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 (1)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ppt课件(53张)
文章最后一段写坚冰之下的流水,议论抒情。各拉丹冬这 片雪域高原辽阔寒冷,但是在坚硬的冰面下却有汩汩的流水, 这水从这里流出,源源不断,汇聚成了长江,给这人迹罕至的 地方带来了生命的活力,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神奇伟力的赞美。
分析手法 品味情感
本文采用了怎样的写景思路?请简要分析。
各拉丹冬雪山位于中国青海格尔木市与西藏安多县交汇 处,为唐古拉山脉主峰,海拔6621米。
长江源头格拉丹东海拔五千四百米的冰雪世界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 下册
AT THE SOURCE OF THE YANGTZE RIVER IS DANDONG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
1.理清文章思路,感知课文内容。 2.品味课文重点语句的表达效果,领会作者 议论抒情表达的情感。 3.理解作者对壮美山河的赞美,增强热爱祖 国壮丽山河的情感。
有野牛、野驴、藏羊羚、雪鸡等珍禽异兽和水晶石,周围为优良的天然草场。是探险旅游、 登山、猎奇、科学考察的理想之地。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C. 电影《战狼2》以抑扬顿挫的情节和宏伟壮观的场面掀起了全民观影热潮。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 26.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常误用为见到不好的事物。
第一部分(1—2):写在大山脚下仰望各拉丹冬雪峰的尊荣. 第二部分(3--4):写向各拉丹冬雪峰进发的艰难情景。 第三部分(5--13):写近观冰塔林看到的壮观景象。 第四部分(5--13):写在砾石滩上看雪峰时的新发现。
完成课文结构梳理图。
晶莹连绵 的冰峰
琼瑶仙境;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8.品读第12-14自然段:这几段描写的重点是什么, 作者从中感悟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描写了风声和坚冰之下的流水 。 感悟:一刻不停,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时练《18 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1)试题试卷含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课时练一、精挑细选。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A.面对各种污蔑和诽谤,他进行了坚决地还击,并振振有词....地说:“身正不怕影子歪。
”B.每到隆冬,各地游人络绎不绝....,兴致勃勃地云集于“巨伞”之下。
C.朱总理的话高屋建瓴....,对中美谈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D.市场上各种营养品良莠不齐....,一些含有激素的产品,会引起人体不适,危害健康。
2.依次填入下面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科学的发展创造了一个新奇美好的世界,使人类对未来充满_______。
②家家户户门楣上挂着艾草,植物的草香_______着艾叶的芬芳,萦绕在五月乡村的上空。
③发展特色旅游产业,我们竹山有着_______的资源优势。
④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凭借_______的故事情节和细腻深刻的人性描摹赢得观众一致好评。
A.憧憬融合独一无二扣人心弦B.幻想融合得天独厚触目惊心C.憧憬混合得天独厚扣人心弦D.幻想混合独一无二触目惊心3.关于下面这幅书法作品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这幅书法作品题的是“颂江长”。
B.图中书法的字体是隶书,稳重大气。
C.该作品落笔轻重有序,整体美观协调。
D.作品中“颂”字的写法错误。
4.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呼啸.(xiào)裸.露(luǒ)雕塑.(sù)B.驻.防(zhù)倒霉.(méi)酝.酿(yún)C.愚蠢.(chǔn)诅咒.(zhòu)恶.心(ě)D.砾.石(lì)蠕.动(rú)棱.角(léng)5.对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读书不仅是一种享受知识的生活方式,还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手段。
修改:把“享受知识的生活方式”和“获取知识的手段”互换。
B.各地展开多种措施,保证中考顺利进行修改:将“保证”改为“保障”C.教师的使命,不仅仅是建构学生健全的人格,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知识。
部编八下语文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知识点+图文解读+同步练习
课文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马丽华,山东济南人。
