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的农民收入问题
促进农民增收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促进农民增收面临的问题及建议促进农民增收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农业经营分散:农户的分散生产经营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突出,阻碍了农业积累和吸纳新技术,制约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2. 二三产业发展较慢:农民收入以第一产业为主,二三产业发展较慢,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例如,在某些地区,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农业发展受到限制,农民需要发展其他产业来增加收入。
然而,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这些产业的发展往往比较缓慢。
3.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山区、半山区村道路普遍存在晴通雨阻、路面窄、公路硬化率低等突出问题。
农田水利设施方面存在高产田地少,耕地单位产出率低,机耕路、沟渠不配套,有效灌溉率低的问题。
一些地方能源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资源开发不合理,可持续发展能力低。
农业防灾抗灾能力减弱,靠天吃饭的问题仍然存在,阻碍了农业农村的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建议:1. 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通过加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就业技能,增强他们的市场竞争能力。
2.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通过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形成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同时,集体经济也可以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3.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政府应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水平。
4.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农民在农村地区开展加工业、旅游业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来源。
5. 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通过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
6. 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通过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为农民提供风险保障,降低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对农民的影响,增加农民收入的稳定性。
7. 加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通过加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为农民提供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满足他们在生产和生活方面的金融需求。
当代中国的农村转型与农民收入问题研究
当代中国的农村转型与农民收入问题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转型和农民收入问题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在过去的几年中,政府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
然而,这些努力是否真正能够实现农民的增收和农村的改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评估。
一、农村转型的背景和必要性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民逐渐向城市转移,而农村的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大量变化。
传统的农业经济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社会需求,需要进行现代化和产业化改造。
此外,农村也需要注重环境保护和提高生活质量,这些都需要农村转型的支持和推动。
二、农村转型的主要措施1.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农村转型的重要措施,包括提高土地利用率、推广农业技术和节水灌溉等。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
2.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是农村转型的另一个关键措施。
通过促进城乡交通、教育、医疗和文化等方面的合作,可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城市和农村的共同发展。
3.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包括发展农村产业、加强乡村旅游和促进农村电子商务等。
通过这些行业的发展,可以提高农民收入和农村经济水平。
三、农民收入问题的现状和原因虽然政府已经采取了多项措施促进农民增收,但是农民收入水平仍然不够高。
在农民收入问题的原因方面,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农村发展水平不平衡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环境等因素较大程度上影响收入水平,农民在不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大。
2.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较低目前,不少农民在种植和养殖方面缺乏先进技术,导致农产品质量和产量较低,收入水平难以提高。
3.土地资源和环境问题在某些地区,土地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严重,这些因素导致农民难以维持生计和增加收入。
四、农民收入问题的解决方法1.切实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生产技术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和专业水平。
同时,我们应该鼓励和支持技术研发和农业现代化,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生产条件和机会。
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存在不少问题,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
本文将就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问题分析1. 收入水平低目前,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水平普遍较低,远远低于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
这一问题主要源自于农村地区产业结构单一,农业收入占比较高,农民在务农收入上较为依赖,而农业收入的增长速度相对较低,不能满足农民对更高生活水平的需求。
2. 收入不稳定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不稳定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由于农村就业市场相对不稳定,很多农民存在着季节性失业或者就业机会较少的问题,这就导致了他们的收入来源不稳定,生活水平难以保障。
3. 劳动报酬低在农村,由于劳动力过剩的情况较为普遍,很多农民在务农和临时工作中的劳动报酬都偏低,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尤其是一些妇女和老年人,由于文化水平较低和技能单一,更容易受到劳动力市场的歧视,劳动报酬更是少得可怜。
4. 缺乏社会保障相比城市居民,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较低,这也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工资性收入。
在医疗、养老、失业等方面,农村居民依然面临着较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这也使得他们在工资性收入的使用和储蓄方面较为谨慎,难以实现家庭财务的稳定和持续增长。
二、对策1. 改善农村产业结构为了提高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必须改善农村的产业结构,增加非农产业的就业机会。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非农产业的扶持力度,支持和引导农民转移就业,提高他们的劳动报酬和收入水平。
