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09高考考试大纲

合集下载

09高考物理考试大纲及解读

09高考物理考试大纲及解读

09高考物理考试大纲及解读D程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考试的能力与要求高考物理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并把对能力的考查放在首要位置。

通过考核知识及其运用来鉴别考生能力的高低,但不把某些知识与某种能力简单地对应起来。

目前,高考物理科要考核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理解能力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理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以及它们在简单情况下的应用;能够清楚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包括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述);能够鉴别关于概念和规律的似是而非的说法;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2.推理能力能够根据已知的知识和物理事实、条件,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作出正确的判断,并能把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

3.分析综合能力能够独立地对所遇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弄清其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境,找出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能够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4.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结果得出物理结论;必要时能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像进行表达、分析。

5.实验能力能独立的完成表2、表3中所列的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对结论进行分析和评价;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能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包括简单的设计性实验。

这五个方面的能力要求不是孤立的,着重对某一种能力进行考查的同时在不同程度上也考查了与之相关的能力。

同时,在应用某种能力处理或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种也伴随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

因而高考对考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等探究能力的考查渗透在以上各种能力的考查中。

二、考试范围与要求要考查的物理知识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等部分。

四川09年高考大纲权威解读

四川09年高考大纲权威解读

四川09年高考大纲权威解读文综:结构题型不变坚持能力立意2009年高考考试大纲(大纲版)文科综合部分在考试性质、命题指导思想、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以及题型示例等方面均保持稳定,仅仅在考试内容部分的考试范围方面作了部分调整。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强调对历史、地理、政治各学科知识的整体、综合把握。

测试既反映学科和学科间的联系,又注重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据此,大纲拟订了“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考核目标与要求。

其中“考核目标”即综合测试的能力目标,”要求“是分别对每—考核目标不同层次和水平的界定。

特别应该重视文科综合《考试大纲》提出的”四个方面、三个层次”的能力要求。

这些考核目标是根据考生完成测试的思维过程制定的,即审题,发现和分析有效信息,联系背景知识,设计解决问题的路径,进行推理、判断、综合、比较,说明问题和表达结论等。

这与以往从记忆、理解、应用三个方面来衡量的做法完全不同,在2007年和2008年高考命题中的表现就是沿着“能力立意”的改革思路,使之更有利于对考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准确评价,亦使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综合。

纵观近年来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高考试题,都坚持了“能力立意”的指导思想,突出考查考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具体来说就是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个方面的能力。

从高考试题来看,虽然每道试题总是侧重于对某一方面的能力的考查,但总体上是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解读试题的信息,一要全面,二要准确。

文综试题的信息主要从背景材料、设问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来获得。

设问是研究背景材料的主题和灵魂,是关键信息;而背景材料的信息则需要具体把握,通过掌握它的中心思想及每一层次来获取。

另外,不仅要掌握试题的显性信息,还要注意挖掘其隐性信息,通过一些关键字眼或注释来把握题意。

总之,准确地获取和解读试题信息是科学解题的前提,决定着“答什么”和“如何答”。

《2009年高考历史科考试大纲》学习分析

《2009年高考历史科考试大纲》学习分析

《2009年高考历史科考试大纲》学习分析南宁市三十三中黄军善2009年《全国统一考试大纲》闪亮登场,它是高考命题、备考和评价的依据,也是高三师生复习备考的依据。

它可以帮助师生抓住复习的重点,突破复习的难点,以便知识的系统化和准确化,提高复习的效率。

因此,对《考试大纲》学习研究,意义重大。

近几天来,通过对2009年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考试大纲的学习,发现2009年历史考试大纲与2008年相比,无任何变化。

这反映了考试中心专家在经过去年对考查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点做了较大幅度的整合、增删和修正之后,以实现今年在考试内容上与去年的平稳对接,保持稳定的考核目标与要求,保持稳定不变的考试测量与难度,保持稳定不变的导向。

因此,与其说解读09年考试大纲,不如说解读08年考试大纲,特别是解读08年高考历史试题。

一、主要分析和体会(一)、无任何变化,意味着08年考纲提出的考核目标要求,三个梯度的能力要求仍是我们在当前新课程下高考复习和教学必须解决的问题。

意味着08年考纲有所变动的考试范围尤其是相对变动较大的知识范围和题型示例仍是我们关注研究的重点。

(二)、无任何变化,意味着08年高考历史试题以其比较成功与成熟而成为我们测定09年高考的风向标。

08年高考历史题一改07年的偏、难、怪的现象,基本围绕主干知识和国内重大事件进行考查,给人感觉题目并不难,和基础知识联系密切,比较符合高中历史新课程下的教学实际,体现新课程对旧课程的继承与发展。

以运用大量的情境材料,在新情境下,经过分析、知识迁移、理解、对应基础知识内容,让考生做出准确的判断。

(三)、无任何变化,意味着09年高考历史试卷呈现方式将会比较平稳,但不意味着命题者命题不会创新变化。

通过这几年的高考发现,命题者每年都在去陈求新。

命制试题的质量逐年提高,命题趋向成熟,尽管每年评价褒贬不一。

但有一点现在已可以肯定,他们将会更多地考虑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高考历史试题不会离开史料。

二、复习备考主要措施(一)、要坚持常规教学。

2009年全国考试大纲(数学(理)卷)及理综

2009年全国考试大纲(数学(理)卷)及理综

2009年全国考试大纲(数学(理)卷)及理综2009年全国考试大纲(数学(理)卷)及理综(必修+选修Ⅱ)Ⅰ.考试性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Ⅱ.考试要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2009年版)》中的数学科部分,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国家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的必修课与选修Ⅱ的教学内容,作为理工农医类高考数学科试题的命题范围。

