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广东地区少数民族分布述略
广东省少数民族聚居区范围一览表
附件1广东省少数民族聚居区范围一览表市县(自治县、市、区)乡镇村委会备注广州市增城市正果镇正果畲族村委会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连州市瑶安瑶族乡三水瑶族乡九陂镇龙岗、长塘、爱民、联一、双塘、高相村委会西岸镇三水、明义、九安村委会英德市东华镇温塘山、九围村委会横石水镇溪北村委会沙口镇滑水山、蕉园村委会石牯塘镇联山村委会横石塘镇石门台村委会阳山县秤架瑶族乡、阳城镇城北西社区、城北东社区清新县三坑镇布坑(明联瑶族新村)村委会韶关市乐昌市北乡镇上西坑、前村、新村、下西坑村委会五山镇沙田村委会廊田镇龙山村委会曲江区罗坑镇罗坑瑶族村委会、罗坑社区居委会樟市镇芦溪村委会、樟市社区居委会枫湾镇茶园山村委会、枫湾社区居委会小坑镇小坑社区居委会马坝镇马坝镇府前社区居委会始兴县深渡水瑶族乡罗坝镇小安、大水、桃源村委会隘子镇隘子村委会司前镇车八岭、河口、温下村委会沈所镇瑶族村委会顿岗镇总村、七北村委会韶关市始兴县澄江镇暖田、澄江村委会马市镇涝洲水村委会城南镇胆源村委会太平镇白石坪、罗围村委会翁源县官渡镇镇仔、下陂村委会龙仙镇石背、青云、九曲水、贵联村委会翁城镇了坑村委会坝仔镇上洞村委会江尾镇蓝坑、梅斜村委会铁龙林场龙化村委会新江镇东方、太坪村委会武江区江湾镇江湾瑶族村委会仁化县长江镇高洞、学堂凹、锦江、木溪、河田村委会黄坑镇苟井、小溪村委会丹霞街道办胡坑、岭田、新东村委会董塘镇董塘瑶族村委会周田镇雷坑、灵溪、瑶溪村委会扶溪镇斜周村委会南雄市主田镇大坝、高峰、窑合、主田村委会乌迳镇鱼塘、坪塘村委会界址镇马芫村委会全安镇全安、古塘、杨沥、陂头村委会邓坊镇邓坊、赤石、赤马、洋西村委会黄坑镇塘源、社前、小陂、许村、溪塘村委会珠玑镇聪背、珠玑、里东、罗田村委会水口镇水口、泷头、云西、石庄村委会江头镇鱼仙、涌溪、江头村委会帽子峰镇洞头、上垅、富竹村委会雄州街道观新、荆岗村委会油山镇古城、锦陂村委会湖口镇岗围村委会古市镇丹布、柴岭、古市村委会南亩镇南亩、官田、芙蓉村委会百顺镇杨梅村委会澜河镇葛坪村委会乳源瑶族自治县河源市源城区埔前镇圩镇、双头村委会东埔镇白岭头、黄子洞、高塘村委会东源县漳溪畲族乡、城镇新源新村新港镇双田村、龙镇村、半坑村、斗背村、坡头村叶潭镇半埔畲族村、圩镇半江镇积洞、治溪村委会骆湖镇上欧、小水、杨坑、下欧、枫木、尖锋、骆湖、致富、江坑村仙塘镇圩镇、热水村、木京村、徐洞村蓝口镇花径畲族村、蓝口圩镇、蓝口围、齐坑、铁场埔、土坡、隔水、牛背、塘心、扬柳、秀水、培群、角塘、新民、派头、新光、车头山、径背村黄村镇黄村圩镇、万禾、永新村上莞镇百坝、李白、新南、新轮、新民、太阳、圩镇、下寨、红旗、常尾、冼村村委会灯塔镇圩镇、黄埔地、白、高车、安平、结游草、印岗、新围、下围、新江、犁园村顺天镇枫木、金史、白沙、大坪、圩镇村委会涧头镇圩镇、新中、中、娥、东坝村委会双江镇圩镇、下林、双江、新寨、桥头、高坡村委会船塘镇龙江、李田、凹头、老围、圩镇、许村、铁坑、岭头、新寨、流石、主固、三河、黄沙、车头、小水、群丰、滑滩、青峰村委会黄田镇久社、方围、圩镇村委会康禾镇圩镇、南山、雅陶村委会柳城镇圩镇、下坝、柳城村委会龙川县老隆镇莲塘、涧洞、联亨村委会田心镇甘陂村委会佗城镇大江、东瑶、塔西村委会龙母镇藕塘、洋田村委会丰稔镇连东村委会黎嘴镇虎口村委会麻布岗镇阁前村委会上坪镇热水村委会河源市连平县油溪镇茶新、大塘、荣新村委会元善镇街道、南湖、城南、城东、新龙村委会陂头镇蒲田、蒲前、贵联村委会内莞镇蓝州畲族、大水、小水、桃坪村委会。
客家人来源及分布历史记载
客家源流]桂东客家人来源及分布
桂东客家人来源及分布/唐择扶
桂东地区客家人大部从广东迁入,只有少数来自江西和湖南。明末以前所来的客家人由于人数不多,与当地先至汉族融合,成为称作“本地人”的汉族,年长日久,已不再保持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习俗。当今桂东地区的客家人是明朝末年以后迁徙而来,主要来自广东梅县、五华、揭阳、揭西、大埔、河源、惠阳、平远、翁源、龙川、兴宁蕉岭、肇庆等地。明末清初,因躲避兵难和谋生计,即开始有客家人迁入,尔后,因居广东的客家人人口增加,田地难以满足生活,更兼当时广西地广人稀,当局向省外招人垦荒置田,促使广东客家人大量西迁广西,拓荒垦地,至同治五年,清皇帝谕在广东的瑞麟、蒋益澧处理“土客相争”事,对广东肇庆的大批客家人“给赀遣散”,分赴高、廉、雷、琼及广西的贺、容、贵等县,此时迁入桂东地区贺县的客家人又形成高潮,致贺县成为当今桂东地区客家人最多的县。
现居桂东地区各县的客家人约51万人,其中贺县最多,约32万人,昭平县约9万人,蒙山县约2万,钟山县约5.6万,富川县约0.5万。藤县约1.5万。岑溪县约0.2万。
贺县(今八步区)除南部的铺门、仁义镇外,其余桂岭、莲塘、鹅塘、八步、黄田、沙田、里松、公会、贺街、步头、信都、仁义、灵峰、开山、水口、黄洞、大宁、南乡、大平18个乡镇均或多或少有客家人居住,主要居住乡镇有桂岭、莲塘、黄田、里松、沙田、公会、大平、鹅塘等乡镇。桂岭镇张姓客家人,有7000余人,是当地较大的一支客家人,其开基始祖于清乾隆年间从广东五华迁来桂岭,后至咸丰年间又有一支从五华迁入。桂岭张姓客家人分布在桂岭镇的进民、梅江、梅桂、金山、双风、莲花、均洞、瑞山等村,除张姓一支外,桂岭尚还有郑、王、黄、马、罗等数支人数较多的客家人。莲塘黄姓,其至贺县始祖于清嘉庆二十四年从广东丰顺迁来;厚园苏姓开基始祖亦于同期从广东河婆迁来。除此外,居莲塘镇的客家人尚有江、薛、曾、邓、刘、高、张等诸支。沙田镇芳林村薛姓入籍贺县始祖在清乾隆年间;黄姓人民田定居第一代祖先亦在乾隆年间,稍早于薛氏祖先;沙田马峰大田丘氏祖先于嘉庆年间从广东揭阳迁入;鹅塘镇白基塘黄氏客家人定居祖先是乾隆后期从广东兴宁迁来;厦岛刘氏祖先于清嘉庆年间从广东兴宁迁入。八步镇凉亭脚、黄田镇大湾塘、莲塘镇文波等地邹姓客家人祖先分别于清乾隆年间至嘉庆年间从广东和江西迁来。公会镇客家人以谢姓和吴姓人数最多,谢姓祖先原居广东揭阳,14代谢士月于道光三年迁至公会;道光十四年又有谢士明迁至昭平县石笋,后转至公会;道光十六年谢启恩一支38人从广东揭阳迁至公会联合村。同期,吴姓祖先亦从广东揭阳迁至公会清泉。里松镇客家人以李姓和廖姓人数较多,李姓人祖先从江西迁入,廖姓人祖先则从广东迁入。昭平县客家人主要居住在樟木、凤凰、拱桥、北陀、九龙、富罗等乡镇,马江和走马亦有分布。