2. 加强技能培训技能是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的重要保障。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技能培训的投入,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和能力,增加他们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从而获得更高的劳动报酬和收入。
3.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政府应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对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保障力度,提高他们的医疗、养老、失业等保障水平,减少他们的风险感受,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和使用自己的工资性收入。
促进农民增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促进农民增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1. 引言1.1 背景介绍农民增收是当前我国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的深入,农村经济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农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农民增收仍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我国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农村贫困问题仍然较为严重,这直接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政策实施存在不力的问题,市场供求失衡,缺乏技术支持等也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对策,推动农民增收,是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本文将从提出农民增收的重要性以及当前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为农村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1.2 问题意义农民增收是国家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一环。
目前我国农民增收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收入增长缓慢、政策实施不力、市场供求失衡、缺乏技术支持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农民的生活水平,还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农民增收问题关乎全国13亿人口的生计问题,直接影响着亿万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农民是农村经济的主体,其增收意味着农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农民增收问题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经之路。
只有让农民获得实实在在的收入,才能真正推动乡村振兴。
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问题的解决,将为国家经济的长期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加强农民增收工作,解决农民实际困难,具有深远的意义,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当务之急。
【2000字】2. 正文2.1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农民的土地流转问题。
在农村地区,土地流转效率较低,土地碎片化严重,导致农业产出难以扩大规模,农民收入增长受限。
农业生产方式滞后。
传统的种植和养殖模式存在着低效益、高成本的问题,而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和技术的推广应用不足,使得农民增收的动力不足。
市场竞争不足。
农产品价格波动大,市场需求不稳定,导致农民无法获得稳定的收入。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与对策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与对策
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农村地区的经济也在逐步增长,但农民的收入增长仍然相对缓慢。
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农民职业发展空间有限。
相较于城市,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单一,农民的职业发展空间有限,导致其收入增长相对缓慢。
2. 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
由于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和供应存在较大波动,农产品价格经常处于波动之中。
这种价格波动会对农民的收入产生一定的影响。
3. 农业生产存在技术壁垒。
农村地区的科技与信息水平相对较低,导致农民在农业生产上面临着一定的技术壁垒,影响了其收入增长。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民在农业生产上的技术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
2. 发展乡村产业。
政府可以引导和扶持农村地区的乡村产业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的职业机会和经济来源。
3.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政府可以通过加强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等环节,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
综上所述,要想实现农民收入的增长,需要政府、社会和农民自己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 1 -。
新常态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新常态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农村集体经济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就新常态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问题一:资源有限,农村集体经济增长空间受限。
由于农村资源有限,土地供应紧张,农村集体经济增长空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农村集体经济在新常态下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策一: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利用效率。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应该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
可以通过农田整理和土地流转,优化农地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通过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实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循环利用。
对策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社。
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是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可以促进资源的集中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的扶持力度,积极引导农民参与集体经济合作社的发展,通过合作社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问题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由于历史原因和缺乏资金投入,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水平较低,经济收入增长缓慢,农民收入增长困难。
如何提高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水平,增加经济收入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对策一:加大投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基础是良好的基础设施,政府应该加大投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加强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提高交通、通信、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对策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需要培育一批富有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和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更多的农民参与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问题三:农村集体经济缺乏创新驱动力。
