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简介

合集下载

孟子的资料《孟子》介绍

孟子的资料《孟子》介绍

孟子的资料《孟子》介绍孟子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省邹县东南)人,有人认为邹国是鲁国的附属国,也有人说孟子是鲁国人。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

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攻击杨朱、墨翟。

孟子相传为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

父名激,母邹氏。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继承孔子的思想,被尊称为亚圣。

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就学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

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

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生平阅历孟子像(20张)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年)大约百年左右。

孟子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但魏、晋之后却传出子车、子居、子舆等多个不同的字号,字号可能是后人的附会而未必可信。

孟子本为“鲁国三桓”之后,父名激,母仉氏。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因而从鲁国迁居邹国。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

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不敢去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韩诗外传》载有孟母“断织”等故事,《列女传》载有孟母“三迁”和“去齐”等故事。

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

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

有一种说法是,孟子在十五、六岁时到达鲁国后拜入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下,但根据史书考证发现孟子出生时子思已逝世三十载。

所以还是如《史记》中所记载的受业于子思的门人的说法比较可信。

孟子简介

孟子简介

孟子介绍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现山
东省邹城市)人,有人认为邹国是鲁国的附
属国,也有人说孟子是鲁国人。

战国时期伟
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儒家的主要
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

在政治
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
反对杨朱、墨翟。

孟子相传为鲁国贵族孟孙
氏的后裔。

父名激,母邹氏。

孟子继承并发
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其弟
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
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
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

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追随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

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

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孟子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孟子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思,战国时期中国的一位伟大哲学家和教育家,被誉为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的哲学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上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并成为儒家学派的基石。

本文将对孟子的生平事迹、思想观点和影响进行介绍。

一、生平事迹孟子出生于鲁国(今山东省东部),流传下来的记载有限,但他的学识卓越和影响力不可忽视。

据记载,孟子年轻时广泛游历各国,积极寻求各种思想理论的真理,并与许多学者和政治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他的远见和学术贡献在当时很受尊重。

二、孟子的思想观点1. 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具备了与生俱来的良善品质。

他坚信,只要人们遵循道义,并努力培养自己的品德,就能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2. 天命论:孟子主张“天命”,即相信个人的存在和发展是上天所赐予的责任和使命。

他提倡人们要正视自己所在的社会角色,并以此为基础追求个人的完善和大义。

3. 仁义道德:孟子强调人们应该按照仁义道德行事,以推动社会秩序的建立和维持。

他认为仁义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基础,是个人和社会互动的核心价值观。

4. 君子修养:孟子强调君子修养的重要性,他认为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准则,并以身作则,影响他人成为善良和正直的人。

5. 民主思想:孟子提倡民主思想,主张君主要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顺应人民的期望和需求,从而实现和谐统治。

三、孟子的影响孟子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的思想被广泛应用于政治、教育、伦理和社会体系等各个领域。

他的理念和原则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一部分,对后代儒家学者和其他思想家的发展和演变起到重要的启示作用。

孟子的教育观念也对中国的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倡导培养并尊重每个人的天赋和人性,重视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的作用。

他提出“百孔九窍”的理论,强调教育要全面培养学生的智力、情感和品德,注重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孟子》简介及译文

《孟子》简介及译文

• 3、理想人格
• 孟子进一步发挥儒家追求理想人格的思想, 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告子下》),并 特别推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 能屈”的“大丈夫”精神(《滕文公下》)。 其理想人格的思想基础就是为了“义”敢于牺 牲,“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 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告子上》)。

孟子说:“如果有人对王说:‘我的力气 举得起三万斤,但却举不起一根羽毛;我的眼 睛看得见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的毛尖,却看不 见车上装的柴。’大王会相信这样的话吗?” (明,视力。察,看清楚。秋毫,秋天鸟兽身 上新长出的毛,细而末锐)
齐宣王说:“我不相信。”


(孟子)说:“现在大王的恩德施加到动 物身上,但却没有惠及百姓,为何独独这样呢? 看来因为不用力,所以连一根羽毛也举不起;
• 牲畜等。恒心,长久不变的心。特指不因贫困 而改变的向善之心。放辟邪侈,泛指一切不守 统治者规矩的行为。放,放纵。“侈”与“放 ”同义,过度。辟通“僻”,行为不正派。“ 邪”与“辟”同义。及,等到。从,跟着。罔 民,促使民陷于罪。仰、俯,含有地位高低之 意,父母地位高于妻子儿女。驱,驱使、督促 。之,到… …去。)
• 因为不用心去看,所以一车柴都看不见;因为 不肯施以恩恤,所以老百姓得不到安抚。所以 大王不能一统天下,是因为不愿意做,而不是 不能做。” • • 齐宣王问:“不愿意做和不能做的具体表 现怎样区分?” 孟子回答说:“如果要用胳膊夹着泰山跳 过渤海,告诉别人,‘我办不到。’这就是真 的办不到。而如果为长辈按摩肢体,却告诉别 人说,‘我做不了。’那就是不愿意做了,而 不是不能做。所以大王不能一统天下,
• “现在大王规定老百姓的产业,既不足以 赡养父母,又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就算一辈子 都遇到丰年,也填不饱肚子;假使遇到歉收年