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报告文学《青藏苍茫》,散文集《终极风景》《追你到高原》,诗集《我的太阳》,长篇小说《如意高地》等。
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
二、故事背景1996年,马丽华从遥远的山东来到西藏,正如三毛痴迷于撒哈拉大沙漠一样,马丽华深情地眷恋着藏北高原的雪山草地。
西藏这种自然和人文“秘境”,让马丽华产生了“审美眩晕”。
马丽华的足迹几乎走遍了西藏的每一个角落。
她曾自豪地写道:我所能谈及的西藏已被自己的目光注视过,已被自己的双脚接触过,已被自己的心灵感知过。
多年的西藏游历,让马丽华有机会对自己的所到之处进行观察、欣赏、体验、记录,这段经历不经意间构成了她个人生命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马丽华说:从中提取的关键词,全都响亮而光彩。
三、理解词义1.酝酿:比喻做准备工作,如事先考虑、商量、相互协调等。
2.恭顺:恭敬顺从。
3.豁然:形容开阔或通达。
4.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5.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6.历历在目:(物体或景象)一个一个清清楚楚的在眼前。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①):总写各拉丹冬的特点,交代时代背景。
第二部分(②—⑬):描写“我”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
第三部分(⑭):发现流水,抒发情感。
五、问题归纳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富有雕塑感。
”一句运用什么修辞?这句话有何作用?此句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各拉丹冬雪山棱角多、层次分明,富有雕塑感的特点。
2.第①段的结尾句,有什么必要?交代长江考察热及有探险者牺牲在这项事业里,说明“认识长江”是一项既危险又伟大的事业。
这次“我”随摄制组接近各拉丹东也是一件危险而又伟大的事情,为下文描写各拉丹东作铺垫,引起读者的关注。
3.第②段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准确生动地刻画出了各拉丹冬严寒气候停留的时间之久。
增强了各拉丹冬的神秘感。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描写了雪域⾼原的壮美景⾊,展现了⼤⾃然伟⼤的神奇,表达了作者观瞻如此壮景由衷涌出的豪情。
以下是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年级下册语⽂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原⽂ 1987年3⽉上旬,我随电影摄制组再⼀次接近各拉丹冬,在它的脚下安营扎寨。
寒冷季节⾥汽车可以驶过冰河,直接进到⼭脚冰塔林中。
熟悉地形的向导布擦达讲,各拉丹冬有阴阳两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
的确,阳光使这位⾝披⽩⾊披风的巨⼈变化多端:融雪处*露出⼤⼭黧⿊的⾻骼,有如⼑削⼀般,棱⾓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近些年来,骤然掀起⼀股长江考察热⼀拨⼜⼀拨中外勇⼠在此迈开了认识长江的第⼀步。
短短⼏年⾥,先后有⼗多位探险者壮烈献⾝于这项⼈类事业。
季节上的隆冬将尽,但严寒还将在此驻守三两个⽉。
远不是秋⾼⽓爽时节的明媚,这⼀个风云变化的季节⾥,⽓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现尊容。
在各拉丹冬以东⼏公⾥外有⽜粪可捡的草坝⼦上,我们搭起⽜⽑帐篷。
安托师傅他们从崖底冰河⾥背回⼤冰块,我们喝上了长江源头的⽔。
海拔接近六千⽶,⼒⼤如⽜的安托师傅做起活来也不免⽓喘吁吁。
他说⾃⼰是海拔低些的聂荣县⼈,所以不很适应。
我就更不在话下了。
此刻倒霉迹象接踵⽽⾄,频频⼩震酝酿着某⼀两次⼤地震:⼿背⽣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烧,不思饮⾷,……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这样的⾝体状况真是⼤煞风景。
但愿它不要影响我的⼼态,各拉丹冬值得你历尽艰⾟去⾛上⼀遭。
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踏进这块鲜有⼈迹的冰雪世界,在坚冰丛莽间的⼀个砾⽯堆上竖起三脚架。
我双⼿合⼗,⾯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了跪拜⼤礼,虔诚⼜愚蠢——各拉丹冬是男性神,据说这⽅圣地并不欢迎⼥⼈,不久它便让我领教了⼀番。
它还不喜欢⼈们过于恭顺,在等待云散天晴的⽇⼦⾥,⾯对⼤家的恳求它不为所动;等到导演⽤粗话诅咒那⼀天,它可就在蔚蓝的天幕下⼗分情愿地露了⾯。
新人教八年级下册语文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原始的美 天地大美
头 所见:高峻、雄壮、变幻莫测、 苦痛的美 人在其中
各 图案多样、晶莹闪耀、冰面疏 永恒的美
拉 松、流水漫溢
丹 冬 所感:身体疼痛、感叹自然
课堂检测
