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儿童亲子依恋的发展及其与同伴交往的关系
论儿童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的相互关系
论儿童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的相互关系
孩子们从小就接受到繁多的关系及经验,其中最重要的三种是亲子关系、同伴
关系和师生关系。
他们有着各自独特的互动方式,深刻地影响着孩子日后的性格及心理成长。
首先,亲子关系是孩子学习情感及智力发展最重要的关系。
家长在孩子心目中
具备至高无上的权威,这种权威并不是纯粹的约束,而是通过亲情奉献与安全感的形式来塑造孩子的面貌,为孩子搭建一片温馨的乐园,以便他们能够得到充分的自由发展。
其次,同伴关系是孩子参与社会中各种活动的重要步骤。
同伴关系的建立拉近
了年龄、能力的距离,更加学习社会礼仪,学着坦诚相处,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从而形成和谐的共处环境。
最后,师生关系是孩子学习智力发展的重要经历。
一位优秀的老师,一个整洁、充满知识的教室,以及一群志同道合——友善互助的同学,可以给孩子带来安全感以及满足感。
老师熟练地引导孩子们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打下良好基础,促进孩子们理解本质,因而助力健康成长。
通过前述三种关系的有机互动,孩子的心理能力和个人能力不断得到提升,而
这是学前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
家长要充分认识孩子们权利和义务,发挥重要作用,积极地照顾孩子们;老师也要充当父母的角色,引导孩子们乐于分享,培养良好的心态,支持自主学习;学生则要自觉地接受家长的管理及老师的鼓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小学高年级儿童亲子依恋与欺负行为的关系同伴关系的中介作用
中国心理学前沿2019 年6月第 1 卷第4期文章引用:黄茹,王柯,周守珍.小学高年级儿童亲子依恋与欺负行为的关系:同伴关系的中介作用[J].中国心理学前沿,2019,1(4):286-298.https:///10.35534/pc/0104019小学高年级儿童亲子依恋与欺负行为的关系:同伴关系的中介作用黄 茹 王 柯 周守珍*长江大学教育学院,荆州,434000 邮箱:摘 要:目的:探讨亲子依恋风格、同伴关系以及欺负行为在性别、年级等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亲子依恋、同伴关系与欺负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
方法:采用亲子依恋量表、同伴关系问卷和Olweus 儿童欺负问卷对532名小学生高年级儿童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亲子依恋的性别、年级在总分上差异显著,亲子依恋的性别在亲近倾向、信赖程度维度上也差异显著。
欺负行为的性别、年级在各个维度上差异显著,男生在欺负行为的各个维度的得分显著地高于女生。
同伴关系在同伴接受维度上性别差异显著,但无年级差异。
亲子依恋两维度分别与同伴关系中同伴接受维度显著正相关、同伴恐惧自卑维度显著负相关;同伴关系中的同伴接受维度和亲子依恋的两个维度与欺负行为的三个维度之间呈负相关,同伴关系中的同伴恐惧自卑维度与欺负行为的三个维度呈正相关。
结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子依恋水平能够显著地预测儿童在校的欺负行为;同伴关系在亲子依恋与欺负行为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https:///10.35534/pc/0104019小学高年级儿童亲子依恋与欺负行为的关系:同伴关系的中介作用/journals/pc 2019 年6月第 1 卷第 4 期· 287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儿童;亲子依恋;同伴关系;欺负行为;中介作用投稿日期:2019-04-15;录用日期:2019-05-20;发表日期:2019-06-30The RelationshipBetween Parent-Child Attachment and Bullying Behavior in Senior Primary School Children:TheMediating Role of Peer RelationshipHuang Ru Wang Ke Zhou Shouzhen *School of Education, Yangtze University, Jingzhou 434000Abstract :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s of parent-child attachment style, peer relationship, bullying behavior in gender, grade and other demographic variables, and to further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parent-child attachment, peer relationship and bullying behavior. Methods: the parent-child attachment scale, peer relationship questionnaire and Olweus child-bullying questionnaire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532 primary school children of senior grade. Results: the gender and grade of parent-child attachment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otal score, and the gender of parent-child attachment also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intimacy tendency and trust degree.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gender and grade of bullying behaviors in all dimensions, and boys sco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girls in all dimensions of bullying behaviors. The gender difference in peer acceptance was significant, but there was no grade difference. The two dimensions of parent-child attachment a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dimension of peer acceptance and the dimension of peer fear and inferiority, respectively. The two dimensions of peer acceptance andhttps:///10.35534/pc/0104019小学高年级儿童亲子依恋与欺负行为的关系:同伴关系的中介作用/journals/pc2019年6月第 1 卷第 4 期· 288 ·parent-child attachment in peer relationship a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bullying behavior while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peer fear and inferiority in peer relationship a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bullying behavior. Conclusion: the level of parent-child attachment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 can significantly predict bullying behaviors in school. Peer relationship plays a part of mediating role between parent-child attachment and bullying behavior.Key words : Senior primary school children; Parent-child attachment; Peer relations; Bullying; Being bulliedReceived: 2019-04-15; Accepted: 2019-05-20; Published: 2019-06-30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SciScan Publishing Limited.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https:///licenses/by/4.0/1 引言近年来,中小学关于校园欺负的事件屡见不鲜,甚至随着年级的递升,这一现象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校园欺负也因此受到人们的关注。
同伴交往、亲子交往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关系
同伴交往、亲子交往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关系同伴交往、亲子交往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关系引言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社会交往、认知发展以及情感建立等多个方面。