数学科的考试,按照“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的原则,确立以能力立意命题的指导思想,将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考查融为一体,全面检测考生的数学素养.数学科考试要发挥数学作为基础学科的作用,既考查中学数学的知识和方法,又考查考生进入高校继续学习的潜能.一、考试内容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个性品质要求1.知识要求知识是指《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中的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以及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对知识的要求,依此为了解、理解和掌握、灵活和综合运用三个层次.(1)了解:要求对所列知识的含义及其背景有初步的、感性的认识,知道这一知识内容是什么,并能(或会)在有关的问题中识别它.(2)理解和掌握:要求对所列知识内容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能够解释、举例或变形、推断,并能利用知识解决有关问题.(3)灵活和综合运用:要求系统地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列知识分析和解决较为复杂的或综合性的问题.2.能力要求能力是指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1)思维能力:会对问题或资料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会用类比、归纳和演绎进行推理;能合乎逻辑地、准确地进行表述.数学是一门思维的科学,思维能力是数学学科能力的核心.数学思维能力是以数学知识为素材,通过空间想象、直觉猜想、归纳抽象、符合表示、运算求解、演绎证明和模式构建等诸方面,对客观事物中的空间形式、数量关系和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判断,形成和发展理性思维,构成数学能力的主体.(2)运算能力:会根据法则、公式进行正确运算、变形和数据处理;能根据问题的条件和目标,寻找与设计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能根据要求对数据进行估计和近似计算.运算能力是思维能力和运算技能的结合.运算包括对数字的计算、估值和近似计算,对式子的组合变形与分解变形,对几何图形各几何量的计算求解等.运算能力包括分析运算条件、探究运算方向、选择运算公式、确定运算程序等一系列过程中的思维能力,也包括在实施运算过程中遇到障碍而调整运算的能力以及实施运算和计算的技能.(3)空间想象能力:能根据条件作出正确的图形,根据图形想象出直观形象;能正确地分析出图形中基本元素及其相互关系;能对图形进行分解、组合与变换;会运用图形与图表等手段形象地揭示问题的本质.空间想象能力是对空间形式的观察、分析、抽象的能力.主要表现为识图、画图和对图形的想象能力.识图是指观察研究所给图形中几何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画图是指文字语言和符合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以及对图形添加辅助图形或对图形进行各种变换.对图形的想象主要包括有图想图和无图想图两种,是空间想象能力高层次的标志.(4)实践能力:能综合应用所学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包括解决在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能理解对问题陈述的材料,并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和分类,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能应用相关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并加以验证,并能用数学语言正确地表述和说明.实践能力是将客观事物数学化的能力.主要过程是依据现实的生活背景,提炼相关的数量关系,构造想数学模式,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5)创新意识:对新颖的信息、情境和设问,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分析信息,综合与灵活地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进行独立的思考、探索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创新意识是理性思维的高层次表现.对数学问题的“观察、猜测、抽象、概括、证明”,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对数学知识的迁移、组合、融会的程度越高,显示出的创新意识也就越强.3.个性品质要求个性品质是指考生个体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形成审慎思维的习惯,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要求考生克服紧张情绪,以平和的心态参加考试,合理支配考试时间,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解答试题,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体现锲而不舍的精神.二、考查要求数学学科的系统性和严密性决定了数学知识之间深刻的内在联系,包括各部分知识在各自发展过程中的纵向联系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要善于从本质上抓住这些联系,进而通过分类、疏理、综合,构建数学试卷的结构框架.(1)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要既全面又突出重点,对于支撑学科知识体系的重点内容,要占有较大的比例,构成数学试卷的主体.注重学科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综合性,不刻意追求知识的覆盖面.从学科的整体高度和思维价值的高度考虑问题,在知识网络交汇点处设计试题,使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达到必要的深度.(2)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是对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的考查,考查时必须要与数学知识想结合,通过数学知识的考查,反映考生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理解;要从学科的整体意义和思想价值立意,注重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有效地检测考生对中学数学知识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掌握程度.(3)对数学能力的考查,强调“以能力立意”,就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从问题入手,把握学科的整体意义,用统一的数学观点组织材料.侧重体现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尤其是综合和灵活的应用,以此来检测考生将知识迁移到不同情境中去的能力,从而检测出考生个体理性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以及进一步学习的潜能.对能力的考查,以思想能力为核心,全民考查各种能力,强调综合性、应用性,并切合考生实际.对思维能力的考查贯穿于全卷,重点体现对理性思维的考查,强调思维的科学性、严谨性、抽象性.对运算能力的考查主要是对算理和逻辑推理的考查,考查时以代数运算为主,同时也考查估算、简算.对空间想象能力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对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及图形语言三种语言的互相转化,表现为对图形的识别、理解和加工,考查时要与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结合.(4)对实践能力的考查主要采用解决应用问题的形式.命题时要坚持“贴进生活,背景公平,控制难度”的原则,试题设计要切合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实际,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践经验,使数学应用问题的难度符合考生的水平.(5)对创新意识的考查是对高层次理性思维的考查.在考试中创设比较新颖的问题情境,构造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数学问题,要注重问题的多样化,体现思维的发散性.精心设计考查数学主体内容,体现数学素质的试题;反映数、形运动变化的试题;研究型、探索型、开放型的试题.数学科的命题,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注重对数学能力的考查,注重展现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同时兼顾试题的基础性、综合性和现实性,重视试题间的层次性,合理调控综合程度,坚持多角度、多层次的考查,努力实现全面考查综合数学素养的要求.Ⅲ.考试内容1.平面向量考试内容:向量.向量的加法与减法.实数与向量的积.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线段的定比分点.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平移.考试要求:(1)理解向量的概念,掌握向量的几何表示,了解共线向量的概念.(2)掌握向量的加法和减法.(3)掌握实数与向量的积,理解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4)了解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理解平面向量的坐标的概念,掌握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5)掌握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几何意义,了解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可以处理有关长度、角度和垂直的问题,掌握向量垂直的条件.(6)掌握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以及线段的定比分点和中点坐标公式,并且能熟练运用.掌握平移公式.2.集合、简易逻辑考试内容:集合.子集.补集.交集.并集.逻辑联结词.四种命题.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考试要求:(1)理解集合、子集、补集、交集、并集的概念.了解空集和全集的意义.了解属于、包含、相等关系的意义.掌握有关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2)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理解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意义.3.函数考试内容:映射.函数.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反函数.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像间的关系.指数概念的扩充.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指数函数.对数.对数的运算性质.对数函数.函数的应用.考试要求:(1)了解映射的概念,理解函数的概念.(2)了解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的概念,掌握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的方法.(3)了解反函数的概念及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像间的关系,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反函数.(4)理解分数指数幂的概念,掌握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5)理解对数的概念,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6)能够运用函数的性质、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4.不等式考试内容:不等式.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不等式的证明.不等式的解法.含绝对值的不等式.考试要求:(1)理解不等式的性质及其证明.(2)掌握两个(不扩展到三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的定理,并会简单的应用.(3)掌握分析法、综合法、比较法证明简单的不等式.(4)掌握简单不等式的解法.(5)理解不等式│a│-│b│≤│a+b│≤│a│+│b│.5.三角函数考试内容:角的概念的推广.弧度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sin2α+cos2α=1,sinα/cosα=tanα,tanαcotα=1.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周期函数.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正切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斜三角形解法.考试要求:(1)了解任意角的概念、弧度的意义.能正确地进行弧度与角度的换算.(2)理解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了解余切、正割、余割的定义.掌握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掌握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了解周期函数与最小正周期的意义.(3)掌握两角和与两角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掌握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4)能正确运用三角公式进行简单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和恒等式证明.(5)理解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会用“五点法”画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函数y=Asin(ωx+φ)的简图,理解A,ω,φ的物理意义.(6)会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并会用符号arcsinx arccosx arctanx表示.(7)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初步运用它们解斜三角形.6.数列考试内容:数列.等差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等比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考试要求:(1)理解数列的概念,了解数列通项公式的意义,了解递推公式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并能根据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2)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09年高考考试大纲课标试验版——物理

