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介绍 ppt课件
合集下载
国学孟子简介课件PPT
贰
事半功倍
意思是只用一半的力气,而收到加倍的功效。形 容用力小而收效大。
出
《孟子·公孙丑上》:“故事半古之人,
处
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成语故事 一曝十寒
孟子和他的学生公孙丑谈论统一天下的问题。他们从 周文王谈起,说当时文王以方圆仅一百里的小国为基础, 施行仁政,因而创立了丰功伟业;而如今天下老百姓都 苦于战乱,以齐国这样一个地广人多的大国,如能推行 仁政,要统一天下,与当时周文王所经历的许多困难相 比,那就容易得多了。孟子最后说:“今天,像齐国那 样的大国,如能施行仁政,天下百姓必定十分喜欢,犹 如替他们解除痛苦一般。所以,给百姓的恩惠只及古人 的一半,而获得的效果必定能够加倍。现在正是最好的 时机呢!”
问 《孟子》知多少
《孟子》中的成语
缘木求鱼 杯水车薪 事半功倍 自暴自弃 一曝十寒 与人为善 明察秋毫 绰绰有余 怨天尤人 茅塞顿开 言近旨远 同流合污 赤子之心 当务之急 知人论世 出类拔萃 舍生取义 为富不仁 左右逢源 舍生取义 杯水车薪 不言而喻 引而不发 夜以继日
到比意 目喻思 的方是 。向爬
肆
缘木求鱼
意思是爬到没有鱼的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办 法不对,不可能达到目的。
出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
处
也。”——《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成语故事 缘木求鱼
战国时,齐宣王想称霸天下。孟子劝他放弃武力,用仁政征服天下。 孟子说:“大王动员全国军队攻打别国,这是为什么?”齐宣王回 答说:“为了满足我最大的欲望。”孟子问:“您最大的欲望是什么?” 齐宣王却笑了笑,不答。孟子接着问:“是因为好东西不够吃吗?是因 为好东西不够穿吗?是因为没有好艺术品看吗?还是因为侍候您的人太 少?”齐宣王连忙说:“不,不,我不是为了这些。”孟子说:“那么, 我明白了。您是想征服天下,是不是?如果是,我看好比爬树捉鱼,是 不能达到您的目的的。”齐宣王说:“会有这样严重吗?”孟子说: “恐怕比这还严重。爬树捉鱼,最多是捉不到,不至于有什么祸害。如 果以武力满足自己独霸天下的欲望,不但达不到目的,其后果不堪设想 啊!”
孟子简介(共32张PPT)
养民 教民
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
重点字词
食人食:前“食”,动词,吃 后“食”,名词,食 物 检:约束 莩:pi ǎo ,饿死的人 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罪,动词,归罪
狗彘食人食
涂有饿莩
非我也,岁也
错
误 正确 王无罪岁
态
度 态度
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正确态度
小结:
课文中阐述的是“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的 道理,强调:以民为本、实行仁政是统一天下的 根本保证。孟子认为,国君如能实行仁政,减税 宽刑,不滥杀无辜,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 以使天下归心。这就是说,真正能够爱人民的人 ,他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五十步笑百步
返回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 yè)兵
(2)涂( tú,同“途)” 有饿莩 (
p)iǎo
(3) 鸡豚( tún)狗彘( zhì)之畜( x)ù
(4) 数( )罟( cù
)不入wū( gǔ
派遣征发
打开 花开 发射
一词多义练习
返回
通假字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 〖颁〗通“斑”
(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涂〗通“途”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通“敛”
(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
返回
名词活用作动词
(1)填然鼓之
〖鼓〗打鼓
(2)七十者衣帛食肉
〖衣〗穿
(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 有也
〖王〗称王
例题5
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
孟子简介PPT课件作品
⑵军事上,主张以德王天下,反对兼并战争
⑶在教育上,要设庠序学校教民“明人伦”
⑷在组织上,要尊贤使能,使俊杰在位
⑸在文化娱乐上,要与民同乐
(6)辟异端以捍卫孔子之道
三、易子而教
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孔子“有教无类” 思想的继承和发挥。他们都把全民教育当 作实行仁政的手段和目的。对教育方法的 改进,孟子很推崇“易子而教”的传统教 育方法。因为父子之间由于感情深厚,父 亲对儿子的教育往往不严,对于儿子的一 些错误和毛病也因为溺爱和骄惯而放任, 从而使正确的教育难以为继。所以,易子 让别人来教育,既能从严要求,也能保持 父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不伤害感情。
著作
阐发孔丘的思想学《孟子》一书是 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 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 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 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 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 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 张德治
《孟子》有七篇十四卷传世:《梁惠王》 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 公》上、下;《离娄》上、下;《万 章》上、下;《告子》上、下;《尽 心》上、下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 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随后退隐与弟 子一起著书。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 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 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最高峰。
地位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 治家。属孔子第四代弟子,是曾子的 再传弟子。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 想。孔子是大成至圣,孟子被称为亚 圣。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其道,多数 人称为“孔孟之道”。
