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下的微博研究——基于对“陈永洲事件”的分析
《新快报》陈永洲事件的“媒介审判”现象思考
一、“媒介审判”现象的出现
. Al“l媒R介i审g判ht”s一R词e是s一e个rv舶e来d品.,最
早由西方学者提出,指的是一种不是依据 法律程序对被告或犯罪嫌疑人实施的非 法的道义上的裁判,也叫 “报刊审判” (trial by newspaper)。
响到陪审团对相关事实的体认,也难于对 司法进程的改变产生实质性的影响①。所 以,从理论上讲,目前中国尚不存在本原 意义上的“媒介审判”。
但结合具体的法律案例,我们却不难 发现媒体对司法审判的影响,如颇受争议 的张金柱案、邓玉娇案、药家鑫案等。在法 庭尚未审判之前,媒体大肆发表具有明显 倾向性的言论,导致舆论一边倒,法官法 庭受到来自外界的强烈压力,最终的判决 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屈从了“民意”。所以 从这个角度来讲,“媒介审判” 在中国同 样存在,并以不同于西方的运作方式发挥 作用,这种中国式“媒介审判”同样干涉 到正常的司法程序,应该被加以关注和制 止。
新 闻 与 法 NEWS WORLD
实一点—— —陈永洲有罪,这种报道违背了 无罪推定原则。
对于这段陈永洲所谓认罪视频,学者 何兵认为,央视的做法涉嫌泄露国家秘 密。《国家保密法》 第 8 条第 6 项规定: “维护国家安全活动和追查刑事犯罪中 的秘密事项。”。陈永洲的认罪视频,属于 我国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 “犯罪嫌疑人 供 述 ”, 属 于 案 件 侦 查 过 程 中 的 核 心 秘 密。这段视频无论是公安制作,还是央视 自己采访,其内容涉及犯罪核心信息,依 法皆不得公开。刑事诉讼法理上,有“侦 查相对公开原则”。此处的相对公开,是 指将一定范围的信息向犯罪嫌疑人亲属 和律师公开,而不是将核心证据向社会公 开②。
此外,《宪法》 第 116 条明 确 规定 “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 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 涉”。1996 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全国人大 常委会办公厅、司法部和新闻出版署等部 门下达的 《关于进一步搞好法治新闻宣
新闻事件中工具理性、价值理性的争鸣与对话——关于《新快报》陈
生活 当中某个方面 比较突出的矛盾 、 冲突或摩擦 , 的多篇有关论 文 , 虽然指 出该事件是 2 0 1 3 年乃至 但是 导致广大公众在情感 、 认识 、 理念或价值观等精神 近十多年罕见的涉及新闻界 自身的重大事件 ,
层 面产生 纠结或 困惑 。发生在 2 0 1 3 年底的《 新快 基本属于蜻蜓点水的提说或是简单归纳而已 , 鲜有
偿新 闻” 的典 型案例 , 认 为 由于 “ 丧 失 了正确 的政 治 计 其数 。
方向” , “ 忘记了新闻媒体所肩负的传播正能量 的社
在公开署名 的评论 中, 有的以社论名义发表 ,
会责任” , 使得报纸“ 沦为有偿新闻的帮凶和替陈永 有 的以本报评论员 、 特约评论员名义发表 , 更多的
摘 要: 本文试从社会学、 新闻学、 法学等角度对《 新快报》 陈永洲事件 引发的报纸、 电视 、 网络、 手机
等不 同媒介的相关评论进行深入分析、 解读 , 认 为它们表达 了悲情宣泄与理性认知的交错与碰撞 , 折射
了新 闻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纠结, 显示 了法律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摩擦 。所有这些展现 出我 国当
前异常复杂的媒介生态环境 , 反映 了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理性主体 面对复杂 多变的社会经济法律 问题而 陷入的深度 困惑和抉择痛苦 , 意味着我 国新 闻专业主义建设和社会法治建设 的道路将是一个极其艰辛
和 漫 长的过 程 。
关键词 : 陈永洲事件 ; 伦理 ; 法治 ; 工具理性 ; 价值理性 中图分类号: G 2 0 6 .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3 — 8 3 8 8 ( 2 0 1 5 ) 0 4 - 0 1 6 1 - 0 8
基 于这 种考 虑 , 笔 者不 揣浅 陋 , 试 图从 社会 学 、
从陈永洲事件反思媒体职业操守的缺失
记者 的 伦理道 德 问题 , 社会 方方 面面 早 有抨 击之 声。有些媒体和记者 陷入 了不正 的潜规则 中 , 相 比之 下, 拿红包现象还只是一般现 象。最 令人震怒的是新 闻
敲诈 行 为, 有些是 个人行 为 , 有的 已上升到媒体 单位 集
体所 为, 通过做批评报道或 反映问题的 内参去要钱 。写
的障 碍 。
陈永洲被 抓走后 , 新快报社 反应强 烈 , 社会各 方面 也 多有反响 。这两类反应 并不 完全一致 。新快报 表现 出来 的是 比较 激烈的一边 倒。 陈永 洲被长 沙警方认 定 “ 涉嫌损害 商业信誉 罪” 被跨省 拘捕 的几天后 , 1 o月 2 3 日, 新快报 以“ 请放人 ” 的鲜 明标题 在头版 刊登评论 , 声 明“ 敝报 虽小 , 穷 骨头 还是有 那么两根 ” , 要 求释 放陈永 洲。次 日, 新快报在头版继续推出“ 再请放人” 的文章 。 从社 会各方面 的反 响来看 , 尽管 也有强 烈的声音 , 但 只是对办 案程序 的质疑 、 争议 , 几 乎没有谁会 为陈永 洲打保 票 。本 文作者 之一范 以锦 当时就 在大粤 网上发 表文章 : “ 我们作为局外人 , 无法对事件全过程作详尽 了 解, 也 无法对被 抓者 有没有别 的问题下结 论 , 但我们从
界 乃至社 会各方 面高度关 注的公共 事件 。事 件本 身的
一
波 三折 及 其 呈 现 出的 多层 复 杂 结 构 , 一 时 引发 了社 会
各界 莫衷一是 的讨论 但对 于传媒 3 1 . 作 者而言 , 有一 点 十分 明确 , 那就是 陈永洲的行为有违记者职业操 守。资
深 传 媒 人 范 以 锦 围 绕 这 一 事件 对 传 媒 人 的职 业 伦 理 和
浅析微博新闻评论的速度与深度
浅析微博新闻评论的速度与深度作者:陈丽珠来源:《新闻世界》2014年第04期【摘要】微博评论占据网络评论的重要部分,借助于微博平台和移动设备随时对新闻事件发表评论,在时效性方面有极大优势,但微博新闻评论也有其缺陷,如评论言辞情绪化、易起谣言等。