09年高考考试大纲课标试验版——物理

09年高考考试大纲(课标实验版)——物理Ⅰ.考试性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简称“高考”)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因此,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确定课程标准实验省区2008年高考理工类物理科考试内容。

考试内容包括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

高考物理试题着重考查考生知识、能力和科学素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注意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以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并有利于激发考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考试的能力与要求高考物理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并把对能力的考查放在首要位置。

通过考核知识及其运用来鉴别考生能力的高低,但不把某些知识与某种能力简单地对应起来。

目前,高考物理科要考核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理解能力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理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以及它们在简单情况下的应用;能够清楚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包括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述);能够鉴别关于概念和规律的似是而非的说法;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2.推理能力能够根据已知的知识和物理事实、条件,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作出正确的判断,并能把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

3.分析综合能力能够独立地对所遇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弄清其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境,找出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能够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福建省2009年高考化学考试大纲解读

福建省2009年高考化学考试大纲解读

⑤化学反应与能量 增加
“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 “理解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原因” “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了解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了解化学在解决
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 删 “掌握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 调整
将“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等概念。掌握重要 氧化剂、还原剂之间的常见反应。能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 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并能配平反应方程式”调整为“了解氧化 还原反应的本质。了解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缩聚反应不作要求)
⑦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了解上述有机 化合物发生反应的类型。(今年不作要求)
化学实验基础
增加
“了解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法”、“能识 别化学安全使用标识”、“能根据要求配制溶液”、“能根 据实验试题做到了解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等内容。
调整
“能根据实验试题要求,设计或评价实验方案”调整为“能 根据实验试题要求,设计、评价或改进实验方案”。在实验 能力要求方面,原考纲要求“用正确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完成规定的学生实验的能力”,而新考纲注重引导学生学习 科学探究方法,要求考核初步实践化学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 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与技能。
(3)了解电负性的概念,知道元素的性质与电负性 的关系。
(4)了解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 了解其简单应用。
2.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
(1)理解离子键的形成,能根据离子化合物的结构 特征解释其物理性质。
(2)了解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能用键能、 键长、键角等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如反应热、 分子的稳定性等)。
常见有机物及其应用
①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 ②了解甲烷、乙烯、苯等有机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③了解乙烯、氯乙烯、苯的衍生物等在化工生产中

09年高考考试大纲(课标实验版)——物理

09年高考考试大纲(课标实验版)——物理

09年高考考试大纲(课标实验版)——物理Ⅰ.考试性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简称“高考”)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因此,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确定课程标准实验省区2008年高考理工类物理科考试内容。

考试内容包括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

高考物理试题着重考查考生知识、能力和科学素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注意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以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并有利于激发考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考试的能力与要求高考物理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并把对能力的考查放在首要位置。

通过考核知识及其运用来鉴别考生能力的高低,但不把某些知识与某种能力简单地对应起来。

目前,高考物理科要考核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理解能力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理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以及它们在简单情况下的应用;能够清楚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包括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述);能够鉴别关于概念和规律的似是而非的说法;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2.推理能力能够根据已知的知识和物理事实、条件,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作出正确的判断,并能把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

3.分析综合能力能够独立地对所遇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弄清其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境,找出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能够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解读09高考考试大纲分析08高考真题把握09高考命题方向优

解读09高考考试大纲分析08高考真题把握09高考命题方向优

a
10
图8所示,拟在A地与B地之间建设高速公路,有两 种选线方案:方案①通过半荒漠地区,所需建设成 本约为15亿元;方案②通过地形破碎、人口较稠密 的区域,所需建设成本10亿元。试比较两种方案的 优缺点。(10分)
A
图例
① B

0
50
100km
城市 村镇 拟建高速公路
沙丘 沙堆 半荒漠 黄土地貌
a
a
4
2009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
• 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 • 中国的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以及主要山脉和
地形区
• 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外流区和内流区,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 • 北方、南方、西北和青藏四大地理单元的主要特
征,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 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a
9
结论(二):
2009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
• 特色鲜明、拓展空间,力求图像丰富、素
材新颖
以图像为特色,图文结合,始终是高考命题 割舍不断的情结。2009年的浙江省高考应 该更是如此。为了拓展命题的空间范围,提 出了“不同尺度区域”的描述;为了力求图 像丰富、素材新颖,直接提出了“学习区域 地理的一般方法”。
A.三次产业重心均向北移动 B.第一产业重心移动最快
C.第二产业重心移动最快
D.第三产业重心移动最快
7.自1985年至2003年,产业重心移动的趋势是
A.第二产业向东南 B.第二产业向东北Ca .第一产业向东南D.第三产业向东南8
在2008年全国文综卷Ⅰ中,在考查 产业转移时,引入了新概念“产业重 心”、创设了新情景“经纬度折线图”, 采用了新设问角度“产业重心变化趋 势”,避开了同学们熟悉的三大产业比 重结构示意图,考查产值变化、经济水 平等;能力要求得到了极大提升,既考 查了学生的图像判读能力,又考查了学 生在了解三大产业发展、分布的基础上 进行的空间思维与逻辑分析能力。

备考策略:解读2009年高考大纲各科复习建议

备考策略:解读2009年高考大纲各科复习建议

备考策略:解读2009年高考大纲各科复习建议特邀专家:广西梧州高中政治组张容海从近日出台的《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说明》(政治科)中可以看出,在今年的高考政治中,除了考试范围中政治常识部分由去年的“贯彻‘三个代表’思想”调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外,无论是从命题指导思想”、“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还是从能力要求等方面,与去年相比都无变化。

如何在有限的复习备考时间内,做到高效率、有针对性的教学和复习从而取得理想的成绩呢?笔者认为:深入领会、贯彻好《考试说明》的精神,是重中之重。

《考试说明》体现了国家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注重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是高考命题的惟一依据,理应成为师生关注的焦点。

对《考试说明》的忽视,将导致教师只凭自己的经验而教,只凭自己的感觉而教,在这种情形下,师生们只能被动地在题海里争斗。

仔细学习就会发现,高考的重点明确地写在了《考试说明》中。

从考试性质看,说明中明确提出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既然如此,就肯定会有一定的难度和区分度,对此师生都应该有思想准备。

在知识要求部分,从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和论证和探讨问题四个不同层次对每个知识点提出了明确要求,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既要求全面,又要重点突出,对重点知识要保持较高的比例,对综合性的知识,侧重在知识网络交汇点设计试题,并合理调控综合程度,坚持多角度、多层次的考查。

对能力的考查,强调以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突出探究性、综合性和应用性,并强调要从学科整体意义和思想含义上立意,注重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以为,在《考试说明》的指导下,应突出“五抓”:这种学习,不应该只限于教师,教师还应该根据自己对《考试说明》的深刻理解,向全体学生宣讲。

