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改诗的故事

合集下载

古代诗人的逸闻趣事

古代诗人的逸闻趣事

古代改诗趣事一、王安石看到一位友人写的诗中有“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两句,不禁提笔改道:“明月空中照,黄犬卧花阴”。

他自以为改得很恰当,实际倒是错了。

原来诗作家的家乡有一种鸟叫“明月”,有一种昆虫叫“黄犬”。

二、宋朝著名文学家苏东坡,有一天去拜访宰相王安石,见桌子上有一首只写了两句的《咏菊》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想:“菊花耐寒,经久不衰,说西风‘吹落’'满地金'岂不大错特错?于是提笔续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回来一看没说什么,只请苏东坡到黄州去看,一次大风过后苏东坡见菊花纷纷下落,满地铺金,不禁目瞪口呆。

原来黄州的菊花与别处不同。

三、唐代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任两浙观察使时,路过杭州青风岭,在一僧房墙上写了一首诗:"绝岭秋风已自凉,鹤翻松露湿衣裳,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角竹房。

”高适写诗后就出巡去了。

正好途经钱塘江,又时值月落。

他仔细观察江水,只见月落时江水随潮而退,只剩下半江,才发觉自己的诗写得不够确切。

巡察回来他又来到僧房准备改诗。

不料诗已被改好。

和尚说:“有一官经过,读后称此诗佳矣,但”一“字不如”半“字,他改后便去了。

”后来高适终于得知改诗人是:骆宾王,两人遂结为至交。

古代文人趣事好联不打折郑板桥为清代知名的书画家,诗词能力更佳,常有绝妙辞令人叹服。

一位盐商为了巴结京里来的大官,心想:“若能请知名的郑板桥才子写副六尺大对联,必定光彩异常:”因此就当面向郑板桥提及此事,郑板桥开价一千两。

盐商为了要节省开销,要郑板桥打五折。

郑板桥二话不说,当场提笔就写,写出了上联:“龙虎山中真宰相”,就给了盐商。

商人看了作品气势不凡,句子又好,十分高兴,连忙就问下联?郑板桥不慌不忙的说:“跟你说好是一千两,你钱只给一半,所以字也写给你一半就好!”盐商求墨宝心切,不得已只好乖乖地再奉上另外五百两。

郑板桥于是继续写了下联“麒麟阁上活神仙”。

[经典]苏轼和王安石的菊花落瓣之争

[经典]苏轼和王安石的菊花落瓣之争

苏轼和王安石的菊花落瓣之争王安石和蘇軾是北宋時齊名的文章大家,二人都曾師從歐陽修。

在他們之間曾有這樣一段故事。

苏东坡与王安石的"菊花落瓣之争"作为诗话,见之于多种书籍,为人们所熟知。

学术上的争鸣。

本属常事,但他们之间的根本矛盾则是政见不合。

王安石当宰相,推行新法,苏东坡反对变法。

菊花之争不过是政治斗争在学术领域中的一种反映。

蘇東坡原來是翰林學士,后被貶為潮州刺史,他一直認為是因為揭了王安石的短而遭此報复。

三年刺史任萵滿,蘇東坡四到京城。

一日去拜見王安石,在書房等待時,蘇東坡偶然看見硯石臺底下壓著一首沒有寫完的詩稿,題回叫<<詠菊>>,但只寫了[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兩句。

柬坡心想,按常理秋天才刮西風,菊花開在秋天,老了也只是枯萎,不會落花瓣的,于是揮筆依韻續了兩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聽。

寫完不等見到王安石就走了。

王安石看到蘇軾續的詩,笑了笑,接著寫起奏章,他建議皇上讓蘇東坡到黃州當團練副使,皇帝批准了。

東坡對此很不滿意,到任后心事不在政事,經常游山玩水,飲酒賦詩。

一天,有好友來看他,東坡忽然想起他后園的幾株黃菊,于是,便邀好友一同去玩賞。

前天刮了大風,這時只見滿地鋪金,而菊枝上一朵花也沒有了,蘇東坡警訝不巳,半晌說不出話來。

此時蘇東坡才明白王安石讓他到黃州任職的真意,原來是讓他來看菊花的。

東坡認識到錯改了王安石的[詠菊]詩。

馬上想向太師賠罪。

后來他找機會趕回京城,到相府見了王安石,對錯改詩句一事,拜伏于地,表示謝罪。

王安石笑著說:[你沒看見過菊花落瓣,不怪你。

]這樣,兩大名家,一個知過即改,一個恕以待人,在詩壇上留下一段佳話。

恕以待人,知過即改,是儒家的待人之道。

王安石写了两句咏菊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池金。

"苏东坡看过觉得很可笑。

"菊残犹有傲霜枝",怎会风吹落满地?便提笔在诗后面续写一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苏轼的小故事