本文对微博新闻评论的特点、弊端以及如何兼顾微博新闻评论的速度和深度等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微博新闻评论速度深度微时代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短小精炼的微博、微信、微电台等自媒体作为媒介,综合运用音频、视频、文字、图像等,进行实时互动传播交流的信息时代,微博的出现成为微时代到来的标志。
近年来在以新浪微博为主要阵地的微博发布平台上,网友们共同见证了全国“两会”、温州动车事故、南非世界杯等重大事件,微博也成为了许多新闻事件的首发源头和舆论形成的新阵地。
以新快报陈永洲事件为例,新快报官方微博在凌晨两点发布第一条放人信息,仅6个小时,网民在新浪微博上发布了近40万条微博参与此话题的讨论。
正因微博对社会热点的关注,使微博对新闻有了发表评论的功能。
新闻评论本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发表的议论,有着鲜明针对性和引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述评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
顾名思义,网络新闻评论,则可以概括为网络媒体所发表的言论的总称。
一、微博新闻评论的特点微博作为网络产品,同时具有评价信息的功能,自然也是归属于网络新闻评论。
在微时代,以微博为主要标志的网络新闻评论主要有以下特色:1、突破时空限制,评论主题多元化网络的交互性改变了信息的单向传播模式,突破传统媒体的时空限制,给受众广阔的自由发表言论的空间,新闻评论数不断攀升。
在新浪微博搜索引擎中,输入“新快报”“陈永洲”等关键词对2013年10月23日至2013年10月31日这段时间内相关微博进行筛选,可选出符合条件的相关微博近80万条。
新闻专业主义视角下对“陈永洲”事件的反思
新闻专业主义视角下 对“ 陈永洲’ ’ 事件的反思
口张伦雯
2 0 1 3年 1 0月 1 9曰, 《 新快报》记者陈永洲因涉嫌损 害企 业商誉的罪名被 长沙公安局在广州跨 省拘 捕 ,由此引 发 了国内学界和业界 的竞相 声援 。但 随着 1 0月 2 6日,中
及行业 自律五个层面 。
超 出了职业 的基 本社 会学特征 。在 此基 础上 ,它还包括一
造 自己 的职 业品质 。早在 1 9 3 4 年 ,美国记 者公会就 制定
了 《 记 者道德律》 ,其 中第一条就 提到 “ 新 闻记者 的第一
套关于新闻媒介的社会功能的信念,一系列规范新闻工作
的职 业伦理 ,一种服 从政 治和经济权力 之外 的更高权威的
造 ,歪曲真实努力做到从总体上 ,本质上把握事物 的真 实
精神和 一种服 务公众 的 自觉态度 。通过对西 方新闻业 的研 究。 他 将新 闻专 业主义 的基 本原 则概括 为服务公 众利益 、 真实报道事实 、 把关信 息流通 、独立于政治或 经济势力以
2 1 } 1 4 年第 1 期 田
范和准则的出现 ,新闻业越来越呈现 专业主义的模式 。
上发 表了 1 O 篇批评性 报道 ,事 后他却承认 只有 1 篇半 是 在他 人安排采访 下完成 ,其 余都是 由他 人提供现 成文稿 ,
陈永洲只在 此基础上修改加 工 ,有 的甚至没看过 就刊发 。 而在 此期 间 ,陈永洲 多次收受他人提 供的数干元至数万元 人民币不等 的 “ 酬劳” 。 由此可见 ,此次事件 中,他 个人 完全丧失 了职业道德 ,也抛弃了曾经的职业信仰 。 新闻专业主义观念 。落实到新 闻从业 者个体 身上 ,最 重要 的是职业工作者按照新闻传播 的原则报道新 闻 ,按 照
陈永洲事件
从传播学角度分析陈永洲事件10月26日早间央视《朝闻天下》报道,《新快报》记者陈永洲被刑拘,自称受人指使收人钱财,发表失实报道。
在央视9分钟的报道中,陈永洲对自己的犯罪事实进行了供认并深刻悔罪。
此前,《新快报》连续两日以头版头条的方式,呼吁长沙警方立即释放陈永洲。
《新快报》刊出“请放人”、“再请放人”后,引起几乎一边倒的舆论支持,公众对长沙警方的谴责远远大于对陈永洲的质疑声。
而后央视一播出陈永洲受贿,公众的态度发生惊人的逆转,纷纷对陈永洲甚至媒体从业人员进行言论攻击。
公众在愤怒之余,没有想过自己在事件中完全被媒体牵着鼻子走,甚至失去了自我独立思考能力。
在公民社会,媒体所塑造的拟态环境往往成为不少人眼中的世界,媒体给什么,公众就相信什么,缺乏判断能力和独立的思考。
《新快报》以不规范的报道形式,强烈的煽情化诉求,使得公众在情感上对陈永洲赋予了极大的同情,对《新快报》给予了惨烈的英雄式称赞。
这一过程,公众没有质疑陈永洲的十余篇报道是否属实、《新快报》是否在利益链上存在嫌疑,而是一味的哭天抢地,抨击“强者”,维护所谓的“弱者”。
同样,对于央视的新闻报道,中国人相信眼见为实,认为陈永洲收钱确是板上钉钉的事实。
但事实不等于真相,也许陈永洲只是庞大的利益链条中的一颗棋子,其背后的黑手还有待揪出,中联重科与三一重工等企业也惹人质疑。
央视在法院判决之前,给已是光头的陈永洲做了犯罪认定,有律师质疑,未经法庭认定之前,未必属实,比如已经证实的冤案赵作海佘祥林都承认过自己杀人。
虽然如此,但央视播出消息后,公众的反应更加激烈,已然将陈永洲当做新闻行业的败类,认为记者都是收黑钱的无良写手。
进一步来说,央视和《新快报》同是新闻媒体,应该给公众呈现理性、中立、客观的新闻报道。
但因为操作的不规范,如今不少媒体都没能做到这些要求。
报道不够客观真实,又是单方面的信源,就往往造成公众满足于短浅的认知,不能给人们提供理性思考的余地。
这就要求公众不轻易接受某一媒体的单方面信息,甚至要具备辨别“假新闻”的火眼金睛,“老汉开房遇到儿媳”就是个很好的例证。
言论自由、新闻自由及其界限
言论自由、新闻自由及其界限摘要:近些日来,陈永洲恶意虚假诽谤中联重科一案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随着长沙警方跨省抓人的发生,《新快报》的”请放人”事件更是将陈永洲案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笔者欲以陈永洲案为线索,对比各国关于言论自由之规定,深入探讨言论自由、新闻自由及其界限,并说明其利弊以及怎样做到言论自由、新闻自由之平衡。
关键词:言论自由新闻自由舆论监督宪法权利限制一、陈永洲事件的始末以及相关评论《新快报》记者陈永洲曾于2012年9月26日至2013年6月1日发表十余篇有关中联重科“利润虚增”、“畸形营销”、“利益输送”及涉嫌造假等一系列批评性报道。
2013年10月23日,《新快报》以标题为“请放人——敝报虽小,穷骨头,还是有那么两根的”的头版新闻向跨省抓人的长沙警方示威。
直至2013年10月30日,长沙市岳麓区检察院以陈永洲收人钱财,虚假诽谤中联重科的证据,以及造成的中联重科股票狂跌,亏损巨大并严重损害广大股民利益的严重社会后果对其以涉嫌损害商业信誉罪逮捕。