因为最终要落实的还是学生,当学生也要学会按《考试说明》的精神来复习时,这样的复习就一定是高效的。

关于这次唯一的“改”必须引起我们高度注视。

“改”意味着新,新思路、新提法、新措施等都要成为考生关注的焦点。

从09考试大纲看高考生物命题趋势

从09考试大纲看高考生物命题趋势

从09考试大纲看高考生物命题趋势2009年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理科综合测试中规定的生物学科,无论是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还是考试范围,与前两年基本保持不变,以利于实现由传统的“一本(教本)两纲(教学大纲和考试纲要)”向“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平稳过渡。

一、近年高考试题特点及变化趋势近三年全国理综卷Ⅰ中生物学试题涉及的考点及分值分布见表1。

表1续表1.内容分布情况(1)从上表看,近三年高考考查内容基本稳定,不少内容是连续两年甚至三年都考了。

如2006年和2007年考查了免疫;2006年和2008年分别考查了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2006年、2007年和2008年在选择题中考查了生物种群、非选择题中考查了遗传的基本定律,且不约而同地都是第31题。

(2)近三年试题对“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很少考查,可能是因为这一内容中的生殖方式和减数分裂与植物组织培养、遗传和变异、育种等联系紧密,其具体知识点的考查渗透到了这些内容中去了,因此,并不说明这一内容不重要,更不意味着今后对这一内容的考查力度会减弱。

2.试题变化趋势(1)选修本内容在增多。

近三年考查选修本的知识内容见表2。

表2近三年考查选修本教材知识内容的题号及占分比例(2)文字表达量在减少据统计,2006年、2007年、2008年全国理综卷Ⅰ生物试题非选择题的标准答案,字符数分别是650个、300个、260个。

2006年几乎是长篇大论的答题模式,2007年以填空和简述的形式考查,2008年几乎只有填空形式了。

总的趋势是要求学生书写的文字在逐步减少。

(3)主干知识仍是重点三年来,考题涉及的内容虽然几乎涵盖了高中生物全部知识内容,而生物的新陈代谢,生命活动调节和免疫,遗传、变异和进化三大主干知识的考查却是稳定的,且所占比例很大,具体分布见表3。

表3近三年考查三大主干知识的考题分布及占分比例2007年之前的全国卷Ⅰ的生物非选择题以“代谢+遗传”或“调节+遗传”两种模式轮流考,而2007年、2008年的非选择题模式为“(代谢+调节)+遗传”,且两道非选择题的分值差距变大,综合性更强。

解读09高考考试大纲59页PPT

解读09高考考试大纲59页PPT

谢谢!5Βιβλιοθήκη 、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解读09高考考试大纲
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 少遇到 抵抗。 ——塞 ·约翰 逊 2、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 德。— —伯克
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 ;权力 不易确 定之处 始终存 在着危 险。— —塞·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 子可以 拉着它 的鼻子 走。— —莎士 比

解读09高考考试大纲分析08高考真题把握09高考命题方向优

解读09高考考试大纲分析08高考真题把握09高考命题方向优

3.灵活新颖,彰显“能力立意”
试题设计遵循“能力立意”这一命题 原则,很好的体现了获取和解读信息→调 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 探讨问题这一解答地理试题的思维过程。
例:全国文综卷(I)39题,涉及土尔扈特回归问 题,试题要求在已经掌握气候特征的条件下,要 求分析两个具体地区水草丰美的原因、沿途经过 的自然条件困难性,试题的切入点新颖,设问开 放。答题开放度加大,判断、分析、推理和语言 表述等要求能力提高,需要临场独立思考、正常 甚至超常发挥才能解决的问题,由于试题选材陌 生度高,更能体现公平、公正,同时也有利于选 拔需要,较好地体现了试卷的信度、效度和区分 度。
结论(一):
• 09全国《考纲》保持稳定,坚持能力考查方向
09年地理高考大纲与08年相比,没有任何变化,无 论知识点、题型、文字要求可以说一字未变;也就 是说仍继续坚持原有的“以能力立意”的改革方向, 在考试性质、考试内容(包括考核目标与要求、考 试范围)、命题指导思想、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都 没有变化,连题型示例都和08年大纲一样。 因此可以肯定的是大纲仍保持稳定,体现“以能力 立意”的改革思路没有改变。
⑷面向全体高中生,贴近生活实际,试题的基础性 和大众性定位清晰。
⑸能力立意,对地理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的考查方 向明确。
四.区域地理的复习策略
1.明确“区域特征”内涵,构建知识体系 “区域特征”包括的内容:自然环
境特点、资源环境特点、社会经济特点、 人地关系特点(如下图所示)
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描述 阐释
实际地理问题
描述 阐释
人文地理环境特征
获取与解读
农业(区位、地域类型、 特色作物) 工业(区位、工业类型、 特色部门、产业转移) 人口(再生产类型、分布、 流动、种类) 城市(区位、城市化水平、 环境问题) 交通(区位、交通枢纽、 重要交通干线) 商业贸易(区位、分布、 贸易构成、对象)

2009年文科综合考纲

2009年文科综合考纲

2009年文科综合考纲全面解读一、文科综合考纲Ⅰ.考试性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因此,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一、考核目标与要求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强调对历史、地理、政治各学科知识的整体、综合把握。

测试既反映学科和学科间的联系,又注重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据此,本大纲拟订了“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考核目标与要求。

