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势能和电势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电势能和电势 说课稿 教案

电势能和电势  说课稿  教案

(3).电场力做功的计算方法(A)、用WAB=FLABcos θ求电场力的功,仅适用于 匀强 电场。

(B)、用WAB=qUAB 求电场力的功,适用于 任何 电场。

(C)、用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WAB=-ΔEp 来计算。

二、电势差1.定义电荷q 从电场中一点A 移动到另一点B 时,电场力做的功WAB 与电荷量q的 比值 叫AB 两点的电势差,用UAB 表示。

三、电势 等势面(顺着电场线方向电势降低)2、.等势面:电场中电势相等的点构成的面叫等势面。

(1)等势面一定与电场线垂直且从高电势指向低电势(2)在同一等势面上移动电荷电场力 不做功 。

二、典例分析(1).电势高低及电势能大小的比较方法例1 如图所示,P 、Q 是两个电荷量相等的异种电荷,在其电场中有a 、b 、c 三点在一条直线上,平行于P 、Q 的连线,b 在P 、Q 连线的中垂线上,ab=bc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 A .φa >φb >φc2、UAB= ABW q =φA -φB,(带符号算)1.电势: (描述电场能的性质,由电场本身决定,与q 无关) q EP =ϕB.φa>φc>φbC.Fa>Fb>FcD.Fb>Fa>Fc例2、如图所示,电场中有A、B两点,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C)。

A.电势φA>φB,场强EA>EBB.电势φA>φB,场强EA<EBC.将正电荷从A点移动到B点电场力做正功D.将负电荷分别放在A、B两点时具有的电势能EpA>EpB归纳要点1.比较电势高低的几种方法(1)利用电场线比较:沿电场线方向,电势越来越低;电场线由电势高的等势面指向电势低的等势面。

(2)利用电势差比较:要比较A、B两点电势的高低,可先判断出UAB 的正负,再由UAB=φA-φB比较φA、φB的大小。

若UAB>0,则φA>φB;若UAB<0,则φA<φB。

2.电势能大小的比较方法(1)根据电场力做功比较:不论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就减少;电场力做负功,电势能就增加。

1.4《电势能和电势》教案

1.4《电势能和电势》教案

1.4电势能 电势教学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静电力做功的特点、电势能的概念、电势能与电场力做功的关系。

2、理解电势的概念,知道电势是描述电场的能的性质的物理量。

明确电势能、电势、静电力的功、电势能的关系。

了解电势与电场线的关系,了解等势面的意义及与电场线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与前面知识的结合,理解电势能与静电力做的功的关系,从而更好的了解电势能和电势的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决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增强科学探究的价值观。

重点:理解掌握电势能、电势、等势面的概念及意义。

难点:掌握电势能与做功的关系,并能用此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一)复习前面相关知识1.静电力、电场强度概念,指出前面我们从力的性质研究电场,从本节起将从能量的角度研究电场。

2.复习功和能量的关系。

从静电力做功使试探电荷获得动能入手,提出问题:是什么能转化为试探电荷的动能?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1.静电力做功的特点结合课本图1。

4-1(右图)分析试探电荷q 在场强为E 的均强电场中沿不同路径从A 运动到B 电场力做功的情况。

q 沿直线从A 到Bq 沿折线从A 到M 、再从M 到Bq 沿任意曲线线A 到B结果都一样即:W=qEL AM =qEL AB cos θ【结论】:在任何电场中,静电力移动电荷所做的功,只与始末两点的位置有关,而与电荷的运动路径无关。

与重力做功类比,引出:2.电势能电势能:由于移动电荷时静电力做功与移动的路径无关,电荷在电场中也具有势能,这种势能叫做电势能。

静电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静电力做的功等于电势能的变化量。

写成式子为:PB PA E E W A B -=注意:①.电场力做正功,电荷的电势能减小;电场力做负功,电荷的电势能增加②.电场力力做多少功,电势能就变化多少,在只受电场力作用下,电势能与动能相互转化,而它们的总量保持不变。

③.在正电荷产生的电场中正电荷在任意一点具有的电势能都为正,负电荷在任一点具有的电势能都为负。

电势能和电势教案

电势能和电势教案

电势能和电势教案电势能和电势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电势能和电势的概念。

2. 掌握求解电势能和电势的方法。

3. 能够用电势能和电势解释电场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1. 电势能和电势的概念的理解与应用。

2. 求解电势能和电势的方法的掌握。

3. 电势能和电势与电场现象的关系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学PPT。

2. 实验设备:电势计、电压源、串联电容器、余弦定理实验装置等。

3. 手绘电场示意图。

四、教学步骤1. 导入(10分钟)通过手绘电场示意图,向学生引入电场概念,并提问:“在电场中,电荷具有什么性质?电势能和电势分别与电荷的哪些性质有关?”激发学生思考。

2. 提出问题(10分钟)向学生展示一个电荷在电场中的运动情况,并提问:“在电场中,电荷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时,是否会发生能量的变化?这个能量变化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思考电势能的概念。

3. 电势能的引入(15分钟)通过探究电势能的概念和计算公式,让学生理解电势能与电荷位置和电场强度的关系,并带领学生进行计算练习。

同时,向学生提问:“通过计算,你认为电势能为正值还是负值?为什么?”引导学生分析电势能的正负与电荷在电场中的运动方向有关。

4. 电势的引入(15分钟)通过展示电荷在电场中受到的力的变化情况,引入电势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并通过实验演示,教师用电势计测量不同位置处的电势值,并与学生讨论计算电势的方法和结果。

5. 电势能与电势关系的引导(10分钟)通过对比电势能和电势的计算公式,带领学生发现电势能与电势的关系,并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和归纳。

