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 认识米 说课稿
二年级数学教案:认识米作为单位长度
二年级数学教案:认识米作为单位长度一、教学目标:1.认识米作为单位长度,了解米的基本概念。
2.学习使用尺子、卷尺测量长度。
3.熟练掌握米的换算法则。
二、教学重难点: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运用米作为单位长度的概念。
2.学生能够熟练测量长度并进行换算。
三、教学方法:1.讲解法2.实验法3.游戏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老师拿出一个尺子,询问学生是否见过,问学生这是什么工具,有什么作用?2.新课讲解:(1)让学生对尺子测量误差有一个认识。
老师可以让一名学生用手指指一下桌子长度,另一名学生估计长度看看,不要使用尺子进行测量。
接着,再用尺子测量桌子的长度,与前面的估计进行比较,看看误差有多少。
(2)让学生了解基本长度单位——米。
逐步引导学生,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常常会涉及到长度测量的问题。
比如下面这些情境:掌握米的基本概念:“我门”这个单词大家都很熟悉吧,它是我们用来度量长度的基本单位之一。
当然,不同的地方,我们所使用的单位长度可能会不一样。
比如,你打算去附近的便利店买面包,它距离你有多远呢?如果在英国,你可能需要知道其距离你有多少“码”或者“英尺”;如果在法国,你就需要知道距离你多少“公尺”。
而在中国,我们所使用的单位长度是“米”。
(3)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米作为单位长度。
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简单的图形,让学生分别用尺子测量每条边的长度,并将其填入表格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如何使用米来表示这样的长度,如何进行换算。
(4)学生游戏互动,加深对于米作为单位长度的了解。
学生可以组成小组,分别进行测量、计算等步骤,看看哪组用时最短,答案最准确。
3.巩固练习:(1)练习1:长100米的田径赛道,你耗时20秒走完了一圈,那么你一分钟可以走多少圈?(2)练习2:你买了一卷卷尺,长度为20米,现在需要测量房间的长度,你需要卷几圈?(3)练习3:你观察了一下,房间的长度大概是8米,宽度是5米,请你算一下这个房间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五、课堂反思:通过本堂课,学生逐渐认识了米作为单位长度的概念。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认识厘米和米)说课稿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认识厘米和米)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能够准确理解和区分厘米和米的概念。
2.能够用手指或尺子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并用正确的单位表示。
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如量房间的长度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
2.培养学生使用尺子测量长度并选择正确的长度单位表示的能力。
难点1.区分厘米和米的差异,特别是在书写时的不同表示方式。
2.激发学生主动测量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安排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一年级学过的长度单位“厘米”,并提问:你们知道除了厘米,还有哪个长度单位呢?2. 导学(10分钟)通过展示实物和图片,引入“米”的概念,让学生观察并讨论不同长度的物体,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不同单位来表示这些长度。
3. 探究(15分钟)组织学生分小组,用尺子分别测量几个物体的长度,然后让他们讨论和分享自己的测量结果以及用哪种单位表示更合适。
4. 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周围的环境,让他们找出至少5个物体,并列举出它们的长度,其中既包括厘米又包括米的单位表示。
5. 实践(15分钟)让学生继续测量几个物体的长度,并让他们在作业本上完成练习题,巩固对于厘米和米单位的认识和运用。
四、教学手段1.实物和图片2.尺子3.黑板4.作业本五、教学反馈教师定期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和班级点评,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外继续练习测量和应用长度单位的能力,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六、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于厘米和米的概念理解较为清晰,但在实际运用时存在一定的困难。
未来的教学中,我计划更多地融入生活场景,让学生通过实际活动和应用来加深对于长度单位的认识,提高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集锦5篇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集锦5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篇1一、说课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认识厘米2、认识米3、认识线段,量、画线段二、本单元教材分析:通过第一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比如,学生形成了1厘米、1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就不至于产生“1米=10厘米”的错误,才有可能利用表象进行一些简单的估测,如估计窗的宽和高约是几米。
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有关长度单位的观念。
线段的概念与直线有着密切的联系,但直线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时无法借助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
因此教材在这里不教学直线,只教学线段,课本上是线段图并配了一句话: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三、本单元学情分析:这是本学期的第一个单元,两个月的暑假可能让学生在很多时候都不能集中注意力,所以在学这个单元的时候,老师一定要让孩子以一个良好的状态进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进行整体和个别共同关注相结合的原则。
通过一年级上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本单元的知识,学生容易接受。
四、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人教版米的认识说课稿
人教版米的认识说课稿一、说课背景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对“米”的认识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它不仅是长度单位的基础,也是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测量单位之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米的概念、掌握米与其他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并能在实际生活中正确使用米作为测量工具。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理解米的定义,掌握米与其他基本长度单位(如厘米、毫米)之间的换算关系,并能在实际测量中运用这些知识。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和实践,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测量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同时让他们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米的定义及其与其他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
2. 教学难点:如何在学生心中建立起1米的实际长度概念,以及如何在实际测量中准确运用换算关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准备米尺、卷尺等测量工具,以及相关的教学挂图和多媒体课件。
2. 学生准备:学生需携带直尺,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实际操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你们知道我们平时说的‘一米阳光’中的‘米’是什么意思吗?”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简要介绍米作为长度单位的基本概念。
