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简介 (2)

合集下载

《孟子二章》之富贵不能淫

《孟子二章》之富贵不能淫

固守,坚持
实现
遵循
原则
使…改变
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使…惑乱、迷惑
使…屈服 主谓之间,无实义
词语归类掌握
5
6
读出层次
1、文中写了几个人的语言?
2、读景春的话,你读懂了什么?
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 理由是: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是: 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人
纵横家,是谋圣鬼谷子创立的学术流派。 创始人鬼谷子,杰出代表人物有:苏代、 姚贾,苏秦,张仪,公孙衍。
或合众弱以攻一强,此为纵;或事一强以攻诸 弱,此为横.前者主要以连为主,故可知如何能用 外交手段联合团结,是为阳谋多阴谋少;后者主 要以破为主,故可知如何利用矛盾和利益制造裂 痕,是为阴谋多而阳谋少.此为战略思想,是行辩 术成大事的基础.若此不查则必游说而不成.对纵 横谋士的要求:知大局,善揣摩,通辩辞,会机变, 全智勇,长谋略,能决断.
拓展提升
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 请举例说明。
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 兰。
议一议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 屈”的现实意义。
这句话出自《孟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
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
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 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 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 ∥ 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 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 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 ∥ 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 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 ∥ 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 夫。”

八年语文上古诗词赏析--《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八年语文上古诗词赏析--《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作者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汉族,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氏。

孟子是中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称“孔孟”。

代表作《鱼我所欲也》、《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有些思想也较为偏激。

加封为“亚圣公”,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

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创作背景:所书的时代是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群雄四起,天下混战。

孟子在当时并不像后世这样受人尊崇,而是处于一种凄凉寂寞的环境之中,他的言论并不被重视。

他是抱着古圣先贤的淑世之道,尤其拳拳服膺孔子的仁道主义,完全从济世救人的宗旨出发。

他希望在那个只讲霸术、争权夺利的时代中,找出一个真肯实行王道仁政,以济世为目的的领导人物,促使他齐家、治国而平天下。

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注释(1)选自《孟子.告子下》(《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

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二章.鱼我所欲也

《孟子》二章.鱼我所欲也
以生活常理 A 为喻,引出 中心论点。 从正反 B 两面分 析论证 鱼 熊掌 舍鱼取熊掌 类比 比喻 舍生 取义
(重义)



所欲甚于生 所恶甚于死 所欲莫甚于生 所恶莫甚于死
舍生取义
不苟且偷生
正 反

欲 恶
不避祸患
舍义 为避死何不用 取生 为生何不为
(舍义)
C 人皆有本心,贤者保有本心(人之初,性本善) 正 行道之人、乞人 弗受、不屑 有本心 举例 不辩礼义(为宫室、 论证 受万钟 反 妻妾、穷乏者) 失本心
举一反三
3、《鱼我所欲也》中有关内容现在形成了
两个家喻户晓的成语: 舍生取义 嗟来之食 苟且偷生

由这两个成语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孟子 曾说过的三句赞扬人身上“浩然正气”的话: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拓展延伸
思考、讨论: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 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 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 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 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之 与 不 识
所 欲/ 莫 甚 于 生 之,行 道 之 人 /弗 受。 辨 礼 义 /而 受 之。 穷 乏 者 得 我 /而 为 之。
整体感知
1、请同学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 明确:人生经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 在关键时刻应做出正确的选择。或:人 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坚持 自身的“本心”。 2、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主旨? 明确:舍生而取义者也。
朱自清
革命民主主义战士。 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实际 斗争中,他身患重病,签 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 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 言》,并嘱告家人不买配 售面粉,宁肯饿死也不吃 美国的救济粮,始终保持 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 子的气节和情操。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孟子 (2)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孟子 (2)