对于此次陈永洲事件,社会评论各异。
《人民日报》对陈永洲的行为做出了眼里批评,称“当许多记者怀着理想和道义,追问事实与真相的同时,也有一些害群之马,打着舆论监督的旗号,吃拿卡要、敲诈勒索,把本是服务大众的媒体,当成谋取个人、小团体利益的私器。
这种行为,让公众厌恶,令同行不齿6ygb ,也使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受到损害。
坚决反对新闻敲诈,是维护法纪的需要,也是行业整风的需要”。
中国记协也对此持同样的态度;而有关专家学者却不然: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刘兵教授认为该案只是名誉侵权的民事纠纷,并指出损害商业信誉罪的主观构成要件表现为直接故意,即有并且以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为目的,因此,间接故意与过失不构成本罪。
”可见,在刘教授看来此事的违法性与社会危害性并没有如事实所定性的触犯刑法之严重程度。
笔者认为,无论陈永洲行为的恶劣性严重与否,要以民还是刑对其定性及处罚,他都严重触犯了我国根本大法——宪法之规定。
从陈永洲事件析媒介审判现象
摘要:在媒介无孔不入的多媒体传播时代,媒介审判现象屡见不鲜,“药家鑫案”、“李启铭案”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媒介审判案例。
随着央视播放陈永洲道歉视频这一事件的发生,尤其是陈永洲以囚衣、光头、手铐的典型罪犯形象在全国观众面前认罪致歉,媒介审判现象又一次引起了受众的广泛关注。
本文以陈永洲事件为切口分析媒介审判现象,未审先判、媒体暴力、媒体越位是此次事件的典型表现。
媒介审判影响司法独立、与媒体社会责任相违背、不利于公民树立正确的法治意识、破坏新闻界和司法界的和谐共处,造成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
通过分析媒介审判产生原因,从媒体、新闻从业人员、受众的角度分别提出应对策略,从而有效杜绝媒介审判现象。
关键词:媒介审判媒体司法陈永洲事件陈永洲事件在媒体之间引起轩然大波是可以预见的——2013年10月26日早上,央视在《朝闻天下》播出以涉嫌损害商业信誉罪而被刑拘在押的《新快报》记者陈永洲录像,当事人向警方坦承自己收受他人钱财,连续发表多篇攻击中联重科的失实报导。
很多观众都在电视机前观看了央视采访正在刑拘中的陈永洲的新闻节目。
节目一出,顿时成为当天社会舆论议论的热点。
媒体先于法庭按照司法正常程序审理直接将陈永洲扣上罪名,并在全国观众面前承认自己的罪行并郑重道歉,这是典型的媒介审判,未审先判。
媒介审判是一个老话题,但此次央视对陈永洲的报导方式暴露出当下中国媒体对于媒介审判的含糊态度,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媒介审判的发生也有其必然性。
故此,笔者结合这一事件重提媒介审判,以期引起媒体尤其是官媒对该问题的重视,并为重新审视我国媒体的生存环境提供新的视角。
一、我国媒介审判的现状及特点(一)什么是媒介审判媒介审判的定义最早起源于美国,西方新闻界对媒介审判的定义是一种不依据法律程序对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实施的、非法的、道义上的裁判,也叫“报刊裁判”。
[1]媒介审判的界定主要是指媒体超越司法正常程序,贸然对正在审理的案件进行案情分析、定性、定罪量刑等一系列问题先于法律条文相关规定自行定罪,作出公开的判断和结论,以其明显的倾向性引导受众,形成足以影响司法独立审判的舆论氛围,从而使审判在不同程度上有失其公正、公平性。
浅析当今中国新闻从业者素质及媒体人才管理--以陈永洲事件为例
浅析当今中国新闻从业者素质及媒体人才管理--以陈永洲事件为例宁宁【摘要】新闻行业是社会舆论监督的一部分,它是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良好舆论环境的重要力量。
新闻从业者的责任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为公众提供真实的新闻信息。
本文从当今中国新闻从业者素质入手,以陈永洲事件为典型个案探讨了新闻媒体人才管理的必要性。
从中足以窥探出新闻媒介的重要作用,只有不断加强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水平、加快新闻媒介的立法进程才能使新闻媒体取信于民,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期刊名称】《今传媒(学术版)》【年(卷),期】2014(000)011【总页数】3页(P147-149)【关键词】新闻从业者;新闻媒介;人才管理【作者】宁宁【作者单位】晋中学院,山西晋中 0306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11随着新闻媒体技术飞速发展,我国的新闻媒体事业也进入了一个黄金发展时期。
言论自由无疑给了我们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
但是,言论的自由不意味着可以虚编乱造,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要以事实为依据进行报道。
我国的新闻传播开始的晚,发展速度快,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如果不及时进行改正,我国的新闻事业就会扭曲发展。
我们对于媒体人才的管理和新闻从业者素质的提高必须有足够的重视。
新闻从业人员在遵循客观、公正、全面、平衡的前提下,在新闻从业人员分工把守和通力合作的相互作用中去实现整体真实的操作,实现全行业整体素质的提升。
一、新闻从业者的素质(一)敏锐的社会洞察力一名新闻从业者的文笔能力、语言组织力以及新闻设备的使用能力都能经过学习和练习来提高,但是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则需要新闻记者时刻要保持一个敏锐的心和敏锐的眼,用心观察社会万象,用敏锐的眼光看到新闻背后的新闻。
一个平凡普通的社会现象,在优秀的新闻记者眼中所呈现出来的就是整个事件的起因结果甚至是起因的起因。
由此可见,新闻洞察力是衡量一个新闻记者工作能力的重要标准。
这样一来,如何提高新闻记者的社会洞察力就成了我们关注的一个重点了。
从“陈永洲事件”看市场驱动力对新闻业的影响