农村集体经济长期以来缺乏创新驱动力,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较弱。
工作报告分析农村农民收入增长的途径
工作报告分析农村农民收入增长的途径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农民收入也得到了大幅增长。
然而,我们也不可忽视农村收入增长的不平衡问题。
为了更好地推动农村农民收入的增长,本文将从不同方面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关解决方案。
一、加强农民职业培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要加大对农民的职业培训力度,提高其技能素质和就业能力,使其能够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同时,也需要加强农村培训机构的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培训资源。
二、拓宽农民就业渠道除了农业生产,农村也需要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使其可以从事非农产业。
可以通过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农家乐、乡村旅游等方式,增加农村就业机会,提升农民收入。
三、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农产品的附加值决定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因此,加强农产品加工和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是非常重要的。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农民从事农产品深加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产权制度不完善是阻碍农民增收的重要原因之一。
要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明确农民的土地产权和权益,优化土地资源配置,鼓励农民参与土地流转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
五、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农村金融服务不完善限制了农民增收的空间。
要加大农村金融服务的力度,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农民创办农业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农业科技等。
同时,也需要加大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力度,提高农民融资的便利性和成本效益。
六、发展农村电商农村电商的发展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途径。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电商平台的支持力度,提供物流等配套服务,帮助农民将农产品通过电商渠道销售,降低交易成本,增加农民的收入。
七、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是农村贫困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农民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障体系,减轻农民的社会风险,增加他们的收入稳定性。
八、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民发展的重要保障。
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民收入来源与构成分析
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民收入来源与构成分析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收入也在不断增加。
本文将从十个方面对农民的收入来源与构成进行分析。
一、农业收入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仍然是农业。
农业收入包括粮食、水果、蔬菜等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所得。
农民通过耕种土地、种植作物以及养殖畜禽等方式实现农业收入。
二、农村工业收入农民在农村工业中从事加工、制造等工作,通过生产、销售工业品赚取收入。
农村工业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也带动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三、农村服务业收入农村服务业的兴起为农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农村餐饮、旅游、家政等服务业的发展不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也丰富了乡村文化,提升了农村形象。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收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合作与发展机会。
通过参与合作社的运营和分红,农民可以获得额外的收入来源。
五、农民工收入农民工作为外出务工的一部分农民,通过在城市从事建筑、加工等行业的工作,获得一定的工资收入。
农民工也成为了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土地流转收入随着农村土地流转的逐渐推进,农民可以通过将自己的土地流转给企业或其他农户获得一定的租金收入。
这种收入来源为农民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七、农业补贴收入我国政府对农业实行一定的补贴政策,鼓励农民进行农业生产。
农民可以通过补贴政策获得一定的经济支持,提高农业收入。
八、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现代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为农民提供了养老、医疗等保障,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也增加了他们的收入。
九、微商、电商等新业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农村也涌现出了一批从事微商、电商等新业态的农民。
通过网络销售农产品、农副产品等,农民可以获得与城市居民相当的收入。
十、其他收入来源农民的收入来源还包括政府补贴、种植保险等其他渠道。
这些收入来源的多样性,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保障。
综上所述,农民的收入来源与构成多样化且不断扩大。
农村经济发展的进步推动了农村收入的增加,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希望。
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 引言1.1 引言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是农村居民获得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
在当前情况下,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居民工资水平普遍较低,难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二是工资发放不规范,存在拖欠、克扣等现象。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对策,例如加强农村居民职业培训,提升其就业技能和竞争力;建立健全工资支付监督机制,加强对工资发放的监督和管理;也要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工资水平。
通过以上对策的实施,我们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存在的问题,提升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农村振兴的目标。
让农村居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建设富裕、和谐的社会。
2. 正文2.1 问题一:农村居民工资水平低农村居民工资水平低是农村发展中的一个普遍问题。
由于农村经济结构单一,农民工资来源有限,加之农村就业市场不完善,导致了农村居民的工资水平普遍较低。
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
农村居民工资收入主要以农民工为主,而农民工的工资多数来自于临时性农活或者临时工,工作机会不稳定,收入水平难以保障。
农村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导致了农民在就业方面缺乏谈判能力,容易被雇主占据便宜。
由于农村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农村企业规模小,生产效率低,导致了工资水平无法得到有效提高。