苏轼的小故事

苏轼的奇闻异事1、年少轻狂苏东坡少年时读了一些书,因为聪慧,常得到师长赞扬,颇为自负地在自己房前贴了一副:“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后一白发老妪持一深奥古书拜访苏轼,苏轼不识书中的字,老妪借此委婉批评了苏轼,于是苏轼把对联改为“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用以自勉,从此传为佳谈。

2、苏轼“欺”师苏轼考进士,作了篇春秋文,叫《刑赏忠厚之至论》,其中有段落如下: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

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

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

当时的判官梅圣俞,对苏轼的文章十分赞赏,但是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皋陶是舜的司法官,跟尧有关系吗梅圣俞不明白这点,反复读过后,便去问苏轼,苏轼说答案在《三国志·孔融传》中,可是梅圣俞将反反复复读了很多遍后,依旧没有发现出处,便又去问苏轼。

苏轼只好老老实实答是自己的杜撰,梅圣俞更不解,苏轼便说《三国志·孔融传》中言道孔融跟曹操说商纣王将妲己赏了周公,曹操问可有此事,孔融答今日既有,古代也应该有。

苏轼便据此杜撰了这么一个故事,这使梅圣俞更加赞赏苏轼。

3、东坡肉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着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慢着火,少着水,足时它自美。

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里的“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着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

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深受百姓爱戴。

而这“”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4、苏轼退房苏轼居于常州,他花掉了最后一点积蓄,买了一所房子,正准备择日迁入住,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一老妇哭得十分伤心。

他问老妇哭什么,老妇说,她有一处房子,相传百年了,被不孝子孙所卖,因此痛心啼哭。

细问之下,原来苏轼买的房子,就是老妇所说的祖传老屋。

苏轼的有趣小故事50字

苏轼的有趣小故事50字

苏轼的有趣小故事
一、东坡吃草。

苏轼和佛印是好友,经常互相调侃。

一次,苏轼去拜访佛印,不料佛印不在,开门的是一个小沙弥。

苏轼半开玩笑地问:“佛印秃驴何在?”小沙弥淡定地指着远方说:“就在东坡吃草!”
二、东坡说文。

苏东坡曾经教人写文章,他说:“假如集市上的店铺各种物品都有,却有一种东西可以把它们取来,这就是钱。

世上最容易得到的莫如物,最难得到的莫如钱。

文章、华丽的词藻、事实,就像集市上的各种物品;立意,就像钱一样。

写文章如果能先立意,那么,古往今来众多的事物就纷纷涌出,都来给我用。

你如果明白了这一点,就会写文章了。


三、苏轼改诗。

有一回,苏轼去拜访王安石,恰遇王安石外出。

他看见桌上摆着一首诗,其中两句是:“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

苏东坡觉得不合常理,于是提笔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

改完后颇为得意。

后来才知道,原来是“黄狗”是一种虫子,而“明月”是明月鸟。

到此时,苏轼才明白自己改错了。

苏东坡最经典的故事

苏东坡最经典的故事

苏东坡最经典的故事苏东坡(苏轼)是中国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艺术家和思想家,他的故事广为流传,其中一些经典的故事体现了他的智慧、幽默和人格魅力。