2. 讲解米的定义利用教学挂图和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米的定义,包括米的历史渊源、米作为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长度单位的地位,以及米的定义是如何通过科学实验确定的。
3. 米与其他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通过实例演示和互动讨论,向学生展示米与厘米、毫米等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并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加深对这些换算关系的理解。
4. 实际测量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利用直尺和米尺对教室内的物体进行测量,实践中学习和巩固米的概念及其换算关系。
5. 总结与反思在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回顾米的定义和换算关系,并讨论在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
米的认识说课稿
主讲人
年级
学科
课题:
米的认识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页例4、例5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米,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表象,知道米可以用“m”表示;知道厘米和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
2.培养学生估测、动手测量的能力,并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体会量比较长的物体,用米作单位比较方便。
教学环节
一、么?量物体长度用什么工具?
生汇报。
①用手比划出1厘米有多长?2厘米呢?10厘米呢?
②用刻度尺量文具盒的长度,请你演示并说出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
2.设疑激趣,揭示课题。
文具盒你们量得不错,那么你能量一量黑板有多长吗?(找2名同学用刻度尺测量黑板的长度。)
闭上眼睛想一想。
比划一下。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1米有多长?(可提示学生对比着别的物体的长度说。)
(3)找一找生活中大约长1米的物体。
2.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出示米尺或米尺图。
师:现在,大家知道1米有多长了,其实“米”和我们昨天学过的“厘米”是有关系的。你猜它们有什么关系?
(生猜测,说一说。)
师:那你想知道1米里面到底有多少个1厘米吗?
50米○600厘米23厘米○32厘米80厘米○18米
3.判断。
(1)铅笔长12米。()
(2)楼房高20厘米。()
(3)一棵松树高16米。()
(4)桌子高80厘米。()
(5)跳绳长2厘米。()
拓展提升:
小猪家、小兔家和学校在公路的同一侧,小猪家到学校35米,小兔从家到学校要走20米,从小猪家到小兔家要走多少米?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认识米,建立1米的表象。
人教版数学二上《认识厘米和米》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二上《认识厘米和米》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认识厘米和米》是人教版数学二上的一个重要内容。
这一部分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学会用这两个单位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操作,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测量意识和空间观念。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部分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长度、面积等基本概念,对物体的大小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概念可能还比较模糊,对厘米和米的实际长度可能还没有直观的感受。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际的测量和观察,让学生感受长度单位的大小,加深对厘米和米的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能够用厘米和米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实际的测量和观察,培养测量意识和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能够用厘米和米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2.教学难点: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概念的理解,对厘米和米的实际长度的感受。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测量工具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如桌子、书本等,让学生估计它们的长度,引发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思考。
2.新课导入:介绍厘米和米的概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1米等于100厘米。
3.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测量,如测量桌子的长度、书的长度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长度单位的大小。
4.总结提升: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总结测量长度的方法,巩固对厘米和米的理解。
5.课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长度单位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1《长度单位——认识米》说课稿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1 《长度单位——认识米》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长度单位——认识米》是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能够理解米作为长度单位的概念,掌握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物图片和操作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他们在生活中也积累了一些关于长度的经验。
但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概念认识较浅,对用米作为单位测量长度的方法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米,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学会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长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掌握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难点:理解米作为长度单位的概念,能够准确地用米测量物体的长度。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测量工具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测量教室的长度,引出长度单位的概念,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2.探究新知: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实物图片,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物体长度,感知米作为长度单位的作用。
3.巩固新知: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测量长度的方法,教师点评并总结。
4.拓展应用:设计一些有关长度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三课时认识米 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三课时认识米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课时为《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时,主题为“认识米”。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将理解米的概念,学会使用米作为长度单位,并能够进行基本的长度测量和换算。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1米等于100厘米,能够用米作为单位进行长度测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其细心观察和精确测量的习惯。