针对农村居民工资水平低的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农村居民的职业培训,提升其技能水平,增加就业机会,从而提高工资水平。
建立健全工资支付监督机制,保障农民工的工资权益,防止拖欠工资现象的发生。
还需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工资水平,为农村居民创造更好的就业和发展机会。
农村经济的农民收入与消费水平
农村经济的农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农村经济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
农民作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和直接受益者,在编写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报告时,我们对农村经济的农民收入与消费水平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
以下是我们的研究发现与探讨。
一、收入来源多样化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包括农业生产、农副产品加工销售、农村劳务、乡村旅游以及农民工务工等。
农村经济发展的多元化趋势,给农民提供了更多的收入途径。
在农业生产方面,农民通过规模经营、新农村合作社等方式,提高了收益。
农副产品加工销售成为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农民通过加工农副产品,提高了产品附加值。
此外,农民劳务市场的兴起和乡村旅游的火爆,也为农民增加了不少收入。
二、农民收入结构持续改善随着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农民收入结构也在逐步改善。
农民从传统的农业经营主要依靠农作物种植转变为更多地依靠农产品加工和销售、农村劳务市场和乡村旅游业的收入。
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业收入占比逐渐增加,农民劳务市场和乡村旅游业的收入也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这种改善的收入结构使农民的收入更稳定可靠,降低了农民收入的波动性。
三、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有所加快近年来,农民的收入增长速度加快,逐渐赶上城市居民收入增长趋势。
农业现代化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等政策的实施,为农民增加了更多的收入来源。
同时,农村改革和农民工务工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收入机会。
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农户收入稳步增长,农民通过努力获得了更好的生活水平。
四、农村消费水平逐渐提高农民收入的增长也带动了农村消费水平的提高。
农民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时,逐渐增加了对教育、医疗、居住环境等方面的投入。
农民购买力的提升,也带动了农村商品和服务的发展。
农村市场的扩大,促进了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增长。
五、精准扶贫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定向帮扶和政策扶持,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的收入明显增加。
农民收入调研报告
农民收入调研报告农民收入调研报告根据对农民收入的调研分析,在当前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农民收入呈现出一定的增长趋势。
以下是我们的调研结果:首先,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主要是农业生产。
农民依靠耕作、种植、养殖等方式,通过农产品的销售来获取收入。
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产值逐年增长,使得农民的收入逐渐提高。
其次,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民的收入来源也在逐渐多元化。
越来越多的农民参与到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中,通过这些渠道获取了额外的收入来源。
此外,一些农民还投资于房地产等领域,通过土地租赁或出售获得了一定的利润。
然而,尽管农民收入呈现一定的增长趋势,但农民收入水平与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仍然较大。
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导致农民收入水平普遍较低。
同时,农民所从事的农业生产工作较为辛苦,劳动强度较大,收入相对不高。
加之农产品销售存在一定的市场隐形壁垒,使得农民难以获得较高的产品价值。
为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我们建议:首先,加大对农业技术的支持力度。
提供先进的种植技术、养殖技术以及农业机械装备等,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效率,减轻他们的劳动强度。
同时,加大农业科技研发投入,推动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发展。
其次,加强农业产业化发展。
鼓励农民参与农产品加工企业或合作社,通过农产品的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
政府可以提供相应的财政和税收政策优惠,吸引农民参与农产品加工。
最后,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村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地区的基本生产条件,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生产环境,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总结而言,农民收入的增长趋势是可喜的,但与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仍然存在。
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农民收入现状调查报告
农民收入现状调查报告这些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生产方式落后。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的需要,农民缺乏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难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2、农村基础设施薄弱。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影响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也限制了农民增收的空间和速度。
3、市场信息不对称。
农民缺乏市场信息,对市场需求和价格把握不准,导致农产品销售难度大,价格低,农民收入难以提高。
4、土地流转难度大。
土地流转难度大,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影响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和土地的利用效率。
5、政策扶持不到位。
政府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农民缺乏政策扶持,难以获得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限制了农民增收的空间和速度。
三、农民增收的对策和建议为了解决农民增收的现状和困难,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和建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农业技术和设备的更新和推广,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的收入。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3、加强市场信息的发布和传播,提高农民对市场的敏感度和把握能力,促进农产品的销售和价格的提高。
4、加强土地流转的管理和扶持,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农民的收入。
5、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农民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综上所述,农民增收是农村发展的基础和关键,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和建议,加强农业技术和设备的更新和推广,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市场信息的发布和传播,加强土地流转的管理和扶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首先,要优化种植业结构,重点发展有优势、有特色、有市场前景的农产品,加强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推动种植业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