6. 课堂练习(15分钟)以电势能和电势的计算为例,设计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7. 拓展延伸(10分钟)通过讲解电势能和电势在不同电场情况下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电势能和电势的物理意义,并展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成果。

五、课堂小结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对电势能和电势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电场现象,掌握了求解电势能和电势的方法。

(完整word版)电势能和电势教案人教版(新教案)

(完整word版)电势能和电势教案人教版(新教案)

电势能和电势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静电力做功的特点.理解电势能的概念,理解静电力做功与电势能改变的关系.理解电势的概念,理解电势的值与零电势的选择有关.知道什么是等势面,理解在同一等势面上移动电荷时电场力不做功二、过程与方法用所学功的概念推导静电力做功与路径的关系,亲身感受知识的建立过程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静电力的功和电势能的变化之间的关系理解电势的概念理解电势的值与零电势的选择有关教学难点:1.静电力做功与电势能改变的关系2.电势能与电势的相对性3.等势面的空间模型教学方法:师生互动、辩证思维、逻辑推理教学用具:图片视频课时安排: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电场电场强度的基本概念点电荷的场强电场的叠加原理电场线二、引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建立了电场强度的概念,知道他是描述电场性质的物理量。

倘若把一个静止的试探电荷放入电场中,他将在静电力的作用下作加速运动,经过一段时间后获得一定的速度,试探电荷的动能增加了。

我们知道,这是静电力做功的结果,而功又是能转化的量度,那么,在这一过程中,是什么能转化为试探电荷的动能?这个能具有什么特点?它还可以引申出与它紧密相关哪些物理量?这些物理量具有怎样的性质?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讨论的问题。

三、新课教学(一) 静电力做功的特点分别计算试探电荷在电场强度为的匀强电场中沿几条不同路径从点到点静电力所做的功甲 乙 丙过程与方法甲图 在沿直线从移往的过程中,受到的静电力 ,静电力与位移的夹角始终为 ,静电力对所做的功为θF qE =cos W F AM qE AMθ=⋅=⋅乙图 在沿折线从移往的过程中,在线段上静电力所做的功为在线段上,由于移动方向跟静电力垂直 静电力不做功。

在整个过程中静电力对 所做的功为所以 丙图 沿任意曲线从移往。

可以用无数组跟静电力垂直和平行的折线来无限逼近曲线。

电势能和电势教案

电势能和电势教案

电势能和电势教案电势能和电势教案第 1 篇一、教学名称:留意安全用电。

二、教学目标:1、了解电的用途,知道安全用电不会发生危急。

2、通过辨析教学,了解安全运用电器的基础知识。

3、加强自我爱护意识。

三、教学预备:1、幼儿用书人手一册。

2、电线一段、插座一个、"电'的标识一个。

四、教学过程:1、在老师提问的基础上,初步了解电器的用途:〔1〕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电器产品,你知道哪些电器呢?它们有什么作用?〔2〕这些电器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方便,但是这些电器要工作,都离不开什么呢?〔3〕你知道电从哪里来?〔发电站〕〔4〕老师小结:电给我们人类带来了很多方便,我们的生活再也离不开它了。

它是我们的好伙伴,但这位电伙伴有时候也会发脾气伤人的。

2、出示电线,向幼儿介绍有关知识。

〔1〕这是什么?你在哪里见过?认真看看里面和外面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2〕老师介绍:这是电线,里面是铜线,会导电。

外面是塑料,包裹着铜线,是爱护层,我们抓在手里没有电。

但是塑料坏了,我们就会遇到电,发生危急。

3、组织幼儿争论:〔1〕假如你们家的电线破了,怎么办?〔用专用胶布包裹〕〔2〕假如你看见电线断落在路上,应当怎么办?〔绕过去〕4、出示插座,向幼儿介绍有关知识。

〔1〕这是什么?它有什么用?〔2〕老师介绍:这是插座,里面有铜丝或铜片,可以导电,外面是塑料做的盒子,是爱护层。

假如将手伸进去,就会遇到铜片,电就会传到人的身上,发生危急。

除了人和铜会导电,水也会导电,所以小伙伴不能用潮湿的手接电源。

〔3〕出示"电'的标识,让幼儿认识,并知道看见"电'的标识就要提高警惕,留意安全。

5、引导幼儿观测幼儿用书,看图说说:图片上的小伙伴在做什么?他们这样做对吗?使幼儿知道简约的安全用电常识,学会爱护自己。

教学前给幼儿看各种家用电器的图片,激发他们的爱好。

在安全用电环节上,请孩子们再看运用电器正确与错误的录像,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电势能与电势》教学设计.doc

《电势能与电势》教学设计.doc

《电势能与电势》教学设计.doc电势能与电势是电学中的基本概念,是理解电场的重要操作。

本教学设计将介绍电势能与电势的基本定义、计算方法,以及这些概念的应用,以及如何将这些概念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电势能的基本概念。

2. 了解电势能的计算方法。

5. 了解电势与电势能之间的关系。

6. 掌握将电势与电势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方法。

二、课程内容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和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电势能与电势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2. 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理解电纳米电池的工作原理。

3.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深入了解电势能与电势。

四、教学过程电势能指在电场中电荷由某一点移动到另一点时所获得的能量。

电势能的单位是焦耳(J)。

电势能与点电荷、电场和电势差有关。

由于电势能的计算中包含了多个因素,因此,电势能的计算方法也相当复杂。

电势是指单位正电荷在电场中所处的势能状态。

电势的单位是伏特(V)。

电势可以用点电荷和电场强度来计算。

在同一电场中,不同点的电势差相同,可以用电势差公式来计算。

电势能与电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当电势发生变化时,电势能也会发生变化。

电势与电势能是电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应用。

比如,我们可以用电势、电势能来描述电池的工作原理和电路的工作状态。

五、教学效果评估3. 学生能够深入探究电势与电势能之间的关系,并对该关系有一定的见解。

4. 学生能够将电势与电势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如解释电池的工作原理和电路的工作状态等。