同伴交往和亲子交往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同伴交往、亲子交往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加深我们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解。
一、同伴交往对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同伴交往是指儿童与年龄相仿的同伴进行情感互动、合作以及游戏等活动。
同伴交往对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首先,在同伴交往中,儿童能够学习到社会规则和行为准则,同时也能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与同伴的互动,儿童能够逐渐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形成自我的认知。
其次,同伴交往能够提供一个情感支持和互动的环境,帮助儿童建立自信心和友谊关系。
同伴之间的友情和支持可以促进儿童的自我认同和自尊心的发展。
同时,同伴互动中的冲突和协商也能够帮助儿童学会处理情绪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同伴交往也可以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玩耍和合作的过程中,儿童能够展现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通过角色扮演来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二、亲子交往对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亲子交往是指儿童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互动和沟通。
亲子交往对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亲子交往是儿童最早、最重要的社交经验之一。
通过与父母的亲密接触和互动,儿童能够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心理理论。
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可以满足儿童的基本需求,帮助他们建立正向的人际关系模式。
其次,亲子交往是儿童认知和语言发展的重要环境。
在父母和儿童的互动中,儿童会受到父母的语言输入和思维启发,促进他们的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最后,亲子交往对儿童的情绪调节和自我认知能力的培养也具有重要意义。
父母的情感支持和情绪表达能够帮助儿童理解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对自身情绪状态的认知,从而促进了心理理论的形成。
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1
1.小学儿童的友谊
塞尔曼提出儿童友谊发展的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3—7岁):儿童还没有形成友
谊的概念 第二阶段(4—9岁):单向帮助阶段 第三阶段(6—12岁):双向帮助 第四阶段(9—15岁):亲密的共享阶段 第五阶段(12岁开始):友谊发展的最高 阶段
小学儿童的人际 关系
(一)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的变化主要体现在: 首先,父母与儿童的交往时间发生变化; 其次,父母在儿童教养方面所处理的日常
问题的类型也发生了变化; 再次,儿童与父母的冲突数量减少; 另外,父母对儿童的控制力量也在变化。
(二)同伴关系
小学儿童的同伴交往特点: (1.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多,交往形式更复
(三)师生关系
1.小学儿童对教师的态度 小学儿童对教师的态度中的情感成分比较
重,教师努力保持与学生的良好关系有助 于其教育思想的有效实施。 2.教师的期望 教师的期望和他们与学生关系受许多因素 的影响:教师自己的态度、人格,儿童的 外表、性格、种族等。
2.小学儿童的同伴团体
同伴团体的特点: (1)在一定规则基础上进行相互交往 (2)限制其成员的归属感 (3)具有明确或暗含的行为标准 (4)发展了使成员朝向完成共同目标而一
起工作的组织
同伴团体对儿童的影响: (1)提供了学习与同龄伙伴交往的 机会; (2)提供了形成和评价自我概念的 机会。
依恋与人际互动的关联
依恋与人际互动的关联依恋是指个体与他人之间建立的情感联系和倾向,包括与父母、朋友、伴侣等各种人际关系。
依恋与人际互动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这种关联不仅影响个体的情感发展和成长,也直接影响人际关系的质量和稳定性。
一、依恋与婴幼儿期人际互动的关联在婴幼儿期,依恋的形成与父母之间的人际互动密切相关。
根据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的研究,婴儿会通过与主要照料者的接触和亲密交往来建立依恋关系。
当父母对婴儿的需求得到及时、恰当地满足时,婴儿会培养出安全的依恋风格;反之,则可能形成不安全的依恋风格,如回避型、焦虑型或混合型。
二、依恋与儿童期人际互动的关联随着儿童的成长,他们开始与各种社会环境中的他人进行更为复杂的人际互动。
在儿童期,良好的依恋风格有助于他们建立和维护与同伴的友谊关系。
研究表明,安全依恋风格的儿童更容易建立亲密的友谊关系,并能够在关系中展示积极的人际互动行为,如分享、协作和妥协等。
而那些具有不安全依恋风格的儿童,往往难以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更容易出现冲突和依赖问题。
比如,回避型依恋的儿童可能因为害怕受伤而避免与同伴接触,导致孤立和内向;焦虑型依恋的儿童则常常表现出过度依赖和自我中心的行为,容易引发同伴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三、依恋与青少年期人际互动的关联随着青少年进入青春期,他们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变得更为复杂和多样化。
在这个时期,依恋关系对青少年的情感发展和自我认同起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安全依恋的青少年往往表现出更高的自尊、更强的适应能力和更健康的心理状态。
然而,不安全依恋的青少年则容易出现问题行为、情绪不稳定和自我认同困惑等现象。
比如,回避型依恋的青少年可能更倾向于独立和自立,但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缺乏可以依赖的内心支持;而焦虑型依恋的青少年则表现出对他人过度依赖和过度关注,容易陷入人际关系的困境。
四、依恋与成人期人际互动的关联随着个体步入成人期,他们的依恋关系逐渐从父母转向伴侣。
成年人的依恋模式往往与他们儿童时期的依恋风格相关。
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亲子关系与依恋
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亲子关系与依恋亲子关系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亲子关系的质量和稳定性对儿童的心理、情感和社交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同时,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依恋关系也对其成长过程中的许多方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亲子关系与依恋,并讨论其对儿童的发展和健康的影响。
一、亲子关系的定义及重要性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联系和互动方式。
亲子关系的特点包括父母的情感支持、沟通和互动的频率以及双方之间的信任。
良好的亲子关系能够提供孩子的情感安全感,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与全面发展。
二、亲子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1. 情感安全感:亲子关系是孩子建立情感安全感的重要基础。
父母的爱与关怀能够使孩子感受到温暖和安全,对于他们的情感发展和社会适应起到关键作用。
2. 自尊心与自信心的培养:亲子关系对儿童的自尊心形成和自信心的建立起着重要作用。
父母的赞扬和支持可以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增强他们的自信。
3. 社交技能的培养:亲子关系的质量与稳定性会影响孩子的社交技能的学习和发展。
良好的父母关系可以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社交模式和行为规范,从而促进他们与他人的交往能力。
4. 情绪调节与应对能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能够帮助孩子学会情绪的识别和调节,以及积极的应对问题的方法。
孩子在情绪困扰时能够感受到父母的安慰和支持,从而学会处理复杂的情绪问题。
三、亲子依恋关系的定义及类型亲子依恋是指儿童对父母的依赖和寻求安慰与支持的需求。
根据依恋理论,父母与儿童之间的依恋可分为安全依恋、不安全依恋和避开依恋三种类型。
1. 安全依恋:在安全依恋中,孩子与父母建立了亲密的情感联系,能够感受到父母的爱与关怀,并且相信父母会在他们需要的时候提供支持和安慰。
这种依恋类型通常与儿童的正常心理发展和健康成长相关联。
2. 不安全依恋:不安全依恋分为焦虑依恋和回避依恋。
焦虑依恋的孩子常常表现出强烈的寻求和依赖父母的需求,同时表现出过度的焦虑和对父母的担心。
小学高年级儿童亲子依恋的发展及其与同伴交往的关系
32 亲子依恋安全性与其同伴交往的关系 .