其中“考核目标”即综合测试的能力目标,“要求”是分别对每一考核目标不同层次和水平的界定。

(一)政治第一部分经济常识1.商品和商品经济(1)商品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的价值量(2)货币货币的产生和本质货币的职能纸币的产生和发展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3)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作用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3.企业和经营者(1)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及其作用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的兼并与破产(2)企业的经营者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企业经营者的素质4.产业和劳动者(1)三大产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积极发展第三产业(2)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扩大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劳动合同制度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5.财政税收和纳税人(1)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国民收入的分配财政收入和支出财政的巨大作用(2)税收与纳税人税收及其基本特征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6.银行和储蓄者(1)我国的银行银行的产生银行的分类及其职能银行的业务和作用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2)公民的储蓄存款储蓄及其作用债券与商业保险7.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1)商品服务市场商品服务市场的内容和特点市场交易原则(2)家庭消费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家庭消费的内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8.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1)当代世界市场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世界性贸易与金融组织经济全球化外汇与汇率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2)对外贸易对外贸易的基本含义和主要内容关税我国对外贸易的方式与作用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第二部分哲学常识1.唯物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自然界、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2)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反作用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3)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了解国情,立足国情(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辩证法(1)联系的普遍性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把握因果联系的重要性事物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2)运动和发展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和发展的普遍性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要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学会创造性思维(3)规律规律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认识和利用规律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4)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6)内因和外因2内因和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7)量变和质变量变、质变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办事情坚持适度原则(8)事物发展的趋势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定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3.认识论(1)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2)透过现象看本质现象与本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创造性思维、合理想像在认识中的作用(3)实践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4.人生观和价值观(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个人和社会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反对极端个人主义,保护个人正当利益在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中应提倡诚信(4)人生价值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个方面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走出人生价值观的误区,反对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5)理想与现实树立崇高理想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6)社会实践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群众利益高于一切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第三部分政治常识1.我国的国家制度(1)我国的国体国家的性质和职能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我国的国家职能(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大代表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一国两制”的含义、内容和意义(3)我国的国家机构国家机构及其组织体系我国国家机构的设置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依法治国(4)我国公民与国家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公民应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2.我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1)政党与政权政党的特征政党和国家政权的关系当代政党制度的类型和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3制度(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地位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方式(3)加强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3.我国的民族和宗教(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的基本特征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我国的宗教政策宗教的本质和社会作用我国的宗教政策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反对封建迷信4.国际社会和我国的对外政策(1)当代国际社会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主权国家及其权利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国际法的概念和作用(2)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3)我国的对外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第四部分时事政治1.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2008年4月至考试2009年3月)2.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二)历史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一、先秦1.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1)夏朝的建立;(2)商朝的兴衰;(3)武王伐纣和西周的分封制;(4)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5)井田制和分封制2.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1)农业和畜牧业;(2)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3)商业交通和城市3.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1)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2)民族融合4.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1)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2)土地所有制的变迁;(3)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5.先秦时期的文化(1)老子和孔子;(2)百家争鸣;(3)文学和艺术;(4)天文和物理;(5)扁鹊二、秦汉1.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1)秦朝的统一;(2)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3)秦末农民战争2.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1)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2)察举制;(3)编户齐民3.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1)匈奴的兴衰;(2)张骞通西域;(3)西南夷与百越4.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1)与朝鲜的关系;(2)与日本、越南的关系;(3)与西亚、欧洲的往来;(4)丝绸之路5.秦汉时期的文化(1)科学技术;(2)哲学与宗教;(3)史学与文学;(4)雕塑与绘画三、三国、两晋、南北朝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1)江南经济的发展;(2)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3)手工业的发展;(4)商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化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1)科学技术;(2)道教与佛教;(3)唯物论思想家;(4)文学和艺术四、隋唐1.隋朝的兴衰与唐朝前期的政局(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2)两都的兴建和大运河的开凿;(3)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4)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5)武则天的统治;(6)“开元之治”42.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1)三省六部制;(2)科举制;(3)府兵制与募兵制;(4)租庸调制;(5)两税法3.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1)农业;(2)手工业;(3)商业和城市与社会生活4.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突厥;(2)回纥;(3)靺鞨;(4)南诏;(5)吐蕃5.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1)和新罗的交往;(2)和日本的交往;(3)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4)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6.隋唐时期的文化(1)科学技术;(2)文学和艺术五、五代、辽、宋、夏、金、元1.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1)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2)中央集权的强化;(3)科举制的发展2.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1)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2)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3.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1)契丹的兴起和建国;(2)宋辽的和战;(3)西夏的建立;(4)宋夏的和战4.金的建立和宋金的和战(1)金的建立;(2)辽和北宋的灭亡;(3)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4)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5.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1)蒙古的兴起;(2)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4)行省制度和宣政院的设立(5)元朝的灭亡6.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1)科学技术;(2)理学和史学;(3)文学六、明、清(鸦片战争以前)1.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1)明朝的建立和君主专制的加强;(2)《大明律》和特务统治的加强;(3)八股取士;(4)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2.明朝中后期的政局和明末农民战争(1)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2)明末农民战争3.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1)满洲的兴起和建国;(2)清军入关和统一中国;(3)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4)文字狱4.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1)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2)农业;(3)手工业;(4)商业;(5)资本主义萌芽;(6)对外贸易5.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和蒙古、新疆地区的关系;(2)和西藏地区的关系;(3)改土归流;(4)台湾府的设置;(5)清朝的疆域6.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和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1)郑和下西洋;(2)戚继光抗倭;(3)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4)郑成功收复台湾;(5)雅克萨自卫反击战7.明清时期的文化(1)科学技术;(2)进步的思想家;(3)明清小说;(4)类书、丛书的编纂;(5)西学东渐第二部分中国近代、现代史一、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1.鸦片战争(1)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2)英国走私鸦片和中国的禁烟运动;(3)鸦片战争的过程2.鸦片战争的影响(1)《南京条约》及其附件、《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3.第二次鸦片战争(1)英法发动侵略战争;(2)《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3)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4)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4.太平天国运动(1)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2)金田起义和定都天京;(3)《天朝田亩制度》;(4)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5)《资政新篇》;(6)天京变乱与重建领导核心;(7)太平天国的防御战;(8)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5.新思想的萌发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1.洋务运动(1)洋务派与顽固派;(2)洋务运动的5兴起和发展;(3)洋务运动的效果2.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2)早期的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3.甲午中日战争(1)战争爆发的背景;(2)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3)《马关条约》及其影响;(4)三国干涉还辽和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4.戊戌变法(1)戊戌变法的背景;(2)康、梁的维新思想;(3)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4)百日维新;(5)戊戌政变;(6)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5.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辛丑条约》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灭亡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1)同盟会的成立;(2)同盟会的三民主义纲领;(3)“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4)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2.清朝政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1)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2)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3.中华民国的建立和清朝的灭亡(1)“严守中立”和“南北议和”;(2)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4)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四、北洋军阀的统治1.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和护国运动(1)袁世凯专权与称帝;(2)“二次革命”;(3)“二十一条”;(4)护国运动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背景;(2)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3)无产阶级的壮大五、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新文化运动(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及其兴起;(2)新文化运动的内容2.五四运动(1)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2)五四运动的经过3.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马克思主义的传播;(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3)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4)工人运动的高潮4.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2)北京政变;(3)孙中山北上和国民会议运动;(4)五卅运动;(5)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5.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1)北伐军胜利进军;(2)工农运动的发展;(3)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6.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1)帝国主义的干涉;(2)“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3)“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4)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六、国共两党的十年对峙1.“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1)工农武装起义;(2)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4)土地革命和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2.日本大举侵华(1)九一八事变;(2)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3)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3.红军的战略转移(1)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2)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1)华北事变;(2)瓦窑堡会议;(3)“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国共联合抗日(1)七七事变;(2)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3)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2.日本帝国主义残暴的殖民统治(1)汪精卫集团建立伪政权;(2)野蛮的经济掠夺和奴化教育;(3)日伪的残暴统治和沦陷区人民的反抗斗争3.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1)国民政府的对内政策和皖南事变;(2)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4.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胜利(1)毛泽东的《论持久战》;(2)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3)百团大战和敌后军民的艰苦斗争;(4)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中共七大;(5)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八、人民解放战争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内战的爆发(1)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2)重庆6谈判、《双十协定》和政治协商会议;(3)全面内战的爆发2.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2)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3)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九、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1)新中国的诞生及其历史条件;(2)全国领土的基本解放;(3)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及“三反”、“五反”运动2.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1)严峻的经济形势;(2)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3)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第一个五年计划(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制定;(2)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完成;(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4.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外交成就十、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1)经济建设方针的确定;(2)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扩大化2.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反右倾”斗争和三年经济困难;(3)七千人大会和十年建设成就3.“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文化大革命”的背景和开始;(2)全国夺权和二月抗争;(3)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干部下放;(4)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5)动乱中的国民经济;(6)20世纪70年代初期对外关系的新成就十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1.伟大的历史转折(1)在徘徊中前进;(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拨乱反正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发展(1)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2)全方位的对外开放;(3)改革开放的成就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4.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发展5.“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大业(1)“一国两制”的构想;(2)香港、澳门回归和海峡两岸的交流6.新时期对外关系的重大发展第三部分世界近代、现代史一、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1.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2.文艺复兴二、欧美资产阶级革命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革命的背景与进程;(2)君主立宪制的形成2.欧洲启蒙运动3.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1)三级会议和革命爆发;(2)从君主立宪派到雅各宾派;(3)拿破仑帝国的兴亡4.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1)英属北美殖民地状况和美国独立运动;(2)美国共和政体的确立;(3)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三、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1.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英国工业革命;(2)工业革命的扩展和影响2.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2)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3.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1)俄国1861年改革;(2)美国内战;3)德意志统一;(4)意大利统一;(5)日本明治维新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5.亚洲革命风暴四、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1.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形成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3.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4.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和列宁主义的诞生4.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五、17世纪至20世纪初的自然科学六、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苏联的社会7主义建设1.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历史意义2.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2)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七、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1.“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建立(1)巴黎和会的召开;(2)《凡尔赛和约》的签订和“凡尔赛体系”的建立;(3)国际联盟的成立;(4)华盛顿会议2.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其影响(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2)美国罗斯福新政;(3)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4)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3.法西斯国家的扩张和反法西斯斗争的开始(1)共产国际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斗争;(2)埃塞俄比亚抗击意大利的侵略;(3)西班牙内战八、第二次世界大战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1)慕尼黑阴谋;(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西线形势;(3)苏德战争爆发和日军偷袭珍珠港;(4)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胜利(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1.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和两极格局的形成(1)战后初期世界形势和雅尔塔体系的确立;(2)对德国、日本法西斯的处置;(3)两极格局的形成2.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3.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1)战后初期的苏联和亚洲人民民主国家;(2)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3)苏联的改革和挫折与东欧的变革;(4)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4.美苏争霸(1)美苏争霸格局的形成;(2)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后期的美苏关系5.亚洲经济的发展(1)东亚和东南亚各国经济的发展;(2)印度经济的发展;(3)西亚国家经济的发展十、世界格局的变化1.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2.世界政治的发展和地区冲突(1)冷战后的国际形势;(2)霸权主义和地区冲突3.世界经济的发展十一、现代科学技术(1)新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与发展;(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与影响(三)地理第一部分自然地理和地图1.宇宙中的地球(1)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天体地球的宇宙环境。