六、教学反思本教学设计的方法比较丰富,包括了演讲、实验和讨论等多个方面。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学生能够更容易地理解电势能与电势的基本概念,掌握其计算方法和应用。

但是,对于口才不好的学生来说,演讲环节可能比较有难度。

因此,需要多给予他们指导和鼓励,并在实验环节中让他们更多地参与到实验中,让他们学以致用。

电势能和电势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电势能和电势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电势能和电势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电势能和电势的概念。

2. 掌握电势能和电势之间的关系。

3. 能够运用电势能和电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电势能和电势的概念。

2. 电势能和电势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 电势能和电势的计算。

2. 运用电势能和电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PPT。

2. 教学素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引入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引起学生对电势能和电势的兴趣。

2. 提问:什么是电势能?什么是电势?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二、电势能的概念(10分钟)1. 通过PPT展示电势能的定义。

2. 解释电势能的含义,强调电势能是电荷在电场中由于位置而具有的能量。

3. 通过实例演示电势能的计算方法。

三、电势的概念(10分钟)1. 通过PPT展示电势的定义。

2. 解释电势的含义,强调电势是电场对单位正电荷所做的功。

3. 通过实例演示电势的计算方法。

四、电势能和电势之间的关系(10分钟)1. 通过PPT展示电势能和电势之间的关系。

2. 解释电势能和电势之间的关系,强调电势能等于电荷在电场中的位置乘以电势。

3. 通过实例演示电势能和电势之间的关系。

五、电势能和电势的应用(10分钟)1. 通过PPT展示电势能和电势的应用。

2. 解释电势能和电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静电场中的电荷运动、电池等。

3. 通过实例演示电势能和电势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引起学生对电势能和电势的兴趣。

通过PPT展示电势能和电势的定义,解释它们的概念和关系,并通过实例演示它们的计算方法。

通过展示电势能和电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电势能和电势的知识。

六、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的变化(10分钟)1. 通过PPT展示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

2. 解释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之间的关系,强调电场力做正功时电势能减小,电场力做负功时电势能增加。

高中物理电势电势能教案

高中物理电势电势能教案

高中物理电势电势能教案1. 知识目标:学习理解电势和电势能的概念,掌握电势的计算方法。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电势和电势能概念解决相关问题,懂得电势的作用和应用。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电势和电势能的概念理解。

2. 电势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1. 电势与电势能的关系理解。

2. 电势的应用和作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备好教案、教学课件及实验器材。

2. 学生准备:学生准备好笔记、参与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出电势和电势能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理论讲解(15分钟)介绍电势和电势能的概念,解释电势及电势能的用途和特点。

讲解电势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电势这一概念。

3. 实验演示(15分钟)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并感受电势和电势能的存在。

通过实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电势和电势能的关系。

4. 案例分析(15分钟)通过几个案例分析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电势的计算方法,提高电势和电势能的解题能力。

5. 练习和讨论(15分钟)分组让学生互相讨论并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6. 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电势和电势能的关系及应用。

七、布置作业1. 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电势和电势能的概念。

2. 预习下节课内容。

八、教学反思本课程主要通过理论讲解、实验演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电势和电势能的概念。

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学生更好地掌握了电势的计算方法和应用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电势能与电势教案

电势能与电势教案

电势能与电势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势能的概念及意义。

2. 让学生掌握电势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

3. 让学生了解电势能与电势之间的关系。

4.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电势能的概念及意义1.1 电势能的定义1.2 电势能的物理意义2. 电势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2.1 电势的定义2.2 电势的物理意义3. 电势能与电势之间的关系3.1 电势能与电势的相互转化3.2 电势能与电势的计算公式4. 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的变化4.1 电场力做功的定义4.2 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5. 电势能的应用5.1 电势能的测量5.2 电势能的实际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电势能的概念、电势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电势能与电势之间的关系。

2. 难点: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电势能与电势的基本概念及物理意义。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

3. 采用讨论法,让学生探讨电势能的应用领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自然界中的静电现象,引发学生对电势能与电势的兴趣。

2. 讲解:讲解电势能的概念、电势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阐述电势能与电势之间的关系。

3. 案例分析:分析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电势能的转化。

4. 讨论:让学生探讨电势能在各领域的应用,如电力、通信等。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电势能与电势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评估方式:采用课堂问答、练习题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估。

2. 评估内容:2.1 学生对电势能与电势概念的理解程度。

2.2 学生对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关系的掌握情况。

2.3 学生对电势能在实际应用中运用的能力。

七、教学策略1.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采取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2. 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展示电势能与电势的物理意义及实际应用。

电势能与电势教学设计与反思

电势能与电势教学设计与反思

“电势能与电势”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静电力做功的特点、电势能的概念、电势能与电场力做功的关系。

·理解电势的概念,知道电势是描述电场的能的性质的物理量。

·明确电势能、电势、静电力的功、电势能的关系。

·了解电势与电场线的关系,了解等势面的意义及与电场线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与前面知识的结合,理解电势能与静电力做的功的关系,从而更好的了解电势能和电势的概念。

·培养对知识的类比能力,以及对问题的分析、推理能力。

·通过学生的理论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决一些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增强科学探究的价值观。

利用知识类比和迁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对科学的求知欲。

·利用等势面图象的对称美,形态美以获得美的享受、美的愉悦,自己画图,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对美的感受力和鉴别力。

·在研究问题时,要培养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的思维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理解掌握电势能、电势、等势面的概念及意义。

2.难点:掌握电势能与做功的关系,并能用此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方法】理论、类比探究、分析归纳、讨论分析、应用举例、体验探究三、教学过程复习前面相关知识。