迁入最早的是居北陀、九龙、马江的邱姓人,于清初迁入。樟木林叶姓与邱姓同为昭平客家人的大族,叶姓迁入昭平的祖先稍晚于邱姓,入籍时间在乾隆至嘉庆年间,嗣后于同治年间又有一支叶姓客家人迁入。贝姓客家人亦是昭平县人数较多的一支,主要居住拱桥乡的中洞、文洞、潮江、笔头、巩桥等村,总人口8000余,其祖先由广东揭阳迁入。昭平县客家人主要姓氏有邱、叶、贝、吴、谢、刘、张、雷、赖、温、曾、童、杨、洪、胡、箫、汤、罗、魏、徐、黄、林等。钟山县居望高镇的望高街、刘屋排、冯屋排、邱屋、宝山、万友、新农村、清水拱、田厂、木园头、立头、三石拱、踩脚塘、铁屡岭、沙子冲等村的客家人有1.3万人,以刘、李为大姓,刘姓祖先于乾隆年间从广东嘉应州迁入,李氏到钟山较晚,至清未才从广东梅县迁入。居西湾镇的观音岩、车田头的客家人有2500人,以赖、温二姓为大姓。居住在清塘乡新村、水东、水井头、印山、田洋、鸡舍、沙梨园、蔗山、桐油田、七分街、刘家屯等处的客家人约2万人;英家的油榨洞、民田、赤马、矮山、大同、龙福、新兴寨、松木仔、大圳背、颜山脚、尖厂等村的客家人亦有2万人。蒙山县客家最早迁入时间是清康熙年间,多数是清嘉庆年间及其发后迁入,主要姓氏有黄、冯、李、吴、刁、张、刘、朱、丘、阮、萧、邹、周、沈、翁、彭、董、曾、潘、钟等22个姓。岑溪县客家人人数较少,约2千人,分布于太平、稚洞两村,于清乾隆五十五年从广东梅县迁入,有陈、赖、傅等姓。富川县客家人姓氏有林、刘、钟、邹、谢、魏、冯、罗、朱、义、徐、王、邓等,最早于清乾隆年间从广东迁入。藤县客家人主要居住在和平、太平、平福、南等乡镇的一些村,主要姓氏有吴、何、杨、周、张、陈、赖、刘、冯、叶、傅、杜等,迁入最早的吴姓人于清朝顺治三年从广东嘉应州长乐县至广西宾州乌陵下屯江重,康熙年间再迁至藤县和平座垌村。
广东省少数民族聚居区范围一览表[总结]
附件1广东省少数民族聚居区范围一览表市县(自治县、市、区)乡镇村委会备注广州市增城市正果镇正果畲族村委会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连州市瑶安瑶族乡三水瑶族乡九陂镇龙岗、长塘、爱民、联一、双塘、高相村委会西岸镇三水、明义、九安村委会英德市东华镇温塘山、九围村委会横石水镇溪北村委会沙口镇滑水山、蕉园村委会石牯塘镇联山村委会横石塘镇石门台村委会阳山县秤架瑶族乡、阳城镇城北西社区、城北东社区清新县三坑镇布坑(明联瑶族新村)村委会韶关市乐昌市北乡镇上西坑、前村、新村、下西坑村委会五山镇沙田村委会廊田镇龙山村委会曲江区罗坑镇罗坑瑶族村委会、罗坑社区居委会樟市镇芦溪村委会、樟市社区居委会枫湾镇茶园山村委会、枫湾社区居委会小坑镇小坑社区居委会马坝镇马坝镇府前社区居委会始兴县深渡水瑶族乡罗坝镇小安、大水、桃源村委会隘子镇隘子村委会司前镇车八岭、河口、温下村委会沈所镇瑶族村委会顿岗镇总村、七北村委会韶关市始兴县澄江镇暖田、澄江村委会马市镇涝洲水村委会城南镇胆源村委会太平镇白石坪、罗围村委会翁源县官渡镇镇仔、下陂村委会龙仙镇石背、青云、九曲水、贵联村委会翁城镇了坑村委会坝仔镇上洞村委会江尾镇蓝坑、梅斜村委会铁龙林场龙化村委会新江镇东方、太坪村委会武江区江湾镇江湾瑶族村委会仁化县长江镇高洞、学堂凹、锦江、木溪、河田村委会黄坑镇苟井、小溪村委会丹霞街道办胡坑、岭田、新东村委会董塘镇董塘瑶族村委会周田镇雷坑、灵溪、瑶溪村委会扶溪镇斜周村委会南雄市主田镇大坝、高峰、窑合、主田村委会乌迳镇鱼塘、坪塘村委会界址镇马芫村委会全安镇全安、古塘、杨沥、陂头村委会邓坊镇邓坊、赤石、赤马、洋西村委会黄坑镇塘源、社前、小陂、许村、溪塘村委会珠玑镇聪背、珠玑、里东、罗田村委会水口镇水口、泷头、云西、石庄村委会江头镇鱼仙、涌溪、江头村委会帽子峰镇洞头、上垅、富竹村委会雄州街道观新、荆岗村委会油山镇古城、锦陂村委会湖口镇岗围村委会古市镇丹布、柴岭、古市村委会南亩镇南亩、官田、芙蓉村委会百顺镇杨梅村委会澜河镇葛坪村委会乳源瑶族自治县河源市源城区埔前镇圩镇、双头村委会东埔镇白岭头、黄子洞、高塘村委会东源县漳溪畲族乡、城镇新源新村新港镇双田村、龙镇村、半坑村、斗背村、坡头村叶潭镇半埔畲族村、圩镇半江镇积洞、治溪村委会骆湖镇上欧、小水、杨坑、下欧、枫木、尖锋、骆湖、致富、江坑村仙塘镇圩镇、热水村、木京村、徐洞村蓝口镇花径畲族村、蓝口圩镇、蓝口围、齐坑、铁场埔、土坡、隔水、牛背、塘心、扬柳、秀水、培群、角塘、新民、派头、新光、车头山、径背村黄村镇黄村圩镇、万禾、永新村上莞镇百坝、李白、新南、新轮、新民、太阳、圩镇、下寨、红旗、常尾、冼村村委会灯塔镇圩镇、黄埔地、白、高车、安平、结游草、印岗、新围、下围、新江、犁园村顺天镇枫木、金史、白沙、大坪、圩镇村委会涧头镇圩镇、新中、中、娥、东坝村委会双江镇圩镇、下林、双江、新寨、桥头、高坡村委会船塘镇龙江、李田、凹头、老围、圩镇、许村、铁坑、岭头、新寨、流石、主固、三河、黄沙、车头、小水、群丰、滑滩、青峰村委会黄田镇久社、方围、圩镇村委会康禾镇圩镇、南山、雅陶村委会柳城镇圩镇、下坝、柳城村委会龙川县老隆镇莲塘、涧洞、联亨村委会田心镇甘陂村委会佗城镇大江、东瑶、塔西村委会龙母镇藕塘、洋田村委会丰稔镇连东村委会黎嘴镇虎口村委会麻布岗镇阁前村委会上坪镇热水村委会河源市连平县油溪镇茶新、大塘、荣新村委会元善镇街道、南湖、城南、城东、新龙村委会陂头镇蒲田、蒲前、贵联村委会内莞镇蓝州畲族、大水、小水、桃坪村委会。
广东概览之少数民族
广东概览之少数民族广东少数民族广东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省份。
全国56个民族中广东就有53个。
据2000年人口统计,广东汉族人口有8500多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98.58%,少数民族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僳僳、佤、畲、高山、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佬、羌、布朗、撒拉、毛南、仡佬、锡伯、阿昌、普米、怒、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德昂、保安、裕固、京、独龙、鄂伦春、门巴、珞巴、基诺共52个,12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42%。
先秦时期,广东境内居住有南越、西瓯、骆越、闽越等族群居民,史称“百越”。