性系数 a二.1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评定得到的 8,
依恋质量的研究一般有安全型和非安全型 ( 回避 、 焦虑/ 反抗型 ) 之分, 以此为依据, 用快速 聚类法将亲子依恋得分高的划分为安全组、 得分 低的划分为非安全组 , 两种类型的儿童在依恋总 分及两维度上的得分差异均达到非常显著水平 ( . 1, P< ) 是异 质人群, 以聚类 分析是有效 0 0 所 的, 在此基础上, 比较不同的安全型对同伴交往的
尚未开展过这方面的研究。
从国外的研究结果来看, 依恋与儿童情感及 社会性发展之间的联系是明确的, 而不是对智力
等认知因素有影响, 研究目 前深人到儿童早期建
立的情感关系到底可以预期发展的哪些方面, 预 期程度如何。而得到的结果不太一致, 有的偏重 母子依恋的决定性作用, 有的发现父子依恋 的独 特性, 有的明确显示依恋对儿童的情绪发展意义
1 个项 目的内部一致性系数 a二. ( 0 7 N二51 , 0 0) 对全体被试的反应做因素分析, 全部项 目负荷于 两大因素( 害怕否定评价、 社交回避)与原量表的 , 报告 结 果 一 致 , 因 素 解 释 了 全 部 变 异 的 两
4 .% . 33
23 施测 .
施测由心理学研究生主持 , 以班为单位团体
父、 母均有影响 在社会交往行为表现及好朋友提名分方面毋亲的作用也是显见的; 与双亲建立了双重安全依
恋型的儿童获益最大, 双重非安全依恋型的儿童损失最惨重 关键词: 依恋安全性 ; 友谊质量; 社会行为表现 ; 社交焦虑 小学生
1 问题提 出
儿童亲子依恋的研究自18 年代以来, 渐 90 口 深人。有关的研究结果显示, 早期的亲子依恋关 系与儿童 日后 的社会性发展之 间存在 紧密联 系[司 但是研究多集中于婴幼儿期, ‘ , 一 对儿童中、 晚期的情感生活揭示不够, 人们难以形成对儿童 依恋安全性发展过程的全面认识, 尤其国内目前
儿童的两种亲密人际关系:亲子依恋与友谊
2 研 究 方 法
2. 对 象 1
享 、 定 价 值 、 突 五 个 维 度 。 将 前 四 个 维 度 合 并 成 积 极 友 肯 冲 谊 特 征 维 度 与 冲 突 维 度 构 成 问 卷 的 两 个 基 本 成 分 。 积 极 友 谊 特 征 维 度 内部 一 致 性 系 数 a为 .5 冲 突 维 度 为 .1 8. 7。 在 友 谊 质 量 问卷 上 要 求 被 试 写 出 三 个 同 班 同 性 别 最 好 朋 友的名字 , 就其 与第 一好 朋友 的 关 系填写 问卷 内容 , 并 统 计 被试 在 全 班 范 围 内 有 没 有 互 选 朋 友 , 其 作 为 友 谊 的 一 个 将 数 量 特 征 。忽 略 互 选 , 人 都 有 一 个 被 同伴 提 名 为 好 朋 友 的 每 次数 , 为便 于 比较 , 其 转 化 为 z分 数 , 为 友 谊 的 另 外 一 个 将 成
邹 泓“ 中学 生 友 谊 质 量 量 表 ” ]结 合 小 学 生 生 活 实 际 , 编 _, 自 了友谊质量 问卷 , 级 记分 , 3 五 共 6个 项 目。 主 成 分 分 析 的 结 果 , 取 出 5个 因 素 , 对 总 方 差 的 解 释 率 为 4 .7 , 据 提 其 84 % 根 各 因 素 所 包 含 项 目 的 意 义 , 其 命 名 为 亲 密 、 全 、 伴 分 将 安 陪
依 恋 量 表 … 亲 子 依 恋 关 系 的 测 量 , 订 了 K rsSc — 1 修 en eu
rt ae iy Sc l E
,
这 是 一 份 儿 童 自 评 量 表 , 十 五 个 项 目 , 数 越 有 分
高 , 明 安 全 依 恋 水 平 越 高 。 该 量 表 的 内 部 一 致 性 系 数 说 Co bc ’ = .4和 a rn ahsa 8 母: . 1 对 l 8。 5个 项 目 作 主 成 分 分
的两种亲密人际关系亲子依恋与友谊
心理科学f)州ch。
hlral卧ie,1ce20(14.27(I):143—14-}儿童的两种亲密人际关系:亲子依恋与友谊+于海琴“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430074)周宗奎(华中9,11范大学心理学系.武攫,430079)阱月摘要以城市三所普通小学四、五、六年级的505名学生为被试,用『nJ卷调查、用体施测的方式.探讨儿童亲于依恋与其友谊的关系,结果发现:在儿童友谊质鼍方面,父、母均有影响,在友谊的敷量,如好朋友提名分方面母亲的作用也是显见的;亲子依恋特质的两成分(信赖、亲近)对儿童友斑质量的积极特征和冲突水平有相对不同预测力。
关键词:青春前期儿童依恋安垒性友谊质量好朋友提名分1词罚坦出邹泓“中学生友谊质量量表””J,结合小学生生活实际,自编……叫了友谊质量闻卷,五级记分,共36个项目。
主成分分析的结亲子依恋是儿童自出生后发展起来的第一个亲密人际果,提取出5个因素。
其对总方差的解释率为4847%,根据关系,依恋的研究显示,早期的依恋关系与儿童日后的情感各因素所包含项目的意义,将其命名为亲密、安全、陪伴分及社会性发展关系密切,对其社会技能的获得意义重大。
但辜、肯定价值、冲突五个维度。
将前四个维度合并成积极友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慕系变得越来越重要,到儿童中晚谊特征维度与冲突维度构成问卷的两个基本成分。
积极友期,亲密的好朋友关系成为儿童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许多谊特征维度内部一致性系数n为85,冲突维度为.71。
研究者强调密切的人际莱系对儿童一生的适应性发展的重在友谊质量问卷上要求被试写出三个同班同性别最好要性,那么儿童的这两种亲密人际关系之问是否具有连续性朋友的名字,并就其与第一好朋友的关系填写问卷内容,统呢?亲于依恋的特征在哪些方面影响着儿童的友谊质量、数计被试在全班范围内有投有互选朋友,将其作为友谊的一个量?这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
数量特征。
忽略互选,每人都有一个被同伴提名为好朋友的,槲峦古津次数,为便于比较,将其转化为z分数,成为友谊的另外一个一………数量指标一好朋友提名分。
小学高年级儿童亲子依恋的发展及其与同伴交往的关系
小学高年级儿童亲子依恋的发展及其与同伴交往的关系亲子依恋是指儿童对于父母的情感依赖和亲近程度。
小学高年级儿童的亲子依恋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出不同的变化。