孟子10个简短小故事

孟子10个简短小故事

孟子10个简短小故事摘要:一、孟子简介二、故事1:孟子与梁惠王论政三、故事2:孟子劝齐宣王行仁政四、故事3:孟子论孝道五、故事4:孟子谈交友六、故事5:孟子论养生七、故事6:孟子与匡章辩仁义八、故事7:孟子见赵武灵王九、故事8:孟子论教育十、故事9:孟子与淳于髡对话十一、故事10:孟子论君子之道正文:一、孟子简介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主张仁政,提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治国理念,主张君臣共治,倡导道德修养。

他的学说被称为“孟子之道”,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故事1:孟子与梁惠王论政孟子见梁惠王,王问:“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回答:“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孟子主张治国应以仁义为本,而非仅仅追求利益。

三、故事2:孟子劝齐宣王行仁政孟子见齐宣王,王问:“吾欲用兵,何如?”孟子回答:“王何必用兵?亦宜务仁义而已矣。

”孟子劝告齐宣王不要征战,而是实行仁政,使国家富强。

四、故事3:孟子论孝道孟子认为孝道是天理人伦之至,强调子女应尊敬父母、关心父母,父母亦应关爱子女,实现家庭和谐。

五、故事4:孟子谈交友孟子提倡交正直、诚信、有德行之人,认为交朋友应看重对方的品质,而非仅仅追求地位、财富等外在因素。

六、故事5:孟子论养生孟子主张养生首先要养心,提倡内心平和、清静,同时要注意饮食、锻炼等生活方面的调养。

七、故事6:孟子与匡章辩仁义孟子与匡章辩论仁义,匡章认为仁义不利国家富强,孟子则反驳说,仁义是国家富强的基石。

八、故事7:孟子见赵武灵王孟子见赵武灵王,王问:“吾国何时可兴?”孟子回答:“王欲兴国,宜先修身;身修,国家自治。

”强调君主自身的道德修养对国家兴衰的重要性。

九、故事8:孟子论教育孟子主张教育应以道德教育为核心,强调尊敬师长、忠诚国家、孝顺父母等品质的培养。

十、故事9:孟子与淳于髡对话孟子与淳于髡辩论孝道,淳于髡认为孝道在于听从父母,孟子则反驳说,孝道应建立在理性基础上,而非盲目顺从。

孟子全文注释译文

孟子全文注释译文

孟子全文注释译文孟子全文注释译文《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下面小编收集了有关孟子全文注释译文,供大家参考。

《孟子》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皱国(今山东皱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

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已很少,《韩诗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等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

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

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

无论是受业于子思也罢,孟子的学说都受到了子思的影响。

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

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

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今天我们所见的《孟子》七篇,每篇分为上下,约三万五千字,一共二百六十章。

但《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比现存的《孟子》多出四篇。

赵岐在为《孟子》作注时,对十一篇进行了鉴别,认为七篇为真,七篇以外的四篇为伪篇。

东汉以后,这几篇便相继亡佚了。

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

所以,尽管《汉书.文艺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

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

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

孟子简介

孟子简介

孟子简介孟子(约公元前年~约公元前年),名轲,字子舆,邹国(现山东省邹城市)人,有人认为邹国是鲁国的附属国,也有人说孟子是鲁国人。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

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

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

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

但是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

作品简介《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

《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篇目有:(一)《梁惠王》上、下,(二)《公孙丑》上、下,(三)《滕文公》上、下,(四)《离娄》上、下,(五)《万章》上、下,(六)《告子》上、下,(七)《尽心》上、下。

《孟子》一书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作家传户诵的书。

就像今天的教科书一样。

《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这部书的理论,不但纯粹宏博,文章也极雄健优美。

孟子的详细资料0873

孟子的详细资料0873

孟子Meng.zi名:轲字:子舆籍贯: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生卒:前385年-前304年【孟子概述】【名人简介】孟子生卒年(约前372-前289),名轲。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称为“亚圣”。