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经过秦统一中国、唐朝的繁荣以及明清以来的对外文化交流和外族入侵,各民族间不断同化、融合。
至建国前,世居广东的有黎、苗、瑶、壮、回、满、畲、京8个少数民族。
建国后,广东省行政区域有所变动,省内各少数民族成份亦随之变动。
1965年,防城东兴各族自治县的京族划归广西壮族自治区所辖。
1988年4月,居住在海南岛的黎族、苗族随海南建省划归海南省管辖。
至此,世居广东的少数民族有壮族、瑶族、畲族、回族、满族5个。
2000年,5个少数民族人口分别为18、15、3.5、1.5、0.8万人。
全省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了民族自治区域,有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乳源瑶族自治县。
同时还建立了怀集县下帅壮族瑶族乡、连州市三水瑶族乡、瑶安瑶族乡、阳山县称架瑶族乡、始兴县深渡水瑶族乡、龙门县蓝田瑶族乡、东源县漳溪畲族乡。
广东少数民族——壮族壮族是岭南古老的民族之一。
壮族的先民属于古代百越族群,与西瓯、骆越有血缘递承关系。
历史上有过不同的他称,如僮、撞,或俚、乌浒、峒民、僚、俍等。
壮族也有各种不同的自称,如布越、布依、布土、布侬、布偏等。
建国后统称为僮族。
1965年改称为壮族。
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傣语支。
明清两代广东修志概况 广东省情信息库【据《大清一统志》,十府是广州、肇庆、韶州、南雄、惠州、潮州、廉
明清两代广东修志概况广东省情信息库【据《大清一统志》,十府是广州、肇庆、韶州、南雄、惠州、潮州、廉州、高州、雷州、琼州;三州,是罗定州、嘉应州、连州】据《大清一统志》,十府是广州、肇庆、韶州、南雄、惠州、潮州、廉州、高州、雷州、琼州;三州,是罗定州、嘉应州、连州【收藏者红夫子补注:民国初年,孙中山革命政权在广东南路高雷钦廉琼崖罗阳八属设置军政机构。
网络资料可见。
吴尚时《广东南路地形》论及:“正通称广东南路者,意即指广东西南部,东起阳江,西迄防城与安南接壤处。
东西相距约四百公里,沿海分布,南北宽度约百数十公里,雷州半岛与海南岛亦属焉”。
具体地点,看民国初年历史,包括高州、雷州、钦州、廉州(合浦)、琼州、崖州、罗定、阳江一带,统称“高雷钦廉琼崖罗阳八属”。
上六府为广肇韶雄惠潮,下四府为高雷廉琼。
广州府、肇庆府关系密切,海内外都会有广肇会馆。
南路方面,原来广东西南沿海大陆这边,高雷钦廉关系密切,历史上也曾经有府一级机构,所以也有一种说法是“下四府”。
阳江、罗定历史上属于肇庆府,与粤西这边的关系实际上不算密切,当然与珠三角的距离也比较远,按地域划分也是属于粤西,而且也属于历史上的南路,只是不如高雷钦廉的南路特点明显。
高雷钦廉这些古代的“府”属下的县域也在南路范围。
其中钦州经历过府、州、县、市等变化。
琼、崖为海南岛和南海诸岛范围,当时的军政治理划归南路八属,历史地理研究也会划入“广东南路”,但在地域、人文认同方面,不同于大陆,还是“海南”】前言东汉时代,杨孚著《南州异物志》一卷,《交州异物志》二卷(原书已佚,清曾钊纂辑刻在《岭南遗书》内),其后历代都有专述广东史事的著作。
隋朝樊子盖撰《岭南地图》,又无名氏撰《广东路图经》五十七卷,虽然书已散失,然也可说是广东有方志之始。
正史与方志,在书目编排上都属于四部中的史部,但正史中的《廿四史》,是属于纪传体的通史,“撰述欲其简,考证则欲其详”(《四库全书总目·史部总叙》),而方志则有关疆域的沿革,社会的变迁,风俗的转易,人事的递嬗,都一一纪述,实与正史相为表里,正史是大纲,方志则其细目,尤对于史学家有参考和启发的价值。
广州府古代瑶族分布论文
广州府古代瑶族分布论文摘要:研究广州府古代瑶族的分布,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广州府发展的历史。
就瑶族史研究而言,本文说明瑶族的来源属多元化,其中一支是从南京十宝山迁居南海,然后再迁徙他处。
同时说明岭南瑶族,在未有莫徭和瑶之名称以前,其先民包括在俚僚之内,后因政治、经济、地理环境等客观原因,岭南土著俚僚才与瑶杂居,而不少被瑶化,成为瑶族。
一广州瑶族的历史渊源,当追溯到古代岭南“蛮夷”。
广东古为百越之地,均称“蛮夷”或称“南蛮”。
赵佗上书汉文帝时自称:“蛮夷大酋长老夫臣佗”。
东汉至隋唐,居住广州的“蛮夷”,均称俚、僚,或俚僚并称。
历代文献均有记载,如:清道光阮元《广东通志》卷二六八,有东汉“番禺为都会,商贾凑集,加以夷僚丛杂。
”《宋书·徐豁传》卷九二载有南朝宋“中宿县俚民课银,一子丁输南称半两。
……又俚民皆巢居鸟语,不闲货易之宜。
”《宋书·南夷·林邑国传》卷九七载,南朝宋“广州诸山并俚、僚,种类繁炽,前后屡为侵暴,历世患苦之。
”清道光阮元《广东通志》卷二六八,有唐“邓文进,南海人,家素雄于财,宾客至千余人,因择其勇略者,使扦乡井、俚洞夷僚,闻风悚服”等记载。
《隋书·地理志》卷三一对俚僚作了说明,俚人椎结箕踞,质直尚信,巢居崖处,尽力事农,刻木为符,并铸铜鼓,俗好相杀;诸僚皆然。
有鼓者号为“都老”,群情推服。
本之旧事,尉佗于汉,自称“蛮夷大酋长老夫臣”,俚人犹称其所尊为“倒老”。
由是观之,俚僚仍是秦汉时岭南的“蛮夷”。
俚、僚之名虽属专称,但仍是岭以南二十余郡“蛮夷”的泛称。
《太平寰宇记·岭南道·邕州》说:“俚僚有四色,语各别。
”《元一统志》卷九:“俚僚有四色,语各别,译而方通。
”这说明俚僚是居住于岭南的瑶、僮、黎、蛋的统称,即是说古代岭南俚僚,是包含了瑶族的先民。
《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九八说:“《连州志》云:俚僚有两种,一曰瑶,一曰僮。
”明戴璟《广东通志》谓:“廉州俚,远居山峒,耕垦为活,即今瑶人之类也。
明清时期广东瑶族的锐减与迁徙
化州
51
“旧志论云: 州境地杂瑶僮, 今瑶僮种类已稀。”
光绪《化州志》
高 信宜 州
电白 府
茂名
“今国家湛思汪秽久已, 尽编为民存 之, 以备掌 故耳, 岂犹有 瑶狼
85
之名色哉。”
光绪《信宜县志》
21
“今圣化广被, 声教暨讫, 瑶僮悉为民矣。”
道光《电白县志》
44
“端 黎山 砦在 府北, 凡四 十有四 ”, “砦久废, 旧 县志 载瑶 山及 狼 光绪《茂名县志》 寨, 今俱无有。”
光绪《德庆州志》
高明
2
“瑶山所无者, 惟高明。”
崇祯《肇庆府志》
四会
58
“四会县瑶山五十八…瑶山数目地名与郝通志 不同, 尽康熙 至乾 光绪《四会县志》 隆朝有绝逃之户, 裁并之地。”