09高考考纲分析

09高考考纲分析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对比分析(理科*课程标准实验*2009年版)化学部分芜湖市三中洪莉莉一、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与2008《考试大纲》对比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课程标准实验*2009年版)化学部分与2008年《考试大纲》相比,基本没有变化,因此我们认为平稳过渡可能是今年安徽高考化学命题的一个特点。

包括试题难度、内容要求、试题结构等估计都会保持相对稳定。

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考试大纲》前几年变化比较大,那时候新《教学大纲》刚刚使用,教材也在变化,这六年我带了两届高三学生,使用了两套新教材。

这也很正常,因为任何新生事物在开始的时候一定很受关注,有很多不同意见,所以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修改。

新课程标准从2004年开始在实验区实施,2007年新课程标准实验区第一次高考,经过几年的实践,已经取得了一些经验,逐步向全国展开。

在这个新老交替的阶段,频繁、过多的变化《考试大纲》不利于中学教学,不利于学生复习。

《考试大纲》必须保持相对的稳定,给课程标准实验省份师生一个明确的方向。

目前的《考试大纲》已经进入一个相对稳定阶段。

为课程标准改革在全国平稳顺利的进行创造了条件,《考试大纲》是高考的指导性文件,不仅是高考命题的根本依据,也是我们复习备考的依据。

2009年高考是安徽省新课程标准实施后的第一次高考,是新、老考生都要参加的高考。

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对于我们更为重要。

在分析新、旧《考试大纲》基本没有变化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不变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考试大纲》基本没有变化,并不代表高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的命题没有变化,研究一下这几年课程标准实验区的高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不难发现有很多变化趋势,这种趋势就是在维持中学教学稳定的前提下,更好的完成和课程标准接轨。

《考试大纲》明确指出“化学科考试,为了有利于选拔具有学习潜能和创新精神的考生,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全面检测考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09高考物理考试大纲及解读

09高考物理考试大纲及解读

09高考物理考试大纲及解读2009年高考物理考试大纲(课标实验版)及解读一、考试大纲:Ⅰ.考试性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简称“高考”)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因此,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确定课程标准实验省区2008年高考理工类物理科考试内容。

考试内容包括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

高考物理试题着重考查考生知识、能力和科学素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注意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以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并有利于激发考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考试的能力与要求高考物理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并把对能力的考查放在首要位置。

通过考核知识及其运用来鉴别考生能力的高低,但不把某些知识与某种能力简单地对应起来。

目前,高考物理科要考核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理解能力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理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以及它们在简单情况下的应用;能够清楚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包括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述);能够鉴别关于概念和规律的似是而非的说法;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2.推理能力能够根据已知的知识和物理事实、条件,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作出正确的判断,并能把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

3.分析综合能力能够独立地对所遇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弄清其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境,找出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能够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2009年高考文综历史考试大纲解读及备考建议

2009年高考文综历史考试大纲解读及备考建议

2009年高考文综历史考试大纲解读及备考建议考试大纲作为高考的指导性文件,对考生最后三四个月冲刺阶段的复习备考起着指导作用。

本文拟通过解读2009年高考考试大纲历史部分中隐藏的“秘密”,对考生的复习备考提一些建议。

“秘密一”:能力要求契合课改目标。

与往年一样,2009年考试大纲的文综部分对学生提出了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个方面”、“三个层次”的能力要求。

这些考核目标是根据考生完成测试的思维过程制定的。

这些基本要求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完全契合。

可以预测,2009年高考试题命制将继续沿着“能力立意”的改革思路。

契合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本着对考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准确评价的命题要求,使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综合。

“秘密二”:考试范围凸显主干。

2009年高考文综历史考试大纲的考试范围严格依据教学大纲。

2009年考试大纲所确定的内容范围严格限定在2002年版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的范围之内。

考试大纲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要求依然突出。

如中国古代史部分,就历史阶段而言,依旧突出了春秋战国、隋唐、宋元和明清四个阶段;就历史内容的属性而言,中央集权的演变、民族关系史、对外关系史和文化史的内容要求更加明显。