1.静电力,电场强度概念,指出前面我们从力的性质研究电场,从本节起将从能量的角度研究电场。

2.复习功和能量的关系:如图所示从静电场中静电力做功使试探电荷获得动能入手,提出问题:是什么转化为试探电荷的动能?(一)静电力做功的特点让试探电荷q在电场强度为E的匀强电场中沿几条不同路径从A点运动到B点,我们来计算这几种情况下静电力对电荷所做的功。

W=F|A B|=qE|A B| W=F|A B|cosθ=qE|A B| W=W1+W2+W3+……其中F=qE|AM|结论:静电力做的功只与电荷的起始位置和终点位置有关,与电荷经过的路径无关。

教学设计2:10.1 电势能和电势

教学设计2:10.1 电势能和电势

10.1 电势能和电势第一课时一、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静电力做功的特点、电势能的概念、电势能与电场力做功的关系。

2、理解电势的概念,知道电势是描述电场的能的性质的物理量。

明确电势能、电势、静电力的功、电势能的关系。

了解电势与电场线的关系,了解等势面的意义及与电场线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与前面知识的结合,理解电势能与静电力做的功的关系,从而更好的了解电势能和电势的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决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增强科学探究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理解掌握电势能、电势、等势面的概念及意义。

三、教学难点掌握电势能与做功的关系,并能用此解决相关问题。

四、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五、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相关章节。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六、教学过程(一)课前:以练导学,找出不会的首先,我们一起来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梳理,并对预习效果进行检测。

【知识梳理】(幻灯片展示,学生集体回答)1.静电力做功的特点:静电力做的功只与电荷的①起始位置和②终点位置有关,与电荷经过的路径无关。

2.电势能(1)电荷在电场中某点的电势能在数值上等于把电荷从这一点移到③电势能为零(电势为零)处静电力所做的功。

电荷q在电势为φ的位置具有的电势能为④E p=q·φ。

(2)电势能有正负,电势能是⑤标量(选填“矢量”或“标量”),电势能为负表示该点电势能比零电势能点⑥低(选填“高”或“低”)。

电荷在A点和B点的电势能分别为E p A和E p B,将电荷从A 点移动到B点静电力做功为W AB=⑦E p A-E p B。

3.电势(1)定义:电荷在电场中某点的电势能E p与它的⑧电荷量q的比值,叫作这一点的电势φ,在国际单位制中,电势的单位是⑨伏特,符号为V。

电势能和电势教案

电势能和电势教案

电势能和电势[知能要点]1.静电力做功的特点:不论q在电场中由什么路径从A点移动到B点,静电力做的功都是一样的.静电力做的功与电荷的初、末位置及移动电荷的电量、电性有关,与电荷经过的路径无关.2.电势能:电势能是相对的与重力势能相似,与参考位置的选取有关.但电荷在某两点之间的电势能之差与零电势能点的选取无关.3.静电力做功与电势能的关系(1)静电力做的功只能决定电势能的变化量,而不能决定电荷的电势能数值.静电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小,静电力做负功电势能增加,公式WAB=—⊿E p,判定电势能高低的最佳依据是电场力做功的正负.(2) 电荷在某点的电势能,等于静电力把它从该点移动到位置时所做的功.4.电势:电势是标量,是相对量,由电场自身的性质决定,与该点有没有电荷及电荷的电量、电性无关,与该点的电场强度也无关。

5.电场线与电势:电场线方向是电势降落最快的方向,遵循顺降逆升原则;判断电势高低的另一种方法是求电势差。

6.等势面:电场中电势相等的各点构成的面叫做等势面.电场线跟等势面垂直,在等势面上移动电荷电场力不做功(电场力做功为0不表示电荷在等势面上移动)。

7.等量同种点电荷和等量异种点电荷连线上和中垂线上电势的变化规律等量正点电荷连线上中点的电势最低,中垂线上中点的电势却为最高,从中点沿中垂线向两侧,电势越来越低.连线上和中垂线上关于中点的对称点等势.等量异种点电荷的连线上,从正电荷到负电荷电势越来越低,中垂线是一等势线,若沿中垂线移动电荷至无穷远,电场力不做功,因此若取无穷远处电势为零,则中垂线上各点的电势也为零.因此从中垂线上某点不沿中垂线移动电荷到无穷远,电场力做功仍为零. [同步训练]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无论是正还是负电荷,从电场中某点移到无穷远处时,电场力做正功越多电荷在该点的电势能就越大B.无论是正还是负电荷,从电场中某点移到无穷远处时,电场力做正功越少电荷在该点的电势能就越大C.无论是正还是负电荷,从无穷远处移到电场中某点时,克服电场力做功越多电荷在该点的电势能越大D.无论是正还是负电荷,从无穷远处移到电场中某点时,电场力做正功越多电荷在该点的电势能就越大2.图中a、b为竖直向上的电场线上的两点,一带电质点在a点由静止释放,沿电场线向上运动,到b点恰好速度为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带电质点在a、b两点所受的电场力都是竖直向上的b aB .a 点的电势比b 点的电势高C .带电质点在a 点的电势能比在b 点的电势能小D .a 点的电场强度比b 点的电场强度大3.某带电粒子仅在电场力作用下由A 点运动到B 点,电场线、粒子在A 点的初速度及运动轨迹如图所示 可以判定 ( )A .粒子在A 点的加速度大于它在B 点的加速度B .粒子在A 点的动能小于它在B 点的动能C .粒子在A 点的电势能小于它在B 点的电势能D .A 点的电势高于B 点的电势4.在图中,A 、B 两个等量正电荷位置固定,一个电子(重力忽略)沿A 、B 中垂线自无穷远处向A 、B 连线的中点O 飞来,则电子在此过程中( )A .加速度不断增大,电势能减小B .加速度先增加后减小,电势能减小C .加速度不断减小,速度不断增大D .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速度不断增大5.如图1-5-3所示,实线为电场线,虚线为等势线,且相邻两等势线间的电势差相等.一正电荷在ϕ2上时,具有动能20 J ,它运动到等势线ϕ1上时,速度为零,令ϕ2=0,那么该电荷的电势能为4J 时其动能大小为 ( )A .16 JB .10 JC .6 JD .4 J6.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m 、带有电荷-q 的小物体,可以在水平轨道ox 上运动,o 端有一与轨道垂直的固定墙.轨道处于匀强电场中,场强大小为E ,方向沿ox 轴正方向,小物体以速度0v 从0x 点沿ox 轨道运动,运动时受到大小不变的摩擦力f 作用,且qE f <.设小物体与墙碰撞时不损失机械能,且电荷量保 持不变,求它在停止运动前所通过的总路程.。