提出与民同乐的主张
继之庄暴,提出话题 齐王变色,话不投机
奉承齐王,借题发挥
齐王有兴,情绪好转 浓化谈资,步步诱导 齐王就范,落入圈套
问题探讨
4、孟子描绘了人民个个“疾首蹙頞”“父子 不相见,兄弟妻子 离散”的悲惨图景和人 人都“欣欣然有喜色”,祝福国君身体健康 的太平景象这两幅画面,其作用是什么?
问题探讨
2、齐宣王“变乎色”说明什么? 齐王变了脸色,并称自己喜好的不是先王之 乐,只是世俗之乐。齐王变了脸色,固然是“惭 其好之不正”(朱熹《孟子集注》),为自己不喜 欢先王之乐而爱好世俗之乐而羞愧,但他也知道 孟子是主张先王之乐反对世俗之乐的,他正面承 认自己爱好世俗之乐,也就把自己和孟子的立场 对立起来了。这时的谈话气氛并不融洽。
王语暴以好乐 yù 庶几 shùjī
有诸 zhū lè má o 独乐乐 yuèlè i lè 臣请为王言乐 wè 疾首蹙頞 cù’è ng 则王矣 wà
孰乐
管籥之音 yuè
羽旄
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找出第一则短文的中心句或能体现孟子思 想的关键短语 2、简单分析本则所表现的思想
与人乐乐 与众乐乐 与民同乐 与百姓同乐
欣赏。后一个“乐” 指快乐。娱乐的快乐
他日,见于王曰: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有诸?”王变色,曰: “寡王非以好先王之乐 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 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 由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
过了些时候,孟子进见 齐王说:“王曾经把自 己喜欢音乐告诉庄暴, 有这件事吗?”齐王变 了脸色,说:“寡人不 能喜欢古代圣帝明王的 音乐,只不过喜欢世俗 的音乐罢了。”孟子说: “如果王非常喜欢音乐, 那么齐国就会很不错了! 现在的音乐跟古代的音 乐是一样的。”齐王说: “这道理可以说给我听 听吗?”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重要知识点考点 梳理 汇总大全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重要知识点考点  梳理  汇总大全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重要知识点考点汇总大全【原著简介】《孟子》,“四书”之一,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其显著特点一是长于言辞,气势磅礴,论证严密,雄辩而色彩鲜明,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道理,对后世散文写作产生深刻影响。

图片【孟子其人】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其主要思想还有“性本善”“行王道”“民贵君轻”等。

图片【主题思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引申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指出统治者站在正义、仁义方面,才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富贵不能淫》通过反驳景春的观点,指责公孙衍和张仪之流只顾顺从君主之意,不能称之为大丈夫,提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的观点。

通过景公与孟子的对话,阐述了孟子对“大丈夫”的观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表现了孟子对“仁”“礼”“义”的坚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由个人推及国家,论述了忧患的重要性:忧患使人奋起,使国家强大;安逸享乐使人萎靡,使国家灭亡。同时告诉我们逆境成才的道理。【重点词语】(1)兵革非不坚利也:泛指武器军备(2)委而去之:放弃(3)安居而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4)丈夫之冠也: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5)往之女家:这里指夫家(6)无违夫子:这里指丈夫(7)以顺为正者:准则,标准(8)与民由之:遵从(9)舜发于畎亩之中:兴起,指被任用(10)傅说举于版筑之间:选拔、任用(11)百里奚举于市:集市(12)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乱:扰乱(13)而后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1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验、表现;了解、明白(15)入则无法家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16)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匹敌、相当【通假字】(1)亲戚畔之:“畔”同“叛”,背叛(2)往之女家:“女”同“汝”,你(3)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4)衡于虑:“衡”同“横”,梗塞、不顺(5)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辅佐【一词多义】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锐利天时不如地利:有利得: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能够得志,与民由之:实现道:独行其道:道路妾妇之道也:原则,行为准则得道多助:道义戒:戒之曰:告诫必敬必戒:谨慎正:以顺为正者:准则,标准立天下之正位:正确的之:丈夫之冠也: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往之女家:动词,去,到居天下之广居:助词,的与民由之:代词,正道而:夫环而攻之:连词,表修饰而后作:连词,表顺承,然后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连词,表并列一怒而诸侯惧:连词,表顺承于:舜发于畎亩之中:兴起,指被任用发于声:显露、流露舜发于畎亩之中: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生于忧患:处于……之中征于色:在士:管夷吾举于士:狱官入则无法家拂士:贤士【词类活用】(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作动词,限制(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作动词,巩固(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作动词,震慑(4)丈夫之冠也:名词作动词,行冠礼(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惑乱(迷惑);使……改变(动摇);使……屈服(6)必先苦其心志: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7)劳其筋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8)饿其体肤: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经受饥饿(9)空乏其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财资缺乏(10)所以动心忍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震撼;使……坚忍(11)人恒过,然后能改:名词作动词,犯错误(12)入则无法家拂士:动词作状语,在国内(13)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动词作状语,在国外(1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生存;使……死亡(1)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2)亲戚畔之古义:与自己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人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3)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古义:真正,确实今义:真诚,诚实(4)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5)丈夫之冠也古义:行冠礼今义:冠军(6)父命之古义:教导、训诲今义:生命;命令(7)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古义:了解、明白今义:比喻1.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文《〈孟子〉三章》详解精练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文《〈孟子〉三章》详解精练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文《〈孟子〉三章》详解精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作家作品1.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称“孔孟”。