第18课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1.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 A.眩晕(xuàn) 骤然(zhòu) 蜷卧(juán) B.蠕动(rú) 皱褶(zhě) 腈纶(qíng) C.演绎(yì) 棱角(líng) 熠熠(yì) D.黧黑(lí) 虔诚(qián) 酝酿(niàng)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第18课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1.学习并掌握生字词,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 (重点) 2.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关键语句的含 义。(难点) 3.感受冰塔林的壮美,体会作者热爱西藏的情感, 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怀。(素养)
知识备查
第18课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5.请仿照画浪纹线的例句,在横线上补写句子。要求符合语
C.通过四年的不懈努力,使我终于考上了理想的高中。
D.世界上许多国家已开始采取相应的措施,并认识到这一问
题的严重性。
解析:A项,两面对一面,将“能否”删去。C项,缺少主语,“通过” 和“使”二者去其一。D项,语序不当,应先“认识到这一 问题的严重性”,再“采取相应的措施”。
课堂检测
第18课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删去后,全句就只是对眼前景物的实实在在描写, 缺少了对大自然漫长历史和永恒运动的想象。没有了 想象之美,景物也就缺少了神韵。
合作探究
第18课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 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 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作者是怎样描绘冰山的裂纹和皱褶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第18课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件)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的拍摄关系密切。马丽华是这部电影的主创之一,在拍摄过
程中更深刻地认识了藏北的自然与人文,也经历了“高原反
应”、骨折等种种磨难。1987年3月上旬,作者跟随电影摄
制组走进各拉丹冬,随后记录下此次经历。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检查预习——读准字音
liyongqiang
墨剑飘雨
李永强
墨剑飘雨
研 读 课 文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作者反l复iyon描gqian写g 冰塔林,意在表达一种什么情感? 李永强
作者通过描写冰塔林的奇景和美
丽,展现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
表达了对大自然美的热爱和对大
自然神奇力量的赞美。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李永强
01
第一课时
走近作者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liyongqiang
李永强
马丽华,1953年生,山东济南人,作家,被誉为
“西藏的歌者和行者”。1976年进藏,多年间访遍西
藏各地,写作出版了诗歌、散文、长篇小说等。1997
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长篇小说《如
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02
第二课时
研 读 课 文 墨剑飘雨
品析第三部分 liyongqiang 李永强
请简要标划出作者两天的行程点。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安营 进入冰塔林 再入冰塔林
2
4
5
1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件(共22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一 ·统领:统率、领导的意思。
·各拉丹冬仿佛一位大将军指
“卖弄”本是有意显示的意 思,这里是贬词褒用。用拟
字 挥着千军万马,绝对威严,
人的手法,尽情地展示这一
传 不容侵犯。由此可见各拉丹
冬山多,且雪山雄壮、高大,
派奇美的景象,表达了作者 对各拉丹冬奇美景色的赞叹、
外形令人敬畏。
神 自豪之情。
雪山唐,古各拉拉山丹脉冬有为4最0几高座峰,各 拉
“正是在后退的当儿,脚下一滑,分外利落地一屁股坐在冰 河上,裂骨之痛随之袭来。这一跤,使我在后来的旅行中备 受折磨。回那曲拍了片才知道,娇贵而无用的尾椎骨已经折 断,连带第八节腰椎也错了位。”
叁 景美人美,美美与共
“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典型的缺氧反应, 外加新伤剧痛。索性哪儿都不去了,一个人蜷卧在最近的这 座冰山脚下。”
·统领:铺陈、发挥的意思。 ·一滴水从各拉丹冬流出,汇聚成我们的母亲河——长江。长 江孕育了中华儿女,中华文明,“一刻不停”代表它源源不 断,长江开始了孕育生命、造福人类之旅,中华民族的文明 从这里开始生生不息,源远流长。这一滴水不仅演绎长江的 故事,而且演绎中华儿女的故事。很好照应了题目中的“长 江源头”四字。