本文将从小学高年级儿童的亲子依恋发展以及亲子依恋与同伴交往的关系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小学高年级儿童的亲子依恋发展1. 分离焦虑发展到关注焦虑小学高年级儿童更容易独立生活和学习,对于离开家庭的分离焦虑有所缓解。
同时他们对生活、学习和安全等方面的关注焦虑更加强烈,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担忧和不安。
2. 干扰情况逐渐减少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高年级儿童的亲子依恋表现在日常生活中的干扰情况逐渐减少,也更加适应父母的离开和回归。
同时,他们更能够独立完成家务和学业任务,表现出更高的自主性和责任感。
3. 多样化的情感表达小学高年级儿童的情感表达逐渐丰富和多样化,他们更加注重沟通和交流,同时也更能够理解和接受父母的表达和关注。
二、亲子依恋与同伴交往的关系1. 亲子依恋对同伴关系的影响小学高年级儿童的亲子依恋对同伴关系有深远的影响。
一个稳定、健康的亲子关系可以为孩子提供安全感和情感支持,使其更有信心和勇气与同伴交往。
同时,一个密切的亲子关系可以帮助儿童培养良好的交往习惯和价值观念,更好地与同伴相处。
2. 同伴关系对亲子依恋的影响同伴关系也会对小学高年级儿童的亲子依恋产生影响。
如过度依赖同伴和对同伴的高度认同,可能会减弱与父母之间的情感联系和亲子关系。
同时,好的同伴关系也可以使儿童更自信和独立,更愿意与父母分享生活经验并得到支持和关注。
综上所述,小学高年级儿童的亲子依恋对于其社会交往和个人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家长需要认真对待亲子关系的发展,并积极支持孩子与同伴之间的交往,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小学生同伴关系与亲子依恋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简版,该问卷采用 5 点计分。根据研究目的,只选用父子依恋
和母子依恋两个分问卷。该量表经过检验,信效度良好。
1.2.3 同伴关系调查问卷:此问卷来自于对邹泓同伴关系量
表的修订版,问卷主要是考察儿童在与他人相处过程中的自
我感觉。问卷共有 2 个维度,即同伴接受分量表和同伴恐惧
自卑分量表。问卷信效度良好。
3.8依0.7
3.1依0.5
.7
3.2依0.5
-0.750
-1.775
-1.438
-1.965
<0.01
>0.05
>0.05
>0.05
同伴关系 同伴恐惧自卑
2.0依0.8 2.1依0.8 -1.163 >0.05
同伴关系总分 1.4依0.5 1.4依0.5 -0.674 >0.05
由表 4 的结果可知:淤不同年龄的小学生的母子依恋和
依恋总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9~10 岁的小学生的母
子依恋和依恋总分得分都高于 11~12 岁的母子依恋得分。
于在同伴接受和同伴关系总分上,不同年龄的儿童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均为 9~10 岁的小学生得分高于 11~12 岁的小
学生得分。
校园心理 2019 年 12 月第 17 卷第 6 期 Journal of Campus Life & Mental Health,December 2019,Vol. 17,No. 6
2.3 不同父亲文化程度的小学生的亲子依恋和同伴关系的
差异分析
由表 3 可知:不同父亲文化水平在母子依恋的得分上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t=5.222,P<0.05),具体表现为父亲文化程度
为大专以上的小学生的母子依恋得分高于父亲文化程度在大
亲子关系对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影响及对策
亲子关系对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影响及对策刘敏林鑫母婷婷摘要:亲子关系是儿童最根本的人际关系,亲子关系的好坏影响着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方式和质量。
本文通过对亲子关系含义界定、亲子关系类型分析、亲子关系影响因素及对儿童同伴交往的影响展开了探讨,提出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方法,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开展。
关键词:亲子关系;学前儿童;同伴交往亲子关系是儿童社会性开展中的重要内容,亲子关系分为民主型、专制型、宠溺型和无视型四类,不同的类型对儿童同伴交往影响不一致。
心理学研究者认为,在学前儿童的人际交往中,同伴之间的地位平等,彼此有共同的话语,同伴交往是儿童最需要的,同伴关系会影响其一生的开展。
因此,研究亲子关系对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价值,其丰富了学前儿童社会性开展的相关理论研究。
一、亲子关系的概念界定二、儿童同伴交往的开展及作用同伴交往指儿童与年龄相同或相近的伙伴之间的交往,婴儿最初的同伴交往行为几乎都来自早期与父母的交往。
6个月左右的婴儿,通过对其他婴儿的观望和触摸,对其他婴儿的哭泣声能做出一定的反响,这时便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同伴交往行为;1岁左右的同伴交往大都是攻击性、冲突性的;4—5岁是幼儿获得有效同伴交往技巧的关键期;5岁以后,幼儿的社会性交往水平较高,经常是三五成群的小团体,且有了自己的人际圈。
婴幼儿的同伴交往是稳定开展,有阶段性特征且变化较快。
三、亲子关系类型影响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表现〔一〕影响同伴交往的方式〔二〕影响同伴交往的质量父母与儿童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影响着儿童同伴交往的质量,同伴交往的质量影响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和个性开展,高质量的同伴交往是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保障,也是提升儿童适应社会能力的必要条件。