以下是苏东坡最经典的一些故事。

1.东坡肉:苏东坡在任杭州知府时,为了改善民生,他主持修建了苏堤,并鼓励农民种植水稻。

为了感谢他的贡献,当地农民送来了猪肉和酒作为礼物。

苏东坡将这些猪肉分给工人,自己也用酒烹制了肉,后来这种烹制方法就以他的号“东坡”命名,称为“东坡肉”。

2.损人利己:苏东坡与他的朋友佛印和尚经常以诗会友,互相开玩笑。

一次,苏东坡写了一首诗,其中有“损人利己”四个字,他让书童将诗送给佛印。

佛印看后,回信说:“我早就知道你会有这一天。

”苏东坡打开信封,发现里面只有“损人利己”四个字,原来佛印早就预料到苏东坡会写这四个字。

3.对联趣事:苏东坡与佛印和尚的对联故事颇多。

一次,两人在船上饮酒,苏东坡看到江边有一只狗在啃骨头,便出一上联:“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随即回应:“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两人相视大笑,体现了他们的智慧和幽默。

4.被贬黄州:苏东坡在政治上屡遭贬谪,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是被贬到黄州。

在黄州期间,他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慨和对政治的深刻思考。

5.赤壁赋:苏东坡在黄州期间,曾游览赤壁古战场,并创作了著名的《赤壁赋》,文中通过对赤壁大战的想象性描绘,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和历史感悟。

这些故事不仅体现了苏东坡的文学成就,也展示了他的个性特点和当时的社会风貌。

苏东坡以其独特的智慧和人格魅力,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受人们喜爱和尊敬的文化名人之一。

给诗加腰的故事

给诗加腰的故事

给诗加腰的故事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给诗加腰的故事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给诗加腰的故事给诗加腰的故事:传奇有一天,苏小妹、苏东坡和黄山谷三人在一起谈论诗句。

苏小妹说:“轻风细柳,淡月梅花。

两句中间各加上一个字,作为诗的‘腰’,成为五言联句。

”苏东坡略加思考,随即说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苏小妹说:“还算好。

不过,这个‘腰’不够美。

”黄山谷接着吟道:“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苏小妹说:“是个佳句,但是仍旧没用上抱负的字。

”这时苏东坡忍不住了,问:“那么,妹妹你加的是什么字呢?”苏小妹说:“兄长的‘摇’‘映’二字,的确写出了柳的动态和月的皎洁,但山谷公的‘舞’‘隐’,要略胜一筹。

由于‘舞’是仿照人的动作,把柳的姿势反映得更加形象;‘隐’是夸张写法,使月的皎洁更加突出。

而我要说的是:‘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东坡、黄山谷听了,一起鼓掌赞扬。

苏小妹的“扶”字和“失”字,好在“扶”的拟人化更精确,既写出了风的稍微、柳的纤弱,又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和相互依偎的神态,所以比黄山谷的“舞”更生动得体。

“失”字,也比“隐”字更传神,它精确地写出了月、梅融为一体的情景。

给诗加腰中的作诗方法诗所最难者,订立题目。

乌有题目,诗才难拢,结构难架。

唐人擅诗,尤擅拟题。

此说或有所不以为然。

岂不知当今只同学,老师布置题目则知如何作文;让他自由作文则往往不知云何?!可知也。

古人应制,从口而出。

即如今坛子,参社则有作,自题则乏诗,非其谓乎?!习题法者,用古人旧题,仿而做也。

二、依句法一般是偶得一句或一联,自以为佳,而后围绕此句(联)之意及韵格,凑成全诗。

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可以为例。

多为绝、律、短歌,短词。

三、依韵法先定一韵,后围绕此韵之合韵之字而凑句,而合成全诗。

多为律、绝。

长律则必依此法。

古人诗词嬉戏甚至全篇定韵字者,如红楼梦之白海棠社之所述。

四、浑成法于韵熟捻,于情境之中突发而成,尤其易成绝句。

苏轼的故事(共10篇)

苏轼的故事(共10篇)

苏轼的故事(共10篇)苏轼的故事(一): 苏轼的故事1、年少轻狂的苏轼苏东坡少年时读了一些书,因为聪慧,常得到师长赞扬,颇为自负地在自己房前贴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 后一白发老妪持一深奥古书拜访苏轼,苏轼不识书中的字,老妪借此委婉批评了苏轼,于是苏轼把对联改为“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用以自勉,从此传为佳谈。

2、苏轼撰文“欺”判官苏轼考进士,作了篇春秋文,叫《刑赏忠厚之至论》,其中有段落如下: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