广宁 肇
29
“本县无 瑶户, 惟 山二十九, 瑶散处, 有田 粮者已 入编民, 无者 耕 崇祯《肇庆府志》
田为生。”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广东瑶人的迅速减少 明朝是广东瑶族分布最多的时期, 翻开地方志, 到处可见瑶民的身影。历代所修的《广东通志》, 都有 关于瑶山的统计, 但具体数字难详, 因为实际上不可 能进行精确的人口统计, 故只将瑶山聚居点的多少 列出, 但通过比较仍可以窥见瑶民的去向和踪迹( 见 下表) 。 明清两代是广东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 荒僻地 带的垦殖使许多少数民族被赶到了更遥远的山区。 同样, 瑶族也受到了经皆瑶人耕作居处地 也。”瑶民 户口不断增加。 民国《连山县志》
府 从化
35
《山川志》载: “蓝和洞, 尝有瑶人种蓝为业”。其余诸山已无 瑶人 雍正《从化县新志》 居住。
德庆
有 明一代, 德 庆州 瑶不断 被剿, 万 历五 年以 后, 州志 再无 记载。
清代广东的社会变迁与经济发展
清代广东的社会变迁与经济发展清代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之一,这段时间内中国经历了繁荣和衰落、政治和经济的变迁。
广东在清代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社会变迁和经济发展两个方面来探讨清代广东的发展历程。
社会变迁清代刚开始时期,广东社会的封建色彩较重。
大部分人口都生活在农村,土地和财产都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
随着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社会结构开始发生改变。
城市化和商业化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向城市聚集,市民阶层得以初步形成。
广州这一城市逐渐成为经济和文化中心,人口逐渐增加。
此外,由于外洋的交流和海外移民的影响,传统文化逐渐被打破,开始出现了新的思想和文化。
随着工商业的日益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脱离了农村,来到了城市从事商业和手工业。
这种现象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城市人口大幅增加,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城市贸易逐步繁荣。
广州成为了一个集贸易、手工业和文化于一体的城市,不仅吸引了广东的人口,也吸引了其他省份和国家的人口来到这里谋生。
经济发展广东在清代的经济发展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广东地处南方沿海,自古就是贸易口岸。
清朝的开放政策进一步加强了广东在海上贸易中的地位,使得广州成为了中国南方最大的商业城市之一。
广州的“旧城商埠”是一个集商业、手工业、运输和服务于一体的商业中心,这是广州在清代商业中最重要的中心地带。
随着清朝政府的对外开放政策的推出,广东的贸易额逐渐上升。
广州的出口贸易主要是丝绸、茶叶和瓷器。
这三种物品组成了广州的贸易主导。
此外,广东还出产许多其他的商品,例如蚕茧丝、中药、竹编、香港白木等,这些商品都是广州商人的主要交易对象。
由于广东地处沿海地带,一些外国商人也来到广东进行贸易,这些贸易活动在某种程度上也推动了广东经济的发展。
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广东的制造业逐渐兴起。
广东的手工业除了制造丝绸、茶叶、瓷器等传统行业外,还有制造钱币、日用品、兵器等行业。
广东还出产了特产的品种,如海蜇、荟、黑芝麻、斛腾果等品种,这些物品在清朝海外贸易之中也非常受欢迎。
清朝广东省府、州、县行政区划
清朝广东省府、州、县行政区划
清朝广东省有府十,曰:广州、韶州、南雄、惠州、潮州、肇庆、高州、廉州、雷州、琼州;有直隶州三,曰:连州、嘉应州、罗定州。
总领散州七、厅二、县八十。
广州府(领厅一、领县十四)
领厅一:前山寨厅;领县十四:南海、番禺、顺德、东莞、从化、龙门、新宁、增城、香山、新会、三水、清远、新安、花县。
韶州府(领县六)
领县六:曲江、乐昌、仁化、乳源、翁源、英德。
南雄府(领县二)
领县二:保昌、始兴。
惠州府(领州一、领县九)
领州一:连平州;领县九:归善、博罗、长宁、永安、海丰、陆丰、龙川、河源、和平。
潮州府(领厅一、县九)
领厅一:南澳厅;领县九:海阳、丰顺、潮阳、揭阳、饶平、惠来、大埔、澄海、普宁。
肇庆府(领州一、领县十二)
领州一:德庆州;领县十二:高要、四会、新兴、阳春、阳江、高明、恩平、广宁、开平、鹤山、封川、开建。
高州府(领州一、领县五)
领州一:化州;领县五:茂名、电白、信宜、吴川、石城。
廉州府(领州一、领县二)
领州一:钦州;领县二:合浦、灵山。
雷州府(领县三)
领县三:海康、遂溪、徐闻。
琼州府(领州三、领县十)
领州三:儋州、万州、崖州;领县十:琼山、澄迈、定安、文昌、会同、乐会、临高、昌化、陵水、感恩。
直隶连州(领县二)
领县二:阳山、连山。
直隶嘉应州(领县四)
领县四:长乐、兴宁、平远、镇平。
直隶罗定州(领县二)
领县二:东安、西宁。
广东导游基础知识人文旅游资源——回族、满族、疍民
节日礼俗
• 圣纪节:圣纪节, 阿拉伯语称“冒路 德节”。伊斯兰教 以回历十一年三月 十二日(632年6 月8日)为穆罕默 德的忌日,中国各 族穆斯林根据传统, 也以此日为穆罕默 德的诞生日,习惯 把生辰和忌日合并 纪念。
婚礼
语言
• 广东回族以粤语为母语,但在人际关系 的称谓又保留着汉语北方方言。同辈互 称老表;对长者称表爸、表太、表姥、 表叔、表婶、表姨;对祖母称太太,外 祖母称姥姥;当地汉民称大伯娘,回族 则称大妈;当地汉族称舅母,回族则称 舅姥或舅太。
建筑——清真寺
• 怀圣寺与光塔的所在地唐 朝时是广州“蕃坊”。
肇 庆 城 西 清 真 寺
饮食传统