教学难点1. 米和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2. 正确使用米尺进行长度测量。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米尺、教学PPT、练习题纸。
2. 学具:直尺、彩笔、练习本。
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PPT展示一些长度测量的场景,如测量书本、桌子、黑板的长度,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长度应该用什么单位来表示呢?2. 新授:介绍米的概念,展示米尺,讲解1米等于100厘米。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1米的长度。
3. 实践:学生分组,用米尺测量教室内物品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鼓励学生相互检查,确保测量准确。
4. 巩固: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长度测量和换算的题目。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总结:回顾本课时的重点内容,强调米和厘米的换算关系,以及准确测量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板书将简洁明了地展示本课时的重点内容,包括:- 米的定义- 1米等于100厘米- 长度测量方法- 米和厘米的换算作业设计作业将包括:1. 测量家中物品的长度,并用米和厘米表示。
2. 完成练习册上的长度测量题目。
课后反思本课时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操作准确性。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增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难点在以上教案中,教学难点是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主要障碍或理解上的困难点,它们通常是教学内容中较为抽象、复杂或需要深入思考的部分。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_第02课时_认识米》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_第02课时_认识米》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_第02课时_认识米》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学会用米作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通过这一课时,学生能理解米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长度单位有初步的认识,但还不系统。
本课时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米的长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长度单位米,学会用米作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践、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米,学会用米作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2.教学难点:理解米与日常生活的关系,运用米进行实际测量。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等。
2.教学手段:实物模型、多媒体课件、测量工具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测量身高、房间长度等,引出长度单位的概念,进而引入本课的主题——认识米。
2.自主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践,用米尺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并记录结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集体交流:学生汇报测量结果,分享测量过程中的发现和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米的长度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到米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4.实践活动:学生进行实际测量比赛,如测量教室的长度、宽度等。
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5.总结提升: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实践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人教版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 第一单元【第二课时】认识米用米量 》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
第一单元【第二课时】认识米用米量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围绕“认识米用米量”展开教学,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米的基本概
念及米的量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生能够认识米的基本概念,掌握米的量的计算方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米的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热爱学
习的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确米的概念,培养学生测量米的能力。
•教学难点:学生如何准确测量米的长度。
四、教学准备
•板书准备:书写“认识米用米量”、“1米”、“米”等关键词。
•教材准备: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五、教学过程
1. 热身
•通过数学小游戏“比一较长”让学生复习之前学过的长度单位。
2. 导入
•引导学生观察米,了解米的外形和概念。
3. 学习
•对1米进行具体测量,让学生亲自操作测量米的长度。
•通过示范和学生练习,掌握米的量的计算方法。
4. 拓展
•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米的应用场景,如米量加减等。
5. 巩固
•布置作业:让学生测量家中柜子的长度,并用米的单位写出测量结果。
六、课后反思
此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米用米量,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了米的基本量的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较高,但部分学生对米的概念理解仍有欠缺,需要加强巩固和练习。
七、延伸阅读
•《数学教育杂志》,作者:XXX
•《数学教学理论与实践》,作者:XXX
以上为本节课教案设计,希望学生在认识米用米量方面能有所收获。
《米的认识》说课稿(精选12篇)
《米的认识》说课稿《米的认识》说课稿(精选12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
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米的认识》说课稿(精选12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米的认识》说课稿篇1一、分析教材,把握目标。
1.教材简析《米的认识》是二年级上册的内容。
通过一年级上册“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这一节课就是在此基础上,利用学生对厘米的已有认识并能用学生尺量一些较短的物体的长度,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明确1米的实际长度,发现米和厘米这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让学生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不断体验,丰富感知,形成表象,建立概念。
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知识与技能:(1)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建立米的长度表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亲身经历知识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加深对已有数学知识的理解。