电势能与电势教案

电势能与电势教案

电势能与电势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势能的概念及其与电势的关系。

2. 让学生掌握电势能的计算方法。

3. 让学生能够应用电势能和电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电势能的概念、电势能与电势的关系、电势能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电势能的计算方法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电势能的概念、电势能与电势的关系、电势能的计算方法。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应用电势能和电势的知识解决问题。

3. 采用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电势能的概念、电势能与电势的关系、电势能的计算方法以及实际问题案例。

2. 准备相关实际问题,用于课堂讨论和练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电势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电势能的概念:介绍电势能的定义,解释电势能与电势的关系。

3. 讲解电势能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电势能的计算公式,并通过示例进行讲解。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电势能和电势的知识解决问题。

5. 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解答疑问。

6.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电势能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9.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通过课堂表现、练习题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电势能与电势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评价方法:a)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能力。

b) 练习题:布置针对性的练习题,评价学生对电势能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c)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实际问题作业,评价学生应用电势能和电势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电势能和电势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电势能和电势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电势能和电势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势能和电势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 让学生掌握电势能和电势的计算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电势能和电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电势能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2. 电势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3. 电势能和电势之间的关系4. 电势能和电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电势能和电势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电势能和电势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电势能和电势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电势能和电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电势能和电势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物理学中有关能量和势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电势能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结合示意图,讲解电势能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3. 讲解电势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结合示意图,讲解电势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4. 分析电势能和电势之间的关系:通过示例,引导学生理解电势能和电势之间的关系。

5. 应用实例分析:分析电势能和电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静电场中的电势能、电场力做功等。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电势能和电势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7.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电势能和电势的计算题和应用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为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依据。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检查学生对电势能和电势概念的理解,以及能否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评价方法: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电势能和电势基本概念的理解。

练习题:评估学生运用电势能和电势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能否运用电势能和电势的概念和原理。

3. 评价内容:学生对电势能和电势定义的记忆和理解。

学生对电势能和电势计算公式的掌握。

学生运用电势能和电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电势和电势能教案

电势和电势能教案

电势和电势能教案教案标题:电势和电势能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电势的概念,并能够计算电势差。

2. 了解电势能的概念,并能够计算电势能的变化。

3. 掌握电势和电势能的关系,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与电势和电势能有关的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电势和电势能的相关知识、实验仪器(如电源、电压表、导线等)。

2. 学生准备:学生需要提前了解电荷和电场的基本概念。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电场的概念来引出电势的概念,简要介绍电势的定义和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电势与电势能的关系,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讲解与示范(15分钟):1. 通过实验演示,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电势的测量方法和计算电势差的步骤。

2. 结合实例,讲解电势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强调电势能与电荷量、电势差之间的关系。

讨论与实践(20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电势和电势能的应用场景,并提出相关问题。

2. 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一些实验活动,如在不同电势差下测量电势值、计算电势能的变化等,以加深对电势和电势能的理解。

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电势和电势能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2. 拓展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电势和电势能在其他物理现象中的应用,如电容器、电场中的粒子运动等。

作业布置:1.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电势和电势能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2.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寻找与电势和电势能相关的实际问题,并进行解答和讨论。

教学反思:1.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讨论和实验操作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电势能和电势教学设计