“秘密三”:试题命制呈现四大趋势。

2009年高考文综历史考纲变化小,这预示着2009年高考将在试题命制上做文章,命题思路和方法可能呈现以下特点和趋势:第一,在命题原则上,坚持以问题为中心,以能力立意为导向,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重大社会现实热点问题为素材,凸显强烈的时代感。

通过以史为鉴,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考查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巧妙地将理论观点、史学方法、思想素质和教育功能渗透其中,全面考查考生的人文知识及基本素养。

第二,在命题方式上,历史试题通常围绕教材的主干知识设计问题。

再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进行设问,对主干知识进行全面、深入、透彻的考查;既有“中心主题式”设问(即一个大题干为一个中心问题,在此之下设计3~4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小问题),也有单一的设问。

09年高考地理《考试大纲》解读范文

09年高考地理《考试大纲》解读范文

09年高考地理《考试大纲》解读及命题趋势分析一、09《考纲》保持稳定,坚持能力考查方向09年地理高考大纲与08年相比,几乎没有任何变化,无论知识点、题型、文字要求都是如此;也就是说仍继续坚持原有的“以能力立意”的改革方向,在考试性质、考试内容(包括考核目标与要求、考试范围)、命题指导思想、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都没有变化,连题型示例都和08年大纲一样。

因此可以肯定的是大纲仍保持稳定,体现“以能力立意”的改革思路没有改变。

试卷的稳定,命题思路的稳定,保证了复习过程中可以保持心态平和,无须担心试卷会有哪些变动;答卷过程中不必为可能出现的“意外”干扰答题心理,保证能够正常发挥。

二、明确地理考核目标,认真体会能力要求《考试大纲》明确指出: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强调各学科知识的整体、综合把握。

测试既反映学科之间的联系,又注重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是审题过程的要求,题干中蕴含着设问的要求、解题的思路、答题的提示、思考的线索。

具体要求是:能够从题目中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要从题干中获取的信息主要是:空间信息、时间信息、人地关系等。

调动和运用知识是解题过程的要求,具体有: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地理图表数据等)解答问题。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是答题过程总的要求,具体要求是: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原理与规律的要点;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2009年高考数学课标考纲与非课标考纲的对比

2009年高考数学课标考纲与非课标考纲的对比

2009年高考数学课标考纲与非课标考纲的对比一、考点变化1.新增内容主要有算法与框图、几何概型、统计案例、二分法、推理与证明等内容。

新增内容大多与实际应用紧密相关,要重视其基本概念的应用背景,使学生在遇到相关问题时会合理利用相应的知识去处理,具备初步的数学建模思想,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

2.从新旧考纲比较中可以发现,在能力要求方面增加了“数据处理能力”。

数据处理能力主要依据统计或统计案例中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解决给定的实际问题。

3.新考纲将“实践能力”变成了“应用意识”,首次提出考查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

二、对每个知识块的要求的变化与把握(一)集合集合的运算、表示与思想是考查重点。

(二)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1)反函数可以不去触及。

(2)幂函数要求不可能过高。

(3)二分法本是“了解”,但应该为“理解”层次。

高考对新内容般比较重视。

实际问题中自变量取值的合理性必须要注意。

对函数的认识要重视。

(三)基本初等函数(1)三角恒等变形三角恒等式证明要求不会很高,不会单独命题。

(2)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本是“理解”层次,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适当提高,至少在“理解”和“掌握”之间。