从“陈永洲事件”看市场驱动力对新闻业的影响作者:任倩来源:《新闻世界》2014年第07期【摘要】本文从陈永洲被拘事件分析入手,浅谈市场驱动力在我国新闻业中的作用,所带来的社会影响,以及与新闻专业主义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市场驱动力新闻专业主义陈永洲事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新闻事业也被作为市场主体的一部分,从计划经济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进入市场经济的大浪淘沙之中。
优胜劣汰的游戏规则,使得媒体间的竞争加剧,我国媒体也相应出现了兼并、重组等现象。
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尊重受众需求为公众服务本身无可厚非,但近几年在市场经济驱动下出现了虚假新闻、有偿新闻屡禁不止的现象,媒体生态环境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
陈永洲受人指使发表大量失实虚假报道、收人钱财陷入有偿新闻的泥潭,陈永洲以及背后《新快报》的行为,严重损害了媒介公信力,对我国新闻业产生很大负面影响。
一、新闻业中的市场驱动力我国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大众传媒的产业属性逐步得到确认。
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得到拓展,逐渐从单一的“喉舌功能”向发挥多种功能转变,尤其是其产业属性日益凸显。
随着国家行政拨款逐渐减少,媒体走上自负盈亏的发展道路,报刊业内部开始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广电业也走上“制播分离”的道路,由多家传媒机构联合组建的媒介集团更是不断涌现。
一些传媒在探索市场化的过程中,受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混淆了作为生产精神产品的机构和其他产业部门的不同,极易出现受经济利益驱使而一味迎合某些受众低级趣味的新闻产品。
按照麦克马纳斯的市场新闻业理论,市场化运作、依靠广告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新闻媒体必须在投资者、广告商、消息来源、消费者四个市场上与其他媒介企业展开竞争,以获取必备的资源。
①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以来,出现了实力较为雄厚的媒介集团。
例如:南方报业集团,上海文广集团,以及新媒体形式下的全媒体新闻发布平台,如江苏广电全媒体互动平台、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全媒体中心。
《2024年新浪微博明星粉丝“控评”“轮博”现象研究》范文
《新浪微博明星粉丝“控评”“轮博”现象研究》篇一一、引言新浪微博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社交媒体平台之一,吸引了大量明星及其粉丝的入驻。
然而,近年来在微博上出现了一种独特的现象——“控评”和“轮博”。
这两种现象在明星粉丝群体中广泛存在,不仅影响了微博的生态环境,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本文将对这两种现象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影响及应对策略。
二、控评现象研究1. 控评定义控评,即控制评论,指的是粉丝通过集中力量,对微博下的评论进行筛选、删除或置顶,以使得正面、有利于偶像的评论占据主导地位。
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微博信息的多样性和客观性。
2. 控评原因控评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粉丝对偶像的热爱和保护心理,希望维护偶像的形象和声誉;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部分粉丝希望通过控评来展示自己的力量和影响力。
3. 控评影响控评行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偶像的形象,但也导致了微博信息的单一化和片面化,削弱了微博作为社交媒体的信息交流功能。
同时,过度控评也可能引发其他粉丝的不满和反感,甚至引发粉丝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三、轮博现象研究1. 轮博定义轮博,即轮流发布微博,指的是一群粉丝通过组织性的方式,按照一定的顺序或时间表,轮流发布关于某位明星的微博,以增加该明星的曝光度和话题度。
2. 轮博原因轮博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出于对明星的喜爱和支持,希望通过集体行动来提高明星的知名度和话题度。
此外,部分粉丝也希望通过轮博来展示自己的组织和协调能力。
3. 轮博影响轮博行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明星的曝光度和话题度,但也可能导致微博信息过载,使其他用户感到困扰。
同时,过于频繁的轮博行为也可能被视为一种营销手段,引发其他用户的不满。
四、应对策略1. 平台监管新浪微博应加强对控评和轮博行为的监管,建立完善的规则和机制,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
同时,应提高用户的举报效率,对举报内容进行审核和处理。
2. 教育引导通过教育引导,提高粉丝的媒介素养和道德观念,让他们明白控评和轮博行为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陈永洲事件的背后:新闻自由及其界限
公 民有 言论 、 出版 、 集会 、 结社 、 游行 、 示 威 的 自 由。 ”
( 二) 保障新 闻 自由的意义 1 、 有利 于信息 的 自由流通
现 实生活中 , 新 闻 自由往往会 与司法独立产生冲 突, 滥用新 闻 自由 所造成 的舆论压 力还 会影响企业的合 法权益 。我 国在 对新 闻 自由
商业信誉并造成 了 巨大经 济损失 。1 O月 3 0日, 湖南 省长 沙市 岳 麓 区人 民检察院对陈永洲 以涉嫌损 害商业信誉罪批准逮捕 。
在这一事件 中 , 陈永洲 承认 自己是受人 之托 发表关 于 中联 重 科 的批评性报道 , 并 收取 了相应报酬 , 其中只有“ 1篇半 ” 是 自己在
但如 果 , 文 章内容属 实 , 然 而这样 的报道会 给企业 的信誉及收益 带
来极 大损失 , 又是否应该 发表呢 ?新 闻 自由受到保 护 的界 限应 如
何 限定呢?