其次,要加强畜牧业和水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
其次,要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市场意识培训,提高农民适应市场的能力和进入市场的积极性。
农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
农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加速,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许多人认为农民们的收入也应该不断提高。
然而,通过对我国农民收入情况的调查可以发现,目前农民的收入整体水平依然比较低,而且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旨在对农民收入情况进行调查,并探讨问题原因和解决办法。
一、农民收入现状根据调查,我国农民人均年收入约为12500元,这比城市居民的收入低了近5倍。
其中,大多数农民依靠农业生产和销售农产品获得收入,约占总收入的70%。
而非农业收入、政府补贴和养老等社会保障等其他收入也在逐步增加。
总体来看,农村居民的收入虽然有所增长,但发展速度却比城市居民和制造业工人慢得多。
二、农民收入问题和存在的挑战首先,农民的生产资料不足。
虽然政府加强了农业扶持政策,但农民往往面临土地、水、肥料和种子等生产资料的缺乏,导致农作物品质难以保证,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直接影响到收入水平。
其次,缺乏专业技术和知识。
农民的大多数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缺乏专业技能。
现代化农业和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科技和知识,缺乏专业素质导致农民的生产效率低、效益低,进而限制了收入提高。
最后,农民就业压力增大。
由于城市化的加速,许多年轻人都选择到城市工作,造成了当地就业压力逐渐加大,部分农民不得不到外地打工谋生,这不仅增加了他们的生活费用,也影响了他们对农业生产的热情和投入程度,对农村社会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
三、提高农民收入的途径和建议为了解决前述问题,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我们要做好以下几点:1.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投入力度。
加大土地、水、教育、科技等资源的投入,创造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加强现代化农业建设,提高我国农业的整体水平。
2.加强农民培训。
通过建立相关培训机制,为农民提供更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培养农村人才,助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的建设。
3.探索新的发展途径。
政府部门可以扶持和支持农民创办合作社、农村电商、农家乐等农业新业态,搭建平台,促进农民的非农业收入提高。
促进农民增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促进农民增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促进农民增收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增收已成为当前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
然而在农民增收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并采取有效的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1. 农产品销售困难。
由于缺乏市场信息、交通不便、产地无品牌和规模小等原因,导致农产品销售困难,价格波动大,农民增收受到冲击。
2. 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农民的生产手段和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证,从而影响了农民的增收。
3. 农村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
由于土地资源的碎片化和流转难题,造成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无法实现规模化种植和生产,影响了农民的增收。
4. 缺乏多样化增收渠道。
传统农业收入来源单一,农民缺乏其它增收渠道,无法有效缓解经济压力,无法实现全面增收。
二、对策1. 加强市场信息化建设。
建立完善的市场信息服务体系,提供及时有效的市场信息,引导农民进行农产品生产和经营,保障农产品顺利销售。
2. 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增加对农村的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
3. 推动土地流转和资源整合。
引导农民进行土地流转,形成大规模种植和生产,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增加农民收入。
4. 发展农村产业。
鼓励农村发展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业,引导农民参与农村产业发展,增加农村就业机会,开拓农民增收新渠道。
三、建议1. 政府部门应加大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条件,提高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
2. 支持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提供金融支持和便利化服务,为农民提供创业和发展资金支持,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3. 鼓励农村居民参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增加农民福利和收入保障。
4. 支持建立农民合作组织,引导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销售和经营效率。
促进农民增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促进农民增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促进农民增收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也要面对一些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农民增收的效果,也挑战着我们的农业现代化进程。
本文将针对促进农民增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农产品销售难题目前,农产品销售难一直是困扰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农产品销售环节中,农产品品种单一,供应过剩等问题给农民增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多样化农产品种植。
通过引导农民种植多样化的农产品,扩大农产品品种,提高市场竞争力,降低供需矛盾。
2.发展农产品加工。
加工可以延长农产品的保存期限,提高附加值,降低降价的风险。
3.建立农业合作社。
通过合作社加强农产品的整合销售,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
二、农业生产成本高问题当前,农业生产成本高是制约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问题。
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升级,劳动力成本、种子费用、化肥、农药费用等也在飞速增长,导致农民增收空间不断受限。
1.提倡绿色农业。
通过绿色农业的推广,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等成本,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增加农民的收入。
2.发展节水农业。
在水资源日益紧张的情况下,发展节水农业可以减少灌溉成本,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
3.发展现代化科技。
通过科技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减轻农民的负担。
三、农村基础设施滞后问题目前,一些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滞后,交通不便、水电供应不足等问题也制约着农民增收。
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在政府的带领下,逐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
2.建设农村生态环境。
通过抓好环境整治,净化农村环境,提高农村的生产和生活质量。
3.推进互联网+农业。
通过互联网技术,促进农业信息化,提高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拓宽农民的增收途径。
四、农民文化素质低问题当前,一些农民文化素质低,缺乏科学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知识,也制约了农民增收。
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以下是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应对策略:一、就业机会有限农村地区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很多农民只能选择务农或外出打工。