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

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

当时的判官梅圣俞,对苏轼的文章十分赞赏。

但是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皋陶是舜的司法官,跟尧有关系吗?梅圣俞不明白这点,反复读过后,便去问苏轼,苏轼说答案在《三国志·孔融传》中,可是梅圣俞将反反复复读了很多遍后,依旧没有发现出处,便又去问苏轼。

苏轼只好老老实实答是自己的杜撰,梅圣俞更不解。

苏轼便说《三国志·孔融传》中言道孔融跟曹操说商纣王将妲己赏了周公,曹操问可有此事,孔融答今日既有,古代也应该有。

苏轼便据此杜撰了这么一个故事,这使梅圣俞更加赞赏苏轼。

3、打油烹调东坡肉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

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深受百姓爱戴。

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4、赴宴吟诗“吞六国”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

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

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

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

苏轼诗词改编

苏轼诗词改编

本剧本的联想来源于苏轼的诗词,采用了文学剧本的形式,初次尝试写古人的轶事,仅为故事片段的组合,内容有牵强不妥之处,实属能力所限,还请您包涵。

场景一:西湖畔偶遇饮湖上初晴后雨熙宁六年,那时苏子瞻还在杭州任通判。

这天,应朋友陈襄之邀游西湖,天清气朗,晴天的西湖,阳光明丽,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面对着这一湖的潋滟风光,苏轼和好友心情极好,饱览过美景后,两人在西湖边上饮酒,举杯不辍,看见一条画舫迎面驶来。

船上是一位年轻妇人,走到船近前与苏轼相会,面貌知书达理,气质颇好,彬彬有礼地说:“从小就仰慕您的才名,但是云英未嫁,不便相见。

现在已经嫁为人妇,听说您来游西湖,特地赶来相见,想为你献上一曲,还请大人不要见笑。

”苏轼微笑摇头,“徒有虚名罢了,多谢姑娘有心,今日有缘相会,还有幸听得一曲,感激不尽。

”只见这姑娘缓缓落座,怀抱一琵琶,行云流水般拨弄起琴弦,琴声婉转,天籁之音美妙动听无与伦比。

苏轼一面与友人听琴,一面打量少妇,淡妆娴雅、风姿动人,但是曲子未调完,那船儿便翩然而逝。

苏轼目送船儿在湖岸远处消逝,内心感慨万千。

陈襄见苏轼伫立呆望,言到:“苏兄乃生性豁达、才华横溢之人。

宦海沉浮,苏兄始终能做到处变不惊,从不消沉低迷,更不会自怜自伤。

苏兄的乐天知命的性格、领袖文坛的才华,自然使得不少少女偏偏钟情于你啊。

”苏轼赧然辞笑:“襄兄又取笑我了,让我情何以堪。

快快罚酒一杯”于是两人又继续喝酒谈笑看风景。

“襄兄,你看这一方晴好的西湖美景,在这一刻似乎只由你我两人独享,是甚美之事啊!”“正是正是,苏兄已卧病数日了,今日得此良辰美景,是病愈的好兆头啊!”苏轼脸上突然满是欣喜的笑容,“如若能得闲久居于此,不问世事,病逝于此也无悔,真是梦寐以求啊,只可惜……我命途这般多舛,不得意十有八九,只得借此时的湖光山色来冲淡心中块垒。

”话音刚落,眼角似乎浮现了一丝忧郁和黯淡之色。

陈襄见苏轼低头沉思不语,气氛略见凝重,便举杯相敬,“西湖的胜景美名,与苏兄可大大分不开啊!”顿了一顿又继续道:“孰不知苏兄任知州期间,为解决西湖淤塞的问题,主持疏浚整治工程,兢兢业业,以淤泥水草筑堤,堤旁遍种花木,一到春季,便迎来桃红柳绿,莺飞草长,才使得其景韵尤其动人。

历史名人苏轼的十个故事

历史名人苏轼的十个故事

历史名⼈苏轼的⼗个故事历史名⼈苏轼的⼗个故事 苏轼⼀⽣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诗⽂书画皆精。

其⽂汪洋恣肆,明⽩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家”之⼀;诗清新豪健,善⽤夸张、⽐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下⾯是⼩编整理的历史名⼈苏轼的⼗个故事,欢迎查阅。