研究发现,当同伴交往的活动数量增多、交往范围扩大、交往的形式和内容多样化时,儿童的同伴交往具有一定深度且质量较高,同伴关系较好。
在专制型亲子关系中,儿童的性格一般较腼腆,同伴交往的主动性较差、同伴相互来往的频率也较低、儿童喜欢独来独往,其同伴关系的质量一般较差;俗话说:“人不走不亲,水不搅不浑”,朋友之间的关系就像是一潭清水,不去搅动就不会浑浊,而朋友之间假设不交往那么感情就变淡。
儿童社会情感发展中的亲子关系与同伴关系
儿童社会情感发展中的亲子关系与同伴关系亲子关系与同伴关系在儿童社会情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亲近的人,他们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情感和社交发展有深远影响。
同时,同伴关系也是儿童社会情感发展的关键因素,它能够帮助孩子培养情感认知、人际交往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就儿童社会情感发展中的亲子关系与同伴关系进行探讨。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互动和沟通。
亲子关系的质量对儿童的情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建立积极的情感认知,增强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父母的关爱和支持可以使孩子感到被重视和被接纳,从而培养出良好的情感基础。
此外,亲子间的沟通也是发展孩子社交能力的重要途径。
父母可以通过与孩子的交流,教给他们情感表达和沟通技巧,提升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与亲子关系相比,同伴关系更多地涉及到儿童社交发展。
同伴关系是指儿童与同龄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
通过与同伴的互动,孩子可以学会分享、合作和妥协的能力。
同伴关系也可以提供给孩子紧密感和归属感,培养儿童在集体中的归属感和协作能力,为他们今后走向社会做好准备。
此外,同伴关系还可以帮助孩子从中学习情感管理和解决冲突的技巧,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
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为孩子建立起安全的基础,使其更有信心与同伴进行交往。
有研究表明,父母的支持和关爱可以显著影响孩子与同伴的关系。
家庭环境的稳定和和谐可以为儿童提供更适宜的社交环境,使他们获得更好的同伴关系。
同时,从同伴关系中积累的经验和技巧也能够影响亲子关系。
孩子通过与同伴的交往,学会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需求,进而更好地与父母进行沟通。
在培养和促进儿童社会情感发展中,我们应该注重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的发展。
首先,父母要加强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多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与活动中,给予他们充分的关爱和支持。
其次,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参与集体活动,培养他们与同伴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四年级是亲子交往向同伴交往的过渡
四年级是亲子交往向同伴交往的过渡四年级是小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阶段,也是他们逐渐从亲子交往向同伴交往过渡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离开父母的怀抱,与同龄人建立更多的社交关系,培养独立性和自信心。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四年级是如何实现亲子交往向同伴交往的过渡的吧。
四年级的学生在学校里开始接触到更多的同龄人。
他们在课堂上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一起交流。
通过与同伴的交往,他们学会了分享、合作和互助,培养了团队意识和友谊。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渐渐从过于依赖父母的状态中脱离出来,开始独立思考和行动。
四年级的学生在课外活动中也有更多的机会与同伴交往。
他们可以参加一些兴趣班、社团活动或者校内外比赛。
通过这些活动,他们可以结识更多的朋友,共同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
同时,他们也可以学会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特长,体验到合作的重要性和成功的喜悦。
家庭也是四年级学生亲子交往向同伴交往过渡的重要桥梁。
家长可以通过陪伴孩子参加一些户外活动,如郊游、野营等,与孩子一起度过愉快的时光。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可以与孩子进行心灵的交流,倾听他们的想法和需求,了解他们在同伴交往中的困惑和压力,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家长也要给予孩子足够的自主权和空间,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家长可以鼓励孩子主动参与学校和社区的公益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可以与更多的人接触,拓宽自己的交际圈子,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
学校和家长也要共同配合,为四年级学生提供良好的交往环境和资源。
学校可以开展一些促进同伴交往的活动,如班级合作游戏、小组讨论等,让孩子们在合理的框架内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