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被称为“亚圣”。

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而没有得到实行。

2.背景链接《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

二、字词句积累1.读准字音米粟(sù)亲戚畔之(pàn)域(yù)民2.重点词语城:内城。

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寡助之至:之,动词,到。

至,极点。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军备。

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坚利:坚固锋利。

米粟:指粮食。

多:充足。

天下顺之:顺,归顺,服从。

3.通假字亲戚畔之(通“叛”,背叛。

)4.古今异义委而去之(古义:放弃。

今义:委任。

)委而去之(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义:限制。

今义:地域。

)5.词类活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震慑征服。

)6.翻译下列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优秀员工要活用的15本经典国学之《孟子》2

优秀员工要活用的15本经典国学之《孟子》2
国学经典中蕴藏着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的结晶, 是每个中国人立身处世之本,对于员工处理职场上的事物亦具有指导意义。
国 学 经 典 教 程
优秀员工要活用的15本
国学经典系列之
《孟子》
国学经典中蕴藏着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的结晶, 是每个中国人立身处世之本,对于员工处理职场上的事物亦具有指导意义。
国学经典中蕴藏着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的结晶, 是每个中国人立身处世之本,对于员工处理职场上的事物亦具有指导意义。
国 学 经 典 教 程
养浩然正气,塑造完美人格
砥砺高尚的职场品格
• 小勇敌一人,大勇安天下
齐宣王说:“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孟子回答:“王请无好小 勇。”
如果你畏惧困难,它反而会让你产生很大的压力,由此产 生的结果往往是你避之不及的。
国学经典中蕴藏着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的结晶, 是每个中国人立身处世之本,对于员工处理职场上的事物亦具有指导意义。
国 学 经 典 教 程
Hale Waihona Puke 养浩然正气,塑造完美人格辨明方向,非己勿取,恪守道德底线
• 金钱不是工作的唯一目的 • 克制私与贪,避免因小失大
国学经典中蕴藏着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的结晶, 是每个中国人立身处世之本,对于员工处理职场上的事物亦具有指导意义。
国学经典中蕴藏着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的结晶, 是每个中国人立身处世之本,对于员工处理职场上的事物亦具有指导意义。
国 学 经 典 教 程
养浩然正气,塑造完美人格
舍生取义,养浩然正气
• “丈量”自己的内心,时时审视自 己 • 融小我于大我之中

21《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笔记

21《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笔记

21《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

邹(今山东邹县)人。

后世认为他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因此把他和孔子并称为:(孔孟)。

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又尊其为(亚圣)。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之一,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南宋朱熹把它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为“四书”。

一词多义:戒.之曰:告诫;此之谓.大丈夫:称得上,叫做;必敬必戒.:谨慎;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对……说;太守谓.谁:为,是。

古今异义:父命.之(古义:教导、训诲;今义:命令,命运)以顺为正.者(古义:准则,标准;今义:正面)词类活用:威武不能屈.:使动用法,使……屈服通假字:女.家:女同“汝”,你。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答: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答: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谈不上是大丈夫;他们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挑起天下战争,这是崇尚强权,极端的个人主义;他们不以正义为标准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不以百姓幸福为理想。

孟子认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

3: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答:“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4: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答:这句话出自《孟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

5年级上册《孟子》 (2)

5年级上册《孟子》 (2)

五年级上册经典国学诵读十(一)国学经典再现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孟子对曰:“有。

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勾践事吴。

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

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

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

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

王请大之!“《诗》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

’此文王之勇也。

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

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

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

此武王之勇也。

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我是小助手汤事葛:汤,商汤,商朝的创建人。

葛,葛伯,葛国的国君。

葛国是商紧邻的小国,故城在今河南宁陵北十五里处。

文王事昆夷:文王,周文王。

昆夷,也写作“混夷”,周朝初年的西戎国名。

太王事獯(xun)鬻(yu):太王,周文王的祖父,即古公父。

獯鬻又称猃狁,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

赫斯:发怒的样子。

爰:语首助词,无义。

遏:止;徂:往,到。

笃:厚;祜:福。

衡行:即“横行”。

我是小翻译齐宣王问道:“和邻国交往有什么讲究吗?”孟子回答说:“有。

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以大国的身分侍奉小国,所以商汤侍奉大国,周文王侍奉昆夷。