1、反唇相讥 相传,苏东坡⼀次与王安⽯同⾏,偶见⼀房⼦根基已动,⼀⾯墙向东倾斜。

王安⽯出上句以戏东坡:“此墙东坡斜矣!” 苏东坡仰头⼤笑,即吟下联反讥王安⽯:“是置安⽯过也!” 嵌名为巧,双关尤妙。

2、暗助新郎 秦少游娶苏⼩妹时,被⼀难再难,及⾄新房门⼝,苏⼩妹再出⼀联:闭门推出窗前⽉。

秦观思索良久不得下联,苏东坡有⼼相帮,在远处拾⼀⽯⼦远远丢进湖中,秦少游受到启发,冲⼝⽽出:投⽯冲开⽔底天。

3、学⽆⽌境 苏轼年少时,天资聪颖,他⼴泛阅读诗书,博通经史,⼜长于作⽂,因⽽受到⼈们的赞赏,⾃矜之情亦随之⽽萌。

⼀⽇,苏轼于门前⼿书⼀联:“识遍天下字;读尽⼈间书。

”“尽”与“遍”对,活画出苏轼当时的⾃傲之⼼。

没料到,⼏天之后,⼀鹤发童颜⽼者专程来苏宅向苏轼“求教”,他请苏轼认⼀认他带来的书。

苏轼满不在乎,接过⼀看,⼼中顿时发怔,书上的字⼀个也不认识;⼼⾼⽓傲的苏轼亦不免为之汗颜,只好连连向⽼者道不是,⽼者含笑飘然⽽去。

苏轼羞愧难当,跑到门前,在那副对联上各添上两字,境界为之⼀新,乡邻皆刮⽬:“发愤识遍天下字;⽴志读尽⼈间书。

” 4、寺态炎凉 苏东坡游莫⼲⼭时到⼀寺中⼩坐。

寺中主持和尚见来了个陌⽣⼈,就淡谈地说:“坐。

”⼜对⼩和尚喊:“茶。

” 两⼈落坐交谈后,主持和尚发现对⽅脱⼝珠玑,料想此⼈不凡,就请客⼈进厢房叙谈。

⼊室后,主持和尚客⽓地说;“请坐!”⼜叫⼩和尚:“敬茶!”再⼀打听,⽅知来者是赫赫有名的苏东坡,主持和尚连忙作揖打恭地引他进客厅,连声地说:“请上坐!”并吩咐⼩和尚:“敬⾹茶!”苏东坡临⾛时,主持和尚请他题副对联。

苏东坡改对联的故事,名人故事

苏东坡改对联的故事,名人故事
苏东坡改对联的故事,名人故事
北宋大学士苏轼,少时在父亲苏洵的教导下,博览群书,知识丰富,常常受到父亲的诗朋词友的称赞。因此有些飘飘然。
一日,年少气盛的苏轼,骄傲地写了副对联贴于自己的书人间书。
老父亲一日得闲,来到大儿子的书房检查他的学业,抬头看见对联,连连摇头暗叹。儿子如此不谦虚,他很生气。于是,找来几本文辞深奥的古书喊道:“轼儿,你细细读之吧!”说罢叹息而去。
苏轼看了一本又一本,书上的字、词、句他有很多不认得、不理解,心中十分惭愧。于是,他赶紧提笔将门上联语各加了两个字。
从此以后,苏轼虚心学习,日夜攻读,终于以他的勤奋努力,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造诣也达到了惊人的地步。
你知道他在上下联的头上各加了那两个字。
谜底:加“发愤”,和“立志”。

苏东坡误改菊花诗

苏东坡误改菊花诗

苏东坡误改菊花诗作者:来源:《小天使·二年级语数英综合》2020年第04期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以才华横溢(yì)、博学多闻而盛誉(yù)于世,但他在王安石面前却丢了不少丑。

一日,苏东坡从湖州刺史任上回到京城,去拜访王安石,正赶上王安石在睡午觉,管家就让苏东坡在王安石的书房里等候。

苏东坡颇(pō)感无聊,突然瞥(piě)见书桌上放着未干的笔墨,还有一首未写完的“咏菊”诗。

诗句云:“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看了,心里不由觉得可笑:西方指秋风,黄花即菊花。