重点:认识米。
难点:形成米的长度表象。
二、慎选教法,重视学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这节课采用“引导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师将围绕如何激发学生探求新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一指导思想,组织教学过程。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
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讨论,得到自己的思考途径和学习成果。
让学生通过小组成员间的自由操作学具,在自然的情境中亲身体会长度单位的产生。
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
根据指导学生的自主性原则和渗透性原则,在扶着学生认识1米之后,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认识2米、3米、4米等更多的米,并建立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关系,帮助学生初步学会用米和厘米组成的复名数表达测量的结果。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2013年新编)第一单元_第02课时_认识米(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2013年新编)第一单元第02课时认识米(教学设计)一、课时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米的符号、计量单位及相互转换的方法,并能简单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米的重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米的符号和计量单位•培养学生使用米的计量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教学难点•学生掌握米的计量单位与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联系三、教学准备•课件:包括米的计量单位的图片和示例•板书:相关知识点的板书内容•实物:米和米的包装,让学生观察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不同的米的包装袋,请学生观察,引导学生认识米的符号。
•让学生说出米的计量单位。
2. 讲解(15分钟)•通过课件,教师讲解米的计量单位是“千克”和“克”,并做示例说明。
•引导学生分辨不同的计量单位。
3. 操练(20分钟)•分发练习册,让学生进行计量单位的练习。
•帮助学生理解计量单位的转换方法。
4. 实践(10分钟)•设置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如何利用米的计量单位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每个小组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
5. 总结(5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巩固知识点。
五、课堂延伸•老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参观学校附近的超市或者食品市场,了解更多关于米的计量单位和包装。
六、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用米的计量单位解决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在下节课展示。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不仅能够认识米的符号和计量单位,而且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式。
《认识米用米量》说课稿
认识米用米量》说课稿认识米用米量》说课稿范文《认识米用米量》说课稿1一、说教材《认识米用米量》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的第三课时,是“图形与几何”知识板块中的内容。
新课标在第一学段中明确要求“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米、厘米,知道分米、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认识米用米量》是学生在学习了《认识厘米用厘米量》的基础上又认识的常用的长度单位。
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是量化把握物体长度的基础,而且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以及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教材通过让学生感受到用厘米尺量黑板太麻烦,从而自然地引出米尺。
接着又通过画、比、量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建立了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得出“量比较长的物体,可以用米作单位”的结论。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具体内容,依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学会用米尺进行正确的测量。
2、通过画、比、量等一系列数学活动,积累学生测量长度的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估测能力、合作能力,养成细心认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3、根据学生的个体特征,让他们在课堂上“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验数学的乐趣。
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米进行正确的测量是教学重点,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则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学法为让学生掌握1米的长度,学会用米量,我放手让学生操作体验、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画、比、量等一系列数学活动进行学习。
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则通过观察活动、估测活动进行学习,在活动中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估测能力、合作能力,养成认真细心、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让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说教法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为了更好地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1、创设情境,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第1单元第三课时认识米和用米量》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第1单元第三课时认识米和用米量》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1单元第三课时“认识米和用米量”,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单位厘米和毫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学会用米作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但对于长度单位米的概念可能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加深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米的概念,学会用米作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团队协作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米的概念,学会用米作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2.难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熟练运用米作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并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具、学具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情境,引出长度单位米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探究: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米与厘米、毫米的关系,初步建立米的概念。