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门人。

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道。

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7篇。

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

《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笔带锋芒,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增强说服力,是先秦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经典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名言解说】淫:乱。

移:改变。

屈:屈服。

富贵不能乱我本心,贫贱不能改我志向,威武不能变我气节。

要成为一个真正的豪杰,这三者必不可少。

孟子,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著有《孟子》一书。

有《孟子》七篇传世,为儒家经典之一。

性善论是孟子学说理论的出发点,其主要主张有“仁政”、“王道”理论。

司马迁认为《孟子》为孟轲自撰,“孟轲所如不合,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见《史记·孟荀列传》)。

但也有观点认为,从书中用语来看,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孟子》共七篇,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来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到邹国。

三岁丧父,孟母将其抚养成人,孟母教子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等教子故事,成为千古美谈,《三字经》里有“昔孟母,择邻处”之说。

孟子简介

孟子简介

孟子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或子居,鲁国邹(今山东邹县)人。

关于孟子的生卒年月有两种说法:一、认为孟子生于周安王十七年(公元前385年),卒于周赧王十一年(公元前304年);二、认为孟子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来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到邹国。

三岁丧父,孟母将其抚养成人,孟母教子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等教子故事,成为千古美谈。

孟子师承子思,但推崇孔子,认为“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孟子周游齐、晋、宋、薛、鲁、滕、梁列国,游说他的“仁政”和“王道”思想。

但由于当时诸侯各国忙于战争,几乎没有人采纳他的治国思想。

孟子是中国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但他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

自韩愈的《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的地位才逐渐提升。

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为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之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

南宋朱熹将其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

1.孟子是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关于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大都保存在《》里。

2.根据文中的划线句,请简要复述关于孟子的一个故事。

孟子简介(共32张PPT)

孟子简介(共32张PPT)

养民 教民
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
重点字词
食人食:前“食”,动词,吃 后“食”,名词,食 物 检:约束 莩:pi ǎo ,饿死的人 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罪,动词,归罪
狗彘食人食
涂有饿莩
非我也,岁也

误 正确 王无罪岁

度 态度
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正确态度
小结:
课文中阐述的是“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的 道理,强调:以民为本、实行仁政是统一天下的 根本保证。孟子认为,国君如能实行仁政,减税 宽刑,不滥杀无辜,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 以使天下归心。这就是说,真正能够爱人民的人 ,他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五十步笑百步
返回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 yè)兵
(2)涂( tú,同“途)” 有饿莩 (
p)iǎo

(3) 鸡豚( tún)狗彘( zhì)之畜( x)ù
(4) 数( )罟( cù
)不入wū( gǔ
派遣征发
打开 花开 发射
一词多义练习
返回
通假字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 〖颁〗通“斑”
(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涂〗通“途”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通“敛”
(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
返回
名词活用作动词
(1)填然鼓之
〖鼓〗打鼓
(2)七十者衣帛食肉
〖衣〗穿
(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 有也
〖王〗称王
例题5
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

关于孟子的简介资料

关于孟子的简介资料

关于孟子的简介资料孟子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城(今山东邹城市)人。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辑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孟子人物生平早年受教孟子的出生之时距孔子之死(公元前479年)大约百年左右,活动年代约在公元前372年至前289年。

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

孟孙氏衰微后,有一支从鲁迁居到邹,就是孟子的祖先。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他的老师孟子没有讲他的姓名,却是说:“予未得为孔子徒也,子私淑诸人也。

”其受业于何人,自汉代以来颇有争议,一是认为师从子思,一是师从子上,一是师从子思之门人。

朱熹云:“私,犹窃也。

淑,善也。

李氏以为方言是也。

人,谓子思之徒也。

”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记载,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

而且根据《史记·孔子世家》,子思的父亲孔鲤(孔子的儿子)生卒年,鲁缪公的在位时间进行推算,孟子受业于子思是难以成立的。

由此看来,孟子师从子思之门人较为妥贴。

关于孟子的父亲更加缺乏资料,赵岐在《孟子题辞》中认为孟子“宿丧其父,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孟子幼年和孔子一样,在母亲的教育下成长,孟母教子的故事,史书上记载颇多,孟母的言传身教对孟子成为“亚圣”具有巨大的作用。

孟子对孔子备极尊崇,他在《公孙丑上》说:“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孟子曾经游历齐、宋、滕、魏、鲁等国,前后有二十多年。

他游历列国的具体时间,已说不十分准确,只能依据《孟子》一书的记载,说明大体上的时间和情况。

《孟子》三章 知识点

《孟子》三章 知识点

《孟子》三章知识点一、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 (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尊称孟子为“亚圣”。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他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