两角和(差)的正弦、余弦、正切要求提高了,由“理解”上升为“掌握”,值得注意。

二倍角公式应从“理解”提升为“掌握”层次。

(四)解三角形正弦定理还是“理解”,而余弦定理要求更高:掌握和应用。

(五)平面向量1、向量的基本概念是每年高考都会涉及的内容。

2、复习“向量运算”要注意与“数的运算”、“复数的运算”进行类比。

暂不要求利用平面向量解决平面几何问题。

3、理科对“向量共线定理”要适当加强,文科则没有必要。

非正交基下的坐标运算与正交基下的坐标运算有何联系和区别?复习时可作适当补充介绍。

向量的坐标运算并不一定是最佳途经,而往往是先进行向量的几何运算才使得运算较为简便。

“ ×”运算不同于向量的数量积“ .”,可以适当向学生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论(一): 结论(
• 09全国《考纲》保持稳定,坚持能力考查方向 09全国 考纲》保持稳定, 全国《
09年地理高考大纲与 年相比,没有任何变化,无 年地理高考大纲与08年相比 没有任何变化, 年地理高考大纲与 年相比, 论知识点、题型、文字要求可以说一字未变; 论知识点、题型、文字要求可以说一字未变;也就 是说仍继续坚持原有的“以能力立意”的改革方向, 是说仍继续坚持原有的“以能力立意”的改革方向, 在考试性质、考试内容(包括考核目标与要求、 在考试性质、考试内容(包括考核目标与要求、考 试范围)、命题指导思想、 )、命题指导思想 试范围)、命题指导思想、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都 没有变化,连题型示例都和08年大纲一样 年大纲一样。 没有变化,连题型示例都和 年大纲一样。 因此可以肯定的是大纲仍保持稳定,体现“ 因此可以肯定的是大纲仍保持稳定,体现“以能力 立意”的改革思路没有改变。 立意”的改革思路没有改变。
在2008年全国文综卷Ⅰ中,在考查 2008年全国文综卷 年全国文综卷Ⅰ 产业转移时,引入了新概念“ 产业转移时,引入了新概念“产业重 创设了新情景“经纬度折线图” 心”、创设了新情景“经纬度折线图”, 采用了新设问角度“ 采用了新设问角度“产业重心变化趋 势”,避开了同学们熟悉的三大产业比 重结构示意图,考查产值变化、 重结构示意图,考查产值变化、经济水 平等;能力要求得到了极大提升, 平等;能力要求得到了极大提升,既考 查了学生的图像判读能力, 查了学生的图像判读能力,又考查了学 生在了解三大产业发展、 生在了解三大产业发展、分布的基础上 进行的空间思维与逻辑分析能力。 进行的空间思维与逻辑分析能力。
2009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 2009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
• 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 • 中国的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以及主要山脉和 中国的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 • • •
地形区 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外流区和内流区, 外流区和内流区,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 北方、南方、 北方、南方、西北和青藏四大地理单元的主要特 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 征,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考考试大纲的差异
第三部分 世界地理(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1.世界地理概况 :⑴世界的陆地和海洋●世界海陆分布, .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世界海陆分布, 海底地形,陆地地形。 世界的居民和国家● 海底地形,陆地地形。⑵世界的居民和国家●世界主要人 种的分布,世界的国家和地区。 种的分布,世界的国家和地区。 2.世界地理分区: ●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 .世界地理分区: 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 北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欧洲西部,欧洲东部和北亚, 北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欧洲西部,欧洲东部和北亚, 北美,拉丁美洲,大洋洲,南极洲。 各区的位置、范围; 北美,拉丁美洲,大洋洲,南极洲。●各区的位置、范围; 主要国家及主要城市;主要区域特征。 主要国家及主要城市;主要区域特征。 3.世界主要国家的地理特征:日本,印度,埃及,德国, .世界主要国家的地理特征:日本,印度,埃及,德国, 俄罗斯,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俄罗斯,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A
图例 城市 村镇
① ②
拟建高速公路 沙丘
B
0 50 100km
沙堆 半荒漠 黄土地貌
本题为2008年海南文综试题。 本题为2008年海南文综试题。本 年海南文综试题 题比例尺很大,从某种思维上看, 题比例尺很大,从某种思维上看,是 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模拟, 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模拟,以此来丰富 图像、创设新素材。 图像、创设新素材。本题不需要考生 对方案①和方案②作出选择, 对方案①和方案②作出选择,而是让 考生依据材料和图像信息,对两种方 考生依据材料和图像信息, 案的优缺点进行评价, 案的优缺点进行评价,来考查学生学 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结论(二): 结论(
2009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 2009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
• 平稳焊接、突出重点,力求稳中有变、变 平稳焊接、突出重点,力求稳中有变、
出新意 稳是主流,稳在以能力立意设问, 稳是主流,稳在以能力立意设问,注 重考查学生能力和学科素养, 重考查学生能力和学科素养,注重对基础 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注重综合运用地 理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变是方向, 理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变是方向,变在 知识重组出新,情境设置出新, 知识重组出新,情境设置出新,设问角度 出新,提高了试题命制的新颖度。 出新,提高了试题命制的新颖度。
2009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 2009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
世界海陆分布,海底地形,陆地 世界海陆分布,海底地形, 世界海陆分布 地形 世界气温与降水的分布,世界主 世界气温与降水的分布, 世界气温与降水的分布 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不同尺度区域(大洲、地区、国 不同尺度区域( 不同尺度区域 大洲、地区、 家)的主要地理特征
第四部分 中国地理(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1.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地理位置。国土构成。行政区划。 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地理位置。国土构成。行政区划。 2.中国的民族: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民族分布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的地区 中国的民族: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分布。 分布。 3.中国的地形:地形的总体特征。各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地形对中国自然环 中国的地形:地形的总体特征。各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 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地震带和火山的分布。 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地震带和火山的分布。 4.中国的气候: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 中国的气候: 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气候的主要特征。 因。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气候的主要特征。主要气 象灾害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象灾害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5.中国的河流和湖泊:外流区和内流区。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湖泊的分布。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外流区和内流区。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湖泊的分布。 主要湖泊。长江、黄河、珠江的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 主要湖泊。长江、黄河、珠江的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 用和治理。京杭运河概况。 用和治理。京杭运河概况。 6.中国的区域差异:中国三大自然区的空间位置和基本特征。东部季风区内部 中国的区域差异:中国三大自然区的空间位置和基本特征。 的差异。中国自然区域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的差异。中国自然区域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7.北方地区:地理位置和范围。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灾害防治的 北方地区:地理位置和范围。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 关系。重工业基地和能源工业基地。主要城市。 关系。重工业基地和能源工业基地。主要城市。 8.南方地区:地理位置和范围。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灾害防治的 南方地区:地理位置和范围。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 关系。轻纺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主要城市。 关系。轻纺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主要城市。 9.西北地区:地理位置和范围。气候、地形特征。农、牧业生产特点。保护草 西北地区:地理位置和范围。气候、地形特征。 牧业生产特点。 治理沙漠。主要矿产地。主要城市。 原,治理沙漠。主要矿产地。主要城市。 10.青藏地区:地理位置和范围。高寒气候。农牧业生产特点。能源和矿产资 10.青藏地区:地理位置和范围。高寒气候。农牧业生产特点。 主要城市。 源。主要城市。 11.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地理位置和范围。经济发展 11.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地理位置和范围。 的特点。台湾省的地形、自然资源和主要城市。 的特点。台湾省的地形、自然资源和主要城市。
再如(08广东地理 广东地理- 再如(08广东地理-1、2、4、)
1. 2008年2月26日“植物 2008年 26日 界诺亚方舟” 界诺亚方舟”仓库在北欧挪 威的西斯匹次卑尔根岛( 威的西斯匹次卑尔根岛(图 1)正式落成,以便在地球 正式落成, 遭遇极端灾害后还能保存世 界各地的生命种子。 界各地的生命种子。选择仓 库在建在此处最主要的原因 是 A. 寒流流经此处,气候寒 寒流流经此处, 国际航线众多, 流B. 国际航线众多,交通 便利C. 人烟稀少, 便利C. 人烟稀少,安全性 冷高压控制之下, 好D. 冷高压控制之下,气 候严寒
图8所示,拟在A地与B地之间建设高速公路,有两 所示,拟在A地与B地之间建设高速公路, 种选线方案:方案①通过半荒漠地区, 种选线方案:方案①通过半荒漠地区,所需建设成 本约为15亿元 方案②通过地形破碎、 亿元; 本约为15亿元;方案②通过地形破碎、人口较稠密 的区域,所需建设成本10亿元 亿元。 的区域,所需建设成本10亿元。试比较两种方案的 优缺点。( 分 。(10 优缺点。(10分)
结论(二): 结论(
2009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 2009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
• 特色鲜明、拓展空间,力求图像丰富、素 特色鲜明、拓展空间,力求图像丰富、
材新颖 以图像为特色,图文结合,始终是高考命题 以图像为特色,图文结合, 割舍不断的情结。2009年的浙江省高考应 割舍不断的情结。 年的浙江省高考应 该更是如此。为了拓展命题的空间范围, 该更是如此。为了拓展命题的空间范围,提 出了“不同尺度区域”的描述; 出了“不同尺度区域”的描述;为了力求图 像丰富、素材新颖,直接提出了“学习区域 像丰富、素材新颖,直接提出了“ 地理的一又如08山东地理-选做题: 山东地理 30.(10分 地理-旅游地理] 30.(10分)[地理-旅游地理] 罗布泊地区位于新疆塔里 木盆地东部, 木盆地东部,以其神秘色彩令 人神往。 11是罗布泊地区旅 人神往。图11是罗布泊地区旅 游资源分布示意图。 游资源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 下列问题。 11( 下列问题。图11(1)指出该 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及主 要不利条件。( 。(6 )(2 要不利条件。(6分)(2)从 自然环境特点考虑, 自然环境特点考虑,到该地区 旅游应注意哪些方面的安全问 ?(4 答案( 优势: 题?(4分)答案(1)优势: 旅游资源特色鲜明( 旅游资源特色鲜明(独特性 )、科考价值高 科考价值高。 强)、科考价值高。 不利:饮用水和食物短缺, 不利:饮用水和食物短缺, 防风沙,防晒防暑,保暖; (2)防风沙,防晒防暑,保暖; 防迷路。 防迷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