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 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 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根据《孟子》 一书可以概括为:第一亲民,第二用贤良, 第三尊人权
⑶在教育上,要设庠序学校教民“明人伦”
⑷在组织上,要尊贤使能,使俊杰在位
⑸在文化娱乐上,要与民同乐
(6)辟异端以捍卫孔子之道
三、易子而教
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孔子“有教无类” 思想的继承和发挥。他们都把全民教育当 作实行仁政的手段和目的。对教育方法的 改进,孟子很推崇“易子而教”的传统教 育方法。因为父子之间由于感情深厚,父 亲对儿子的教育往往不严,对于儿子的一 些错误和毛病也因为溺爱和骄惯而放任, 从而使正确的教育难以为继。所以,易子 让别人来教育,既能从严要求,也能保持 父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不伤害感情。
著作
阐发孔丘的思想学《孟子》一书是 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 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 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 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 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 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 张德治
《孟子》有七篇十四卷传世:《梁惠王》 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 公》上、下;《离娄》上、下;《万 章》上、下;《告子》上、下;《尽 心》上、下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 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随后退隐与弟 子一起著书。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 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 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最高峰。
地位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 治家。属孔子第四代弟子,是曾子的 再传弟子。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 想。孔子是大成至圣,孟子被称为亚 圣。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其道,多数 人称为“孔孟之道”。
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 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 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根据《孟子》 一书可以概括为:第一亲民,第二用贤良, 第三尊人权
《孟子》三章PPT课件
促进事业成功
具备良好人格特质的人更 容易获得他人的信任和支 持,有利于事业的发展。
案例分析:成功人士道德修养与人格塑造实践
01
案例一
李嘉诚的商业道德与人格魅力。李嘉诚作为成功的企业家,不仅注重商
业利益,更重视商业道德和社会责任。他的人格魅力体现在诚信经营、
关爱员工、回馈社会等方面。
02
案例二
特蕾莎修女的慈善精神与无私奉献。特蕾莎修女一生致力于慈善事业,
关心弱势群体,无私奉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她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
体现在对人类的关爱和无私奉献精神上。
03
案例三
曼德拉总统的宽容品质与民族和解。曼德拉作为南非总统,在推动民族
和解和多元文化发展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体
现在宽容、包容和追求平等的精神上。
04 仁政理念及其现实意义
仁政理念提出背景及内涵
推动可持续发展
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促进经济、社会、 环境协调发展。
05 教育观念及其对现代教育启示
孟子教育观念阐述
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教育 的作用在于引导人发掘内 心的善良,培养道德品质 。
德育为先
孟子强调德育在教育中的 首要地位,认为教育的根 本目的是培养具有高尚品 德的人才。
因材施教
孟子提倡根据学生的个性 、兴趣和天赋进行有针对 性的教育,注重个体差异 。
核心观念
孟子的核心观念是“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具有天生的道德意识。 他主张通过教育和修养,使人回归善良本性,实现社会和谐。此外,孟子还强调 “民本”思想,认为君主应以民众利益为重,实行仁政。
《孟子》三章内容简介
《孟子·梁惠王上》
本章主要阐述孟子的仁政思想。通过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探讨如何实行仁政、使国家富 强、人民安居乐业的问题。孟子认为君主应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注民生疾苦,减轻赋 税徭役,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孟子》PPT教学课件
06
《孟子》的阅读方法与建议
精读原文,理解文意
仔细阅读原文,注 意细节和语言的特 点。
注意古汉语的语法 和词汇,与现代汉 语有所区别。
结合注释,逐句或 逐段理解文本的深 层含义。
结合注释,深入剖析
1
借助注释和解析,深入剖析文本中的难点和疑 点。
2
对比不同注释版本,了解不同的解释和看法。
3
关注《孟子》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和思想背 景。
《《孟子》ppt教学课件》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孟子》简介 • 《孟子》的核心思想 • 《孟子》的主要篇章 • 《孟子》中的故事与典故 • 《孟子》的现实意义 • 《孟子》的阅读方法与建议
01
《孟子》简介
《孟子》的作者与创作背景
总结词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是中国 战国时期的儒家学者,被誉为“亚圣”,继孔子之后的重要 儒家代表人物。
详细描述
该篇章中,孟子继续与梁惠王讨论国家治理的问题,重点阐述了君主如何与民同 乐、如何处理好与诸侯国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礼仪来维护社会秩序。
《公孙丑上》
总结词
该篇章主要讨论了人的本性、道德和修养等问题。
详细描述