壹 寻踪觅迹,梳理游踪
山脚 冰塔林
草坝子
砾石堆
接近冰山
再入冰塔林 置身冰窟
第一天
第二天
贰 披文入情,鉴赏奇美
浏览课文,跟随作者
的游踪寻找最能打 动你的美景。
贰 披文入情,鉴赏奇美
“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 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
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在长江各源拉头丹冬
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3.把握课文的写景顺序和角度, 理解作者对自然的感悟和思考。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1-2段) 写初见各拉丹东的景象。 详写第一天在不同地点所
第二部分(3-11段) 见的景象及感受。
第三部分(12-15段) 略写第二天再次进入冰 塔林的经过。
时间顺序
东
草坝子
冰河 砾石堆
冰塔林 冰窟
移步换景 空间顺序
小
,抒发了热爱雪域风光、热爱大自然的情
结
感。
模棱(lénɡ)两可
棱角( lénɡ ) 骤然( zhòu ) 虔诚( qián ) 恭顺
蠕动( rú ) 凄凉 懈怠( xiè dài ) 敦实( dūn )
蜿蜒( wān yán ) 消长( zhǎnɡ ) 衰竭 注意漫“溢幻(”的写yì法。)
演绎( yì )
第6段略写 近看冰山的形态
冰塔林
第10、11段详写 置身冰窟,看到 的奇丽景象
第12、14段略写 第二天再入冰塔 林,听到坚冰下 的流水声
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 能的创造力。
这里的“眩晕”和“卖弄”是什么意思?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眩晕:感觉到 美景令人目不
自己或周围的 暇接,令人不 震
激趣导入
蓝天白云,雪山草地,冰川大河,美丽的西藏宛若人间天堂。
在 长 江 源 头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点明了各拉丹冬位置的重要性与特殊性。各拉丹冬,唐古拉山 脉最高的一组雪山群,主峰海拔6621米,藏语意为“高高尖尖 的山峰”,为长江的源头。
团队精神的培养,使店内员工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 朝着一个目标努力,对单个营业员来说,团队要达到的目标即是自己所努力的方向
①侧面描写②写自己糟糕的身体状况,从而表明作 者所处环境的恶劣,但是奇美的景色吸引着作者, 什么也无法阻挡作者对这美景的追求,即便在作者 身体状况堪忧的情况下。③侧面烘托了高原景色的 壮观、美丽、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本文的中心主旨
本文以作者跟随摄制组探险的两天行踪
为线索,抒写了在长江之源各拉丹冬的见闻
和感受,描述了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
状元成才路
林的神奇,表达了对永恒壮美的各拉丹冬雪
状元成才路
山、冰河、冰塔林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精读课文,品析语言
1、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 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加点词有什么作用?)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马丽华
长江源头
长江的源头,孕育了华夏的文明。位于世界屋 脊青藏高原腹地,环抱于号称“亚洲屋脊”的昆仑 山脉和青海、西藏交界处的唐古拉山脉两大山脉之 间。由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很少有人触及,是科学 家、探险者和环保爱好者所神往的地方,景观十分 壮丽,雪山冰峰,无垠的草地,蓝天白云倒映在河 水中,构成了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景。长江源头被国 家列为自然保护区。
惊叹大自然力量的神奇和伟大,赞美、热爱各拉 丹冬雪山、冰河、冰塔林的壮美景色。
10、从全文来看,作者是否仅仅为了描写各拉丹 冬的壮丽景色吗?还是有其他的目的?说一说你 的看法。
(1)不是,还有其他目的。 (2)理由:①作者描写各拉丹冬的雄奇壮丽, 却在结尾深化主题,全文以自己为例,写出了 作者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决心。 ②作者告诫我们:遇事勇于尝试,永不放弃, 朝着奋斗目标前进,最终一定会实现目标。
写作背景
作者在1976年进藏,在西藏工作和生活 了27年,曾经写过10多本关于西藏人文地理 的纪实作品,代表作有《走进西藏》等,她 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本文是记述 在长江源头的一段见闻的游记。
读一读,写一写
裸露( luǒ lù ) 黧黑( lí)