一
、
保 障新 闻 自由 的 依 据
多或少会影响审判工作 的正常进 行。就司法 审判 的特性 来说 , 司
法审判 需要 一个相对 封闭 的环境 以使法官保持 中立 , 不受 任何舆 论 的影响 , 认 真听取 当事人双方 的控辩 , 从 而做 出公 正的判决 , 且 某些案件 如有关 国家秘 密或者个 人隐私 的案件 、 未成年人 犯罪 的
新 闻 自由能够使事件 透明化 , 自由公 开 的讨论 能使人 们做 出 合理 的判断 , 有利于维持稳 定的社会 秩序 ; 但如果压制言论表达 和 新 闻出版 自由 , 则会造成人们的不满情绪 , 易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
二、 对 新 闻 自 由进 行 限 制 的 必 要 性
他 人安排采访下完成 , 其余都是 由他人提供 现成 文稿 , 自己只在此
“陈永洲事件”的警示作用
“陈永洲事件”的警示作用2021年10月,《新快报》记者陈永洲被检察机关正式批捕,广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决定吊销陈永洲的新闻记者证,相关人员的责任也予以追究。
这一事件给媒体界敲响了警钟。
陈永洲如同从媒体机器上掉下的一颗螺丝,在痛惜他的脱落、复查媒体管理机制的同时,更应该反思问题的成因、管理上的漏洞、职业道德的底线、防范机制的重建。
有的传统媒体的生存困境值得关注。
如今,由于新媒体的兴起和媒体竞争加剧等原因,诸多传统媒体被推到生存边缘。
在生存受到威胁的时候,有的媒体人会选择抓住任何一根稻草。
此时,如果在稻草的另一端有一支利益操控的手,则稻草极有可能变为利益牵动媒体的工具,媒体人如果放弃媒体责任和职业原则在稻草的指挥下做报道,后果可想而知。
《新快报》陈永洲事件的成因虽然不完全是这样,但生存状况恶化是不容回避的现实。
对2021年休刊的上海报业集团下属的《新闻晚报》,媒体界没有感到太多意外,似乎休刊在情理之中。
试想,如果硬逼着严重入不敷出的媒体生存下去,很可能出现媒体被绑架的尴尬,说不定会出现“李永洲”或“王永洲”。
如今,不少媒体人纠结在由利益、良知、原则所编织成的救生圈里。
在媒体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同时,又有谁来关心游离在生存边缘的媒体人?适时整合、合理布局、科学运行,使媒体在良性、健康的环境里运行是当前媒体管理的关键。
关心边缘媒体人的生存状况和生活实际也是对媒体人的一种职业保护。
媒体发展现实呼唤各项保护机制的建立。
现在越来越多的媒体实行企业化管理,企业化管理有利于调动媒体人的积极性,有利于媒体不断发展,但是,这需要建立在各项运行指标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基础之上。
当媒体生存状态恶化,受众越来越少,濒于破产的边缘,从对媒体的保护来看,相关政策扶持、员工安置等如果都还没有做好准备,对媒体来说是不容小视、不可回避的大问题。
媒体不是生产一般产品的企业,而是关乎社会影响的舆论实体,其对社会的反作用不容小觑。
现代社会风险与新闻报道
现代中国风险社会视域下的新闻报道苏衡新闻学52132300005内容提要:在现代信息社会,人们对新闻信息的依赖越来越大。
新闻报道越来越成为公众获知信息资讯、了解和认知周围社会乃至遥远世界的重要途径。
然而,新闻报道的立场和角度的不对,新闻的真实、客观、完整缺乏,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一方面,会直接导致人们对所处环境的错误感知和判断,进而做出错误的选择和行为,引发负面情绪甚至恐慌。
另一方面,媒体公信力和权威性被质疑,遭致媒体面临信任危机。
这构成现代社会的另一种人为风险-----媒介化风险。
因此,考察当今新闻报道的现状,发现报道存在的问题,对于规范新闻报道,促进媒介化风险的治理意义重大。
关键词:风险;新闻报道;媒介化风险;风险治理中国正处在思想家和哲学家们热议的以现代性为特征的时代,现代性的风险社会俨然成了我们的境遇:我们每天无时无刻不是处在感知和经历大大小小风险的环境中。
有学者指出,当今中国社会,除了非人为的自然灾害,如雾霾、台风、暴风雪、海啸、地震等自然灾害外,社会制造的风险,如污染、食品不安全、医患纠纷、腐败等在风险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甚至一些自然风险都已经打上了人类活动的烙印。
中国已进入了一个社会风险凸显期。
一、现代社会风险与风险的界定风险是可能发生的危险。
风险则是一个人会被某一种特定危害所伤害的机率, 是指事物具有的不确定性对人造成影响。
风险就是不能确定的知道,但能够预测到的事件状态。
社会风险是由社会各个领域中的不确定因素引发社会动荡、社会冲突、社会损失的一种潜在的可能性关系状态。
这种不确定性来自社会的生态、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
现代化风险指系统地处理现代化自身引致的危险和不安全感的方式。
是现代化的威胁力量以及现代化引致的怀疑的全球化相关的一切后果。
其实,人类社会始终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但是唯有在现代性意义上才有所谓的“社会风险”,即社会原因造成的风险、以及带来社会性影响的风险。
与传统的风险相比,目前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人的决策和选择,是被制造出来的风险。
最新整理从陈永洲案新闻报道的客观性.docx
