化城市空间格局,东京都提出了建设副都心,引导城市由单中心结构向多中心结构转移的构想和规划。 临海副都心规划吸取了以丹下健三为代表的东京湾未来发展规划设想。一方面扩展商务办公空间以满足东京国际商务活动的需求, 增加居住及配套设施缓解东京中心地区用地功能的不平衡。另一方面面向世纪,配备最先进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与生活相均衡的 21世纪的新型城市。 临海副都心以景观散步大道为主轴线,分为中央、东、西三个区段。中央散步道由副都心广场、时尚设计广场等公共开敞空间构成。 东段散步道与国际会展中心相连接,西段散步道则两侧布置国际银行业务和信息业务功能,形成整体的街景。
区位
区位
在江苏省三圈五轴 的城镇格局中,海 门是宁通城镇聚合 轴上的重要城镇节 点。
南通市经济圈 汇龙—-吕四城镇圈
城市研究
南通城市结构
南通将形成开放的水 陆空立体交通网络。高速 公路纵横全市,铁路有宁 启铁路、新长铁路;通沙、 通常、海太长江汽渡贯通 大江南北;
随着南通市城市交通 系统的日益完善,滨海新 区和南通的交通联系也将 越来越便利,至南通机场 仅半小时,距南通市区仅 50分钟。
随着海门城市道路 系统的完善,滨海工业 新区与海门市主城区和 其他城镇的的联系将更 加便利。
城市研究
海门市城市交通
滨海新城功能
深水海港区
中心渔港
蛎岈山
海门市四甲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海门市四甲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方案及其实施影响评估报告海门市四甲镇人民政府二〇〇七年十二月海门市四甲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方案及其实施影响评估报告编制单位:南京国图信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项目负责人:孙在宏报告复核人:王亚华顾余庆报告编制人:周青蒋莹孙德继周云鹏报告编制日期:二〇〇七年十二月目录第一部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方案 (1)一、规划修改的背景与缘由 (2)(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区域的基本情况 (2)(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的缘由 (3)二、规划修改的原则和依据 (8)(一)规划修改的原则 (8)(二)规划修改的依据 (9)三、现行规划基本情况 (10)四、规划修改方案 (11)(一)规划建设用地区布局调整 (11)(二)基本农田保护区布局调整 (15)附表 (18)第二部分规划修改方案实施影响评估 (25)一、修改方案对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控制目标的影响评估 (26)(一)规划修改对耕地保有量目标实现的影响评估 (26)(二)规划修改方案对基本农田保护目标的影响评估 (26)(三)规划修改方案对建设占用耕地指标的影响评估 (27)(四)规划修改方案对补充耕地目标的影响评估 (27)二、规划修改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评估 (28)三、规划修改对相关建设规划的影响评估 (28)四、修改方案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估 (29)五、修改方案可操作性分析 (30)六、结论与建议 (31)(一)结论 (31)(二)建议 (32)附件 (33)第一部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方案一、规划修改的背景与缘由(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区域的基本情况海门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东濒黄海,南倚长江,素有“江海门户”之称,与上海隔江相望,被誉为“北上海”,是中国黄金水道与黄金海岸“T”字型的结合点。
市境位于北纬31°46'-32°09',东经121°04'-121°32',全市土地总面积为1148.77平方公里,下辖21个镇,1个乡,3个街道办事处、235个行政村、53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101.36万人。
改革开放40年海门崛起三个千亿级产业
改革开放40年海门崛起三个千亿级产业成青青【期刊名称】《上海农村经济》【年(卷),期】2018(000)012【总页数】3页(P45-47)【作者】成青青【作者单位】中共海门市委党校【正文语种】中文40年改革开放,40年砥砺前行。
海门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先后崛起了家纺业、建筑业、装备制造业三个千亿级产业,更加令人瞩目。
海门,作为长三角地区的一个县级市,改革开放40年,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2.74亿元上升到2017年的1100亿元;财政收入由1978年的4633万元上升到2017年的72.5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由1978的1.07亿元上升到2017年377亿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1978年的2824万元上升到2018年3月末的809.17亿元;工业总产值由1980年4.58亿元上升到2017年775亿元。
与此同时,2017年,海门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的2.6%,海门城乡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4万元和2.25万元。
海门进入全国县域千亿GDP俱乐部,名列“2018全国县域经济百强”第18位,2018年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41.1亿元。
据《海门市志》介绍,1976年,海门工业产值仅为1.91亿元,1978年3月,海门将28个家具厂、手工业综合社及1622名职工划归社镇统一管理,当年实现产值1853万元。
目前海门工业,已经拥有纺织、轻工、建材、机械、化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等12大产业,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655家,实现工业总产值2163.3亿元。
一、家纺业从“露天地摊”到年生产能力超2000亿元海门素有“家纺之都”美誉,拥有的“中国叠石桥国际家纺城”,以一个产业的发展壮大塑造出了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
叠石桥原架于海门与通州两地交界的河上,地处偏僻,因其桥墩用小石条井字形叠起,故名叠石桥。