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5.阅读5-6段,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从中感受到雪山怎样的特点? 远处全景: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 统领着冰雪劲旅。 近景:(沿冰河接近冰山):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冰塔林由许 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 感受: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 6.这里的冰窟有何特点?冰窟里的风有何特点? 冰窟的特点:冰窟比想象的要温暖。 风的特点:声音大(呼啸);不停息(川流不息);威力大(扫荡)
(3)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 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作者是怎样描写冰山的裂纹和褶皱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并不去详细描写冰山裂纹和褶皱的形状,而是由此写到关于冰川、 冰山形成变化的想象,把冰山的褶皱想象成树的年轮。这样的写法能让读者 联想到眼前景物“背后的故事”——大自然漫长、反复的变化,并由此认识 到:这冰山、冰川其实是大自然历史的一部分。
随着行踪和景物的变化,作者“所感”也发生着变化。远眺雪山时,感 到雄伟和神秘;张望冰峰和冰河,感叹造物主的创造力;身处冰窟,感慨自 然永恒的存在和漫长的变化;倾听水声,想象即将演绎出的长江的故事。
3.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这些内容 与文中的写景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作者对冰塔林的描写有详有略,略写时一笔带过,详写时细致刻画。从描 写自己身处冰窟的感受开始,写到冰风的呼啸与川流不息,然后详细描写冰体 形态的千奇百怪、美不胜收。
作者在描写冰塔林时非常注意把主观的感受、想象与客观的描写融在一起 ,往往从眼前的景物出发,做时间维度上的延展。如对冰窟和冰风的描写,突 出异样的“温暖” 感受,既写风的“扫荡”,更把思绪放飞到洪荒之始,感 喟于自然的永恒。这样的写法既增加了文章的厚度,也赋予文章独特的韵味。
语文八年级下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学情回顾
上节课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感受了各拉丹冬雪山的神异壮美,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这篇文章语言的魅力,以及作者面对如 此的美景,内心所生发出的情感震撼。
回顾练习 你还记得本文的内容划分吗?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部分的 内容。
写初见各拉丹冬的景象。 详写第一天在不同地点所见的景象及感受。 略写第二天再次进入冰塔林的经过。
助学资料
作者简介
马丽华,1953年生,山东济南人,作家。 主要作品有诗 集《我的太阳》,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
长篇纪实随笔《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及
论著《雪域文化与西藏文学》。其中,《藏北游历》《西
行阿里》《灵魂像风》三部后来合集出版为《走过西藏》,
是马丽华最具代表性的文集。她被誉为“西藏的行者和歌
②作者在描写冰塔林时非常注意把主观的感受、想象 与客观的描写融在一起,往往从眼前的景物出发,做 时间维度上的延展。如对冰窟和冰风的描写,突出异 样的“温暖” 感受,既写风的“扫荡”,更把思绪放 飞到洪荒之始,感喟于自然的永恒。这样的写法既增 加了文章的厚度,也赋予文章独特的韵味。
4.冰塔林给作者留下了哪些印象?
者” 。
创作背景
《藏北游历》的写作与人文纪录电影《万里藏北》的拍 摄关系密切。马丽华是这部电影的主创之一,在拍摄过 程中更深刻地认识了藏北的自然与人文,也经历了“高 原反应”、骨折等种种磨难。1987年3月上旬,作者跟随 电影摄制组走进各拉丹冬,随后记录下此次经历。
文题解读
各拉丹冬,是长江的源头,是神秘的雪域高原。“长 江源头”点明了各拉丹冬位置的重要性与特殊性。标 题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能吸引读者,引人遐想。
精读课文
感受语言魅力
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 造力。
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文本解读
4.赏析句子:
(2)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 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
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形象地 表现了它们缓慢而持久地改变着冰川的 形状,创造了壮美的雪域高原风光,赞 美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疑难探究
1. 结尾写道:“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 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 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这句话具有怎样的 内涵?