•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在饮食 方面对教徒提出了一些特殊规定与限制,如第 五章第九节:“信道的人们啊,饮酒、赌博、 拜像、求签,只是一种秽行,只是恶魔的行为, 故当远离”。第五章第三节:“禁止你们吃自 死动物、血液、猪肉,以及诵非真主之名而宰 杀的、勒死的、捶死的、跌死的、抵死的、野 兽吃剩的动物”。源于宗教教义的上述规定, 回族人民忌饮酒,忌吃猪肉、凶禽猛兽、自死 动物及宰杀动物的血液。
传统服饰
饮食
• 祖宗袋是广东满族家庭 中的一种纪念先人的特 殊物品。这种纪念物由 长房子孙保存,袋内放 着相传是落广祖从老家 带来的台围、匙羹、筷 子、稻谷,或弓箭模型、 木块及衣服等物,用红 布或黄布袋装着,挂在 正厅西边墙上。每年春 节前夕,全家吃团年饭 后,辞岁叩拜时就先向 俗
• 开斋节:伊斯兰教教 义规定,回历每年九 月是教徒斋戒的月份, 称为“封斋”、“闭 斋”。斋颧斯满,十 月初一是开斋节日。
节日礼俗
• 古尔邦节 :“古尔邦” 系阿拉伯语音译,意 为“牺牲”、“献 牲”,故该节又称 “宰牲节”和“忠孝 节”。伊斯兰教教义 规定,回历每年十二 月上旬为教徒宗教课, 前往伊斯兰教圣地麦 加“朝觐”的日期。 在最后一天(即十二 月初十)以宰杀牛、 羊、驼共餐庆贺。
清朝的边疆地区与少数民族
清朝的边疆地区与少数民族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统治范围广泛,涵盖了今天的中国大陆、台湾及一些边疆地区。
其中,边疆地区与少数民族起着重要的联系与作用。
清朝边疆地区广阔,包括西北地区的新疆、青海、甘肃等,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辽宁等,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四川等,以及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广东等。
这些地区与内地相隔遥远,地理环境多样化,同时也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区。
边疆地区与内地的联系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更重要的是经济、文化和民族关系方面。
清朝统治者非常重视边疆地区的开发,通过加强交通运输、种植农作物、发展商贸等措施,促进了边疆地区与内地的经济联系。
例如,清朝积极推动丝绸之路的贸易,使西北地区的商业繁荣起来。
同时,清朝还实施了一系列的农业改革,引进新的农作物,提高了农业产量,为边疆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在文化方面,边疆地区是中国多民族、多文化的交汇点。
清朝致力于维护各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习俗。
例如,满族是清朝的主要统治者,他们使用满语、满文,并推动满文书写体系的发展。
清朝还设立了“理藩院”来管理边疆地区的事务,以便更好地了解少数民族的需求,并作出相应的政策调整。
这些举措有助于促进了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然而,清朝的统治并非一帆风顺,边疆地区也经历了一些冲突与动荡。
一方面,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力并不稳定,经常有叛乱和起义发生。
例如,新疆地区就曾发生过几次著名的回族起义,导致清朝在该地的统治受到威胁。
另一方面,外国势力也对边疆地区产生了影响。
清朝同西方列强的战争中,边疆地区往往成为战场,遭受到了战争的破坏和侵略。
在边疆地区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中,有一个特殊的问题需要关注,即民族融合与保护的平衡。
清朝采取了一些政策来促进汉族和少数民族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少数民族的自主性受到了限制,少数民族的权益也受到了侵害,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边疆地区的矛盾和冲突。
清代中越边界广南府夷人构成研究
清代中越边界广南府夷人构成研究清代时期,中越边界地区的广南府是一个重要的行政区划,其夷人构成也是研究广南府历史、社会和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将以广南府夷人的构成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族群构成、文化传承等方面的问题。
一、夷人族群构成广南府的夷人主要分为苗族、侗族、瑶族、土家族、水族、京族、纳西族等多个族群。
这些夷族分布在广南府各县,其中苗族人口最多,约占总人口的80%左右,侗族人口次之。
据《广南府志》记载,苗族在广南府的分布面积最广,从北到南,横跨整个广南府的地理范围。
侗族分布在广南府的北部和东部,主要分布在黎明、潞西、宜山这几个县的山区,占总人口的15%左右。
瑶族则主要分布在广南府的南部,主要在富宁县、西畴县、武定县等地。
土家族和水族分布在广南府的北部地区,主要在马关县、石屏县、蒙自县等县。
京族分布在广南府的西部,主要在麻栗坡县和广南县。
纳西族主要分布在砚山县和元阳县这两个县。
夷族的分布情况,反映了广南府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性。
由于受到当时的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夷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颇为复杂和多样。
二、文化传承广南府夷族的文化传承主要表现在语言、宗教和生活习俗等方面。
1、语言夷族的语言主要以苗语、侗语、瑶语、土语、水语等为代表。
由于夷族人口分散,不同族群之间的语言联系不多,而各自的语言也具有很高的独立性。
这些语言大多数没有书写形式,主要采用口头传承的方式。
2、宗教夷族的宗教和信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儒教、道教、佛教、泛灵信仰等。
其中,道教和泛灵信仰对于夷族人民的信仰扎根深远,体现了其民族文化传承和精神内涵。
3、生活习俗夷族的生活习俗也非常丰富多彩。