在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里,这里成了农民偷偷进行商品交换活动和躲避打击的“避风港”,市场得以在夹缝中生存。
江苏海门经济开发区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江苏海门经济开发区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序言“十二五”时期,是海门经济开发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晋军国家级开发区的重要时期,是开发区发展进程中承前启后,并向实现基本现代化进军的关键时期。
《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要求,科学分析了十二五期间,开发区经济发展基础、发展形势,明确了发展目标,提出了发展重点,是今后五年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制定年度目标的主要依据。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第一节发展基础“十一五”时期,是开发区跨越发展、争先发展的重要机遇期。
五年来,全区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确定的“三先一争”总体要求,大力实施“三化一新”总体战略,奋力实现“转型升级上水平、综合实力再提升、园区建设出形象”总体目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为“十二五”发展提供强劲支撑。
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2010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亿元,是2005年的2.6倍;应税销售突破140亿元,是“十五”末的3.4倍,应税销售占全市的比重达到37%,比2005年提高了10.3个百分点;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投入200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倍,占全市的比重达到20%,比“十五”占比提高了10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突破15亿元,是2005年3倍;实现外贸自营出口5亿美元,年均递增29%;五年累计到帐外资11.69亿美元,年均递增15%。
全区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08年,首次迈入全省省级开发区前十强,2009年成功晋级全省前八强,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份额进一步增强。
二、产业结构加速优化。
重工业比重不断上升。
顺利完成了从纺织、轻工等为主,向高增长潜力、高附加值、高带动力的重型装备制造业为主转变,轻重工业占比调整为34:66,重工业比重年均提升了3.2个百分点。
整机产品实现突破。
五年来,以零部件加工、生产为主体的产品格局,逐步转向以大型整机产品生产的新突破。
海门市包场镇滨海新区【海门市滨海新区港新村二00九年工作】
海门市包场镇滨海新区【海门市滨海新区港新村二00九年工作】2022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也是区、镇合并之后全面融入沿海大开发之年,港新村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事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
港新村党总支、村委会对2022年工作通过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进行超前谋划,结合我村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本年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揽全局,以抓好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为重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
紧紧围绕沿海大开发、新农村建设和“三个文明”建设的各项任务。
调动全村上下一切积极因素,整合资源实践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思想彻底解放、思路更加创新、提供抢抓一切机遇。
坚决响应新区党工委、管委会提出的全民招商号召,站在沿海开发最前沿,奋力拼搏、抢挑重担、抢立头功,为大开发搭好平台。
全力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农民增收为目的,以服务人民为宗旨,凝聚全部精力打造港新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为实现各项工作目标而努力。
二、目标任务1、组织村“两委”干部,全面深入领会十七届三中全会的精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提高经济管理水平,更好地落实各项村务工作。
2、加强党员队伍建设,要不断提高党员先进性教育,总结反思,党群评议,要以稳定政局和解决基层矛盾为首任,并坚定不移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充实党(总)支部的战斗力。
3、密切配合新区的城乡一体化总体规划,并结合我村实际情况,在可许的情况下,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主动出击。
4、坚持发展外向型经济,认清形势,努力改善村的硬件设施的建设,积极提升全民招商力度,为跨越式发展打下坚定的基础。
5、加强实施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和村民自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6、努力提高农民收入,做好村民各种公益待遇。
7、加大对社会事务、安全生产、综治维稳、人口计生、共青团、妇联、民兵、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各项工作的力度,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和谐发展。
海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海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序言《海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根据《中共海门市委关于制定海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体规划。