家长可以关注孩子的交往情况,与孩子的班主任和同学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并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四年级是小学生从亲子交往向同伴交往过渡的重要阶段,这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家庭和孩子本人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亲子关系与孩子的人际关系发展
亲子关系与孩子的人际关系发展亲子关系对于孩子的人际关系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亲子关系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最早建立的关系,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社交技能以及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都起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亲子关系的定义、影响因素以及如何促进良好的亲子关系来探讨亲子关系与孩子的人际关系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亲子关系的定义亲子关系是指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情感、亲密度以及相互交流的方式。
它是一种持久的、稳定的、密切的关系,涵盖了父母对孩子的爱、关怀和教育。
亲子关系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二、亲子关系的影响因素1.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亲子关系的重要因素。
一个和谐、稳定的家庭环境有助于亲子之间的相处,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
相反,家庭冲突、矛盾和紧张气氛会对亲子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2. 父母教养方式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亲子关系具有显著的影响。
温情、关怀和理解的教育方式能够促进亲子之间的情感连结。
而过于严厉或过于放任的教养方式则可能导致亲子关系的紧张和疏离。
3. 沟通与交流良好的沟通和交流为亲子关系的建立和维护提供了基础。
父母应该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和支持。
适当的表达和倾诉是培养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一环。
三、亲子关系对孩子人际关系的影响1. 自尊心的培养亲子关系对孩子的自尊心有着直接的影响。
父母的关注和赞扬能够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们有更好地面对他人的能力。
2. 社交技能的培养在父母的陪伴和指导下,孩子能够学会适应不同的社交场合,并学会与他人沟通、合作和解决问题。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孩子发展良好社交技能的重要保障。
3. 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亲子关系也为孩子将来的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父母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他们的关爱和教育能够影响孩子与他人的相处方式和态度。
四、如何促进良好的亲子关系1. 建立积极的亲子互动模式父母应该与孩子进行积极的互动,培养良好的沟通和交流习惯。
关怀、欣赏和理解是增进亲子关系的重要策略。
解读儿童对亲子关系的情感依恋
解读儿童对亲子关系的情感依恋亲子关系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之一。
在这个关系中,儿童与父母建立起一种独特的情感依恋。
这种依恋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解读儿童对亲子关系的情感依恋,探讨其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一些促进良好亲子关系的建议。
一、情感依恋的形成原因儿童对亲子关系的情感依恋是在婴幼儿时期形成的。
从婴儿出生的那一刻起,他们就开始与父母建立起一种特殊的情感联系。
这种联系的形成有以下几个原因:1. 生物学因素:婴儿出生后,他们需要依赖父母来满足生理需求,如食物、安全感和温暖等。
这种依赖形成了婴儿对父母的情感依恋。
2. 情感交流:婴儿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是情感依恋形成的重要途径。
通过亲子互动、面部表情和声音等,父母与婴儿之间建立起了一种情感的纽带。
3. 心理需求:婴儿在情感上有一种强烈的需求,希望得到父母的关注、呵护和爱。
这种需求促使他们与父母建立起一种深厚的情感依恋。
二、情感依恋的类型儿童对亲子关系的情感依恋可以分为安全依恋、回避依恋和焦虑依恋三种类型。
这些类型反映了儿童对父母的情感依赖程度和信任感。
1. 安全依恋:安全依恋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依恋类型。
安全依恋的儿童相信父母会提供安全、支持和关爱,他们在父母的陪伴下感到安心和满足。
2. 回避依恋:回避依恋是一种消极的情感依恋类型。
回避依恋的儿童不太信任父母,他们可能会避免与父母互动,表现出对亲密关系的回避和冷漠。
3. 焦虑依恋:焦虑依恋是一种不稳定的情感依恋类型。
焦虑依恋的儿童对父母的关注和爱有强烈的需求,但同时又担心失去他们的关爱,表现出情绪不稳定和依赖性。
三、情感依恋的影响因素儿童对亲子关系的情感依恋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影响因素:1. 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情感依恋有着重要的影响。