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够以小国的身分侍奉大国,所以周太王侍奉獯鬻,越王勾践侍奉吴王夫差。

以大国身分侍奉小国的,是以天命为乐的人;以小国身分侍奉大国的,是敬畏天命的人。

以天命为乐的人安定天下,敬畏天命的人安定自己的国家。

《诗经》说:‘畏惧上天的威灵,因此才能够安定。

’”宣王说:“先生的话可真高深呀!不过,我有个毛病,就是逞强好勇。

”孟子说:“那就请大王不要好小勇。

有的人动辄按剑瞪眼说:‘他怎么敢抵挡我呢?’这其实只是匹夫之勇,只能与个把人较量。

《孟子》简介及概要

《孟子》简介及概要

《孟子》简介及概要《孟子》,语录体散文集,孟轲及其弟子万章著,记录孟子与其弟子们的活动和言论。

全书原11篇,现存7篇,共261章。

《孟子》记载了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唯心主义的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

注释本甚多,主要有赵岐《孟子章句》、朱熹《孟子集注》、清焦循《孟子正义》及近人杨伯峻《孟子译注》等。

孟子的政治主张的核心是仁政论。

仁政论在经济方面的内容是“井田制”。

在井田制度下,“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提出恒产恒心论。

他说:“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

并进而由“恒产”描写出一幅理想的图景:“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匆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这一图景的描写,在《孟子》书中凡三见,内容大同小异,《尽心上》说,这是周文王时候的制度。

它反映出耕织结合、自给自足、使劳动力束缚在土地上的封建小农经济;也具有村公社授田制的色彩。

它主张在“黎民不饥不寒”的条件下,进行“孝悌”的教化,以家庭的长幼有序来促使社会秩序的稳定。

同时,这也是孟子所向往的“以德服人”的“先王之道”的理想。

孟子反对所谓“暴君汙吏必慢其经界”,即“为田开阡陌封疆”。

他提出了“正经界”的主张,并把这说成是施行仁政的首要任务。

他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

”这种主张的实际内容,是要使贵族保存封土,维持世禄,所谓“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孟子认为,只顾“君之仓廪实,府库充”,而不管人民的疾苦,国君只顾享乐而使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样,上下的阶级矛盾尖锐,劳动力逃亡,老百姓“放辟邪侈,无不为己”。

消除这种社会危机的办法,只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矣。

21.《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

21.《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
27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 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 乐也。
28
翻译重点字词句
兴起,指被任用 选拔、任用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
田地
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 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
集市
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常常犯错误
这样以后
困惑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
同“横”,梗塞
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
征验、表现
奋起
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显露、流露 了解、明白
33
译文: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 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困惑, 思绪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 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34
名字作状语,在国内 名字作状语,在国外
21《孟子》 二章
1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 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 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亚圣”。 《孟子》与《论语》《大学》《中 庸》合称为“四书” ,是记录孟 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
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 编著的。本文选自《滕文公下》和《告 子下》。
29
译文:
舜从田野中发迹,傅说从 筑墙的泥水匠中高升,胶鬲自 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 官手里获释被录用,孙叔敖从 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 奴隶市场被买回登上了相位。
30
所以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苦恼
代词,这,这些 使…饥饿 使…贫困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
责任,担子,使命 使…劳累
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 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

《孟子二3章》

《孟子二3章》

1:“天时不如地利…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2:“城非不高也…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3:“故曰…失道者寡助。” 4:“寡助之至…战必胜矣。”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 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 形势比不上(作战中)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 起来攻打,他却不能取胜。能包围起来攻打 他,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了,可是不能取胜的原因,这(是因为)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 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 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 不是不充足,但是却弃城而逃,这(是因为)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 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 改正;内心困扰,思虑堵塞,这以后 才能有所作为;(别人)把愤怒表现 在脸上,怨恨吐发于言语之中,这样 (你)才能明白。在国内没有坚守法 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 国外(如果)没有与之势力、地位相 等的国家和外来国家的忧患,国家往 往会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因有忧 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孟子名言:
1.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 春秋无义战。
3. 修身、齐家、治国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平天下。
4.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 尽信书不如无书。
6.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 谓大丈夫。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学习目标:
• 熟读课文至成诵; • 掌握重点文言词句的翻译; • 理解“人和”与“得道”的含义。
“忧患”二字
尤有韵味
一、要经受忧患
个别事实 一般道理(客观)
生于忧患 二、忧患的益处 死于安乐