《纲要》在对全市发展基础、发展形势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海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职责,编制和实施专项规划、年度计划及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是我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行动纲领。
本《纲要》经海门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公布实施。
第一章基础环境“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展望“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同在,必须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敢于实践,勇于创新,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一节发展基础“十一五”时期,面对国际国内宏观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积极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三先一争”(全面领先苏中,抢先跨过长江、率先实现小康、争当苏中第一强市)的总体要求,着力推进“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大力实施“工业化、国际化、城市化、新农村建设”的“三化一新”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点、海门特色的科学发展新路,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综合实力得到大幅提升。
预计2010年全市GDP突破500亿元,实现翻番目标,人均GDP接近8000美元,比全省平均高1000美元;财政总收入达70.51亿元,连上六个十亿台阶,为“十五”末的4.03倍,一般预算收入达31.27亿元,为“十五”末的4.1倍,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上升到14.1%,比“十五”末提高近6个百分点;“十一五”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000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倍多;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74.3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消费增长18%;“十一五”累计出口32.1亿美元,年均增长17.5%。
海门市乡村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海门市乡村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乡村旅游已成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业态之一。
它是以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风光、生产经营形态、民俗风情、乡村风貌等为主要吸引物,满足旅游者观光、休闲、度假、养生和购物等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5〕62号),建设具有“江海风情,田园风光”的休闲旅游城市,特制订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一)主要目标。
深化“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市建设”。
到2018年,培育形成1个省级乡村旅游集聚区、1个南通市级乡村旅游集聚区,2个省级以上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1个五星级乡村旅游区、5个四星级乡村旅游区、15个三星级乡村旅游区,全市乡村旅游项目年投资额达到3亿元。
(二)发展原则。
特色化体验。
鼓励各乡村旅游区根据自身实际,挖掘乡土文化内涵,增强游客参与体验,各自形成发展特色。
产业化发展。
主题农业公园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鼓励其发展一项特色性产业,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抵御风险能力和发展潜力。
生态化建设。
坚持科学的发展理念,维护生态环境,保持乡土气息,实现循环可持续发展。
项目化推进。
—1 —大力推进可操作性强、具有市场吸引力和生命力的乡村旅游项目落地生根。
二、主要任务(一)明确乡村旅游发展任务。
围绕“江海风情,田园风光”发展主题,增加乡村旅游区、旅游景区(点)数量,提升各区域旅游品质,全力将海门打造成江海休闲旅游城市。
围绕“江海风情”主题,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全力打造海之门游艇产业综合体、海门港新区蛎岈山航乐公园、花香海永旅游度假区等板块,构建凸显江风海韵的休闲旅游度假区块。
同时,深入挖掘江海文化,加强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打造余东古镇龙水口生态文化旅游景区、张謇文化旅游景区以及叠石桥国际家纺园景区等板块,构建彰显海门江海特色文化的旅游板块。
围绕“田园风光”主题,打造6大农业公园。
海门市服务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最新稿2011.7.21)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海门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加快发展服务业是我市“十二五”期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是提升全面小康水平、进军基本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扩大社会就业、完善城市功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
为进一步明确全市“十二五”期间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思路和政策措施,统筹发展重点和空间布局,促进全市服务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根据省、南通市和我市编制“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整体部署和要求,根据《海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展目标,制定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11-2015年。