该篇章中,孟子与公孙丑就人的本性、道德和修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强调了人的善良本性和自我修养的重要性。同时,还涉及到了对音乐、诗歌 、礼制等方面的讨论。
守节不仕
总结词
守节不仕是《孟子》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坚守自己的节操而不为权势所 动摇。
详细描述
在《孟子》中,有很多故事表达了这种思想。例如,有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名叫 柳下惠的人,他因为坚守自己的节操而不为权势所动摇,最终获得了千古美誉。 这个故事说明了人们应该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不为权势所动摇。
孟子三则ppt课件
个人品德修养
孟子强调个人品德修养,提倡自我反省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提升个人品 德和修养具有积极意义。
对个人修养的提升
人格完善
通过学习和实践孟子的思想,可以帮 助个人完善人格,培养高尚的品德和 情操。
智慧启迪
孟子的思想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 智慧,能够启迪个人的思维和智慧, 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培养良好品德
通过践行孟子的道德观念 ,提升个人品德修养,树 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
关注弱势群体
借鉴孟子的“仁爱”思想 ,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 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家庭教育实践
运用孟子家庭教育理念, 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促 进家庭成员的健康成长。
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孟子思想
学术研究
深入研究孟子思想,挖掘其现代 意义,为传承和发扬提供理论支
孟子是中国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 之一,其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孟子的思想对后世儒学的发展和演变 产生了重要影响,被后世称为“孔孟 之道”。
孟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政治、伦理 、哲学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被后 世尊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亚圣”。
孟子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 现实意义,对于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 会的治理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详细描述:孟子认为君王应该以天下为己任,关心百姓 福祉,实行仁政。君王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格 魅力,成为民众的楷模和引导者。
详细描述:孟子认为通过实行仁政,可以促进社会和谐 稳定,实现长治久安。仁政能够化解社会矛盾,减少冲 突和战争,让百姓安居乐业。
第三则:齐大饥,黔敖请食于野人
总结词:贫富差距 总结词:尊重生命 总结词:道德责任
详细描述:这则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上贫富差距的严重 问题。黔敖虽然自己也很饿,但他仍然愿意把食物分给 饥饿的百姓,表现了他的仁慈和同情心。
孟子强调个人品德修养,提倡自我反省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提升个人品 德和修养具有积极意义。
对个人修养的提升
人格完善
通过学习和实践孟子的思想,可以帮 助个人完善人格,培养高尚的品德和 情操。
智慧启迪
孟子的思想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 智慧,能够启迪个人的思维和智慧, 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培养良好品德
通过践行孟子的道德观念 ,提升个人品德修养,树 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
关注弱势群体
借鉴孟子的“仁爱”思想 ,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 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家庭教育实践
运用孟子家庭教育理念, 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促 进家庭成员的健康成长。
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孟子思想
学术研究
深入研究孟子思想,挖掘其现代 意义,为传承和发扬提供理论支
孟子是中国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 之一,其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孟子的思想对后世儒学的发展和演变 产生了重要影响,被后世称为“孔孟 之道”。
孟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政治、伦理 、哲学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被后 世尊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亚圣”。
孟子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 现实意义,对于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 会的治理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详细描述:孟子认为君王应该以天下为己任,关心百姓 福祉,实行仁政。君王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格 魅力,成为民众的楷模和引导者。
详细描述:孟子认为通过实行仁政,可以促进社会和谐 稳定,实现长治久安。仁政能够化解社会矛盾,减少冲 突和战争,让百姓安居乐业。
第三则:齐大饥,黔敖请食于野人
总结词:贫富差距 总结词:尊重生命 总结词:道德责任
详细描述:这则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上贫富差距的严重 问题。黔敖虽然自己也很饿,但他仍然愿意把食物分给 饥饿的百姓,表现了他的仁慈和同情心。
孟子的主要思想PPT课件
孟子及其生平简介