3.课堂讲解:详细讲解长度的计量单位米,以及如何用米作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4.动手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用米尺量一量教室里的物体,如桌子、黑板等,加深对米概念的理解。
5.交流分享:邀请几组学生分享他们的测量结果,讨论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6.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米作为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7.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用米量长度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认识米》说课稿
《认识米》说课稿一、说教材《认识米》是小学数学课程中关于计量单位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在课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先前学习的计量单位的巩固,也为后续学习其他长度单位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主要围绕“米”的概念、运用以及与其他长度单位的关系进行展开。
(1)作用与地位《认识米》一课是学生在掌握了简单的数概念、加减运算等基础知识后,进一步学习长度计量单位的起点。
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通过对“米”的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增强对计量单位的认识。
(2)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内容:1. 米的定义: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米是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衡量物体长度的标准。
2. 米的运用:介绍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学会使用米作为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3. 米与其他长度单位的关系:使学生掌握米与厘米、分米、千米等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提高学生的计量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 知道米的定义,理解米是长度的基本单位。
2. 学会使用米作为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3. 掌握米与厘米、分米、千米等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对计量单位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准确计量的习惯。
2. 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
三、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 米的定义及运用。
2. 米与其他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教学难点1. 学生对米的概念的理解。
2. 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准确使用米作为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四、说教法在教学《认识米》这一课时,我计划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力,同时凸显与其他教学方法的差异和我的教学亮点。
数学人教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02课时_认识米》说课稿
数学人教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02课时_认识米》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米》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认识长度单位米,学会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发展学生的测量能力。
本节课时内容主要包括米的概念、米的单位换算以及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他们对于长度有一定的认识,但可能还没有形成系统的长度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对米有深入的理解,并能运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米,理解米的长度单位概念,学会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长度观念和测量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米的长度单位概念,学会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米与厘米、毫米之间的单位换算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测量工具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米的长度单位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米的长度单位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新知:让学生观察实物,了解米的长度单位,学习米与厘米、毫米之间的单位换算关系。
3.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活动,用米作为单位测量教室内的物体长度,巩固所学知识。
4.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长度单位米的概念。
5.课后作业:布置一道测量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测量家中的物体长度。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米的长度单位概念,另一部分是米与厘米、毫米之间的单位换算关系。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1《认识米《用米量》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1《认识米《用米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记忆米的基本单位及与其他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
2.学习用米量物体的方法,理解米的实际意义。
3.锻炼学生观察与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米的概念的认识。
二、教学准备
1.教材: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
2.教具:米尺、米量物体等
3.教学环境:教室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教师出示一段米尺,并引导学生认识米尺的刻度和表示方法,让学生感受米的长度单位。
•教师提出问题:“米有多长?我们用什么来量米的长度?”
2. 学习
•教师介绍米的基本单位及与其他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引导学生理解米的概念。
•教师示范用米尺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并让学生跟着做。
3. 实践
•学生分组,每组给出一段长度的米量物体,让学生用米尺测量并记录结果。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比较测量结果。
4. 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我们要用米作为长度的单位?米在生活中有什么实际意义?
•让学生分享自己用米量物体的体会和方法。
5. 总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认识米的长度单位、用米量物体的方法,并强调米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课堂练习
1.请用米尺测量教室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2.请用米尺测量桌子的长度,并比较不同桌子的长度。
五、课后作业
1.家里找一些日常物品,用米尺测量它们的长度并记录。