一、发展基础(一)服务业发展现状特点“十一五”以来,全市服务业紧紧围绕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的总体要求,以全面发展现代服务业为核心,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省海门滨海新区(东灶港)产业发展规划研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2010年12月项目组成员项目组负责人:臧跃茹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项目组主要成员:泉红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室主任,副研究员曾智泽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研究所副室主任,副研究员王培良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运输研究所副室主任,副研究员相伟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规划室副研究员高虎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副室主任,副研究员若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投资系博士目录一、发展现状与条件 (1)(一)发展现状 (1)(二)发展优势 (2)(三)问题和不足 (6)二、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7)(一)发展机遇 (7)(二)面临挑战 (11)三、总体思路 (14)(一)指导思想 (14)(二)基本原则 (14)(三)产业定位 (17)(四)重点产业选择 (18)(五)发展目标 (24)四、重点产业发展 (26)(一)拓展以生态旅游业为核心的新兴服务业 (26)(二)大力发展现代高端加工制造业 (32)(三)积极培育前瞻性重点产业 (47)五、产业空间布局 (50)(一)影响滨海新区产业布局的重大关系 (50)(二)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 (54)(三)产业布局思路 (57)(四)产业布局引导 (59)六、加速推进港口建设 (63)(一)发展前景分析 (63)(二)总体思路 (68)(三)港口定位、发展目标、发展重点 (71)七、保障措施 (73)(一)加快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新区发展条件 (73)(二)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树立新区良好形象 (74)(三)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为跨跃式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76)(四)节约资源,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发展循环经济 (77)(五)加强人才的激励与开发,为新区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78(六)开展沿海开发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80)未来5-10年,是海门滨海新区加快建设步伐,实现高起点建设、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
因此,科学确定到2015年乃至更长时间滨海新区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产业定位及目标和发展重点,对于推动新区产业经济加快发展,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发展现状与条件(一)发展现状海门滨海新区位于海门市东北部的黄海之滨,总规划陆域面积60平方公里,拥有6公里-15米以上的深水岸线,可建设5万吨级以上深水码头泊位18个,另拥有25公里-10米以上岸线,可发展万吨以上船舶通航和临港重装备工业,其对面的三夹沙、腰沙海域可建设5-30万吨港口码头群。
2006年以来,海门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沿海开发战略,抢抓沿海开发提升到层面带来的历史性机遇期,以深水大港开发建设为龙头,围绕“昨日垦区、今日园区、明日城区”的总体目标,按照“以港兴工、以工兴城、港城联动、协调推进”的总体思路,全力打造以滨海新城、深水海港中心、现代工贸中心、生态旅游中心和渔货集散中心等“一城四中心”为框架的产业层次高、集聚效应强、综合功能全、在全省沿海开发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现代化港口新城。
目前,一期10平方公里开发已实现“七通一平”,二期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加快推进,并初步形成“新能源、环保、海工装备、大飞机制造、机电、食品制造”等六大产业板块。
2008年以来,新区共落户20多个超亿元项目,其中工业大项目10多个,在同类沿海新区中名列前茅,其中总投资9000万美元的世界500强企业美国泰森、总投资5亿元的中石油宝石钢绳钢管、一期投资3亿元的凌志环保、招生规模达15000人的纺织技术学院海门新校区等重大项目已经开工建设。
海港中心15平方公里的建设用海规划成功报批,东部围垦填海工程已全面展开,同时,2万吨级通用码头已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
中心渔港百万平方米港池清淤工作已经完成,二期码头区建设已进入工程招标阶段,建成后的中心渔港将成为南黄海沿岸最大的渔货集散中心。
(二)发展优势1.优越的区位条件,有利于承接上海等大都市产业转移和辐射海门滨海新区图1-1 海门滨海新区区位图海门市位于长江入北侧,东揽黄海,南倚长江,西靠,与上海隔江相望,是长三角北翼连通上海的第一桥头堡,处于承南接北的重要枢纽位置,素有“江海门户”之称,享有“金三角上小浦东,江风海韵北上海”的美誉。
从空间距离上看,海门与上海直线距离61公里,是长江以北与国际大都市上海距离最近的城市。
以海门为中心,200公里围覆盖了上海、、等20多个城市。
海门滨海新区位于长江入的黄海之滨,地处省和市沿江、沿海两大开发带的交汇点,市场腹地广阔,处于上海1小时经济圈围,有利于承接上海等大都市产业转移,发展成为极具潜力的国际化先进制造业基地。
2.立体化的交通网络,提供了较为良好的物流交通条件海门市拥有海岸线11.73公里,江岸线50.5公里。
兴东机场、上海虹桥机场和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等三大机场环抱海门。
随着苏通长江大桥的建成通车,崇海长江大桥等加快筹建,以及崇启长江大桥、沪通铁路过江隧道等四条越江通道的建设,海门将和上海全方位、零距离接轨,并融入苏南立体交通网络。