❖ 孟子:名轲,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 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主张行 “仁政”以统一天下,他最早提出了“民贵 君轻”的主张,宣扬“仁政”、“王道”。 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均不见用。退而与 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 《孟子》的主要思想 ❖1.民本 ❖2.仁政 ❖3.王道 ❖4.性善论
❖ 一、民本: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所在。
❖ (1)他明确提出只有“保民”才可以“王” 天下。
❖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 惠王上》)
❖ (2)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他认为决定统治者统治地 位的政治基础是民 心的向背,民心归服是统一天下的决定性因 素。
❖ 孟子认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 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 其有四体也。”
❖ 在孟子看来,没有同情、羞耻、辞让、是非 之心的人,简直不是个人。人有这种心向, 就好比人有四肢一下,是自然而然的。因此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弗思耳矣。”
❖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 失其心也。”(《孟子·离娄上》)
❖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民比君主更重要,基于这 种观点,
❖ (3)他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
❖二、仁政:
❖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仁政思想主要表现在养民、教
民两个方面。
❖ .1、养民:
《孟子》简介
❖ 孟子:名轲,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 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主张行 “仁政”以统一天下,他最早提出了“民贵 君轻”的主张,宣扬“仁政”、“王道”。 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均不见用。退而与 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 《孟子》的主要思想 ❖1.民本 ❖2.仁政 ❖3.王道 ❖4.性善论
❖ 一、民本: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所在。
❖ (1)他明确提出只有“保民”才可以“王” 天下。
❖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 惠王上》)
❖ (2)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他认为决定统治者统治地 位的政治基础是民 心的向背,民心归服是统一天下的决定性因 素。
❖ 孟子认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 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 其有四体也。”
❖ 在孟子看来,没有同情、羞耻、辞让、是非 之心的人,简直不是个人。人有这种心向, 就好比人有四肢一下,是自然而然的。因此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弗思耳矣。”
❖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 失其心也。”(《孟子·离娄上》)
❖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民比君主更重要,基于这 种观点,
❖ (3)他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
❖二、仁政:
❖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仁政思想主要表现在养民、教
民两个方面。
❖ .1、养民:
《孟子》简介
孟子课件优秀ppt
礼法约束
孟子认为礼法是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 手段,人们应该遵守礼法,尊重传统。
诚信为本
孟子认为诚信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础,是实现 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天人合一
天道与人道合一
01
孟子认为天道和人道是相通的,天道是客观存在的规律,人道
则是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
天理与心理合一
02
孟子认为天理和心理是相互联系的,天理是自然规律,心理则
力。
03
孟子的政治思想
仁政思想
仁政的定义
孟子认为仁政是一种以仁爱和正义为核心的政治理念,强调对人 民的关心和照顾,以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
仁政的实践
孟子提倡通过减税、减轻劳役、提高社会保障等措施来实现仁政, 同时强调君主的道德修养对推行仁政的重要性。
仁政的益处
孟子认为仁政能够带来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 民的生活水平,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
为重。
孟子的主要著作
《孟子》是孟子的主要著作,共七篇 ,包括《梁惠王》、《公孙丑》、《 滕文公》等。
《孟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被尊为儒家经典之一。
这些篇章中,孟子阐述了自己的政治 主张、哲学思想、伦理观念和教育理 念。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关于《 孟子》的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 咨询专业学者。
孟子课件优秀
contents
目录
• 孟子简介 • 孟子的教育思想 • 孟子的政治思想 • 孟子的哲学思想 • 孟子思想的影响
01
孟子简介
孟子的生平
01
孟子,名轲,字子舆, 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 物之一。
02
他出生于鲁国的邹城, 是鲁国孟孙氏的后裔, 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孟子认为礼法是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 手段,人们应该遵守礼法,尊重传统。
诚信为本
孟子认为诚信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础,是实现 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天人合一
天道与人道合一
01
孟子认为天道和人道是相通的,天道是客观存在的规律,人道