菊花开在深秋,最能耐久,至死并不落瓣,怎么能说“吹落黄花满地金”?他于是诗兴大发,提笔续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正在这时,王安石过来书房相见。

二人交谈一番后,苏东坡就离开了。

苏东坡走后,王安石见诗稿被人续完,便猜到一定是东坡所续。

他知道苏东坡才高八斗,但有点不知天高地厚,恃才无忌,他决定好好教育他一番。

到了第二日早朝,王安石上奏皇帝,将苏东坡贬到黄州。

苏东坡心中不服,认为是王安石因改诗一事公报私仇,却也没办法,只得谢恩从命。

次日,苏东坡就辞别京城,赶往黄州。

到黄州后,苏东坡认真办好自己的公务,空闲时间就和新结交的朋友陈季常等人一起游山玩水,骑马打猎,饮酒赋诗,心情也好得很。

一转眼两年多过去了,到第三年的重阳节时,陈季常邀请苏东坡到自己的后园喝酒赏菊。

苏东坡一脚刚踏进后园,頓时目口呆:满地铺满金菊花片,哪里是他印象中不落瓣的菊花?陈季常见他神色不好,急忙问他是怎么了,他还以为苏东坡病了,苏东坡这才道出实情。

陈季常一听,乐得哈哈大笑,说:"苏兄,你到黄州三年,怎么到今天才知道这是黄州一景啊!这就是鼎鼎有名的满地铺金啊!"苏东坡这才知道,同样是菊花,竟也有落瓣与不落瓣的区分,而这黄州菊花是落瓣的。

当初自己给王安石改的那两句诗,是自己见识少做错了。

而王安石把自己贬到黄州来,就是要教训自己一下,让自己去亲眼发现自己错了。

苏轼苏辙小时候改诗

苏轼苏辙小时候改诗

苏轼苏辙小时候改诗
苏轼和苏辙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自幼博览群书,在诗歌方面很有天赋。

有一次,寿昌书院的教书先生刘巨写了一首《鹭鸶诗》,并在课堂上征求学生们的意见。

苏辙轻声问苏轼这首诗是否写的是白鹭,苏轼便低声细语地为他讲解诗中含义。

刘巨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意见,苏轼认真揣摩后,提出将诗中的“逐风斜”改为“落蒹葭”,他认为这样更能形象地描述白鹭被惊起后落入芦苇丛中的情景。

刘巨细细品味后,夸奖苏轼改得好,用词形象而又文雅。

同学们也向他投来惊奇和羡慕的目光。

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苏轼从小就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文学功底。

他善于运用积累的知识,将一个字或一个词用到最精准,体现了对文字的热爱和熟练运用。

苏东坡诗案之谜

苏东坡诗案之谜

苏东坡诗案之谜余秋雨先生写过关于苏东坡的文章——《苏东坡突围》,大意是要为“乌台诗案”中遭受打击的苏东坡叫几声屈。

不单是余秋雨,几乎所有文人在论及这段历史疑案时,都会认为这是一次有组织的迫害;与余先生不同的是,有些人甚至认为这次打击的实际组织者,有可能是当时权势赫赫的王安石。

据说,有一次,苏东坡去找王安石,未见到王安石,却在王安石的书房里发现了半厥残诗:“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

”觉得非常不合适,月亮怎么会叫呢?多大的花儿才能让狗卧下?于是,苏东坡擅自提笔改成了“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

”王安石回来后,对苏轼改他的诗极为不满,就将他贬到合浦。

这个故事经常被用来说明王安石气量极小,借苏东坡给自己改诗的名义来打击报复与自己政见不同的苏东坡;经常引用这个故事的,往往是一些授业解惑的老师。

诸位看过这篇文章后,如果在遇到什么狗屁人以此来诬蔑王安石,可以抡圆了给他一千四百个大嘴巴,因为这个故事破绽百出,难以置信。

首先,苏东坡去见王安石,虽然不能打个电话约时间,但起码也得知道老王在不在家,人家不在家或者在家也不想见你,你招呼也不打一声就来,那叫不速之客。

其次,在古代,书房通常是官员处理公务的私人办公室,平常人不能进去,甚至有人要求自己的老婆都不能进去;即便是苏东坡和王安石好得像亲兄弟,那也得在客房待茶,而不是踢里哐啷就进了人家书房。