中学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21.《孟子》二章 (共51张PPT)

中学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21.《孟子》二章 (共51张PPT)

孟子: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 代: 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 杀人盈城”;统治者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 “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 不免于死亡”。
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 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是“ 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 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
补充资料:张仪、公孙衍的合纵、连横运动
• 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战国中 期,齐、秦两国最为强大,东西对峙,互相争取盟国,以图 击败对方。其他五国也不甘示弱,与齐、秦两国时而对抗, 时而联合。大国间冲突加剧,外交活动也更为频繁,出现了 合纵和连横的斗争。 • 合纵连横的实质是战国时期的各大国为拉拢与国而进行的外 交、军事斗争。 • 合纵就是南北纵列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国,阻止齐 、秦两国兼并弱国;合纵的目的在于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 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 • 连横就是秦或齐拉拢一些国家,共同进攻另外一些国家。连 横的目的在于侍奉一个强国以为靠山从而进攻另外一些弱国 ,以达到兼并和扩展土地的目的。当时的最著名的纵横家除 了苏秦、张仪之外,还有公孙衍。
孟子:
孟子向往着历史上尧舜的功绩,他到处游说 ,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一希望寄 托在封建统治者发“仁心”上,力图维护西周的 井田制度,从而使天下归顺,达到成就王业, “黎民不饥不寒”的目的。 这些都反映着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前代政治 家提出的民本思想,对于恢复经济,发展生产, 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一定的价值。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 大丈夫 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指有大志、 "

八上语文《〈孟子〉三章》知识点

八上语文《〈孟子〉三章》知识点

八上语文《〈孟子〉三章》知识点一、作品梗概《孟子》是“四书”之一。

它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孟子》的显著特点,一是长于言辞,气势磅礴,论证严密,雄辩而色彩鲜明,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道理。

二、作者简介孟子,名轲,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知识重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全文展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二、主题概述本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阐述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思想。

三、文言知识积累(一)通假字亲戚畔之(“畔”同“叛”,背叛)(二)古今异义1.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水池,池塘。

2.兵革非不坚利也古义:兵器;今义:军人,军队。

3.委而去之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4.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古义:国防;今义:国家。

(三)一词多义天时不如地利(有利形势)兵革非不坚利也(锋利,锐利)(四)词类活用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作动词,限制在疆域内,居住)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作动词,巩固)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名词作动词,震慑)(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也”表示判断)2.双重否定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非不……也”相当于现代汉语“不是不……”)(六)成语积累得道多助:坚持正义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

《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使……贫困。 违背
同“增”,增加。
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
所不能。
使(他的)心触动(警觉), 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
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
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是从狱官手 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 百里奚是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天上将 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 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 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用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 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没有的才能。
中心论点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主旨探究 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对大量关 于人的成败、国家兴衰的历史经验的高度概括, 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这种“忧患意识”是国家 长盛不衰的法宝,特别在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 就,人民基本安居乐业的今天,尤其要具有忧患 意识,才能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事业继续推向 前进。文中处处运用了辩证思维,给我们分析问 题以有益的启示。
1、 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
2、 饿( 使......饥饿 ) 其体肤 3、 空乏( 使.... 穷困缺乏 )
4、 所以动(使......惊动 )心
5、 忍( 使.......坚韧
)性
6、 行拂乱( 使......颠倒错乱 )其所为
)其筋骨
7、 人恒过( 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
2、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孟子对大丈夫的阐述精髓是什么?
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不能乱我心 贫贱不能移———家贫位卑不能改变我志向 威武不能屈———威力相逼不能使我卑躬屈膝

《滕文公章句下-第五节》(孟子)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滕文公章句下-第五节》(孟子)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第五节关于孟子《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