最新整理从“陈永洲案” 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从“陈永洲案” 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一、从“陈永洲案”看新闻报道客观性的内涵客观性是新闻从业者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每个时期新闻工作者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也是对每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要求,其实一直以来我们所要追求的新闻报道的客观性是不存在的,因为世界上并不存在绝对的事物,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追求的是相对意义上的客观性,我们平常所指的新闻报道客观性是对新闻事件进行准确的的报道,在对事件的报道中摒弃自己对事件的主观看法,要客观公正的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
新闻是新闻从业者搜集整理新闻资料并用主观语言展示出来的,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有新闻从业者的主观意愿使得新闻客观性有了自身的生存空间。
总之,新闻具有客观性但同时新闻也具有倾向性,并且这两者之间也并不矛盾,之所以具有倾向性是因为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且每个人都有思想有想法。
“陈永洲事件”发生以来如一池清水投入了一块巨石,激起了浪花三千尺。
陈永洲作为记者,一名媒体人,不仅没有遵守新闻报道的客观性报道事实的真相为社会传播正能量反而收受贿赂对中联科作出不实的报道,一个媒体职业者为了一个利字放弃了自己的职业原则,将责任意识抛到九霄云外,“陈永洲案”一个让我们社会都需要反思的案件,让我们明白了作为一个新闻媒体人的操守,他现在被警方拘捕也是咎由自取。
新闻是对新闻事件的客观报道,新闻工作者通过对事件的报道,再通过其它形式将事件的真实情况传达给受众,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在与媒体受众交流的同时一定要坚持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新闻的内在的真实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受众对我们产生信任进而才能与受众产生良好的沟通效果。
然而陈永州却为了显示自己能耐,获取更多名利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连续发表针对中联重科的大量失实报道致使中联重科名誉严重受损,导致广大股民损失惨重。
这严重违背了新闻报道客观性的原则。
二、从“陈永洲案”分析客观性对新闻报道的重要性对于一个新闻工作者来说,新闻报道的客观性是其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所以对于他们来说新闻报道的客观性是相当重要的,尤其是对于一些比较重大的事件,新闻报道对事件进行新闻挖掘,通过对人物,时间地点和因果关系进行整理,对所要报道的内容也会进行剪辑,对整个新闻会有一个突出的看点,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由于新闻从业人员自身职业道德素质的缺失而不能真实的反应新闻事件必然会对事件的当事人造成第二次的伤害,“陈永洲案”中陈永洲不顾自己的职业道德为了一己之私连续发表针对中联重科的大量不实报道,不仅中联重科的名誉受到了严重的损害,而且大量的股民也损失惨重。
试论微博在风险社会中的风险建构
试论微博在风险社会中的风险建构引言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社交媒体平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微博作为中国最大的社交媒体平台之一,其影响力不可忽视。
然而,微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潜在的风险,尤其是在风险社会的背景下。
本文试图探讨微博在风险社会中的风险建构,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些风险。
风险社会的背景风险社会是被风险困扰的社会现实。
在传统的工业社会中,人们主要面对的是自然风险,如自然灾害等。
然而,在当今的数字化时代,社会面临的风险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这些风险包括信息泄露、网络欺凌、虚假信息等,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微博在风险社会中的地位作为中国最大的社交媒体平台之一,微博成为了信息传播和社交互动的重要渠道。
用户可以通过微博发布信息、分享观点、表达情感,并与其他用户进行交流和互动。
微博的用户数量庞大,内容繁杂,因此其对风险社会的风险建构有着重要影响。
微博风险建构的机制微博风险建构的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网络虚拟性微博作为网络平台,存在着一定的虚拟性。
用户在微博上发布的信息可能并非完全真实,可能会经过编辑和美化,甚至存在虚假信息和谣言。
这种虚拟性使得微博成为了风险建构的温床,因为人们往往无法确定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2. 用户传播与放大微博的内容传播速度非常快,一条信息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到大量用户。
这种传播速度的快速和广泛性使得微博在风险建构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有时候,一条不准确或具有误导性的信息可能被大量用户转发,从而加剧了风险的扩散和影响。