如果老王不在,老王家里肯定有管事的,人家也不会把客人迎进书房。

第三,假设是王安石让苏东坡在书房等他,苏东坡也不能不和人商量就胡乱改别人的东西。

换作任何人是当时的苏东坡,给天大胆子都不敢改这半厥残诗,因为它连狗屎都不如,上小学的孩子也能诌出这两句破玩意儿来,和自己同是“唐宋八大家”的王哥写这两句,必有深意;再说,这是王哥的作品,兄弟给他来个下半厥、一唱一和还可以,擅自改人家的东西,摆明了就是看不起人家——当然这个破东西也的确没法儿改。

“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

”什么玩意儿?!你直接说我苏东坡没文化好了!说起来,“乌台诗案”的案情并不复杂: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苏东坡因为不赞成王安石新法,被贬调湖州。

苏东坡给老师改诗句

苏东坡给老师改诗句

苏东坡给老师改诗句
俞国英
【期刊名称】《学生之友(小学版)上》
【年(卷),期】2004(000)007
【摘要】@@ 我国北宋时杰出的诗人、散文家苏东坡从小就酷爱诗词,文思敏捷.在他1 3岁时,一天,他的老师刘微之作了一篇<鹭>诗,抑扬顿挫地高声吟诵给学生听,同学们都满口称颂这首好诗.
【总页数】1页(P4)
【作者】俞国英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宋代儋州民风及苏东坡倡改陋习之贡献
2.应该用\"读诗的方法\"解读诗歌——就《孔雀东南飞》某些诗句的解读与张琪老师商榷
3.应该用“读诗的方法”解读诗歌——就《孔雀东南飞》某些诗句的解读与张琪老师商榷
4.吴玉章虚怀若谷改诗句
5.门外谈诗句节奏——与桂灿昆老师商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有关苏轼的人物素材

有关苏轼的人物素材

有关苏轼的人物素材1、佛与狗屎有一天,佛印和苏轼斗嘴。

苏轼问佛印:“你看我像什么?”佛印回答:“佛。

”佛印问:“那你看我像什么?”苏轼为了揶揄佛印,说:“你像堆狗屎。

”回到家,苏轼得意洋洋地和小妹说起了这件事,以为占了佛印的便宜。

谁知,小妹劈头盖脸地就骂他蠢。

苏轼问她为什么,小妹回答:“佛印看人皆为佛,只因为他心中有佛。

而你看人皆是狗屎,只是因为你心里只有一堆狗屎。

”【视点】⑴境界;⑵角度;⑶聪明反被聪明误;⑷外观世界是心灵的延伸。

2、东坡续诗有一天,苏轼看到王安石案几上有“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苏轼见此不由一声冷笑,他想,菊花怎可能在秋天凋落。

于是挥笔续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后来苏轼被贬到黄州。

有一天时值重阳,苏轼出行,但见秋风瑟瑟,吹得菊花四处飘零,满地恰似黄金铺就。

苏东坡想起当年改诗之事,内心甚是羞愧。

【视点】⑴自以为是;⑵狭隘;⑶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⑷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

3、《洗儿戏作》朝云为苏轼生了个儿子,按照当地习惯,满月那天,东坡请了亲友,举行洗儿会。

孩子才一个月,就能对人笑。

大家都夸他聪明,苏东坡却叹了口气,道:“切莫像我,更莫学作填词!”大家都知道,苏东坡因作诗惹了祸,坐了牢,差一点被杀头,就都不作声,怕点着他内心的痛处。

苏东坡倒不忌讳这个,说道:“我呀,就是上了聪明的当。

本想再不作诗填词了,可总是心里痒痒的,禁不住。

你看,这会儿又有了一首《洗儿戏作》: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视点】⑴聪明;⑵自嘲;⑶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4、师生吃面北宋党争,苏轼被贬谪至南疆,羁宦于千里之外。