《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第五节原文万章问曰:“宋,小国也。

今将行王政,齐楚恶而伐之,则如之何?”孟子曰:“汤居亳,与葛为邻,葛伯放而不祀。

汤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牺牲也。

’汤使遗之牛羊。

葛伯食之,又不以祀。

汤又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粢盛也。

’汤使亳众往为之耕,老弱馈食。

葛伯率其民,要其有酒食黍稻者夺之,不授者杀之。

有童子以黍肉饷,杀而夺之。

书曰:‘葛伯仇饷。

’此之谓也。

为其杀是童子而征之,四海之内皆曰:‘非富天下也,为匹夫匹妇复雠也。

’‘汤始征,自葛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

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

归市者弗止,芸者不变,诛其君,吊其民,如时雨降。

民大悦。

书曰:‘徯我后,后来其无罚。

’‘有攸不惟臣,东征,绥厥士女,匪厥玄黄,绍我周王见休,惟臣附于大邑周。

’其君子实玄黄于匪以迎其君子,其小人箪食壶浆以迎其小人,救民于水火之中,取其残而已矣。

太誓曰:‘我武惟扬,侵于之疆,则取于残,杀伐用张,于汤有光。

’不行王政云尔,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

齐楚虽大,何畏焉?”第五节译文万章问:“宋国是个小国,现在想要推行王政,齐国、楚国却讨厌它而讨伐它,应该怎么做呢?”孟子说:“成汤居住在亳地,与葛国相邻,葛伯放纵无道,不祭祀先祖神灵。

汤派人询问他:‘为什么不祭祀?”葛伯说:‘没有做祭祀用的牲畜。

’汤派人送给他们牛羊,葛伯把牛羊吃了,还是不祭祀。

汤又派人询问他:‘为什么不祭祀?’葛伯说:‘没有谷物来做祭品。

’汤派毫地的民众去为他们耕田,让老年人和小孩给耕田的人送饭。

葛伯带领着他的民众拦住那些带着酒食米饭的人抢夺,不给就杀掉。

有个小孩带着米饭和肉,他们抢走了食物还把他杀掉了。

初二【语文(统编)】《孟子》三章(二)富贵不能淫

初二【语文(统编)】《孟子》三章(二)富贵不能淫

题目二:
对道德与正义的坚守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无数的英雄。 请你任举一例,说说孟子在《富贵不能淫》中关于“大 丈夫”的著名论断在他们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学生作品一: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 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 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 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 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记录在历史上。文天祥 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 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从容就义, 终年四十七岁。
第二段:除了读出节奏,还要重读红色的字。
第一段:
以一种肯定、赞叹并试图得到听话人认可
的语气来读。 第二段:
第一层,反驳景春的观点,读出不屑、轻 蔑和鄙视。第二层,提出何谓大丈夫,读得慷 慨激昂、掷地有声。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 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 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 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 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 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回答一: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这样的纵横家肯定不是大丈夫,他 们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应该坚守的道德底线,他们只 知道讨好君主。因此,大丈夫应该有自己的主见和人格。
回答二:大丈夫不仅要有独立的人格,还应该符合仁、礼、义 方面的要求。
回答三: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应该是无论贫穷和富贵,无论顺境和 逆境,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和人格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简介
阅读《孟子》,首先要了解孟子其人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特点。

孟子,名轲,是战国时期影响甚大的儒者。

《孟子》一书虽然并非全由孟子所作,却也能够代表孟子本人的思想和风格。

孟子的生平事迹,见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这篇列传,包括十几个人,始于孟子,终于墨子,是一篇战国学者的合传。

重点是孟子和荀卿二人。

司马迁对孟子尤其尊重,开头便说:“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

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在这篇包括十几个人的列传中,司马迁独对孟子如此赞叹,可见他对孟子的重视,不同一般。

据这篇列传,孟子的生平事迹大致是:孟子,鲁国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为子思(孔子孙孔)的弟子(一说是再传弟子)。

他曾经去游说齐宣王、梁惠王,都没有成功。

晚年回家和他的弟子万章等著《孟子》七篇,记录他的思想和政治言论。

不管孟子是受业于子思,还是受业于子思的门人,他都算是孔子学说的嫡传,是继孔子之后最大的儒学大师。

朱熹《中庸章句序》称孟子受学于子思,而子思受学于曾子。

曾子是孔门之学的重要继承者,《孟子》一书称述曾子之处也较多,说孟子之学源于曾子,也未尝不可。

孟子继承了孔门这一派的学术,到了战国时期,就不太符合社会实际了。

当时最合时宜的,是兵家、法家和纵横家。

孟子对这几家是深恶痛绝的。

尽管如此,孟子却无法转移当时的社会风气。

退而著书,实不得已。

《孟子》一书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基本上是继承孔子的仁政思想。

为行仁政,他首先提出了人性本善的主张。

《孟子·滕文公上》说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这话既包括了他的哲学思想,又包括了他的政治思想。