温暖、支持和尊重的教养方式有助于培养安全依恋,而冷漠、苛刻和暴力的教养方式则容易导致回避依恋或焦虑依恋。
2. 父母的情感表达:父母对儿童的情感表达也会影响他们的情感依恋。
亲子依恋关系与人际关系的研究
亲子依恋关系与人际关系的研究research of Parent-child attachment & interpersonal relations一、引言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人可以很轻易的和其他的人交到朋友,然而有的人却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感到焦虑和痛苦。
他们无法和别人走得很近,但是却又极度想依赖别人。
很显然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具有重要的作用。
人际关系不仅是人们追求事业成功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是你在团队里边提升人气保持和同事良好关系的不可或缺的砝码。
也正是因为如此,人际关系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然而无法与人亲近,这仅仅就是人际关系的问题么?显然不是的。
大量的心理保健类书籍往往都是以人际交往方式为出发点的,可见人际关系好坏与否和心理健康与否息息相关。
精神分析学派研究认为,人在幼年期会被动的获得一些观念,并学习到这些观念,然后转化到自己的人格之中。
弗洛伊德指出:“一个儿童如何认知、面对世界以及一些成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将深刻地影响儿童的发展以及在此后所形成的精神病症状[1] 。
”若是在儿童周围有不良的影响,那么就会潜移默化的使得儿童获得一些非理性的内化了的观点。
儿童本身也许并未意识到,但是却会潜藏在心灵深处,用于引导一个人的处事态度和方法。
因此一个人的幼儿期,是其各方面发展的关键时期。
人从出身一开始就受到自身基因和外在环境的多重影响,依恋关系的建立更是一个人身心发展的重中之重。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终身发展理论其儿童在0-1岁阶段是建立信任感与不信任感的阶段[2] 。
二、中文摘要有人觉得与人交往是种乐趣,有人却觉得非常痛苦。
依恋理论揭示了其中的缘由。
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是由英国对象关系学派精神分析学家鲍尔(J.Bowlby)提出来的。
依恋理论认为:儿童早期在重要依恋关系中形成的内部工作模型指导着个体处理各种社会刺激,决定自身反应的方式,影响着个体的情绪调节,认知和人际关系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要 :以武汉市三所普通小学四 、五 、六年级的 505 名学生为被试 ,用问卷调查 、团体施测的方式 ,探讨亲子 依恋与其同伴交往的关系 ,结果发现 :儿童的母 —子依恋安全性得分和对父母的信赖有显著年级差异 ,表现为 随着年级的增长而下降 ,同时母 —子依恋安全性得分显著高于父 —子依恋 ;在儿童友谊质量 、社交焦虑方面 , 父 、母均有影响 ,在社会交往行为表现及好朋友提名分方面母亲的作用也是显见的 ;与双亲建立了双重安全依 恋型的儿童获益最大 ,双重非安全依恋型的儿童损失最惨重 。 关键词 :依恋安全性 ; 友谊质量 ; 社会行为表现 ; 社交焦虑 ; 小学生
Bowlby 把依恋解释为一个终生建构的过程 , 也就是说儿童会在整个童年期继续维持依恋联 结 ,直至成人期发展起其他依恋关系 (如配偶 、恋 人之间 、朋友之间的依恋) [2] 。那么儿童的亲子依 恋联结的发展进程如何 ? 依恋关系中建立的情感 模式 ,会不会概化到其他人际关系中 ? 据此 ,本研 究首先选择了友谊质量变量 ,因为随着年龄的增
F
010001 26100 333 0148 16179 333
313 家庭依恋类型
(Duncan) 显示 ,友谊质量差异主要存在于双重安
将父子 、母子依恋各自的安全 、非安全型分类 全型儿童和其余三类之间 ,社交焦虑的差异主要
组合出四种家庭依恋类型 ,四种类型之间的人数 分布具有显著性差异 (χ2 = 123124 , p = 1000) ,人
进一步对母 —子 、父 —子依恋做年级差异的 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只发现母 —子依恋有显著 的年级差异 。而对亲子依恋的两维度做年级差异 检验 ,多重比较 (Duncan) 的结果显示 ,六年级与四 年级儿童在母子信赖维度有显著差异 ,六年级与 四 、五年级儿童的父子信赖维度和母子依恋总分 差异也显著 ,随着年级的升高 ,安全性得分降低 了 ,儿童对父母的亲近维度没有显著年级差异 ,见 表 1。 312 亲子依恋安全性与其同伴交恋类 显著交互作用 ,被试的同伴交往得分情况见表 2 。
表 1 儿童双亲依恋安全性两维度的年级分布( M ±SD)
年级
父子 依恋
(父) 亲近
(父) 信赖
母子 依恋
(母) 亲近
(母) 信赖
4
2184 0151 2142 0153
5
2183 0155 2143 0157
存在于双重非安全型儿童与其余三类之间 ,即双 重安全型儿童的友谊质量最高 ,社交焦虑最低 ,双
数分布见表 3 。以同伴交往的 4 方面为因变量 , 重非安全型儿童的友谊质量最低 ,社交焦虑最高 ,
做家庭依恋类型的单因素多元方差分析发现 ,在 只对一方父母亲形成安全型依恋的两组儿童处于
1 问题提出
儿童亲子依恋的研究自 1980 年代以来 ,日渐 深入 。有关的研究结果显示 ,早期的亲子依恋关 系与儿童日后的社会性发展之间存在紧密联 系[1 - 6] ,但是研究多集中于婴幼儿期 ,对儿童中 、 晚期的情感生活揭示不够 ,人们难以形成对儿童 依恋安全性发展过程的全面认识 ,尤其国内目前 尚未开展过这方面的研究 。
2002 年 文章编号 :100124918 (2002) 0420036240
心理发展与教育 中图分类号 :84216 文献标识码 :A
第4期
小学高年级儿童亲子依恋的发展及其与 同伴交往的关系
于海琴
周宗奎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武汉 430074)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武汉 430076)
非安全型 (198)
- 0111 ±0187 3129 ±0167 3190 ±0173 0166 ±0135