这导致了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普遍偏低。
对策:一方面,政府可以加大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吸引更多工业企业进驻农村地区,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政府可以鼓励农民参与农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提高就业机会。
二、待遇不公平农村工资性收入普遍较低,并且很多农民在外打工时,缺乏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
一些农民在工资支付、工作强度等方面也存在不公平现象。
对策:政府可以加大力度推动农民工工资支付的监管,建立健全工资保障机制,确保农民工及时、足额地获得工资。
应该加强对农民工权益的教育宣传,提高农民工的知识和意识,增强他们争取权益的能力。
三、技能水平有待提高由于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很多农民的技能水平相对较低,这使得他们在城市工作市场上竞争力不强。
对策: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技能水平。
鼓励农民学习新的职业技能,并提供相应的培训机会和补贴。
四、收入分配不合理农村地区收入分配不合理是造成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些地区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较高,而农民和农民工的工资普遍较低。
对策: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收入分配的监管力度,推动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的合理化。
可以通过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设立工资调整机制等方式来实现收入分配的合理化。
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存在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农民共同努力解决。
只有通过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措施,提高农民的技能水平,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才能实现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的均衡和提高。
新常态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新常态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问题一:农民素质和创新能力不足农村集体经济在新常态下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农民素质和创新能力不足。
传统的农民在长期的农耕生产中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和习惯性的经营方式,缺乏对市场需求和经营管理方面的敏感性和创造力。
对策一:加强农民培训和教育政府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和教育力度,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
可以通过举办农民技能培训班、农业科技讲座等方式,为农民提供最新的农业科技知识和经营管理经验。
对策二:推动农民合作社、农村企业发展政府可以鼓励和支持农民合作社、农村企业的发展,通过合作社或企业的组织和管理,推动农民从传统的自耕种植转向市场化经营和集约化生产,提高农民的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
问题二:农村产业结构偏单一农村集体经济在新常态下面临的第二个问题是农村产业结构偏单一。
由于长期以来的农业产业政策导向和农村资源禀赋的限制,很多农村集体经济主要依靠传统的种植和养殖业,缺乏多样化的产业结构。
对策一:发展现代农业政府应鼓励和支持农民发展现代化、多元化的农业。
可以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推动农业的机械化和科技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增加农民的收入。
对策二: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农产品政府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农产品,通过挖掘和发展农村的文化和自然资源,吸引城市居民来农村休闲度假和购买特色农产品,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多元化。
问题三:农村金融服务不完善农村集体经济在新常态下面临的第三个问题是农村金融服务不完善。
传统金融机构往往对农村集体经济的贷款风险较高,对于农村集体经济的融资需求难以满足。
对策一:设立农村金融机构政府可以设立专门为农村集体经济服务的农村金融机构,通过设立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等方式,为农村集体经济提供贷款和融资支持。
对策二:发展农村互联网金融可以通过发展农村互联网金融,建立农村金融服务的新模式。
通过互联网技术,降低金融服务的成本,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和效率,满足农村集体经济的融资需求。
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居民是我国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资性收入作为其生活来源之一,日益受到社会关注。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问题一:工资水平低。
由于农村居民多从事低端的劳动力工作,工资水平一直比较低。
问题二:工资稳定性较差。
由于受季节性和市场需求的影响,农村居民工资收入的稳定性较差。
问题三:保险和福利待遇低。
农村居民的福利待遇相对城市居民较低,其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善,给他们的工资增长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一些对策。
对策一:制定优惠政策。
政府可以为农村居民提供较低的税收标准和一些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在农村地区建立工厂,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
对策二:培训提高技能。
政府可以开展职业培训计划,提高农村居民的技能水平,拓宽其职业发展道路,增加其工资收入。
对策三: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政府可以更加重视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加优质的保险和福利待遇。
对策四:鼓励农村居民创业。
政府可以为农村居民提供创业扶持政策和资金支持,激发农村居民创业创新的热情,增加其工资收入。
综上所述,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的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关注,政府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帮助农村居民实现工资的增长和社会福利的提高。
同时,农村居民需要积极学习、创新,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和创业能力,为自己的工资增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农民收入问题调查报告
农民收入问题调查报告农民收入问题调查报告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全国各地的现代化建设不断提升,但是在农村地区,农民收入问题却仍然是一个困扰我们的难题。
为了了解农民收入问题的现状和原因,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
本报告旨在分析农民收入问题的状况和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案。
一、调查基本情况我们的调查主要围绕着农民收入的高低,收入来源,收入分配等方面来展开。
我们在北京市、上海市、广州市等10省市的乡村地区共收集了500份问卷调查。
二、调查结果我们的调查发现,有68%的农民收入在3000元以下,仅有6%的农民收入超过1万元。
其中40%的农民收入来源主要是农业,28%的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务工,20%的农民则靠租地、打零工以及经商来维持生计。
同时我们发现农民的收入来源不稳定,主要原因是收入的不确定性。
农民收入的分配也存在巨大的问题。
大约有70%的农民认为他们的收入分配不公平,近一半的农民认为他们的工作压力大,却没有相应的收入回报。
同时,我们发现农村地区的社保、福利等保障机制不完善,有30%的农民甚至没有享受到医疗保险和养老金等基本福利。
三、原因分析1.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导致了农民收入水平的低下,同时农业生产方式造成的土地利用效率低下,也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提高效能。
2.教育水平不高,技能水平不足。
一些农民的教育水平低,缺乏现代管理知识,技能水平也有限,难以适应现代化的劳动力需求。