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也受到了牵连,宋徽宗初年被贬至广西宜州。

在上任途中,黄庭坚与从海南归来的苏轼相遇于梧州与藤县之间。

师生二人相叙,见路旁有卖面条的小摊,于是一同就食。

面条粗粝涩口,黄庭坚食不下咽,吃了两口就放下了筷子,不住的唉声叹气。

民间故事,民间故事大全,古代民间故事,民间传说故事

民间故事,民间故事大全,古代民间故事,民间传说故事

民间故事,民间故事大全,古代民间故事,民间传说故事有一次,一个穷小伙子在山上砍柴火,来到一个美丽的小湖边。

湖水碧绿如宝石,清澈如蓝天。

这孩子累了,就坐在一棵松树底下休息。

突然,他看见湖里冒出一只大乌龟在水面游着。

...•卧冰求鲤的故事卧冰求鲤是古老的汉族民间传说故事。

最早出自干宝的《搜神记》,讲述晋人王祥冬天为继母捕鱼的事情,被后世奉为奉行孝道的经典故事。

故事: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白娘子与许仙的故事白娘子与许仙的故事传说,有一条白蛇修炼了一千年,终于修成人形,化为美丽端庄的白娘子,另一条青蛇修炼了五百年,也化为富有青春活力的小青姑娘。

她们二人结伴来到西湖游玩...•八仙斗花龙传说,有一天八仙要到东海去游蓬莱岛。

本来,腾云驾雾,一眨眼就可到,可是吕纯阳偏偏别出心裁,提出要乘船过海,观赏海景。

他拿来铁拐李的拐杖,往海里一抛,喝声"变,顿时...•过小年祭灶神的传说据说,古代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兄弟俩,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

哥哥拿手的活是盘锅台,东街请,西坊邀,都夸奖他垒灶手艺高。

年长月久出了名,方圆千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

...•春宝和牡丹仙子菏泽是牡丹之乡,有很多人专门养花,靠卖花来维持生活。

万花村南有个不小的花园,柴门篱笆,十分幽雅。

看园人名春宝,十八岁。

在他小时候父母因病双亡。

小春宝就跟着祖父生活...•救命的鱼从前,白州有个村子,村里有个姓王的财主。

全村二百多口人,都是王财主家的佃户。

这一年,当地大旱,王财主家门前有一口大池塘,几十年来水位从未降过,如今却也快见底了。

王...•邮差的故事夜晚的邮局简直是个充满秘密与未知的地方。

老柯(kē)是个老邮差,他每天在大街小巷送信,鞋子都不晓得穿破了多少双!天天要走二万九千七百三十步,上下八千二百四十九级楼梯...•执着的画家有个画家叫安东尼,画的画十分的传神逼真,不管是水里的鱼,还是天上的鸟,到了他的笔下都像是活的。

他画的猛虎能吓跑野猪,画的野兔能引来豺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东坡改诗的故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
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
有一天,苏东坡去看望宰相王安石,恰好王安石出去了。

苏东坡在王安石的书桌上看到了一首咏菊诗的草稿,才写了开头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心想:“西风”就是秋风,“黄花”就是菊花,菊花最能耐寒、耐久,敢与秋霜斗,怎么会被秋风吹落呢?说西风“吹落黄花满地金”是大错特错了。

这个平素恃才傲物、目中无人的翰林学土,也不管王安石是他的前辈和上级,提起笔来,续诗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回来以后,看了这两句诗,心里很不满意。

他为了用事实教训一下苏东坡,就把苏东坡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苏东坡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到了九月重阳,这一天大风刚停,苏东坡邀请好友陈季常到后园赏菊。

只见菊花纷纷落瓣,满地铺金。

这时他想起给王安石续诗的往事,才知道原来是自己错了。

------------
从归纳推理的角度来说,苏东坡的续诗存在着“轻率概括”的错误。

“轻率概括”是归纳推理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一种逻辑错误,“轻率概括”也叫“以偏概全”,是指只根据少数的个别事实,就推出一般性的结论,并且把这个结论看作是必然的、无可怀疑的论断。

苏东坡平时看到的菊花,都是只会枯萎,不会落瓣的,因此他就得出了“天下的菊花都是不会被秋风吹落的”这样一个一般性结论。

他用这个全称肯定判断来衡量王安石的咏菊诗,就认为王安石的诗写
得不对。

等他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结论是错误的。

因为黄州这个地方的菊花是会被秋风吹落的,出现了这个反例,苏东坡通过简单枚举归纳法得出的一般性结论,也就不能成立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