孟子的哲学思想是他的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他讲人性本善,是为他的仁政理论提供哲学上的依据。

这是对孔子仁政学说的一个重大发展。

孟子讲人性本善,是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说起的。

《公孙丑上》说: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这就是说,这种“不忍人之心”,每个人都有。

既然人人都有,也就人人都可行“不忍人之政”。

如此推论下去,自然可以得出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的结论。

《告子下》就说:“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曰:‘然。

’”既然“人皆可以为尧舜”,则当时的诸侯自然都可以成为“圣君”,都可以推行“仁政”了。

孟子“言必称尧舜”者,是以尧舜时代的仁政为标准的。

但尧舜时代的仁政究竟是什么样子,孟子未必清楚,他只是虚构自己的一套仁政理想,而且说得相当具体。

例如《梁惠王上》讲到“发政施仁”的时候,他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这是孟子所谓仁政理想的一个轮廓。

这一套理想虽多属虚构的,但也有一定的现实依据。

当时的现实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面对这样的现实社会,孟子才构想出一套“不忍人”的仁政来。

孟子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具有“不忍人”之心,能够“忧民之忧”,“与民同乐”。

这是春秋以来重民思想的继续和发展。

这样的思想是从孔子那里承袭下来的。

不过,到了孟子,更为强烈。

《尽心下》甚至有这样的话:“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认为民贵君轻,社稷也可变置。

这是新的观念,反映了战国时期社会发生了新的变革,这比《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史墨所谓“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又进一步。

说“民为贵”,“君为轻”,这是前人所不曾说,后人也不敢说的。

和同代各家相比,法家
主张君权至上,纵横家宣传贵士,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在当时独树一帜。

《孟子》很有自己的特点。

1 善于论辩。

前面说过,《孟子》并非全由孟子自著,而善于论辩,则全书皆然。

当时公都子曾问孟子:“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回答说:“我岂好辩哉?不得已也。

”(见《滕文公下》)“不得已”而“好辩”,也就形成了文章的特点。

《告子上》之辩人性,《滕文公上》之驳许行,都可为例。

其驳许行有云:“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 ’曰:‘然。

’‘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

’‘许子冠乎?’曰:‘冠。

’曰:‘奚冠?’曰:‘冠素。

’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

’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曰:‘然。

’‘自为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像这样的一问一答,形式上仍是对话体,和《论语》的某些篇章有些相似;但这样的对话,又和《论语》有所不同。

《论语》的对话,多是侃侃而谈,这里则是针锋相对的论辩。

这是《孟子》文风的一个新的特点。

2 极有气势。

这也和时代有关。

战国之时,“邦无定交,士无定主”(顾炎武《日知录·周末风俗》),一般游士,都肆无忌惮,说话比较随便。

虽在王公大人面前,也敢于掌而谈。

写成文章,多有气势磅礴的特点。

孟子虽非一般的游士,而周游列国,也不免要游说的。

他在《尽心下》里就说过:“说大人,则藐之。

勿视其巍巍然。

……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藐视王公大人,无所畏惧,也与孟子的个人修养有关。

在《滕文公下》里,孟子谈到“大丈夫”的人品时,还说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有了这样的修养,也就无所畏惧。

在《公孙丑上》里说:“我
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什么是浩然之气?他解释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由此看来,《孟子》文章之有气势,同个人修养颇有关系。

能够无所畏惧,才敢放言无忌。

形成文章,才沛然而不可御。

当时的游士之辞,虽然都能放言无惮,而《孟子》之文,则又自有个人修养的特点。

3 富于形象。

战国文章具有富于形象的特征。

章学诚《文史通义·易教下》曾说:“战国之文,深于比兴,即其深于取象者也。

”但《孟子》之“深于取象”,又与各家之文不尽相同,其取譬设喻,多讲世俗故事。

《离娄下》之讲“齐人有一妻一妾”,即是显例。

这样的故事,也许得之民间,也许出于虚构,而孟子用来说明事理,不仅增强了理论的说服力,而且富有生活气息。

这样的文章,既有时代特征,又有个性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