则是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
天理与心理合一
02
孟子认为天理和心理是相互联系的,天理是自然规律,心理则
力。
03
孟子的政治思想
仁政思想
仁政的定义
孟子认为仁政是一种以仁爱和正义为核心的政治理念,强调对人 民的关心和照顾,以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
仁政的实践
孟子提倡通过减税、减轻劳役、提高社会保障等措施来实现仁政, 同时强调君主的道德修养对推行仁政的重要性。
仁政的益处
孟子认为仁政能够带来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 民的生活水平,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
为重。
孟子的主要著作
《孟子》是孟子的主要著作,共七篇 ,包括《梁惠王》、《公孙丑》、《 滕文公》等。
《孟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被尊为儒家经典之一。
这些篇章中,孟子阐述了自己的政治 主张、哲学思想、伦理观念和教育理 念。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关于《 孟子》的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 咨询专业学者。
孟子课件优秀
contents
目录
• 孟子简介 • 孟子的教育思想 • 孟子的政治思想 • 孟子的哲学思想 • 孟子思想的影响
01
孟子简介
孟子的生平
01
孟子,名轲,字子舆, 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 物之一。
02
他出生于鲁国的邹城, 是鲁国孟孙氏的后裔, 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国学孟子简介ppt课件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 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说:“没 有什么不同的。”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 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 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 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 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 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 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 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道 相
20
。 。
,
, 。
上意 进思
是 形 容 自 己 甘 心 落 后
不 求
意 比思 喻是 人象 心孩 地提 纯时 洁代 善那 良样
的 一 颗 心
, 。
孟 子
能形 容 超 出 同 类
多 指 人 的 品 德 才
。
,
,
。
,
的塞现意 启的在思 发思忽为
路然心 忽被 里然 由 打 好 想于开像 通得了有 了到 茅
17
问 《孟子》知多少
18
《孟子》中的成语
缘木求鱼 自弃 一曝十寒 有余
怨天尤人 合污
赤子之心 拔萃 舍生取义
杯水车薪 与人为善 茅塞顿开 当务之急 为富不仁
事半功倍 明察秋毫 言近旨远 知人论世 左右逢源
自暴 绰绰 同流 出类 舍生
19
。 , 。
,
到比意 目喻思 的方是
向爬 或到 办没 法有 不鱼 对的
9
断织喻学
孟子少年读书时,开始也很不用功。有一次,孟子放学 回家,孟母正坐在机前织布,她问儿子:“《论语》的《学而》 篇会背诵了吗?”孟子回答说:“会背诵了,”孟母高兴地说: “你背给我听听。”可是孟子总是翻来复去地背诵这么一句话: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母听了又生气又伤心, 举起一把刀,“嘶”地一声,一下就把刚刚织好的布割断了,麻 线纷纷落在地上。孟子看到母亲把辛辛苦苦才织好的布割断了, 心里既害怕又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忙问母亲出了什么事。孟母教 训儿子说:“学习就像织布一样,你不专心读书,就像断了的麻 布,布断了再也接不起来了。学习如果不时时努力,常常温故而 知新,就永远也学不到本领。”说到伤心处,孟母呜呜咽咽地哭 了起来。孟子很受触动,从此以后,他牢牢地记住母亲的话,起 早贪晚,刻苦读书。
道 相
20
。 。
,
, 。
上意 进思
是 形 容 自 己 甘 心 落 后
不 求
意 比思 喻是 人象 心孩 地提 纯时 洁代 善那 良样
的 一 颗 心
, 。
孟 子
能形 容 超 出 同 类
多 指 人 的 品 德 才
。
,
,
。
,
的塞现意 启的在思 发思忽为
路然心 忽被 里然 由 打 好 想于开像 通得了有 了到 茅
17
问 《孟子》知多少
18
《孟子》中的成语
缘木求鱼 自弃 一曝十寒 有余
怨天尤人 合污
赤子之心 拔萃 舍生取义
杯水车薪 与人为善 茅塞顿开 当务之急 为富不仁
事半功倍 明察秋毫 言近旨远 知人论世 左右逢源
自暴 绰绰 同流 出类 舍生
19
。 , 。
,
到比意 目喻思 的方是
向爬 或到 办没 法有 不鱼 对的
9
断织喻学
孟子少年读书时,开始也很不用功。有一次,孟子放学 回家,孟母正坐在机前织布,她问儿子:“《论语》的《学而》 篇会背诵了吗?”孟子回答说:“会背诵了,”孟母高兴地说: “你背给我听听。”可是孟子总是翻来复去地背诵这么一句话: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母听了又生气又伤心, 举起一把刀,“嘶”地一声,一下就把刚刚织好的布割断了,麻 线纷纷落在地上。孟子看到母亲把辛辛苦苦才织好的布割断了, 心里既害怕又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忙问母亲出了什么事。孟母教 训儿子说:“学习就像织布一样,你不专心读书,就像断了的麻 布,布断了再也接不起来了。学习如果不时时努力,常常温故而 知新,就永远也学不到本领。”说到伤心处,孟母呜呜咽咽地哭 了起来。孟子很受触动,从此以后,他牢牢地记住母亲的话,起 早贪晚,刻苦读书。
历史古代名人孟子人物介绍介绍PPT
02 主要思想
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孔子“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的教育思想的继承 和发挥。他们都把全民教育当作实行仁政 的手段和目的。一方面,主张“设为庠序 学校以教之”(滕文公章句上)加强学校 教育;另一方面,要求当政者要身体力行, 率先垂范。“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 义;君正,莫不正。”
04 相关资料