F
7199 33 12192 333 0173 3 412 3
安全型 (332)
0105 ±1106 3193 ±0157 3198 ±0168 0154 ±0133
非安全型 (171)
- 0107 ±0189 3142 ±0173 3193 ±0169 0174 ±0136
6
2172 0154 2139 0158
F
1134
0112
3 p < 0105 ; 3 3 p < 101 ; 3 3 3 p < 01001 下同 。
3120 0169 3118 0167 3100 0167
2168 3
3124 0147 3122 0153 3110 0149
3109 3
2161 0159 2169 0160 2156 0153
37
2002 年
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4期
影响 。
型对儿童同伴交往的 4 方面主效应影响显著 ,父
对同伴交往的 4 个变量做 2 (母 —子依恋的 子依恋类型只对儿童友谊质量 、社交焦虑有显著
安全 、非安全分类) ×2 (父 —子依恋的安全 、非安 主效应 (见表 2) ,没有发现父子 、母子依恋类型的
从国外的研究结果来看 ,依恋与儿童情感及 社会性发展之间的联系是明确的 ,而不是对智力 等认知因素有影响 ,研究目前深入到儿童早期建 立的情感关系到底可以预期发展的哪些方面 ,预 期程度如何 。而得到的结果不太一致 ,有的偏重 母子依恋的决定性作用 ,有的发现父子依恋 的独 特性 ,有的明确显示依恋对儿童的情绪发展意义 重大 ,还有的却重在社会技能[1 - 4] ,因此有待进一 步检验 。
长 ,儿童在逐渐淡化对父母的依恋 ,重新寻找归 属 ,所以建立亲密的友谊关系逐渐成为儿童的重 要目标之一 。同时友谊也是一种一对一的特殊人 际关系 ,其与依恋 的相似之处在于都是特殊的 、 密切的关系 ,反映了儿童情感生活的质量 ,因此对 儿童以后的社会适应性意义重大 。我们假设 ,亲 子依恋和友谊质量这两种亲密 、持久的人际关系 之间存在连续性 ,继而选择了影响同伴交往质量 的情绪 、行为表现 ,共同组成因变量 。在本研究 中 ,一方面就小学高年级儿童的亲子依恋开展发 展性研究 ,探索大龄儿童的亲子依恋发展进程 ,另 一方面深入探讨两种亲子关系与其同伴交往诸方 面 (如社会行为表现 、社交焦虑 、好朋友的数量和 质量等) 的内在联系 ,为促进儿童社会性和情感发 展提供依据 。
2 研究方法
211 对象 被试来自城市三所普通小学的四、五 、六年
级 ,共 9 个班 ,505 人 。其中四年级 159 人 ,男 82 人 ,女 77 人 ;五年级 218 人 ,男 106 人 ,女 112 人 ; 六年级 128 人 ,男 66 人 ,女 62 人 。年龄最大 13 岁 ,最小 9 岁 。 212 工具 21211 依恋量表。亲子依恋关系的测量 ,修订了
施测由心理学研究生主持 ,以班为单位团体 施测 ,事先对学生进行培训 ,四年级由主试领做 , 教师评定表由班主任在 7 天内完成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1 小学高年级儿童亲子依恋安全性的发展特 征 对全体被试的双亲依恋安全性做 2 (被试性
别) ×3 (年级) ×2 (父母性别) 的三因素混合设计 , 被试性别 、年级作为被试间因素 ,双亲性别作为被 试内因素 。结果表明 ,父母性别对儿童依恋得分 有显著影响 F (1 ,490) = 206162 , P < 0101 ,儿童对 母亲依恋的得分显著高于对父亲依恋的得分 ( M母 = 3119 ±0151 ; M父 = 2181 ±0154 ; T = 1418 , p < 01001) ;被试的年级对其依恋得分也有 主效应 F (2 ,490) = 3171 , p < 0105 。其他主效应 及交互效应均不显著 。
作者简介 :于海琴 (1973 - ) ,女 ,山东人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讲师 ,博士. 36
于海琴 周宗奎 :小学高年级儿童亲子依恋的发展及其与同伴交往的关系
Kerns Security Scale[3] ,这是一份儿童自评量表 ,有 15 个项目 , 分数越高 , 说明安全依恋水平越高 。 父 、母问卷各自独立 ,但问题内容相同 ,分别施测 后得到儿童对父 、母各自的依恋 安全性得分 ,简 称之“父子依恋得分”、“母子依恋得分”。该量表 的内部一致性系数 Cronbach’s α父 = 184 和 α母 = 181 。对 15 个项目作主成分分析 ,提取特征值大 于 1 的 2 个因素 ,做方差极大旋转 (Varimax) ,按因 素负荷值 (149~180) 较高的项目意义 ,分别命名 为信赖程度 (8 项) 、亲近倾向维度 (7 项) ,其对总 方差的解释率为 4718 %。 21212 友谊质量问卷 。参考 Bukowski 的友谊质 量量表[8] 及邹泓的中学生友谊质量量表[10] ,结合 小学生生活实际 ,自编了友谊质量问卷 ,五级记 分 ,共 36 个项目 ,得分越高 ,友谊质量越高 。主成 分分析的结果 ,提取出 5 个因素 :亲密 (11 项) 、安 全 (8 项) 、陪伴分享 (6 项) 、肯定价值 (6 项) 、冲突 (5 项) ,其对总方差的解释率为 48147 % ,结构效 度满意 。将两个互选朋友的友谊质量一致性作为 效标 ,亲密 、安全 、陪伴分享 、肯定价值 、冲突五维 度的相关分别为 :183 , 161 , 178 , 172 , 184 ,显示 此问卷的实证效度尚可 , 基本适用于本研究 。
110
3139 0149 3130 0154 3122 0151
3191 33
同伴交往变量
好朋友提名分 友谊质量
社会行为表现 社交焦虑
表 2 不同依恋类型的被试的同伴交往得分情况( M ±SD)
母子依恋 (496 人)
父子依恋 (503 人)
安全型 (298)
0109 ±0198 4103 ±0161 4101 ±0171 0152 ±0138
评分者间一致性信度为 172 ,初步认为 ,此表适用 于对儿童交往行为表现的评定 。 21214 社交焦虑量表 。儿童社交焦虑量表[12] ,有 10 个项目 ,三级评分 ,得分越高 ,焦虑情绪越重 。 10 个项目的内部一致性系数 α= 170 ( N = 501) , 对全体被试的反应做因素分析 ,全部项目负荷于 两大因素 (害怕否定评价 、社交回避) ,与原量表的 报告 结 果 一 致 , 两 因 素 解 释 了 全 部 变 异 的 4313 %。 213 施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