比如,苗族人有吃酸土豆、烤猪肉、嗑瓜子、唱花灯、跳板凳舞等传统习俗;瑶族人有摆渡灯、打脸花、拉铜鼓、羽毛舞等传统习俗。
在广南府夷族的生活习俗中,也不乏对自然环境和稳定社会秩序的尊重和依赖。
比如,苗族人对土地、水、森林等自然资源的尊重和保护,是其重要的文化和生态价值观。
明清时期广东回族来源及分布
56 7
热
带
地
理
2 7卷
西江流入广东, 首先就在肇庆人籍落居”6 广州 [ 。《 1 1
傅氏族谱》 始祖来历考证序) “ ( 载:始祖云峰公, 浙 江金华府溥宁县人, 因入粤经营, 到遂购居于羊城大 新街焉”《 ;广州陈氏族谱》 立族谱原序一) “ ( 曰:始 祖荣华公, 乃江南阳州府江都县人也, 清康熙三十五 年, 因商入粤, 遂购居于羊城小北十九洞, 至乾隆年 间, 由三世四房浩然公迁居南胜里西约” 。来粤掌
族人来粤的主要方式。如现存广州市的壕畔寺, 始 建于明成化年间( 公元 16 45年) ……为外地入穗驻防 的回族穆斯林兵士集资所建。接着, 南胜寺( 始建于 明成化年间公元 1 5 18 4 一 47年)东营寺( 6 、 始建于明 成化四年公元 1 8 相继修建。从清真寺的修建, 4 年) 6
即 可说明当时 者回 来粤 族将士应该不在少数「 0 1 4 1
回族是我国人口较多 、 分布最广、 经济文化较为 发达的少数民族。它的族源最早可追溯到唐宋时期 来华贸易和贡使的阿拉伯人。由于广东地处我国南 部边睡, 古以来海外贸易就很发达。至唐宋时期, 自 以大食为首的阿拉伯地区成为唐宋对外贸易的三大 伙伴之一, 大批大食和波斯商人来粤经商贸易, 并长
12 来粤经商、 . 宦游、 掌教的回族人士 少量来粤经商、 宦游、 掌教的回族人士是明清时 期广东回族的又一主要来源, 但人数远远赶不上前 两部分。经商者中以商贩和手工匠为主, 他们 “ 经
④ 宪宗实录: 10 卷 4
人数恐不少于六七千人〔 。明宪宗成化年间, 1 2 1 两广
瑶族发生暴乱, 也大批征调达军征伐。“ 成化初, 巡 抚韩襄不毅公征剿广西诸蛮洞断藤峡八寨及广东
广东概览之少数民族
广东概览之少数民族广东概览之少数民族广东少数民族广东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省份。
全国56个民族中广东就有53个。
据2000年人口统计,广东汉族人口有8500多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98.58%,少数民族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僳僳、佤、畲、高山、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佬、羌、布朗、撒拉、毛南、仡佬、锡伯、阿昌、普米、怒、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德昂、保安、裕固、京、独龙、鄂伦春、门巴、珞巴、基诺共52个,12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42%。
先秦时期,广东境内居住有南越、西瓯、骆越、闽越等族群居民,史称“百越”。
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经过秦统一中国、唐朝的繁荣以及明清以来的对外文化交流和外族入侵,各民族间不断同化、融合。
至建国前,世居广东的有黎、苗、瑶、壮、回、满、畲、京8个少数民族。
建国后,广东省行政区域有所变动,省内各少数民族成份亦随之变动。
1965年,防城东兴各族自治县的京族划归广西壮族自治区所辖。
1988年4月,居住在海南岛的黎族、苗族随海南建省划归海南省管辖。
至此,世居广东的少数民族有壮族、瑶族、畲族、回族、满族5个。
2000年,5个少数民族人口分别为18、15、3.5、1.5、0.8万人。
全省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了民族自治区域,有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乳源瑶族自治县。
同时还建立了怀集县下帅壮族瑶族乡、连州市三水瑶族乡、瑶安瑶族乡、阳山县称架瑶族乡、始兴县深渡水瑶族乡、龙门县蓝田瑶族乡、东源县漳溪畲族乡。
广东少数民族——壮族壮族是岭南古老的民族之一。
壮族的先民属于古代百越族群,与西瓯、骆越有血缘递承关系。
历史上有过不同的他称,如僮、撞,或俚、乌浒、峒民、僚、俍等。
壮族也有各种不同的自称,如布越、布依、布土、布侬、布偏等。
建国后统称为僮族。
1965年改称为壮族。
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傣语支。
肇庆市志
肇庆市志(县级)第一章民族第一节汉族一、土人、客家人中唐以前,本地土著居民被称为“夷俚”,“夷僚”。
晚唐时,土著居民多籍没为豪强地主控制下的“洞丁”。
见于许浑《岁暮自广江至新兴,往复中题峡山寺四首》诗中自注(见《文学遗产章》)。
宋淳化年间(公元990~994年),端州知州冯拯推行“括丁法”,把“洞丁”变为朝廷户籍下的丁口。
“土人”一词,见于北宋神宗时魏泰《端溪砚》一文,亦见于南宋嘉熙三年(1239年)祝穆《方舆胜览·卷三十四广东路·肇庆府·山川》条下《石室山》注文。
南宋以后,中原汉人大量经南雄珠矶巷迁居肇庆,强化了肇庆土人中的中原汉族文化成分(详见《姓氏章》)。
清咸丰四年(1854年)至同治十年(1871年),肇庆红巾军起兵,有瑶民与客家人组成的以李天参为首的武装队伍占据高要南部,与“土人”组织的地方团练对抗,被称为“土客之争”。
咸丰十一年十月,清政府设“剿瑶局”于肇城忠勇路,镇压瑶民。
同年冬,李天参到潮州、惠州等地请有客家人参加的红巾军到高要支援。
同治四年春,复有客家人组成的黄翊泰大同军支援瑶民武装,转战高要县南部,同年冬失败。
清肇罗道王澍强迫遣散瑶民,将瑶民田地卖给汉人。
李汉魂主编的《广东年鉴》,已记载民国年间高要早无瑶族人。
此后小湘榄坑山、羚羊峡龙门山及肇城北岭一带便居住有客家人。
本市东郊黄岗镇东冈管理区大塘面杨、赖、莫、区;大路田黄、刘;金鸡黄、余;水基金、蔡、余;马头岗余诸姓客家人,多系从九坑河三洋山于清末民初迁来。
坎脚钟、郭;鸡寮彭、罗、廖、钟诸姓客家人,多系建国后从羚羊峡龙门山迁来。
据云,居龙门山之前,系广宁排沙区石贤塘人。
而马头岗彭姓客家人,系民初从四会石狗迁来;马头岗郑姓客家人,系清末从四会江谷辗转经石牛头、黄沙田迁来;马头岗潘姓客家人,系清末从紫金辗转经水南迁来。