3.城乡差距巨大,城市化进程缓慢。
城乡差距巨大不仅表现在经济上,而且在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政策等方面也存在很大的背离,城市化进程缓慢也限制了农村地区的发展。
四、对策建议1.推进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业生产效益。
加大对种植技术、机械化农具和现代化农事服务的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
2.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人才素质。
加强公共职业培训,提升农民教育水平和职业技能,为农民创业、务工、经商等提供支持。
乡村振兴战略农民收入保障
乡村振兴战略农民收入保障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政府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旨在推动农村发展,实现城乡全面协调发展。
其中,农民收入保障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展开,探讨如何保障农民的收入。
第一,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性。
农民是农村经济的基础,保障农民的收入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
只有农民的收入得到保障,才能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增加农民的消费能力,激发农村市场活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第二,加强农产品的市场化和品牌建设。
农产品的市场化能够提高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并且增加农民的收入。
政府应加大对农产品市场化的支持力度,推动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全程优化。
同时,鼓励农民发展农产品品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利润空间。
第三,促进农民就业创业。
农村优势资源丰富,政府应提供一系列的支持政策,鼓励农民在本土发展产业,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通过农民就业创业,不仅能增加农民的收入,还能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第四,加强农民教育培训。
提高农民的技能水平,增强他们的就业创业能力,是保障农民收入的重要保障措施。
政府应加大对农民教育培训的投入,建设一批农民技能培训基地,提供全方位的技能培训服务,提高农民的就业创业能力。
第五,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农民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他们享有社会保障权益是理所应当的。
政府应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的农民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
第六,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保障农民收入的重要保障条件之一。
政府应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完善农村道路、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生产生活的便利性和效率,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第七,发展乡村旅游和农业观光。
乡村旅游和农业观光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产业,它可以为农民提供就业创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
政府应加大对乡村旅游和农业观光的扶持力度,提供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推动农村旅游和农业观光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常态下的农民收入问题2015-04-03 13:39农民日报张红宇当前,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内在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增收越来越受到国民经济和全球一体化发展的深刻影响,持续增收有机遇,但也有压力和挑战。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
新常态下农业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形势分析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总体向好,有两个最显著的标志:一是粮食生产实现创记录的“十一连增”,总产达到12142亿斤,比上年增加103亿斤,连续两年超过12000亿斤。
二是农民增收实现“十一连快”,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892元,收入增幅连续第5年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和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09年的3.33:1降至2.92:1。
农业农村经济的好形势对国民经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意义重大,这是观察新常态对农民收入影响的两个重要前提。
同时也要看到,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促进农民增收必须适应新的发展环境,应对新的变化和挑战,为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新常态下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变化,对农民收入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家庭经营收入保持平稳。
一方面,土地流转和新型经营主体的发育,以及节本降耗等技术的应用,将有利于家庭经营收入的增长,由此带来规模化产生的规模收入、结构调整产生的效益收入、成本降低而增加的收入等;另一方面,随着新常态下经济增速回落到中高速增长区间,农产品市场需求走弱,价格对农民收入的拉动作用有所减弱。
受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的双重挤压,农户务农种粮收益有限,比较效益较低的问题仍比较突出。
二是工资性收入增幅趋缓。
新常态下,农民务工数量增长的速度在减缓,工资增长的幅度在下调。
从数量增长来看,2011-2014年,农民工外出数量分别增长了1055万、983万、633万和501万,增幅逐年下降;从工资增幅来看,近几年增幅下降表现得更为明显,2012和2013年工资性收入名义增长分别为16.3%和16.8%、2014年仅增长9.8%。
今后,随着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进一步放缓,在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农民工就业和工资水平增长也将受到一定影响。
三是转移性收入增长面临挑战。
2004-2013年,农村居民获得的转移性收入从96.8元增加到784.3元,占农民收入的比重从3.7%上升到8.8%,对带动人均纯收入增速上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也要看到,在经济新常态下,国民经济增速特别是财政收入增速有所放缓,在这种背景下,继续以直接补贴等形式增加农民的转移性收入面临较大的压力,如何进一步完善对农民收入的直接支持,也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政策问题。
四是财产性收入增长潜力较大。
近年来,受农村土地征收补偿水平提高、农民土地流转和房屋出租增多、参加入股投资分红人数增加等因素影响,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不断增长,已经成为农民收入特别是局部地区农民收入的重要增长源。
从长远来看,随着今后农村产权市场不断完善,农民财产性收入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国民经济和全球农业一体化对农民收入有深刻影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影响农民收入的外部环境和内生机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农民收入越来越受到宏观经济环境和国际市场环境的影响。
新常态下观察农民收入,要深刻认识国民经济发展和全球一体化的影响,把握农民增收的动力源和着力点。
(一)国民经济发展与农民收入息息相关大量实证研究已经表明农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相关性,经济增长速度快,农民收入增长就快;反之,农民收入也相应地减缓。
1986-1990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年均增速7.9%,农民收入年均增速为2.7%;1997-2002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年均增速8.4%,农民收入年均增速仅3.9%。
近年来,农民收入能够保持持续较快增长的好势头,城乡收入差距能够持续5年缩小,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是分不开的。