电势能和电势教学设计

电势能和电势教学设计电势能和电势教学设计第 1 篇活动目标:1、充分感知,观看不同材料摩擦所产生的静电现象。

2、通过合作探究,记录下不同材料摩擦产生的静电现象。

3、情愿参加探究活动,培育幼儿对科学活动的爱好。

活动重难点:知道摩擦产生的静电现象。

活动预备:记录表碎纸屑塑料小勺塑料梳子塑料尺子塑料剪刀铅笔排笔水彩笔吸管玻璃瓶幼儿事先分为4组〔红、黄、蓝、绿〕活动过程:1、导入活动,变魔术,激发幼儿爱好。

⑴老师出示塑料小勺⑵老师变魔术,让塑料小勺吸起纸屑。

老师:想让它发挥魔力,还得请坐的最好的伴侣协作协作。

2、幼儿用小勺自由探究,将小纸屑吸起来。

⑴老师提问,引发幼儿思索。

⑵请幼儿尝试操作⑶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的方法。

⑷老师小结。

老师:其实我们这个奇妙的魔术是由于摩擦产生了静电,所以能把小纸屑吸起来。

摩擦的力气大,静电产生的多,塑料小勺吸附的纸屑就越多。

3、幼儿尝试用多种材料进行试验。

⑴老师出示记录表。

⑵老师交代留意事项。

老师:小魔术师们,我们讨论魔术的时候,桌上的材料不要争抢,自己先拿一种材料,讨论完了,放回盘子里,再换另外一种材料。

⑶幼儿自由操作,老师巡回指导。

⑷师幼沟通试验结果。

⑸老师再次试验。

小结:生活中有许多物品摩擦后都能产生静电现象。

4、提问: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静电现象。

⑴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遇到的静电现象。

⑵老师小结:在天气寒冷的时候,许多物品因摩擦而互相吸引,如我们梳头的时候,梳子和头发也会相互吸引产生静电现象。

脱衣服时,我们身上的毛衣和衬衣和头发都会产生静电现象。

5、老师小结,结束活动。

老师:小魔术师们都学会了我的魔术,如今我们就一起到外面去表演给小班的弟弟妹妹看看吧。

电势能和电势教学设计第 2 篇一、教学目标:1、培育幼儿对摩擦起电的爱好,了解关于静电的简洁学问2、启发幼儿发散思维,培育幼儿观看力量和操作力量。

二、教学预备:幼儿每组放两个小筐,一个筐内装有塑料尺、塑料笔、铅笔、竹筷、铁棒、绸布、碎纸屑、线手套、手帕;一个筐内装有剪刀、彩纸;每组放有与幼儿人数相同的有机玻璃板〔用积木垫起来一点〕若干,电吹风一个,画纸一张。

电势能和电势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电势能和电势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电势能和电势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势能和电势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培养其科学思维方法。

二、教学内容:1. 电势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电势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3. 电势能与电势之间的关系。

4. 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的变化。

5. 应用实例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电势能和电势的概念,电势能与电势之间的关系。

2. 难点: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的变化,应用实例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电势能和电势之间的关系。

2.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实例。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实例,引发学生对电势能和电势的兴趣。

2. 讲解电势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引导学生从电场力做功的角度理解电势能,分析影响电势能的因素。

3. 讲解电势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介绍电势的定义,讲解电势的表示方法,如电势差、电势能等。

4. 探讨电势能与电势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电势能与电势之间的关系。

5. 讲解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的变化:阐述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电场力做功的本质。

6. 应用实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

7.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就某一实例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8. 总结与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针对性地进行反馈。

9.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电势能和电势的应用题,巩固所学知识。

10.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电势能和电势的理解程度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中物理电势能和电势教案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物理电势能和电势教案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物理电势能和电势教案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教学目的1.确定电势和电势能的概念。

2.推导能量守恒定律。

3.学习简单电荷构型的电势能。

4.掌握抛体的轨迹和速度。

二、教学内容电势和电势能是物理学中比较复杂和深入的概念,但是如果能够掌握这些概念,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现象。

下面是本课教学的主要内容。

1.电势和电势能的概念。

2.能量守恒定律的推导。

3.简单电荷构型的电势能。

4.抛体的轨迹和速度。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是基于概念和算法的教学,因此需要采用一些特殊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现。

具体来说,我们需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为学生提供基本知识和理论背景。

2.示范演示:通过在实验室中进行演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算法。

3.实践操作:为了巩固概念和算法,需要让学生进行一些练习和实践操作,以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过程本章节按顺序介绍了电势和电势能的教学过程。

这里给出具体的教学步骤。

1.电势和电势能的概念电势和电势能是物理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属于高中物理中比较关键的内容。

在本课程中,我们首先介绍电势和电势能的概念。

导入环节(先让学生看一段简洁而较完整的电势势能的视频)简述概念讲解概念定义电势等2.能量守恒定律的推导能量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定律之一,它描述了能量在各种物理过程中的不变性。

在本课程中,我们将介绍能量守恒定律的推导过程。

导入环节简述概念讲解推导求解案例等3.简单电荷构型的电势能让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简单的带电粒子构型中与电势能的关系,如点电荷与等电子体中的电势能变化等。

通常情况下,这些情况较为简单。

导入环节简述概念讲解推导求解案例4.抛体的轨迹和速度通过对物体在重力场中的运动,在最后一章介绍抛体的轨迹和速度。

在本课程中,我们将简介抛体的基本运动方程和轨迹、速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

导入环节简述概念讲解运动方程与速度,轨迹等理论知识求解案例五、课堂练习这部分为学生课堂练习,包括类测试问答等不同形式的测试,可以适当发放奖品和提高学生互动等措施。

《电势能和电势》高中物理教案

《电势能和电势》高中物理教案

《电势能和电势》高中物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理解电势能的概念,知道电势能的表达式。

o掌握电势的定义和表达式,理解电势的物理意义。

o能够应用电势能和电势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电场问题。

2.过程与方法:o通过类比和逻辑推理,引导学生理解电势能和电势的概念。

o通过实验和计算,让学生探究电势能和电势与电场力做功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激发学生对电场和电势相关知识的兴趣。

o培养学生的物理直觉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电势能和电势的概念、表达式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电势能和电势与电场力做功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电场演示仪、电容器、绝缘体等。

2.多媒体课件:包含电势能和电势的相关内容、实验演示视频、例题解析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o回顾电场和电场力的相关知识,引出电势能和电势的概念。

o提问学生:“电荷在电场中会受到电场力的作用,那么电荷在电场中是否也具有势能?”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新课内容讲解o电势能的概念:电荷在电场中所具有的势能称为电势能。

o电势能的表达式:Eₚ = qφ,其中Eₚ为电势能,q为电荷量,φ为电势。

o电势的定义:电势是电势能的标量表示,它等于单位正电荷在电场中某点所具有的电势能。

o电势的表达式:φ = Eₚ/q,其中φ为电势,Eₚ为电势能,q为电荷量。

3.实验探究o演示电场中的电荷移动和电场力做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电势能和电势的变化。

o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和计算,验证电势能和电势与电场力做功的关系。

4.课堂练习与讨论o出示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电势能和电势的知识进行计算和问题解决。

o讨论电势能和电势在电场中的应用,如电容器、静电场等。

5.课堂小结o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电势能和电势的概念、表达式及其在电场中的应用。

o提醒学生注意电势能和电势与电场力做功的关系,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6.布置作业o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突破瓶颈,如何设计好电势能和电势教案