大塘面与金鸡朱姓客家人,系民国初年从榄坑山(原系瑶山)迁来。
本市西郊睦岗镇兰龙管理区有五条客家村130户669人。
你知道明清广东十府指的是哪些地方吗
你知道明清广东十府指的是哪些地方吗
上六府广州府、惠州府、潮州府、南雄府、韶州府、肇庆府,
下四府高州府、雷州府、廉州府、琼州府,和罗定一州。
统称广东十府一州
清代广东行政区划下设道、府、直隶州、直隶厅、县等,道主要是军事区划,府、直隶州、直隶厅等是行政区划。
从东往西有惠潮嘉道、南韶连道、广肇罗道、高廉雷道、海南道。
惠潮嘉道辖惠州府、潮州府、嘉应直隶州;南韶连道辖南雄府直隶州、韶州府、连州直隶州、连山直隶厅;广肇罗道辖广州府、肇庆府、罗定直隶州、阳江直隶州、赤溪直隶厅、佛冈直隶厅;高廉罗道辖高州府、廉州府、雷州府、钦州直隶州;海南道辖琼州府、崖州直隶州。
所谓直隶州、直隶厅只是名义上直隶于省,实际上仍受府的节制和管辖,类似于现在的县级市,名义上县级市是省直辖的县级行政单位,但实际上属于地级市代管。
清代嘉应直隶州受惠州府节制;连州直隶州、连山直隶厅受韶州府节制;佛冈直隶厅、赤溪直隶厅受广州府节制;罗定直隶州、阳江直隶州受肇庆府节制;钦州直隶州受廉州府节制;崖州直隶州受琼州府节制;高州府、雷州府、潮州府没有下辖的直隶州或直隶厅。
值得注意的是南雄府直隶州,它是继承明代广东十个府之一,虽然在清代被降为直隶州,但其地位仍然高于一般的直隶州。
你们可以看到在当时的行政区划中,惠潮嘉道、广肇罗道、高廉雷道等等,都是以所在政区地位高低来命名的,比如在惠潮嘉道,惠州是第一位的,潮州是第二位的,嘉应直隶州地位最低。
而在南韶连道,排在第一位的是南雄府直隶州!南雄府直隶州因为地域相对较小,所以名义上被降为直隶州,但其地位却仍在南韶连道首位!所谓“广东十府”的第十个府是指南韶连道的南雄府(直隶州),不是惠潮嘉道的嘉应直隶州。
清朝广东行政区划
清朝广东行政区划篇一:《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二十——广东省《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二十广东省何宗海广东省是中国南部沿海省份之一。
宋代置广南东路,广东即广南东路的简称。
地处粤江流域东部,别称粤。
春秋时为北粤地。
秦统一后,设桂林、象、南海3郡。
汉武帝元鼎6年(前111年),平定南越后,置南海、苍梧、郁林、和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9郡。
晋代为广、荆、湘、交等州。
三国时属吴国;景帝永安7年(264年),析南海、苍梧、郁林、高梁4郡另置广州,州治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广州由此得名;时今广东省境除广州辖下的4郡外,还包括荆州始兴郡和海南岛。
西晋时,境内腹地属广州,粤北属荆州,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属交州。
东晋时由于北方战乱,士族流民大量涌入,有多郡县侨置;以广州为例,刘宋时广州辖区增至18郡,其中绥宁、熙安两县由番禺、增城析出。
隋朝初年,设广州、循州(在今广东省惠州市)两个总管府,统领诸州,境内分属10郡、74县。
唐初岭南45州分属广州、桂州、容州、邕州、安南5个都督府;高宗永徽6年(655年)以后,5府皆隶属广州,长官称为5府(管)经略使,由广州刺史兼任;肃宗至德6年(756年),升5府经略使为岭南节度使;懿宗咸通3年(862年),岭南道划分为东、西2道,东道治广州。
五代时期,南汉升广州为兴王府,增置1府4州,后期,全境共辖60州、214县。
宋太宗至道3年(997年),广南路分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东路治所在广州,西路治所在桂州(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广东大部分属广南东路。
元代属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境内分为广东道和海北海南道。
广东道道治广州,海北海南道道治雷州(在今广东省雷州市)。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置广东等处行中书省,9年(1376年),改广东承宣布政使司,治所在广州;将海北海南道改隶广东,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均归广东统辖。
清初承明制,将明时的布政使司改称为广东省;设总督管辖广东、广西两省,称两广总督,初驻高要(在今广东省肇庆市),高宗乾隆11年(1746年)移治广州。
清朝少数民族
清朝少数民族清代时中国境内有众多民族,汉族仍是中国最大的民族。
满族是少数民族,但在当时是占有统治地位的民族。
此外,还有不少的少数民族,在历史上起着各种不同的作用。
其中有蒙古族、藏族、彝族、回族、维吾尔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等。
第一节蒙古族蒙古并入清朝漠南蒙古东起今吉林、西至贺兰山,南接长城,北临大漠。
后金以封官晋爵、保留特权、厚赐联姻等,积极笼络漠南蒙古各部首领,并利用各部封建主与明朝支持的察哈尔部长林丹汗的矛盾,诱使他们归向自己一边。
明崇祯七年(1634),林丹汗为后金所败,西行,死于大草滩,漠南蒙古遂尽归向后金。
崇祯九年(1636)漠南蒙古十六部四十九个封建主聚会盛京(今辽宁沈阳),尊皇太极为博克达·彻辰汗,奉戴为共主,后金改国号为清。
与此同时,漠北喀尔喀蒙古三汗也各自与清通好入贡,保持和好关系。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乘喀尔喀内乱,攻袭喀尔喀各部,败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掠车臣汗及札萨克图汗牧地,喀尔喀蒙古封建主遂率众南下投清。
康熙三十年(1691)举行多伦诺尔会盟,封赏喀尔喀诸王公,并设旗编佐,自此,喀尔喀蒙古亦辖属于清帝。
雍正三年(1725),分土谢图汗部西境置三音诺颜部,遂形成四部。
厄鲁特蒙古四部并入清朝是在不同时期和情况下,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的。