坚冰之下圣洁的流水,是长江的源 头,雪域高原的壮美成就了长江滚滚滔 滔的气势,各拉丹冬哺育了中华儿女, 形成了民族的文明和文化。
疑难探究
2.本文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来叙述有什么好处?
读读写写
安营扎寨 (zhāzhài) 风云变幻 (huàn) 接踵而至 (zhǒng) 历历在目 川流不息 漫不经心
课本103页
读读写写
补充
裸露(luǒ) 腈纶(jīng) 黧黑(lí) 皱褶(zhòuzhě) 磅礴(pángbó) 大煞风景(shā) 诅咒(zǔzhòu) 气喘吁吁(chuǎnxū) 蔚蓝(wèi) 熠熠烁烁(yìshuò) 眩晕(xuànyūn) 蜷卧(quán)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体裁:游记散文 选自《藏北游历》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 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导入新课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 脉主峰各拉丹冬冰峰西南侧。干流流经 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 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于崇明岛以东注入东 海,全长6300余公里。
结构图示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同步习题)(解析版)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同步习题)(解析版)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词语的拼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棱.角(léng)骨骼.(gé)黧.黑(lí)秋高气爽.(shāng)B.隆.冬(lóng)驻.防(zhù)明媚.(méi)风云变幻.(huàn)C.倒霉.(méi)砾.石(shuò)冻疮.(chuāng)云散.天晴(sàn)D.尊.容(zūn)虔.诚(qián)诅咒.(zhòu)气喘吁.吁(xū)【答案】D【解析】A.秋高气爽(shuǎng);B.明媚(mèi);C.砾石(lì);故选D。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恭顺帐篷草坝子接踵而至B.豁然蔚蓝大冰凌穿流不息C.演译凄凉黧黑色熠熠烁烁D.敦实蜿蜓羊皮袍云遮雾障【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
B川流不息。
C演绎。
D蜿蜒。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
B.在教育系统新春茶话会上,市局领导与教师代表们谈笑风生....,其乐融融。
C.随着最后一个隧洞竣工剪彩,这条南北交通大动脉豁然贯通....。
D.城乡医疗制度改革需要循序渐进....地推进,操之过急只会适得其反。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
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
C项使用有误,“豁然贯通”形容开阔或通达。
语境要表达的意思是“全线贯通”。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整座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
B.能否落实农村中小学营养餐,是减轻农民负担的一大举措。
八年级下册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第1课时课件
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思考:
1.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 2.作者主要写了哪几点景色?具体说明。 作者主要写的是各拉丹冬的冰塔林。 具体顺序:冰塔林→砾石堆→冰河→冰山。
梳理结构
梳理文章结构,并用简洁的句子概括内容 第一部分(1): 总写各拉丹冬的特点,交代时代背景。 第二部分(2—13): 描写“我”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 第三部分(14 —15): 发现流水,抒发情感。
各拉丹冬
除主峰外,雪山共有6000米以上之山峰20座,南北长50余 公里,东西宽达20公里。冰雪覆盖面积几近600平方公里,大 小现代冰川合计105条。雪线高度,北坡5570米,南坡5800米 ,冰川末端高度,北坡5200米,南坡5300米。
读准字音
黧黑( lí ) 棱角( léng ) 豁然( huò ) 酝酿( niàng) 砾石( lì ) 蜷卧( quán ) 懈怠( dài ) 蜿 蜒( wān yán )磅 礴( páng bó ) 气喘吁吁( xū )接踵而至(zhǒnɡ ) 熠熠烁烁( shuò yì )
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游记,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和旅游进程记下了在长 江之源各拉丹东的见闻和感受,描述了各拉丹东的壮美景色和冰 塔林的神奇,表达了热爱西藏、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后作业