突破瓶颈,如何设计好电势能和电势教案

电势能和电势在高中物理学习中是重要的概念,也是学生们容易出现瓶颈的知识点之一。

如何设计好电势能和电势的教案,让学生们能够突破学习瓶颈,理解掌握这一内容是每位物理老师必须考虑的问题。

下面将从以下五个方面为大家分别阐述如何设计好电势教案:一、理解电势能和电势概念在设计教案之前,我们要对电势能和电势的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电势能是指点电荷在某一电场中,由于位置而拥有的能量,它与该点的位置有关,而与路径无关。

电势则是指单位正电荷所具有的电势能,是标量,其单位是伏特(V)。

在引入电势的概念时,我们可以借助电路中的电势差概念,将电势看作是电路中两点之间单位正电荷所具有的电势差。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电势的概念。

二、构建电势模型电势的概念是基于电场的,因此在设计电势教案时,我们需要让学生建立起对电场的深刻理解。

在课堂上,可以设计一些实验,如用静电仪测量不同点电荷产生的电场和电势分布,以及在电路中利用万用表测量电势差等实验。

通过这些实验,学生不仅可以感性地理解电势的概念,还可以对电场的分布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三、电势能与路径无关定理的教学在高中物理学习中,电势能与路径无关定理是一个难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让学生掌握这一定理。

可以通过数学公式的推导来让学生理解电势能与路径无关的本质以及它的物理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掌握具体的计算方法,并在实践中运用这一原理。

四、电势差的计算电势差是指在电场中由于电势引起的能量变化,也是电路中电能转换的重要基础。

在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明确电势差的物理意义以及计算方法。

可以在教学中引入电流和电功率的概念,来让学生了解电势差在电路的应用,如欧姆定律等。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可以掌握电势差的计算方法,还可以将其运用到实践中。

五、课堂互动及实践活动在教学中,课堂互动以及实践活动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的重要手段。

可以设计小组讨论、互动游戏等方式,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势能与电势教学设计安徽蚌埠怀远包集中学王雷【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物理选修3-1中第一章静电场中第四节的教学内容,它处在电场强度之后,位于电势差之前,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它是课程教学中利用物理思维方法较多的一堂课,尤其是用类比的方法达到对新知识的探究,同时让学生就具体的物理知识迁移埋下思维铺垫。

教材从电场对电荷做功的角度出发,推知在匀强电场中电场力做功与移动电荷的路径无关。

进而指出这个结论对非匀强电场也是适用的,并与重力势能类比,说明电荷在电场中也是具有电势能。

电场力做功的过程就是电势能的变化量,而不能决定电荷在电场中某点的电势能的数值,因此有必要规定电势能零点。

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对知识的迁移、灵活运用给予了思维上的指导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静电力做功的特点、电势能的概念、电势能与电场力做功的关系。

·理解电势的概念,知道电势是描述电场的能的性质的物理量。

·明确电势能、电势、静电力的功、电势能的关系。

·了解电势与电场线的关系,了解等势面的意义及与电场线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与前面知识的结合,理解电势能与静电力做的功的关系,从而更好的了解电势能和电势的概念。

·培养对知识的类比能力,以及对问题的分析、推理能力。

·通过学生的理论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决一些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增强科学探究的价值观。

利用知识类比和迁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对科学的求知欲。

·利用等势面图象的对称美,形态美以获得美的享受、美的愉悦,自己画图,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对美的感受力和鉴别力。

·在研究问题时,要培养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理解掌握电势能、电势、等势面的概念及意义。

2.难点·掌握电势能与做功的关系,并能用此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课时】2课时【实验器材准备】挂图【教学方法】理论、类比探究、分析归纳、讨论分析、应用举例、体验探究【教学过程】复习前面相关知识。

1.静电力,电场强度概念,指出前面我们从力的性质研究电场,从本节起将从能量的角度研究电场。

2.复习功和能量的关系:如图所示从静电场中静电力做功使试探电荷获得动能入手,提出问题:是什么转化为试探电荷的动能?引入新课。

第四节、电势能和电势一、静电力做功的特点让试探电荷q在电场强度为E的匀强电场中沿几条不同路径从A点运动到B点,我们来计算这几种情况下静电力对电荷所做的功。

W=F|AB|=qE|AB| W=F|AB|cosθ=qE|AB| W=W1+W2+W3+……其中F=qE|AM|分析三种情况下的做功的数据结果,结合具体的问题情景,从中找到共同点和不同点,联系前面所学的知识,归纳得出相关的物理知识。

从中发现问题和知识结论。

结论:静电力做的功只与电荷的起始位置和终点位置有关,与电荷经过的路径无关。

拓展:该特点对于非匀强电场中也是成立的。

二、电势能寻找类比点:力做功只与物体位置有关,而与运动路径无关的事例在物理中有哪些呢?属于什么能?(移动物体时重力做的功与路径无关同一物体在地面附近的同一位置才具有确定的重力势能。

)思考:静电力做功也与路径无关,是否隶属势能?我们可以给它一个物理名称吗?1.电势能:由于移动电荷时静电力做功与移动的路径无关,电荷在电场中也具有势能,这种势能我们叫做电势能。

电势能用E p表示。

【思考与讨论】如果做功与路径有关,那能否建立电势能的概念呢?2.讨论:静电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通过知识的类比,让学生能从中感受到新知识的得出也可以通过已有获取。

静电力做的功等于电势能的变化。

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

电场力做多少功,电势能就变化多少,在只受电场力作用下,电势能与动能相互转化,而他们总量保持不变。

W AB=-(E pB-E pA)=E pA-E P【思考讨论】对不同的电荷从A运动到B的过程中,电势能的变化情况:正电荷从A运动到B做正功,即有W AB>0,则E pA>E pB,电势能减少。