这将彻底改变海门交通受制于长江的格局,使海门与上海的距离更为接近,全面跻身上海一小时经济圈,再现与昆山相近的区位优势,获得更多上海发展的外溢效应。
从新区的交通条件来看,其陆海空交通便捷,扬启沿海高速公路、省道335线、221线在新区附近穿越;距沪崇苏大通道北桥头堡只需10分钟车程。
全方位、立体化的交通网络,为新区产业发展提供了较为良好的物流交通条件。
图1-2 海门滨海新区交通条件图3.良好的发展基础,支撑构筑更高的产业发展平台海门市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500亿元,财政总收入超70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超3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突破2.2万元、1.1万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储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多年位居苏中区(市)第一。
全市已基本形成了纺织服装、机械冶金、化工医药、电子通信、新材料等支柱产业,并接国际、国产业转移,提高接轨上海的深度,打造现代制造业高地,提供了更广的发展空间和更高的发展平台。
4.相对丰富的资源优势,成为产业发展有效的载体和支撑。
海门滨海新区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沿海岸线资源,发展潜力巨大。
一是土地资源相对丰富。
滨海新区属于淤涨型江海岸地区,沿海都有新成陆土地可供围垦,新区拥有数万亩围垦用地,有利于承接大型的工业项目。
如此集中连片、规模巨大、只增不减、区位优势和运输优势突出的建设用地在长三角十分珍稀。
二是沿海岸线资源较好。
滨海新区拥有沿海岸线11.73公里,拥有级渔港,沿海良好的风能资源为新区发展新能源装备产业及其相关产业提供了市场空间。
沿海岸线和水道条件也为建设港口创造了初步条件,其中东部岸线外侧,为小庙洪深水潮汐通道,岸线和滩槽较为稳定,前方水域宽阔,北有腰沙为屏障,具有良好的天然掩护。
通航水深可达10米以上。
对其形成演变和稳定性研究表明,深槽存在向南侧陆岸逼近、深泓逐渐加深的趋势。
这为建港提供了必要的水深条件。
小庙洪水道建港的可行性已经过专家的科学论证,近期可建3-5万吨级码头。
目前,东灶港深水港泊位规划已作为港吕四港区海门区段而获交通部和省人民政府批准。
远期深水大港的可行性分析也在推进过程中。
三是拥有级海洋特殊保护区的独特的旅游资源。
座落在东灶港东北侧的蛎岈山是一个天然两栖生物岛,因盛产牡蛎而闻名,淤泥质海岸出现较大规模生物礁为研究近二万年以来中纬度古海洋提供了难得的、甚至是地球上唯一的观照体。
地理专家对其体表牡蛎壳测定证实它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其固着基及造礁可达数千年,甚至上万年。
整个蛎岈山似山非山,似岛非岛,由黄泥灶、泓西堆、大马鞍、扁担头、十八跳等大小不等的60余个牡蛎堆坨积而成,方圆6600亩,沙丘起伏,岛上资源丰富,别有天地,可谓世界级的奇观。
该景观与世界各地其他景观反差强烈,适于发展青少年科普旅游、商务公务接待旅游、中老年休闲旅游。
蛎岈山旅游资源的适度开发即是新区产业的一个重要增长点,又是这一地区重要地标和生态品牌资源,能够提升新区的品质和聚集商气、人气。
四是丰富的人才资源。
海门是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教育家謇的故里,基础教育及各类职业教育在省乃至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目前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近6万人,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人才和较为充沛的劳动力资源。
职业大学也将在海门设立新校区,可为滨海新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大量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
在《福布斯》排行榜上,海门的高级人才指数名列前茅。
5.发展潜力较大,具有一定的后发优势与经济发展相对成熟的地区比较,海门滨海新区未来工业发展的空间较大,后发优势非常明显。
首先,新区可以从容借鉴、汲取先行者尤其是苏南地区在经济发展中的经验与教训,有效避免在工业化过程中走弯路;其次,新区在起步阶段通过良好的规划理念加以引导,可有效地降低产业集聚的成本,避免重复建设和结构调整的重置成本,有利于在较低起点上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三)问题和不足从海门市工业经济发展情况来看,一是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
高新技术产业的占比不高,部分产品生产工艺落后,技术含量较低,竞争力还不强;二是整体布局分散,集约化程度有待提高,企业规模偏小,专业化协作程度偏低,规模以上企业家数、规模以上企业产值、销售、利税均低于六区市平均水平;三是工业经济的外向度有待提高。
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出口创汇能力,但出口产品对全市工业经济的拉动作用还不强。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向滨海新区辐射和提供配套的能力。
从滨海新区当前的自身条件来看,拟建港区的自然环境较为复杂,在工程设计、施工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难度;蛎岈山旅游资源及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也会对邻近区域的产业发展形成一定的约束。
新区发展还面临近期现实利益和长期科学性发展的选择,节水、节地、节约资源的高效发展与现实项目、产值、利润指标要求有所矛盾。
二、产业发展环境分析(一)发展机遇1.经济全球化和产业转移进程继续深化,为新区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虽然全球经济遭受国际金融危机强烈冲击,但目前国际金融危机趋于见底,世界经济在调整中逐步走向复苏,国际贸易投资再趋活跃,世界开始步入“后危机”时代。
全球经济一体化继续进入新的战略调整期,全球制造业仍将继续由美日欧等发达向发展中转移。
以金融、信息、资源、市场等要素为中心的国际分工步伐加快,国际资本、技术和制造业继续在全世界围寻找转移基地。
虽然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这一趋势有所放缓,但长期看来并未逆转。
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未来中国增长势头及巨大的市场空间仍将吸引全球资本、技术、人才流向中国。
经济全球化也是我国各个不同地区经济在全球围走向开放、走向市场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