课后观看纪录片《话说长江》《再说长江》,查找资 料,了解有关长江的故事。
这两部人文纪录片播出时间相 距20多年(1983年、2006年),分 别从当时的视角呈现长江的自然风 景与沿岸的人文风情。《再说长江》 从多个角度详细拍摄了长江的源头。 观看后,感受时代的变迁和国家的 发展。
的重重困难埋下伏笔。 3.第3段写安托师傅的表现有什么作用?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季节上的隆冬将尽,但严寒还将在此驻防三两个月。
远不是秋高气爽时节的míng mèi,这一个风云变幻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接踵而至又匆匆离开,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嶂中一现尊容。
冰山是琼瑶仙境,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lièwén,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míng mèi(明媚)磅礴..(páng bó)熠.熠(yì)liè wén(裂纹)皱褶.(zhě)(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雾嶂”,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雾障”。
(3)选段中“接踵而至”的意思是: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踵”的意思是:脚后跟。
(4)选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隆冬将尽时各拉丹冬主峰的美。
2.关于下面这幅书法作品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C)A.这幅书法作品题的是“颂江长”。
B.图中书法的字体是隶书,稳重大气。
C.该作品落笔轻重有序,整体美观协调。
D.作品中“颂”字的写法错误。
3.下面语段中画线句子都有语病,请找出来并改正。
①为使游客文明赏花不伤花,景区要提高管理,通过人为引导和设置提示等方式营造出文明氛围。
同时,对恶意攀折花木、践踏花草的行为要予以劝导。
对拒不接受劝导的游客,要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②因为景区花木属于公共资源,攀折花木不仅损害了公共利益,更影响他人观赏,理应受到相应处罚。
(1)第①句修改意见:搭配不当,应把“提高”改为“加强”(强化)。
(2)第②句修改意见:语序不当,应把“损害了公共利益”与“影响他人观赏”调换顺序。
4.(2017·牡丹江)请根据语境,再仿写一句话。
每一朵鲜花,都有结出果实的梦想;每一滴雨露,都有滋润大地的梦想;每一座高山,都有仰望星空的梦想。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答案] ①在海拔六千米的草坝子上呼吸困难,手背生起
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
②在冰塔林摔了一跤,折断了尾椎骨;③在海拔六千米以 上的高原,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经典讲练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①第二天,仍随大部队进入冰塔林。在滑极了的冰河上一 点点挪动,时而也需爬行——人们越发有经验了,在有坡 度的地方,就翻身滚将起来——终于过了冰河,我便半卧
9.选文中作者写到“而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 气上不来,就长眠于此吧”,这样写是不是显得作者很悲观
?为什么?
[答案]不是;作者是用自己的亲身感受来描写冰河、雪 域高原给人带来的感受,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10.理解选文第③段画线句的含义。
[答案]这句话有两层含义,表层含义是冰河下面的水流 就是长江的源头,这一刻不停的流水孕育了奔腾千里的长 江;深层含义是这长江的源头不仅孕育了长江,更孕育了
当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的热爱、
赞美和敬畏之情。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结构图示
第一部分(1-4):在各拉 丹冬安营扎寨,准备拍摄 在长江源头 各拉丹冬 第二部分(5-14):在冰 塔林中的所见所感 对雪域高原壮美 景色的赞美之情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⑤结合写作背景理解句子的含义,因为写作背景与文章内 容和) 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密切的关系。⑥从表达方式入手分 析句子的含义,如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 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⑦注意句子在文中的位置,主要指那 些在文中起总领下文、收束上文、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6.各拉丹冬的冰塔林有什么特点?