但也要看到,在新常态下国民经济发展正在经历深刻调整,经济增速回落到中高速区间,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4年我国GDP增速为7.4%,低于2013年7.7%的增速,更低于1979-2013年9.8%的平均增速;财政收入为14.0万亿元,比2013年增长8.6%,增速创下1992年以来的新低,连续3年低于1979-2013年14.5%的平均增速。
因此,在农民收入增长问题上,必须有历史的耐心,密切关注国民经济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下决心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继续维持农民收入增长的好势头,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终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均衡。
(二)全球农业一体化对农民收入有深刻影响全球化给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带来的挑战越来越大。
我国农业在入世过程中做出了重大承诺,取消了数量配额、许可证等所有非关税措施;关税和关税配额制度成为调控农产品贸易的唯一手段;农产品平均关税水平仅15.2%,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关税形式单一,实施税率与约束税率同一;粮棉糖配额外关税最高也只有65%。
除一些岛国和个别农业规模大竞争力很强的国家外,其他国家农产品关税水平都比我国高。
总体上看,我国已经是世界上农产品贸易开放度最高的国家之一,面临的竞争压力正在不断加大。
农产品价格方面,综合考虑国际国内供求形势等因素,预计6-8年后可能突破配额外进口到岸税后价。
大豆、糖料、猪肉、牛肉、羊肉等进口敏感产品,价差问题表现得更为突出。
大量进口国外低价农产品,使国内价格既不能随需求的拉动而相应提高,也不能随着生产成本的上升而相应上升,进口价格形成了国内农产品价格上升的“天花板”。
一些产业的比较效益因此不断下降,农民通过价格获得的收入受到影响。
农业补贴方面,我们在加入WTO时承诺“黄箱”补贴上限不超过农业产值的8.5%,现在对棉花等产品的特定补贴已经逼近黄线。
我们还面临资源环境和生产成本这“两个地板”的约束,农业生产成本上升,资源环境承受很大压力,依靠投入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
随着农业生产要素特别是土地流转费用、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我国农业已全面进入高成本时代。
据农业部市场司数据,2006-2013年我国稻谷、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生产成本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1.0%、11.6%、11.6%、13.1%、12.0%。
同时,资源环境约束也日益趋紧。
人均耕地和淡水资源分别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和1/4。
在“天花板”和“地板”的双重挤压下,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的空间受到挤压,这是我们面临的现实挑战。
(三)把握农民收入增长的动力源从大的历史跨度来看,影响农民收入的内因和外因大致可以划分为三大阶段。
改革开放之初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上半期(1978-1985)这一时期农民收入快速增长,主要源于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增加。
从增长的动力看,主要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制度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与此同时,国家大幅提高农产品统购价格,带动了农民收入增长。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以来(1986-2009)。
这一时期是中国工业化进程快速发展的时期,伴随着乡镇企业和东南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工资性收入在农民收入构成中越来越发挥主导性作用。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2009-),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不断加深,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日益受到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影响和制约,农民收入构成中的四大来源都要发挥作用,农民收入增长进入“多轮驱动”的时期。
在农民收入的四大构成中,家庭经营收入对主产区农民增收影响显著;工资性收入是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劳动力外出省份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财产性收入寄希望于深化改革,盘活农村土地和集体经营性资产;转移性收入需要强化政府对农民收入的支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与此同时,有两个长期趋势值得重视:一是从农民增收趋势看,兼业收入还将长期存在。
超小的农业经营规模使农业兼业化经营成为普遍现象。
据全国农村观察点调查,1993-2013年,纯农户比重由49.90%下降到39.65%,非农户和兼业农户比重已达60.05%。
兼业农户产生兼业收入,随着农业份额在整个经济增长中逐渐下降,农业部分地被农户兼业经营不可避免,这一方面有利于增加农户收入来源渠道、提高收入水平,另一方面也对农业资源在各种类型农户之间如何优化配置、提高农业部门效率提出了长期的挑战。
二是从农民收入的动力源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不可忽视。
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具体的要解决三个“一亿人”问题,即促进一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一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一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
“三个一亿人”直接关系到农民增收。
首先,继续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外出务工的数量,可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总量;其次,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农民工就业和工资水平提升;第三,通过城乡资源均衡配置、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改革,逐步解决进城农民及其随迁家属的住房、教育、医疗、社保等问题,有利于降低农民在城市生活的成本,间接提高农民收入。
总的来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必须内外结合、多轮驱动,充分释放各方面积极因素,努力拓展新的动力源和增长源。
(四)把握不同区域农民增收的着力点我国各地农业资源禀赋、生产方式不一样,形成了各有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与此相应,不同地区农民增收的重点也各不相同。
比如,在东北地区,家庭经营收入特别是粮食生产收入对农民增收有重要影响;在河南、安徽、重庆等劳动力转移较多的地区,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增长对增收的贡献率较高。
因此,必须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明确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和着力点,沿海发达地区要更加注重挖掘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的增长潜力;传统农区和中西部地区应更加注重拓展农业内部增收空间,提高农业产业效益,同时吸引沿海地区产业转移,鼓励农民创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抓住机遇实现农民收入增长的新突破(一)抓住农民增收的新机遇新常态有新机遇,对农民收入而言,机遇表现在两个大的方面:一个是外部机遇,即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带来的政策机遇和开放机遇;一个是内部机遇,即农业农村发展带来的产业机遇。
一是政策机遇。
中央对三农工作高度重视,从三农“强美富”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新”要求,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一脉相承,为做好三农工作提供了强大保障。
各地把扶持三农作为自觉行动,特别是新常态下以GDP为主要考核指标的政绩考核方式逐步转变,为各地政府重农抓粮促增收营造了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
多个地方制定了农民收入增长目标。
二是开放机遇。
尽管当前我国农业竞争力总体水平仍然不高,但从长期趋势来看,随着需求结构升级、农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优化和经营规模逐步扩大,我国农业竞争力正处于发展提升的长期过程中,这也将为农民收入增长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