3. 匿名性和社交压力微博上的用户可以使用匿名账号发表观点和评论。
这种匿名性使得用户可以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但同时也给了一些用户发表不负责任和恶意的言论的机会。
此外,微博上的用户也面临着社交压力,他们可能会因为恶意评论和网络欺凌而产生情绪上的负面影响。
如何应对微博风险建构为了更好地应对微博风险建构带来的威胁,以下几点策略可以参考:1. 提高用户的媒体素养用户在使用微博时要提高对信息的辨别力,不要盲信和随意转发不准确的信息。
“风险社会”视阈下的“微博暴力”探析
实 际上 ,“ 风 险社会 ”理论发展到现在 ,已经 由原来 的
自然风 险、工业风险发展成为社会制度风险 。 在 以大型 喷气 式 飞机带来 的移 动全 球化 、 由互联 网带来 的信息全球化 为特 征的 “ 地球村”的当今 ,人类在处理 自然风险 ,应对 自然破 坏 生存环境 的能力上不 断提升 , 人类介入大 自然 的能力不断 增强 。但与此 同时,“ 随着人类活动频率 的增多、活动范围 的扩大, 其决策和行 动对 自然和人 类社 会本身 的影 响力也大 大增强, 从 而风险结构从 自然风险 占主 导逐渐演变成人 为的 不确定性 占主导”[ 2 ] P 8 7  ̄此外 ,在人 类冒险的天性 与追求安 全 的需 要之 间 , 制度化 的风 险和风 险的制度化 也推 动风 险社 会深度转 型。实际上 , 风险社会理论变成 了对现代性反 思的
响的过程。此定义 中, 把微博暴力置于信息接受和发布 的互 动机制 当中 ,符合微 博的信息去中心化 的传 播特 点。此外 , 认 为微博暴 力是基于微博主 本身的 目的来定义 的 , 这个 目的 有 多重含义 , 既是物质 的 目的 , 也可能是精 神需求的 目的等 等 ;同时,把 “ 微博暴 力”定义为既重视结果又 重视 过程 的
一
“ 风 险社 会 ”的解 读
二
微 博暴 力与 网络暴 力 的异 同
“ 乌尔里希 ・ 贝克在 1 9 8 6年 出版 风 险社会 ( R i s k S o c i e t y ) - 书中 ,首次提 出风 险社会 的概念 。他认为 ,风 险 社会是指一个 阶段 。 在这 个阶段 , 工业化社会道路 上所 产生 的威胁开始 占主导地位 。 ”[ H P 3 O 在贝克看来 ,“ 风 险社会”是 社会 众多 因素 影响下所 带来的不确定性 ,并在这 种不确定 性的情况下 ,社会变得进一步复杂 多变 。而吉登斯认为 “ 风 险”是外部环境风险和 自我认知 的风 险,也 即 “ 外部风险” 与 “ 人造风险” 。他 进一步把 “ 风险社会 ”定位 为环境风险 与 制度风 险 。
市场驱动力与新闻专业主义的博弈
市场驱动力与新闻专业主义的博弈作者:赵雨冰来源:《新闻世界》2014年第08期【摘要】新世纪以来,我国新闻业的市场化转型步伐日益加快,如何在市场的驱动下,坚守新闻专业主义原则成了新闻学界讨论的热点。
本文以“陈永洲事件”为视角,结合“市场新闻学”的观点,探析了陈永洲事件中市场驱动力与新闻专业主义的博弈,旨在为加强媒体自律精神、规范媒介行为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市场驱动力新闻专业主义陈永洲事件在2013年传媒界热点事件中,“陈永洲事件”无疑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
自2012年9月至2013年6月,陈永洲发表数十篇有关中联重科“利润虚增”、“利益输送”、“畸形营销”及涉嫌造假等一系列批评性报道,后因涉嫌损害企业商誉罪而被长沙警方逮捕,陈永洲在狱中承认这些文章是在自已未到中联重科进行实地调查和核实的情况下捏造出来的。
在整个事件中,《新快报》的态度也发生了急剧的转变,由先前的起诉中联重科侵害陈永洲名誉权,并大声疾呼“请放人”到宣布收回对陈永洲的辩护,并向社会道歉。
这起案件终以陈永洲因涉嫌损害商业信誉罪被捕、被吊销记者证、《新快报》致歉而终结。
整个事件仍然存在着一些不明朗的地方,比如陈永洲的定罪问题,损害商业信誉罪的入罪门槛是很高的,只有故意使对手企业造成重大损失才可以定罪。
中联重科指《新快报》的不实报道下挫了其股价,但股价的涨跌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可以直接与媒体的报道挂钩吗?再比如,陈永洲承认他所发表的有关中联重科的报道是第三方提供给他的,他只修改了一些词,但却始终没有指出第三方的真实身份,整起事件看似是媒体的不实报道损害了企业信誉,但其背后却是商业集团的利益博弈。
这场闹剧匆匆收尾,留下了许多质疑的声音,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陈永洲及《新快报》的不实报道确实给社会造成了诸多不良影响、严重损害了媒体公信力,使整个新闻行业蒙羞。
这起案件也反映出在中国现实传媒生态环境下媒体过度追求经济利益而丧失了自律精神和社会责任,以及新闻立法和新闻监管力度的不足。
资讯 财经微博
资讯财经微博
佚名
【期刊名称】《企业家》
【年(卷),期】2014(000)002
【摘要】@叶檀:房地产进入泡沫后期,2014年不会崩溃,但各城市分化将更加严重。
2014年房价整体微有上涨,一线城市范围从中心区域向周边卫星城拓展,更多的三四线城市的债务危机摇摇欲坠,要靠债务展期、会计游戏应付危机。
政策的预期是,以直接限制的方式抑制大城市房价上升,倾向于扶植中西部城市群,与三四线中小城市,以实现就地城镇化。
【总页数】1页(P14-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3.3
【相关文献】
1.媒体微博对陈永洲事件报道的框架分析——以新浪微博@人民日报、@中国新闻周刊、@财经网为例 [J], 陈欣欣;
2.财经期刊微博传播研究——以《第一财经周刊》新浪微博为例 [J], 鲁军
3.资讯财经微博 [J], ;
4.资讯财经微博 [J],