主要著作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 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 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 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 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 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 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一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 内容。
始作俑者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 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 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 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 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 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 (活人殉葬)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 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 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03 历史成就
孟子受教
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蹲在地上。孟子进屋看见妻子 这个样子,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 她休了。”孟母说:“什么原因?”孟子说:“她蹲在地 上。”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说:“我亲眼看见 的。”孟母说:“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妇人不讲礼仪。 《礼经》上不是这样说吗,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屋里 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 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
《孟子两章》课件(共41张PPT)
国家 国防
翻译课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 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 /土,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 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 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 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 了相位。
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 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 必胜矣。 域: 限制。以:凭,靠。固国:巩固国防。威:震 摄。寡助之至:之,到。至,极点。畔:通 “叛”,背叛。顺:归顺,服从。故:所以。
本章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 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 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 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 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听文朗读 注意节奏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 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 /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 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 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 至,天下/顺之。
思10分钟 议6分钟
1· 解释重点词语 2· 翻译文意
2019/3/27
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困于心衡于虑。 “衡“通“横”,梗塞, 不顺 “拂”通“弼”,辅弼, 入则无法家拂士。 辅佐
一词多义
发
舜发于畎亩之中 兴起,被任用
征于色,发于声
表露,表现
国
国恒亡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贝多芬 即使在双耳 失聪的情况 下,仍然坚 持音乐创作。
小结
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 腐蚀人的健康肌体,使人丧失成功 的上进心;而艰苦的环境,坎坷的 道路,却能磨练人的意志,增长人 的上进心。美国剧作家帕特里克说 的“痛苦使人思索,思索使人明智, 智慧使人生命持久”,足以说明逆 境的优越性。 限时练
《孟子三章》ppt课件
“□亲□戚□畔□之”。 2.本文论证逐层推进,孟子首先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 ” 、
“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突出了 “人□和□”的重要性,得出中心论点。接着用攻打“小城”的例子证明 “天□时□不□如□地□利□”;用弃城而逃的例子证明“地□利□不□如□人□和□”;最后进一步 进行类推,由战争推想治国,指出“人和”的实质就是“得□道□” ,并运用 对□比□论证的方法,从“□天□下□顺□之”与“亲□戚□畔□之□”两个不同的结局来再次强 调中心论点。
书中名句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
者也。 •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学习目标:
1.朗读并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把握中心论点及其论证思路。
自学指导一:
1.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解释红色字词。
得道多助 寡助 天时 地利 人和 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 环而攻之 夫环而攻之 是天时池非不深 兵革非不坚利 委而去之 域民不以封 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 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 故君子有不战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并不是 不多,但守城的人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条件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 向、上下团结。