●正电荷顺着电场线的方向其电势能逐渐减少。

负电荷从A运动到B做正功,即有W AB<0,则E pA>E pB,电势能增加。

<EPB,电势能增加。

< p>●负电荷顺着电场线的方向其电势能逐渐降低。

对此分析得出:电势能为系统所有,与重力势能相类似。

3.求电荷在某点处具有的电势能问题讨论:在上面讨论的问题中,请分析求出A点的电势能为多少?学生思考后无法直接求出,不妨就此激励学生,并提出类比方法。

类比分析:如何求出A点的重力势能呢?进而联系到电势能的求法。

则E pA=W AB(以B为电势能零点)电荷在某点的电势能,等于静电力把它从该点移动到零势能位置撕所做的功。

4.零势能面的选择通常把电荷离场源电荷无限远处的电势能规定为零,或把电荷在大地表面上的电势能规定为零。

拓展:求电荷在电场中A、B两点具有的电势能高低。

将电荷由A点移动到B点,根据静电力做功情况判断。

若静电力做功为正功,电势能减少,电荷在A点电势能大于在B点的电势能。

反之静电力做负功,电势能增加,电荷在A点电势能小于在B点的电势能弄清正、负电荷在电场中电势能的不同特点,判断其做功特点再进行判断。

通过对不同内容的拓展,引导学生能通过自己对不同事例的分析,知道对问题考虑的全面性有所了解,同时能正确认识到在分析问题时还应该思考问题的不同侧面,达到对问题的全面解决。

提高思维的深度和发散能力,达到对物理学习全面化的探究要求。

三、电势我们通过静电力的研究认识了电场强度,现在要通过电势能的研究来认识另一个物理量──电势。

它同样是表征电场性质的重要物理量度。

通过类比可见,若用左图中的E p/m,或右图中的E p/q,它们的值是相同的。

如何来表征这个相同的量呢?让学生很快能想到用比值定义法来定义物理量,对知识活学活用。

上面讨论的是特殊情况,下面我们来讨论一般情况:(如图)E pA=qE场Lcosθ可见,E pA与q成正比,即电势能跟电荷量的比值E pA/q都是相同的。

对电场中不同位置,由于L与θ可以不同,所以这个比值一般是不同的。

电荷在电场中某一点的电势能与它的电荷量的比值,是由电场中这点的位置决定的,跟试探电荷本身无关。

得出结论后,引导学生类比电场的得来过程,提出新的物理量──电势。

1.定义:电荷在电场中某一点的电势能与他的电荷量的比值,叫做这一点的电势。

用φ表示。

表达式:φ=E p/q (与试探电荷无关)2.电势是标量,它只有大小没有方向,但有正负。

3.单位:伏特(V)1V=1J/C物理意义:电荷量为1C的电荷在该点的电势能是1J,则该点的电势就是1V。

以上结论由学生得出,自己能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描叙,培养相关应用归纳知识的能力。

思索:如何来判断电势的高低呢?让学生明白:根据静电力做功的正负,判断电势能的变化,进而判定电势的高低。

现通过具体情景来进行分析。

4.电场线指向电势降低的方向。

电势顺线降低;顺着电场线方向,电势越来越低。

与电势能相似,我们知道E p有零势能面,因此电势也具有相对性。

引导学生得出:应该先规定电场中某处的电势为零,然后才能确定电场中其他各点的电势。

5.零电势位置的规定:电场中某一点的电势的数值与零电势的选择有关,即电势的数值决定于零电势的选择。

因此电势有正负之分,是由于其零电势的选择决定。

通常以大地或无穷远默认为零。

与零电势能的位置规定是否有相似之处呢?与知识进行类比,从前面的结论中领会到知识的相通性,能对知识进行类比应用。

【思考与讨论】参看书上的问题进行思考与讨论,然后思考若是q当做负电荷来进行研究,其结果是否一样呢?四、等势面在地理课上常用等高线来表示地势的高低。

今天我们学习了电势的知识后,那我们可以用什么来表示电势的高低呢?学生:在电场中常用等势面来表示电势的高低。

1.等势面:电场中电势相同的各点构成的面。

【体验性实践】寻找等势面:找正点电荷和带电平行金属板中的等势面。

通过体验性实践活动,让学生明白到如何去寻找等势面,达到对后续结论探究创设前置氛围。

观看挂图,从中寻找不同电场中等势面的不同和相同点,进行合理猜想。

2.等势面与电场线的关系⑴在同一等势面上各点电势相等,所以在同一等势面上移动电荷,静电力不做功。

W AB=E pA-E Pb=qφA-qφB=0讨论: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力做功为零的情况?引导分析得出:F⊥v⑵电场线跟等势面一定垂直,即跟电场强度的方向垂直。

引导学生用反证法达到证明的目的,加深对知识点的应用。

而沿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越来越低。

归纳总结可得出:电场线跟等势面垂直,并且由电势高的等势面指向电势低的等势面。

若两个相邻的等势面间的电势之差是相等的,则能得到书上图1.4-5的图形。

观看图形或挂图,结合电场线的特点,可得出结论。

⑶等势面越密,电场强度越大。

⑷等势面不相交、不相切。

3.应用等势面:由等势面描绘电场线方法:先测绘出等势面的形状和分布,再根据电场线与等势面的关系,绘出电场线的分布,于是我们就知道电场的情况了。

【体验性实验】测绘两个异种点电荷的静电场分布。

加强体验性实验的教学,让学生形成深刻印象,达到对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

【板书设计】第四节、电势能和电势一、静电力做功的特点【教学反思】通过实践教学,重在让学生有对比的观点去学习物理知识。

课中多次用到类比的物理思想,让学生对知识有更多的牵连,能对前面的知识达到灵活的应用,牵带多种方法学习物理知识,同时也反映出了选修3-1的设计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