八年级语文下册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语文下册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语文下册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语文下册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体会作者表达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2。
学习作者对景物细致入微地观察,并抓住景物特点的写法.3。
感受文中描写的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
理清课文思路,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
2。
学习作者对景物细致入微地观察,并抓住景物特点的写法。
3.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准备:学案、课前搜集资料、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
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2.了解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美好。
3。
学习作者对景物细致入微地观察,并抓住景物特点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语: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
“各拉丹冬”,藏语为“高高尖尖的山峰”,神秘的雪域高原,令人向往,充满未知与挑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长江的源头去探险吧!二、自主预习,互动交流1.简介作者马丽华,当代女作家,山东济南人,中共党员。
长期从事《西藏文学》编辑工作。
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走过西藏》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 甚至觉得“要死了”,这些内容与文中的写 景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
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 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 ,是为了反衬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 和冰塔林的神奇,更好地表达了自 己对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喜爱和赞叹 之情。
语言赏析
• 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 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 (这里的“眩晕”和“卖弄”是什么意思 ?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眩晕”指美景多得让人目不暇接,令人陶 醉的意思。“卖弄”指故意展现。这里表达 了景物带给自己的强烈震撼以及对神奇伟力 的赞美,极大地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变化多端! 奇美得令人眩晕! 琼瑶仙境!
冰塔林
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 金字塔的各拉丹东主峰难得在云 遮雾障中一现尊容
造物主在这些尽情卖弄着它 的无所不能林
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 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3、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独学完成图表):
标学习目
• 1. 朗读课文,感受自然的魅力。 • 2.全作交流,感受探索自然的 艰辛。 • 3.揣摩细节,体会探索的乐趣。
结合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 马丽华,一级作家、编审, 现任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 辑。著有长篇报告文学 《青藏苍茫 —— 青藏高原 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 集《追你到高原》、《终 极风景》、《西藏之旅》, 长篇散文《藏北游历》、 《西行阿里》、《灵魂像 风》,《走过西藏》等。 1997 年《走过西藏》获全 国优秀畅销书奖, 2011 年 以长篇小说《如意高地》 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
变化多端!奇美得令人眩晕!琼瑶仙境!
敬畏自然,豁达乐观
2、请找出在探索长江源头的过 程中,作者一行人感受的句子, 读一读,品一品,说说你从中感 觉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①各拉丹东值得你历经艰辛去走上一遭。 ②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些 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③他用奇怪的“鱼眼”为我拍了一张反 转片,一部分精神和生命就寄存在这变了 形的仙境中了。 ④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 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 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 人生是跋涉,也是旅行;是等待, 也是重逢;是探险,也是寻宝;是 眼泪,也是歌声。 ——汪国真
第二课时
1.作者是怎样描写各拉丹冬的冰塔 林的?试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
• 作者由远及近,采用“移步换景”的方 法展现了冰塔林神奇、壮美的特点。 • 课文中,“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坚 冰从莽”“巨大的冰谷”“冰雪劲旅”“ 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琼瑶仙境,敬慕的 晶莹和洁白”,这些句子都表现了冰塔林 奇美的特点。
• (作者是怎样描写冰山的裂纹和皱褶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采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描写 冰山的裂纹和皱褶,这样写能引 发人们思考生存的存在和意义。
主旨归纳
•
本文是一篇游记。作者按时间 顺序和旅行的进程记下了在长江之 源各拉丹冬的见闻和感受,描写了 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 奇,表达了热爱西藏、热爱大自然 的感情。
游览顺序 在 长 江 源 头 各 拉 丹 观看感受 冰塔林(浩浩苍苍 第一天 (风 ) 琼瑶仙境 ) 抓住景物特征 多角度描写赞美; 各拉丹东的神奇壮美 表现出作者的喜爱和 赞美之情。
冰体 (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第二天 流水 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细读课文,感受探索之艰
1、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作者眼中的各拉丹东雪山是什么样的? (并用横线在课文划起来)
2.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 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 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 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
• (删去加点部分,全句的表达效果会有怎 样的变化?)
删去后,不能表达大自然的风是 亘古存在的,不能表现冰窟的历 史悠久。
3.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 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 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 是年轮。
初读课文,欣赏自然之美
检测生字词
páng bó • 安营扎寨( zhài ) 磅礴( ) • 黧黑( lí) 接踵而来( ) zhǒng • 霹雳( pī lì) 虔诚(qián ) • 丛莽( mǎng ) 皱褶(zhòu zhě ) • 演绎( yì )
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作者眼中的 各拉丹东雪山是什么样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