所以说,使人们定居下来而不迁徙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 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 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 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 的条件,攻打内外亲属都背叛的君主,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突出了 “人□和□”的重要性,得出中心论点。接着用攻打“小城”的例子证明 “天□时□不□如□地□利□”;用弃城而逃的例子证明“地□利□不□如□人□和□”;最后进一步 进行类推,由战争推想治国,指出“人和”的实质就是“得□道□” ,并运用 对□比□论证的方法,从“□天□下□顺□之”与“亲□戚□畔□之□”两个不同的结局来再次强 调中心论点。
书中名句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
者也。 •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学习目标:
1.朗读并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把握中心论点及其论证思路。
自学指导一:
1.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解释红色字词。
得道多助 寡助 天时 地利 人和 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 环而攻之 夫环而攻之 是天时池非不深 兵革非不坚利 委而去之 域民不以封 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 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 故君子有不战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并不是 不多,但守城的人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条件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 向、上下团结。
所以说,使人们定居下来而不迁徙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 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 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 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 的条件,攻打内外亲属都背叛的君主,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大学课件孟子ppt
04
孟子思想的现代意
义
孟子的人性论与现代心理学
孟子的人性论强调人性本善,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所固有,这与现代心理学中关于人性本善的观 点相契合。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受到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这与孟子的人 性论中强调后天环境对人性发展的影响相呼应。
孟子的道德观与现代伦理学
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强调仁爱 和同情心,认为人性本善,主张通过 内省和修养来达到仁的境界。
孟子与孔子在政治观念上有所不同,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强调道德教 化;而孟子则更加强调君主的仁德和 民本思想,提倡“仁政”。
孟子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
孟子被视为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 之一,其思想在儒家经典《孟子》中 得以系统阐述,对后世儒家思想的发 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德自觉
孟子认为人通过内心的道 德自觉,可以认识到自己 的善良本性,从而行善去 恶。
良知
孟子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 ,即对是非、善恶的源自别 能力,这种良知是道德行 为的源泉。
道德论
仁义之道
孟子认为仁义是道德的核 心,人们应该以仁义为行 为准则,追求内心的善良 和对他人的关爱。
道德实践
孟子强调道德实践的重要 性,认为只有通过实际行 动才能体现道德的价值。
孟子的道德观主张仁义为人类社会的最高道德准则,认为仁义是人的本质属性,这与现代伦理学中关于道德普遍性和客观性 的观点相一致。
现代伦理学在探讨道德问题时,也强调普遍性和客观性原则,同时关注个体权利和自由意志,这与孟子的道德观中尊重个体 权利和自由意志的观点相呼应。
孟子的政治思想与现代政治哲学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张仁政,认为君主 应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这与现代政 治哲学中关于政府应当以民为本、保 障公民权利的观点相契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父母健在, 兄弟平安,这是第一大快乐;上不愧 对天,下不愧对人,这是第二大快乐;得到天下优 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第三大快乐。 君子有三大 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 作之一,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 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 个人修养,伦理道德等思想观 点和政治活动的书。
4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两者不能都得到的话, 我便丢掉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义也是我所想要的; 如果两者不能 并有,我便舍弃生命而取义。
孟母教子
孟母三迁 孟母断织 孟子出妻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孟子与子思
• 孟子虽未直接受业于子思,但不管是受业 于子思的门人,还是子思的后代,孟子都 确实受到子思思想的很大影响,并最终通 过子思上接于孔子。
• 子思的代表作为《中庸》。《孟子》一书 与《中庸》思想一致,连部分文字都相同。