5.资讯财经微博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⑥赵保峰 , 《 从非诚 勿扰 看婚 恋类栏 目
三是求异存 同, 展现文化
的多样性。 节 目组 应 该 多 展 现
的创新》 卟《 当代 电视》 , 2 0 1 1 ( 6 ) : 3 4 — 3 5 ( 作者: 项娇 。 厦 门 大 学 嘉 庚 学 院
2 0 1 1 级新闻专业本科 生 ; 易欣 , 厦门大学
何报道 的, 受 众 又是 如 何 与 之 互 动 的 。
【 关键词】 风险的社会放 大 责难 信息流 陈永洲
一
、
理 论梳 理
过 社会 以及 个 体 “ 放大站 ” 加工 , “ 放 大站 ”
大的影响。 学者们也对风 险信号和公众传 媒之间的联 系进行 了广泛的研究 。 二、 媒 介在风 险的社会放大 中的传播
节 目组要 跳 出 思维 局 限 , 突 出 每个 男嘉 宾 的个 性 。
节 目中的佼佼 者》 Ⅱ ] . 《 今传媒 》 , 2 0 1 1 ( 7 ) :
9 0-91
男嘉宾 的中文水平 男嘉宾外形是否符合 中国观众的审美
生 活 方 式 差 异
7 0 4 3
1 0 8
过沟通渠道 ( 媒体、 信件 、 电话 、 直接交流 )
与放大过程 , 成为放大站。 大众媒 体是其
中非 常 重 要 的一 个 放 大 站 。 媒 体 的 传 播 迅
( 一) “ 陈 永 洲事 件 ” 的传 播 途 径 1 、 事件 的披 露 事情 的发端是 “ 新快 报” 官方微博 1 0 月2 2日 2 0 : 3 4发 布 的 一 条 关 于 陈 永 洲 被
N E W S W O R L D l 调查研究
“ 风 险的社会 放大 ’ ’ 框架 下的微博研 究
基 于对“ 陈永洲事件 ” 的分析
。黄 颖
【 摘
要】 风险的社会放 大框 架研 究了传播与风险扩 大之 间的复 杂关 系, 而媒体是 当代社会最重要的传播路径之一。 本文试借 鉴
这 一理论框 架, 从“ 放 大” 的视 角来观察微博在传播行 为和传播 效果 方面的特点。 并以“ 陈永洲事件” 作为案例 , 宏观上观察事件在微博 中的放 大途径 , 微观上观察微博 文本 中的“ 责难信号” 以及 信息流等问题 , 试 图发现在新媒体 环境 下 , 面对这样的 突发事件 , 媒体是如
的。 传播 在风险事 件的发展 中起着非 常 制造和传输信息 。 每一个信息接收者都 参
重要 的作用 。 卡斯 帕森认 为 , 组成社会 放 大 的信息 系统和公众 反应 的特征是决 定
风 险的本质 和严重性 的主要 因素 。 信息通 速 、 广泛 , 对公众对 风险事件 的认知有 重 捕 的消息 , 随后 迅速 在微 博 中产 生 了反
行 为
“ 风险的社会 放大 ” 这 一理论框 架基 于这样的假设 : 除非人类观察到并将其传 播给其他人 , “ 风险事件” 的影 响力在很 大
程 度上 是无 关 紧要 的 , 或 是非 常局 部化
包括 : 技术评估专家 、 风险管理机构 、 大众 媒体 、 社会 团体 中的舆论领袖 、 同辈和参 考群体组成 的个人网络等 。 社 会放 大站通
嘉 庚 学 院讲 师 ) 责编 : 姚 少 宝
男嘉宾 的性格人 品 中西方文化差异能否被 中国观众理解
男 嘉 宾 的人 生 经 历
1 1 7 9 5
5 3
外 国男嘉宾身上的文化个性 ,
展 现 出 不 同 的 文 化 影 响 下 每
受访者 : 2 1 0
个男嘉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有 的文化印记 。 口
难免 了。 ( 见 图2 ) 可 以看 出 , 观 众 更 期 望 看 到 的 是 外 国 男 嘉
参 考文献 ① 梁力中 , 《 论 非诚 勿扰 中的女 性形 象及其 媒 介批 评 》 Ⅱ 】 _ 《 传 媒观 察 》, 2 0 1 2
( 1 0 ) : 6 5 — 6 6
在 回答 “ 您认为《 非诚勿扰》 选择外国
9 6 2 0 1 5 年 第 3 期
闻咄 , 辱 r
N E W S W O R L D I 调查研究
微博 主题 声援媒体 理性分析事件
情绪发泄
如 图2 ) 。 微博数量( 条) 所 占百分 比 象 (
O 1 3
1 5
为有效样本 。 ( 见表 4 ) 1 1 月 1日- -1 1 月 2日, 抽取 的 2 0 0 条 微博 中 , 经 过筛选 , 对事件 进行评论 的共
男 嘉宾 参 加 节 目时节 目组 应 该 注 意 什 么 ”
宾 身上所特有 的文化属性 与个人特质 , 希
望他们更有 内涵。 ( 见表 2 ) 鉴 于此 , 笔者提 出以下三点建议 :
一
时, 1 4 4 位 受访 者选择 了婚 恋观 念差 异 ,
1 0 8 位受 访者选择 了生活方式差 异 , 还 有 1 l 7 个 受 访 者 选 择 了男 嘉 宾 的性 格 、 人品。
意 的 方 面
选择外 国男嘉宾参 加节 目时 , 节 目组应该注意什么 ( 先三项 ) 答案选择
婚 恋 观 念 差 异 能 否 被 中国 观 众 接 受
③ 马 自泉 , 《 非诚勿扰—— 跨文化交流 的平 台》 卟《 传媒观察》 , 2 0 1 2 ( 4 ) : 5 0 — 5 1
是 选 择 嘉 宾 更 注重 内涵 。 节 目组 在
② 江明科 , 《 论 剩女 的媒介 形 象》 I D】 .
西 南大 学 , 2 0 1 3
外 国男嘉 宾的选择 上要 注重选择 积极 向
上、 有着 良好 品质 的外 国男嘉 表2 、 受众认 为节 目组在挑 选 外籍 男嘉宾 时应 该注 宾 , 不 一定 要 把 目光 放 在 所 谓
④ 秦静 文 , 《 “ 剩女 ” 媒 介 形 象解析 》 f D ] . 湖南师范大学, 2 0 1 2 ⑤ 乔智慧 , 《 非诚 勿扰——婚 恋交友
的“ 高富帅 ” 上。 二是嘉 宾个性 要更 鲜 明
突出 。 男嘉 宾的类 型要丰 富 ,
回复情况
1 4 4
不要 仅仅 局限于某一个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