二、故事背景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期。

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面对这样一种社会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主张。

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指出“民贵君轻”,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

同时他反对诸侯互相攻伐,以武力相兼并,提出“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的观点。

他极力主张“行仁政”,恢复井田制,省刑薄赋,确保“黎民不饥不寒”。

三、理解词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注释】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环(huán):包围。

之:代这座城而:连词表转折。

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而:连词表递进。

天时:指有利于攻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是:这。

也:表判断语气,“是”。

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

非:不是。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坚利:坚固精良。

利:精良。

米粟(sù):粮食。

多:充足。

委:抛弃。

而:然后去:离开。

之:代词,代“城”。

是:代词,这故:所以。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以:凭借。

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

封,划定。

封疆:疆界、边境。

固:使巩固。

国:国防。

山溪:山河。

险:险要的地理环境。

威:威服。

以:凭借,依靠之意。

兵革:本意是“兵器和铠甲”,比喻“武力、军事”。

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

孟子简介

孟子简介

始作俑者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 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 吗?”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 同?” 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 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 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 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 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 俑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 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 死呢?”
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 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 劣风气的创始人。
五十步笑百步
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 攻。 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孟子看了, 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 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梁惠王对孟 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 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 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厮杀结果,打败 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假如一个兵士跑 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 生怕死’。” 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 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 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成语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又以“五十步 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四)游说诸侯阶段 孟子办学,虽然弟子盈门,能够宣扬 儒家学说,并由他发展了“仁政”思想, 但是影响力度较小,收效不大。要想做到 卓有成效的“宣道救世”,必须要说服那 些握有实权的国君们,特别是那些好战的 国君们,实行“仁政”也要靠他们,因此 孟子产生了周游列国的想法。 周游列国,既可直接向国君们宣讲儒 家学说和“仁政”思想,为自己的“仁政” 思想,找到一个“试验基地”,又可以带 着弟子们游说讲学,让弟子们直接接触社 会,直接向社会学习,以便迅速增长才干, 这是一举多得的大好事,孟子决心做下去。

孟子生平简介

孟子生平简介
孟子生平简介
▪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中国 古代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著名儒家代 表人物之一。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将其与 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邹人 (今山东邹城东南)。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伋 (子思)的门人。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 宣传先王之道。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 作《孟子》7篇。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 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坚持以 “人”为本,现将此学说称为“孔孟之道”,他 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
▪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恤别人的心情。先王因 为有怜恤别人的心情,这就有怜恤别人的政治了。 凭着怜恤别人的心情来实施怜恤别人的政治,治 理天下可以像转运小物件于手掌上一样的容易。 我所以说每人都有怜恤别人的心情的,道理就在 于:譬如现在有人突然地看到一个小孩要跌到井 里去了,任何人都会有惊骇同情的心情。这种心 情的产生,不是为着要来和这小孩的爹娘攀结交 情,不是为着要在乡里朋友中间博取名誉,也不 是厌恶那小孩的哭声才如此的。从这里看来,一 个人,如果没有同情之心,简直不是个人;如果 没有羞耻之心,简直不是个人;如果没有推让之 心,简直不是个人;如果没有是非之心,简直不 是个人。
8)仁者无敌。 【译文】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孟子论辩的原因
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圣王不 作,诸侯放恣(zi),处士横议,杨朱、墨 翟之言盈天下……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 距诐(bi)行(偏激的行为),放淫辞, 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有恒产者有恒心
▪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 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 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曰:「有复於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 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 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今恩足以 及禽兽,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 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 也。非不能也。」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 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 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 『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 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 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於掌。

孟子简介

孟子简介

孟子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战国中期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县东南部人),距离孔子的故
乡曲阜不远。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
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
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
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