和硕特部原居今乌鲁木齐一带,十七世纪上半叶,在首领固始汗率领下进据青海、西藏地区,与清保持和好通贡关系,顺治十年(1653)固实汗被清封为遵义行义敏慧固始汗。
康熙三十六年(1697)固始汗之子达什巴图尔接受清朝招抚,使青海和硕特蒙古併入清朝。
准噶尔部在其首领噶尔丹统治时期,兼并周围各部,势力强盛。
康熙二十七年(1688)侵扰喀尔喀,二十九年进犯漠南乌珠穆沁境,被清军败于乌兰布通,三十五年再为清军败于昭莫多。
噶尔丹之侄策妄阿拉布坦乘机自立为汗,并向清纳款通好,噶尔丹腹背受敌,次年服毒自杀。
雍正五年(1727)策妄之子噶尔丹策零继位后,屡扰清境,并于雍正九年大败清军于和通淖尔,次年为清军败于额尔德尼昭,后始罢兵议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 2卷 第 4 期
2 1 年 7月 01
肇 庆 学 院 学 报
J OURNAL OF Z AOQI H NG UNI E T V RS Y I
史稿 ・ 地理志》 】 【 记载 , 广东 省领府九 : 广州 、 庆、 肇
韶 州 、 州 、 州 、 州 、 州 、 州 、 州 ; 隶 州 惠 潮 高 雷 廉 琼 直
七: 罗定 、 雄 、 、 应 、 江 、 、 ; 隶 厅 三 : 南 连 嘉 阳 钦 崖 直 佛 冈 、 溪 、 山 。学 界 对 广 东 地 区少 数 民族 的研 赤 连
东 北 部 , 于 罗 浮 山 脉 与 九 连 山脉 之 间 。至 清 代 处 前期 , 已有 少 量 的岑 人 从 惠 州 府 博 罗 县 罗 浮 山 山 区 西 迁 进 入 与 其 所 接 壤 的 增 城 山 区 居 住 。 乾 隆
成 。清 代 广 东 地 区 所 辖 范 围 指 的 是 现 时 广 东 省 、 海 南 省 的全 部 辖 区 和 广 西 省 的部 分 地 区 。据 《 清
回 、 、 等 迁 入 民族 。 各 兄 弟 民 族 在 这 片 热 土 上 繁 衍 生 息 , 互 融 合 , 同推 进 了岭 南 地 区 的 繁 荣 , 时 也 为 这 满 京 相 共 同
个 多 民族 国 家 的 形 成 与 发 展 做 出 了重 要 的 贡 献 。
关 键 词 : 代 ; 广 东地 区 ; 少数 民族 ; 分 布 清 中 图 分 类 号 : 8 .(6 ) K20 12 5 文 献 标 志码 : A 文 章 编 4 5 2 1 )4 02 — 5
《 增城 县志 ・ 蛋 》 “ 徭 :抚徭 ① 官所辖共九 奉 , 其瓦窑
坑、 坑 、 西 白沙 坑 、 梁 坑 、 坑 、 水 六 率 俱 在 博 鱼 长 下
罗境 内 ;惟 三 岑 插 居 增 邑 金 牛 都 深 山 中 日 冈墩 , 日犁 木 坪 , 日缨 豁 ” 。 州 北 部 主 要 是 清 远 、 化 【 广 引 从 两 县 , 石 山 脉 、 云 山脉 两 山 脉 分 别 穿 越 其 境 , 滑 青 瑶 族 基 本 上 居 于 此 处 的 山 区地 带 ; 南 部 的 为珠 而 三角平原 , 人分 布较少 。阮元《 东通志》 “ 瑶 广 : 广 州 府 清 远 县 徭 山 一 百 有 六 ,从 化 县 徭 山三 十 五 ,
新 会 县徭 山一 ”4 【。 】
究 予 以 高度 关 注 , 述 颇 丰 。其 中 , 及 民族 分 布 著 涉 与迁 徙 问 题 之 研 究 可 概 述 为 两 大 方 面 : 是 宏 观 一 方 面 , 陈 伟 明 《 代 岭 南 少 数 民 族 的 人 口 分 如 元 布》 王双怀《 、 明代 华 南 少 数 民族 的 地 理 分 布 》 ; 等 二是微 观方面 , 王彬 、 如 朱 《 清 时 期 广 东 回 族 明 来 源 与 分 布 》 李 默 《 代 广 东 瑶 族 的分 布 》 冼 剑 、 明 、 民、 丽娃 《 清 时期广 东瑶 族锐 减 与迁 徙》 。 王 明 等 不 过 , 些 研 究 大 多 论 述 的 是 清 代 以前 的 相 关 问 这 题 , 或 有 若 干 以 明 清 时 期 为 研 究 对 象 , 也 只 间 但
是 就 某 单 个 民族 的 分 布 情 况 进 行 论 述 。 因 此 , 从
肇 庆府 ( 治今 肇庆市 )肇 庆府 地处于西 江中 :
游 , 广 西 接 壤 , 且 境 内 有 云 开 大 山 和 云 雾 山 与 并 两 大 山 脉 , 区 与 丘 陵 纵 横 交 错 , 人 散 居 于 其 山 瑶 间 。 阮 元 《 东 通 志 》 “ 庆 府 高 要 县 徭 山九 ; 广 :肇 四
会 县 徭 山 五 十 有 八 ; 兴 县 徭 山 五 十 有 四 ; 春 新 阳
收稿 日期 :0 1 0 - 1 2 1- 4 2 ;修改 日期 :0 1 0 - 4 2 1- 6 2 作者简介 : 杨慧 贤(9 6 , 广 东潮 州人 , 18 一) 男, 暨南大学文 学院硕士研究生。
Vo .2, N o. 13 4
J l 2 1 uy 0 1
清代广 东地 区少数 民族分布 述 略
杨 慧 贤
( 暨南大学 文学院 ,广东 广州 50 3 ) 16 0
摘 要 : 代 广 东 地 区 是 我 国 少数 民 族 主 要 的 聚 居 地 之 一 , 们 既 包括 壮 、 、 、 、 等 土 著 民 族 , 有 清 它 瑶 黎 畲 苗 也
宏 观 上 全 面 概 述 广 东 地 区 少 数 民 族 分 布 问 题 不
失 为 有 益 之 举 。 本 文 试 图在 前 人 研 究 的 基 础 上 ,
结 合 相 关 的 正 史 、 志 、 集 及 文 人 笔 记 等 材 料 方 文 广 东 地 区 为 百 越 民 族 旧 地 , 来 是 我 国 少 数 素 民族 的 主 要 聚 居 区域 。 史 书 日 : 南 蛮 杂 类 , 华 “ 与 人错居 , 日蛋 , 日攘 , 日俚 , 僚 , 龟 , 无 君 长 , 日 日 俱 随 山洞而 居 , 先所 谓 百越 也 。其 断发文 身 , 古 好 相 攻 讨 , 以 微 弱 , 于 中 国 , 之 齐 人 , 复 详 浸 属 同 不
载 ””。经 过 了几 千 年 的 民族 融 合 与 变迁 , 了 清 【 到 代 ,该 区域 的 民 族 结 构 与 分 布 格 局 基 本 上 已形 广 州 府 ( 今 广 州 市 ) 增 城 县 位 于 广 州 府 的 治 :
对 清 代 广 东 地 区 少 数 民 族 的 分 布 情 况 做 初 步 探 讨 , 析 个 中特 点 。 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