• 孟子思想与子思密切相关,史称“思孟学 派”。
孟子出妻
话说: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蹲在地上。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 子,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休了。”孟母说: “什么原因?”孟子说:“她蹲在地上。”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 孟子曰:“我亲眼看见的。”孟母说:“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妇人不讲 礼仪。《礼经》上不是这样说吗,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屋里谁在里 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 时候,必须眼往下看。《礼经》这样讲,为的是不让人措手不及,无所防 备。而今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没有声响人家不知道,因而让 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样子。这是你不讲礼仪,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讲礼 仪。”孟子听了孟母的教导后,认识到自己错了,再也不敢讲休妻的事了。
孔子和《论语》
• 儒家之“至圣”
孔子简介
生于(前551—前479),春秋时期鲁国(今山东曲阜)人, 名丘,字仲尼。
出身没落贵族之家,庶出,三岁成孤(1—3岁) 少年明礼勤学(3—19岁) 从青年到中年:为小吏——讲学——做高官(19—55岁 ) 老年:周游列国(55—68岁) 晚年:晚景凄凉,整理文献(68—73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孟文的风格
论辩艺术
感情强烈 气势逼人
善设机巧 欲擒先纵
长于譬喻 说理生动
起承转合 循序渐进
《孟子》成语
(1) 五十步笑百步 (2) 彼一时此一时
(3) 缘木求鱼
(4) 寡不敌众
(5) 与民同乐
(6) 出尔反尔
(7)杯水车薪
(8) 心悦诚服
(9) 绰绰有余
(10) 怨天尤人
(11)独善其身 (12) 一曝pù十寒
• 孔子说: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如果他自身品行 端正,不用他强行命令,别人就会服从执行;假 若他自身品行不端,即使他强迫命令,别人也不 会服从执行。
一、身世 二、母教 三、受业 四、授徒 五、游历 六、著述
孟子
孟子:名轲,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 想家、教育家。是 继孔子以后儒家学 派的代表人物,与 孔子合称“孔孟”, 有“亚圣”之称。
启迪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孔子思想
• 孔子站在河岸上(感慨地)说:“消逝的时光像 这河水一样啊!它日夜不停息地向前流去,再也 不回头。”
• 孔子说:“(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 柏(bǎi)树是不凋谢的。”
孟子思想的发轫
孟 子
孔子画像
荀 子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 即仁、义、礼、智。 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 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的思想
性善说
王道仁政
民为邦本
抨击异端
知人论世
2020/4/18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21
“性善性恶说”的意义
孔子讲“性相近,习相远”,孟子发展为“ 性善说”,荀子发展为“性恶说”,其存在都具有 合理性,不必绳以“唯物”和“唯心”的尺度。看 到天性的善良,给人以希望,教人自觉地维护和扩 大善性;看到天性的自私,给人以警示,教人理智 地控制和改造恶性。人非圣贤,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着善性和恶性,当你深刻反省的时候,眼前便展现 出真正人性的曙光。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
儒家——推崇“人治”, “德治”,即治国 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
法家——提倡“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 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 的中央集 权国家。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 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
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异同
儒家学说的影响 1.学术思想主流,确立伦理道德规范 2.「德治」、「民本」成为后世施政准则 3.整理古代典籍,推动中华文化发展 4.教育得以普及,后世遵循孔子施教原则
(13)当务之急 (14) 茅塞sè顿开
《孟子》名言
1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2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译文】孔子登上东山便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也变小了。
3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孟子》名言
《孟子》共七篇,与《论语》、 《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寡人之于国也》、《齐桓晋文之事》 《庄暴见孟子》、《孟子见梁襄王》 《齐人有一妻一妾》、 《弈秋》、《寡人愿安承教》、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文王之囿》、 《汤放桀》、《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攘鸡》、《眸子不掩其恶》 《观于海者难为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民为贵》、《贤者以其昭昭》、 《养心莫善于寡欲》。
(一)孟子简介
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
(1)幼年丧父,家庭贫困,孟母三迁。 (2)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之门人。 (3)青年中年时代,主要是聚徒讲学。 (4)五十岁以后 ,也曾周游列国,碰壁。 (5)年七十余返回邹国,专心从事教学和著述。 八十四岁去世。
孟子的出生之时距孔子之死大约百年左右。孟子的生平和孔子很孟子像相似,都 是贵族的后裔,平民出身,幼年丧父,一生所走的道路都是求学、教书、周游列 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