2.回顾教材中关于米的内容,思考米在生活中的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对米的概念和实际意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接下来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认识米》说课稿
《认识米》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认识米》。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认识米》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学习米的认识,学生能够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为今后学习长度单位的换算以及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材首先通过主题图展示了一些需要用较长长度单位来测量的场景,引出米这个长度单位。
然后通过测量活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 1 米的长度,接着介绍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教材的编排注重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建立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对长度单位厘米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够用厘米为单位进行简单的测量。
但是,他们对于米这个长度单位的感知还比较模糊,缺乏对 1 米长度的实际体验。
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需要通过大量的直观操作和实践活动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 1 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米,掌握 1 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以下教法和学法:教法:直观演示法、操作法、启发式教学法。
通过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身感受 1 米的长度,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学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2021年优选:认识米 用米量优秀教学教案说课稿
认识米用米量【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4页及做一做,练习一的第5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估测、测量等活动,体会“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会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建立“1米”单位长度的表象,发现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通过估测的活动,建立估测意识,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进行实际测量,初步学会用米尺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初步建立1米单位长度的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难点: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1米=100厘米。
【教学设计】一、复习引入活动1:用手势来表示1厘米的长度。
思考1:生活中1厘米长的物体有哪些?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大约是几厘米(如手掌的宽,一拃的长,数学书的长)。
思考2:要想知道黑板的长度,怎么办?活动2:找2~3名学生动手测量黑板的长度。
思考3:对于这几位同学的测量你想说什么?预设1:用学生尺的最大刻度为一段连续量,再相加,最后求出黑板的长是400厘米,这样测量有点慢,太麻烦了。
预设2:提出厘米尺太短了,要用更长的尺子量。
在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时,用厘米做单位,可以用厘米尺进行测量,在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就需要用更长的测量工具——米尺或者卷尺来测量,需要用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米),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认识米,用米量。
(板书课题:认识米用米量)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分层次、有目的进行复习,通过测量黑板的长度造成认知冲突,从而产生需要一个更大的测量单位或工具的需求,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参与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探究(1)认识米在测量比较长的物体的时候,需要用到更长的尺子,(出示米尺)这是米尺,它的长度是1米。
米是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可以用来测量较长的物体。
谁愿意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度?①量一量黑板的长,测量了几次,结果是多少?②说一说测量的感觉。
《认识米》说课稿(自己的)
《认识米》说课稿张家大坪小学景玉甜一、说教材说课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页,《认识米》。
(一)教学定位分析:《认识米》是本册教材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在此之前,教材安排了《比长短》以及《认识厘米》,之后则是《毫米、分米的认识》和《千米的认识》。
掌握必要的长度单位和测量方法是打开空间与图形这知识大门的钥匙。
《课标》指出“本学段学生应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初步逻辑思维逐步发展的年龄阶段。
经过前面的学习,他们已有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短距离的测量经验以及初步的动手操作探究能力。
因此,本节课,我重点围绕“操作”,引导学生从“如何操作、体验到什么、建立什么认知”开展学习活动,感受“动手实践-获得认知-应用生活”这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
(二)教学目标:根据以上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认知目标、能力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学生在充分感知的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观察、操作,比较,培养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的判断能力,发展他们数学思考能力和空间观念。
情感与态度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探索意识,以及互相协作的团结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能估计并测量一些常见物体的长度。
(四)教具、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卷尺学具:学生尺、米尺和卷尺(每小组内一套)二、说教法与学法通过创设有趣生活情境,设疑导入,我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取了量一量、找一找、看一看、做一做、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教学手段,结合现代教学多媒体,吸引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在头脑中形成米的长度观念,感受厘米与米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米》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页至5页,《认识米》。
(一)教学定位分析:《认识米》是本册教材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在此之前,教材安排了《比长短》以及《认识厘米》,之后则
是《毫米、分米的认识》和《千米的认识》。
掌握必要的长度单位
和测量方法是打开空间与图形这知识大门的钥匙。
《课标》指出“本学段学生应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二
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初步逻辑思维逐步发展
的年龄阶段。
经过前面的学习,他们已有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短距离的测量经验以及初步的动手操作探究能力。