而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儒家经典著作——《孟子》
“四书”之一。

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一说孟子弟子、再传弟子的记录。

另一说为孟子自著,最早见于
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

《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

总字
数三万五千余字,286章。

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
本《孟子外书》系名姚士粦伪作)。

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
各项活动,及政治、教育、哲学、论理等学说和思想。

孟子

孟子
孟子:名轲, 战国时期著名 走进名人 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 “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 国中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 十分痛苦。主张行“仁政”以统一 天下,他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 的主张,宣扬“仁政”、“王道”。 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 说。 《孟子》一书, 现存七篇,是 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2、文中讲述了“人和”的重要性,你作为新时代 的中学生获得了哪些启发呢?
①孟子的这一主张,强调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反映了孟
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特定阶段中的远见卓识。
②战争胜负取决于战争的性质和人心向背. “威天下”不能靠“天
时”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论只能适用于科学不发 达的古代社会。
③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要想打胜仗,就必须有最先进的武器,
3、划出文中的排比句,说说其作用。
(从反面推论,指出“城民”“固国”“威天 下”应当依靠“人和”,有很强的说服力)
4、在此基础上,作者得出什么结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人和”的实质是什么? 6、下文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总结全文, 7、本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深化论点) (对比论证)
思考:这段摆出了什么论据?有 何作用?
论据:围攻一座小城但不能取胜。 论证了中心论点的前半部分内容: “天时不如地利” ,强调了“地利” 重要性。
阅读第三段思考讨论
解释加线词语 (城墙) (护城河) 非不深也, 城 非不高也,池 兵革 (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甲衣) (坚韧) (锐利) 非不坚 利 也, (放弃) 米粟非不多也,委 而去(离开) 之(所守之城) (这) ,是 地利不如人和也。

孟子是什么家的代表人物

孟子是什么家的代表人物

孟子是什么家的代表人物孟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后人称其为“亚圣”。

那么孟子是什么家的代表人物?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孟子是什么家的代表人物,希望对你有帮助!孟子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

是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散文家,是儒家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孟子是孔子的孙子孔伋的再传弟子,他早年丧父,与母亲仉氏相依为命。

因为他和孔子都是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所以后人把孟子和孔子并称为“孔孟”,又因他出自孔伋学派,所以把他和孔伋并称为“思孟学派”。

孟子在政治上主张推行仁政,他和孔子一样,周游列国,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在学说上,他反对墨子和道家,推崇孔子。

但最终他的政治思想并没有被当时列国的君王采纳,他们认为他的思想“迂远而阔于事情”。

在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念和政治抱负后,孟子回到家乡,著书立说,为《诗》、《书》编序,并著《孟子》七篇。

据考证,孟子生于周烈王四年,在周赧王二十六年去世,根据《列女传》等书记载,孟子授业于孔子之孙孔伋。

但实际上,孟子出生时,孔伋已经去世三十多年,所以他不可能是直接受业于孔伋,极有可能是孔伋的门人所授。

但无论怎样,孟子一生受孔伋学派的思想影响很深。

孟子的著作《孟子》是四书五经之一,也是这些儒家学派的经典书籍中部头最大的一部,约有三万五千余字。

《孟子》一书现存共七篇十四卷,对后世影响极深,甚至是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必考内容之一。

孟子最后是怎么死的一代儒学大家,被尊称为“亚圣”的孟子是怎么死的呢,今天的人们已经无从知晓,毕竟这已经是两千多年前的事了,那时的历史资料极其有限,用竹简记录历史相当费力,所以文化的传承也很有限,很多重要的历史大事和历史人物也只是留下名字,不过是寥寥数笔简单记录。

而孟子在当时既不是一国的国君,也不是主要的显贵大臣,只是一个有些名声的文人学者,当时称为士子,史书只是记载了他的学说,连他的具体出身年月都没有详细记载,更别说是记录他是怎么去世的,后人只能通过想象来还原他的生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名柯(约前372年—约前289年),战国时期邹国人,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与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是鲁三桓孟孙氏之后,幼年丧父,孟母在对孟子的教育上倾注了很多心血,留下了“孟母三迁”、“断织劝学”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对孟子今后的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

孟母三迁后居于学宫旁,使少年孟子对周朝礼制产生了兴趣,后师从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治儒术之道,学六艺,终成大儒之名。

在四十岁左右,面对战国中后期诸侯争战造成的乱局,孟子以舍我其谁的气概走上了平治天下、游说诸侯之路,一生游历邹、任、齐、宋、滕、魏诸国。

但在孟子所身处的时代,各个诸侯国都在谋求如何在频仍的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大都重用法家与兵家的谋士,重战而轻民。

孟子所宣扬他的仁政学说与王道思想被各国国君认为是在空谈大道理而缺乏实效,使他虽备受优待却不被重用。

在六十岁左右,孟子终于失望地离开齐国不再出仕,回到家乡邹国教授弟子,并与弟子万章等人编定《孟子》七篇。

《孟子》一书记载了孟子的游说活动、孟子与其他学者的辩论、孟子与弟子的对话以及孟子语录,包含了孟子的性善论、工夫论、义利之辨、民本、仁政、王道等思想,共三万四千六百八十五字。

《孟子》一书成书于战国时期,但在汉唐时期儒学以经学为主流,被视为子书的《孟子》未得到足够重视。

直到唐宋时期儒学转向性命义理,《孟子》得韩愈、程颢、程颐之表彰大行于世,并于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列入科举科目,后又经朱熹
作注后成为四书之一,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后期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