因此,本节课,我重点围绕“操作”,引导学生从“如何操作、体验到什么、
建立什么认知”开展学习活动,感受“动手实践-获得认知-应用生活”这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
(二)教学目标:根据以上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的三维目标:认
知目标、能力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学生在充分
感知的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米=100厘米,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能力目标:通过学
生的观察、操作,比较,培养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的判断
能力,发展他们数学思考能力和空间观念。
情感与态度目标:体会
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探索中培养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以及
互相协作的团结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
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
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能估计并测量一些常见物
体的长度。
(四)教具、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卷尺学具:学
生尺、米尺和卷尺(每小组内一套)
二、说教法与学法通过创设有趣生活情境,设疑导入,我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充分遵
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取了量一量、
找一找、看一看、做一做、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教学手段,
并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多媒体组合的优势,吸引学生在动手中思维、
在观察中分析,在头脑中形成米的长度观念,感受厘米与米的关系。
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
过程。
二、说教学过程
结合对教材的深入研究,以引入、实践、提升三个活动环节为
主线,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进行数学的思考过程,积累数学活
动经验。
(一)引入创设情境、设疑导入根据低年级孩子特点,我创设学
生熟悉的生活问题情境:现在学校要修建新的教学楼,要安装上新
的黑板,小朋友能帮工程师量一量我们教室这黑板有多长吗?热心的孩子们会自告奋勇地帮忙。
我请出代表小组展示测量。
有的学生会
用刚学过的厘米学生尺来测量,经历了用厘米尺子测量较长物体的
麻烦(贴学生尺)。
这时有的学生会用桌面上的米尺(在厘米尺下面,
贴米尺)来测量,引发疑问:可以用米尺进行测量吗?米尺与学生尺有什么联系呢?从而揭示课题:认识米(贴出课题:认识米)。
【设计意图】学生从一开始就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的参与学习。
积极的情
绪很容易打开思维的闸门,萌发创造力。
孩子头脑里也留下了米尺
长度的初步感知。
(二)实践引导探究、学习新知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
《课标》指出“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
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
”因此,本环节的教学我分三个活
动认识“米”、用“米”、比较归纳来进行探究:
1、动手操作认识米—建立“米”的表象这活动交集了教学的
重点与难点。
心理学家表明:孩子的智慧来自于指尖。
所以,此活
动我的设计是以学生的动手操作为主,分四步进行:
(1)看一看:观察米尺,认识长度单位:米,学生通过观察数数,深刻得知1米=100厘米。
【贴出1米=100厘米】
(2)量一量:小组用米尺量一量身体藏着哪些一米长的地方,我
会提醒学生米尺要放正,注意对齐刻度,做好标记。
学生会兴高采
烈测量出自己的身高、臂长、步长、还发现五个小朋友紧靠一起时
腰宽大约是一米左右。
我会及时提醒学生记忆张开臂长大约是一米,为下面的找一找和估一估活动做好参照标准的准备。
(3)找一找:请学生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大约一米长的物品。
(4)估一估:几块地砖长大约1米?几块墙壁瓷片长大约1米?1米的队伍能站几人?讲台大约有几米?学生通过尝试估计比划,体验成功,为下面的学习建立信心。
【设计意图】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米与我们生活息息
相关,知道厘米与米的关系,初步建立“米”的空间观念,为估量
物体长度意识的培养做好铺垫。
逐一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自然引
出用米活动。
2、实践操作用“米”—用米测量常见物体的长度动手实践、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有目标、有计划、有分工的。
依据这一理念,我将“用米”活动分成小
组合作进行:
(1)提出小组任务,明确小组分工。
测量物体测量过程黑板
的长度①号和②号学生教室的长度③号和④号学生教室的宽度⑤
号和⑥号学生估量选择测量工具实际测量
(2)先请一个小组示范,评价总结归纳测量的方法与测量工具的
介绍。
(3)小组共同努力合作完成测量并填写表格。
(4)展示各小组成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团结协作的小组合
作中,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学会优化选择测量工具,规范测量的
方法,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创新,让课堂焕发智慧的生命力。
3、比较归纳—-探究厘米与米的生活应用这是旧知与新知的衔
接点,也是知识建构融合应用的关键点。
所以,此活动我利用多媒
体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直观演示、比较厘米与米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注意每点的停顿,手势指引看屏幕指一指】
(1)看一看
(2)比一比
(3)想一想
(4)说一说
(5)练一练
这样,把观察、比较、语言表达、练习紧密结合,学生对厘米
和米的空间观念就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并归纳出:量比较短的物体,常用(厘米)作长度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作长度单位。
这样,长度单位这单元的知识脉络得以清晰建立。
综合练习,巩固
提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以及对教材练习的解读整合,我设计了以下的练习:基础练习和拓展练习
【设计意图】题目从易到难,巩固知识要点,提升学习能力,
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学以致用的意识。
(三)提升课后延伸、拓展思维今天我们认识的新朋友“米”还
是个小能手。
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能发现它的影子。
通过播放图片,孩子回顾从生活中发现米、认识米、再体会应用生活中的米这
一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更加强学习数学
的兴趣和信心,充分享受数学的奇妙乐趣。
课堂总结,动手实践课堂总结能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进行归纳总结,以及对学生学习
情况的评价。
因此,我设计了一张评价表“课堂小明星”。
这张评
价表要求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
最后再数一数自
己得了多少颗星星。
【设计意图】这张评价表既是对学生本节课所掌握知识进行了解,也是对学生学习情感、学习态度、与人合作精神进行评价,更
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评价内容认识米完成厘米与米的辨析练习完
成小组任务认真听讲,细听别人的发言与同伴合作,积极回答问题奖励说明:每项自评合格一颗星,良好2颗星,优秀3颗星实践活动:请同学们当小小工程师,用米为长度单位的测量工具,量出你
想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并以数学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孩子喜欢动手实验,这样的活动既使学生复习巩固了对米的认识,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对数学日记的认识与兴趣,又促使学生去思考、创作,学生学得更有趣。
三、说板书设计板书是一节课的灵魂所在,因此我的板书体现了数学知识性和简洁性,使学生一目了然,更好的掌握重点、突破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